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读书🎁 z135866
关注数: 4 粉丝数: 855 发帖数: 2,823 关注贴吧数: 27
《战后发展经济学的三次范式转换》 根据2019年10月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截至2015年,全球仍有10%的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1.9美元,而在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近年来贫困人口不降反升。如果扣除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全球其他地区的贫困问题将更为严重,长期困扰人类的发展问题远未得到彻底解决。作为专门研究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发展经济学滥觞于二战末期,指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市场失灵,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面临阻碍,需要施以国家计划和结构性产业政策加以矫正才能实现经济起飞。20世纪70年代后,不仅经济学学术体系和评价体系的转向推动了发展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而且占据了主流地位的新古典主义认为微观理性和有效市场假设具有普适性,不存在穷国富国的差别,批评结构范式关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失灵的观点缺乏依据,不合理的政府干预不仅没有矫正市场机制,反而阻碍价格机制发挥作用,因而在发展领域重提自由主义。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速上升的现实,演化发展经济学创造性地将熊彼特创新理论运用于发展研究,提出按照经济活动质量的高低重新定义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政策体系,开启了全球化进入创新时代的发展研究新范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工业化为发展的主线,同时在不同发展时期受到了同时代发展经济学主导范式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农业国资本积累不足和技术全面落后的现实,加上国际封锁的外部环境,我国通过国家计划和内部积累,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站起来”。这一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与结构范式高度一致。改革开放后,我国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成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和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这一过程充满了结构范式与新古典范式的交叉、融合。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安全。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演化范式以创新和赶超理论为内核,既夯实了结构范式的微观基础,又弥补了新古典范式对创新研究的不足,将在我国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跨越中不断发挥理论优势和现实指导意义。 该文章分三节梳理战后发展经济学的三次范式转换的历程,提炼并比较各范式的核心观点。最后在回顾结构范式和新古典范式对我国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演化范式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红色高棉”本末简介 柬埔寨在近代是法国殖民地,即法属印支。法属印支分为三个部分,即现在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柬埔寨是多民族国家,其中高棉人占绝大多数。因此其自称为高棉,高棉也是我国古代对其的称呼。柬埔寨共产党因此俗称“红色高棉”,类似的俗称还有“自由高棉”(后来被美国扶持成傀儡了)。 1953年,法国退出法属印支,柬埔寨独立。此后一直到1970年的17年间柬埔寨是西哈努克政权。这时候的西哈努克政权还算稳定,西哈努克是中立派,也就是拿了美国和中国的援助,但不投靠美国也不投靠中国。这就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因此美国扶持了“自由高棉”派于1970年发动了朗诺政变,推翻了西哈努克,掀起了柬埔寨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乱。这个战乱导致柬埔寨失去了大量人口。 柬埔寨共产党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原本受越共控制(越共则产生自印支共产党),1960年柬共独立,之后一直到1970年朗诺政变之前,因为反对西哈努克而被西哈努克打压,一直只是个影响力比较小的边缘派系。1970年西哈努克被美国人推翻,柬共与西哈努克联合反抗美国的侵略,柬共拿到了国家大义因此迅速扩大,于5年后的1975年赶走了美国傀儡夺取了政权。这个政权称作“民主柬埔寨”,俗称“红色高棉”。 从1975年一直到1979年越南入侵之前,“红色高棉”一共是3年零8个月。“红色高棉”的具体政策不过多介绍,知网上有几篇学位论文介绍的很详细。总的来说,“红色高棉”没有恢复社会稳定,而是推行各种激进和极化政策,导致柬埔寨相当于一直处在“战争”状态长达十多年。1979年越南入侵,“红色高棉”灭亡。之前的美国侵略,之后的越南侵略,加上中间的“红色高棉”,三者应该各自都造成了数十万到上百万的伤亡,相当于连续打了三场仗。 之后柬共还活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一直到1993年柬埔寨大选之前都维持着自己的组织。从1970年以来柬共一直是面对美国和越南相继进行的侵略中最大的反抗力量。1979年之后柬共开始拿美国的援助。因为柬埔寨被越南入侵,而越南入侵是在苏联的支持下,目的是为了威胁中国。美国对柬共,以及西哈努克派和宋双派(这三个就是柬三方,加上越南控制的金边政权就是柬四方)的援助是为了阻碍越南扩张、遏制苏联和防止中苏和解。越南入侵之后红色高棉在联合国的席位就是美国保的。 1993年柬埔寨大选之后柬共逐步走向消亡。
会计学入门:《会计地图》 《会计地图》一书是一本会计科普读物,其作者是[日]近藤哲朗和[日]冲山诚,两人均为日本经管类科普和畅销书作家。其中近藤哲朗为日本图解总研公司董事长,冲山诚为图解总研公司理事。 “会计地图”是该书主要使用的形式,可以概括为: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会计地图。作者将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三张财务报表进行整合,通过一个个平面流程图的形式进行讲解。这些平面流程图就是该书所说的“会计地图”。 1.会计是通用的商业语言 会计是通用的商业语言,属于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 会计记录了资金的流转,让人明白资金在社会中是怎么流转的,也就让人了解了社会。 会计的英语为accounting,其中account是“说明”的意思。会计的简单理解就是说明企业资金收入和支出情况的东西。所有的企业基本上都持续进行着资金收支活动,会计就是为了对这一连串的资金流转进行说明的。 但是会计很难理解:加上借贷方、会计三报表、六要素这么多的概念之后,感觉更和普通人没关系了。 为什么会计难以理解,主要有两个难点:1.术语不好理解;2.不同属于之间的关系也难以理解。 解决对策是“会计地图”,暂时略过复杂的概念,通过构建关系图来显示会计的内容概要,这样就解决了会计难以理解的问题。这就是《会计地图》这本书的思路。 2.会计地图:企业资金的9流程示意图第一步,筹集资金:企业活动始于银行贷款(负债、也称债权人权益)和股东出资(净资产、也称所有者权益),企业现在持有货币资金。 第二步,生产商品:企业使用货币资金购入固定资产和原材料,用以生产商品。 第三步,销售商品:企业向顾客销售商品、提供服务。 第四步,取得收入:企业通过销售商品获得收入,并产生应收账款。 第五步,结转费用:实现销售后,企业不再拥有商品,生产消耗转化成了成本费用。 第六步,归集成本:收入和费用存在对应关系,因此归集到一起进行分析。 第七步,计算利润:收入-成本(费用)=利润。 第八步,利润并入净资产:产生的利润并入净资产中,称作“未分配利润”。 第九步,年度结算:一个年度结束,进入下一个年度,收入和费用都从0开始计算。
企业财务报表审核介绍 1.什么是审表 会计报表审核(俗称审表),是在集团企业内部,由集团总部报表主管部门审查核对权属企业会计报表的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审核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指标内容是否完整,数字是否真实,说明是否清楚等。在集团企业内部,因为都是正式企业组织,因此需要按月度出具月报和按年度出具年报,因此审表分为月度审核和年度审核,其中年度审核也即财务决算。这里介绍的是月度审核。 2.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的区别 在会计实务中,财务报表(俗称报表)和财务报告都是经常使用的专业术语。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从本质上讲是一样的,都是会计准则规定的规范性文件,反映的都是企业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所以在使用的时候经常混用,区分在于财务报告使用场合更加正式(书面语中使用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则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口语中使用财务报表或者报表)。 从不同之处来看,两者当中财务报告的概念更大。财务报表的主体即“四表一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附注。此外企业还会根据自身需求增加相关明细报表,企业的一套报表会根据企业业务范围的不同在二三十张都有可能。财务报告则是有一定的格式,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附件,主要有封面、企业经营情况说明、重要内容的说明、审计报告等内容。 3.财务决算 财务决算是年度结束以后,根据企业会计资料对会计年度内企业的业务活动及财务收支情况所进行的综合总结。决算期间是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即1月1日-12月31日。对于应当属于当年的收入和成本都应该在财务决算期间内处理完成,如果拖延到下个年度的话就会产生跨期收入和跨期成本的问题。 财务决算完成的标准就是完成财务报告。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表、报表附注和财务决算专项说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符合资质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是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的必备附件。承办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经过外部审计之后出具的财务报告是我们进行企业事后分析最重要的依据。 4.审表内容(以职能部门进行划分) 企业进行报表审核的主管部门一般为财务管理部,按照成本、税务、资金、总账、资产、工资等职能划分职能科室。 税政科/税务科:主要负责代表下属企业与税务局进行沟通联络,协调各项税务检查,保障税务类业务的合规性,争取各种优惠政策。报表审核中涉及税费有关的报表项目合理、合规性审查;政策创效报送资料的审查。 资金科/资金中心:主要负责管理下属企业贷款、担保、票据、信用证等融资业务,管理资金预算、财务公司、资金管理制度等内容。报表审核中涉及内部往来对账;财务公司余额核对;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明细表审查;资金预算申报及时性、数据准确性、完整性等审查;融资报表、担保情况表的审查。 资产管理中心:主要负责管理下属企业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相关业务。报表审核中涉及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投资情况等报表审查。 成本科/成本费用科:主要负责管理下属企业相关成本费用预算、经营考核等工作。报表审核中涉及成本费用、盈亏有关报表项目的合理、合规性审查;月度季度年度经济运行分析审查。 会计科/总账会计科:是会计报表的直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管理下属企业相关会计政策的使用,以及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报表审核中涉及会计报表合理合规性审查;报表勾稽关系审查;内部交易收购量、金额核对。 人力资源中心:主要负责管理下属企业用人(招聘、辞职、退休等)、薪酬、社保等相关业务。报表审核中涉及工资、社保、人数的核对。
全球血液制品行业介绍:美国采浆量占世界七成、全球市场高度集中 1.血液制品定义与构成 血液制品是由健康人血浆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血浆蛋白制品。血浆约占全血体积的55%,血浆中包括90%水分、7%血浆蛋白及3%其他无机盐成分及糖类电解质。血浆蛋白由60%的白蛋白、15%的免疫球蛋白、4%的凝血因子和21%的其他蛋白成分组成。 2.血液制品临床用途广泛 作为血液的替代品,血液制品有更长的保质期,在某些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及医疗急救等方面有着其它药品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血浆中现已明确分子结构的蛋白有100余种,已经分离并使用于临床的有20余种。机体的免疫、凝血和抗凝血以及激素、药物、营养物质传递等均与血浆蛋白密切相关。大部分血液制品不能通过重组方法制造,只能经由健康人体血浆提取。 3.全球血液制品发展史 1941年,二战期间因为伤员抢救需要,Cohn教授成功通过低温乙醇法分离出人血白蛋白。1940-1990年间,血液制品分离技术不断发展进步,血液制品种类不断丰富。1990年-至今,血液制品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4.全球血液制品市场规模及竞争格局 在2017-2021年间,全球血液制品(含重组因子)市场规模逐年递增。2021年,全球血液制品市场规模约417亿美元,预计在未来5年内,这一数值仍将维持着约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7年有望突破到480亿美元以上。 从地区发展情况来看,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地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地区,均是全球主要的血液制品供应和消费市场。 全球血液制品行业呈现寡头垄断市场格局,CSL、Octopharma、Grifols等前五大血液制品公司约占据全球80-85%市场份额。龙头企业通过多年并购发展,在浆站数量、血浆资源等方面具备优势,血液制品业务遍布全球。 5.全球采浆量分布情况 全球年采浆量在6万吨左右,从区域分布上看,美国采浆量居全球首位,美国作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人口数量超过3.3亿人,占全球人口总数的4.25%。在2021年,美国的采浆量稳居世界首位,占据着全球采浆总量约68.8%的比重,远高于排名第二的中国(约11.1%),欧洲采浆量排名第三,采浆量占全球比重为6.2%左右。 国际血液制品企业多采取“美国采浆+欧洲投浆”的模式,美国约60%的血浆用于出口,主要出口地是欧洲。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开数据,2019年美国出口血液制品(HS码3002)金额为255.28亿美元,排名第11位,与之相比,较为出名的大豆(HS码1201)位于第17位、金额171.58亿美元。2023年美国血液制品出口额达到494.33亿,与之对比的大豆为277.85亿。美国是全球少数全血、血浆和血液制品都能完全自给自足的国家。 对比美国来看,目前我国血浆量供应严重不足,存在较大缺口。《血液制品管理条例》中规定,我国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血浆全部由单采血浆站提供,回收血浆不允许用于血液制品的生产。而在欧美发达国家,生产用血浆可以来源于无偿献血或临床回收血浆。同时我国的血浆采集管理较欧美国家也更为严格,美国捐赠指南7天之内两次捐赠,相隔两天,每年最多104次捐赠;根据捐赠者的体重,捐赠量从690毫升到880毫升不等。而我国每月至多两次捐献,至少间隔14天,每年最多24次捐赠,并且捐赠量不得超过580毫升。因此我国人均供浆量显著低于欧美发达国家:2021年国内人均供浆量仅为6.6L/千人(美国131.5L/千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参考资料 美国商务部出口数据: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trade.gov%2Fdata-visualization%2Ftradestats-express-us-trade-product&urlrefer=fa6e8b6a2850c93aa5a700d07096bfc4 其中:Exports为出口Country为国家HS-4为商品编码 2020年上半年美国进出口情况报告: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sgpjbg.com%2Fbaogao%2F77145.html&urlrefer=48fd6c35ca5bd247175f5b10b990d3b0 中国商务部国别报告(只到2019年):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countryreport.mofcom.gov.cn%2Frecord%2Fview110209.asp%3Fnews_id%3D67863&urlrefer=7b487977e068dc87050e943120a8733b 血液制品供给端国内外差异分析: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sphscbio.com%2Fnew%2Fnews_desc.aspx%3Fid%3D7401&urlrefer=a4c71bebeccce8d43b71a279104fa82b 2023年全球血液制品行业竞争格局:美国采浆量居于首位 市场集中度极高: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bg.qianzhan.com%2Freport%2Fdetail%2F300%2F230426-f8cf5aa9.html&urlrefer=9dd806e4d8e977047bd700b0e86f3595 美国为全球最大血液制品市场 中国为其进口来源之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newsijie.cn%2FTZD%2FTouZiDiMenuInfo%2F16063%2F234%2F234%2FTZHJ&urlrefer=868340b1cad1d68443b426cc2df453dc 血液制品行业深度报告:高壁垒,新征程: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news.qq.com%2Frain%2Fa%2F20230427A01XF800&urlrefer=b58ac638a16184a430eade76642edc6a
欧洲北伏公司宣布破产 2024年10月29号,欧洲最大的本土动力电池企业Northvolt(北伏公司)宣布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 北伏公司可以说是近几年全球失败最惨重的风险投资案例之一。而更让舆论感到震动的是,北伏公司几乎是含着金钥匙出身的。在创立和早期之内(自2016年创立以来),它看上去满足了一切成功的必要前提:论资金,高达146亿美元、甚至可能更多的投资对一家初创企业,即便属于重资产行业,也充足到了奢侈的地步;论政策,它是全欧洲乃至北美的宠儿,一切申请都是绿灯。并且它还得到了数十亿元的各种补贴和优惠。甚至它都不需要考虑怎么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巅峰时,北伏手握的订单数量,合同价格超过300亿美元,相当于其工厂数年的产能。有钱、有政策、有订单,再加上欧洲作为全球资格最老的发达经济体,技术高地,似乎也不会缺人才和技术。其研发与管理团队也是出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精英。除了工厂选址于瑞典谢莱夫特奥(当地水电风电资源丰富),地理比较偏僻之外,其他条件都是相当的好。而地理偏僻也可以通过加大投资来进行弥补。 对北伏公司来说,成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即便退一步说,它至少没有迅速溃败的理由。但事实摆在眼前,北伏展现在全世界面前的是失败的局面。甚至该工厂的总产量仅能达到理论产能的0.05%(至2023年12月),可以说是太难看了。 北伏公司作为一个欧洲明星企业,各方面的政策和物质条件都不缺,西方经济管理理论的智库也不会缺,管理团队也不是专门出来骗钱的,那就是欧洲出问题了。北伏败亡这个案例冷酷地指出一个客观事实:欧洲制造的根基已经动摇了。在历史优秀的传统行业,比如机械、模拟电路、燃油车船、飞机,靠着过去几百年积累的本钱,以老牌企业为核心的欧洲产业相有一战之力,但在新兴产业上却是全面被动。从前这种现象主要集中的IT和互联网产业上,还可以说是个例。不过现在随着新世纪的新产业一个个逐渐壮大成形,欧洲工业的老态、疲态越来越掩盖不住,那个发动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欧洲似乎真的已经远去了。
中国的医药联合体风险 资料:《我国住院率破20%全球罕见,将给医保资金带来怎样的影响?》 国家医保局《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次达到30187.3万(3.01亿),比上年增加5501.1万人次,居民年住院率达到21.4%。 相比之下,目前国际上的居民年平均住院率仅为12%~15%。2003年时我国居民年住院率仅为4.7%,短短二十来年翻了这么多倍。 文中指出,住院率超过20%,意味着医疗服务的过度使用。在职工退休人员中,这个数字更加惊人,国家医保局工作人员曾提到,职工医保的退休人员住院率接近50%,即每两个来就医的退休人员,就有一个人要住院治疗。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住院率平均仅为14%,这意味着中国的住院率不仅高于大部分发达国家,也高于很多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按照估算:住院率超过20%比住院率14%时多消耗了6%~7%的资金。 高住院率背后的主观诱导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医院的扩建,导致诱导服务、诱导患者住院,二是我国医保政策的设计中,门诊报销较低,所以为了能得到报销,很多不应该住院的患者,就从门诊转到住院治疗,从而推高了我国的住院率。你本来只是感冒,门诊就可以解决,但为了不花自己的钱,就转成了住院病人;医院也很愿意让大家住院,可以多收钱。 根据《2023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全国床位共有1017.4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7.23张。一般来说,医疗服务体系供给有多大,需求就有多大。如果医院开了500张床,一定会让它住满。即使你来看门诊的,本来达不到住院的条件,但是医院要赚钱,就会让床位住满。 而且有的官员认为医院建得越多是政绩的表现,支持大医院到处“开分店”,北京市内没地方就跑河北去,上海市内没地方就跑到安徽去。 医疗不是一个市场竞争的行业,而是需要政府高度管制的,但我们的管制恰恰没到位。 我们国家的新治疗手段的发展还比较滞后。这其中除了和整体医疗水平有关,也和床位数有关,其实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为什么国外手术发展快,因为床位少,医院必须开展日间手术,那么你更新治疗手段的积极性就强。 近年来我国床位增长的主力军还是三级医院的治疗性床位,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lifeweek.com.cn%2Fh5%2Farticle%2Fdetail.do%3FartId%3D236786&urlrefer=37cb7cb9d5cd4902d2d65d20f16e4630
《柳叶刀》首登中药研究,证实药物安全性但未证实疗效 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3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一项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题为《中医药FYTF919治疗急性脑出血:一项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的双盲临床研究》,为创刊200年来首次。 该研究由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郭建文团队、复旦大学宋莉莉和克雷格·安德森团队联合完成,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这项研究针对的是中药复方制剂中风醒脑方的效果。中风醒脑方是国医大师陈绍宏教授验方制成的中药医院制剂,由红参、三七、川芎、大黄等四种中草药制成,在中医理论上被认为具有促进血肿吸收和调节免疫的作用,在临床上用于急性脑出血治疗超过20年。在继承李东垣“正气自虚”及张景岳“内伤积损”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陈绍宏提出了脑中风的基本病机为“元气亏虚为本,气虚生瘀、血瘀生痰、痰郁化火、火极生风”,并制定了“复元醒脑、逐瘀化痰、泄热熄风”的治法。用陈绍宏的话说,脑中风患者最需要的就是要最大可能保护未受损的脑细胞,减少患者致死和致残的可能性。 2021年11月到2023年12月,研究团队在26家提供脑卒中服务的三甲医院,筛查了9000名患者,实验样本1648人,实验组817人,安慰剂组831人。文章结论是:这项大型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临床试验表明,中风醒脑口服液(由红参、三七、川芎、大黄组成)对中重度脑出血患者的功能恢复、生存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没有显示出疗效。但证实了其安全性,两组间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急性脑出血无效。 总结起来,坏消息是没什么用,好消息是没什么坏处。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baidu.com%2Fbh%2Fm%2Fdetail%2Far_9794024606017921698&urlrefer=9ea91fb421b14ea0a8511fca703885e0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baijiahao.baidu.com%2Fs%3Fid%3D1817379283801680418%26wfr%3Dspider%26for%3Dpc&urlrefer=4b988a78752adf085d9229a4f538f3b7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baidu.com%2Fbh%2Fm%2Fdetail%2Far_8729069653568314690&urlrefer=9ef0f54b0b2d8ba86f8855c53f9245fb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baijiahao.baidu.com%2Fs%3Fid%3D1815696771653314545%26wfr%3Dspider%26for%3Dpc&urlrefer=022a8a609983951e8798b76782216165
“地理标志公地悲剧论”概念简介 资料:《公共物品理论视域下地理标志公地悲剧论的证伪》 “地理标志公地悲剧论”,其断句为“地理标志”“公地悲剧”论。 其中,地理标志与货源标记、产地标记、原产地名称是同义词,均是某一地域范围内基于自然或人文因素形成且具有优良特性的产品或服务,经过一段时间被公众所熟知并认可后形成的具有指向性的名称或标识。《民法典》将地理标志规定为知识产权的客体之一。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有国家标准:《地理标志·基础术语》(GB/T·44584-2024)。“公地悲剧”既是经济学中的公地悲剧问题。地理标志公地悲剧论,就是用公地悲剧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地理标志的相关问题。该文章是此观点的反对方。 对公共物品的区分和界定有两个视角,分别从公共物品的固有属性和社会效果进行判别,两种观点构成了公共物品理论研究中的两个方向。国内相关学科在入门教材中根据传统公共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物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分,主要着眼于供方视角,即以某一具有消费价值的事物由政府供给还是市场供给来断其属于公共物品还是私人产品。这是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关于公共物品定义的简化,而学界在过去约70年间有过不少关于公共物品区分标准的讨论,先后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最早试图对公共物品与私人产品进行区分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他称公共物品为“公共消费产品”,并在1954年提出以“消费的非竞争性”作为界定公共物品的显著特征。随后,现代财政学之父理查德·阿贝尔·马斯格雷夫又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消费的非排他性”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这两大特征成为主流观点、经典标准,被称为“萨缪尔森-马斯格雷夫传统”。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对某一事物进行排他性与非排他性、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的两次连续判断,必将落入以下四种类型范围之一,即私人物品(排他竞争)、公共物品(非排非竞)、共有资源(竞争非排)和自然垄断(排他非竞),这就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对所有物品的分类。 公共物品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例如,在排他性与竞争性标准下,不具有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事物属于共有资源,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的事物属于自然垄断物品,有观点认为二者属于广义上的公共物品,并称之为“准公共物品”。 有观点认为,地理标志在不同维度上属于俱乐部物品、共有资源物品和纯公共物品,应当归为“一类具有多重属性的公共物品”,并认为地理标志产品存在拥挤性。因此产生了“地理标志公地悲剧论” 该文则认为,地理标志作为一种标识,不具备竞争性,也不具备拥挤性。地理标志可能属于纯公共物品,也可能属于自然垄断型准公共物品。地理标志基本不适用公地悲剧理论。
《进步还是后退?经济学数量化历程中的科学性审视》 资料:《进步还是后退?经济学数量化历程中的科学性审视》 现代主流经济学往往以自然科学为效仿对象,把形式逻样越严谨、数学化程度越高的理论视为越科学,从而导致了数理经济学急速膨胀。这里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科学理论本身仅仅体现为主体基于特定时代和特定视角对客体的认知,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更是如此,因而经济学理论的科学化本身并不意味着客观化;二是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经验科学而不是数学的分支学科,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上,因而经济学数学化也并不意味着科学化。由于主流经济学无视经济学的这种特性而片面向自然科学攀亲,试图借助数理逻样增强经济理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结果,尽管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看似更硬了,但其理论离真实世界反而更远了。 一般认为,数学可以使得理论的形式逻辑更为严谨,而形式化程度越高的理论也往往被认为是科学性越高的。正因如此,主流经济学极力崇尚数理模型和计量分析,其根本目的也是试图使经济学变得越来越客观而科学化。 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被引进中国以来,国内那些自称从事主流经济学研究的人士就把经济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奉若神旨,极力排斥经济学的思辨性和伦理学内容而强调实证分析,并大肆宣称他们所构建的数理模型和实证分析就是科学,是客观的。 但问题是,经济学果真变得更加客观和科学了吗? 一种广泛持有的观点认为,科学是以我们所能看到、听到和触摸到的东西为基础的,而不是以个人的观点或推测性的想像为基础的。因此,如果对世界的观察是仔细和无偏见的,那么,以这种方式确定的事实将为科学构建一个可靠的和客观的基础。而且,推理使我们从这些事实基础到达构成科学知识的定律和理论,这种推理是完备的,那么,由此产生的知识本身就可以看作得到了可靠的证实和客观的。查尔默斯将这种认为科学知识源于事实推导出来的观点称为常识科学观,它有两个思想流派:一是经验主义学派,二是实证主义学派。 尽管科学强调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但实际上,学者所研究的对象往往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在特定范式下被塑造的,因而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选择就不可能是真实的;而且,由于科学家的信仰决定了什么将成为科学知识,因而科学知识根本上是社会性的,是它的社会环境的产物。也就是说,科学体现为主体对(自然的或社会的)现象的认知,它本身包含了主体的经验和信念,从而也就必然会打上深深的主观性。正因如此,即使就同一事实,人们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论,而这些不同的理论并没有正误之分。这一见解也早已为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家如韦伯、凡勃伦、荣格、阿德勒、奈特、西蒙、森以及其他的科学哲学家如豪斯曼、罗森伯格以及麦克洛斯基等人所阐述 经济学本身具有这样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经济学所研究对象——经济现象——本身就是人类行为的产物,而不是外在于认知主体的,而主体对经济现象的认知也不是脱离自身的经验和感觉的,因而经济学的研究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另一方面,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探究并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仅仅是应用不可变更的原理,相反是试图对不合理的现状进行改造以促进人类社会更为良性地发展。而经济学的研究本身又具有强烈的规范性。也就是说,社会科学以及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之理论探索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和规范性。主观性体现了个体的私人知识和传承的社会习惯,规范性体现了个体的社会关怀和立场视角。因此,经济学不但不能满足逻辑实证主义所要求的那种科学标准,也根本达不到自然科学的科学高度。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18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家就已经认识到了人类社会(包括人的行为以及社会制度)等都是演化的,经济现象镶嵌在社会关系之中,经济学的研究也应该遵循演化的路径,需要探寻内在的演化规律以及解释其可能的内卷化危险,从而为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福利服务。但是,自新古典经济学以降,主流经济学家却开始把人类社会当成了一个静态均衡社会,把经济现象视为孤立而自我存在的,从而开始摒弃了传统的演化分析思路而局限于形式逻辑和技术功能方面。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两大分支——崇尚形而上学的数理经济学和热衷实证检验的计量经济学——本身都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它们的理论和结论不但经受不起真正的检验,甚至还无法自圆其说地进行一致性解释;这也意味着,当前的主流经济学远没有达到科学的要求,它们的分析中充斥了个人或社会的价值判断,因而也远非客观的。
逆境问世的人民币 1949—1950年的人民政权,尽管在地面战场上连连大捷,但在货币战场上却同时面临四重压力挑战。 第一,从贵金属储备来看,国民党反动派撤往台湾时几乎带走了国库全部的黄金储备。 第二,从财政收入侧看,由于连年战争及自然灾害,1949年粮食总产量比战前最高产量减少25%,棉花产量减少48%,油料产量减少60%以上。全国牲畜比战前减少1/3,主要农具减少30%。不仅物资匮乏造成税基薄弱,而且由于铁路、公路、航运等基础设施受到破坏,运输不便加剧了区域性短缺,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三,从财政支出侧看,新政权延续了民国时期的上层建筑,对愿意服从的旧军队和旧政府人员采取“包下来”的政策,军政人员数量剧增,要靠财政养活;另一方面,国内战争仍在进行,1949年仅直接用于部队的军费支出高达财政总支出的60%;再加上铁路修补、轮船交通企业投资、国营事业周转金等费用,当年的财政总支出是财政总收入的2.9倍。 第四,从层级结构看,财政支出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中央。 综上,与国民党尚有一定的金银储备和实体资产作为货币发行基础相比,人民币问世之初不仅是“负资本”基础,而且是支出收入比将近3:1的深度负债。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任何现代经济,资本原始积累都是不可逾越的阶段,何况是最核心的货币经济。新政权在几乎没有任何现代产业资本为基础的条件下发行货币,一步跨入铸币税阶段,当然会遭遇巨大的制度成本。其所引发的结果是不到一年就发生了四次严重的通胀危机,从1949年4月、7月、10月到1950年2月,全国先后发生4次物价暴涨,一年多的时间里物价指数上涨了160多倍。每次都是从大城市开始,然后波及各地,一些地方数月间物价即上涨几十倍。这一局面用“人民币深度危机”来形容绝不为过。 然而,从1950 年 3 月以后,全国财经工作实现统一,物价稳中有降,危机得以解决。“三折实”就是其中的主要举措。 城市“三折实”:建立按实物价值折算的货币运作体系 为避免人民币“浮在市面上沉不下去”,新政权借鉴抗战时期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边区发行和管理货币的经验,先后推行了折实储蓄、折实公债、折实工资等多种制度,努力让人民币在更多领域走进基层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这些制度创新有一个统一的特点,即不以人民币的固定票面价值作为收付依据,收和付都是以实物购买力为标准进行转换。这可以称为“浮动式”的实物联系币制。其巧妙之处在于,既用实物的购买力来支撑人民币信用,又不采用限价等币值与物资的固定锚定方式,给增发人民币预留了充分的空间;货币贬值导致的损失仍用货币增发来弥补,并不增加额外的财政负担。显然这是一个既能增加货币信用又不致使其他群体利益受损的“帕累托改进”。 1.折实储蓄:从“米棉金融化”到“金融米棉化” 折实储蓄就是储户存、取款均按牌价折成若干“折实单位”计算,“折实单位”价格上升而出现的币值差额由银行(国家)补贴。折实储蓄是针对人们重物轻币心理开办的。这种储蓄方式在1948年由华北银行试办过。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定期储蓄存款暂行章程》,规定开办整存整付、零存整付、整存零付、存本付息四种折实储蓄;一个“标准实物单位”为面粉1斤、玉米面(或小米)1斤、布1尺三种货物价格之和,其价格以当地报纸公布之物价为准,并按存取款前5日平均物价计算。 由于折实对应的物资以白米、白面、白布为主,所以有的地方又把折实储蓄通俗地叫作“存三白”。 由于物价上涨时折实储蓄存入与支取的牌价有很大差距,为防止商人投机,在举办初期,规定活期及定期1个月以下的折实储蓄只限于职工、教师等人,3个月以上的定期存款不限对象。 折实储蓄随着通胀压力缓解而退出舞台。从1950年3月开始全国物价逐渐向下滑落,并日趋稳定,天津于1950年7月1日停办折实存款业务,到1950年年底,全国停办折实存款业务。 如果说,之前的恶性通货膨胀导致粮食、棉布、棉纱等被金融裹挟,即“米棉金融化”,那么,折实储蓄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即“金融米棉化”。这对今天走出金融脱实向虚、不服务于实体产业的困境,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折实公债:应民族资本家主动要求而发行 为了稳定金融物价,解决财政困难,1949年7—8月,陈云主持拟定了第一次公债发行计划。这次公债发行规模为2 400亿元,占当时财政赤字的大约1/4,占拟下乡收购物资的货币的2/3左右。虽然这次公债也拟用折实办法,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对当时发行公债尚有异议, 中央决定推迟发行。 但公债发行第二次提上日程则是民族资本家的主动要求。其背景是:11月25日中共在各大城市统一抛售物资,当天物价开始回落;3天之后,中共就开始应各方要求讨论发行公债。也许是物价下降连带打掉了私人资本投机牟利的空间,于是,民族资本家们要求政府发行公债,作为一个财富保值手段。 第一期公债自1950年1月5日发行。公债之募集及还本付息,均以实物计算标准,其单位定名为“分”。每分以上海、天津、汉口、西安、广州、重庆六大城市之大米(天津为小米)6斤、面粉1.5斤、白细布4尺、煤炭16斤之平均批发价的加权平均计算。其权重为:上海45%,天津20%,汉口、广州、重庆各10%,西安5%。依当时物价计算,每分公债之值约等于12 000元人民币。第一期公债计划发行1亿分即12 000亿元。规定公债不得用以代替货币流通,不得向银行抵押,不得用于投机买卖。这四种实物的数量配比基于以下三方面:一是抗战前的一块银元能买到这四种实物的配比数量,二是市场成交数量之比,三是人民需要的比例,即一个人用了16斤煤,同时也需要四尺布。 公债总额2亿分,于1950年内分期发行,第一期1亿分在1—3月间发行。经各地努力推销,到5月初一期公债基本认缴完成。从1950年4月份起,全国物价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是中国12年来物价史上的转折点。公债原定发行两期,鉴于下半年财经状况好转,此外一期公债发行带来了一定的银根紧缩,部分私营工商业出现了一定的困难,政府适时停发了二期公债。 3.折实工资:在城市确立“劳动吸纳货币”的人民币币制内涵 与折实储蓄、折实公债相比,折实工资涉及的货币量最大,和日常生活最密切。 这一办法私营、公营企业都广泛采取,基本覆盖900万军队和行政人员以及400多万旧职人员。折实标准多种多样,有时候为计算简单就都折成小米。1952年前后的工资改革所确定的标准是:每个“工资分”含粮0.8斤、白布0.2尺、食油0.05斤、盐0.02斤、煤2斤。实物的数量全国一致,而实物的具体品种各地有别。 由于折实工资的1/3与公粮的实物征收直接对应,“实收实发”,不以货币为中间媒介,极大地压缩了民生物资经由市场交易而被投机炒作的空间。因此,一方面,以“工资分”为计算单位,是物价波动情况下稳定职工生活的重要有效措施;另一方面,一份劳动对应一份工资,对应着一份实物物资,杜绝了社会游资通过投机抬高物价、变相剥夺劳动者收入的时弊,有效地将货币流动的渠道由“投机吸纳货币”转变为“劳动吸纳货币”,从而彰显了“劳动本位”而非“财富本位”的人民币币制内涵。 总体来看,折实储蓄、折实公债和折实工资分别对应着银行、财政和实业单位三个系统,涵盖了城市市民收支的主要领域,意味着政府对城市通胀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可以通行全国的标准化做法。在农业税实粮征收和劳动者折实工资之间建立直接对应关系,极大缩小了社会游资冲击各个交易环节导致物价上涨的风险敞口;折实储蓄的实施,自法币改革以来第一次使得持有货币的财富效应由负变正,对回流社会多余资金具有重要作用;同理,折实公债也起到了减轻财政压力、回笼货币、抑制通胀的作用。据此可知,这些通过“去货币化”应对恶性通胀的措施,实质上抑制了“资本异化”。金融领域不忘初心地坚持“群众路线”,则是建立国家金融资本的信用基础。
复杂系统的突现性概念简介 突现性是复杂系统表现出来的一种宏观的性质。社会实在的不可还原性、经济学中的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都是其表现形式,同时介绍突现性的五个特征。 一、社会实在的不可还原性 根据原子论,世界可以分割为彼此不相连且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这就是可还原性和可分解性。 但是,不同于具有可还原性和可分解性的自然实在,社会实在通常不是物质粒子,而是实在和抽象关系共同构成的复杂组织。在社会科学中坚持实在的原子论立场会导致个体主义的方法论(一般称作方法论个体主义,这也是主流经济学所使用的方法论)。方法论个体主义认为在社会科学里,具有目的及信念的个体就是这种最小的粒子,社会过程是个体目的性行为的后果。这个观点忽视了外在于个体的实体如社会结构所具有的因果力量,忽视了个体及其行动在构成整体的过程中突现出来的附加属性,这种属性是构成整体特性和本质的关键因素,但会随着整体还原为个体而消失。因此,社会实在具有不可还原性。 二、经济学中的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 在系统科学中,突现性是指整体才具有、孤立的部分及其总和不具有的特性。“突现”一词首先说的是系统整体出现了其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性质。这个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说过“整体不等于部分和”。经济学中的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就是突现性的具体体现。合成谬误是说:对局部说来是对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它对总体而言也必然是对的。分解谬误是说:整体或集合具有的性质,也不能说它的每一部分或元素也具有此种性质。 三、突现性的五个特征 在系统科学的研究中,突现性的典型例子是化学反应,如氧和氢的性质在它们的化合物水中一点没有体现。英国哲学家路易斯于1875年称这种性质为“突现”性质,即不能由其组成部分的性质与规律推出来的东西。 就系统自身看,突现性主要是由系统的组成部分按照系统的结构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而激发出来的,是一种组分之间的相干效应,即结构效应、组织效应。不同的结构方式,即组分之间不同的相互激发、相互制约方式,产生的不同性质。 1.突现性最基本的、也是第一个特征是复杂系统具有其组成部分或行动主体所不具有的一种整体性质,简称整体性。 2.突现性的第二个特征是新颖性,由于系统出现了其组成行为不具有的整体性质,因此,在进化过程中的新颖性总是层出不穷,新事物总是不断地发生。 3.突现性的第三个特征是不可预测性,即使人们对它的组成部分的特征及其规律有完备的认识,突现性质在出现之前一般还是不可预测的。 4.突现性的第四个特征是具有某种意义的不可还原性,它不是完全不可还原,也不是完全可还原。在特定的条件和意义上(例如模拟)突现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推导性和可预测性,对应于上向因果作用,需要一定程度的还原解释,即用低层次理论、定律和命题来解释高层次的有关突现性质。 5.突现的第五个特征是具有下向因果作用,即处于层级的低层次的所有过程受到高层次规律的约束,并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它是高层次系统对低层次组分的一种结构约束力、调节控制力和环境选择力。 并非系统的所有突现性质都同时具备上述五大特征。只具备第一、二特征的突现性质,称为弱突现性质。具备第一、二、三特征的突现性质,称为标称突现性质,它是当代复杂系统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具备五大特征的突现性质,称为强突现性质。 四、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突现性: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zgbk.com%2Fecph%2Fwords%3FSiteID%3D1%26ID%3D409175&urlrefer=90b847046c2b35e3bc88145a92042a9c 2.社会实在的不可还原性:《社会科学的新范式—复杂性社会科学哲学研究》P28 3.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baike.baidu.com%2Fitem%2F%25E5%2590%2588%25E6%2588%2590%25E8%25B0%25AC%25E8%25AF%25AF%2F10339280%3Ffr%3Dge_ala&urlrefer=b1d2237a88b00e37ede1bf1c9e4f7762
形式逻辑概念简介 一、逻辑学与亚里士多德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人们对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是一个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因此,逻辑科学是历史发展的科学。 最早出现的逻辑科学是形式逻辑,它在两千多年前分别在古代中国、古代希腊和古代印度出现。从完整性、系统性与研究的深度等角度考虑,古代中国的形式逻辑思想是完全能与古代希腊的形式逻辑思想相媲美的,但由于文学等原因,古代希腊的形式逻辑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古代希腊形式逻辑的创始人是亚里士多德。在亚氏之前的苏格拉底、赫拉克利特、柏拉图等学者虽然他们已经就某些逻辑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提出过一些很有价值的逻辑思想,试图创建逻辑学,但或因他们的逻辑思想不系统、不完整,或因他们的学说缺乏明确的对象,没有提出所要创建的学科的核心概念,所以充其量只能说他们是逻辑学研究的先驱者。 当亚氏在其名著《工具论》中阐述了三段论,提出了三段论的公理,建立了有效的推理的理论,论证了形式逻辑的对象与性质,形式逻辑作为一门学科体系也就脱颖而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亚里士多德都被公认为是欧洲古希腊逻辑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著的《工具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逻辑理论的教科书。《工具论》由《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辨谬篇》六篇论文组成. 二、亚里士多德三段论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标准模式如下: 1.如果A表述所有的B, 2.并且B表述所有的C, 3.那么,A表述所有的C。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三段论的关键在于中词B(也写作中辞B)的寻找和引入,是B把A和C勾连起来,B确定了,A和C的关系也就确定了。中词就是三段论的关键,而所谓中词,其实就是指原因,就是事物之间的客观因果关系。 三、形式逻辑三大规律 此外,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被称作形式逻辑三大规律。 ①同一律:如果一个思想是真的,那么它就是真的。 ②矛盾律:任何思想不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 ③排中律:任何思想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 四、对形式逻辑的几点认识 从形式逻辑三大规律中,我们可以得到几点认识: 一是形式逻辑具有封闭性。封闭性也称完备性、完全性,它是指一个形式公理系统要把一切能被该系统解释为真命题的一切公式都纳入其中,成为该系统的定理,或者换句话说,该系统的定理要包括它的对象域的一切真命题。既然对象域的一切真命题都包含在了该形式公理系统之中,那么它就无需从外面借入什么了,它就能够自给自足了。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形式公理系统都能够达到完备性的要求。一些系统虽然不具备完全的完备性,但也许依然也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这种系统的推演能力却相对来说大不如完备性的系统。可以说,完备性是形式公理系统的“美德”,而不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 二是形式逻辑的非矛盾性。矛盾律是形式逻辑的最基本规律。矛盾律要求我们在思考时不能对同一对象做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即我们不能把A表述既是B,又是非B。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命题)不能同时成立。比如,我们不能表述猫是动物的同时,又说猫不是动物。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在形式上确保了我们思维的一致性,有利于避免思维的混乱 三是形式逻辑的非历史性。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不同,辩证法作为一种逻辑,它具有主体性向度,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理解方式,人就是辩证法的主体。而形式逻辑缺乏主体性向度,它所追求的是排除主体性的干扰,要求做到在面对同样的给定前提时,任何主体去进行形式逻辑推理时都能得到同样的结论。由于形式逻辑在本性上排除了主体性的向度,它就是一种非历史性的逻辑,历史性在形式逻辑之外。形式逻辑可以说是超越历史性的逻辑或者非历史性的逻辑。在真理观上也是如此,形式逻辑认为历史的“生灭变化”是缺乏真实性和实在性的标志,不能由此产生知识和真理。形式逻辑追求的是那种非时间性、非具体语境的“真理”,这种“真理”具有永恒在场的性质。 四是形式逻辑的限定性。辩证法是一种超越性的逻辑,它立足于人的无限可能性,把人看作是一个动词,一个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存在,反对用“死”的眼光来看待人。与此相反,形式逻辑正是用“死”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它在认识和理解各种事物时,会抽掉这些对象的精神性和生命性,把它们固定下来。另外,形式逻辑的限定性还体现在它的肯定性和保守性上。形式逻辑在思考对象时,它看不到否定和发展,把事物看做永恒的存在,即一旦如此,永远如此。没有否定和发展,超越性也就不存在。形式逻辑总喜欢把对象纳入自己的固有程序之中。这是因为在形式逻辑看来,自己的程序适合于一切对象,一切对象都无法超越它的掌控。 五、对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评价 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对形式逻辑的各个方面的考察为以后形式逻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式逻辑从思维形式的结构方面出发,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形式逻辑只从形式结构这一属性来研究思维,撇开了各种思维形式的思维的具体内容和发展变化过程等等各种属性。所以,形式逻辑在研究时就没有考虑到存在的问题,它在讲推理时所涉及的事物都占据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事物;形式逻辑也不会处理关系推理,更无法研究关于关系命题的推理;形式逻辑在研究演绎推理时使用的是直接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和二难推理,对推理形式缺乏整体的研究;再者,形式逻辑是利用自然语言来描述思维形式的,但是自然语言又避免不了有歧义,这样就会导致思维的错误。正是基于形式逻辑的诸多不足,它之后的各种逻辑范式才应运而生。这些新兴的逻辑学试图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弥补形式逻辑在某些方面的缺陷以推进逻辑学的完善和发展。 六、形式逻辑之后有四种逻辑范式 在西方哲学的视野下,形式逻辑之后有四种逻辑范式:康德的先验逻辑、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弗雷格的数理逻辑和胡塞尔的纯粹逻辑。它们在西方哲学领域都具有无比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先验逻辑对应的是康德的先验哲学,辩证逻辑对应的是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而数理逻辑和纯粹逻辑则分别对应20世纪西方哲学在英美世界和欧洲大陆的最大哲学流派:分析哲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 从逻辑发展的历史来看,这四种逻辑范式的出现及其迅速发展是有它的历史必然性的。这种必然性就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克服原有逻辑思维工具的不足,创造与之相应的新的逻辑思维工具,从而促进了逻辑科学的革新与发展;而逻辑科学的革新与发展,新的逻辑范式的出现,也不断提升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与水平,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 康德的先验逻辑、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弗雷格的数理逻辑和胡塞尔的纯粹逻辑,这四种逻辑范式都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程度上改进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形式逻辑,但它们本身在克服形式逻辑的缺陷和不足的同时,也显露出自身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因此,逻辑学的发展永无止境,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论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之后的四种逻辑范式》 《人的逻辑与物的逻辑——重新理解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的关系》 《同一律等三律是形式逻辑的规则还是基本规律——与徐庆凯同志商榷》
技术的价值负载概念简介 技术的价值负载是一个技术哲学和科学哲学概念。 技术的价值负载也写作技术负载价值,是一种认为技术的善恶不对称、技术的好坏不平衡的观点。 在技术工具论或价值中立论中,技术被认为仅是一种手段,它本身并无善恶。一切取决于人从中造出什么,它为什么目的而服务于人,人将其置于什么条件之下。技术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技术是人的行动。从这种技术工具论或价值中立论的立场出发,需要规范的只是利用技术手段所要实现的目的和实际达到的后果;换言之,对于技术这种人类行为,一般的伦理准则即可对之加以规范,无需特殊的伦理考量。 然而,有关技术的哲学、历史、社会学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技术与技术的运用和后果并非绝对分立,技术本身是负载价值的。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认为,技术发展根植于特定社会情境,技术演替由群体利益、文化选择、价值取向和权力格局等社会因素决定。技术的社会建构论强调人在支配和控制技术方面的主体性地位和责任。在现实社会情境中,技术的相关行为主体(相关社会群体)是有具体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的具体人群。不同行为主体的价值和利益的分立,一方面,可能使某项具体的技术成为相关社会群体价值妥协和利益制衡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可能使某项技术成为处于优势的相关社会群体所追求的东西。从整体和长远发展来看,各项技术的相关社会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的分立,使技术决策成为一种分立性的行为;因其往往不顾及整体和长远后果,加剧了由主体认知局限性和其它复杂性因素造成的技术后果的多向性、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 这从两方面揭示了技术的价值负载: ①技术具有相对的价值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不仅表现为技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遵循,还表现在技术活动对可操作性、有效性、效率等特定价值取向的追求,而这些独特的价值取向对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具有动态的重构作用; ②技术是包括科技文化传统在内的整体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技术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方向,不仅取决于客观规律,还动态地体现了现实的社会利益格局和价值取向。 如果对这两个互补的方面加以综合,我们将看到,所谓技术的价值负载,实质上是内在于技术的独特的价值取向与内化于技术中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和权力利益格局互动整合的结果。
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学视角 在经济思想史上,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他明确以“商业社会”为研究对象,以“富国裕民”为目的,初步构造了政治经济学的体系,为政治经济学打造了新的概念工具和理论框架,使政治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但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却批判亚当·斯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认为“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过去由于学者们的过分夸张,由于其间的矛盾百出,由于名词使用的全不正确,人类的正常意识曾被它所迷惑”。他将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称为“世界主义经济学”,斥为“流行的经济学派”。虽然李斯特也承认自己长期深受斯密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但他后来通过实际发现,这种理论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考虑到国家,因为“它所顾到的一方面是全人类,另一方面只是单独的个人”。如果这种政治经济学针对的是两个同样发展高度、在工业上具有大体相等地位的国家,其解释力当然没有问题;但只要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和商业上远远落后于另一个国家,那这种政治经济学鼓吹的自由市场、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却恰恰是不对等条件下的变相掠夺。鉴于当时的德国与英、法等国恰处于这样一个不对等的条件之下,李斯特才坚持主张德国必须通过打造一个强大的国家,取消国内关税,建立关税同盟,采用统一的对外商业政策,以努力赶超发达的工业国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李斯特断言,以斯密、萨伊等为代表的世界主义经济学并不符合德国的实际,他要以“德国的实际”来对抗“英国的理论”,构造一种与世界主义经济学迥异的国家经济学。具体说,李斯特揭示了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如下三个方面的缺点: 一是“无边无际的世界主义”。李斯特认为,斯密不承认国家原则,也不考虑如何满足国家利益。与斯密同处一个阵营的政治经济学家魁奈、萨伊、西斯蒙第、库柏等甚至还主张存在一个包括一切国家在内的世界联盟作为持久和平的保证,因此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原则是完全正确的。但在李斯特看来,他们恰恰倒果为因,把假设当作了实际,因为这个所谓的世界联盟与持久和平完全是子虚乌有。事实上,只有政治联合在先,商业联合在后,才能实现所谓的联盟,两者不能颠倒。李斯特明确主张,“作为我的学说体系中一个主要特征的是国家。国家的性质是处于个人与整个人类之间的中介体。我的理论体系的整个结构就是以这一点为基础的”。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不是建立在空洞的世界主义之上的,而是从“国家”的概念和本质出发,“以事物本质、历史教训和国家需要为依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相对于流行的世界主义经济学的内在矛盾,李斯特坚持自己的国家经济学才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它正确地了解各国的当前利益和特有环境,它所教导的是怎样使各个国家上升到上述那样的工业发展阶段,怎样使它同其他同样发展的国家结成联盟,从而使实行自由贸易成为可能,并从中获得利益。” 二是“死板的唯物主义”。李斯特认为,斯密的世界主义经济学只是顾到事物的单纯交换价值,不重视政治因素和政治力量。在李斯特看来,斯密恰恰混淆了交换的作用与创造的作用。因为法律和公共制度固然不直接生产价值,但它们恰恰是生产生产力的;斯密的《国富论》固然想从财富的原因和具体的财富双重视角来考察经济,但恰恰忽视了两者的差异:一个人或国家拥有的财富,那是财富的交换价值,而生产力作为财富的原因,比具体的财富重要得多,因为“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斯密固然也谈到国家的重要性,特别论及劳动的生产力对国家富强的重要性,但在李斯特看来,斯密完全被重农主义的世界主义观念和“普遍自由贸易”以及他自己的“分工”迷惑住了,因此把劳动看作国家财富的源泉,完全忽略了劳动者的精神力量、高尚感情以及包括公共制度与法律、宗教品质、道德才智、人身财产安全等在内的社会状况的生产性力量。换言之,斯密用来说明分工的,只是交换、物质资本的增加和市场的扩大等要素,恰恰忽视了另一种与劳动价值相异的“国家生产力”;斯密只是从物质环境和状态来解释精神力量,完全无视精神力量的生产性。 三是“支离破碎的狭隘的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李斯特认为,以斯密为代表的世界主义经济学对社会劳动的本质特征、力量联合、积极作用一概不顾,只是高度肯定分工、自由交换、私人事业的积极意义,忽视了联合,进而忽视了国家在分工与联合中的关键地位。当斯密认为对私人利益的追求势必促进社会利益的推进时,李斯特却主张国家利益高于私人利益:有些在私人经济中也许是愚蠢的事,在国家经济中却变成了聪明的事,反过来也是这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具有高于私人利益的更高级的利益,如国家通过关税保护制度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当然也间接地维护了私人的利益。李斯特反问斯密:当国家借助社会的力量完成了诸如保卫国家、维持公共治安以及其他任务时,“难道不应该要求各个个人限制他们的自由吗?不仅如此,国家难道不应该因此要求个人牺牲收入的一部分,牺牲他们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的一部分,甚至牺牲他们自己的生命吗?” 综上所述,李斯特认为,以斯密为代表的世界主义经济学没有认真对待国家这个政治实体的力量,因此,这种理论便与一切经验事实背道而驰,在实践中必然会格格不入。在李斯特看来,更为荒谬的是斯密和萨伊都把自己的学说称作政治经济学,但他们却完全把政治学排除在自己的学说之外,只关注世界主义经济学和价值理论,而忽视了国家经济学。有鉴于此,李斯特坚决主张,“科学决不可为了世界主义的目标而否认各国特有情况的本质,也不可把这一点置之不顾或加以曲解”。为完善政治经济学,李斯特主张必须加上国家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知识的三个层面 科学的发展历程远远长于经济学的发展过程,科学的内涵也远比经济学完备。因此我根据对科学的认识,将经济学的知识分成了三个层面,从而帮助经济学爱好者更好的学习经济学的知识。 第一个层面是已有的经济学理论,以及对应的次级应用学科。经济学理论是以西方经济学为名,也有以现代政治经济学为名的经济学教材,其内容以新古典综合派为主,基本上都会涉及所有主流理论,是学习经济学必备的理论基础。次级应用学科包括管理学、财政学、税收学、保险学、金融学、国际贸易、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经济法等应用学科,这些只要入个门知道基础知识就可以了。当然学经济学专业的则要认真学。 第二个层面是对经济学理论的评价。对经济学理论的验证并不来自经济学内部,要认识到这一点就需要加强对科学的认识,这是科学哲学这个学科的研究范围。对认知科学这个学科也建议学习。此外还有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大家不要因为觉得我们是学的经济学就一定懂经济史了,也不要因为我们是当代人就一定懂当代史。这些知识应当从相关的学科中去获取,以获得经济学批判的能力。经济学批判也是我们需要培养的能力。 第三个层面是外部成熟的学科知识。从第二个层面中我们可以得到科学是一个巨大的循环论证体系这个认识。这个循环论证是体系的论证,一个学科的知识会在其他学科中得到验证,这种验证越充分,科学体系的可信度就越高。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多的学习其他成熟的学科知识,这只需要入门即可,在需要的时候知道去什么地方寻找某个学科的知识就可以了。 上面这三个层面就是我最近学习的感悟,主要是提了一些关键词供后续沿途索迹去查找资料,这三个层面也并不是就能够穷尽经济学的知识,大家如果有更深的认识也希望能够分享出来。
社会科学与物理学的类比 通常认为,数值计算是物理学研究所特有的。科学家相信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的数据,因此,在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也被认为是真实可信的。而在社会科学中,大部分社会因素并不能像风力、风向、温度或气压等变量一样可观察、可测量并可检验,因此我们并不能通过对社会因素的统计分析得出可靠结论,更不用说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一般的社会科学规律了。 在对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和数值计算的过程中,研究者经常会使用近似和收敛方法,这种做法在经典物理学研究中普遍存在且被认为是合理的。例如,对哈雷彗星周期运转的成功预测就是一个证明。但是,1961年气象学家洛伦兹使用一台计算机对描述天气的简化方程进行模拟仿真,以期实现天气预报的计算机化时,却得出了意外的结论,也挑战了我们对这种传统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认识。在实验过程中,为了可操作性和便利性,洛伦兹直接把上一次实验的结果四舍五入后作为其后实验的计算初值在计算机上进行输入,但令人意外的是,从几乎相同的出发点开始,计算机模拟出的天气模型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以致最后毫无相同之处。当然,洛伦兹使用近似方法显然受到牛顿时空观和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影响。因为科学家们普遍相信,只要近似地知道一个系统的初始条件及其运行规律,就会得出大致准确的系统结果。因此,在物理定律的作用下,世界只要运转起来就会按照牛顿定律按部就班地运行。但是,洛伦兹实际的计算结果如此意外,以致他本人都不敢相信。 这就说明了自然科学中的变量并不像传统上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可靠”,初始变量的微小差异都会引起结果的大相径庭。因此,自然系统并不是在一定的初始条件和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固定模式运行。同样,这种现象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也普遍存在,甚至更为明显。数次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就是一个明显且残酷的例子。当然,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并不是说数值计算完全不可靠,而只是突出其作用域的有限性。现在,数值计算逐渐发展为复杂性科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在此基础上所建构的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有助于描述和计算那些隐藏在复杂组织中的确定性结构。因此,这一方法对于理解社会行为的非线性特征,进而发现指导特定社会行为的普遍规律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俗语:大炮和黄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里的最大的假设便是大炮和黄油的假设。假定一个国家,它所有资源只表现在两种产品上面——大炮和黄油。大炮代表这个国家的军费开支,黄油代表这个国家的民用开支。我们现实中所遇到的矛盾是,在技术条件和资源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这个国家想多拥有一些黄油,则必须以放弃一些大炮为代价;同样,如果我们想得到更多的大炮,则必须放弃更多的黄油,这正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一个国家国库中的钱是有限的,多用一元于军费开支,必然少用一元于民用投资或消费。而且在黄油与大炮之间又没有绝对取舍标准,全民的愿望通常不可能同时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你只有那么多的资源,你要把这些资源中的多少用于生产大炮来加强国防,多少用于生产黄油来满足居民消费。在所有这些大炮和黄油的生产组合中,选择哪一对组合,也就是如何配置有限的资源以达到效率最优,就成了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有无限多的大炮与黄油可供调遣使用,这是欲望的无限性。但现实的境况是,任何一个社会用于生产大炮与黄油的总资源是有限的,这是社会所面临的稀缺性。因此,所有的国家在取舍之前都要好好地盘算,自己到底生产多少大炮与黄油最为合适,这是社会所面临的选择问题。而且问题的难点、症结点在于做出选择并不是无代价的,即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多生产一单位大炮,就要少生产若干单位黄油,为多生产大炮所放弃的黄油数量就是生产大炮的机会成本。大炮和黄油的假设故事背后实际上隐含着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承认稀缺性的现实存在;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部门及个人。 经济学就是关于稀缺性资源配置效率的学问,就是琢磨如何把稀缺性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研究怎么抉择才是最划算的。无论是对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还是对一个家庭、一个个体,都有一个资源的配置问题。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每个社会组织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也就是经济学由稀缺性基本前提而展开的三大基本问题。 这就是经济学俗语:大炮和黄油的内涵。
新华解码丨从10元到380元,增长的医保缴费带来了什么? 来源:新华网 2024年3月25日 从2003年“新农合”建立时10元/人的缴费标准,到目前380元/人的居民医保缴费标准,增长的370元医保缴费是否合理?又带来了什么? 一、纳入新药 医疗保障持续“扩围” 针对从10元到380元的缴费增长,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医保筹资标准上涨的背后,是医保服务水平更大幅度的提高。 2003年“新农合”建立初期仅300余种药品能报销,如今3088种药品进医保;不少肿瘤、罕见病实现医保用药“零突破”,分别达到74种、80余种。 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患者就是受益群体之一,他们也被称为“淀粉人”,虽然用于治疗的药物氯苯唑酸2020年在国内上市,每盒价格却达到6万元,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 “2021年氯苯唑酸谈判成功,现在患者用药月花费不到3000元。”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介绍,这两年许多新药、好药进医保的速度加快,在国内上市后不久就可以按规定纳入医保目录,给患者带来福音。 2024年初,最新版医保药品目录落地,包括肿瘤用药、慢性病用药、罕见病用药等126种新药进入医保。 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医保药品目录内包含的药品已覆盖公立医疗机构用药金额90%以上的品种。仅2023年协议期内谈判药叠加降价和医保报销,已为患者减负超2000亿元。 随着医疗保障持续“扩围”,现代医学检查诊疗技术也更加可及,无痛手术、微创手术等诊疗技术日益普及,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据统计,2003年至2022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从20.96亿人次增长至84.2亿人次;与此同时,个人卫生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却从2003年的55.8%下降至2022年的27.0%。 二、减轻自付 医保报销比例“水涨船高” 根据2022年卫生健康事业统计公报,2022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诊疗84.2亿人次,平均每人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6次,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2.47亿人次,次均住院费用10860.6元。疾病仍给不少患者带来经济负担。 2003年“新农合”制度建立之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普遍为30%至40%,群众自付比例较高,就医负担重。 目前,居民医保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70%左右。2022年三级、二级、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医保报销比例分别为63.7%、71.9%、80.1%。 近年来,不断完善门诊保障措施、增强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功能、合理提高居民医保生育医疗费用待遇等举措落地,进一步减轻群众自付负担。 为了支撑医保服务能力提升,国家在对居民个人每年参保缴费标准进行调整的同时,财政对居民参保的补助同步上调。 2003年至2023年,财政对居民参保的补助从不低于10元/人增长到不低于640元/人,对于低保户等困难人员,财政会给予全额或部分补助。 数据显示,2023年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总额3497亿元,财政为居民缴费补助6977.59亿元。居民医保基金全年支出10423亿元,远高于居民个人缴费总金额。 作为居民医保的重要补充,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共同搭建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基金池。 三、医保小事“不小” 服务迭代升级 全国近10万家定点医疗机构享受跨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服务、医保电子凭证用户超10亿人、各地结合实际推出132项医保领域便民措施。近年来,一系列医保便民、利民服务不断迭代升级。 以跨省异地就医为例,2003年,参加“新农合”的群众只有在本县(区)医院就诊才能方便报销,去异地就医报销比例小,而且不能直接结算。 如今,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全国近10万家定点医疗机构开展了跨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服务。 数据显示,2023年跨省异地就医联网医药机构达到55万家、惠及群众就医1.3亿人次、减少群众垫付1536.7亿元。 “从医保保障范围扩大、医保待遇提高、医保服务优化等方面来看,城乡居民医保的性价比是比较高的。”社科院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主任说。
德国男足抛弃阿迪,转投耐克 当地时间2024年3月21日,德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宣布将结束与德国运动品牌阿迪达斯的合作,同时宣布与美国运动巨头耐克签订为期7年的球衣赞助合约。耐克将在2027年开始成为德国男足独家的装备赞助商。 此消息让业内人士大为震惊。 作为德国本土品牌,阿迪达斯已与德国男足合作了长达77年。在之前的合同中,阿迪达斯和德国足协的合同到2034年到期,德国足协每年收到5000万欧元的赞助费。 耐克能够成功挖角德国男足,显然是因为美国品牌开出了更诱人的价格,让德国足协放弃了和本土品牌的长期合作。德国足协的回应也证明了这一点。多家商业媒体猜测,双方最终达成的合作价格可能接近每年1亿欧元。 一般来说,国家队以及国家单项体育协会选择赞助商时,会基于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量。不仅仅是报价,品牌在本国的舆论形象、品牌调性和队伍气质的契合度、品牌提供的产品性能、品牌已赞助队伍等众多因素都会被考虑进来。 最终被选择的赞助商,不仅需要为队伍、协会提供专业的比赛和训练装备,还要付上一笔不菲的赞助费用。对于品牌来说,这是一笔用钱换声量的生意。 此番德国男足转而选择耐克之所以让外界惊讶,放弃和本土品牌的合作也是一大原因。 足球是阿迪达斯创立时最早开发的项目之一,因此品牌和足球项目绑定很深。除了已经合作近80年的德国男足,德甲豪门拜仁慕尼黑等德国本土俱乐部也与阿迪达斯保持着长期合作的关系。 虽然在欧洲五大联赛的赞助战中阿迪达斯与耐克分庭抗礼,但凭借着“同乡情谊”,阿迪达斯在德国足球界的势力一直很稳固。至少在德国男足转投耐克之前,大多数业内人士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德国品牌并非有意丢掉德国男足这个“金字招牌”。从最终的结果上看,耐克能够实现挖角,无非就是靠着“钞能力”,而这正是阿迪达斯的弱势之处。 在财务并不稳健的情况下,阿迪达斯战略性地放弃掉德国男足价格高昂的赞助合同,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jiemian.com%2Farticle%2F10951410.html&urlrefer=1fa058521145d35ae5acf9cb04dfbfa9
数据: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2589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688238亿元,增长5.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6%。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3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向下拉动国内生产总值0.6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5.2%。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9358元,比上年增长5.4%。国民总收入1251297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61615元/人,比上年提高5.7%。 [2]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国民总收入,原称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初次分配收入总额,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初次分配收入净额。 [4]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国内生产总值(按2020年价格计算)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 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gov.cn%2Flianbo%2Fbumen%2F202402%2Fcontent_6934935.htm&urlrefer=deb29198e8224ea3e718fe1632e27c6d
数据:2023年财政收支情况 一、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 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784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81129亿元;非税收入35655亿元。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9566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17218亿元。 主要税收收入项目情况如下: 1.国内增值税69332亿元 2.国内消费税16118亿元 3.企业所得税41098亿元 4.个人所得税14775亿元 5.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9485亿元。关税2591亿元。 (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 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4574亿元。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8219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355亿元。 主要支出科目情况如下: 1.教育支出41242亿元。 2.科学技术支出10823亿元。 3.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960亿元。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9883亿元。 5.卫生健康支出22393亿元。 6.节能环保支出5633亿元。 7.城乡社区支出20530亿元,同比增长5.7%。 8.农林水支出23967亿元。 9.交通运输支出12206亿元。 10.债务付息支出11829亿元。 二、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一)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情况。 2023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0705亿元。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418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66287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7996亿元,同比下降13.2%。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情况。 2023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1339亿元。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4851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96488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55407亿元。 三、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情况。 2023年,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6744亿元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情况。 2023年,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345亿元 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gov.cn%2Flianbo%2Fbumen%2F202402%2Fcontent_6929621.htm&urlrefer=9c8b79349ad0c59c880e6168bb3fd8d8
利润与产业创新 19世纪末出现了几个引领未来技术潮流的新兴产业:电气工程、化工以及汽车制造,但是英国企业家却没有意愿投资于这些新兴产业,而是停留在传统行业中。 需求增长乏力使英国企业家不愿舍弃现有的机器设备。由于英国工厂现有的生产效率足以供给有限的海外市场需求,英国的企业家无须采用新兴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绩效。他们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产业,如工业引擎、橡胶、煤炭、造船、肥皂、纺织品等。相比之下,德国与美国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兴产业,如化学制品、制药、照明、无线电、电气等。在1907年,这些新兴产业仅占英国制造业就业和产出的10%。在一战爆发前夕,纺织品、钢铁与煤炭制品占据了英国出口总收入的三分之二。然而,这些出口导向型产业的技术却仍停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水平,这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最大的弱点。 其次,英国企业家不愿意扩大公司规模和资本密集度。19世纪末,大型企业开始出现。这些企业利用“规模经济”迅速占领国际与国内市场。在南北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间,美国经济开始朝大公司和寡头垄断方向发展。到1909年,美国的产业集中度要远远高于英国。德国统一之后,德国企业也迅速扩大了企业规模并加强了市场集中度。相比之下,英国的大企业则非常少见,而小型的家庭企业仍是英国最主要的企业形式。与企业家类似,面对有限的市场激励,英国的金融家也倾向于将资金投向海外而不是国内。 英国的对外投资从19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开始增长,到1870年至1914年间,每年的净投资额能达到该时期英国年储蓄的30%。巨大的资本输出是英国工业衰退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由于英国的海外市场逐渐萎缩,英国的投资者认识到国内工业的资金需求与投资回报率正在减少,而新兴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则相对较高。在1870年到1913年间,英国海外投资的年均回报率为5.72%,而国内投资的年均回报率是4.60%。因此,理性的金融家选择了投资海外 面对逐渐萎缩的海外市场规模,英国企业家不愿投资新兴技术,金融家也不愿为国内制造业提供资金。这样的转变削弱了英国技术变迁的动力,也削弱了英国作为世界政治经济霸权的经济基础。 由于缺乏制度化的支撑,英国难以维系其庞大的海外市场,致使英国企业家投资和采用新技术的意愿降低,这影响了英国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由于国内企业家没有意愿来投资、采用新兴技术,英国在研发方面的投资水平要明显低于德国与美国。在美国,更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带动了19世纪末快速的工业发展,因为投资新技术的高额成本可以迅速被数量庞大的消费群体分担。相比之下,逐渐缩小的海外市场以及狭小的国内市场使英国不愿承担制造业部门的高额研发费用。与美国的通用、柯达和贝尔以及德国的拜耳公司相比,英国缺乏足够的研究型实验室。在1876年至1926年间,英国重大发明的数量逐渐减少,德国和美国则显著增加 在资本积累以及资金规模方面,美国与德国的企业都远远超过了英国。与此同时,英国不仅在新兴产业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其传统优势产业也开始失去竞争力。在传统产业,美国与德国企业家通过扩大公司规模以及提高资本密集度,迅速抢占了由英国长期主导的海外市场。印度曾经是英国兰开夏生产的纺织品最大的出口市场。在1913年英国生产的7亿码布匹中,有43%都销往印度,占英国布匹贸易总收入的36%。然而,由于新兴大国的崛起使国际竞争加剧,海外市场对英国棉纺织品的需求急剧下滑。在1913年到1937年间,英国棉纺织品以及纱织品的出口总量分别减少了71%和24%。 同时,新兴产业的崛起使英国传统产业更难以在全球市场中继续竞争。1899年,纺织品和服装占据了世界制成品贸易的40%,工程制品仅占不到20%的份额。半个世纪之后,这些产业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属制成品与电器产品占据了国际贸易份额的44%,而纺织品与服装的份额则降至20%。海外市场份额的萎缩改变了英国企业家面临的市场激励,进而导致了英国企业家对新兴技术所持的消极态度。这一转变长远地削弱了英国的技术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英国世界政治经济霸权的终结拉下了帷幕。
19世纪对新兴技术态度消极的英国企业家 作为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曾在世界范围内引领了技术进步的潮流。然而,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英帝国在钢铁、电力、有机化学、电话、无线电和内燃机等新兴技术及产业的发展方面却相对滞后。 尽管英国工程师率先发明了许多新兴技术,但英国的企业家却不愿将这些新技术和工艺应用到生产中。无论在新兴产业还是夕阳产业,英国企业家对待新技术的态度都比较消极。 以钢铁业为例,英国企业家对新技术的反应迟缓导致了该产业的衰落。在1876年到1885年间,英国生产的钢铁在海外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高达73%,使该时期的英国钢铁制造业主导了国际贸易市场。但是好景不长,到20世纪初,德国与美国的钢铁产量开始超过英国。在1910年至1914年五年间,德国平均铁产量接近英国的两倍,钢产量超过了英国的两倍。英国海外市场的丧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国的企业家没有及时更替陈旧的设备与技术。早在19世纪70年代末,英国人就发明了托马斯-吉尔克里斯特炼钢法。这种技术在19世纪80年代末迅速在欧洲大陆被广泛采用。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企业家才用它替代了传统的炼钢技术。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钢铁这样的新兴产业,同样也出现在其传统优势产业纺织业中。 在棉纺织业,其他国家纷纷采用新技术,用环锭纺纱机替代了传统的走锭纺纱机。在1913年,美国有87%的纺织机都采用了新式的环锭纺,而在英国的纺织中心兰开夏,走锭纺纱机则占据了绝大多数。在1914年的英国,走锭纺纱机的比例高达到98-99%。而且,英国纺织业的惯性惊人,直到1954年,英国依然有超过一半的纺织机由走锭纺纱机构成。自动纺织机虽然是由英国人发明的,但将其第一次投入大规模商业生产的却是美国的德雷珀父子公司进入20世纪后,英国企业家才开始采用自动纺织机。 英国在其他技术与产业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在汽车制造业,美国的亨利·福特开始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及通用零部件,采用专用机床,并开始了流水线作业。美国汽车制造业的技术革新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而英国的汽车制造业却还停留在传统工艺阶段。英国的企业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通用机床而不是专用机床,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也非常低。 可见,无论在新兴产业还是在传统产业,英国的企业家对新技术均反应迟缓。即便一些新兴技术源自英国,但是英国的企业家却对此态度消极。英国企业家的消极态度削弱了英国在技术和产业领域的领先优势,迫使大英帝国将制造业霸权让位给了新兴大国。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