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gtsl gpsgtsl
关注数: 6 粉丝数: 145 发帖数: 32,704 关注贴吧数: 6
华科的几次改名都是败笔,至少缺乏文化 一所大学的名字体现的是一所大学的内涵,好的名字具有外在气势,让人一看就是好大学。遗憾的是华科名字不伦不类,反应不出大学的特点。 有点历史知识的靴子都知道华科的过往,1953年华科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合并建立,初名原定叫华中机械学院,机械是华科的传统优势,后增加了部分电力科系,以工科为主,所以建校时正式定名为华中工学院。本来特色鲜明定位明确,也奠定了“四大工学院”之一美名。可惜1988年1月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如果更名为华中工业大学也好,也算保持特色不忘初心。理工就理工吧,至少还有个“工”字,但在2000年之后合并了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再次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字面里连个“工”字都没有了。从此,一所纯工科院校就混血了,也就是血统不纯,特色没了。 虽然从华中理工大学变成了华中科技大学,老夫认为不过是中文文字游戏而已,英文名字依然是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文“理”和“科”就是英文中的Science,“工”和“技”就是英文中的Technology,可以说这是一处败笔,英文名字没变;还有一处败笔是“华中”采取了音译,这种音译显得很土,为什么不采取“意译”呢?华中字面意思完全可以理解为中国的中部,译成英文用Central China再完美不过了,Central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要比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高端大气上档次多了,中科大一下子从名字上就败下来了,要知道Central China有中央的意思。 再就是华科从此走上了综合大学的道路,综合大学用科技大学冠名令人匪夷所思,科技大学竟然新闻学挺好,还有医学不错,总让人感觉不伦不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表明持续性和一惯性的高贵品质,结果华科一直变来变去,以四校合并称“发展很快”,让人感觉就是“以量取胜”,校友会排行榜排名第五也不令人信服,尤其是武书连排行榜那120万赞助费历史也令人诟病。老夫认为华科的名字毫无文化可言,科技大学满大街都是,中科大第一个叫科技大学早已占得先机,华科的从属地位已经难以改变。 老夫认为华科要想成为中国顶级大学,最好再一次改名,直接叫华中大学不香吗? 你品,你细品~
城头变幻大王旗,“双一流”只不过是985/211披上一层皮 经过多年贴吧研究,老夫总结如下成果:建国后经历了多次重点建设和调整,中国大学已经历了大浪淘沙,成王败寇固化的东西改变不了了。 以985/211建设截止,基本上39所985就成了中国“世界一流大学”的代名词,100余所211就成了“世界一流学科”的特指,有点变化,但变化不大。城头变幻大王旗,“双一流”只不过是985/211披上一层皮。 985建设最大的成功就是固化了一个“C9联盟”,也就是全国公认的“顶级大学联盟”。如此定义注定会令某些毛贼上蹿下跳如丧考妣,但认清现实吧,还是那句:U CAN U UP, NO CAN NO BB. “中国特色”是精英阶层根据中国的具体实践归纳和总结出来的,是经过70余年国内战略布局及与国际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没有头脑没有格局没有胸怀是搞不明白的。 2000年前后大学合并不是国家战略,而是国家机构精简的需要。偷换概念颠倒黑白自欺欺人是没有出路的,排行榜更是吹子大学的墓志铭。没有高峰与前沿的大学是可悲的,渲染“大学综合实力”更是愚蠢,因为你是大学,不是国家,大学只是国家的一枚棋子,没用的棋子就没有国家地位。 老夫一贯看中的是有“看家本事”和“独门绝技”的大学,如果你就是一个俄罗斯套娃式的大学,只有大小,模样一样,那么国家就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那么命运就是让你拆分你就得拆分,让你合并你就得合并,仅此而已。 当今大学想突击上位很困难,靠排行榜和以量取胜毫无意义,且行且珍惜吧。
比超级计算机快千万倍!我国量子计算研究获重要进展 近日,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科研团队在超导量子和光量子两种系统的量子计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经过研究攻关,超导量子计算研究团队构建了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实现了对“量子随机线路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千万倍,计算复杂度比谷歌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悬铃木”高一百万倍,使得我国首次在超导体系达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 同时,光量子计算研究团队构建了113个光子144模式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二号”,处理特定问题的速度比超级计算机快亿亿亿倍,并增强了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编程计算能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陆朝阳:我们把之前的九章光量子计算机从之前的76个光子增加到了113个光子,比超级计算机快亿亿亿倍。 超导量子比特与光量子比特是国际公认的有望实现可扩展量子计算的物理体系。量子计算机对特定问题的求解超越超级计算机即量子计算优越性,是量子计算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中国科学院院士 潘建伟: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4到5年的努力实现量子纠错,在使用量子纠错的基础之上,我们就可以来探索用一些专用的量子计算机或者量子模拟机来解决一些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科学问题。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安徽台 方田)
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具有“高峰”和“前沿”的大学太少了   俗话说:一技行天下行。中国有3000所大学,如果一家有一门看家本事,中国科技不可能不高速发展。但遗憾的是某些大学办得低端重复,毫无新意,除了比量,基本没有能拿得出手的“独门绝技”。   于是各大学便开始疯狂炒作地域、地方经济、超短裙分数、排行榜、学科数。这种炒作与房地产炒作无异。坑害国家误人子弟。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合并大学增加了四五所大学的量非称“发展很快”,尤其是合并了医科大学,光附属医院就达十余家,涮人头水论文,硬说没合并大学没落了,这种逻辑和思维也是神了。   许多“巨无霸”如果按大的门类划分,比如:理、工、农、医、人文社科,没有一样能进前三前五,合一起就号称前三前五了,还有这样滑稽的事吗?   而具有高峰和前沿的特色大学却反倒被诋毁为瘸腿大学或者没落了,比如哈工大“立足航天,服务国防”,中国航天取得如此成就,哈工大可谓功不可没,哈工大的高峰哪家可比?再比如中科大量子科技,已经领跑世界了,却被污蔑为“伪科学”,何其颠倒黑白?   当代人大学价值观是扭曲的,JYB引领出现了极大问题,比如学科评估和一流学科划分完全是张冠李戴混淆是非。一些巨无霸为了上位已不顾脸面无耻诋毁老牌子底蕴大学,大学还有精神吗?   “庙不在大有仙则灵”,拿外在因素冒充实力属于混蛋逻辑,把地理位置当大学实力纯粹是信口雌黄。历史终将证明:谁是匆匆过客,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关于大学经费问题的说明 教育部对部属大学提出省部共建的建议是为了号召地方支持部属大学,同时部属大学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为教育主管部门,这种建议是有意义的,不一定完全是经费支持,也可以是用地方面的支持,但起不到强制作用。 1.教育部有两所大学不在此列:北大、清华。经费完全由国家财政支出,想做什么北京市也都得支持; 2.国防七子:国防院校是仅次于教育部所属大学的第二支高教队伍,其经费完全由工信部列支预算,由国家财政支出,与教育部所属大学无关; 3.中科院所属大学:中科院做为中国科技发展的龙头,其所属大学都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部分,经费由中科院统筹,由国家财政支出。 剩余大学基本上就是真正的省部共建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号称经费第三的浙大,经费多达200多亿。真的是浙大非常重要吗?答案是否定的。浙大虽然是第一个合并的巨无霸,但其合并也苦不堪言,合并了三所省属大学,浙大有本事带动三所省属大学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吗?国家不会做那个冤大头的,国家给的经费连一半都不到,其余都由省财政出,好在浙江省有钱。这就给不懂的人一种地方支持力度强的感觉。 同时浙江省由于经费占一多半也就有了套牢浙大的资本,有人奇怪为什么浙大每年招生近8000人,只在外省招3000,一多半名额留在本省了呢? 当然浙江省也不愿意做冤大头,拿走我三所省属大学,经费还得我出,对不起名额还得留下。实际上浙江省套牢浙大还有很多地方,浙大干部任用也是排外的,尤其是书记必须由省里出,校长也基本排除外来的,这也就是浙大跟省属大学差不多的所在。 还有一点就是浙大是C9中国家定位是最低的,浙大是从211工程才开始上位的,985工程是做为最先合并的典型被纳入新生事物才得以进入首批985。合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靠合并才给个副部级待遇。92年第一批副部级是最重要的,2000年后晋升副部级的二批三批副部级与重要性无关,只是机构精简的需要。后由于浙大既善于炒作,竟然吹成全国第三。实际上这种大学说拆就拆说合就合,在国家层面根本就不重要,比如没有浙大还可以有华科、武大、中山,这种同质大学多一所不多少一所不少,与任何一所国防七子都没有可比性,尤其是国防七子中四所985大学,国家是讲战略的,老百姓只不过呼号乱喊而已。 关于大学经费问题就说到这,有不明白的可以举手。
没有战略思维的二流985习惯性地打的烂牌 1.好大学具有一惯性和连续性 不以一时一地论英雄才具有长远眼光,没有底蕴和贡献的大学喜欢比量,还愿意拿地域、经济、高考分数说事,更愿意否认国家定位及绑架民意,孰不知地位是国家给的,自己呼而嗨基本没用,甚至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靠合并几所大学就称发展很快实在丢人,你只不过拿几所大学的量跟人家比,有意思吗? 2.一定要明白大学性质 中国大学现在分部属大学和省属大学,毫无疑问部属大学要比省属大学好。部属大学现在主要分三支队伍,不能一概而论。第一支队伍是教育部大学,第二支队伍是工信部大学,第三支队伍是中科院大学,把茄子土豆地瓜白菜放一起比,不具备科学性,教育部大学除北清以外挑战工信部和中科院l龙头是不合适的,有可能自取其辱。 3.好大学要具有高峰和前沿 看见各大学习惯拿多少优势学科比数量,遗憾的是能拿出具有世界高峰和前沿的学科很少。中国真正的好大学不在综合,而在特色高峰与前沿。以C9为例,哈工大的高峰在于航天,中科大的前沿在于量子科技,其它7所教育部大学只能是望尘莫及,也只能比总量了。 4.大学不能成为王婆卖瓜 靠玩花哨和吹大学排行榜可以休矣,不务正业者只会搞歪门邪道。试想,211、985、双一流哪一项不是国家定位?但有人就喜欢否认国家定位,用那些各种各样排行榜招摇,各个排行榜排名都不一样,只会以符合自己利益排行榜称靠谱或不靠谱,滑稽之至。 聪明与愚蠢就看各大学怎么玩?真理一般只掌握在少数精英手里,众口铄金不起作用,因为大多数并不是有智慧之人。且行且珍惜吧~
当今时代,大学实力已经被偷梁换柱了 纵观今日高教界,真像一个小贩呼喊吆喝的菜市场,除了王婆卖瓜,地瓜土豆白菜萝卜都差不多,比的也就是摊位好菜堆大。嗓门好敢吹牛B就可以了,如果小贩再是个大姑娘小媳妇效果更佳。实际上地瓜土豆萝卜白菜各不相同,你非说我的地**你的土豆好,她的萝卜比他的白菜强有何意义? 这里以C9为例,其中7所教育部大学,1所工信部大学,1所中科院大学。7所教育部大学无一例外,都是综合大学,而工信部和中科院两所却是特色大学。有人试图将C9还划分出层次,最终从地域和所在地经济下手,十分滑稽,再就是比谁堆大,玩以量取胜。 这里老夫就想问问,教育部7所大学你们好在哪里?在世界范围内你什么能拿出手?就是靠论文写的多吗?这里老夫恰恰敬佩的是工信部的哈工大和中科院的中科大,哈工大玩的强国之本,立足航天服务国防,人家航天反映出中国航天具有世界前三水平;再比如中科大量子科技人家敢称领跑世界,教育部7所大学谁有此自信? 拿帝都魔都和长三角吹牛B有什么意思?大学比的是高峰与前沿,你有吗?可惜当今考民和家长不懂这些,欺骗考生误人子弟就是这么来的。所谓“地域论”、“区位经济论”、“高考分数论”与大学真正实力没有实质关系,炒作真是误国殃民、罪莫大焉。 且行且珍惜吧,中国目前只不过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给了炒作大学以机会。有头脑的靴子好好想想老夫一贯倡导的“清北哈科”,这是真正具有国家地位的四所大学,其它还是省省吧。 国家定位是实力大学的座右铭,排行榜是吹子大学的墓志铭。勿谓言之不预也,具体不解释。
202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鹏城实验室联合培养工程博士专项计划” 哈尔滨工业大学-鹏城实验室联合培养工程博士专项计划招生简章 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夯实鹏城实验室作为网络信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基础平台,鹏城实验室将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开展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面向通信、网络和智能信息领域培养和造就工程技术方面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 工程博士旨在培养在相关工程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 二、招生计划 1.2021年联合培养全日制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为:机械(0855),实际按照电子信息工程领域进行培养。 2.招生规模:20人。 三、学习方式 1.所录取博士生为全日制非定向类学生,基本学习年限为4年,最长不超过6年。 2.按照鹏城实验室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制定的联合培养计划,课程学习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进行,论文研究结合鹏城实验室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完成。鹏城实验室在深圳提供集中住宿和学习的相关条件,并与高校共同负责学生的管理。 3.博士生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满足所在学科对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者,颁发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历学位证书。
我国空间站计划两年内建完 今天(18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传来了好消息,我国第一个空间站核心舱天和核心舱在发射升空后,已经完成了单舱飞行阶段的在轨测试,后续飞船、舱段的发射将正常按计划实行。从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后,每隔90分钟它就会飞过我们的头顶一次,在太空里等待着空间站其它舱段以及货运飞船、载人飞船和它汇合。天和核心舱上天后做了些什么?我国自己的空间站将建成什么样?要能够在轨运行10年以上,空间站和此前的天宫一号、二号相比有什么不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说:“核心舱是整个空间站最重要、最关键的舱段,建造空间站是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到现在已经进入了空间站建造的关键时期。” 根据我国空间站建造规划,将在两年时间内建成以核心舱为控制中心,问天、梦天实验舱为主要实验平台,常年有人照料的空间站。两年时间内,各个舱段将在轨道上“搭积木”,组建中国空间站。郝淳说:“空间站建造分为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建造两个阶段,从今年到明年,完成这两个阶段的任务。今年发射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紧接着是5月份和6月份分别实施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二号载入飞船的发射,9月和10月将分别实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飞行任务。”
“天问一号”奔向火星,这些高校功不可没! 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开启了瑰丽壮美的火星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而在成绩背后,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是一支支科研团队并肩携手的顽强奋战。在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高校科研力量是重要参与者。一批高校科学家投身其中,怀凌云志、做务实事,在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星磁强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我国深空探测中首个承担单机级科学载荷任务的高校,独立研制的火星环绕器有效载荷火星磁强计随 “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据介绍,“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着陆巡视器和环绕器组成。其中火星环绕器有效载荷火星磁强计的主要功能为获取火星空间磁场环境高精度数据,主要科学探测任务包括全面准确地测量火星空间边界层,探测火星南部局地岩层的剩磁及火星感应磁层,研究近火空间处的行星际等离子体和行星际磁场,同时还会结合其他载荷仪器对火星大气中的粒子逃逸等问题开展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新型镁锂合金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应用了由西安交通大学柴东朗教授及团队研制、与西安四方超轻材料有限公司历经10余年共同开发的 世界上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新型镁锂合金。哈尔滨工业大学——柔性太阳能电池系统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冷劲松教授课题组研制的“基于形状记忆聚合物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的可展开柔性太阳能电池系统”,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的柔性太阳能电池的在轨可控展开,解决了柔性太阳能电池的地面卷曲锁紧-在轨可控展开-展开后高刚度可承载的难题。这种基于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智能结构,应用于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1号”。本次搭载的“基于形状记忆聚合物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的可展开柔性太阳能电池系统”主要包括哈工大研制的形状记忆复合材料锁紧释放机构、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可展开梁和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研制的柔性太阳能薄膜电池。基于复合材料力学理论和结构精细化设计,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可以实现柔性太阳能电池的锁紧、释放和展开,及展开后高刚度可承载等功能。 天津大学——火星探测着陆 天津大学蒋明镜教授团队承担着为我国火星探测器着陆环节“造星”的重任,“火星上的重力只有我们地球的1/3,模拟火星地表地貌形态等环境特征,对于未来探测器在火星重力环境下成功着陆具有重要意义。” 蒋明镜教授的“北洋能源与环境岩土团队”承担了我国火星探测计划中的地面火星地表研制项目。他们的主要任务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再造火星表面”,即模拟地表成像区域基础场地、工作区基础场、火星地表特征、模拟火壤着陆试验床、火星表面激光和微波特征等。经过长达两年的艰苦钻研,蒋明镜教授带领团队顺利建造了着陆器着陆点的典型火星地表;模拟了接近火星表面真实形态的火星地表地貌等视觉环境并满足试验器对可见光、雷达和激光的反射要求;为火星验证器携带的火星探测器设备提供类似火星的探测环境等一系列任务。 “着陆器悬停避障是我国火星工程研制进程的重要环节,这次实验圆满成功让我们倍感振奋。”蒋明镜表示,“ 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7个月后火星见。天津大学的‘造星’团队要为中国人深空探测做出‘天大’的贡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像和数据压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云松教授图像传输与处理团队参与了本次火星探测中多个科学载荷的图像和数据压缩任务。团队研发了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原始数据压缩模块,提出了在受限资源情况下可靠压缩软硬件方案,可对数据进行无损压缩、1.5倍-2.5倍有损压缩。团队研发了矿物光谱分析仪图像压缩模块,解决了不同维度光谱像素级有损无损混合压缩问题,在整体带宽受限情况,确保了重点光谱数据无失真编码。团队研发了中分辨率相机和高分辨率相机压缩模块,首次在我国航天器上使用300万门FPGA实现了基于JPEG2000算法的图像压缩和处理功能, 相比于现有深空探测卫星遥感图像编码器来说具有最好的图像压缩效率。 青岛科技大学——着陆器自主导航 在这次任务中,青岛科技大学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参与火星探测任务的单位,为“天问一号”探测器精准、安全地着陆提供技术护航。探测器着陆阶段,是整个火星探测任务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直接决定了探测任务的成功与否。“利用地表图像进行特征提取跟踪,并进行自主导航是完成火星自主、精确、安全着陆任务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青科大的技术实现了让探测器利用地表图像进行特征提取、跟踪,并据此完成着陆段自主视觉导航。 这不仅是完成着陆器自主导航的重要手段,也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行星探测自主、安全、精确着陆任务的关键技术问题。 在他们的研究理论支撑下,探测器在着陆段可以利用光学相机获取火星表面图像,并提取星表特征点、陨石坑、山脊、沟壑等作为导航陆标,通过跟踪这些特征并结合惯性导航信息,可以对自己的位置、速度、姿态等进行估计,从而完成精确着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应急信标装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担了火星应急信标装置的研制任务,将搭载“天问一号”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也是国内唯一独立承担火星探测器载荷研制任务的高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航航天学院院长叶培建院士是项目的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而南航1988级校友孙泽洲担任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外形像小筒一样的信标装置样品,重量不过4公斤左右,但是其中的结构相当复杂和精密。“火星探测器的信标装置相当于黑匣子加上信标系统。”火星探测器信标项目主任设计师、南航航天学院张子健副教授介绍,火星探测器包含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三大部分,而信标装置主要安装在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 这套信标装置,能够保障高强度冲击、极寒等极端环境下的数据通信,还可以记录探测器着陆火星的行动轨道,在国内外都称得上是首创。” 从我国第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第一代长寿命实时传输对地观测卫星,到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再到如今火星探测任务迈出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 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高校科研力量功不可没! 飞向火星只是中国航天一个起点。正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院长叶培建说的:“我们要研制和发射更多、更好、更高水平的卫星,服务中国,乃至全世界,中国的航天员将迈步月球和更远的太空,探测火星、小行星和木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行星际探测,飞向更远、更远!” 新闻综合自:新华日报、央广网科学网、黑龙江日报、半岛网、各高校官网官微等
中科大研制成功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站5月8日消息,中国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量子创新研究院)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年5月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 量子计算机在原理上具有超快的并行计算能力,可望通过特定算法在一些具有重大社会和经济价值的问题方面(如密码破译、大数据优化、材料设计、药物分析等)相比经典计算机实现指数级别的加速。当前,量子计算机研制作为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挑战之一,已经成为欧美各发达国家竞相角逐的焦点。超导量子计算,作为最有希望实现可拓展量子计算的候选者之一,其核心目标是如何同步地增加所集成的量子比特数目以及提升超导量子比特性能,从而能够高精度相干操控更多的量子比特,实现对特定问题处理速度上的指数加速,并最终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长期瞄准超导量子计算的上述核心目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2019年初,在一维链结构12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实现了12个量子比特纠缠“簇态”的制备,保真度达到70%(Phys. Rev. Lett. 122, 110501 (2019)),打破了之前创造的10个超导量子比特纠缠的纪录。同时,该团队开创性地将超导量子比特应用到量子行走的研究中,为未来多体物理现象的模拟以及利用量子行走进行通用量子计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Science 364, 753 (2019))。随后,团队将芯片结构从一维扩展到准二维,制备出包含24个比特的高性能超导量子处理器,并首次在固态量子计算系统中,实现了超过20比特的高精度量子相干调控(Phys. Rev. Lett. 123, 050502 (2019))。 近期,该团队在自主研制二维结构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的基础上,成功构建了国际上超导量子比特数目最多、包含62个比特的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并在该系统上成功进行了二维可编程量子行走的演示。研究团队在二维结构的超导量子比特芯片上,观察了单粒子及双粒子激发情形下的量子行走现象,实验研究了二维平面上量子信息传播速度,同时通过调制量子比特连接的拓扑结构的方式构建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实现了可编程的双粒子量子行走。该成果为在超导量子系统上实现量子优越性展示及可解决具有重大实用价值问题的量子计算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此外,基于“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的二维可编程量子行走在量子搜索算法、通用量子计算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将是后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上述项目受到了中国科学院、安徽省、科技部、上海市和基金委的支持。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