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太皇大帝⚡ 天狼之怒
文事者必有武备
关注数: 184 粉丝数: 264 发帖数: 12,121 关注贴吧数: 120
国内现有考古文物、收藏鉴赏、文博类刊物调查分析报告 转载的 国内现有考古文物、收藏鉴赏、文博类刊物 调查分析报告 本次运用网络和图书资料,收集考古文物、收藏鉴赏、文博类刊物244种,对其中较有影响的国内现有考古文物、收藏鉴赏、文博类刊物109种作了重点调查,并对这109种刊物的刊期、主办单位、期刊级别、栏目、总页数进行了调查统计(见调查表)。在这109种刊物中,考古文物类44种,收藏鉴赏类20种,文博类45种。国家核心期刊26种。月刊21种,双月刊19种,季刊33种,半年刊11种,年刊8种,不定期出版8种,未查明刊期者9种。刊期以季刊为最多。同时并对109种刊物中的80种进行了页数统计,页数为50-100的期刊19种,100-150的期刊40种,160-200的期刊8种,210以上的期刊13种。刊物页数主要集中在100-150。各省市博物馆及博物馆学会主办的刊物43种,各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刊物14种,国家文物局及省市文物局主办的刊物9种。 一、统计分析 1.考古文物类刊物 此类刊物44种。国家核心期刊20种,所占比例较大。月刊4种,双月刊12种,季刊17种,半年刊2种,年刊4种,不定期刊物5种。刊期以季刊为最多。刊物页数为50-100的8种,100-150的18种,160-200的4种,210以上的5种,未查明页数者9种。刊物页数主要集中在100-150。这类刊物主要是对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进行研究,其学术性较强,大多是学术刊物。 根据刊物的侧重点,此类刊物又可细分为重考古研究类和重文物研究类。 重考古研究的刊物有:《考古》、《文物》、《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华夏考古》、《江汉考古》、《海岱考古》、《农业考古》、《边疆考古研究》、《湖南考古辑刊》、《内蒙古文物考古》、《南方民族考古》等,这类刊物栏目大多为考古调查与发掘、考古报告、考古研究、科技考古等;重文物研究的刊物有:《东南文化》、《北方文物》、《中原文物》、《南方文物》、《浙江文物》、《辽海文物学刊》(停刊)、《文物世界》、《文物春秋》、《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中国文物科学研究》、《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文物研究》、《成都文物》等,这类刊物栏目主要为探索与研究、考古文物研究、文物保护、文物鉴赏等。 此类刊物内容的涵盖面,除《考古》、《文物》、《考古学报》辐射全国的考古、文物研究,其余的刊物地域性较强,大多以本区域考古文物研究为主,涵盖周边地区的相关研究。如《考古与文物》侧重于陕西、甘肃地区的考古、文物研究,《东南文化》侧重于江浙地区文物研究,《华夏考古》、《中原文物》侧重于河南及周边地区考古、文物研究。 此类刊物中的《古代文明》、《殷都学刊》侧重于历史文化研究;《美术研究》、《书画艺术》、《中国艺术》、《美术学报》、《新美术》、《艺术史研究》、《民族艺术》设有考古学与艺术史研究、艺术考古栏目,侧重于中国艺术史和艺术考古的研究。 2.收藏鉴赏类刊物 此类刊物20种。国家核心期刊2种。月刊11种,双月刊2种,季刊6种,半年刊1种。刊期以月刊为最多。刊物页数为50以下的1种,50-100的7种,100-150的7种,160-200的2种, 210以上的2种,未查明页码者1种。刊物页数主要集中在50-150。其内容主要是对文物赏析与研究,文物收藏与拍卖进行介绍,语言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这类刊物通俗易懂,属于大众读物。 《收藏》、《收藏家》、《收藏界》、《中国收藏》、《收藏参考》侧重于介绍文物的收藏与拍卖,其栏目大多为文物研究与鉴赏、藏界新事、文物市场、拍卖点评。《收藏》内容较为广泛,涵盖了陶瓷、书画、玉器、金银、碑帖、钱币等,侧重于文物的赏析。《收藏家》、《中国收藏》、《收藏&S226;拍卖》、《成都收藏》其文物鉴赏与文物拍卖所占比例相当。 《装饰》、《荣宝斋》、《紫禁城》、《文物天地》、《中国钱币》、《江苏钱币》、《新疆钱币》、《陶瓷研究》、《中国陶艺家》、《宝藏》、《书法赏评》、《书画世界》侧重于文物的收藏与鉴赏,其栏目大多为收藏鉴赏、品鉴。《装饰》集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研究于一体。《荣宝斋》偏重于中国绘画方面的研究,栏目设置众多,有画苑、鉴赏与收藏、艺术经典等。《紫禁城》涵盖的内容不仅有文物收藏与鉴赏,而且也包括人物故事、杂记掌故、新书介绍等,但以故宫作为研究主题。《中国钱币》、《江苏钱币》、《新疆钱币》、《陶瓷研究》、《中国陶艺家》、《书法赏评》、《书画世界》以钱币、陶瓷、书画鉴赏为主。 3.文博类刊物 此类刊物45种。国家核心期刊4种。月刊6种,双月刊5种,季刊10种,半年刊8种,年刊4种,不定期出版3种,未查明刊期者9种。刊期以季刊为最多。刊物页数为50-90的4种,100-150的15种,160-200的2种,210以上的6种,未查明页码者18种。刊物页数主要集中在100-150。这类刊物的主办单位大多是各省市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学会,侧重于馆藏文物、博物馆学的研究与探讨,也涉及考古研究与历史文化研究,但所占比重较少,其栏目大多为文物研究、文物保护、博物馆学研究、文博简讯。 此类期刊为核心期刊的较少,有的刊物目前还以书代刊,如《天津博物馆(集刊)》、《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等。《湖南省博物馆馆刊》设计较为精制,目录前约有30页彩印的文物图片,包括印章、漆器、玉器、陶俑、陶瓷、金银器等;有的刊物为内刊,如《博物馆研究》、《三苏祠》等。而《丝绸之路》、《中国文化遗产》、《中外文化交流》、《美术馆》也设有专栏对文物、博物馆学进行介绍。 各省市博物馆主办的刊物为国家核心期刊的除《故宫博物院院刊》外,还有前面考古文物类的《中原文物》、《中国历史文物》、《东南文化》。《东南文化》、《中原文物》栏目较多,约有7至8个,除考古研究外,大多为文物鉴赏与研究、博物馆学研究等。这类刊物多以本区域馆藏文物研究为主,辐射周边地区,地域性较强。 各省市博物馆主办的刊物除故宫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三苏祠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其“院刊”或“馆刊”命名,其余博物馆都另辟蹊径,尽量选取涵盖面广的刊名为其所办刊物命名,如河南博物院的《中原文物》,南京博物院的《东南文化》,浙江省博物馆的《东方博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长江文明》,无锡市博物馆的《无锡文博》,安徽省博物馆的《安徽文博》,开封市博物馆的《开封文博》。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至少20多家省级博物馆有自己的刊物。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有2-3本本馆所办的刊物。故宫博物院与首都博物馆所办刊物分两种:一种为学术性刊物;一种为收藏鉴赏类刊物。 有部分博物馆或博物馆学会还创办了博物馆年鉴,记录博物馆大事。如中国博物馆学会创办《中国博物馆年鉴》,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办《中国国家博物馆年鉴》,东莞市博物馆创办《东莞市博物馆年鉴》等。 现将部分省市博物馆及博物馆学会主办的主要刊物略举如下: (1)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博物馆》、《中国博物馆通讯》(内刊)、《中国博物馆年鉴》 (2)北京博物馆学会:《北京博物馆年鉴》 (3)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院刊》(核心期刊)、《紫禁城》 (4)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文物》(核心期刊)、《中国国家博物馆年鉴》 (5)河南博物院:《中原文物》(核心期刊) (6)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核心期刊)、《南京博物院集刊》 (7)上海博物馆:《上海文博论丛》、《上海博物馆集刊》、《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8)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会、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考古》 (9)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海文物学刊》(停刊) (10)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博物馆研究》(内刊) (11)天津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集刊》(以书代刊) (12)首都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丛刊》、《收藏家》 (13)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 (14)甘肃省博物馆:《陇右文博》 (15)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威海市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 (16)武汉文物博物馆学会、武汉博物馆:《武汉文博》 (17)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馆刊》(以书代刊) (18)南通博物苑:《博物苑论丛》 (19)浙江省博物馆:《东方博物》 (20)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福建博物馆:《福建文博》 (21)四川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考古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方民族考古》(以书代刊) (22)四川省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盐业史研究》 (23)四川省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四川省眉山市文物局:《三苏祠》(内刊) (24)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长江文明》 (25)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广东文物》 (26)东莞市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年鉴》 (27)中国钱币博物馆、中国钱币学会:《中国钱币》 (28)新疆钱币博物馆、新疆钱币学会:《新疆钱币》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省市博物馆创办的刊物,详尽者参见表格。 二、部分停刊刊物分析 此次收集的刊物中有部分刊物停刊或改版为其它刊物,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经费、稿源、学术水平等问题。以下列举部分停刊刊物作简要分析: 《青海文物》、《广东文物》、《扬州文博》已停刊。《江西文物》改版为《南方文物》。《湖南考古辑刊》、《苏州文博》、《文物研究》停刊之后又复刊。《青海文物》、《广东文物》栏目设置少,只有考古发掘报告等两三个栏目,内容覆盖面窄,基本只涉及本地的考古发掘。《湖南考古辑刊》停刊之前的栏目设置较少,主要为考古发掘、研究与探索,复刊之后,设立考古新发现、探索与研究、科技考古、文物杂谈、家园凝眸、金石锥指等栏目。《文物研究》复刊之后,在栏目的形式设计上,共设置过28个栏目,从各方面刊登介绍安徽省境内遗址、墓葬调查发掘报告;出土文物的鉴定、介绍;文物保护技术;古文字、书画、藏品等的研究,满足各方面读者(专业及业余爱好者)的需要。从版面上来看,由于考古著述讲究文图并重。配合文字,准确、齐备、美观的图片既是考古论著科学性内容的一部分,也会使书刊整体增色。《文物研究》开始无任何图版彩页,显得有些枯燥和呆板,到近几期四五版彩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使整个期刊增加了鲜活之色。苏州博物馆开馆之后,为了夯实业务基础工作,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恢复了《苏州文博》。其栏目众多,有:专稿、公众服务、藏品鉴赏、文物保护与修复、姑苏文史、吴文化研究、考古文物研究、古籍整理等
Artifacts Shed Light On Social Networks of the Past Researchers analyzed thousands of artifacts like this Salado polychrome ceramic bowl to learn about social networks in the pre-Hispanic Southwest between A.D. 1200 and 1450. (Credit: Mathew Devitt, courtesy of the Arizona State Museum) 研究人员分析了数千件人工制品,像这件萨拉多彩绘陶碗(萨拉多河,墨西哥东北部河流),以研究公元1200-1450年间西南美洲前西班牙时期的社交网络。(由亚利桑那州博物馆Mathew Devitt提供) 3013年3月25日——研究者们研究了数千件公元1200-1450年间的陶器和黑曜石人工制品,以了解西南美洲前西班牙晚期社交网络的发展、消亡和演变。 诸如Facebook和Twitter之类的社交网站的出现使我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但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远距离的社交网络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 《美国科学院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本周发表的一篇文章阐释了西南美洲前西班牙时代晚期社交网络的转变,同时显示那个时期的人们可能仅靠步行维持着惊人的远距离关系。 这项研究处于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人类学家Barbara Mills的领导下,研究对象是年代在公元1200-1450年间的80多万件彩绘陶器和4800余件黑曜石人工制品,这些遗物出土于西南美洲西部的700多个遗址里,即现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西部地区。 在国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资助下,亚利桑那大学人类学系主任Mills与图森市(美国亚利桑那州南部城市)西南考古学会( Archaeology Southwest)的合作者们汇编了一个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430万余件陶器制品和4800余件黑曜石制品,通过对它们进行抽样研究。 随后他们应用正式的社交网络分析,以窥测在一个人口大规模变化的时期——包括远距离移民和人口向大型村落集中,何种的物质文化会导致社交网络的转移和发展。 他们的发现表明,公元1200-1450年这250年间西南美洲地区社交网络的巨大转变。例如,他们发现,当西南美洲南部的社交网络发展壮大然后崩溃,其北部的社交网络变得非常破碎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Mills与西南考古学会的副研究员及亚利桑那大学的毕业生Jeffery Clark共同指导该项目,她说,“社交网络学家们经常讨论网络联系如何变得越来越紧密,或者‘小世界’是如何产生影响的,但是我们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我们长期的研究表明,从数个世纪以来的情况看,社会网络经历了发展-消亡的几个循环,”Mills说,“高度联系的世界可以变得高度分化。” 另一项重要发现是:早期社交网络并不是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受聚落间物理距离的限制。研究者们发现,类似式样的彩绘陶器在相距250公里远的两个村庄里被制造和使用,这表明:虽然唯一的交通方式是步行,但人们在相对较大的地理区域内保持着联系。 “在一个大的范围内,他们制作、使用和抛弃的器物组合都十分相似,这意味着他们的很多日常生活都是相同的,”Mills说道,“这不是一个偶然性事件,而是基于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的。并且,这种交流不仅仅是单纯的物品交换,还有在不同陶器上的制作使用和最后丢弃方法上的互相学习模仿。” Mills感叹道:“在如此长的距离内他们还保持着联系,这让我们十分震惊。要知道在前西班牙时期的西南美洲,他们没有交通工具,也没有负重的牲畜,信息的传递和分享完全是靠双脚完成的。” 社会网络分析法把研究重点放在各个节点的关系上,这些节点可能是个人、家庭或聚落。这种研究视角在考古学领域是比较新鲜的。以往的考古学比较关注的是这些节点的特征,如大小和功能,往往会忽视他们的分布和之间的关系。 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展示了如何将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于物质资料数据库分析网络结构的历时性变化。 “我们已经知道了人们在人口学上的变化——古代居民在何处生活和移民在何地发生,但是关于社会网络的变化我们还一无所知,”Mills说道,“以前我们关注陶器或其他器物的空间分布,但是要想从分布中得知社会关系如何建立的,网络分析法就有了用武之地。” 著名的网络分析学家Ronald Breiger是亚利桑那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并且跟政府有数据方面的合作,也是Mill该项目的合作者之一,他表示,能把网络分析法运用于考古学中对这个领域本身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 Breiger说:“Barbara(Mills)和她的团队是把社会网络观点引入考古学和古代社会的先驱。”这个研究团队除了Breiger,还有来自亚利桑那大学人类学系、西南考古学会、威斯康辛州立大学、亨德里克斯学院、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圣菲研究所和阿尔伯克基的XRF(X Ray Fluorescence,即X射线荧光)考古实验室的优秀研究人员。 “考古学中的网络研究要集中在长期的动态研究上,并且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社会中去——并不一定是西部,这样就能壮大社交网络研究者的团队,”Breiger说道,“运用社会网络和空间分析法,结合物质资料解释文化现象的方法是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前沿方向。” 在未来,Mills希望可以把这种分析模式运用到更古老的社会网络中去。 “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基础,并且希望能够深入下去。我们想把时间再前推400年,”她说,“我们看到了以前使用系统的方法所看不到的东西,这改变了我们对西南美洲的印象。”
文革期间的······ 1. 炎帝陵主殿被焚,陵墓被挖 2. 造字者仓颉的墓园被毁, 改造成了“烈士陵园”。 3. 山西舜帝陵被毁,墓冢挂上了大喇叭。 4. 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大禹庙被拆毁,高大的大禹塑像被砸烂,头颅齐颈部截断,放在平板车上游街示众。 5. 世界佛教第一至宝, 佛祖释尊在世时亲自开光的三圣像之一八岁等身像被捣毁面目。 6.孔子的坟墓被铲平,挖掘,‘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大碑被砸得粉碎!庙碑被砸碎了,孔庙中的泥胎塑像被捣毁。孔老二的七十六代孙令贻的坟墓被掘开。 7.和县乌江畔项羽的霸王庙、虞姬庙和虞姬墓。香火延续两千年至今日,“横扫”之后,庙、墓皆被砸成一片废墟。文革后去霸王庙的凭吊者,见到的只是半埋在二里半露在地上的石狮子。 8. 在横扫一切的风暴中,霍去病的霍陵也遭了殃。香烛、签筒被打烂之外,霍去病的塑像也毁于一旦。 9. 颐和园佛香阁被砸, 大佛被毁。 10. 王阳明文庙和王文成公祠两组建筑包括王阳明的塑像,全部在文革被平毁无遗。 11.古城太原的新任市委书记三把火,第一把是砸庙宇。全市一百九十处庙宇古迹,除十几处可保留外,通通毁掉。他一声令下,一百多处古迹在一天之内全部毁掉。山西省博物馆馆长闻讯赶到芳林寺,只捡回一包泥塑人头。 12. 医圣张仲景的塑像被捣毁,墓亭、石碑被砸烂,“张仲景纪念馆”的展览品也被洗劫一空。“医圣祠”已不复存在。 13.河南南阳诸葛亮的“诸葛草庐”(又名武侯祠)。的‘千古人龙’、‘汉昭烈皇帝三顾处’、‘文韬武略’三道石坊及人物塑像、祠存明成化年间塑造的十八尊琉璃罗汉全部捣毁,殿宇饰物砸掉,珍藏的清康熙《龙岗志》、《忠武志》木刻文版焚烧。 14. 汉中勉县“古定军山”石碑,也因诸葛亮是个“地主份子”而被砸毁。 15. 书圣王羲之的陵墓及占地二十亩的金庭观几乎全部平毁,祗剩下右军祠前几株千年古柏陪伴书圣失去了居所的亡魂。 16. 文成公主当年亲自主持塑造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二人的塑像,安放觉拉寺。被捣毁。 17. 合肥人代代保护、年年祭扫的“包青天”墓,也毁于一旦。 18. 河南汤阴县中学生将岳飞等人的塑像、铜像,秦桧等“五**”的铁跪像,连同历代传下的碑刻“横扫”殆尽。 19. 杭州**青年砸了岳庙,连岳飞的坟也刨了个底朝天。岳武穆被焚骨扬灰。 20. 阿拉腾甘得利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园被砸了个稀烂。 21. 朱元璋巨大的皇陵石碑被拉倒;石人石马被炸药炸得缺胳膊少腿;皇城也拆得一干二净。 22. 海南岛的天涯海角,明代名臣海瑞的坟被砸掉,一代清官的遗骨被挖出游街示众。 23. 湖北江陵名相张居正的墓被红卫兵砸毁。焚骨。 24. 北京城内的袁崇焕的坟被夷成了平地。 25. 黎平故里安葬的是明末名臣何腾蛟,他的祠堂中的佛像被扫了个一干二净,而且把黎平人最引以为荣的何腾蛟的墓给挖了。 26.吴承恩的故居在江苏淮安县河下镇打铜巷。他的故居不大,三进院落,南为客厅,中为书斋,北为卧室。几百年来,曾有无数景仰他的人来此凭吊此故居和他的墓。可是现在《西游记》成为“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里的“封”,吴氏故居也就“被毁为一片废墟”。 27.红卫兵掘开蒲松龄的坟,教书匠蒲松龄真穷,墓里除了手中一管旱烟筒、头下一迭书外,只有四枚私章。他们对蒲氏私章不屑一顾,弃之于野。尸体被捣毁。 28. 建于一九五九年的吴敬梓纪念馆在文革中被铲平。 29. 山东冠县中学红卫兵在老师带领下,砸开千古义丐武训的墓,掘出其遗骨,抬去游街,当众批判后焚烧成灰 30.张之洞的坟被刨开。张是个清官,墓里没一点珍宝,红卫兵将张氏夫妇尚未腐烂的尸体吊在树上。张氏后人不敢收尸,任尸体吊在树上月余,直到被狗吃掉。
我为什么要学考古 任何一个文化都需要传承,我们学习考古,不单单是考古这么一个简单的学科,下面包涵了和诸多学科共同联系的方面,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文物保护技术的人员去修复,去保护,让更多人有机会实实在在的了解到古代的文明。 接下来,一个遗址有没有必要去保护,去规划,就有文化遗产管理的人员去做这个事情,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更多的问题需要去思考,去解决,这个学科也是目前新兴的,发展中的。 举些例子,现今很多配合基本建设的发掘中,能有机会让考古工作者去发掘都算是不错的了,更多的情况就是一推车下去,所有的文物就被毁了,是啊,我们考古阻碍了经济建设,还真是没有意义,有些考古工作者,为了不让这些文物被毁,哪怕仅仅清理走,都有很大的困难。被打的不是一个两个……您说他们做这些有意义吗?您觉得文化遗产不应该被更多的人了解吗?您觉得是否只看现在不回顾过去吗? 与我所见,考古也不仅仅是研究历史,以史证今那么,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追求,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一个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失去了太多太多,一个民族在发展中,很多文化传统也在丧失,我个人觉得是一种悲哀,而这些,应该是考古的目的之一,但不仅仅是考古就能解决的,多学科的配合,多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才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当然要是您认为精神文明不重要的话,那另当别论……
武当轻功的修炼 在传统的武功中,轻功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古时候练武的人,不论习哪门哪派的功夫,都极其重视身法的轻灵,若动作迟缓,则不仅难以制人,反而容易被人所制。所以古时侯练武的人,多兼习轻功。 武当轻功属于武当内家功夫的一种,以练内气为先,用意将丹田气往上引提,从而使身体飘逸,气通百脉,而身轻似燕。练习武当轻功可使人心境开阔爽朗,乐观无忧,有延年益寿的效果。 武当轻功内气的修炼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丹田运气周转法,以练内气随意念在体内的周转运行;二是外气引入丹田法,以吸收外气使内气充足。 1、丹田运气周转法 练习时,身体自然站立,全身放松目视前方,舌舔上腭,贯通任、督二脉,采用逆式呼吸法。两臂从身体两侧缓缓上举,侧平举时,翻转手掌,两臂向体前慢慢移动呈抱球状,围拢,两小指尖接连,大拇指竖起,使肺经畅通,然后左手缓缓放下,以手掌护住丹田,拇指盖住肚脐眼,其他四指自然分开各护于丹田周围,再用右手掌覆盖在左手背上,意守1分钟,两掌随呼吸而施加压力;吸气时,腹部往内收缩,手掌也随之加以压力,呼气时,腹部向外鼓起,手掌也随之向外但不用力。鼻吸口呼,呼吸以缓慢、细匀为宜,有节奏的进行,每次练功先做10次,一呼—吸为1次。 此功作完,按以上动作及呼吸方法,使丹田内气左右运转,向左运转12次,向右也运转12次。初练时,用手掌挤压腹部肌肉使之左右转动,内气也随之运转。练功3个月后,不用掌力帮助,内气也能随意念而运动,即意到气到。 2、外气引入丹田法 练功时,身体自然站立,全身放松,目视前方,舌舔上腭,贯通任、督二脉。翻转掌心朝外,手指松开,两臂从体侧缓缓扬起,掌心呈凹形。意念在内劳宫穴,似托一球于掌心,意念将外气引入劳宫穴,再沿手三阳经到体内沿任脉送入丹田。停顿1分钟,手掌往下翻,恢复侧平举状,两臂向前移呈前平举,微屈两肘,两掌汇拢相隔一个掌宽,内劳官穴相对。然后两手慢慢拉开再合拢,这样一合一分,反复做12次。两手掌距离从一个掌起,渐渐到两拳,再到略宽于两肩为准。每增宽—次距离,做分、合12次,掌心会产生大量热量,甚至有麻感,两臂恢复为前平举状,再反转手掌使掌心朝上,意念再次存于劳宫穴,将外气源源输入送归丹田,吸收外气1分钟后收功。 收功时,两臂呈侧平举,弯两肘,两臂扬高至头部,两中指对准太阳穴贯气1分钟,两掌沿胸前任脉而下,至带脉处,两掌分开,从两腿侧垂直放下,两腿并拢,该功练3个月,连同丹田运气周转法共练6个月。此时能收外气,内气充盈,演练轻功则可得心应手。 武当轻功除了练丹田内气之外,还要练习跑步、跑桩、跑砖、顶功几个部分,目的在于锻炼脚步的轻稳和身体的浮劲。事实上,虽然武当轻功并不像我们通常在武侠电影或者小说里讲的腾空而起、飞檐走壁那么神奇、夸张,但是修炼成功之后,也可以使人凭借内气运行到头顶,使人全身重量都集中到上面、脚下稍有凭借就可以达到跳高跃远、身轻灵活、起落稳健的境界。修炼武当轻功,需要坚持长年累月的刻苦练习才能修炼成功。
十二种简易武当道家养生法 武当道家养生功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遵循传统道家“天人合一”等古代哲学思想,吸取一切有益人体健康的养生方式,形成一个独具特色、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体系。下面向大家介绍十二种简单易学的日常道家养生方法。 1、梳头:各式梳子或手指均可,每日梳头十至百下,具有按摩头皮、醒脑开窍的功效,对视力、听力也很有帮助。 2、鸣鼓:以手掌紧压住双耳数秒,然后迅速离开,多做几次可振动耳膜,减缓耳窝退化;平时生活中可常按摩耳朵,揉捏、提拉等各种手法均可,可改善头痛、晕车等诸多不适症状,体质虚弱者常按摩耳朵,还可预防感冒。 3、揉眼:用手部柔软的部位揉按眼睛、眼眶四周,促进眼周血液循环,可明目、醒脑,还兼具美容作用。 4、捏鼻:常以两手食指摩擦鼻翼两旁的迎香穴,或在鼻子上搓捏,可促进嗅觉灵敏,减少鼻过敏或呼吸道感染机会。 5、叩齿:齿对齿轻叩,或牙齿空咬,可防止牙龈退化、牙周病等口腔问题,可促进脸颊肌肉活动,使脸颊丰润,防止双颊下垂。 6、吞津:闭口做漱口状数回,然后吞下口水。人的唾液未接触空气氧化时,并不会发生异味,反而有股香甜滋味。唾液中含有许多消化酵素与营养成分,常吞津有助消化功能。 7、转颈耸肩:肩颈部有脊椎及许多通往头部的重要血管,常转动颈部,耸耸肩膀,帮助肌肉活络,年老时发生脑血管疾病的机率会大幅降低。 8、干擦:用手掌或柔软干净的干毛巾在脸部轻轻抹擦数回,胳膊等裸露处也可以用此法抹擦,有助于皮表循环,皮肤润泽。 9、拍肩:左手自然上甩拍右肩,右手拍左肩交替,也可用手掌自然交替。 10、转腰:右手顺弯腰之势向左脚尖伸展,起身,换左手向右脚尖伸展,轮替数回。 11、握拳拍掌:双手紧握后放松,反复数次;双手拍掌数次,直至手掌发热,直立、行走或坐姿时均可进行。 12、踩脚尖:右脚跟踩左脚尖,左脚跟踩右脚尖,交替数回。 以上12种武当道家养生方法,适合各种人群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练习,就可以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不过,在练习上述养生方法需要用手按揉面部时,要注意先将手清洗干净,以防手上的细菌在按揉过程中进入毛孔,不利于身体健康。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