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章军国事
平章军国事
关注数: 0
粉丝数: 28
发帖数: 10,159
关注贴吧数: 5
关于辽朝的五京 主要是看见有人在用辽以幽州为南京来说宋朝怯懦,所以不得不出来说一声。 辽朝的五京,包括上京在内,都不是首都,甚至也不是陪都,它们的政治地位只是一路的首府,类似宋朝的太原之于河东路。 辽朝廷被宋人称为“行朝”,包括宫室、太庙以及中央官署等等在内,都是转徒不定的,四时捺钵之地,才是辽朝的中枢所在。
再说所谓的“分相权” 多唠叨几句: 《宋史.吕端寇准列传》: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否。”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 “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 吕端作为宰相,对自己的职权自然一清二楚。 宋代语境下的所谓“分中书之权”,指的都是分“常事”、“事细例熟之常务”的处理权,而不是分宰相对大政方针的议政权,在大政方面,宋代宰相一直都是“总文武大政,事无不统”
关于袁腾飞的争论中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藤枝在为袁老湿辩护的时候,千篇一律都是:“你嫉妒”,“有本事你去讲啊”,“史书记载的就是真的吗”这类的说辞。几乎就没见过用史料正面反驳批评者的。 这和唐粉、宋粉、明粉甚至元清粉互拿史料拍砖头完全不同。 这反应了什么?是藤枝们对历史本身没兴趣?还是藤枝们自知袁老湿就是讲错了?
说德国技术糙的,你们看过几年德国踢球? 所谓德国的技术糙,是98年以后青黄不接才造成的,在这之前,德国队的技术什么时候糙过?88-96年那会,三驾马车、利特巴尔斯基、哈斯勒、东德出身的萨穆尔、老虎埃芬博格还有因为伤病从未征战过世界杯的绍尔,这帮人的技术哪个不是世界一流水准的?
NHK纪录片中国力量2驰骋非洲的巨龙 上次谁问我要关于中国在非洲的视频来着,这次搞到了日本NHK电视台拍的一部片子。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iQ_idG62Hw8&urlrefer=aa565cd54163dff0a2a9c80fecedb7b1
钱学森去世 光明网北京10月31日上午11时电 记者金振蓉、刘新武、齐芳报道:我国科学巨星钱学森今天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老千古T_T
马木留克的jj问题 马木留克人生来就是基督教徒。七、八岁时他们从格鲁吉亚、明格列利亚和高加索等地被买来,以后又由君士坦丁堡的商人带到开罗,卖到别伊们的家里。他们是白种人,也是一些美男子。他们在别伊的宫廷里,起初地位是很低下的,后来逐渐上升,成为乡村的穆尔塔集姆①,各省的基阿希夫或总督,最后竟升到别伊。他们的种族在埃及没有继续保存下来。他们通常都与契尔克斯人、希腊人或其他外国人通婚。他们往往没有孩子。即使由于这种婚姻生了孩子,也常常没有长成人就死了。他们和土著居民结婚所生的孩子虽然能活到老年,但后辈很少有延续到第三代的。这就迫使他们要从高加索购买孩子来作为自己的儿子。1798年马木留克人的男、女和孩子总计为五万人。他们能提供一万二千名骑士。 ①即乡村领主。——译者 《拿破仑文选》 从来没有在任何一本书上看到过马木留克被阉割过的说法,真不知道马木留克是太监军这个说法到底是哪里冒出来。 难道真跟有人推测的那样,是皇帝的这段话在流传中传走了样?
被民族主义情绪扭曲的宋代军事史研究 现代中国史学在一般状态下接受宋代积贫积弱的形象,尤其指责它在军事上的无能,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意识下的产物。
实际控制优于历史证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02:08 新京报 ……此前,中国海监总队常务副总队长孙书贤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海监将加强对争议海域的管辖。他说,“在国际法上,对于争议海域有两个惯例,一个是看你有没有在这儿实施有效管理,第二个是实际控制优于历史证明,比如我们讲,这个区域是我们的,老祖宗开始就是,只这样没用,要看你有没有实际控制。中国海监在管辖海域内,必须显示自身存在,体现有效管辖。”……
资料 诏丞相灌婴发车骑八万五千,诣高奴,击右贤王。灌婴早年为一布贩,后来以中绢身份从高祖刘邦征战。所谓中涓,“亲近之臣,若谒者、舍人之类。涓,洁也,言其在内主知洁清洒扫之事,盖亲近左右也。”他属于近臣而非行伍出身。
唐代前期的兵募 这帖子先前发在历史研究吧的http://tieba.baidu.com/f?kz=443964321
唐代前期的兵募 一楼留给百度
宋人痛恨秦桧最重要的心理原因:绍兴党禁 摘自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
[完整版]南宋联蒙灭金决策的形成 一楼留给百度
(半原创)南宋联蒙灭金决策的形成 一楼留给百度
莫斯科会战期间增援莫斯科的远东部队 莫斯科会战期间增援莫斯科的苏联红军远东部队(不含红海军陆战队):第32、78、239、413、415步兵师,第58、107、112坦克师。其中第32、78步兵师参加了红场阅兵,之后直接开赴莫扎伊斯克防线。这当中又以博罗苏金上校的第32步兵师战斗最为顽强,朱可夫回忆录中“1939—1940年在蒙古呆过的兵团于1941年调至莫斯科附近与德军作战,博得极高的评价,这绝不是偶然的。” 即指该师。
看漫画了《岳飞列传》 许景琛的作品,我最受不了的港漫http://dm.kaicn.com/html/MH/200511/200511231ObE/index.htm
元明两朝农民社会地位的比较 第一楼留给百度
《武穆遗书》 又称《九要论》,是关于武术技击的文章,武术界对此评价甚高,但和金庸小说里的《武穆遗书》了不相干。武林中岳飞被称为形意门的祖师,这篇《九要论》与形意拳有密切的联系,另外八段锦也有称是岳飞留下来的,此外还有岳家散手,大枪等等。
请讨论和宋朝相关的问题 先申明,很多和宋朝无关的主贴是我删除的。这个贴吧是宋朝吧,所以请讨论和宋朝相关的问题。和宋朝无关的话题,请去相关贴吧,如果因为相关吧专制而无法在那边讨论的话,推荐去历史研究吧
关于宋朝冗兵说的一个问题 就是关于厢军,实际上,厢军是杂役军,实际职责是“供百役”,如壮城军用于修筑城池,作院军用于制造武器,桥道军用于修路筑桥,船坊军用于造船,装发军用于运输,河清军用于治理黄河,以及负责各级官僚往来时的侍卫。战时则充当运粮队。这些职责,在其他朝代是不列入兵额的,比如明朝修筑、运输、治理河道等是直接就地征发民夫,唐朝尚有奴婢制度,制造武器的甚至是官奴婢,连平民都不算。《文献通考》说“五代无政,凡国之役,皆调于民,民以劳敝。宋有天下,悉役厢军,凡役作工徒营缮,民无与焉,故天下民力全固。”其实何止五代,其他朝代,凡国之役,也大多“皆调于民”。考虑到这一点的话,宋朝军队其实不多,太祖后期的开宝年间禁兵马,步军只有十九万三千人、太宗末期的至道年间禁兵马、步军为三十五万八千人、真宗早期的咸平年间不到五十万,末期天禧年间禁兵马、步军为四十三万二千人,仁宗庆历年间为了维持内外相制,禁兵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马、步军为八十二万六千人,但之后数量就开始下降了,英宗治平元年,禁兵已下降到了六十九万三千三百三十九人神宗熙宁年间,禁兵数为五十六万八千六百八十八人到哲宗元佑二年共有“禁军五十五万余人”和唐朝开天年间的57万常备军比较,甚至和历朝的常备军比较,这个数字都不算多,甚至是少(比如唐朝开天年间在常备军外还保留了征兵制度,两征南召,剑南道都出动了6万人以上的兵力,而其兵额实际只有3.6万,北方从来不列入正额的城傍兵就更不用说了。而明朝在卫所制全盛时,全国军队达到200万))。过去批判宋朝冗兵,多是站在宋朝广泛实行雇募的基础上所说,认为雇募较之他朝的强行征发,花费太高,宋朝的改革派,从范仲淹到王安石,无不希望恢复过去由雇募改为征发。但是,现在人如果还持这个观点,是不是就太不思长进了?王曾瑜会长就有论述指出变法派试图恢复征发制度的行为是倒行逆施。
岳飞的判决书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刑部大理寺状 ……岳飞坐拥重兵,于两军未解之间,十五次被受御笔,并遣中使督兵,逗留不进;及于此时辄 对张宪、董先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又说与张宪,董先,要蹉踏张俊、韩世忠人马;及移书张宪,令 “措置别作擘画”,致张宪意待谋反,据守襄阳等处作过。委是情理深重。——《敕》:“罪人情重法轻,奏裁。” -----------------------------------先前看到有人不知道转什么,被吧友骂了,所以把这个专过来。罪名三条:1、坐拥重兵,于两军未解之间,十五次被受御笔,并遣中使督兵,逗留不进。这一条指的是绍兴十一年正月底到三月间初的淮西之战。判决书指责岳飞逗留不进,和战时的嘉奖手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月十九日的嘉奖手谕:得卿九日奏,已择定十一日起发往蕲、黄、舒州界。闻卿见苦寒嗽,乃能勉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览奏再三,嘉叹无斁。……三月十二日嘉奖手谕:得卿奏,知卿属官自张俊处归报,虏已渡淮,卿只在舒州听候朝廷指挥,此以见卿小心恭慎,不敢专辄进退,深为得体,朕所嘉叹。再下一封嘉奖手谕:得卿奏。卿闻命即往庐州,遵陆勤劳,转饷艰阻,卿不复顾问,必揣其行,非一意许国,谁肯如此!直到整个战役结束后,高宗任有手谕:累得卿奏。往来庐、舒间,想极劳勚。一行将士,日夜暴露之苦,道路登涉之勤。朕心念之不忘。如果岳飞真的逗留不进,为什么战时不指出?反而发这么多嘉奖诏?事实上,整个淮西之役期间,岳飞部之所以无作为,高宗自己说的很清楚了:“卿只在舒州听候朝廷指挥,此以见卿小心恭慎,不敢专辄进退,深为得体”,恰恰是因为岳飞这次很听高宗的话。整个战役期间,高宗给岳飞的15道诏书全部保留下来了,真正催促岳飞出兵的只有三月十一日的诏书,而这次诏书之所以要求岳飞进兵,亦是因为之前企图独享战功的张俊要求岳飞退兵,岳飞请高宗定夺,而且实际上,这封诏书发出的当天就发生了濠州之败,在诏书到达岳飞处之前,金军已经退兵了。至于后两条罪名,更不值一驳。罪名2:及于此时辄 对张宪、董先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又说与张宪,董先,要蹉踏张俊、韩世忠人马。对这一条罪名,董先曾亲至大理寺为岳飞辩护,力证并无此事。罪名三:及移书张宪,令 “措置别作擘画”,致张宪意待谋反,据守襄阳等处作过秦长脚自己的原话:“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也就是说,所谓的“移书张宪”云云,秦桧自己都承认乃是莫须有之事。这份判决书可以说是个典型的大笑话。反认真研判过的人,都能看出其荒唐,李心传明确的说:“余尝得当时行遣省札,考其狱词所坐,皆一时锻炼文致之词,然犹不过如此,则飞之冤可见矣!”王明清更一针见血的指出:“锻炼虽极而不见实情,的见诬罔!孰所为据?而遽皆处极典,览之拂膺!”
问一下,128话里那个女孩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题,一直没闹明白。
zt“战兵在外,守军乃敢坚壁”--宋夏洪德城之战 摘自:曾瑞龙《北宋及拜占庭帝国的弹性防御战略初探——兼论宋夏洪德城战役》如果纯以斩级的数量来计算,元佑七年的洪德城战役并不算是宋军很大的胜利,将伤亡和斩级扣除之后,所获更是有限。可是这场不大的战术胜利,背后代表着不容轻估的战略意义。环庆路经略司经过慎重的研究和决策,挫败了西夏倾国而来,以压倒性优势打击宋军一路的战略。这个以寡击众的问题在庆历年间还没有完全解决。宋军不但保存了所有州、军、城、寨和部队,更在宋夏战争中惟一一次击破西夏的“中寨”、即中军御营。同时,这一役也是宋军争回战略主动的一个里程碑。此后再经过延安之役和平夏城战役,西夏就转落于下风,宋军达成了庆历以来筑城横山、建立巩固前沿的战略构想。这一役的成功和将宫折可适杰出的指挥水平分不开,而章楶对弹性防御所作出鲜明精辟的演绎,更是功不可没。此外,洪德城战役在宋夏战争的记载中算是比较详尽,除了纪传、墓志和《长编》的概述外,《长编》注中还收录了章楶覆奏枢密院的一份黄帖子和他所上折可适功状所附的两份小贴子,这些文件对战斗序列和作战经过有较深入的描述,这也是洪德城战役值得重视之处。
《纵火者训令》真相 非常令我惊讶的是,这样一个在战争的艺术,音速论坛,倒台前的舰船知识已经百度的二战吧都已经被证伪的东西,居然又堂而黄之的出现在了这里,还顺便带上了一些断章取义的bbc访谈录截图(该访谈录和纵火者训令没有任何关系,它的主要内容是反思苏联在游击战争中的一些过激行为,比如处死那些因为德国人胁迫而为德国人做了点事的无辜苏联公民)。
辽、夏、金、元的重骑兵 在隔壁的历史研究吧发的一个帖子,其实就是针对这里一些蔑视重骑兵的言论的而发的。改个标题发到这里来。
重骑兵无能论的疑问 大家说说看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网络文章中总喜欢宣扬重骑兵无能论?要知道中国历史上凡拥有强大骑兵的政权除了少数没有能力装备重甲外,包括蒙古军在内,都有强大的重骑兵。
关于杯酒释兵权 先发个贴子问一下,这个吧里的人所知道的杯酒释兵权是怎样的?被解除兵权的都是什么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