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地马鸭-
or明明民居
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
关注数: 13
粉丝数: 928
发帖数: 7,647
关注贴吧数: 39
呼延灼连环马的真实画风究竟什么样 “鞍上人披铁铠,坐下马带铜铃。旌旗红展一天霞,刀剑白铺千里雪。弓弯鹊画,飞鱼袋半露龙梢;箭插雕翎,狮子壶紧拴豹尾。人顶深盔垂护项,微漏双睛;马披重甲带朱缨,单悬四足。开路人兵,齐担大斧;合后军将,尽拈长枪。惯战儿郎,个个英雄如子路;能征士卒,人人斗胆似姜维。数千甲马离州城,三个将军来水泊。” 翻相册时偶然发现的,不知道何时存入,也不知道作者是谁 原著中呼延灼部领三千连环马,另有五千步军策应,漫山遍野的重甲连环马集体作战,影视作品如果还原出来绝对震撼
梁山好汉穿的究竟都是什么衣服? 整理了一下书中的服装描写,发现穿刺绣织物(也就是“锦”)的头领最多,其次是缎子,再然后是纱罗类织物,最后才是麻布。 有些头领没有服饰描写或服饰描写不明确,故而不算在内。 水浒原著服装的华丽程度不亚于红楼梦,尤其在大聚义后的九宫八卦阵一节,结果电视剧拍成啥样都有目共睹,到现在小红书那群红学粉还有说水浒就是一群土勾的沙鸟。水浒风评变成这样得好好感谢我们的央水
四大名著写景对比 同类场景的不同写法
盘点那些被电视剧拍老的原著年轻配角形象究竟都有哪些? 前两天发了一篇分析服化错误的帖子,没甚人看,洒家非常恼怒。气恼之余又想起一个狠活,便发出此帖 众所周知,原著的年轻角色非常非常多,但是三版电视剧或多或少都将这些角色拍老了,水浒大部分角色的年龄其实都在十八岁至三十五岁之间。 今天就来统计一下那些被三版电视剧拍老的配角,但由于原著并没有明确写出所有人的年龄,所以部分角色可能会带一些个人的猜测,敬请见谅
逐集分析—央视水浒的服化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我是真的受不了央水吹了! 不知从何时以来,号称央视水浒还原北宋风貌的人在网络上大量出现,只要有人反驳,便会从审美、知识、人品等层面进行多向攻击。说出的话无外乎就是“古代就是这样的”“你仙侠剧看多了才不喜欢这种写实风格”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话,好像古代的百姓就应该灰头土脸、穿不起干净的衣服一样 首先我也算不上专业,仅仅只是个宋明服饰及盔甲的业余爱好者。但即便以我这种业余人士的视角来看,央视水浒在服化方面所出现的谬误也几乎是成堆的,不论是还原原著还是还原历史它都!没!有!做!到! 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得出来的结论,剧中大部分的服化错误下面我都会壹壹列举,也会放上对应的文物以及古画进行佐证。一些细枝末节的错误我会忽略,因为这部剧明面上的错误就已经足够多了 我不知道这样的一部剧是如何被吹捧了将近三十年的,但我希望无论行内行外,所有对它服化方面的吹捧风气会在我这里被画上句号。如有疑问之处,还请各位理性提问和讨论!
霹雳霹雳撅醒青年怒斥千年衡水教育 我说衡水模式出现的时间才几十年他就给我说什么一千年,我的评价是童厕撅醒撅魔怔了
《梁山杀的老百姓比日本人都多》 我是真的绷不住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自绘仿古画风水浒人物——锦豹子杨林 “白范阳笠子,如银盘拖着红缨;皂团领战衣,似翡翠围成锦绣。搭膊丝绦缠裹肚,腿絣护膝衬翰鞋。沙鱼鞘斜插腰刀,笔管枪银丝缠杆。那人头圆耳大,鼻直口方。生得眉疏目秀,腰细膀阔。远看毒龙离石洞,近观飞虎下云端”
不知道算不算地狱笑话 反正笑话肯定是有了
假如老照片中出现汉服(6) 这次p得不太好,原图中的人穿的都是绗棉的棉袄,目前采用绗棉工艺的汉服太少了,就算有也是没填充物的空壳子,难搞啊
央视水浒居然连二百人都没凑齐? 之前突发奇想统计的,结果发现央水哪怕把方腊和祝家庄曾头市之类的都算上也没到一百零八人,把大部分配角都算上也才一百四五十人水浒原著六七百个人啊,就这么全删没了!
水浒规则怪谈 有校园主题规则怪谈,有居家主题规则怪谈,为什么不能有水浒主题规则怪谈呢
无内鬼,来点玉麒麟笑话 梁山啥也不是!
说这种雕塑是艺术是不是跟“姐妹底子真好”一个性质 图三的层主还扯上古人了
你说这些人是什么意思?
古代平民汉服的各种颜色 求求拍电视剧的那一帮别再把平民拍成土老帽了
假如老照片出现汉服(1—5) 清末老照片人物换上汉服后的效果
自制水浒梗图 暂时没加人物名称,不知道各位能否看懂
原来施耐庵属于现代仙侠剧的典型受害者
明末清初官员服饰巨变 常服、朝服、燕居服 undefined 由于清初的服饰体系太过混乱,所以杂糅了一些清中期的服饰特征。补子和花纹都没细画,仅供效果参考
明清服饰巨变:士人篇 清初的士人服饰相比其他阶层更为存古,但同时士人易服也最为迅速。明末清初大量城市的剃发易服行动都是由士人领头,但同样一些反清者们的头领也是一部分不愿意屈服的明朝士人。 undefined 清初的士人会刻意效仿明代的穿搭方式,比如在长衣外面套一件较短的袍服。或是干脆在旗装中糅合一些汉服的特色,如将正面开叉改为侧面开叉、去掉马蹄袖等。这种被“改良”过的旗装最终演变为了近代的男装“长衫”,作为学者的象征服饰
明清服饰巨变:市民篇 1645年,剃发易服令下。最先一批受到波及的人除了士人学子之外,还有各个州府的市民。由于财力充盈,市民的易服速度大多快于乡镇,而即便是在清朝得以延续的“六合一统帽”,也在顺治初期遭到禁止,在康熙时期才得以重新出世
水浒传百回本中被梁山攻下的地区 注意是百回本,田虎和王庆未被算入在内。以及位于陕西的华州由于地理不合理性太大所以也没算,我个人倾向于把华州的故事改成泰安州的 图二为梁山兵马势力范围的大致估算,北抵沧州,南至徐州,东至登州,西至开封
盘点水浒传对于角色服装设计的独到之处 冷知识:卢俊义原著上阵是不穿甲的 花荣徐宁张清更是连头盔都没有
假如水浒人气有一天重新回归明清时期,8u们做的第一件事会是啥 明清时期的水浒可是小说界第一大ip,热度比三国都高,现在反过来了 这个“重新火热”的假设是某一天一个非常nb的团队将水浒原著近99%的内容拍摄成了动漫之类的影视作品,里面的内容大量脱胎于宋明时期文化的相关考证,得到了业界人士的一致认可。甚至国外的热度甚至比国内还高的那种 细致研究过水浒原著的人应该能想象出来水浒的大场面复刻到影视作品中会是什么样子,我就不多赘述了 反正我第一件事是开个帖子把之前所有认为水浒没有文化价值或者用其他名著拉踩水浒的人都挂出来,当作时代的印记 不知各位8u到了这一天第一件事是做什么
各位如何看待这种人 和别的云读者单纯踩不一样,这种人是拿一个名著来贬另外一个名著,并且这种人还不少。问问看没看过原著就直接暴怒了
《水浒传讲的是普罗百姓的家长里短》 真tm一张嘴啥都能扯出来啊,合着辽国是被一群百姓人海战术堵到幽州的?还是宋朝派一群百姓过去邦邦邦给人跪地磕几百个头让人家心生怜悯才向带宋称臣的? 连“水浒传”讲的是一群流寇的话都能说得出来,哦合着高唐州大名府东平东昌是被一群流寇挖地道攻进城内的,宋朝动用几十万禁军打不赢一群流寇。还大部分人耳能听之眼能见之,你家普罗百姓能天天见到斗法斗将啊?为什么这群人就这么愿意胡说八道?
盘点水浒中那些本该成为传世经典的桥段 最近发现很多人对于水浒剧情的认知只停留在前五十回左右,对于后面的精彩桥段完全没有认知。这些桥段没有进入大众视野的原因要么就是电视剧没拍、要么就是原著设计过于超前,以至于当时的人看不懂,所以没能流传下来 下面就来列举一下这些桥段,以我个人的主观为其的“冤枉程度”排个名,顺便分析一下这些桥段为什么没能成为经典
突然发现燕颔虎须和俊美形象无法共存 昨天突发奇想画的林冲,本来想用原著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与民间的小生形象相结合,但试了很久还是失败了 感觉主要还是跟“燕颔虎须”有关,燕颔是指分叉的下巴,虎须是指一种特殊的络腮胡。光一个燕颔就不太符合中式文化中对于帅气的认知了……
洗白潘金莲的到底都是些什么玩意
我是真的绷不住了
听说梁山全是土匪? 三分之一的人军官富豪出身,土匪?
请问疑似原著秦明真实武器? 在明代《下元水官图》中发现的一种奇门兵器,立马就想到秦明了。最近看到各位一直在争论秦明的武器到底啥样,有人猜测是一个木棍末端镶满钉子,因为原著中有一句“狼牙木棍铁钉排”,但如果这样就无法和宋代《武经总要》中所绘的狼牙棒对应。而这幅画中的武器给了我灵感,估计原著中的秦明狼牙棍就是这个样子再加长的吧
重大消息——水浒传百度百科剧情简介已被修改 本人于去年5月在查阅百度百科时无意间发现百度百科对于水浒传的剧情简介非常简短且潦草,一些关键剧情(如梁山征辽等)甚至只字未提于是本人心血来潮写了一篇重制版的水浒传剧情简介(图一为原动态),但也只是自己的脑洞,并没有投稿到百度百科(因为我等级不够 — 昨天本人又去看了一下水浒传的百度百科,发现不知道哪位义士将剧情简介修改成了我的版本。虽然中间也有删改,但总比之前的版本好多了 — 在此由衷感谢那位无名人士,让水浒原著的普及又上升了一个新台阶 — (图二及图三是三版对比,最上为极其简略的原版,左下为本人改版,右下为最终版。本人图一的动态里有原版简介的完整截图,非常简略)
各位科普的重心是否应该换一换了? 建议各位别再揪着b站云读者拷打了,这帮xhs的云读者也该拷打拷打了,免得再到处爆典恶心人 我估计这帮丈育一辈子都不知道水浒里边涉及的东西是四大名著里最广泛的,书里提到的甲胄、服制、戎装、旌旗、冷热兵器、民俗、宗教、阵法、军制、乐器、建筑等哪个没有研究价值?何况水浒写贵族生活的时候也不少,有什么可贬的?——“香焚宝鼎,花插金瓶。仙音院竞奏新声,教坊司频逞妙艺。水晶壶内,尽都是紫府琼浆;琥珀杯中,满泛着瑶池玉液。玳瑁盘堆仙桃异果,玻璃碗供熊掌驼蹄。鳞鳞脍切银丝,细细茶烹玉蕊。红裙舞女,尽随着象板鸾箫;翠袖歌姬,簇捧定龙笙凤管。两行珠翠立阶前,一派笙歌临座上。”这文笔还不好?有什么可贬的?
三国粉究竟要不要脸? 吹文笔也就罢了,还把水浒原著里的内容抢过来吹?“凤翅盔高攒金宝”写的不是宋江?
论水浒传里的人物实际究竟长啥样 昨天突发灵感,截了一堆古画做出来的,可能会打破一些读者对原著人物的认知
太吓人了8u们 各位有知道被害人是谁的吗
我发水浒传原文人物装束,你们来打分 规则:楼主复制原文发在评论区,并且会从古画/文物/现代复原品中找一个和原文描述最相似的装束发在评论之下。满分十分,请各位来打分 狮子盔镇楼
浒学家:从入门到入土——水浒传中究竟有哪些值得研究的地方? 最近看到某评论区红学家怒斥“水浒传文学价值垫底”“水浒传没有什么可深究的地方”之类,治好了我的低血压。本人四大名著皆有涉猎,平时搞搞传统文化相关科普,最后得出结论——水浒传可供研究的地方远比其他三大名著更多 虽然水浒传表面上写的是一破水泊子的故事,但实际上涉及到的范围相当广泛,从王公贵族到平头百姓,从乡野绿林到阆苑仙葩,所涵盖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甲胄、服饰、兵器、旌旗、阵法、宗教、神话、乐器、民俗、建筑、器具、法律等数十种可值得逐步深究的分区。给个具象化概念就是把西游三国红楼所涉及的分区全部揉在一起还加上了点自己的特色领域;而这些分区根据原书描写又可以分为三大类:具象描写、抽象描写、略有提名,如金铃吊挂的“对嵌珊瑚玛瑙,重围琥珀珍珠”等明确提到细节的就是具象描写;描写关胜的“绣旗飘挂动天兵,金甲绿袍相称”等没有提到细节的就是抽象描写;而只提到了个名称的就是略有提名 我是真的被某些张口就说水浒没有文学价值的云读者搞烦了,所以今天来说明一下水浒里究竟涉及了哪些值得研究的东西
论水浒传中的服饰装束究竟是不是瞎写的 首先给大家来一颗定心丸:不是,明显不是! 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地骂这两个大沙包了 最近这种论调在网上看得非常多,讲什么啊水浒的服饰就是按戏曲写的,什么施耐庵根本不懂甲胄,看得我都想笑。水浒传中各武将的装束是非常明显的实战甲风格,只不过在此之上更加花哨了一点——这也并不算错,毕竟梁山的水平可是“大称分金银”的。今天来和大家讲一讲水浒传中的甲胄究竟有没有研究价值
盘点一下目前原著读者们对于水浒人物形象的误解 注意是原著读者的误解,云读者的刻板印象不算在内 在水浒吧待了也有一年了,发现好多人对于一些人物的形象有错误理解,即便熟读原著也难免出现偏差。今天就来概括这些对于原著人物五官、身材及年龄等等的认知偏差,并加以纠正
如何评价水浒传不配四大名著
论原著中的宋江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三个月前画了一版宋公明像,画到一半不想画了。三个月后的今天俺突发奇想,由于画的时候参考了不少古画古籍,所以截一下做复原图也不过分
如何评价山贼党 但凡有关水浒的内容必然出现这种言论,以后把这种人统称为“童高派”吧,都喜欢说梁山是一群贼寇
现场围观韦一敏效应受害者? 没想到这次让我碰上了
如何评价“公孙胜斗不过张角于吉” 👉🏻🤡
什么吊图? 老图新发
去年九月份整的龙头 龙辰辰时代翻相册发现的,8u们评价一下
都是魔星啊啊啊啊啊 最近在小红书看到好多这样的引战帖,无一例外都是拿朱仝的剧情说事。说真的应该好好考虑考虑将来翻拍水浒的时候需不需要把这段剧情删掉了
b站抽象人特有的一击脱离
【创作】自制二创—明清僵尸皮肤 明代僵尸名称暂定为“标兵普通僵尸”,清代的则暂定为“绿营普通僵尸”
头一次见到云还这么理直气壮的 你发尼木表情呢
【创作】自制时空——水泊梁山:特殊僵尸篇(什么) 如题,本时空共有七种特殊僵尸,虽然目前只做出来了三个,但后续还会继续更新 特殊僵尸贴图镇楼
【创作】自制时空—水泊梁山(什么鬼) 如图,这个时空本人在2021年就已经提出初步设想,但是由于事业繁忙,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都没怎么做。近些时日终于得了空,开始完善自己曾经的想法 经典四人组镇楼,等人聚一聚再发其他的
记录绘画过程之黑矮汉子 如图,这是已经画了十二个小时的,之后会在这个帖子下面发后续以及此前的绘画过程
辽国对宋国采取特别军事行动
这什么弔图
(整活向)水浒传的所有结局 【好结局】:一伙有专业学者指导的团队将水浒传原著完美翻拍成了影视/动漫作品,以对原著和历史风貌的还原享誉海内,出色的拍摄手法使水浒的风评急转直上,人气一度力压其他三大名著,甚至火到国外。它成为了一篇影视/动漫史上的佳话,其中出现的大量本土特色产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坏结局】:由于人们开始重视四大名著,尘封多年的水浒再一次上了热搜。但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致使以央水为根基的阴谋论见缝插针大行其道,掌控了主流话语权。被他们误导的人越来越多,最终,一部分阴谋论信众在时间的推移下攀上高位,他们仍然相信自己先前的错误理解,选择将水浒传列为禁书,任何人不得讨论。 【平庸结局】:时间并没有带来什么改变,22世纪的水浒仍然和21世纪的水浒一样,没有人气,无人重视,即便一些读者曾经试图拯救水浒的人气,但最终仍是徒劳无功。或许水浒会被永远尘封在名著的最底层。 【窃取结局】:某个外邦创作者对水浒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无数次翻阅后,他选择将水浒传加入本国的文化进行翻拍。在更改了无数人名和场景后,这个点子让他大获成功,人们追捧这部外邦的传奇故事,可没有一个人认出这些故事真正的作者…… 还有什么结局你们自已想象
太阳系爆炸了这人的嘴估计还在宇宙里飘着 乐死人了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