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的修罗 潜水的修罗
关注数: 41 粉丝数: 83 发帖数: 6,346 关注贴吧数: 14
高手质疑李世石为何不"打劫":他像是在消极比赛 当地时间3月10日,“围棋人机大战”第二局在韩国首尔的四季酒店开赛,结果李世石执白再次中盘落败,阿尔法电脑2-0领先。首战击败人类代表的谷歌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AlphaGo)在10日下午与韩国职业围棋手李世石九段的五番棋第二局对弈中从序盘阶段就不断下出罕见变招。   昨天下午,谷歌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第二局较量在首尔四季酒店举行,在此次较量中双方互换黑白,由“阿尔法围棋”执黑对战李世石。最终,“阿尔法围棋”再下一城,以总比分2:0领先李世石,人类被逼到了悬崖边。   然而与第一局赛后众人齐声惊叹“阿尔法围棋”的逆天表现不同,昨天赛后,众多职业围棋高手们纷纷提出了疑问,认为这次比赛的背后,是不是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猫腻。   钱江晚报专访常昊:   围棋不打劫属于“安乐死”   在结束了人机大战第二局的较量后,钱江晚报记者电话采访了世界冠军常昊。对于李世石二连败的结果,常昊表示非常震惊,但他也提出了一些疑问。   他说,从进程看,这两局棋以及之前公布的“阿尔法围棋”与欧洲冠军樊麾的五局棋,都没有出现“打劫”。   “樊麾那五局可以看出,软件在有意回避打劫,而这盘棋似乎是李世石在回避打劫。尤其不可思议的是,李世石在常规下法已经输定的情况下,没有抓住软件出现的问题手,有机会打劫却没有打劫。”   “打劫”是围棋战术中较难掌握的一部分,职业高手往往能通过“打劫”把局面搅乱并在乱中取胜。李世石一向是个善于“打劫”的高手,在年初与柯洁争夺梦百合杯时,就几度通过“打劫”成功搅乱局面。   常昊说:“在输定的情况下,李世石依然没有选择‘打劫’,这在职业棋手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属于‘安乐死’。一个学棋的孩子,如果没有这种争胜的意识,那他就不适合走职业道路。而一位职业棋手如果也是如此,那意味着他已经远离一线。对李世石来说,这是说不过去的。”   “外界传闻在李世石与谷歌签订的保密协议中,有不允许打劫这一条规定。”常昊接着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严格意义上说就不算真正的围棋,下棋人的职业操守也就值得商榷了。”   当然,常昊还是觉得“阿尔法围棋”的水平确实让职业棋手大吃一惊,但他认为仍不是无懈可击的,“无论李世石还是樊麾,在棋中表现出来的水平都比平时要差。就所见的棋局来看,确实很多职业棋手已经不是它的对手,但我认为柯洁还是能赢它。”   众职业高手都有话说:   李世石看上去像是在消极比赛   不仅是常昊,在昨天赛后,众多的职业棋手们纷纷对此提出了质疑。   “输到天上去了!”现排名世界第一的柯洁在解说时就表示:“不可思议,(李世石)不打劫,不拼搏,(看上去像)消极比赛”。   赛后有记者问李世石,是否与谷歌签署保密协议,不能打劫。李世石委婉地回答说:“我中间确实有胜机,以后比赛会尽力下好。”   柯洁在微博上将这个话题贴出来,并写文字调侃说:“这是我非常熟悉的一个记者朋友在现场问的,为什么不敢正面回答?这说明了什么?请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篇不低于600字的命题作文。”   随后,他又在微博上解释:“不是说怀疑他签了保密协议里有不准打劫这一条,是对李世石的消极抵抗感到失望,多么希望有一场复杂的劫争出现,毕竟,劫争是围棋艺术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罗洗河九段不但喜欢和电脑对弈,而且自己写过计算机围棋程序。罗洗河认为“阿尔法围棋”的短板很明显,开局时很多棋都不是很合理,李世石应该很容易应对。但不理解的是,李世石似乎有意回避一些东西,往往在简单的地方频频长考,下的地方也不太合理。   罗洗河表示,如果不能打劫,那双方下的就不是围棋了,即使是“阿尔法围棋”5:0获胜,也说明不了电脑能够战胜人类。   著名棋手江铸久九段也认为,不能打劫的围棋差别太大了。他说:“我觉得这两盘棋都没有出现打劫是非常可疑的一件事,因为打劫可能对电脑来说更复杂一些,我也很想看到电脑如何应对打劫的局面。”   “棋圣”聂卫平也无奈地表示:“可能打劫时电脑的应对不太好,这两盘棋确实都没有出现打劫的局面,看看后几盘棋电脑应对打劫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吧。”   围棋中的“打劫”   打劫,围棋术语。简称“劫”,也称“劫争”、“争劫”。打劫是指黑白双方都把对方的棋子围住,这种局面下,如果轮白下,可以吃掉一个黑子;如果轮黑下,同样可以吃掉一个白子。因为如此往复就形成循环无解,所以围棋禁止“同形重复”。根据规则规定“提”一子后,对方在可以回提的情况下不能马上回提,要先在别处下一着,待对方应一手之后再回“提”。 【编辑:姜贞宇】
【战万】看爱情番看完,有种无意义感,怎么破 今天宅在家,又看完一部号称胃药的番有感。 有的时候看剧情番,或者喜剧等等,有时候会觉得,看完感觉很有意思。震撼感、随之而来的空虚感,等等。 但是看恋爱番(以恋爱为主,正剧),是一种抽离的感觉。数了数大概看了十几部吧,有两种情况: 1.少部分情况(出现两三次)。被剧情所深深打动,以至于可能会看哭。然而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和我的某一段过往经历在性质上非常吻合,让我回忆起了那种感觉,而且,制作组做得很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回过头来看,的确这部番真得很好。很真实。但我只不过是在“重复自己的体验”罢了。而这种体验也随时间流逝,离我远去了。 2.大部分情况(包括今天)。作为死宅,相关经历很少,所以,看某男角色和女角色的互动,感觉自己是一个毫无感情的旁观者——和男主的性格差异大,代入不了男主;男主和女角色互动的体验,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日常的温馨也许能笑笑但看过就忘,煽情的时候感觉有些无聊;整部番质量上不能说不好,包括女角色的塑造,毕竟挑不出许多不真实的地方,甚至还可以分析一二。但是看完就觉得,心情毫无波动。“哦,这样啊”的感觉。不是一种空虚感,而是一种无意义感、隔离感。甚至是无感。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看到自身之外的东西...因为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对事物所作出价值评估,其实就是这一事物自身新具备的价值,再加上评估者的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在一个思想丰富的人看来是饶有趣味的事情,对于一个肤浅、庸俗头脑的人来说,同样的事情就只不过是平凡世界里面的乏味一幕而已...一个具忧郁气质的人所看到的悲剧一幕,在一个乐天派的眼里只是一场有趣的冲突,而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则把这视为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与一个人直接相关的是这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他的感情以及他的意欲活动。外在事物只有在刺激起他的上述东西时才能发挥作用.....”(叔本华) 感觉上,好像也印证了上述的想法。 应该如何改变呢?
观《BNA》杂感:水土不服的政治正确 (本贴主题是想探讨种族歧视这一主题在文化产品中的表现是否具备普世性,实际和BNA关系不大) 在看BNA的时候,有一点让我感到非常疑惑的,就是不断在强调,人类如何如何,兽人如何如何。对动画这一载体而言,兽人(与人在形貌上有较高相似度)的观感非常接近人类。这给我一种“兽人和人类的矛盾是剧情硬塞给我的”的感觉。LZ看的动画不多,还有一部作品《疯狂动物城》也给我这种感觉,肉食动物和草食动物的对立概念,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被不断建构。但明明这两种动物的拟人化都是现实中不存在的,这给人一种莫名感。 后来我想明白了,为何我对这种种族歧视的隐喻如此地不习惯。一者是,种族歧视确实是作为人的某种劣根性,古语有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与我看上去相同的人,和外貌体征与自我认同所在的族群所不同的人,要对二者同等看待,需要经过一番反直觉、反人性的努力;还未必能实现。 但更关键的一点是,种族歧视问题和我一点关系没有。实际上它是(美国?)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关系。在欧美国家中,种族歧视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议题。种族歧视议题(和女权)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最为显见,谁都能谈;并且人数占比大,是占比大约一半对一半的人之间的关系。当然,作为真理也具备着某种正确性,女权的进步也确实十分卓著(特别在西欧北欧一带)。但既然是大众向的,则总归首先表现出泛娱乐化的特征。 语言、文化、思潮,这些实际上是一体的。BNA是种族歧视这一话语体系落在动画这一文化载体的例子。它不受国内观众(LZ:我觉得我可以代表XX)所理解,也就理所当然了。在中国谈种族歧视,是无源之水,它也许存在,但绝对是一个非常次要的问题。
【水】少歌动画更像是动作片 看了吧里关于主角人物塑造讨论,突然有了想法。动画而言,少歌最精彩的毫无疑问是revue了吧,独特的表现方式,所带来的让观众一遍又一遍重刷。 那么符合:1.观众对作品某些片段情有独钟,甚至可以直接观看这些片段。2.人物耍帅为主,变化不足。3.即使剧情不算特别出彩,也会受到观众好评的——不就是动作片嘛。revue对应的,就是动作片中的打戏。不同点就是,revue对人物的某些情绪塑造有帮助,这是音乐的一大特点。 故事性、主题、人物上,都是动作片薄弱的地方。少女歌剧故事性很强吗,一些转折过于缺乏铺垫,过于王道,被诟病。主题呢,少女歌剧的主题,有是有,大家一起闪耀,舞台少女天天进化中,但是没什么说服力,感觉不到深度。人物上,主角华恋不行,配角一个个都很鲜明,但是一旦发生配角的角色转变就出现了问题。但是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包括我,到目前为止对少歌也拥有很大的好评,这就是好的动作片的特点吧。第七集刚出来的时候,许多人都吹爆了,为什么,就是因为看到了“不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同时在故事性上/人物塑造上也能达到优异”的这种预期,如果达到这种预期,毫无疑问就是神作了。最近许多分析帖都是对剧情的分析,猜测前面的伏笔对应的是什么,属于对故事性的展望。然而少歌实在不算一个特别出彩的故事,最后恐怕也只能达到可以圆回来的程度。不过动作戏(revue)拍得好拍出创意来动作片,已经很能让人满足了(期待最后一话打我脸)。
【错觉?】为什么感觉现在的职业选手比以前厉害了很多。。 现在的职业选手在投掷物的把握上,包括各种两人三人小配合上比以前熟练很多,地图控制能力,烟雾使用技巧,比以前强了很多,这点倒没什么疑问。 不过我怎么感觉枪法上现在的职业选手也比以前厉害很多了?是我的错觉吗? 1.记得以前kennys有一个inferno精彩1v3还是1v4的精彩镜头,当时感觉惊为天人,好像也进了年度集锦之类。但是现在,在其他地图也好,在小镇也好,同样在A点左右的位置,类似的1v4、1v5,隔一两个月就出一个,好像已经习以为常了。 还有就是:2.最近发现狙击手近距离盲狙或者瞬镜击中敌人的概率很高,怎么打怎么有,以前打得这么激进的,会被吹成骚猪或者狙神之类的,但是现在,是个狙击手,这种击杀仿佛就信手拈来,而且稳得不行,包括niko等不是主狙击手的也是如此。 3.穿烟和穿墙的击杀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而且不是以前那种9神掌握核心科技,而是许多一线选手经常出现烟里的精确爆头式击杀,还有那种大幅度拉抢穿点秒杀,经常出现以至于达到了见怪不怪的水平。讲道理2 3 两点有时候给我一种集体开挂的感觉。 4.职业选手起沙鹰这把手枪的频率越来越高了,而且老能看到沙鹰反杀两三把大枪。当然解释成步枪变水了勉强也可以,不过解释成锁头能力普遍增强了,会更有逻辑一些。 5.出现像ss,包括这届液体这种ak不讲道理疯狂爆头的队伍。 PS:我觉得职业选手的能力提高除了CSGO本身技战术的演化发展之外,也和职业选手基数增大有关,按照往年集锦的水准,今年的集锦完全可以做上一个小时不带重样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还能跟上节奏的选手,比如说kennys,olaf,Guardian等确实很厉害,而forest(Edward)这种,就只能用怪物来形容了。
【萌新】第一季看完了,关于人物 久仰大名,刚看完第一季,确实是好剧。不过看了一些网上的评论,似乎和许多观众的点不大一致啊。 设定上的优异之处,这个是最对我胃口的,也是公认好评的点吧,这个不多扯了。 就是人物上,看上去许多评论对男主和男反派的东西分析得很多,但是我觉得这两个人物塑造得实在是,额,挺一般的...男主的形象稍微有些太过单一了,没什么变化,不过也还好。男反派的槽点就真的很大了。到最后也没说清楚(可能是我没看清楚)这货究竟为什么可以躲避系统的判定,这是小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他一出现就拖剧情的时间,一大堆嘴炮和掉书袋,说了半天,可能想要塑造成**很高的样子。但是**高不是靠嘴炮打出来的,而是要剧情表现,所以适得其反。不得不说老虚在这点上确实有不足之处,FZ也是,中间有集三王会谈看得人要睡着了,严重拖慢剧情节奏,减分项。 这番实际的主角我认为是女主吧。不管是从角色成长上、还是从串联各个剧情上、都是以女主为视角展开的。但是我印象最深的除了最后成长为坚定的改良派之外,还有第一集。第一集女主表现出来的能力,我觉得可以用恐怖来形容。作为一个完全的新手,一方面完美地压低放低自己的姿态融入团队,不断问问题最快地收集信息学习工作。另一方面却真正有天赋有想法,并且在刻画出来的强烈的剧情冲突下,坚守自我并最后坚定地做出了很有见地的选择,人格魅力实在很强。包括后面姬友死了之后秒回HP,实在有些开挂式了。不过网上对第一集居然是喷女主的居多,实在有些搞不懂。
【水】如何避免“好番”对现实生活弊大于利? 一个比较现实的类比是:有些女生被声讨为韩剧式的“恋爱脑”,即看了太多韩剧里的欧巴,而不能好好地谈恋爱。相比的就有一些沉迷于二次元老婆的各种属性而逃避现实的死宅(此处为狭义)。也许可以把这些归结于这些作品并不是“真正的好作品”,只是迎合某些观众低级痛点的娱乐制作而已——之前LZ一直这么想。但最近补了两部“好番”之后想法却有少许动摇。 这两部“好番”的特点是:(1)文艺类作品(2)情感细腻,氛围优美,感染力强,笔触锋利,心理描写真实(3)LZ主观上也认为确实是好番并且喜欢这些作品(4)其中一部BGM评分达到8分以上,另一部甚至不低于8.5分。 但是看完这两部“好番”的同时LZ却感到有些失落,发现了这一点的LZ稍微思考了一会,发现是在不经意间对比了现实生活中的境遇和剧作里的情节,有“本来认为十分美好的事显得不值得一提了”的感觉。 实际上: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假如一个人看了许多好的故事,而相比之下,真实生活却不可能如小说电影一般荡气回肠或是缠绵悱恻;因此产生如同LZ这样的情绪会是非常自然的。但实际上只有真实生活才是属于自己的,这样一来也许即使是所谓的好作品,对现实生活起到了负作用,也是少看为妙吧。不知吧友有何指教。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