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lzh
cqlzh
关注数: 18
粉丝数: 82
发帖数: 4,470
关注贴吧数: 15
不拆处理器不拆内存,技嘉主板按钮刷新BIOS 100%成功的方法 前面看到不少朋友在Q-Flash Plus按钮刷新功能, 要么是不会用,要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刷新不成功, 虽然不会砖,但是也无法通过强刷BIOS来解决一些卡DRAM、VGA的问题, 整理了一下刷新的步骤,给大家分享一个100%能刷新成功的方法,并且不用拆CPU、内存等硬件, 直接刷新,极其方便。 步骤一:官网下载最新BIOS或者特定版本BIOS文件 下载下来是压缩包,解压后得到一个带有版本号后缀名的文件。将这个BIOS文件改名为gigabyte.bin,拷贝到U盘根目录。U盘需要FAT32格式,如果不能确定,建议重新格式化一次,然后拷贝gigabyte.bin文件。步骤二:找到主板后面板上标有BIOS的USB接口。网口下面的就是。步骤三:开始刷新。 操作步骤为: 1.拔掉电源线,按几下开机键放电(这步很重要,不少朋友刷新失败都是这个原因没有正确识别到U盘) 2.准备好文件的U盘插在主板后面板上标有BIOS的USB接口 3.插电源线 4.按q-flash plus按钮,开始刷新,此时q-flash plus指示灯应该开始闪烁了 5.耐心等待指示灯熄灭,重启电脑,刷新成功。反复验证多次,按照以上步骤,100%操作成功。希望这个分享对大家需要按钮刷bios时有所帮助。
GCC不能识别灯光,可以尝试升级技嘉主板ARGB灯光控制固件 在技嘉官网,各款主板页面的支持与下载链接都通常提供了ARGB固件的修复工具,主要作用就是修复aRGB灯光不亮、增加硬件兼容性等,GCC不能识别灯光,也可以尝试刷新这个固件升级进行修复。B860M电竞雕主板的固件升级,提升了ARGB灯光兼容性B760M提供的IT5701/5702固件升级,解决了不少品牌硬件灯光bug的问题。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Intel 700系列/AMD 600系列使用的都是IT5701/5702芯片 而Intel 800系列/AMD 800系列,均使用IT5711芯片 注意不能混刷。 另外,由于这颗芯片实际是一个单片机,还支持Qflash Plus无U刷新bios的功能,因此,建议在对应主板页面的支持页面去下载最新版的IT57xx系列芯片的固件。
图吧转的 4500内最好的配置 深以为然 话说现在400多能买什嘛主板 还是御三家
不止处理器有X3D,主板也有,技嘉X3D系列主板来了 GIGABYTE 在 Computex 2025 上更新了 AMD 800 系列芯片主板,但展出的部分只有 X870E 芯片主板,包含 X870E AORUS MASTER X3D ICE 与特别拿出来给我们拍摄的 X870E AORUS MASTER X3D 黑色主板;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白色的X870E AORUS MASTER X3D ICE会是主打,但黑色版本应该也会在特定市场推出。 全新的 X3D 在硬件上有相当大的强化,就 X3D Turbo Mode 2 来说,与其他家都是关闭 SMT 的做法不同,GIGABYTE 可以针对 CPU 在不同 Loading 的条件下,提升 Ryzen 9000X3D 系列处理器的运作时钟,现场 PM 告知实际表现有机会比 AMD 时脉高出些许,主要是有加入专属芯片去处理,至于细节部分我们后续的测试再为大家好好介绍,现在就先来看看 X870E AORUS MASTER X3D ICE 与 X870E AORUS MASTER X3D 外观。 就现场 PM 提醒,全新 X3D 系列都直触热管设计,但现场没有拆解,所以没有照片可以提供大家参考。比较有趣的是,全新的X870E AORUS MASTER X3D系列主板提供2组PCIe 5.0插槽,当然第一组为完整x16带宽,而第二组是x8带宽。 也就是说,X870E AORUS MASTER X3D 系列主板可以让用户插 2 张 PCIe 5.0 的显卡。主板本身提供5组M.2 SSD插槽,其中2组为PCIe 5.0 x4,另外3组则是PCIe 4.0 x4带宽插槽。GIGABYTE 在 PCIe 快拆机构设计上也有了进化,全新的 PCIE EZ-Latch Plus Duo 按键,让用户可以更轻松将厚重显卡卸下。 现场 PM 也清楚、明确告知,全新设计快拆设计机构保证不会如对手般在卸下显卡时,刮伤显卡的 PCB。PCIE EZ-Latch Plus Duo 按键设计相当创新,与原子笔按键的概念类似,且与ASUS免按键快拆设计完全不同方向。 可以见到,实际上就是一个贴片勾着显卡的 PCB 尾巴,让它能固定不会被轻松移动。上盖磁吸的设计也在 X3D 系列主板上回归。I/O 上可以见到 5G + 10G 的 Ethernet,较可惜的是,它们都是 Realtek 芯片; 至于无线网络部分则是Wi-Fi 7规格,但因区域不同而有不同型号的网路芯片。 黑色的X870E AORUS MASTER X3D 实际上要比白色的X870E AORUS MASTER X3D ICE 耐看许多,至于后续会不会在台湾上市,则有待通知。
04-29【求助】友情提醒:b760新版BIOS切记不要切104了! 最近不少吧友反映b760主板切104黑屏无法开机 主板有qflash plus功能的用户还好,无U方式刷回bios即可 可是有些入门级b760m主板是没有qflash plus这个按钮,黑屏之后就非常麻烦,只得返厂维修重刷bios 所以友情提醒一下大家,12b及之后的微码,其实已经不用切104手动降压,整体电压和温度控制都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放心使用。 另外,说明一下,bios显示的核心电压为dvid,即处理器的请求电压,不是实际电压,不用处理器担心电压会过高!
(持续更新)技嘉主板BIOS更新相关问题汇总贴 升级主板BIOS是DIY玩家的必备技能。不少吧友会有一些bios刷新的相关问题 今天分享技嘉主板BIOS刷新和重置的一些技巧和经验。 刷新到新版BIOS,可以解决一些兼容性问题及获得性能优化,通常BIOS更新都会注明优化的内容,大家下载之前需要仔细阅读。 另外,主板BIOS不能通用,甚至不同硬件版本的BIOS也不能通用,所以下载的时候,一定要对应自己的主板型号和硬件版本,就是rev xx的标示,这点切记,否则不能正确刷新。升级BIOS最简单的办法是BIOS界面中点击界面下方的QFLASH刷新工具, 把官网下载的BIOS文件解压放在U盘的根目录,就是扩展名为版本号的那个文件进来后是这样点U盘,就会出现文件选择的菜单双击文件,根据提示就完成了。刷新完会自动重启,很简单。
技嘉AMD主板卡DRAM/卡VGA/卡0d的解决办法 最近看到贴吧内大家使用AMD平台主板时,时长出现一些莫名故障,其实这并不是主板硬件问题,只要设置得当,大部分可以解决,我自己拿到AMD主板时,也常常出现类似的问题,所以这里就对这些问题总结一下,也和大家分享: 1、卡DRAM: 问题大多出现在金百达、光威、阿斯加特等内存, 应该是内存和主板兼容性不佳,导致内存识别不过卡DRAM 解决办法: 1)清除BIOS重启。如果是内存频率设置过高,这种情况一般可以解决,兼容性问题,建议换内存 2) 可以尝试用Qflash Plus盲刷最新bios,看是否能解决: 技嘉主板都有Qflash plus的按钮,或在主板上,或在主板后面板需准备一个fat32格式的U盘,官网下载bios,解压后吧bios文件更名为gigabyte.bin 然后按下qflash plus按钮,主板灯快速闪烁代表读取bios文件,然后会转入有节奏的闪烁,表示正在刷新,停止闪烁即为刷新成功,重启即可。 注意事项: BIOS刷不死,即使中断或者刷新失败,再来一次即可。 盲刷bios耗时较长,一般在3-5分钟,请耐心等待。
B760M降压相关 最近看到不少吧友刷了新版显示bios电压高,求B760M降压的教程, 正好之前玩过B760M雕妹版的降压,也做过一次几个微码降压降温效果的对比 所以再分享一下关于B760M主板的降压设置 首先说明的是,最新版本的0x12B微码,包括之前测试过的0x129微码,由于Intel默认设置的原因,BIOS显示处理器核心电压都在1.3V以上,不过实际满载还是控制在1.21左右,所以不用太在意这个显示(估计显示的是请求电压)。 接下来分享一下各个微码的区别和具体操作: 当前主流B760主板BIOS中有四个微码,其主要功能如下: 0x104:早期微码,没有屏蔽B系列主板使用内置VID电压曲线的offset功能; 0x123:允许14代处理器和B系列主板关闭CEP; 0x125:增加了Intel Default Settings; 0X129:限制 1.55V 以上的电压请求。 0x12B:Intel解决13/14代缩肛的最终解决版本(最新的bios已经升级了0x12B微码) 降温方法一: 切换104微码,手动降压 在主板BIOS advanced mode页面下,Intel默认设置选项下有一个Select MCU选选项,就可以选择0x104微码。手动降压 easy mode界面点击处理器电压,即可出现快速设置 电压模式设置为Adaptive Vcore,然后offset设置负值即可(根据处理器体质逐步从低到高进行设置)
英伟达RTX 5090D中国特供版真是阉割卡?玩家该不该多花冤枉钱? 上一代RTX 4090 D的“阉割”操作让玩家心有余悸:CUDA核心数砍11%、AI算力打88折,关键是游戏性能差距有5-8%,导致很多玩家对“D”后缀的显卡充满戒心,甚至戏称其为“特供残血版”。如今RTX 50系列登场,那中国特供版RTX 5090 D究竟阉割了什么?游戏性能是否依旧落后于海外版?花更高的价格购买海外版RTX 5090是否更划算?本文将从硬件规格、游戏实测与市场分析,为你揭开真相!一、硬件规格一致,AI算力成唯一差异 从英伟达官网与多方评测数据来看,RTX 5090 D与海外版RTX 5090的硬件规格几乎完全一致,核心参数如下:在硬件层面,RTX 5090和5090 D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几乎没有区别。唯一差异在于AI算力:RTX 5090 D的FP4算力从3352 TOPS降至2375 TOPS(缩水29%)。但值得注意的是,GPU中Tensor-Core核心数量并未减少,说明这部分是软件限制。英伟达明确表示,这部分限制只对AI深度学习起效,对DLSS这类AI应用无效。换句话说,RTX 5090 D的游戏性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那事实真是如此吗?来看看实际测试情况。 二、游戏实测 我们的测试平台如下: 处理器:AMD锐龙7 9800 X3D 主板:华硕X870E Hero 显卡:NVIDIA GeForceRTX 5090 D 32GB NVIDIA GeForceRTX 5090 Founder Edition 内存:金士顿FURY叛逆者RGB 48GB*2 6000MT/s 电源:鑫谷昆仑九重KE-1300P全数字电源首先是3DMark基准测试。在经典DX12测试Time Spy当中,RTX 5090 D得分48668分,RTX 5090得分48894分,差距只有千分之5不到,完全可以视为测试误差。但比RTX 4090足足提升了30%多。接着是Port Royal光追性能测试,依旧看不出RTX 5090 D和RTX 5090有什么差距,但与RTX 4090的差距增加到39%。可以看出50系的光追性能相比40系大幅提升,毕竟有光追才能战未来。实际游戏方面,我们挑选几款具有代表性的游戏进行测试。首先是《赛博朋克2077》在4K超高画质下的成绩,RTX 5090 D竟然还领先了RTX 5090。我们又多跑了几遍,差距也就在1-2帧左右,完全可能是测试误差造成的。接着我们开启DLSS帧生成功能。按理说RTX 5090 D的AI性能被英伟达限制了,但实际游戏中会调用到AI算力的DLSS性能丝毫未受到影响,RTX 5090 D反而领先RTX 5090更多了。打开50系独有的DLSS 4多帧生成功能,情况又有一点点变化,这回轮到RTX 5090领先了,但领先幅度还不到1%。所以,依旧可以看作是测试误差。接着我们测试了几款不同类型的游戏。《CS2》测试,RTX 5090 D和RTX 5090的帧率差距在1%左右,领先RTX 4090 46%左右。《Dota 2》的成绩显然CPU成为了瓶颈,GPU根本没有跑满,所以完全拉不开差距,三张显卡帧率都差不多。《极限竞速5》RTX 5090 D再次领先RTX 5090,与RTX 4090差距在24%左右。国产游戏《戴森球计划》,据说是5个人的开发团队做出来的游戏。RTX 5090 D领先RTX 5090仅1帧。2024年度最佳游戏《黑神话:悟空》,RTX 5090 D对比RTX 5090继续略微领先,比RTX 4090性能提升30%左右。《荒野大镖客2》、《古墓丽影:暗影》中,还是RTX 5090 D领先RTX 5090。三、生产力测试 游戏测试RTX 5090 D和5090根本看不出差异,那生产力方面又是如何呢?我们用DaVinci导出同一段H.265编码的视频,得到时间如下。需注意,时间越短越好。前面我们未提到,RTX 5090 D和RTX 5090在多媒体方面的硬件规格也是一样的,都具备3个9代编码引擎和2个6代解码引擎,因此相比RTX 4090的2个8代编码引擎和1个5代解码引擎,性能提升2倍完全在意料之中。 AI性能方面,我们部署了当下非常火的DeepSeek-R1(INT4量化)蒸馏后的32B模型,软件环境采用Ollama+AnythingLLM。最终结果显示,RTX 5090 D依旧和RTX 5090在AI计算方面没有区别,并且比RTX 4090提升了57%之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好的RTX 5090 D锁算力呢?据英伟达知情人士透露,RTX 5090 D和RTX 5090在游戏和绝大部分生产力应用上都没有区别,这点和当初RTX 4090 D与4090的情况不一样。即便是运行AI推理计算,对核心算力要求也不高,瓶颈可能出现显存带宽或者其他方面。说白了就是GPU根本没有跑满,当然看不出不区别了。至于AI训练,要看模型本身的特性,现代模型大部分都对显存有较高要求,真正对算力要求很高的,可能选择A100、H100或者云服务更适合。 四、购买建议 目前RTX 50系显卡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溢价问题。国内版RTX 5090 D售价大多在25000到32000元。而海外版的RTX 5090由于有进口关税,加上中间商赚差价,最终售价高达4万多元,比RTX 5090 D贵了整整1万元。 不仅如此,海外版RTX 5090通常无法提供正规发票,售后方面,只能依赖卖家口头承诺。目前华硕、技嘉、微星、七彩虹等显卡品牌提供的三年免费保修和全国联保服务,都只针对在中国大陆地区(不包含港澳台)内销售的显卡,并不包含海外版显卡。这也就是说,如果你购买的海外版RTX 5090如果出了问题,只能依托卖家寄回原销售地维修,时间可能要数月,路途上的风险也不可控,极有可能钱和卡两空。反观国内版RTX 5090 D,很多品牌(华硕、技嘉、七彩虹等)支持个人送保,售后非常方便。加上RTX 5090刚发布时,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刷驱动程序变砖、供电接口烧毁、缺少ROP光栅单元等,这些问题,对于国行版RTX 5090 D来说都不是问题,厂商很快就给你更换了,海外版RTX 5090则只能呵呵了…… 总之一句话,如果你想买5090,闭眼选国行就对了,所谓的满血海外版纯属“信仰税”。
【极评测】RTX 50系双显卡本地部署DeepSeek-R1 70B大模型 2025年1月底,一款AI产品低调问世,却以一己之力让所有AI相关企业股票大幅下跌,甚至让英伟达的股票在一夜之间暴跌大约17%,市值蒸发大约6000亿美元,它就是DeepSeek!DeepSeek自发布以来,服务器可能由于大量访问导致非常不稳定,以至于在线使用时经常出现服务器繁忙的情况。所以有部分玩家需要本地部署,而本地部署对硬件配置有一定要求,模型容量越大,对显存容量的需求越大,。但我们普通消费级显卡的显存容量毕竟有限,RTX5090D也只有32GB显存,这样引发了一个问题,用一张以上数量的显卡,是不会会得到更大容量的显存,可以跑更大的模型。 本地部署的教程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网上已经有很多,各位可以自行搜索获得。我们重点测试一下本地部署,不同类型的双显卡应该部署多大的模型,有什么样的运行速度。 各参数模型显存需求DeepSeek官方的原生模型为671B,官方给的显存大小需求是336G,很显然这不是给个人用户准备的。因为DeepSeek是开源的,接着市面上出现不同小容量蒸馏压缩版本,参数量更少、结构更精简,以提升推理速度和资源效率 DeepSeek R1蒸馏出的1.5B、7B、8B、14B等小模型非常适合在本地部署进行快速推理,但70B可以适合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场景(如学术研究、复杂问答),而为了测试个人桌面平台的极限我们选择了70B来测试。 就算是蒸馏模型70B也需要40GB的显存容量,目前消费级显卡中显存最大的RTX5090D 32GB依旧没有达到要求。那么有什么办法呢??而官方已经给出了答案···加卡! 测试平台 CPU: 英特尔 U9 285K 主板:技嘉Z890 AORUS MASTER 超级雕 内存:金士顿FURY叛逆者 24GB*2 8400Mhz 硬盘:希捷酷玩540 1TB PCIe 5.0 显卡:技嘉AORUS GeForce RTX 5090 D MASTER 32G 超级雕 技嘉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超级雕 技嘉AORUS GeForce RTX 4080Super MASTER 16G 超级雕 技嘉GeForceRTX 4060 Ti AERO OC 16G 雪鹰 电源:鑫谷昆仑九重KE-1300P 额定1300W 机箱:开放式机箱 散热:酷冷至尊ION 冰界 360水冷 部署工具:Ollama 量化模型:DeepSeek-R1-Distill-Llama-70B(Q4_k_M) GUI:AnythingLLM 系统:Windows11专业版 24H2 显卡驱动版本:Game Ready 572.43单张RTX5090D 32GB的表现 先来看下单张RTX5090D使用70B模型的表现。因为爆显存的缘故,系统[YL1] 调用了内存来作为共享显存,还调用了CPU来帮助推理计算,此时效率较低只有5.49token/s。基本流畅至少需要10token/s以上的速度,所以单卡RTX 5090D的体验谈不上流畅,只是可以本地安装部署运行。 RTX5090D+RTX5080(共48GB显存) 为了应对运行本地70B模型显存不够的问题,我们用技嘉AORUS GeForce RTX 5090 D MASTER 32G 超级雕配上技嘉AORUS GeForce RTX 5080 MASTER 16G 超级雕,来看一下双卡一共48GB显存的使用体验到底怎样。在运行70B模型时,RTX 5080调用显存12.7GB,RTX 5090调用显存28.6GB,由于满足了40GB显存的运行需求,GPU效率明显提升,并且两张卡都会参与到计算工作中,CPU和系统内存负载很小,此时推理计算速度达到了19.95token/s,对比单张RTX 5090D提升非常明显,快了接近4倍,使用体验肉眼可见的流畅不少。由于Windows11显示BUG,任务管理器中无法显示RTX 5080GPU占用,但是我们用GPU-Z可以很清楚的发现,两张显卡也处于工作中。RTX 5090D+RTX 4060Ti(共48GB显存) 由于本地部署DeepSeek对于显存容量的需求是第一优先级,而RTX 5090D加一张RTX 5080目前大概需要3万元左右的价格,价格花销明显过大。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满足DeepSeek对于显存容量的需求又能节约预算呢?于是我们用一张3300元左右而且带大显存的中端显卡RTX 4060 TI 16G版本做为副卡,这样可以节约大约1万元左右的预算,那使用效果会怎么样呢? 这是RTX 5090D加上RTX 4060TI 16GB运行70B模型的效果:可以看到RTX 4060 TI 16GB的显存已经有13.6GB的调用,再加上RTX 5090D的28.2GB显存调用,也是接近40GB显存的占用,能满足70B的运行需求,推理计算速度12token/s。虽然充分调用了GPU的性能,显存容量也跟之前相同,但因为RTX 4060 TI不如RTX5080。所以速度相较于RTX 5090D搭配RTX5080慢了接近8token/s,不过12token/s的速度已经能够算流畅运行了。在节约了大约1万元预算的前提下,还要什么自行车呢? 几个疑问 那么,除了显存容量,究竟是那个参数对多卡运行DeepSeek的性能起到决定作用? 算力对多卡运行有多大的作用? PCI-E带宽对多卡运行的性能有无影响? 为了验证算力对DeepSeek的性能影响,我们测试了与RTX 5080 AI算力相近的RTX 4080Super。使用RTX4080Super 16GB替代RTX 5080,与RTX 5090D搭配,系统显存一共也是48GB,实际性能也与5080相差不大,看来算力对DeepSeek本地部署的性能还是起绝定性的作用。另外,我们为了测试PICe带宽是否也会对性能有一定影响,我们还交换了RTX 5090D与RTX 4060Ti的插槽来测试。第二插槽运行为PCI-E 4.0×4,发现PCI-E带宽对DeepSeek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较小,在5%左右。所以我们建议还是把性能更强的显卡插在PCIe x 16的插槽上。在测试中我们发现,在显存容量足够的情况下,AI算力越强则速度越快,而双卡的情况下总体AI算力属于2张显卡的叠加。 我们为此特别计算了每张卡的AI算力,50系的AI TOPS是FP4的,40系默认FP8,50系理论上换算FP8要减半才能直观对比,所以要把50系的算力减半,则5090D为1187.5 AI TOPS,5080为900.5 AI TOPS。而DeepSeek模型精度并不是统一的,但是大部分会跑在FP8上,跟我们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可以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4060TI 16GB可能因为显存位宽与带宽实在过低,所以实际性能要略弱于理论性能。我们的建议 从以上测试结果可以得出,DeepSeek本地部署对于显存容量的需求非常大,优先级是显存容量>GPU核心算力。在配置硬件应当优先满足显存容量的要求,让推理计算尽量占用显卡的显存,负载在GPU核心上,才能获得一个不错的使用体验。 如果性能还想继续提升,加卡堆叠AI算力是最有效的方法。添加显卡也无需做过多设置,即插即用。 不管是GeForce显卡多卡混插跨代也都适用,追求性能就用高端显卡,有更大的显存容量跟更强的GPU核心算力,追求性价比的话,老显卡只要提供够大的显存,也可以有明显增益。 这里存疑,系统是windows的话,它不会帮忙调配的
Zen5 Gaming Optimizations怎么设游戏性能最佳 技嘉800/600系主板随着AEGSA 1.2.0.2b的更新bios,新增了Zen5 Gaming Optimizations,字面意思就是Zen5处理器的游戏性能优化。这哪里能忍更新了F3J版本的bios,F2进高级模式,在Advance CPU Settings,就可以看到这个选项,点开有Legacy、Level 1和Level 2以及Auto选项。到底哪个选项性能最佳,我们逐个来测试。为了和之前的性能对比,也保留了F3h版本(1.2.0.2a)的测试结果对比一下。
简简单单三步,看图就能提升性能! 只要三步就能榨干9800X3D,让你的游戏性能再往上提升几个Leve,你敢信?
9900X内存不能开低延迟,亲测开启高带宽后,内存延迟也有降低 主板是X870E超级雕,BIOS版F4f,金士顿8000超8200 36-48-48-127 BIOS中仅能开启高带宽,9000系处理器均是如此,和处理器型号有关(8000系均不能开,7000系能开低延迟) 实际效果内存带宽和延迟的表现都还是有提升的
17年前的老古董技嘉主板 老古董了,垃圾堆里捡出来的,4GB DDR2内存,E6320,采用发布于2007年的G31芯片组,最近想倒一个IDE硬盘上的照片(这片主板上有一个ide接口),没想到这片主板还能点亮正常进系统。看来超耐久不是浪得虚名。 留着装个黑裙还是ok的,就是处理器功耗有点高了
技嘉海外官网已经上线0X12B微码的BIOS了 国内官网估计也快了。
英特尔会更新0x12B微码,彻底解决13/14代老化问题 不知道技嘉什么时候出 期待新版本BIOS吧
技嘉B650主板新版BIOS发布,9700X性能提升明显,值得更新 AMD近日推出AGESA1.2.0.1a更新,开放了锐龙7 9700X和锐龙59600X添加105W TDP模式,这可有效提升它们的性能,特别是锐龙7 9700X 受TPD限制特别严重,当TDP为65W时处理器功率会被限制到88W,而现在解锁到105 TDP的话,功率就可提升至142W。 这可以算是免费的性能提升, 技嘉全系B650芯片组主板都第一时间提供了BIOS升级,我们来测试一下这个新版本的BIOS性能提升有多大。我测试的主板采用B650E AORUS PRO X USB4,我大致看了一下,其它主流的B650主板也都更新了最新的微码。升级BIOS的过程不用多说。进入新版BIOS,新增了一个选项,就是65W TO 105W的选项,选择打开即可。PBO设置仍然沿用上一版BIOS的90level 3。CPU-Z的测试,单核性能没什么变化,多核性能明显提升。提升幅度约为9.6%。CineBench R23的性能提升和CPU-Z类似,仍然体现在多核性能的提升上。R23多核得分从21041提升到24077,提升幅度在14.4%。 整体来说,新版BIOS的处理器多核性能提升还是有10%以上,关键是免费的性能提升,不要白不要,建议使用9000系处理器的同学更新。
全速USB 4加持,AM5平台战未来 技嘉B650E AORUS PRO X USB4主板实测 AMD在2024年7月发布了AM5平台的最新锐龙9000系列处理器产品和新的AMD 800系列主板。和英特尔平台不同的是,AMD在AM5平台上保持了极好的升级兼容性。AM5平台主板目前兼容锐龙7000、锐龙8000系列产品,并且之前的AMD 600系列芯片组依旧可以在刷新BIOS后,完美兼容锐龙9000系列处理器。那么问题就来了,AMD 600系列和800系列芯片组有何差异?锐龙 9000系列处理器是否能够在AMD 600系列上稳定运行呢?今天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锐龙9000系列处理器发布后,我们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规格强悍:依旧主流且值得购买的AMD 600系列主板首先来看主板芯片组的规格。从本质上来说,官方未给出明确说明的情况下,我们猜测AMD800系列芯片组和AMD 600系列芯片组没有差异,甚至就是同一颗芯片,都是由祥硕研发、AMD认证的产品。为什么不是AMD自研呢?实际上AMD在锐龙5000系列处理器后,基本上就逐渐放弃了芯片组自研。这是因为锐龙系列处理器集成了PCIe控制器、内存控制器并向外提供大量高通道接口之后,芯片组功能被大幅度弱化,甚至可以看做一个单纯的IO扩展芯片,研发难度不大但功能复杂,交给外包企业效率更高。因此我们看到,之前AMD500系列芯片组中,只有X570是AMD自研的,其余的都交给祥硕研发,AMD认证测试后生产。 上一代AMD 600系列芯片组全部交由祥硕研发,实际也只是同一颗芯片,AMD通过关闭部分规格、两颗芯片互联等方案,推出了全系列AMD 600芯片组,包含了顶级的X670E、X670、B650E、B650、A620等多款产品,其中“E”后缀意味着支持PCIe 5.0 x16,最高端的X670E则是2颗芯片串联而来,因此能够提供更多的接口。在AMD锐龙9000系列处理器的发布会上,AMD推出了800系列芯片组,包含了X870E、X870、B850和B840四款产品,从800系列芯片组的规格情况来看,相比600系列芯片组,他增加的只有针对USB规格的调整。比如X870E和X870强制要求支持USB 4,而之前的X670E和X670只是“可选”。B850对比B650规格几乎无变化,B840对比A620甚至更为低端,毕竟A620系列还支持PCIe 4.0 x16,在B840上被降低至PCIe 3.0 x16。 由于AMD 800系列芯片组的B850相比B650没有本质变化,B840甚至规格更低,再加上AMD 600系列完美兼容锐龙 9000系列处理器,考虑到AMD 800系列新品上市价格更高等因素,现在购买AMD 600系列主板刚好是最好的时间点。至于USB 4,只要现在的600系列主板支持,它实际上就相当于一款AMD 800系列主板。如果不支持USB 4,支持USB 20Gbps的接口也可以,毕竟USB 4设备也很少,即使有价格也不便宜,不用纠结。 我们总结一下上面的内容,那就是AMD 800系列主板目前购买的迫切性不强。如果准备搭配锐龙9000系列处理器,AMD 600系列主板依旧是优选。
我的rx588倒在黑神话解禁前夜 本来准备预下载游戏 顺手边下载边跑了下基准测试 直接灰屏 后来就点不亮了
Z790小雕X WIFI7 F7D BIOS简单测试 技嘉Z790 AORUS ELITE X WIFI7主板,官网最新版本BIOS为F7D,根据官方说明,最大的改进有: 1、引入“Intel Default Settings”并启用为默认设置,用户需要先禁用它才能使用技嘉PerfDrive配置文件 2、增加禁用CEP(电流偏移保护)的选项 3、为AORUS x XPG联名DRAM添加EZ-OC支持 第一时间刷新了,看看有什么不同。 进入BIOS,F2进入高级模式,第一个选项就是Intel Default Settings,默认为enable状态。技嘉PerfDrive配置文件为灰色不可选状态。到底这个选项应该怎么设置,使用14900K处理搭配技嘉水冷360二代测试了一下。 R23测试结果和CPU功耗如下:处理器最大功耗253W。 关闭Intel Default Settings,设置为disable,技嘉PerfDrive配置文件为默认的Optimization。R23测试结果和CPU功耗如下:最大功耗达到336W。温度也最高冲到100度撞墙。 单核性能差不多,多核性能提升了800多Pts,看起来数值挺大,实际提升不到3%,但是功耗和温度区别还是很明显,如果普通用户,建议还是默认选项用吧。如果想追求极致性能,或者散热到位,也可以关闭Intel默认选项使用技嘉的性能优化配置文件。 CPU-Z测试Intel Default Settings开启和关闭的性能,单核性能接近,多核性能相差也只有5%。另一个选项就是可以关闭CEP。 增加了14代非K处理器关闭CEP的功能。手上没有14代非K处理器,就没有测试。14代K处理器本来就是可以关闭的。其他的,暂时没有太多感知,至于AORUS x XPG联名DRAM添加EZ-OC支持,需要有AORUSx XPG联名DRAM才会出现相应超频的选项,这个也没法测试。 至于饼干分,才更新的时候显示86分,有明显的降低,可是关闭Intel Default Settings,又恢复到90几分,之前记得是93分。新版BIOS好像得分还略有提高了2分。暂时的感受就这些。大家有兴趣试试,其他的有什么再更新吧。
实物来了!主板显卡有黄金的套装 动作还挺快的 渠道就有消息了 就是价格还没消息
我想成为尊贵的技嘉黄金板卡用户 最近想买一块ROG主板,但是感觉这个更高大上啊,都整上黄金了。就是不知道价格贵不贵,咱们这些人买得到吗?想冲的很啊
想用迪佳湘风玩玩,4.5的会不会长了点? 但是没有水裤不方便下水
让技嘉送一套黄金限量版给你,还让你挑编号,你会选哪个 听说技嘉这次这个黄金套装全球限量啊,想整个连号111,或者222。毕竟限量的东西,要是还能买到豹子号就好了。
正好Z790新bios官网上架了,解读下 INTEL BASELINE 模式 (转自unikoshardware,自己就偷下懒) INTEL 曾為 CPU 高溫問題在官網上提供解決方法,那就是制限功率和電流,並且把板廠的一些預設設定 (MCE) 手動關閉。不過使用者繼續不買單,因為高溫以外,還會遇上系統不穩定的問題,而 INTEL 對此只是在官方論壇上寫上"有問題找客服"作為解決方法。一些遊戲廠商陸續建議使用者自行到 BIOS 手動限制一些功率和電流和電壓相關的設定。板廠方面,繼華碩在官網上更新正式支援 INTEL BASELINE 的 BIOS 後,技嘉在 2024/4/25 也在官網釋出相關的 BIOS,更明確表示這個 INTEL BASELINE 模式是為了 13 代和 14 代的 K 系列 CPU 而設。 技嘉主機板也迎來 INTEL BASELINE 模式滿頭問號? 技嘉 Z790 AORUS TACHYON 的 BIOS F9f (BETA),在 BIOS 裡加入一鍵啟用 INTEL BASELINE 模式的設定。以下簡單測試所使用的是筆者日常使用的電腦,系統異常雜亂,是從 WIN10 升上來的 WIN11,INTEL 8TH、10TH、12TH、13TH 都有用,什麼 Z390、Z490、Z590、Z690、Z790 還有各類 DRIVER 都在同一 OS SSD,CPU 也不是正常版,所以以下測試資料僅供參考。CPU:Intel Core i9-13900KF (QS) MB:GIGABYTE Z790 AORUS TACHYON GPU:RTX 4090 (552.22) RAM:DDR5-4800 16G*2 OS:WINDOWS 11 (23H2) COOLER:360 MM AIO 從最新 BIOS 的 EASY MODE 中,可看到這一版 BIOS 並沒有更變 MICROCODE,仍然是版本 123,這也許意味 INTEL 仍然沒有或還沒打算推出新 MICROCODE 來改變 CPU 的行為。筆者一開始以為技嘉會在他們的 GIGABYTE PERDRIVE 那邊加入一鍵打開 INTEL BASELINE 模式,或在技嘉的 CPU INTERNAL AC/DC LOADLINE 那邊加入,該不會在手動調整 AC LOADLINE 那邊加入吧?原來通通都不是。其實技嘉早已寫得很清楚,是在 TURBO POWER LIMIT 那邊!實際操作是先進入 ADVANCED MODE (F2),然後再進入 ADVANCED CPU SETTINGS,再向下找 TURBO POWER LIMITS,按進去就可以選 INTEL BASELINE 了。TURBO POWER LIMITS 的預設是 AUTO 模式,也就是 GIGABYTE AUTO 的意思,什麼 4095W 512A 再私自調整 AD/DC LOADLINE 相信大家在這幾個月都很熟悉了。 網上有很多聲音指責板廠,為何沒有預設載入 INTEL 的功率和電流和電壓等相關規範,而從技嘉還有華碩的最新 BIOS 來看,板廠們直到今天都沒有打算預設啟用 INTEL BASELINE 模式。微星那邊的做法比較特別,因為微星會在首次進入 BIOS 時要求使用者選擇散熱器的類別 / 等級,背後對應不同的 POWER 和 CURRENT 設定。關於電壓 (AD/DC LOADLINE) 在微星舊的 BIOS 中,使用者還是要把 LITE LODE MODE 手動調回 ADVANCED 模式再輸入 110 / 110,CEP 的設定使用者也要手動調回啟動。據說微星在最新的 (BETA) BIOS 內已為 LITE LOAD MODE 加入 INTEL DEFAULT 模式。 Add Turbo Power Limits : Intel BaseLine support for 13th/14th GEN K-SKU CPU. (GIGABYTE)關於技嘉這個新 BIOS 的 INTEL BASELINE 模式,筆者感到震撼的地方,在於技嘉為筆者的 13900KF QS 版本設定了 LONG 125W / SHORT 188W / 249A / ADDC LOADLINE 1.7 等參數。LONG POWER 意思是長期運作的 CPU 功率目標,SHORT POWER 是指短時間內的 CPU 功率目標,所以 LONG 125W / SHORT 188W 的效果就是一開始先讓 CPU 跑 188W (LONG),過了一段時間再降回 125W (SHORT)。PL4 按 INTEL 官方文件 (INTEL 743844-009) 所指應該是"INSTANTANEOUS ELECTRICAL POWER",可能就是 POWER EXCURSION 的限制。技嘉在 INTEL BASELINE 模式下被 HWINFO 檢測到 PL4 設定的存在,在 AUTO 模式則沒有。 除了 CPU 長期功率被鎖定在 125W 也就是 INTEL TDP 值,技嘉 INTEL BASELINE 模式還有一個筆者看不懂的地方,那就是 AC/DC LOADLINE 被設定為 1.7mOhm。在上述的 INTEL 文件裡,建議 1.7 DC_LL 和 AC_LL 的地方,除了是指某些 HX (筆電) 類 CPU ,S 類 (桌上型) CPU 的就只有 35W TDP 的型號。至於 294A 這個電流值,"249"這個值是無法在上述文件裡找到的。以上也許是 QS 版 CPU 才會遇到的問題,反正筆者懶得換上正式版再看。 P.S. 對於 TDP 125W 桌上型 8P+16E CPU 型號來說,PL1 = PL2 = 253W 其實屬於 INTEL 的 EXTREME CONFIG,這個 EXTREME CONFIG 所對應的 ICCMAX 應該是 400A 才對。不過網上普遍建議 253W 253W 307A,以下筆者也就跟從這個建議。筆者認為如果只是打打遊戲,POWER 和 CURRENT 那些東西遵從 INTEL 規範 / 建議也無不可,就算是 1080P 也應該不會影響到遊戲體驗,因為 INTEL 13TH / 14TH CPU 在無限制的情況下也不至於吃到 200W 以上吧。可是 SVID 這東西,如果純按照 INTEL 的規範 / 建議,那麼使用者便要有心理準備面對看起來比較令人不安的電壓值,瞬間衝上 1.55V 也是"正常"的,但不會長期運作於這水平。這個現象在 BIOS 裡已經看得到,進系統後更明顯。 在 Z790 板子中,各家的產品也不是所有型號都用上所謂的 VCC / DIE SENSE,據說部份 (低階) 型號仍然採用 SOCKET SENSE,所以一般使用者所看到的 CPU 核心電壓本身不應隨便比較。Z790 AORUS TACHYON 採用所謂的 VCC / DIE SENSE,實際上非常接近 PWM 控制器的 VR OUT (PWM SENSE)。在 Z790 AORUS TACHYON 上,SUPER I/O 讀出 1.53V,以 SOCKET SENSE 來看可能已經有 1.6V 了。筆者只是簡單跑了一下 CINEBENCH R23 和三款遊戲,看看技嘉加入的新設定 INTEL BASELINE 對筆者的 13900KF QS CPU 的性能影響。 由於筆者的 13900KF QS 被嚴重限制在 125W 長期功率目標,CINEBENCH R23 MULTI 成績暴跌是預料之中,從約 40000 急降至不足 29000。單核測試由於不太受 CPU 功率和電流限制所影響,INTEL BASELINE 模式下表現沒看出影響。遊戲方面筆者隨意選了三款筆者忘記刪掉的遊戲,剛好都有內建的跑分模式,跑跑就好。簡單來說,MIN FPS / 1% LOW FSP 對於 POWER 功率目標更敏感,AVG FPS 因為 125W 的原因,約下降 5 ~ 10%。 第一款遊戲是 CYBERPUNK 2077,選最低預設,打開 GIGABYTE BASELINE 模式後在 1080P、1440P 和 2160P,FPS 都下降了約 10%。RED DEAD REDEMPTION II,選最低預設,打開 GIGABYTE BASELINE 模式後,在 1080P 和 1440P AVG FPS 約有 5% 降幅,2160P AVG FPS 基本不變。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選最低預設,遊戲本身的 AVG FPS 在 GIGABYTE AUTO 模式下好像不太受 1080P 1440P 2160P 所影響,但打開 INTEL BASELINE 後 AVG FPS 就隨解析度上升而下降,對比兩個模式各解析度約有 3 - 8% 的負影響。技嘉在 TURBO POWER LIMITS 的設定裡,一直以來都有 INTEL POR 的選項。這個模式應該只是把 CPU POWER 鎖在 253W (13900KF QS),CURRENT (ICCMAX) 依舊是無限制,而 AC/DC LOADLINE 還是技嘉 AUTO 時的 0.4/0.9,至少在最新的 BIOS F9f 裡是這樣。其實就算技嘉使用者不更新這一版 BIOS,還是可以在原有的舊 BIOS 裡手動調出 INTEL 所制定出的建議 / 規範值。使用者可到 TURBO POWER LIMITS 的設定然後選擇 ENABLED 模式,手動輸入相應的值 (時間 TAU 視乎 PL1 是不是 253W)。;再到 INTERNAL VR CONTROL 那邊把 IA VR CONFIG ENABLE 調為 ENABLED,然後在 IA AC LOADLINE 和 IA DC LOADLINE 中手動輸入 110;CEP 也要手動調才是真正 ENABLED。 P.S. 對於 TDP 125W 桌上型 8P+16E CPU 型號來說,PL1 = PL2 = 253W 其實屬於 INTEL 的 EXTREME CONFIG,這個 EXTREME CONFIG 所對應的 ICCMAX 應該是 400A 才對。不過網上普遍建議 253W 253W 307A,筆者也就跟從這個說法。普通 CONFIG 是 125W 253W 307A;EXTREME CONFIG 是 253W 253W 400A。對於跑分性能來說,ICCMAX CURRENT 有重大影響,就算 POWER LIMIT 維持不變。只是筆者到今天還是覺得這次 INTEL CPU 不穩的災情有點被過份放大,引起不必要的焦慮。INTEL 官方論壇上,就有一個使用者打中文詢問我的 8TH CPU 要怎麼調 INTEL BASELINE 模式,笑死。LGA 1700 這個平台,DDR5 超頻本身就可能帶來系統不穩,所以筆者非常熟悉和了解遊戲崩潰。現在這個時候,什麼問題都會怪在 INTEL CPU 和板廠 BIOS 預設上,但筆者不認為一般使用者可以輕易判斷系統不穩的真正原因。DDR5-8000 隨便燒機,什麼 VST VT3 HCI KARHU TM5 燒 24 小時都可以,可是日常使用上網打遊戲卻藍屏死機,這是 DDR5 玩家常常遇到的事,不限廠商 / 品牌。解決方法也只有一個,那就是降頻,7800 不行就 7600,降到電腦熱啟動冷啟動都不會再當機就好了,就算頻率以外 BIOS 一個設定都沒改。同理,筆者認為如果 CPU 出現不穩,那降點頻就好了,大不了就直接禁用 HYPER THREADING,反正遊戲也開始不吃 HYPER THREADING 了。打開 INTEL BASELINE 然後看到 1.5V、1.55V 卻嚇到吃手手,何必呢。至於跑 R23 當機的,RMA 好了。 請注意以上的 INTEL BASELINE 測試結果,源於 188W SHORT POWER LIMIT 和 125W LONG POWER LIMIT,未知這些設定是否只限於 QS 版的 13900KF。但從遊戲性能來看,13TH 好像 253W 也多了,14TH 的要不要把頻率降到 13TH 的就好?另外關於 +0.1G 的設定,雖然 INTEL 規格是 P-CORE MAX 5.4G 但是基本上板廠就是 5.5G (+0.1),這據說是 TVB 的影響,只是 INTEL 以前有指定 TVB +0.1G 的條件是 CPU <70°C,所以所謂 INTEL BASELINE 有否重新引入這項條件筆者也不清楚,反正遇到系統不穩遊戲崩潰,在嘗試 DDR5 / DDR5 跑 JEDEC 規範後,可嘗試直接降頻 (P-CORE),I9 的直接試 5G 好了。遊戲崩潰,可以是遊戲引擎的問題,可以是系統的問題,可以是顯示卡驅動的問題,可以是電腦硬體的問題,不過這年頭大家都先算進 INTEL 頭上。所以是 INTEL 活該嗎?
超频内存过测后冷启动后不稳的解决办法 不少超频玩家超频稳定过测后 会发现拔插头后冷启动或者长时间断电之后, 内存重新训练参数后变得不再稳定,时有蓝屏、意外重启的现象, 其实稳定过测后,BIOS只需要简单设置 就可以保持内存的参数,稳定使用 以Intel平台为例,以B760M AORUS ELITE X AX为例, 进入内存高级设置,将Memory boot Mode设置为Enable Fast Boot 这样就不会再去初始化内存重新训练参数。在BOOT选项中,打开Fast Boot,默认为Disable,将Fast boot设置为EnableAMD平台高级内存设置中没有内存快速启动模式的单独设置选项, 可以在BOOT中打开快速开机模式即可。
关于B760、Z790系列主板的SPD写保护开关,不再烧内存 技嘉主板在新版BIOS中内置了SPD写保护的开关, 能有效防止SPD被篡改,导致内存无法正常工作,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烧内存。 也就是说,只要升级了新版BIOS,就不会再烧内存; 最近不少8U反映,找不到这个选项 统一回复一下 进入BIOS后,按F2进入进阶模式,选择Setting进入IO Ports选项,就可以看到SPD Write Disable选项了。也有不少8U不知道如何设置才能生效。 其实这个开关默认设置为TRUE,就是默认禁止SPD写入的, 只需要更新最新版本的BIOS,SPD写保护就是生效的,不用担心内存SPD信息被篡改。 也就是说,不会再烧内存了!
B760M小雕一键开启Resize Bar 最新F3版本BIOS 新界面的BIOS在EASY MOD主界面下方提供了一系列的快捷选项,操作更加方便了。只需在BIOS主界面打开Re-Size Bar Support的选项 就可以开启了 在GPU-Z里面我们可以看到Re-Size Bar已经为Enable的状态了。
AMD AI处理器也玩高频内存!技嘉B650E冰雕X超频7800MT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买到AMD 锐龙8000G系列处理器了,各家的B650系列主板也都发布了更新的BIOS来支持新处理器,随着AMD AGESA微码更新到1.1.0.2b,AMD平台对高频的支持也逐渐完善,技嘉的B650系列主板,已经可以支持到8000MT/s的高频,让AMD平台的主流用户也可以轻松超频DDR5内存到7000MT/s以上。 技嘉B650E冰雕X主板在测试之前, 我们更新了这片主板的BIOS到最新版F3b,支持最新的锐龙8000G系列处理器,AMD AGESA微码由旧版BIOS的1.1.0.1更新到1.1.0.2b。接下来我们就将在这片主板上超频DDR5内存,看更新了微码后的AMD平台,DDR5内存能上到多高的频率。 技嘉B650E冰雕X主板超频DDR5 7800MT/s 我们搭建测试平台如下: 主板:技嘉B650E AORUS ELITE X ICE(技嘉B650E冰雕X) CPU:AMD锐龙7 8700G 散热器:AMD幽灵·棱镜原厂风冷 内存:光威 神策DDR5 7000 16GB×2 SSD:致态Ti600 1TB 电源:鑫谷KL-1250G 操作系统:Windows 11 23H2 BIOS版本:F3b 光威神策DDR5-7000 16GB×2套条,采用现代A-Die颗粒,时序为32-42-42-112,支持XMP和EXPO,DDR5-7000时电压为1.45V。各项电压默认,直接开启EXPO1配置文件,上DDR5 7000MT/s很轻松,稳定过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们直接挑战7000MT/s以上的频率。在以往的内存测试中,这两条内存在Intel平台有8200MT/s稳定过测的记录,所以我们直接从上往下验证其稳定性。 首先是8000MT/s 时序放宽到C38-48-48-58。可以开机,也可以进系统,用TM5 1usmus_v3初步测试稳定性,有错误不能过测。这里说下AM5平台内存超频相关的几个电压的作用: VCORE SOC电压:内存稳定性、FCLK稳定性、降低内存延迟 VDDIO电压:内存带宽效能、内存拷机稳定性 DDR_VDD Voltage、DDR_VDDQ Voltage、VDD_ VPP Voltage是DDR5内存的电压 无论怎样调节VCORE SOC、CPU_VDDIO_MEM、DDR_VDD Voltage、DDR_ VDDQ Voltage、VDD_ VPP Voltage,都不能稳定过测,再调时序已无意义,只能放弃。下调内存的频率至7800MT/s,时序仍然是C38-48-48-58。·开机能进系统,但TM5 1usmus_v3少量报错,调节各项电压至下图设置,能稳定过测。 内存带宽测试结果如下图。日常使用的机器,经过TM5跑完三圈,基本就已经比较稳定了,运行各种软件都没有问题,测试了一下玩游戏,也没有闪退蓝屏,所以日常稳7800MT/s使用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进一步提升内存带宽在BIOS中将FCLK从默认的2000MHz提升到2167MHz,进一步压榨内存的性能。 再次测试内存带宽的提升及稳定性。我们可以看到,在相同的设置下,FCLK的提高, 可以有效的提升内存读取和写入的带宽,内存的延迟也有所降低。当然,FCLK能提升到多少,要看处理器体质的区别,建议一档一档调节并测试,找到能稳定的FCLK频率。 总结 AMD平台在升级了AGESA微码后,改善了内存超频的性能,使得AMD平台上高频内存成为可能,而技嘉的B650E冰雕X作为一款主打中高端AMD用户的高性能ATX大板,除了有出色的性能,在内存超频方面的能力也是比较强的,最高能支持8000MT/s的高频内存,在实测中我们并没有采用极限的超频方式,将DDR5内存超频到7800MT/s,还是比较轻松的。
心血来潮,试试几颗U在技嘉和华硕主板上体质分的区别 手上有几颗13代14代U,分别是13400F、14600KF和14900K,技嘉和华硕主板都有,技嘉Z790 AORUS PRO X WIFI7和华硕TUF GAMING Z790-PRO WIFI,最近看大家讨论体质分(CP分)的问题挺多的,就想看看这两块主板的CP和SP分有多大的差异。 两块主板都升级到最新的BIOS。 不同主板CP或是SP分,都只是主板厂商的一种预测方法,因为我们并没有两家主板判定这个得分的逻辑, 虽然都有超频预测,但不代表就一定能超到多少多少,所以大家需要理性对待。就当娱乐吧。 13400F技嘉主板现在取消了非K处理器的CP分预测,反正不能超频,有这个CP分好像也就没什么意义。 14600KF这颗U在两块主板上得分差别挺大的,不过这颗U我实际测试了,的确只能超频到5.7和4.5,预测还是挺准的,华硕的主板预测也差不多,看来两家的预测逻辑差不多吧。 14900K分别93和97,差别不是很大。由于14900K没有尝试超过频,所以也没有办法验证两块主板的超频结果哪个更准确。 所以说,我个人觉得,技嘉和华硕得分的区别,并没有一个按照固定比例的差别,而是根据不同U有不同的结果。就先这样吧。
Z790电竞雕主板WIFI7 体验 现在已经是WIFI7的世界了,搞了块Z790电竞雕主板,自带Intel BE200NGW无线网卡,支持6GHz 320MHz频宽和蓝牙5.4,连小米BE7000路由器,从NAS上拖文件,稳定160MB/s,不错……
Z790冰雕X BIOS体验 不得不说,技嘉主板这版BIOS好看了不少。 而且主界面可操作的选项变多了 除了一眼可见的内存选项设置,增加了SmartFAN、Q-Flash等设置选项,还增加了CSM、Resize-Bar的开关。另外,只要鼠标移动上去能变色的选项,都可以快捷设置,很方便了。F2进入高级模式后,是详细的设置选项,延续之前的操作逻辑,很快就能上手。最后来个内存上DDR5-8000的。性能回头再测试了
转贴:【图片】B760m也能玩降压超频了【技嘉吧】_百度贴吧 B760m内置104微码bios,方便降压降温 【图片】B760m也能玩降压超频了【技嘉吧】_百度贴吧 来自:http://tieba.baidu.com/p/8369272628?pid=147426283359&cid=147470269210
转贴:【图片】技嘉3080打开Resizable BAR_技嘉吧_百度贴吧 【图片】技嘉3080打开Resizable BAR_技嘉吧_百度贴吧 来自:http://tieba.baidu.com/p/8381901058?pid=147470608634&cid=0
技嘉3080打开Resizable BAR 今天看到个问3070如何打开Resizable BAR的贴,看了下自己的3080也根本忘记这事了,同样disable,没开,就顺手打开了。 总结下步骤: GPU-Z里面点开Resizable BAR disable那里,其实就可以看到那些条件没达成,BIOS里面去做对应的设置就可以了。进入主板BIOS设置-IO PORTS-先设置Above 4G为启用,Resizable BAR这个选项就可以设置了,同样启用 保存退BIOS重启就可以了。搞定。
绝杀2K游戏 ——全新七彩虹RTX 4070显卡实测 2023年显卡市场的最大新闻来自于全系列RTX 40显卡的渐次发布。在2022年底发布了RTX 4090、RTX 4080后,2023年英伟达又发布了RTX 4070Ti,基本建立了高端显卡阵列。伴随着RTX 40系显卡发布的,还有全新的DLSS 3等一系列技术,这些技术,带来了视觉计算领域极为深刻的改进和变化,使得以前需要硬件算力也就是更大规模晶体管加入计算单元才能解决的问题,变成了使用AI在另一个层面解决,极大的改善了GPU视觉计算的效能。RTX 40系列显卡发布到现在,虽然叫好声一片,但是整体市场销量还是受到了不少限制。主要问题就是RTX 40系价格不够便宜,RTX 4070Ti售价都在6500元左右,大部分玩家是难以接受的。还好在进入第二季度后,英伟达开始逐渐发布RTX40的中高端和中端系列产品,首发的就是RTX 4070,定价4699元,是首个跌入5000元以内的RTX 40系显卡。 RTX 4070:首个5000元内的中高端RTX 40系显卡 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RTX 4070 GPU的相关情况。 RTX 4070的GPU采用的是AD104-250核心,目前在GPU-Z里面还看不到详细的信息。NV官方信息显示,RTX 4070拥有5888个CUDA core,核心频率默认1920MHz,Boost频率为2475MHz,FP32算力为29TFLOPS,显存搭配方面,RTX 4070配备了192bit、21Gbps的GDDR6X显存,容量为12GB,显存带宽504GB/s。在技术特性方面,RTX 4070和其他RTX40系显卡一样,采用了全新的SM单元设计、采用了全新的第四代张量核心、第三代光线追踪核心,支持SER、支持Displaced Micro-Meshes等全新技术、支持DLSS 3、支持AV1 Encoders等功能。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及的是RTX 4070的缓存设计。在缓存容量方面,RTX 4070的L2缓存容量提升至36MB,相比之前的RTX 3070 Ti的4MB缓存大幅度提升了8倍之多。更大的缓存带来了更高的数据命中率,现在大量的AI、光线追踪以及Shader计算的中间数据都可以存放在巨大的L2缓存中,而不用再存放至显存,因此,RTX 4070的36MB L2+192bit GDDR6X存储体系在实际效能中的表现,甚至是胜出RTX 3070Ti的4MB L2+256bit GDDR6X的。在这里,缓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再来看看RTX 4070和RTX3070系列的规格对比。相比之前的RTX 4070Ti,RTX4070的CUDA核心是前者的76%、Boost频率降低了大约5%,FP32计算性能是前者的72.5%。价格方面RTX 4070的国外售价为599美元,是RTX 4070Ti的75%,这一点和其FP32性能比例基本一致。对比上代产品RTX 3070Ti的话,RTX4070的FP32计算性能是RTX 3070Ti的1.32倍,是RTX 3070的1.5倍左右。考虑到RTX 3070Ti首发定价为599美元,因此RTX 4070目前的价格也是很合理的。 另外,英伟达特别提到,RTX 4070对比RTX 3070系列,增长最多的地方并不是Shader性能,比如FP32性能,RTX 4070、RTX3070Ti和RTX 3070分别是29TFLOPS、22TFLOPS、20TFLOPS,只有1.32倍和1.5倍,但是RTX 4070光线追踪性能是RTX 3070系列的分别1.6倍、1.67倍(67RT vs 42 RT vs 40RT),光流处理性能是两者的2.38倍(300OFA vs 126 FOA),张量计算性能则来到了2.68倍、2.85倍(466 vs 174 vs 163),因此,在很大程度上,RTX 4070和RTX 40系列其他显卡一样,都不再单纯以FP32也就是Shader性能为考量,而是需要综合光线追踪、AI、光流处理等性能进行评判。根据英伟达提供的数据,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超过400款游戏和应用支持光线追踪、有280款游戏支持DLSS、超过30款游戏支持DLSS 3,并且DLSS 3的采用速度比DLSS 2快了7倍,这意味着未来绝大部分AAA级游戏大作都将加入DLSS 3的支持列表,这在未来将大大拓宽RTX 40系列的应用范围和在游戏中的实际表现。 超强散热、一键超频和智屏显示——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4070 Vulcan OC的独家秘笈 本次英伟达推出的RTX 4070显卡,将只有一少部分公版卡官方销售,绝大部分显卡都是交给AIC合作伙伴进行销售。我们收到了来自国内一线品牌七彩虹的iGame GeForceRTX 4070 Vulcan OC(下简称“RTX 4070 Vulcan OC”)显卡,并打算将其用于本次测试。有一说一,这款显卡是我们近期使用的显卡中,噪音最低、做工用料最扎实的产品了。RTX 4070 Vulcan OC是一款面向中高端玩家的产品,隶属于七彩虹iGame旗下Vulcan系列。这个系列的显卡之前我们也评测过多次,整体设计特点一是独特的外观和个性化的智屏设计,二是超强的散热设计,三则是一键超频,我们一个个来看。先来看外观。RTX 4070 Vulcan OC的整个包装盒特别巨大,设计也非常精美。包装盒内利用结构设计做了分层,除了显卡本体外,还附带了双8pin转接ATX 5.0 12V的接口以及大量的装机工具,包括手套、显卡支架、整套智屏装备,对用户来说非常扎实友好,显得附加价值高。在显卡本身方面,从外观来看,RTX 4070 Vulcan OC延续了之前七彩虹常用的三角形元素,采用了全新的锖铁色外观和外骨骼形态设计,显得颇为方正,但又不失独特性。显卡外观方面,除了背后的大镂空散热窗以及外形的骨骼形态外,RTX 4070 Vulcan OC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拥有独特的智屏设计。上代Vulcan系列显卡也有“智屏”,但是当时的屏幕分辨率只有480x128,新一代显卡搭配的智屏,将屏幕分辨率提升到了800x216,分辨率更高,能够显示更多的信息,清晰度显得更高。RTX 4070 Vulcan OC的智屏目前有2大作用,一是使用七彩虹的iGame Center软件,实现对CPU、GPU状态的监控和显示,比如温度、占用率、风扇转速等。二是玩家可以自己上传自己喜欢的图像,能够带来更为个性化的显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代智屏不但可以横插在显卡上,对部分使用显卡延长线竖直显卡的用户而言,智屏还可以竖插入显卡顶部,或者干脆使用底座引出,摆放在桌面上单独展示,更为个性化。除了智屏外,RTX 4070 Vulcan OC还带有RGB灯光组件,用户也可以选择将其拆下或者插接在显卡顶部,彰显自己的个性。其次我们来看看散热。全新的RTX 4070 Vulcan OC显卡采用了旋涡散热装置。整个散热装置除了显卡PCB本体外,还包含了镂空背板、金属中框、导流型鳍片以及金属外骨骼四个部分。其中全新的聚风镰环扇叶,风扇尾部相接,能够使得空气形成漩涡聚入散热鳍片,提升风压的同时还能增加进风量 ,散热效能更好。七彩虹本次采用了100mm的三个大口径风扇。风扇电机也采用了双滚珠轴承,寿命更高、噪音更低。在散热模组方面,RTX4070 Vulcan OC采用导流型鳍片,更有利于冷风导入换热。散热模组底部采用的是真空腔均热板,结合4根6mm热管和2根8mm热管导热,全部采用回流焊工艺结合散热鳍片和热管,提高了热量散除、降温效果。第三则是功能方面。RTX4070 Vulcan OC拥有七彩虹独特的一键超频设计,通过按下显卡挡板上的OC按键,频率就从默认的1920~2475MHz提升至1920~2625MHz,频率提升了大约6%。用户不需要手动超频就能得到免费的性能提升,还是很划得来的。供电方面,RTX 4070 Vulcan OC采用14+3相供电,TDP功耗最高250W。输出接口方面是3个DP 1.4a和1个HDMI 2.1,也是目前的主流配置了。最后,由于RTX4070 Vulcan OC整个显卡重量较大,因此七彩虹专门在配件盒中附赠了支架,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支架,避免主板拉弯。 实战:RTX 4070究竟有多强? 说了这么多,我们终于进入了实战阶段。那么RTX 4070究竟有多强呢?我们一战看究竟。 首先依旧是惯常的配置阶段: 显卡:iGame GeForce RTX 4070 Vulcan OC iGame RTX 3070 Ti Vulcan OC 8G CPU:英特尔酷睿i9-13900K 主板:七彩虹CVN Z790 内存:Kingston FURY DDR5 6400 16GB×2 SSD:1TB PCIe 4.0SSD 操作系统:Windows 11 22H2 驱动程序:GeForce Game Ready 531.42
拯救者R9000X升级致态TiPlus7100 1TB SSD简单测试 各位游戏本用户都知道,作为SteamVIP,笔记本上基本都只会原配的 512GB SSD,容量会日益捉襟见肘。我手头有一部入手的联想拯救者R9000X,也是如此。很希望能换一条1TB的SSD。 先说结论。综合价格、容量、速度这些因素,最后入手了致态TiPlus7100 1TB。 选购心路 1TB SSD的选择,其实大家心中就那么几款,具体看下电商销量排序就能明白,已经被三星、致态、金士顿、西部数据这几个品牌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价格区间从600-1000元,性能上读取基本在7000MB/s,写入至少5100MB/s,主要是三星990PRO/980PRO、致态Tiplus7100以及西部数据SN770。 第二梯队,价格则是在600元以下,性能上读取3500MB/s、写入在3000MB/s左右,有三星980、致态TiPlus5000、西部数据SN570以及金士顿NV2。 简单做个表格,仅从官方数据来对比第一梯队:先说性能最强的990PRO,价格也是第一梯队中最高的。紧随其后的Tiplus7100与980PRO,两者读取性能打平,但在写入性能上前者则要高出许多,足足提升了18%,来到了6000MB/s。至于SN770这款SSD,在第一梯队中性能垫底,且价格相对TiPlus7100而言,优势也不明显。 第二梯队:其实这里面的4款SSD,在性能上差距并不太大,读取速度都在3500MB/s,其中TiPlus5000的写入性能相对出众,价格则处于中位。 从账面数据来看,在两个梯队中,两款致态SSD都是各自梯队性价比最高的。由于拯救者R9000X是一款游戏本,各种3A大作对SSD读写有着更高要求,在这一前提下最终入手Tiplus7100 1TB。要是有机会扩展存储,用TiPlus5000作为仓库盘,应该也是不错的选择。TiPlus7100到手开箱,SSD被放置在白色塑料缓冲层正中,除此之外,附件是一份说明书与一套固定螺丝。想想990PRO连固定螺丝都没有,就小细节这一点而言,致态可谓是诚意满满。目光还是聚焦到TiPlus7100本体,这款SSD采用单面设计,主控与颗粒都位于正面朝上,非常方便散热。这种设计非常适合笔记本升级用,尤其是那些超薄本,毕竟为了控制机身厚度,它们大多使用了这种形式设计的SSD。换装SSD其实步骤很简单,无非与将大象装入冰箱一样。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开笔记本的后盖,一定记得先断电!安装好新SSD之后开机测试,第一项是CrystalDiskInfo识别SSD的详细信息。毕竟是刚刚开箱的全新SSD,这里只需要关注一下通电次数与通电时间即可。软件显示的通电次数393次与通电时间1小时,其实都是正常的,这些都是SSD厂商在出厂前通过全面检测留下的印记。使用CrystalDiskMark测试的话,TiPlus7100的顺序读取达到了7110MB/s,读取速度也高达6047MB/s,可以看出这比官方标称数据更高点。使用TxBENCH对TiPlus7100的测试,也再次验证了CrystalDiskMark的成绩。当然,具体结果有些出入,但也在标称7000MB/s读写与6000MB/s写入范围之内。至于ATTO Disk Benchmark测试,从1KB开始,直到64MB结束,TiPlus7100在256KB到2MB之间的小文件写入速度表现出色,估计长江存储应该对这一块进行了专项优化,而在此容量之后的测试,读取基本保持在6.4GB/s左右,写入虽有所波动,但是基本在5GB/s附近。从测试来看,TiPlus7100可以说非常适合作笔记本的系统盘,既能从容应对系统或者游戏引导的各种小文件读写,又能保证大文件的存储速度。同样,使用HD TUNE的100GB大文件连续读写,也验证了ATTO Disk Benchmark的测试结果——TiPlus7100保持了6GB/s的读取与4.8GB/s的写入,总体表现稳定。尝试用3DMark的存储测试来看看稳定性,TiPlus顺利完成了三轮21项目测试,Storage Benchmark Score为2069分,直接干掉了同属一个梯队的980PRO,果然TiPlus7100诚不欺我。整体而言,致态TiPlus7100有着极高的读取和写入速度,性能是符合官方标称数据的。这款SSD既能从容应对系统或者游戏引导的各种小文件读写,又能保证大文件的连续存储速度,非常适合游戏本升级,作为系统盘和主游戏安装盘来使用。就入手性价比而言,致态TiPlus7100按市面产品的性能和价格排序,是算作首选,不仅超过了一些老牌SSD的旗舰款,加上600元出头就能入手,这样的产品又会有哪个玩家不爱呢?
狂飙10GB/s!技嘉大雕510K 大雕510K到手几天了,来报告下使用感受,直接上测试结果。感觉性能的确快,读取写入都狂飙10000MB/s。 atto disk benchmark各种大小文件写入读取性能也还是不错。 日常温度控制也还好,40几度到50度的样子hd tune Pro的写入速度也很稳定 最后再来几张散热器的特写
大雕510K固态 读取写入10000MB/s速度! 先来几张美图镇楼看看散热器装上的实物图最关心的还是性能,看看读写速度,均超过10000MB/s,性能很强悍啊再来个ATTO DiskBenchmark在不同数据时的性能3DMark 的存储测试,得分3654要说使用感受,除了快,还有一个就是热,哈哈。 好在这个散热器散热性能还行,温度控制还可以接受,从温度监测就可以看出,基本40多-50度吧 当然,从日常实际运用的角度来说, 10GB/s的速度在日常使用中不太能感觉出来 体验远没有PCIe3.0时代向PCIe4.0转变时来的猛烈 不过,以前你觉得600MB/s的硬盘就很快够用了,但现在你还这样觉得吗? 另外,试想未来的游戏体积越来越大,需要加载的场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可能这时候才会觉得5.0固态真香。
2000多大洋不在了 直接开箱上图散热器很大,5.0 固态的发热的确很厉害
PCIe 5.0 固态开箱,回头来报告是否可跑上10GB/s 大雕510k
大雕510k 5.0固态到手 稍晚测了数据再来报告 开个箱,稍后测试完数据再来报告性能。看看10000MB/s有何不同
5.0固态到手,晚点来告诉兄弟们10000MB/s的感受 简单开个箱,等下再来玩玩,看是否能达到10000MB/s
5.0固态到手,晚点来告诉兄弟们10000MB/s的感受 简单开个箱吧,等下再来玩玩性能。
分享个小技巧 ,主板BIOS大家可以试试aorus的网站去找 技嘉tw官网直接跳转没法访问 导致有些主板bios最新版无法下载 新的思路,是在aorus官网看看,搜索对应的主板型号就是 具体的方法: aorus加上.com就可以访问 后面加/zh-tw/就是台湾官网,不过网速感人。 后面加/en-us/就是美国官网,速度稍快点
#大雕510K# 大雕510k应该是国内电商平台上架的首款 pcie 5固态 技嘉首款 PCIe 5.0 SSD 大雕 510K 上架:读速 10000 MB/s,2TB 2699 元。 据介绍,这款 SSD 采用了群联 E26 主控,搭载了 232 层 TLC NAND 闪存,配备 LPDDR4 DRAM 缓存,采用 PCIe 5.0*4 通道连接,支持 NVMe 2.0 协议。 参数方面,2TB 型号配备了 4GB LPDDR4 DRAM 缓存,顺序读取速度为 10000MB/s,顺序写入速度为 9500MB/s,总写入量可达 1400TBW。读取功耗小于 10.5W,写入功耗小于 11W。 散热方面,这款 SSD 采用了双热管散热片,官方数据显示温度可稳定在 60 摄氏度左右。
转:技嘉B760小雕WIFIDDR5超频教程 在intel 13代和AMD新一代锐龙7000平台的加持下,DDR5内存开始加速普及,价格也是直逼DDR4,这自然也让不少小伙伴都抛弃了之前的DDR4内存。不过,尽管DDR5的起始频率就要比DDR4高不少,但想要发挥出内存最佳性能还是要进BIOS调整一下,尤其是一些支持内存超频的技嘉主板。今天就以技嘉B760M AORUS ELITE AX(简称技嘉B760M小雕WIFI)为例,给大家如何在BIOS中针对DDR5进行设置。本次装机的硬件配置如下: CPU:i7-13700K 主板:技嘉B760M AORUS ELITE AX 内存:金百达银爵DDR5 16GB*2套装 散热器:超频三G6征服者双塔风冷散热器 机箱:安钛克DF800 FLUX星曜者白色 电源:安钛克HCG1000金牌全模组 显卡:影驰RTX 4080 星曜 OC一般来说,DDR5的内存默认频率为4800MHz,开启XMP或者手动超频后可以达到更高的频率。但内存可以达到的频率还与内存所使用的内存颗粒有关。比如这次我用的金百达银爵DDR5 16GB*2套装,采用的为SK Hynix(海力士)原装A-Die颗粒,开启XMP或者EXPO就可以支持6000MHz频率,超频后更是能达到7000MHz以上,关键是套装价格才800出头,也是目前最有性价比的DDR5内存之一。性能对比测试: NO.1 默认4800MHz 先来看看默认4800MHz的频率,内存的读取速度为73378MB/s,写入为60901MB/s,复制为66289MB/s,延迟为83.1ns。从性能来说已经超越大多数DDR4内存,只是延迟有些大。NO.2 开启XMP 6000MHz 开启XMP或者EXPO过程也很简单,比如技嘉B760M小雕WIFI可以直接在简易模式或者进阶模式中开启,会自动设置频率、时序以及电压。这时候可以看到内存的读取性能达到了92285MB/s,写入性能为83124MB/s,复制速度为84088MB/s,延迟为66.8ns,性能表现有大幅度提升。不过技嘉B760M小雕WIFI还有“黑科技”,在BIOS进阶设置中还可以开启High Bandwidth(高带宽)和Low Latency(低延迟)模式,尤其是后者低延迟模式,个人建议一定要打开。并且如果BIOS中没有这个选项,可以尝试更新BIOS。这时候可以看到同样的内存频率和时序(6000MHz,30-36-36-76),内存的读取速度达到了96754MB/s,写入速度为87205MB/s,复制速度为87094MB/s,延迟降到了60.6ns,也就是说性能再次提升。NO.3 超频7000MHz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开启XMP就够用了,但对于喜欢榨干硬件性能的小伙伴来说,超频是不二的选择。 其中BIOS主板设置有一个选项,可以对一些没有XMP的DDR5内存进行超频,不过频率都比较保守,最大也才6400MHz。个人的操作建议是在XMP的基础上增加频率、电压以及优化时序。实测1.35V的电压将DDR5内存频率超频到了700MHz,时序为38-42-42-70,小参自动模式。届时,读取速度为106350MB/s,写入速度为85643MB/s,复制为98054MB/s,延迟为61.6ns。当然,如果还想追求内存的极限频率,那就进一步增加频率、电压和时序,其中电压和内存小参的选项调整非常多,就不一一说明了。其次是关于内存分频的问题,可能有的小伙伴都还在追求GEAR1模式,但基本上在intel平台,高频DDR5都是GEAR2模式,甚至GEAR4模式都不算新鲜。部分AMD平台可以在6000MHz频率下使用GEAR1模式,但对比下来主要还是延迟的差异。以上就是本次教程的全部内容,反正大家想要简单发挥出DDR5内存的性能,千万要记得打开上述的XMP和内存低延迟模式两个选项。
技嘉新发布的AORUS Gen5 10000这款固态硬盘怎么样? 据说读写能到10GB/s,那比现在7000MB/s的固态提升还是不小 就是不知国内什么时候上市 另外,换PCIE 5.0的固态对整体性能提升有多大?
技嘉新发布的AORUS Gen5 10000这款固态硬盘怎么样? 据说读写能到10GB/s,那比现在7000MB/s的固态提升还是不小哦 就是不知国内什么时候上市 另外,换了更快的硬盘对整体性能提升有多大?
亲测PDD矿渣RX588稳定性 11月初买的,目前使用正常亲测PDD矿渣RX580稳定性 能不能冲?真香还是翻车?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bilibili.com%2Fvideo%2FBV1Hs4y1t7Be%2F%3Fvd_source%3D52e4cca5d7a7b56b0309cdea78ec24fd&urlrefer=4e7c7688b05fcc9f44257b74470356a7
闲置的E3 1231V3老机,升级个RX588矿卡再三年 【两百元升级再战3年 8年E3老机尚能战否?】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bilibili.com%2Fvideo%2FBV17s4y1x7tz%2F%3Fshare_source%3Dcopy_web%26vd_source%3D2e42012841c2750c976ded1f5c85795e&urlrefer=5904f8b7d252b5be36fe9c3eda1a6583 测试刺客信条、原神、塞尔达旷野之息1080p高画质的表现
重庆也有芝士肋排锅了! 大坪龙湖时代天街C馆一楼的OLLE芝士料理,就有芝士肋排锅。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