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xdxgyl
jxdxgyl
关注数: 29
粉丝数: 79
发帖数: 1,867
关注贴吧数: 27
甘肃铁投待遇怎么样? 甘肃铁投待遇怎么样?那个老铁知道情况说一说。
新人求助贴 请问西安科技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上课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利用节假日还是某一时段集中授课?谢谢
秦王川的历史揭秘 文献典籍中寻找历史记忆 鲁迅先生关于治学有一个突出的见解:“治学要先治史。这是读书的途径,也是治学的方法。”为在历史文献中找到有关秦王川的记载,笔者翻阅了诸多史料典籍,以求在浩瀚史海中捞出关于秦王川的蛛丝马迹,寻找人们早已忘却的历史记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的民国抄本《永登县志》中找到了一点线索。据民国抄本《永登县志》记载:“秦王川,一名黑川,在城东南一百四十里,日色出时隐隐如海市蜃楼,移时即息。”且明确将秦王川归在“古迹”条目。又载曰:“黑川,城东南一百四十里,无水。”此处“城”即指永登城,可见,秦王川即黑川,黑川即秦王川,在永登城东南一百四十里,于今实际基本相符。此处虽未明确秦王川地名何意,但却是近代以来关于秦王川地名最有价值的记载。其一,民国抄本《永登县志》是永登县知事周树清等根据清代或更久远史料纂修,参与编修、监修、校阅的包括渭源、漳县、永昌、高台、崇信等多县知事,纂修过程中定考虑在古史和现实层面修订相关表述、记载,从历史学角度来看,其可信度较高;其二,民国抄本《永登县志》明确将秦王川定位为古迹,可见其具有一定历史传承,且年代久远,至少在清代人们已有这种认知。《边政考·庄浪图》中关于“黑川”的记载 无独有偶,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成书、时任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张雨编撰的《边政考》之《庄浪图》记载:“(庄浪)本卫东至宁夏中卫界六百里,西至西宁卫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兰州卫界二百三十五里,北至古浪所界四十里,东北至扒沙二百五十里,东南至黑川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巴州三百里,西北至雪山二百六十里,至甘州九百三十九里。”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五年平定河西后,改庄浪县为庄浪卫,治今甘肃永登县。结合前述民国抄本《永登县志》所载秦王川、黑川条目内容可知,《边政考》之《庄浪图》所载“黑川”,当与民国抄本《永登县志》所载“黑川”为同一地名,且今兰州新区西南仍存小黑川地名。《甘肃全图》中关于“秦王川”的地名标注《大清分省舆图·甘肃》中关于“秦王川”的地名标注 同时,清康熙六年(1667年)《陕西全图》及同时期《甘肃镇图》、乾隆十九年(1754年)《大清分省舆图·甘肃》、同治三年(1864年)《甘肃全图》等诸多历史地图中均有秦王川地名标注。如《甘肃镇图》中,秦王川周边被长城环绕,长城圈内由北向南分别有大靖营、裴家营、永泰城、镇路堡(应为镇虏,疑错绘)、秦王川、保定堡、盐场堡等军事堡垒,长城最东边外至小芦塘堡,最西边外至安远堡;《陕西全图》中秦王川同样被长城环绕,长城圈内标注的地名有大靖营、裴家营、永泰城和秦王川等,长城所环绕范围与明嘉靖年间基本一致;《大清分省舆图·甘肃》中秦王川则被长城单独围绕,据图来看呈不规则矩形,看起来更像是一座城池,且城内仅标注秦王川一处地名;《甘肃全图》与《甘肃镇图》《陕西全图》相比,长城所环绕秦王川范围基本一致,但所标注地名增加若干,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在长城北面内侧红水军塘处标注了“县丞”。乾隆三十九年(1764年)《皋兰县志》记载:“乾隆二十二年巡抚吴达善题请宽沟县丞移驻红水堡,其红水、永泰、宽沟、镇虏四堡钱粮归县丞管理。”综前所述,同治三年《甘肃全图》所标注“红水军塘”当为乾隆三十九年《皋兰县志》所载”红水堡“,县丞当为由宽沟移驻于此。彼时秦王川或与红水、永泰、宽沟、镇虏四堡为同一性质,仅是未驻县丞而已。《甘肃镇图》中关于“秦王川”的地名标注 此外,结合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时期彩绘本《甘肃镇战守图略》以及清代、民国等不同时期甘肃地图所绘制、标注图例、地名来看,秦王川区域周边环绕长城或为长城与无数烽燧、军寨、营垒等连接而成,且至少在宋夏之际已初具规模,成为一道道前沿防线。如今来看,这些烽燧、军寨、营垒所连接的边缘范围,基本以秦王川为中心,大致以靖远、中卫、流沙、凉州、古浪、永登、兰州为环绕,且大致呈东、南、西绕黄河、庄浪河走向分布。而据王宗元先生《汉金城郡令居县故城考》,今永登一线长城或最早为汉筑。综前所述,历代地图所标注环绕秦王川之长城亦或同期所筑,或属同一产物。 综上所述,在明清两代绵延交叉四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秦王川地名从未消逝,一直沿用至今。同时,我们可以得知,民国抄本《永登县志》所载秦王川当属古迹无疑,至少在明嘉靖年间秦王川大地已有黑川地名载于史册,且秦王川和黑川地名交替使用,或是同一区域内两个毗邻的地名。而彼时秦王川当是秦王川大地及周边区域上众多军事堡垒之一。那么,秦王川的历史就止步于明朝嘉靖年间了吗? 考古发现中暗藏历史秘密 2018年,兰州新区东湾山发现一处古墓葬群。据考古勘探,此墓葬群是一处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文化遗迹,发现的墓葬形制多为竖穴土坑墓,陶片泥质黄陶居多,夹砂陶较少,东湾山山体上分布有墓葬及陶片的区域南北约1.3千米,东西约0.6千米,总面积约63万平方米,墓葬分布的大致范围明确已经明确。这是自兰州新区获批以来,在辖区发现的范围最广、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文化遗迹。而早在1973年,临近秦王川的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甲区发掘一座汉墓时,曾出土一件彩陶舞蹈纹盆,同属马家窑文化类型。这说明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秦王川区域就有人类文明存在,且与周边区域呈现聚落形式分布。 上世纪80年代,皋兰县文物普查小组在文物普查时,在距西岔水利电力提灌工程一泵站500米河口村发现砖砌古墓一座,墓座东向西,墓室宽约1.2米,长约2.5米,出土随葬器物有汉代五铢钱币数枚,陶罐、陶器数个。后又在水阜镇水阜村出土一枚西夏官印,上刻西夏文九折篆“首领”二字,印背无制印时间和掌印者姓名款文。据史料记载,宋夏大规模战争总共发生五次,在第三次战争时,即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国内政乱,宋神宗部署五路大军进攻西夏,其中李宪一路由临洮出发到榆中县三角城,攻克兰州打败西夏军,兰州归入北宋版图。故有人推测,此铜印可能就是此次战争失利,西夏军队仓皇撤离时遗失。 1987年河口村附近井子沟还发现一处明代或更早期墓葬,墓葬周边数十里之内荒无人烟,墓北端有一眼古井,井壁全用石块砌成,深约十数米,井水甘甜可口,可供人畜饮用。当地民间相传,古井上原覆盖着一张牛皮并上压大石板,填上黄土一大堆,在一百多年前,因大暴雨引发大山洪将井口冲开,人们发现后使用至今。而当地人世代都称此古墓为“王爷的古堆”。在此处石峡东面的一块小台地上还发现有三个小塚堆,民间还相传墓葬的封土全由骆驼从它地驮运而来,墓主人迄今尚无资料可考证。无独有偶,在皋兰县泥湾村大石柱子沟内曾发现另一处古墓葬,当地民间世代传称为“王的古堆”,1987年皋兰县文物普查小组实地踏勘,初步考证为明代或明代以前的墓葬。那么,“王爷的古堆”“王的古堆”,这一叫法是否与毗邻的秦王川的“王”有关联呢?虽查史无据,但或许冥冥之中自有些许关联。 前述文物古迹或出土于秦王川大地,或在就秦王川毗邻周边,这种联系绝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笔者始终坚持一点,即历史文化联系不应囿于人为的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在历史长河中总是变化的,而历史文化在一定区域内则是传承不息的,至少行政区划的变数远大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作为古迹名词,秦王川当是秦王川大地上的某一个点位,但作为区域名词,秦王川则不能仅限于今兰州新区三镇范围,当是前述永登西部和皋兰县之区域。 此外,兰州大学妥超群先生提出西夏时期的喀罗川应为今秦王川。据《宋史·夏国传下》记载有卓啰和南监军司,日本学者前田正名最早提出卓啰监军司治所应为庄浪河谷地永登县稍南的地方。结合明清两代地图标注地名及图示,宋代或更早时期秦王川一带就已是宋夏或唐与吐蕃、吐谷浑等势力范围交错的前沿。那秦王川大地遍布不同时期的军事营寨也就顺理成章了。 地名方言中昭示历史联系 据有关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秦王川为羌戎之地,秦统一中国后归秦。纵观历史,秦王川一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交流的前沿,历朝历代都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区。而在古代,中原王朝对少数民多以戎、羌、虏等统称,这在本地一些地名和方言中就能发现端倪。前述明清时期古地图中,秦王川周边区域就标注很多与少数民族有关联的地名,比如镇虏、镇羌、伏羌等,永登县历史上也曾叫作平番县。另据当地一些人口述,古时羌族部落游牧于此,羌人为记清行途,在沿途打夯土墩作为记号,以便识路,遂有西岔墩、四墩、五墩、六墩等地名,年长者过去一直将秦王川叫作羌川,而通过检索网络地图发现,秦王川域内有“羌坟沟”地名。如此一说,方言羌川在本地人口中转音为秦川也不无道理,这与古波斯人称呼中国为“秦”似乎同一道理。 地名和方言都是活化石,它们于有形或无形中记载了历史长河中的某些印记,对于我们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秦王川大地,还有许多值得一探究竟的地名。比如五道岘,因古时驿道途径五座小山梁,故名五道岘,即第五道梁,今秦川镇仍有三道岘、四道岘等地名。还有炮台村,民国抄本《永登县志》对秦王川区域驿站、营防、水利等作了详细记载,此地名当为明清时期秦王川驻营扎防军队所设火器营遗址。再如在明清典籍图文中常见的卤井水(芦井水)、道水塘(倒水塘)、榆川墩(榆川村)、傅家驿(傅家窑)、水堡驿(水阜镇)、赵家铺、小横路等地名,最晚的也距今三四百年之久,仍在秦王川大地及周边沿用。抛开民间说法,以有据可查的史料分析,当时秦王川周边古代长城烽燧遗迹遍布,无论民国抄本《永登县志》,还是乾隆年间《皋兰县志》,或是更早的明嘉靖《边政考》等历史文献资料,无不都在浓墨重笔的书写秦王川大地军事前沿的地理位置,故四墩、五墩、六墩等地名当为古代军事设施遗迹无疑。 同时,研究秦王川地名的历史,就不能绕开秦川镇。但此秦川非“八百里秦川”之秦川,秦川镇在甘肃,“八百里秦川”在陕西关中。秦川镇在永登县东南部,东邻皋兰县黑石镇、西岔镇,南靠中川镇,西与龙泉寺、北与上川镇接壤,现为兰州新区托管三镇之一。众所周知,秦的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先祖非子为周王室牧马有功,受封于秦邑,即今天水市清水县,故嬴氏终立秦国,是以封地之名为国名。秦邑距秦川亦有四百余公里,二者可有历史联系? 《史记.·秦本纪》记载:“其玄孙曰中潏(yu),在西戎,保西垂”。其,指的是大业之子大费,是大业与少典之子女华所生;中潏,即大费的玄孙。也就是说,从大费的玄孙中潏起,秦人就开始“在西戎,保西垂”。如前所述,赢氏一族自殷商时期就已来到了西戎之地,保卫西垂。西垂,即今天的甘肃礼县、西和一带。那西戎又是哪里? 学界认为,戎是商周时期中原人对西方诸部落的统称。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武乙三十五年,周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武乙即商王康丁之子,是商朝第28任君王。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秦霸西戎,吞并西戎12国,《匈奴列传》记载,秦穆公时有西戎八国,又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秦人与西戎诸族部落在几百年的相互征伐中不断融合,部分戎族一度迁至河西走廊,如《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记载:“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此处大意为:“晋国大夫范宣子历数以前朝代历史说,姜戎氏,过去秦人追逐你先祖吾离到了瓜州,你先祖披着草编衣服,来归附我先祖”。而瓜州为今河西走廊敦煌一带,春秋时期亦是西戎势力范围。如前所述,我们或许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商周时期的秦人在与西戎诸部落征伐中,在今秦王川一带经过长期激烈厮杀或冲突后,秦人长期统治这片地方,让世人从此记住了此地是秦王攻得,即秦王的川,代代相袭,口口相传,成为难以抹去的记忆,使得秦川地名迄今屹立于此。 此外,今被广泛引用的秦王川之名始于薛举屯牧之说,有史可考的仅有薛举任金城校尉一事,隋金城郡治金城县,当为今兰州市城关区一带。据《新唐书列传》及清代《重修皋兰县志》卷19《古迹》等记载,薛举是隋朝末年起事自称西秦霸王,即在隋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郡太守郝瑗于府中“置酒飨士”时揭竿而起,且于二月起即率兵先后攻克枹罕(今甘肃临夏)、鄯(今青海乐都)、廓(今青海化隆)等地,同年七月举僭号于金城,后即迁都秦州,并于第二年,即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七月从秦州转战关中一带。可见,薛举称霸后在金城一带前后不过一年,且一直在征战途中。屯牧之事非一朝一夕能成,薛举又如何在秦王川一带屯牧,而对后世产生如此影响呢?再者,薛举任金城校尉一职时也不过是领三五百军士的官衔,受金城郡太守郝瑗节制。且其起事当年即迁都秦州,其大本营理应随迁,军事辎重兵员马匹等亦当在秦州一带。同时,薛举屯牧之说亦于史无考。故笔者以为薛举屯牧秦王川当属讹传。 况且,在历史上称秦王,建立号称秦和势力范围已达秦王川及周边区域的政权不止薛举的西秦,比如还有十六国时期鲜卑乞伏部所建西秦,其首领自称秦王,都苑川(今甘肃榆中);秦王川西边的吐谷浑王国统治者之一慕容慕璝曾被魏太武帝封为西秦王;唐末割据西北的陇右节度使(节度使衙驻鄯州,今青海乐都)李茂贞,被后唐庄宗李存勖封为秦王,等等。然笔者所述亦是基于部分史料典籍研究和踏访得出的一家之言,仍有待进一步深挖细查文献典籍,勤堪实地情形,进行认真考究。 崛起于秦王川大地的兰州新区新貌 如今,秦王川大地生机勃勃,一派繁忙景象。自201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兰州新区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风吹沙跑人无踪的荒滩,已然成为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丝路新城。但是,秦王川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仍有待深入发掘,在众多史料典籍中还有许多值得考究的问题,在秦王川诸多地名里还藏着很多历史故事,这些都应该被重点关注
甘肃兰州新区秦王川的历史文化 文献典籍中寻找历史记忆 鲁迅先生关于治学有一个突出的见解:“治学要先治史。这是读书的途径,也是治学的方法”。为在历史文献中找到有关秦王川的记载,笔者翻阅了诸多史料典籍,以求在浩瀚史海中捞出关于秦王川的蛛丝马迹,寻找人们早已忘却的历史记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的民国抄本《永登县志》中找到了一点线索。据民国抄本《永登县志》记载:“秦王川,一名黑川,在城东南一百四十里,日色出时隐隐如海市蜃楼,移时即息。”且明确将秦王川归在“古迹”条目。又载曰:“黑川,城东南一百四十里,无水。”此处“城”即指永登城,可见,秦王川即黑川,黑川即秦王川,在永登城东南一百四十里,于今实际基本相符。此处虽未明确秦王川地名何意,但却是近代以来关于秦王川地名最有价值的记载。其一,民国抄本《永登县志》是永登县知事周树清等根据清代或更久远史料纂修,参与编修、监修、校阅的包括渭源、漳县、永昌、高台、崇信等多县知事,纂修过程中定考虑在古史和现实层面修订相关表述、记载,从历史学角度来看,其可信度较高;其二,民国抄本《永登县志》明确将秦王川定位为古迹,可见其具有一定历史传承,且年代久远,至少在清代人们已有这种认知。
关于秦王川的历史(连载) 秦王川,泛指甘肃省永登县东部和皋兰县之间的山间盆地地区,地理上属断陷盆地,盆地内主要为洪积平原所占据,现为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所在地。有关秦王川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尤其是国务院批复成立兰州新区以来,这个地方聚焦了太多目光,以至于秦王川这个地名,似乎要承载起兰州新区这座新城的历史文化底蕴。但由于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既让人们觉得秦王川这个地名历史底蕴厚重,毕竟是“秦王”的山川,又让人觉得单薄,有根无据,谁也说不清秦王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请问这样这几合理规范吗? 窗户外是小平台,距离我窗户仅有不到10公分,而且玻璃都被焊点破坏,密密麻麻的点子。
活跃一下,我又回来了
最后一贴:调剂问题 楼主二区历史,总分315,但英语只有41,比国家线少一分。有人建议我调剂专硕。我没到国家线要求,有这可能吗? 坐等意见参考,最后一次补救。
总分315,报考民大 总分315,报考民大专门史,英语41,刚到去年国家线,今年还有希望吗
下雪了!大家都来晒吴砦古城的雪景图 下雪了!大家都来晒吴砦古城的雪景图
讨论下17考研历史国家线? 楼主工作三年,三跨考生,历史专业。英语刚到去年国家线二区线。惶恐不安中。今年历史国家线单科会涨吗?
历史国家线线 今年历史学国家线会不会涨?单科?
咨询路线 各位,从宜昌东站到长阳县城,该选择个汽车站乘车?
求助:寻找专门史的学姐学哥 今年考专门史,有没有学姐学哥指点迷津?
天水:天映于水
进山采摘野菜
关于吴砦吧发帖注意事项的通知 各位吧友: 本吧虽然冷清,但也绝不允许胡言乱语、出言不逊,本吧寻求的遵守互联网文明公约的用户及话题,如有违反有关规定,在本吧所发话题、所使用文字内容包含冷暴力、粗俗、灰暗性质,吧主及管理员将严格遵循互联网文明公约和本吧管理条例予以删除。 吴砦吧作为吴砦古城的重要宣传平台之一,旨在为外界宣传吴砦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美景,希望各位吧友,尤其是吴砦本地吧友,自洁自律,严以律己,从一点一滴做起,为家乡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宣传力量。 如有疑问,请私信吧主。特此通知。 吴砦吧管理组 2016.4.15
天水原生态潜力景区:北峪沟
原汁原味原生态:天水北峪沟
天水首批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即将上线运营 天水市第一批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已从厂家开到了天水市中心客运站停车场。据了解,本次天水羲通公交集团共购置了20台该型公交车,根据市运管局批复,这批新车将用于更新秦州城区的公交21路车。 图片陆续上新
天水首批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即将上线运营 天水市第一批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已从厂家开到了天水市中心客运站停车场。据了解,本次天水羲通公交集团共购置了20台该型公交车,根据市运管局批复,这批新车将用于更新秦州城区的公交21路车。 更多图片陆续上新
北道 花牛苑小区的房能办下房产证吗 花牛苑小区的房能办下房产证吗?就在飞机场附近的
花牛苑小区的房能办下房产证吗 花牛苑小区的房能办下房产证吗?
今天西和到天水的路通着哩吗 今天西和到天水的路通着哩吗
天水市民政局公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机构值班电话 公 告 为确实做好冬季城市街头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保护工作,现将市、县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机构值班电话公告如下: 救助机构 值班电话 地 址 天水市救助管理站 0938-2616089 4993355 天水市麦积区前进北路18号 秦州区救助管理站 0938-8218369 天水市秦州区罗峪路18号 麦积区救助管理站 0938-2616294 天水市麦积区前进北路18号 秦安县民政局 0938-6521487 秦安县兴国镇解放南路 甘谷县救助管理站 13993832655 甘谷县大像山镇像山路南巷口 武山县救助管理站 0938-3410045 武山县城关镇和平街 清水县民政局 0938-7151521 清水县永清镇西华路18号 张家川县民政局 0938-7881140 张家川县张川镇广场西侧 广大市民如发现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望及时拨打当地救助值班电话,以便我们开展救助工作。 天水市民政局 2014年12月5日
wuzhai
天水市第二批新型清洁能源公交车即将投入运营 甘肃新闻网10月24日电 (通讯员 郭彦龙)近日,天水市第二批新型清洁能源公交车已经购置到天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正在进行各项手续的办理和车体广告、车内安全设施配备等工作,将于近期正式投入到线路运营。 据悉,本次新购进的新型清洁能源公交车与现行公交六路车同属天然气动力空调暖气车,将更换到现行公交一路车,而现有公交一路车将补充到其他线路,这将进一步增强我市城市公交的运力,更好的服务市民出行。
天水市第二批新型清洁能源公交车即将投入运营 甘肃新闻网10月24日电 (通讯员 郭彦龙)近日,天水市第二批新型清洁能源公交车已经购置到天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正在进行各项手续的办理和车体广告、车内安全设施配备等工作,将于近期正式投入到线路运营。 据悉,本次新购进的新型清洁能源公交车与现行公交六路车同属天然气动力空调暖气车,将更换到现行公交一路车,而现有公交一路车将补充到其他线路,这将进一步增强我市城市公交的运力,更好的服务市民出行。
天水市第二批新型清洁能源公交车即将投入运营 甘肃新闻网10月24日电 (通讯员 郭彦龙)近日,天水市第二批新型清洁能源公交车已经购置到天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正在进行各项手续的办理和车体广告、车内安全设施配备等工作,将于近期正式投入到线路运营。 据悉,本次新购进的新型清洁能源公交车与现行公交六路车同属天然气动力空调暖气车,将更换到现行公交一路车,而现有公交一路车将补充到其他线路,这将进一步增强我市城市公交的运力,更好的服务市民出行。
渭水峡道三千年交通线路略述 渭水峡道三千年交通线路略述 郭彦龙 从陇右重镇天水开始,到关中宝鸡这一带,渭水峡道两岸村落遍布,从任何一个村落所在沟道北上或者南下,顺溪流而走,或可以到达关山一脉,或可以越过秦岭一脉,北上南下到处是“路”。但是,渭水峡道到底是否有东进西出的交通道路,却是众说纷纭。 鲁迅先生在其著作《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之初,人们还过着朦胧的原始生活,渔猎采摘,居穴住洞,过着群体生活,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走的路很少,固定的路自然也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的进步,人类的活动范围开始扩大,慢慢开始了人类的迁徙活动,离开曾经长期居住的地方,到了新的环境,有些人不适应,或许也可能是“恋家”,又返回到原来的地方,这就产生了路。 渭水中游的天水,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故乡,也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文明初祖轩辕黄帝的故乡。史载:伏羲女娲生于成纪,即今天水市秦安县为中心的区域,轩辕黄帝生于上邽,即今天水市清水县为中心的区域。伏羲女娲由葫芦河流域进入渭水流域,带着氏族成员沿渭水向东,进入关中地区,再到中原,再到华东,一路东进的同时,其所在部落氏族不断壮大,人口也不断增加,沿渭水两岸或南或北又不断分徙,形成了诸多以伏羲女娲为先祖的部落后裔。这一伟大的人类迁徙活动,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文明社会的火炬,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样,在渭水两岸也留下了众多有关伏羲女娲的传说故事和人文历史遗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个,分别是渭水北岸的补天石、渭水南岸的天柱山及天水秦安和宝鸡陈仓的地名关系。 补天石位于渭水北岸,今属于清水县陇东乡管辖,在花石崖景区内。传说上古时,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监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洪水。女娲炼就五色石36501颗,实用36500颗,尚存一颗,她将自己万年修为贯注于这颗补天所余的五色石之上,遂成今天的补天石。 天柱山位于渭水南岸,今属于麦积区元龙镇管辖。传说远古时期,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战火纷争,共工怒触不周山,使天柱折,顿时天塌地陷,洪水不息,恶兽横行,女娲在花石崖炼石补天,又斩巨鳌的四足做天柱,天柱山就是巨鳌的其中一足。而天柱山与补天石相距仅仅十多公里。 前文有说,伏羲女娲俱生于成纪,成纪即天水秦安县一带,其县治多有移动,最初在秦安县北,后移置于今秦州区,在天水本地有关伏羲的传说及历史人文遗迹甚多,建于明成化年间的伏羲庙就是最好的代表。 伏羲氏带领部落氏族成员从葫芦河走到渭河流域,再到关中地区,播种了文明的种子。据史书记载,伏羲生于成纪(陈起),徙治陈仓,都于陈。成纪(陈起)、陈仓、陈这三个地名都有陈音,又是分布在渭水流域同一轴线,这种看起来简单的关系却绝非简单的之事,不是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 成纪即天水秦安,陈仓即陕西宝鸡,陈即河南睢阳,这三个分布在渭水流域同一轴线的地方,都与伏羲有关。成纪是伏羲出生地,陈仓是伏羲东进中原大地而停留关中的中转地,陈是伏羲一统黄河流域文明的建都地,这就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关于陈仓地之始,《宝鸡县志》说:“(宝鸡)上古日陈仓,以陈仓山得名,庖羲所治。”疱羲即伏羲,是伏羲所治陈仓。 前文所述既是渭水峡道最早的文明迁徙见证,亦是渭水峡道最早有路可走的先例。其实,伏羲女娲把人类文明从渭水峡道带到关中及中原华东,仅仅是一个代表,而且是人类文明之初的代表。在此之前,更原始的人类文明分布迁徙或许早已通过渭水峡道而传播了出去,比如马家窑彩陶文化和半坡文化的关系,就是很好的例证。 此后,春秋战国时代,秦人祖先亦是先在关中北边的关山一带进入陇西林谷地带,开始与陇西的诸戎、诸羌等少数民族部落开始融合,并在最后通过渭水峡道一举东进到达关中地区,终成一代霸业。公元前762年秦文公从西垂宫率700兵卒东猎,第二年至陕西宝鸡的“汧渭之会”,卜居而营之,开始了立足关中问鼎天下的新历程。而其东猎路线具体路线是:礼县(西垂宫)——天水——麦积山——吴砦——凤阁岭——晁峪——甘峪——硖石——宝鸡(汧渭之会)。也就是从甘肃的礼县的西垂宫出发,经甘肃的天水、麦积山、吴砦至甘、陕交壤的陕西凤阁岭、晁峪、甘峪、硖石,最后达到宝鸡境内的(汧渭之会)。从吴砦到宝鸡这一段就是渭水峡道的一部分。这一期间,渭水峡道两岸的人口开始显著增加,从近些年在这片区域发掘出土的先秦文化遗址就是很好的见证,有诸多古栈道、墓葬等遗迹。这是渭水峡道第二次具有代表性的有路可走之例。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从此让渭水峡道变得尤为重要。从长安出发,如果北上关山绕过渭水峡道再到秦州,路途遥远,长途跋涉,总归是不易。但从渭水峡道经过,相对来说路途就没那远了。更利于商贸运输的时效性。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官方正史,还是民间传说,这里和汉代有关的实例却是寥寥无几。如果有,那这将是渭水峡道第三次有代表性的有路可走之例。 汉末天下大乱,诸侯割据一方。三国争霸之时,魏蜀两军多次进出渭水峡谷作战,比较有名的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及魏将张鸽出陈仓渭水防蜀兵败而亡的事件。由于渭水峡道东西两头的军事和交通要口陈仓和天水长期处于魏蜀两国拉锯战的前线,因此这段历史时期渭水峡道的交通功能发展到了此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未曾达到的水平。这是渭水峡道第四次有代表性的有路可走之例。 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各国的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渭水峡道的交通作用日益凸显。隋炀帝西巡时期,很有可能从渭水峡道走过。唐初,尉迟敬德奉命西征后,极有可能也是由渭水峡道回到长安。玄奘取经西出长安的第一镇就是古秦州,即今天水,这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有所记载,在诸多官方史料中均有提及。关于这方面的实物例证就有天水晒经寺,传说唐 僧取经归来就在此地晒经卷,此外渭水流域还有通天河等与唐僧取经有关的地名。中唐时期,诗圣杜甫从长安来到秦州,就是从渭水峡道而过,才有了寓居陇右的传奇故事。这个时期是渭水峡道第五次有路可走的代表。 到了宋元时期,特别是两宋之际,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尤以宋金之间的争斗最具代表性。《绍兴合议》签订之前,宋金两国以渭水为线,常年维持着胶着状态,渭水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成为宋金对峙的前线。渭水以北为金国界,渭水以南为宋国界,比较有名的就是天水境内的吴砦古城。此城建于宋金对峙之际,由宋将吴琳兄弟所筑,为宋军抗击金军的重要军事堡垒,联系着宋军在渭水东西两头的防备。而渭水北岸的金军在同一时期也筑造了多处军事堡垒,如吴砦古城对面的毛家庄堡、北峪堡等。这一时期,渭水两岸军队堡垒密集分布,军队调动也极为频繁,渭水峡道由此成为宋金两国军队对峙行动的交通要道,渭水峡道在中国古代史上的交通路线已基本固定,成为东进西出的战略道路。这是渭水峡道第六次有路可走之例,也是最为辉煌而使用频繁的一个历史时期。 民国时期,出于战略需要,也为了兼顾西北民众的民生,国民政府开始修建陇海铁路,虽未完工,但却开启了渭水峡道成为东西部交流的历史性一刻。从此以后,渭水峡道不再是简单的人畜单行的“狭路”,而是造福百姓的康庄大道。新中国成立后,陇海铁路从宝鸡开始向西重新修建,先是宝天铁路的通车,毛主席曾专门题词祝贺。同时,渭水峡道南面也已有了简易公路,可有通汽车。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道310线路的开辟,以及天宝高速的修建,直到今天宝兰客专天宝段的开工,让渭水峡道的交通战略作用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渭水峡道从中华文明初始阶段,到封建王朝制度的产生、极致,再到灭亡,从中国历史进入近代、现代到当代,其交通线路从无到有,从真正意义上的峡道到真正意义上的大道,前前后后历经三千多年的可记载历史,从伏羲女娲时代的人类文明迁移,到历代封建王朝在此进出用兵布防,由历史名人西出长安去往他乡开启文明之旅,到近代以来这里成为国家交通大动脉的关键一截,种种史实记载和历史遗迹足已显现出渭水峡道存在的必要行和可能性。所以说,不仅是现代社会,在古代社会时,渭水峡道就已经有着供人畜出行,东进西出的交通道路,而且不断发展成熟,线路逐渐固定,道路条件不断改善,人口的不断增加更使得这条古道成为古往今来的战略道路。 然笔者之见解尚属初探,由于缺乏丰富的文字记载及更有力的实物佐证资料,还需今后进一步认真考察、论证。 陇右风华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1120403986.qzone.qq.com&urlrefer=8ab184170fb76d2045adf6eb6a0f7d03]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user.qzone.qq.com%2F1120403986%2F2&urlrefer=070f165cf19331a9f921645742579c29 陇右风华_新浪博客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longyoufenghuagyl&urlrefer=ad676b701af0f9f317a09a7403831acd
渭水峡道三千年交通线路略述 渭水峡道三千年交通线路略述 郭彦龙 从陇右重镇天水开始,到关中宝鸡这一带,渭水峡道两岸村落遍布,从任何一个村落所在沟道北上或者南下,顺溪流而走,或可以到达关山一脉,或可以越过秦岭一脉,北上南下到处是“路”。但是,渭水峡道到底是否有东进西出的交通道路,却是众说纷纭。 鲁迅先生在其著作《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之初,人们还过着朦胧的原始生活,渔猎采摘,居穴住洞,过着群体生活,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走的路很少,固定的路自然也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的进步,人类的活动范围开始扩大,慢慢开始了人类的迁徙活动,离开曾经长期居住的地方,到了新的环境,有些人不适应,或许也可能是“恋家”,又返回到原来的地方,这就产生了路。 渭水中游的天水,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故乡,也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文明初祖轩辕黄帝的故乡。史载:伏羲女娲生于成纪,即今天水市秦安县为中心的区域,轩辕黄帝生于上邽,即今天水市清水县为中心的区域。伏羲女娲由葫芦河流域进入渭水流域,带着氏族成员沿渭水向东,进入关中地区,再到中原,再到华东,一路东进的同时,其所在部落氏族不断壮大,人口也不断增加,沿渭水两岸或南或北又不断分徙,形成了诸多以伏羲女娲为先祖的部落后裔。这一伟大的人类迁徙活动,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文明社会的火炬,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样,在渭水两岸也留下了众多有关伏羲女娲的传说故事和人文历史遗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个,分别是渭水北岸的补天石、渭水南岸的天柱山及天水秦安和宝鸡陈仓的地名关系。 补天石位于渭水北岸,今属于清水县陇东乡管辖,在花石崖景区内。传说上古时,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监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洪水。女娲炼就五色石36501颗,实用36500颗,尚存一颗,她将自己万年修为贯注于这颗补天所余的五色石之上,遂成今天的补天石。 天柱山位于渭水南岸,今属于麦积区元龙镇管辖。传说远古时期,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战火纷争,共工怒触不周山,使天柱折,顿时天塌地陷,洪水不息,恶兽横行,女娲在花石崖炼石补天,又斩巨鳌的四足做天柱,天柱山就是巨鳌的其中一足。而天柱山与补天石相距仅仅十多公里。 前文有说,伏羲女娲俱生于成纪,成纪即天水秦安县一带,其县治多有移动,最初在秦安县北,后移置于今秦州区,在天水本地有关伏羲的传说及历史人文遗迹甚多,建于明成化年间的伏羲庙就是最好的代表。 伏羲氏带领部落氏族成员从葫芦河走到渭河流域,再到关中地区,播种了文明的种子。据史书记载,伏羲生于成纪(陈起),徙治陈仓,都于陈。成纪(陈起)、陈仓、陈这三个地名都有陈音,又是分布在渭水流域同一轴线,这种看起来简单的关系却绝非简单的之事,不是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 成纪即天水秦安,陈仓即陕西宝鸡,陈即河南睢阳,这三个分布在渭水流域同一轴线的地方,都与伏羲有关。成纪是伏羲出生地,陈仓是伏羲东进中原大地而停留关中的中转地,陈是伏羲一统黄河流域文明的建都地,这就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关于陈仓地之始,《宝鸡县志》说:“(宝鸡)上古日陈仓,以陈仓山得名,庖羲所治。”疱羲即伏羲,是伏羲所治陈仓。 前文所述既是渭水峡道最早的文明迁徙见证,亦是渭水峡道最早有路可走的先例。其实,伏羲女娲把人类文明从渭水峡道带到关中及中原华东,仅仅是一个代表,而且是人类文明之初的代表。在此之前,更原始的人类文明分布迁徙或许早已通过渭水峡道而传播了出去,比如马家窑彩陶文化和半坡文化的关系,就是很好的例证。 此后,春秋战国时代,秦人祖先亦是先在关中北边的关山一带进入陇西林谷地带,开始与陇西的诸戎、诸羌等少数民族部落开始融合,并在最后通过渭水峡道一举东进到达关中地区,终成一代霸业。公元前762年秦文公从西垂宫率700兵卒东猎,第二年至陕西宝鸡的“汧渭之会”,卜居而营之,开始了立足关中问鼎天下的新历程。而其东猎路线具体路线是:礼县(西垂宫)——天水——麦积山——吴砦——凤阁岭——晁峪——甘峪——硖石——宝鸡(汧渭之会)。也就是从甘肃的礼县的西垂宫出发,经甘肃的天水、麦积山、吴砦至甘、陕交壤的陕西凤阁岭、晁峪、甘峪、硖石,最后达到宝鸡境内的(汧渭之会)。从吴砦到宝鸡这一段就是渭水峡道的一部分。这一期间,渭水峡道两岸的人口开始显著增加,从近些年在这片区域发掘出土的先秦文化遗址就是很好的见证,有诸多古栈道、墓葬等遗迹。这是渭水峡道第二次具有代表性的有路可走之例。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从此让渭水峡道变得尤为重要。从长安出发,如果北上关山绕过渭水峡道再到秦州,路途遥远,长途跋涉,总归是不易。但从渭水峡道经过,相对来说路途就没那远了。更利于商贸运输的时效性。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官方正史,还是民间传说,这里和汉代有关的实例却是寥寥无几。如果有,那这将是渭水峡道第三次有代表性的有路可走之例。 汉末天下大乱,诸侯割据一方。三国争霸之时,魏蜀两军多次进出渭水峡谷作战,比较有名的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及魏将张鸽出陈仓渭水防蜀兵败而亡的事件。由于渭水峡道东西两头的军事和交通要口陈仓和天水长期处于魏蜀两国拉锯战的前线,因此这段历史时期渭水峡道的交通功能发展到了此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未曾达到的水平。这是渭水峡道第四次有代表性的有路可走之例。 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各国的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渭水峡道的交通作用日益凸显。隋炀帝西巡时期,很有可能从渭水峡道走过。唐初,尉迟敬德奉命西征后,极有可能也是由渭水峡道回到长安。玄奘取经西出长安的第一镇就是古秦州,即今天水,这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有所记载,在诸多官方史料中均有提及。关于这方面的实物例证就有天水晒经寺,传说唐 僧取经归来就在此地晒经卷,此外渭水流域还有通天河等与唐僧取经有关的地名。中唐时期,诗圣杜甫从长安来到秦州,就是从渭水峡道而过,才有了寓居陇右的传奇故事。这个时期是渭水峡道第五次有路可走的代表。 到了宋元时期,特别是两宋之际,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尤以宋金之间的争斗最具代表性。《绍兴合议》签订之前,宋金两国以渭水为线,常年维持着胶着状态,渭水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成为宋金对峙的前线。渭水以北为金国界,渭水以南为宋国界,比较有名的就是天水境内的吴砦古城。此城建于宋金对峙之际,由宋将吴琳兄弟所筑,为宋军抗击金军的重要军事堡垒,联系着宋军在渭水东西两头的防备。而渭水北岸的金军在同一时期也筑造了多处军事堡垒,如吴砦古城对面的毛家庄堡、北峪堡等。这一时期,渭水两岸军队堡垒密集分布,军队调动也极为频繁,渭水峡道由此成为宋金两国军队对峙行动的交通要道,渭水峡道在中国古代史上的交通路线已基本固定,成为东进西出的战略道路。这是渭水峡道第六次有路可走之例,也是最为辉煌而使用频繁的一个历史时期。 民国时期,出于战略需要,也为了兼顾西北民众的民生,国民政府开始修建陇海铁路,虽未完工,但却开启了渭水峡道成为东西部交流的历史性一刻。从此以后,渭水峡道不再是简单的人畜单行的“狭路”,而是造福百姓的康庄大道。新中国成立后,陇海铁路从宝鸡开始向西重新修建,先是宝天铁路的通车,毛主席曾专门题词祝贺。同时,渭水峡道南面也已有了简易公路,可有通汽车。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道310线路的开辟,以及天宝高速的修建,直到今天宝兰客专天宝段的开工,让渭水峡道的交通战略作用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渭水峡道从中华文明初始阶段,到封建王朝制度的产生、极致,再到灭亡,从中国历史进入近代、现代到当代,其交通线路从无到有,从真正意义上的峡道到真正意义上的大道,前前后后历经三千多年的可记载历史,从伏羲女娲时代的人类文明迁移,到历代封建王朝在此进出用兵布防,由历史名人西出长安去往他乡开启文明之旅,到近代以来这里成为国家交通大动脉的关键一截,种种史实记载和历史遗迹足已显现出渭水峡道存在的必要行和可能性。所以说,不仅是现代社会,在古代社会时,渭水峡道就已经有着供人畜出行,东进西出的交通道路,而且不断发展成熟,线路逐渐固定,道路条件不断改善,人口的不断增加更使得这条古道成为古往今来的战略道路。 然笔者之见解尚属初探,由于缺乏丰富的文字记载及更有力的实物佐证资料,还需今后进一步认真考察、论证。 陇右风华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1120403986.qzone.qq.com&urlrefer=8ab184170fb76d2045adf6eb6a0f7d03]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user.qzone.qq.com%2F1120403986%2F2&urlrefer=070f165cf19331a9f921645742579c29 陇右风华_新浪博客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longyoufenghuagyl&urlrefer=ad676b701af0f9f317a09a7403831acd
复兴论坛 » CCTV-10科教频道论坛 » 那座野鹤山 那座野鹤山 郭彦龙 野鹤山位于麦积区三岔乡吴砦古城南面,是吴砦古城当之无愧的“靠山”。 第一次听说“野鹤山”这个名字是在两年前,那个时候我还在北漂,远在京城的一角。然而,在首次听闻野鹤山之名前,我曾在野鹤山下面的吴砦古城有着三年的学校生活,期间曾无数次上山玩耍,却不曾知道这座山叫做野鹤山。野鹤山是高大的野鹤山,它没有华山的险峻,也没有昆仑山出众,但它却是见证了一座古城的兴与衰。 公元1131年,正值宋金交战之际,吴砦古城诞生了,野鹤山见证了这一刻。 公元1762年,清政府在这里设立三岔厅署,从此县老爷常驻在了这里,四方商贾云集这里,这里一度成为渭水中游的丝路名镇。当然,野鹤山也见证了这一刻。 近十年前,我从这里结束了初中生活,离开这里时,野鹤山又见证了这一刻。从此野鹤山成为了故乡的一个影子。 说起野鹤山,就不得不说吴砦古城的历史。因为有了吴砦古城曾经的辉煌,才有了野鹤山上的那些被世人一度熟知的文明。当然,也因为有了野鹤山这座千万年不倒的靠山,吴砦古城才得以拥有曾经的辉煌。 吴砦古城自宋金之际始筑城堡,到清乾隆年间始设县治,期间不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城市规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秦州直隶州志记,三岔厅所辖“党家川十八村,吕家集八村,三岔镇十三村,利桥七村,胡店三村,北裕沟十三村,吴砦七村。一千三百八十户。”(吕家集即现利桥五龙,三岔镇即东岔、西岔、散岔三地,胡店现归宝鸡县胡店乡所辖)。 三岔厅当时共有一千三百八十户,吴砦城作为三岔厅治所在地,其人口之多、店铺之繁自然不在话下。举一很现实的例子:在现在的吴砦街上所生活的群众就有典型的“市民气质”,他们作为曾经繁华一时的吴砦古城儿女,把祖先曾经的生活习惯和气质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不像一般的乡镇群众充满农民的土味儿(此处绝无粉刺农民的意思,笔者就是农民的儿子)。 有了吴砦古城的繁华,作为吴砦古城的靠山,野鹤山也自然如同其它大城市周边的山一样,有了宗教场所,即佛家庙宇。野鹤山上的庙宇建于何时,又由何人所建,笔者无知无从得知。但据古城健在的老者所述,野鹤山上的庙宇规模相当,僧众数十人,僧房数十间,香火之旺,远近闻名。但在近代却毁于山火,如同吴砦古城的命运一般,在匪患之乱中的一把火中从此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沉默在了历史的大浪之下。 这座庙宇是吴砦古城兴盛的见证,犹如野鹤山的一样,但这座庙宇又如吴砦古城一样,以野鹤山为依靠,才有了曾经的香火鼎盛。 除此之外,吴砦古城所在的村子也因野鹤山而得名鹤峰,随着岁月的流逝,这座以野鹤山而得名的村子,已由最初的鹤峰之名讹传为合丰之名。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代天水教育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成九龄先生,却将鹤峰这一名字永恒的留给了世人。成九龄(1865-1938),字子炯,号鹤峰,秦州吴砦人。幼攻经史,学识渊博。清末授徒于私塾。民国年间,协助赵贵先生(成九龄之徒)创办三岔各地初小十二处,经营十余年,使三岔镇学校教育大有可观。为清末民国时期麦积区三岔镇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那座野鹤山,曾经那么的熟悉,却又是那么的陌生。如今,它神秘的过往依旧是个神秘的未知之谜,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很迷人,却让人无法揣摩透彻她为何而笑。 (完稿于2014年国庆假期,关于野鹤山上庙宇之事,本是笔者所记之重点,但由于缺少相关史料,加之民间说法各异,笔者无从甄别,就只能简而述之,草草带过。待日后资料收集齐全后,再做补充,以实文本之关键之处) 原文URL: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cntv.cn%2F35674823-4888785.html&urlrefer=ff5a28488464bd421bb30fdef287c500 那座野鹤山 - CCTV-10科教频道论坛 - 复兴论坛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bs.cntv.cn%2Fthread-27123309-1-1.html&urlrefer=1fe9fec03b4ce3392c9e60321420d515
古城守护者王孝弟 古城守护者王孝弟 □天天天水网记者 闫鹏飞 俗话说:“人各有志,志同道合”。麦积区三岔镇吴砦村王孝弟老人的志向,便是与吴砦村喜欢传统文化的人一道,把古城保护好,把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72岁的王孝弟老人是村里的“文化人”之一,他高小毕业后,考入原天水师专学习,后因生活所迫回到生产队后当了十多年会计,可以说是见多识广,在村里有很高的威信。王老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儿女们有的在城里工作,有的在村里务农。儿女们想把他接到城里居住,这样也方便照顾。而他主动要求留在农村,为的是保护古城的历史文化。“老一辈人如再不保护和传承先人们留下的传统文化,谁还会知道吴砦的秧歌怎么跳,吴砦古城的历史是什么?”王老不仅说得好,做得也实在。 位于麦积区三岔乡政府所在地的吴砦村,是天水有名的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宋代时期,著名将领吴阶、吴璘两兄弟在这里抗击金兵,吴璘带领众将士修筑了吴砦城用以防御。从那以后,吴砦城慢慢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城为村的吴砦村。不少当地人是宋代抗金名将的后裔,至今村民们口头流传着他们的祖先抗击金兵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吴砦古城城墙逐渐被蚕食,抗金历史也渐渐被遗忘,连传统的社火、秧歌,也没有人愿意演出,更没有后生来学。王老向记者介绍,他小时候看到的吴砦城是一处完整的驻兵古城。全城占地达120多亩,东、西、北三面有天然悬崖,南城修筑有高大厚重的城墙,墙外有堑壕、女儿墙等。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还可以拉着板车在城墙上通行,孩子们也常常在城墙上玩耍。后来,有人不断挖城墙取土,用于修建学校、平地,甚至有人取城墙土打细后,敷在地里当肥料。原本完整的古城墙就这样不断地遭到破坏。到1990年初,古城墙只剩下几十米长。城内的牌坊、城隍庙等几处老建筑也破落不堪。 看到古城这样的状况,王孝弟等8位喜欢古文化的村民经过协调,于1990年自发成立了民间文物保护小组,首先着手制止城墙取土的行为。其次,申请政府拨款修葺古城建筑。同时按照“村民自愿、经济许可”的原则请村民自愿捐款,并逐年对古城内老建筑进行维修。小组这几年先后对城隍庙、水陆寺、春台观进行了修缮。近两年,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王老和同村的老人们对古城墙也进行了加固和维修,吴砦古城逐渐有了昔日的风采。 记者看到,古城在以城隍庙为主的多次维修后,庙内已经按照古老格局恢复了两边的厢房、舞台等,而水陆寺、春台观等也得到维修。古城城墙也已经恢复大部分,只是昔日的夯土墙,被更加坚固的水泥与砖墙取代,少了它原来的古风古韵。 三岔乡党委书记强永斌说,王孝弟在吴砦古城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做出了积极贡献。无论城墙保护,还是秧歌、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他都是积极参与者,他与文物保护小组的老人,在保护古城传统文化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虽然过了古稀之年,但身体依然硬朗,一边干农活,一边做些保护古城文化的事,倒也快乐。这几年,全村人都知道保护古城的重要性后,再没有人破坏了。现在,大家有闲钱了,还捐款维修古城、古庙,文物保护小组的事也好干了。”老王欣慰地对记者说。 吴砦古城的守护者——王孝弟(图)--麦积在线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maijizx.com%2Fnews%2Fmaiji%2F20140812153619756.html&urlrefer=0b9c7ec445133ca2f7dc748ac1b9199c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maijizx.com%2Fnews%2Fmaiji%2F20140812153619756.html&urlrefer=0b9c7ec445133ca2f7dc748ac1b9199c
天水市新闻摄影学会赴吴砦古城进行摄影采风活动 8月9日,天水市新闻摄影学会组织我市部分新闻摄影工作者、摄影爱好者四十余人,前往麦积区三岔乡吴砦古城进行了摄影采风活动。 早上九点半,采风组一行首先到达三岔乡北峪村的安定团结桥取景拍照。北峪村的安定团结桥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座悬空于渭河之上的铁索吊桥,是四十多年前渭河两岸三四个村子数千村民来往的唯一通道,也是三岔乡境内唯一一座吊桥。在建吊桥之前村民都靠摆渡过河,吊桥的建立极大方便了附近村民的来往和生产生活。 雨后的清晨,吴砦古城青烟缥缈,半山腰的白雾此消彼长,一层绕着一层,格外的美丽。上午十点左右,采风组一行顺利到达吴砦古城。在听完三岔乡工作人员小陈对吴砦古城的介绍之后,大家先后到达吴砦城隍庙、水陆寺、东城门、古城墙、秦岭河畔磨湾回民自治村、闫氏族谱、清末民居等历史文化代表景观、实物取景摄影。 吴砦古城始建于宋金对峙之际,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南可通汉中、东可进长安、西可到兰州,故有三岔之名。清代乾隆年间设三岔厅,为县级单位,长官由秦州州判兼任;直到民国时期还保留此建制。吴砦古城由军事要塞吴寨到行政建制为三岔厅,迄今已有八百六十余年的建城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此地曾出土陶罐、陶壶、骨针及古人类用火灰层,据专家鉴定为仰韶文化遗迹,距今五千年左右。 下午两点左右,采风组一行来到了三岔乡佘家门碧玉沟省级森林公园,体验原始森林的幽静和优美,感受秦岭山水的雄伟和温润。途中,在当地向导的指引下,采风组有幸看到了大沟河明清古栈道遗址及摩崖石刻。在碧玉沟省级森林公园,青山绿水深深吸引了采风组一行,沿大沟河一路前进,绿树丛荫,清水绕山,鸟语花香,景色十分诱人。 近些年来,三岔乡党委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立足本地实际,深挖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主打生态旅游牌,积极开发本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吴砦古城为依托,投资巨额资金修复古城历史文化建筑,取得了积极成果。
关于7月16日上午公交车辆运行调整方案 关于7月16日上午公交车辆运行调整方案 时间:2014-07-11 14:53:55 来源 为配合天水市委、市政府举办第十三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天水赛段第十赛段(麦积区赛段)比赛的顺利举行,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集团将对2014年7月16日上午公交车辆运营线路进行调整,具体如下: 1、公交1路:7月16日如遇交通管制,公交1路当天上午由麦积方向发往秦州方向的发车地点从麦积公交站临时改至桥南盘旋路发车。 2、公交6路:7月16日如遇交通管制,公交6路当天上午由麦积方向发往秦州方向的发车地点从火车站临时改至桥南盘旋路发车。 3、公交9路:秦州发往麦积方向的公交9路按照原运行线路运行。7月16日如遇交通管制,公交9路当天上午由麦积方向发往秦州方向的发车地点从铁西苑临时改至水上公园发车。 4、公交30路:当天上午发车地点由火车站临时改至广济医院发车,按原线路运行。 5、公交31路:交通管制期间停运。所有车辆停靠在麦积公交站和星火厂站。 公交32路:公交32路当天上午发车地点由铁西苑站临时改至桥南盘旋路发车,按原线路运行。 6、公交33路:当天上午发车地点由北山公园临时改至水上公园发车,按原线路运行。 7、公交34路:当天上午发车地点由火车站临时改至广济医院发车,按原线路运行。 8、公交35路:当天上午发车地点由麦积公交站临时改至麦积法院发车,按原线路运行。 9、公交36路:从下曲-东货场、盘旋路-峡口分段运行。 10、公交37路:当天上午发车地点由麦积公交站临时改至广济医院发车,按原线路运行。 11、公交38路:当天上午发车地点由麦积公交站临时改至广济医院发车,按原线路运行。 天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 2014年7月10日
“陇原赤子”钟林创作新歌《这里是甘肃》 “陇原赤子”钟林创作新歌《这里是甘肃》 这里是甘肃 词曲:钟林 演唱:钟林 渭河水映关山月 鸣沙山望月牙泉, 你知道这一路有多美 黄河之水天上来 穿过金城奔向海 亲不亲,牛肉面飘香 祁连山下丝路忙 驼铃阵阵向远方 道不尽,汉唐繁华 马踏飞燕逐疆场 得胜将军醉酒泉 曾记否,有故人归 羌笛飘过嘉峪关 大漠敦煌舞飞天 这片神奇多彩的土地 北纬三十五度的传奇 这里是甘肃,无限好风光 河西千里走廊贯东西 唱不完的花儿醉神州 这里是甘肃,这里是故乡 伏羲一画天地开 肇启华夏出洪荒 四海华人,千古祭颂 甘南草场碧连天 梵音净土拉卜楞 高原风吹经幡扬 无上清凉崆峒山 黄帝问道美名传 洞中仙,自在逍遥 千峰竞秀陇东南 麦积微笑耀东方 这片神奇多彩的土地 北纬三十五度的传奇 这里是甘肃,无限好风光 河西千里走廊贯东西 唱不完的花儿醉神州 这里是甘肃,这里是故乡
羲通公交“烟铺樱桃园观光号”端午期间彰显活力 天水广电讯 今年端午小长假期间,秦州区烟铺大樱桃基地游客络绎不绝,场面热闹非凡,据悉,在短短的三天假期间,来自省内外近万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采摘烟铺优质大樱桃。 为了进一步落实公交惠民政策,经天水市运管局批准,天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联合相关单位在端午节期间开通了“烟铺樱桃园观光号”临时公交车,在5月31日、6月1日、6月2日三天假期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投入多辆公交车,每次往返运行七班次,共运送乘客三千多人次,极大方便了市内乘客的端午观光旅游活动。 据了解,天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烟铺樱桃园观光号”临时公交车,单次乘坐投币一元,始发站设在市中心广场华联商厦(原华西大厦)门前,终点设在烟铺大樱桃市场,运行时间为10-15分钟,车程为三公里。由于票价低,乘车方便、快捷、安全,“烟铺樱桃园观光号”临时公交车受到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据悉,羲通公交旅游集团在多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公交的公益性质,坚持以市民需要为导向,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己任。早在几年前,为了方便秦州区乘客去往麦积山景区方向的出行,相继开通了公交5路、16路公交旅游专线,极大方便了从秦州城区乘车去往麦积山方向的游客出行。 今年是羲通公交旅游集团“羲通文化年”主题活动年,企业将深入开展相关文化活动,进一步发掘便民服务措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天水公交事业。(郭彦龙)
天水市高考期间考生凭准考证可免费乘坐公交车 天水广电网讯 6月4日,在天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客运公司本周的安全会上获悉,今年高考期间,本市考生可凭借有效准考证件免费乘坐羲通公交旅游集团所属各线路公交车。 据了解,为了充分发挥公交企业的公益效应,创建文明公交、便民公交、和谐公交,严格落实政府主管部门对我市公交发展的要求,方便广大考生参加高考,在今年6月7日、8日、9日高考期间,凡在我市参加高考的考生,凭借有效准考证件,在乘车时将准考证向驾驶员或前门摄像头展示,即可免费乘坐公交车。 据悉,天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已经连续好几年实施这一便民措施,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特别是广大考生对此很是肯定。 羲通公交旅游集团客运一公司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好的贯彻和传达这一政策,在今天的安全会上,对广大驾驶员做了充分的动员工作,要求广大驾驶员在高考期间,在充分保障驾驶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争分夺秒,服务广大考生顺利参加高考。此外,客运一公司负责人表示,为了保证考生准时参加考试,再次提醒同学们提前候车,以免上下班高峰期影响出行.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stv.cn%2Farticle-405401-1.html&urlrefer=9bc425780160beb1fa5dcc6b4d2d4a6b
天水:首批19台空调天然气公交即将投入使用 5月31日,天水羲通旅游集团斥巨资新购置的19台新型空调天然气公交车全部开进了集团大院,新车将于今年伏羲文化旅游节前投入使用。 据了解,羲通公交旅游集团此次购置的空调天然气公交车,属于清洁能源车,以天然气为主要动力源,将大大节约燃油耗费,为我市环能节保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据悉,目前这批新车将是天水公交史上首次引进天然气环保车辆,也是陇东南地区第一个使用天然气能源公交车的城市。根据天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发展规划,将逐步淘汰老式燃油公交车,视实际情况,继续更新换代,将天然气公交车运用到所有线路。
天水:首批19台空调天然气公交即将投入使用 5月31日,天水羲通旅游集团斥巨资新购置的19台新型空调天然气公交车全部开进了集团大院,新车将于今年伏羲文化旅游节前投入使用。 据了解,羲通公交旅游集团此次购置的空调天然气公交车,属于清洁能源车,以天然气为主要动力源,将大大节约燃油耗费,为我市环能节保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据悉,目前这批新车将是天水公交史上首次引进天然气环保车辆,也是陇东南地区第一个使用天然气能源公交车的城市。根据天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发展规划,将逐步淘汰老式燃油公交车,视实际情况,继续更新换代,将天然气公交车运用到所有线路。
天水:首批19台空调天然气公交即将投入使用5月31日,天水羲通旅游集团斥巨资新购置的19台新型空调天然气公交车全部开进了集团大院,新车将于今年伏羲文化旅游节前投入使用。 据了解,羲通公交旅游集团此次购置的空调天然气公交车,属于清洁能源车,以天然气为主要动力源,将大大节约燃油耗费,为我市环能节保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据悉,目前这批新车将是天水公交史上首次引进天然气环保车辆,也是陇东南地区第一个使用天然气能源公交车的城市。根据天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发展规划,将逐步淘汰老式燃油公交车,视实际情况,继续更新换代,将天然气公交车运用到所有线路。
麦积区1号渭河桥维护升级改造 车辆单向通行 麦积区1号渭河桥维护升级改造 车辆单向通行据了解,麦积区渭河1号大桥与月7日开始维护升级改造,车辆单向通行,只允许从桥南、火车站方向的车辆通行,火车站到桥南方向的车辆请绕道通行。 在改造期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所属公交一路车(买鸡公交站-秦州西客站方向)将从二马路永盛家电站开始绕道商埠路,通过渭河二号桥到达桥南盘旋路站继续通行,在永盛家电站(除)到盘旋路站(除)间不停车载客。
求证实 近日在网上看到说元龙发现了古墓?有木有人知道具体其概况?请告知我,我是历史爱好者,对家乡这一带甚爱。
【兰州晨报】天水三岔:抗金名将渭水之滨留遗迹 博主按:2014年4月20日,天水三岔.。有幸陪同《兰州晨报》首席记者、专栏作家,甘肃作协会员王文元老师前往吴砦采访,在采访之前,得到初中校长朱老师、麦积区档案馆馆长王老师的指点,告诉了我们一些采访对象和了解吴砦历史文化的切入点。在采访中,我们先后走访了城隍庙、古牌坊、水陆寺、古城门,以及王孝弟老人的家,得到了详实而全面的历史资料和信息。2014年4月26日,《兰州晨报》以“天水三岔:抗金名将渭水之滨留遗迹”为标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了本次采访内容,文章见报后,立即被每日甘肃网收录,并被中国甘肃网、天水在线、天水生活网、天天天水网、中国兰州网、甘谷资讯网等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大量转载报道,给世人了解吴砦的历史文化、了解吴砦的风土人情创造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兰州晨报】天水三岔:抗金名将渭水之滨留遗迹 博主按:2014年4月20日,天水三岔.。有幸陪同《兰州晨报》首席记者、专栏作家,甘肃作协会员王文元老师前往吴砦采访,在采访之前,得到初中校长朱老师、麦积区档案馆馆长王老师的指点,告诉了我们一些采访对象和了解吴砦历史文化的切入点。在采访中,我们先后走访了城隍庙、古牌坊、水陆寺、古城门,以及王孝弟老人的家,得到了详实而全面的历史资料和信息。2014年4月26日,《兰州晨报》以“天水三岔:抗金名将渭水之滨留遗迹”为标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了本次采访内容,文章见报后,立即被每日甘肃网收录,并被中国甘肃网、天水在线、天水生活网、天天天水网、中国兰州网、甘谷资讯网等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大量转载报道,给世人了解吴砦的历史文化、了解吴砦的风土人情创造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兰州晨报】天水三岔:抗金名将渭水之滨留遗迹 博主按:2014年4月20日,天水三岔.。有幸陪同《兰州晨报》首席记者、专栏作家,甘肃作协会员王文元老师前往吴砦采访,在采访之前,得到初中校长朱老师、麦积区档案馆馆长王老师的指点,告诉了我们一些采访对象和了解吴砦历史文化的切入点。在采访中,我们先后走访了城隍庙、古牌坊、水陆寺、古城门,以及王孝弟老人的家,得到了详实而全面的历史资料和信息。2014年4月26日,《兰州晨报》以“天水三岔:抗金名将渭水之滨留遗迹”为标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了本次采访内容,文章见报后,立即被每日甘肃网收录,并被中国甘肃网、天水在线、天水生活网、天天天水网、中国兰州网、甘谷资讯网等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大量转载报道,给世人了解吴砦的历史文化、了解吴砦的风土人情创造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转贴:【天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_百度百科】天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始... 天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_百度百科内容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aike.baidu.com%2Fview%2F12371304.htm&urlrefer=0666fc29d965c0aa86231d648afa096d
交通银行天水麦积支行正式开业 商报讯 (记者 杨宏红) 1月20日,交通银行天水麦积支行正式开业。天水市麦积区区委、区政府等主要领导,天水人行、麦积区金融办、财政、税务等各机构负责人,交通银行甘肃省分行苏毅副行长参加了开业仪式。 天水市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物产富饶,工业基础较好,人文气息浓厚,在甘肃省经济发展全局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交通银行紧抓天水经济发展机遇,丰满省内分支机构布局,在原有天水支行基础上又增设麦积支行,进一步加大对天水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以“做大、做强”为目标,不断优化金融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甘肃省三所高等院校要联合建敦煌大学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记者陈功章)近日,敦煌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启动暨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在兰州举行。签约仪式上,敦煌市与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文理学院分别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敦煌市通过与三家知名高等院校的合作办学,最终要在“十四五”末建成敦煌大学。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 根据协议,三所大学与敦煌市将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目标,本着“合作共建,开放办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文化、艺术、旅游产业开发,学术科研交流、技术培训、师资培训、干部培训、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互惠双赢,共同推进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转贴:分享自陇右风华 《有关成纪地名始于商代的若干侧考》 http://user.qzone.qq.com/1120403986/blog/1389975559 有关成纪地名始于商代的若干侧考 郭彦龙 成纪之名的来源历来都是考证伏羲文化源头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目前关于成纪之... (来自 @头条博客) 来自:
【原创】叙事纪实:童工小何 前记 2013年的5月份,我大学毕业之际来到了北京一家民企做实习生,在来这家单位之前,我有过多次工作经历,当然都是以学生的身份做假期工,去上海、苏州做过流水线操作工,在学校所在地的职业培训能机构做过招生代理,更早的时候,也就是2009年的时候,我假期做过几天的苦力,在工地推车。车上装的是水泥、砖块,我瘦弱的胳膊根本承受不了那么有份量的工作,于是没有几天时间我就辞了,只得到了一百来块钱的汗水钱。说这么多不是为了证明我有多少社会经历,我是为了说明一个真实的内心感受:人生中的事情,无论大小,无论重要与否,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你的境况好与坏,你都要努力去做,只有努力做过了,你才会懂得你做的是什么。那么我做过的事情中,我又懂得了那些呢?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user.qzone.qq.com%2F1120403986%2Fblog%2F1389890467&urlrefer=0177380b4d962f86e9dfbdc4f041c4ab
转贴:分享自陇右风华 《小城吴砦八百年》 小城吴砦八百年郭彦龙* (一) 有一座小城,它有着一段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 八百多年前,有位英雄般的将领在此挥斥方遒... (来自 @头条博客) 来自:
大好事:西安至平凉铁路建成通车 结束我省庆阳地区不通铁路历史 西安至平凉铁路建成通车 甘肃日报兰州12月27日讯(记者牛彦君刘 健)12月25日上午9时,横穿甘肃、陕西两省的西安至平凉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是记者今天从省发改委获悉的。 西安至平凉铁路是国家和我省“十一五”规划建设的铁路重点项目之一,是沿线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深切关注、期盼已久的一条干线铁路,技术标准为国铁I级,单线电气化(预留复线条件),设计时速120公里,设计年货运能力3000万吨、年输送旅客110万人。线路自陇海铁路茂陵站引出,向西北经陕西兴平、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及我省宁县、泾川县、崆峒区,与宝中铁路在平凉南站接轨,正线全长266公里,其中甘肃境内102公里,陕西境内164公里。全线设车站22个,其中甘肃境内6个,陕西境内16个。 西平铁路是一条加快甘肃和陕西两省能源、旅游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热线。它纵穿我国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黄陇基地的庆阳、彬长矿区,煤炭资源储量巨大。该铁路沿线旅游资源丰富,所经地区为中华文明发源地和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 西平铁路还是一条重要的省际联络线。它纵穿甘肃陇东地区庆阳、平凉两市的部分县区和陕西咸阳地区的“北五县”,是陕甘宁地区旅客交流的传统交通走廊,对于促进甘、陕两省三市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商贸往来和地域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该铁路的开通,结束了我省庆阳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西平铁路在全国铁路网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西端经宝中、包兰、干武、兰新铁路通向宁夏、甘肃、新疆地区,东端经西安枢纽与陇海、宁西、西康铁路相接,通向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它的建成开通,将有效缓解陇海铁路西宝段和宝中铁路南段的运输压力,增加煤炭等资源的外运能力,进一步完善西北铁路网布局,增强路网的机动灵活性。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ianshui.com.cn%2Fnews%2Fpl%2F2013122808230960850.htm&urlrefer=79eb72d907e2927e41c2aba6877ffa03tszx
转贴:分享自陇右风华 《杂谈"履大人迹"的现实依据》 杂谈"履大人迹"的现实依据 郭彦龙 在我国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中,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类始祖,诸如伏羲,神农,黄帝,周祖等,... (来自 @头条博客) 来自:
珍贵文献被拍卖 甘肃省图书馆馆藏为何流失? 近日,即将在青岛举行的一次古籍善本拍卖会上的一件来自甘肃的拍品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拍卖公司公布的这件名为《甘肃全省新通志》的拍品上,赫然有“甘肃省图书馆藏书”印章和图书编号。甘肃省图书馆的藏书为何上了青岛的拍卖会?目前甘肃省图书馆已对此展开调查。 省图馆藏图书上了拍卖会 “拍卖会上的拍品是甘肃省图书馆的藏书,这么珍贵的资料是怎么流失出去的呢?”12月24日,兰州读者王先生向本报反映了最近他发现的一件蹊跷事。王先生爱好文物收藏,近期他在网上看到山东一家名为迦南国际拍卖公司举行的拍卖会上有件拍品为《甘肃全省新通志》,他发现这本书是甘肃省图书馆藏书。图书馆藏书怎么到了拍卖会上,王先生表示不解。 记者随后在网上搜索发现,即将在青岛举办的“迦南国际拍卖公司古籍善本2014年迎春拍卖会”,预展时间是2014年1月3日-4日,拍卖时间为2014年1月5日。在拍品目录里,编号为“1247”的拍品名称为《甘肃全省新通志――兵防志》,起拍价为6000元人民币。从拍卖公司在网上提供的图片上可清晰地看到,该书的页码上有“甘肃省图书馆藏书”的红色印章和“209703”的蓝色编号。另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北京德宝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2010年10月24日举行的一场古籍文献专场拍卖会上,《甘肃全省新通志――兵防志》也被作为拍品,当时的起拍价是3500元,最后流拍。 拍品为我省重要历史文献 据了解,《甘肃全省新通志》为陕甘总督升允、继任长庚监修,前任总纂丁禧翰,后任总纂安维峻。 资料显示:“安维峻,字晓峰,号盘阿道人,甘肃秦安人,光绪进士,都察院福建道御史。刚正耿直,敢于抗争,以言获罪,被誉为‘陇上铁汉’。曾主讲南安书院,撰《四书讲义》四卷。是志奉敕修纂。光绪三十四年(1908)始。宣统元年(1909)书成。分天文志、舆地志、艺文志和志余,约三百万字。是志以纲统目,条分件系,体例较《[乾隆]甘肃通志》完整;乾隆及其以后史实增添较多,内容为旧志数倍;采自旧志材料,列为考异,间或加以评论,也颇为公允,如汪世显降元之事,独抒正论,难能可贵。” 拍品介绍中这样描述:“清刻本,一函五册,尺寸:27×18cm,线装装订,纸张为竹纸,是书书品完好,刻印尚精。甘肃新通志是一大套书,其卷四十一至卷四十七‘兵防志’是全的。”据了解,该志侧重乾隆至光绪间甘宁青事物,为后人存留了珍贵资料,是研究甘肃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省图书馆确认是馆藏图书展开调查 如此珍贵的历史文献被拍卖引发人们的关注,更令人们不解的是,甘肃省图书馆的藏书怎么会上拍卖会?有网友认为是图书馆管理不善导致重要文献流失,也有人认为是借阅者借书不归还导致被拍卖,更多的人认为图书管理方对这种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应该加强管理,不要让其变成商品流通。 12月24日上午,记者就此联系到迦南国际拍卖公司,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甘肃全省新通志――兵防志》是有人委托公司拍卖的,可能是图书馆处理的残品。该员工称,据他了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图书馆处理过一些图书的残品,也许就是那时流出来的。 当日记者就此到甘肃省图书馆采访,工作人员在网上查看了拍品后初步认为就是馆藏书,目前,就《甘肃全省新通志――兵防志》怎样流出到拍卖会上一事,他们将会予以调查。
陕西天水机场公司提前完成全年旅客运输任务 陕西天水机场公司提前完成全年旅客运输任务 截至12月13日,陕西西部机场集团天水机场公司全年保障运输起降628架次,旅客吞吐14622人次,货邮10.2吨,提前完成了年初西部机场集团下达的全年运输任务。其中,旅客吞吐量较去年有大幅度增长,创下历年最高水平。 2013年,在集团公司大力支持下,天水机场公司在巩固原有航班基础上,积极与各航空公司沟通协商,实现了两家航空公司共同运行、天天有航班状态。为了提高航班客座率,增加市场客、货源,机场公司制定了2013年生产经营方案,积极走访天水市政府、企业、酒店、旅行社等进行市场营销,并邀请航空公司对天水航空市场进行调研,出台相应票务产品,使地方航空消费群体对机场的依赖性和需求逐渐增强。公司认真总结去年服务工作取得的经验,结合集团公司2013年服务工作主题,把天水精神、文化嵌入服务理念当中,不仅宣传了天水机场人性化的服务模式,同时提高了旅客对机场服务的满意度。 2014年,公司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以固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和甘肃机场公司的创业发展战略部署,转变观念、抢抓机遇、锐意进取,从安全管理提升、主辅业发展突破、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力度加快等方面,着力推动公司持续快速发展。
央视《国宝档案》特别节目张家川先秦文化 【欢迎收看】央视《国宝档案》特别节目十集大型系列记录片《镇馆之宝》将于12月22日-31日每晚19:30分在CCTV4播出。其中甘肃天水张家川先秦文化在《秦始皇陵铜车马》集,由中央电视台和张家川县委宣传部于今年十一月先后在张家川县博物馆、秦亭遗址、关山草原等地拍摄完成,12月28日播出。 敬请收看!
央视新闻频道12月22日10时现场直播麦积山景观(图 天水在线12月21日报道 中央电视台大型跨年特别节目《丝路新发现》将于12月22日上午10:00左右,在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对麦积山石窟进行现场直播。据了解,这次直播央视将使用航拍设备,对麦积山的重点景观和精典洞窟进行全方位展示,同时还将播出天水丝路文化和装备制造业情况。敬请关注!
坚强的有爱地驴们 中新网12月17日电 据外媒报道,下雪看似浪漫,但是被雪困住时可就不这么认为了。土耳其Siverek市遇到最严重的雪况,5只驴子被困在路中,全身被雪覆盖,甚至被冻到身上“长了冰柱”,只能互相依偎取暖,幸好及时被6人救援小组发现,将它们运到动物收容所,扫去身上的结冰,让它们好好饱餐一顿。 据报道,5只驴子全身“白化”,救援小组到现场时,5只驴子已经“结冻”难以走动,它们只能互相依偎让身体稍微暖和,救援人员必须用卡车才能运走驴子。 到了动物收容所后,这些驴子被“解冻”,经过兽医检查并无大碍,5只驴子都顺利地活了下来,吃着收容所准备的饲料,让人松了一口气。
为甘肃 入围城市投票啦 陇右风华:【天水入围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城候选城市】第二届中国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与发展峰会将面向全球发布“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城“等知名文化旅游品牌。羲皇故里天水入围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城候选城市,欢迎大家为咱天水投上您宝贵的一票!可多次投票地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8kcbOvN&urlrefer=0da550ce3daf5e5bb567ecfb744ebd39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