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bingquan hsbingquan
关注数: 1 粉丝数: 60 发帖数: 3,275 关注贴吧数: 1,540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七绝》 春分,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水波荡漾,春风盈袖,连阳光都带着氤氲的味道。古时,春分又被称为“日中”、“中夜分”、“仲春之月”等等,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中写道:“至于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3月21日零时15分将迎来农历24节气中的——春分。 春分又分为三候: 一候玄鸟至|“玄鸟”即燕子,春分时节,似曾相识燕归来,燕来还识旧巢泥。 二候雷乃发生|雷乃阳气生发之声,春雷阵阵,唤醒了沉睡的万物。 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盛,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春分时节,莺飞草长,辛夷如火,海棠依旧,暖日暄暄,出门俱是看花人。春分这一天,古人有簪花饮酒的习俗。他们相邀出门踏青,行走在最美的春光里,让杏花吹满头,折下最美的一枝插在发间。花间宜饮酒,举起酒杯,一杯送过往,一杯敬明天,唯愿:莫负好时光。 过了春分,白昼一天长过一天、黑夜一天比一天短。再过半年,到秋分那一天,昼夜与寒暑再次达到均衡。 唐代刘方平有诗曰: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今夜偏知春气暖”,这是“春分”节气的密码。 “春分”把春天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是乍暖还寒,下半场,春风渐渐变得和煦,直到有一种燠热的感觉。“虫声新透绿窗纱”,惊蛰时节钻出地面的小虫子们,经过半个月的慢慢适应,变得更加活泛。 现在疫情高峰已经过去了,运河畔的柳树绿了,桃花开了,春分时节,穿着切合自然的春装,出门欣赏春光吧。
厚道之人,大智若愚 都说为人处世,厚道就容易吃亏。 如果现在你仍然停留在这个认识层面上的话,那就太狭隘了。 君子以敦厚立身,不居于浅薄,朴实纯真,不居于浮华。 为人厚道,并不是一味地做“老好人”,而是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多了一份善意与柔情,多了一颗温热的心,善待世界,善待他人。 金庸笔下的大侠,无一不是厚道到“笨拙”的人。其中,又以郭靖为最。 这个傻小子相貌一般,资质平平,却一路逆袭,武林群雄皆愿为其号令,成为人人敬仰的侠之大者,定倾扶危的英雄,靠的无非是端庄厚重的品格。 被人断定资质太差,他十年来风里雨里不停练,会与不会,他始终坚持。正是因为这份勤奋、坚韧,他备受高手们的青睐,独门秘笈悉数传授,最终学会各种上乘武功,成为一代宗师; 他死守襄阳三十余年,顽强地维护着身后百姓,免遭生灵涂炭。舍生而取义,他骨子里天生的气节,赢得无数英雄豪杰助阵。纵使后来战死在襄阳城头,也是求仁得仁,死得其所。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在金钱利欲面前,毫无动摇,做事样样稳妥,待人也庄重得体。 这样的品性,就足以让人委以重托,嘱以大事了。 少不更事读金庸,读到的是恩与义的侠客豪情;人到中年读金庸,读到的却是宽与厚的处世之道。 就像老话说得那样:“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处处显露的聪敏未必能说明一个人的人品。 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你为人是自私自利,还是抱诚守真,不言而喻。 有的人因为过于精明,急功近利,凡事只想到自己,占了一时的便宜,反倒摔了大跟头; 有的人却因为厚道,挣得了源源不断的好门运。 终究人格厚重,才是立身之本。为人厚道稳重、沉着冷静,人生才会积聚福气。 一个厚道的人,也许当下会吃亏,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你的坦诚,会赢得对方的真心。 计较不如坦诚,精明不如厚道。 唯有做一个厚道的人,做人正直而坦荡,做事沉稳而有力,才能收获别人的信赖及支持,人生之路才能走得宽阔而稳当。
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春雷乍动,气温回暖,阳气渐升。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动物和草木虫蚁感于春季温暖,被春雷惊醒而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惊蛰头五天,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阳和发生,自此渐胜;二候仓庚鸣。惊蛰后五日,仓庚嘤其鸣,求其友。仓庚即黄鹂,黄鹂鸣叫,动物开始求偶;三候鹰化为鸠。再五日,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鹰每年二三月飞返更北的地方繁殖;已经不见迹影,而斑鸠鸟飞来繁殖。 惊蛰时分,桃花红,杏花粉,李花白,菜花黄,海棠酡颜。山中春笋破土,人间有味是清欢。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正一片婴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村居》里的这两句将春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将杨柳的神韵写活了,这不正是阳春三月的柳最好的写照吗。 春雷响,万物长。疫情终将过去,这个春天错过了立春没有关系,惊蛰终将会等你来,跟你一起唤醒春天,迎接繁花似锦的季节。
【众筹捐赠】武汉市红十字会对社会公告(第三号) 根据武汉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武汉市红十字会于1月23日下午开通5部向社会公开募集款物的捐赠电话。自捐赠电话开通以来,海内外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纷纷致电表达捐赠意愿。由于短时间内拨打人数剧增,造成数次通话线路堵塞情形,对此,武汉市红十字会向各界爱心人士表示深深歉意! 为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做好社会捐赠工作,服务好各界爱心人士,现就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公告如下: 一、市红会原有的接听捐赠咨询电话已由5部增至10部,24小时不间断接听,以缓解通话线路不畅问题; 二、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急需的物资: N95口罩(有注册证,无阀门)、防护服(连体带鞋套)、一次性医院外科口罩、防护面罩、护目镜、84消毒液、一次性消毒床罩、一次性普通口罩、一次性医用帽、一次性使用手术衣、医用手套等。 三、关于进出武汉问题。凡向武汉市红十字捐赠急需物资的运输车辆均可进入武汉市区,离汉时可由武汉市红十字会签发专用离城通行证。 四、捐赠方式: (一)物资捐赠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162号武汉市红十字会,邮政编码:430000,收货人:叶慧敏,收货人电话:027—82210181 (二)捐赠资金途径: 1,捐款账号: 账号一:4218 6015 8018 8001 18860 户名:武汉市红十字会 开户行: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 账号二:17 0002 0104 0005 351户名:武汉市红十字基金会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胜利街支行 2,官网捐赠:登陆武汉市红十字会官方网站(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wuhanrc.org.cn&urlrefer=507f5ff16cfc26f00185256a9157a64d),点击首页捐款链接。 。 4,现金捐款: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162号武汉市红十字会捐赠大厅。 感谢社会各界对武汉抗击新型肺炎所给予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武汉市红十字会将本着公开、透明、高效的原则,竭力为广大爱心企业和人士做好服务工作。 武汉市红十字会 2020年1月24日
河北枣强尘封430余年“大原书院”复建落成 枣强县大原书院揭牌仪式。 王鹏 摄 中新网衡水6月28日电 (崔志平 王鹏)28日,大原书院暨董仲舒学术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河北省枣强县举行。衡水学院董子学院执行院长魏彦红表示,尘封430年的大原书院迎来重生的曙光,将传承优秀文化之道统,书写时代精神之新篇。学生们在大原书院诵读国学经典。 王鹏 摄 当日,活动现场举行了“大原书院”揭牌仪式、“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董学研究基地”等揭牌仪式。来自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浙江省儒学学会、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衡水学院董子学院的专家学者以及枣强县各界人士200多人参加了揭牌仪式。诵读国学经典展演。 王鹏 摄 据枣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母林宝介绍,大原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枣强历史上第一座书院。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建议,下诏禁毁天下书院,大原书院从此衰落。为董子石像揭幕。 王鹏 摄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会长余治平说,枣强县大原书院顺利落成,董仲舒思想与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又增添了一个有益平台,希望大原书院在今后能够成为董学研究的一个阵地和窗口。 魏彦红表示,尘封430多年的大原书院迎来重生的曙光,正如《复建大原书院碑记》所期许,大原书院将“延文脉、美教化、厚风俗、淑人心”,担当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完)
枣强县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 近年来,衡水市枣强县把解决群众如厕难工作纳入了全局民生工程,采取“五抓”工作模式,不断加快城区公厕建设与改造,逐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坚持严格公厕保洁管理力度,全面提升了全县公厕整体形象。目前,县城公厕实现了“四通”(通水、通暖、通电、通风),公厕保洁达到了“四有四无”(有亮化、有硬化、有美化、有香化;无积水、无垃圾、无蚊蝇、无异味)标准,清洁率达100%。   在厕所改造前期,枣强住建局聘请衡水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了《枣强县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包含了公共厕所现状图、规划图,将公厕建设纳入规划管理范围,凡是规划中标有公厕的位置,建设项目时必须按规划要求预留空地,确保公厕建设在合理位置。同时,制定了《枣强县公厕新建及改造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批次对老旧公厕进行改造提升,为“厕所革命”顺利开展提供遵循。   枣强住建局专门成立了公厕建设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改革全过程,切实把“厕所革命”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大事、要事来抓。成立精细化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厕所改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施工监管、日常维护等工作;积极协调市政、自来水、电力等有关部门,为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的给排水、电、道路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针对公厕环境差、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自2014年开始,枣强住建局投资500余万元,对城区公厕开展了一场“厕所革命”,面貌得到“脱胎换骨”的变化。对城区原有的36座公厕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铺设地板砖面、设置残疾人通道、加固安全扶手、安装水冲设施、张贴温馨提示牌,将原有公厕全部改为水冲式洁净公厕,并配备排风、除味、取暖设备及坐便器,彻底解决了以往公厕“脏、乱、差”这一难题。   枣强住建局安排专人到先进县市进行调研,取长补短,按照旅游标准在县城各主干街道人群密集处及大型公共游园、广场新建公厕23座,并在公厕周围300米范围内设置醒目的提示标志60多处,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同时,积极对接县城各部门,宣传对外开放公厕的意义,各单位公厕现已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并在单位门口悬挂提示牌,极大地缓解了群众如厕难问题。   城市“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枣强住建局坚持高标建设与长效管理一手抓,制定了一系列公厕管理规定。各类保洁制度及责任牌,全部上墙公示。城区每个公厕均安排专人早6时至晚12时不间断保洁,由精细化管理办公室每天对公厕环境卫生情况进行巡查。日常巡查中,发现公用设施损坏,第一时间在工作群内上报,安排专人进行维修。推出一批主题鲜明、生动活泼、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在报刊、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引导群众参与讨论,收集诉求意见,曝光存在问题。充分利用公厕的有效空间,采取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方式,宣传核心价值观和公共文明,倡导文明行为,引导群众爱护公共卫生、保护基础设施,主动参与到“厕所革命”中来。(杨双池 焦雪亮)
枣强县张文良自费创办民俗博物馆 老物件诉说往昔岁月 博物馆展现历史变迁 枣强张文良自费创办民俗博物馆张文良向群众介绍藏品。旧式农具。抗日战争展览馆展出的老物件。古老的磬诉说着历史。 走进位于枣强县新屯镇尤园村的艺萱民俗博物馆,布满沧桑的石磨盘、运送物品的独轮车、灶台上安装的老风箱、形状各异的照相机……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老物件仿佛将大家带回从前,给人穿越时空之感。   张文良今年50岁,年轻时就喜欢收藏各种老物件,近20年来,他收集了1.4万余种(类)藏品,并自费建起民俗博物馆。 老物件留住老时光   “很多老物件是可遇不可求的,在生活中需格外留意。”张文良的众多藏品,少数是朋友、老乡赠送的,更多的是他平时主动收集的。“开始只是兴趣爱好,没想到越收越多,就萌发了建博物馆的想法,将这些刻有历史印记的物件与大家一起分享。”   去年10月,他利用自家闲置的厂房,开始着手布展,按照藏品主题不同,分成民俗博物馆和枣强抗日战争展览馆两部分。其中,民俗博物馆又分为生产、生活、学习、农具、娱乐、宗教等六大类。在这里,不仅能见到农具、纺车、织布机、连环画、老结婚证、电影放映机等老物件,还有老供销社、传统农家院,让群众在参观时有身临其境之感。   走进“枣强老供销社”,曲尺形的柜台后面摆放着各种商品,解放鞋、搪瓷茶缸、铁皮暖水壶、煤油灯、雪花膏……   应有尽有。墙壁上贴满了宣传画,还有“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标语,泛黄的纸张、充满时代感的“商品”,仿佛把人一下子带回了上个世纪。张文良介绍:“这里复原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供销社的样子,展出的都是那个时期原汁原味的老物品。”桃城区的戴阿姨今年65岁,参观完后说:“这些都是我小时候的记忆。那时候,每年过了麦收,我就拿麦秸秆编草帽缏,卖了钱就到供销社给自己买点手绢、笔记本等小物品。”戴阿姨的孙女今年8岁,她拿起铜壳的万花筒看看,又拨弄拨弄柜台上的台秤,对什么都好奇。   走进另一个展厅,俨然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农家院。墙上糊着旧报纸,正中摆着八仙桌和扶手椅,墙上挂着对联和中堂画,土炕上摆着小炕桌。市民李丹是“80后”,她的童年是在农村奶奶家度过的,这个熟悉的场景让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看到这小炕桌,我就想起小时候在奶奶家里吃晚饭的场景,奶奶侧身坐在炕沿上,爷爷端着酒杯一小口一小口地抿着酒,时不时用筷子夹一口菜喂给我,日子简单却很温馨……” 老物件诉说老故事   张文良指着一件外型像大缸、底部有几个圆孔的金属器皿说:“这叫磬,是寺院中和尚念经时敲打的铜铸法器,也是我所有藏品中历史最悠久、最珍贵的一件。”2016年,一位朋友告诉他,山东一位藏家收藏了一个磬,可能是明代枣强一个寺庙的旧物。张文良听说后,马上辗转找到那位藏家。“这个磬直径有60厘米,应该称之为‘大磬’,是规模比较大的寺庙才能使用的法器。铭文显示它曾属于枣强张秀屯郭庄庙,且保存完好,对于研究枣强历史意义重大。”可当时,那位山东藏家不愿出让,张文良不死心,几次三番登门拜访,他的诚心最终打动了那位藏家,张文良花高价让“宝贝”重回故乡。   如今,这件磬周身布满铜锈,安静地躺在博物馆里,轻轻敲击余音悠长,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 老物件重现老历史   枣强是一座千年古县,饱经沧桑,历史上多受战事牵连。抗日战争时期,全县群众英勇不屈,配合八路军和地方武装、游击队,同敌人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英豪辈出。长篇小说《平原枪声》便是枣强人民抗日斗争历史的生动写照,记录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博物馆中,张文良专门设置了一个展厅——枣强抗日战争展览馆,展示他收集来的记载枣强抗战历史的文字和实物资料。   枣强抗日战争展览馆面积不大,却汇集了千余件藏品,一份份泛黄的文字资料、带着弹孔的钢盔、生了锈的冲锋号……饱含了难以抹去的红色记忆。   “这是中华民国31年1月28日的《解放日报》,上面刊登了‘冀南大营敌我鏖战’的消息;这是枣南县(据史料记载,1940年,枣强分为枣南、枣北两个县)抗联编写的工作手册;这是当时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的兑换券,也就是当时的钱币……”指点着一件件珍贵的文史资料,张文良如数家珍。透过这些藏品,70多年前,枣强儿女奋勇反抗抵御外敌的战斗场景,又重新回到我们眼前。   “搞收藏是历史的记录和重现,应该让更多人去认识、了解以前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张文良表示,“下一步,我将继续收集老物件,不断丰富博物馆藏品,让更多人能够通过实物了解历史。”   本报记者 崔玉玲 文/图 来源:衡水晚报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