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愚老人
守愚老人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关注数: 0
粉丝数: 23
发帖数: 3,945
关注贴吧数: 5
【新闻】苏格兰首席部长计划在2017年脱离英国成为独立国家 当地时间11月13日,苏格兰首席部长、苏格兰民族党领袖亚历克斯·萨蒙德发表演讲称,苏格兰将在2017年脱离英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美好愿景 想做新“凯尔特巨狮” 据英国《卫报》报道,尽管苏格兰民族党一贯主张独立,但萨蒙德宣布独立时间表的做法还是让外界感到意外。萨蒙德在当天的演讲中宣布了民族党为改善苏格兰经济的长远计划。他表示,只有独立才能赋予苏格兰政府削减税收的自由权利,这样才能使苏格兰成为新的“凯尔特巨狮”,成为像爱尔兰、挪威那样国土面积虽小但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 预期 2017年“实现目标” 萨蒙德说:“如果我们拥有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所有权力,事情会变得更容易。因此我预期苏格兰会在2017年实现这一目标。” 萨蒙德表示,苏格兰民族党将向公众证明苏格兰地方议会能比英国政府更好地管理苏格兰。他还援引英国保守党人士要求削减苏格兰公共支出预算以及苏格兰籍议员在英国议会受到孤立的事例来证明独立的必要性。 在今年5月的地方选举中,苏格兰民族党获得地方议会129个席位中的47席,领先于执政党工党,成为苏格兰议会中第一大党派。 嘲笑之声 “他没有一次是对的” 但萨蒙德的说法却遭到反对党的嘲笑。苏格兰民主党半年前上台,当时曾许下废除小公司商业税等种种承诺,但时至今日仍未履行承诺。反对党指责萨蒙德故意以独立问题分散外界对民族党政绩不满的注意力。 苏格兰工党副党魁凯西·贾米森则说:“亚历克斯·萨蒙德预测苏格兰的独立时间没有一次是对的。这一次也不过是重蹈覆辙。” 民意调查 过半苏格兰人想独立 英国《每日电讯报》去年年底做的一份民调显示,52%的苏格兰人支持苏格兰完全独立,59%的英格兰人也希望苏格兰走开。 原因分析 为了权钱喊“独立” 近年来苏格兰人的“独立”呼声越来越高,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经济利益。北海油田位于苏格兰海域,它的开发使英国成为欧洲国家中少有的“能源大国”,但其巨大收益却都归英国中央政府所有,这让苏格兰人一直愤愤不平。 其次,是为了争得更多的自治权。目前苏格兰议会对苏格兰地方政务、司法、卫生、教育、经济等方面有一定的立法权和行政权。但苏格兰议会不是主权机构,英国议会对苏格兰议会拥有否决权甚至有解散苏格兰议会的权力。 (宗和) 07年发
【吧务】祝贺本吧通过学术科学分类的审核 现在开始,史学吧作为一个“三不管”贴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将把这里建设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科学”类贴吧!
【其他】国内史学人才需求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单位地址:成都市九眼桥 邮政编码:610064 需求人才相关专业:世界史(各段皆可) 需求名额:3 对引进人才的要求:(语种不限,性别不限)35岁以下的博士,40岁以下的博士后,45岁以下的教授,50岁以下的博导,55岁以下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成员。 单位名称:闽江学院历史学系 单位地址:福建福州大学城文贤路1号 邮政编码:350108 需求人才相关专业:世界史(现当代) 需求名额:1 对引进人才的要求:男性;博士;讲师以上;70年代后出生 单位名称: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 单位地址:湖南省湘潭市西郊羊古塘 邮政编码:411105 需求人才相关专业:世界史 需求名额:2名 对引进人才的要求:副高以上职称,性别不限,年龄50以下 单位名称: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单位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学院路11号 邮政编码:430062 需求人才相关专业:中国古代史 需求名额:2 对引进人才的要求:博士或教授 单位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告学系 单位地址: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邮政编码:730030 需求人才相关专业:广告学、传播学 需求名额:2名 对引进人才的要求:硕士或副教授
今昔往昔,君已陌路。 爱只能往回忆里推叠,在下个季节。忽然间树上冒花蕊,我怎么都会没有感觉。整条街,都是恋爱的人,我独自走在冷风的夜。昔日种种,似水无痕。今昔往昔,君已陌路。
考古发现“中国龙——史前人类吃胎儿”的历史真相 对于龙的传说与故事,以及对龙的描述,全世界各地几乎都有,而且各不相同。所以对于龙的描述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更离谱的是全世界、中外在对于龙的翻译,以及“龙”这个名词上的翻译也出了问题。 西方国家与地区描述的龙——DRAGON——是带有翅膀的、像鸟一样的飞、口中还会吐出火、会伤害人、是邪恶的东西。这个有点类似中国的“年”——也会伤人,不过“年”是住在山里的野兽!同样,《圣经》中讲魔鬼撒旦就是那古龙,撒旦古龙。 而中国的“龙”古时描述也是带有翅膀的、像鸟一样的飞、躯体庞大的——这一描述与理解早在夏朝之前的大禹治水时就有描述;后来却描绘成头上长角、身上长鳞、会飞、住在深水中(龙潭、大海)、龙腾致雨、有足有爪、幼龙似蛇——这一描述与理解早在商周时就有,当时人祭祀、求雨等有记载,《易经》中有记载。 人们不禁会问“商周时人祭祀为什么会提到龙”?而对于求雨时把雕刻成龙纹的玉器——珑——去求雨就比较好理解了。 中国古人对“龙”进行图腾崇拜——人类一种以自然界动植物、物体、天体等进行崇拜的原始信仰——后来文化上慢慢演变成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皇帝是真龙天子。 如果中西文化等不接触与碰撞还行,龙在中西方各自演变与发展、相安无事。可是毕竟接触与碰撞在一起了,所以表达的时候就产生问题了。西方是没有龙的(只有英文单词DRAGON)汉字,西方人也没有见过中国的龙;而中国等东、南亚只有龙(而没有英文单词DRAGON的)的汉字。也就是说英文单词“DRAGON”与汉字“龙”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西与事物、动物,只是当时人的理解差异与误解,才把英文单词“DRAGON”与汉字“龙”说成是同一个东西与事物、动物。 也可能是因为西方丑化、贬低中国文化、或打击中国人的自信心与精神——把中国的图腾崇拜“龙”说成是西方的“DRAGON”、或者纯粹是翻译人的蹩脚——把中国的“龙”与西方的“DRAGON”翻译成同一事物了。 中国的好东西变成西方的坏东西,西方的坏东西变成中国的好东西!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上就产生问题了,中国在对西方说“龙”时就忌讳了,包括国际赛事等运动的吉祥物中,龙就不能当选。 现在我们重点讲“中国的“龙”就是、原自人类的胎儿形象——证明中国原始人有食人类胎儿的祭祀、宗教崇拜活动”的事实与历史。 中国“龙”的由来就是:人类的胎儿在母体中发育出现过尾巴,原始人类不解,而认为人是一种有带尾巴的动物的后代(这与现在其他国家的宗教信仰中认为“牛”、或“猪”等是他们的祖先一样),就给这种有带尾巴的动物起名为“龙(龙)”,所以“龙(龙)”就产生了。 考古证明“龙(龙)”是“人类的胎儿”的根据是:在远古时代,古人是没有国家、政府的,过着氏族、部落、群居、个别散居的生活,他们会为了领地、食物、水源等,部落间会产生冲突与战争。 刚开始时,战胜的部落把战败部落的财产全部没收、人员全部杀光,也不排除人吃人的现象。同样,古人对生育与生命的事有着不懂与迷惑、好奇的心理,所以战胜的部落会剖腹怀孕的妇女俘虏、妇女俘虏——以看看、认知人类生命在母腹中的生长过程——也不排除吃胎儿的现象;就是现在有人还是以吃“胎衣”而津津乐道。 战胜的部落剖腹怀孕的妇女俘虏、妇女俘虏后,发现有的胎儿带有尾巴,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刚开始时,以为是一种巧合,后来随着不断的战争与剖腹怀孕的妇女俘虏,发现一定周期的胎儿都带有尾巴,便认为这是一种事实与规律了。但是他们会思考这是为什么的原因。 当时的古人就认为这“带有尾巴的胎儿的形象”就是一种动物、一种神物、神灵的形象,是人类的祖先、是祖先的形状——有尾巴,然后慢慢在人胎中变成“人”的样子——没尾巴。 同时,当时的古人就已经有图腾崇拜了、有祭祀祖先的一种心理与仪式了,就把认为是人类祖先形象的、有尾巴的胎儿——“龙(龙)”——做为祭祀祖先的一种供品。那么,每当一个部落战胜另外一个部落之后,战胜的部落剖腹怀孕的妇女俘虏、妇女俘虏后,把带有尾巴的胎儿——“龙(龙)”——做为祭祀祖先的一种供品来祭祀祖先。
好想拥有一本《寒柳堂记梦(未定稿)(补)》啊
【图片】我前天拍的一些照片 首发于小夭酒肆吧:http://tieba.baidu.com/f?kz=322770612由于数量太多,我懒得转了,请了个帮工帮忙转载了
《遥远的绝响》讲孝礼 《世说新语》所记,阮籍的这种行为即便是统治者司马昭也乐于容纳。阮籍在安葬母亲后不久,应邀参加了司马昭主持的一个宴会,宴会间自然免不了又要喝酒吃肉,当场一位叫何曾的官员站起来对司马昭说:“您一直提倡以孝治国,但今天处于重丧期内的阮籍却坐在这里喝酒吃肉,大违孝道,理应严惩!”司马昭看了义愤填膺的何曾一眼,慢悠悠地说:“你没看到阮籍因过度悲伤而身体虚弱吗?身体虚弱吃点喝点有什么不对?你不能与他同忧,还说些什么!” 魏晋时期的一大好处,是生态和心态的多元。礼教还在流行,而阮籍的行为又被允许,于是人世间也就显得十分宽阔。记得阮籍守丧期间,有一天朋友裴楷前去吊唁,在阮籍母亲的灵堂里哭拜,而阮籍却披散着头发坐着,既不起立也不哭拜,只是两眼发直,表情木然。裴楷吊唁出来后,立即有人对他说:“按照礼法,吊唁时主人先哭拜,客人才跟着哭拜。这次我看阮籍根本没有哭拜,你为什么独自哭拜?”说这番话的大半是挑拨离间的小人,且不去管它了,我对裴楷的回答却很欣赏,他说:“阮籍是超乎礼法的人,可以不讲礼法;我还在礼法之中,所以遵循礼法。”我觉得这位裴楷虽是礼法中人却又颇具魏晋风度。他自己不圆通却愿意让世界圆通。
李泽厚:(盗版也罢)我的书有人看就好 我所有书都有盗版。这些书好像还是学生买得多。因此盗版书都集中在学校区域。书有人看就好,可惜错字太多。
【法学】关于沉默权与警察讯问权的考察与反思 崔 敏*一、引 言近些年来,尤其是自从我国于1998年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来,关于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是否应当引进沉默权制度的问题,成为刑事诉讼法学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及司法实际部门的同志发表论著或谈话,见仁见智,表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一)引进说认为将沉默权引进我国的条件已经具备,建议尽快通过立法程序,确立沉默权制度。(二)否定说认为沉默权制度具有两重性,它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了对抗警察侦讯的避风港。在当前刑事犯罪猛增、治安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不宜规定沉默权。对其采取排斥的态度。(三)限制说认为从原则上来说,应当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但对某些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巨大危害的严重犯罪,如贪污贿赂等官员犯罪、黑社会有组织犯罪、雇佣杀人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以及毒品犯罪等,不适用沉默权。对沉默权制度究竟应采取什么态度?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了帮助立法机关正确决策,有必要对这项制度的来龙去脉和利弊得失进行一番认真的考察。二、何谓“沉默权”所谓“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警察讯问或出庭受审时,有保持沉默而拒不回答的权利。在西方各国的刑事诉讼中,大都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并且被认为是受刑事追诉者用以自卫的最重要的一项诉讼权利。对于沉默权,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同一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对沉默权也可能作出不同的解释。大体来说,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沉默权是公民言论自由的具体表现,即任何人有权决定他愿意说什么或不说什么,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因此,面对其他人或机构的提问,均有权拒绝回答,更有权拒绝回答可能使他自陷于罪的问题。狭义的沉默权则是专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来自警察和法庭的讯问,有拒绝回答和保持沉默的权利。根据这种狭义的理解,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特有的一项诉讼权利。一般来说,不论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来理解沉默权,各国法律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本文所研究的重点,也主要是上述狭义的沉默权。在各国的司法实践中,沉默权又有“默示沉默权”与“明示沉默权”之分。所谓“默示沉默权”,是指法律并未使用“你有权保持沉默”之类的字样,但默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保持沉默和拒绝回答提问的权利,通常的立法用语是“对任何人都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而“明示沉默权”,则是指法律明确规定:任何执法人员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讯问之前,必须明确告知他有保持沉默而不必回答提问的权利。正像美国于1966年通过一起判例所确立的“米兰达规则”那样,如果警察或法官在进行讯问前没有履行告知的义务,就会被认为是非法取证,即使取得了当事人认罪的供述,也不能据此认定其有罪。还应当说明:关于沉默权的适用,最初是来源于“对强迫性自我归罪的证言特免权”,而在英美法系中,证人也包括了被告人。由于在早期的英国司法体制中,侦查职能和审判职能还没有分离开来,对刑事案件查明案件事实的任务,基本上都是由法官和陪审团在法庭上完成的,因此被追诉者的沉默权,自然也就是针对法庭的审判而言的。其时的沉默权,也就主要是指被告人在接受审判时享有沉默权,可以概括为“审判沉默权”;后来,随着现代警察制度的建立,逐渐实现了侦查与审判的分离,由于在法庭审判之前,先要由警察来讯问犯罪嫌疑人并提取其口供,于是产生了犯罪嫌疑人在进入审判阶段之前在接受警察讯问时是否有权保持沉默的问题。据有的学者考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英美法律都把沉默权局限于审判阶段,有关的判例也只认可被告人在法庭上享有沉默权,而没有把沉默权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法庭审判前警察对犯罪嫌疑人的审讯。直到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英美法律才将沉默权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了警察对犯罪嫌疑人的审讯之中。①
斯大林:共产主义最多三个五年计划就可达到// 1949年12月21日斯大林说:“社会主义是过渡期,物资分配按贡献大小,多劳多得,技术高低分配。最终目标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大概仅需二个——五年计划,最多三个就可达到。”
资本家在他们的竞争中表现出…… 马克思说“资本家在他们的竞争中表现出彼此都是虚伪的兄弟,但面对着整个工人阶级却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
【历史地理】古代中国人足迹和地理知识的北至 张箭 一、四海测影所的"北至"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主持过全国性的日影观测科学实验,设立了大都测影所和全国26个 地方测影所,以编制《授时历》。其中的北海测影所何在,一些著名学者认为在今北冰洋拉 普捷夫海与喀拉海交汇处的海滨,约在北纬77度。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元初 测影所分布图》(注解: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版。)就把北海测影所明确标在泰梅尔半 岛北端北纬77度43分的切柳斯金角上,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简明中国历 史地图集》(注解:第七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元时期全图》,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年版。)则把北冰洋喀拉海标注成北海。但也有学者认为,北海测影所所在的北海不是指 北冰洋,而是指北纬51度半至56度的贝加尔湖(注解:参见金应春、丘富科《中国地图史 话》,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页。)。的确,两汉、魏晋、隋唐也称贝加尔湖为北海( 注解:参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各图。)。不过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北 海测影所的位置未必就在贝加尔湖湖岸。《元史·天文�志·�四海测验》对北海测影所 向北的位置记载得较清楚:"北海,北极出地六十五度,夏至晷影长六尺七寸八分,昼八十二 刻,夜一十八刻。"我们知道,北半球任何地区的北极星高度角与该地的地理纬度同值。鉴 于中国古代一圆周为365度(因一年有365天),所以北海测影所的位置可初步确定在北纬64度左右。北海所向北 的位置还可以查阅冬夏二至昼夜长短表来参照和估计。先把古时刻折算为今时分。一天有 24小时,有1440分钟,1刻合14分24秒,82刻合1180分48秒,合19小时40分48秒。于是,夏至日 北海测影所的昼长便约为19时41分,夜长约为4时19分。夏至日北纬60度处昼长18时30分, 夜长5时50分;北纬65度处昼长21时9分,夜长2时51分(注解:参见林先盛等编《简明地理 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页。)。北海测影所的昼长介于上述两处之间。而 夏季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可知三者是比较吻合的。 鉴于北海测影所的地理纬度比较重要,而已有的昼夜长短表只细致到每五个纬度一档, 所以还需要用数学方法进行较精密的计算、验证和求解。我们知道地球自转并斜着身子绕 太阳公转,地轴对轨道平面有约66度半的夹角,黄赤交角约为23度半--这造成了地球上四季 的交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太阳赤纬)、地理纬度、昼夜长短三大要素互相决定和制 约,已知其中两个便可求出第三个。我们可用天文学上解球面三角形的方法计算出昼弧和 夜弧的大小,从而求得昼长和夜长。半昼弧公式为:cost=-tg·δ·tgφ(式中:cos为余弦 ,tg为正切,t为半昼弧,δ为太阳赤纬,φ为地理纬度(注解:参见金祖孟《地球概论》(修 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99-100页。))。 根据这个公式可知,只要已知t、δ、φ这三个量中的两个量,便可算出第三个量。太 阳赤纬在夏至日为23°26′;(昼夜)弧长15度折合时间1小时(因一圆周360度,一昼夜24小 时),弧长15分(指度数)折合时间1分钟。夏至日北海测影所昼长为1180.8分钟。15(分、度 )×1180.8(分钟)=17712(分、度),17712(分、度)÷60=295°12′,可知该地夏至日昼弧为 295°12′,折合为半昼弧147°36′。将赤纬23°26′和半昼弧147°36′代入半昼弧公式 ,便有: cos147°36′=-tg23°26′·tgφ tgφ=cos147°36′-tg23°26′ 另,cos147°36′=cos(180°-32°24′ )=-cos32°24′=-0.8443 gφ=-0.8443-0.4334 tgφ=1.9480845 φ=62°50′ 步算出的北海测 影所的地理纬度为北纬62度50分。我们在计算时忽略了对昼夜长短有一点影响的四个很次 要因素,即太阳视半径、大气的折光作用、晨昏蒙影和眼高差。如果考虑到这四个很次要
陈寅恪的时代毕竟过去了,取代他们的是由艾云灿组成的新一代教授
【申请合并】请将史学吧与历史别院吧合并 动机:历史别院吧和史学吧都属于学术性较强的历史类贴吧,主题也一致,均为历史科学,具备合并条件两吧成立都不长,而且贴吧质量都不错,但是人气不太高,为了提高两吧的竞争力,史学吧和历史别院吧决定合并,这无疑可以提高其中任何一个贴吧的竞争力鉴于史学吧属于学科类贴吧,而且 taohuaguizi创办历史别院吧的目的是重震百度的历史类贴吧,不会拘泥与一吧之利,所以本次合并应为历史别院吧并入史学吧。我们四位吧主都同意两吧的合并见:http://tieba.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3106702199&z=308074042&pn=0&rn=50&lm=0&word=%CC%F9%B0%C9%CD%B6%CB%DF#3106702199
先生新年快乐
昨天拍几张历史研究1955年集刊的照片
【考古】 六千年前炎黄大战的直接证据 发布时间:2007-08-29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 文章作者:王先胜 摘 要:陕西渭南史家仰韶文化多人二次葬墓地现知43座墓坑是一次性结构而成,并且是一个完整的精心构思、设计而有特定的丰富的内涵表达之作品;由于该墓地可能存在早期遗存叠压或打破晚期遗存以及墓葬之间可能存在人骨、器物的人为调整等情况,故原则上不能按层位学、类型学进行分期,也无法据空间、位置关系分群,更无法与社会组织、结构相联系。 43座墓葬大致可分A、B两群,其中B群构成龙形、A群构成虎形分别象征东、西二宫星象,同于西水坡45号墓蚌塑龙虎图。虎形A群墓大体上叠压龙形B群墓,同时虎口吞噬龙首、胸腹背至龙心部位,虎尾夹持住龙背,龙背断裂,龙形呈瘫坐痉挛相。此构形可能反映6000多年前的族群矛盾和斗争,作者认为它与传说中的“炎黄大战”有关,系失败的炎帝、蚩尤一方即崇拜虎和参宿的人群所构造。该墓地730具人骨主要可能因原始战争而死亡,可能主要为一次或两次集中死亡之人口,主要为失败方的人骨。 43座墓葬及其所葬人骨有严密的天文历法数理设计及相关文化内涵表达,其中包括二十八宿、十月太阳历、参火授时、十二月二十四节历法等内容。本文以半坡类型的器物及纹饰为主,对这些天文历法成就在仰韶时代的存在问题作了说明和探讨,分析并介绍了有关器物纹饰以及作者的认识,同时它们也得到天文计算的支持。 本文对史家墓地分期分群、墓葬扰乱、人骨涂黑、遗存完残情况及与之相关的半坡类型多人二次葬、与西水坡蚌塑龙虎墓的关系等问题均作了说明和探讨。认为先秦文献、神话传说、民族学资料均直接证明“炎黄大战”、黄帝杀蚩尤发生在渭水下游(半坡类型多人二次葬集中的地区),而不在今之冀西北、冀中,史家墓地、西水坡45号墓则是“炎黄大战”和黄帝杀蚩尤在考古学上的直接证据。 关键词:史家墓地 龙虎构形 天文历法 炎黄大战 一 渭水流域下游渭南史家墓地是一处仰韶文化墓葬遗存,仰韶文化史家类型并由此得名。史家仰韶文化墓地自1976年发掘以来,迄今已有多篇专门研究文章,如张忠培《史家村墓地的研究》(简称《研究》)、朱乃诚《概率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初步运用——以陕西渭南史家墓地的墓葬为分析对象》(简称《概率》)、陈铁梅《多元分析方法应用于考古学中相对年代研究——兼论渭南史家墓地三种相对年代分期方案的比较》(简称《多元》)、伊竺《关于元君庙、史家村仰韶墓地的讨论》(简称《讨论》)、陈雍《史家墓地再检讨》(简称《检讨》)、侯升《元君庙、史家村仰韶墓地刍议》(简称《刍议》)等[1],此外《浅议考古学中的定量分析》、《半坡类型的埋葬制度和社会制度》等[2]亦有涉及。关于史家遗址墓地分期,学术界提出的方案及修正方案,其总数可能在10种左右。《检讨》一文对《研究》、《概率》、《多元》、《讨论》四种分期方案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在史家墓地43座墓葬相对年代分期中,仅M10、M37和M14、M27、M42两组5墓年代对应相同,四种分期方案结果相同者比例约为11%。《检讨》对史家墓地43座仰韶文化墓葬重新分期,自认其分期方案“与已有的四种分期方案相比较,和《研究》的最为接近”,但是有人指出《检讨》分期方案存在着问题、其与《研究》的不同之处,并否定了《检讨》分期方案,认为“并不可取”[3]。王小庆承认关于史家墓地43座墓葬的各种分期方案“由于对材料的认识不同、采取的方法不同,因而相互之间差异较大、矛盾之处也很多”[4]。 在目前所有关于史家墓地的分期方案中,《研究》的方案最受推崇或者说是得到最大的认同的一种方案。《检讨》倾向于或者说自认接近于《研究》的方案,《刍议》认为《研究》一文“方法可靠,结论正确,是其中最合理的分期方案,作为研究问题的基础,是切实可信的”。赵宾福《半坡文化研究》、孙祖初《半坡文化再研究》均肯定并采纳了《研究》一文的分期方案[5],王小庆《论仰韶文化史家类型》认为在已提出有关史家遗址的各种分期方案之中,《研究》的方案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分期方案”[6]。但是,即使《研究》的分期方案没有失误,符合史家墓地产生和存在的事实本身,史家墓地遗存现象及相关研究也还需要或可以作进一步探讨:
听说已经寒柳堂记梦已经补全了
胡笳一声愁绝
记梦,浮生若梦真堪笑,很棒的回忆录名称
文人就该一室萧然
寒瘦古拙之意
他妈的,扫描笔咋全那么贵,就没一千以下的吗?!
您好,您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寒柳堂吧尚未建立!
苏联阅兵式
【边缘史】康生攻击江青江春桥的信件 原文无法发出,参阅:http://hi.baidu.com/%CA%D8%D3%DE%C0%CF%C8%CB/blog/item/e13b14dd237307dd8c10293c.html
史学吧回访了
既然贵吧还缺一个友情贴吧名额,那不如送给我们史学吧的 ^_^
来给老兄拜个年··记得常去史学吧逛逛啊
推荐素雪一篇很好看的文章``随笔杂志上的 http://tieba.baidu.com/f?kz=316738371
【谣传史】钓鱼得符神话的衍变及流播 王青一在《列仙传》中,以钓鱼显示其神性的仙人有涓子、吕尚、琴高、寇先、陵阳子明及子英。如果我们把这六个神话视作一个系统,对其作一番考察的话,就会发现这其中至少有五个神话是同一原型的不同衍变。在长达五百年的时间内,由于口头传承中的变异及文本传抄中的讹误,一个传说表现为多种形态,这也并不奇怪。我认为,其中最原始的是涓子钓鱼传说。《列仙传》卷上载: 涓子者,齐人也。好饵术,接食其精,至三百年,乃见于齐。著《天人经》四十八篇。后钓于荷泽,得鲤鱼,腹中有符。隐于宕山,能致风雨,受伯阳九仙法。淮南山安少得其文[1],不能解其旨也。其《琴心》三篇有条理焉[2]。 涓子其人异称甚多。《汉书》卷三0《艺文志·道家》有《蜎子》十三篇。班固注云:“名渊,楚人,老子弟子”。颜师古注曰:“蜎,姓也,音一元反。”《史记》卷七四《孟荀列传》云: 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 通常认为,蜎子(蜎渊)即环渊。《风俗通义·姓氏》篇曰:“环氏出楚环列之尹,后以为氏。楚有贤者环渊,著书《上下篇》。”张澍注曰:“环渊亦即蜎渊也”。钱穆说:“环乃本字,蜎乃借字。《楚策》范环,《史记·甘茂传》作范蜎,此蜎、环相通之证”[3]《文选》卷三四枚乘《七发》云: 若庄周魏牟杨朱墨翟便蜎詹何之伦。 《淮南子·原道》篇云: 夫临江而钓,旷日而不能盈罗,虽有钩箴芒距,微纶芳饵,加之以詹何、娟嬛之数,犹不能与网罟争得也。 《太平御览》卷八三四引宋玉《钓赋》云: 玄渊之钓,以三寻之竿,八丝之纶,饵以 蟟,钓以细针。 根据《文选·七发》李善注,三文虽殊,其人一也,都是指《七略》上所说的的娟渊,亦即环渊。《文选》卷四二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云: 弋下高云之鸟,饵出深渊之鱼,蒲且赞善,便嬛称秒。 李善注云: 《淮南子》曰:“虽有钩针芳饵,加以詹何、便嬛之妙,犹不能与罔罟争得也。”高诱曰:“便嬛,白翁时人也。”《七发》曰:“蜎蠉、詹何之伦”。然便嬛即蜎蠉也。 《淮南子·原道》篇中的娟嬛,李善引作便嬛。所以,涓子的异称又多了娟嬛、便嬛、玄渊、便涓四种,而且还不至于此。郭沫若说: 《荀子·非十二子》篇有言:“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它嚣自来无考,但在《韩诗外传》上有一段非斥十子的言论:“夫当世之愚,饰邪说,文奸言,以乱天下,欺惑众愚,使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则范睢、魏牟、田文、庄周、慎到、田骈、墨翟、宋鈃、邓析、惠施之徒也”。通体抄袭《荀子》,只是除掉了子思和孟钶,把庄周来代替了史䲡,田文当即《非十二子》篇的陈仲,则范睢自是它嚣。但它嚣与魏牟并举而有“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的品评,可知必是道家者流,而范睢自来无道家之称,据我的推察,《荀子》本文必然作“范蜎”,或范 ”,即是便蜎,亦即是环渊,因字坏,后录者便误成“它嚣”。韩婴所见尚非误本,因不知有范 或范蜎其人,故又校为名字熟悉的“范睢”,遂与《荀子》的原文了不相属,此所谓书经三转者也[4]。 同文中,郭沫若又说关尹即为环渊,那么,涓子的异称又多了四个,即它嚣、范 、范蜎、关尹。 涓子的年代说法亦颇多,《文选·七发》李善注引《宋玉集》云“宋玉与登徒子偕受钓于玄渊”。这样,涓子是与宋玉同时而先于宋玉。班固《汉书·艺文志》注云为老子弟子。高诱《淮南子》注则谓其为白公时人。郭沫若认为最可靠的还是《史记·孟荀列传》中的说法,即与田骈、慎到等同为齐国的稷下先生。《战国策·楚策一》云楚王曾问范蠉相甘茂可乎,《史记》卷七一《甘茂列传》亦载此事,但记作范蜎[5],此乃楚怀王二年(前327)事,所以,涓子的活动年代应在宋君偃即宋康王之时。
【学术史】论海德格尔如何推进康德之哲学 叶秀山 不论对海德格尔的思想持何种态度,他可以被列为本世纪最富有创造性的哲学家、思想家,大概无多少疑问。海德格尔还是本世纪最博学的哲学家之一。他倒也不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统统都搞,但他对哲学史(当然是西方的)诸多方面的阐述,可以和专家比美。尽管古典学家有所褒贬,他对古代希腊哲学的研究,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有创造性的哲学家,往往容易从自己想好的一套去“理解”(有时是曲解)古人的意思,把自己的意思强加于古人,海德格尔基本上没有这个毛病。他对待古人,当然也有自己的眼光,但他研究古人的思想途径,是按照其自身的思路,引导出适当意思来。这样,前人的思想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做了自己思想的根据和支柱,而后人也就会觉得,海德格尔的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原来都是从前人那里发展出来的。 我们现在要来讨论的这本书,就能很清楚地表明这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海德格尔的《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出版在《存在与时间》问世两年之后,应该说,是他自己思想已经成熟以后的作品,因而体现了他对康德哲学的不同于新康德主义的独特解释。我们这里要研究的,不仅仅是海德格尔自己的独特性,譬如,新康德主义(卡西尔等)强调“知识论”,我就来强调“存在论”,你说一个东,我就说一个西。要指出这样表面的对立、不同,是很容易的,只要有一定的小聪明就够了;我们要研究的是:海德格尔如何从康德本身的思想推导出另一个天地来,并指出,这种天地在康德本人那里已经接触到(遇到)了,但并未充分开发、开显出来,所以就需要后人把康德自己想说而没有说清楚的问题加以进一步的澄清。这也就是说,在海德格尔看来,卡西尔等人固然做了不少工作,有很多的成绩,但只是把康德已经做得很清楚的工作继续做下去,增加了工作量而已;问题正在于要从康德已思考到但尚未清楚的地方入手,才能开出新天地,解决新问题。这才是创造性的工作。一 海德格尔这本书的书名《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说明了他对康德哲学——特别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取向。“形而上学”是康德所要探讨的问题,而我们知道,这个取向也不是没有争议的。 康德哲学以批判传统形而上学为己任,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在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之后,康德是否想建立一个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个问题在研究者中并无定论。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限制“知识”于“经验”的领域,而批判传统形而上学之僭越,即“理性”在“知识”领域超越了“经验”的界限,妄图以经验知识的形式把握超越经验以外的“无限”,只能得到一些“理念”,而无经验之对象与其相应。康德在抑制了理性在知识领域的僭妄之后,集中阐述了经验知识如何有确定性、必然性。康德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因为在康德之前,休谟已经确切地指出,知识如果光靠经验,则无必然性可言。经验自身不能提供知识必然性的根据。康德既然将知识限制于经验之内,则知识为何又有了必然性、可靠性,就成了问题。“经验知识”的根据应在“经验”之外。 于是,康德“知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在康德看来,知识必定是综合的。所谓综合,是针对分析而言。分析是逻辑的,而综合是经验的。我们说一个判断是分析的,是指它的前提已经蕴含了它的后件在内,因而它的后件是从前提(前件)里分析出来的;而我们说一个判断是综合的,则是指它的后件并不蕴含在前件之内,而是综合进去的。因此,“分析判断”,只要依靠分析前件,就能得出后件;但“综合判断”,必须经过经验,才能得到。同时,康德还认为,光靠分析,我们得不到新的知识,因此,知识之进步和积累,只有通过经验的不断综合,才有可能。 康德这种划分分析与综合的办法,后来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不过那是另一种性质的问题。就康德问题本身来看,它也面临着一个尖锐的驳难:“分析判断”是必然的,无关经验的,我们可以说它是逻辑的、“先天的”(a priori);“综合判断”既然是经验的、后天的,则何来其必然性、可靠性?也就是说,依靠经验综合的判断如何又具有“先天的”性质?如果我们像休谟那样,只承认“综合判断”的经验性,则我们一切经验科学的成果将失去可靠的依据,其辉煌的大厦将因基础之动摇而倾塌;如果我们要维护科学之尊严,为其合理性、必然性辩护,则必先解决“经验知识—综合判断”如何也具有像“分析判断”一样的必然性、先天性这一问题。于是,康德遂有“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问题的提出。
【史学吧】正式对外开放!欢迎贴吧众吧友们前去交流探讨史学! 百度史学吧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CA%B7%D1%A7&rs2=0&myselectvalue=1&word=%CA%B7%D1%A7&tb=on
清韵姐``有空到我的史学吧去玩玩!我是你这的三吧主呢……
【史学吧】正式对外开放!欢迎贴吧众吧友们前去交流探讨史学!. 百度史学吧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CA%B7%D1%A7&rs2=0&myselectvalue=1&word=%CA%B7%D1%A7&tb=on .
来史学吧玩玩吧
【史学吧】正式对外开放!欢迎贴吧众吧友们前去交流探讨史学! 百度史学吧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CA%B7%D1%A7&rs2=0&myselectvalue=1&word=%CA%B7%D1%A7&tb=on
【史学吧】正式对外开放!欢迎贴吧众吧友们前去交流探讨史学! 百度史学吧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CA%B7%D1%A7&rs2=0&myselectvalue=1&word=%CA%B7%D1%A7&tb=on
【史学吧】正式对外开放!欢迎贴吧众吧友们前去交流探讨史学!``` 百度史学吧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CA%B7%D1%A7&rs2=0&myselectvalue=1&word=%CA%B7%D1%A7&tb=on .
【史学吧】正式对外开放!欢迎贴吧众吧友们前去交流探讨史学!` ` 百度史学吧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CA%B7%D1%A7&rs2=0&myselectvalue=1&word=%CA%B7%D1%A7&tb=on
【史学吧】正式对外开放!欢迎贴吧众吧友们前去交流探讨史学! 百度史学吧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CA%B7%D1%A7&rs2=0&myselectvalue=1&word=%CA%B7%D1%A7&tb=on
【史学吧】正式对外开放!欢迎贴吧众吧友们前去交流探讨史学!. . 百度史学吧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CA%B7%D1%A7&rs2=0&myselectvalue=1&word=%CA%B7%D1%A7&tb=on
【史学吧】正式对外开放!欢迎贴吧众吧友们前去交流探讨史学! 百度史学吧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CA%B7%D1%A7&rs2=0&myselectvalue=1&word=%CA%B7%D1%A7&tb=on
【史学吧】正式对外开放!欢迎贴吧众吧友们前去交流探讨史学!``
【史学吧】正式对外开放!欢迎贴吧众吧友们前去交流探讨史学! 百度史学吧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CA%B7%D1%A7&rs2=0&myselectvalue=1&word=%CA%B7%D1%A7&tb=on
【史学吧】正式对外开放!欢迎贴吧众吧友们前去交流探讨史学!` ` 百度史学吧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CA%B7%D1%A7&rs2=0&myselectvalue=1&word=%CA%B7%D1%A7&tb=on
【史学吧】正式对外开放!欢迎贴吧众吧友们前去交流探讨史学! 百度史学吧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CA%B7%D1%A7&rs2=0&myselectvalue=1&word=%CA%B7%D1%A7&tb=on
【史学吧】正式对外开放!欢迎贴吧众吧友们前去交流探讨史学!` ` 百度史学吧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CA%B7%D1%A7&rs2=0&myselectvalue=1&word=%CA%B7%D1%A7&tb=on
【史学吧】正式对外开放!欢迎贴吧众吧友们前去交流探讨史学!` 百度史学吧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CA%B7%D1%A7&rs2=0&myselectvalue=1&word=%CA%B7%D1%A7&tb=on `
【史学吧】正式对外开放!欢迎贴吧众吧友们前去交流探讨史学! 百度史学吧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CA%B7%D1%A7&rs2=0&myselectvalue=1&word=%CA%B7%D1%A7&tb=on
【史学吧】正式对外开放!欢迎贴吧众吧友们前去交流探讨史学! 百度史学吧地址: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CA%B7%D1%A7&rs2=0&myselectvalue=1&word=%CA%B7%D1%A7&tb=on
【比较史学·经济史】中西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 中西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比较研究,一直是海内外学者为之如痴如醉重大课题。被称为“加州学派”(California School)的新一代经济史学家再次带给国际学坛的震撼。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弗兰克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彭慕兰的《大分流:中国、欧洲与近代世界经济的形成》等[1] ,都以其全新的视角、方法与成果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多获得美国学术奖项[2] 。以上述学者为代表,构成了迅速崛起的“加州学派”[3] ,该学派因其代表人物集中于美国加州而得名,其实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地域性学派,更重学术理念 。加州学派以一批活跃的少壮派社会经济史学者为主,他们研究领域相互交叉渗透,彼此交游密切,不断切磋论辩,相互呼应,已经在国际经济史学界形成强大冲击波。 大致简单说来,加州学派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从研究范式的高度反思西方中心主义下的学术理论与方法。第二,世界经济体系与全球化不是欧洲最初建立和推动的。第三,注重中国研究,并将中国置入世界历史的范围之中探究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以突显中国历史的重要性,进而由此检验基于西方历史的观点与理论。第三,注重比较研究,比较视野从以往的文化差异角度转向中西社会经济发展道路并检讨传统学术。本文结合加州学派及相关学者的成果,评述其主要观点与创新,并探讨研究范式方面的突破。 一、大分流 李中清与王丰、王国斌、弗兰克的新著都已有中译本出版,在国内产生相当大的影响,黄宗智的著作[5] 在中国流传更早,本文不作专门评论。彭慕兰新著中译本尚未付梓,本文作一简单评述,并介绍围绕该书的学术争论。 与王国斌、李伯重一样,彭慕兰也主张18世纪以前江南与英国之间的经济成长方式大体类似,同属于“斯密型成长”模式,他还认为中国岭南、日本、印度、东南亚也不例外。彭氏极具原创性的观点是,整个18世纪传统世界各核心区都相对面临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地区性短缺,中国与日本的核心区生态环境并不比西欧糟糕,唯欧洲因海外殖民地与新能源的开发而成功地避免了本土的生态制约与马尔萨斯制约,中国内地与其他亚洲外围区则不能。如果欧洲不能从地下和海外的资源中获利,欧洲也只能沿着既往道路继续走下去。结合经济史与生态史的比较,他还试图评价世界几个区域不同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道路的价值,并反思这些区域间联系的意义,他强调世界经济起源于各地经济相互影响,而不是“发达”的欧洲简单强加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这一论调显然受到弗兰克的启发:不是欧洲造就了世界,而是世界造就了欧洲。 工业化进程与中西分异,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心理等各个层面广为探讨。以往的主流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前欧洲经济迅速变化发展,而中国经济停滞衰退,两地经济成长方式具有很大的差异。彭氏则反驳了西方学者关于欧洲相对中国的差异论与优越论,认为在生活水平、消费能力、农业与工业发展、要素市场等方面中西颇多相似之处,直至1750年欧洲至少并不比中国先进,实际上中国江南还要更发达一些,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等方面欧洲也并不比中国更有效率。两相对照,工业革命前的中国与西欧,既不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也不存在经济成长模式的优劣,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成长模式不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既然如此,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中西经济发展的分异?这意味着中西比较必须加以重新审视,不仅从观点上,而且从研究范式上。为了便于深化比较研究,他聚焦于江南与英格兰。传统主流观点认为,英国模式在经济发展道路与社会形态的演进必然导向工业革命,具有普遍性,但欧洲经济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却论证了工业革命并非英国传统经济演进的必然结果。而荷兰模式、江南模式在早期工业化中更具典型性,英国道路实际上具有特殊性。中国的江南地区与英国以及欧洲最具可比性。
【计量史学】数学模型和王朝寿命研究 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马克思 10.1历史学家与数学家的合作 本章,我们将给出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系统的一个近似的数学模型。 每当人们试图把数学应用到错综复杂的历史研究中时,常常会碰到两方面的极端意见:一种是数学万能论,企图用数学解决一切问题,推出人们凭历史直觉难以想象的结论;另一种则否定数学应用于历史研究的可能性。在后一种意见看来,数学描述的对象只能是机械的、简单的、定量的关系,而历史过程太复杂,不宜于运用数学进行研究,尤其是对于涉及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应用数学工具进行研究,那不过是赶时髦和贴标签而已。 这两种看法,都是对数学的本质不够了解而造成的。实际上,用数学来描述规律,只不过是把人们用直观和语言所把握的规律形式化、定量化、精确化而已。数学符号表达式和文字语言描述是等价的。对于规律的把握,如果用语言描述做不到,那么用数学工具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前面说的第一种观点几乎是一种幻想。然而,当研究对象关系措综复杂,用直观推理会造成混乱时,运用数学方法却会显示出其简洁、准确的效用。可见,认为不能用数学模型来研究历史也是片面的。以往历史研究中应用数学不成功,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数学工具本身还有待于发展;另一方面,历史研究要提供较为明确的规律性认识,以至于清晰到可供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研究时才好运用数学工具,但过去往往缺乏这个条件。这就需要历史研究工作者和数学工作者共同努力。 把数学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往往有三个必需的步骤: 第一,社会科学对某些问题的研究已深入到一定程度,我们对其规律性已经可以用描述性语言表达。 第二,将描述性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第三,应用数学语言推理,使讨论越出直观描述性语言所把握的深度,向精确化、定量化方向发展,推出直观一下子难以把握的某些结果。 在这三个必要步骤中,第一和第二步是基础,称为“提出数学模型”,或称“数学化”。第三步是用数学语言讨论模型。一般人们所理解的运用数学方法,则往往只看到第三步。其实,对于社会科学家最重要的是第一、二步。 在本书前九章中,我们用描述性语言分析了超稳定系统。 这是运用数学模型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本章,我们主要是完成第二步,表明如何把描述性语言所叙述的规律转变为数学语言,提出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系统的数学模型。 10.2从事件到数轴的映射:寻找主要变量 我们提出的数学模型仅局限于讨论王朝寿命问题。这样就可以暂时撇开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系统其他方面的性质。前面,我们已经证明影响王朝盛衰的因素可以归结为无组织力量和一体化调节力量这两个主要的变量。 我们用Φ来表示整个社会的无组织力量,用Ψ来表示一体化调节力量。整个社会无组织力量Φ成为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结构无组织力量的总和,即: Φ=Φ(经济)十Φ(政治)+Φ(意识形态) Φ(经济)主要表现为土地兼并的程度。从原则上讲,土地兼并的程度是可以计量的。 Φ(政治)是官僚机构的腐朽和膨胀程度的度量。第五章的曲线就是一种计量方法。 Φ(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结构中的无组织力量,它似乎不好计量。但是我们在前几章证明它与经济。政治结构中无组织力量是成正比相关增长的、也就是说,存在着如下关系:Φ(意识形态)=k1Φ(政治)+k2Φ(经济)。所以,我们可以说,Φ是可以计量的一个变量。 Ψ代表一体化调节力量。控制论关于系统的控制能力度量单位是“比特”,即单位时间内能作出多少二择一事件的选择。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统计过中国封建超级大国在单位时间内拥有多少比特的调节能力,但Ψ也是可以计量的。
【吧务】进史学吧者必读 前言 百度已经有很多历史类贴吧了,我们所做的并不是要在它们之中随随便便地再增加一个。
【史家专栏】《符号学和古代历史》——李幼蒸研究员 史学吧受中国社科院世界文明中心特约研究员李幼蒸先生委托,在此发表其论文《符号学和古代历史》。李幼蒸简介:*1936,11 生于北平,抗战期间居陕西城固和兰州十里店,抗战末期起先后居重庆,南京,北平,杭州,上海 *1948,8 -1949,4 杭州海星小学肄业 1949,4 - 1950,7 上海辍学,连续数月以观看电影度日;天津燕达小学毕业 *1950 - 1956 中学学习 北京育英中学/北京第65中学学习,毕业,爱好欧美古典文学,特别是俄国文学和文学理论;不喜课业,耽溺于俄国小说世界,6年来常因上课读小说受责 *1956-1959 大学学习 天津大学土建系肄业,爱好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因“专业不合”获准自动退学 *1959 -1966 图书馆自修 在北京图书馆自修马克思哲学,各门社会科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爱好现代派文艺理论;自学多种外语;(期间曾两度短期进入北京师范院校数学系学习,意图专研现代数学和数理逻辑以为深化分析哲学研究奠基,均中辍) *1966-1977 在家研习 在北京和宁波家中研习中外文史哲艺理论,特别是现象学,宋明理学和现代英美文学;持续多种外语社科类阅读;十年来常以“我是天公度外人”句自适于两江山水;特好<论语>,<传习录>,<曾国藩家书>和南宋诗词。 *1978 - 1982 研究所工作 在杜任之先生推荐下,通过五种哲学外语翻译考试,进入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1979起任助理研究员,确定了以“三学”(现象学,解释学,符号学)为主的综合研究方向。陆续向中国学界首次引介了现当代欧陆人文理论 :现象学,结构 主义,符号学和解释学。 --完成或出版的书籍: -编辑类 #<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正续集,1980,1983) (杜任之主编,李幼蒸协编) -翻译类 # <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 (比利时布洛克曼),1977完成,1980出版 (台再版) # <野性的思维> (法国列维-斯特劳斯),1979完成,1987出版(台再版) # <哲学主要趋向> (法国保罗-利科编,与徐奕春合译),1982完成,1988出版(台再版) *1982-1984 公派 美国访问 美欧哲学系访问学者: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慕尼黑大学。访问科研重点:现象学,解释学,符号学,海外儒学。参加多伦多“结构主义-符号学夏季研讨班 ” ,讲演:“中国的符号学研究”;参加中国社科院赴第17届国际哲学大会代表团;参加1983美国哲学学会太平洋分会年会,演讲“中国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背景和现状”(罗蒂邀请,杜维明主持);参加波士顿国际现象学学会年会。 *1984-1988 研究所工作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1985起),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副主任,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 --完成或出版作品: -编辑类 # <哲学译丛:哲学解释学专辑>(受邀选编) -著作类 # <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电影符号学理论),1986出版(台再版) # <结构与意义>(有关现象学,解释学,结构主义,比较研究的论文集);1987 完成,1994出版(北京,台北) -翻译类 # <哲学和自然之镜>(美国理查-罗蒂),1987出版(台再版) # <符号学原理> (法国罗兰巴尔特文选,含“符号学原理”,“写作的零度”, “法兰西学院就职讲演”及其它),1987出版(台再版) #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文选>(法国麦茨,意大利艾柯等),1987出版 (台再版) #<罗兰-巴尔特>(美国卡勒尔,与方谦合译),1987出版(台再版) # <纯粹现象学通论>(德国胡塞尔),1987完成,1992出版(台再版) *1988-1989 柏林客座研究 西柏林工大语言所客座研究员;获选芬兰国际符号学研究所理事;获选国际符号学学会执行理事;担任国际符号学学会会刊 优秀论文评委,德国波鸿符号 学 丛书编委,西班牙国际现象学大会(胡塞尔逝世50周年大会)学术委员,完成“中国符号学史概览”(<符号学手册>,波斯纳,西比奥克主编,柏林)
老夫难得糊涂啊``
藏拙守愚才是境界的体现
【史学理论】实践与后现代史学 作者:陈新 原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4期 有关后现代史学的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主题是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以真实命名,而文学以想象、虚构命名。《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巧的是,当代人印象中的“文史不分家”常常被理解为文学与史学不分家。原本是“文”与“质”相对,“史”与“野”相对,现在却成了“文”与“史”相对。当然,现代史家仍然倡导“文史不分家”,不过这时常指历史写作需要文学功底与写作才能,那是一种技术上的需求。在国人的思想中,古代意义上的“史”,即“文胜质”之“史”(文饰太过)什么时候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史”,即“质胜文”之“野”(无文、无修养),笔者缺乏中国史学方面的学力,尚不能作答。但是,假定我们冒昧把“文与质”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形式与内容”,那么《论语》中的“史”还真有点后现代主义倡导的“史”的意蕴呢。它们都不同于现代史学那唯真唯实的“史”,当然,它们彼此也不完全相同。后现代主义下的“史”应该说更倾向于是追求“文质彬彬”,因为在德里达、海登·怀特一类后现代主义者那里,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历史之真不仅需要内容真实,更需要作为表现形式的结构来支撑。相对整个历史文本而言,形式之真与内容之真的融合才构成整体之真或历史之真。不同层面的真用义有所不同,若不顾及语义、语用变化的因素,自然容易出现以此真批驳彼真的话语冲突。 现代史学与后现代史学的话语冲突常常根源于此。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检验真理的不同标准,来确定现代史学和后现代史学关于真的不同理解。 现代史学中,真实意味着历史表现与客观存在的过去吻合,或者呈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此,人们由于知道过去不可重复,于是,判定历史真实所依赖的其实是过去的材料以及以此为依据的逻辑论证。鉴于材料可能不断随新的发现而变更,人们认识到历史需要重写,但每次重写,都被认为真实呈现了客观存在或客观规律,至少也“更”接近它们。现代史学或许承认追求真理是一个不间断的永恒过程,然而问题在于,人们相信自己的努力正在越来越接近它,这是一个累积进步的过程。即便某些现有的认识成果,如历史认识所获得的规律被置于当下实践中加以检验并总是被证伪,人们仍然坚信一切失败都是成功之母,最后的真理虽然暂不可及,那不过是因为当下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总有一天,我们能实现那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以现代史学的话语而言,检验现代史学之真的标准并非证伪它的实践,因为实践是凭借其效用证伪它,而现代史学是无论如何不愿意以实践的效用作为真实性标准的,它实际应用的标准是那个坚信过去客观存在的理想。 后现代史学则大不一样,真正说得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首先假定过去存在,但明了这不过是一种理论前提而已。我们无须再去探询一种理论前提的真实性,能够追求的,只历史叙述或历史表现之真。这种真实要由实践来检验。安克斯密特提供了一个例子,他说起,现在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解释,托克维尔的要比米什莱的好。究其原因,是因为托克维尔的解释中体现出一种自由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米什莱的解释表现的是左翼自由主义。之所以说前者好,不过是因为当下读者中喜欢前一种解释的人更多。也就是说,托克维尔的政治或意识形态倾向更易于切合当代历史学家的意向并在实践中有效运用。如果要在现代史学的话语系统中谈真实,人们通常会把托克维尔和米什莱的解释看成是自己描绘的接近绝对真实的道路上的一个驿站,而在后现代史学的话语系统中,人们并不过问谁的解释与绝对真实的关系更近还是更远,而是说此时,我认为托克维尔的解释是真实的,并且理解他人为什么说米什莱的解释是真实的。对这一情形的进一步说明是,历史文本完成之后,真实与否由读者决定。读者往往根据自己当下具有的意识与认知水平在诸多历史表现文本中选择与自己的风格、习性相近的解释并以之为真,随后根据所获得的历史理解结合当下的情境进行实践,再以实践的效用作为再次判断文本是否真实的根据。这就意味着,在后现代主义情境下,我们随时都在把握真实,真实也随实践的效用不断在变更。故此,我们可以抛弃那种现代主义的遗骸,即认为由于材料更加丰富,当代史家总是比以往的史学家对历史认识得更全面、更接近真实,并放弃那种处于实践之外的一致性标准,而承认每一个人理解的过去都有其真实性,真实本身具有历史性,它从来就不曾是超时空的普遍存在。或许,在实践的检验之下,我们可以说历史表现不存在真假,而只有好坏,然而,在这种个体化和私人化的理解中,检验历史真实的标准只能是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政治和伦理要求。
兰克不是学校``是德国大史学家!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