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乐队 陨石乐队
关注数: 0 粉丝数: 5 发帖数: 1,335 关注贴吧数: 5
道丕法师诚感父骨 道丕法师诚感父骨   后周道丕法师,是陕西长安贵胄里人,自幼抱着出世的大志,七岁就出家做和尚。十九岁时,长安发生战事,带着母亲到华山避难,住在山洞中,那时因为兵灾的影响,米价很贵,没钱买米,只得饿着自己的肚子,乞食供母。母亲问他:“儿子吃饱饭了吗?”他虽饥肠辘辘,但为了避免母亲伤心,回答说:“我已经吃饱了。”他的父亲是一位军人,在霍山的战役中阵亡,他母亲对他说:“你父亲在霍山战死,尸骨暴露在风霜中,你能把它寻回来安葬吗?”法师奉了母命,一路赶往霍山,寻取父亲的尸骨。可是他看到战场上东一堆西一堆的累累白骨,无法知道究竟哪一具是父亲的遗骨。他就日夜的诵经,向空中祈祷说:“古人精诚的感应,有滴血认骨的事,现在我要寻取父骨,祝愿群骨之中,如果有转动的,那就是我父亲的遗骨。”他专心一志的注视着一大堆白骨,精诚祈祷,过了几天,忽然有一具髑髅从骨堆中跳出,摇动了很久,他知道这绝对是父亲的遗骨,不禁高兴得跳起来,把那具髑髅抱在自己的怀中,带回家中见母亲。就在这天夜间,他母亲也梦见丈夫归家,第二天早晨,果然看到道丕法师带着父亲的遗体回来,随即安葬。当时的人,都认为道丕法师的寻得父骨,是至孝的精诚感应所致。后来法师在朝中讲道,常居首席的地位,颇获朝野人士敬重。像道丕法师的孝行,绝粒而饷母饥,诵经而获父骨,真是大孝兼乎存殁,至行超乎古今,可说是佛门中具有孝行的模范人物。(取材自高僧传)  蕅益大师有言:“世人病释氏无父,而释氏之孝其亲,反过于世人,传记所载,盖历有明徵。”从道丕法师孝行的故事,不仅可以证明至孝的感应,且足以破除世人“释氏无父”的误解。
贫女施灯的故事   贫女施灯的故事   佛陀教导我们:应时常发高尚的愿望,看见别人做高尚的事业,心里要随喜。对于自己所做的功德应回向给一切众生。  发高尚的愿望,对于我们有人格和心智帮助很大。我们现在就举一个佛经里的例子来说明。《阿阇世王受决经》上记载:  阿阇世王用了一百斛麻油灯供佛,从他的宫门一直点到佛陀讲经说法的地方——祗园精舍。其间距离共有六里路。在这六里路中,到处都有阿阇世王的油灯。  当时有一位贫穷的婆婆,看到国王这么发心,她在内心感叹自己的命运和贫穷,无法大量布施,但终于拿出她储蓄的两个铜钱买油供养佛陀。本来两个铜钱只能买到二合的油,因为卖油的人被老婆婆的虔诚感动了,又自动加送了三合油给她。  那位老婆婆心里想著:这五合的油点不到半夜就完了。于是她私自发了一个誓愿:‘假如我将来也能成为像佛陀那样完美的圣人,希望我点一盏油灯通宵都不会熄灭!’   那天夜里,国王所点的油灯有的亮一点,有的暗一点,情况很不一致。只有贫穷的老婆婆所点油灯,光明达旦,目连尊者想用袈裟扇灭那油灯,那油灯反而更明亮。佛对目连尊者说:‘这盏油灯不是你的力量可以吹灭的。这位老婆婆过去世已亲近了一百八十亿完美的圣者,她再过三十劫以后,就会成佛,佛号叫做须弥灯光如来。只因为她过去世很少布施,所以今生才这么穷。’   由上可知,越贫穷的人,布施的力量也就越大,因为贫穷而能布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面我们顺便来谈谈施灯的好处,根据《安士全书》的记载,布施油灯照明道路,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1、因为有了灯光,眼前的路就可以看得清楚,所以施灯的人,将来会得到明目的果报。  2、因为有了灯光,人们走路就可以无忧无虑,所以施灯的人,将来会得到欢喜的果报。  3、因为有了灯光,人们走路不会踩到脏泥巴,所以施灯的人,将来会得到身体洁净的果报。  4、因为有了灯光,人们走路时就不会害怕狗的吠叫,所以施灯的人,将来会得到没有畏惧的果报。  5、因为有了灯光,人们行走时就不至于跌倒摔伤,所以施灯的人,将来会得到没有病痛的果报。  6、因为有了灯光,人们不致堕落沟坑而丧命,所以施灯的人,将来会得到长寿的果报。  在这里顺便提醒诸位:布施或装设路灯,应加灯罩,以免飞蛾和其他小昆虫扑光时被烫死或烧死。如果不这样防范,不但不能得到福报,反而会种下杀生损寿的祸因了
贫女施灯的故事   贫女施灯的故事   佛陀教导我们:应时常发高尚的愿望,看见别人做高尚的事业,心里要随喜。对于自己所做的功德应回向给一切众生。  发高尚的愿望,对于我们有人格和心智帮助很大。我们现在就举一个佛经里的例子来说明。《阿阇世王受决经》上记载:  阿阇世王用了一百斛麻油灯供佛,从他的宫门一直点到佛陀讲经说法的地方——祗园精舍。其间距离共有六里路。在这六里路中,到处都有阿阇世王的油灯。  当时有一位贫穷的婆婆,看到国王这么发心,她在内心感叹自己的命运和贫穷,无法大量布施,但终于拿出她储蓄的两个铜钱买油供养佛陀。本来两个铜钱只能买到二合的油,因为卖油的人被老婆婆的虔诚感动了,又自动加送了三合油给她。  那位老婆婆心里想著:这五合的油点不到半夜就完了。于是她私自发了一个誓愿:‘假如我将来也能成为像佛陀那样完美的圣人,希望我点一盏油灯通宵都不会熄灭!’   那天夜里,国王所点的油灯有的亮一点,有的暗一点,情况很不一致。只有贫穷的老婆婆所点油灯,光明达旦,目连尊者想用袈裟扇灭那油灯,那油灯反而更明亮。佛对目连尊者说:‘这盏油灯不是你的力量可以吹灭的。这位老婆婆过去世已亲近了一百八十亿完美的圣者,她再过三十劫以后,就会成佛,佛号叫做须弥灯光如来。只因为她过去世很少布施,所以今生才这么穷。’   由上可知,越贫穷的人,布施的力量也就越大,因为贫穷而能布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面我们顺便来谈谈施灯的好处,根据《安士全书》的记载,布施油灯照明道路,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1、因为有了灯光,眼前的路就可以看得清楚,所以施灯的人,将来会得到明目的果报。  2、因为有了灯光,人们走路就可以无忧无虑,所以施灯的人,将来会得到欢喜的果报。  3、因为有了灯光,人们走路不会踩到脏泥巴,所以施灯的人,将来会得到身体洁净的果报。  4、因为有了灯光,人们走路时就不会害怕狗的吠叫,所以施灯的人,将来会得到没有畏惧的果报。  5、因为有了灯光,人们行走时就不至于跌倒摔伤,所以施灯的人,将来会得到没有病痛的果报。  6、因为有了灯光,人们不致堕落沟坑而丧命,所以施灯的人,将来会得到长寿的果报。  在这里顺便提醒诸位:布施或装设路灯,应加灯罩,以免飞蛾和其他小昆虫扑光时被烫死或烧死。如果不这样防范,不但不能得到福报,反而会种下杀生损寿的祸因了。
卖给放生的缺斤少两,必下地狱   卖给放生的缺斤少两,必下 地狱  我放生的时候,遇到过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很有意义。  几年前的一次,我初到广州,就很快去放泥鳅,但是仅仅在市场买到了十几斤,我拎着袋子,打不到车,于是念观音菩萨,念了10几分钟,就有车到。要知道那个地方确实是不可能有出租的。以前,我经常在打不到车的时候念观音,一般在等了很久等不到车时,我就念他10声左右就会有车来,念得越有信心,车就来得越快。看过印光老法师的话:佛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佛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还有他老人家说的:念佛念观音若有信心,则无求不得。 那次打到车后,因为过于急着上车,泥鳅掉了几只,我去拾的时候,就有鸟吃了几只泥鳅。这后来问过法师:“说是鸟和泥鳅之间的事情,也就是他们的因缘凑足了,就把命还它了。我们也没办法,别太难过执着这些了。”   还有一次,买了牛蛙放生,放在家里,晚上梦到电话给我报丧,早上一看,是死了只牛蛙。这次知道死在自己手里,是因为自己放得慢,这绝对是有罪过的。若买了的路上因为动物本来就弱而死,则无过。  以前有个朋友,回家关门一心念佛,也不放生了,也不助念了,因为他看到念佛功德第一,念佛就是大明咒,大神咒,无上咒,无等等咒。我看了他这个样子,觉得似乎也不大对,但是也说不出什么。后来我看到《藕益要解》,中说到:“既废于事,理亦不圆”。才知道,事理不能分开,有缘分还是要帮助众生的。 众生总是偏激一点,要么这个好,那个就不好,要么那个好这个就不好。其实你看到被杀而不放生,那么你念佛是否觉得惭愧不圆满呢,阿弥陀佛会这样吗?  吉林有个王万和师兄,他有严重的风湿,他也没有钱,但是他发心一定要放生50万元,为什么他这么有信心呢,因为他以前每次小放生后,身体都会舒服许多,非常明显。  还有个师兄本来有54000元,是决定全部放生的。可他去了澳门赌博,想赢得更多,可是输光了。回来后天天做恶梦。为什么,已经发心做的事情,阴间功德簿上记得非常清楚,功德很大,若没有做,则成罪过。 比如你发心捐款,虽然没有捐,已经有了功德,但是没做,则一定成为罪过。发心供养某寺院,最后没有供养,供养了其他寺院,这也是罪过。此罪会堕恶鬼道。 这个师兄开始梦的是家中着火,然后梦到有日本人杀他,还有人和他打架,还有核子爆炸,瘟疫传染到自己,还有自己得了重病,自己进监狱被人打和侮辱,老婆得了绝症,醒后整日头痛。已经非常严重,这是地狱现前。还是趁神变日拿出23000元钱先放生2000多斤泥鳅,然后立刻没有恶梦了,是放了当天就没有,以后也就一直没有了。还有零星的梦,没有恐怖血腥的梦了。  有人在广州黄沙放生,被那里的小贩掺水,黄沙卖泥鳅的贩子掺水是非常熟练的了,有人放5000斤泥鳅,他们趁水没干就称,这样可以少装几百斤。另外要注意他们装筐时候是否“去皮”,就是去掉箱子的重量。黄沙卖泥鳅的贩子只要遇到放生就多有掺水少卖,可能因为放生人没有买来吃的那么计较吧。几年前有一个小贩卖泥鳅的就告诉我,他们有次卖给放生人8000斤就少卖了4000。我也有一次买500斤,感觉只有300多斤,但是已经称好包装过,就不好再弄了。我师父说这样的小贩很快会死掉进地狱的。这绝对是真的,所以为人为己,一定要细心。  如法的大放生非常罕见,也非常令人羡慕,你要放几百斤到万斤泥鳅,买的要够,参与的人要多,放的地方要适合动物生存,放的动物确实不放会被杀,那么这样的放生将给你带来无穷的福荫。太令人羡慕了,大家要去努力。放生最大的烦恼就是侃价要生烦恼,所以注意专门找好一家,价格不会太变化的。阿弥陀佛
卖给放生的缺斤少两,必下地狱   卖给放生的缺斤少两,必下地狱   我放生的时候,遇到过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很有意义。  几年前的一次,我初到广州,就很快去放泥鳅,但是仅仅在市场买到了十几斤,我拎着袋子,打不到车,于是念观音菩萨,念了10几分钟,就有车到。要知道那个地方确实是不可能有出租的。以前,我经常在打不到车的时候念观音,一般在等了很久等不到车时,我就念他10声左右就会有车来,念得越有信心,车就来得越快。看过印光老法师的话:佛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佛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还有他老人家说的:念佛念观音若有信心,则无求不得。 那次打到车后,因为过于急着上车,泥鳅掉了几只,我去拾的时候,就有鸟吃了几只泥鳅。这后来问过法师:“说是鸟和泥鳅之间的事情,也就是他们的因缘凑足了,就把命还它了。我们也没办法,别太难过执着这些了。”   还有一次,买了牛蛙放生,放在家里,晚上梦到电话给我报丧,早上一看,是死了只牛蛙。这次知道死在自己手里,是因为自己放得慢,这绝对是有罪过的。若买了的路上因为动物本来就弱而死,则无过。  以前有个朋友,回家关门一心念佛,也不放生了,也不助念了,因为他看到念佛功德第一,念佛就是大明咒,大神咒,无上咒,无等等咒。我看了他这个样子,觉得似乎也不大对,但是也说不出什么。后来我看到《藕益要解》,中说到:“既废于事,理亦不圆”。才知道,事理不能分开,有缘分还是要帮助众生的。 众生总是偏激一点,要么这个好,那个就不好,要么那个好这个就不好。其实你看到被杀而不放生,那么你念佛是否觉得惭愧不圆满呢,阿弥陀佛会这样吗?  吉林有个王万和师兄,他有严重的风湿,他也没有钱,但是他发心一定要放生50万元,为什么他这么有信心呢,因为他以前每次小放生后,身体都会舒服许多,非常明显。  还有个师兄本来有54000元,是决定全部放生的。可他去了澳门赌博,想赢得更多,可是输光了。回来后天天做恶梦。为什么,已经发心做的事情,阴间功德簿上记得非常清楚,功德很大,若没有做,则成罪过。 比如你发心捐款,虽然没有捐,已经有了功德,但是没做,则一定成为罪过。发心供养某寺院,最后没有供养,供养了其他寺院,这也是罪过。此罪会堕恶鬼道。 这个师兄开始梦的是家中着火,然后梦到有日本人杀他,还有人和他打架,还有核子爆炸,瘟疫传染到自己,还有自己得了重病,自己进监狱被人打和侮辱,老婆得了绝症,醒后整日头痛。已经非常严重,这是地狱现前。还是趁神变日拿出23000元钱先放生2000多斤泥鳅,然后立刻没有恶梦了,是放了当天就没有,以后也就一直没有了。还有零星的梦,没有恐怖血腥的梦了。  有人在广州黄沙放生,被那里的小贩掺水,黄沙卖泥鳅的贩子掺水是非常熟练的了,有人放5000斤泥鳅,他们趁水没干就称,这样可以少装几百斤。另外要注意他们装筐时候是否“去皮”,就是去掉箱子的重量。黄沙卖泥鳅的贩子只要遇到放生就多有掺水少卖,可能因为放生人没有买来吃的那么计较吧。几年前有一个小贩卖泥鳅的就告诉我,他们有次卖给放生人8000斤就少卖了4000。我也有一次买500斤,感觉只有300多斤,但是已经称好包装过,就不好再弄了。我师父说这样的小贩很快会死掉进地狱的。这绝对是真的,所以为人为己,一定要细心。  如法的大放生非常罕见,也非常令人羡慕,你要放几百斤到万斤泥鳅,买的要够,参与的人要多,放的地方要适合动物生存,放的动物确实不放会被杀,那么这样的放生将给你带来无穷的福荫。太令人羡慕了,大家要去努力。放生最大的烦恼就是侃价要生烦恼,所以注意专门找好一家,价格不会太变化的。阿弥陀佛
鸡卫恩主 鸡卫恩主 鸡卫恩主 鸡卫恩主   衢州地方乡镇的一个差役到乡间督促钱粮。有一个农民穷得没法给差役准备饭菜。打算杀正在孵蛋的母鸡做菜。差役恍惚中,见到桑树下边有个穿黄衣裳的人,向他请求饶命,还说:“我死了倒不可怜;可怜的是我的儿女们还没出世。”差役很惊讶而又不忍心,详细地一看,屋子傍边有个母鸡正在孵蛋。那家的人要过来捉鸡,被差役制止住了。  过一时期,差役又来到那家来了,那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蹦蹦跳跳地来到差役前面表示既高兴又谢意,差役离开他家,走到几百步远的地方,有只老虎来了。这时,忽然有只鸡飞来,扑向虎眼,虎不能张目,差役得免被虎伤。从这以后,这一村人没有吃鸡的。  止杀免横死  嘉善有个姓孔的到一亲戚家,亲戚留他吃饭。将要杀鸡给他吃,这个姓孔的极力劝阻;亲戚不听劝,他急着说:“这已立誓戒杀放生,绝不吃鸡”这才劝止住了。这天晚上,他住在亲戚家里,他家白天正在捣米,夜里把大石杵悬挂在朽烂的屋梁上。他正睡在下边。夜里一更多了,他在梦中忽然看到有只鸡来啄他的头,拂去又来。这样驱了好几次,还没有停止。他受不了鸡的干扰。于是就点火驱鸡。刚离开卧席,,那个大石杵掉了下来,落在他放脑袋的枕上。他于是明白了鸡来报恩,经常用这件事劝告人,人万不要杀生
鸡卫恩主 鸡卫恩主 鸡卫恩主 鸡卫恩主   衢州地方乡镇的一个差役到乡间督促钱粮。有一个农民穷得没法给差役准备饭菜。打算杀正在孵蛋的母鸡做菜。差役恍惚中,见到桑树下边有个穿黄衣裳的人,向他请求饶命,还说:“我死了倒不可怜;可怜的是我的儿女们还没出世。”差役很惊讶而又不忍心,详细地一看,屋子傍边有个母鸡正在孵蛋。那家的人要过来捉鸡,被差役制止住了。  过一时期,差役又来到那家来了,那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蹦蹦跳跳地来到差役前面表示既高兴又谢意,差役离开他家,走到几百步远的地方,有只老虎来了。这时,忽然有只鸡飞来,扑向虎眼,虎不能张目,差役得免被虎伤。从这以后,这一村人没有吃鸡的。  止杀免横死  嘉善有个姓孔的到一亲戚家,亲戚留他吃饭。将要杀鸡给他吃,这个姓孔的极力劝阻;亲戚不听劝,他急着说:“这已立誓戒杀放生,绝不吃鸡”这才劝止住了。这天晚上,他住在亲戚家里,他家白天正在捣米,夜里把大石杵悬挂在朽烂的屋梁上。他正睡在下边。夜里一更多了,他在梦中忽然看到有只鸡来啄他的头,拂去又来。这样驱了好几次,还没有停止。他受不了鸡的干扰。于是就点火驱鸡。刚离开卧席,,那个大石杵掉了下来,落在他放脑袋的枕上。他于是明白了鸡来报恩,经常用这件事劝告人,人万不要杀生
一位女孩的放生感    一位女孩的放 生感  放生积累福报,放生感应迅速,如果有一点资金,不妨多做放生,那样会给你带来无限的福报,正如菩萨所说,有求必应......   ------ 诸葛道熹  灵儿:象大多数人一样,对于放生功德不可思议的说法,我只是从心里无条件接受式的相信,在心灵深处并没有生起深刻的体验,因为习气使我总是相信亲眼所看亲耳所闻,尽管我已经知道人的五根所能及者极其有限。我总是随缘寄一点钱给准备放生的道友师兄,随喜一下。心里觉得小气的自己,能这样做已经很不错了。年初去讲寺皈依时,常住居士们放生时叫上我一起去放螺丝,我等于跟著师姐们经历了一下放生的过程,那一次,真正算得上是随喜了,我被居士们的慈悲感动了。当时心里有一个想法,回去以后,我也要常常放生。  但是,我总是很忙,不管是不是真的忙,总有很多忙的理由将放生之事推辞过去,我还是偶尔寄一点点钱给放生的师兄,请他们代我放生或者随喜他们。我觉得,这种方便也很不错,依然有功德,而且不必费事,很“合算”。那时的我发心并不纯正,更象做交易。  直到我真正的去放生,才知道放生的过程带给我的收获是意想不到的。“在利他中自利”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不偏不倚,不多不少。  事情从妈妈的病情加重说起。我妈妈今年六十四岁了,自从父亲去世以后,她的身体越来越差,竟也得了心脏病而且日渐严重,不但行动变得老态迟缓,而且手脚开始不自主地颤抖,医学上称之为“帕金森综合症”。妈妈很痛苦,我也多方求医问药,吃了很多中药,但是效果很微弱。我心里非常焦急,每天都为妈妈回向,祈求上师三宝加持妈妈能够消除病障,早日康复。一次在电话中,寺里的居士姐姐告诉我,要多为妈妈放生,多为妈妈做功德。我心下一动,是啊,三宝时时刻刻在加持著每一个众生,可是众生更应该积极地响应才对啊。于是我决定周末去放生。无独有偶,还未到周末,偶然在地藏缘论坛上看到一个贴子,海拉尔的居士们要在中秋节举行大规模地放生活动,放生狐狸,远方的道友可以寄钱,多一些钱就多活一只无辜的狐狸,离中秋节只有两天了,我当即决定汇款,收到汇款的师兄得知我要为母亲放生,还打电话来鼓励我,给我了很多有益的开示。但是这一切我没有告诉妈妈,因为怕她不理解而有微词。第二天,我照例下班后去看看妈妈,妈妈倚在炕上跟我闲聊,随口说:“昨晚做了一个梦,洗了好长时间的澡,真舒服。”我也没太在意,梦嘛。  诸葛道熹:放生就是如此的感应迅速!  第三天,放生的师兄发短信来说晚上八点,所有的狐狸就都放归山林深处了,秋天林子的气侯和成熟的野果会让狐狸很快适应的。当时心里好高兴,仿佛看到一只只从屠刀下被解救出来的可爱狐狸在山林间愉快地飞跃,而它们正是我累世的父母亲人。  接下来两天因为忙我没去看妈妈,第三天中午妈妈到我家里来了,我急著让妈妈快躺下来休息一下,妈妈说,不用了,一点也不累,这两天突然好了,身上有力气了,晚上睡得也安稳。乍听之下,我心里一阵惊喜,感谢上师三宝的加持,放生的功德竟是这样的不可思议。  如果说这是一次偶然,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却让我再也没有一点的怀疑。  我的儿子今年七周岁了,因为我在怀孕时五欲炽盛,孩子从小瘦弱,常常感冒。最厉害时一年三次肺炎住院。孩子先天气管不好,每次感冒都伴随著长时间的咳嗽。吃药、住院打针少则三百五百,多则一千两千。一位医生曾经这样安慰我“儿童的气管因为发育不完善,所以容易感染,随著年龄的增长,慢慢就好了。”我只好把儿子的健康希望寄托在他能快点长大。但是事实上,随著他一岁一岁地长大,仍然不见有什么转变。今年春天,儿子一次感冒后,竟断断续续地咳了两个月。吃了很多种药都没能让他立竿见影地好起来,已经上一年级的儿子不得不在体育课时跟老师说,我不能跑步,妈妈说跑快了会咳嗽。前几天儿子又感冒了,毫无例外的是,首先咽喉发炎红肿,发出很重的咳声,我立即给他服了药,但是象以往一样,病情依旧象一条曼延的毒虫,继续侵入。两天后的晚上,儿子临睡前无力地说“妈妈,我浑身酸疼。”我知道,今晚他要发烧了。看著儿子睡去,我忧愁地走进佛堂,做我的晚课。念诵中,我的心总不能集中,耳朵也总是注意听隔壁的儿子有没有咳声。不由自主中,我下座跪在佛像前,“至尊上师三宝,弟子祈求您慈悲加持我的孩子,让他健康起来吧,我愿我儿子吃药打针的钱拿去放生,拯救屠刀下的生命。”说完这一切,我心已经坚定地决定了要做的事。  当晚,儿子微微有一点低烧,并无大碍,第二天他照常去上学了。接下来的一天,他仍然没有发烧,只是还是咳,药吃完了,我也厌倦了给儿子吃药,它们总是让我恢心,我不能确定药的副作用是不是对孩子的身体伤害更大。第三天是周末,我对儿子说,走,妈妈带你去放生。儿子很高兴,“妈妈,放生什么?”“我们去市场看一下。”儿子带上念佛机,我们出发了。  因为去的早,市场上人还不多,海鲜市的螃蟹刚从海里打捞上来的,活蹦乱跳。我马上决定放生螃蟹。一大盘螃蟹全包了,大约十三只,我也没跟贩子讲价,因为我想节省路上的时间,贩子对我的“大方”很是高兴,耐心地按我的要求小心将螃蟹装进袋子,付了钱,我们调转车头,向海边奔去。
一位女孩的放生感    一位女孩的放生感   放生积累福报,放生感应迅速,如果有一点资金,不妨多做放生,那样会给你带来无限的福报,正如菩萨所说,有求必应......   ------ 诸葛道熹  灵儿:象大多数人一样,对于放生功德不可思议的说法,我只是从心里无条件接受式的相信,在心灵深处并没有生起深刻的体验,因为习气使我总是相信亲眼所看亲耳所闻,尽管我已经知道人的五根所能及者极其有限。我总是随缘寄一点钱给准备放生的道友师兄,随喜一下。心里觉得小气的自己,能这样做已经很不错了。年初去讲寺皈依时,常住居士们放生时叫上我一起去放螺丝,我等于跟著师姐们经历了一下放生的过程,那一次,真正算得上是随喜了,我被居士们的慈悲感动了。当时心里有一个想法,回去以后,我也要常常放生。  但是,我总是很忙,不管是不是真的忙,总有很多忙的理由将放生之事推辞过去,我还是偶尔寄一点点钱给放生的师兄,请他们代我放生或者随喜他们。我觉得,这种方便也很不错,依然有功德,而且不必费事,很“合算”。那时的我发心并不纯正,更象做交易。  直到我真正的去放生,才知道放生的过程带给我的收获是意想不到的。“在利他中自利”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不偏不倚,不多不少。  事情从妈妈的病情加重说起。我妈妈今年六十四岁了,自从父亲去世以后,她的身体越来越差,竟也得了心脏病而且日渐严重,不但行动变得老态迟缓,而且手脚开始不自主地颤抖,医学上称之为“帕金森综合症”。妈妈很痛苦,我也多方求医问药,吃了很多中药,但是效果很微弱。我心里非常焦急,每天都为妈妈回向,祈求上师三宝加持妈妈能够消除病障,早日康复。一次在电话中,寺里的居士姐姐告诉我,要多为妈妈放生,多为妈妈做功德。我心下一动,是啊,三宝时时刻刻在加持著每一个众生,可是众生更应该积极地响应才对啊。于是我决定周末去放生。无独有偶,还未到周末,偶然在地藏缘论坛上看到一个贴子,海拉尔的居士们要在中秋节举行大规模地放生活动,放生狐狸,远方的道友可以寄钱,多一些钱就多活一只无辜的狐狸,离中秋节只有两天了,我当即决定汇款,收到汇款的师兄得知我要为母亲放生,还打电话来鼓励我,给我了很多有益的开示。但是这一切我没有告诉妈妈,因为怕她不理解而有微词。第二天,我照例下班后去看看妈妈,妈妈倚在炕上跟我闲聊,随口说:“昨晚做了一个梦,洗了好长时间的澡,真舒服。”我也没太在意,梦嘛。  诸葛道熹:放生就是如此的感应迅速!  第三天,放生的师兄发短信来说晚上八点,所有的狐狸就都放归山林深处了,秋天林子的气侯和成熟的野果会让狐狸很快适应的。当时心里好高兴,仿佛看到一只只从屠刀下被解救出来的可爱狐狸在山林间愉快地飞跃,而它们正是我累世的父母亲人。  接下来两天因为忙我没去看妈妈,第三天中午妈妈到我家里来了,我急著让妈妈快躺下来休息一下,妈妈说,不用了,一点也不累,这两天突然好了,身上有力气了,晚上睡得也安稳。乍听之下,我心里一阵惊喜,感谢上师三宝的加持,放生的功德竟是这样的不可思议。  如果说这是一次偶然,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却让我再也没有一点的怀疑。  我的儿子今年七周岁了,因为我在怀孕时五欲炽盛,孩子从小瘦弱,常常感冒。最厉害时一年三次肺炎住院。孩子先天气管不好,每次感冒都伴随著长时间的咳嗽。吃药、住院打针少则三百五百,多则一千两千。一位医生曾经这样安慰我“儿童的气管因为发育不完善,所以容易感染,随著年龄的增长,慢慢就好了。”我只好把儿子的健康希望寄托在他能快点长大。但是事实上,随著他一岁一岁地长大,仍然不见有什么转变。今年春天,儿子一次感冒后,竟断断续续地咳了两个月。吃了很多种药都没能让他立竿见影地好起来,已经上一年级的儿子不得不在体育课时跟老师说,我不能跑步,妈妈说跑快了会咳嗽。前几天儿子又感冒了,毫无例外的是,首先咽喉发炎红肿,发出很重的咳声,我立即给他服了药,但是象以往一样,病情依旧象一条曼延的毒虫,继续侵入。两天后的晚上,儿子临睡前无力地说“妈妈,我浑身酸疼。”我知道,今晚他要发烧了。看著儿子睡去,我忧愁地走进佛堂,做我的晚课。念诵中,我的心总不能集中,耳朵也总是注意听隔壁的儿子有没有咳声。不由自主中,我下座跪在佛像前,“至尊上师三宝,弟子祈求您慈悲加持我的孩子,让他健康起来吧,我愿我儿子吃药打针的钱拿去放生,拯救屠刀下的生命。”说完这一切,我心已经坚定地决定了要做的事。  当晚,儿子微微有一点低烧,并无大碍,第二天他照常去上学了。接下来的一天,他仍然没有发烧,只是还是咳,药吃完了,我也厌倦了给儿子吃药,它们总是让我恢心,我不能确定药的副作用是不是对孩子的身体伤害更大。第三天是周末,我对儿子说,走,妈妈带你去放生。儿子很高兴,“妈妈,放生什么?”“我们去市场看一下。”儿子带上念佛机,我们出发了。  因为去的早,市场上人还不多,海鲜市的螃蟹刚从海里打捞上来的,活蹦乱跳。我马上决定放生螃蟹。一大盘螃蟹全包了,大约十三只,我也没跟贩子讲价,因为我想节省路上的时间,贩子对我的“大方”很是高兴,耐心地按我的要求小心将螃蟹装进袋子,付了钱,我们调转车头,向海边奔去。
圆因法师:诸功德中 放生第一 圆因法师:诸功德中 放生第一   放生三施俱备  ◎六度万行以布施为首,布施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放生花钱财买物救赎生命,是为财布施;放生时为众生物命皈依洒净念佛忏悔,是为法布施;放生时救物生命,使其免受恐惧杀害,还其自由,是为无畏施;三施俱备,放生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放生还债  ◎今生我们遭受的痛苦灾难都是以前所造的杀业而来,累劫多生以来,我们所造的杀罪,可能连虚空也装不下。放生就是还债,还多生以来所欠的杀债。  放生第一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正因为所有的众生最珍贵的是自己的生命,杀了他,怨仇结得最深,救了他,他感激得最深。所以说所有的罪过中,杀业最重,所有的功德中,放生第一。  力行戒杀放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力行戒杀放生。简单地说,戒杀就是不再造杀业,不再积欠杀债;放生就是还债,还今生累世以来我们已造积欠无数的杀债。  茹素放生  ◎学佛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实践,在生活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所有的恶业中,杀业最重,而且楞伽经云:“食肉与杀同罪。”吃肉就等于杀生,所以诸恶业中当以戒杀茹素为急。而所有的善业中,放生第一,因为放生就是救命,功德最大,所以诸善业中当以放生赎命为先。所以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最重要的功课  ◎简单地说,学佛的实践上当以茹素为断恶之首,放生为行善之先。茹素放生是学佛人行持上最重要的二门功课。  放生即放自心未来诸佛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对于放生剖析得非常清楚:“杀生即杀自心未来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来诸佛,若放自心未来诸佛,即真念佛三昧,修此念佛三昧,是恒转法华经百千万亿部也。”   放生,慈悲三昧水  ◎蕅益大师说:“欲即人心证佛心,转劫浊成净土,术莫于放生。放生一法,惟扩与久,一杯水不救车薪火,设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已,杯水多,车火未有不灭者,今杀运纷纷,并同分恶业招威,非慈悲三昧水,孰能熄之。”   放生道理甚深  ◎其实,放生的道理很深很深,低劣愚下如我等凡夫,只能依教奉行实践,尚不能领悟放生的真谛于万一。放生是放自心未来诸佛,放生是真念佛三昧,放生是恒转法华经百千万亿部,放生是慈悲三昧水,这种对放生有深刻的了解与体认,也只有如蕅益大师这般具有甚深修持与高超智慧的祖师大德,才能够有所领会。  戒杀放生事简理深  ◎印光大师尝言:“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我们虽不能如祖师那样地理事圆融兼备,但只要我们能亲身力行,老实放生,在事上真正实行下功夫,无限的功德同样可以亲得。最怕的是,自己什么都不懂,却只会批评毁谤,不仅自己不愿意去放生,更用世智辩聪,各种邪知邪见,去阻挠别人放生,这种人无形中杀死了无数无边的生命,未来地狱酷刑是绝对逃不掉的。  放生偿还杀债  ◎很多人以为只要吃素就够了,何必还要放生。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就好像一个赌徒欠债,并不是戒赌,以前的赌债就可以不用还了,戒赌只是不再欠新的赌债而已!同样的道理,戒杀吃素只是不再造新的杀业,而我们以前吃肉杀生所欠的杀债,依照因果报应的铁律,还是要偿还的。偿还杀债最好的方法就是放生,主动积极地救赎物命来偿还以前所欠的杀债。  放生大善  ◎人世间的善事有千千百百种,而且必须等待因缘时间才有机会去做,我们不可能面面俱顾,点点俱行。但有一种善行,功德最大,而且不限时间地点,钱多钱少,人多人少,只要你发心随时可以去做,而且诸佛欢喜,龙天护持,那就是—“放生”。放生具足不可思议的功德,是念佛正行以外,学佛人的最佳助行。我们花钱买物赎命是财施,救物命于危急恐惧的苦难中是无畏施,为物命皈依念佛更是法施,财施法施无畏施三施一举俱全,放生功德最为第一
圆因法师:诸功德中 放生第一 圆因法师 :诸功德中 放生第一   放生三施俱备  ◎六度万行以布施为首,布施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放生花钱财买物救赎生命,是为财布施;放生时为众生物命皈依洒净念佛忏悔,是为法布施;放生时救物生命,使其免受恐惧杀害,还其自由,是为无畏施;三施俱备,放生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放生还债  ◎今生我们遭受的痛苦灾难都是以前所造的杀业而来,累劫多生以来,我们所造的杀罪,可能连虚空也装不下。放生就是还债,还多生以来所欠的杀债。  放生第一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正因为所有的众生最珍贵的是自己的生命,杀了他,怨仇结得最深,救了他,他感激得最深。所以说所有的罪过中,杀业最重,所有的功德中,放生第一。  力行戒杀放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力行戒杀放生。简单地说,戒杀就是不再造杀业,不再积欠杀债;放生就是还债,还今生累世以来我们已造积欠无数的杀债。  茹素放生  ◎学佛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实践,在生活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所有的恶业中,杀业最重,而且楞伽经云:“食肉与杀同罪。”吃肉就等于杀生,所以诸恶业中当以戒杀茹素为急。而所有的善业中,放生第一,因为放生就是救命,功德最大,所以诸善业中当以放生赎命为先。所以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最重要的功课  ◎简单地说,学佛的实践上当以茹素为断恶之首,放生为行善之先。茹素放生是学佛人行持上最重要的二门功课。  放生即放自心未来诸佛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对于放生剖析得非常清楚:“杀生即杀自心未来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来诸佛,若放自心未来诸佛,即真念佛三昧,修此念佛三昧,是恒转法华经百千万亿部也。”   放生,慈悲三昧水  ◎蕅益大师说:“欲即人心证佛心,转劫浊成净土,术莫于放生。放生一法,惟扩与久,一杯水不救车薪火,设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已,杯水多,车火未有不灭者,今杀运纷纷,并同分恶业招威,非慈悲三昧水,孰能熄之。”   放生道理甚深  ◎其实,放生的道理很深很深,低劣愚下如我等凡夫,只能依教奉行实践,尚不能领悟放生的真谛于万一。放生是放自心未来诸佛,放生是真念佛三昧,放生是恒转法华经百千万亿部,放生是慈悲三昧水,这种对放生有深刻的了解与体认,也只有如蕅益大师这般具有甚深修持与高超智慧的祖师大德,才能够有所领会。  戒杀放生事简理深  ◎印光大师尝言:“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我们虽不能如祖师那样地理事圆融兼备,但只要我们能亲身力行,老实放生,在事上真正实行下功夫,无限的功德同样可以亲得。最怕的是,自己什么都不懂,却只会批评毁谤,不仅自己不愿意去放生,更用世智辩聪,各种邪知邪见,去阻挠别人放生,这种人无形中杀死了无数无边的生命,未来地狱酷刑是绝对逃不掉的。  放生偿还杀债  ◎很多人以为只要吃素就够了,何必还要放生。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就好像一个赌徒欠债,并不是戒赌,以前的赌债就可以不用还了,戒赌只是不再欠新的赌债而已!同样的道理,戒杀吃素只是不再造新的杀业,而我们以前吃肉杀生所欠的杀债,依照因果报应的铁律,还是要偿还的。偿还杀债最好的方法就是放生,主动积极地救赎物命来偿还以前所欠的杀债。  放生大善  ◎人世间的善事有千千百百种,而且必须等待因缘时间才有机会去做,我们不可能面面俱顾,点点俱行。但有一种善行,功德最大,而且不限时间地点,钱多钱少,人多人少,只要你发心随时可以去做,而且诸佛欢喜,龙天护持,那就是—“放生”。放生具足不可思议的功德,是念佛正行以外,学佛人的最佳助行。我们花钱买物赎命是财施,救物命于危急恐惧的苦难中是无畏施,为物命皈依念佛更是法施,财施法施无畏施三施一举俱全,放生功德最为第一
猎人与老和尚    猎人与老和尚   “戒”就是规矩,要预防非份的念头——不该有的观念不要产生,不该有的行为、不该说的话、不该做的事、心中不该留的念头,这些都要去除,才不会产生错误,伤害我们的心身。所以“戒”可以提醒、保护我们。  有的人却认为:何必要守戒?只要对自己有利,为了生活,有很多时候是没办法守戒的。所以,听了再多的法也依然故我,不肯奉行戒法。  从前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和尚常常苦口婆心地在山村的树下讲经,村里的人忙的只顾去忙,而有空闲的人,一定会去树下听和尚讲经。其中,有一位年轻人也常坐在树下听老和尚说法。他听来听去,觉得老和尚说的莫非都是教人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应该要去做,所以,并不很用心听。  有一天,老和尚又说:“身、口、意三业要依戒而行,守好本份。有五种重要的戒律一定要守,这五种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这位年轻人听了,认为:“这怎么可能?要我不去打猎,那就无法生活了。而且我打猎,别人也没说我不对啊!要我守『不杀戒』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听了一半就走了。隔天早上他依然故我,背著一只枪上山去打猎了。  但是,直到近黄昏时,他都没有遇到一只山兔或山鼠,他很失望,心想:“为什么今天没有遇见猎物呢?”当他极度失望时,太阳也将近下山了。突然他听到草堆里有动静,仔细一看,原来在大树下的草丛里有一只鹿!  他看到那只鹿的角很漂亮,而且鹿很肥,鹿毛又有光泽。他很高兴,因从来没有看过这么漂亮的鹿,他赶紧摆好架势,对准鹿头要开枪。但是,那只鹿也眼睁睁地看著猎人,四眼相对——猎枪对准著鹿....,猎人和鹿对视很久却一直没有开枪。因为打猎的人有一个规矩:不能打已死的动物。  猎人注意看著鹿,但它却一动也不动,他想:“这只鹿是不是死了?为何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所以他就走过去看看,但是鹿还是丝毫没动。他很疑惑,再走近用脚踢那只鹿,鹿被踢了一下,立刻拔腿就跑,躲到草堆里,又跑到树后面去了。猎人也赶快追呀!追到树旁边时,突然看到老和尚坐在树下。  猎人看到老和尚就把枪放下,坐在老和尚旁边问说:“天色已暗,老和尚您为什么还坐在这里?”老和尚说:“我想死在这里。”猎人惊讶地问:“您好端端地,为什么想要死?”老和尚语意深长地说:“我讲经是希望大家能去恶从善,能够戒杀,守好规矩和本份。像你,听经这么久了,我说的话,你却不听,那我说了也没用。我说的话既然不能让人受用,那出家有什么用?既然不能达成教育的任务,那做人还有什么用呢?到不如死了算了。”   这位猎人听了既惭愧又感动,双手捂住脸,眼泪不断从手缝中流下来。他哭著说:“老和尚,我一直不知道您这么用心良苦,我不知道您这么关心我们,实在很对不起您。”   他哭得很大声,很激动,拿起枪往树干用力地打,因此树皮被打落,枪也被打断了。他双手紧握住已毁的枪,甚至用手打树,打得手都流血了,然后放下枪杆,跪在老和尚面前说:“我以前错误的人生就像这支枪一样完全断了,从今天起,我要用心血改掉我过去的错误,请老和尚收我为徒弟。从此我要好守规矩和戒律。”   老和尚很高兴,牵起他说:“做人要守本份、守规戒,才不会造成人生的错误;知过必改就是好人。”于是两人就下山了。猎人果真跟著老和尚出家了,后来成为一位很成功的戒师,严守戒律,讲经时绝不离戒法。因为他认为“戒”才是真正修行人的方针,也是人类普遍需要接受的教育。  戒就是规矩,戒就是教法,所以,学佛若不能好好守持规矩,守好本份,那就谈不上修行了。而戒要用在日常生活中,“戒”是时时刻刻、分分秒秒不能离开的心念。大家要时时用心,心不离戒,戒不离生活
猎人与老和尚    猎人与老和尚   “戒”就是规矩,要预防非份的念头——不该有的观念不要产生,不该有的行为、不该说的话、不该做的事、心中不该留的念头,这些都要去除,才不会产生错误,伤害我们的心身。所以“戒”可以提醒、保护我们。  有的人却认为:何必要守戒?只要对自己有利,为了生活,有很多时候是没办法守戒的。所以,听了再多的法也依然故我,不肯奉行戒法。  从前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和尚常常苦口婆心地在山村的树下讲经,村里的人忙的只顾去忙,而有空闲的人,一定会去树下听和尚讲经。其中,有一位年轻人也常坐在树下听老和尚说法。他听来听去,觉得老和尚说的莫非都是教人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应该要去做,所以,并不很用心听。  有一天,老和尚又说:“身、口、意三业要依戒而行,守好本份。有五种重要的戒律一定要守,这五种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这位年轻人听了,认为:“这怎么可能?要我不去打猎,那就无法生活了。而且我打猎,别人也没说我不对啊!要我守『不杀戒』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听了一半就走了。隔天早上他依然故我,背著一只枪上山去打猎了。  但是,直到近黄昏时,他都没有遇到一只山兔或山鼠,他很失望,心想:“为什么今天没有遇见猎物呢?”当他极度失望时,太阳也将近下山了。突然他听到草堆里有动静,仔细一看,原来在大树下的草丛里有一只鹿!  他看到那只鹿的角很漂亮,而且鹿很肥,鹿毛又有光泽。他很高兴,因从来没有看过这么漂亮的鹿,他赶紧摆好架势,对准鹿头要开枪。但是,那只鹿也眼睁睁地看著猎人,四眼相对——猎枪对准著鹿....,猎人和鹿对视很久却一直没有开枪。因为打猎的人有一个规矩:不能打已死的动物。  猎人注意看著鹿,但它却一动也不动,他想:“这只鹿是不是死了?为何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所以他就走过去看看,但是鹿还是丝毫没动。他很疑惑,再走近用脚踢那只鹿,鹿被踢了一下,立刻拔腿就跑,躲到草堆里,又跑到树后面去了。猎人也赶快追呀!追到树旁边时,突然看到老和尚坐在树下。  猎人看到老和尚就把枪放下,坐在老和尚旁边问说:“天色已暗,老和尚您为什么还坐在这里?”老和尚说:“我想死在这里。”猎人惊讶地问:“您好端端地,为什么想要死?”老和尚语意深长地说:“我讲经是希望大家能去恶从善,能够戒杀,守好规矩和本份。像你,听经这么久了,我说的话,你却不听,那我说了也没用。我说的话既然不能让人受用,那出家有什么用?既然不能达成教育的任务,那做人还有什么用呢?到不如死了算了。”   这位猎人听了既惭愧又感动,双手捂住脸,眼泪不断从手缝中流下来。他哭著说:“老和尚,我一直不知道您这么用心良苦,我不知道您这么关心我们,实在很对不起您。”   他哭得很大声,很激动,拿起枪往树干用力地打,因此树皮被打落,枪也被打断了。他双手紧握住已毁的枪,甚至用手打树,打得手都流血了,然后放下枪杆,跪在老和尚面前说:“我以前错误的人生就像这支枪一样完全断了,从今天起,我要用心血改掉我过去的错误,请老和尚收我为徒弟。从此我要好守规矩和戒律。”   老和尚很高兴,牵起他说:“做人要守本份、守规戒,才不会造成人生的错误;知过必改就是好人。”于是两人就下山了。猎人果真跟著老和尚出家了,后来成为一位很成功的戒师,严守戒律,讲经时绝不离戒法。因为他认为“戒”才是真正修行人的方针,也是人类普遍需要接受的教育。  戒就是规矩,戒就是教法,所以,学佛若不能好好守持规矩,守好本份,那就谈不上修行了。而戒要用在日常生活中,“戒”是时时刻刻、分分秒秒不能离开的心念。大家要时时用心,心不离戒,戒不离生活
慈悲的老喇嘛  慈悲的老喇嘛   有一年,华智仁波切决定做十万次大礼拜来供养他的上师——敏珠南凯多杰,这位佐钦寺伟大的上师,却是位让人完全无法捉摸的师父。  当华智对上师做礼拜时,他伟大的上师就站起来回拜华智。每次只要华智向上师礼拜时,都是如此。最后华智躲在寺内,在南凯多杰的法座后面不为人见之处,小心谨慎地向他的上师行大礼拜。  南凯多杰同时也以无碍的洞察力而闻名。有一次,华智仁波切在离开他的上师时显出似乎在寻找某件东西,当他在房间门槛边穿上鞋子时,南凯多杰说:“你是不是丢了鞋带?它就在河边的草原上。”这弟子果真在上师所说的地方找到了他正在寻找的东西。  又有一次,小偷闯入佐钦寺,并偷走了巍峨佛像颈上的珠宝。每个人都很困惑,因为寺院是锁着的,而且珠宝高挂在佛像上,根本拿不到。  当南凯多杰获悉珠宝失窃,他很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个小偷。他从一楼进来,沿着寺庙内的栏杆走,探身出去用长竿勾走佛像颈上的珠宝。”   喇嘛们去搜查,找到小偷行踪的痕迹及丢在栏杆上的长竿。然而南凯多杰拒绝透露小偷的身分,因为如果小偷被逮到,就会受严厉的处罚。  “他需要我们的祈祷,而不是我们的惩罚。”这位慈悲的老喇嘛说:“愿佛的珠宝带给他永久满足的宝藏与内心的宁静。”
慈悲的老喇嘛  慈悲的老喇嘛   有一年,华智仁波切决定做十万次大礼拜来供养他的上师——敏珠南凯多杰,这位佐钦寺伟大的上师,却是位让人完全无法捉摸的师父。  当华智对上师做礼拜时,他伟大的上师就站起来回拜华智。每次只要华智向上师礼拜时,都是如此。最后华智躲在寺内,在南凯多杰的法座后面不为人见之处,小心谨慎地向他的上师行大礼拜。  南凯多杰同时也以无碍的洞察力而闻名。有一次,华智仁波切在离开他的上师时显出似乎在寻找某件东西,当他在房间门槛边穿上鞋子时,南凯多杰说:“你是不是丢了鞋带?它就在河边的草原上。”这弟子果真在上师所说的地方找到了他正在寻找的东西。  又有一次,小偷闯入佐钦寺,并偷走了巍峨佛像颈上的珠宝。每个人都很困惑,因为寺院是锁着的,而且珠宝高挂在佛像上,根本拿不到。  当南凯多杰获悉珠宝失窃,他很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个小偷。他从一楼进来,沿着寺庙内的栏杆走,探身出去用长竿勾走佛像颈上的珠宝。”   喇嘛们去搜查,找到小偷行踪的痕迹及丢在栏杆上的长竿。然而南凯多杰拒绝透露小偷的身分,因为如果小偷被逮到,就会受严厉的处罚。  “他需要我们的祈祷,而不是我们的惩罚。”这位慈悲的老喇嘛说:“愿佛的珠宝带给他永久满足的宝藏与内心的宁静。”
欲望就像锁链  欲望就像锁链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考虑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猫之后,他又想到了:「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 蘑菇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子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他找了一个可怜流浪汉,于是就带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这其实正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故事,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争取财富,却少有时间享受;  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越来越少人住在家里;  开发了很多新药,却健康不再;  有很多食物,却无营养可言;  到月球去然后回来,却发现过个街到邻居家有多么困难;  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内心世界一无所知;  拥有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最多的自由,但一点也不快乐
欲望就像锁链  欲望就像锁链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考虑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猫之后,他又想到了:「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 蘑菇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子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他找了一个可怜流浪汉,于是就带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这其实正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故事,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争取财富,却少有时间享受;  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越来越少人住在家里;  开发了很多新药,却健康不再;  有很多食物,却无营养可言;  到月球去然后回来,却发现过个街到邻居家有多么困难;  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内心世界一无所知;  拥有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最多的自由,但一点也不快乐
人生无常·珍惜时光 人生无常·珍惜时光   人生无常,生病有时候是对人类的一种警惕,让我们知道病苦灾难会没有预兆的来临,警惕我们要时刻把握人生,现在不做、今天不做、今年不做,不知道是否还有明天、明年可做?因而能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不敢松懈。   不单是人体凡夫身有病是正常,连佛也会有病啊!   有一天佛陀和阿难出去托钵,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离,当走到树林和乡村交界处时,地上有很多断落的树枝和竹刺,佛陀一不小心脚底刺到断裂的树根,痛彻心肺。弟子们赶快把他扶回居住的精舍中,但佛陀已痛到昏了过去。  二千年前医学并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可以送到医院去,他们用土方为他敷伤,可是佛陀的脚仍然是又痛又肿,人也昏迷不醒。很多弟子都非常的担心,在家的居士也很惊慌,怕佛陀就因此而消失在人间。   一位大臣匆匆忙忙的跑住王宫内向国王报告:“不得了啊!佛陀的脚被树枝刺伤,现在非常的危急。”   国王听了这个消息,心中非常著急,等到心定下来时说:“我们现在赶快去探望佛。”车子到精舍门口时他就赶快下车,并把王冠拿下,衣服整理好,以表对佛的敬重。   他恭恭敬敬的赶到佛陀的床前,看到佛陀仍旧是昏迷不醒,他就屈膝在床前,牵著佛的手说:“佛啊!我是阿阇世,我听到你受了重伤马上赶来。佛陀!您一定要怜愍众生,您走不得啊!世间国家都需要您啊!”   佛陀睁开眼,握著国王的手说:“你起来坐著。”国王就坐在床边,佛陀也由弟子扶著坐了起来,弟子们全都围靠过来,佛陀又开始为他们说法了。佛陀向四众弟子说:“人在世间,总是乘业而来;带业而去却又乘业而来。过去生中,我虽然生生为行善道,但难免也有一些观念错误;一念差错,千劫难逃啊!所以每一世我都欢喜的消业,虽然该消的业消了,但未消的余业犹存,所以我还继继在消受余报啊!”   当然后来佛陀并没因此逝去。   但是我们通过这段小故事,就可以知道佛陀虽然已经成佛了,但他的身躯还是父母所生的肉体啊!所以一枝树枝都可以伤到佛的脚,细菌也会使他的伤口肿起来,疼痛不已啊!甚至到昏迷的程度,更何况我们是凡夫呢?   也正是因为我们是凡夫,所以更该知道身体病痛是正常的事,只身病心不病,身体有了小病痛就视为自然的现象,更要时时警惕自己人生无常。要好好把握人生,提醒我今天如果不做,不知是否还有明天可做?   所以有一分的力量就要赶紧付出,付出才是我们的本分,助人也是快乐的根本,如果我们都能这么想,做一分就可得一分,或者不止一分。你想象,你用你的绵薄之力去帮助别人,别人受施后心存善念,下次他也帮助别人,如此一片和谐美好景象更是人间天堂,又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只是开始做了些事情帮助别人,就想着我已经有在做了,为什么我还会生病?那可就不只是你的躯壳在生病了,不能了脱功利欲念,心灵也是有求不尽的病疾
人生无常·珍惜时光 人生无常·珍惜时光   人生无常,生病有时候是对人类的一种警惕,让我们知道病苦灾难会没有预兆的来临,警惕我们要时刻把握人生,现在不做、今天不做、今年不做,不知道是否还有明天、明年可做?因而能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不敢松懈。   不单是人体凡夫身有病是正常,连佛也会有病啊!   有一天佛陀和阿难出去托钵,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离,当走到树林和乡村交界处时,地上有很多断落的树枝和竹刺,佛陀一不小心脚底刺到断裂的树根,痛彻心肺。弟子们赶快把他扶回居住的精舍中,但佛陀已痛到昏了过去。  二千年前医学并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可以送到医院去,他们用土方为他敷伤,可是佛陀的脚仍然是又痛又肿,人也昏迷不醒。很多弟子都非常的担心,在家的居士也很惊慌,怕佛陀就因此而消失在人间。   一位大臣匆匆忙忙的跑住王宫内向国王报告:“不得了啊!佛陀的脚被树枝刺伤,现在非常的危急。”   国王听了这个消息,心中非常著急,等到心定下来时说:“我们现在赶快去探望佛。”车子到精舍门口时他就赶快下车,并把王冠拿下,衣服整理好,以表对佛的敬重。   他恭恭敬敬的赶到佛陀的床前,看到佛陀仍旧是昏迷不醒,他就屈膝在床前,牵著佛的手说:“佛啊!我是阿阇世,我听到你受了重伤马上赶来。佛陀!您一定要怜愍众生,您走不得啊!世间国家都需要您啊!”   佛陀睁开眼,握著国王的手说:“你起来坐著。”国王就坐在床边,佛陀也由弟子扶著坐了起来,弟子们全都围靠过来,佛陀又开始为他们说法了。佛陀向四众弟子说:“人在世间,总是乘业而来;带业而去却又乘业而来。过去生中,我虽然生生为行善道,但难免也有一些观念错误;一念差错,千劫难逃啊!所以每一世我都欢喜的消业,虽然该消的业消了,但未消的余业犹存,所以我还继继在消受余报啊!”   当然后来佛陀并没因此逝去。   但是我们通过这段小故事,就可以知道佛陀虽然已经成佛了,但他的身躯还是父母所生的肉体啊!所以一枝树枝都可以伤到佛的脚,细菌也会使他的伤口肿起来,疼痛不已啊!甚至到昏迷的程度,更何况我们是凡夫呢?   也正是因为我们是凡夫,所以更该知道身体病痛是正常的事,只身病心不病,身体有了小病痛就视为自然的现象,更要时时警惕自己人生无常。要好好把握人生,提醒我今天如果不做,不知是否还有明天可做?   所以有一分的力量就要赶紧付出,付出才是我们的本分,助人也是快乐的根本,如果我们都能这么想,做一分就可得一分,或者不止一分。你想象,你用你的绵薄之力去帮助别人,别人受施后心存善念,下次他也帮助别人,如此一片和谐美好景象更是人间天堂,又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只是开始做了些事情帮助别人,就想着我已经有在做了,为什么我还会生病?那可就不只是你的躯壳在生病了,不能了脱功利欲念,心灵也是有求不尽的病疾。
道,就在身边  道,就在身边   从前在大陆有位居士在一座古寺里修行。一段时间后,他开始生疑,怀疑自己学佛这条路对不对,怀疑自己有没有修行的天分,怀疑是否真有佛的境界。   他也怀疑寺里的出家人,看他们每天似很悠闲、无所事事,到底有没有真正在修行,又能懂得多少道理?   有一天,他从古寺走出,看到被绳子绑在树干旁的一头牛,它想要挣脱却挣脱不了,便一直围着树干绕圈圈。他心以一想,或许可以用这件事当题目来考一考寺里的老师父。   他回古寺找老师父,问:“为何团团转?”老师父答:“因为绳未断。” 他听了吓一大跳,心想:我看到那头牛被绳子绑住,在那边团团转,但是老师父没出去,为什么知道呢? 老师父看他表情惊慌,便问:“居士,何事令你如此震惊呢?是不是我答错了?” “不是,不是,您没答错。只是我所看到的,您应该没看到啊!为什么您能回答出来呢?” 老师父问:“那你看到什么?” “我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绑在树干旁,没办法脱离、在那边团团转,而您没看到,竟然能回答出来。”   老师父笑了笑,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一理通就万事彻,事理皆圆融。你说的是那头牛被绳子绑住;我答的是你的心被‘无明’(注:指愚痴)这条绳子绑住,使你在烦恼中团团转。”   居士听了,赶紧跪地求忏悔说:“我不该对佛法、对出家人持半信半疑的心态。我信佛,却怀疑是否真有佛的境界;我信僧,却怀疑僧的品格、智慧;我信法,却没有用心将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有信,但是起了疑惑,所以产生障碍,无法精进。我应该把内心这条疑惑之绳剪断,真诚地依教奉行。”   内心无“疑”,心境明明朗朗的,看事情就能看得真切,也才能信受别人所说的道理。故事虽然简单,却说明了“事理圆融”之理。   大家要好好地照顾自己的信心,疑与信皆由心起,请诸位要多用心!莫要生疑;若能如此,道就在身边。
道,就在身边 道,就在身边   从前在大陆有位居士在一座古寺里修行。一段时间后,他开始生疑,怀疑自己学佛这条路对不对,怀疑自己有没有修行的天分,怀疑是否真有佛的境界。   他也怀疑寺里的出家人,看他们每天似很悠闲、无所事事,到底有没有真正在修行,又能懂得多少道理?   有一天,他从古寺走出,看到被绳子绑在树干旁的一头牛,它想要挣脱却挣脱不了,便一直围着树干绕圈圈。他心以一想,或许可以用这件事当题目来考一考寺里的老师父。   他回古寺找老师父,问:“为何团团转?”老师父答:“因为绳未断。” 他听了吓一大跳,心想:我看到那头牛被绳子绑住,在那边团团转,但是老师父没出去,为什么知道呢? 老师父看他表情惊慌,便问:“居士,何事令你如此震惊呢?是不是我答错了?” “不是,不是,您没答错。只是我所看到的,您应该没看到啊!为什么您能回答出来呢?” 老师父问:“那你看到什么?” “我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绑在树干旁,没办法脱离、在那边团团转,而您没看到,竟然能回答出来。”   老师父笑了笑,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一理通就万事彻,事理皆圆融。你说的是那头牛被绳子绑住;我答的是你的心被‘无明’(注:指愚痴)这条绳子绑住,使你在烦恼中团团转。”   居士听了,赶紧跪地求忏悔说:“我不该对佛法、对出家人持半信半疑的心态。我信佛,却怀疑是否真有佛的境界;我信僧,却怀疑僧的品格、智慧;我信法,却没有用心将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有信,但是起了疑惑,所以产生障碍,无法精进。我应该把内心这条疑惑之绳剪断,真诚地依教奉行。”   内心无“疑”,心境明明朗朗的,看事情就能看得真切,也才能信受别人所说的道理。故事虽然简单,却说明了“事理圆融”之理。   大家要好好地照顾自己的信心,疑与信皆由心起,请诸位要多用心!莫要生疑;若能如此,道就在身边。
不曾见佛法  不曾见佛法   上堂:“山僧二十余年,挑囊负钵,向寰海之内,参善知识十数余人,自家并无个见处,有若顽石相似。参底尊宿,亦无长处可相利益。自此一生,作个百无所解底人。幸自可怜生,忽然被业风吹到江宁府,无端被人上当,推向十字路头,住个破院,作粥饭主人。接待南北,事不获已,随分有盐有醋,粥足饭足,且恁过时。若是佛法,不曾梦见。”   上堂:“看看,山僧入拔舌地狱去也!”以手拽舌云:“阿耶阿耶!”   上堂:“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打破太虚空,如何寻不得?”垂下一足曰:“大众向甚么处去也?”   禅宗杨歧派的金陵保宁仁勇禅师,俗姓竺,原籍是四明。他是方会禅师的嗣法弟子,向寰海之内,参善知识十数余人。   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佛法,不要说现实见,梦里也不曾见。   正因为不曾见佛法,所以开口说法,便是妄语,要入拔舍地狱去也。   上堂:“若说佛法供养大众,未免眉须堕落。若说世法供养大众,入地狱如箭射。去此二途,且道保宁今日当说甚么?三寸舌头无用处,一双空手不成拳。”   上堂:“古人底今人用,今人底古人为。古今无背面,今古几人知?耶鸣咿!一九与二九,相逢不出手。”   上堂:“有手脚,无背面。明眼人,看不见。天左旋,地右转。”拍膝曰:“西风一阵来,落叶两三片。”   为什么“三寸舌头无用处”?   因为无法可说。   为什么“一双空手不成拳”?   因为无佛可成。   为什么“相逢不出手”?   无法可学,无佛可成,你向何处下手?   为什么“古今无背面”?   因为空为体。虚空有背面吗?   示众云:“释迦老子四十九年说法,不曾道著一字。优波鞠多丈室盈筹,不曾度得一人。达磨不居少室,六祖不住曹溪,谁是后昆,谁为先觉?既然如是,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拍膝,顾众云:“且喜得天下太平。”   “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且喜得天下太平。”   是了,是了。   这其中的意思是自己的佛法就是在生活中有盐有醋、粥足饭足,别人所求的佛法他连梦都没有梦到,他不执著在这个问题上。   本自清静,本自圆满,本来什么都不需要去做。   你非要去雕琢,结果留下的是满身的刀斧痕。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不曾见佛法 不曾见佛法   上堂:“山僧二十余年,挑囊负钵,向寰海之内,参善知识十数余人,自家并无个见处,有若顽石相似。参底尊宿,亦无长处可相利益。自此一生,作个百无所解底人。幸自可怜生,忽然被业风吹到江宁府,无端被人上当,推向十字路头,住个破院,作粥饭主人。接待南北,事不获已,随分有盐有醋,粥足饭足,且恁过时。若是佛法,不曾梦见。”   上堂:“看看,山僧入拔舌地狱去也!”以手拽舌云:“阿耶阿耶!”   上堂:“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打破太虚空,如何寻不得?”垂下一足曰:“大众向甚么处去也?”   禅宗杨歧派的金陵保宁仁勇禅师,俗姓竺,原籍是四明。他是方会禅师的嗣法弟子,向寰海之内,参善知识十数余人。   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佛法,不要说现实见,梦里也不曾见。   正因为不曾见佛法,所以开口说法,便是妄语,要入拔舍地狱去也。   上堂:“若说佛法供养大众,未免眉须堕落。若说世法供养大众,入地狱如箭射。去此二途,且道保宁今日当说甚么?三寸舌头无用处,一双空手不成拳。”   上堂:“古人底今人用,今人底古人为。古今无背面,今古几人知?耶鸣咿!一九与二九,相逢不出手。”   上堂:“有手脚,无背面。明眼人,看不见。天左旋,地右转。”拍膝曰:“西风一阵来,落叶两三片。”   为什么“三寸舌头无用处”?   因为无法可说。   为什么“一双空手不成拳”?   因为无佛可成。   为什么“相逢不出手”?   无法可学,无佛可成,你向何处下手?   为什么“古今无背面”?   因为空为体。虚空有背面吗?   示众云:“释迦老子四十九年说法,不曾道著一字。优波鞠多丈室盈筹,不曾度得一人。达磨不居少室,六祖不住曹溪,谁是后昆,谁为先觉?既然如是,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拍膝,顾众云:“且喜得天下太平。”   “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且喜得天下太平。”   是了,是了。   这其中的意思是自己的佛法就是在生活中有盐有醋、粥足饭足,别人所求的佛法他连梦都没有梦到,他不执著在这个问题上。   本自清静,本自圆满,本来什么都不需要去做。   你非要去雕琢,结果留下的是满身的刀斧痕。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智慧比丘与不信佛者弥兰陀王的故事 智慧比丘与不信佛者弥兰陀王的故事   上堂:“山僧二十余年,挑囊负钵,向寰海之内,参善知识十数余人,自家并无个见处,有若顽石相似。参底尊宿,亦无长处可相利益。自此一生,作个百无所解底人。幸自可怜生,忽然被业风吹到江宁府,无端被人上当,推向十字路头,住个破院,作粥饭主人。接待南北,事不获已,随分有盐有醋,粥足饭足,且恁过时。若是佛法,不曾梦见。”   上堂:“看看,山僧入拔舌地狱去也!”以手拽舌云:“阿耶阿耶!”   上堂:“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打破太虚空,如何寻不得?”垂下一足曰:“大众向甚么处去也?”   禅宗杨歧派的金陵保宁仁勇禅师,俗姓竺,原籍是四明。他是方会禅师的嗣法弟子,向寰海之内,参善知识十数余人。   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佛法,不要说现实见,梦里也不曾见。   正因为不曾见佛法,所以开口说法,便是妄语,要入拔舍地狱去也。   上堂:“若说佛法供养大众,未免眉须堕落。若说世法供养大众,入地狱如箭射。去此二途,且道保宁今日当说甚么?三寸舌头无用处,一双空手不成拳。”   上堂:“古人底今人用,今人底古人为。古今无背面,今古几人知?耶鸣咿!一九与二九,相逢不出手。”   上堂:“有手脚,无背面。明眼人,看不见。天左旋,地右转。”拍膝曰:“西风一阵来,落叶两三片。”   为什么“三寸舌头无用处”?   因为无法可说。   为什么“一双空手不成拳”?   因为无佛可成。   为什么“相逢不出手”?   无法可学,无佛可成,你向何处下手?   为什么“古今无背面”?   因为空为体。虚空有背面吗?   示众云:“释迦老子四十九年说法,不曾道著一字。优波鞠多丈室盈筹,不曾度得一人。达磨不居少室,六祖不住曹溪,谁是后昆,谁为先觉?既然如是,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拍膝,顾众云:“且喜得天下太平。”   “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且喜得天下太平。”   是了,是了。   这其中的意思是自己的佛法就是在生活中有盐有醋、粥足饭足,别人所求的佛法他连梦都没有梦到,他不执著在这个问题上。   本自清静,本自圆满,本来什么都不需要去做。   你非要去雕琢,结果留下的是满身的刀斧痕。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智慧比丘与不信佛者弥兰陀王的故事  智慧比丘与不信佛者弥兰陀王的故事   上堂:“山僧二十余年,挑囊负钵,向寰海之内,参善知识十数余人,自家并无个见处,有若顽石相似。参底尊宿,亦无长处可相利益。自此一生,作个百无所解底人。幸自可怜生,忽然被业风吹到江宁府,无端被人上当,推向十字路头,住个破院,作粥饭主人。接待南北,事不获已,随分有盐有醋,粥足饭足,且恁过时。若是佛法,不曾梦见。”   上堂:“看看,山僧入拔舌地狱去也!”以手拽舌云:“阿耶阿耶!”   上堂:“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打破太虚空,如何寻不得?”垂下一足曰:“大众向甚么处去也?”   禅宗杨歧派的金陵保宁仁勇禅师,俗姓竺,原籍是四明。他是方会禅师的嗣法弟子,向寰海之内,参善知识十数余人。   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佛法,不要说现实见,梦里也不曾见。   正因为不曾见佛法,所以开口说法,便是妄语,要入拔舍地狱去也。   上堂:“若说佛法供养大众,未免眉须堕落。若说世法供养大众,入地狱如箭射。去此二途,且道保宁今日当说甚么?三寸舌头无用处,一双空手不成拳。”   上堂:“古人底今人用,今人底古人为。古今无背面,今古几人知?耶鸣咿!一九与二九,相逢不出手。”   上堂:“有手脚,无背面。明眼人,看不见。天左旋,地右转。”拍膝曰:“西风一阵来,落叶两三片。”   为什么“三寸舌头无用处”?   因为无法可说。   为什么“一双空手不成拳”?   因为无佛可成。   为什么“相逢不出手”?   无法可学,无佛可成,你向何处下手?   为什么“古今无背面”?   因为空为体。虚空有背面吗?   示众云:“释迦老子四十九年说法,不曾道著一字。优波鞠多丈室盈筹,不曾度得一人。达磨不居少室,六祖不住曹溪,谁是后昆,谁为先觉?既然如是,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拍膝,顾众云:“且喜得天下太平。”   “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且喜得天下太平。”   是了,是了。   这其中的意思是自己的佛法就是在生活中有盐有醋、粥足饭足,别人所求的佛法他连梦都没有梦到,他不执著在这个问题上。   本自清静,本自圆满,本来什么都不需要去做。   你非要去雕琢,结果留下的是满身的刀斧痕。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一钵麻油的启示 一钵麻油的启示   在佛灭度一百年以后的南瞻部洲,曾有一位名叫优波鞠多,具足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大导师。   当时,有一位一百二十岁的比丘尼,在她年轻的时候,曾经见过世尊。优波鞠多尊者想要知道佛的容貌以及威仪,就想到了这位比丘尼可以帮助他解答疑惑。   于是,派遣一位弟子来到比丘尼的住处说言:"我的导师优波鞠多尊者,想要到您这来请教有关佛陀的威仪、容貌。"   这时候,这位比丘尼做了一个动作,就是用钵盛满麻油,放在靠近门的下方,意思是想要试探这位尊者是不是有具足威仪。   优波鞠多尊者来到这位比丘尼的家门口,轻轻的推开门,结果麻油溢了一些些出来,而这时的尊者并没有注意到。  尊者坐好位子,向这位比丘尼问道:"听说你见过佛陀,他的容貌如何呢?是否可以说出来让我听听?"   比丘尼回答:"那时我年纪很轻,听到佛陀来到村子里,大家都很欢喜,呼喊着佛陀来了!佛陀来了!我也跟着众人一起出来迎接佛陀,一走出村子,就看到一片光明。我看到这片光明,心中非常欢喜,马上五体投地的礼拜了;这时头上的金钗,忽然掉落在地上,原本黑暗的大林子里,因为佛陀的光明,照耀十方,使整个林子处处光亮,比十五的月亮还要光明。因此,我找到了我的金钗。从这时候起,我做了比丘尼。"   优波鞠多尊者又问:"世尊在世的时候,比丘们的威仪、礼节,又是如何呢?"   比丘尼回答:"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群无惭无愧、不懂礼貌,不听佛的教诲,又没有精进用功的六群比丘,他们是最不好的出家僧。但是,他们的威仪,却远超过尊者您。怎么说呢?因为六群比丘进入房舍,必定不让麻油溢出来。虽然他们弊恶不听从佛的教导,但是比丘行、住、坐、卧的威仪法则,却都能够守持的很好。尊者您虽然证得六神通,是大阿罗汉,但在威仪上显然还不如六群比丘。而就此点来观察,更可以说明佛在世时,众生的根机是比现在更为利智啊。"   优波鞠多尊者听到比丘尼如此说法,不仅深刻感受到佛住世时,众生善根利智的景况,也为自己应在威仪及修行上更加提升而深感惭愧。   ------摘选自《付法藏因缘传.卷三》   众修行者可以从这一钵麻油中可以得到启示:凡夫俗子之心是粗中之粗,菩萨的心是粗中带细,而佛的心则是细中之细。在未成佛道前,我们的心都还不够细腻。若能落实"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则有仪可敬,有威可畏。威仪是发诸于心而呈现于外的细行,言行端正,才能令大众信服,也能自利于自己的修行。
一钵麻油的启示 一钵麻油的启示   在佛灭度一百年以后的南瞻部洲,曾有一位名叫优波鞠多,具足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大导师。   当时,有一位一百二十岁的比丘尼,在她年轻的时候,曾经见过世尊。优波鞠多尊者想要知道佛的容貌以及威仪,就想到了这位比丘尼可以帮助他解答疑惑。   于是,派遣一位弟子来到比丘尼的住处说言:"我的导师优波鞠多尊者,想要到您这来请教有关佛陀的威仪、容貌。"   这时候,这位比丘尼做了一个动作,就是用钵盛满麻油,放在靠近门的下方,意思是想要试探这位尊者是不是有具足威仪。   优波鞠多尊者来到这位比丘尼的家门口,轻轻的推开门,结果麻油溢了一些些出来,而这时的尊者并没有注意到。  尊者坐好位子,向这位比丘尼问道:"听说你见过佛陀,他的容貌如何呢?是否可以说出来让我听听?"   比丘尼回答:"那时我年纪很轻,听到佛陀来到村子里,大家都很欢喜,呼喊着佛陀来了!佛陀来了!我也跟着众人一起出来迎接佛陀,一走出村子,就看到一片光明。我看到这片光明,心中非常欢喜,马上五体投地的礼拜了;这时头上的金钗,忽然掉落在地上,原本黑暗的大林子里,因为佛陀的光明,照耀十方,使整个林子处处光亮,比十五的月亮还要光明。因此,我找到了我的金钗。从这时候起,我做了比丘尼。"   优波鞠多尊者又问:"世尊在世的时候,比丘们的威仪、礼节,又是如何呢?"   比丘尼回答:"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群无惭无愧、不懂礼貌,不听佛的教诲,又没有精进用功的六群比丘,他们是最不好的出家僧。但是,他们的威仪,却远超过尊者您。怎么说呢?因为六群比丘进入房舍,必定不让麻油溢出来。虽然他们弊恶不听从佛的教导,但是比丘行、住、坐、卧的威仪法则,却都能够守持的很好。尊者您虽然证得六神通,是大阿罗汉,但在威仪上显然还不如六群比丘。而就此点来观察,更可以说明佛在世时,众生的根机是比现在更为利智啊。"   优波鞠多尊者听到比丘尼如此说法,不仅深刻感受到佛住世时,众生善根利智的景况,也为自己应在威仪及修行上更加提升而深感惭愧。   ------摘选自《付法藏因缘传.卷三》   众修行者可以从这一钵麻油中可以得到启示:凡夫俗子之心是粗中之粗,菩萨的心是粗中带细,而佛的心则是细中之细。在未成佛道前,我们的心都还不够细腻。若能落实"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则有仪可敬,有威可畏。威仪是发诸于心而呈现于外的细行,言行端正,才能令大众信服,也能自利于自己的修行。
善待不懂规矩的新人   善待不懂规矩的新人——如何调服修行中瞋忿之心   佛世时,比丘们也要遵循生活规律,作息整齐,也要有人负责叫唤大家起身,人人轮流担任此一职司。比丘们精进修行,一天之中,什么时刻做什么事都有规则,到了晚间,大家还要背诵佛陀今天的教育。因为佛世时不像现在有计算机,人人手中一本簿子、一支笔可做笔记,完全是靠记忆覆诵佛陀每天所说的教法。   有的人比较用功,到了中夜,也就是接近凌晨的十一、二点,才去睡眠休息,直到负责叫唤的比丘开始叫唤,听到叫声就醒来了,赶紧再用功复习昨天的法,那时候没有时钟,都是凭经验靠感觉。有一位发心随佛出家的比丘,出家不久就轮到此一职务,他无法拿捏准确的时间,不论初夜、中夜、后夜,只要他醒了就开始叫唤,乱了大众的作息,到了白天听佛陀说法,难免精神不济。  一天早上,大家实在筋疲力倦,心里就起了忿怒,聚在一起议论纷纷。经佛陀询问,比丘们就向佛陀报告,新来的比丘乱了时分,令大家作息紊乱,没有精神听法。  佛陀微笑地说起过去的因缘,在久远以前,有一个婆罗门修行团体,团体中的婆罗门教师颇有名望,带领五百位学生修行,他们的生活作息就依照团体所饲养的一只公鸡鸣啼而始。然而有一天,这只鸡往生了,学生们无法早起,团体的生活就乱了次序。  有一位学生在坟冢间发现一只公鸡,就将它带回,饲养在原本的鸡笼里,期望它如先前的公鸡一样,准时啼叫。但是这只公鸡无法分别时间,无论白天、晚上,想叫就叫,恼乱了这群学生,使他们白天没有精神听讲。后来,它又在胡乱啼叫的时候,就被其中一位学生扭断脖子往生了。  婆罗门教师听到学生喧哗,走出来一探究竟,得知事情始末后叹道:“这只鸡生长在坟冢间,没有受过豢养与训练,所以它不知道何时该啼、何时不该啼,竟然因此而死。”感叹学生因为无法压制恚怒之心,就这么杀死了无辜的鸡。  佛陀说,当时的婆罗门教师就是自己,五百位学生就是现在的五百比丘,那位不按时叫唤的比丘则是那只被杀死的鸡。这位比丘才刚来到僧团,还没受过丛林团体的教育,不知道规矩;大家如今也因为他的不知规矩乱了生活秩序,心生嗔忿。  大家学佛,发心修行,必定要制伏嗔忿的心念,要以爱相处,相互教育。
善待不懂规矩的新人   善待不懂规矩的新人——如何调服修行中瞋忿之心   佛世时,比丘们也要遵循生活规律,作息整齐,也要有人负责叫唤大家起身,人人轮流担任此一职司。比丘们精进修行,一天之中,什么时刻做什么事都有规则,到了晚间,大家还要背诵佛陀今天的教育。因为佛世时不像现在有计算机,人人手中一本簿子、一支笔可做笔记,完全是靠记忆覆诵佛陀每天所说的教法。   有的人比较用功,到了中夜,也就是接近凌晨的十一、二点,才去睡眠休息,直到负责叫唤的比丘开始叫唤,听到叫声就醒来了,赶紧再用功复习昨天的法,那时候没有时钟,都是凭经验靠感觉。有一位发心随佛出家的比丘,出家不久就轮到此一职务,他无法拿捏准确的时间,不论初夜、中夜、后夜,只要他醒了就开始叫唤,乱了大众的作息,到了白天听佛陀说法,难免精神不济。  一天早上,大家实在筋疲力倦,心里就起了忿怒,聚在一起议论纷纷。经佛陀询问,比丘们就向佛陀报告,新来的比丘乱了时分,令大家作息紊乱,没有精神听法。  佛陀微笑地说起过去的因缘,在久远以前,有一个婆罗门修行团体,团体中的婆罗门教师颇有名望,带领五百位学生修行,他们的生活作息就依照团体所饲养的一只公鸡鸣啼而始。然而有一天,这只鸡往生了,学生们无法早起,团体的生活就乱了次序。  有一位学生在坟冢间发现一只公鸡,就将它带回,饲养在原本的鸡笼里,期望它如先前的公鸡一样,准时啼叫。但是这只公鸡无法分别时间,无论白天、晚上,想叫就叫,恼乱了这群学生,使他们白天没有精神听讲。后来,它又在胡乱啼叫的时候,就被其中一位学生扭断脖子往生了。  婆罗门教师听到学生喧哗,走出来一探究竟,得知事情始末后叹道:“这只鸡生长在坟冢间,没有受过豢养与训练,所以它不知道何时该啼、何时不该啼,竟然因此而死。”感叹学生因为无法压制恚怒之心,就这么杀死了无辜的鸡。  佛陀说,当时的婆罗门教师就是自己,五百位学生就是现在的五百比丘,那位不按时叫唤的比丘则是那只被杀死的鸡。这位比丘才刚来到僧团,还没受过丛林团体的教育,不知道规矩;大家如今也因为他的不知规矩乱了生活秩序,心生嗔忿。  大家学佛,发心修行,必定要制伏嗔忿的心念,要以爱相处,相互教育。
凡夫就像这张纸与这一段绳子   凡夫就像这张纸与这一段绳子   佛陀在世时,得知七十位婆罗门群聚修行,佛陀觉得这群人善良且很有心共同修行,应该要为他们指引正确的方向,让大家以正知、正见向前精进。所以某日就走到这群人修行的地方,询问他们,平日倚靠什么生活?如何修行?他们回答,平日田作畜牧以为生活,祀奉日月水火以求出离生死。   佛陀告诉他们,如此求福,并不能脱离生死,人天之福享尽仍要堕落,亦说法让他们了解真理,婆罗门闻法欢喜,恳求皈依,遂成为比丘,与僧团同行。  然而离开故乡时,这群比丘却对家庭恋恋难舍,心生后悔,佛陀也知道他们的想法。刚好有一阵风吹来了一张纸,比丘捡起这张纸,闻到上面的香味,分析应是包香料的纸,虽其中已无香料,依旧保有其香。再往前走,看到路边有一段绳子,捡起绳子闻到一阵腥臭,大家也推断这是绑鱼的绳子。  佛陀遂以此教示,凡夫就像这张纸与这一段绳子,近香则香,近臭则臭,渐渐受污染而脏臭却不知觉,要熏习香物净化自心,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七十位比丘听了,知道佛陀对机说法,赶紧向佛陀顶礼忏悔,从此坚定修行。  大家有缘一同修行,希望大家能将习气改除,每个人摒除习气,将爱心合在一起,成就“立体琉璃同心圆”,将这分爱深度化,净如琉璃,像包着香料的纸一样,能使道风德香熏一切,用我们的道与德感化许多人,让人人发菩提心。无论在哪一个地区,菩提树是幼苗或已茁壮,要记得“菩提林立同根生”,传承同一法脉,要合心协力,“队组合心耕福田”,耕耘众生荒芜的心地,将“慧根深植菩萨道”,一路向下扎实智慧之根。
凡夫就像这张纸与这一段绳子   凡夫就像这张纸与这一段绳子   佛陀在世时,得知七十位婆罗门群聚修行,佛陀觉得这群人善良且很有心共同修行,应该要为他们指引正确的方向,让大家以正知、正见向前精进。所以某日就走到这群人修行的地方,询问他们,平日倚靠什么生活?如何修行?他们回答,平日田作畜牧以为生活,祀奉日月水火以求出离生死。   佛陀告诉他们,如此求福,并不能脱离生死,人天之福享尽仍要堕落,亦说法让他们了解真理,婆罗门闻法欢喜,恳求皈依,遂成为比丘,与僧团同行。  然而离开故乡时,这群比丘却对家庭恋恋难舍,心生后悔,佛陀也知道他们的想法。刚好有一阵风吹来了一张纸,比丘捡起这张纸,闻到上面的香味,分析应是包香料的纸,虽其中已无香料,依旧保有其香。再往前走,看到路边有一段绳子,捡起绳子闻到一阵腥臭,大家也推断这是绑鱼的绳子。  佛陀遂以此教示,凡夫就像这张纸与这一段绳子,近香则香,近臭则臭,渐渐受污染而脏臭却不知觉,要熏习香物净化自心,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七十位比丘听了,知道佛陀对机说法,赶紧向佛陀顶礼忏悔,从此坚定修行。  大家有缘一同修行,希望大家能将习气改除,每个人摒除习气,将爱心合在一起,成就“立体琉璃同心圆”,将这分爱深度化,净如琉璃,像包着香料的纸一样,能使道风德香熏一切,用我们的道与德感化许多人,让人人发菩提心。无论在哪一个地区,菩提树是幼苗或已茁壮,要记得“菩提林立同根生”,传承同一法脉,要合心协力,“队组合心耕福田”,耕耘众生荒芜的心地,将“慧根深植菩萨道”,一路向下扎实智慧之根。
阿难生生世世护持世尊 阿难生生世世护持世尊   发愿度众生,此时就应照顾好身、语、意业,结好众生缘。凡事都要多用心!  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欢喜或满腹烦恼,需看过去是否和对方结了好缘。有所付出,彼此互相关怀、互相照顾,即是好因缘。佛陀常常教导弟子要时时与人结好缘,曾讲述了一段他与阿难的往昔因缘,希望弟子重视因缘,多结善缘。  在久远劫前,有一位老师父带着一群年少沙弥在一间古寺里修行。他的教法很严厉,严格要求沙弥要精进用功,勿自我放纵、浪费时光。  老师父常对小沙弥们说:「大家要精进用功,不管是行、住、坐、卧,一定不离经文。哪怕是在外托钵,走在路上也同样要时时背诵经文。」  其中有一位小沙弥,他谨记老师父的教法、依言奉行。有一天,他托钵出门乞食,眼睛专注地看着钵,直直地向前走,口里朗朗地背诵经文。  那时,有一位长者看见他,打开大门要让他进去,可是由于小沙弥背诵得很入神,而忘记了要托钵,一户户地走过去。  长者看到小沙弥从他家门口经过,嘴里还一直念诵经文,没有注意到周围的情形,觉得这位沙弥很可爱!他就向前叫道:「来,来!这位年轻的沙弥,你的钵还是空的,怎么走过我家门口而不进来呢?」  小沙弥说:「长者,我太专心背诵经文了,所以走过头而不自知!」  长者又问:「你为何这么专心,乃至于对周围的环境都没有感觉呢?」  小沙弥说:「我师父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教我们要守住一念心,不能放纵,要时时精进。所以我们每天都要背诵很多经文,而且要背会才可以回去。」  长者就说:「你这么用功精进,不如以后每天都来我家,我供给你满钵的食物,那你就不用再费心沿路托钵了。」  从那开始,日日、月月、年年,都是由长者供给他基本的生活所需,让他无后顾之忧的修行。年轻的沙弥很感恩,更加专心精进、深入经藏。  佛陀说完这个 故事 ,告诉弟子:「当时的沙弥就是我,而那位长者就是现在的阿难。阿难生生世世都护持我,我则引导阿难入正知见,这都是因为过去种种好因缘的结果啊!」  人与人间的相处,有「因」必有「缘」。有了因缘,才有互相对待的结果和彼此感受的回报,这是日常生活中不曾远离的。人无法离群索居,人群中要相互依存才能生活,所以要「安处于群众」,需与人结好缘。  释迦牟尼佛离开皇宫到处参访、求道时,虽然有一段时间是在苦行林静修,但是他成道之后,为了教化众生,还是必须回归人群。所以修行不能离开人群。  总之,与人结好缘,将来有朝一日有所成就,才有办法、能力及因缘度化众生。所以善缘是很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语默动静都需很用心、谨慎,比如说话,要为对方设想,说了这句话会让对方安心,或是让他烦心?不要逞一时之「口快」而去伤人,让人起烦恼,那就结了恶缘。恶缘不只在今生会有障碍,让对方心中产生怨恨;即使来生来世也会变成障碍,阻碍我们的道心、道行。
阿难生生世世护持世尊 阿难生生世世护持世尊   发愿度众生,此时就应照顾好身、语、意业,结好众生缘。凡事都要多用心!  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欢喜或满腹烦恼,需看过去是否和对方结了好缘。有所付出,彼此互相关怀、互相照顾,即是好因缘。佛陀常常教导弟子要时时与人结好缘,曾讲述了一段他与阿难的往昔因缘,希望弟子重视因缘,多结善缘。  在久远劫前,有一位老师父带着一群年少沙弥在一间古寺里修行。他的教法很严厉,严格要求沙弥要精进用功,勿自我放纵、浪费时光。  老师父常对小沙弥们说:「大家要精进用功,不管是行、住、坐、卧,一定不离经文。哪怕是在外托钵,走在路上也同样要时时背诵经文。」  其中有一位小沙弥,他谨记老师父的教法、依言奉行。有一天,他托钵出门乞食,眼睛专注地看着钵,直直地向前走,口里朗朗地背诵经文。  那时,有一位长者看见他,打开大门要让他进去,可是由于小沙弥背诵得很入神,而忘记了要托钵,一户户地走过去。  长者看到小沙弥从他家门口经过,嘴里还一直念诵经文,没有注意到周围的情形,觉得这位沙弥很可爱!他就向前叫道:「来,来!这位年轻的沙弥,你的钵还是空的,怎么走过我家门口而不进来呢?」  小沙弥说:「长者,我太专心背诵经文了,所以走过头而不自知!」  长者又问:「你为何这么专心,乃至于对周围的环境都没有感觉呢?」  小沙弥说:「我师父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教我们要守住一念心,不能放纵,要时时精进。所以我们每天都要背诵很多经文,而且要背会才可以回去。」  长者就说:「你这么用功精进,不如以后每天都来我家,我供给你满钵的食物,那你就不用再费心沿路托钵了。」  从那开始,日日、月月、年年,都是由长者供给他基本的生活所需,让他无后顾之忧的修行。年轻的沙弥很感恩,更加专心精进、深入经藏。  佛陀说完这个 故事 ,告诉弟子:「当时的沙弥就是我,而那位长者就是现在的阿难。阿难生生世世都护持我,我则引导阿难入正知见,这都是因为过去种种好因缘的结果啊!」  人与人间的相处,有「因」必有「缘」。有了因缘,才有互相对待的结果和彼此感受的回报,这是日常生活中不曾远离的。人无法离群索居,人群中要相互依存才能生活,所以要「安处于群众」,需与人结好缘。  释迦牟尼佛离开皇宫到处参访、求道时,虽然有一段时间是在苦行林静修,但是他成道之后,为了教化众生,还是必须回归人群。所以修行不能离开人群。  总之,与人结好缘,将来有朝一日有所成就,才有办法、能力及因缘度化众生。所以善缘是很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语默动静都需很用心、谨慎,比如说话,要为对方设想,说了这句话会让对方安心,或是让他烦心?不要逞一时之「口快」而去伤人,让人起烦恼,那就结了恶缘。恶缘不只在今生会有障碍,让对方心中产生怨恨;即使来生来世也会变成障碍,阻碍我们的道心、道行。
观色身无常 不执着于美色   观色身无常 不执着于美色   此城(色身) 为骨头搭建而成,而涂上血与肉,其中充满老死,骄慢与虚伪 (注)。  嘉娜帕达卡娅妮公主是佛陀姨母的女儿。她长得很美丽,别人都称呼她美人儿。她与佛陀的堂弟难陀订有婚约。有一天,她内心如此想着:「我的兄长,虽然可以成为圣王,却放弃世间而出家,成为圣者,他就是佛陀。他的儿子罗侯罗和我的未婚夫难陀都出家为比库。我母亲是比库尼。现在只剩我孤单一个人!」这番思量之后,她就自行出家为比库尼。但她是因为执着于家庭而出家,而不是出于对佛法的信仰而出家。   她听说,佛陀经常说色身无常。她于是认为,佛陀如果看见她,一定会轻视她的美貌,所以,就不去见佛陀。但从精舍回来的其他比库尼不停地赞誉佛陀,有一天她终于决定与他们一齐去佛陀的精舍。   佛陀看见她来时,心中如此想着:「刺可以用刺加以拔掉,嘉娜帕达卡娅妮非常执着于她的色身,对她的美貌非常骄傲。我必须经由美貌这件事去破除她的骄傲和执着。」   佛陀于是运用神通,示现一位年仅十六岁,却极美丽的女人坐在他身旁。只有嘉娜帕达卡娅妮才看得见这女子。当她看见这女子时,发现若与之相比,自己就像只又老又丑的乌鸦坐在美丽的白天鹅旁边。她非常喜欢这女子,但再次注视时,却讶异地发现该女子变成二十岁的女子。然后,每当她注视时,该女子一次又一次的变老,先变为成熟的女子,再是中年妇女,高龄女性,然后是老迈不堪的老太婆。而且,新的形象产生后,旧的形象就消失了。这时候她才认清人身不停地变化和衰老。有了这一层的领悟之后,她对自身的执着也云消雾散了。这时候,该女子进一步的老化,已经无法支撑身体,整个人瘫痪在地上了。最后死掉,全身浮肿,流脓,蛆虫更从身子跑出来。   看完整个过程后,嘉娜帕达卡娅妮心中想着:「这女子就在我眼前衰老、死亡,同理,我的肉身也会衰老变化、生病而后死亡。」经过这番省思之后,她深刻了解人身的真相。后来,她更一步信受奉行佛陀的教诲,而证得阿拉汉果。   注:「虚伪」古译为覆
观色身无常 不执着于美色   观色身无常 不执着于美色   此城(色身) 为骨头搭建而成,而涂上血与肉,其中充满老死,骄慢与虚伪 (注)。  嘉娜帕达卡娅妮公主是佛陀姨母的女儿。她长得很美丽,别人都称呼她美人儿。她与佛陀的堂弟难陀订有婚约。有一天,她内心如此想着:「我的兄长,虽然可以成为圣王,却放弃世间而出家,成为圣者,他就是佛陀。他的儿子罗侯罗和我的未婚夫难陀都出家为比库。我母亲是比库尼。现在只剩我孤单一个人!」这番思量之后,她就自行出家为比库尼。但她是因为执着于家庭而出家,而不是出于对佛法的信仰而出家。   她听说,佛陀经常说色身无常。她于是认为,佛陀如果看见她,一定会轻视她的美貌,所以,就不去见佛陀。但从精舍回来的其他比库尼不停地赞誉佛陀,有一天她终于决定与他们一齐去佛陀的精舍。   佛陀看见她来时,心中如此想着:「刺可以用刺加以拔掉,嘉娜帕达卡娅妮非常执着于她的色身,对她的美貌非常骄傲。我必须经由美貌这件事去破除她的骄傲和执着。」   佛陀于是运用神通,示现一位年仅十六岁,却极美丽的女人坐在他身旁。只有嘉娜帕达卡娅妮才看得见这女子。当她看见这女子时,发现若与之相比,自己就像只又老又丑的乌鸦坐在美丽的白天鹅旁边。她非常喜欢这女子,但再次注视时,却讶异地发现该女子变成二十岁的女子。然后,每当她注视时,该女子一次又一次的变老,先变为成熟的女子,再是中年妇女,高龄女性,然后是老迈不堪的老太婆。而且,新的形象产生后,旧的形象就消失了。这时候她才认清人身不停地变化和衰老。有了这一层的领悟之后,她对自身的执着也云消雾散了。这时候,该女子进一步的老化,已经无法支撑身体,整个人瘫痪在地上了。最后死掉,全身浮肿,流脓,蛆虫更从身子跑出来。   看完整个过程后,嘉娜帕达卡娅妮心中想着:「这女子就在我眼前衰老、死亡,同理,我的肉身也会衰老变化、生病而后死亡。」经过这番省思之后,她深刻了解人身的真相。后来,她更一步信受奉行佛陀的教诲,而证得阿拉汉果。   注:「虚伪」古译为覆。
口头禅不同于顿悟   口头禅不同于顿悟   佛祖释迦牟尼有个弟子叫般特,他生性迟钝,佛祖让五百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学问,可是他仍然一点也不开窍。佛祖于是把他叫到前面,逐字逐句的教他一首诗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你不要以为这首偈子很平常,你只要认认真真地学会这首偈子,就相当不容易了啊!”   于是,般特翻来覆去的就学这首偈子,有一天终于体悟出了其中的禅理。  有一次,佛祖派般特去给附近的僧尼讲经说法。那些僧尼早就对般特的愚笨有所耳闻,所以心里都很不服气,私下说:“这样愚钝的人也会讲经说法啊?”但是,他们表面上仍然很有礼貌的接待般特。  般特惭愧而谦虚的对僧尼们说:“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学到一个偈子,现在讲给大家听听。”   接着,般特就念那首偈子:“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他刚念完,僧尼们就开始哄笑起来,私下说:“竟然只会一首启蒙偈子,我们早就倒背如流了啊,还用你来讲什么啊?”   但般特不动声色,仍然从容的往下讲。他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讲出了很多新意,从一首看似普通的偈子道出了无限深邃的禅理。  这时,僧尼们听得如痴如醉,连连赞叹起来:“一首启蒙偈子,居然能够理解到这么深的程度,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于是大家对他肃然起敬
口头禅不同于顿悟   口头禅不同于顿悟   佛祖释迦牟尼有个弟子叫般特,他生性迟钝,佛祖让五百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学问,可是他仍然一点也不开窍。佛祖于是把他叫到前面,逐字逐句的教他一首诗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你不要以为这首偈子很平常,你只要认认真真地学会这首偈子,就相当不容易了啊!”   于是,般特翻来覆去的就学这首偈子,有一天终于体悟出了其中的禅理。  有一次,佛祖派般特去给附近的僧尼讲经说法。那些僧尼早就对般特的愚笨有所耳闻,所以心里都很不服气,私下说:“这样愚钝的人也会讲经说法啊?”但是,他们表面上仍然很有礼貌的接待般特。  般特惭愧而谦虚的对僧尼们说:“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学到一个偈子,现在讲给大家听听。”   接着,般特就念那首偈子:“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他刚念完,僧尼们就开始哄笑起来,私下说:“竟然只会一首启蒙偈子,我们早就倒背如流了啊,还用你来讲什么啊?”   但般特不动声色,仍然从容的往下讲。他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讲出了很多新意,从一首看似普通的偈子道出了无限深邃的禅理。  这时,僧尼们听得如痴如醉,连连赞叹起来:“一首启蒙偈子,居然能够理解到这么深的程度,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于是大家对他肃然起敬。
如何调服修行中瞋忿之心 如何调服修行中瞋忿之心   佛世时,比丘们也要遵循生活规律,作息整齐,也要有人负责叫唤大家起身,人人轮流担任此一职司。比丘们精进修行,一天之中,什么时刻做什么事都有规则,到了晚间,大家还要背诵佛陀今天的教育。因为佛世时不像现在有计算机,人人手中一本簿子、一支笔可做笔记,完全是靠记忆覆诵佛陀每天所说的教法。   有的人比较用功,到了中夜,也就是接近凌晨的十一、二点,才去睡眠休息,直到负责叫唤的比丘开始叫唤,听到叫声就醒来了,赶紧再用功复习昨天的法,那时候没有时钟,都是凭经验靠感觉。有一位发心随佛出家的比丘,出家不久就轮到此一职务,他无法拿捏准确的时间,不论初夜、中夜、后夜,只要他醒了就开始叫唤,乱了大众的作息,到了白天听佛陀说法,难免精神不济。  一天早上,大家实在筋疲力倦,心里就起了忿怒,聚在一起议论纷纷。经佛陀询问,比丘们就向佛陀报告,新来的比丘乱了时分,令大家作息紊乱,没有精神听法。  佛陀微笑地说起过去的因缘,在久远以前,有一个婆罗门修行团体,团体中的婆罗门教师颇有名望,带领五百位学生修行,他们的生活作息就依照团体所饲养的一只公鸡鸣啼而始。然而有一天,这只鸡往生了,学生们无法早起,团体的生活就乱了次序。  有一位学生在坟冢间发现一只公鸡,就将它带回,饲养在原本的鸡笼里,期望它如先前的公鸡一样,准时啼叫。但是这只公鸡无法分别时间,无论白天、晚上,想叫就叫,恼乱了这群学生,使他们白天没有精神听讲。后来,它又在胡乱啼叫的时候,就被其中一位学生扭断脖子往生了。  婆罗门教师听到学生喧哗,走出来一探究竟,得知事情始末后叹道:“这只鸡生长在坟冢间,没有受过豢养与训练,所以它不知道何时该啼、何时不该啼,竟然因此而死。”感叹学生因为无法压制恚怒之心,就这么杀死了无辜的鸡。  佛陀说,当时的婆罗门教师就是自己,五百位学生就是现在的五百比丘,那位不按时叫唤的比丘则是那只被杀死的鸡。这位比丘才刚来到僧团,还没受过丛林团体的教育,不知道规矩;大家如今也因为他的不知规矩乱了生活秩序,心生嗔忿。  大家学佛,发心修行,必定要制伏嗔忿的心念,要以爱相处,相互教育。
如何调服修行中瞋忿之心 如何调服修行中瞋忿之心   佛世时,比丘们也要遵循生活规律,作息整齐,也要有人负责叫唤大家起身,人人轮流担任此一职司。比丘们精进修行,一天之中,什么时刻做什么事都有规则,到了晚间,大家还要背诵佛陀今天的教育。因为佛世时不像现在有计算机,人人手中一本簿子、一支笔可做笔记,完全是靠记忆覆诵佛陀每天所说的教法。   有的人比较用功,到了中夜,也就是接近凌晨的十一、二点,才去睡眠休息,直到负责叫唤的比丘开始叫唤,听到叫声就醒来了,赶紧再用功复习昨天的法,那时候没有时钟,都是凭经验靠感觉。有一位发心随佛出家的比丘,出家不久就轮到此一职务,他无法拿捏准确的时间,不论初夜、中夜、后夜,只要他醒了就开始叫唤,乱了大众的作息,到了白天听佛陀说法,难免精神不济。  一天早上,大家实在筋疲力倦,心里就起了忿怒,聚在一起议论纷纷。经佛陀询问,比丘们就向佛陀报告,新来的比丘乱了时分,令大家作息紊乱,没有精神听法。  佛陀微笑地说起过去的因缘,在久远以前,有一个婆罗门修行团体,团体中的婆罗门教师颇有名望,带领五百位学生修行,他们的生活作息就依照团体所饲养的一只公鸡鸣啼而始。然而有一天,这只鸡往生了,学生们无法早起,团体的生活就乱了次序。  有一位学生在坟冢间发现一只公鸡,就将它带回,饲养在原本的鸡笼里,期望它如先前的公鸡一样,准时啼叫。但是这只公鸡无法分别时间,无论白天、晚上,想叫就叫,恼乱了这群学生,使他们白天没有精神听讲。后来,它又在胡乱啼叫的时候,就被其中一位学生扭断脖子往生了。  婆罗门教师听到学生喧哗,走出来一探究竟,得知事情始末后叹道:“这只鸡生长在坟冢间,没有受过豢养与训练,所以它不知道何时该啼、何时不该啼,竟然因此而死。”感叹学生因为无法压制恚怒之心,就这么杀死了无辜的鸡。  佛陀说,当时的婆罗门教师就是自己,五百位学生就是现在的五百比丘,那位不按时叫唤的比丘则是那只被杀死的鸡。这位比丘才刚来到僧团,还没受过丛林团体的教育,不知道规矩;大家如今也因为他的不知规矩乱了生活秩序,心生嗔忿。  大家学佛,发心修行,必定要制伏嗔忿的心念,要以爱相处,相互教育。
口头禅非禅  口头禅非禅   佛祖释迦牟尼有个弟子叫般特,他生性迟钝,佛祖让五百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学问,可是他仍然一点也不开窍。佛祖于是把他叫到前面,逐字逐句的教他一首诗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你不要以为这首偈子很平常,你只要认认真真地学会这首偈子,就相当不容易了啊!”   于是,般特翻来覆去的就学这首偈子,有一天终于体悟出了其中的禅理。  有一次,佛祖派般特去给附近的僧尼讲经说法。那些僧尼早就对般特的愚笨有所耳闻,所以心里都很不服气,私下说:“这样愚钝的人也会讲经说法啊?”但是,他们表面上仍然很有礼貌的接待般特。  般特惭愧而谦虚的对僧尼们说:“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学到一个偈子,现在讲给大家听听。”   接着,般特就念那首偈子:“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他刚念完,僧尼们就开始哄笑起来,私下说:“竟然只会一首启蒙偈子,我们早就倒背如流了啊,还用你来讲什么啊?”   但般特不动声色,仍然从容的往下讲。他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讲出了很多新意,从一首看似普通的偈子道出了无限深邃的禅理。  这时,僧尼们听得如痴如醉,连连赞叹起来:“一首启蒙偈子,居然能够理解到这么深的程度,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于是大家对他肃然起敬。  有些佛弟子,常常把随缘、分别心、执着,或者某个偈子挂在嘴边,就自以为懂了,其实这哪里是懂了呢,这只会说会背了,所以学佛人不要老说口头禅,而要真行真修。
口头禅非禅   口头禅非禅   佛祖释迦牟尼有个弟子叫般特,他生性迟钝,佛祖让五百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学问,可是他仍然一点也不开窍。佛祖于是把他叫到前面,逐字逐句的教他一首诗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你不要以为这首偈子很平常,你只要认认真真地学会这首偈子,就相当不容易了啊!”   于是,般特翻来覆去的就学这首偈子,有一天终于体悟出了其中的禅理。  有一次,佛祖派般特去给附近的僧尼讲经说法。那些僧尼早就对般特的愚笨有所耳闻,所以心里都很不服气,私下说:“这样愚钝的人也会讲经说法啊?”但是,他们表面上仍然很有礼貌的接待般特。  般特惭愧而谦虚的对僧尼们说:“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学到一个偈子,现在讲给大家听听。”   接着,般特就念那首偈子:“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他刚念完,僧尼们就开始哄笑起来,私下说:“竟然只会一首启蒙偈子,我们早就倒背如流了啊,还用你来讲什么啊?”   但般特不动声色,仍然从容的往下讲。他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讲出了很多新意,从一首看似普通的偈子道出了无限深邃的禅理。  这时,僧尼们听得如痴如醉,连连赞叹起来:“一首启蒙偈子,居然能够理解到这么深的程度,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于是大家对他肃然起敬。  有些佛弟子,常常把随缘、分别心、执着,或者某个偈子挂在嘴边,就自以为懂了,其实这哪里是懂了呢,这只会说会背了,所以学佛人不要老说口头禅,而要真行真修。
花开见禅 花不开也见禅 花开见禅 花不开也见禅   人对事物的认知有三个境界。要想提升生活的境界,就要先提升认知的境界。  桂琛禅师去参访玄沙禅师。  玄沙问:“三界唯心,你是怎么体会的?”   桂琛指着椅子,问:“你叫这个是什么?”   玄沙回答:“椅子。”   桂琛说:“那你还没有领会三界唯心的真义。”   玄沙于是改口说:“我叫它作竹木,那你叫它什么?”   桂琛说:“我也叫它竹木。”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最初仅止于表象或名相,譬如说那是“椅子”或“床铺”,这是第一境界。但椅子和床铺即使外观、功能有别,却都是“竹木”所造,能看出事物表象背后的共通本质,是认知的第二个境界。  六祖慧能在抵达法印寺时,正值黄昏时刻。晚风习习,吹动着寺里的一刹幡。他听到两个和尚在争论:  一个和尚说是“幡在动”,另一个却说是“风在动”,彼此争论不休。  慧能说:“能不能让我这个俗人参加两位的高论?我觉得这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风吹幡动,说“幡在动”,这是只看到表象,是认知的第一境界。但不只幡动,附近的柳枝也在动,说“风在动”,点出它们共通的原因,是认知的第二境界。但归根究底,看到幡动、柳枝动,知道风在动,都来自心的观照,也就是“心在动”,这是认知的第三境界,也是认知的最终本质,所谓“三界唯心”是也。  不同的认知境界,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解释,更进而左右我们的应对和处理方式。当你觉得不对劲,而想要有所改变时,如果你认为那是“幡在动”,那你就会想去改变幡;如果你认为那是“风在动”,那你就会尝试去改变风向;如果你认为那是“心在动”,那你就必须去改变你的心。  禅,直指本心,告诉我们应该认识什么、知道什么。
花开见禅 花不开也见禅 花开见禅 花不开也见禅   人对事物的认知有三个境界。要想提升生活的境界,就要先提升认知的境界。  桂琛禅师去参访玄沙禅师。  玄沙问:“三界唯心,你是怎么体会的?”   桂琛指着椅子,问:“你叫这个是什么?”   玄沙回答:“椅子。”   桂琛说:“那你还没有领会三界唯心的真义。”   玄沙于是改口说:“我叫它作竹木,那你叫它什么?”   桂琛说:“我也叫它竹木。”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最初仅止于表象或名相,譬如说那是“椅子”或“床铺”,这是第一境界。但椅子和床铺即使外观、功能有别,却都是“竹木”所造,能看出事物表象背后的共通本质,是认知的第二个境界。  六祖慧能在抵达法印寺时,正值黄昏时刻。晚风习习,吹动着寺里的一刹幡。他听到两个和尚在争论:  一个和尚说是“幡在动”,另一个却说是“风在动”,彼此争论不休。  慧能说:“能不能让我这个俗人参加两位的高论?我觉得这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风吹幡动,说“幡在动”,这是只看到表象,是认知的第一境界。但不只幡动,附近的柳枝也在动,说“风在动”,点出它们共通的原因,是认知的第二境界。但归根究底,看到幡动、柳枝动,知道风在动,都来自心的观照,也就是“心在动”,这是认知的第三境界,也是认知的最终本质,所谓“三界唯心”是也。  不同的认知境界,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解释,更进而左右我们的应对和处理方式。当你觉得不对劲,而想要有所改变时,如果你认为那是“幡在动”,那你就会想去改变幡;如果你认为那是“风在动”,那你就会尝试去改变风向;如果你认为那是“心在动”,那你就必须去改变你的心。  禅,直指本心,告诉我们应该认识什么、知道什么。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