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太皇大帝⚡ 天狼之怒
文事者必有武备
关注数: 184 粉丝数: 264 发帖数: 12,121 关注贴吧数: 120
【转帖】对功夫的理解 有人说我中华武术不如外国拳术,例如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实者错了,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就拿养气而言,习中华武术者大多可活80以上,而习跆拳道,空手道者只和普通人差不多,更不要说泰拳只有45岁左右。再说技击,中华武术入门难,十分难,这一点确实不如外国拳术那样简单易学,但要说技击,十年的太极、八极对震十年的跆拳道、空手道绝对的不是一个层次。对于泰拳霸占世界拳坛500年,是因为泰拳以燃烧生命为代价,当然,八极对泰拳未对决过,我也不能评定,对于泰拳的攻击性,我也是持肯定的态度,但我不建议人们去学。下面再讨论下中华武术的精髓→套路。对于我这个说法,很多人可能持不赞同的态度,我也不去说谁对谁错,我只是把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说一说。套路,很多人认为它只具形式,而不具备攻击性,要我说错矣,平时与人较量或切磋,很多人感觉用不到套路,实者大错,套路本就是一招一式组成,只有融会贯通,在正确的时候打出正确的招式才能发挥套路的最大作用。而若一举一动皆按套路所来就更是大错特错,因为套路本身就是个挚肘,需要勤加练习方能发挥,所以中华武术重资质和毅力。而想练好中华武术就必须勤劳苦练,而外国拳术则不必如我中华武术那般劳累。最后说一句:艺术没有国界,武术也是没有国界的,但艺术家和武者都是有国界的人。(如若观点不同请不要辱骂,如有错误请指出,谢谢!)
☆【资讯】☆沈阳农大后山遗址旧石器考古获重要成果 沈阳农大后山遗址旧石器考古获重要成果改写沈阳人类活动历史 为了探索沈阳历史的源头,寻找古人类活动的踪迹,2011年4月起,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沈阳早期古人类探源课题,在沈阳地区境内进行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通过3年时间的野外调查,共在康平、法库、新民、沈北、东陵(浑南)、沈河等8个区县境内发现旧石器地点22处,采集打制石器1600余件。这些旧石器地点主要分布在沈阳地区北、中、东部区域辽河及其支流秀水河、柳河、浑河、蒲河等河流两岸的Ⅱ、Ⅲ级阶地上。   沈阳农业大学后山遗址就是通过调查发现的22处旧石器地点之一。该遗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120号的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果园处的黄土岗地上,遗址地处浑河右岸Ⅲ级基座阶地顶部,地势平坦,平面呈扇形,海拔高度82.6米,面积约80000平方米。   2012年4月,考古队在对沈阳农业大学后山进行调查时,于地表采集打制石器300余件,并通过调查管道沟剖面和对探坑进行试掘,在晚更新世黄土堆积中发现10余件古人类加工和使用的打制石器。由此确定,该遗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2年8月~2013年9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旧石器联合考古队,先后两次对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9平方米。   发掘过程中严格遵照田野考古工作操作规程,使用全站仪进行整体测绘和布方发掘,并对相关地层进行筛选、浮选及采样,运用沉积学、古环境学、古地磁、光释光测年等科技考古手段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发掘,在该遗址中发现了5个连续分布的旧石器文化层,并通过光释光测年,确定第2层至第6层的年代距今1.5~11万年;揭示出1组古人类建造和使用的建筑遗迹,推测其可能与古人类在野外搭建的窝棚式建筑有关,并测定该遗迹的年代距今7~7.3万年;出土打制石器620余件,包括手镐、盘状石核、尖状器、雕刻器、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断块、砾石等。石器原料包括石英、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泥岩、砂岩、角岩、板岩、辉长岩等。   根据沉积学分析粒度和磁化率检测结果,初步认为该遗址的堆积成因主要为风力搬运,少数为河流水动力搬运。   该遗址的年代跨度较大,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延续至晚期。石器工具均以砾石为原料进行加工,采用锤击法和砸击法进行剥片和修理,属典型的小石器工业类型。   沈阳农大后山遗址的发掘系首次在沈阳地区进行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工作,发现的5个旧石器文化层,确立了沈阳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序列,并将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新乐文化的距今7200年,提前至距今11万年左右。   本次发掘出的多层位旧石器文化层及古人类建造和使用的建筑遗迹在沈阳地区乃至东北地区的露天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为研究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人居环境和生业模式等学术课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该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该遗址属于原地连续埋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对于研究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时期沈阳乃至东北亚地区古人类迁徙与融合、旧石器文化的交流与演变、现代人起源与发展等重大学术课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付永平 陈全家 方启)
☆【资讯】☆考古学家证实汉民族为“混血民族” 新华网长春4月17日电(记者孙阳 陈晨)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近日向记者透露,该中心正在进行的《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生物考古学考察》证实,汉民族为多民族融合而来的“ 混血民族 ”。 朱泓告诉记者,该项目以中原地区出土的人骨材料为研究对象,经过两年多的信息搜集和数据分析发现,中原地区汉族体质特征古今差异明显,并从宋代开始进入“混血”状态。“这两点发现从生物考古学角度证明,汉民族确实为多民族融合而来。”这一研究成果为丰富中国汉民族形成过程中各个古代民族的迁徙和融合模式,以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等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积累了体质人类学方面的科学证据。 据介绍,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民族与现今当地汉族体质特征差异较大,反而更趋同于今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南方省份汉族。“经过几十个遗址、数以千计的数据测量得出,古中原类型人面部具有‘低面、阔鼻、低眶’的特征,与现代北方汉族面部狭窄而高,鼻宽、眼眶宽度和面部扁平度均为中等形成反差,”朱泓表示,“中原汉民族面部特征的古今差异表明,古代汉民族必然在某些阶段经历过其他民族血统的融入。” 经研究发现,从前秦时期至汉代,中原地区居民均属于古中原类型。但从宋代开始,当地汉族体质特征开始偏离该类型,出现了较大的遗传学距离,显示出更为混合的体质性状。朱泓说:“混合体质性状的出现,是因为宋墓里的人骨,在原有古中原类型基础上,接受了较多来自其他族群的遗传学因素,包括古西北类型和古华北类型的古代戎狄族群,也就是融合了其他古代民族。” 朱泓表示,汉族以古华夏族为主体、由历史上多个民族融合而来,这已是一般常识。但以往的研究多以历史文献记载为基础,脉络形成并不精准。此次依托生物考古学的考察,汉族为“混血民族”已被证实,意义重大。 据介绍,《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中的生物考古学考察》2011年立项,以汉民族形成过程中各地区古代居民及动植物遗存的形态学特征、遗传学形状为研究重点,意在探索各古代民族的迁徙和融合模式。 【来源:新华网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xinhuanet.com%2F2014-04%2F17%2Fc_1110286640.htm&urlrefer=cacb204cfcf79d4a6086838d942985b6】
☆【转载】☆考古学“谱系论”意义不宜夸大 考古学“谱系论”意义不宜夸大 —— 就中国考古学理论演进与余西云教授商榷 2014年01月13日 13:06 来源:2014-1-13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扎拉嘎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24日“博物”版发表了余西云教授阐释考古学理论意义,评价张忠培先生考古学“谱系论”的《中国考古学理论的演进》一文。   余教授在文中说:“张忠培又以大量考古学文化实践与研究为前提,将文化的动态变迁过程概括为‘传承、吸收、融合、创新’,揭示了文化演进的普遍规律,使‘谱系论’从一种考古学理论升华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指导意义。”对余教授夸大张忠培“谱系论”在考古学之外意义的提法,笔者深感疑惑。   考古学“谱系论”缺少根基项   余西云本意是强调张忠培“谱系论”在考古学之外的价值,却使笔者注意到该“谱系论”相对于其他学科“谱系论”的不完备性,以及由此导致的考古学研究视域的局限。如生物学“谱系”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等不同等级。生物学家将不同生物按照上述等级分门别类,建立起生物学“谱系”;语言学提出语系概念,语系下有语族,语族下有语种,形成多等级语言学“谱系”;人类学按照肤色将人类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将全世界数千个民族归纳到人类学“谱系”中。   对照生物学、语言学和人类学“谱系”,可以发现张忠培的考古学“谱系”缺少一般“谱系”通常有的根基项,亦即分类最高项。其在生物学“谱系”中是“界”,在语言学“谱系”中是“语系”,在人类学“谱系”中是“人种”。   “谱系”的根基项,也即“谱系”中能贯穿最多联系的纵横最长联系。考古学“谱系”根基项,不能来自种类繁多的陶器、石器和墓葬等“短联系”,只能来自种类较少的产业“长联系”。就农业史前考古“谱系”而言,可以将史前中国旱地农业考古若干区域归到同一旱地农业区域中,将史前稻作农业考古若干区域归到同一稻作农业区域中,最终形成农业史前考古“谱系”的完备形态。   考古发掘表明,距今5000年左右到4500年左右,长江中游有屈家岭稻作文化北上河南南阳淅川的遗迹,长江下游有良渚稻作文化北上江苏新沂花厅的遗迹。南阳市和新沂市地处历史年代属于稻作农业和旱地农业分界线的北边。距今4000年左右,长江中游有石家河稻作文化消亡时期龙山文化王湾类型旱地农业先民到达那里的遗迹,长江下游有良渚稻作文化消亡时期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旱地农业先民到达那里的遗迹。稻作农业两个考古文化区域和旱地农业同一考古文化区域两个类型,在相近年代同向运动留下的遗迹,从考古发掘角度为用产业作考古学“谱系”根基项提供了依据。   缺项的“谱系论”制约学科发展   “谱系”根基项既是“谱系”研究最广阔平台,也是该“谱系”与其他相关“谱系”联系的重要枢纽。考古学“谱系论”缺少根基项,将直接影响考古学理论思维和研究视域,乃至很难发现考古发掘已经提出的某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其一,无法在中国东部将史前考古区域与生态区域对应起来,特别是与冰期、间冰期周期性区域进退关系对应起来,研究大时段考古大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推动作用。   其二,无法将史前考古区域与历史时代相同产业(生业)区域对应起来,无法在历史时代不同文化区域之间比较容易探讨的互动关系中,发现史前考古不同区域之间比较难以探讨的互动关系的某些影子。例如,距今8000年前的温暖湿润时期,在历史时代通常是中国农业与狩猎—游牧分界线的长城以北,发现属于旱地农业的兴隆洼遗址和查海遗址;在历史时代通常是稻作农业和旱地农业分界线的淮河以北,发现兼顾黄河流域文化的稻作农业贾湖遗址。这与近代之前最近3000年寒冷干旱时期,狩猎—游牧人口南下中原和旱地农业人口南下长江流域形成逆向对应关系。考古学“谱系”缺少根基项,就很难探讨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重要启发的这类对应关系。   其三,无法在史前考古区域划分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口头历史之间寻找对应关系,立足考古发掘构建中华文明起源主体框架。无论中华文明起源“五帝说”,还是不同于“五帝说”的中华文明起源主体框架,都来自神话传说的影子历史。对不同影子历史,只能是看哪种更接近具有绝对发言权的考古发掘。厚今薄古或厚古薄今,都可能偏离尊重考古发掘的立场。   发展“谱系论”应立足考古学实践   以上讨论,无意于否定张忠培先生将“谱系论”运用到考古学的成就。不过,对于余教授认为考古学“谱系论”“揭示了文化演进的普遍规律”,能解决“中国现代化道路跌宕起伏”问题,解决“将‘现代化’与‘西方化’混为一谈”的问题,解决“在全面西化与固守传统之间摇摆不定”的问题,能指导“中国现代化进程”等一系列提法,则不敢苟同。   从夏鼐的“文化定名说”,到苏秉琦的“区、系、类型”说,再到张忠培的“谱系论”,中国考古学经历了由引进国外考古类型学,到发展中国特色考古类型学的过程。在笔者看来,张忠培的考古学“谱系论”存在不完备性,表明该理论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但要实现考古学“谱系论”的关键性提升,就不能失去考古学理论演进的科学方向,不能致力从考古学之外寻求乃至夸大考古学理论的意义,而应回到考古学领域,立足考古学实践本身。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转载】☆浙江现东汉古墓群 见证中国人首次南迁 由于水库放水,浙江永康的一处沉睡近2千年的东汉末年古墓群重现天日,当地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大规模人口南迁。   这处古墓群位于当地的唐先镇太平村。2013年冬季村边的太平水库放水,古墓外露引来盗墓贼。经浙江省文物部门批准,永康市博物馆对三座古墓进行抢救性清理,对墓穴进行了测绘,并取出了仅存的几件器皿,随后回填了发掘现场。   古墓发掘现场显示,3个已挖掘的古墓里,2号墓和3号墓都被已经被盗,只有1号墓还算保留完整。古墓构造采用“三顺一丁”的方式堆砌。文物专家介绍说,所谓“三顺一丁”,就是横着砌3层,竖着砌1层,再如此重复。墓砖花纹为典型的东汉风格。   永康市博物馆业务科副科长颜天华说,经过清理后他们发现,这三处古墓在主人下葬早期就已经被盗了。在一处墓道中他们还发现了几枚汉代五铢钱,结合出土器物、墓室形制、墓砖堆砌的方式、以及墓砖上的花纹等元素,文物工作者判定,这是一处距近约1800年的东汉古墓群。   从东汉末年开始,中原动荡不安,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永康就是在公元245年由东吴王朝建立县治的。   颜天华说,这处古墓群是一处家族墓,一号墓墓室呈“凸”字形,长约6米,宽约2米,二号墓和三号墓墓室呈“中”字形,分别长8米和9米,宽2至3米,形制与北方同期的汉墓相同,可见北方的墓葬文化已经随着北人南迁,到了当地。   出土文物中,保存最好的是一把长约80厘米的铁剑,锈迹较严重,剑身保存基本完好。其余是6件破损较大的陶瓷器,包括1个青瓷盘口壶和5个陶罐。   颜天华说,东汉晚期在今浙江东部的上虞先民就可以生产青釉瓷器了,而铁剑可能是墓主尚武的表现,也可能是当时已经爆发了黄巾起义,人们习惯带着武器防身。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龚剑锋认为,根据墓的型制和陪葬品推断,墓主人不是贵族,应是东汉晚期当地的一个土豪。据他介绍,东汉末期,永康太平一带人口刚开始聚集,还没有王公贵族。东汉末期古墓出土陶器很常见,瓷器较少见,瓷器是用来盛酒的,说明这家人还是比较富裕的。
半坡遗址小孩的墓葬 瓮棺是以陶瓮作为葬具,来掩埋小孩尸骨的一种葬俗。共发现73座,其中有6座在居住区的外面。这6座中,2座(W69、W70)在居址东南角大围沟的外侧(图1); 4座(W65-W68)在北部的成人墓地(图2)。其他67座全部埋葬于当时住宅的房边或其附近。在居住区内的67座墓中,几乎有一半密集地分布在两个地区,形成两个瓮棺葬群:一个地区是沿着居址东北部大围沟边缘,我们称作第一瓮棺群(图3),共24座;另一个地区是在第30号房子的西北,有9个瓮棺和墓152合在一起(图4、图5),我们称为第二瓮棺群。其余34座,三、五成群或单独地分布在遗址的各个部分。 当时人们埋葬瓮棺时,是在地面上挖一坑穴而下葬的。这种坑穴有两种:一种是圆形而深的竖穴;另一种是呈倾斜的浅洼坑。这种区别与葬具大小有关,一般小的瓮棺多竖穴,大的多呈倾斜的浅洼坑(图6)。根据69座瓮棺的统计,其中竖穴的49座,倾斜的洼坑20座。圆形竖穴坑一般口大底小,口径约60,底径30,深在60厘米上下。倾斜的浅洼坑,西高东低,这与当时埋葬习俗之头向有关。这些瓮棺葬,绝大多数埋在文化堆积层中,埋在原生黄土中的较少,所以坑穴中多用灰土填埋。 在73座瓮棺葬 中,有45座保存的比较完好,其中保存最好的为W2、W35,原来放置的情况,几乎丝毫没有变动(图7,图8)。大多数的葬具因受压力而破裂,或变动位置(图9、图10)。 瓮棺葬所用的葬具,以瓮为主,另用盆或钵座瓮棺的盖子,有极少数是3中器物公用的。现在将保存完好的45座瓮棺葬的葬具组合情况,分类如下: 1. 以瓮、钵、小钵作葬具的共3座; 2. 以瓮、盆、小钵作葬具的只有1座; 3. 以瓮、钵作葬具的计30座; 4. 以瓮、盆作葬具的有9座。 上面四类组合,是一种常态,此外还随死者肢体的长短,作相应的处理。如W37用2件大 小不等的瓮和1件钵作葬具(图11、图12),大瓮内装尸体,另用1件小瓮接起来扣着死者的头部,再用钵将盖隙盖住。又如W5(图13)可能因尸体较长,用同样大的两个大瓮扣合起来,残破部分则用钵的破片遮盖。 以上各种葬具,共发现129件,其中瓮74件、钵39件、盆12件、小钵4件。半坡出土的各类陶器中,保存最好而有纹饰最美的的都是从瓮棺中出土的,譬如人面鱼纹,人面网纹和鹿纹的彩陶盆,分别出土于W50(图14)、W45和W34中。同时在钵口沿的宽带纹上,还刻有“ ”“Z”等符号。这些器物与在遗址中出土的相同,证明都 是日常使用的东西,非为死者特制的葬具。 在所有的瓮棺葬中,骨架保存较好的有两座(W33、W37)(图15、16、17、18);另有两座(W72、W73)骨殖凌乱,但保存较好,似为二次埋葬(图19、20)。此外还有一小部分只剩下头壳和零星的肢骨,其余大部分完全腐朽。瓮棺葬的骨骼之所以不易保存,我们推测可能有下面两个原因:1、尸体年龄太小,骨质软。用瓮棺埋葬的,大多婴儿,骨头保存最好的是第37号瓮棺葬,年龄大约在1岁左右。另外,一些遗留下来的残骨也都成很薄的碎片。牙齿是最不易腐烂的,但遗留下来的仍然很少, 这可以间接地说明,死者在尚未生出牙齿是就死亡了,或者仅有乳齿,不易保存。由此可知他们大多是几个月的甚至是初生下来就死去的婴儿。这和当时的卫生条件也是相应的。2、是因为尸体放在空隙相当大的瓮中,所以容易腐烂。 由遗存的几个遗骸来看,每个瓮棺只埋葬一个小孩,骨架的头向与瓮棺口的方向大体是一致的。埋在圆形竖穴中的49座瓮棺,大部分都是正置于坑中,小部分略向西或西南倾斜。瓮棺中的尸骨大致是头向上依靠瓮壁,下肢或做卷曲状,所以在尸体腐朽后,骨骼很自然的落在瓮棺的底部(图21)。埋 于倾斜浅洼坑的20座都横置于坑中,口部高而底部低。方向互有差异,瓮口向西的12座,向西北的5座,向西南的3座。骨架的情况可以W37和W35为例。W37的人骨架头向西部,脸向上,躯体仰卧,下肢直伸,头已转落压于胸前(图22)。W35较前者为小,头向西,仰卧,下肢骨屈曲,头骨压于胸前。有这两个例子,可以推知其他瓮棺的葬式和方向,这与成人埋葬头多向西的习俗基本上是相同的。所有的瓮棺葬中只有W32一座发现有一件随葬的小粗陶罐(图23、24),其余均无随葬品。 关于葬俗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绝大部分作为瓮棺盖子 的盆或钵的底部中间都有一个小孔(图25、26),有的钻成很规则的圆形,有些则敲击成不规则的形状,孔径一般在1.5-2厘米左右。在小孔的上面往往盖一块小陶片(图27),惟有W1上面盖的陶片较大,约当一个小钵的三分之一,内表面还涂有红色颜料,当有一定用意。W5是用两个瓮对合起来的,在对口的地方也有残破的一个孔,上面用数块大陶片盖住,这个破口可能是原来损坏的,也可能是故意打破的。总之,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而与当时人们对灵魂的信仰有关。
☆【转载】☆超越边界:铜鼓民族考古学的三个范式 十九世纪末,脱胎于金石考据和土俗观察的铜鼓成为艺术史、考古学和人类学视野下的研究对象。在过去的百余年中,编年和功能是铜鼓研究的两个主题。基于博物馆收藏的黑格尔分类体系和基于田野发掘的中国铜鼓学会分类体系和越南东山铜鼓分类体系确立了铜鼓的形式分析和相对年代序列的基本格局 。而在铜鼓的功能问题上,尚未出现广为接受的假说。金石文献、方志和笔记之中的伏波鼓和诸葛鼓之说虽然已经被实证性证伪,但是《西清古鉴》确立的并行不悖的“华夏遗物”和“蛮夷所用”观念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对铜鼓的基本判断 。这组蕴含了“华夏”和“蛮夷”,“古”和“今”对比的概念使铜鼓预置性地和民族考古学分析联系在一起。既往的铜鼓研究中至少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民族考古学范式。本文即尝试说明铜鼓研究的类比方法的形成历程和特征,藉此分析民族考古学的学科遗产和发展走向。 民族考古学意识和方法广泛见于不同地区的考古学传统中,但是,无论在定义还是应用上都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多元景像 。如果将费克斯(Jesse Fewkes)《图萨扬人的迁徙传统》(Tuseyan Migration Tradition)视作民族考古学出现的标志,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民族考古学非但不是统一而纯洁的学科整体,甚至连续发展的学术史脉络都不存在。造成多元景像的原因首先存在于术语界定上。在新考古学之前,“民族考古学”仅仅只是描述性术语,笼统地指代服务于考古学研究的民族志调查,而缺乏学术规程的界定。连接考古学和民族学的纽带就是类比方法,但是直到六十年代之后才有学人详细讨论类比的具体含义 。由于早期类比都是资料层面的实证性类比,以单线式进化主义或者传播论等殖民主义学术立场为基础,早在新考古学出现之前就已经丧失了学术可信度,不仅以历史特定主义为主张的博厄斯学派持强烈的批评立场,就是新进化主义者斯图尔德也并不认同传统的民族考古学取向。当前西方考古学中的民族考古学实际上是新考古学“旧瓶装新酒”的结果,与试验考古学一样服务于假设验证环节。自1969年开始,宾福德(Lewis Binford, 1931-2011)长期跟踪调查纽纳米特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周期和饮食结构,于1978年出版了《纽纳米特民族考古学》(Nunamiut Ethnoarchaeology),该书被公认为赋予民族考古学全新含义的奠基之作。新考古学范式下的民族考古学摒弃了孤立地推断名称或者功能的工作,主张不同的遗物类型和文化都应在其自身情境中认识,类比应该局限在中程理论层面上。其次,不同的考古学传统对民族考古学的范式转型的意识不尽相同。只有接纳了作为新考古学的民族考古学之后,才会认同宾福德和《纽纳米特民族考古学》的转型价值,而身处文化-历史主义阶段的前新考古学传统则会断然否定民族考古学存在范式转型,因此,不同范式下的学人对民族考古学的歧义可能是同词异义造成的。此外,宾福德和萨波罗夫也指出,和自然科学的范式相比,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的多元程度和不同范式之间的长期共存关系都更为强烈 。因此,基于不同类型的类比的民族考古学可能被混为一谈,以至于既不能揭示实证层面类比在理论预设上的先天缺陷,也会连带否定中层理论层面类比的价值。 在逾一个世纪的研究中,不同的民族考古学观念导致铜鼓研究出现了三种显著有别的范式,即以鼓证铎的一般比较范式、以今证古的直接历史范式和以夸富宴思路为代表的新考古学范式。这是难得的较为全面地展示中国考古学中民族考古学进程的范例,但是由于民族考古学概念尚未得到清晰地界定,不同范式的共存关系也更加明显,甚至扰乱了对民族考古学在铜鼓研究中的适用性的判断。回顾、比较和阐释以铜鼓研究为例的民族考古学范式既有助于疏清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铜鼓的功能问题,也因为类似的民族考古学也见诸其他器类而具有普遍的学科方法论价值,甚至可以超越学科边界,有助于思考民族考古学乃至考古学是如何形成学科初衷和实现学科诉求的
☆【资讯】☆固原彭阳考古有重大发现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6月24日,彭阳县打石沟新石器遗址考古发掘结束,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文物,使沉睡地下4000多年的氏族部落房屋、古人类生产生活场面掀开了神秘面纱。彭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杨宁国介绍,从出土文物遗存初步判断,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氏族部落遗址,对泾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谱系和研究宁夏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提供了较为重要的资料。    房屋建造风格与固原地区土坯房基本相同 让考古人员意外的是,此次考古发掘出迄今最早、保存较为完整的人类居住窑洞和房屋,仅挖掘出的房屋就有30多座,建筑规模之宏大、数量之多、保存完整度让人叹为观止,这些古人类居所有袋状窖穴、半地穴和夯土墙体房址。不仅是彭阳县考古史上一次重大发现,在西北考古历史上也属首次。 其中,本次发掘的主要房址依山而建,成排分布,均为夯土墙体,地面和内壁用白灰涂抹光滑,中部一个圆形火塘,墙体残存最高达2米,房屋墙壁长6米。这些房屋是宁夏考古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房屋建造风格和样式,与现在固原地区的土坯房屋建造结构基本相同,其中夯墙技术不亚于现代建筑技艺。看来,古人类已懂得“因地制宜”取材建房,挖窑居住了。杨宁国介绍,这样大规模的建筑遗址说明,当时氏族部落人口兴旺,居住较为集中。 首次发现双耳彩陶杯,印证古人类生活发生巨变    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一只完整的双耳彩陶杯让考古人员兴奋不已。杨宁国介绍,这只彩陶杯是彭阳县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记者看到,这只双耳彩陶杯与现在的口杯大小相同,高约10厘米,口阔、腰细,造型古朴典雅,非常精美。杯子整体呈红褐色,黑色纹饰将杯子分为三部分,在每个隔离之间有竖纹装饰。 杨宁国介绍,根据彩陶杯品质,可推断出当时制陶工艺很先进,人们的审美观开始发生转变。此外,彩陶上的黑色线条是采用黑色矿物质涂色加工而成,与彩陶浑然天成,说明当时人们对土壤构成有一定认识,而且生活质量在经历母系氏族社会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外,在对古遗址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还清理出几具人骸骨。在一间房屋的地面上发现了一个清晰脚印,长约28厘米。根据脚印分析,当时留下脚印的人可能穿着鞋子。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