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愚老人
守愚老人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关注数: 0
粉丝数: 23
发帖数: 3,945
关注贴吧数: 5
【史学理论】关于平型关战斗的史实重建问题(杨奎松) 摘要: 平型关战斗对抗战期间中共战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迄今为止,这一研究在大陆仍未脱离自说自话的情形。对于八路军在整个抗战期间所进行的一场从作战主动性,作战规模和战果等几方面而言,最具典型意义的战斗,我们今天的研究成果却仍旧没有弄清楚当年一一五师具体的作战对象是谁,作战的具体经过和情形怎样,歼敌数量几何,甚至连自己参战部队的情况也是众说纷纭。平型关战斗的意义究竟怎样?如果我们了解这场战斗敌我死伤的真实情况,就会知道,何以这样的战斗以后再未发生,甚至还会因“百团大战”而在中共党内受到批评。所谓正人先正己,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实事求是地面对我们自己的抗战史实,不能科学地考据我们提出的种种数据,我们又何以要求他人呢? 关键词:平型关战斗,八路军,抗日战争 平型关战斗史实的学术性研究开始于80年代,但是,迄今为止,在各种涉及此一问题的相关史书中,对平型关战斗史实的叙述却更加众所纷纭,让人莫衷一是。已有各种研究中,更多地根据的还只是八路军一方的几份电报和参战人员的回忆,对当时另一方的日军史料完全不曾利用和研究,包括对国民党军方面的史料及其建立在此史料基础上的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亦多不理会。事实上,战史研究原本即存在许多客观上的困难,如果不能利用交战双方的史料进行研究,势必会导致各说各话,互不相下的结果。我们的现代史研究进行到今天,一涉及到中共军史的研究,仍旧闭目塞听,自说自话,甚至连基本的战史档案都不利用,就大胆演绎,实在令人费解。借此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本文试图利用当时参战各方史料并参酌国、共、日三方的研究成果,努力重建平型关战斗之史实,以期引起现代史学界以及中共党史军史研究者之重视。 平型关战斗研究中的问题 关于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平型关战斗的研究由来已久,在各种涉及中共战史的著作中几乎都会以相当篇幅具体说明。因为,这是中共军队在抗日战争期间第一次与日军交手,并且是以师为单位对日作战的仅有的一次,还取得了相当的战绩,在当年极具宣传意义。所谓八路军一一五师一役歼灭日军第五师第二十一旅主力,或歼敌10000[1]、4000[2]、3000[3]等种种侧重于宣传的说法,曾经流行了很长时间。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史学界对平型关战斗史实进行了某些讨论和考证,过去的一些说法得到了订正。如歼灭日军第五师第二十一旅主力,或歼敌10000、4000、3000之类的说法已不再能够见到了,但已有的考证和研究明显地还存在许多问题。[4]而新的说法和旧的说法两相混合,有人接受这些,有人接受那些,有人更演绎出新的故事,平型关战斗到底是怎么打的,具体是怎样一个过程,反倒是更加众说纷纭了。 我们从以下列举的几种主要战史著作中的相关说法中,即可看出问题所在。 上个世纪80年代一般战史书中的说法是:八路军一一五师1937年8月下旬自陕西省三原地区出发,9月下旬抵达恒山山脉南段。查明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五师已前出至广灵、灵丘、涞源一线,正全力夺取内长城线上的平型关要隘,决心隐蔽集结于平型关以东地区,从侧面伏击敌军。9月24日夜一一五师冒雨开进,在平型关东北一带山地设伏。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所属六八五团、六八六团担任小寨村至老爷庙地区歼敌任务,三四四旅所属六八七团在东河南至韩家湾一线阻敌援军,所属六八八团为师预备队,同时以师属独立团、骑兵营在灵丘至涞源间和灵丘到广灵间活动,保障全师翼侧安全。25日拂晓敌第五师第二十一旅以百余辆汽车、二百多辆马车和火炮等组成行军纵队,沿公路向平型关进犯。当敌全部进入我伏击地区后,六八五、六八六团突然开火,被击毁的汽车、马车充塞了道路,使敌军进退维谷。在敌机开始参战,敌炮兵亦开始还击时,六八五、六八六团指战员已发起冲锋,使敌飞机大炮置于无用。激战至午后,小寨村、老爷庙、辛庄一线山谷中的敌人全部被歼。当六八五、六八六团乘胜继向东跑池日军发起进攻时,平型关方向部署的国民党军几个旅却袖手旁观。当溃散的日军接近其阵地时,更不战而退,致使东跑池之敌经团城口夺路而逃。此役八路军歼灭日军第五师第二十一旅3000多人,缴获长短枪1000多支,机枪数十挺,火炮2门,击毁汽车100余辆。[5]
仙huang其实是历史永驻我心妹妹的马甲
眼神在吗
【吧务】对不住各位,我最近实在忙不过来,没时间管这里呀
给大家启启蒙,盗墓在古代可是重罪啊。 秦汉对“盗”罪的处罚相对较轻,没有判死刑的。汉律规定赃满660钱以上的黥为城旦舂;220到660钱,完为城旦春;110钱到不满220钱,耐为隶臣妾;22钱到不满110钱,罚金4两;1钱到不满22钱的,罚金1两。但盗墓是加重的“盗”罪,要处以“磔”(杀死后碎尸)。明清对盗墓罪的处罚很重,与十恶都不在大赦范围内
卡斯特罗很想“万岁”嘛 最近,《纽约客》就刊登了一个有趣的段子:卡斯特罗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只加拉帕戈斯陆龟。当知道这只龟大概只能活100年时,卡斯特罗拒绝接受。他风趣地说:“这就是养宠物的问题,你好不容易跟它培养出感情,它却抛下你,独自归天了。”
我是史学吧第一吧主,我的空间不知为何被禁止发贴 我到别人空间也无法留言我有大量文献只能保存在空间里(贴吧发不出去)我不知道你们的“禁止”到底要维持多久已经有半个月了希望你们能尽快解封,并给我一个说法
淮南子中提到的那个踞龟食蛤的老头真是厉害 我的楷模啊
【史学理论】叙述主义历史哲学 陈新 当代西方学者们研究与“narrative”一词有关的问题时,大多与叙事分析有关,在本文中,我们却仍然想利用该词的多义性,将与此相关的哲学讨论,尤其是历史哲学方面的讨论涵盖到“叙述主义”的范畴之内。我们将说明,“叙述主义”历史哲学讨论将不会满足于分析叙事(即将故事作为历史解释或历史表现的主要形式),其论述的焦点最终还是集中到了与历史叙述行为相关的方方面面。当然,事件、故事是历史叙述实践的主要领域之一,在传统历史叙述中,它甚至曾一统天下。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由历史叙事研究引发的对历史叙述行为的研究,导致了西方历史哲学界在六、七十年代发生了一场新的变革。历史哲学从分析的时代步入了后现代主义时代。叙述主义历史哲学作为这两个时代共同的主题,其内涵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更了。历史哲学由此展示出从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认识论的历史哲学)复归思辨历史哲学(本体论历史哲学)的征兆。 一 分析哲学与历史叙述研究的兴起 分析哲学是20世纪初以来在英美国家兴起的哲学运动,其初衷旨在摆脱西方哲学诸多概念含义模糊的窘境,改变逻辑学几千年来停滞不前的状态。不过,分析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正是自然科学的狂彪突进,其精确性与实用性倾倒了许多已经厌烦争论的人文学者。当自然科学成为文化生活的核心话题时,它也就为人文社会的价值观建构起了一个参照系。分析哲学正是试图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和逻辑性为榜样,追求一种精确的哲学定义,最后获得确定、系统的认识论基础。 在早期分析哲学中,逻辑实证主义希望澄清语言造成的歧义,使观念的解释变得更为明晰。当部分分析哲学家开始涉足与历史解释相关的讨论时,对历史文本的语义分析与逻辑分析使我们意识到,叙述主义历史哲学在分析哲学的母体中开始孕育,它一开始便使自己立足于认识论的领域。 分析哲学中直接引发历史叙述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即覆盖律、历史解释和因果关系问题。它们三者相互关联。 关于历史解释的覆盖律原则由亨佩尔系统提出。1942的,他在《普遍规律在历史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历史学提供的解说实际上有两个方面:将相关现象纳入科学的解释或解释纲要之中;或企图将现象纳入无法接受经验检验的一般观念之中。在前一种情况下,解说就是借助于普遍假设的解释。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解说只是虚假解释,它也许能满足一种感情上的要求,并能使人产生生动的形象化的联想,但它却不能推动我们对所研究的现象进行理论上的理解。” 这后一种情况,就是亨佩尔要批评的移情方法,它在狄尔泰那里表现得最充分,而且被他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广泛接受。历史学家们认为,要想理解历史人物和他们创造的历史事件,就应该像历史人物那样“设身处地”地思考历史情境,这意味着历史学家必须使自己具备历史人物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历史情境的充分了解,这样,他才能理解历史人物做出的判断。移情方法与心理学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可见一斑,但它不是运用心理科学的原理,而依据的是同样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日常心理现象与经验。 对移情方法的确信很容易受到质疑。例如,一位普通的历史学家如果不具备一位伟人的心理条件,就注定了他不可能理解这位伟人的行为及其积极参与的事件。事实上,没有谁能真正在自己的心灵中复制他人的心灵,柯林武德所提供的在心灵中重演历史的假想也不可能实现。这样,按照移情方法实践的历史学家就将自己的基础建立在一种虚假的幻象上。亨佩尔承认移情方法对历史解释会具有启发性,但它毕竟只能得出一种虚假的解释,而“历史学科与其他经验科学一样,只有借助于适当的普遍假设或是由一组系统地相关的假设所构成的理论才能获得科学的解释。” 亨佩尔的想法是基于下列前提:其一:只有科学的解释才有意义;其二,历史学科与其他经验科学一样,都隶属于科学范畴;其三,既然历史学是科学,那么其根本目的不是叙述事件,而是像自然科学那样寻求普遍规律或科学假设,这样才能最终使历史事件获得科学的解释。
【史学理论】历史学的‘界限’和历史学的界限何以变得越来越模糊? (于沛) [本文是《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笔谈之一]《历史研究》编者按:为纪念《历史研究》创刊50周年,本刊编辑部于2004年4月27日召开“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学术座谈会,邀请部分在京学者参加。与会者就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以及其他涉及当前中国史学发展的诸多问题,如历史学的时代特点与学科定位、中学与西学、现代史学与后现代史学、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史实重建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探讨。--------------------------------------------------------历史学的“界限”和历史学的界限何以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历史学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它主要表现为历史学和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加密切,在历史研究中,广泛地采用其他各相关学科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在有些人看来,历史学变得越来越不像“历史学”了,甚至产生了历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是否还会继续存在下去的疑问。这样,就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回答:其一,历史学在近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完备的科学学科,始于19世纪,即这时才有了历史学的“界限”,历史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究竟是怎样划分出来的?其二,这条“界限”自19世纪以来,始终很清晰,为什么在今天却“变得越来越模糊了”?近一个世纪前,德国量子物理学家普朗克讲过这样一句值得人们深思的话(大意),知识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人们由于自己的无知,由于自己认识能力的局限,所以将知识这一完整的链条人为地割裂了。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物理学、化学、数学、文学、史学、哲学等等。他预言,随着科学的进步,随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被人为割裂的知识的链条一定会重新连接在一起。显然,历史学各个学科一样,也是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是历史的产物,它要存在下去,要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就一定要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从来就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历史学。为什么当代历史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历史学和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加密切?首先因为最初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之间界限的划分,并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彻底地割裂彼此之间内在的联系。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始终是存在的,因为各个学科所需要研究或认识的客体,都是建立在客观物质世界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尽管历史认识客体、历史认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其特殊性,但历史不过是昨天的现实,历史、现实和未来辩证地统一在一起,因此并不会改变这种联系,只不过这种联系有时十分隐蔽罢了。但在中外史学发展史上,人们从不少享有盛誉的史学名著中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文化的普及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这些联系开始凸现出来,因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使生态、环境、能源、人口、战争、和平等全球性问题进入历史学家的视野,而要从历史的视角回答生活本身提出的这些复杂的、宏观的问题,仅仅依靠所谓“有明显界限的历史学”显然是无能为力的,于是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被广泛采用,那些人为的界限便自然被打开了,出现了历史研究一体化的趋势,这个趋势至今方兴未艾。以近年得到迅速发展的“生态一环境史”研究为例,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英国历史学家克莱夫.庞廷在1991年著有《绿色的世界历史》,专门探讨“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他认为以往的史学著作中,最为活跃的,并且充满戏剧性的,似乎只是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和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等。然而在人类200万年存在的历史中,这些方面并不是真正基础性的。他想写作“绿色”层面的人类史一一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社会与之存在于其中的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演变及其后果。他认为在这样的层面上,以往被当成历史构成的那些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伟人、智者或者枭雄奸邪,就显得那样微不足道,无足轻重。他们上演的一幕幕活剧,与这条沉缓流淌的历史长河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顶多不过是旋起旋灭的细碎的浪花罢了。
楼主开个圈子撒
谁有她的<我们三>的电子书?
【词源学】“万岁”考 (刊于《历史研究》1979年) 作者:王春瑜 万物有生必有死;死与生一样,不过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据说,神仙不死,是个例外;但有两句古诗说:“神仙不死成何事,泣向西风感慨多”,可见所谓神仙也者,最后也还是免不了双眼上翻,两脚一蹬的。神仙既如此,人又何庸言?清人赵翼有两句诗,说得很直白:“古有长生今亦鬼,天如可上地无人。”(1)显然,人不可能长生不老,那么,稽诸史册,那些身体特别健康的人海中的骄子,其长寿的长度,到底多少呢?说法下一。什么“彭祖寿八百”之类,原属无稽之谈,不值一哂。明人谢肇浙谓:“人寿不过百岁,数之终也,故过百二十不死,谓之失归之妖,然汉窦公,年一百八十,晋赵逸,二百岁,元魏罗结。一百七岁,总三十六曹事,精爽不衰。至一百二十乃死,洛阳李元爽,年百三十六岁。钟离人顾思远,年一百十二岁,食兼于人,头有肉角。穰城有人二百四十岁,不复食谷,惟饮曾孙妇乳,荆州上津县人张元始,一百一十六岁,膂力过人,进食不异。范明友鲜卑奴,二百五十岁。……此皆正史所载”(2)据报载,今日之北欧,有活到二百岁以上的老人;察今知古,谢肇浙的上述长寿统计材料,不能目为虚妄。但是,正如曹孟德所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活到二百多岁,应当就是人生长度的极限,岂能永远健康?谁能活到百岁,就称得上是稠人中的“怪”杰,颇有点稀奇了。 考中国历代帝王,活到一百岁的,不但一个也没有,就是九十岁,也成了从来没有能够跨越的铁门槛。清代乾隆皇帝弘历,一生好自大,但看来他唯一足以自鸣得意的资本,是在历代帝王的年寿中,独占鲨头,但也不过活了区区89岁。可笑的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没有一个皇帝不想活一万岁,兴师动众,求长生不死之药的秦始皇,更是其中的头号名人;从汉武帝起,“万岁”不但是皇帝的代名词,而且成了专利品;在“万岁”一词上,浸透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汁液,成了封建肌体上人们不敢窥视的奇葩,其神秘、虚幻的程度,不亚于诚惶诚恐地仰视七重天上的玫瑰。 这真是“斯亦奇矣”!但是,封建帝王,尽管无不标榜“敬天法祖”,以古为则,而考“万岁”一词之源,这些帝王却未必是“法祖”,倒是去古远矣。 商代的甲骨文,因是刻在殷墟发掘出来的乌龟壳上,堪称信史。但现存箱满柜盈的大量甲骨文中,皆无“万岁”,亦无“万岁无疆”的记载。在西周中、晚期的金文中,每见“眉寿无疆”、“万年无疆”(与“万岁无疆”同义),并亦有“万岁”的记载。但是,它并不是专对天子的赞颂,而是一种行文款式,不妨称之为“金八股”,铸鼎者皆可用。诸如“眉寿周邦,是保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保永享”,“艺公作万寿尊鼎,子孙孙永宝用之”,“唯黄孙子系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保富”。(3)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显然,这里的“万年无疆”云云,不过是子孙常保,永远私有之意。这一信息,我们从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也不难窥知。固然《大雅.江汉》中有“天子万寿”语,表示了人们对天子“万寿”的祝福。但是,更广泛的意义,则不是这样。《幽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小雅.南有嘉鱼.崇丘>>:“南山有台,北山有叶。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七月>>中的“万寿无疆”,是描写年终时人们在村社的公堂中,举行欢庆的仪式后,举杯痛饮,发出兴高采烈的欢呼。至于后二首,无非是见兴比赋。所谓君子,朱熹谓:“指宾客也。”(4)若然,这里的“万寿无期”、“万寿无疆”,都是诗人对宾客的祝福语,很可能是当时人们口头上的家常便饭。宋人高承说:“万岁,考古逮周,未有此礼。”(5)这种看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从战国到汉武帝之前,“万岁”的字眼尽管也常常在帝王和臣民的口中出现,但其用意,可分为两类,大体上仍与古法相同。其一,是说死期。如:楚王游云梦,仰天而笑曰:“寡人万岁千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数行而进曰:“大王万岁千秋后,臣愿以身抵黄泉驱蝼蚁。”(6)刘邦定都关中后,曾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7)“戚姬子如意为赵王,高祖忧万岁之后不全也。”(8)又,“万岁之期,近慎朝暮。”(9)颜师古注谓:“万岁之期,谓死也。”这就清楚地表明,不管是楚王的仰天大笑说“万岁千秋”也好,还是安陵君拍马有术所说的“大王万岁千秋后”也好,以及刘邦在深情眷恋故乡和为小儿子赵王忧心忡忡不同场合所说的“万岁后”,都是表明死后。这跟普通人称死,只能说卒、逝、谢世、蚤世、不讳、不禄、陨命、捐馆舍、弃堂帐、启手足之类比较起来,虽然显得有点特别,但与后来被神圣化了的“万岁”词意,毕竟还是大相径庭的。其二,是表示欢呼,与俄语中的“乌拉”颇相近。请看事实:蔺相如手捧稀世珍宝和氏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10)孟尝君的门客冯欢焚券契的故事,是脍炙人口的。史载:冯欢至薛后,“使吏招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因烧其券,民称万岁。”(11)田单为了麻痹燕军,“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Coase很无奈 科斯(Ronald H. Coase):“我被反垄断法烦透了。假如价格涨了,法官就说是‘垄断定价’;价格跌了,就说是‘掠夺定价’;价格不变,就说是‘勾结定价’”。
【其他】一段关于“历史学家”的相声 《幽默与笑话》上的,转载请标明出处:百度史学吧甲:哎,认识我吗?乙:(端祥甲后)不认识。甲:连我你都不认识。乙:(摇头)不认识。甲:那好吧,今天我就让你认识认识(挽衣袖)。乙:(跑开)要打人哪?甲:回来!不打人!我是让你认识认识我,了解一下我的学问。乙:你有什么学问?甲:我是一位史学家。乙:史学家?!甲:对!我是专门研究“史”的。乙:那咱俩握握手吧。甲:你也是研究“史”的?乙:不!我是研究“粪”的。甲:走!起哄啊?!我研究的是历史。乙:那咱俩还得握握手。甲:什么意思?乙:我也喜欢历史。咱们可以共同探讨探讨,切磋切磋。甲:什么?你跟我切磋?小儿科!乙:小儿科?!甲:你敢跟我谈历史?乙:怎么了?甲:你跟我谈历史可以说是孔夫子面前卖三学经,关分面前耍大刀,孙武子面前练猴拳,我儿子面前吃冰棍儿……乙:怎么讲?甲:你根本不是个儿。乙:咳!这史学家还一嘴俏皮话。甲:你差远了。乙:那我就向您请教请教。甲:这还差不多。别磕头了!乙:我没跪下。凭什么我就给你磕头哇?甲:拜我为师呀。乙:拜你为师可以,我也了解一下你不没有真才实学呀。甲:不信的话,你可以考一考我,我是有问必答,问一答十,对答如流。乙:先吹上了。甲:还不信?我先让你见识见识,我给你背个《中国历史朝代歌》听听。乙:还会背《历史朝代歌》?甲:听着:“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乙:嘿!不错。甲:不错吧?再来一遍也行::“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乙:挺好!甲:挺好就再来一遍:::“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乙:行了!行了!还没完了?甲:这说明咱对历史非常精通,史学家!乙:一首《历史朝代歌》就证明你精通历史了?我得考你几个问题,才能看出你有没有真才实学。甲:尽管出题。乙:你先说说,咱们中国出现的最早的人类都有哪些?甲:简单。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这些人类都是几十万年前的人了,那时候你还小,可能不记事。乙:我还小?!那时候还没我呢。
Eric·The_red怎么看待仿古建筑的建材? 若完全仿古,则该是纯木结构,但那反而不如砖石结构的美观实用
【史论】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墨梅什么职业?
老夫半生蹉跎已成翁
d
说得对呀
有关YAN照的几幅对联
哎``好好的评论吧被封了
好地方 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C0%CF%BD%AF&rs2=0&myselectvalue=1&word=%C0%CF%BD%AF&tb=on
第二页呢
【吧务】恢复被管理员删除贴子的方法 注意,此方法只能恢复1-5楼中被删除的贴子。 具体步骤: 假设有个主题有10贴子,第2、3楼被删除。 先一个一个的将6-10楼贴子删除,保留剩下的1、4、5楼。 然后整主题删除,到吧务日志中,可以看到1-5楼都有,选择恢复即可,然后再把6-10楼贴子恢复。
异体字是一种字体
其勇可嘉,其态可爱,其人可鄙
你把我的愚堂删了?
【趣史】史上最牛钉子户
“和谐”的守望(组图) 血民 那些跟随父母长途奔波来济卖血的孩子,他们懵懂无知的眼睛里流露出的依然是儿童的天真与无邪。他们没有机会看见父母从胳膊上抽出的那一袋袋鲜血,也可能不懂这个社会平常百姓生存的艰辛.
史学吧吧主来拜吧了
你拒绝我的QQ申请是何用意?
想要经济学原理中文版(曼昆版)的到史学吧去找我 这个版本的优点是通俗易懂,但是该书太大,所以没什么能下载到它的地方。
大黄茶吧强贴《西方经济学在目前看来,完全是一门无用的伪科学》 http://tieba.baidu.com/f?kz=328940091
yindudianying是吧主的马甲
《祭妹文》(清朝 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睟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你自宫干嘛要搞得人尽皆知?还以诗为证~~
中国地空导弹“倒戈”,苏联专家骂娘 中国第一发C-75地空导弹发射后,不是往靶机目标那里飞,而是掉转头往回飞,竟然落在了参观的人群后面。现场的苏联专家一检查,发现故障原因是导弹上控制方向的东西给装反了,十分气恼,红着脸大声骂了起来:“混蛋!这是哪个骚娘们急着去约会,干下这样粗心的事情。这是犯罪!”
老夫的名字居然能与阎锡山并列`还位居其上`我真是三生有幸呐!
二顾茅庐! 请素雪速去出任寒吧吧主
惊人断语
守愚老人一顾茅庐! 请素雪姐去寒吧担任吧主!!
拉莫斯,咱爷俩唠文学如何?
有些搞道学的人素质实在太差!看看此贴吧 http://tieba.baidu.com/f?kz=149594218
胡适:“我要教人疑而后信,考而后信,有充分证据而后信。” (《胡适文集》第五册第518页,北大出版社1998)
民国时候,顾颉刚《古史辩》一年内曾再版10次 1926年,顾颉刚的《古史辩》第一册出版,此书销路很好,一年内即再版10次,反观今天中国学术专著的出版,总是无人问津,社会的学术氛围不够呀
民国时候,顾颉刚《古史辩》一年内曾再版10次 1926年,顾颉刚的《古史辩》第一册出版,此书销路很好,一年内即再版10次,反观今天中国学术专著的出版,总是无人问津,社会的学术氛围不够呀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活着”就是硬道理
唐代冯挚《云仙杂记》:山涛,喝酒之后,总要把筷子一根根折断
圣叹绝命联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征服王朝论 “征服王朝论”是德裔学者魏特夫于本世纪前半期提出的。他在《中国社会史:辽》一书(与中国学者冯家升合著)的导言中认为: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按其统治民族进入内地的不同方式,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渗透王朝”(DynastiesofInfiltration),以十六国、北魏为代表;第二类为“征服王朝”(DynastiesofConquest),辽、金、元、清均属其列。各北族王朝与汉地的文化关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同化(Assimilation),而是双向性质的涵化(Acculturation)。它们对汉文化诸因子,并非被动地全盘接受,而是能够进行主动的选择。具体而言,它们对汉文化的态度也有程度上的差别。“征服王朝”较倾向于抵制,而“渗透王朝”较倾向于吸收。在诸“征服王朝”中,又由于从前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差异,辽、元较倾向于抵制,而金、清较倾向于吸收。〔2〕这一看法问世以后,在西方以至日本、港台学术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引起若干争论。但在新中国的学术研究中,它却一直受到冷遇,研究者多小心地避开这一论题,即使偶尔提及,也都是作为反面观点,斥之为“别有用心”、“居心叵测”。今天看来,我们的上述态度似有重新检讨的必要。
个人学识浅薄`本不当率尔操觚`其中浅陋愚妄之处尚望学界师友垂谅
纪昀捉弄南方人的一个事例 让他们念:睡草屋闭户演字,卧蕉塌弄笛书符意思:shui cao wo bie hu yan zi,wo jiao ta nong de shu fu
商周时期的黄河,也就是《禹贡》所记的“禹河”
《战国策》:“凡天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_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吧主什么都看吗
她要在婆婆拭秽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 《元史》列传第三后妃二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昭睿顺圣皇后”非常孝顺,她要在婆婆拭秽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后性孝谨,善事中宫,世祖每称之为贤德媳妇。侍昭睿顺圣皇后,不离左右,至溷厕所。”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