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查看
不可不查看
关注数: 46
粉丝数: 86
发帖数: 23,805
关注贴吧数: 17
赵括死搬兵书不知变通是完全正确的 兵书说了,陷入死地就要实施突围,赵括这是这样死搬兵书了。当然实施突围不等于突围成功,战争是双方的互动,不能其中一方想干什么就能干成什么。只有司马迁“灵活变通成”“赵括无能啊,不许突围”,对不起,这种“灵活变通”是彻底错误的
白起有什么值得崇拜的? 因为神秘才值得崇拜,所谓神秘就是现代书生不明白古代战阵队形,神秘感就导致崇拜感。在我眼里古代战阵一点都不神秘。兵与兵横向净距离两步(迈步两次,不是四次),最前排与次前排纵向距离一步半(约一米),然后排与排距离逐渐放宽。这是微观的。宏观战阵可见古罗马《兵法概论》,就别拿中国古代兵书找答案了,中国古代兵书对阵法很保密的,硬是秘而不宣,都让你们平民百姓知道了,人家兵书作者还有啥神秘感呀?誓死保密!兵书就说那些云里雾里没法执行的,这才显现神秘莫测之感。要想弄清古代战阵,只有从古代外国兵书找答案,古代中国兵书没戏。不过,我偏偏熟读古代外国兵书。对古代战斗队形没有神秘感,没有神秘感也就没有崇拜感。白起在我眼里就是透明的,他那些“招数”我都预先知道,当然就没有崇拜感了
长平之战在这个指标上是古代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胜利之军流血最多的古代战役。我不要听那些“胜利者是多么的辉煌”的战役,那基本上都是吹牛逼,中国古代的所谓辉煌胜利更是吹牛逼,胜了是不假,谁来证明他那个辉煌度?就凭文人“写了”?凭什么“写的”,文人史官是 军队文职么?(外国古代记录战争者至少也是军队文职,甚至直接就是统兵大将)。既然不是军队文职,没去过战场(不用你跟敌人拼命,就充当战地记者就行),怎么知道的胜败原因?怎么知道的胜败程度?摆明了是脑补。司马迁就连脑补都不严肃补,每一个完整意思全都在违反军事常识,就连模糊性都不存在了,就连质疑都不用了。直接拿着军事常识就可以将其证伪,不是质疑是否决!长平之战胜利之军(秦军)被败亡之军搏杀了三十万人,请问全中国全世界还有那一场战役胜利之军被杀三十万的?别跟我扯胜利之军虐杀多少敌人哦?现在讲的是胜利之军被杀多少人,不是讲胜利之军单方面杀人而敌人不还手。胜利之军被杀多少人反映这个民族的民族斗志,失败者不是“只要是败了就可以任意宰杀的”,失败之军单方面不还手被杀得越多,那就表示这个民族越操蛋!胜利之军的所谓胜利只能表示敌人比你更臭!要是一个民族的内战史整天就是“你虐杀我,我虐杀你”(失败者乖乖被杀),这个民族就一定是世界倒数第一!
我要是南宋首位皇帝就这么用人 岳飞滚蛋!根本不允许有岳家军存在!当然岳飞也就不可能被我杀了。岳飞的辉煌战绩全是文人瞎编的!一说抗金就是岳飞,什么都是岳飞。大搞神秘大将崇拜,恶心死了!第一个就要让迷信的化身滚蛋!滚得越远越好!秦桧可以让他去搞公田法。秦桧刚从金国回来,没什么土地,思想感情不会站在兼并了大量土地的大官僚阶级一边。再加上搞公田法可是风险巨大的举措,非能人不可。至于秦桧卖国什么的,我又不让他主持议和,他那个卖国的毛病“发挥不出来”。王伦就让他主持议和好了。王伦喜欢骂人,连我都敢骂,好哇,就让他发挥特长,去金人那里骂去,骂个够。不过有一条,金人可不像大宋皇帝那么好说话,要是把金人惹翻了,当心金人一刀宰了他,到时候连我都没法救他。还有曲端。待续
中国不需要岳飞精神,岳飞精神是负面资产 翻开吹捧岳飞的系列化理论,全都是一个指向:“光荣属于大元帅,你们小人物全都不行,你们就等着单方面不还手挨杀好了”,这一套理论即适合于金军也适合于宋军,还能跨越时代适合一切下等人(地位下等而已,人格甚至可以比岳飞这个上等人都高),反正就是你们下等人全都不行。在污蔑下等人这个操作平台上,才有岳飞的八面威风、叱咤风云。岳飞以少胜多的“倍数”就是通过对下等人不堪一击的衬托,来显示岳飞的神威。什么叫“岳飞精神”?岳飞精神就是“下等人不行,大将嘎嘎牛逼”。要是中国人民全都信仰了这种岳飞精神,就会自我卑贱、自我暗示、自我污蔑。一边自我卑贱一边沉浸在“大将嘎嘎牛逼”之中不可自拔。这套依靠污蔑下等人来吹捧岳飞的岳飞精神,是腐蚀国民斗志的毒药。这种岳飞精神是负面资产。
向英勇奋战、至死不降的四十万赵军战士致敬! 向英勇奋战、至死不降的四十万赵军战士致敬!向赵军最杰出的代表赵括致敬!强烈鄙视司马迁这个无耻文人
这是我对谋略的总看法,看看是否正确? 谋略必须在野地硬拼战平台上起作用。野地硬拼战能压倒敌人,就采取各种消灭敌人的谋略,不让敌人脱离接触。野地硬拼战能跟敌人打平(手平),就采取阵亡交换比占个便宜的谋略,让敌人的阵亡量明显多于我军,当然这种阵亡比例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敌人一看吃了亏就会力图脱离接触,这时我军要是再紧跟上去就难以在阵亡比例上占便宜了。整场战斗到此为止,也就是占便宜到此为此。便宜不可能占个没完。 野地硬拼战打不过敌人,硬实力不行。就要想办法脱离接触,形不成决战,既然双方没有发生决战,敌人这个绝对优势军力在客观效果上就跟势均力敌一个样。万万不可乞灵于阴谋诡计,阴谋诡计就是,“我本来打不过你,可是我用了几条妙计,你中计了,于是我就把你给智取了”,文人最喜欢这一口,这一口是极端错误的。兵法说,“不若则避之,少则能逃之”,这个“少”是综合了整体军力的少,不一定局限于人数多寡,大将指挥能力不计入整体军力之中。从来就没听说过“不若则智取之”。文坛喋喋不休的妙计崇拜(以史记和三国演义为经典)其实就是喋喋不休鼓吹“不若则智取之”。这是方向路线性谬误,谁要是按照史记和三国演义所倡导的“不若则智取之”总纲来打仗,死了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史记还有一种邪气,那就是“我正面打不过你,我就饿死你”。中国古代历史上鲜有这么企图干的,好不容易有一人妄图这么干,却遭到了彻底失败!这就是袁绍。袁绍打野战正面打不过曹操,袁绍大概是史记看多了,看进去拔不出来了,就想出一个邪招,“我硬拼战打不过你曹操,我就饿死你”。结果让曹军烧了粮库,这些可好了,战争双方全都没粮了。事情又回到了原点:“战场硬拼战谁能打过谁”?!当然袁绍军在战场硬拼战一败涂地,官渡之战落下了帷幕。 正面硬拼抵挡不住敌人,说怎么妙计、奇兵全是白扯! 要是你这妙计、奇兵没有企图不自量力“智取敌人”,单纯限于自保,没准还真能成功,一旦你这“妙计”、奇兵用错了方向,企图用来“智取强敌”,那就一定要惨败!且看袁绍的下场就是。
穿越版赵括这个谋略,白起根本无法抵挡 在大梁北原之战(不是长平之战,别情不自禁又把长平之战代入进来,切切),秦军断粮了,赵括给他们秦军送点吃的,绝对没有下毒。秦军当然会吃(当然没有中毒,本来就没下毒)。
史记描写打仗完全不可信,我有人体动作常识为证据 赵军挖土干打垒夯筑土墙竟然抢在秦兵一个突刺之前完成?二十万个0.3秒都不一定完成的事竟然抢在一个0.3秒以前完成?这算哪门子认真严谨?!捏造都不认真捏造,干脆就是把读者当猴耍。 要是二十万个0.3秒都不一定完成的事不能在一个0.3秒之前完成,接下来的“赵军没吃的,饿了四十六天啦”就没法成立,再接下来“赵军四十万放下武器束手被杀”就不能成立。 整个“赵军四十万放下武器束手被杀”这个总体谎言就是建立在-------二十万个0.3秒都不一定完成的事却能在一个0.3秒之前完成------这个分支谎言上面。文化术语就叫“用一个谎言掩盖另一个谎言”。司马迁为了精心构设“赵军四十万放下武器束手被杀”这个总体谎言------- 就不惜预先构设了几十个分支谎言给这个总体谎言做基础。这种手法十分卑劣
赵国步兵野战战术手册,穿越版赵括编制的 雨天和地面泥泞天气,步兵迎面单兵格斗要多用防守反击,少用主动突击。主动突击就只好双脚 长距跋涉泥泞地面,就要克服地面对脚底有粘力。就不得不分出相当的体力和注意力去克服地面, 这是在暴露破绽。防守反击则是在等待敌人暴露破绽。 碰到晴天地面坚实,就轮到赵国骑军发威了,谁要赵国有五万冲击骑军来着?谁要赵国骑 军稳占上风来着? 这样一来,不管是雨天还是晴天,全部天时都站在赵国这一边。一个国家占据了全部天时, 只要不出昏招,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求胜。 至于攻城战术什么的,赵括对攻城不感兴趣,没见过兵法特别不提倡攻城吗? 未完待续
清朝的红灯照上哪去啦? 义和团兴盛的时候,到处都是红灯照们的倩影。等到八国联军进中原的时候,却不见红灯照们行踪了,就连打败仗、死亡累累的记录都没有(更别说打胜仗的记录了),干脆就来一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人间蒸发了”。仿佛世界上从来没出现过红灯照这种团体。从来就没出现过跟“出现过又覆灭了”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性质。就如同某个虚构人物从来就没出生过跟一个人死了是两种性质
长平之战赵国一点胜算都没有,并非赵括无能 别说是赵括为将了,就算让乐毅为将,对不起,乐毅自称病了拒绝挂帅。就算白起叛变充当赵国主帅,面对王郃领导的六十万秦军,白起也得跪!
上兵伐谋的许多战役例子,我从来不提倡阴谋诡计 史记对谋略的全部认知就是“敌人上当受骗”,后世文人纷纷步司马迁后尘,拿他们认识能力之内的见解来认识谋略,还编写了“三十六计”这类狗屁不通的玩意儿当作圣典。敌人不上当受骗那你们全体就要被杀死吗?敌人又不是傻子,凭什么上你的破当?这套靠阴谋诡计侥幸得逞的事只能得逞于一时,就是这得逞于一时还是不撼动全局的得逞于一时。真正能上台盘的谋略恰恰是不需要“敌人中计”的谋略,即所谓阳谋。当然传统文人不认识阳谋,他们所知道的全部谋略都是上不了大台面的“敌人上当受骗”,即所谓“我本来打不过你,但是我用了一个妙计,你中计了,于是我就把你赢了”,这纯粹是扯蛋。
以多胜少正是战斗原则!以多胜少没什么可丢人的! 解放战争数不清的战例那就不用说了。就拿我拟作的小说《赵国之崛起》来讲。穿越版赵括在大梁北原之战率领四十二万赵军痛打五十二万秦军,歼灭其一半,咋一看是秦军多。其实赵军这场胜利正是以多胜少。赵国冲击骑兵多。秦国骑兵本来就少,为一万五千骑。远不及赵国的五万五千骑。这还不算,秦国骑兵全都是骑射骑兵,冲击骑兵一个都没有。骑兵对比是五万五千对一万五千。冲击骑兵对比是五万五千比零。骑射骑兵面临冲击骑兵是很不抗揍的。赵国步军是称职队率多,称职校尉多。秦军队率只会“看着大旗前进和后退”(前进与后退就是文坛能对“指挥”的全部认识,除了前进后退,文坛不知“指挥”为何物),这算狗屁指挥呀?赵国随便拽出一个小兵都会“看着大旗进退”,秦军队率的“指挥能力”就堕落到赵国小兵的水平!赵军的精锐士官多。秦军的士官跟普通兵没啥区别,至少文坛主流意见不知道士官与普通兵有什么作用上的区别。所以什么叫“少”什么叫“多”,不能单从总体人数来计算,这场秦国大败的战斗,正是以多胜少的经典!只不过这个“多和少”不是从总体人数来划分而已
刘邦打仗能力其实不善 史记诱导读者-----”刘邦打仗不行,他的天下全是韩信给打下的“。当然史记不敢直接这么说,但是其指向就是如此。这就邪门了?怎么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都是刘邦领兵直接对抗项羽?为什么就不是韩信领兵直接对抗项羽?韩信怎么总是在外围战场行动?莫非韩信看不起项羽?觉得项羽打仗本领差劲,不屑一故,把这无能之辈甩给刘邦对付好了。韩信还要对付更厉害的的人呢?还有哇,垓下之战,六十万人打人十万,要是这还打不胜?那还是人吗?居然文坛把汉军的人多势众说成韩信善于指挥的”多多益善“。你人多还有理了怎么地?要是换成我是汉军大将军,干脆我就不指挥,把六十万大军分成四个方面军各自为战。这都能打赢!(当然这四个方面军不能相距过远相互脱节)。就是干脆不指挥的四个方面军各自为战都能打赢!这也算韩信的功劳?真是贪天之功据为韩信有。炒作也不该这么炒作的
楚庄王算不算武庙名将? 中国文坛排列武庙名将总是喜欢把帝王排除在外,帝王怎么得罪这帮文坛了?当了帝王就不许是名将了?拿破仑就是世界名将,不能因为他是皇帝就不是名将了。总司令拿破仑吸引眼球度远远大于皇帝拿破仑。要说拿破仑都打了什么仗,这帮人倒背如流、如数家珍。但是说起拿破仑都怎么治国的?这帮人不清楚也不屑于清楚。拿破仑的历史地位是“世界名将”而不是“著名皇帝、亚历山大大帝的历史地位也是”世界名将“而不是世界著名皇帝。知道亚历山大大帝都怎么打仗的人数远远超过知道亚历山大大帝怎么治国的人数百倍。就算中国唐朝,领兵打仗无人能超越李世民。李靖就不能望李世民之项背。明朝除了开国那几名名将还有个探讨余地。其他阶段谁打仗能超过朱棣?一个都没有!楚庄王那也是领兵打仗的君主,又不是如同嬴政那样只管坐在后方进行政治决策。楚庄王可是连战连胜啊,他把楚国带上了霸主宝座。在楚庄王病故后,楚国又从霸主宝座上滑落下来。就这样把楚国带上霸主宝座的统兵打仗君主,算不算武庙名将?
看看我给赵国“发明”的新式兵器?绝对犀利! 前提是我附体在赵括身上,不然相隔两千年我怎么折腾都够不着两千年以前。首先是升级版青铜刀剑,为啥不用铁质刀剑呢?铁质刀剑是有的,就是数量较少,想多也多不起来,受生产力限制。所以就要少数铁质刀剑跟庞大数量的升级版青铜刀剑相结合
斯大林格勒不需要拿下来。连围困都不需要 只要加以武装监视即可、一帮人总是故意歪曲我的话,硬给歪曲称“围而不攻。围而不攻”。我什么时候说过围而不攻了?我说的是武装监视!什么叫武装监视懂不懂?不懂就学习学习去!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阶段攻略,看是否合理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阶段攻略,看是否合理 第一阶段,派遣五十三万大军强行护送七万游击兵团到指定战区,同时 把斯大林格勒城外守军迫入城内六天,有那六天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破坏。 第一阶段计划用时半个月,实际用时十二天,包括行军,打仗和随后六 天的破坏活动。这时候,四十万德军和十三万伪军已经完成了护送游击 兵团初步站稳脚跟的战役目标。时间宝贵,一天都不多待,立刻撤回伏 尔加河西岸。现在斯大林格勒的城外守军可以出城了。
这么打仗的格式是绝对错误的 一帮德国小分队付出许多生命,用生命换前进距离。终于杀进了楼内,在楼梯争夺战和走廊争夺战又付出许多生命(总是苏联人先打第一枪,然后德国人才有机会还击)。
这么打斯大林格勒战役就算正常了 这里的汉斯实在是太多了,有负伤的汉斯,有死了的汉斯,还有正在对着敌人猛烈开火的汉斯——如果说这片战场上哪个名字比这个该死的名字还要多,那无非就是对面苏联军队里的“伊万”了。 随着他们不远处的那辆苏联kv-1坦克被击毁,一辆德军的豹式坦克缓慢的从远处的公路路基侧面开了出来。德军在附近布置的防御体系因为装甲部队的赶到稳固了起来,苏军的进攻受到了遏制。 不少已经冲进战壕的苏军士兵还在和德军反复争夺他们的阵地,一些德军士兵被优势的苏军杀死在了他们的散兵坑和战壕里,苏军的轻机枪开始在德军的战壕里咆哮,双方士兵在近距离上猛烈的交火。 时间一点一点向后推移,随着德军的第二辆坦克出现在阵地上,苏军知道这一次的进攻估计是不能成功了。因为他们的坦克一辆接着一辆的被击毁,战场上到处都是被击毁的苏军坦克残骸。 -------------------------------------------------------------------------------------------------------------------- 要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是这个调调,那才算正常。 这种场面应该发生在斯大林格勒西南方向城外五公里处。城内苏军出城企图攻占德国交通线,已经突破了由伪军守卫的两道防线(当然苏军要血流遍地,没有白白给你突破的道理),现在是遭遇德军的防线,如今打成白热化了。
阿卡多强攻斯大林格勒是根本战略错误 当然作者可以强行写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胜了,作者肯定是这么”强行写“毫无疑问,可惜这种”强行写“违反军事规律,写了也是无效书写,从一开始就不好使。
要是我进行斯大林格勒战役,坚决拒绝巷战,可以这么打 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共有四十五万兵力,绝大部分在城外,城内 只有十余万兵力。罗克索夫斯基采取添油战术,不间断地往城内增 援兵力,每一批增援人数都不多,贵在连续不断。 战役第一阶段,预计要花费半个月。先动用四十万德军和二十万伪 军直扑城外苏军集结地,也就是渡过伏尔加河向东攻击,进行一场 “渡江战役”,这伏尔加河比长江黄河太容易渡江了,渡江都不算 个大事儿。 罗克索夫斯基有这几个选项----其一,城外三十万苏军就在原地死战, 同时把城内苏军调出来增援,这样最好,四十万德军和二十万伪军首 先粘住苏军,打成胶着战,这下谁都别想跑了,这时再增调二十万德 军向东攻击,吃掉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所以罗克索夫斯基不会采取这 个选项。 其二,城外苏军放弃斯大林格勒,北上向莫斯科方向行军,意图增援 莫斯科战线,至于斯大林格勒城,就留给城内十余万守军坚守,这样 也好办,区区十余万丧失外援的守军很容易对付。 所以罗克索夫斯基不会采取这个选项。 其三,斯大林格勒城留给城内十余万守军坚守,城外三十万苏军就向 东“转进”(逃窜的好听叫法),他要敢这么做,斯大林非枪毙了 罗克索夫斯基不可!罗克索夫斯基不敢这么办。 其四,斯大林格勒城留给城内十余万守军坚守,城外三十万苏军南下 增援巴库油田 ,这样也好办。我只要留下少数兵力在城市西南方向原 地监视城内十余万守军就可,德军主力外加二十万伪军跟踪南下到巴 库油田,直接灭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城外野战军!所以罗克索夫斯基 也不敢这么办。 第五个选项,城外苏军一股脑钻进斯大林格勒,跟城内守军合兵一处, 四十五万苏军全都在城内坚守,他也只剩下这个选项可用了。好了, 这正中我的下怀。我最讨厌苏军占据野外广袤地面了。
美国先不用管他 世界上只听说海峡登陆战的,没听说横跨大洋登陆一个大陆叫板陆军强国的。横跨大洋来挑衅陆军强国,你一次能运输多少万人?十万还是二十万?这点规模来多少就灭掉你多少!什么?一次输送一百万?这么多的人横跨大洋?你当德国海军是吃素的?随便搞几个海上袭击战,你护送舰队根本是防不胜防。反正大洋辽阔(比海峡辽阔太多了),我有的是时间机会和空间机会。击沉你几十万陆军,还没等你开一枪就送你去海底见波塞冬去!美国总统就会变成一个“伟大的刽子手”————专门谋杀自己军队的刽子手。
项羽楚国在彭城之战以后已经走下坡路了 先发一张雎水河的照片,雎水是彭城之战重要地形
兵棋推演,岳飞进行攻打开封必定灭亡 岳飞当然有这个自知之明了,反正他也不打算真的攻打开封,无非嘴炮声称要攻打开封而已。嘴炮有个屁风险?我就算嘴炮声称要吞了月亮也没有风险,正所谓嘴炮最牛逼。未完待续
岳飞靠着神妙指挥决定胜败纯属胡扯蛋! 文坛最喜欢炫耀“大将一声令下”纯属脑残作法!文人阶级以为下命 令的官衔越高,就越能体现精英阶级了不起(文人阶级一贯以精英自居)。其实,下命令的 官级越高,对策反馈就越迟钝,到了“大将”这一级,反馈迟钝早就到了不可容忍地步了! 大将已经不能亲眼看到战斗焦点地段战况,要靠部下汇报,部下飞快跑步到大将跟前需要时间, 部下把战况组织成语言需要时间,而且战况复杂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大将只好补充加入 一定的脑补(合理想象),大将脑补又需要时间。大将凭着部下汇报连同自己脑补的战况想 出对策又需要时间(比如17秒钟,已经是神速决策了),大将再组织成语言又需要十几秒钟, 大将的传令官飞快跑步去下一级主官,下一级主官又重复大将命令派传令兵再传令更下一级主官 ,一级一级传递下去,每传递一级至少需要一分半钟,一直传递到队率这一级,队率(不通 过什长)可以直接口令士兵了,对不起,连战况汇报、战况判断、下命令,传递命令,最终 命令传到士兵群体耳朵里 ,对不起,等到这一套太极拳打完了,十分钟都打不住,十分钟 时间,都够敌人杀你八个来回了!文人群体声称“大将就用大旗指挥战斗,不需要一级一 级传令耽误时间”纯属扯王八蛋!指挥步兵双手该怎么动作的“旗语”从来就没有发明出来,也根本 发明不出来。大旗是引导整体式前进后退用的,不是用来指挥搏斗的。现在是肉搏战激烈 搏斗,轮不着你大举前进大举后退,这时候大旗有个狗屁用?
干嘛要攻打斯大林格勒?是不是吃太饱了撑着了? 历史上就是德军攻打斯大林格勒了?历史上攻打斯大林格勒是错误的!你也要走历史老路?历史上德国还彻底战败了呢。你是不是也要遵循历史呀?
司马迁粉丝的另一个荒谬逻辑 文学佳作就一定是真实信史------这就是荒谬逻辑。文学佳作同时也是伪造事实的兵学垃圾不行么?三国演义是经典的文学佳作,同时也是伪造事实的兵学垃圾。三国演义教导我们说。“不管敌人硬实力比我们强大多少倍,只要抢先一步把敌人为首的干掉了,那咱们就全赢了”,这就是三国演义的“主旋律”。谁要是按照三国演义的教导去指导战争,死了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文学佳作同时也是伪造事实的兵学垃圾,三国演义就是个典型,史记就是个典型。
司马迁连“近代史”都弄错了,更别提古代史了 刘邦项羽争天下,对司马迁可谓“近代史”,彭城之战谁胜谁败是明确的,谁也改不了,史记也就谁胜谁败没有弄颠倒而已(也不敢弄颠倒,不然司马迁的名声就彻底完了)。但是楚军胜利的程度就进行胡扯了。 史记宣称,“楚军精兵一开始把汉军杀死了十几万,后来又把汉军驱赶到水里去,又淹死了十几万”、好了,两个十几万相加则是三十万或者小三十万(超过二十五万的不到三十万就叫小三十万)。 好了,汉军从刘邦开始,什么韩信、张良、陈平、樊哙、周勃、夏侯婴、灌婴、王陵、纪信、曹参,魏豹、周苛、俪商、俪食其、吕泽-------还有一大堆后来封侯的汉朝高官显贵,楚军一个都没抓住,杀死了六成以上的汉军却没有抓住汉军哪怕一名高官显贵?也就是说汉军高官显贵全都不在这经受打击的六成汉军之内。莫非汉军光死兵?不死官?这些达官贵人全都上天眷顾?兵卒死了大半,高官却安然无恙?摆明了是胡扯蛋!既然高官全都安然无恙,那么汉兵就不会被弄死三十万或者小三十万!那三十万汉军都没人率领?放着这么一大堆高级将官,就没有一个人去率领这三十万汉军?摆明了是胡扯蛋!最基本打仗常识啊。
请司马迁粉丝解释这个最基本问题 请司马迁粉丝解释这个最基本问题 司马迁粉丝一味强调史记写的都是真的,一问你有什么证据表明史记是真的?几百年前的事,司马迁看到啦? 这帮粉丝立刻回答说“想必是司马迁看了其他史料”,大搞模糊性,整体依据就建立在“想必”上面, 要是“想必”被推翻了,这套“想必是”的逻辑也就垮台了。 首先,凭什么“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事”就必须做出对司马迁有利的解释?就凭司马迁在文坛受人敬仰? 这又不是评比诗词第一名,文坛普遍敬仰就是依据,这个战争问题是要拿着客观规律当依据的,只有诗词歌 赋这些文人专门节目才拿文坛共同敬仰度当标尺。所以,这个“想必是司马迁看了其他史料”基本假设就错了, 任何坚定不移的东西都不能拿着“想必”这个假设作依据。“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事”尚且不能用“想 必是”当作信仰依据,若是能证伪之事就愈发揭穿了这个“想必是”了。 史记记录长平之战有一句---“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这个筑壁就是“挖土干打垒夯筑土墙, 而且还是根部一米厚的土墙(否则用原木撞击几下就垮塌了),这个土墙至少两米高(否则一个叠罗汉就能 翻上去)。这个”赵战不利“就是白刃战肉搏赵军撑不住了。 双方已经拼上了刺刀,秦兵一个突刺只需要0.3秒(绝对耗费不了半秒钟),请问司马迁粉丝?这个挖土干 打垒夯筑土墙怎么能抢在秦兵一个突刺之前完成?这个挖土干打垒夯筑土墙别说是一个0.3秒,就算二十万 个0.3秒都未必 能完成,请问这二十万个0.3秒的事情怎么能够抢先一步?抢在0.3秒以前完成?史记给出 了一个画面-----二十万个0.3秒的事情,竟然抢在0.3秒之前完成了?司马迁看的是哪门子“其他史料”记 录?二十万个0.3秒的事情~竟然抢在0.3秒之前完成了? 是不是这个样子?秦兵们不上前用兵器招呼赵兵?秦兵们就立在原地高喊“赵战不利!赵战不利!赵战 不利!”,赵兵们也不用挖土干打垒夯筑土墙,赵兵们距离秦兵们足有一箭之地,赵兵们就立在原地高喊 “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双方兵卒和军官们以抽象对抽象,互相高呼文言文口号,于是“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就完成了? 这个“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除了双方官兵互相高喊文言文口号,还有别的完成可能性么? 如今“想必是司马迁看了别的史料”被证伪了,“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摆明了是司马迁的脑 补,连脑补都没脑补对,搞出了二十万个0.3秒的事情~竟然抢在0.3秒之前完成的人体动作笑话来。 只不过司马迁善于用铿铿锵锵的文言文掩饰人体动作笑话,我给他扒掉铿锵性,恢复到白话文,这人体动作笑 话就红果果暴露出来。 一旦二十万个0.3秒的事情~没法抢在0.3秒之前完成----被确定,所谓“赵军饿了四十多天啦”就跟着被证伪了。 今后凡是史记用铿铿锵锵的文言文掩饰的常识笑话,本人一律扒掉铿锵性!用白话文彻底暴露其笑话! 别说我言之不预!
千万不能用同等战术同等兵力去叫板白起 在这个前提条件下白起准赢。要叫板白起就必须超出白起所在时代,当然武器一定要古代武器。现代人在古代也造不出火器
我要是赵括,誓报长平血仇! 有人就说了,你要是赵括,在长平已经被杀了,哪还轮的到你报什么仇。 对不起,我要是赵括,就能经过血战突出重围!白起手下七十多万人马根本拦不住!想拦都拦不住!不过为了不喧宾夺主,这个突围可行性证据另开一个专贴,本帖不深入展开,以免喧宾夺主
有一个条件就可以让赵国打赢长平之战 这个条件就是司马迁代替白起当秦军主帅。 司马迁号令了,“秦出轻兵击之”(史记语言),都不许携带盾牌啊,也不许穿盔甲,要轻装上阵,要不怎么说“秦出轻兵击之”呢? 赵军那还客气啥呀?一顿弓箭弩箭,先杀伤三成再说!剩下的秦之轻兵顿时傻眼了,纷纷往后逃跑,又被弓箭弩箭杀伤了一大堆。秦兵们跑了,然后赵军对着躺在地上的秦伤兵一顿补刀,把这些伤兵变成死兵。 司马迁又下令了,“赵战不利”,对不起了,司马迁是秦军主帅,又不是赵军主帅。这赵战利不利的,他就说了不算了。什么时候一方总司令有权指挥敌人啦?可笑之极。 事还没完
司马迁粉丝的逻辑很荒谬 司马迁粉丝群说了---------史记写的一定是真的-------那么凭什么就能断定司马迁写的就一定是真的-------司马迁粉丝群就说了,太史公伟大,我敬仰他,所以就是真的------问题就来了,干嘛要以你这个群体的敬仰来界定真假呀?你这个群体无比敬仰太史公,同时太史公错了,不行么?你这个群体的敬仰凭啥就那么神圣?说白了,就是一种扩大版的“以我为中心”,一个人势单力孤,不敢拿着自己的敬仰当界定标准,人一多,胆量就大了就敢以自己所在群体敬仰为中心了。纯属人多势力壮嗓门大,仗势欺人这套路数。干嘛要以你所在群体的敬仰和不敬仰来界定真假呀?以你所在群体的好恶界定真假说白了就是以你个人好恶界定真假,世界上的真假善恶凭啥要以你的好恶来界定?凭啥就不是以别人所在群体好恶来定真假?不就是把自己放在世界中心位置么?你怎么就那么伟大呢?排斥一切科学根据,一味强调自己群体对太史公的敬仰,变相以自己的好恶为界定是非的依据,也未免太狂妄了吧?
司马迁粉丝的逻辑很荒谬 司马迁粉丝群说了---------史记写的一定是真的-------那么凭什么就能断定司马迁写的就一定是真的-------司马迁粉丝群就说了,太史公伟大,我敬仰他,所以就是真的------问题就来了,干嘛要以你这个群体的敬仰来界定真假呀?你这个群体无比敬仰太史公,同时太史公错了,不行么?你这个群体的敬仰凭啥就那么神圣?说白了,就是一种扩大版的“以我为中心”,一个人势单力孤,不敢拿着自己的敬仰当界定标准,人一多,胆量就大了就敢以自己所在群体敬仰为中心了。纯属人多势力壮嗓门大,仗势欺人这套路数。干嘛要以你所在群体的敬仰和不敬仰来界定真假呀?以你所在群体的好恶界定真假说白了就是以你个人好恶界定真假,世界上的真假善恶凭啥要以你的好恶来界定?凭啥就不是以别人所在群体好恶来定真假?不就是把自己放在世界中心位置么?你怎么就那么伟大呢?排斥一切科学根据,一味强调自己群体对太史公的敬仰,变相以自己的好恶为依据,也未免太狂妄了吧?
程步做的还不够劲 程步只是从史学角度来质疑司马迁。我可是从兵学(军事常识)角度来否决司马迁。军事常识可以碾压一切史料!史料却不能撼动军事常识分毫
给程步补充一些长平之战细节 首先,十则围之并不是“十倍兵力才能包围敌人”,而是指“有十倍兵力保准能够包围敌人”,这基本上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上哪找这么优势程度的兵力去?
转帖:韩信潍水之战,水淹楚军胡扯 原作是程步,不是我。程步做过战场地质考察,我没做过。 潍水之战是韩信军事生涯最精彩的神话,许多写韩信的书,都会把这次战役作为重点尽情铺陈。司马迁笔下的潍水之战,韩信巧妙水淹以少胜多击败了当时最厉害的将军司马龙且,然后乘胜追击这才彻底平定了齐国。 不幸的是,司马迁笔下的潍水之战不过是一个虚假的神话,当文学可称佳作,当历史实乃胡扯。 胡扯证据一,筑坝截留的水存哪儿? 按照司马迁的描写,潍水之战楚汉两军隔潍水对峙。韩信命人在潍水上游筑坝截断潍水,再引军渡河与楚军交战,然后佯败退却诱使楚军渡河。待楚军半渡,破坝水淹楚军。 可是司马迁忽略了一个问题:潍水地处胶东半岛平原,河的两岸没有高山峡谷夹制。筑坝截流的河水蓄满河床后就会漫滩,不会像水库溃坝那样变成杀伤楚军的可怕武器。 我曾去考察过潍水。潍水在高密附近几十公里内为石质河床,河面宽约 200米,河床深约3米。这基本解决了两个问题:1,由于是石质河床,改道的可能性不大。地图上标明今潍河与古潍水基本一致可信。2,由于是石质河床,河宽河深变化不会太大。如果有变化,也应该是今天比古代更深更宽。 做一道简单的几何题便真相大白:潍水蓄满水形成3米高的洪峰,即使用炸药瞬间爆破,最初3米高的洪峰,几百米后就会衰减为几十厘米,杀伤力几乎为零。而韩信为了使筑坝这样浩大的工程不被楚军发现,筑坝地点必然远离战场。5公里是最低限度。因为在平坦的胶东平原上,5公里之内目力可以清楚地辨别目标。如果在五公里以外筑坝,几百米后洪峰几十厘米,五千米以后还能有水吗? 所以,韩信筑坝截流水淹司马龙且,根本难以成立。
转帖:韩信背水列阵很搞笑 原作是程步,不是我 在汉军已经取得了两个战役的胜利之后,韩信和张耳才一起引兵向北推进,打算出井陉关向赵国陈馀的军队发起进攻。 司马迁描写韩信用背水列阵一举击败了陈馀和赵王歇。关于韩信背水列阵的荒唐之处,请参见博文《韩信背水列阵很搞笑》。其实,韩信此战的对手陈馀并不难打,充其量不过是一只投机取巧的老鼠而已。 (3)陈馀唯一的一次胜仗是内讧 从造反到被杀,在6年的战乱中,史书几乎没有记录下陈馀有打胜仗的经历,唯一一次胜利是和张耳内讧。 陈馀和张耳原来形同父子。由于张耳曾经做过魏公子无忌的门客,与豪门有交情,所以,年轻时陈馀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张耳。陈涉造反后,陈馀随张耳一起去投奔,然后奉命和将军武臣一起去攻占赵国。由于武臣采用蒯通建议,封给不愿投降的范阳县令为侯。只此一举,赵国不战而降的城池有30余座。陈馀和武臣几乎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就夺取了赵国绝大部分土地。自己有了地盘陈馀和张耳就挑唆武臣不再听命于陈涉,为此差点与陈涉发生火并。在这次背叛中,陈馀和张耳都得到了好处。武臣自立为赵王后,一天也没有打过仗的陈馀被封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 武臣自立为赵王后自己也发生了内讧。武臣派韩广去攻打燕国,上梁不正下梁歪韩广占领燕国后立刻自立为燕王。武臣大怒,和张耳、陈馀一起打算攻打韩广,没想到还没交战武臣自己反被韩广的军队俘获了。好不容易通过谈判保住了武臣的性命,武臣的另一位部将李良又内讧,不仅一举攻占赵国都城邯郸,还杀死了赵王武臣和左丞相邵骚。张耳、陈馀得人报信,仓皇逃出邯郸捡了一条性命。
长平之战不能确定秦国称霸大局 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以后,不到十年工夫。整个上党十七郡,被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夺回去了。说得白一些,就是秦国强占韩国的上党十七郡又被韩国收回了,当然是依仗魏、楚、赵、燕四国军力收回的。韩国本身没那个实力收回。之前沸沸扬扬的”长平“这一次让魏国夺回去了,赵国对此非但没有意见,反而额手称庆。秦国历年来在函谷关以东强占别国的土地,在此一役中全部丢失!其根本原因是在长平之战被赵军搏杀了三十万秦军,从此大伤元气。
岳飞居然有“思想”了?还要脸不要? http://tieba.baidu.com/p/4189775916
史记写长平之战彻底违反军事常识,因而彻底不可信 有一个简单方法,先用虚拟语气假设白起投奔燕国,然后白起率领燕军打长平,按照史记 的逻辑描写战事,要是燕军总司令白起照样能够亡赵军,那就是史记荒谬不可信。 把秦军改成燕军,语调句子套用史记原文不变,燕军总司令依然是白起 ------- 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燕。燕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剧辛为尉裨将, 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燕军。 燕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 赵军逐胜,追造燕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燕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三千骑绝赵 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燕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燕 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燕山南,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燕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 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燕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 安君计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 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怎么样?荒谬吧?荒谬就荒谬在满眼都是白起大能和赵括无能,跟燕赵两军军力对比完 全扯不上关系。所以史记的战争理念是彻底荒谬的。
古代名将有啥可牛逼的? 现代军队就用同样的古代武器,照样打得他们满地找牙!你们信不信?
和亲政策从来就不是美人计,而是送人质 和亲,强调必须是公主。谁规定的公主容貌就一定超过平民的?人家根本不需要美女,人家需要的是人质!只有公主才能够分量充当人质。不然你把貂蝉、西施等辈送去了,看人家发怒不发怒?游牧民族提出用公主去和亲已经给足了中原王朝面子。有那狂妄的,干脆提出“和亲不要女滴”,突厥人公然提出要武则天两个儿子去突厥充当突厥公主的倒插门女婿。这下子不送女人了吧?大周谈判使者最初坚持要送公主去突厥和亲(送公主是惯例),突厥人死活不同意,就抱定一个原则“不要女滴”,不然就开战!武则天实在没办法了,就把她娘家两个侄子送到突厥了。要男人去和亲(倒插门)凡是中原王朝都不会同意,武则天那是例外
史记连近代史都造假,更何况古代史了 刘邦项羽争天下,相对于司马迁就是近代史。史记宣称刘邦被项羽打败后,一路逃窜,后有追兵。刘邦就被迫躲到枯井里了。丢人吧?可是司马迁凭什么知道的?别跟我说“司马迁看过散碎史料”。汉朝官方史料《汉书》根本没有“刘邦躲到枯井里”这一说!别跟我说《汉书》作者把汉朝高祖丢人现眼的事隐瞒了。这还需要《汉书》作者帮着隐瞒么?刘邦当时是孤身一人,身边没有任何人,只要刘邦自己不说,别人一律不知道!那么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司马迁凭空想象的!连近代史都要造假,更何况古代史“长平之战”了。
历代周天子治国有问题 就算各国诸侯全都不听周天子了。周朝只要把本土保住,就仍然不失为一个大国强国,至少可以跟韩国、燕国相若。可是周朝历代天子把本土丢弃到什么程度了?!不到周朝开国的十分之一,这本土是怎么丢掉的?历代周天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么描述长平之战绝对是错误 某些司马迁信仰者一开始“商鞅变法以后怎么怎么地”,论述得像模像样的,紧接着话题一转,满篇都是白起的大能和赵括的无能。整个长平之战过程和结果全部由白起大能和赵括的无能来决定,跟商鞅变法不变法狗毛关系都没有。既然如此,你还扯什么大段落商鞅变法干什么?虚晃一枪晃人耳目怎么地?干脆就把虚晃一枪的那些玩意免掉,直接就上“白起大能和赵括无能”好了。反正白起大能和赵括无能完全就是这两个人的个人秉性问题,跟商鞅变法这个宏观政治效果一点关系都没有,既然没关系,就不要虚晃一枪了。
要是连这个基本军事问题都答不出就别吹嘘岳飞神勇了 岳飞如果北伐,就被迫在平原地带遭遇金军。当然金军步兵远远多于骑兵,但是人数远远少于金步兵的金骑兵却最吸引眼球。岳飞如果选择在商洛山、伏牛山发展,那不叫北伐,那叫北上打游击。既然要主动进攻敌人就必须走交通要道。而人类交通要道总是首选平原地带。金人要在平原地带等着岳飞,存心打一场遭遇战这很容易,不需要任何军事天才就可办到。
岳飞连汉族英雄都不是 岳飞其人,避金剿汉,逆上压下,骗取荣誉,连汉族英雄都不够格,他的那些战功完全不足以赎回他的罪行,他被杀一点都不冤枉
给岳飞粉丝划一条底线 岳飞死于不抗金你们不知道这不怪你们,文革扒岳飞坟的红卫兵同样也不知道。 你们要颂扬岳飞就颂扬好了,但是凭什么要通过污蔑中国人民群众特别是汉族人民群众来衬托颂扬岳飞? 什么十倍兵力敌不过岳飞这个神勇大将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有组织有武装的人民群众都是废物点心不堪一击呀?十倍兵力尚且敌不过一个“大能人”,你们这个民族该有多废物?多么狗粪? 别跟我说岳飞大破的都是金兵,宋兵还不如金兵呢。岳飞能大破十倍金兵这就表示岳飞更加能大破十倍宋兵。说你们污蔑汉族人民群众,有冤枉你们吗? 岳飞大破敌兵的倍数就是你们吹嘘岳飞同时污蔑人民群众的程度! 人民群众不需要“代表”中华民族,他们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正如全体海水本身就是大海一样。 为了颂扬岳飞这一个中国人,就不惜大肆污辱除了精英阶级以外的整个中华民族,你们扪心自问是光荣还是耻辱?拿着编造出来的耻辱当作史诗炫耀,还要脸不要?
把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回来,正本清源 什么叫中国几千年历史?文人YY的那些丑剧也叫中国历史?翻遍那些丑剧,没有一场是勇敢对勇敢的战斗,全都是虐过来虐过去的。司令官不如人就要被虐,这不叫历史,这叫肮脏丑剧!中华民族绝没有那么烂。 这一整套虐过来虐过去的是文人阶级的最爱。这一套虐过来虐过去的,不是光荣而是丑剧。
史记对”饿了四十多天啦“的每一条铺垫全都是兵学笑话。 没有一条是例外。为了掩盖一个总体谎言”饿了四十多天啦“,不惜制造十几条谎言来铺垫这个总谎言。 想不想看见我一条一条地进行军事常识展开?
史记对”饿了四十多天啦“的每一条铺垫全都是兵学笑话 没有一条是例外。为了掩盖一个总体谎言”饿了四十多天啦“,不惜制造十几条谎言来铺垫这个总谎言
岳飞就从来没让金人痛恨过 金人认为不值得为了恨岳飞消耗脑细胞,这宋朝将领那么多,要是一个一个恨过来,这要消耗多少脑细胞呀?所以金人认为岳飞根本不值得“一恨”。这个证据过硬 不过硬?要论金人对岳飞态度,当然要以《金史》为准。《宋史》一点发言权都没有。宋人无权代表敌人说话
提问岳飞粉丝一个基本军事问题,是不是全都答不出? 在兵学方面,我至少比你们全体岳飞粉丝包括王曾瑜都高明得多。你们凭什么断定岳飞辉煌胜仗?就凭岳飞孙子写了然后你们选择相信?这不成了主观唯心主义了么? 岳飞的主要行业是打仗,既然是打仗就不能避免战争规律。那种纯之又纯的“史学”只限于宫廷阴谋、宫廷暗杀、论证战争史就不能避开兵学问题,想避都避不开,你们凭着哪一条兵法认定岳飞能取得辉煌胜利的??
有关岳飞的史料怎么辨别真伪,有几个原则 这些史料之间不是有什么出入的问题,而是史料与史料之间针锋相对、水火不相容的关系。岳飞粉丝群的逻辑是----“凡是颂扬岳飞的史料他们就选择相信,凡是说岳飞坏话的史料一律斥之为秦桧死党篡改”,总之,他们得意得就选择相信,他们不得意的就选择不相信。问题就来了,经过主观yu望的选择相信和不相信以后的东西,就不能称为历史事实,只能叫做主观唯心主义的选择
岳飞是骗子,赵括才是英雄! 岳飞那些辉煌战绩都是文人群体瞎编的,因为这些辉煌战绩公然挑战最起码军事常识。长平赵军四十万被俘那是太史公瞎编的,因为这公然挑战最起码军事常识。真要赵军四十万被俘(接着就是宰了四十万头肥猪,来衬托赵括无能),那么秦军就是“亡不满万”,这么轻微的阵亡量,秦军早就一鼓作气灭了赵国了!二十万秦军负责攻击邯郸。另有三十九万秦军负责打援。什么信陵君串通如姬窃虎符救赵,什么毛遂自荐这些个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全都成了自取灭亡的笑柄!秦军足有三十九万大军专门打援呢,凭着这个打援的军力,足以把信陵君和春申君所率援军一并歼灭!别以为打仗不需要计算兵力。长平赵军在赵括领导下拼死奋战,杀了三十万秦军,与此同时,赵军将士也英勇阵亡了四十万。根本就没有四十万活人去供白起虐杀俘虏。真正投降的还不到三万,就算这不到三万的降卒,还是身负重伤,没法动弹了,才被俘虏的。
岳飞的辉煌胜仗从军事原理上就是捏造的 文人阶级的所谓根据就是“岳飞跟金军总司令比能耐”(接着就是文人阶级裁定岳飞更有能耐),于是就赢了。越王勾践凭什么要卧薪尝胆十六年呀?凭啥还要十年教训、十年生聚呀?干脆就用原来一帮大将去跟吴国那帮大将“比能耐”好了。于是就赢了?
精兵和良将哪个更重要? 都重要,在战斗打响以前是良将重要,在战斗已经打响了则是精兵重要。中国文人阶级普遍认定的“在战斗已经打响以后是良将更重要”--------这是群体性谬论!纯属误人子弟。良将最主要作用是“避免不利决战,抓住有利决战”,而不是如同传说中的岳飞那样“不管敌人来了多少倍都敢打,一打就是英明指挥棒决胜”。像这样专恃英明指挥棒的将领,只要我拥有五十个百分点优势军力(用不着一倍优势,更不用数倍优势),这种英明指挥棒类型大将,来多少我就灭多少!以平凡指挥灭掉神妙指挥!岳飞尤其不例外!当然赢了也不是我赢的,是全军将士英勇奋战赢的。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