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剑客 西南剑客
关注数: 3,838 粉丝数: 410 发帖数: 3,055 关注贴吧数: 365
[原创老帖]  关于宿命(确定性)、死亡和混沌的一些思考 —————— 关于宿命(确定性)、死亡和混沌的一些思考 —————— . 之一 . . —————— 死亡与确定性 ——————(回友人帖) 13 回复:9 大家一起抽空讨论一下“死”(读周国平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 如果未来真的是开放的(不确定的),人对未来真的不必悲观也不该恐惧(呵呵,没准自己真能万寿无疆呢,或者活它几万年,活腻为止). 事实上我们是把“未知”当成了“不确定”,也就是说所谓的“不确定”只是在“未知”终结之前的这个局域区间才成立,那么从前前后后所有的时间区域对应的整体事件来看, “不确定”是不存在的,即确定的未来仅仅是由于我们未知而得出“不确定”的错觉.正是这种确定而未知的宿命感和虚茫感圈定了人类的悲哀与恐惧,尤其是对死亡(终结)的恐惧. 当一个人发觉自己的未来是确定的(只是不知晓自己未来生活的具体轮廓和细节),那么他对自我生命的哀惋和恐惧就开始了,尤其是面对自己的死亡(知道自己必死,但不知何时死,怎样死.)的时候,这种坐以待毙的恐惧感更加强烈. 因此,我认为,对宿命和死亡的觉悟,可以作为一个生命在自觉意识上成熟的标志. 作者: 西南剑客 2005-1-10 01:09   回复此发言 19 回复:大家一起抽空讨论一下“死”(读周国平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 持17楼城兄的观点的人可能很多,甚至可以说是对于死亡或终结的主流观点之一. 因存在的局限性和确定性(确定性也可归属于局限性),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那些给我们以巨大感触的段落更是如此. 我认为,因为结束而对异性产生激情(这句话的扩张含义就是,生命的欲望与快感源于对生命终结的自觉意识,或生命的欲望与快感源于事物存在的局限)的观点毫无根据,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恰恰相反,我想问问,那些尽情嬉戏中的儿童和那些情窦初开的少年他们都是意识到这快乐必将结束而激情起来的吗?事实是当他们(对于儿童,往往是他们坠入成年之时)意识到这激情结束的时候,他们才会感触到激情的珍贵,也就是说“终结意识”和“珍贵意识”对于激情而言是一种后发事件,“终结”和“珍贵”当然就不能作为“激情”的前提而存在,如果有那也只是少部分人(往往是频繁经历该事件并有“终觉”意识的沧桑者),而且可以这样说,一个处在终结意识中的激情者,他的激情已被这种终结的悲观笼罩了一层阴影,在被这层阴影过滤之后,他的激情已经稀释得几乎变质。真正陶醉在激情中的人应该是一个没有或忘掉终结感的人。 “不死”真的有那么可怕么?(可怕也可以这样定义———高浓度的无聊。)先不讨论——倘若人真能长生不老是否真的导致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甚至无所适从。我们先来看看导致“可怕”原因。一个嬉戏中乐不可支的小孩,一对在一连串激情动作中缠绵魂消的恋人,一名在竞赛中畅快淋漓、踌躇满志的选手,一位沉浸在思考中灵慧迭出的思想者,一名陶醉在曼妙歌声或精彩剧情中的观众,甚至一位在一句笑话或一场滑稽事件的包围中合不拢嘴的普通市民.......,此时的他们是否有那种无聊甚至可怕的感觉呢?显然没有。可见,人的无聊或恐惧(可怕),源于快感的缺失或沦丧,没有哪一个人是在快感中空虚(无聊)着的,更没有哪一个人是在快感中恐惧着的。我觉得对“不死”后果的悲剧性假设,可以说是酸葡萄理论的在死亡领域的过度延伸,更是人类对自身局限困境的自我解慰和自我麻醉(因为得不到更好的,就退而认为既成的是最好的,并想方设法对更好的进行否定,以此抹煞自身的不幸)。 作者: 西南剑客 2005-1-10 20:13   回复此发言 (附:北方的城 原帖)———————————— [ 17 回复:大家一起抽空讨论一下“死”(读周国平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 其实,细想一下,“不死”的结果可能更可怕。 有了这死,一切终将结束,于是今生方显其无比的珍贵,包括其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没有这结束,你敢保证自己还会有面对异性的激情吗(象歌德老爷子或象杨老爷子那样)?如果没有这结束,你能想象这人类或其它生物的种群在一群视一切为必然、为索然的老者手中能变成什么样么? 结束吧,让一切该结束时都结束了吧! 完成自己的使命以后,还有一个最后的使命就是把生机留给后人! 作者: 北方的城 2005-1-10 08:48   回复此发言 ]  
你凭什么代表我 [转帖]周秋鹏 1 -- 你凭什么代表我 [转帖]周秋鹏 你凭什么代表我 周秋鹏 你凭什么代表我?我知道,你凭着手里有枪。如果我不让你代表,你 就可以用枪对付我。如果你手里没有枪,如果你和我都是平等的,如 果你和我都遵守《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 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我会沦得被你来代表? 我和你,都是人,都是爹娘生的,都有手有脚、有脑袋。我既不比你 愚蠢,也不比你无能。为什么我就不能代表我自己、而一定要你来代 表我?一定要让你比我高贵?一定要让我比你低贱?说穿了,还是那 句话,你手里有枪,而我怕死——你就利用我怕死的心理,就自说自 话地代表我了,还说是我要求你代表我的,还说如果没有你代表我, 我就不会过日子,还说我自从被你代表了之后,生活就非常幸福,心 情就非常甜蜜。当然我说的这些话,也是你代表我说的。 其实,你也是知道的。一个人不痴、不傻的,怎么会心甘情愿地被别 人代表呢?人又不是机器,可以被制造成统一的规格,可以让你任意 搬东搬西。人,总是希望能够自己代表自己的。比如你,也是希望能 够自己代表自己的。如果我来代表你,你心里愿意吗?现在你凭着手 里有枪,没有人敢来代表你了,你可以自己代表自己了,而你还不满 足,还要多吃、多占,来代表手无寸铁的我,把本来属于我自己的那 份权利,也拿了过去,还说你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我好,是让我做主 人,而你是我的仆人。 你相信吗?我敢肯定连你自己也不会相信,更不要说我了。说句实在 话,我是通过与猪和蚂蚁进行了比较,觉得同样都是动物,猪可以随 便被人杀死,蚂蚁可以随便被人踩死,而要我死,总是需要找到一些 象样的理由。这样比较之后,才觉得比起猪和蚂蚁来,我还是幸运多 了,于是心理也就得到了一定的平衡。请别要我相信,“我是主人, 你是仆人”。这事只能骗骗三岁的小孩。 你要代表我,而我又不敢反对,也无法反对。我只能别无选择地被你 代表。因为,我毕竟还是想继续生活下去的,还是热爱生命的。但是 我还是要好心地劝告你:不要老是代表我在你自己办的媒体上说,我 有多么感谢你,我有多么热爱你,我有多么喜欢你,我有多么敬仰 你,你对我的恩,比我的爹还深,你对我的情,比我的娘还亲;还 说,所有这些都是我亲口说的,都是我发自内心的话。而实际上,我 只是拿你没有办法。你这样不断地重复下去,万一哪一天把我弄成了 精神病,或者让我吃了农药,终究有损你的面子吧? 我也知道,我的这把苟活年纪、我的这副破败身体,是等不到可以自 己代表自己的那一天了。我活一天,就只能被你代表一天。我活两 天,就只能被你代表两天。我知道,你最大的快乐就是:你除了可以 自己代表自己之外,还可以代表我。而我,却既不能代表你,也不能 代表我。你最大的快乐就在这里。我只能一如既往地被你代表着。你 愿意代表我到哪一天,就代表我到哪一天。这就是命。你的命好啊。 我的命不好啊。所以我只能认命了。 你凭什么代表我?——因为命。因为你的命,和我的命不同。因为你 可以要我的命。这就是最直接的答案。我知道。我为什么只能被你代 表,因为,我要活命。当然,你是绝对不会这样说的。但是,天知地 知,你知我知,不是吗? 作者: 翡冷翠先生点评 2005-3-31 22:21   回复此发言 --------------------------------------------------------------------------------
★★■■ 学习有尊严的生活 [摩罗] [转]■■★★ 学习有尊严的生活——读巴纳耶夫《群星灿烂的年代》 摩 罗 一巴纳耶夫小时侯充满了由他的成长环境所赋予他的偏见和虚荣心。他在彼得堡高等专科学校呆了不到两个星期,就感到厌倦。他不喜欢跟那些非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子弟和手工匠人子弟一起学习和生活。他在晚年所写的回忆录《群星灿烂的年代》中,一开始就谈到这件事情,并且带着忏悔意味写道:“当时我十二岁,尽管满身孩子气,但我已是满脑子等级观念和自己的贵族尊严的意识。我想从高等专科学校转走,这种恳求不仅被认为完全合理,而且我有些近亲跟他们的熟人谈到这件事时甚至十分自豪地说:‘别看他是个孩子,可是感情多高尚呀!’——于是我在亲人和熟人的心目中赢得了声誉。”由于得到亲人的支持,他在高等专科学校仅有两个星期的校龄,然后就进入了彼得堡大学附属贵族寄宿学校就读。巴纳耶夫毕竟是一个天性仁厚的人。他对于自我生命的尊严意识很容易延伸到对于一切他者的尊严要求的理解和尊重。而对于他者尊严要求的尊重,几乎必然地促成他打破阶级偏见,以平等意识看待和理解普天之下一切芸芸众生的尊严意识。他日后对于文学的热爱,以及他在文学上名噪一时的杰出成就,无疑得益于这种仁厚的天性。1834年,也就是他22岁那一年,当他读到别林斯基的少年之作《文学的幻想》时,产生那么强烈的震撼和认同,当然也是得益于这种天性。自此以后,这位贵族出身的作家自觉地以平民思想家别林斯基作为自己的楷模,在他漫长的精神追求和文学追求中,始终不渝地追随着别林斯基的思想和理念,这不仅表明巴纳耶夫正在克服少年时期的阶级偏见,而且表明了他的极度真诚和勇敢。巴纳耶夫在撰写文学回忆录《群星灿烂的年代》时,竟然不是按照这一类文体的惯例以自己为主人公,而是以他的精神导师别林斯基为主人公。巴纳耶夫的时代也许是最热衷于思想交流和精神探索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俄罗斯知识分子极其喜欢泡在一起聊天。在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代巨人登上文坛之前,巴纳耶夫是最优秀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理所当然地是那个时代文学活动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三十年代彼得堡的文学家们通常每逢星期三在彼·亚·普列特尼奥夫家里聚会,星期天分别在普列特尼奥夫和费·彼·托尔斯泰伯爵家里聚会,星期六则上奥陀耶夫斯基公爵家里去。”这每周三次的文学沙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那个时代文学的繁荣。每一次沙龙活动,都是文学巨人的集中展示。在这些灿烂群星中,巴纳耶夫最敬重的就是别林斯基。这主要因为他从别林斯基激进的平等、自由思想和高贵的生命激情中感受到了强大的启迪与召唤。别林斯基的文学思想,主要是通过《祖国纪事》杂志的评论专栏展开和传播的,而他有机会成为这个专栏的编辑和主持人,正是得力于巴纳耶夫的极力推荐。巴纳耶夫以自己丰富的创作和杰出的活动才能,为当时影响巨大的《祖国纪事》和《现代人》两家杂志的发展立下了汗马之劳。与此同时,他从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这些平民思想家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克服内心的贵族偏见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这些平民思想家的影响之下逐步完成的。而这一过程的开端,则可以说是他在学校念书时的一次聊天。那一次他很不经意地对一位朋友说,他的妈妈把一名女仆送给了一位亲戚。那位朋友很认真地对他说:“这种事情你说起来怎么不感到难为情,而且态度这样冷静,仿佛是在讲一件普通的事情?这种事有教养的人说出口都感到害臊,因为人不是物品,尽管他是农奴,他也有一颗跟你我一样的心灵,他也跟我们一样,是按照上帝的模式创造出来的。”巴纳耶夫因此受到巨大的精神震动。朋友走后,他独自寻思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个人怎么能像占有一件东西一样占有另一个人,而且滥施淫威,肆无忌惮,任意摆布他的命运?谁能给他这种残酷的、荒诞的权力呢?”经过朋友这么轻轻一点,巴纳耶夫立时就豁然开朗。他马上以仁爱之心在生活中善待仆人和一切地位低下的人。后来他终其一生都像别林斯基那样信奉并鼓吹自由思想,努力追求政治民主、社会平等和全体民人的幸福,而不仅仅是贵族阶级的幸福。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