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赏壶的虎哥
tigerjoe
17年玩壶喝茶经历,酷爱品茶玩壶赏瓷器。入坑以来,没少吃药,深知“学习、分享、知不足”的重要。愿意把经验分享出来,有什么问题可以找我,一定知无不言。愿所有同好少走弯路,共同学习。
关注数: 197
粉丝数: 106
发帖数: 10,303
关注贴吧数: 224
【一方乾坤】瓷器鉴定知识康熙民窑青花鉴定 瓷器鉴定知识康熙民窑青花鉴定 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 、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山水,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7 、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 8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的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药,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洒蓝开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数量不是很多,但别具情趣。 9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发色也很流行,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重鲜艳带晕散的艺术效果。其次还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蓝中泛紫。这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国产钴料,含铁量低,稳定性好,所绘花卉呈有黑色结晶斑点,是采用人工重涂积点方法,有意点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质感不够,釉面同样泛青,个别也有桔皮纹,用手抚摸釉面,比较光滑,凹凸不平感觉不明显,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带有波浪状,总体来看,仿制水平还是很高的。 10、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外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两个品种,基本都是民窑器,用色偏浓重,造型高大,纹饰也适应于国外市场的需求,规整繁缛,并有许多创新式样。
【一方乾坤】瓷器鉴定及断代知识 瓷器鉴定及断代知识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一方乾坤】看瓷器说款 看瓷器说款 瓷器——伪托款 伪托款指因崇尚前朝器物而在新仿器物上书写的仿前朝帝王年号款,但它仅是模仿并不是以假乱真的造假。民窑多见伪托款,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款字多草率不规整。官窑器上的伪托款相对较少见。 伪托款 如仿明永乐款瓷器,有青花楷书“永乐年制”款。仿明宣德年款,多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青花底款等。
【一方乾坤】瓷器的传统装饰——开光尊 瓷器的传统装饰——开光尊 瓷器开光简介: 在瓷器的某些部分画出边框,并在边框中画以山水、人物、花卉等。在边框外饰以满地锦纹的称“锦地开光”,明代称“锦地盒子心”。见于宋代吉州窑瓷器装饰和清代康熙五彩瓷器装饰。 清光绪·淡青釉地粉彩百花争春描金开光龙耳尊
【一方乾坤】单色釉瓷器的作伪与鉴定 单色釉瓷器的作伪与鉴定 中华号称瓷之国,瓷器成熟于东汉晚期的越窑青瓷,因此可以说瓷器的装饰也始于作为单色釉的青瓷。中国民间青瓷工艺最典型的代表当属越窑和龙泉窑,两者是开创与发展的关系。 越窑青釉壶 鸡首壶是六朝青瓷的代表造型之一,这种造型出现于东晋晚期,以后逐渐流行。东晋晚期越窑瓷器出现了莲瓣纹,在南朝时成为主要纹饰。有些器物上装饰有小而密集的褐彩。 龙泉窑是在唐代越窑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如玉似冰”,好似“千峰翠色”,从而成为青瓷生产工艺史上的艺术巅峰。处于南宋鼎盛时期的龙泉青瓷,显示了独特的魅力:釉层肥厚如凝脂似碧玉,有月白、豆青、淡蓝、青灰、蟹壳青、灰黄、炒米黄等。其中尤以作为龙泉青瓷两种基本色调的粉青和梅子青最具魅力。
【一方乾坤】瓷器的器型名称——钵 瓷器的器型名称——钵 钵简介: 钵,造型一般为圆口、直颈、敛足有圈足的似盆而形体较小的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 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钵作为食器已经出现,历史较长。 彩陶钵 彩陶钵,高240px,口径532.5px。 钵敛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渐敛,小平底。橙黄色泥质陶,表面打磨光滑。钵内、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绘纹饰。钵内饰以底为中心的漩涡纹,外壁为波浪纹,口沿为三组菱形网格纹。此器造型饱满,图案线条流畅,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典型器。 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彩陶特别发达,而且可以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马家窑类型彩陶造型有壶、罐、瓶、钵、盆等,多为细泥橙黄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绘条带纹、圆点纹、波纹、漩涡纹、方格纹、人面纹、蛙纹、舞蹈纹等,构图严谨,笔法娴熟。图案设计采用以点定位的方法,使画面充分展开,尽情变化,具有强烈的韵律感。 时至今日,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古老的母题仍不失其迷人的魅力,那流畅的线条所产生的韵律感仍带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一方乾坤】瓷器的器型名称——鼻烟壶 瓷器的器型名称——鼻烟壶 【一方乾坤】 粉彩雕瓷博古图鼻烟壶 清乾隆,通高200px,腹径107.5px。清宫旧藏 烟壶呈扁形,瓷盖,下连竹勺。壶通体刻回纹地,上雕炉、瓶、灵芝、茶壶、围棋、鼎等纹饰,俗称“博古图”,施红、绿、紫、蓝、黑等色。足底双框方栏内红彩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瓷器雕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至乾隆时期瓷雕技艺更为精进。此壶雕刻手法细腻,线条流畅,不失为乾隆朝瓷质鼻烟壶中的上乘之作。
【一方乾坤】西夏瓷器的骄子———扁壶 西夏瓷器的骄子———扁壶 边文所提供的西夏白釉剔刻花纹二系扁壶
【一方乾坤】鉴赏—— 明万历瓷器精选 鉴赏—— 明万历瓷器精选 【一方乾坤】白釉暗花云龙纹盘明万历
【一方乾坤】欣赏一件颇受争议的瓷器 欣赏一件颇受争议的瓷器.
【一方乾坤】绿地瓷器欣赏 绿地瓷器欣赏 【一方乾坤】清光绪·绿地鱼龙花式瓶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一方乾坤】红绿彩瓷器 红绿彩瓷器【一方乾坤】 明成化·红绿彩灵芝纹双耳三足炉 红绿彩描金麒麟纹盘口瓶
【一方乾坤】瓷器的器型名称——瓷板书 瓷器的器型名称——瓷板书 墨彩《耕织图》瓷板书,清乾隆。
【一方乾坤】瓷器的器型名称——双系 瓷器的器型名称——双系 双系简介: 系即器耳,以双系形式为常见。其技法为采用双泥条平行排列的形式贴塑在瓷器表面, 并在双系上刻划锦纹。 彩陶蛙纹壶 彩陶蛙纹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高1050px,口径327.5px。 壶泥质红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两侧对称置双系。于橙红色陶衣上以黑彩描绘变形蛙纹。图案线条流畅,富于变化,与造型协调一致。据科学测试,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200~前2000年。 变形蛙纹作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体现了远古人们对于繁衍生殖的渴望。青蛙产下许多卵,孵出许多蝌蚪,正是繁衍旺盛的象征。
【一方乾坤】探索明清两代茶叶末釉瓷器 探索明清两代茶叶末釉瓷器 现在世界上大藏家追捧的茶叶末釉瓷器大部分是清雍正、乾隆时期的,它们的拍卖价格高得让人咂舌,最少也值500万元,价高者达1500万元。如此高利必然产生仿品、赝品;同时由于全国性的拆迁扒建使得不少地下古瓷得以重见天日,而这方面至今没有权威的论证,所以我自不量力地利用自己的藏品以及网上的器物照片探讨一下明清两代茶叶末釉瓷器的特点及其辨伪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茶叶末釉是一种单一的颜色釉,据说唐代就有烧成,但按当时的烧造水平,应该是偶尔为之的,不可能大量成批的烧造。在由冯先铭先生编写的《中国陶瓷》第566页有: “(6)茶叶末和铁锈花釉(包括鳝鱼请、鳝鱼黄、蟹壳请等) 茶叶末釉是以其釉色青中偏黄且有星星点点,如同茶叶细末而得名,它最早是从唐代黑釉烧制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宋代已烧制这一特殊品种,明代所谓的“厂官釉”就是指此而言。《景德镇陶录》称康熙官窑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但都未见确切可靠的实物传世。” 这段文字充分说明到目前为止官方还没有康熙的茶叶末釉瓷器,我们再看看古代文献关于茶叶末釉瓷器的记载,据书成于清代雍乾年间佚名《南窑笔记》有: “厂官窑,其色有鳝鱼黄、油绿、紫金诸色,出直隶厂窑所烧,故名厂官,多缸钵之类,釉泽苍古,配合诸窑另成一家。” 而《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云: “茶叶末有鼻烟、茶尾之别。”其又云:“褐色之种类审度,有墨褐,有绿褐,有黄褐,有粉青褐。” 《陶雅》也云: “茶叶末以滋润、鲜明、活泼三者为贵。” 文章转载自:中国碧螺春交易网
【一方乾坤】元青花人物瓷器元地方戏剧故事最具特色 元青花人物瓷器 元地方戏剧故事最具特色 品类纷繁的元代瓷器中,青花瓷器以鲜活、艳丽、明快独树一帜。青花瓷器中,又以人物故事为装饰题材的最具特点。它的数量虽少,但绘画技法高超,特别是画面小中见大,且多表现元代杂剧的故事场景,开创了全新的视觉领域。目前所见到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不过几十件,而且相当一部分流失海外,国内所见者区区可数,据我所知,主要有以下这些。 现藏于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出土于江宁县牛首山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墓中。画面在梅瓶的腹部,占据主要位置。上下饰西蕃莲、杂宝、变形莲瓣纹、垂珠纹等。主题鲜明突出。画面中,主要人物萧何头戴展脚幞头,着袍束带,五络须髯。左手控缰,右手挥鞭,策马飞奔。画面的另一侧,韩信头裹软巾,身着长袍,手牵战马在溪边饮水。空白处衬以苍松、梅竹、山石,错落有致。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萧 何)南京市博物院藏
【一方乾坤】瓷器的器型名称——香薰 瓷器的器型名称——香熏 香熏简介: 香熏亦称香炉、熏笼,古代较早的香熏均为陶瓷烧制。 北宋定瓷香熏图1 北宋定窑白釉卧狮香熏炉
【一方乾坤】瓷器的传统装饰——刻花 瓷器的传统装饰——刻花 宋刻花瓷器 刻花简介: 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指在瓷坯上用刀刻出花纹。 宋代最盛行,青瓷采用较多;南方龙泉窑及北方耀州窑最具代表性。对邻近地区瓷窑同类装饰有较大影响。 宋代瓷窑普遍采用的一种装饰技法。系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胚体刻出花纹。其特点是着力较大,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刻花常与划花技法结合运用,被称为“刻划花”。 暗刻花 用刀在没有上釉的素胎瓷器上画出凹下去的花纹,称为暗刻花,之后浇上釉入窑烧,烧出来有花纹的地方会凹下去一点,颜色也深一点,朦朦胧胧很含蓄的感觉。
恭喜云姐吧落成!收徒授课吧 一窍不通,就是向往。啥时候去廊坊找你啊?从来没有闻过香,第一缕香就在你那里了!
【一方乾坤】壶形鉴赏与细节分析(转载) 壶形鉴赏与细节分析 一、壶形构成原理(不含象形/仿真题材) 紫砂壶的基本构成一般是以人体腰部以上(含腰部)的部分作为主体。其中包括头部、颈部、胸/肩部、两臂、手部、腰/腹部等部件。 换句话说,紫砂壶体所描述的主体结构部分几乎不含腿部和足部。即便有,所占比例也很小。例如上双底、三足、四足、宽出/外飘的复合底等修饰手法。 附图为:前后足、三足、四足、宽边/外飘复合底 常规光素器大致构成部分,如图例: 但是,也有部分的壶器题材,并不刻意表现头部。反观绝大多数的提梁壶,一般只有“单臂”。究竟是留下更多的空间让人遐想,抑或纯粹为了实用,就不得而知了。
纯天然绿色,新年自己做一个。 不废话,上图自己看
五四中路燃气没有了??!!为啥不给通知啊? 刚才正要做晚饭,燃气怎么也打不着,看表,插卡,怎么也不行。出去一看,我们这里整个小区都没燃气了,也不给个通知就停气啊?!!!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