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试湖山处女泉 来试湖山处女泉
关注数: 282 粉丝数: 459 发帖数: 43,001 关注贴吧数: 39
(黑茶知识):安化黑砖茶和花砖茶的区别! 安化黑茶,是中华茶业的国宝,是中国茶叶的著名品牌,也是独特的历史文化品牌。安化黑茶产品包括三砖、三尖、一花卷,其中最神秘的是茯砖、千两茶,而对黑砖、花砖只是粗略了解,大部分消费者对黑、花砖存在很大的误解,以为黑、花砖只是版面花纹不同而已。外观来看,两砖面的设计花纹或者字体是完全不同,黑砖版面简单,并印有“黑砖茶”;花砖版面边缘有花纹,印有“花砖茶”,使消费者看起来、听起来确实很形象。当代黑茶受到都市、内地认可和青睐之后,广大消费者更注重这两款产品的区分,为了更明确两者的不同之处,从两砖的诞生时间、文化内涵、原料使用、口感品质、工艺生产等进行细致分析。 一、黑砖茶 在民国时期,为了抵制洋商对中国茶叶贸易的垄断,增强我国茶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自1934年开始,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历尽周折,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茶叶公司)于1937年5月1日在南京召开创立大会,公司的宗旨为:提高品质,确定标准,改进产、制、运、销,拓展贸易,复兴茶业。该公司随后在湖南安化的仙溪、小淹、江南、鸦雀坪、酉州、东坪等10多处设立初制厂,生产茶叶。湖南省政府于1938年4月16日成立物产贸易委员会茶叶处,后改为茶叶管理处,分设长沙和安化办事处(长沙办事处于1938年12月迁至沅陵办公),监督制茶,检验茶叶,管理收购、运输和出口。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便于储存,携带,从而提高茶叶的购买率,促进安化黑茶生产销售量。1939年5月,茶业管理处派副处长彭先泽先生到安化江南试制黑砖茶并获得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检验合格,8月,彭先泽先生又报请成立湖南省茶业管理处砖茶厂,在安化江南租赁德和庆记茶行为厂址,1940年3月1日正式开工压制。1940年,湖南安化正式大量生产黑砖茶,分天字砖、地字砖、人字砖、和字砖4个等级,同年8月5日,由中国茶叶公司与湖南省茶业管理处茶厂签订首批黑茶砖出口合同,2000箱黑砖茶计96000公斤经香港出口苏联。主要负责人彭先泽为安化黑茶的生产研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任期间编写了《安化黑茶砖》,把安化黑茶的原料,品质,工艺以及产茶区域详详细细的记录下来,从而被后人称为“安化黑茶之父”。
(黑茶知识讲解):茯茶质量好坏真假鉴别! 自一九八五年茶叶市场放开以来,全国很多茶叶产地相继办起了一批小的茯砖茶加工厂,仅湖南省就有二十多家,它们大多生产加工技术落后、设备不全、资金不足、产品质最不可靠,甚至以劣质茶、假茶(如树叶)冒充其他定点厂家的知名品牌产品,这不仅损害了其他定点厂家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给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损害了销区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对于饮茶者来说,正确的区别茯茶的真假和好坏很有必要。 根据茯砖茶产品加工质量的不同,可分为特制茯砖茶和普通茯砖茶两个等级,正常情况下可从内包装纸及外包装纸箱上所刷唛头分辨出特制和普通茯砖茶,但茯砖茶质量好与坏,消费者在选用时,只能凭借感官进行区别。 近年来,在西北等省区相继发现了大量假冒湖南省益阳茶厂“湘益牌”茯砖茶和不能饮用的假茶,严重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 (1)假冒“湘益牌” 只要仔细分辨,不难区别开来,冒牌砖茶一般包装纸印刷粗糙,采用与“湘益”商标接近的图案蒙骗消费者,冒牌砖茶都是品质低劣,有害人体健康。 (2)假茶 不法分子采集各种不能饮用的树叶和梗子经过手工压制成外形基本相同的假茯砖茶,在西北市区销售。新疆乌鲁木齐曾查获一起重大制造、销售假劣砖茶案,查获冒用湖南省益阳茶厂厂名和该厂商标的假茶。假茶的出现将给消费者身体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鉴别真假茯砖茶很有必要。 真茯砖茶 与 假茯砖茶对比 原料叶片 真 叶脉具有明显网脉状,主脉直射顶端,侧脉伸展至叶绿2/3的部位便向上方弯曲呈弧形,与上方支脉相联合,叶的边缘锯齿显著,基部锯齿渐稀。 假 叶脉不明显,一般侧脉直射边缘。边缘锯齿一般不明或锯齿粗大。 原料梗 真 呈圆柱形 假 呈方形或扁形 香味 真 有茯砖茶特有的菌花香 假 无菌花香、有奇异的青气或怪味 汤色 真 红黄明亮 假 黑色其他颜色
(学无止境):黑茶鉴赏方法 要学会品尝黑茶必须先学会鉴赏黑茶,解除对黑茶了解的各种误区。 一五二四年,湖南安化已有生产黑茶的历史记载,黑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因历来受产品销售区域的限制,使人们对黑茶产生诸多的认识误区。 普遍认识一:黑茶是由粗毛茶叶加工而成: 黑茶自古以来就有贡品,其天、贡、生尖历来作为皇室珍品,其产品有芽尖、白毛尖、天尖、贡尖之分,其制作原料均采用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其嫩度、原料质地并不亚于现时的高档名茶。 普遍认识二:黑茶加工过程粗放,登不上大雅之堂: 压制的黑茶加工分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工艺。其渥堆与干燥工艺是形成黑茶特有品质特徵的关键性工艺。渥堆的温湿度掌握有益微生物参与的发酵, 干燥过程的松紧明火烘焙,皆是黑茶独特品质形成的工艺基础。 普遍认识三:黑茶产品粗犷,有效内含成分不丰富: 湖南黑茶中的部分紧压茶虽原料采摘粗犷,但因其特殊的加工工艺,尤其是有益微生物的参与,使黑茶具有独到的茶叶药理功能。自古以来,黑茶作为少数民族 宁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尤被人们认知。黑茶具有解渴、消食、减肥、塑身、治泻之功效,长期饮用,效果更佳。况且安化云台大叶种产 自武陵山区,其丰富的内含成分是普通的中小叶科不可比拟的。其茶多酚、氨基酸的含量较普通中小叶科将近高出一倍,茶叶经久耐泡,滋味酽而不苦,有其独有的品质特徵。
(茶禅一味):藏茶的第三种味道禅味! 藏茶有三味:一为原味,二为真味,三为禅味。本味者,就是那种直接快速的表现出来的味道,这是依附在茶叶身上最表层的气息;真味者,就是比原味更深层的、更有质感的综合元素,包括它的健康属性的表现;禅味者,就是在藏茶本身蕴涵的生活哲理所给人带来的启迪和收益。 藏茶的原味是泡出来的,只要有开水,就可以得到它的原味;藏茶的真味是煮出来的,慢慢的熬煮,既能使茶的气味更加饱满厚重,又能把它内含的有益人体的物质提取出来;而藏茶的禅味则是悟出来的,这种茶里物外的境界,恐怕只有了解、熟悉藏茶的人才能说出个道道来。 我认识一位在藏茶产业中颇有影响的的国家级评茶师,他对我说过一句话:读三国不如进茶店。因为茶的受众广泛、雅俗同需,所以置身于茶行业中便会感悟到如三国中所演绎的分合取舍、进退博弈,从而能够定位人生,以至建功立业。我想这是否就是藏茶的第三种味道呢? 喝了那么久的藏茶,也写过不少的关于藏茶的感言,我还是第一次地来品味这藏茶的第三种味道。首先我还是想从这位国家级的评茶师说起,他之所以能在茶叶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从藏茶中悟出了人生的取舍之道。入茶厂工作时候他是被动地的,因为父辈就在茶厂工作,别无选择。随着对藏茶工艺以及这个行业的了解,他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最后他竟然主动地去钻研茶的知识,全面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就这样年复一年,从学徒开始直到获得高级评茶师的职称,他在茶厂中一呆就是三十多年。 从他的成长过程看,也许他并没有多高的学历,但对各类茶叶的熟悉和生产工艺的把握程度可以说到了很高的层级,就连一些科班出身的茶叶研究人员也无法相比,因为茶叶鉴别、品评往往靠的是多年的经验和练就的敏锐嗅觉。奇怪的是,他是在步入中年时才对茶的专业知识奋起直追的,可以说是大器晚成。对于自己的成就,他的真情告白就是,人年轻的时候要懂得加法,尽量地去涉猎和跨越,而到了中年了,就要懂得减法,要认真地、安定地做一些事情,不能贪多,该舍弃的也不要可惜,专著一项,也许就有成就的一天。他对我说了这样的话:虽然几十年面对着藏茶,也称得上学有专攻,但还是觉得这里面仍然有很多自己都还未尽然的东西。 我想这不能看作是他的一种谦虚,因为在他的启发下,我在藏茶的身上的确发现了许多与生活哲理偶合的现象。 其一是从茶叶采摘季节悟出得失。藏茶属于黑茶类,它和绿茶、乌龙等炒青或轻发酵的茶类制作工艺不同,因此藏茶的采摘季节也不同。藏茶的采摘在秋天,主要选择成熟肥厚、成长期相对完整的茶叶,作为生产的原材料。这里的得与失可以这样对待:藏茶比其它茶叶少了一个采摘的季节,但虽然是一个季采茶,却比别的茶类多了成熟的叶,成熟的红薹茶梗等,所以,一季采摘和两季采摘在数量上并没有什么差异;再看藏茶虽然减去了每年清明前的紧张准点的劳作,没有了谷雨后频烦多事,却增添了五道工艺,三十二道工艺的复杂和考究,所用的时间和劳动强度与其它茶类相比只多不少;还有,藏茶也许没有什么明前茶,谷雨茶讲求和卖点,却多了老茶、陈茶、古董茶的销售后劲。 其二从炒青和发酵工艺中悟出快慢。绿茶和乌龙茶等都是以炒青为主,当天采摘的茶叶当天就可以喝到,所以也叫炒青茶。其实它就象是时装,讲究一个短平快,总是把时效放在第一位,如明前茶就一定要在清明前后生产出来,过了这个时候,也就不叫明前茶了,快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卖点,同时也是它的硬伤,因为炒青茶的产业要比藏茶产业的门槛低,时效性也比较强,有时候就难免会在生产或销售中出现一些短期的行为了。相比之下藏茶就显得从容不迫了,它属于发酵茶,它的生产、成型的周期比炒青茶长得多,我们也许可以把它看成是西装、唐装或旗袍,从来不用去考虑到时效和消费群体,完全可以按必需的发酵时间、必需的工艺流程一丝不苟地去操作,即使是把成品放置仓库中,也会随着时间逐渐地增值。虽然炒青茶制作快、入市也快,而藏茶制作慢、入市也慢,但从两者最终实现的价值来看,结论也许就是快者不快、慢者不慢。 其三是从成型的松紧上悟出宽严。我们知道,藏茶成品茶的外观和其它炒青茶类的成品茶外观也是不同的,比如绿茶和乌龙茶的成品茶叶是扁平的、条索的、卷曲的,成品的整体感是舒展、松散的,一斤茶叶往往就是一大包。藏茶就不同了,它是把茶叶稍微蒸软后用几十吨、上百吨的重力把它紧压成砖型或其它形状,一斤茶也就是一小块。由于松和紧的造型不同,在流通中的表现也就不同。舒展型的茶叶有诸多的便利,如便于遴选、便于饮用等,就是不易于保存,更不能收藏;而紧压型的藏茶则不容易一下子就辨析出它优劣,饮用方式也有些特别,需要熬煮,但却便于携带、保存,更可以收藏传世。一切都显得有点置后,我想如果把这一点人性化的话,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来:人如果自顾舒展、宽以待己,虽然活得洒脱自由,却总是难以持久,也难成大气;相反,如果能耐得住一番寂寞、肯下一番功夫、打一番基础,象紧压的藏茶一样经历一个发酵、蒸压的过程,也许就会有一点点的吸纳、沉淀、融化、转换,做到了真正的厚积薄发。有了这样努力和过程,当然就会有大的成就,就会有持续的发展,就会象紧压的藏茶越陈越香越珍贵了。 快慢之道、得失之间、宽严之法,均缘于人的自我意识、自我定位以及对客观环境等外在条件恰到好的分析和把握。有时候,快者不快,慢者不慢;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一切都是在顺应着自然。因此,茶也好、人也罢,对造物主的夺予就要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取之泰然、舍之超然,固守勤勉法则、公道自在人心。这就是我从藏茶中所品到、所悟到的第三种味道。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