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乐队 陨石乐队
关注数: 0 粉丝数: 5 发帖数: 1,335 关注贴吧数: 5
国内轰动的真实因果事例 国内轰动的真实因果事例   93年在四川发生过一起当时轰动全国的人口拐卖大案,以彭洪菊的丈夫为首的44人拐卖集团在86年到92年之间拐卖男女儿童80多名,妇女10多名,并因幼儿生病残忍抛弃致死者10几个。但让可敬的**们懊恼的是,曾亲自拐卖10多名儿童甚至包括一名孕妇,鼓动丈夫小叔子,带动眼红村民的贼首----彭洪菊逃脱。因为当时没有她的照片又不知逃走路线,使当时抓扑拐卖团伙的**队长何勇,10几年来每年春节在彭洪菊家 蹲首而了无所获 。一日,何勇收到一条关于彭洪菊的短信 让受到十几年煎熬的他兴奋起来。这中间的艰难 破案过程我们不谈了,讲讲彭洪菊在这期间的因果报应。当**们从极苦极穷极远的山西夺印村将彭洪菊抓住时,她说:我终于解脱了。   原来当年她逃到内蒙包头时非常想家,就做火车回家,在车上与一四川老乡相谈甚欢,不曾想这位老乡竟也是人贩子,使她转车时被老乡3500块卖给这山西夺印村放羊倌为妻。她说我从来没想过我会被人卖了。   这真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啊。佛陀诚不欺人那。   这11年来她只洗过3次澡,没吃过一次好饭,她说,被抓前一天,她就梦到一男一女抓她,今真来了。11年来她把被拐之人的苦全受了一遍,她加给别人的痛苦全部返还了回来。如:“被拐人与环境的不适应,极度的想家,出逃,被抓回来,挨打,挨关,贫苦的生活,繁重的劳作,她如今还因脑溢血致使半身不遂,虽经疗治,还是陂脚行动极不便。”这些她强加给别人的痛苦如今全部就加倍返还了。阿弥陀佛。当她被抓回四川时,虽过了11年还是万人空巷,有那摸多的人要向她讨债 。当彭洪菊提出想看出逃时最小才1岁半的3个女儿和老父亲时,吃百家饭长大的女儿们和77岁的艰苦独自生活的 不愿见她。   这真是卖人者人恒卖之 ,毁人家庭者自毁家庭。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种善得善种恶得恶
国内轰动的真实因果事例 国内轰动的真实因果事例   93年在四川发生过一起当时轰动全国的人口拐卖大案,以彭洪菊的丈夫为首的44人拐卖集团在86年到92年之间拐卖男女儿童80多名,妇女10多名,并因幼儿生病残忍抛弃致死者10几个。但让可敬的**们懊恼的是,曾亲自拐卖10多名儿童甚至包括一名孕妇,鼓动丈夫小叔子,带动眼红村民的贼首----彭洪菊逃脱。因为当时没有她的照片又不知逃走路线,使当时抓扑拐卖团伙的**队长何勇,10几年来每年春节在彭洪菊家 蹲首而了无所获 。一日,何勇收到一条关于彭洪菊的短信 让受到十几年煎熬的他兴奋起来。这中间的艰难 破案过程我们不谈了,讲讲彭洪菊在这期间的因果报应。当**们从极苦极穷极远的山西夺印村将彭洪菊抓住时,她说:我终于解脱了。   原来当年她逃到内蒙包头时非常想家,就做火车回家,在车上与一四川老乡相谈甚欢,不曾想这位老乡竟也是人贩子,使她转车时被老乡3500块卖给这山西夺印村放羊倌为妻。她说我从来没想过我会被人卖了。   这真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啊。佛陀诚不欺人那。   这11年来她只洗过3次澡,没吃过一次好饭,她说,被抓前一天,她就梦到一男一女抓她,今真来了。11年来她把被拐之人的苦全受了一遍,她加给别人的痛苦全部返还了回来。如:“被拐人与环境的不适应,极度的想家,出逃,被抓回来,挨打,挨关,贫苦的生活,繁重的劳作,她如今还因脑溢血致使半身不遂,虽经疗治,还是陂脚行动极不便。”这些她强加给别人的痛苦如今全部就加倍返还了。阿弥陀佛。当她被抓回四川时,虽过了11年还是万人空巷,有那摸多的人要向她讨债 。当彭洪菊提出想看出逃时最小才1岁半的3个女儿和老父亲时,吃百家饭长大的女儿们和77岁的艰苦独自生活的 不愿见她。   这真是卖人者人恒卖之 ,毁人家庭者自毁家庭。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种善得善种恶得恶
因果轮回 有个男子娶了两位太太:大太太膝下无子,小太太则生了一位容貌端正,模样可爱的男婴。丈夫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大太太因此心生嫉妒,一直想害死小男婴。在小男婴大约一岁时,大太太找到机会,用针刺入小男婴的脑门,深入颅内。小男婴因此生病,不久便死了。   小太太在各种证据显示下,开始怀疑大太太是凶手。由于丧子之痛,加上有仇未报的郁闷感慨,她很快便忧郁悲伤而死。心怀怨结而死的小太太命终后,为报杀子之仇,投生当大太太的女儿。但女婴才一岁就夭折,令大太太茶饭不思,悲痛欲绝。之后,小太太连续七次投生为大太太的小孩。最后一次投胎时,她长得比过去更端庄,但是,在十四岁正要出嫁的夜晚,又不幸死去。大太太终日啼哭,将女儿停尸在棺中,也不肯盖棺,整天看着棺材中的尸体,不说话也不进食。   过了二十几天,有一位阿罗汗圣者,因为与大太太宿昔的法缘,知道了这件事,要借此因缘度化二人,于是,圣者前往这户人家拖钵乞食。阿罗汗圣者看见大太太蓬头垢面,憔悴不堪,就问大太太:“为何如此?”大太太告诉圣者:“我前后生了七个女儿,都非常慧黠可爱,却一个个死去。最后这个女儿,在要出嫁时也死了,实在令我痛不欲生。”阿罗汗圣者问道:“家中过去有一位小太太是为何而死的?”痛哭不止的大太太听了非常震惊,她欲言又止,心中感到惭愧万分。   圣者说:“你杀了小太太的儿子,让她愁忧悲恼至死。因此,她前后七次投胎成为你的小孩儿,成为你的冤家,意图也让你悲恸而死。你可以去探视棺材中死去的女儿,看看是否完好如初?”大太太赶忙去看,却见尸身居然已经坏烂臭秽,令人难以靠近。圣者问大太太:“如此不净之身,你何以贪念不舍?”大太太感到惭愧至极,便立刻将她埋葬,并请求圣者为自己受戒。   次日,依圣者指示,大太太前往寺中受戒。然而,小太太却变成毒蛇,挡在大太太的路途中,想咬死她。圣者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前往迎接。他告诉蛇:“你为报杀子之仇,前后投生做大太太的女儿已经七次,彼此互结冤仇,来生势必又将互相仇害,如此毒害轮转无有穷尽......尽管如此,这些罪过尚可度脱。但是,如果你现在阻碍她受戒,障人受戒恶报甚大,将生生世世堕入地狱,无有出期!”毒蛇听闻圣者的开示后,知道宿世的因缘果报,心中的烦怨委屈刹时冰消,低头伏在道上。   圣者见此情景,随即为两人祝愿:你们两人由于宿世的业缘互相伤害报复,现在彼此应当解冤释结,不要再恶意相向;过去所造的种种罪过,从此悉数灭除吧!   佛说做人的道理   俗语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大太太,小太太因怨恨而彼此冤冤相报,不断地承受苦果。幸好有阿罗汗圣者为二人开示化解前仇,方能前嫌尽释,消除恶缘。我们应当学习菩萨慈心广大,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以冤亲平等的心量化解恶缘,广结善缘! 佛法在线佛教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liaotuo.org%2F&urlrefer=586d09d3970a66b3f18c325b0291ea0d 转载请注明出处,因果轮回: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liaotuo.org%2Fview-50641-1.html&urlrefer=753e82f7882eb603f235f45ab4df842b
因果轮回 有个男子娶了两位太太:大太太膝下无子,小太太则生了一位容貌端正,模样可爱的男婴。丈夫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大太太因此心生嫉妒,一直想害死小男婴。在小男婴大约一岁时,大太太找到机会,用针刺入小男婴的脑门,深入颅内。小男婴因此生病,不久便死了。   小太太在各种证据显示下,开始怀疑大太太是凶手。由于丧子之痛,加上有仇未报的郁闷感慨,她很快便忧郁悲伤而死。心怀怨结而死的小太太命终后,为报杀子之仇,投生当大太太的女儿。但女婴才一岁就夭折,令大太太茶饭不思,悲痛欲绝。之后,小太太连续七次投生为大太太的小孩。最后一次投胎时,她长得比过去更端庄,但是,在十四岁正要出嫁的夜晚,又不幸死去。大太太终日啼哭,将女儿停尸在棺中,也不肯盖棺,整天看着棺材中的尸体,不说话也不进食。   过了二十几天,有一位阿罗汗圣者,因为与大太太宿昔的法缘,知道了这件事,要借此因缘度化二人,于是,圣者前往这户人家拖钵乞食。阿罗汗圣者看见大太太蓬头垢面,憔悴不堪,就问大太太:“为何如此?”大太太告诉圣者:“我前后生了七个女儿,都非常慧黠可爱,却一个个死去。最后这个女儿,在要出嫁时也死了,实在令我痛不欲生。”阿罗汗圣者问道:“家中过去有一位小太太是为何而死的?”痛哭不止的大太太听了非常震惊,她欲言又止,心中感到惭愧万分。   圣者说:“你杀了小太太的儿子,让她愁忧悲恼至死。因此,她前后七次投胎成为你的小孩儿,成为你的冤家,意图也让你悲恸而死。你可以去探视棺材中死去的女儿,看看是否完好如初?”大太太赶忙去看,却见尸身居然已经坏烂臭秽,令人难以靠近。圣者问大太太:“如此不净之身,你何以贪念不舍?”大太太感到惭愧至极,便立刻将她埋葬,并请求圣者为自己受戒。   次日,依圣者指示,大太太前往寺中受戒。然而,小太太却变成毒蛇,挡在大太太的路途中,想咬死她。圣者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前往迎接。他告诉蛇:“你为报杀子之仇,前后投生做大太太的女儿已经七次,彼此互结冤仇,来生势必又将互相仇害,如此毒害轮转无有穷尽......尽管如此,这些罪过尚可度脱。但是,如果你现在阻碍她受戒,障人受戒恶报甚大,将生生世世堕入地狱,无有出期!”毒蛇听闻圣者的开示后,知道宿世的因缘果报,心中的烦怨委屈刹时冰消,低头伏在道上。   圣者见此情景,随即为两人祝愿:你们两人由于宿世的业缘互相伤害报复,现在彼此应当解冤释结,不要再恶意相向;过去所造的种种罪过,从此悉数灭除吧!   佛说做人的道理   俗语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大太太,小太太因怨恨而彼此冤冤相报,不断地承受苦果。幸好有阿罗汗圣者为二人开示化解前仇,方能前嫌尽释,消除恶缘。我们应当学习菩萨慈心广大,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以冤亲平等的心量化解恶缘,广结善缘! 佛法在线佛教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liaotuo.org%2F&urlrefer=586d09d3970a66b3f18c325b0291ea0d 转载请注明出处,因果轮回: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liaotuo.org%2Fview-50641-1.html&urlrefer=753e82f7882eb603f235f45ab4df842b
三世因果歌 佛教三世因果经佛教三世因果经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     今生作者是善男信女至诚听   听念三世因果经   三世因果非小可   佛言真语实非轻今生做为何因   前世黄金装佛身   前世修来今世爱   紫袍玉带佛前求黄金装佛装自己   遮盖如来盖自身   莫说做皆容易   前世不修何处来骑马做骄为何因   前世修桥补路人   穿绸穿缎为何因   前世施衣济穷人有食有穿为何因   前世茶饭施贫人   无食无穿为何因   前世不舍半分银高楼大厦为何因   前世造庵起凉亭   福禄具足为何因   前世施米寺庵门相貌端正为何因   前世花果供佛前   聪明智慧为何因   前世涌经念佛人贤妻美妇为何因   前世佛门多结缘   夫妻长寿为何因   前世幢幢供佛前父母双全为何因   前世敬重孤独人   无父无母为何因   前世做恶害别人子孝孙贤为何因   前世开笼放鸟人   养子不成为何因   前世皆因溺婴身今生无子为何因   前世填穴覆巢人   今生长寿为何因   前世买物放生灵今生短命为何因   前世宰杀众生命   今生无妻为何因   前世偷奸谋人妻今生守寡为何因   前世轻贱丈夫身   今生奴婢为何因   前世忘恩负义人今生眼明为何因   前世舍油点佛灯   今生瞎眼为何因   前世指路不分明今生缺口为何因   前世多说是非人   今生聋哑为何因   前世恶口骂双亲今生驼背为何因   前世耻笑拜佛人   今生拙手为何因   前世造孽害旁人今生坡脚为何因   前世拦路打劫人   今生猪狗为何因   前世皆因骗害人今生多病为何因   前世杀生害命人   今生无病为何因   前世施药救病人今生囚牢为何因   前世都是网鸟人   今生饿死为何因   前世糟蹋五谷人今生短命为何因   前世药物毒众生   今生孤苦为何因   前世恶心侵算人今生欢快为何因   前世扶助故独人   今生疯癜为何因   前世幸灾乐祸人今生吊死为何因   前世劫索在山林   鳏寡孤独为和因   前世很心嫉妒人雷打火烧为何因   大秤小斗不公平   蛇咬虎伤为何因   前世冤家对头人万般自作还自爱   地狱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无人见   远在儿孙近在身不信吃斋多修积   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善今享福   今生做恶后沉沦有人诽谤因果经   后世堕落矢人身   有人抄写因果经   世代儿孙家道兴有人讲说因果经   生生世世得聪明   有人张贴因果经   凶灾横祸不临身有人高唱因果经   来生为人受恭敬   有人印送因果经   富贵荣华报来生有人顶礼因果经   事事件件皆称心   有人深信因果经   同生西方极乐人三世因果说不尽   正神不亏善心人   大众发心广劝化   印送此经吉星临一人传十十传百   明因识果做善人   人人向善家家乐   移风易俗永太平 富贵皆由命     前世各修因     有人受持者     世世得福禄          广结善缘  
三世因果歌 佛教三世因果经佛教三世因果经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     今生作者是善男信女至诚听   听念三世因果经   三世因果非小可   佛言真语实非轻今生做为何因   前世黄金装佛身   前世修来今世爱   紫袍玉带佛前求黄金装佛装自己   遮盖如来盖自身   莫说做皆容易   前世不修何处来骑马做骄为何因   前世修桥补路人   穿绸穿缎为何因   前世施衣济穷人有食有穿为何因   前世茶饭施贫人   无食无穿为何因   前世不舍半分银高楼大厦为何因   前世造庵起凉亭   福禄具足为何因   前世施米寺庵门相貌端正为何因   前世花果供佛前   聪明智慧为何因   前世涌经念佛人贤妻美妇为何因   前世佛门多结缘   夫妻长寿为何因   前世幢幢供佛前父母双全为何因   前世敬重孤独人   无父无母为何因   前世做恶害别人子孝孙贤为何因   前世开笼放鸟人   养子不成为何因   前世皆因溺婴身今生无子为何因   前世填穴覆巢人   今生长寿为何因   前世买物放生灵今生短命为何因   前世宰杀众生命   今生无妻为何因   前世偷奸谋人妻今生守寡为何因   前世轻贱丈夫身   今生奴婢为何因   前世忘恩负义人今生眼明为何因   前世舍油点佛灯   今生瞎眼为何因   前世指路不分明今生缺口为何因   前世多说是非人   今生聋哑为何因   前世恶口骂双亲今生驼背为何因   前世耻笑拜佛人   今生拙手为何因   前世造孽害旁人今生坡脚为何因   前世拦路打劫人   今生猪狗为何因   前世皆因骗害人今生多病为何因   前世杀生害命人   今生无病为何因   前世施药救病人今生囚牢为何因   前世都是网鸟人   今生饿死为何因   前世糟蹋五谷人今生短命为何因   前世药物毒众生   今生孤苦为何因   前世恶心侵算人今生欢快为何因   前世扶助故独人   今生疯癜为何因   前世幸灾乐祸人今生吊死为何因   前世劫索在山林   鳏寡孤独为和因   前世很心嫉妒人雷打火烧为何因   大秤小斗不公平   蛇咬虎伤为何因   前世冤家对头人万般自作还自爱   地狱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无人见   远在儿孙近在身不信吃斋多修积   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善今享福   今生做恶后沉沦有人诽谤因果经   后世堕落矢人身   有人抄写因果经   世代儿孙家道兴有人讲说因果经   生生世世得聪明   有人张贴因果经   凶灾横祸不临身有人高唱因果经   来生为人受恭敬   有人印送因果经   富贵荣华报来生有人顶礼因果经   事事件件皆称心   有人深信因果经   同生西方极乐人三世因果说不尽   正神不亏善心人   大众发心广劝化   印送此经吉星临一人传十十传百   明因识果做善人   人人向善家家乐   移风易俗永太平 富贵皆由命     前世各修因     有人受持者     世世得福禄          广结善缘  
宿业 是一个晴朗的早晨,竹林精舍的比丘们刚从城里乞食回来,各人在寮房里整理衣物,忽然感到房子和地面无端地摇动起来。接着,听到外面有人传说佛陀受伤。大家不由一怔,急忙放下工作,相继赶到佛陀的住处。 佛陀端坐在房中,伤口在脚上,阿难尊者正细心地为他敷药包扎,一根沾有鲜血的木棍横卧在地上。大家都明白,一定是被木棍所伤。可是就不明白,为什么一支木棍能伤及佛陀的身体,佛陀不是有无边的神通法力吗? 佛陀的脚伤并不轻,众弟子都守侍在旁边,有不少人竟躲在人后啜泣。佛陀看着,内心很感动,微笑着安慰他们道: “大家不必担忧,些微的疮伤很快就会好的。” “佛陀金刚不坏的身体,为什么一根木棍能伤害呢?”有几个弟子齐声问道。 “这就是业缘。凡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众生,都有这样的苦受。说起来已经是很多世前的事了……” 说到这里,阿阇世王也闻讯带了名医耆婆赶到,国王满面焦急,边跑边喘来至佛陀面前。 “佛陀!伤势可要紧吗?”阿阇世王的声音在颤抖,显然地,他的内心非常焦急。 “没什么,你放心!”佛陀笑答道,一边叫他坐下,继续说道:“当时我是个商人,有一次和朋友合伙渡海到外埠经商,我们的计划很周到,也进行得很顺利,所以不多久就赚得一大笔钱。归途中,我们的船停靠在一处港口,那是个很繁华都市。一上岸,就忘记回家,尤其是那儿的美女,我的朋友被迷惑得六神无主。这时,有个好心的船夫告诉我们,再不离开此地,危险就要降身了。原因是,这个地方每年都要遭受海啸的袭击。海啸的季节就将到来,不走,将会人财两亡。我的朋友全无动于衷,我劝他,吓他都没有用。他完全失去了理智,一味迷恋那城市和女人。船只有一只,我不能忘却道义,抛弃他,独自先走。一天晚上,我们为此争吵起来。在生命存亡的关头,我急昏了,怒火上升,顾不了许多,抓起身边的木棍向他挥打过去,他的脚被我打伤。 “现在,你们不难知道我受伤的理由了吧?如你们说,佛陀还会受伤吗?应该知道,不会受伤的,那是佛陀的法身和报身。佛陀的应身和众生一样,有生老病死。佛陀的神通法力虽然不可思议,但敌不过业力。种如是因,就应承受如是果,佛陀也不能违背因果法则。 “四大假合的肉身,本来就不真实,成住坏空在所必然。一切事物的法性原是这样,顺应法性才能称佛陀。 “不错,我已经证得真如法性成为佛陀,但现在我也是人,我由父母生养,和你们一样具有人相。所以我必须顺应人性,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我都具有。佛陀的应身除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和众生没有两样,没有什么玄奥。” 大家听佛陀这么一说,才了解业力因果最胜的道理。
宿业 是一个晴朗的早晨,竹林精舍的比丘们刚从城里乞食回来,各人在寮房里整理衣物,忽然感到房子和地面无端地摇动起来。接着,听到外面有人传说佛陀受伤。大家不由一怔,急忙放下工作,相继赶到佛陀的住处。 佛陀端坐在房中,伤口在脚上,阿难尊者正细心地为他敷药包扎,一根沾有鲜血的木棍横卧在地上。大家都明白,一定是被木棍所伤。可是就不明白,为什么一支木棍能伤及佛陀的身体,佛陀不是有无边的神通法力吗? 佛陀的脚伤并不轻,众弟子都守侍在旁边,有不少人竟躲在人后啜泣。佛陀看着,内心很感动,微笑着安慰他们道: “大家不必担忧,些微的疮伤很快就会好的。” “佛陀金刚不坏的身体,为什么一根木棍能伤害呢?”有几个弟子齐声问道。 “这就是业缘。凡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众生,都有这样的苦受。说起来已经是很多世前的事了……” 说到这里,阿阇世王也闻讯带了名医耆婆赶到,国王满面焦急,边跑边喘来至佛陀面前。 “佛陀!伤势可要紧吗?”阿阇世王的声音在颤抖,显然地,他的内心非常焦急。 “没什么,你放心!”佛陀笑答道,一边叫他坐下,继续说道:“当时我是个商人,有一次和朋友合伙渡海到外埠经商,我们的计划很周到,也进行得很顺利,所以不多久就赚得一大笔钱。归途中,我们的船停靠在一处港口,那是个很繁华都市。一上岸,就忘记回家,尤其是那儿的美女,我的朋友被迷惑得六神无主。这时,有个好心的船夫告诉我们,再不离开此地,危险就要降身了。原因是,这个地方每年都要遭受海啸的袭击。海啸的季节就将到来,不走,将会人财两亡。我的朋友全无动于衷,我劝他,吓他都没有用。他完全失去了理智,一味迷恋那城市和女人。船只有一只,我不能忘却道义,抛弃他,独自先走。一天晚上,我们为此争吵起来。在生命存亡的关头,我急昏了,怒火上升,顾不了许多,抓起身边的木棍向他挥打过去,他的脚被我打伤。 “现在,你们不难知道我受伤的理由了吧?如你们说,佛陀还会受伤吗?应该知道,不会受伤的,那是佛陀的法身和报身。佛陀的应身和众生一样,有生老病死。佛陀的神通法力虽然不可思议,但敌不过业力。种如是因,就应承受如是果,佛陀也不能违背因果法则。 “四大假合的肉身,本来就不真实,成住坏空在所必然。一切事物的法性原是这样,顺应法性才能称佛陀。 “不错,我已经证得真如法性成为佛陀,但现在我也是人,我由父母生养,和你们一样具有人相。所以我必须顺应人性,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我都具有。佛陀的应身除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和众生没有两样,没有什么玄奥。” 大家听佛陀这么一说,才了解业力因果最胜的道理。
傲慢最终危害自己   傲慢最终危害自己   平日为人在懂得缩小自己,时时谦虚,以礼待人,则所行无碍。   佛陀在时世,僧团中有一位比丘经常炫耀自己的贵族身分。   这位比丘常说:「没有人能比得上我的出身。我的俗家富甲天下,无人能比。过去我吃的、穿的、用的,样样都有是珍贵、稀有的物品;就连佣人所使用的物品,也都是舶来品……」每次这位比丘托钵回来,看着钵中的粗食就会叹道:「唉!过去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的珍馐,现在竟然吃这种粗食!」日子久了,渐渐引起其他比丘的议论。   佛陀知道后,便对大家说明原由:「这位比丘在过去世很久很久以前就有这种习性。他曾经是一位织布工人,长得高大俊秀。当时有一位非常聪明伶俐、身怀多项技术的人,不但会制造弓箭,连射箭的技术也是一流的。每次比赛都大胜群雄,深获大家的好评。虽然他有一身的好技术想奉献给国家,却因身材矮小、外表不起眼,深怕国王看不起他。」   因此,他想挑选一位身材高挑、外表看来能被重用的人,一起去觐见国王。结果,长得高大俊秀的织布工人被他挑上了。有多项技术的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织布工人,并诚恳地说:「不如你放下织布的工作,我们一起去觐见国王;然后告诉国王你有一身的技术,而我则上你的随从。若国王能录用我们,那么往后的生活就不必忧虚了。」   织布工人听了,觉得有这么好的机会,何乐而不为?立刻答应了。于是,两人依约前往皇宫,织布工人向国王毛遂自荐有一身的技术。国王很满意,给了一分优厚的待遇,两人从此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   过了一段时间,国境内传出老虎为害人畜的事件,老虎经常在进出城门的要道附近出没,已经有很多人被老虎吃了。国王听到消息后,立刻将这项任务交给织布工人,要他为民除害;织布工人接到任务,非常担心自己的身分被识破,赶紧将这件事告诉他的随从。   这位技术高超的人就告诉织布工人说:「不要怕,你必须用沉着的态度来应付。首先,在捉拿老虎之前,要记得向大家宣布捉拿的时间,到时候人人一定会各执弓箭前来相助。等大家聚集起来,你再到老虎出没的地方引它出来,然后赶紧躲进草从中里趴着。这时,大家看到老虎,心里一定很害怕,就会发射弓箭。等老虎射中后,你就拿着绳子索站出来说:『我原本打算要活捉这只老虎去见国王,到底是谁把老虎射死的?』听你这么说,一定没有人敢承认,最后你就把被射死的老虎送到国王面前;国王看到了一定会很欢喜,然后大大地赏赐你。」   织布工人听了,就按照「随从」所教的方法去做。果然不出所料,老虎被射死了,国王赏赐了许多金银宝物给他。   隔了一阵了,又发生野牛为害百姓的事。织布工人依样画葫芦,用上次的方法把野牛除掉了。因此,国王又给他很多的赏赐,而且更信任他了。   自从织布工人除掉虎、牛之患后,又得到国王的器重,就变得非常贡高傲慢,渐渐对传授方法给他的「随从」愈来愈不尊重。他常说:「你别忘了,你是我的随从,是服侍我的人!」这位技术高超的人只好忍气吞声地过日子。   又过了一段时间,邻居的国家突然联合起来,要攻打这个国家。国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织布工人,因此就对他说:「你的箭法这么好,是不是让你打头阵去抵抗乱人?」织布工人听了国王的命令,心里忐忑不安,也忧喜参半,因为如果打输了,那既得利益就会丧失;如果打胜了,就可以更上一层楼,名利兼收。   当邻国的大军临近边界时,织布工人因没有真实技术,心里非常担心害怕,他的「随从」看他如此,就紧跟在后。   出发时,织布工人骑在大象背上,看起来还颇为威风,但当对方的大军到时,他却吓得大小便拉了一裤子、险些从大象背上跌下来。他的「随从」就用绳子将他绑在大象背上,并告诉他说:「当你得势之时,多么洋洋得意;现在大军在前,你却如此害怕,真可怜!赶快回去把身体洗一洗吧!这次的战役就交给我了。」   于是织布工人撤退下来,换这位身材矮小的「随从」去应战。由于他武术高超又懂得应用战术,没多久就打败了敌军,赢得胜利。   凯旋归来后,「随从」用自己真正的身分觐见国王。国王非常欢喜也觉得可惜,原来一位「高人」只因身材矮小,就让自卑感埋没了这么久,于是封他为大将军。而过去不可一世的织布工人,经过这次战役后,完全失去昔日贡高自大的形态。   佛陀说完之后,对大众说道:「你们知道吗?过去那位织布工人就是现在这位比丘。他出身贱族,内心有自卑感,却又生起傲慢心;他常常炫耀自己的身分,其实,只是为了掩盖自己卑劣的心态。」   不管学佛或是平日为人皆要缩小自己;待人处事要事事谦虚。如果贡高自大,在修行或人生的路上就会遇到许多障碍。
傲慢最终危害自己   傲慢最终危害自己   平日为人在懂得缩小自己,时时谦虚,以礼待人,则所行无碍。   佛陀在时世,僧团中有一位比丘经常炫耀自己的贵族身分。   这位比丘常说:「没有人能比得上我的出身。我的俗家富甲天下,无人能比。过去我吃的、穿的、用的,样样都有是珍贵、稀有的物品;就连佣人所使用的物品,也都是舶来品……」每次这位比丘托钵回来,看着钵中的粗食就会叹道:「唉!过去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的珍馐,现在竟然吃这种粗食!」日子久了,渐渐引起其他比丘的议论。   佛陀知道后,便对大家说明原由:「这位比丘在过去世很久很久以前就有这种习性。他曾经是一位织布工人,长得高大俊秀。当时有一位非常聪明伶俐、身怀多项技术的人,不但会制造弓箭,连射箭的技术也是一流的。每次比赛都大胜群雄,深获大家的好评。虽然他有一身的好技术想奉献给国家,却因身材矮小、外表不起眼,深怕国王看不起他。」   因此,他想挑选一位身材高挑、外表看来能被重用的人,一起去觐见国王。结果,长得高大俊秀的织布工人被他挑上了。有多项技术的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织布工人,并诚恳地说:「不如你放下织布的工作,我们一起去觐见国王;然后告诉国王你有一身的技术,而我则上你的随从。若国王能录用我们,那么往后的生活就不必忧虚了。」   织布工人听了,觉得有这么好的机会,何乐而不为?立刻答应了。于是,两人依约前往皇宫,织布工人向国王毛遂自荐有一身的技术。国王很满意,给了一分优厚的待遇,两人从此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   过了一段时间,国境内传出老虎为害人畜的事件,老虎经常在进出城门的要道附近出没,已经有很多人被老虎吃了。国王听到消息后,立刻将这项任务交给织布工人,要他为民除害;织布工人接到任务,非常担心自己的身分被识破,赶紧将这件事告诉他的随从。   这位技术高超的人就告诉织布工人说:「不要怕,你必须用沉着的态度来应付。首先,在捉拿老虎之前,要记得向大家宣布捉拿的时间,到时候人人一定会各执弓箭前来相助。等大家聚集起来,你再到老虎出没的地方引它出来,然后赶紧躲进草从中里趴着。这时,大家看到老虎,心里一定很害怕,就会发射弓箭。等老虎射中后,你就拿着绳子索站出来说:『我原本打算要活捉这只老虎去见国王,到底是谁把老虎射死的?』听你这么说,一定没有人敢承认,最后你就把被射死的老虎送到国王面前;国王看到了一定会很欢喜,然后大大地赏赐你。」   织布工人听了,就按照「随从」所教的方法去做。果然不出所料,老虎被射死了,国王赏赐了许多金银宝物给他。   隔了一阵了,又发生野牛为害百姓的事。织布工人依样画葫芦,用上次的方法把野牛除掉了。因此,国王又给他很多的赏赐,而且更信任他了。   自从织布工人除掉虎、牛之患后,又得到国王的器重,就变得非常贡高傲慢,渐渐对传授方法给他的「随从」愈来愈不尊重。他常说:「你别忘了,你是我的随从,是服侍我的人!」这位技术高超的人只好忍气吞声地过日子。   又过了一段时间,邻居的国家突然联合起来,要攻打这个国家。国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织布工人,因此就对他说:「你的箭法这么好,是不是让你打头阵去抵抗乱人?」织布工人听了国王的命令,心里忐忑不安,也忧喜参半,因为如果打输了,那既得利益就会丧失;如果打胜了,就可以更上一层楼,名利兼收。   当邻国的大军临近边界时,织布工人因没有真实技术,心里非常担心害怕,他的「随从」看他如此,就紧跟在后。   出发时,织布工人骑在大象背上,看起来还颇为威风,但当对方的大军到时,他却吓得大小便拉了一裤子、险些从大象背上跌下来。他的「随从」就用绳子将他绑在大象背上,并告诉他说:「当你得势之时,多么洋洋得意;现在大军在前,你却如此害怕,真可怜!赶快回去把身体洗一洗吧!这次的战役就交给我了。」   于是织布工人撤退下来,换这位身材矮小的「随从」去应战。由于他武术高超又懂得应用战术,没多久就打败了敌军,赢得胜利。   凯旋归来后,「随从」用自己真正的身分觐见国王。国王非常欢喜也觉得可惜,原来一位「高人」只因身材矮小,就让自卑感埋没了这么久,于是封他为大将军。而过去不可一世的织布工人,经过这次战役后,完全失去昔日贡高自大的形态。   佛陀说完之后,对大众说道:「你们知道吗?过去那位织布工人就是现在这位比丘。他出身贱族,内心有自卑感,却又生起傲慢心;他常常炫耀自己的身分,其实,只是为了掩盖自己卑劣的心态。」   不管学佛或是平日为人皆要缩小自己;待人处事要事事谦虚。如果贡高自大,在修行或人生的路上就会遇到许多障碍。
修道人不能戴假面具 修道人,时时要回光返照,不要向外驰求,在外边是找不到的。   不能说我有境界,听到虚空中有人在说话。那简直是着魔,不是入定。修道人,要“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连自性都不认识,还要另外头上安头,弄出一个神或菩萨,这是错误的思想,愚痴的行为。   修道人,时时要回光返照,不要向外驰求,在外边是找不到的。在自性里,应有尽有,一概俱全。先问自己有没有修行?有没有功夫?不问别的,只问有没有贪心?有,就是没有修行;没有,就是有修行,这是最要紧的。   再问问自己,有没有嗔心?人家无缘无故打你,你发不发脾气?你若发脾气,那是没有功夫。若能不发脾气,不能说我执已断,只是减少而已。要有这种功夫,“打我没看见,骂我把理服”。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用功夫。   如果有烦恼发脾气,那就是没有修行,没有放下。若是放下一切,谁有烦恼?谁在那儿作怪?如果没有烦恼,也不发脾气,这是修道人的本分。不能说我的修行了不起,这不过是修道刚迈第一步而已。不能贡高我慢,认为不得了,“啊!你们来看我的修行,是全世界第一”,这种人,真是大我慢、大魔王!诸位千万不可有这种思想,若是有的话,就是邪知邪见。   照照自己,有没有愚痴?是不是什么都明白了,一切无所障碍?如果是一通一切通,那是修行一个开始而已。不能说我什么都够了,一切都圆满了,那就是我慢狂。所谓“真空无人我,大道无形相”,真空的时候,有个什么人?又有个什么我?怎会打桔汁的妄想?这是没有证得三摩地。如果入三摩地,自然地甘露水现前,还用到外边去找吗?都在自性中。   修道人,不能戴着假面具,一边挂修行的招牌,而不做修行的事。所谓“挂羊头卖狗肉”,做些不如法的事,焉能得到三摩地?真正修道人,若专心念观世音菩萨,即得三昧。三昧的境界,再冷的天不冷,再热的天不热,再渴不渴,再饥也不饥。就有这样的妙,妙不可言。   修道人,要真真实实去修行,躬行实践,不可贪图假名。修行是讲真功夫,要受得起考验。不可自吹自擂,我有道行。是真是假,行家一看便知。所谓“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更不可冒充过来人,那是打大妄语,会堕地狱的。也不可修行一点,就认为够了,那始终是画饼不能充饥。望梅虽然能止渴,但是一时之效,都不是实际,也不能成事实。还是规规矩矩依法修行,才是正途。
误解“攀缘”意义的长者   误解“攀缘”意义的长者   有一回,佛陀对弟子说:「要把自己的心照顾好,不要攀缘;心若不断攀缘,烦恼就难断;以至於轮回六道,苦不堪言!要断除六道轮回的苦,一定要断除攀缘的心。」  心不攀缘 施无求,舍无求  一位富有的长者听了佛陀的开示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把这句话放在心里,决心好好修行,不再轮回六道受苦,因此对一切众生,完全没有考虑到好或坏、该做或不该做,只想:不攀缘。  从那时起,他对守门人说:「若有乞丐来要东西,你都替我拒绝。从现在开始,我再也不想跟众生结缘了。」  这个消息慢慢传开,很多人就议论纷纷!说某某长者在还没有信佛前,那么有爱心、常常帮助人;但是信佛后,心肠如铁,看到婆罗门的修行者、生活贫困的人,一律拒於门外不肯布施。「这真的是佛陀的教法吗?」大家都很疑惑。  佛陀其他弟子听到了,就赶快去请教佛陀:「佛陀!您的教法是不是要我们断绝外缘,不能跟众生攀缘?」  佛陀说:「我所说的是要断除攀缘之心――对人我是非的执著、对名利地位的不断追逐,这就叫做不断攀缘心。有了不断攀缘的心,就会受六道轮回之苦。」  弟子说:「佛陀!那么某某长者所听到的佛法,是断章取义了!因为误解攀缘的意义,现在他心肠如铁石,断绝了对穷人的帮助。」  佛陀听了很无奈地摇摇头说:「众生愚痴,听法时总是断章取义――知其一不知其二,执在一端,而有偏执的心态。」  于是这位佛弟子便赶到长者家,告诉他:「你错了!佛陀的教法是要『施而无所求,舍而无所求』;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要守住这分无所求的心,不要有执著。」  长者听了赶紧请教佛陀:「佛陀!难道我真的听错了?」  佛陀说:「你不只听错,也做错了!要脱离六道轮回之苦,必要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法。而在六度之中,又以布施为第一;你断绝了对穷人的帮助,是不对的。」  「可是佛陀,您不是说不要跟众生攀缘吗?」长者问道。  佛陀说:「我所说的是心不要攀缘――要用心去付出、去施舍而能无挂碍、无执著;能做到三轮体空,这才是真布施,若心有执著、挂碍,就叫做攀缘心。」  听法不能以偏概全,学佛一定要用智慧深思,体会人生正确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如果能用深度的智慧、冷静的沈思来分析,哪怕只是一句话也能「一理通,万理彻」;否则就会变成断章取义。  同样是佛陀说的教法,因为听法者用心程度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了解,而产生偏差。所以,我们要用心去体会佛陀的每一句教法,并且用深度的智慧去分析。
误解“攀缘”意义的长者   误解“攀缘”意义的长者   有一回,佛陀对弟子说:「要把自己的心照顾好,不要攀缘;心若不断攀缘,烦恼就难断;以至於轮回六道,苦不堪言!要断除六道轮回的苦,一定要断除攀缘的心。」  心不攀缘 施无求,舍无求  一位富有的长者听了佛陀的开示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把这句话放在心里,决心好好修行,不再轮回六道受苦,因此对一切众生,完全没有考虑到好或坏、该做或不该做,只想:不攀缘。  从那时起,他对守门人说:「若有乞丐来要东西,你都替我拒绝。从现在开始,我再也不想跟众生结缘了。」  这个消息慢慢传开,很多人就议论纷纷!说某某长者在还没有信佛前,那么有爱心、常常帮助人;但是信佛后,心肠如铁,看到婆罗门的修行者、生活贫困的人,一律拒於门外不肯布施。「这真的是佛陀的教法吗?」大家都很疑惑。  佛陀其他弟子听到了,就赶快去请教佛陀:「佛陀!您的教法是不是要我们断绝外缘,不能跟众生攀缘?」  佛陀说:「我所说的是要断除攀缘之心――对人我是非的执著、对名利地位的不断追逐,这就叫做不断攀缘心。有了不断攀缘的心,就会受六道轮回之苦。」  弟子说:「佛陀!那么某某长者所听到的佛法,是断章取义了!因为误解攀缘的意义,现在他心肠如铁石,断绝了对穷人的帮助。」  佛陀听了很无奈地摇摇头说:「众生愚痴,听法时总是断章取义――知其一不知其二,执在一端,而有偏执的心态。」  于是这位佛弟子便赶到长者家,告诉他:「你错了!佛陀的教法是要『施而无所求,舍而无所求』;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要守住这分无所求的心,不要有执著。」  长者听了赶紧请教佛陀:「佛陀!难道我真的听错了?」  佛陀说:「你不只听错,也做错了!要脱离六道轮回之苦,必要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法。而在六度之中,又以布施为第一;你断绝了对穷人的帮助,是不对的。」  「可是佛陀,您不是说不要跟众生攀缘吗?」长者问道。  佛陀说:「我所说的是心不要攀缘――要用心去付出、去施舍而能无挂碍、无执著;能做到三轮体空,这才是真布施,若心有执著、挂碍,就叫做攀缘心。」  听法不能以偏概全,学佛一定要用智慧深思,体会人生正确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如果能用深度的智慧、冷静的沈思来分析,哪怕只是一句话也能「一理通,万理彻」;否则就会变成断章取义。  同样是佛陀说的教法,因为听法者用心程度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了解,而产生偏差。所以,我们要用心去体会佛陀的每一句教法,并且用深度的智慧去分析。
恭敬一切人与非人   恭敬一切人与非人   佛陀成道后,一日在优楼频螺聚落的尼连河岸边菩提树下静坐,心中思惟着:“一个没有恭敬心的人,自然无法恭敬、孝顺师长,不愿听从教诲,所作所为无所忌惮,放纵私欲,任意而行,便失去受益、提升自己的机会,将为种种烦恼、苦难所缠缚逼迫。相反地,若人能以恭敬谨慎之心,孝顺、侍奉师长,无有违逆,自身则能有所受益,常常处在安详、喜乐的境界中。”   接着,佛陀进一步思惟:“世间若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优于我者,无论他是天人、人、魔、梵天、沙门或婆罗门,我都应该向他请益、学习,恭敬供养。”于是佛陀仔细地观察诸世间,却发现没有任何人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能够超越已觉行圆满的自己。于是,佛陀心想:“我应亲近、依止、供养、恭敬、尊重我所证悟的真理,因为过去诸佛皆是如此奉行,未来诸佛亦将如此遵行,所以我应效法过去、未来诸佛,亲近、依止、供养、恭敬正法。”   此时,大梵天王知道佛陀综观世间之领悟,明了三世诸佛都是依法而住,自己也应跟随三世诸佛之行,依法而住。于是天王来到佛陀的面前,恭敬地对佛说:“世尊,诚如您所开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都是真正觉悟真理的圣者,能够破除一切烦忧热恼,一切皆依法为师,所以时时亲近、依止正法,就是三世诸佛所说的共法。我应要尊重佛陀的教法,时时忆念佛陀的教导,尊重供养无上法。”梵王深深地赞叹、礼敬佛陀后才离去。
恭敬一切人与非人   恭敬一切人与非人   佛陀成道后,一日在优楼频螺聚落的尼连河岸边菩提树下静坐,心中思惟着:“一个没有恭敬心的人,自然无法恭敬、孝顺师长,不愿听从教诲,所作所为无所忌惮,放纵私欲,任意而行,便失去受益、提升自己的机会,将为种种烦恼、苦难所缠缚逼迫。相反地,若人能以恭敬谨慎之心,孝顺、侍奉师长,无有违逆,自身则能有所受益,常常处在安详、喜乐的境界中。”   接着,佛陀进一步思惟:“世间若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优于我者,无论他是天人、人、魔、梵天、沙门或婆罗门,我都应该向他请益、学习,恭敬供养。”于是佛陀仔细地观察诸世间,却发现没有任何人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能够超越已觉行圆满的自己。于是,佛陀心想:“我应亲近、依止、供养、恭敬、尊重我所证悟的真理,因为过去诸佛皆是如此奉行,未来诸佛亦将如此遵行,所以我应效法过去、未来诸佛,亲近、依止、供养、恭敬正法。”   此时,大梵天王知道佛陀综观世间之领悟,明了三世诸佛都是依法而住,自己也应跟随三世诸佛之行,依法而住。于是天王来到佛陀的面前,恭敬地对佛说:“世尊,诚如您所开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都是真正觉悟真理的圣者,能够破除一切烦忧热恼,一切皆依法为师,所以时时亲近、依止正法,就是三世诸佛所说的共法。我应要尊重佛陀的教法,时时忆念佛陀的教导,尊重供养无上法。”梵王深深地赞叹、礼敬佛陀后才离去。
除五欲:观空知足,少食少睡不吃好,绕佛拜佛,念清听清,往生最重要 佟爱国老师谈消除五欲: 念佛念不下去,这里原因很多。有的呢是由于自己的目的不明确。有的呢有了目的但是自己不能精进,不能精进是由于自己被五欲牵扯住了。如果大家不能精进念佛,如果目标没有问题,大家一定要检察自己一定被五欲牵住了,所以要找到自己被五欲哪个牵得最重要,要把这个扣解开放下,然后念佛才能够一路顺风。也就是像净空老法师讲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看破放下才能自在,自在后才能随缘念佛。随缘念佛的时侯感觉自在就不难了。否则的话感觉到很难。所以我们每个人念佛一定要目的明确,放下五欲(财色名食睡。),要从这上好好下功夫。 当然说还有其他方面,然后大家再逐渐去悟,这二个方面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每个人在精进的时侯遇到一点难关一定要用自己的耐力透过去,得到轻安这种感觉,你念佛就不至于产生不喜欢念,甚至念不下去的状态。 主要是我们放下五欲的难度,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五种欲望,想放下是有难度的,大家轻重程度不一样,有人对财非常重,有的人对**非常重,有的人对名的欲望非常重,有的人对食,对睡的欲望非常重。可是在这里,我们怎样对治自己呢? 大家想一想,每个人出生在世上,就已经注定要死亡, 人到临终时什么带不去带不走, 财色名食睡到头一场空。要常常这样观察。所以我们就知道,我们在世上最主要的是什么。大家一定要想到,佛法是我们的救命稻草啊,特别是净土法门是我们这个时代,今世这个时代的救命稻草啊。我们要把净土法门学佛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那才行,当我们把学佛求生极乐世界看得最重要的时候,那我们的财色名食睡自然就要看得淡了。把财色名食睡看得很淡就能帮助我们放下这些。 另外在这里呢,我还告诉大家重要的一点,知足常乐。我们得懂得知足,如果真懂得知足,那我们一天吃饱饭就可以了,其他我们还求什么呢,吃饱饭后就应该好好修行了。不用说我们修学佛法,就是在儒学里,都讲到:君子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一定要知足,只有知足才能把这几种欲望伏除。 可是这几种欲望,这里有一个最难的。也就是**这一关。有好多都是因为**搅得自己心不安,所以念不下去,当然说不是所有,一大部分人是这样。这个欲望怎么降伏它?我告诉大家,最重要的不能吃得好,不能吃得饱啊。 我们这一天一定要少吃饭,也不要吃很有营养的东西,这非常重要!因为饮食跟色,这二个可是好哥们啊。如果我们烧一锅水,烧开了,我们要想让这锅水变凉,我们首先要撤掉底下的柴火, 然后锅里的水才容易变凉。如果我们不撤掉底下的火想让水变凉就太不容易了。我们的吃饭好比底下烧的火,我们这个欲望也就是**的心好比烧开的水。怎么让水凉下来,怎样让欲火冷清下来?一定要撤掉底下的火,也就是撤掉饮食。可是不吃饭,我们又难以支撑身体,这就需要长时间的修行磨炼,要少吃,吃没有营养的,老实念佛。当有一天我们戒定慧充足了,精气神充足了,我们自然吃得就少啦。就代替了一部分食物。而且呢,心中呢欲念又减少。念佛功夫自然就提升上去。另外还有一点,古德说饱暖思淫欲,一个吃得饱,一个穿得暖。所以我们修行时,屋里不能太热,吃得不能太饱, 而且睡眠不能贪睡。如果睡眠一多,这个精神恢复过来,欲望心又容易产生了。所以要少食,少睡,居住环境要温度低,这样对我们修行都非常有好处。对降伏五欲,降伏淫欲非常有好处。 而且还要有一定运动量,绕佛拜佛这样就会很好。而且呢,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问题。我们好多人想起**方面的事情,或者说想某个异性,当这一念一起时,他没有管,没有制止它,而是让这一念下去,不停的想,这就糟啦。这就好比,就像一个炸弹你给点燃了,点燃之后放在自己怀里,想不让爆炸,这就很难了。怎么让炸弹不爆炸呢。也就是第一关先不让炸弹的导火线点燃。导火线没点燃的炸弹放到哪里都不会爆炸,它都会很安全。我的意思是说,我们重点是是第一念那!要把持住,第一念不让它延续就代表导火线不让它点燃那。 我们念佛,特别是三百多天后的灾难,我们就应该好好念佛,要把这句佛号要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要不间断的听自己的佛号,不间断的听,你就不跟自己的欲望跟着自己的念头去走了,我们这样才能把这一念转过来。大家一定要记住!绝不让自己的欲望在心中浮现时间长,一定在第一念就打住,打住的方法就是听清这句佛号,不管他了。不要生起伏这个妄念,越伏可能导致越严重,所以不理他。 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精进来降伏五欲,这五欲就是我们菩提道上最大的魔障。为啥古人讲:“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个寒彻骨就是在降伏五欲的时候,五欲降伏了以后,以后的修行,我告诉大家,那就是非常快乐了!那就没有那么高的难度了!所以大家一定要透过这几关。
染布的譬喻(转自日行一善mm 发帖) 佛世时,曾以一则染布的故事作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十分热闹的街道,贩卖着各种生活用具,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 当佛陀走到一家染布店时,便静静地站在一旁、看染布师傅工作。佛陀很用心地看完整个染布过程后,就继续再往前走。托完钵回到精舍后,佛陀问弟子们:「今天到城里托钵,你们有什么感想吗?」 有位弟子回答:「城里好热闹!有很多人忙着采购所需要的东西,商人也很热络地在卖东西。」 佛陀又问:「你们看到那么多人在买卖东西,在这买卖之间,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有位弟子回答:「为了生活。」 佛陀说:「对!就是为了生活。但是人除了生活之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那就是心灵。心灵也需要养生的资粮!」 弟子就问佛陀:「佛陀,到底养生的资粮是什么呢?」佛陀说:「就是智慧。要让慧命健康地成长,就不要让杂质污染了心灵。就像在染布店工作的师傅,虽然他全身因染布而沾上许多颜色,但是他却很细心地把那些白布照顾得十分洁净,为的就是要染出一块好布料。」 「修行也是一样。虽然我们身在五浊恶世的复杂社会里,心仍要保持清净。万一我们的心像一块白布被污染、弄脏了,那时候任凭染布师傅的技术再好,也染不出色泽很好的布来。所以,我们要像染布师傅一样,用心照顾好洁白的布料。」 总之,「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与世无争则世安」,如果我们希望凡事都能平静无波,唯有照顾好自心,别让「贪、瞋、痴、慢、疑」这五毒污染了我们的心。
何必在意小过失(转自日行一善mm发帖) 做人一定要学会承担,也一定要学会处之淡然。世间许多事情本来就很平常,无需计较是非黑白,看开了就是快乐。 有一天,知云和尚去参访石头禅师,二人谈兴很浓,说说笑笑不知不觉来到了江边。这时一位船夫正将沙滩上的渡船用力推向江里,准备载客过江。船下水后,沙滩上留下一片被压死的螃蟹虾螺,让人看后心生怜悯。 知云看后不禁向石头禅师问道:“请问大师,刚才船夫推船入江,压死不少虾螺,这是乘客之过,还是船夫之过?” 石头禅师毫不犹豫地答道:“既非乘客之过,也非船夫之过!” 知云不解,又问:“乘客、船夫都无罪过,那究竟是谁之过呢?” 石头厉声说道:“是你的罪过!” 知云听后,莫名奇妙。 石头禅师这才娓娓道来:“佛教虽讲有六道众生,但是以人为本。站在人本立场,船夫为谋生计而赚钱,乘客为了过江而搭船,虾蟹却又为了藏身而被压,这是谁之过?罪业由心造,心亡罪亦无,无心怎能造罪?纵使有罪,也是无心之罪,而你却无中生有,自造是非,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知云听后默然不语。 石头禅师接着又说:“有和无本是佛法的一物两面,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说有说无都是片面之词。” 知云大悟! 罪由心造,有罪无罪,全看有心无心。无心犯错不为过,有道是“天作孽犹可恕”,自然规律不可违抗,何必耿耿于怀;有心为之则罪不可赦,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即便是什么都没有做,只要心生恶念,那也是有罪的。 仰山和尚是伪山禅师的学生,有一年,师徒两个一年没见了,彼此都十分挂念,等到见面时,伪山禅师向仰山问道:“这一年你都做了些什么事?” 仰山说:“我开了片荒地,然后种了一些庄稼和菜,每天挑水浇地,锄草除虫,收成很好。” 伪山禅师赞许地说:“你这一年过得很充实呀!” 仰山和尚便问:“老师您这一年都做了什么事?” 伪山笑着答道:“我过了白天就过晚上。” 仰山随意说道:“你这一年也过得很充实呀!”刚说完,就觉得自己这么说有欠妥当,话语中似乎带着讽刺的意味,于是涨红了脸,情不自禁地咂了咂舌头,心想:“我这样说,老师一定以为我在取笑他,这样说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他的这一窘态早就被伪山禅师看破了。就在仰山盘算如何补救的时候,伪山禅师责备他说:“只不过是一句话,你为什么要看得那么严重呢?” 仰山一怔,忽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于是说道:“我们开始上课吧!”伪山禅师赞许地点了点头。 偶然的小疏忽,或无意的小过失,只要不是成心为之,如果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那就随它去吧,没有必要老是把它放在心里。
念佛乃法界缘起 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①。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②。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   ——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 注 释   ①拱极:如众星悉皆拱卫北斗星。   ②法界:指众生之心性,此心能生世间、出世间等一切诸法,故称为法界。 译 文 阿弥陀佛本从法身垂示十劫成佛之迹,必定与众生广结法缘,令未种善根者种,已种者增长,已增长者成熟,已成熟者解脱,不断佛种,若世间出世间之功德利益,悉皆不可思议。信愿持名,横超生死,圆证三不退,补处菩萨甚多。乃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中,最胜尊隆,十方诸佛于本土同音赞叹宣说。释尊亦遍洒净宗甘露法雨,流入娑婆苦海众生的心中,令其信愿持名,念念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由事持而达理持,则慈契于寂光真如实相。所以十方诸佛万德慈尊,悉皆伸出广长舌相,钦承赞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皆拱卫阿弥陀佛,如众星悉皆拱北。十方无量菩萨亦皆愿生极乐,亲觐弥陀。   当知众生本具之正因佛性,必藉了因佛性之慧解与缘因佛性之修持,方能开启。了因之慧解与缘因之修持,即是全体法界。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故念一佛,即念一切诸佛;极乐是法界藏土,故生极乐一土,即生一切诸佛国土。极乐净土中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阿弥陀佛接受吾人忏悔,授他方菩萨成佛之记,予众生摩顶加持,垂金色手臂接引众生,一一无非全体法界,一一皆横遍十方,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互遍互融,事事无碍。故此念佛增上缘因,有大力用,得生净土,即名法界缘起正理。
佛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众生? 针对我们这些背性、遭苦的众生,佛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的呢?佛在这种同体的心性当中,跟一切众生,无论是有情和无情都是同体的。当佛在成佛的那一刻,他现量见证的一切都是佛。所以佛在跟一切众生同体的心性当中,圆成了他的佛果的时候,虽然是在享受涅盘法乐,但他并没有在那里独享他的法乐。由于他现量亲证跟一切众生同体,所以众生在遭苦、遭受六道轮回的剧苦,佛就生起大悲心。有同体他就有悲心,悲是拔苦,拔苦为悲。就好像父母看到子女在生病的时候,甚至得绝症的时候,父母是不是很悲伤啊?他还能够去卡拉OK吗?他还能够自己一个人去旅游吗?他一定会念念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子女病好啊!这是同体的悲心所致。子女生病就好像自己生病,恨不得把这病移到自己身上来,这是感同身受的天性相关。无缘大慈,由于佛是证到空性产生的大慈心,慈就是给一切众生安乐,慈以予乐。为什么叫无缘呢?由于在这种空性当中,大平等的胸怀出来了,这里他就不会区别对待:这是跟我有缘的,这是跟我无缘的。有缘的,跟我有亲属关系的,我对他好一点;冤家对头我对他坏一点。他没有这些,他对一切众生都是大平等的胸怀,这就是无缘大慈。我们要了解,为什么诸佛如来要不断地示现到这个世间,八相成道救度我们?就是出于这两句话,是由佛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不得不来,一定要来。也唯有把这两句话把握住了,我们才了解什么叫宗教精神。
阿弥陀佛三愿的异同之处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是针对十方无量根机的众生而发的,里面有摄凡夫众生的愿,也有摄他方世界菩萨的愿。而摄受众生往生的愿,便集中在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中。对这三愿,自古迄今,有种种不同的界说。盲人摸象,虽不及大象全体,或能触及某局部,然亦不必以偏概全。总言之,往生的先决前提是信愿,乃《观经》中所述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心内涵亦是贯摄于此三愿,即十八愿表述为“至心信乐欲生”,十九愿表述为“至心发愿欲生”,二十愿表述为“至心回向欲生”,此乃三愿之共同点。然就三愿之不同点来看,在信愿行的侧重面上各有不同。十八愿侧重于信愿感通,单刀直入,从信愿核心点建立,一念净信即得往生,在行持上,只提“乃至十念”(当然尽形寿念佛,多多益善亦佳)。十九愿侧重于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含摄宗门教下各大修行人,如生前住持法道,弘扬佛法,殁后径登安养者。二十愿侧重于念佛的功夫,矻矻修行,亦不舍通途教门,然亦以此功德回向,期冀增上品位。这三个侧重点也涵摄十方众生。三种根机的众生,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时,悉皆细心地照顾到了,悉皆平等普摄三类众生安隐生到净土。可以说,三愿乃对机的差异,亦不必强分优劣。作为净业行人,在往生净土条件上,抓住十八愿的信愿核心,在日常的修为上,取法十九、二十愿的内蕴,可不众美毕具了吗?
长期失眠有办法吗? 居士:我多年来,每晚亦睡亦醒,最多睡三、四个小时,面色黄黄,自觉是全世界最苦最悲的人,没有人会了解。我已经忍受不了啦,今年43岁能吃能拉,能跑能游,但是已经觉得没有价值了,我该怎么办?请慈悲开示,我能到极乐世界去吗? 法师:你有佛性,是可以成佛的生命,怎么说没有价值呢?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失眠很好办,你只要对“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产生信心,这个名号就能治你的失眠,我们有好多这方面的例子。去年我们到深圳去,上火车的时候,有一批深圳居士来送我们,当时有个深圳居士来给我讲,说非常感谢东林寺,什么情况呢?她是多年失眠,十多年的顽症,治不了,也看了很多医生,苦恼不堪。结果她就是参加了东林寺的一个佛七,回来之后,失眠的问题解决了。所以她内心感激呀!欢喜呀!佛七时,从早上4点半到晚上9点念佛,一天念下来,当天晚上就睡着了。你看“南无阿弥陀佛”,这副阿伽陀药,一投下去,马上见效,立竿见影! 睡眠有个什么特点呢?你睡下去,很想睡着,尤其想到明天还有重要的事情,赶紧睡。这时往往是你越想睡,你越是睡不着,越睡不着就越想睡,越想睡就越睡不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实际上你的心理进入一种焦灼状态,你如果能跳出来,哎,睡不好正好啊,我看看书,我念念佛,睡不好才好了,这种滋味太好了,你一放开反而能睡着。有很多都是你心理导致的。我建议你到东林寺去参加个佛七,或是一昼夜经行念佛,你看当天晚上睡觉怎么样。有很多知识分子他念佛后,也发现很好。知识分子动脑筋动多了,很多人失眠。现在很多人很苦恼啊,离开安眠药就睡不着,然后对这个药物产生依赖。是药三分毒!但是有一个没有丝毫毒性,而且同时带来各种正面作用的这个药,你好好去服,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你要对佛号产生信心,要念足够的数量。如果你在睡眠之前,你先念一万声佛号,再去睡觉;或是磕一百零八个头,磕的全身大汗,同时念一万声佛号再去睡觉,你看看管不管用?不要胡思乱想,不要哎呀,我又没有价值,什么又伤害身体呀,要赶紧睡着啊,这些都是妄想杂念,自己纠缠自己。
一位已经不会讲话的癌症老人,忽然与我一起念佛十几声后往生 一位已经不会讲话的癌症老人,忽然与我一起念佛十几声后往生 先父往生的瑞相希有!今我感恩佛力加持,祈愿世人皆能相信阿弥陀佛的存在,悉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刹。以下是先父所留感受,与同修共勉! 人生沧桑路 后学林维禧于世七十载之感受 人活着就有痛苦,那本是谁都无法避免的事情。但痛苦能使人清醒,痛苦也能激发人的智慧和潜力,这就是佛家转烦恼为菩提的一大因缘。 人若在遭到不幸和困难的时候,眼泪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笑声和宁静的心态,才是对付不幸和困难的最佳方式。千万不要埋怨,更不要气馁,人生本来就是无常。 一个人的灵魂如果在堕落,再想拔起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若到达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赖的时候,往往就会变得很平静,甚至能体会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境。 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长期执着一个“我”的存在而生存,所以就有了贪婪、仇恨、痴迷、骄慢、不理智的心态和行为。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最好就不要怪别人,埋怨别人,仇恨别人,无论谁都应该学会责怪自己,反省自己,这样才有所觉悟。 一个人若遭到倾家荡产,有家难归的命运时,那是根本无法挣扎,无法奋斗,无法反抗的事情,就算将自己的肉体割裂,将心掏碎,还是无可奈何,故此世人就应明白,世间万物本来就是虚幻的,根本无须挣扎,无须反抗,无须执着。 聪明人永远不要眷着过去,而轻轻放过现在,应该要期望将来,直至生命终时魂归何处。愿世人皆能悉发菩提心,无限幸福,无限快乐!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回向尽虚空,尽法界,尽众生,早发菩提心,同证无上道。 忏 悔 文 我怜悯自己,为何于过去世中,不能相信阿弥陀佛的存在,若我相信,我已不再是凡夫,沉轮苦海! 我怜悯自己,为何于今生中,还不能相信阿弥陀佛的存在,若我相信,我将不再心缠“五毒”,苦不堪言! 往昔心若有弥陀,今朝凡夫已不再, 一切皆由着相致,离相是我忏悔心。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禅净二门,到家一著 原 文 禅佛二门,发行虽异,到家一著,其理是同。当知所以发行异者,如参禅拈来即是,不著佛求。然若自不能具正知见,又不遇正知见人,纵不退转,多入魔道,无佛力救护故也。若念佛,一切不取,惟念彼佛,虽无正解及师友开发,但直信有佛身土,发志即生。纵滞偏小,亦还于正,有弥陀愿力救护故也。是名发行有异,非谓法门地位深浅有异也。是知参禅即念佛,念佛即参禅。禅非佛不得往生,佛非禅不得观慧。念佛参禅,岂有二致? ——妙叶《念佛直指》 译 文 参禅与念佛两种法门,其下手修行的方法虽有不同,回归自性本源的理则是相同的。应当知道禅净下手行持不同的原因,比如参禅一法,头头是道,拈来即是,不著相以求佛。但是如果自己没有具备正知正见,又没有遇到具备正知正见的善知识导引锤钳,则参禅功夫纵然能不退失,也大多流入魔道,这是因为没有佛力加持救护的缘故。而念佛法门无须借助其它方法,只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虽然行者没有正确的知解,也没有良师益友的劝示引导,但只要能深信有阿弥陀佛、有西方净土,发愿往生,无不蒙佛接引。纵然初始滞于小乘偏真,一得往生,最终还能归于大乘正道,这是因为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加被救护所致。这是说禅净在下手行持上有差异,并不是说禅净所证的果位有浅深优劣的不同。由此可知,参禅即是念佛,念佛即是参禅。参禅不念佛不得往生净土,念佛不参禅则不能获得观照的智慧。念佛与参禅哪里有什么不同呢?
系念必得往生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系念必得往生愿 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世界无数的众生,闻信我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生起信心,就系念我国西方净土依正庄严,在日常的行持当中,种植诸多功德之本,把这些系念修行的功德,至心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有这样的心愿就能够成就。如果不能够实现这样的心愿的话,我就不成佛。 这里注意名号这个概念。名,名的体性是实相,是弥陀的大慈悲心,是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所以显示实相之体为名。那么这个称,有的叫名称,这个称是把这个名号的德性,把他显彰出来,树德为称。所以这个名称的向外的彰显,就有号令法界的意思,号令法界,生起他的善根。这个号,也有一个召唤的意思,召唤这个名号内具的功德,然后再以这个名号又引发众生的善根。所以这个名号的义理,就有一个高度功能性的,一种诱发的这样的功德在里边。所以我们众生听闻到弥陀的名号,他一定会感动的。因为阿弥陀佛多生多劫跟我们结上了法缘。我们听到这个名号会有一个奇异的感觉,甚至当下都会掉下眼泪。在这个世间上,你说听到一个名号就能掉眼泪,这里面就不是一个小小的因缘了。你不会对你很爱吃的什么东西掉眼泪了,我很爱吃香蕉,一听香蕉泪流满面。那么,植众德本,这个植众德本在通途教理是菩萨的六度万行,是一切功德的德本,因为他是成佛的资粮。那么在净土的法门当中,这个功德之本,还要来自于弥陀的名号。那么弥陀的名号,他是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具足六度万行。这个一心称念,回归一心,众德具足,这个名号就是一心,一心就是众德之本。然后我们把称念名号,包括六度万行的这种行持,至心回向,这很重要啊。这个我们所做的一丝一毫的善行,都要有一个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趋向。一定要把他回向全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不能做这种回向,他就自然的依据它的因果的法则去受报。尤其做那些慈善事业,如果你不至心回向,他都是有漏的人天福报的事情。如果你把做社会慈善事业有一个至心回向,这个至心就是要三轮体空啊。要回向法界众生,回向佛道,回向西方净土,他做了这个回向,这种有漏的福德才当下转为无漏的功德,往生的资粮。所以回向一门是非常重要的,回向也是成就我们的大悲心。
上求下化,广结法缘 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①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②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③。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佛说无量寿经》 注 释   ①六欲天:指欲界的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登地以上的菩萨常示现欲界天的天主。   ②四事:即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③优钵罗华:译作青莲华。 译 文 法藏菩萨称性发愿后,由愿导行,无量无尽旷大劫中,积功累德。在每一期出生的处所,随其心愿,自然有无量的珍宝之藏显发应现。以此财物布施摄受众生,教育化导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的佛道。法藏菩萨在十分久远的时间内,或示现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示现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示现为六欲天的天主乃至**的大梵天王。在作如此种种身份的示现中,恒常以四事(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此上供诸佛、下化众生的功德,不可称举述说。口中之气清香洁净,如同青莲华之香气。周身诸毛孔中,散发出栴檀香味。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貌颜色端正,相好殊胜微妙。其手恒常现出无有穷尽的珍宝,以及衣服、饮食、珍奇微妙的华香、缯、宝盖、幢幡等种种庄严之具。如此等奇妙之事,超越诸天人的福德。法藏菩萨于一切法都通达无碍,得大自在。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