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bingquan hsbingquan
关注数: 1 粉丝数: 60 发帖数: 3,275 关注贴吧数: 1,540
先学会不生气 再学会气死人~ 陈丹青说过一句话: “我几乎从来不生气,因为我认为没必要,有问题就去解决,不要让别人的错误影响自己。 但我不生气,不代表我没脾气。如果你非要触摸我的底线,我可以告诉你,我并非良善。” 每次和别人起争执时,先让大脑冷却下来,等有余力了,再该处理的处理,该还击的还击。 “童话大王”郑渊洁,早年间参加过一次作家笔会。 彼时,某位苏联作家写的一部散文集正畅销,闲聊间有人问他是否读过,郑渊洁并没看过,于是就照实说了。 没想到对方大惊,站起来大声说:“你连他的书都没看过,那你怎么写作!” 面对这样的羞辱,郑渊洁却很淡定。等笔会开始,轮到他发言时,他说自己最近在看库斯卡娅的书,特别受启发,问大家有没有看过。 看到在座的各位纷纷点头,他这才缓缓开口:“这人是我瞎编的……”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依据对方讲话的套路回应他们,言辞中没有任何的愤怒之情,却依然能让对方哑口无言。 而这样的回应,远远比直接回击和指责要高雅得多。 无能的人会因别人的轻视和贬低而生气发怒,而真正厉害的人,都是默不作声就把事情解决了,还能让本身戾气重的人更加生气。 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如果有人冒犯,就拿出实力让他知道你的“不好惹”,其他时候,学会不生气,不动怒。 在纷扰中学会宠辱不惊、在错乱中学会怡情养性、在冗杂中学会平息怒气。 遇恼不恼、遇怨不怨、遇愁不愁,以平和抵御怒气,以理性操控情感,以不生气的智慧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之事。 如此,余生方能在世事纷扰中,找到一片清净之地。
任他气急败坏 我自悠然如故~ 我们的情绪,好比一块未定形的橡皮泥。 学习、工作、生活、别人的行为、说过的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成为改变“情绪”这块橡皮泥的外力。 可我们不能任由自己情绪化,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伸出手去,用更强大的外力,把情绪努力塑造成让自己舒服的状态。 作家哈理斯陪朋友在报摊上买报纸。 买完后,朋友礼貌地向摊贩说了声“谢谢”,但摊贩冷脸相对,一言不发。 哈理斯见状,有些生气:“这家伙态度很差,不是吗?” 朋友不以为意:“他每天晚上都这样。” 哈理觉得奇怪,又问:“那你为什么对他那么客气?” 朋友回道:“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呢?” 是啊,为什么要让别人的恶意左右你的情绪呢? 生活里,很多人都会这样: 生气和吵架的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事后才想起来该怎么去应对,然后更会突然发现,其实完全没必要这么生气。 一个懂得控制自我情绪的人,是不会轻易受到对方情绪影响的。 宋代高僧佛印便是如此。 他与苏轼是至交好友,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参禅论道。 一日,苏轼亲往金山寺寻佛印下棋聊天,还未进门,就高声喊道:“秃驴何在?” 屋里的佛印听了,心生不悦,觉得如此称呼很没礼貌。 但他没有马上动怒,只是手指远方山坡,淡然回击道:“东坡吃草。” 你问我“秃驴”在哪里,我就告诉你在东边山坡上吃草。 “东坡”也是苏轼的号,一语双关,其实是在回骂苏轼才是驴。 短短一句话,轻易反败为胜,既为自己解气,也“气死”了对方。 当被人随意对待时,一旦动气,毁掉的是自己的思考能力。 与其生气,不如像佛印一样,面带微笑,礼貌回击,任他气急败坏,我自悠然如故。
有一种聪明,叫冷处理~ 看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有人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一把弥足珍贵的紫砂壶。 他欣喜若狂,整日不离手地把玩。为了防止被盗,就连睡觉也要放在床头。 一次,他在睡梦中,失手将紫砂壶壶盖打翻到地上。 惊醒之后,他既生气又心疼,心想:“壶盖都碎了,留着壶身有什么用!” 于是,他一怒之下抓起茶壶扔到窗外,转过身又接着睡去。 等到第二天起床,才发现壶盖掉在棉鞋上,一点都没碎。 他气得跳脚,恨自己不该扔掉壶身,但再怎么后悔也无济于事,索性抬起脚把壶盖踩得粉碎。 哪知一出门,就看见昨晚扔出窗外的茶壶,完好无损地挂在树枝上…… 看到了吗? 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想的那样,情绪激动时做出的决定,反而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知乎上,关于“如何避免生气”的问题,有一个很棒的答案: “碰上一个让你很生气的事,深吸一口气,或者去个洗手间,回来后再处理。相信我,可以避免日后90%的后悔。” 遇事冷静,做到冷处理,既是最快的处理方式,也是给自己一个回旋的余地。 当你爆发恶劣情绪时,不要急着去做决定,而是把这件事晾在一旁,给自己三十秒、三分钟、三小时,甚至是三天的时间去消化。 等怒气渐消,再好好说话,理智地处理问题。 想明白了这一点,那么生活里的很多矛盾,就能轻松被化解。
生气,是最无用的发泄~ 人生在世,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脾气。 每每遇到不愉快时,无名之火便会迅速占据大脑,发飙生气完全不受控制。 但不管你因何生气,到头来受伤的还是自己。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效应叫“野马结局”。 说的是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吸血的蝙蝠,它经常附在马腿上吸血。 每当这时,有一些野马不以为然,但有一部分野马会烦躁不已,它们互相踢打,高声嘶叫,拼尽全力想把身上的蝙蝠甩掉。 可越是这样,越无法摆脱,蝙蝠们吸饱血液,满意离去,而野马却在暴怒和流血中死去。 后来,经动物学家研究,才发现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不足以致死,真正造成野马死去的是情绪失控。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扮演着“野马”的角色,特容易情绪化,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失去理智。 但生气能解决问题么?不能。 生气能让对方学会理解和包容吗?也不能。 情绪是有代价的,生气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一遇到糟心事,就急吼吼地在人前表露戾气,除了浪费自己的时间和情绪之外,对人对己都没有一点用处。 没有哪个亲人会喜欢你动辄就暴跳如雷;也没有哪个朋友会一直忍受你莫名的负能量;更别提会有爱人用一生来承受你的“情绪暴力”。 更何况,一切控制不住的情绪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最后都会回到自己身上,大则是生命,久则是健康。 就像叔本华说得那样: “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横在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 生气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冷静下来才能淡定应对糟心事。
帮人难处~ 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人在春风得意时,你帮他,他不一定会记得你; 但在他有难时,你帮他,他就会记住你的恩情。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不免会遇到一些难事。 人在困难、无助时,都希望有人能拉一把自己。 有时,你的举手之劳,却给予了别人极大的温暖。 在一个小区里,有个非常热心的李阿姨。 她的对门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孤寡老人。 李阿姨了解后,经常会上门关心和帮助老人。 老人家里的灯坏了,她会去修;会定期帮忙更换、清洗老人的被褥;如果一天没见到老人,会敲门确认老人安全。 周围的邻居都说李阿姨是一个好心人。 李阿姨说,这些都是举手之劳。 有天,李阿姨和老人约好,中午去老人家吃午饭。 但李阿姨上午在家擦柜子时,从凳子上摔下来了,晕倒了在地上,当时李阿姨的家人都不在家。 到了约定时间,老人敲李阿姨的门也没有回应,就觉得出事了。 老人赶紧打电话报警,联系上李阿姨的家人,才把李阿姨送去医院。 人们常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帮人难处,其实也在无形之中帮助了自己。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你给别人的帮忙,终有一天也会回到你身上。 养一颗善心,积一生福气。 在生活里更是如此。 你帮朋友一把,会加深感情;帮陌生人一把,会传递善意。 这样,在你有困难时,人家才会伸手帮助你。 你的人生之路只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其实,人与人相处没那么多套路,真诚、善良就足够了。 对别人的付出,看在眼里;对别人的长处,多去欣赏;对别人的难处,出手援助。 这些才是真正为人相处之道。 如果你想要得到别人的好感、帮助,就要心存感恩,用一颗善良之心对待别人,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记住别人的付出,看到别人的长处,也是为人处世最好的修养!
看人长处~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看人的角度不同,会直接影响你对待一个人的态度。 看缺点,容易讨厌一个人;看优点,才能产生好感。 懂得欣赏别人长处的人,更宽容。 这样的人,不仅对人有善意,还会去学习别人的优点,让自己变得更好。 古时候,两个年轻人一起去拜师学艺。 一个年轻人拜了铁匠为师,另一个年轻人拜了木匠为师。 一段时间后,学铁艺的年轻人很受师父喜欢,技艺也提升得很快。 学木工的年轻人不解,他们同时学艺,自己才懂一点皮毛,而他却已经差不多掌握了。 于是他去问学铁艺的年轻人,为什么进步这么快? 学铁艺的年轻人说,想要进步,就去学习别人厉害的地方。 他说自己在劳作中,总是会留意厉害的师兄,他们身上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然后主动向他们学习。 学木工的年轻人听后,十分敬佩他,反观自己,老是抱怨同门师兄压榨自己。 后来,学木工的年轻人,也尝试去看别人的优点,不断地去学习。 几年后,两个年轻人都熟练掌握了各自的技艺,回了家乡。 人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谁都不是生来就完美,每个人都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记人恶,伤自己;记人好,利于己。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总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其实是自身修养有问题。 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善于看人长处的人,对待人生、世界,会更宽容。 这样的人,不仅更能受到别人的欢迎,更能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记人好处~ 有句话:“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其实,不是人心有多可怕,而是人心被人伤多了才可怕。 很多时候,对一个人好,并非想要他有所回报。 但如果他连你的好都记不住,才是最伤人的。 能记人好处的人,才能将别人的付出看在眼里。 曾看过这样一个新闻: 2004年,孙某全家都在外打工,上初中的儿子被确诊为白血病。 当时家里无法支付昂贵的治疗费,只好向社会求助。 在儿子治疗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援助,也筹集到了百万余元善款。 但后来孩子的病情恶化,最后还是离开了人世。 没过几年,他的爱人也去世了。 但他没有忘记社会对他的帮助,自从儿子去世后,十几年间,他把自己挣的钱都送去医院,给那些素不相识的家庭困难患者送钱。 当记者问他,你自己收入也不高,将钱给别人不心疼吗? 孙某说,这些年捐了多少次,捐了多少钱,已经记不清了。 他接着说:“我不需要别人记住我,因为我也记不清曾经有多少人帮过我。” 最让孙某感到无以为报的,并不是钱,而是社会的温暖和善意。 这一举动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有人说他传承的是大爱,温暖了整个社会。也有人说他用自己的一生来传播爱,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 他受人之助,记人恩情,无以报答,唯有传承回报。 每一份付出,从来都不是单向的。 华罗庚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记不住别人的好,就是在漠视别人的付出。 没有谁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记人好处是对付出者最基本的尊重。 你懂我的付出,我懂你的感激,这样的情谊才能持久。
你的固执里藏着认知低 认知水平相当的人,交流起来往往越轻松自如,认知水平差距大的人在一起交流时,往往会有“时间怎么过得如此之慢”的艰难。 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再见面时,有时会感觉没有话可说,其实并不在于其生活环境的差异,所经历人事的变迁,其根本的原因是个人认知差异的不断扩大。 有些人以飞快的速度成长,其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而有的人却在原地踏步,那么这些人的认知水平还是多年前的水平,自然会以多年前的思维、认知做判断。 固执的人,缺少反省能力,更缺少及时的觉知能力。 固执是无明和缺乏智慧的表现,而开放则有助于丰富我们的知识和智能。 心理学家佛拉维尔提出过“元认知”的概念,指对个人学习、思维活动的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也就是你要具有自我反省、自我觉知、自我完善的能力。 你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知道如何去看待你的思考结果,是否有改善的余地,如果有,可以不由自主地去改善。 我以前是一个很固执的人,认为这是性格里带的特点,改不掉了,但随着不断地学习,发现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自己以前所固执认定的理念也一再被推翻。 当我知道的越多,从优秀的人身上学到的越多,再出现固执之时,就会自动、及时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觉知和反省。 当然这个改变不容易,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更需要循序渐进。 如果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固执,但又不知道如何去改正,除了刻意的提醒自己及时反省之外,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学习,去阅读,去提高自己的认知。 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你缓和了,你可以有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你不再执着于自我。 多读书、多了解、多思考,当经历的多了,知道的多了,认知能力提升了,固执自然会有所改善。 当你固执己见时,不妨提醒自己,也许你的固执里,其实藏着低水平的认知。
知理,是做人的本分~ 所谓知理,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有修养的人,一定会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不会无缘无故发脾气,也不会夸大吹嘘自己。 俗语说:知书达理。 书读得越多,人越会温文尔雅,谦虚谨慎,知人情,懂世理。 台湾大学兰心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提到: 在每次面试新生时,因为时间紧,很难通过短短的时间,全面了解一个学生。 她经过苦思冥想,想出一个办法。 面试过程中,一定会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 你最近在读什么书吗? 如果对方说他读过的书是世界名著,或者哲学之类的,就说明这个人的修养很高,被录用的可能性非常大。 相反,如果这个人说他读过一部卡通片,或者没有读什么书,那么这个人直接被淘汰。 兰心教授最后说出了她的理由: 因为一个人读过的书越多,就会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会越具有同理心。 医学院的学生,将来毕业要做医生。 一个具有同理心的医生,会懂得悲天悯人,会站在病人的角度体谅他的悲苦,会体恤病人家属的心情。 好的大夫,不能是个冷血的机器。 所谓“医者,医心”,一名优秀的大夫,一定要具备知书达理的素质。 知书者达理,因为人书读多了,会消除戾气,改变无知,学会尊重和理解。 正如雨果说的那样: “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其实,无论我们身处何种职业,都免不了跟人打交道,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一个知理的人,不会把自己的观念和情绪,强加给别人。 真正的知理,一定具有深厚的涵养,通达人情,但不世故,心地善良,懂得换位思考。 网上看过一段话: “有智慧又知道感恩,通达人情又明理,耳朵里听不到是非,眼睛里看不见争斗,嘴里说不出伤人的话,是一个知理的人。” 知理的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本分做人,拥有制怒的能力,善待他人,具有同理心,明理而通达。
少一些刻薄,多一些赞美~ 俗话说,刀疮易去,恶语难消。 一个人身体上的伤,随着时间过去总会慢慢痊愈,而若是被恶毒的语言伤害,却难以消除,甚至会留下无法愈合的伤口。 主持人梁宏达就曾讲过一件事: 他和一群人去餐厅吃饭,因为彼此都不熟悉,一时之间场子有点冷。 于是有人自告奋勇活跃气氛,讲了几个段子。 大家都被逗笑了,纷纷称赞他说的实在有趣。 忽然间,有个人提高音量说了一句:“这种八百年前的段子,真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 刚热乎起来的氛围,一下子又冷下来了。 而那个讲段子为大家活跃气氛的人,脸更是红到了耳根子底下,直到饭吃完后,也没有再言语。 与人善言,暖如布帛。伤人之言,却深于矛戟。 一句刻薄话,看似无足轻重,有时却比刀子更狠,轻则扫了人的兴,重则伤了人的心。 所谓真正“会说话”的人,往往都是心存善意,他们在每一次张嘴前,一定都是先将别人的感受考虑在前。 在综艺节目《央视主持人大赛》中,很多人都被董卿和康辉这两位评委老师圈了粉。 在看节目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不管选手表现如何,两位老师都是先称赞选手身上的优点,再稍稍提点对方需要改进的地方。 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知道: 他们在台上说的话,每一句都带着巨大的能量,哪怕是一声一咳,在选手心里都会有着不可预测的影响。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刻薄之言就如同数九寒天里的冰雪,能让枝桠树叶全都凋敝。 而赞美的话则像是点亮生命的那一抹阳光,能温暖一颗寒冷的心。 所以与人交往时,要时刻存一颗善于欣赏别人身上优点的心,不说刻薄的话。
懂的人,不需要解释 有句话说得很好: “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懂你的人,不值得解释。” 如果对方不理解你,那么你解释再多也是徒劳; 如果对方对你有偏见,越解释反而越是引起对方反感。 是的,懂你的人,自然会懂。 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 他们合伙做生意,管仲家境贫困,分红总是自己拿大份的,鲍叔牙拿小份的。 鲍叔牙的手下见此很是气愤,而鲍叔牙却说: “没事儿,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啊?他家生活困难,比我急需用钱,我故意让给他的。” 后来管仲带兵打仗,只躲在士兵后面,不敢向前。 旁人看了,笑他贪生怕死,可是鲍叔牙却说: “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而不是真的贪生怕死。” 别人都说管仲无能,鲍叔牙却知道,管仲不是无能,只是做事需要讲究时机。 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将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面对众人的夸赞,他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众人都误会管仲,只有鲍叔牙一直理解他。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理解你,自然也会有人不理解你,有人相信你,就一定会有人质疑你。 懂你的人,在你被误解时,即使什么都不说,他也能知晓你的为人,坚定地站在你这边。 正如汪国真说的:“当你需要的时候,他会默默来到你身边,他的眼睛和心能读懂你,更会用手挽起你单薄的臂弯。” 一个懂你的人,胜过万千过客;一句懂你的话,更比无数安慰。 真正懂你的人,不解释,他也能心领神会。懂你的言不由衷,懂你背后的苦,懂你所想,懂你所思。
富兰克林说过: “如果你总是争辩、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争论,只会让矛盾越来越大,也容易让你无法驾驭自己的怒火,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而宽容,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使人心态平和,更好地获得舒服自在的人生、欢乐有爱的生活。 想起以前读过作家白涅德夫人写的一本故事书,名叫《小公主》。 里面的女主人公莎拉,曾经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女儿。 但她的爸爸不幸去世,导致家族破了产,只留下她这个10岁的小女孩。 从此,她的生活从天堂掉到了地狱,每天都要干粗活,还经常遭受别人的讥讽和嘲笑。 但她并没有与这些数落她的人计较,而是选择了宽恕他们,也不把他们说的话放在心上。 因此,她依然生活得很快乐,并相信有一天,幸福会再次降临到她的身上。 古今中外,但凡能成大事、幸福感满满的人,身上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 那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 他们豁达而不拘小节,从不斤斤计较,更不会为琐事而纠缠。 正如哲人所言:“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足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是只记得与此相反内容的人。” 多一份宽容,心就多一点空间。心里多一点空间,人就会感到快乐许多。
凡事忌满,万物求缺 常言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我们常常容易误会,以为达到了终点的大满,就能释放和满足,可往往物极必反,太多、太过都是不好。 在传统水墨书画艺术中,就有一种至高境界,名曰“留白”。 它讲究的是以无胜有,以少胜多。如果过满过实,在构图上反而失去了灵动与飘逸,显得死气沉沉。 这种境界,非高手不能为。往往看一幅画,看它的留白,可以看出主人胸中的丘壑,境界的高下。 南宋马远的一幅《寒江独钓图》,就把将满未满的意境渲染得淋漓尽致。 黑为墨,白为纸,三笔两画,神韵皆出。画中只有一人一舟,而恰是未曾着墨处,却让人有烟波浩渺之感。 人生应当如这样一幅画卷,既有浓墨重彩,却也应当有所留白。而这份留白的“缺”,又让生命多了些许美妙的回味与遐想。 苏轼有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凡事忌满,万物求缺,古来有之。所以,人生所求不必太圆满,求而不得未必是遗憾。 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凡物,留不尽之意则用裕;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凡兴,留不尽之意则趣多;凡才,留不尽之意则神满。 待人接物,留一份不尽之意,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 在做事时留有迂回之地,采取圆融变通的方法随机应变,使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的余地,这样才会使自己得以最完美无损的保全。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