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客车 朦胧客车
关注数: 0 粉丝数: 12 发帖数: 1,128 关注贴吧数: 5
征求意见:能否借宝地公布一下征联最佳对句 不久前本人在观音山吧(包括本吧)发表了《致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董事长黄淦波的公开信》、《立贴为证》等事关观音山公园的发言,由于事关保密,本人只公布对上联的解读以及求对思路,而没有直接公布所对出的下联,兼之本人对一些不合格的对句作了一些直言不讳的评论,结果让隔壁观音山吧的某些人产生误解,以为我是园方或邹继海派过来的卧底,目的是为了搅局。这实实在在是无稽之谈。为自证清白,本人将于近日公布我的对句。 一经公布,无疑意味着长达六年之久的征联活动彻底走向结束。这样说,并不是因为自信,而是因为本人的下联严丝合缝而清新自然,格调高远而韵味绵长,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毋容置疑,本人下联不久就会高挂于观音山山门。在园方尚未完全关闭征联大门的情况下,本人其实是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公布对句,希望广大联友能继续求出更完美的佳句。但这几天的经历让我看清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由于佳句空缺太久导致各种怀疑论、阴谋论广为盛行,逐渐成为滋生戾气甚至暴力的温床,许多人已经不是去寻求佳句,而是抱怨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即使是在园方公告将奖金余款捐赠给公益单位之后,这种夹杂着怨恨、暴怒甚至仇恨的情绪仍然呼啸不已。比如两天前就因为我对一副“游乐场中游场池”的蹩脚对句实话实说了一句“你自己对不上,还怪人家出句不好”,就遭到、删帖、禁言的处罚。 早日公布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够彻底让那些执迷不悟者早日醒悟过来,一些联友走进了死胡同,不惜生造词语、随意曲解或者强词夺理来求对,枉费精力,谬种流传,把一场好好的楹联活动搞得乌烟瘴气。因此站在正本清源的立场,本人决定近日公开我的下联。 如贵吧没有异议,且能组织不少于五个吧友为我作证,即作证我所公布的对句系第一时间为我发布。本人即公布最终对句(黄石朦胧客车)》
立贴为证 大家好; 我是湖北黄石人(网名朦胧客车、又见黄山),由邹继海先生出句的观音山上观山水征联活动持续多年,一直未能征到佳联,最近征联结果公示,也是一等奖空缺。此事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不平有之,愤懑有之,阴谋论者有之,甚至有人要起诉,但依照本人看来,其实绝大多数征联是水平不够,园方本着宁缺毋滥保护自己声誉的立场空缺一等奖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得知征联消息太晚,本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参加此次征联活动,但机缘巧合,本人自然而然对出下联。,可望圆满结束本次征联活动。下面我简单谈谈破解下联的关键所在------ 那就是对观音要有准确、完整的解读,如此才能领会上联奥妙意境,才能求得与之媲美的对句。观音, 不仅是佛教观音菩萨的名号,还可理解为观/音这种动宾词组结构。简略解释如下-----观音,亦称观世音,观自在,佛教菩萨名,梵文Avalokiteśvara,鸠摩罗什法师译为观世音,后避李世民讳,简称观音。佛教认为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遇难众生只要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而前往拯救解脱,故有观世音之名。音声何不以闻而为观?盖因菩萨六根清净,圆通互用,音声不止可闻亦可观也。 ,菩萨因对声音感知得利,故意译为观音。观音者,用心体察世间音声也。由于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慈航普度,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其形象深入人心。一提起观音这一名号,人们(甚至包括许多信众)首先想到的是其救苦救难的慈悲,而往往忽略了观音这一名号的真正由来是“观其音声”。 观音菩萨另一个名号观自在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取“观照纵任”得自在之意。观世音不仅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更是六根圆通,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具大智慧而达到观自在境界。 我们不妨将两种译名参照考量一下,如果说观世间音,是强调利他一面,观自在则强调了自利一面;但显然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因其圆通,得真自在;也因其圆通,方可观世间音而寻声救苦解脱。用通俗的话来说类似于“救人先救己”、“求人不如求己”,其实也是说这个道理。即首先强调自己的修为而后以己推人,具备了能力与条件方能更好的施行善举。在供奉观音菩萨的寺庙,总体布局上往往分设有圆通殿与慈航殿,可见对观音菩萨的智慧、慈悲是同样并重的。 佛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亦可观音,只是因为尘世诱惑太多,妄想执着,六根不净,障碍了六根圆通本性之显现。 回到‘观音山上观山水’这个出句,容易想到的就是前两种解读,而往往忽略观/音即观其音声这第三种解读。而在我看来,正是由于存在这第三种解读,才显得出句之巧妙深奥,而只有读懂了其中奥义,方可对出佳句,也是求得佳句的最大机巧所在。 如此解读上联------世人闲暇之余,置身山水,眼观虽是赏心乐事,心观更显难能可贵。菩萨可即时观世间音声,我辈凡夫俗子亦可用用心谛听鸟叫虫鸣,流水潺潺,如此全心体察天籁之音,或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洗俗念,忘却烦恼,方得真自在。 是故观/音(观其音声)/山上/观/山水则可解读为(你、我、游客或观音)在(观音)山上用心体察山间天籁之音而复观赏山水。由此观/音与观/山水就成为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句式更为规整,意象倍感丰富,同时格调更显高雅隽永。 而我看到的诸多下联,包括公示的下联,没有一条符合这种解读模式,生搬硬套‘有之,东拼西凑有之,随意曲解有之,晦涩难懂有之,让人不忍卒读,啼笑皆非。 唯有本人严格对照三重解读模式组织对句,将观音山自然景观与人文因素水乳交融于一体,于生动中见活泼,达天人合一之境界,意境高远,清新自然。 特立贴为证。佳联高挂山门之日指日可待------前提是是园方诚心诚意,而不是一味营销炒作 ,
致观音山公园黄淦波董事长的公开信 尊敬的黄淦波董事长: 广东东莞观音山森林公园举办的 “观音山上观山水”征求下联活动历时5年有余,其持续时间之长,赏格之高引起广泛热议。本人不才,愿就如何应对作出深入解析。 一、上联结构与格律分析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出自邹继海先生,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机关。根据邹先生本人解析,主要归结为如下几点:其一,观音山作为地名,其结构为:(你、我、游客在)观音山上/ 观山水;其二,观音作为主词,其结构为:观音/(在)山上/观山水。 其三,观、山出现重字,第三字与前两字合成地名,下联同样需如此安排。 如同普天信众一样,本人对于上联另有一种解读,这点出句人邹先生没有提到,或者是有意隐藏起来没有透露。那就是对观音二字的理解不仅是佛教观音菩萨的名号,还可理解为观/音这种动宾词组结构。简略解释如下-----观音,亦称观世音,观自在,佛教菩萨名,梵文Avalokiteśvara,鸠摩罗什法师译为观世音,后避李世民讳,简称观音。佛教认为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遇难众生只要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而前往拯救解脱,故有观世音之名。音声何不以闻而为观?盖因菩萨六根清净,圆通互用,音声不止可闻亦可观也。 按照“观”之本义,繁体为“觀”,说文解字注为“谛视”之意。商代甲骨文“雚”象形为鸟儿(猫头鹰)瞪着一双大眼睛视物,实际上可以表意,正是《说文》谛视之意。甲骨文、金文均以“雚”表谛视之意,后世在“雚”加上“见”作为形符显示其字义,才以“觀”代“雚”。故观的本义就是有目的地仔细察看,引申表示为对事物的认识与看法。Avalokiteśvara菩萨六根圆通,以对声音感知得利,故意译为观音。观音者,用心体察世间音声也。由于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慈航普度,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其形象深入人心。一提起观音这一名号,人们(甚至包括许多信众)首先想到的是其救苦救难的慈悲,而往往忽略了观音这一名号的真正由来是“观其音声”。 观音菩萨另一个名号观自在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取“观照纵任”得自在之意。观世音不仅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更是六根圆通,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具大智慧而达到观自在境界。 我们不妨将两种译名参照考量一下,如果说观世间音,是强调利他一面,观自在则强调了自利一面;但显然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因其圆通,得真自在;也因其圆通,方可观世间音而寻声救苦解脱。用通俗的话来说类似于“救人先救己”、“求人不如求己”,其实也是说这个道理。即首先强调自己的修为而后以己推人,具备了能力与条件方能更好的施行善举。在供奉观音菩萨的寺庙,总体布局上往往分设有圆通殿与慈航殿,可见对观音菩萨的智慧、慈悲是同样并重的。 观音信仰在中国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佛教本身。应该说提到观音菩萨,人们包括信众多数习惯观音或观世音这一名号,而观自在这一名号相对提到较少。但我认为,玄奘法师之所以采用观自在的翻译,其实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信仰观音,因信其寻声救苦,功利之心显而易见;而取法菩萨“观照纵任”得自在之意,应该说更接近于观音信仰之本质。《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开宗明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值得深入领会的。佛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亦可观音,只是因为尘世诱惑太多,妄想执着,六根不净,障碍了六根圆通本性之显现。 回到‘观音山上观山水’这个出句,容易想到的就是前两种解读,而往往忽略观/音即观其音声这第三种解读。而在我看来,正是由于存在这第三种解读,才显得出句之巧妙深奥,而只有读懂了其中奥义,方可对出佳句,也是求得佳句的最大机巧所在。 如此解读上联------世人闲暇之余,置身山水,眼观虽是赏心乐事,心观更显难能可贵。菩萨可即时观世间音声,我辈凡夫俗子亦可用用心谛听鸟叫虫鸣,流水潺潺,如此全心体察天籁之音,或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洗俗念,忘却烦恼,方得真自在。 是故观/音(观其音声)/山上/观/山水则可解读为(你、我、游客或观音)在(观音)山上用心体察山间天籁之音而复观赏山水。由此观/音与观/山水就成为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句式更为规整,意象倍感丰富,同时格调更显高雅隽永。 就是说,这副上联可作三种解读,那么在节奏点、音步上以及关联内容上便有不同的要求。 下面以意节划分节奏点的方式来分析一下: 其一、按照第一种解读(从公园是面对游客这一角度看,这是最主要的一种解读,因为不能要求游客都能理解观/音(观其音声)本义),观音山作为地名,不可拆分,应与随后表方位的“上”作为一节,节奏点放在末后,此为“仄”声。承后的“观山水”为动宾结构短语,“山水”为并列词组,故“观”适宜作为一个单独的节奏点,如此,上联的音步则可粗略划分为仄/平/仄,下联音步对应为平/仄/平,即仄通通平仄通平。 其二、按照第二种解读,观音/山上/观山水,按照意节划分,则节奏点在音、上、观、水上,为平/仄/平/仄结构,对句则为仄/平/仄/平结构,作为第五字的“观”单独作为节奏点,音步可为仄仄(通)平仄(通)平。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观音是作为一个人名(或佛教神明名字)作为主词的,下联如以人名作对,应该属于巧对、集名对,在平仄上有所放宽是联律通则允许的。 第三种解读在节奏、音步上与第二种是相同的,但对对仗结构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也是动宾词组+动宾短语结构,且内容要与观/音(心观山上之音)相称。无疑这更加大了下联的难度。 接下来,简单分析一下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2、4、6分明)确定音步的情况: 上联平仄为平平平仄平平仄,按照七言律诗声律的要求,上联本身是存在一定问题的,那就是出去末字外,前面六个字只有一个仄声,即所谓“孤仄”,若对句严格相对的话,必有“孤平”之拗。一般情况下,第三字应为仄声方为正格,也更贴合马蹄韵。但出句处于设置机巧,只能如此安排,那就在相当程度上给对句造成了困难。可以看到许多应征的下联都有孤平之拗。特别是上联有多重解读的情况下,按声律划分更容易割裂联意。 实际上,节奏点的划分只能一个标准,要么按声律划分,要么要意节划分。根据出句的实际要求,按照意节确定节奏点继而划分音步较为合理。实际上出句人邹继海先生也提到了这一点,他强调如果第二字非仄,则犯出律,但他特意补充说明按意节划分可以例外。 因此,在平仄安排上,如果能找到意节、声律划分都和谐的对句当然完美,但是在出句并非正格,按声律划分节奏容易割裂联意的情况下,按意节确定音步是符合要求的也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二、下联特点分析 其一、格律特点。对比以上解读分析,对句同时符合三种解读方式且符合声律要求的是仄仄(通)平仄(通)平这种格式。 其二、对仗对象特点。举办单位要求与观音山景区相联系的景点来对,因为上联观音山作为地名涵盖了整个景区,下联若以景区任一景点作对必然导致内容上以大对小不相配。因此下联对象若是地名应涵盖或指代观音山森林公园,那么只能设定观音山作为公园是具有何种特征或具备何种功用的公园,这一特征或功用与观音(观其音声)对应。 其三、下联与观音(菩萨)相对的对象应该另辟蹊径从人物形象上考虑。观音是菩萨名号,对应的如为佛道人物,极具难度,几不可对。因为在观音山上观音菩萨就是中心,其他佛道人物即使成对也难免有分化或弱化观音之嫌,同时还必须兼顾避免合掌之病。观音在佛教中国本土化后,一般作为慈眉善目、面貌姣好的东方女性形象出现,那么下联中人物形象也当以美丽的东方女性形象为佳。 其四、按照第三种解读,观/音为动宾词组,下联女性名字也当为动宾词组构成的名字,与第三字合成可与观音山对应的地域,且内容要相关。 其五、观山水中的山水转品特征。山水是并列词组,其内涵十分丰富,几乎可作景观的代名词,因此观山水,不仅是看山看水,可转品为在观音上能看到的自然景观;因此下联对应的地域应该是能与这一自然景观相匹配的,但又是与自然景观有所区别的区域;而且这种并列结构和山水一样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能转品为与自然景观相匹配的人文景观。如此上下联方能彰显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六、观音(观其音声),无论是自然天籁之音,还是自己内心的声音,都需要六根圆通,用心体察,应该是一种处于静态的体验。那么下联该如何作对呢?与音相对,首先容易想到的是色,佛教常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之内涵也极为丰富,景色、美色、春色、秋色、天色、夜色等等,由此最先想到猎色、骗色、渔色等,但明显格调不高,难成佳对。当然除了色(视觉),其他感观也在对仗之列,如味觉,嗅觉、触觉、知觉等,结合上联观其音声的静态体验,下联应重点对应动态的感观体验。 本人认为,和上联设置的机巧或声律要求比较,对联的内容和意境同样重要。结合上述几点分析,在对句方向上,应该将人文因素融入景区作为总的方向,同时应该找出一个与观其音声这一感观体验相对应的东方女性形象,如此下联才能够与上联珠联璧合。 三、本人所应对下联解析(略,其实呼之欲出,留点悬念) 四、几句想带给黄淦波先生的话 知晓本次征联活动太晚以致错过截稿时间自然是缘浅,但在知晓征联信息后能对出近乎完美下联,又可以说我和观音山缘深。 3月28日,我特意到观音山观光游览。但见满山苍翠,让人赏心悦目。特别是从观瀑台附近小径向上攀登途中,鸟叫虫鸣,如闻天籁。拾阶而上,瞻仰观音巍巍宝象,适逢大悲院首场法事,袅袅梵音萦绕心间,不由心生欢喜。 返回湖北后,我特意上网浏览观音山相关信息,对公园20年来成长过程中的曲折不由感慨系之,同时对董事长先生顿生钦佩之心。此次征联,时间跨度长,赏格一再提高,可见董事长阁下良苦用心。然从参与评选的49幅下联看,可以说无一佳对,遑论挂于山门。 未知征联活动是否继续,故未将本人所对下联明示。本人供职银行,对楹联其实算不上行家,但自灵光一现对出下联起,乃觉与上联天然成对。其结构严谨,对仗巧妙,可谓严丝合缝;从对联内容相关性看,上联侧重大自然,下联以人文因素入联,与上联相得益彰,可谓高度相关;从对联格调上看,意象优美,含蓄隽永。观音山既具山水之美,兼具人文之胜,乃天人合一之胜景,若佳联高挂山门,游客必兴致盎然,有缘人当会心一笑,观音菩萨应驻足留步也。 游览公园后,曾向工作人员索要董事长阁下联系方式未果,故希望通过信函方式能与阁下取得沟通,愿意在媒体见证下与阁下分享求得完美下联之喜悦。但挂号信发出多日,一直未得到回应,甚为遗憾。 期待佳联高挂观音山公园山门之日,必为景区增光添彩,亦为楹联文化增加一段佳话。 湖北黄石朦胧客车 2021年4月13日
致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董事长黄淦波先生及楹联爱好者的信 尊敬的黄淦波董事长及楹联爱好者: 广东东莞观音山森林公园举办的 “观音山上观山水”征求下联活动历时5年有余,其持续时间之长,赏格之高引起广泛热议。本人不才,愿就如何应对作出深入解析。 一、上联结构与格律分析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出自邹继海先生,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机关。根据邹先生本人解析,主要归结为如下几点:其一,观音山作为地名,其结构为:(你、我、游客在)观音山上/ 观山水;其二,观音作为主词,其结构为:观音/(在)山上/观山水。 其三,观、山出现重字,第三字与前两字合成地名,下联同样需如此安排。 如同普天信众一样,本人对于上联另有一种解读,这点出句人邹先生没有提到,或者是有意隐藏起来没有透露。那就是对观音二字的理解不仅是佛教观音菩萨的名号,还可理解为观/音这种动宾词组结构。简略解释如下-----观音,亦称观世音,观自在,佛教菩萨名,梵文Avalokiteśvara,鸠摩罗什法师译为观世音,后避李世民讳,简称观音。佛教认为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遇难众生只要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而前往拯救解脱,故有观世音之名。音声何不以闻而为观?盖因菩萨六根清净,圆通互用,音声不止可闻亦可观也。 按照“观”之本义,繁体为“觀”,说文解字注为“谛视”之意。商代甲骨文“雚”象形为鸟儿(猫头鹰)瞪着一双大眼睛视物,实际上可以表意,正是《说文》谛视之意。甲骨文、金文均以“雚”表谛视之意,后世在“雚”加上“见”作为形符显示其字义,才以“觀”代“雚”。故观的本义就是有目的地仔细察看,引申表示为对事物的认识与看法。Avalokiteśvara菩萨六根圆通,以对声音感知得利,故意译为观音。观音者,用心体察世间音声也。由于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慈航普度,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其形象深入人心。一提起观音这一名号,人们(甚至包括许多信众)首先想到的是其救苦救难的慈悲,而往往忽略了观音这一名号的真正由来是“观其音声”。 观音菩萨另一个名号观自在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取“观照纵任”得自在之意。观世音不仅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更是六根圆通,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具大智慧而达到观自在境界。 我们不妨将两种译名参照考量一下,如果说观世间音,是强调利他一面,观自在则强调了自利一面;但显然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因其圆通,得真自在;也因其圆通,方可观世间音而寻声救苦解脱。用通俗的话来说类似于“救人先救己”、“求人不如求己”,其实也是说这个道理。即首先强调自己的修为而后以己推人,具备了能力与条件方能更好的施行善举。在供奉观音菩萨的寺庙,总体布局上往往分设有圆通殿与慈航殿,可见对观音菩萨的智慧、慈悲是同样并重的。 观音信仰在中国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佛教本身。应该说提到观音菩萨,人们包括信众多数习惯观音或观世音这一名号,而观自在这一名号相对提到较少。但我认为,玄奘法师之所以采用观自在的翻译,其实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信仰观音,因信其寻声救苦,功利之心显而易见;而取法菩萨“观照纵任”得自在之意,应该说更接近于观音信仰之本质。《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开宗明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值得深入领会的。佛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亦可观音,只是因为尘世诱惑太多,妄想执着,六根不净,障碍了六根圆通本性之显现。 回到‘观音山上观山水’这个出句,容易想到的就是前两种解读,而往往忽略观/音即观其音声这第三种解读。而在我看来,正是由于存在这第三种解读,才显得出句之巧妙深奥,而只有读懂了其中奥义,方可对出佳句,也是求得佳句的最大机巧所在。 如此解读上联------世人闲暇之余,置身山水,眼观虽是赏心乐事,心观更显难能可贵。菩萨可即时观世间音声,我辈凡夫俗子亦可用用心谛听鸟叫虫鸣,流水潺潺,如此全心体察天籁之音,或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洗俗念,忘却烦恼,方得真自在。 是故观/音(观其音声)/山上/观/山水则可解读为(你、我、游客或观音)在(观音)山上用心体察山间天籁之音而复观赏山水。由此观/音与观/山水就成为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句式更为规整,意象倍感丰富,同时格调更显高雅隽永。 就是说,这副上联可作三种解读,那么在节奏点、音步上以及关联内容上便有不同的要求。 下面以意节划分节奏点的方式来分析一下: 其一、按照第一种解读(从公园是面对游客这一角度看,这是最主要的一种解读,因为不能要求游客都能理解观/音(观其音声)本义),观音山作为地名,不可拆分,应与随后表方位的“上”作为一节,节奏点放在末后,此为“仄”声。承后的“观山水”为动宾结构短语,“山水”为并列词组,故“观”适宜作为一个单独的节奏点,如此,上联的音步则可粗略划分为仄/平/仄,下联音步对应为平/仄/平,即仄通通平仄通平。 其二、按照第二种解读,观音/山上/观山水,按照意节划分,则节奏点在音、上、观、水上,为平/仄/平/仄结构,对句则为仄/平/仄/平结构,作为第五字的“观”单独作为节奏点,音步可为仄仄(通)平仄(通)平。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观音是作为一个人名(或佛教神明名字)作为主词的,下联如以人名作对,应该属于巧对、集名对,在平仄上有所放宽是联律通则允许的。 第三种解读在节奏、音步上与第二种是相同的,但对对仗结构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也是动宾词组+动宾短语结构,且内容要与观/音(心观山上之音)相称。无疑这更加大了下联的难度。 接下来,简单分析一下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2、4、6分明)确定音步的情况: 上联平仄为平平平仄平平仄,按照七言律诗声律的要求,上联本身是存在一定问题的,那就是出去末字外,前面六个字只有一个仄声,即所谓“孤仄”,若对句严格相对的话,必有“孤平”之拗。一般情况下,第三字应为仄声方为正格,也更贴合马蹄韵。但出句处于设置机巧,只能如此安排,那就在相当程度上给对句造成了困难。可以看到许多应征的下联都有孤平之拗。特别是上联有多重解读的情况下,按声律划分更容易割裂联意。 实际上,节奏点的划分只能一个标准,要么按声律划分,要么要意节划分。根据出句的实际要求,按照意节确定节奏点继而划分音步较为合理。实际上出句人邹继海先生也提到了这一点,他强调如果第二字非仄,则犯出律,但他特意补充说明按意节划分可以例外。 因此,在平仄安排上,如果能找到意节、声律划分都和谐的对句当然完美,但是在出句并非正格,按声律划分节奏容易割裂联意的情况下,按意节确定音步是符合要求的也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二、下联特点分析 其一、格律特点。对比以上解读分析,对句同时符合三种解读方式且符合声律要求的是仄仄(通)平仄(通)平这种格式。 其二、对仗对象特点。举办单位要求与观音山景区相联系的景点来对,因为上联观音山作为地名涵盖了整个景区,下联若以景区任一景点作对必然导致内容上以大对小不相配。因此下联对象若是地名应涵盖或指代观音山森林公园,那么只能设定观音山作为公园是具有何种特征或具备何种功用的公园,这一特征或功用与观音(观其音声)对应。 其三、下联与观音(菩萨)相对的对象应该另辟蹊径从人物形象上考虑。观音是菩萨名号,对应的如为佛道人物,极具难度,几不可对。因为在观音山上观音菩萨就是中心,其他佛道人物即使成对也难免有分化或弱化观音之嫌,同时还必须兼顾避免合掌之病。观音在佛教中国本土化后,一般作为慈眉善目、面貌姣好的东方女性形象出现,那么下联中人物形象也当以美丽的东方女性形象为佳。 其四、按照第三种解读,观/音为动宾词组,下联女性名字也当为动宾词组构成的名字,与第三字合成可与观音山对应的地域,且内容要相关。 其五、观山水中的山水转品特征。山水是并列词组,其内涵十分丰富,几乎可作景观的代名词,因此观山水,不仅是看山看水,可转品为在观音上能看到的自然景观;因此下联对应的地域应该是能与这一自然景观相匹配的,但又是与自然景观有所区别的区域;而且这种并列结构和山水一样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能转品为与自然景观相匹配的人文景观。如此上下联方能彰显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六、观音(观其音声),无论是自然天籁之音,还是自己内心的声音,都需要六根圆通,用心体察,应该是一种处于静态的体验。那么下联该如何作对呢?与音相对,首先容易想到的是色,佛教常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之内涵也极为丰富,景色、美色、春色、秋色、天色、夜色等等,由此最先想到猎色、骗色、渔色等,但明显格调不高,难成佳对。当然除了色(视觉),其他感观也在对仗之列,如味觉,嗅觉、触觉、知觉等,结合上联观其音声的静态体验,下联应重点对应动态的感观体验。 本人认为,和上联设置的机巧或声律要求比较,对联的内容和意境同样重要。结合上述几点分析,在对句方向上,应该将人文因素融入景区作为总的方向,同时应该找出一个与观其音声这一感观体验相对应的东方女性形象,如此下联才能够与上联珠联璧合。 三、本人所应对下联解析(略,其实呼之欲出,留点悬念) 四、几句想带给黄淦波先生的话 知晓本次征联活动太晚以致错过截稿时间自然是缘浅,但在知晓征联信息后能对出近乎完美下联,又可以说我和观音山缘深。 3月28日,我特意到观音山观光游览。但见满山苍翠,让人赏心悦目。特别是从观瀑台附近小径向上攀登途中,鸟叫虫鸣,如闻天籁。拾阶而上,瞻仰观音巍巍宝象,适逢大悲院首场法事,袅袅梵音萦绕心间,不由心生欢喜。 返回湖北后,我特意上网浏览观音山相关信息,对公园20年来成长过程中的曲折不由感慨系之,同时对董事长先生顿生钦佩之心。此次征联,时间跨度长,赏格一再提高,可见董事长阁下良苦用心。然从参与评选的49幅下联看,可以说无一佳对,遑论挂于山门。 未知征联活动是否继续,故未将本人所对下联明示。本人供职银行,对楹联其实算不上行家,但自灵光一现对出下联起,乃觉与上联天然成对。其结构严谨,对仗巧妙,可谓严丝合缝;从对联内容相关性看,上联侧重大自然,下联以人文因素入联,与上联相得益彰,可谓高度相关;从对联格调上看,意象优美,含蓄隽永。观音山既具山水之美,兼具人文之胜,乃天人合一之胜景,若佳联高挂山门,游客必兴致盎然,有缘人当会心一笑,观音菩萨应驻足留步也。 游览公园后,曾向工作人员索要董事长阁下联系方式未果,故希望通过信函方式能与阁下取得沟通,愿意在媒体见证下与阁下分享求得完美下联之喜悦。但挂号信发出多日,一直未得到回应,甚为遗憾。 期待佳联高挂观音山公园山门之日,必为景区增光添彩,亦为楹联文化增加一段佳话。 湖北黄石朦胧客车 2021年4月13日
惊竟景先生----百度李娜吧的良心 在李娜吧,让我深有感触的有两件事情--一是听李娜的《苏武牧羊》,心灵受到震撼与激荡。二是因为3J先生一心为了娜吧不计小我顾全大局的风度而又坚持独立批判的可贵立场。 可以说3J先生是一个真正为李娜吧放弃个人好恶的人。当新任吧主猪小姐满怀激情呼唤林哥,并要求3J不与林计较的时候,3J的态度是很让人感慨的---他说他是因为李娜吧的根本利益而与猪小姐配合,不再与林计较。因为他相信猪小姐的热情与能力人给李娜吧带来新气象。而不是他已经认可了猪小姐对林的看法。他有一段话是很耐人寻味的---只要李娜吧好,个人的得失与评价都是次要的,但求问心无愧。看到这里,说实在话,我对3J先生顾全大局的风度是十分佩服的。 对于林,我看到了他先前的一些评论,应该说言之有物,也有自己的观点。但我认为一个真正对李娜心怀敬意充满感情的人,是不应该组建一个吧作为娜黑言论的平台的,不管他的内心深处到底对李娜还有怎样的情结。说实在话,我看到歌者吧将李娜的形象与一些丑女的形象向并列,称李娜吧为隔壁“牛村”......对这种专门针对一个歌手的抹黑行为是十分不屑甚至愤怒的。特别是当猪小姐打起“乡愁”牌,甚至不顾吧主之尊毫无原则大搞“献媚”,本人更是深感震惊,甚至出离了愤怒。因此我要求猪小姐对自己的立场作出解释。这个时候,猪小姐玩起滑头不作正面回答,凡先生拿起“客车没有娜吧合法通行证”的杀手锏,搞起“专政”,目的就是回避我的质疑淡化娜密对林某及歌者吧的不满情绪。应该说凡先生手段是非常老到与实用的,其专制的本领值得猪小姐好好体会。在这种情况下,3J先生站出来说我朦胧在娜吧的发言够数应该有权对吧务进行评论,进而解释是不想让李娜吧蒙羞。可以说用心良苦。更让我佩服的是,3J先生根据自己长期的观察认为猪小姐、凡先生包括钟声吧主性格方面的软弱,明确指出“这种为了拉拢外人而牺牲本吧人情感的没有底线原则的毛病,钟声泰丰月牙三人都喜欢犯,但却以月牙犯的次数最多,程度也最夸张。”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力有千钧。因为他说出了事实,看清了真相,体现了李娜吧的最基本立场。 惊竟景先生----不愧为百度李娜吧的良心
《浮世情怀》歌词赏析 《浮世情怀》歌词赏析《浮世情怀》是凤飞飞同名专辑的主打歌。先看歌词—— 抓不住的爱 是不是就更从容 不降落的梦 是不是就更自由 我们要让彼此等候多久 我们要让彼此等候多久 我们就像互相 互相追逐的云朵 寻找可以歇脚的窗口 可以歇脚的窗口 你为了怕我 怕我等待而出现 我为了怕你 怕你落空而停留 我们又像遥遥相望的星斗 照耀寂寞已久的阁楼 寂寞已久的阁楼 让思念扰得扰得心轻轻地痛 谁也不向谁 向谁伸出双手 抓不住的爱 是不是就更从容 不降落的梦 是不是就更自由 我们要让彼此等候多久 我们要让彼此等候多久 (作词:厉曼婷 作曲:殷文琦) 很久之前就想谈谈《浮世情怀》这首歌,却一直犹豫不决。因为这首歌是那样的耐人寻味,即使谈谈自己的感受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浮世情怀》最初吸引我的是的旋律,特别是一句“我们要让彼此等候多久”开门见山,有一种直达人心的效果,让人难以释怀。而细细品味,我一次次陷入沉思。 云朵、窗口、星斗、阁楼,是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元素,构成浮世情怀的形象载体。其中第一段表达是相爱的过程,如互相追逐的云朵,寻找可以歇脚的窗口。这一过程是动态的,伴随着等待、出现、停留、落空等写实场面:第二段表达的是两人虽然分手却彼此思念等候的心情,是静态,呈现的是遥遥相望的星斗照耀寂寞已久的阁楼这种相对静止的场景,伴随的是因思念而心痛却谁也不伸出双手的写虚场面。 中间这两段用比喻的手法将感情完全融化在这四种具体的意象中,却承载了两人相爱、分手、思念、守候的叙事过程,动静相宜,虚实结合,手法简洁而余韵十足,深得诗歌简约、含蓄、饱满、生动之妙味。 可以说,《浮世情怀》歌词单纯作为诗歌也是非常优秀的。不妨将它与卞之琳的《断章》这首小诗参照欣赏: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短短几句,却移物换形,描述了许多场景:桥、楼、明月、窗、梦、你、看风景的人、我(未曾露面,也可能就是看风景的人),含蓄隽永,意境优美,可以说是现代诗歌的经典小品。只是《断章》描述的情景是单向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却不知成为风景的一部分,“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自己却浑然不知。《浮世情怀》则是双向的,是云朵互相追逐,是星斗遥遥相望,是彼此想爱却彼此永久等候的悲伤。因《浮世情怀》而想起《断章》,我仿佛置身那寂静的风景,再一次感受到的是那份浅浅的惆怅。我想这样正好,“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那就让梦想静止吧,让记忆中的断章从此定格。如《浮世情怀》那样,个中滋味又岂只是惆怅?在那寂寞的阁楼,你是不是如我一样每夜倾听凤飞飞的歌来消解那份沉郁和思念呢?(朦胧客车)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