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地马鸭-
or明明民居
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
关注数: 13
粉丝数: 926
发帖数: 7,644
关注贴吧数: 39
我宣布,宋江才是唯一真神 宋江肤色黝黑,证明他是黑人; 宋江眼睛细长,证明他是亚洲人,是混血; 宋江身材肥胖,与主流审美相悖,非常正确; 宋江“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终生没有婚娶,证明他是lgbt+不婚主义者; 宋江俘虏扈三娘立马让她当了头领,证明他是女权主义者; 宋江吃金色鲤鱼吃到窜稀,证明他抵制物种杂交; 宋江见到燕青射雁立马加以制止,证明他是动保主义者; 梁山每次攻城掠地必然收拾战场,证明他是环保主义者。 就这么一个人,真是当仁不让的水浒第一主角啊!
假如水浒出游戏,适合作为主角的原著角色有哪些? 众所周知,最近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3A大作成功发售。由于这游戏借用了西游ip,导致两天内关于孙猴子的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作为同样是四大名著的水浒,近三十年向来无人问津。原著人物数量足有七百多个,仍然保持着人物最多的小说世界纪录。 在这七百多个角色里,有相当一部分适合拿来作为游戏主角来塑造。此前我就想过这个问题,今日正好在此列举一下
梁山好汉没干过坏事的有多少? 自己统计的一张图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有可比性吗? 本人在b乎写的一篇长文,不喜勿喷
知乎万粉鼠杂怒斥水浒战争不真实 我寻思我给的论据足够了吧,结果来了这么个老byd连文章都不看就过来反驳
幽默目田怒斥吉吉国古代“君君臣臣” 用水浒传举例以证明自己知识渊博。 结果惨遭8u打脸一怒之下当起缩头乌龟
突然发现水浒传貌似是美男子最多的一本四大名著 或者说关于帅哥的外貌描写最多也最详尽的…… 一向被认为帅哥美女云集的红楼梦,关于美男子的描写竟然也没有水浒多,而且大多还都是侧面描写…… 以下皆是原文: 宋江(29岁):“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垂珠,明皎皎双睛点漆。 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 (这个算是五官端正,原文宋江被旁人描述为“黑矮肥胖”,仪态不算太好) 卢俊义(32岁):“目炯双瞳,眉分八字, 身躯九尺如银。威风凛凛,仪表似天神……眼珠如点漆,面部似镌银。” 吴用:“眉清目秀,面白须长。” 柴进(24岁):“生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 三牙掩口髭须,二十四五年纪。” “规行矩步端详士,目秀眉清年少郎。” 花荣:“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入鬓常清” 武松:“两弯眉浑如漆刷,一双眼光射寒星” 徐宁:“弯弯两道卧蚕眉,凤翥鸾翔子弟。” 戴宗:“面阔唇方神眼突,瘦长清秀人材” 穆弘:“面似银盆身似玉,头圆眼细眉单。威风凛凛逼人寒。灵官离斗府,佑圣下天关” 李俊(32岁):“眉浓眼大面皮红。髭须垂铁线,语话若铜钟。” 杨雄(29岁):“两眉入鬓,凤眼朝天,淡黄面皮,细细有几根髭髯。” “两臂雕青镌嫩玉,头巾环眼嵌玲珑。鬓边爱插翠芙蓉……微黄面色细眉浓。人称病关索,好汉是杨雄。” 燕青(24岁):“唇若涂朱,睛如点漆,面似堆琼” 朱武:“睑红双眼俊,面白细髯垂。” 杨林:“眉疏目秀,鼻直口方, 生得腰细膀阔…” 孔明/孔亮(24岁):“面圆耳大,唇阔口方…相貌堂堂强壮士,未侵女色少年郎。” 郑天寿:“生的白净面皮,三牙掩口髭须, 瘦长膀阔,清秀模样……为他生得白净俊俏,人都号他做白面郎君” 蔡福/蔡庆:“堂堂仪表气凌云”“眉浓眼大性刚强” 孙新:“军班才俊子,眉目有神威” 其他“美男子”(仅有侧面描写的): 董平、张清、史进、张顺、郝思文、韩滔、彭玘、欧鹏、吕方、郭盛、金大坚、孟康、施恩、马麟、穆春、乐和
被巧克力棒冲傻的美爷 说一句不喜欢黑人,美爷就直接炸了
央水卢俊义的扮相竟然比李雪健更符合原著宋江? 如图,最近“重温经典”,看到卢俊义那段,偶然注意到央水卢俊义是双眼皮,于是截图后仔细观瞧对比一番,发现王卫国的扮相竟然与原著宋江谜之相似 而且王卫国也更符合原著的“皮肉天仓饱满”,看起来也像三十岁左右的人,而李雪健本身窄瘦,且年及五旬,明显不符合原著宋江。 大胆猜测一下,王卫国会不会本来是要演宋江的
末日废土之“宋江的战绩我记不起来” 杀哥:虽然我不知道宋江干了啥事,但我觉得他就是不如刘备。 说真的,之前看他写自己的经历自传、拍跟同伴流浪的经历、以及现在搞食品测评和生存技巧的视频都挺好的,结果点评文学作品时就成了这个鬼样子。 真应了古人那句话,“隔行如隔山”
原著里的各种头巾究竟都长什么样子? 自制的一个科普图,起因是之前看书,不知道那些人物服饰具体都是什么样子,因此自己去找了一些民间服饰的资料,还真查出了一些眉目 顺带一提,图上这几种名称并不见于各方典籍,应是民间俗称。这些俗称对于头巾上面的特征都抓得挺准的
在同一个地方遇见两只粉红羊!! 本来想玩玩就弃档的,结果这两只粉红羊硬生生把我想法打消了,我决定一直玩下去 我这运气也没谁了 (注:不是造假)
绘画技法演变史 也可以称之为“对宋江形象理解的演变史” 早期画的实在是太丑了,将来可能还会出第七版,到时候整个全身+上色版本的
水浒传中的民间服饰———抓角头巾 隋唐时期,一种名为“幞头”的头饰成为社会主流风尚着装,并逐渐转化为一种固定的着装习俗。直至宋元时期,幞头在形态上有所改变,民间口语将其称为“头巾”。而头裹巾帻的习俗则向下传播,流行于平民阶层。 这种着装习惯,在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中也有一定体现。一些人物出场时,便佩戴着各式各样的头巾。其中有“抓留儿头巾”和“抓角儿头巾”两种,两种名称不见于各方典籍,应是民间俗称。 “抓留儿头巾”实际应写作“抓瘤儿头巾”,“留”即通假“瘤”,应是宋代画作中常见的一种以巾带绑缚发髻、使其顶端蓬松,呈口袋状的头巾。水浒传中的林冲出场即“头戴⼀顶青纱抓留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 其次则是“抓角儿头巾”,水浒传中将宋人的发髻称之为“鹅梨角儿”,在各地方言中,也有将小发髻称之为“揪揪(角角)”的发音。 这种头巾多为武人所用,意在绑紧发髻,使头发在武斗中不易散开。水浒传中的史进便是“头戴白范阳毡大帽,上撒一撮红缨,帽儿下裹一顶浑青抓角软头巾” 头巾文化在清代遭到废止,原因是清代的剃发令,将人们的长发尽数剃去;加之易服令对本土服饰的更换,使得头巾不复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着装中。
逆天淑芬之原著抹黑诸葛亮 笑死,淑芬已经开始攻击三国演义了
小红书的逆天娘们 “我只看过原著”“假仁假义的味不要太浓” 刚才还在那爆什么“水浒写的是一群粗人”的典中典,解释完了又说“反正我就是不喜欢水浒”,还有五个唐氏点赞,唐完了
逼乎怎么还有饭圈女? 4号微博/小红书侯选平台出现了 开玩笑还给整急了只能说不愧是xxn
在知乎吐槽了一下央水和新水对战争场面的简化 翻了一圈,知乎这群人好像压根看不懂水浒里面的战争策略
央水吹真就是一群不讲道理的疯子 我都这么说这部剧根本没像观众所说的那么厉害,结果一群人在这说我吹毛求疵 拿着四大名著里最多的经费,宁可花大价钱人造烟雾、聘请港台演员,都不愿意多置办几套好衣服,堂堂太尉穿的都是起球的粗布。就这玩意还被一群人吹了将近三十年。 又土又脏就是还原古代了?自己问问20世纪初过来的老一辈人,那个时候的人不洗衣服穿脏衣服出门是会被嘲笑的,难不成这是近代习俗? 还有经典的嘲笑审美,到底谁审美低级啊
你们师徒三人,面对我们师徒三人…… 自制水浒梗图(3)
小红书差不多得了 一搜三国和红楼出来的就都是夸的,一搜水浒出来就全是骂杀人放火的,哪怕开小号搜也是这样。这平台和它的用户到底在恶心谁? 水泊梁山开仓放粮惩恶锄奸一点不提,就硬揪着那半丁点黑料说事。还讲什么红楼梦反封建,水浒里的“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就不是反封建了? 开口闭口就是强盗土匪,它那里敲骨吸髓的军阀和大户就比开仓放粮的梁山好汉高级了? 还有一帮中年人在那嗯说梁山泊好汉是应该死绝的土匪,就好像他们人均都是被抢劫过的叶春一样,半点脸不要
网络精神病之生病不吃药是反抗规训 纯纯的贵物
薯粉标榜自己“史圈素质最高” 哪来的脸啊这群人
高贵的原著粉们,睁开眼看一看吧!
论央水为何敢大言不惭说自己还原了清明上河图? 因为宋代古画基本都掉色了 今天本人用修图软件复原了一下宋代的一幅册页(原画署名为“闲庭蹴鞠”,作者张敦礼)原图中的绿色颜料几乎已经掉光,乍一看跟白色没有什么区别 清明上河图亦是如此,原画中橙、绿、蓝、黄、棕等颜色因为年代久远,全部脱落成灰蒙蒙的一片,不用特殊手段甚至连服饰细节都看不清 宋代平民服饰的颜色其实是鲜艳的,因为当时大部分染料都是色素植物煎水而出的汤汁,加入明矾或皂矾之类的固色剂才会导致颜色灰暗。千万千万不要觉得央水的平民服饰有多么还原
b站的逆天丈育 反驳不过就给人扣帽子,我们的噼里啪啦真的太好辣
金翠莲不是正面女角色?林娘子何娘子不是正面女角色?顾大嫂不是正面女角色?答里孛不是正面女角色?还三国几乎全是正面女角色,那你三国的女角色戏份又有多少?全是拿来陪衬男角色的还有脸说?
逆天云读者之没羽箭卖人肉包子 连张清和张青都分不清的“原著读者”
首次在知乎发文章 看来知乎那群人也不过如此,前几个高赞回答不是阴谋论就是云读者 劳烦各位支持一下
假如新水浒中宋江吴用的扮相贴近原著 为什么说是“接近原著”,因为原著宋江那套簇花锦征袍和浑金龙鳞铠在网上找不到素材,只能用贴近的织金蟒袍 附上二人的原著描写 宋江: “凤翅盔高攒金宝,浑金甲密砌龙鳞 锦征袍花朵簇阳春,锟吾剑腰悬光喷 绣腿絣绒圈翡翠,玉玲珑带束麒麟 珍珠伞盖展红云,第一位天罡临阵” 吴用: “五明扇齐攒白羽,九纶巾巧簇乌纱。 素罗袍香皂沿边,碧玉环丝绦束定。 凫舄稳踏葵花镫,银鞍不离紫丝缰。 两条铜链腰间挂,一骑青骢出战场” 另外,为什么网上把宋江吴用原著装束画出来的人这么少?
假如新水浒关胜的扮相符合原著 突发奇想整的活,由于素材限制导致做出来的效果一般,有股网游味 原著关胜“面如重枣”“凤眼朝天”,新水浒妆造师在这方面严重扣分 p图的时候给宝力高加了一圈眼影,显得眼睛更加细长一些 另外关胜的蓝色头巾算是还原成本最低的一个头饰了,也不知道剧组为啥不还原
史诗级丈育之梁山好汉为什么不打辽国 最现身说法的一集
《辽国是咸鱼对手,诸葛亮会魔法》 乐了,都说淑芬魔怔 m,今天我可算见识到了 跨书比战力,别人一列原著内容就跳脚,唐完了真的
淑芬破防瞬间之诸葛亮会魔法 乐,本来我觉得跨书比战力就已经够唐的了,这直接破防了,说诸葛亮面对的敌人比梁山强,诸葛亮会魔法吴用不会 一时分不清诸葛粉和耷粉哪个更魔怔了,还是说这两个是同一拨人
水浒传中的隐藏设定:象棋式略地 如图,本人在研究水浒地理时发现,原著中梁山在诏安前打到过的最远的四个地方(华州除外)正好可以连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不知是巧合还是作者有意为之
盘点那些最符合原著描写的水浒人物绘画 发现吧里没有总结哪版的绘画更符合原著人物,那么今天我来总结一下 这里以原著对头领们的后期服饰描写为参考点,评价标准依次是服饰+长相+身材。 各位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友善交流。本人看的水浒绘画可能不是很全面,如有错漏,欢迎补充 前期宋鸭丝镇楼
这年头连潘金莲都有洗的? 看乐了,一个原著里点明“爱偷汉子”、在家什么活都不干对着丈夫又打又骂的水性妇人、一个在丈夫满口答应要放她自由后仍然坚持下毒的砂仁饭,被洗成这种白莲花?这世界到底是怎么了?
假如水浒传变成网文小说 乐死我了,翻自己手机看到的,看时间是去年六月整的活,太阴间了
逆天央水吹之“被删的段落并不精彩”
本吧的三十六天罡究竟都是谁 众所周知,天魁星是无为楼主,那么天罡星及其之后的就是…… 没想到我竟然只排第二十九位
假如宋江失去胡子 绷不住了,整活删去了胡子的图层就这样了 看来卧蚕眉丹凤眼确实不需要胡子装点就能很有气质
小红书这群人是不是都跟梁山有仇? 是凡提及梁山就一个个义愤填膺苦大仇深的样,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都叫梁山抢过呢
原著中的宋江究竟是什么样的? 半年时间自学绘画后画出的半成品,还没上色。本人立志画出最符合原著的三十六天罡 目前网上的宋江没有一个版本完全符合原著描写,虽然原文明确提及宋江“黑矮肥胖”,但很多人画宋江时还是会画得偏瘦一些;要么就是把服装画错,“凤翅盔高攒金宝”目前无人还原,而套在甲外的锦征袍还经常被画成衬衣。 我想说的是,胖不一定就丑。在宋江初出场时的赞诗中就已经提及他“皮肉天仓饱满”,但很多人觉得胖=丑,于是会下意识忽略这个设定 这幅画已经是本人画的第六版的,我希望有朝一日能画出一套最还原原著的水浒人物,目前处于练习阶段,希望各位多加担待
科普=显摆? 骂完我就注销账号了,说实话我见过一击脱离别人的没见过主动一击脱离自己的 说句央水服装又脏又破就不乐意了,说我发的资料是偷的可还行?你眼里是不是只有考古第一线的才不算偷 无论是服饰还是甲胄还是古建筑这些种种跟文化有关的东西,底层科普博主就没几个能拿到第一手资料的,文物出土之后先要有文物报告,报告公布之后还得有人发布相关论文,等到传出去之后那资料都不知道是几手的了。 包括古画这些也是,必须得等博物馆官方主动来源放出高清大图的时候才有途径获取到,每个科普博主都是这样。 怎么才不算偷?自己写论文?那如果我告诉你写论文也得有参照物的时候你是不是得疯 建议去把其他科普博主也骂一遍,说他们资料都是偷的,保证你比他们先出名
虽然我没看过原著,但水浒传肯定就是不好 我在想你们吧的人为什么从来不去小红书看看,专门揪着b站的薅。明明小红书吹三贬浒或者吹红贬浒的情况比其他平台严重太多了
古人如何评价云读者? 云读者瞧不起水浒的论调看来从明代就已经开始了
两版电视剧相比原著服装究竟能有多离谱?
这版水浒传主题曲的填词怎么样? 自制水浒传主题曲填词,设定是在三打祝家庄后的若干回剧情后使用,类似央水的《天时地利人和》 填词时大量借鉴了原著诗词,一些词汇如“画镫雕鞍”之类则是袭自原著中对梁山队伍的介绍骈文。 此为本人临时起意之作,因为觉得央水的《好汉歌》和新水的《兄弟无数》虽然朗朗上口,但江湖气略重,而且没体现原著诗词的雅。当然这只是个人一家之言,切勿见责
梁山好汉的身高比例究竟是怎样的? 至今没有一版影视剧还原这种夸张的比例 原文里宋江和卢俊义作为正副寨主是坐在同一排的,很想知道他俩坐在一块是怎样的画风
明代百姓Cosplay水浒人物珍贵影像(确信) 明代《春社图》中出现的一组民俗活动,其中有两人的扮相特别两眼,其一肩扛木制的狼牙棒,头戴红面面具,身穿金锁子甲,应是黄色布面上纹绣山文图案所得的效果;其二手持铁鞭,头戴黑面面具,上顶幞头,身穿黑袍黑甲。 虽然题跋上没有明确说明这几人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但根据二人兵器及随行者头戴红巾的细节来看,此二人扮演的很可能是《水浒传》中的秦明与呼延灼 明代水浒传在民间的热度甚至一度超过三国演义,从而演变出各种有关水浒剧情的民俗活动,广东潮汕的英歌舞就是现存例子。而水浒如今却在四大名著中屈居垫底之位,令人感叹
原著中的宋江究竟是正派还是反派? 粗略整理了一下八十回前原著对于宋江的夸赞之言,贬低之言倒是没看见过,只有一句“善心变为恶心”,大概是指宋江怒杀阎婆惜到活捉黄文炳的那一段黑化时期 其实细想想,宋江的黑点也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屠戮青州城郊百姓,但随后攻打清风寨时,宋江却又下令“休要害一个百姓,休伤一个寨兵。”至于斧劈小衙内,原文明确说是吴用定计+执行,宋江那边在忙着接朱仝的家眷 宋江在明清乃至40年代都是正派角色的形象,至于为什么风评变得如此差劲,大家自己品吧
论央视水浒的选角究竟能有多离谱? 心血来潮一时做的,除了第二张以外基本都是古画里的人物,以明代画作居多。 这回做了个可视化的,看看央水的选角距离原著描写差距有多大 顺带附上画作名称 第一幅画:永乐宫三清朝元图(元代) 第三幅画:张皇后箓牒图卷(明代) 第四幅画:无名水陆画(明代)
古代的头陀究竟是什么样子? 明代《上元灯彩图》中出现的两个头陀,身穿破烂直裰,颈挂珠链,头发又乱又蓬。 原著中写武松修了头发后“前面发掩映齐眉,后面发参差际颈”,光看字面很容易理解成蘑菇头,放到剧里很难让人接受。但若是这种发型就还好说,毕竟现代有些人也留这种…… 只不过古画里的头陀腰上没有杂色绦,个人推测所谓“杂色绦”应该就是端午五彩绳的放大版
古人和现代人对水浒的评价居然是一致的? 左侧为明代汪道昆对水浒的评价,右侧为现代本人对水浒的部分评价。 前两天闲来无事去翻明代人评价水浒的语句,无意间翻到个这。双方红框里所说的话意思竟然都是差不多的 尤其最后那一句“(水浒)只可与雅士道,不可与俗士谈也”真是应了现在的情况,对水浒评价不好的99%都是既没看过原著,胸中又无学识的普通人 果然,只要看过水浒的人,无论古今,基本都会有一致的评价 水浒里面涉及的东西是四大名著中最多的,红楼只涉及了世家大户和神话民俗、三国只涉及了军事历史,唯独水浒将这几个糅合在一起,甚至在军事方面写得更好 这种文化宝藏的埋没何尝不是当代的一大悲哀
浅谈原著中的梁山究竟是什么样子? 首先肯定不是电视剧里那个样子就对了 原著中只有王伦时期对梁山有过具体描写,此后对梁山的侧面描写更多,比如写出梁山有几道关口、有几座雁台之类的,书中后期对于梁山泊的描述是这样的: “寨名水浒,泊号梁山。周回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有七十二段港汊,藏千百只战舰艨艟;建三十六座雁台,屯百千万军粮马草……” 但除此之外,其他的宏观描写可以说是严重缺少,导致云读者甚至部分原著读者都想当然地讲梁山认成普通的土匪寨子 原著后期的梁山,已经发展为“十万之众”。据文中描述,梁山每次取得大规模胜利之后,都会新修一波房舍和城垣。 以古代画作举例,一间普通的小型民房目测能居住2—3人左右,若按这个标准来算,梁山上十万余人,其居住的房舍可能就有三四万座之数。 别拿现实中的梁山举例熬,水浒传里的梁山跟那种西幻世界观里的城堡差不多,比现实原型大了十倍有余,所以上面盖点啥都有可能 别扯什么啊梁山是小岛这么大就不合理之类的,首先书里的梁山就不是岛,而是和陆地接壤的半岛,作者想写多大就写多大。原著中明确说明梁山南部设的是旱寨,并且足有三道关口守把。其余的东西北都只有一道关口 况且梁山上还不止有兵马的居所,众所周知梁山有十几个掌管监造的头领,分别是打制兵器和铠甲的汤隆、制作旌旗与战袍的侯建、打造船舶的孟康、制造火炮的凌振、以及负责食物供应的朱富曹正等人。 十万人的兵器、衣物、铠甲、军粮等,哪怕粗略想想都知道这需要非常大的地盘来供应。 有人可能会说啊梁山军的武备都靠缴获,根本用不到什么制造的工坊——但前文的“千百只战舰艨艟”难道也是缴获的? 古代造船需要非常大的场地,并且还得经过一系列图纸规划、木材处理、结构拼合的复杂工序,以电视剧里拍摄的那么点梁山地盘根本就办不到——可能这也是电视剧把孟康戏份删去的一大原因 还有一个事情就是,古代士兵的操练是需要校场的,尤其是骑兵,所需要的场地非常之大(因为要练习齐射)仅是古画中的小型校场目测就能同时站立数千人。 原著中梁山上还有数以百计的旗帜—— “从新置立旌旗等项。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外设飞龙飞虎旗,飞熊飞豹旗,青龙白虎旗,朱雀玄武旗,黄钺白旄,青幡皂盖,绯缨黑纛。中军器械外,又有四斗五方旗,三才九曜旗,二十八宿旗,六十四卦旗,周天九宫八卦旗,一百二十四面镇天旗……” 想象一下,一个被城墙围得水泄不通的湖中高地要塞,底下罗列着成百上千艘大小战舰,山上又有数以万计的房舍,伴随着飘扬的旌旗,中间赫然矗立着一座金黄色的大旗——这谁看了不吓破胆啊? 什么时候才能有影视剧还原一下原著中的梁山啊
跨书战神之宋江比不过袁绍一根 太乐了,硬拉着别人跨书比武还不看原著,最后来一句“啊对对对宋江呼风唤雨最厉害行了吧”,结果我告诉他原著宋江还真能呼风唤雨之后直接破防了
莫名符合水浒传现状的一张图 别的吧看到的,第一时间就想起水浒来了 各位如何看待
假如老照片中出现汉服(七) 清末户部尚书董恂的燕居照片 undefined 当初第一个p的就是这张照片,如今技术提升了不少,便来个朝花夕拾,旧活新整
论央视水浒究竟删了多少剧情? 突发奇想做的央水剧情可视化图片,红色和蓝色都是被不同程度删掉的剧情,大量集中在祝家庄剧情以后;而拍得最全的也就是武松章节了。 而且这次整理发现央水对于水浒传可以说是掐头去尾,误走妖魔完全没拍,罡煞归神也只是提了一嘴某某某以身殉国。配上整体极其寒碜的服化道和被删得只剩三分之一不到的人物,真的,看得人心里五味杂陈
呼延灼连环马的真实画风究竟什么样 “鞍上人披铁铠,坐下马带铜铃。旌旗红展一天霞,刀剑白铺千里雪。弓弯鹊画,飞鱼袋半露龙梢;箭插雕翎,狮子壶紧拴豹尾。人顶深盔垂护项,微漏双睛;马披重甲带朱缨,单悬四足。开路人兵,齐担大斧;合后军将,尽拈长枪。惯战儿郎,个个英雄如子路;能征士卒,人人斗胆似姜维。数千甲马离州城,三个将军来水泊。” 翻相册时偶然发现的,不知道何时存入,也不知道作者是谁 原著中呼延灼部领三千连环马,另有五千步军策应,漫山遍野的重甲连环马集体作战,影视作品如果还原出来绝对震撼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