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0
jxdxgyl
楼主
古城守护者王孝弟
□天天天水网记者 闫鹏飞
俗话说:“人各有志,志同道合”。麦积区三岔镇吴砦村王孝弟老人的志向,便是与吴砦村喜欢传统文化的人一道,把古城保护好,把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72岁的王孝弟老人是村里的“文化人”之一,他高小毕业后,考入原天水师专学习,后因生活所迫回到生产队后当了十多年会计,可以说是见多识广,在村里有很高的威信。王老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儿女们有的在城里工作,有的在村里务农。儿女们想把他接到城里居住,这样也方便照顾。而他主动要求留在农村,为的是保护古城的历史文化。“老一辈人如再不保护和传承先人们留下的传统文化,谁还会知道吴砦的秧歌怎么跳,吴砦古城的历史是什么?”王老不仅说得好,做得也实在。
位于麦积区三岔乡政府所在地的吴砦村,是天水有名的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宋代时期,著名将领吴阶、吴璘两兄弟在这里抗击金兵,吴璘带领众将士修筑了吴砦城用以防御。从那以后,吴砦城慢慢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城为村的吴砦村。不少当地人是宋代抗金名将的后裔,至今村民们口头流传着他们的祖先抗击金兵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吴砦古城城墙逐渐被蚕食,抗金历史也渐渐被遗忘,连传统的社火、秧歌,也没有人愿意演出,更没有后生来学。王老向记者介绍,他小时候看到的吴砦城是一处完整的驻兵古城。全城占地达120多亩,东、西、北三面有天然悬崖,南城修筑有高大厚重的城墙,墙外有堑壕、女儿墙等。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还可以拉着板车在城墙上通行,孩子们也常常在城墙上玩耍。后来,有人不断挖城墙取土,用于修建学校、平地,甚至有人取城墙土打细后,敷在地里当肥料。原本完整的古城墙就这样不断地遭到破坏。到1990年初,古城墙只剩下几十米长。城内的牌坊、城隍庙等几处老建筑也破落不堪。
看到古城这样的状况,王孝弟等8位喜欢古文化的村民经过协调,于1990年自发成立了民间文物保护小组,首先着手制止城墙取土的行为。其次,申请政府拨款修葺古城建筑。同时按照“村民自愿、经济许可”的原则请村民自愿捐款,并逐年对古城内老建筑进行维修。小组这几年先后对城隍庙、水陆寺、春台观进行了修缮。近两年,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王老和同村的老人们对古城墙也进行了加固和维修,吴砦古城逐渐有了昔日的风采。
记者看到,古城在以城隍庙为主的多次维修后,庙内已经按照古老格局恢复了两边的厢房、舞台等,而水陆寺、春台观等也得到维修。古城城墙也已经恢复大部分,只是昔日的夯土墙,被更加坚固的水泥与砖墙取代,少了它原来的古风古韵。
三岔乡党委书记强永斌说,王孝弟在吴砦古城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做出了积极贡献。无论城墙保护,还是秧歌、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他都是积极参与者,他与文物保护小组的老人,在保护古城传统文化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虽然过了古稀之年,但身体依然硬朗,一边干农活,一边做些保护古城文化的事,倒也快乐。这几年,全村人都知道保护古城的重要性后,再没有人破坏了。现在,大家有闲钱了,还捐款维修古城、古庙,文物保护小组的事也好干了。”老王欣慰地对记者说。
吴砦古城的守护者——王孝弟(图)--麦积在线
http://www.maijizx.com/news/maiji/20140812153619756.html
http://www.maijizx.com/news/maiji/20140812153619756.html
2014年08月14日 02点08分
1
□天天天水网记者 闫鹏飞
俗话说:“人各有志,志同道合”。麦积区三岔镇吴砦村王孝弟老人的志向,便是与吴砦村喜欢传统文化的人一道,把古城保护好,把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72岁的王孝弟老人是村里的“文化人”之一,他高小毕业后,考入原天水师专学习,后因生活所迫回到生产队后当了十多年会计,可以说是见多识广,在村里有很高的威信。王老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儿女们有的在城里工作,有的在村里务农。儿女们想把他接到城里居住,这样也方便照顾。而他主动要求留在农村,为的是保护古城的历史文化。“老一辈人如再不保护和传承先人们留下的传统文化,谁还会知道吴砦的秧歌怎么跳,吴砦古城的历史是什么?”王老不仅说得好,做得也实在。
位于麦积区三岔乡政府所在地的吴砦村,是天水有名的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宋代时期,著名将领吴阶、吴璘两兄弟在这里抗击金兵,吴璘带领众将士修筑了吴砦城用以防御。从那以后,吴砦城慢慢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城为村的吴砦村。不少当地人是宋代抗金名将的后裔,至今村民们口头流传着他们的祖先抗击金兵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吴砦古城城墙逐渐被蚕食,抗金历史也渐渐被遗忘,连传统的社火、秧歌,也没有人愿意演出,更没有后生来学。王老向记者介绍,他小时候看到的吴砦城是一处完整的驻兵古城。全城占地达120多亩,东、西、北三面有天然悬崖,南城修筑有高大厚重的城墙,墙外有堑壕、女儿墙等。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还可以拉着板车在城墙上通行,孩子们也常常在城墙上玩耍。后来,有人不断挖城墙取土,用于修建学校、平地,甚至有人取城墙土打细后,敷在地里当肥料。原本完整的古城墙就这样不断地遭到破坏。到1990年初,古城墙只剩下几十米长。城内的牌坊、城隍庙等几处老建筑也破落不堪。
看到古城这样的状况,王孝弟等8位喜欢古文化的村民经过协调,于1990年自发成立了民间文物保护小组,首先着手制止城墙取土的行为。其次,申请政府拨款修葺古城建筑。同时按照“村民自愿、经济许可”的原则请村民自愿捐款,并逐年对古城内老建筑进行维修。小组这几年先后对城隍庙、水陆寺、春台观进行了修缮。近两年,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王老和同村的老人们对古城墙也进行了加固和维修,吴砦古城逐渐有了昔日的风采。
记者看到,古城在以城隍庙为主的多次维修后,庙内已经按照古老格局恢复了两边的厢房、舞台等,而水陆寺、春台观等也得到维修。古城城墙也已经恢复大部分,只是昔日的夯土墙,被更加坚固的水泥与砖墙取代,少了它原来的古风古韵。
三岔乡党委书记强永斌说,王孝弟在吴砦古城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做出了积极贡献。无论城墙保护,还是秧歌、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他都是积极参与者,他与文物保护小组的老人,在保护古城传统文化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虽然过了古稀之年,但身体依然硬朗,一边干农活,一边做些保护古城文化的事,倒也快乐。这几年,全村人都知道保护古城的重要性后,再没有人破坏了。现在,大家有闲钱了,还捐款维修古城、古庙,文物保护小组的事也好干了。”老王欣慰地对记者说。
吴砦古城的守护者——王孝弟(图)--麦积在线
http://www.maijizx.com/news/maiji/20140812153619756.html
http://www.maijizx.com/news/maiji/20140812153619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