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注数: 23
粉丝数: 42
发帖数: 13,755
关注贴吧数: 26
我,扶秦桧,打钱! 只要20万! 20万,你买不了吃亏。20万,你买不了上当! 20万,却能让一个跪了500年的人站起来! 值不值?值!
还好我截了个图 岳宁宁:阿内?
这是岳粉的阴谋!! 你们这个扶桧群一天到晚,除了想钱,还聊别的么?
笑喷了!竟然还给联合国妇女署写信! 为了能让秦桧站起来,这帮人还给“联合国妇女署”、“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写信! 真是奔走相告,求爷爷告奶奶也想把秦桧扶起来。。 让我想起来了去给秦桧下跪的“孟先生”,在岳飞庙为他的娘家人王氏,哭的稀里哗啦。一度让保安怀疑人生。。。 哈哈哈……
秦桧研究会五人小组 中间是会长,左右是护法,两边是炮灰。 请对号入座。
秦粉的总教主叽叽喳喳侃大山跟教徒郭金昌斗法 两个骗子,一个让对方拿点扶桧费,一个让对方给报销了火车票钱先。 两个人同时懵逼了,一家人竟然没认出来一家人! 然后两个秦粉在酒店就对骂了起来,从酒店骂到网上。 真是同行是冤家,大骗与巨骗。 哈哈哈…… 你们的秦相爷在地下估计会被感动的哇哇流泪!他竟然还如此有价值!
秦桧研究会还给丁启阵先生写信,让丁先生帮他们站台黑岳飞扶秦桧。 结果被丁先生一阵教育,然后他们就开始写信骂丁先生。 丁先生又专门在网上写了公开信,全给他们揭露了! 气的那个会长带着一群徒子徒孙在网上嗷嗷骂! 哈哈哈……
竟然还有秦粉私信我 要给我点小意思收买我,让我帮忙宣传秦相的功绩。 哈哈哈…… 你们真是S吊。
秦粉们越来越菜了 我就看你们能坚持多久哈。 加油!不要让我失望!
孟忠厚是秦桧的小跟班 宋人笔记记载: “忠厚虽为外戚,然干政事,仰秦桧鼻息,不恤民情,征苛重赋。时人谓之秦党,目其为桧之税客者。”
喜讯!秦粉岳黑有救了! 猪伪狂犬防治方案:在他产前一个月,给他母亲肌注一次伪狂犬疫苗,3~4头份,提前预防;他出生后三天,滴鼻1头份伪狂犬疫苗,他母亲肌注3~4头份,同时给他一边肌注右旋糖酐铁1毫升补铁补血,另一边肌注头孢喹肟混悬液或者长效土霉素2毫升,预防拉稀和软骨病。3天,7天,21天各做一次。在21天做一次猪瘟疫苗接种1头份,他母亲3~4头份。断奶前他继续接种一次伪狂犬疫苗,2头份。如果出现软骨病,头孢噻呋钠加安痛定肌注一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加地塞米松肌注一边。一天两次,连续三天。
小黑子们加油! 你们自己不觉得这样尬黑毛用没有吗?
颖昌之战太强了! 云以骑兵八百挺前决战,步军张左右翼继之,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遁去。——《宋史》
朱仙镇之战太强了! 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宋史》
叽叽喳喳侃大山留下的忠犬 哈哈哈哈哈哈……
张俊的曾孙张濡竟然害得南宋灭亡 宋浙西安抚司参议官张濡也,以为北兵叩闗率众掩击,杀忠范,执希贤,希贤亦病创死。世皇闻之大怒,趣进攻。 嗟夫!宋之亡也,非有桀纣之恶,特以始之以拘留使者,肇天兵之兴。【终之以误杀使者,激世皇之怒耳】。借使独松之使不死,宋之存亡未可知。其亦有数也。 己丑,独松关破,冯骥死之,【张濡遁】,邻邑望风皆遁。——自己反倒跑了。
这真的太好玩了!哈哈哈…… 是真让人忍不住!! 咋这么有才,哈哈哈……
艺桐犯病了吗 这是要爆吧的节奏??
周艺桐这是要疯么
用一个词形容名将的特点 孙子:超脱。 吴子:变革。 白起:杀戮。 韩信:诡谲。 霍去病:开拓。 岳飞:希望。 戚继光:奋励。
世人对宗弼军事能力的评价 丽琼评价宗弼(金兀术):(王)亲临阵督战,矢石交集,而王免胄,指挥三军,意气自若,用兵制胜,皆与孙、吴合,可谓命世雄材矣。至于亲冒锋镝,进不避难,将士视之,孰敢爱死乎?” “对手”赵构的评价:恭惟元帅阁下以宗英之重,行吊伐之师,谋略如神,威权不世,【其用兵之妙与黄帝争驱逐】。北平契丹,南取中国,极天所覆,混为一区。此岂载籍所有哉! 用兵制胜,皆与孙、吴合 其用兵之妙与黄帝争驱逐 这能力。。。
完颜娄室成了金国总体战略中最大的累赘 建炎元年,宗翰的想法是先搞定陕西,据说他有可能是对西夏有想法,表明的原因是他怕西夏背刺金国。当然,从后续发展来看,宗翰的预见是不妥的,之后西夏一直老老实实。 金朝廷的决定是陕西不可不管,赵构亦不可随之发展,所以最终决定是以娄室一军攻略陕西,主力部队去抓赵构。金朝廷的这个决定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合适的。 赵构此时弱得一鸡,只要抓住赵构,就抓住了南人的核心,想怎么拿捏宋朝,就怎么拿捏。战术上,奇袭扬州、搜山检海,都是非常合理的。军事成果一大堆,政治上却没抓住赵构。不过,那只是因为赵构幸运,并不是金国的策略不对。 而陕西娄室一路却是比较大的失败,近三年却进展缓慢,自己还损兵折将。娄室是一流的战术家,却真是不入流的战略家。他从攻可以猛如虎,但独立主持一路,是搞不定的。。陕西的失败,可以说直接拖累了整个金国的战略。 然后,就是金国只好抽回东路主力去援陕西,而东路则扶植了伪齐来对付。 这种做法也是很恰当的,建炎三年底刚搜山检海,赵构此刻已经如丧家之犬,扶植一个伪齐打他,在实力评价上,是完全足够的。金国没抓到赵构并不是实力不行,而是运气不够。 这样,金国的重点就移到了陕西。但没想到的是,绍兴元年开始,南宋却在江南逐步站住了脚...... 虽然都说历史没有如果,不过我还是想如果一下。如果娄室能够搞定陕西,没有让西军再次坐大。那么金国主力就不会西移,重点依然会是抓赵构。 赵构一次幸运,还有可能第二次幸运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娄室基本上是金国总体战略中最大的失算。。
在战场上对敌人大叫是不是真有效? 《宋史赵立传》: 有两骑将袭其背,立奋二矛刺之,俱堕地,夺两马而还。众数十追其后,【立瞋目大呼,人马皆辟易】。 明日,金人列三队邀战,立为三阵应之,金人以铁骑数百横分其阵而围之,立奋身突围,【持挺左右大呼,金人落马者不知数】。 南宋的一个将领,面对金人铁浮屠。两次通过大吼让敌人落马,甚至能左右大吼,落马者不计其数。。。 可信度有多少?
与吧友”南宋第一赵立“谈赵立的一段人生经历 徐州之战中,将领王复拼命死战,全家百口被害。而赵立与王复的死战不同,根据《挥尘录》,他是“夺门以出,为贼所得。”,然后找到机会,自己又跑了。 在另一本早期资料《中兴姓氏忠义傅》中,同样记载王复苦战之时,赵立“率兵走”,与《挥尘录》的“夺门以出”完全吻合,但是在“为贼所得”之后发生了什么,就不再记载,含糊其辞就省略了。 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王复全家战死,而赵立全家得以保全!那么赵立被金人抓住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他得以保全全家?《中兴姓氏忠义傅》又在避讳什么,而不书写接下来的事?毫无疑问,就是赵立被抓后投降了金人。 否则,金人又怎么可能让赵立全家保全,又怎么可能能让赵立得到逃跑的机会? 同样的案例可以参考另一个被金人抓后保全全家,然后借机跑出的著名人物:秦桧。据说秦桧是徒手打死了两个监视者,然后跑了出来。别说当时鬼才信,就是现代都没人信!在那个时代,只有赵立和秦桧有过这样的经历。具体发生了什么,不言而喻。 对此,我只想说: 恐怕只有傻子才会相信他们能带着全家逃出金营吧!! 恐怕只有傻子才会相信他们能带着全家逃出金营吧!! 恐怕只有傻子才会相信他们能带着全家逃出金营吧!! ......... 到了后期的《宋史》中,同样对赵立的这段历史进行了避讳,编者仿照李兴在洛阳的经历,改成了赵立在夺门而出时被击晕,然后苏醒后跑了。这样也就避免了被抓后全家还能逃出的尴尬。 当然,平心静气的想想,这也不是什么太丢人的事,总不能让人一头撞南墙撞死吧?而且,这在当时这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很多人都是反复横跳的。比如抗金名将牛皋。就有一段为伪齐效力的尴尬经历,在《宋史》中也被避讳掉。。。 @南宋第一赵立
啥时候开始,皇帝说话流行这味? 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 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曰,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曰。 成吉思皇帝圣旨道与诸处官员每: 丘神仙应有底修行底院舍等,系逐曰念诵经文告天底人每,与皇帝祝寿万万岁者,所据大小差发赋税都休教著者。据丘神仙底应系出家门人等随处院舍,都教免了差发赋税者,其外诈推出家,影占差发底人每,告到官司,治罪断案。主者奉到如此,不得违错,须至给照用者。右付神仙门下收执。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 告诉百姓每,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的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
置顶帖说我是好磕傻洞人是什么意思? 有人知道吗?
宰相之职 佐天子 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真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以丞、郎以上至三师为之。其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其次为集贤殿大学士。或置三相,则昭文、集贤二学士并监修国史,各除。唐以来,三大馆皆宰臣兼,故仍其制。国初,范质昭文学士,王溥监修国史,魏仁浦集贤学士,此为三相例也。神宗新官制,于三省置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以官高不除人,而以尚书令之贰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行中书令之职。政和中,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两省侍郎。靖康中,复改为左、右仆射。
裴伯寿上书言 孝荣自陈预定丁亥岁四月朔日食、八月望月食,俱不验。又定去年二月望夜二更五点月食九分以上,出地复满。臣尝言于宰相,是月之食当食既出地,《纪元历》亦食既出地,生光在戌初二刻,复满在戌正三刻。是夕,月出地时有微云,至昏时见月已食既,至戌初三刻果生光,即食既出地可知;复满在戌正三刻,时二更二点:臣所言卒验。孝荣言见行历交食先天六刻,今所定月食复满,乃后天四刻,新历谬误为甚。 其一曰步气朔,孝荣先言气差一日,观景表方知其失,此不知验气者也。臣之验气,差一二刻亦能知之。《纪元》节气,自崇宁间测验,逮今六十余载,不无少差,苟非测验,安知其失?凡日月合朔,以交食为验,今交食既差,朔亦弗合矣。
宋史宋代历法 又诏时与尚书礼部员外郎李焘同测验,时等言:"先究《统元》、《纪元》、新历异同,召三历官上台,用铜仪窥管对测太阴、土、火、木星晨度经历度数,参稽所供,监视测验。二十四日早晨度:《统元历》太阴在黄道危宿十一度九十分,在赤道危宿九度;木星在黄道室宿十八度一十五分,在赤道壁宿初度少;火星在黄道危宿十度七十分,在赤道危宿十度;土星在黄道虚宿八度九十五分,在赤道虚宿九度。《纪元历》太阴在赤道危宿十度五十三分,在赤道危宿八度半;木星在黄道室宿十七度六十八分,在赤道室宿十四度少;火星在黄道危宿九度八十四分,在赤道危宿九度;土星在黄道留在虚宿七度四十分,在赤道虚宿七度半。新历太阴在黄道危宿十三度五分,在赤道危宿十二度;木星在黄道室宿十八度一十分,在赤道室宿十六度半强;火星在黄道危宿十度八分,在赤道危宿九度;土星在黄道虚宿六度六十分始留,在赤道虚宿六度半强始留。三历官验得太阴在赤道危宿十度,木星在赤道室宿十六度太,火星在赤道危宿九度半,土星在赤道虚宿六度半弱。
人人得秦桧而诛之!! 一楼。
聊聊顺昌之战(图文版) 第一次聊顺昌之战贴的史料太多,图片太少,有点枯燥,大部分时间都用了讨论史料上。 这次换个风格:少史料,多图片,不啰嗦。 直接开战: █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 这一天,韩(韩常)翟(赤盏晖)二将,南下至白沙龙窝扎营,并派了游骑数十到顺昌探查。这两位是宗弼的经典先锋将官。白沙龙窝位于顺昌以北约三十里。 此时的金人应该已经通过乡民得知顺昌有远来的宋军驻扎,但不会太清楚具体的状况,派人来探查一下。结果刺探顺昌的数十游骑,却中了刘锜的埋伏,还被活捉了两个:阿黑杀和阿鲁。 在审出对方的驻扎地和军事布置后,刘锜在晚上去偷袭。 太尉夜遣千馀人击之。至二十六日,早复与贼战,遂杀伤千百人。辰已,间入城。太尉於北门犒劳,即具捷奏以闻。(图中营寨、城池大小基本按实际大小等比例) 刘锜部大概在晚七至八点左右出发,约凌晨三点左右到达,持续时间不会太长,本就是趁敌不备的一锤子买卖。大概持续半小时后撤离,上午九点左右回到城内。在回来的路上,又与金人追兵发生零星战斗。 根据刘锜的上奏,此战是与三路都统战斗,原文称“二十五日,有金贼三路都统郎君直来本府城下侵犯......去后,二十六日已获胜捷。” “二十五日......去后,二十六日已获胜捷”,刘锜之描述与《顺昌战胜录》、《武穆公刘锜事实》所言二十五日夜偷袭、二十六日回来过程一致,但金方主角却成了三路都统,不知道为什么。 《顺昌战胜录》作者便在军中,前后描述非常详细,且韩翟二将是宗弼的经典先锋,且三路都统阿鲁补当措置南京路,不应第一时间在这儿出现。个人推测,金人主帅应该是韩翟二将。。此处不知怎么回事。
聊聊顺昌之战 顺昌之战,是刘锜一生的巅峰之战。 前后持续总计约半个月,最激烈的战况发生在宗弼到达之后的六月九日。这一天,发生了刘锜与宗弼的正式大战。本文想谈一谈这一天的战斗情况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主要讨论以下几点:地点时间、对象和战绩。 关于这段历史的前期资料中,最著名的当属杨汝翼的《顺昌破敌录》(《顺昌战胜录》、《顺昌录》)。此书一般认为是杨汝翼所作,但是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李心传引用称“郭乔年《顺昌破敌录》”。除李心传外,其他人都称作者是杨汝翼。因此,恐怕是李心传弄错了。杨汝翼当时便在刘锜军中,亲历顺昌之战全程,近乎逐天的记载每天发生的事,因而他的《顺昌破敌录》史学分量极重,堪称顺昌之战的第一手资料。 《顺昌破敌录》中记载的初九日战况如下: 初九日平明,四太子遂合龙虎大王及三路都统、韩将军、翟将军人马,还至城下,甲兵铁骑十有馀万,阵列行布,屹若山壁,旗帜错杂,大不有差,而五色旗各七面,按方分植者,中军也。而顺昌东西两门受敌,贼乃睥睨东门,濒濠待敌。太尉亦自东门出兵应之。城上发鼓,即与交锋转战逾时,贼复大衄。四太子披白袍,甲马,往来指呼,以渠自将牙兵三千策应,皆重铠全装。虏号铁浮图,又号扢叉千户。其精锐特甚。自用兵以来,所向无前, 至是,亦为官军杀伤。先以枪揭去其兜牟,即用刀斧斫臂,至有以手捽扯者。极力斗敌。自辰至戌(疑为申),贼兵大败。遽以拒木障之。少休,城头鼓声不绝,乃出羹饭,坐饷战士,优游闲暇如平常时。贼众望之骇然披靡。食已,即来以数队趣战,癖去拒马木,深入斫贼,又大破之。无何有误传令者,令少却,官军遂稍引後。贼众并拥逼壕,而致溺水者二百馀人。而选锋统制韩直身被一枪三箭,几致死。赖有一虞候挟以上马而归,虞候与马皆中箭被,血淋淳然,馀勇尚未衰也。其馀中伤稍轻可者,犹欲再出接战。
随便发点牢骚 最近在研究刘锜的顺昌之战,太难了! 史料太混杂了! A史料来自于B和C,B史料来自于C和未知来源。D史料来自于A和B的另一半。 C中的某句话来源不明,或许是作者臆想,也或许有所根据。 D中的某个字与A不符,不知是A流传错了,还是D流传错了。 孤本E出现了,似乎是更早的史料,但是也或许是另一个拼接史料。。 里面内容,更是乱七八糟,东边拿一句,西边拿一句。作者自己再补充一下自己的想法。那些源作者们还一句真,一句假,左边夸,右边骂。。这儿错个字,那儿丢个情节。。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其实更多的只是精粹出来的意识流文字。 任何一段历史,都是如此。 如果想深入研究具体真相,真的太难了!
贵学院杂交学专业还招人吗 如题
武将的胜率 一场战争,在敌我双方势力均衡,武将水平相等的情况下,双方的胜率都是50%。也就是说,对于一生只打一战的将领来说,一半的将领都是一生未败。 在敌我双方势力均衡,武将水平相等的情况下,战争次数和一生未败将领的数量是这样的: 一生战1场的武将中,一半的武将都是一生未败。 一生战2场的武将中,25%的武将都是一生未败。 ....... 一生战5场的武将中,3%的武将都是一生未败。 一生战6场的武将中,1.5%的武将都是一生未败。 一生战7场的武将中,0.8%的武将都是一生未败。 ...... 一生战10场而一场未败的武将,则是一千个中必有一个。 当然,以上是基于敌我双方势力均衡,武将水平相等的提前下,如果敌我双方势力不均衡呢?比如,我方实力很强大,对敌方的战争,不论将领如何,平均每十场就能胜8场。那么,在双方将领水平一样的情况下,这个数字就是: 一生战1场的武将中,80%的武将都是一生未败。 一生战2场的武将中,64%的武将都是一生未败。 ....... 一生战5场的武将中,33%的武将都是一生未败。 一生战6场的武将中,26%的武将都是一生未败。 一生战7场的武将中,21%的武将都是一生未败。 ...... 一生战10场的武将中,11%的武将都是一生未败。 一生战20场的武将中,1.1%的武将都是一生未败。 在敌我势力不均衡的情况下,一百个普通将领中,也能出现1个将领可以保持20场不败的连胜纪录! 当然,转化为史料的话,还有个问题就是即使有败,但留存史料也只记胜不记败的情况。。。
哪位大神可以提供一下香积寺之战双方轮拼的史料吗? 如题。 第一次发贴,有点紧张。是因为战场太狭窄,才这样一批批的上吗?
我们需要防疫大礼包! 我们需要防疫大礼包!
宗教与儒家 宗教是原始社会产生的东西,他以神约束人的道德,是原始社会约束人的方式。 人是愚蠢的,可以被蛊惑的。于约束来说,这是一个可以被利用优点。 但这种约束方式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迷信。人们的道德表现,并不是他们本身的性质。而仅仅是对神的畏惧和尊敬。这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让人变得更符合道德,也能让人变得更不符合道德。 他们只是机械的去遵从命令。 与以神约束人不同,儒家的约束方式是以人约束人。 将某些道德观直率而简单的印入人的心理。 这只是一些非常简单的道德语句,简单的让你熟读并让你遵从,慢慢发展成为一种人人遵从的本性,进而形成整个社会的道德观。 与宗教相比,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道德约束方式。
关于韩信的两个问题 最近跟人胡扯八扯讨论韩信,纯粹没事耍嘴皮子玩的时候,突然遇到两个点,让我很不淡定。 希望韩信粉能给解释一下。其实,韩信在我心中的地位是直线上升的,然而却遇到两个很尴尬的点。 1.彭城之战时韩信在哪?作用如何? 此时,韩信已经拜为大将军。刘邦攻入彭城后,坐镇彭城。作为大将军的韩信是否应该也在刘邦身边? 另外,身为大将军的韩信,此时是否是战略布防规划者? 这事并没有直接史料记载,不过大将军这个官职是否应该就是刘邦的主要军事部署的主管官员? 如果是的话,那么彭城之败,韩信恐怕要负很大的直接责任。当然,之后收集溃兵是他的功。 2.垓下之战韩信的地位 之前也跟人讨论过,我当时认为主要功绩是刘邦的,刘邦是主要指挥者,因为他才是老大啊,有他在军中,一般不会让别人代替他的主指挥地位。而且,他的位置为中军,这是典型的主指挥的位置。但是,对方出示孔费二将是韩信的手下将领史料后,我就没脾气了。 不过,最近又发现这段史料还有个解读方式。。 《史记》: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 这里的【自】是不是指独自之意?也就是说,孔费二将被刘邦所剥离,直接指挥。 韩信仅作为一个独立的先锋兵团的作用,而没有手下将领。因此用了一个“自”字。 如果是这样的话,之后的“淮阴先合,不利,卻。”就是韩信一军的单个军的表现了。 以上两点,如果属实,那么韩信的上限就会下降很多,相当于两次与项羽正面对决都是失利状态。 请韩信粉先不要着急,能够提供一些间接性的能推翻的线索即可。
一个名将对比的标准 说到名将对比,多数情况下都是关公战秦琼。因为大家的环境、对手不一样,所以很难说谁强谁弱。 不过,中国历朝历代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标准对手。 那就是农民起义军。 这群人无论在什么时代,他们的装备、士气、指挥水准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基本是最烂的。】 当然不排除个案,但大面上,他们算是贯穿整个古代的一致。 名将们打他们的水准可以作为名将能力对比的参考。
苏定方和耶律大石怎么比较? 同样在西域建功立业。
突然发现我这句话很有哲理性 单视角历史人物和多视角历史人物的区别:单视角人物是平面的,多视角人物是立体的。 哪个更有真实感的问题。
懂王震楼,扯扯岳飞的郾颍二战
感觉到一丝丝的莫名尴尬 大概相当于一匹马正在拉屎,有人想在后面用布遮挡一下,掩盖一下马儿的不雅之举,免得马儿害羞。结果被那马一脚踢开:HE TUI!你也配! 一直在等那人拿着鞭子打马,结果那人却捂着屁股一瘸一拐的走了。。 感觉到一丝丝的哀伤,似乎这个世界没有了天理。
韩信的背水一战 韩信的半渡而击还是很不错的。但背水一战却莫名其妙,我不是说这一战没有胜,而是说同样是胜,其过程中所体现的个人水平是不一样的。 与韩信这个人物一样,这一战也是仅存在于百年后的《史记》中。《汉中》中的描述是抄袭《史记》,仅作个别字的修改。 1.【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李左车和陈余的军事商议,这种机密会议不知什么样的间人能够探得? 更可怕的是,韩信也非常轻易的就相信了。他并没有从最坏的角度出发,并没有意识到这会不会是个反间计。他的军事行动构筑于完全相信间人之言,对方是愚笨之人的基础上,而不是对方稍微有点脑子。理由是“成安君,儒者”。 2.【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韩信说必逐我,还有一定的道理,但【必空壁】这就有点能掐会算了,怎么就确定对方家里一个人都不留?儒者,难道就应该出去忘关门? 3.【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韩信在事前,并没有让手下知道怎么回事。而是让手下怀疑自己的主将。这对军事是非常不利的。不知韩信为何如此。 4.【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为什么赵军大笑?因为韩信的表现非常不专业。这不仅会增加对方士气,同样也会打击自己士气。 5.【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汉军会认为前方大将是【详弃】??主将首战失利,连大将旗鼓都丢了,这对自己士气是进一步的打击,而让对方士气高涨。 6.【军皆殊死战,不可败。】——此处莫名不可败。有人说士兵退无可退,只能死战。其实,是可以投降的。。。。尤其是在这些所谓的士兵本来就是“市人”,士气又被接连打击的情况下。 7.【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简直就像魔幻一样....对方不仅傻,而且还特别会配合。 8.【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前不可进,后不可退。此时,难道不应该“皆殊死战,不可败”么?因为没有主角光环? 这一战的过程,真的是莫名其妙。。。但是却被经典流传了下来。被人称为“不可复制”。。。 为什么“不可复制”,请大家心里有点数。主要原因,恐怕就是找不到这么配合的对手。
岳飞和韩信用兵小细节,看特点 岳飞: 岳飞用兵有胜而无败。闻其欲有所举也,必尽召诸统制官环坐饮食之,【而与之谋】。【先谋夫敌之所以败我者,至于六七备谋,详虑竭智共攻,而终于无败也,乃行。故飞每战无败。 韩信: 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发现个问题 本吧除了不谈王翦,谁都谈。
关于护步达冈辽军兵力的问题 简单一说吧。 目前网络上说天祚帝十万兵力的比较多。 主要论据是《契丹国志》的记载: 【八月,天祚下诏亲征女真】,率【蕃汉兵十余万】出长春路,命枢密使萧奉先为御营都统,耶律章奴副之,以精兵二万为先锋,余分五部为正兵,诸大臣贵族子弟千余人为硬军,扈从百司为护卫军,北出骆驼口,车骑亘百里,鼓角旌旗,震耀原野。别以汉军步骑三万,命都检点萧胡覩姑为都统,枢密直学士柴谊副之,南出宁江州路。自长春州分路而进,赍数月之粮,期必灭女真。 这儿与《金史》记载不同,《金史》记载为: 1.十一月,辽主闻取黄龙府,大惧,自将七十万至驼门。附马萧特末、林牙萧查剌等骑五万、步四十万至斡邻泺。上自将御之。 2.十二月己亥,行次爻剌,会诸将议。皆曰:“辽兵号七十万,其锋未易当。吾军远来。人马疲乏,宜驻于此,深沟高垒以待。” 3.及【辽帝以七十万众】至驰门,诸将皆曰:“辽军势甚盛,不宜速战。”宗雄曰:“不然。辽兵虽众,而皆庸将,士卒惴惴,不足畏也。战则破之掌握间耳。”上曰:“善。”追及辽帝于护步荅冈。宗雄率众直前,短兵接。 这里面是非常有趣的,凡是叙述性的文字,皆是信誓旦旦“70万”,而当时人嘴说出来的,却变成了“号七十万”。当然,这其实当时人是为了避免军心,故意说对方“号七十万”,意指实际并没那么多。 不过,总体《金史》来看,是偏向于对方兵力实际就是“七十万”。 《辽史》记载为: 五年春正月,下诏亲征....... 八月丙寅,以围场使阿不为中军都统,耶律张家奴为都监,【率番、汉兵十万】,萧奉先充御营都统,诸行营都部署耶律章奴为副,以精兵二万为先锋。余分五部为正军,贵族子弟千人为硬军,扈从百司为护卫军,北出骆驼口;以都点检萧胡睹姑为都统,枢密直学士柴谊为副,将汉步骑三万南出宁江州。自长春州分道而进,发数月粮,期必灭女直。 冬十一月,遣驸马萧特末、林牙萧察剌等【将骑兵五万、步卒四十万、亲军七十万】至驼门。 《辽史》记载了两个数字,上面八月是十万出发,下面十一月是四十万+七十万到达。 上面的跟《契丹国志》符了起来,下面的跟《金史》符了起来,是个骑墙派。 这儿《契丹国志》、《金史》、《辽史》提供了三个结果,《契丹国志》说是十万,《金史》说是四十万+七十万、《辽史》是个骑墙派,你们两家都对。 大部分人被网络写手一忽悠,立马相信了那个万能的解释办法:吹批。“金人吹批”,这事就算结束。 然而如果有那么一点对网络写手的怀疑,自己去细查一下来源。《契丹国志》是宋人写的,托名叶隆礼,最起码也写于1250年后。他的前期资料又是什么呢? 那就是汪藻的《裔夷谋夏录》(又称《金盟本末》),其原文是这样的: 天庆五年春天祚下诏亲征。 八月率【蕃汉兵五十万】出长春路。命萧奉先为御营都统,耶律章努副之,以精兵二万为先锋,余分五部为正兵,大臣贵族子弟千余人为硬军,扈从百司为防军北出骆驼口。车骑亘百里,鼓角旌旗震耀原野。别以汉军歩骑三万人,命萧呼塔噶为都统,柴谊副之,南出寜江州路,自长春州分路而进,赍数月之粮,期必灭女真。 怎么样?有没有熟悉的感觉? 自行对比一下《契丹国志》,除了多了个“五”字,还有哪儿行文不同? 是的,原始资料写的就是“五十万”。网络写手又用《契丹国志》这种百年后的二手史料把你们忽悠了。。。 再随便说点细节吧: 1.看《金史》的描述方式(1.时人口述“号七十万”;2.列传别有载“七十万”;3.“十一月,辽主闻取黄龙府,大惧”这种错误的自我意识性。),表明他是独立起源的另一个视角。这些东西(包括其中的错误)都不是拿来证明他错误的,而是证明他这个视角的独立性的。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够明白我的意思? 2.正月下诏亲征,八月才开拔。八个月的兵集结时间。自己想去吧。
发现我这个比喻非常贴切 军事水平就像拳击比赛。 一个重量级的选手(86公斤级以上)击败了迷你轻量级的选手(48公斤级),你不能厚着脸皮说他技术水平多高,临场发挥的多好,他是多么伟大的拳击运动员。 如何判断一个选手的级别是重量级,还是迷你级呢?看他的国家整体军事水平。如果他的国家军事实力很高,那么就是重量级。如果他的国家军事实力水平很低,那么就是迷你级。 然后,一大批依靠强大国力欺负弱小势力的“名将”就会浮出水面。 自己的同期生都在获胜,那么这是国家的水平,还是个人的水平岂不是一眼可知?
对刘邦的这段描述,似乎很隐讳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高帝笑而起。 有点怪怪的感觉。
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质,就是文化入侵。
王忠嗣这记载挺逗 是秋,吐蕃大下,报新城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旧唐书》 俄吐蕃大出,欲取当新城,晨压官军阵,众不敌,举军皆恐。【忠嗣单马进,左右驰突,独杀数百人】,贼众嚣相蹂,军{广多}翼掩之,虏大败。——《新唐书》 《旧唐书》说是【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杀数百人。 从前面的文字来看,《新唐书》和《旧唐书》明显是引用的同一段史料,但是却改成了【忠嗣单马进,左右驰突】,又着重强调是“独”杀数百人。 如果没有前期史料,鬼知道这是在描述什么!
“夏金吾”及其个人生平 我相信每一个研究这段历史的人都试图解密过被岳家军所杀的“夏金吾”到底是何人。根据目前的认知,此人应该就是颍昌之战时,宗弼手下四个万户之一,被王贵“当阵杀死”的那个。 《金佗》称“杀其统军、上将军夏金吾(失其名)”,为宗弼之婿。根据《金史百官志》,此人当为正三品统军使,金吾卫上将军。据王曾瑜老先生推测,可能是大名府路统军司的统军使。这个官职是非常高的。 我最初是这样的认为的:此人既然是宗弼的女婿,定然不是宗室子弟,年纪也不会太大。既然不是宗室子弟,又年纪轻轻,却能够身居军务高位,应该是因其宗弼女婿的身份。所以,他应该是非完颜氏的其他部族的青年才俊,靠关系当上高官,年纪轻轻不熟战场,因而被当阵斩杀。又因年纪太小而难以探查。 但是,后来我又看到了宗弼的另一个女婿:纥石烈志宁。虽然宗弼“于诸婿中最爱之”,但他的身份只是个护卫,并没有因为宗弼女婿身份而身居高位。 既然连宗弼最爱的女婿都没有靠关系,那么这位“夏金吾”定然也不会因为其宗弼女婿的身份而居高位。既然不因其宗弼女婿的身份,那么他肯定是有相当的军功,这样的话就应该能够在史料中找到蛛丝马迹。 在此之前,我的搜索目标应该跟绝大多数人一样,因为古代对女真人的名字翻译多为音译,就像”少主“和”撒祝“的对应关系,便以查《金史》中的名字发音类似“XIA”的为主。 可是找来找去,都找不到什么线索,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至到最近,又看到“杀其统军、上将军夏金吾(失其名)”一句。岳飞的”失去名“,是指岳珂的前期资料(可能是补充捷奏,或枢密院的杀敌名单之类的东西)中的这个字因时间久远而纸张残损或污渍,不可识别。那么就带来一个问题:既然“夏”后面的字都残破了,如何保证”夏“字便一点没有残破? 古代行文向上向下写,前期资料中”夏“字的下半部分是否也有可能是残损的状态?然后,岳珂依据这个“夏”字的上半部分,推出来这可能是个”夏“字?亦或者是前人把这个字写得比较潦草,看上去更像夏?聂字在古文一般写成繁体:聶。但是也确实有少部分人会简化书写,看上去更像一个“夏”字。 也就是说,这个字不一定就是”夏“,很有可能是上半部分或全字和”夏“字相近的某个字。因个人的书写风格的不同,差异会很大,以下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想到这儿,又想到王曾瑜老师的推测”新任大名府路统军司的统军使“,那么这个人的身份,其实也就确定了下来:聂哷。 聂哷,史料中又作聂黎、聂儿、聂耳,在宋人史料中是较为经常出现的一个金军将领,人称“万户大郎”。亲自参与了靖康之变,当时就已经是万户级别(跟娄室差不多)。绍兴四年,韩世忠的大仪镇之战打的就是他的前锋部队。赵构派往挞懒军前议和的王绘、魏良臣,也是他接待的。这些在宋人史料中有非常详细的论述。此人的存在,毋庸置疑。 绍兴十年的南侵,他是以这样的姿态出现: 兀术之败盟,举兵来祁州也,以大校为名,起国中之兵。一头项入山东曰:聂黎孛堇;一头项入陕西曰:三郎君;一头项入西京曰:李成;兀术与三路都统领龙虎大王、韩翟二将军以五月十二日入东京。——《三朝》 此人确实参与了绍兴十年的南侵,而且是作为四路大军之中东路的军事主管的身份统军,不偏不巧,去的就是山东、大名府路方向。但是,神奇的是,这四路大军中的三路都有接战表现,唯独聂黎这一路没有任何跟宋军的交火的记载。 很明显,他这一路去山东只是进行防御性准备,等到后期韩世忠打海州之时。他已经受召去汴京找宗弼会合,跟岳飞打会战去了。跟岳飞会战后,这人的名字在史料中便永远消失了。 那么他在《金史》中表现如何呢? 很有趣,这四路大军军事主管中的三位,甚至宗弼手下的绝大多数小将们在《金史》中都有个人传记。唯独他,虽然级别如此之高,却在《金史》中连个名都没有出现过。。。 为什么? 一方面是因为这个级别的将领却被岳家军当阵斩杀,死的不光彩(就像耿光禄、耶律马五);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是叛臣挞懒的军事二把手。在《金史》中,这个时期的将领留下传记的,相当大部分都是宗弼的直系手下,而叛臣挞懒的直系手下,怎么可能让他们青史留名? 那么,问题来了,叛臣挞懒的军事二把手为什么在绍兴十年南侵时,又被起用为山东一路的军事主管?山东原是挞懒的地盘,聂哷熟悉那儿的军务,他是最合适的人选,这倒是没问题,但是他作为叛臣的军事二把手,是否适合再次起用? 补刀大王岳珂就要出现了:因为他是宗弼的女婿。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他是宗弼的女婿? 这个就有意思了。 要知道,此人的年纪可是跟宗弼差不多,甚至比宗弼还大,否则如何能够积累这赫赫战功,官至金吾卫上将军。 原因就是: 挞懒死后,聂哷继承了挞懒的军事遗产。宗弼如果想把这份军事遗产纳入自己囊中,成为自己直系,则必须拉笼挞懒军中威望最高的聂哷。而聂哷作为一个叛臣直系,能够被宗弼所欣赏,甚至以女相赠,也必然会对宗弼死心踏地,以死相报。这本就是挞懒死后的一份政治联姻。 于是,到了颍昌对阵岳家军。作为叛臣直系,是时候在欣赏自己的岳父面前表现一把忠诚了!老婿聂哷一马当先,手持大刀冲了上去。卒。 宗弼一脸尴尬,嫁女才两年,卒于阵。你还是当你的挞懒直系吧。。。青史不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