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查看 不可不查看
关注数: 46 粉丝数: 86 发帖数: 23,805 关注贴吧数: 17
长平之战在这个指标上是古代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胜利之军流血最多的古代战役。我不要听那些“胜利者是多么的辉煌”的战役,那基本上都是吹牛逼,中国古代的所谓辉煌胜利更是吹牛逼,胜了是不假,谁来证明他那个辉煌度?就凭文人“写了”?凭什么“写的”,文人史官是 军队文职么?(外国古代记录战争者至少也是军队文职,甚至直接就是统兵大将)。既然不是军队文职,没去过战场(不用你跟敌人拼命,就充当战地记者就行),怎么知道的胜败原因?怎么知道的胜败程度?摆明了是脑补。司马迁就连脑补都不严肃补,每一个完整意思全都在违反军事常识,就连模糊性都不存在了,就连质疑都不用了。直接拿着军事常识就可以将其证伪,不是质疑是否决!长平之战胜利之军(秦军)被败亡之军搏杀了三十万人,请问全中国全世界还有那一场战役胜利之军被杀三十万的?别跟我扯胜利之军虐杀多少敌人哦?现在讲的是胜利之军被杀多少人,不是讲胜利之军单方面杀人而敌人不还手。胜利之军被杀多少人反映这个民族的民族斗志,失败者不是“只要是败了就可以任意宰杀的”,失败之军单方面不还手被杀得越多,那就表示这个民族越操蛋!胜利之军的所谓胜利只能表示敌人比你更臭!要是一个民族的内战史整天就是“你虐杀我,我虐杀你”(失败者乖乖被杀),这个民族就一定是世界倒数第一!
这是我对谋略的总看法,看看是否正确? 谋略必须在野地硬拼战平台上起作用。野地硬拼战能压倒敌人,就采取各种消灭敌人的谋略,不让敌人脱离接触。野地硬拼战能跟敌人打平(手平),就采取阵亡交换比占个便宜的谋略,让敌人的阵亡量明显多于我军,当然这种阵亡比例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敌人一看吃了亏就会力图脱离接触,这时我军要是再紧跟上去就难以在阵亡比例上占便宜了。整场战斗到此为止,也就是占便宜到此为此。便宜不可能占个没完。 野地硬拼战打不过敌人,硬实力不行。就要想办法脱离接触,形不成决战,既然双方没有发生决战,敌人这个绝对优势军力在客观效果上就跟势均力敌一个样。万万不可乞灵于阴谋诡计,阴谋诡计就是,“我本来打不过你,可是我用了几条妙计,你中计了,于是我就把你给智取了”,文人最喜欢这一口,这一口是极端错误的。兵法说,“不若则避之,少则能逃之”,这个“少”是综合了整体军力的少,不一定局限于人数多寡,大将指挥能力不计入整体军力之中。从来就没听说过“不若则智取之”。文坛喋喋不休的妙计崇拜(以史记和三国演义为经典)其实就是喋喋不休鼓吹“不若则智取之”。这是方向路线性谬误,谁要是按照史记和三国演义所倡导的“不若则智取之”总纲来打仗,死了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史记还有一种邪气,那就是“我正面打不过你,我就饿死你”。中国古代历史上鲜有这么企图干的,好不容易有一人妄图这么干,却遭到了彻底失败!这就是袁绍。袁绍打野战正面打不过曹操,袁绍大概是史记看多了,看进去拔不出来了,就想出一个邪招,“我硬拼战打不过你曹操,我就饿死你”。结果让曹军烧了粮库,这些可好了,战争双方全都没粮了。事情又回到了原点:“战场硬拼战谁能打过谁”?!当然袁绍军在战场硬拼战一败涂地,官渡之战落下了帷幕。 正面硬拼抵挡不住敌人,说怎么妙计、奇兵全是白扯! 要是你这妙计、奇兵没有企图不自量力“智取敌人”,单纯限于自保,没准还真能成功,一旦你这“妙计”、奇兵用错了方向,企图用来“智取强敌”,那就一定要惨败!且看袁绍的下场就是。
这么打斯大林格勒战役就算正常了 这里的汉斯实在是太多了,有负伤的汉斯,有死了的汉斯,还有正在对着敌人猛烈开火的汉斯——如果说这片战场上哪个名字比这个该死的名字还要多,那无非就是对面苏联军队里的“伊万”了。 随着他们不远处的那辆苏联kv-1坦克被击毁,一辆德军的豹式坦克缓慢的从远处的公路路基侧面开了出来。德军在附近布置的防御体系因为装甲部队的赶到稳固了起来,苏军的进攻受到了遏制。 不少已经冲进战壕的苏军士兵还在和德军反复争夺他们的阵地,一些德军士兵被优势的苏军杀死在了他们的散兵坑和战壕里,苏军的轻机枪开始在德军的战壕里咆哮,双方士兵在近距离上猛烈的交火。 时间一点一点向后推移,随着德军的第二辆坦克出现在阵地上,苏军知道这一次的进攻估计是不能成功了。因为他们的坦克一辆接着一辆的被击毁,战场上到处都是被击毁的苏军坦克残骸。 -------------------------------------------------------------------------------------------------------------------- 要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是这个调调,那才算正常。 这种场面应该发生在斯大林格勒西南方向城外五公里处。城内苏军出城企图攻占德国交通线,已经突破了由伪军守卫的两道防线(当然苏军要血流遍地,没有白白给你突破的道理),现在是遭遇德军的防线,如今打成白热化了。
要是我进行斯大林格勒战役,坚决拒绝巷战,可以这么打 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共有四十五万兵力,绝大部分在城外,城内 只有十余万兵力。罗克索夫斯基采取添油战术,不间断地往城内增 援兵力,每一批增援人数都不多,贵在连续不断。 战役第一阶段,预计要花费半个月。先动用四十万德军和二十万伪 军直扑城外苏军集结地,也就是渡过伏尔加河向东攻击,进行一场 “渡江战役”,这伏尔加河比长江黄河太容易渡江了,渡江都不算 个大事儿。 罗克索夫斯基有这几个选项----其一,城外三十万苏军就在原地死战, 同时把城内苏军调出来增援,这样最好,四十万德军和二十万伪军首 先粘住苏军,打成胶着战,这下谁都别想跑了,这时再增调二十万德 军向东攻击,吃掉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所以罗克索夫斯基不会采取这 个选项。 其二,城外苏军放弃斯大林格勒,北上向莫斯科方向行军,意图增援 莫斯科战线,至于斯大林格勒城,就留给城内十余万守军坚守,这样 也好办,区区十余万丧失外援的守军很容易对付。 所以罗克索夫斯基不会采取这个选项。 其三,斯大林格勒城留给城内十余万守军坚守,城外三十万苏军就向 东“转进”(逃窜的好听叫法),他要敢这么做,斯大林非枪毙了 罗克索夫斯基不可!罗克索夫斯基不敢这么办。 其四,斯大林格勒城留给城内十余万守军坚守,城外三十万苏军南下 增援巴库油田 ,这样也好办。我只要留下少数兵力在城市西南方向原 地监视城内十余万守军就可,德军主力外加二十万伪军跟踪南下到巴 库油田,直接灭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城外野战军!所以罗克索夫斯基 也不敢这么办。 第五个选项,城外苏军一股脑钻进斯大林格勒,跟城内守军合兵一处, 四十五万苏军全都在城内坚守,他也只剩下这个选项可用了。好了, 这正中我的下怀。我最讨厌苏军占据野外广袤地面了。
岳飞靠着神妙指挥决定胜败纯属胡扯蛋! 文坛最喜欢炫耀“大将一声令下”纯属脑残作法!文人阶级以为下命 令的官衔越高,就越能体现精英阶级了不起(文人阶级一贯以精英自居)。其实,下命令的 官级越高,对策反馈就越迟钝,到了“大将”这一级,反馈迟钝早就到了不可容忍地步了! 大将已经不能亲眼看到战斗焦点地段战况,要靠部下汇报,部下飞快跑步到大将跟前需要时间, 部下把战况组织成语言需要时间,而且战况复杂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大将只好补充加入 一定的脑补(合理想象),大将脑补又需要时间。大将凭着部下汇报连同自己脑补的战况想 出对策又需要时间(比如17秒钟,已经是神速决策了),大将再组织成语言又需要十几秒钟, 大将的传令官飞快跑步去下一级主官,下一级主官又重复大将命令派传令兵再传令更下一级主官 ,一级一级传递下去,每传递一级至少需要一分半钟,一直传递到队率这一级,队率(不通 过什长)可以直接口令士兵了,对不起,连战况汇报、战况判断、下命令,传递命令,最终 命令传到士兵群体耳朵里 ,对不起,等到这一套太极拳打完了,十分钟都打不住,十分钟 时间,都够敌人杀你八个来回了!文人群体声称“大将就用大旗指挥战斗,不需要一级一 级传令耽误时间”纯属扯王八蛋!指挥步兵双手该怎么动作的“旗语”从来就没有发明出来,也根本 发明不出来。大旗是引导整体式前进后退用的,不是用来指挥搏斗的。现在是肉搏战激烈 搏斗,轮不着你大举前进大举后退,这时候大旗有个狗屁用?
请司马迁粉丝解释这个最基本问题 请司马迁粉丝解释这个最基本问题 司马迁粉丝一味强调史记写的都是真的,一问你有什么证据表明史记是真的?几百年前的事,司马迁看到啦? 这帮粉丝立刻回答说“想必是司马迁看了其他史料”,大搞模糊性,整体依据就建立在“想必”上面, 要是“想必”被推翻了,这套“想必是”的逻辑也就垮台了。 首先,凭什么“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事”就必须做出对司马迁有利的解释?就凭司马迁在文坛受人敬仰? 这又不是评比诗词第一名,文坛普遍敬仰就是依据,这个战争问题是要拿着客观规律当依据的,只有诗词歌 赋这些文人专门节目才拿文坛共同敬仰度当标尺。所以,这个“想必是司马迁看了其他史料”基本假设就错了, 任何坚定不移的东西都不能拿着“想必”这个假设作依据。“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事”尚且不能用“想 必是”当作信仰依据,若是能证伪之事就愈发揭穿了这个“想必是”了。 史记记录长平之战有一句---“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这个筑壁就是“挖土干打垒夯筑土墙, 而且还是根部一米厚的土墙(否则用原木撞击几下就垮塌了),这个土墙至少两米高(否则一个叠罗汉就能 翻上去)。这个”赵战不利“就是白刃战肉搏赵军撑不住了。 双方已经拼上了刺刀,秦兵一个突刺只需要0.3秒(绝对耗费不了半秒钟),请问司马迁粉丝?这个挖土干 打垒夯筑土墙怎么能抢在秦兵一个突刺之前完成?这个挖土干打垒夯筑土墙别说是一个0.3秒,就算二十万 个0.3秒都未必 能完成,请问这二十万个0.3秒的事情怎么能够抢先一步?抢在0.3秒以前完成?史记给出 了一个画面-----二十万个0.3秒的事情,竟然抢在0.3秒之前完成了?司马迁看的是哪门子“其他史料”记 录?二十万个0.3秒的事情~竟然抢在0.3秒之前完成了? 是不是这个样子?秦兵们不上前用兵器招呼赵兵?秦兵们就立在原地高喊“赵战不利!赵战不利!赵战 不利!”,赵兵们也不用挖土干打垒夯筑土墙,赵兵们距离秦兵们足有一箭之地,赵兵们就立在原地高喊 “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双方兵卒和军官们以抽象对抽象,互相高呼文言文口号,于是“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就完成了? 这个“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除了双方官兵互相高喊文言文口号,还有别的完成可能性么? 如今“想必是司马迁看了别的史料”被证伪了,“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摆明了是司马迁的脑 补,连脑补都没脑补对,搞出了二十万个0.3秒的事情~竟然抢在0.3秒之前完成的人体动作笑话来。 只不过司马迁善于用铿铿锵锵的文言文掩饰人体动作笑话,我给他扒掉铿锵性,恢复到白话文,这人体动作笑 话就红果果暴露出来。 一旦二十万个0.3秒的事情~没法抢在0.3秒之前完成----被确定,所谓“赵军饿了四十多天啦”就跟着被证伪了。 今后凡是史记用铿铿锵锵的文言文掩饰的常识笑话,本人一律扒掉铿锵性!用白话文彻底暴露其笑话! 别说我言之不预!
转帖:韩信潍水之战,水淹楚军胡扯 原作是程步,不是我。程步做过战场地质考察,我没做过。 潍水之战是韩信军事生涯最精彩的神话,许多写韩信的书,都会把这次战役作为重点尽情铺陈。司马迁笔下的潍水之战,韩信巧妙水淹以少胜多击败了当时最厉害的将军司马龙且,然后乘胜追击这才彻底平定了齐国。 不幸的是,司马迁笔下的潍水之战不过是一个虚假的神话,当文学可称佳作,当历史实乃胡扯。 胡扯证据一,筑坝截留的水存哪儿? 按照司马迁的描写,潍水之战楚汉两军隔潍水对峙。韩信命人在潍水上游筑坝截断潍水,再引军渡河与楚军交战,然后佯败退却诱使楚军渡河。待楚军半渡,破坝水淹楚军。 可是司马迁忽略了一个问题:潍水地处胶东半岛平原,河的两岸没有高山峡谷夹制。筑坝截流的河水蓄满河床后就会漫滩,不会像水库溃坝那样变成杀伤楚军的可怕武器。 我曾去考察过潍水。潍水在高密附近几十公里内为石质河床,河面宽约 200米,河床深约3米。这基本解决了两个问题:1,由于是石质河床,改道的可能性不大。地图上标明今潍河与古潍水基本一致可信。2,由于是石质河床,河宽河深变化不会太大。如果有变化,也应该是今天比古代更深更宽。 做一道简单的几何题便真相大白:潍水蓄满水形成3米高的洪峰,即使用炸药瞬间爆破,最初3米高的洪峰,几百米后就会衰减为几十厘米,杀伤力几乎为零。而韩信为了使筑坝这样浩大的工程不被楚军发现,筑坝地点必然远离战场。5公里是最低限度。因为在平坦的胶东平原上,5公里之内目力可以清楚地辨别目标。如果在五公里以外筑坝,几百米后洪峰几十厘米,五千米以后还能有水吗? 所以,韩信筑坝截流水淹司马龙且,根本难以成立。
转帖:韩信背水列阵很搞笑 原作是程步,不是我 在汉军已经取得了两个战役的胜利之后,韩信和张耳才一起引兵向北推进,打算出井陉关向赵国陈馀的军队发起进攻。 司马迁描写韩信用背水列阵一举击败了陈馀和赵王歇。关于韩信背水列阵的荒唐之处,请参见博文《韩信背水列阵很搞笑》。其实,韩信此战的对手陈馀并不难打,充其量不过是一只投机取巧的老鼠而已。 (3)陈馀唯一的一次胜仗是内讧 从造反到被杀,在6年的战乱中,史书几乎没有记录下陈馀有打胜仗的经历,唯一一次胜利是和张耳内讧。 陈馀和张耳原来形同父子。由于张耳曾经做过魏公子无忌的门客,与豪门有交情,所以,年轻时陈馀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张耳。陈涉造反后,陈馀随张耳一起去投奔,然后奉命和将军武臣一起去攻占赵国。由于武臣采用蒯通建议,封给不愿投降的范阳县令为侯。只此一举,赵国不战而降的城池有30余座。陈馀和武臣几乎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就夺取了赵国绝大部分土地。自己有了地盘陈馀和张耳就挑唆武臣不再听命于陈涉,为此差点与陈涉发生火并。在这次背叛中,陈馀和张耳都得到了好处。武臣自立为赵王后,一天也没有打过仗的陈馀被封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 武臣自立为赵王后自己也发生了内讧。武臣派韩广去攻打燕国,上梁不正下梁歪韩广占领燕国后立刻自立为燕王。武臣大怒,和张耳、陈馀一起打算攻打韩广,没想到还没交战武臣自己反被韩广的军队俘获了。好不容易通过谈判保住了武臣的性命,武臣的另一位部将李良又内讧,不仅一举攻占赵国都城邯郸,还杀死了赵王武臣和左丞相邵骚。张耳、陈馀得人报信,仓皇逃出邯郸捡了一条性命。
史记写长平之战彻底违反军事常识,因而彻底不可信 有一个简单方法,先用虚拟语气假设白起投奔燕国,然后白起率领燕军打长平,按照史记 的逻辑描写战事,要是燕军总司令白起照样能够亡赵军,那就是史记荒谬不可信。 把秦军改成燕军,语调句子套用史记原文不变,燕军总司令依然是白起 ------- 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燕。燕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剧辛为尉裨将, 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燕军。  燕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 赵军逐胜,追造燕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燕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三千骑绝赵 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燕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燕 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燕山南,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燕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 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燕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 安君计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 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怎么样?荒谬吧?荒谬就荒谬在满眼都是白起大能和赵括无能,跟燕赵两军军力对比完 全扯不上关系。所以史记的战争理念是彻底荒谬的。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