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章军国事 平章军国事
关注数: 0 粉丝数: 28 发帖数: 10,159 关注贴吧数: 5
关于宋朝冗兵说的一个问题 就是关于厢军,实际上,厢军是杂役军,实际职责是“供百役”,如壮城军用于修筑城池,作院军用于制造武器,桥道军用于修路筑桥,船坊军用于造船,装发军用于运输,河清军用于治理黄河,以及负责各级官僚往来时的侍卫。战时则充当运粮队。这些职责,在其他朝代是不列入兵额的,比如明朝修筑、运输、治理河道等是直接就地征发民夫,唐朝尚有奴婢制度,制造武器的甚至是官奴婢,连平民都不算。《文献通考》说“五代无政,凡国之役,皆调于民,民以劳敝。宋有天下,悉役厢军,凡役作工徒营缮,民无与焉,故天下民力全固。”其实何止五代,其他朝代,凡国之役,也大多“皆调于民”。考虑到这一点的话,宋朝军队其实不多,太祖后期的开宝年间禁兵马,步军只有十九万三千人、太宗末期的至道年间禁兵马、步军为三十五万八千人、真宗早期的咸平年间不到五十万,末期天禧年间禁兵马、步军为四十三万二千人,仁宗庆历年间为了维持内外相制,禁兵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马、步军为八十二万六千人,但之后数量就开始下降了,英宗治平元年,禁兵已下降到了六十九万三千三百三十九人神宗熙宁年间,禁兵数为五十六万八千六百八十八人到哲宗元佑二年共有“禁军五十五万余人”和唐朝开天年间的57万常备军比较,甚至和历朝的常备军比较,这个数字都不算多,甚至是少(比如唐朝开天年间在常备军外还保留了征兵制度,两征南召,剑南道都出动了6万人以上的兵力,而其兵额实际只有3.6万,北方从来不列入正额的城傍兵就更不用说了。而明朝在卫所制全盛时,全国军队达到200万))。过去批判宋朝冗兵,多是站在宋朝广泛实行雇募的基础上所说,认为雇募较之他朝的强行征发,花费太高,宋朝的改革派,从范仲淹到王安石,无不希望恢复过去由雇募改为征发。但是,现在人如果还持这个观点,是不是就太不思长进了?王曾瑜会长就有论述指出变法派试图恢复征发制度的行为是倒行逆施。
岳飞的判决书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刑部大理寺状 ……岳飞坐拥重兵,于两军未解之间,十五次被受御笔,并遣中使督兵,逗留不进;及于此时辄 对张宪、董先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又说与张宪,董先,要蹉踏张俊、韩世忠人马;及移书张宪,令 “措置别作擘画”,致张宪意待谋反,据守襄阳等处作过。委是情理深重。——《敕》:“罪人情重法轻,奏裁。” -----------------------------------先前看到有人不知道转什么,被吧友骂了,所以把这个专过来。罪名三条:1、坐拥重兵,于两军未解之间,十五次被受御笔,并遣中使督兵,逗留不进。这一条指的是绍兴十一年正月底到三月间初的淮西之战。判决书指责岳飞逗留不进,和战时的嘉奖手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月十九日的嘉奖手谕:得卿九日奏,已择定十一日起发往蕲、黄、舒州界。闻卿见苦寒嗽,乃能勉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览奏再三,嘉叹无斁。……三月十二日嘉奖手谕:得卿奏,知卿属官自张俊处归报,虏已渡淮,卿只在舒州听候朝廷指挥,此以见卿小心恭慎,不敢专辄进退,深为得体,朕所嘉叹。再下一封嘉奖手谕:得卿奏。卿闻命即往庐州,遵陆勤劳,转饷艰阻,卿不复顾问,必揣其行,非一意许国,谁肯如此!直到整个战役结束后,高宗任有手谕:累得卿奏。往来庐、舒间,想极劳勚。一行将士,日夜暴露之苦,道路登涉之勤。朕心念之不忘。如果岳飞真的逗留不进,为什么战时不指出?反而发这么多嘉奖诏?事实上,整个淮西之役期间,岳飞部之所以无作为,高宗自己说的很清楚了:“卿只在舒州听候朝廷指挥,此以见卿小心恭慎,不敢专辄进退,深为得体”,恰恰是因为岳飞这次很听高宗的话。整个战役期间,高宗给岳飞的15道诏书全部保留下来了,真正催促岳飞出兵的只有三月十一日的诏书,而这次诏书之所以要求岳飞进兵,亦是因为之前企图独享战功的张俊要求岳飞退兵,岳飞请高宗定夺,而且实际上,这封诏书发出的当天就发生了濠州之败,在诏书到达岳飞处之前,金军已经退兵了。至于后两条罪名,更不值一驳。罪名2:及于此时辄 对张宪、董先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又说与张宪,董先,要蹉踏张俊、韩世忠人马。对这一条罪名,董先曾亲至大理寺为岳飞辩护,力证并无此事。罪名三:及移书张宪,令 “措置别作擘画”,致张宪意待谋反,据守襄阳等处作过秦长脚自己的原话:“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也就是说,所谓的“移书张宪”云云,秦桧自己都承认乃是莫须有之事。这份判决书可以说是个典型的大笑话。反认真研判过的人,都能看出其荒唐,李心传明确的说:“余尝得当时行遣省札,考其狱词所坐,皆一时锻炼文致之词,然犹不过如此,则飞之冤可见矣!”王明清更一针见血的指出:“锻炼虽极而不见实情,的见诬罔!孰所为据?而遽皆处极典,览之拂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