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gang闫 longgang闫
有信仰
关注数: 19 粉丝数: 107 发帖数: 7,388 关注贴吧数: 7
全真祖师 王重阳【转载】 王重阳(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王喆[1],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称王重阳。北宋末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   中国宋代道士。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兆学籍。金天眷元年(1138),应武略,中甲科 ,遂易名世雄。年47 ,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圆,迁居刘蒋村。七年,独自乞食,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建立全真道。其善于随机施教,尤长于以诗词歌曲劝诱士人,以神奇诡异惊世骇俗。在山东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同时,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遂后建立全真教团。收弟子7人,后世称全真教七真人。十年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4人返归关中,途中卒于大梁(开封)。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其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集》,内收传道诗词约千馀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王重阳创立全真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内以《道德经》、 《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黄白炼丹之术。   传统道教自南北朝寇谦之、陆修静改革、整顿后,历隋唐五代宋的漫长岁月,尤其到北宋末年,已呈现不景气趋势。以符籙派为主流的道教,支派争流,一些道流徇末遗本,出现一些流弊,引起社会一些不好的舆论。作为有识之道教知识分子,不能不思其改革。   姬志真在《重阳祖师开道碑》中说:“原夫至道出自先天,太上卓尔立其宗,累圣袭而张其后,灵源妙本,既发而不蒙,出楗玄关,大开而弗闭。从兹设教,代不乏人。然而顺世污隆,乘时步骤,去圣愈远,灵光不属。波澜既荡,异派争流,枝叶方联而纷华竟生。散无名之大朴,遗罔象之玄珠,忘本迷源,随声逐色。正涂壅底,道间荒凉。由是圣人复起,究天元一气之初,洪造更新,应历数万灵之会,天挺神授而力拯颓网,祖建宗承而载维新纽、弃华摭实,授溺录迷。革弊鼎新而玄关复启焉。重阳祖师乃其人也……。”   王重阳是接受这一派的思想,以新的宗旨、修持方法对旧道教进行了大量的改革,进一步把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贯彻到教义中。王重阳以《道德经》则尊道,主张无心忘言,柔弱清静。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注重修行,分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内修,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全真因内修“求返其真”,主张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所以叫“全真”。这种内修主要是修养精神,即性,也称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张济世度人。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 第一:论住庵   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 人真道矣!凡有动作,不可过努,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 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庵之法。   第二:论云游   凡游历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玩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 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 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二者,参寻性命,求问玄妙,登□□ 之高山,访明师之不倦。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 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全真祖师- 王重阳 王重阳(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王喆[1],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称王重阳。北宋末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   中国宋代道士。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兆学籍。金天眷元年(1138),应武略,中甲科 ,遂易名世雄。年47 ,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圆,迁居刘蒋村。七年,独自乞食,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建立全真道。其善于随机施教,尤长于以诗词歌曲劝诱士人,以神奇诡异惊世骇俗。在山东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同时,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遂后建立全真教团。收弟子7人,后世称全真教七真人。十年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4人返归关中,途中卒于大梁(开封)。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其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集》,内收传道诗词约千馀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王重阳创立全真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内以《道德经》、 《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黄白炼丹之术。   传统道教自南北朝寇谦之、陆修静改革、整顿后,历隋唐五代宋的漫长岁月,尤其到北宋末年,已呈现不景气趋势。以符籙派为主流的道教,支派争流,一些道流徇末遗本,出现一些流弊,引起社会一些不好的舆论。作为有识之道教知识分子,不能不思其改革。   姬志真在《重阳祖师开道碑》中说:“原夫至道出自先天,太上卓尔立其宗,累圣袭而张其后,灵源妙本,既发而不蒙,出楗玄关,大开而弗闭。从兹设教,代不乏人。然而顺世污隆,乘时步骤,去圣愈远,灵光不属。波澜既荡,异派争流,枝叶方联而纷华竟生。散无名之大朴,遗罔象之玄珠,忘本迷源,随声逐色。正涂壅底,道间荒凉。由是圣人复起,究天元一气之初,洪造更新,应历数万灵之会,天挺神授而力拯颓网,祖建宗承而载维新纽、弃华摭实,授溺录迷。革弊鼎新而玄关复启焉。重阳祖师乃其人也……。”   王重阳是接受这一派的思想,以新的宗旨、修持方法对旧道教进行了大量的改革,进一步把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贯彻到教义中。王重阳以《道德经》则尊道,主张无心忘言,柔弱清静。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注重修行,分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内修,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全真因内修“求返其真”,主张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所以叫“全真”。这种内修主要是修养精神,即性,也称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张济世度人。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 第一:论住庵   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 人真道矣!凡有动作,不可过努,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 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庵之法。   第二:论云游   凡游历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玩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 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 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二者,参寻性命,求问玄妙,登□□ 之高山,访明师之不倦。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 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全真祖师 -王重阳《转载》 王重阳(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王喆[1],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称王重阳。北宋末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   中国宋代道士。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兆学籍。金天眷元年(1138),应武略,中甲科 ,遂易名世雄。年47 ,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圆,迁居刘蒋村。七年,独自乞食,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建立全真道。其善于随机施教,尤长于以诗词歌曲劝诱士人,以神奇诡异惊世骇俗。在山东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同时,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遂后建立全真教团。收弟子7人,后世称全真教七真人。十年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4人返归关中,途中卒于大梁(开封)。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其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集》,内收传道诗词约千馀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王重阳创立全真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内以《道德经》、 《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黄白炼丹之术。   传统道教自南北朝寇谦之、陆修静改革、整顿后,历隋唐五代宋的漫长岁月,尤其到北宋末年,已呈现不景气趋势。以符籙派为主流的道教,支派争流,一些道流徇末遗本,出现一些流弊,引起社会一些不好的舆论。作为有识之道教知识分子,不能不思其改革。   姬志真在《重阳祖师开道碑》中说:“原夫至道出自先天,太上卓尔立其宗,累圣袭而张其后,灵源妙本,既发而不蒙,出楗玄关,大开而弗闭。从兹设教,代不乏人。然而顺世污隆,乘时步骤,去圣愈远,灵光不属。波澜既荡,异派争流,枝叶方联而纷华竟生。散无名之大朴,遗罔象之玄珠,忘本迷源,随声逐色。正涂壅底,道间荒凉。由是圣人复起,究天元一气之初,洪造更新,应历数万灵之会,天挺神授而力拯颓网,祖建宗承而载维新纽、弃华摭实,授溺录迷。革弊鼎新而玄关复启焉。重阳祖师乃其人也……。”   王重阳是接受这一派的思想,以新的宗旨、修持方法对旧道教进行了大量的改革,进一步把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贯彻到教义中。王重阳以《道德经》则尊道,主张无心忘言,柔弱清静。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注重修行,分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内修,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全真因内修“求返其真”,主张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所以叫“全真”。这种内修主要是修养精神,即性,也称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张济世度人。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 第一:论住庵   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 人真道矣!凡有动作,不可过努,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 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庵之法。   第二:论云游   凡游历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玩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 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 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二者,参寻性命,求问玄妙,登□□ 之高山,访明师之不倦。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 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心相篇】转载 五代、北宋之间,有个著名的道教学者陈希夷,就是传说中的“陈抟老祖”,他留下一篇传世之作,名《心相篇》,取“相由心生”之意,兼有佛家《因果经》的味道,与那些江湖流传的相面术不可同日而语,比曾国藩的《冰鉴》更为大气,颇有止恶扬善之功,读之耐人寻味。今原文加译文呈现,供大家一观。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 【译文】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心地,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 ·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 【译文】买卖出纳不公平的人,难以得到儿女长时间的抚养;说话无信多反复的人,没有几个心腹好友。 ·消沮闭藏,必是奸贪之辈;披肝露胆,决为英杰之人。 【译文】耗损别人的钱财和资源的人,必是奸贪不足的鼠辈小人;血心仗胆、极尽忠诚的侠义之人,一定是英雄豪杰。 ·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 【译文】一个人心平气和,可以预见他的子孙一定繁荣富贵;外才鬼才不听别人劝阻的人,不遭大祸就一定很贫穷。 ·转眼无情,贫寒夭促;时谈念旧,富贵期颐。 【译文】翻脸无情的人一生贫寒,夭折短寿;时时念旧,发迹不忘故友的人,富贵绵远,长寿多福。 ·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难成。 【译文】动辄就讲一些不合情理、违心的话,最易折损自己的寿命;忘恩负义、记小仇的人,难以考学科第。 ·小富小贵易盈,前程有限;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 【译文】小成就骄傲自满、目空四海的人成不了大气候;大成就而不骄傲的人,福报深厚无边。 ·欺蔽阴私,纵有荣华儿不享;公平正直,虽无子息死为神。 【译文】恶行隐蔽、行为不光明的人,纵有荣华富贵,儿孙也享用不到。而公平正直的人虽没有子嗣,死后也可以做神。 ·开口说轻生,临大节决然规避;逢人称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译文】平时“为国献身、为朋友献身”的豪言壮语不离口,这样的人在大事关头、大节时刻,一定会逃掉;滥交朋友的人,即使所谓的“深交”实际上很平常。 ·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桥梁之材;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 【译文】能挑起重担又任劳任怨的人,一定是国家的栋梁;碰到一点小事就避嫌,不肯承担一点责任的人,怎么能重用呢。 ·与物难堪,不测亡身还害子;待人有地,无端福禄更延年。 【译文】跟天地万物过不去(怨天尤人),不但引来不测之祸,还会遗害子孙;待人处事留有余地的人,会获得意外的福禄和长寿。 ·迷花恋酒,阃(kǔn)中妻妾参商;利己损人,膝下儿孙悖逆。 【译文】寻花问柳、贪杯恋酒的人,家中的女眷一定不和睦;利己损人的人,一定会有不肖子孙。 ·贱买田园,决生败子;尊崇师傅,定产贤郎。 【译文】趁火打劫、贱买人家财产,子孙都是败家子;尊师重道的人家一定出孝子贤孙。 ·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既贫穷必损寿元;聪明子语言木讷优容,享安康且膺封诰。 【译文】说话尖酸刻薄的愚鲁人,贫穷短命;寡言少语,举止木讷的聪明人,安康富贵。 ·患难中能守者,若读书可作朝廷柱石之臣;安乐中若忘者,纵低才岂非金榜青云之客。 【译文】在艰难困苦中还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随波逐流的人如果读书、走仕途之路,一定是国家的柱石之臣;安乐中忘记安乐、有忧患意识的人,即使才学低一些,未必就不能够金榜题名,青云直上。 ·鄙吝勤劳,亦有大富小康之别,宜观其量;奢侈靡丽,宁无奇人浪子之分,必视其才。 【译文】节俭勤劳的人有大富有小康的区别,关键看其人的心量;奢侈豪华的人有奇人也有浪子,关键看其人的才学。 ·弗以见小为守成,惹祸破家难免;莫认惜福为悭吝,轻财仗义尽多。
【心相篇】陈传老祖 转载 五代、北宋之间,有个著名的道教学者陈希夷,就是传说中的“陈抟老祖”,他留下一篇传世之作,名《心相篇》,取“相由心生”之意,兼有佛家《因果经》的味道,与那些江湖流传的相面术不可同日而语,比曾国藩的《冰鉴》更为大气,颇有止恶扬善之功,读之耐人寻味。今原文加译文呈现,供大家一观。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 【译文】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心地,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 ·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 【译文】买卖出纳不公平的人,难以得到儿女长时间的抚养;说话无信多反复的人,没有几个心腹好友。 ·消沮闭藏,必是奸贪之辈;披肝露胆,决为英杰之人。 【译文】耗损别人的钱财和资源的人,必是奸贪不足的鼠辈小人;血心仗胆、极尽忠诚的侠义之人,一定是英雄豪杰。 ·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 【译文】一个人心平气和,可以预见他的子孙一定繁荣富贵;外才鬼才不听别人劝阻的人,不遭大祸就一定很贫穷。 ·转眼无情,贫寒夭促;时谈念旧,富贵期颐。 【译文】翻脸无情的人一生贫寒,夭折短寿;时时念旧,发迹不忘故友的人,富贵绵远,长寿多福。 ·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难成。 【译文】动辄就讲一些不合情理、违心的话,最易折损自己的寿命;忘恩负义、记小仇的人,难以考学科第。 ·小富小贵易盈,前程有限;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 【译文】小成就骄傲自满、目空四海的人成不了大气候;大成就而不骄傲的人,福报深厚无边。 ·欺蔽阴私,纵有荣华儿不享;公平正直,虽无子息死为神。 【译文】恶行隐蔽、行为不光明的人,纵有荣华富贵,儿孙也享用不到。而公平正直的人虽没有子嗣,死后也可以做神。 ·开口说轻生,临大节决然规避;逢人称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译文】平时“为国献身、为朋友献身”的豪言壮语不离口,这样的人在大事关头、大节时刻,一定会逃掉;滥交朋友的人,即使所谓的“深交”实际上很平常。 ·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桥梁之材;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 【译文】能挑起重担又任劳任怨的人,一定是国家的栋梁;碰到一点小事就避嫌,不肯承担一点责任的人,怎么能重用呢。 ·与物难堪,不测亡身还害子;待人有地,无端福禄更延年。 【译文】跟天地万物过不去(怨天尤人),不但引来不测之祸,还会遗害子孙;待人处事留有余地的人,会获得意外的福禄和长寿。 ·迷花恋酒,阃(kǔn)中妻妾参商;利己损人,膝下儿孙悖逆。 【译文】寻花问柳、贪杯恋酒的人,家中的女眷一定不和睦;利己损人的人,一定会有不肖子孙。 ·贱买田园,决生败子;尊崇师傅,定产贤郎。 【译文】趁火打劫、贱买人家财产,子孙都是败家子;尊师重道的人家一定出孝子贤孙。 ·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既贫穷必损寿元;聪明子语言木讷优容,享安康且膺封诰。 【译文】说话尖酸刻薄的愚鲁人,贫穷短命;寡言少语,举止木讷的聪明人,安康富贵。 ·患难中能守者,若读书可作朝廷柱石之臣;安乐中若忘者,纵低才岂非金榜青云之客。 【译文】在艰难困苦中还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随波逐流的人如果读书、走仕途之路,一定是国家的柱石之臣;安乐中忘记安乐、有忧患意识的人,即使才学低一些,未必就不能够金榜题名,青云直上。 ·鄙吝勤劳,亦有大富小康之别,宜观其量;奢侈靡丽,宁无奇人浪子之分,必视其才。 【译文】节俭勤劳的人有大富有小康的区别,关键看其人的心量;奢侈豪华的人有奇人也有浪子,关键看其人的才学。 ·弗以见小为守成,惹祸破家难免;莫认惜福为悭吝,轻财仗义尽多。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