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个个 桐个个
关注数: 49 粉丝数: 42 发帖数: 7,332 关注贴吧数: 34
雷雨 雷雨,按其成因,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对流旺盛所致的热雷雨,常见于夏季午后,范围小而雨时短;另一种是冷暖空气剧烈冲突,促使暖湿空气上升而致的降雨雷雨,其范围大,雨时也较长。      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气象上把伴有雷声的判为雷暴,把只见闪电而不闻雷声的判为远电。它产生于积雨云中,由于对流,积雨云中的小水滴不断碰撞分裂,产生正负电荷并各自不断大量聚积、若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位差达一定程度,即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闪电。在放电的路径上通过电流约1万安培偶尔可达10万安培,使仅几厘米通道上的空气温度猛增,可高达上万摄氏度,致使体积骤然膨胀,发生爆炸声——雷声。由于光速比声速快,故先见闪电,后闻雷声。强烈的雷电有时会毁坏建筑物和击毙人畜,但雷雨亦可使土壤提高肥力,增加含氮量。      雷雨云的云底是带电荷的,这种电荷能使地面发生感应,并产生与云底的电性质不同的电荷,即:“感应电荷”,众所周知,电荷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感应电荷在小范围的地面是同一性质,相互排斥的,其结果将使电荷移到地面弯曲得最历害的地方去,致使高耸地面上的物体上部,感应电荷最多最密,对雷雨云底部不同性质电荷的吸引力也最强。因此,地面高耸突出的物体最容易遭雷击,所以要特别注意防雷击。 ---2011。05。16
卓文君《怨郎诗》 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已毫无留念?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字无可传(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般无奈把君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九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但值得注意的是,司马相如的一切财产均来自卓文君。若是文君要和他离婚,只怕是他又要过贫穷的生活。当初的琴挑文君,动机也很值得怀疑,也许是司马相如与好友策划的。      但也有另一说,十三字信与《怨郎诗》并非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之间真实的事情,只是一种民间的“司马相如现象”(哈尔滨教授 王立群 《百家讲坛-汉武帝》)。
《红楼梦》后四十回佛学思想研究 《红楼梦》后四十回佛学思想研究 〔 作者:梁毓东 转自: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已阅:2725 时间:2006-10-13 录入:shihualan 〕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文献属性】[台湾]玄奘大学 ,中国语文学系硕士班,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出版年代】2006年【文章标题】《红楼梦》后四十回佛学思想研究【文章作者】梁毓东 【指导教师】郑明娳 【文章页数】158页--------------------------------------------------------------------------------【中文关键词】因缘果报|色空观|以情悟道|禅悟|空与亡|命定悲剧 【中文摘要】《红楼梦》前八十回着重在“谈”缘起,“预示”因果,佐以禅偈“示机锋”,而后四十回则是落实于“证”因果,“悟”色空,参禅悟道“破情痴”,其二者质性相同,但走向不同,故高鹗虽为承续者,却不免与曹雪芹草蛇灰线的伏脉有所差异。综观高鹗的续书,最重要的就是完成了宝玉“以假归真”、“缘情悟道”、“自色悟空”的觉悟历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即囊括了后四十回里,所有佛家的缘起论、因缘果报说、色空思想、禅悟等观念。 《红楼梦》整体的内容发展,乃是以宝、黛婚姻爱情悲剧为主,而后添增许多人物和事件,编织成一个虚实交错、真假半掺的庞大故事,其思想脉络的主轴则是情僧悟道后,所阐述的”情、色”空观,因此,本论文将细探全文,根据曹、高前后文本之别,以对应比较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生活遭遇、活动情节等具体描述,对主角人物思想的发展历程,加以严谨的分析与探讨,以期发现前后作品的思想异别,与层次境界的不同。 欲深究后四十回的思想,则必须先从续作者高鹗的生平思想了解起,因此,本论文第二章讨论的重心,在于高鹗的生平、思想、以及后四十回佛学观点呈现方式等方面。第三章则着重在后四十回佛学思想重心:”缘起论”、“因缘果报”、“色空思想”以及“禅悟”的阐释。第四章探讨空与亡-涅盘寂静的真义,首先以“辞亲割爱”谈论出家修行的次第,而后再以各别的例案,讨论后四十回中出家与死亡事件,最后终结出宝黛结局的处理与佛家究竟涅盘的差异。第五章以前八十回的诗谶与梦境,来检视高鹗如何处理命定悲剧,以及为何倾向圆满处理命定悲剧之因。第六章,则以宝玉悟道出家的结局,探讨后四十回高鹗的佛学观点,能否真正承续曹雪芹原著的思想,做为论文最后的总结。--------------------------------------------------------------------------------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