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帮问鹿帮 鹤帮问鹿帮
关注数: 182 粉丝数: 333 发帖数: 20,712 关注贴吧数: 39
理学概说 理学,别称朱子学或宋学,它既是儒家中最具影响的一大学派,同时也是中国哲学中最为完善的思想体系,虽然在朱熹之前早已经北宋之周敦颐( 1017-1073 )、程颢( 1032-1085 )、程颐( 1033-1107 )等人之发明,但真正将其理论体系发挥于极致,成就其宏大之架构者,则以南宋朱熹( 1130-1200 )居功至伟。因此,朱子学的称谓无论是从其发展历程还是学说内容这两方面来看,都是实至名归的。可以说,自朱熹以后,无论是在中国本土还是受其流播覆盖的朝鲜、日本乃至中南半岛等地,都很难再有任何创造性的发展,其各种流变却能从强调朱子思想的某一侧面,发挥出各自不同的作用,形成自身异于他人的特色,则是朱子学的一种开放式的理论形式,因而使之在近现代社会中依然呈现出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理学的最大特色之一便是试图通过自始至终的一贯原理来解释宇宙(其生成及存在)、人性论以及实践哲学,规模宏大而又十分严谨,将古代中国人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 那么,儒家的这一极具创新性的思想体系为何会发生于宋代呢?还是要从当时的社会思想情况来找到揭示之源。众所周知,儒家在中国的流传时间可谓久矣,它是中国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思想,是中国人社会实践的理论总结,是生活智慧的思想性表述。但是,宋初的儒学却进入了一种中衰阶段,受到了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的有力挑战。由于出现了如法显、鸠摩罗什已经玄奘等等一大批勇于求法的高僧,还涌现出如智顗、慧能这样的创新者,使得佛教虽然在其印度源头处因战乱入侵等等原因遭到破坏,其主要经籍和思想却在中国得到了保存,其思想也更进一步得到了发挥。反观儒家,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众多经典遭到破坏,元气大伤,以至于自汉代以来的儒者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注于文献索引和重新注释方面,于思想的发扬创新方面少有建树,儒家所回避的死亡与存在等等人类终极问题,佛教思想都可以直接面对,这种来自异域又壮大于本土的壮阔理论处处阐发着实践与存在的契机性与主动性,这就迫使儒家这种中国本土思想必须求新求变方能得以图存,在否定佛教的彼在与出世的同时,还有吸收其存在论的长处,又要以不同的方法来打造新儒学的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新体系、新思想。 另外一个促成本土思想创新运动的原因则与当时汉民族的政治处境有关。大家也都知道,宋代始终受到北方强大异族政权的侵扰,无论是契丹人的辽、女真人的金乃至后来的蒙元国家,都与之前汉民族所面对的异族有所不同,不仅继承了扩展性的武力,同时又吸收了汉民族的政治经验,具备了稳定的组织结构,在 300 年间不断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冲击着宋朝,从而使得汉人的民族意识形成了名分论和华夷之辨,而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本身就是在民族危机之际作用于意识深层之中的一种民族意识。 此外,宋代商业资本的勃兴也直接导致了士大夫这种占据知识和政治领导地位的阶层接受甚至直接参与到其中,与宋学之形成也颇有关系,他们在摒弃了君子不言利的儒家传统观念后,便日益投身到这样经济活动之中去实践儒学的思想。将儒家道德与商业资本的运作有力的结合起来,进而对中国后世的商业文化的发展施加以重要的影响。
理学概说 理学,别称朱子学或宋学,它既是儒家中最具影响的一大学派,同时也是中国哲学中最为完善的思想体系,虽然在朱熹之前早已经北宋之周敦颐( 1017-1073 )、程颢( 1032-1085 )、程颐( 1033-1107 )等人之发明,但真正将其理论体系发挥于极致,成就其宏大之架构者,则以南宋朱熹( 1130-1200 )居功至伟。因此,朱子学的称谓无论是从其发展历程还是学说内容这两方面来看,都是实至名归的。可以说,自朱熹以后,无论是在中国本土还是受其流播覆盖的朝鲜、日本乃至中南半岛等地,都很难再有任何创造性的发展,其各种流变却能从强调朱子思想的某一侧面,发挥出各自不同的作用,形成自身异于他人的特色,则是朱子学的一种开放式的理论形式,因而使之在近现代社会中依然呈现出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理学的最大特色之一便是试图通过自始至终的一贯原理来解释宇宙(其生成及存在)、人性论以及实践哲学,规模宏大而又十分严谨,将古代中国人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 那么,儒家的这一极具创新性的思想体系为何会发生于宋代呢?还是要从当时的社会思想情况来找到揭示之源。众所周知,儒家在中国的流传时间可谓久矣,它是中国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思想,是中国人社会实践的理论总结,是生活智慧的思想性表述。但是,宋初的儒学却进入了一种中衰阶段,受到了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的有力挑战。由于出现了如法显、鸠摩罗什已经玄奘等等一大批勇于求法的高僧,还涌现出如智顗、慧能这样的创新者,使得佛教虽然在其印度源头处因战乱入侵等等原因遭到破坏,其主要经籍和思想却在中国得到了保存,其思想也更进一步得到了发挥。反观儒家,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众多经典遭到破坏,元气大伤,以至于自汉代以来的儒者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注于文献索引和重新注释方面,于思想的发扬创新方面少有建树,儒家所回避的死亡与存在等等人类终极问题,佛教思想都可以直接面对,这种来自异域又壮大于本土的壮阔理论处处阐发着实践与存在的契机性与主动性,这就迫使儒家这种中国本土思想必须求新求变方能得以图存,在否定佛教的彼在与出世的同时,还有吸收其存在论的长处,又要以不同的方法来打造新儒学的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新体系、新思想。 另外一个促成本土思想创新运动的原因则与当时汉民族的政治处境有关。大家也都知道,宋代始终受到北方强大异族政权的侵扰,无论是契丹人的辽、女真人的金乃至后来的蒙元国家,都与之前汉民族所面对的异族有所不同,不仅继承了扩展性的武力,同时又吸收了汉民族的政治经验,具备了稳定的组织结构,在 300 年间不断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冲击着宋朝,从而使得汉人的民族意识形成了名分论和华夷之辨,而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本身就是在民族危机之际作用于意识深层之中的一种民族意识。 此外,宋代商业资本的勃兴也直接导致了士大夫这种占据知识和政治领导地位的阶层接受甚至直接参与到其中,与宋学之形成也颇有关系,他们在摒弃了君子不言利的儒家传统观念后,便日益投身到这样经济活动之中去实践儒学的思想。将儒家道德与商业资本的运作有力的结合起来,进而对中国后世的商业文化的发展施加以重要的影响。
值此暑假即将结束之际,就说说我曾经的暑假吧 印象里,那时候的夏天没现在这么热,也不懂得啥叫防晒,何谓美白,越热越往外跑,顶着大太阳在城里到处逛——用现在的文辞说——探索城市的各个角落。 印象里最深的是如下几条街道: 1.河沿路——位于和平区与南开区交界处,与中环线一河之隔。在没有图书大厦之前,这里是零售书刊的集散地。记得当时最流行的是《王朔文集》、《苏童文集》、《废都》、《白鹿原》、《争鸣小说选》之类的,貌似是中国新生代作家们的黄金时代。但这个时代不久后便无可奈何花落去了,代之而出现就是田中芳树、罗德斯岛战记、龙枪、黑暗精灵三部曲以及各种盗版日漫神马的。 2.枫林路——属于小海地。在没有改造之前,这里是租书店的集散地。在这里,金庸与琼瑶并列,古龙共席绢一排,此外认识了若玄小、三毛、严沁、梁凤仪等台湾言情作家,也认识了卧龙生、慕容美、司马翎、独孤红等金古之外的武侠作家,还有些比较可疑的如“古龙巨”、“吉龙”、“全庸”、“金庸巨”等等。总而言之,只要你想看书,这里都能找到,不同层次不同爱好者尽可各取所需。所以,这里是那时的“坏女孩”和“坏男孩”的天堂——所谓“坏”,千万莫想歪,只不过是上课的时候偷偷躲在下面看租来的闲书而已。 3.辽宁路——紧邻现在的“金街”和平路,当年是所谓的文化一条街,说穿了就是卖各种礼品贺卡的一条街。我送给同学的生日贺卡和节日贺卡主要都来自于此。至于“一帆风顺”船模型、“大吉大利”花瓷瓶则只是看看而已,过过眼瘾。 4.古文化街——围绕着北方最大的娘娘宫(南方叫妈祖庙)兴建起来的仿古建筑群,也是商业一条街,我的很多小玩意都是在那买的,如:空竹、陀螺、折扇、团扇、手串、吊坠、粘画等等。 张爱玲说过啥来着,大致是城市人先看到海的画,然后才看到真的海。所以城市人很不幸的凡是与自然有关的都只能先接受二手货。那个时候,电子游戏貌似才刚刚兴起,网络游戏几乎没有(大概刚有“三角洲”吧,CS、星际、红警神马的还不普及),男孩女孩们可以尽情地在暑假里去探索城市的犄角旮旯。现在的暑假党们,大概很少有这种雅兴了吧。
从无聊的怛罗斯之争引出的一种现象——不看起码的史料就瞎说 有人拿李广利征大宛兵将多死,试图说明唐军十万出征怛罗斯缺乏补给,那么很遗憾,这个举例完全是因为他不看起码的史料,非但未能证明补给问题,反而恰恰是一个证明沿途补给毫无问题的有力证据。 下面,引《汉书·李广利传》若干相关内容: 第一次征大宛失败的原因写的很明白,“既西过盐水,当道小国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才有数千,皆饥罢。”因为沿途的西域各城不肯供应粮食,所以失败了。 第二次征大宛成功的原因也写的很明白,“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军还,入玉门者万余人,马千余匹。”某些人据此认为即使沿途就地取食也供应不起大军,试图否定怛罗斯之战唐朝能够以就地取粮的方式解决十万军队的补给。 但是,我之所以说这种人根本不看起码的史料就在于他根本不知道后面还有一段话是对第二次大宛之战损失惨重的原因的解释:“后行,非乏食,战死不甚多,而将吏贪,不爱卒,侵牟之,以此物故者众。”。也就是说,不是西域供应不起大军的粮食,而是自李广利以下的将官们不恤士卒,贪污克扣,侵夺军饷粮草,所以导致出征的士兵大量死亡。这是汉军自己内部的问题,不是西域农业水平的问题。
彭小瑜《教会法研究》摘要 伯尔曼的《法律与**》的确通俗化了关于11世纪教会改革的知识,不过他主要是综合概括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有些是比较陈旧的(他从1938年就开始写作这本1983年出版的著作了!),得出的有些结论现在看是经不起推敲的。他的著作应该是法律学学生和学者方便的富有启发性的参考书,不过对历史学者来说就相当粗糙了。克吕尼改革是否应该被看成10世纪和11世纪早期教会改革的主流?以教会法为重要内容的西方法律传统真的是因为“教皇**”而发源的吗?由于强调“**”,伯尔曼对教会法历史的连续性注意不够;因为不是专业的中世纪法制史专家,他也很难仔细分辨教会法源流的来龙去脉。彭小瑜的论述对于梳理思想史非常有帮助,淡化了教皇格里高历七世的个人作为,彰显了中世纪教会法学家和奥古斯丁之间的思想传承——虽然正如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出自对奥古斯丁的误读。 摘抄相关要点: P87 格兰西编著这一著作(格兰西《教会法汇要》是中世纪法制史划时代成就,经院哲学方法与罗马法复兴是其产生的两大条件。格兰西生平不可考,只能确定他在1140年左右在意大利波伦尼亚完成《教会法汇要》原稿。)的用意乃是将上帝之国这一超现实的存在转变为尘世的、可以为信徒们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的现实。格兰西接受了奥古斯丁和其他教父所建立的范式,将教会法界定为教会所赖以存在的“爱的秩序”的一个方面,也就是把教会法看成是源于爱上帝和邻人这一爱的诫命。 P92 遵守法律条文不足以让人获得拯救,只有神恩才能拯救。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神恩没有善工的配合难以持久。神恩不仅内化于教会本身,也内化于教会的法律。施行教会的法规是实现拯救所不可少的善工。良善的基督徒爱上帝,基于上帝的爱爱邻人,出于爱心努力地纠正异端分子、向异教徒传播信仰。所以托马斯•阿奎那将基督教的律法等同于神恩。
外国砖家一发话,从此身价百倍增 可惜,外国砖家很忙,没空发这话,肿么办,自己造呗。 先看尼采有多忙:人家尼采忙着看印度人的《摩奴法典》咧,没功夫看中国哲学,人家以为老子的东西是从印度人的法典那来的咧。 然后咱一想,虽然尼采很忙,但空穴来风,其来有自,便随便网上一搜,乖乖不得了,一搜吓一跳,百度首页就涌现出三个尼采盛赞《道德经》的言论,有鼻子有眼的。后面还有一堆,咱就不展览了。不信?你自己去百度引擎输入关键字“尼采 道德经”就看到咧。这话咱看着还真眼熟,咱表示咱好歹也是看过尼采的,便根据记忆中有类似言论的书名临时在爱问共享下了尼采的自传《瞧,那个人》,序言第四部分,果然找到咧。哈,哪里是称赞道德经的,分明是人家尼采夸自己的《查特拉斯图如是说》呢。那些渴望外国砖家称赞的人们啊,前面加了“道德经”三个字,就轻轻松松制造出了“尼采盛赞道德经”。另一个译本的《瞧,那个人》,对照看吧,尼采真的很忙,没空去夸道德经。没人夸,肿么办?大仙自己们造。接下来,该黑格尔了,不得了啊,又是个西哲大牛,论“蔓”还在尼采之上,哲林之中成名更早的前辈英雄咧。咱就根据记忆又下了个TXT版的《哲学史演讲录》。一瞧,果然黑格尔也很忙,没空夸《道德经》。 黑格尔认为道家的道德来自孔子,“与这种自然宗教相结合,就是从孔子那里发挥出来的道德教训。”(《哲学史演讲录》,P148)而且黑格尔又说,“老子的著作也是很受中国人尊敬的;但他的书却不很切实际,而孔子却更为实际”(同书,149) 说实话,黑格尔根本瞧不起中国哲学,拿出来讲只不过是因为他认为这是哲学的原始形态,就像历史教科书会讲元谋人一样,字里行间充满了蔑视。 “中国是停留在抽象里面的;当他们过渡到具体者时,他们所谓具体者在理论方面乃是感性对象的外在联结;那是没有〔逻辑的、必然的〕秩序的,也没有根本的直观在内的。再进一步的具体者就是道德。”(《哲学史演讲录》P156) “从起始进展到的进一步的具体者就是道德、治国之术、历史等。但这类的具体者本身并不是哲学性的。这里,在中国,在中国的宗教和哲学里,我们遇见一种十分特别的完全散文式的理智。——人们也知道了一些中国人的诗歌。私人的情感构成这些诗歌的内容。中国人想像力的表现是异样的:国家宗教就是他们的想像的表现。但那与宗教相关联而发挥出来的哲学便是抽象的,因为他们的宗教的内容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内容没有能力给思想创造一个范畴〔规定〕的王国。”(同页下一段) 当然,黑格尔的看不起根本没啥大不了的,他看不起咱咱就不哲学了?但可怕的是,偏偏有这么一种人,恨不得让外国砖家们像韦小宝拍吴之荣后脑勺一样拍拍自己的头,这样他才会自觉一身宽松,骨头节到汗毛孔都舒坦万分,然后施施然走出门去,犹如“革(囧)命”的阿Q一样神完气足,身价百倍。 殊不知,黑格尔要是泉下有知,难免会笑醒过来的——因为他曾经说中国人善于撒谎,而咱们看到的这类土产大仙的表现,简直就是在给黑格尔的中国偏见做活注脚嘛。真想问大仙们一句,尔等何以卖得如此之贱?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