爱车如命3588
爱车如命3588
爱壶的人。
关注数: 282
粉丝数: 2,893
发帖数: 35,708
关注贴吧数: 22
真正的紫砂应该是朴素的自然美 话不多说,自己比看。
好泥料自己会说话 入了好久的一把壶,当时泥料也没说几号井,也不是什么清。但是跟现在的那些什么号称几号井的泥料比我觉得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关于紫砂泥料的目数(网摘) 此贴内容为网摘,目的是为了说清楚紫砂的目数与粗细的关系。何为粗砂,何为细砂,相信玩壶人自己心里有杆称。并非像某些人说的什么高端的贵的就一定是细砂,纯属混淆概念,胡说八道。 紫砂壶的目数是什么意思?”其实紫砂壶的目数就是指紫砂泥料的颗粒度。紫砂壶的原料开采出来时是石头,然后这个石头在空气中会自然风化、粉碎成小颗粒,这些小颗粒通过一定工具的碾磨就成为了粉体,粉体需要通过不同目数的筛网进行分目筛分。 关于这些筛分颗粒的大小,一般有几种关于颗粒大小的科学计算方法:“筛分粒度、沉降粒度、等效体积粒度、等效表面积粒度等”。 而紫砂泥料目数就是采用了筛分粒度的计算方法。 所谓“目”就是:就是一平方英寸筛网上有多少孔的意思。比如:50目的泥料,就是说一平方英寸的筛网上有50个小孔(一英寸等于25.4毫米)目数这个数值越大,说明这个粉料越细,反之就越粗。 那么紫砂壶的目数与壶的好坏有没有关系呢? 可千万记好啦,紫砂壶的目数粗细与好坏无关,只要是正宗的优质紫砂泥,都可以选择入手,粗细是代表柔美与质朴之间的审美差别。 最后说一句,目数太高的泥料别碰,目数越高相对的透气性也会相对的变差。
多看看以前的泥料才知道什么是好料正经料(紫泥) 如题,直接看图吧。
“寻壶缘” 整理电脑旧资料发现以前曾编改的一首歌词,这是根据刘德华的“来生缘”改编的,反映壶友心声的“寻壶缘”,戳中你了吗? 寻壶缘 寻寻觅觅在茫茫网络中寻壶 总是找不到感觉找不到曾经平淡的真实 朴实平淡的过去你一点一滴的遗弃 痛苦痛惜痛心痛恨痛失去你 也许求真不容易也许料真价实难寻觅 痛苦痛惜痛心痛恨痛失真你 弄虚做假不可以你也知道违人心 只好等在来生里再寻觅朴实平淡的过去 天天日日在名扬财发的梦里 不去专研不去创新搞些弄虚做假的傻事 假职称假泥料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痛苦痛惜痛心痛恨痛谴责你 也许成名不容易也许投机发财才可行 痛苦痛惜痛心痛恨痛失良心 料真价实不容易 你我也知道去珍惜 只好等你良心发现再寻觅朴实平淡的过去
借图展示筋纹器的全手和半手主要区别 只用图示,自己看。一楼展示的是全手和半手筋纹器外部和内部特征。二楼展示的是全手和半手(模具)筋纹器的主要制作过程。希望对新人有所帮助,不要瞎信那些直播平台瞎BB,哪有那么多全手筋纹?
以下是本人根据自己的紫砂壶审美观对子冶石瓢形体好差做的一个评判,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评论。本人所有观点已标注于图中。 附三把(图片来自网络随意截图,仅做对比说明,如有类同纯属巧合)以上细节处理不到位,影响整体形体美的子冶石瓢供对比。
自认为泥料非常哇塞的一把壶 断断续续用了一些时间,包浆初现。
鉴别子冶石瓢是否全手主要看这两点 借用网图说一下鉴定一把子冶石瓢是不是全手主要看这两点:1是看壶内底与壶身弯折处是否有收缩纹(皱纹);2是借用内窥镜看壶口内沿是否有拍打形成的收缩纹(皱纹)。如果没有这两点就基本可以排除全手制作。看内印章对于子冶石瓢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很多是用扇形泥片围成的身筒,内印章基本不会变形。
无事发一贴,顺便给大家拜个年。 此生一大爱好就是喜欢紫砂,今天想就拍壶说一下感受。建议各位新手或者发请教贴看泥料的朋友,拍壶时请尽量原物再现,不要偏色也不要模糊,特别是泥料细节要能让人看得到还要看得清楚。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你不如不发贴,有时候并不是你的壶泥料不行,而是你拍壶的设备不行。把原本好好的壶拍成“化工”壶的效果引起不必要的争吵真是太让人哭笑不得。抛砖引玉发一把清水泥壶的泥料作示范。特别提醒:千万不要带水拍壶,那样更没法看。
紫砂就应该是紫砂的样子 看到不少新人发帖都是花里胡哨的绿的黄的黑的哪里是什么正经的紫砂?随手用单反拍了几张这两天在用的壶,供参考,别动不动就是几号井的天青的什么,紫砂就应该是紫砂的样子。照片可点击放大看细节。
再吐机车(滚压)壶(原创话题) 关于机车(滚压)壶的话题之前已经也发过帖子,今天再说为什么反对机车(滚压)壶。紫砂壶为什么吸引人?最大的原因是它是一种文化,一把真正意义的紫砂壶它不仅是包含了原矿紫砂的自然属性更是蕴含了从艺者制作技艺、融入了作者创作思想的非物质人文艺术属性,是非物质文化人文艺术与大自然物质属性最完美的结合。而机车(滚压)壶是什么东西?其一从制作原料开始就偏离了真正意义的紫砂,为了保持泥料良好的延展性和柔韧性保证泥料在制作过程中不会断裂或变形必须添加一些化学成分的东西(具体加什么鬼谁知道),临了制胚前滚压头还要抹什么油,再者由于机车(滚压)壶制作中的高速高压工艺使得其泥料已经完全失去了原真紫砂的透气性和利茶性,这样制作出来的东西能称之为紫砂壶?说白了就是披着的紫砂外衣的人妖壶!其二说这个机车(滚压)工艺,这是现代社会浮躁功利的产物,片面地求快求多的产物。有道是物及必反,这样做产量是多了,效率也高了,可也偏离真正的紫砂却越来越远了,每把壶都100%一模一样(嘴、把等其他部件也都是注浆或模具压出来的),这样做出来的所谓紫砂壶有什么玩的意义?用机车(滚压)壶就像用一次性纸杯一样的有什么意思? 真正懂玩壶的壶友本能地就是会去抵制垃圾机车(滚压)壶,因为它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它本质上只是借用紫砂之名的纯工业化的机器壶、人妖壶、画皮壶!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和迟滞也许机车(滚压)壶因价格优势有可能会占领一定的市场,但它也绝不可能对真正讲究、追求紫砂传统文化的从业者和壶友有丝毫的影响,因为机车(滚压)壶在他们眼里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紫砂壶!
我发现一个问题 来贴吧发贴的壶友大多数都是来问泥料和成型的,为什么这类帖子占居了几乎8、90%的量?说到底反映的是紫砂的信任危机。外山料说成本山原矿卖,假、仿全手当成真全手来卖,稀缺泥料(看到最多的就是底槽青和本绿)名家大师满天飞(时不时从哪里老宅或者犄角旮旯就会翻一把出来),更不用说那些垃圾机车壶铺天盖地让壶友几乎到了“谈机色变”的地步(壶一到就发来帮我看看是不是机车)。。。再看看那些直播各种假、仿何时能休止?皇帝的新装人人都心知肚明但就是没人敢说破。。。有多少人从一开始乱买慢慢走到现在不敢买(我本人是其中之一)?说白了就是没办法去相信、没办法去信任。。。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似假来假似真忽悠一个算一个,半仿全、机仿半、机仿全。。。成型仿、泥料也仿,仿出来当原矿说。。。量变到质变紫砂基本已经被玩烂了。。。水浑是好摸鱼,但是水太浑有一天鱼会死光的。。。到那时摸什么去?
也秀一把鱼化龙 前两张是整体图,后面的都是细节图,支持放大看细节。大家随评。
闲话我的玩壶观 没事闲来说说我的一些玩壶观,单纯是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供大家参考交流。 一、如果能持续长久地玩壶,有机会终究还是要玩玩全手壶。 对于单纯泡茶来说,同样的泥料全手壶和半手壶泡同样的茶从效果来说没有什么区别,至少我没有感到有区别,至于可能有那个别味蕾特别灵敏的人说能感觉出区别我也不否认,我还是相信大多数人的感觉。那既然泡茶没区别为什么终究还要玩全手壶呢?因为全手壶它更多是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和理念,体现的是作者的功力和细节处理的水平,一把好的全手壶它一定是凝聚了作者匠心的壶。即使是同一壶型的全手壶比如西施或者石瓢不同的作者做出来的壶在比例协调、气势方面还是有不少区别的,我们玩壶的人追求的是用心的全手壶而不是那些单纯为“全手”而做全手的壶。 二、买壶尽量选纯料,尽量远离调砂料。 玩紫砂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玩泥料,越是原生态越少人为因素的料子越值得玩。为什么这么说?紫砂矿形成于千万年前其自然属性和物化成分造就了它特殊的养成效果。玩紫砂的最大体验就是享受它在泡茶过程中慢慢玉化的过程。紫砂要有砂感是没错,但那种为了片面追求砂感而用调砂的方法来体现砂感这就本末倒置了,浆砂分离的砂感不是真正意义的紫砂,更有些是假冒作伪的手段。有机会学习学习关于紫砂泥料的书籍,比如“宜兴紫砂矿料”这本书了解泥料的基本常识,不要被不断冒出的泥料新名词迷惑了双眼,最经典的一句话:泥一直在那没有变,变的是人心。 三、刚开始玩壶要两忌。 一忌便宜、二忌多。这里首先要说的是自己的定位,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不要因为便宜就买过来,到时候家里放不下,也没必要每样来一个,到时照顾不过来的时候已经太迟了。不要贪便宜,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只有买错没有卖错。 四、理性玩壶,不要被壶玩。 玩壶,求真是基础,求精是追求。玩壶能力的提升都是从长期实践中得来的,不下苦功却得了“珍玩”的病,烧着银子,想着漏子,不长脑子,这不是在玩壶,这是在被壶玩。量体裁衣,不要超越自己的能力去玩壶。不要总想着要买的壶日后会升值,能平出已经是中奖的概率。
三把西施,寓意:“三思”。 以后我在谁的请教贴发这个图就是提醒你要:三思,而后行。 这个创意还好吧。
趁着七夕说一句 近来逛吧,发现时不时就冒出一个暂且叫纠纷或者吵架贴吧,你来我往的好不热闹还越吵越凶。。。其实大可不必。玩壶喝茶本来是给自己找乐子的事,何必弄成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地步?想想我大中华14亿人大家能在此吧相遇也是一种缘分啊。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现实中每个人对紫砂各方面的认知水平都不太一样,有的深有的浅就难免出现对同一事物(紫砂作品)的判断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事。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大家可以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者判断,人家认同不认同你也没办法强求。我觉得既然来交流,不管正面还是反面的意见,你都听听看看,如果你觉得不对,也可以继续说明,如果对方还是不认同那就抱着求同存异的态度随便他好了,没必要用引起争吵的言词来回复对方,引起不必要的纠纷。这个吧的大小吧主都是负责的都在时时管理着的,谁要无理取闹也不可能逃过他们的眼睛。 最后给大家的建议是在吧里评论事物只要遵守“对物不对人”的原则就不容易引起纠纷,就物论物,不要牵扯对人的评论。所以呢,大家各退一步,宽心喝茶吧。活着不易,就不要再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给自己空添烦恼了。七夕快乐。
虽玩壶多年,但底料傻傻认不清,之前入壶说是底料的我都当紫泥看,都是觉得泥料看还顺眼就出手了。下面放几把紫泥壶,请各位看看有没有够得上底料的?几把壶都是单反特写拍的,可以放大看泥料细节。
不同的泥料泡同样的茶体会真不一样 天气热了最近最常泡的是水仙,昨天换壶泡结果体会大不相同。之前用的是老段泥的壶泡,同样的茶量出味很快,第一泡淡一些,第二、三泡味道就很好了。昨天换了把青段的西施泡,出味明显慢多了,第二、三泡茶味还偏淡,到第四、五泡茶味才出来,怎么就这么神奇?
我就不明白了 老师傅告诉我真正的黄龙山原矿朱泥烧成都是红偏黄的色泽,为什么现在的朱泥都是红艳艳的呢?再有,真正的朱泥泥料再细仔细看也是有砂感的,为什么现在的好多据说是朱泥的再怎么看也看不到砂感,就像浆一样像胶水一样?附一把以前入的朱壶。
大概是10年多前入的一把半手壶 当时发出来还有人冷嘲热讽的,没想到现在养成看料子还是很出色的,吊打现在市面上好多所谓的段泥。
今日大暑自己拍个美图做壁纸
真想放把火烧了这破庙 一早看到这,坏了心情。
来看看以前一厂的花盆料,几乎横扫现在的泥料。
有没有老铁来说说多久没买壶了? 我自己至少3年多没买壶了。不是不想要,是真的没入眼的,基本上泥料这关就过不了关,其他的就不用说了。
对比(泡养的乐趣) 一把刚出窑,一把泡了两周。
玩壶最大的乐趣 就是感受她的变化
“新买壶歌”,但愿对新人有启发。 依托网上的一首买壶歌根据自己的认知作了些改动。发来给新人看看有否帮助。 你拍一,我拍一,买壶应该选对泥。初买当然选紫泥,千万别买黑蓝绿。 你拍二,我拍二,买壶留心嘴和把。与壶相接应自然,三点一线别太偏。 你拍三,我拍三,买壶注意莫垂涎,口盖密合周转灵,滴漏厉害不能行。 你拍四,我拍四,买壶看字好寓意,刻字有趣应切壶,品茗随口吟好词。 你拍五,我拍五,买壶不可犯糊涂,看到名款要警惕,家藏稀世莫相信。 你拍六,我拍六,买壶最忌把人求,张说好来李说孬,不如自己多比瞧。 你拍七,我拍七,买壶何必自欺人,一分钱来一分货,吃亏都因想捡漏。 你拍八,我拍八,买壶多把商家比,货比三家是王道,机车手工分分清。 你拍九,我拍九,买壶之歌无腿走,爱壶之人是一家,有缘来聚皆朋友。 你拍十,我拍十,买壶买福乐心知,紫砂文化是国粹,我们永远要发扬。
学费谁没交过? 来看看我这个学费壶。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曾经主推全手的熟人(制壶人)也开始搞机车(滚压身筒)壶了。。。心里哇凉哇凉的。。。不知道他这样做是为了扩展呢还是自绝后路。下图是他做的机车掇只壶,架子挺好,可惜是机车。
正经的壶,正经的料。供小白参考。 对于纯小白来说真正的紫砂是什么样?有什么质感?有什么特点?不是我们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你普及的知识点再多对他们来说仍是盲人摸象。。。顾此失彼,说再多有什么用?不如发一些实物让小白学习学习,比对比对更有感观上的体验。 作为过来人出自内心的忠告:小白入门还是先从假料相对少的紫泥开始玩,其他的段泥、绿泥、朱泥在没把紫泥玩清楚前最好少碰或别碰。(壶由单反拍摄,可放大看泥料细节)
盖子是全是半怎么看? 这里只说单层(平面)盖。1.全手的盖子内侧盖墙与盖面过渡的地方(红线处)会有凹陷(感),2.仔细看还有少许色差。而半手的盖子没有这种感觉而是自然的过渡,完全没有色差。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是因为全手的盖子红线处过渡的地方用的是滋泥,而滋泥在烧制过程中与原泥收缩率不同就会形成凹陷,而半手的盖子在红线处过渡的地方用的是原泥,原泥烧制时收缩率相同,所以呈现过渡自然状态。3.还有直观上的区别就是全手的盖子红线过渡的地方弧度都很小,有的几乎90度。而半手的盖子过渡的地方弧度一般较大。辨别盖子是否全手把以上3点结合起来看会更容易些。(收下示图借用网络现成图) 半手盖子过渡自然,无色差。全手盖子有凹陷(感),有些许色差。
学习交流紫砂显色机理 看到不少小白喜欢选颜色鲜艳的壶,殊不知这种壶都不是原矿泥料的正常显色。以下整理一些网络上关于紫砂显色的知识,希望小白不要再踩坑。看到颜色特别艳丽的壶要小心谨慎。 紫砂土被称作五色土,其实紫砂泥的原始显色不止五个,其缘故就是紫砂泥中富含多种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为显色物,不同的矿区开采出来的紫砂泥中主要的金属氧化物的种类和含量也不同,所以被分为段泥、红泥、紫泥三个大类。紫砂泥经过一千多度的高温煅烧后,经过氧化还原反应,红褐色的三氧化二铁由增多到逐渐减少,黑色的氧化亚铁由无到逐渐增加,其他氧化物的含量也同时在发生变化故烧成品有不同的颜色。同矿区不同矿层金属氧化物的含量往往存在一些差异,所以又有老、嫩之别。 铝、硅、铁含量是衡量紫砂泥品质的主要因素。概而言之,金属氧化物的种类及其多寡决定紫砂矿的显色,不同价位金属离子的氧化物种类及其多寡决定烧成品的显色。从单个金属氧化物来说烧制后镁、铝显现白色;铜呈现绿色;钴显现蓝色;锰显现黑色;鉄显现褐色至暗红色;镍呈现黄褐色;铬显现黄绿色。 段泥中鉄的含量最低,显色物质主要为镁和铝,所以段泥的烧成品颜色偏淡。红泥中铁的含量高,鉄就成了红泥的主要显色元素。紫泥的情况比较复杂,所含成分较多且相对为均衡,因此无论是泥料还是烧成品,其颜色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故紫泥的显色最为丰富。 另外紫砂壶的颜色还受泥料的不同配比和烧窑时是处于氧化状态还是还原状态的影响。 以下表格是不同泥料的金属氧化物的含量比例,表中没有段泥只有绿泥,段泥的指标与绿泥的接近,同样可作参考。 以下是各氧化物在紫砂泥烧制过程中产生的作用。 Sio2(二氧化硅):酸性氧化物,以砂状石英的形态夹在泥质中,一部分和黏土在高温下生成莫来石,成为紫砂壶的骨架,另一部分,则与长石中的碱土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生成玻璃物质*,填充于胎体的骨架之间,同样提高紫砂壶胎体的机械强度和成品的致密度;SiO2在烧成和冷却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大,SiO2含量过大,会降低热稳定性,减少可塑性、粘结力、收缩率。 Al2O3(三氧化二铝):中性氧化物,主要与硅在高温下生成莫来石,成为胎体的骨架,并能提高烧成温度,扩大紫砂壶的烧结范围,提高成品壶的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氧化铝对烧成温度有较大的影响,在20%左右,烧成温度变化不大,若低于15%,则会明显降低烧成温度,缩小烧结范围,降低热稳定性,极易造成紫砂壶的变形。 Fe3O2(三氧化二铁):一种红褐色或猪肝色着色氧化物,随着含量的多少、组成的不同和烧成气氛的不同,能使紫砂壶呈黄色、青色、灰色、红色等。另外它还有较强的助熔作用,能降低紫砂壶的烧成温度,也是矿料中的矿化剂,能促进烧结。 CaO(氧化钙):金属氧化物,高温下能与二氧化硅形成低共熔物—一偏硅酸钙(CaO·SiO₂),也起到助熔作用,降低还料烧成温度,增加坯料的致密度,提高紫砂壶的机械强度。还原气氛下,CaO可以增强Fe3O2的着色作用,在捂灰和还原烧中起到作用。 MgO(氧化镁):金属氧化物,在紫砂壶的烧制过程中,与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发生反应,生成熔点较低的堇青石,减小紫砂壶的膨胀系数。 K2O(氧化钾):金属氧化物,易溶于水,且熔点低,是陶瓷坯、釉的主要熔剂,能降低烧成温度。还能熔融部分二氧化硅形成玻璃相,填充于胎体的骨架之间,加速莫来石成长。 TiO2(二氧化钛):着色金属氧化物,氧化气氛中烧制呈黄色,还原气氛中烧制呈不稳定的灰色。换句话说TiO2的多寡影响成品壶的颜色。所以金属氧化物里,和朱泥加铁红粉一样,要使得段泥颜色纯、亮、嫩、就会额外加氧化钛。
怎么没人发泡养对比呢? 玩壶的乐趣之一就是感受她的变化。
有的人说没有龙血砂 其实是有的,包括资料都有记载,龙血砂丁山也有人叫大红泥的,下面是龙血砂矿料和成品壶(右边的龙血砂葫芦和左边普通紫泥壶的对比照)。 龙血砂的壶与紫泥壶的区别在于:呈色上比普通紫泥偏红色,泥料砂性更强,密度更大,拿在手上手感更重。这是我的体会。
方器是否分全手和半手(模具)?
仅因为观点不同就像疯*一样在后面咬人? 这什么人品什么水平大家自己品吧。
分享半手(模具)筋纹器制作过程
分享全手仿古如意制作
来讨论一下方器究竟分不分半全手 有人说方器是不分半全手的,我觉得方器还是有分半全手的,我说说我的看法和依据:关键是看作者的制作方法,是手工拼接泥片完成身筒成型还是直接用模具搪压出身筒,用的是工具还是模具,如果是手工拼接泥片成型,整个过程只借助工具制作的方器就归属于全手工方器。而如果是使用(石膏)模具来搪压成型的就属于半手工方器。下面举例配合说明:以全手藏六方的主要制作步骤为例(身筒制作,其他上底片、线片、做嘴、做把、做盖子等制作过程与全手圆壶基本类同): 在示图二和图三中已经把使用到的工具与图二十二中所列制作藏六方的所有工具用大写字母对应标出,使用工具是全手工做壶必不可少的,包括制作全手工圆形器很多也要用到工具的,比如下图做全手圆器盖子的虚坨也是一种工具,总不能说使用了这种工具做盖子的壶就是模具壶吧。 再看看半手(模具)方器的成型方式:只要发模具图就一目了然。
紫、红、段三种捂灰效果
天下父亲们节日快乐哟 今天父亲放假一天,都去喝茶玩壶吧。
据说机车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了? 看了个关于机车壶制作的视频,截图发来让新人避避雷。但是听说高仿半手的高级机车壶有时老手也会看走眼。这是二代的机车壶制作过程。二代与一代的最大区别是一代机车是身筒模型转动而刀模不动,所以会留下收刀痕迹;二代机车是身筒模型和球头同时反向高速转动,不会留下收刀痕迹。
这泥料怎么评价? 几年前偶然买得的一壶泥料细节
红皮龙感性对比
验证紫砂问题最可笑的方法 经常与壶友交流欣赏紫砂,发现有的壶友验证紫砂问题居然是向购买方(壶商)验证,这方式好像有点可笑。就像上次有个壶友发了个壶问是不是底槽青,我说不是,后来他回答我:问了卖家了,说是底槽青。。。我一下就无语了。。。这是验证紫砂料好差真假的方法吗?我看这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验证方式,你说呢?从正常逻辑思维来说谁会说自己卖的瓜不甜?谁会公开打自己的嘴巴? 我发现一个现象,凡是有关请教泥料的帖子中卖壶的(壶商)基本都会回答泥料没问题料都是好的,反而是那些比较挑剔的资深玩家经常会给出否定的回答。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壶商基于自身利益从而尽量把所有的泥料都说成好泥没问题的泥这样才利于生意,而那些相对挑剔的玩家因为入手过多家(肯定不只一家)的泥和壶,基于自己的经验和长期总结的认知给出的回答才有一定的可信度。因此,比较可靠的验证方式是在多个相关论坛向大家请教探讨,最终结合自己的认知多看多学多比,才能得出比较理性和正确的答案。这才是验证紫砂问题的不二法宝。
新手来学学怎么区分调砂(冲浆)和原矿的砂 从我个人玩紫砂的经验来说说怎么区分调砂和原矿的砂。这里先解释一下两个概念:1.调砂,2.原矿的砂。 先说调砂,这个其实大家百度一下就会有答案了,为了给下面的案例作铺垫再说一下也无妨。所谓调砂,其实是紫砂制作的一种工艺,简而言之就是在炼泥时按照一定比例和一定目数加入另外的熟或者半熟的同类或其他类的泥料,并且使两者充分均匀结合。有人问了:为什么要调砂呢?正常来说调砂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降低制作难度,提高泥料的可塑性(这在朱泥类的壶中经常可以见到);二是为了降低泥料的收缩率提高紫砂壶的烧制成品率(因为砂在烧制中基本不收缩,在收缩性比较大的泥料中调入适量的合适的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泥料的收缩风险,从而达到提高烧制成品率的目的),当然还有第三种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泥料所谓的“砂感”。 再说原矿的砂,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只要单纯从字面来理解就行了。原矿的砂说白了就是指原始矿料中本身含带的砂。 那么怎么区分二者呢?为什么要区分?因为调砂这个古老的工艺已经被一些人玩坏了,他们调砂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单提高成品率那么简单,而是在利益驱动下为了模仿某种稀少泥料特点而用调砂来达到假仿冒充的目的欺骗壶友赚取黑钱。最近在吧里见得最多的就是调砂假冒降坡,几乎每天都看到两三个。有的新人被骗了还蒙在鼓里。 好了废话不说了,现在讲讲怎么区分二者。 调砂调砂调的这个砂在紫砂界怎么界定它呢?这是补充说一下砂的定义,我认为比较合理的是以80目为分界点,目数低于80目的比如60目、50目、30目都属于砂的范畴;目数高于80目的比如100目、120目的那就属于泥或浆的范畴了。 调的砂和原矿的砂二者最直接的区别就是感观上的区别: 调的砂其砂颗粒与砂颗粒之间是分开的有距离感的,其周围没有其他目数大小和颜色质感不同的砂包围,往往是单一的泥或浆,而且砂的质感也是单一的大小均匀的,其砂粒质感是突出状的、没有层次感的。如下面前三图所示。 而原矿的砂其砂颗粒与颗粒之间是自然过渡的紧挨着的,每个砂粒周围是其他不同目数、有时颜色质感也不同的砂,砂与砂之间是和谐共处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样的状态,质感是丰富的有层次的。如下面后三图所示。打个比方:原矿的砂就像美女的健康皮肤上的毛孔一样与皮肤浑然一体,而调的砂就像美女的健康皮肤过敏后出的小疹子一样,与皮肤格格不入。 紫砂紫砂无砂何以紫砂?根据迄今唯一具权威、官方性内部资料——江苏省国营宜兴陶瓷公司于一九九一年刊发的〈宜兴陶瓷原料矿产资源〉一书所述黄龙山紫砂矿“砂”与“泥”的比例为6:4——7:3之间,且“砂”的种类丰富具备各种目数。而外山料“砂”与”泥“的比例根本达不到这个比例,甚至比例相反,现在市场上大量的调砂料也从侧面反应出砂性重的原矿好泥料真的越来越少了,调砂往往也是为了掩盖那些差泥料泥性重的手段。调砂本身作为一种装饰手段或提高成品率为目的并没有错,但如果把调砂用来作为仿冒伪装其他某种泥料的特征特点而欺骗壶友就大错特错了。另外要说的是,还有比较低劣的一种泥料作假方法就是冲浆,冲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最低级的调砂。简单的判断冲浆就看它砂颗粒间的距离,砂粒间距离越大冲浆的可能性越高。最后一图为冲浆效果图。 人为调砂的效果: 原矿自身含砂的效果: 冲浆效果图: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分享,希望对新人有所启发和帮助。
合欢:掇哥,过了今晚明天主人就要把我送人了,真有点舍不得掇哥你。 掇只:欢妹,大哥也舍不得你啊。虽然主人手上只有我们两壶是红皮龙料子的,但是你看看他柜子里。。。还有好几十各种料子的兄弟姐妹啊,他就是天天换壶最少也要两个月才轮一次,与其在他这里当妃子还不如去别人家当皇后你说是不是? 合欢:掇哥你这么一说,还真是这样,我到主人家还没泡过几次茶就受伤了,后来主人就不待见我了,要不是那天他做卫生在角落发现了我,我还不知道还要吃多久灰尘呢。你看看你,同样的泥料你看起来就比我光润多了,是不是因为最近他一直在用你泡茶? 掇只:对啊欢妹,如果明天你真的能再找到一个喜爱你的新主人,珍惜你天天泡你,你一定也会像我一样重新绽放光彩焕发出原矿紫砂的魅力。 合欢:掇哥,经你这么一说,我感觉突然有了希望和期待。。。我的新主人,你在哪儿呢?
前几天说好的今天送壶,现在开始。 要送的壶具体描述: 壶型:合欢壶 成型方式:半手工(借助模具成型) 容量:约160CC左右 款识:底款(商号款,避免广告嫌疑不作具体说明);盖款:杨其平 泥料:红皮龙(红泥系分支之一) 制作年份:2014年 品相:残次品(手把根处有断裂过,已经粘好可以正常使用) 数量:壹把 送壶方式:参加猜数活动中奖者吧内短消息我快递资料(姓名、地址、手机号),我包邮安全寄壶。 活动壶具体照片见下面附图:第一图是关于红皮龙泥料的资料说明,第二、三图是手把断裂情况的照片,之后三张是开闪光的泥料细节特写,最后一图是壶完好时的室外照片。 参与送壶活动新人资格规定: 参加送壶活动的新人必须具备的3个条件(同时具备)有: 1.贴吧吧龄1年(含)以上(以其头像显示吧龄为准) 2.在紫砂壶吧的级别7级(含)以下 3.仅限壶友参加(壶商、艺人绕行) 送壶活动的得壶规则:(参与活动者只能主楼回复参与,楼中楼的数无效) 1.符合上述参加活动资格规定的壶友请在000-999之间任意猜一组三位数(必须是三位数,一位或二位数均无效)如果与中国福利彩票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wl.gov.cn%2Fygkj%2Fkjgg%2F&urlrefer=98a47ed48d3824f7128f8a6f3182da01 福彩3D在6月12日的开奖号码一致或最接近者(几何差值正或负最小值)即为中奖得壶者。 2.如果出现有两个以上的壶友符合上述第一条的,以其头像显示的发贴数(示意图如下)多者为最终得壶者。 申明:此活动系我个人行为,活动规则由本人负责解释。 祝各位好运。
玩壶买壶的7级 这也许是个伤心的话题,阿Q点的讲,或可叫“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但凡玩壶买壶的人,大体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亦或即将经历的瞎买期、盲买期、滥买期、专买期、精买期到尽量少买期几个时期。 第一级瞎买期:对紫砂一窍不通,走进壶店或平台后,开价100还80,象买其他日用品一样购物的。 第二级盲买期:看上紫砂但不真懂紫砂,地摊、鞋油、仿货、假料、家传、稀世云云听壶商忽悠掏银子的。 第三级滥买期:爱上紫砂略懂紫砂,不能自拔,光货花货、紫红段泥,有名无名、有理无理,大把洒银,整上一堆,自娱自乐的。 第四级专买期:或认死一类壶型,或偏好一种泥料,或迷信职称名人,统购一类之壶、数人之货,乍似专商者的。 第五级精买期:不论光花、泥型、大小,不盲从,不迷信,量力而行,见好就收,是真玩壶人也。 第六级尽量少买期:可畏吃尽苦头,识破天机,纂紧口袋,轻易不发,剁则上品,此乃壶道高手、玩界真人也。 第七级最后:到了差不多的时候要学会不买,好壶是买不完的,因为对所有的人来说“下一把壶总是最好的”。 痛并快乐,乐在其中也。
想送壶怎么操作? 前两天整理博古架的时候在一个角落看到了这把14年左右入的红皮龙半手合欢壶,容量大概在160CC左右。后来没用几次被老婆不小心把手把弄断了,我用502粘了后还继续用了一阵子,后来就不用搁置起来了。其实用是还能正常用,放着又吃灰尘扔了感觉挺可惜的,现在想送给初入紫砂门的新人供体会和认识泥料。附几张实物照片。 第一图可以看到手把断的痕迹,最后一图是手把断之前的图,其他是泥料细节图。 送的话,我包邮不收一分,白送。
这种情况有什么办法吗? 我们小区是个只有一栋楼的老旧小区(单位房改房),一共30户人家。没有成立正式的独立法人的业委会,只有按早先的最早的业主们自行约定的按4个楼道住户来轮流当值年度自治物业来管理小区(收取物业费、停车费用来请门卫和垃圾清运等),30多年来一直这样执行,物业费每户每月按每平方6角钱收取。现在有一户人家从去年开始没有任何理由地拒绝缴交物业费(其退休工资每月7千左右,而其每月应交的物业费才40元不到),还叫喊:有本事去告我啊。活活一个无赖,对付这种人有什么好办法吗?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和主意,谢谢各位好心人。
认为有问题的坐左边,认为没问题的坐右边,我看看哪边人多。
名壶出名人,但名人不一定出名壶。 话说“什么才是好壶?”面对壶商纷纭、各说各的话甚至互相矛盾的推崇,作为一个爱好者我想把自己多年的经验与教训与诸位交流。玩壶,心态非常重要。如果仅仅是要一把喝茶的壶就比较简单了,只需找一把样式符合自己审美、用起来顺手、材质比较纯正的紫砂壶就行了。 如果搞收藏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首先要明确收藏本身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买上几把昂贵的名家壶就是收藏了。不管经济条件允不允许,新人都不要一下手就直接买什么名家壶。 应先从买一些普通的商品壶入手,有步骤、有目的地了解紫砂的材质、成型工艺及作者后再考虑收藏。对于当代名人名作、职称或得奖之类,应该正确理解,不能盲目追求。“名壶出名人,但名人不一定出名壶。”我想这句话大家应该能理解。 职称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但现在好像变成了提升自己壶品价格的法码。试想,供春并没有因家奴的身份贬损他在紫砂发展史上应有的地位;大亨也没有因他无高工的职称而影响其一代巨匠的历史地位。所谓评比得奖,在计划经济时代,是行业内从业者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一种竞赛结果,没有功利性;而如今却变了味,到处办展,处处得奖。一些博览会组织者甚至借用行业名义,以交参评费的多少来决定参评作品的各种奖项。而这些奖项又反过来为作者提升壶价起作用,同时成为作者评定职称的依据。 可悲的是,很多不知内情的爱好者以为获奖越多、职称越高作者的名气就越大。于是,市场形成了一个怪圈:参展越多、得奖越多者,名气就越大,作品价就越高。以至于宜兴紫砂壶业内戏称“(展)会不怕多,有名就行;壶不在精,一展就灵。”其实大家想一想,创作是一件费工费时非常严谨的过程,而这些作者整天东奔西走,能出好作品吗?而当我们今天回顾历史的作品时,没有人着眼于历史人物的出身、职称,而着眼于其作品的本身艺术魅力。所以,作为一个玩壶者,应理性看待当前市场上的这些浮躁现象。多与同好者交流,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用心体会,而不被市场所左右是非常重要的。 当你看到一把壶时不要先问作者是谁、是不是名人、有没有职称,评定这把壶的优劣应从材质入手,再看制作工艺及作者对作品形制的把握:整体是否协调?这壶能不能给你带来心灵的共鸣? 如能达到上述目的,不管有名没名,应该是一把非常不错的壶。在紫砂界,一直有“人如其壶,壶如其人”的说法,壶是手工的作品,是作者内心想法的外在表现。可以想见,一个人连最基础的道德情操都把握不准的话,他是做不出好壶的。 所以当你看上某件作品时,应多了解一些作品背后的东西如作者的艺术修养、道德情操、作者对作品创作的过程,以及作品的存世量,这些都是些关键的。千万不要听信一些商家的炒作误导,图虚名,看名头、职称,更不要谁的名气大就买谁的,应该用自己的审美眼光理性地作出判断。至于说名家大作,其实任何一个名家,他们都是从无名到有名的,起决定作用的是他们作品的本身而不是职称,靠炒作终究不会长久。
预言一下:半手工(模具)壶会被机车壶取代,不服来辩。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接受,如果没有行业的自律管制和约束,未来紫砂壶从成型方式来说只有全手工壶和机车壶这两种类型,传统的半手工壶和模具壶将慢慢被“品相完美”“价格低廉的机车壶所取代。至于问为什么?原因很简单: 1是因为潜在的新人基数大,新人对什么是真正的紫砂毫无概念,对紫砂的自然属性和人文艺术价值的认识也是一片空白,所以对真正的紫砂壶没有清晰的价格认知。只会片面追求便宜、便宜再便宜。而机车壶的生产效率和制作手段决定了它成本低的特点,所以便宜是肯定的。 2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视觉动物,特别是新人不了解紫砂的原始自然特征和属性,对铁质和一些轻微瑕疵不可接受,追求100%的完美。而机车壶刚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因为机车壶用的都是大批量市场化生产的经过酸洗和各种处理(调色、添加金属氧化物等)的商品泥,做出来的壶品相非常“完美”,在传统全手工和半手工壶中经常出现的瑕疵几乎没有。 3行业管制的缺失、大环境下信息的不对称和奸商昧良心的逐利行为,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机车仿半手模具、甚至机车仿全手、仿代工等各种低劣的奸商行为。量大质次利高的机车在这些人眼里无疑就是摇钱数,试问在利益面前有几个能守得住道德底线?那些吧友反映的直播现象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几何图形与空间的组合——紫砂壶壶型结构审美简析 玩紫砂壶的很多朋友对究竟什么样的壶形才算是做得到位的还是有很多的疑问或者说存在审美上的差别,今天跟大家一起聊聊精品紫砂壶造型的美妙之处。 紫砂壶的造型源于点、线、面、几何图形及空间的合理而巧妙的组合。不同的组合造就出千变万化的造型,但基础原理却是不尽相同。 圆的组合与对称 圆是几何图形中运用于紫砂壶最多也是最普遍的元素,几乎没有一种壶能离得开圆这个元素。拿最具经典的大亨掇球举例来说,大亨掇球壶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是严格的几何形态器形,对制作者要求非常高。 此壶的要点是“圆”,一个圆接一个圆,圆套圆,圆交圆,要做到壶通体线条流畅无死点,而且有张力显出气质。大亨掇球难做在于让整把壶的各个部件都融合成一个整圆的定义,又要让各个部件都独立具有圆的概念。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三角形的重心与稳定性 紫砂壶的造型上必须要符合稳的要求,稳即稳定、除了指使用时的稳定外,也要求视觉上具有安稳感。紫砂壶为求使用及创作上的便利,多做成圆形或对称的形体,这种造型都以形体的中心线为轴,而造型的重心就落在中轴上,从造型重心下垂的重心垂线,必然落在壶底的中心点,所以在壶底的大小就在视觉上影响着壶的稳定性。此外,壶体的肩、腹部位的变化,也影响着整体造型的重心和稳定性。如壶体比较矮,底部较大,造型重心就下降,在视觉上增加了造型的安稳或压重感。又如壶体较高,底部较小,造型的重心就沿中轴上升而产生轻巧和生动感。以一件简单的牛盖洋桶为例,他的体型比较高,为求造型稳重大方,所以壶底就顺着身筒的大小而做,使其外观匀称、虽高而平稳。 又如石瓢壶,它的侧立面近于正立的三角形,重心全靠在壶体底部,但壶底以三乳钉状支脚架空,使造型稳而不重。以子冶石瓢器型为例:身筒三角、壶把三角、壶纽三角,流与身筒夹角的型也还是三角,把的三角从身筒过渡到流,形成三个三角的相互穿插,在顶上加入一个三角纽,身筒又非常稳重的撑起了两边角度对等的小三角。 三角结构体现壶嘴和把在壶体上的均衡,紫砂壶的嘴和把对主体的结构均衡起着很大的影响,如壶体上的嘴或把手的一方过重,或者是壶把外向回转的过大,都会使造型重心偏离中轴。若嘴和把在壶体两侧的位置和空间安排不当时,也会影响造型的均衡。 倒立三角形的结构 如下图仿古如意壶,看似与三角结构似乎毫无联系,其实不然。流与把的倒等腰三角形结构如果到位,做出的壶自然就耐看。壶嘴与把以对称形式展开,使壶具有端庄安稳的效果。 倒立三角形的结构方式常见于一弯流的壶 壶嘴和壶把除了对等展开形式外还有二者都朝一个方向倾斜的形式,壶把的曲度与壶嘴的伸展方向相同,这种处理形式,在取得造型均衡的同时,也产生动感。如下面这把顺竹壶就是最好的例子。 壶嘴与把倾向同一斜度时,可使造型具有动感。 对称与协调 紫砂壶造型设计上的对称与协调是利用壶身各部的异同来表现。壶体量的大小、造型的方圆、线条的曲直、坯制的粗幼、色彩的冷暖等,都是构成不同视觉效果的元素。紫砂壶艺中对称与协调经常是交错的使用在同一件作品上,以取得更佳的造型外观。 如一把壶的纽部和壶身,设计者往往用以小补大的手法,做成这两者在体量上的大小对比,同时又把壶纽造成壶身的形状,使两者的设计在对比中取得调和。以四方抽角竹鼎壶为例,在体型和轮廓上,他的体面方圆结合,线条曲直并蓄,上下对称;但是作者又在明确的对称中运用线、面、体等平线的过度和衔接,来取得整体造型的统一协调及左右空间对称。 四方抽角竹鼎壶的方圆结合,曲直并蓄,整体造型十分统一协调。 实体与虚空间 实体与虚空间是指造型体型本身与形体以外相对形成的空间。恰当的虚实对比有利于加强造型的特点和装饰性,是取得造型整体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壶把在壶体上回转构成的两形空间,若可呼应主体形状或其线条的特点,则可起到加强整体感的作用。又如在壶底加上支脚,将壶体架空,加强造型下部的虚空间;或是在肩上架起提梁,增加壶体上部的虚空间,或是以简单的桥形壶纽形成壶顶的透空位,这些手法都是以虚实对比的原理以增强造型的气势。 以鹧鸪提梁壶为例,此壶的重心在壶体下部,造型稳健庄重,但通过提梁的回转,构成壶体上部的虚空间,使壶体舒展大方,增加了整个造型气势。提梁所形成的完整空间,亦增加了造型的装饰感。 恰当的虚实对比有利于加强造型的特点和装饰性,壶底加上支脚将壶体架空,可强化下部的虚空间。例如:传炉壶。
避坑(黑星土) 黑星土是厂壶时期(80年代左右)出现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拼配泥料,现在所谓的黑星土只要是新壶99.99%是假的,新人千万别上当。发几张真正的黑星土泥料和特写供参考对比。
仿古还是莲子 你们说说。
没见过90年代红泥的新人进来学习一下 免得再去交学费,见识一下真正的90年代的红泥是什么特征,什么质感,什么呈色。
这样的壶这样的料你们愿意多少收? 如果是全手的愿意出多少?如果是半手的愿意出多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