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沼的喀喀琉斯 Alesstotal
降水决定一切
关注数: 27 粉丝数: 1,584 发帖数: 51,695 关注贴吧数: 26
如果*** 丝,眼里就不要有女人 林肯出生微寒,9岁丧母,年少时靠做苦力维持生计,25岁之前都没有固定工作,通过自学法律最后当上美国总统。林肯在展露他的刻苦和才能的时候就已经有女人看上他了,尽管那个时候他还是吊 丝。 吊 丝本身没什么好批评的,做自己的工作,不危害社会,哪怕没工作本身也不是多让人嫌弃的事,问题是有些人没工作会去做坏事,这就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就成了国家机器滚滚巨轮下的讨厌的石子,只能除掉。 吊 丝子所以有吊 丝的称呼无非就是在两性问题上处于一个不被人喜欢的局面,如果所有的吊 丝自动没有对女人的需求恐怕他们反而能得到更多的尊重。 吊 丝的自我修养就是,眼里不要有女人,越在意女人越会成为你的干扰,专心做好自己的事。如果你不去骚撩女人女人反而会尊重你,不管你丑成什么样/穷成什么样都会得到尊重,原因很简单,你对她们来说是安全的,你对她们没有企图。 中国是一个性资源紧张的国家,女人要吊易如反掌,男***则一点都不容易。这也加剧了底层的紧张关系,等同于让吊 丝更加难过,底层男性会变得更加焦虑甚至暴躁,也就影响到社会治安问题和女性的人身安全问题,参考滴滴杀人。 男多女少最大获益者是底层女性,她们的地位变高了,对中高层男女没有影响,对上层女性和一定的削弱,对上层男性有一定的助力
搞电影的大佬们多在剧本上下功夫吧 攀登者没看,看了点别人的评价;机长看了,总体不错,很明显的一个问题是 剧情太薄而情绪太厚。 从别人的评价来看攀登者也有这个问题。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不管是电影,还是小说、漫画,叙事是主干,一定要把故事讲足,讲丰满,讲得有起有伏,有悬念有反转,情绪上的剧情反而可以点到为止,但机长做的正好相反,空难的过程太短而人们的情绪戏太长。机长的三次高潮,一次副驾驶被吸出去,一次穿过云层离开高原,一次迫降,都太薄了,尤其是最后的迫降,眼看就要不行了,突然又行了,成功,简直莫名其妙。 副驾驶是怎么回到舱内的也没讲,只有穿云层讲的比较好。这里需要塑造一个临危不惧的硬汉机长形象,看完感觉完全没有塑造出来,完全没有觉得机长有什么过人之处,人设上除了袁泉稍微丰满一点以外其他人都太单薄,包括乘客的人设也很单薄,没有跌宕,没有多少镜头。而漫长拖沓的结尾明显在凑时间。 建议: 机长的设定是原来是开战斗机的,完全可以在这次遭遇里加入以前的职业生涯,讲以前是怎么对付飞机对付问题的,可以讲一次最惊险的情况又是怎么起死回生的,我想制作组不会想不到,但拍起来极难,于是放弃改为加入家庭戏。非常令人失望。 副机长作为一个小年轻跟机长可以有更多的互动和过节,最后反转觉得他很了不起,剧情也是这样安排,但是太薄,互动太少。 优点:遭遇危险情况时看飞机的角度非常多,从工作人员到老百姓,这个很有感染力
先甜后苦还是先苦后甜?废话,当然先甜后苦 大概十几年前还不是网络时代我们经常在杂志上包括网上看到洗脑文,洗脑文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一种是吹西方踩中国的,一种是探讨个人奋斗的,还有讲家庭伦理的,等等。个人奋斗的洗脑文之所以洗脑,因为没有方法论,只给情怀,说了白说,所以叫洗脑文,包括一些名家写的书,尤其西方的名家,通篇洗脑,臭不可闻。 关于个人奋斗我当然也不探讨方法论,只表达一些我认为的恶臭的掩饰。 想要成功就要克服困难,想要成功就要奋斗要吃苦,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小时候我们写作文都是这么写的,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写的什么。我们的大环境就是一个强调吃苦刻苦的大环境,我们小时候也是接纳并不断的暗示自己要刻苦学习啊什么的。春耕秋收,播种才有收获,付出才有回报,先苦后甜,再朴实不过的道理了吧,有什么问题?问题是,付出的时候为什么一定是苦的?读书、工作为什么是苦的?能不能付出本身就是甜的,或者不苦?为什么一定要苦哈哈? 以前有个段子,读书苦读书累,不如参加黑社会。从小读书这件事就被默认为是苦的,从古至今一直不变。其实大可不必,瑞典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中学就学微积分了,不是为了应对考试,就是在在擅长的领域拔尖。跟着数学老师探讨跟深奥的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如果觉得苦那出于自愿不参加即可。我们的中学生也有数学物理竞赛,也是一群高智商的孩子在擅长的领域玩拔尖,只是我们赋予这件事更多的意义——高考加分。一旦取消高考加分了就没人玩了,非常明显。甚至有报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移民几内亚比绍这个极其落后的非洲国家,为什么,为了上清华北大,外国人身份方便一点。 我们的很多行为都很功利,以功利的目标为行为导向。 先苦后甜,本身就是一种功利的心态,事实先苦了也不一定会后甜,先甜了也不一定会后苦。而我还认为,先甜的人生更容易一直甜下去,先苦的人生大概率一直苦下去。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所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人在年轻的时候是最能享受和消耗的,这个时候当然应该甜,应该有美好的生活和阳光灿烂可以去运动的午后,而不是等年纪大了再来惬意。年轻时对快乐的收获比年纪大时对同等值的快乐的收获大得多。但我们的大环境是孩子在土里奋斗,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洗澡。中国人尚老,强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没有什么鼓励小孩要天真烂漫敢于质疑的名句。 那么,为什么我们是这样一个苦哈哈的民族呢?能不能像西方一样轻松烂漫一些?如果说是文化不同,文化是保护生存的东西,也就是用生存方式决定的。古代中国包括整个东亚大致是地狭人稠的格局,资源少,人口又多,内向型经济,也就是常说的农耕文明,大量的人口集中在一小块地盘,靠天吃饭,黄河泛滥了淹了我家也必然会淹了你家,所以大家一起协作吧,别强调什么个人意志,不存在的,做人做事自然不能太伸展,大家都得缩手缩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下来。所以不管是《论语》的洗脑,还是《韩非子》的心狠手辣,其实都不过是保护生存的东西,在当时是最受用的,这就是所谓的文化。 这种文化持续了几千年,保护着中国人生生不息,我们做事功利读书功利其实是在资源紧张的环境里争取更多的生存资源罢了,我们连不功利的资格都没有。直到现代商业文明,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先苦后甜的观念也可以变一变,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我愿意没有老年,什么先苦后甜,见鬼去吧。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