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长子
叶家长子
关注数: 20
粉丝数: 40
发帖数: 8,613
关注贴吧数: 10
匈奴与帕提亚是否有过战争? 军臣单于时期匈奴已经扩至最大范围,雄踞北亚;此时伊朗高原上的帕提亚王朝历经数代,国王米特里达梯一世奋三世之余烈,东抵大夏(阿富汗)、西并美索不达米亚(伊拉克)。 当此之时两大帝国是否曾会猎于康居(哈萨克斯坦),角力抵触于大夏?
新版本怎么没了广告书币功能? 如同所示,最新版本的广告书币去哪了?
为什么说刘备是三国皇帝中出身最低的 最近看见有人说刘备出身皇族、卢植学生…不是皇帝里出身最低的。 我只想说恐怕你搞错了“出身”的含义,这里的出身是指为官仕途起步途径。 就像后世科举制度时期,人们把科举得官视为正途,歧视其他得官途径一样。 东汉也是有仕途鄙视链的,凡是非察举出身的官员都是非主流,所以才会有“门生故吏”这种社会关系。 门生可不是普普通通的老师学生关系,而是必须有经传关系,即师傅把自己学术衣钵教给你,我们常常能在后汉书道这样的记载:李恂字叔英,安定临泾人也。少习《韩诗》。 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也。七世祖仁,从同郡戴德学,著《礼记章句》四十九篇,号曰“桥君学”。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 老师教你这些学术成就,你才能算的上人家门生。 显然刘备于卢植关系达不到这种程度,在政治上自然得不到加成。 我们再来看看孙权、曹操。 曹操:裴松之引注:魏书曰: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讬。"由是声名益重。 显然乔玄用托妻子的方式给他加了政治加成。 孙权更不用说了张昭、张纮有的是经传加成。 故吏就是指察举征辟: 刘备是纯军功起家,即没有三公大将军征辟为吏,也没有州郡举孝廉、选茂才。 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举主:正是京兆尹:司马防;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 孙权: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就这样的出身刘备不是最低,被士大夫看不起也就不奇怪了(相同出身的:董卓)
襄樊之战曹军兵力 襄樊诸军:《三国志·诸曹夏侯传》: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 《三国志·魏志·张乐于张徐传》:于禁等没。羽围仁於樊,又围将军吕常於襄阳。 《三国志·魏志·满田牵郭传》:关羽围襄阳,宠助征南将军曹仁屯樊城拒之。 明确的有征南将军曹仁、裨将军吕常、奋威将军满宠。 按1、合肥之战三将军屯合肥军七千;2、官渡之战:于禁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可见曹操一名将军兵力当在两千五至三千左右。 因此襄樊驻军:约七千至万余。 2、第一批援军:于禁七军。 《三国志·吴志·吴传》: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 兵力:三万以上。 3、第三批援兵:徐晃十三营人马 《三国志·魏志·张乐于张徐传》: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 结合同篇传记: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 《三国志·魏志·和常杨杜赵裴传》:太祖徙出故韩遂,马超等兵五千余人,使平难将军殷署等督军 归徐晃指挥的十二营主官应都是将军级,故结合徐晃本人共十三营。 按推算襄樊驻军的原则推算徐晃军应有三万。 因此襄樊之战直接与关羽交战的魏军前后最少在七、八万左右。 此处不算上未抵达战场的曹操主力、召回的淮南诸军。
看到三国吧为孙权袭荆州想军事地理理由我就想呵呵 孙刘联盟矛盾再大有下面三个大?富氏、邱氏与斯氏是阶级敌人;富、斯图谋肢解邱氏帝国;
关于孙权借荆州一点看法 有人经常把孙权借荆州当成刘备欺骗了孙权,或孙权犯了巨大的错误。 孰不知,这是孙权得无奈与精明之处! 无奈于自己兵力不足,以及赤壁战后三家态势与己不利。 为什么说孙权兵力不足和态势不利呢? 首先我们看看孙权的兵力,赤壁之战前孙权的总兵力大约在十万人左右。 有人或许要说了不对吧,根据《晋书·武帝纪》吴国灭亡时期有兵二十三万,这还是经过西晋灭吴战争一系列战役后的数据,作为吴国全盛时期的孙权怎么滴也该有三十万左右吧? 怎么会兵力不足呢? 这里我要声明句,因为时代不同,你们也说了吴国鼎盛时代! 吴国鼎盛时期的版图含荆、扬、交、广四州,相当于东汉时期大半个荆州、扬州和交州,按现如今的行政区域是囊括了:湖北、安徽、江苏三省长江以南地区(不准确)和浙、闽、赣、粤、桂五省全境加北越地区,国家掌握户数户五十二万三千,人口二百三十万。(《晋书·武帝纪》) 而赤壁之战开始前孙权的版图呢? 不好意思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孙权传》关于孙权即位时的记载: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五郡。 有熟悉三国的朋友或许该说了:哎,不对吧!不是说江东六郡吗?怎么成五郡了? 不好意思,第六个郡新都郡是孙权于建安十三年春讨伐山越后由丹杨郡划出来新设的,实际上版图没有什么变化(实际上是应该有变化的,同年诛杀江夏黄祖,孙权应夺取了部分江夏地区,同时讨伐山越获得不少人口,不过总体上没什么变化) 好了书归正传,可想而知,以区区六郡(为了尊重读者还是叫江东六郡得了)绝无可能维持的起近三十万人马的。 更何况如果孙权真的拥有三十万人马,那么作为赤壁之战前孙权主要对手的刘表早该被其击败吞并了。 因为根据《三国志·魏书· 董二袁刘传》记载刘表的兵力不过十万左右,分布于九郡,孙权真有三十万人的话,孙权随便抽个十五万人就能横推了。 关于刘表的兵力原文是《董二袁刘传》中两段话:…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 …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说表曰:“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 正因为兵力相当,才造成了,刘表与孙权之间的长期对峙。 关于孙权兵力最最重要的依据则来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赤壁之战中孙权发言的记载: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有人该问了:就算孙权只有十万左右的兵力,那也已经是一股非常庞大的力量了,又何来兵力不足的说法? 这话很对,但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任何一个政治军事集团,他都面临着多个战略方向威胁,因此绝对无法将所有力量集中在一个方向使用。 放在孙权身上,则是其内有山越,外则北曹、西刘(赤壁之战时也变成曹操),南交州(诸将:士燮、吴巨等)。 赤壁之战这种决定政权存亡的战略决战中,孙权的兵力调动恰恰体现了这点:“…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以上为《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中孙权对周瑜要求调集的兵力五万做出的回复。 可见哪怕拥兵十万,孙权手头上可以直接调动的机动部队最多三万,再多就要从其它方向驻防兵力中抽调了。 而到了赤壁之战后次年,孙权命周瑜西取江夏、南郡,自己则亲自于东边发起进攻合肥的战役,同时于两个方向用兵,还要留下人马保卫老巢,其对于总兵力仅十万人的孙权,兵力可谓紧张到了极点。明显的兵力不足了。 孙权兵力的不足已经一目了然,那么形式不利又从何说起呢? 事情还得从赤壁之战说起,我们都知道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一个冬季,曹操兵败退走。 随即周瑜集群(孙刘联军),便进逼南郡,分兵荆南开始了反击。 于此同时,原本孙权对周瑜所保证的“…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抽调各地守军组成的赤壁后援部队,立即改变作战目标,北进合肥,意图趁机夺取东汉扬州刺史部全境,一时间形势似乎一片大好。 可谁也没料到,这一片大好的形势,却给了孙权一个“大惊喜”,留了个大难题。 什么“惊喜”?什么“难题”? 孙权决心乘曹军主力败北,扬州空虚的机会,一举夺取扬州江北郡县,全据扬州的计划失败了,西线周瑜败曹仁下江陵括地千里(真地括地千里,夏口到南郡最西边的巫县直线距离大约五百多公里,如果把刘备荆南地区算进吴境,南北也差不多这个距离)。 《三国志·吴书书·吴主孙权传》的记载是: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关于孙权借荆州 有人经常把孙权借荆州当成刘备欺骗了孙权,或孙权犯了巨大的错误。 孰不知,这是孙权得无奈与精明之处! 无奈于自己兵力不足,以及赤壁战后三家态势与己不利。 为什么说孙权兵力不足和态势不利呢? 首先我们看看孙权的兵力,赤壁之战前孙权的总兵力大约在十万人左右。 有人或许要说了不对吧,根据《晋书·武帝纪》吴国灭亡时期有兵二十三万,这还是经过西晋灭吴战争一系列战役后的数据,作为吴国全盛时期的孙权怎么滴也该有三十万左右吧? 怎么会兵力不足呢? 这里我要声明句,因为时代不同,你们也说了吴国鼎盛时代! 吴国鼎盛时期的版图含荆、扬、交、广四州,相当于东汉时期大半个荆州、扬州和交州,按现如今的行政区域是囊括了:湖北、安徽、江苏三省长江以南地区(不准确)和浙、闽、赣、粤、桂五省全境加北越地区,国家掌握户数户五十二万三千,人口二百三十万。(《晋书·武帝纪》) 而赤壁之战开始前孙权的版图呢? 不好意思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孙权传》关于孙权即位时的记载: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五郡。 有熟悉三国的朋友或许该说了:哎,不对吧!不是说江东六郡吗?怎么成五郡了? 不好意思,第六个郡新都郡是孙权于建安十三年春讨伐山越后由丹杨郡划出来新设的,实际上版图没有什么变化(实际上是应该有变化的,同年诛杀江夏黄祖,孙权应夺取了部分江夏地区,同时讨伐山越获得不少人口,不过总体上没什么变化) 好了书归正传,可想而知,以区区六郡(为了尊重读者还是叫江东六郡得了)绝无可能维持的起近三十万人马的。 更何况如果孙权真的拥有三十万人马,那么作为赤壁之战前孙权主要对手的刘表早该被其击败吞并了。 因为根据《三国志·魏书· 董二袁刘传》记载刘表的兵力不过十万左右,分布于九郡,孙权真有三十万人的话,孙权随便抽个十五万人就能横推了。 关于刘表的兵力原文是《董二袁刘传》中两段话:…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 …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说表曰:“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 正因为兵力相当,才造成了,刘表与孙权之间的长期对峙。 关于孙权兵力最最重要的依据则来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赤壁之战中孙权发言的记载: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有人该问了:就算孙权只有十万左右的兵力,那也已经是一股非常庞大的力量了,又何来兵力不足的说法? 这话很对,但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任何一个政治军事集团,他都面临着多个战略方向威胁,因此绝对无法将所有力量集中在一个方向使用。 放在孙权身上,则是其内有山越,外则北曹、西刘(赤壁之战时也变成曹操),南交州(诸将:士燮、吴巨等)。 赤壁之战这种决定政权存亡的战略决战中,孙权的兵力调动恰恰体现了这点:“…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以上为《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中孙权对周瑜要求调集的兵力五万做出的回复。 可见哪怕拥兵十万,孙权手头上可以直接调动的机动部队最多三万,再多就要从其它方向驻防兵力中抽调了。 而到了赤壁之战后次年,孙权命周瑜西取江夏、南郡,自己则亲自于东边发起进攻合肥的战役,同时于两个方向用兵,还要留下人马保卫老巢,其对于总兵力仅十万人的孙权,兵力可谓紧张到了极点。明显的兵力不足了。 孙权兵力的不足已经一目了然,那么形式不利又从何说起呢? 事情还得从赤壁之战说起,我们都知道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一个冬季,曹操兵败退走。 随即周瑜集群(孙刘联军),便进逼南郡,分兵荆南开始了反击。 于此同时,原本孙权对周瑜所保证的“…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抽调各地守军组成的赤壁后援部队,立即改变作战目标,北进合肥,意图趁机夺取东汉扬州刺史部全境,一时间形势似乎一片大好。 可谁也没料到,这一片大好的形势,却给了孙权一个“大惊喜”,留了个大难题。 什么“惊喜”?什么“难题”? 孙权决心乘曹军主力败北,扬州空虚的机会,一举夺取扬州江北郡县,全据扬州的计划失败了,西线周瑜败曹仁下江陵括地千里(真地括地千里,夏口到南郡最西边的巫县直线距离大约五百多公里,如果把刘备荆南地区算进吴境,南北也差不多这个距离)。 《三国志·吴书书·吴主孙权传》的记载是: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下一个会是谁 获鹿之役,宋、金两国乾坤一掷,两军对垒,披甲持戈之士几达四十余万,若计羡卒,则陈师百万绝非妄言虚语。 如此三日并照,血月临空之象,无不昭示,此战之惨烈必属空前! 正所谓: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翻地覆。 果然,相持不过数日,两军陈而后战,仅仅由晨至午,不过半日,便已血流漂杵,交毂之声之声直上云霄,血煞之气直冲斗牛。 晓将勇士或亡于阵中,或陨于沙场,不计偏裨,仅以方面之任,两军便阵亡了:宋:西蒙古王扎胡思汗、统制:王顺、呼延通;金军行军万户:斜卯阿里、完颜突合速; 比及日落尚有半日,不知尚有哪些大将终将归宿于此,不妨请诸位预测一番?
三国鼎立后,蜀国除了魏、吴以外还能如何扩张? 话说刘备兵败猇亭、诸葛亮六出无功,那为什么蜀国不能如春秋时代的秦国、和同时代的东吴一样向西向南吞并蛮部来增加自己的国力呢?
关于昆阳之战的一点看法 关于昆阳之战的一点看法
亚氏王将东侵牍 小臣翟道县西甲二燧燧长簪袅奏报,近有羌戎至 亚氏王将东侵牍 小臣翟道县西甲二燧燧长簪袅奏报,近有羌戎至燧下以远掠所获“秦人”换购盐、布帛,臣依鲁国赎人之义,赎之。 不料其人入障,乎吐戎语,神态急切,甚为激动。如此再三,我等皆不识其言,方转用羌语,吾命识羌言者辩之,方知,其意为:汝等莫非不是希拉(腊)人? 其后吾命人数与语,始知其人为西土大国王者书记官,其国命希拉,本西土小邦,然其王雄略,行吴王吞越侵楚故辙, 先并同族诸邦如何,然后行魏氏武卒之法,练劲兵数万,东渡侵邻国波氏者, 波氏者东西万五千里,南北六千里,师百万,车万乘,仅数年竟为其王所并,然后其王西并艾吉,东吞身毒,此数国皆万乘,待回师于大雪山口遇涉沙海翻雪山胡贾,始知雪山之东有东土列国,其王有意东侵,乃遣其率武卒数百以胡贾为向导东行探路,不料过雪山,跨草地,东行近万里,及至流沙,向导死于热风,遂失方向,待出沙海人马折半,又无向导几经转折终为月氏戎所擒,入戎狄数年习得狄语,终为小部送至燧障换以钱帛。 闻其王欲东侵,下吏小臣特冒死上奏,请王上诸卿早做准备。 廷尉牍。 王(更元后)八年,廷尉左监奏:前陇西烽燧奏牍一事已审结,对比军吏、及所谓西国隶臣,供词、行迹等,以为事迹属实。 伏唯王上圣裁。 严君上西王东侵必败牍 臣奉王命数与西王臣语,以为西王不来则亦,来则必败。其因有四。 观西王臣言,西王得数倾万乘,实未托孙武子之臼。何也,盖西王前其国与波氏、艾吉通商贾、行旅数百百载,其言相通,俗相近,几如吴越,虽与身毒远隔万里然身毒与波氏通数百年,可谓知己知彼亦。然我中土,素不与西土通,虽偶有亡命胡贾贩丝帛于期间,然多至长城亭障之外则止,是不足以知我虚实。若来何以胜我?此其一也。 与西臣语,其王以类武卒之策,倾人社稷、数亡万乘,然承魏氏之弊,限于钱帛田宅,兵不过五万,骑不过万,虽并吞数万里得人丁无数,却如昔时吴吞楚一般,未及消化,无从统治,仅以区区钱粮以奉武卒,今虽过数载,料其以小邦临大国,必不敢多用异族之兵,吾料其兵必不足二十万,骑不足三万,多恐其武卒不能制以。而吾大秦行商君之法,力耕尚战,库有数年之积,若其东侵可征发百万,以积蓄与战数年,料以多击少,定能胜之。此其二。 西臣语其东来,越雪山,跨草地,涉流沙,经走廊,期间所过,多绿洲小邦,行牧戎狄,行程逾万里,期间所过邦国、部族无有万人一年之积,若如此西王东侵承不足滤,料其不计代价远涉万里,及至边塞亭障,必以人困马疲,到时精选一师,选一上将依亭障、坚壁清野,则西王辎重无所得,野无所掠,待其困顿或以财物为饵,或待其回师掩杀,则其师可覆其王可禽。此其三。 其王勇锐,常身先士卒,亲冒矢石,为此数被创,此不寿之相,非王者所应为。若其仍行亲征,吾等行勾践故策,伏勇锐之士,待两军交穀,行专诸、要离之事,(决死突击)。则其必覆阖闾之辙,只是其本壮年,未知有子否,若如此,恐非如吴国师败而以,恐有身死国灭之祸。此其四。 如此之三、四以大王之明,司马(司马错)之贤,相邦(张仪)之智,若能再使东方有事数年(连横互掐),则西王之侵承不足滤!
三藩bing力构成:平西藩:王府旗bing:六千 三藩bing力构成: 平西藩:王府旗bing:六千
镇压三藩靠绿营的原因入关时八旗旗分佐领总数:583个佐领28 镇压三藩靠绿营的原因 入关时八旗旗分佐领总数:583个佐领28个半分佐领,顺治朝十七年增加了七十个整佐领减掉七个半分佐领(数据来自孙静的《康熙朝编设佐领述论》,为旗分佐领总数,不含包衣旗),按皇太极崇德旧例,200丁为一佐领(康熙十三年,图海、明珠改请以130-140为一佐领,但当时三藩叛乱,显然不可能战时完成改革),那么康熙元年,八旗可以从军的丁数估计为132700人,按朱义明的《清代中前期人口数量及增长率辨析与重估》一文给出的顺治八年—康熙二十三年年增长率(已经除去死亡率了)为千分之六计算(实际上八旗条件好与民户增长率应更高,考虑到毕竟不是学术论文,也是我个人瞎想就直接套用了)。到康熙十三年八旗丁数大致为143432(再次强调不含包衣旗) 三藩之乱爆发后,清廷先后派出了:以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赴两湖迎击吴三桂(十二年十二月任命,十三年正月出发,实际驻守荆州阻止吴三桂渡江) 以都统赫业为安西将军配合西安驻防将军瓦尔喀加强汉中守备,同时任命副都统马哈达率军进驻兖州(按清史稿.兵志:山东德州在顺治十一年设置了驻防八旗,此处应该为增兵后率军移防),扩尔坤驻太原(按清史稿.兵志顺治六年派驻驻防八旗,此处应为增兵)等候调遣。 十三年正月又以席卜臣为镇西将军率军加强西安兵力,二月任命雅尼翰为镇南将军守武昌。(同月孙延龄在广西叛乱) 三月以额驸华善为安南将军镇京口(此地顺治十六年设镇海将军驻防,应为增兵)同月耿精忠叛乱,命希尔根为定南将军率军赴江西(意图明显是阻吴耿合流,窥逼岭南尚藩) 四月以阿密达为扬威将军,驻江宁,赖塔为平南将军赴杭州(两地顺治年间皆设驻防八旗,明显为防御耿部增兵),以根特为平寇将军赴广西讨伐孙延龄,同时以禁旅遣将分防情形寄示尚可喜(逼尚就犯) 五月应对耿部犯浙,命定南将军从杭州出击,同时命将军喇哈达补防杭州。(六月到) 六月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赴岳州(明显为勒尔锦后援,二路大军)命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赴浙江(组成东路重军集团,讨伐耿部)贝勒洞鄂为定西大将军赴四川(企图汇合西北三将军组建西路重兵集团,复制顺治末年伐永历政权旧策) 八月平寇将军根特病死军中,加上耿部进犯安徽、江西,广西叛乱加剧,九月,清廷再次决定增加重兵集团数量,于是命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大将军,携振武将军汇合前面到江西定南将军希尔根部组成江西集团,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赴广东驰援根特遗部。 至此清廷由西向东形成了七个八旗重兵集团(陕西一个、两湖两个、江西一个、广东一个、江、浙各一个) 七个重兵集团组建后,很显然作为八旗兵源的旗分佐领,除了留守京城保卫皇室的少量人手,已经已经无丁可用了。 因此当有人告知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密谋造反时,清廷只得抽调八旗制度中贱籍旗下人(八旗王公大臣的奴仆)、包衣旗(皇室奴仆)人丁,交由信郡王鄂扎、大学士图海组成抚远大将军军团,抽调外藩蒙古中最可靠的科尔沁诸部的扎萨克旗兵(也是八旗制度,扎萨克类似于八旗制度下的诸侯国,扎萨克旗兵类似王国兵)予以镇压。 在此情况下,当靠动员已达最大规模八旗制度独自镇压下三藩之乱已成为泡影。所以作为清朝皇帝眼中“体制(八旗)”外的军事力量—绿旗营兵(简称绿营)变成了最后的砝码。
八旗到底是军队呢?还是特殊户口制度?我本来不想发这种帖的,但 八旗到底是军队呢?还是特殊户口制度? 我本来不想发这种帖的,但实在有人把我逗乐了,本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故此发帖予大家一起乐:八旗最初是军队,但随着时间推移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世兵户籍制度。 何以见得?从八旗营制出现和八旗户口的增多。 最初努尔哈赤时期,人口少,战争动员需要,几乎每战都要出尽全力,全民皆兵,因此,此时八旗制度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军队。 随着,征服人口领地的增加,战争以不需要全民参与,八旗开始抽调精壮参与战争,这时随着汗位更迭,一个问题出现了新统治者面前:怎么保证八旗为我所用,而不是八旗旗主王公造反的实力? 首先得在八旗有自己人,于是八旗大臣出现,可又有新问题,八旗大臣由于出身问题(某旗出身)未必和大汗一条心,怎么办? 继续掺沙子,借口有功、按抚,把八旗中他族成员交本族王公管理,一口气让大臣(都统)成了24个,总能让大汗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获得多数票。 最后,把王公兵权卸了,借口战争频繁,临时抽调太麻烦,费功夫,平时设营统带,战拜将出征。一口气设了:前锋、护军、骁骑诸营。诸营兵为各旗精壮、官为各旗官员。 从此八旗从军民合一,向世兵户籍制度演变。 入关后,随着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废止,八旗各级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日渐转变为民事官员和预备役军官,负责管理各旗民事、为各大营提供兵员和等待奉命入营从征的机会。 那么,现在请诸位告诉我,八旗到底是户籍制度呢?二十四支按族别分兵种(满重步、蒙骑兵、汉火器)的军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