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活用 战胜痛苦
关注数: 43 粉丝数: 3,262 发帖数: 57,612 关注贴吧数: 47
《咨询专用》7.21-7.25希望大家多分析交流,拒绝直接甩方。 中医问诊单 (请求医者填写,若是患者在求医帖中已经讲过的内容也请再填一下) 出生 年 月 日? 性别? 居住地(为了了解患者所处的地理、气候情况)? 体重(大概)? 身高(大概)? 近日感冒否? (如果感冒冷不冷?发不发烧?咽痛吗?有没有清涕?) 口干、口苦否? 有痰?多少?颜色? 是否有呕吐或呕吐感? 鼻子畅通否?有无鼻炎? 爱出汗否?出汗部位? 怕冷还是怕热? 经常口渴吗?喜欢喝热还是冷饮? 脸色如何?(自我感觉或他人感觉) 平时体温高还是低(主要指自我感觉和别人感觉)? 身体发烧发热否?发热时段(早上,上午,下午,晚上,上半夜,下半夜)? 手心、脚心爱出汗否?热汗还是冷汗? 胸闷不闷? 胸两边肋腔气胀、酸胀不适否? 背心有冷感还是爱出汗? 胃口如何? 偏食情况。喜欢吃什么? 肚子痛不痛、胀不胀? 用手按肚子是舒服还是不舒服? 感觉肠胃松软还是有包块? 大便情况,软硬、量多少、颜色,几日一次? 小便:量多少,颜色、清浊、频繁否? 尿是否有痛或不舒服感? 男:是否有早泄、阳萎? 女:月经状况:早迟,量多少,颜色,气味,有块否? 腰腿是否有酸胀或其他不适感? 大小腿是否有水肿迹象? 腿上是否有瘀乌斑?身上其他地方? 睡眠情况。睡觉踏实否?白天困否? 脾气怎样?是否爱冒火?平时是否有烦躁感? 精神状态如何?精力如何? (发一张清晰的近距离全面舌头图片更利于诊断) 主要病情和症状。 病情的发生原因及发病过程。 吃过哪些药,效果和反应如何,也请讲一下。 其他补充情况。 补充: 患者填写时,无论有无症状,应填写所问内容的具体状况。不要只是填“正常”。 如果你不准备吃药,只是想得到分析,请求助时直接说明,免了开药后消失的无影无踪,双方都很尴尬又浪费别人的心血。 吃药后(不管吃不吃减轻还是加重)及时反馈情况和医者交流是对自己疾病的正确治疗途径。希望患者能够求医前别跪求,求医后反馈情况就是对别人绞尽脑汁的思考的最大回报。
《伤寒论》探微——认识阴阳 探求至理 开、合、枢的正常功用失常就会产生病变。所以,六经病变就是开、合、枢的失调,就是开、合、枢的病变。   太阳主开,负责阳门的开启,太阳的开机发生异常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部,或兼而有之。外部的因素往往比较典型,如我们常见的伤寒、中风,就是因为外邪侵袭,障碍、束缚了这个开机,使阳气的开发受限,于是太阳病就发生了。除了外因,内在的阳气虚,或者由于水饮、痰湿等因素障碍了阳气的外出,太阳的开机也会出现问题。   太阳篇见得最多的是表证,表证就是因为阳不卫外,遭受外邪侵袭所致。另外,阳不化气,水液的代谢就会失调,从而导致水液代射障碍相关的疾病。整个太阳篇,表证、水气、痰饮、蓄水占了绝大多数,这些都是与阳用障碍有关,都与太阳开机不利有关。因此,从太阳开机不利的角度去理解太阳病,就抓住了它的纲领。   太阳的开是要使阳气升发,阳明的合是使阳气收降。阳明的合机发生障碍,阳气该收不收,该降不降,就会出现热和不降的情况。热表现在经证里,不降表现在腑证里。当然热与不降,经证与腑证都可以相互影响。阳明的经证用白虎汤,这就很有意思。白虎是西方的神,主宰西方变化的东西就叫白虎。西方的变化则主要是阳气的收与降。所以,从阳明病用白虎汤,就说明阳气的收降出了问题。   少阳主枢,负责调节开合,如果开合没有问题,就很难发现枢机的毛病。在三阳篇中,太阳篇占179条,阳明的篇幅也不少,而少阳则仅仅十来条。是不是少阳不重要呢?绝对不是!少阳主枢,关乎太阳、阳明的开合,怎么会不重要呢?所以产生篇幅上的差距,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少阳枢机的病变很多都体现在太阳和阳明篇里面。比如小柴胡汤大家都认为它是少阳病的主方,可是小柴胡汤在少阳病篇的运用只有一次,而其他大量的运用是在太阳和阳明病篇。枢机主管开合,因而枢机的病变往往也要从开合上看。这是枢机病变的一个特色。   前文讲伤寒和杂病概念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世间的疾病,如果从发热与非发热这个角度去划分,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伤寒,一类就是杂病。那么,现在我们从开合的角度讲,世间的疾病也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开的问题,一个是合的问题。因为人体的生理主要就靠这个阴阳的升降出入。升降出入正常,一切都正常;而一旦升降出入异常,一切相关的疾病就会发生。那么,升降出入靠什么把持呢?就靠这个开合。所以,从这个层面去思维,我们把天下的疾病分开合两类,应该是合理合法的。依这个思路再深入一步,我们又发现开合的作用是由枢机的转动来维系的。因此,调节枢机便能调节开合,调节开合便能调节升降出入。所以,枢机对于整个机体来说,真可谓触一发而动全身。历史上有许多医家善用柴胡剂,一个是小柴胡调阳枢,一个是四逆散调阴枢。利用柴胡剂加减化裁,通治临床各科的疾病。比如原北京中医学院已故元老陈慎吾先生,现尚健在的四川乐山名医江尔逊,都是善用柴胡剂者。历史上往往将这些善用柴胡剂的医家称为柴胡派,善用一个方,就能成就一个派,这真是不简单的事。这个现象很值得思考。为什么柴胡剂的化裁能够治疗这么多的疾病?根本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对枢机的特别作用。所以,我们不要看到少阳篇只有十条条文,就以为它不重要,应该考虑到枢机的特殊性。枢机影响到开的一面,它的病变就表现在太阳里;枢机影响到合的一面,它的病变就表现在阳明里。所以,临床上见到许多太阳、阳明的病变,如果从本经去治,效果不理想,这个时候如果调一调枢,往往就迎刃而解。   太阴也主开,这个开是使阴门开启(收藏之门),阳气内入转入收藏。如果太阴开机产生障碍,就会影响到阳气的内入。阳气内入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为了阳气本身休养生息;另一方面是内入的阳气可以温养脏腑。所以,阳气内入障碍以后就有两方面的不妥,一是阳气得不到休养,二是脏腑得不到温养。脏失温养就会产生太阴病。因此,整个太阴病的主导,就像太阴病提纲条文所说的:“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都是由于脏失温养并由此导致了脏寒的缘故。就如227条所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这些都说明了,脏腑失去温养是太阴病的主导。如果太阴开机失调,阳气得不到很好的休养,人体的能量得不到贮养、蓄积,阳气就会真正衰少,这个时候情况就比较严重,就会转为少阴病。我们从太阴病治疗主要用温养的方法,如四逆辈等,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太阴属脾土,土是主养藏的。藏的就是阳气。土能生养万物,它靠什么来生养,靠的就是所藏的这个阳气。所以,土之所以能生养这些形形色色的万物,与它的这个“开”,与它的这个“藏”是分不开的。如果开机有障碍,接下来的藏和生养就会有问题。   少阴也主枢,它的作用也是或影响开,或影响合。少阴枢机的重要性比少阳枢又进了一步,它主导水与火的枢转。少阴是水火之脏,这个枢就对水火的调节起作用。水火并非不相容,它们需要相互接触、相互转化、相互调和。如果枢机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水火的调和,或者就会出现水太过,水太过必寒;或者会出现火太过,火太过必热。所以,少阴篇的核心,就是一个寒化与热化的问题。   少阴这一经真正关系到阳的体,我们说三阴为体,三阳为用,体阴用阳。三阳的病变主要是阳用发生障碍,用有障碍了,这个问题还不太大,用现代医学的术语这还是功能性病变的阶段,所以,三阳的病很少死人。而病变到了三阴,这就危及到“体”了,按西医的说法就是器质性的损害。体与用,一个讲器质,一个讲功用。少阳的枢只是对用的枢转,而少阴的枢则是对体的枢转。体能不能得到真正的蓄养,这就要看少阴枢的功能。所以,少阴的枢转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少阴病死证这么多?就是因为少阴病不好,阳之体就没有办法保养。   厥阴是主合的,当阳气蓄养到一定的时候,这个合机就要启动,从而结束蓄养的状态,开始一个新的状态。所以,厥阴又是罴极之本,罴极就是使收藏的状态结束,进入生长的状态,进而继续生长收藏。前面的太阴、少阴都在收藏,到了厥阴就要结束这个过程,使阳气转入到升发的状态,出的状态。如果这个过程障碍了,那会出现什么结果?阳气当出不出,就会产生热。但这个热与阳明的热不同,阳明的热是阳气在外,当降不降产生热;厥阴的热是阳气在里,当出不出而热。所以,阳明热与厥阴热的区别,一个是外热,一个是内热;一个是气热,一个是血热。那么,什么原因最容易引起这个厥阴合机的障碍呢?也就是说上述这个收藏状态结束转为升发状态的过程,或者说阳出的过程最容易受什么因素影响?是什么因素能跟这个过程相对?当然是寒,寒主收引,因此,最容易引起这个障碍。大家看到,厥阴篇的大量篇幅都在讨论寒热错杂,用药方面,既有大苦大寒的川连、黄柏,又有大辛大热的川椒、细辛、附子、桂枝、干姜。看上去很矛盾,但实际上厥阴的本身就是这个情况,就是寒热错杂。过去都认为厥阴篇是《伤寒论》中最头痛的一篇,可是,如果从合机的角度去分析,就会发现厥阴篇并不困难。 注: (本文摘编自《思考中医》作者为刘力红 2003年6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转帖】《金匮要略》女劳疸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金匮要略》在“黄疸”病篇论及了有关“女劳疸”的内容,这就是该篇原文第2条所记载的“尺脉浮为伤肾”,“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及第14条所记载的“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由原文分析可知,这里的女劳疸是一种以“额上黑”为主症的病证,病变关键主要是在肾虚,与黄疸病以黄疸为主症、以湿热或寒湿发黄的机理有所不同。同时它也不同于由黄疸日久转化而致、以“目青面黑”为主症之一的黑疸。CAH(一名阿狄森氏病)是一种以具有特征性的皮肤粘膜的色素沉着,同时伴有倦怠无力,消瘦失水,低血压和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营养障碍等胃肠功能紊乱症,夜尿频多的肾功能障碍症状,以及肺、肾、副睾等处的结核征象的病证。根据CAH的临床表现,中医多认为该病的主症特征与《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女劳疸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所以本人倾向于认为《金匮要略》女劳疸所指为CAH。但是CAH一般并不会出现如“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及“腹如水状”、“腹胀如水状”等症状。对女劳疸与CAH间的关系,本文试作分析阐述之。   一、女劳疸所指应是类同于CAH   理由之一:从女劳疸的命名可以测知。女劳即指房劳,房劳所伤者肾,故女劳疸的病名暗含肾虚之意。所以原文说“尺脉浮为伤肾”。既曰女劳疸,可知这是一种以“疸”及“劳”为主症的病证。查《说文》“疸”的本义是指“黄病也”,后词义扩大,引伸为泛指肌肤有颜色改变的疾病。女劳疸的“疸”主要指“额上黑”症。其额上黑的原因是由于肾色外现。所以女劳疸还有另一组主症,即肾虚(“劳”)的表现。这就是原文中所述的“尺脉浮”,“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属肾阴不足,虚阳亢盛),“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属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循此病机、脉症,显见治则当是不离补肾范围,而肾虚正是CAH的病变关键。故无论从病机、症状、治法都与CAH类疾病相符。从临床来看,这种以肾虚“额上黑”为特异性的征象,有午后出现(“薄暮即发”)手足心热(“手足中热”),盗汗(“微汗出”)等症,尤与肾上腺结核型的阿狄森氏病表现相似。   理由之二:女劳疸与“黑疸”虽皆有发黑的改变,张仲景却将之区别开来,各有其名。所谓“黑疸”,出《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第7条,是黄疸久治不愈演变而来,“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因黑疸早期有黄疸病史,病变系黄疸逐步迁延而来,病证虚实夹杂,其中的“目青面黑”、“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等症为久病入络,瘀血停聚之象;病由湿热黄疸而来,湿热之邪未尽,故“心中如啖蒜齑状”、“虽黑微黄”;病程已久(“久久”),正气受损,故脉见“弱”象。从临床来看,这时的黑疸与肝炎后肝硬化或慢性迁延性肝炎等病的表现极为相似。从大量临床的基础上,在不断深入对疾病不同病理变化的认识过程中,张仲景发现黑疸与女劳疸虽皆有颜面色素加深发黑的“疸”象,但女劳疸纯属虚证,其病理机制、病理过程都与黑疸完全不同。为示区别,故特为其设不同病证名,一曰“黑疸”,一曰“女劳疸”,将女劳疸病种独立了出来。   二、女劳疸与CAH不尽相符实有其因   虽然张仲景已认识黑疸与女劳疸即使同有颜面色素加深的变化,却是两个不同的病证,并特意将女劳疸与黑疸分别出来,但因其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又不能完全避免与黑疸混淆不清的情况,从而把黑疸与女劳疸混为一谈,原文“……因作黑疸,……此女劳之病”即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体现。不唯如此,这种混淆还表现在以下几点。症状:原文述及“其腹胀如水状”,但“非水”;及“大便必黑,时溏”等瘀血内停之象。该症亦不符合CAH的病理变化,而从黑疸肝硬化门脉高压,胃底、食道静脉扩张破裂出血等疾却可获得解释。治疗:《金匮要略》对名曰女劳疸的病证设立了硝石矾石散一首方剂。硝石矾石散由硝石、矾石等分组成。从其方药组成来看,该方是一首祛邪剂,而非一张补益方。功在化瘀血,祛湿浊,其所适应的瘀血痰湿病证在肝炎后肝硬化等病中虽属常见,却与CAH的治疗显然有悖。预后:原文中反复提到“腹如水状不治”,“腹满者难治”,这里的“腹如水状”、“腹满”是指腹部胀大,犹似臌胀之状。其腹大原因,从原文中的“小便自利”,“非水也”来看,当是由于瘀血内停,症瘕内积所致。当然也不排除这种“腹如水状”即是腹中水湿内停的可能。这些都与CAH病理过程及其常见并发症不符,而在黑疸肝肿大时则可见到。既将女劳疸从黑疸中独立出来,复又将二者混为一谈,这是因为其时医学水平尚低,对疾病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根据症状诊断疾病的阶段,对引起肌肤颜色改变的不同病种、不同病理变化的认识也就不可能非常清晰,故把举凡肌肤颜色改变的病证皆归为一类来进行讨论。与今时身黄、目黄、小便黄者名为黄疸概念不同,张仲景所指黄疸其含义要宽泛得多,从文中内容来看,无论是肌肤发黄,或是颜面发黑,甚至面色萎黄,都被归入了《金匮要略》黄疸门下。因黑疸“目青面黑”等颜面发黑的症状与女劳疸面部色素沉着极为类似,临床往往不易分辨,从而使主症并不具有特异性;且黑疸是因黄疸迁延发展而来,病程日久,正气亏虚势不可免,又与女劳疸第二主症———虚症相仿,鉴于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上,这些症状若极相似,则鉴别诊断的困难势所难免。许多病名中医以症状名之,其不得已的苦衷即在于此。即使是现代医学,肝硬化也是CAH的首要鉴别诊断病种,且其鉴别主要依赖于肝功能、B超等检查才能达到。虽然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从而导致时有把黑疸与女劳疸混为一谈的现象,但张仲景因认识到了此“黑”与彼“黑”的不同,而使其各有其名,这在二千年前无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作者简介   蒋明 女,1960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留日医学博士。副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副主任。主要从事《金匮要略》疾病辨治规律的研究和中药干预脂肪细胞脂肪代谢的研究等。
《医患大本营》7.5—7.8患者咨询别听口气大。 吃药后(不管吃不吃减轻还是加重)及时反馈情况和医者交流是对自己疾病的正确治疗途径。希望患者能够求医前别跪求,求医后反馈情况就是对别人绞尽脑汁的思考的最大回报。 中医问诊单 (请求医者填写,若是患者在求医帖中已经讲过的内容也请再填一下) 出生 年 月 日? 性别? 居住地(为了了解患者所处的地理、气候情况)? 体重(大概)? 身高(大概)? 近日感冒否? 口干、口苦否? 有痰?多少?颜色? 是否有呕吐或呕吐感? 鼻子畅通否?有无鼻炎? 爱出汗否?出汗部位? 怕冷还是怕热? 经常口渴吗?喜欢喝热还是冷饮? 脸色如何?(自我感觉或他人感觉) 平时体温高还是低(主要指自我感觉和别人感觉)? 身体发烧发热否?发热时段(早上,上午,下午,晚上,上半夜,下半夜)? 手心、脚心爱出汗否?热汗还是冷汗? 胸闷不闷? 胸两边肋腔气胀、酸胀不适否? 背心有冷感还是爱出汗? 胃口如何? 偏食情况。喜欢吃什么? 肚子痛不痛、胀不胀? 用手按肚子是舒服还是不舒服? 感觉肠胃松软还是有包块? 大便情况,软硬、量多少、颜色,几日一次? 小便:量多少,颜色、清浊、频繁否? 尿是否有痛或不舒服感? 男:是否有早泄、阳萎? 女:月经状况:早迟,量多少,颜色,气味,有块否? 腰腿是否有酸胀或其他不适感? 大小腿是否有水肿迹象? 腿上是否有瘀乌斑?身上其他地方? 睡眠情况。睡觉踏实否?白天困否? 脾气怎样?是否爱冒火?平时是否有烦躁感? 精神状态如何?精力如何? (发一张清晰的近距离全面舌头图片更利于诊断) 主要病情和症状。 病情的发生原因及发病过程。 吃过哪些药,效果和反应如何,也请讲一下。 其他补充情况。 补充: 患者填写时,无论有无症状,应填写所问内容的具体状况。不要只是填“正常”。
《患者咨询专用》7.1—7.3:对自己生命负责就耐心读导诊台 中医问诊单 (请求医者填写,若是患者在求医帖中已经讲过的内容也请再填一下) 出生 年 月 日? 性别? 居住地(为了了解患者所处的地理、气候情况)? 体重(大概)? 身高(大概)? 近日感冒否? 口干、口苦否? 有痰?多少?颜色? 是否有呕吐或呕吐感? 鼻子畅通否?有无鼻炎? 爱出汗否?出汗部位? 怕冷还是怕热? 经常口渴吗?喜欢喝热还是冷饮? 脸色如何?(自我感觉或他人感觉) 平时体温高还是低(主要指自我感觉和别人感觉)? 身体发烧发热否?发热时段(早上,上午,下午,晚上,上半夜,下半夜)? 手心、脚心爱出汗否?热汗还是冷汗? 胸闷不闷? 胸两边肋腔气胀、酸胀不适否? 背心有冷感还是爱出汗? 胃口如何? 偏食情况。喜欢吃什么? 肚子痛不痛、胀不胀? 用手按肚子是舒服还是不舒服? 感觉肠胃松软还是有包块? 大便情况,软硬、量多少、颜色,几日一次? 小便:量多少,颜色、清浊、频繁否? 尿是否有痛或不舒服感? 男:是否有早泄、阳萎? 女:月经状况:早迟,量多少,颜色,气味,有块否? 腰腿是否有酸胀或其他不适感? 大小腿是否有水肿迹象? 腿上是否有瘀乌斑?身上其他地方? 睡眠情况。睡觉踏实否?白天困否? 脾气怎样?是否爱冒火?平时是否有烦躁感? 精神状态如何?精力如何? 血压是多少? 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 感觉脉搏的强弱如何?左右手有何区别? 舌头的颜色?(红、鲜红,淡红,橙黄,发紫,发乌,发黑)有无裂纹、斑点? 舌苔:颜色,厚薄,分布? 舌面:粗糙还是光滑?干燥还是湿润? (患者若能发舌头图片更利于诊断) 主要病情和症状。 病情的发生原因及发病过程。 吃过哪些药,效果和反应如何,也请讲一下。 其他补充情况。 补充: 患者填写时,无论有无症状,应填写所问内容的具体状况。不要只是填“正常”。
【转帖】滑脉 滑脉之象,往来流利,如贯珠转动,往来前却。《脉经》曰:“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滑与数,皆往来流利。但滑脉的主要特征是往来前却。前是前进,却是后退。进而复却,如珠之滚动。数脉的主要特征是往来急迫,而滚动之感不著。   平人见滑脉,乃气血旺盛。肾之平脉沉而软滑。以肾藏精,五脏六腑之精皆聚于肾而藏之。精血同源,肾之精血充盛脉乃滑。又肾脉沉,乃封藏之象;滑为阳,乃火潜水中,故肾脉沉而软滑为平。孕妇聚血以养胎,故血盛而滑。   1.邪阻 滑为邪盛有余之脉。邪气阻遏,气血欲行而与邪搏击,则激扬气血脉滑。犹如河中有石,水流经时,则与石搏击,激起波澜。故《金匮》水气病篇曰:“滑则为实。”   可以导致滑脉的邪气很广,热盛、水蓄、血结,气壅、痰饮,食积等皆可致滑。如《伤寒论》350条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伤寒论》256条:“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此言宿食致滑。《金匮》水气病篇:“沉滑相搏,血结胞门。”此言血结致滑。《金匮》脏腑经络篇:“滑则为气。”此言气壅而滑。《伤寒论》138条;“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此言痰热致滑。以上皆为邪实而致脉滑。   或问既为邪阻,脉何不沉、迟、细、涩、结而反滑?盖邪阻重者,气机阻滞亦重,气血通行艰难,故脉见沉迟细涩结之类,甚至脉闭伏而厥。若虽有邪阻,但邪阻不甚,气血与邪搏击而波澜涌起,则脉可滑。此滑必按之有力。   2.正虚脉滑 正虚者,脉本不当滑。因气血已亏,鼓荡乏力。脉何由滑也。所以张路玉说:“滑脉无无力之象,无虚寒之理。”但是当正气虚衰较重,不能内固而外泄时;或正虚贼火内炽时,脉亦可滑。如《脉学辑要》云:“然虚家有反见滑脉者,乃元气外泄之候。”《脉理求真》亦曰:“或以气虚不能统摄阴火,脉见滑利者有之.”此滑当按之无力。   临床因正虚而脉滑者,常见脾虚生痰者,亦滑而无力,或缓滑不任重按。   若脉滑实坚搏弹指,乏和缓之象,乃胃气败。如真心脉“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此为真脏脉,乃大虚之象不得误认为实脉。 作者 李士懋
【转帖】风疹块也有寒证 风疹块,乃中医学病名,西医学谓之荨麻疹(民间俗称风团、风丹、风疙瘩)。中医学认为其病因系由湿、风热、热毒等胶着而结,郁于皮毛腠里之间,进而深入血分,造成血热所致。西医学则谓之各种原因引起的过敏,如食物(鱼、虾,牛肉等)、药物(青霉素、血清制剂、磺胺类等)、毒素吸收(病灶感染、各种寄生虫等)。此外,还有因昆虫叮咬、花粉、羽毛吸入,等等。   临床表现:皮肤搔痒,随之患处出现大小不等的风疹块。风疹块起得快,消的也快,但反复发作。皮疹广泛时遍及全身,呈片片云彩状或相连似地图状。   一般治疗,中医学不外乎有三法:一、清热解毒,方如银翘解毒散;二、凉血散瘀,方如犀角地黄汤;三、祛风败毒,方如荆防败毒散。而西医学则采用脱敏治疗,如口服扑尔敏、息斯敏等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5%氯化钙等针剂。   然而对于风疹块,按常规的诊疗法也有失败的病例。近期,笔者诊治一风疹块患者(女,25岁),该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在外遇风或气温下降则遍身起疹块,奇痒难忍,回到家里则诸疹消失。尤为严重的是,双手接触冷水,则发红肿胀,且先痛后痒。患者病初曾经西医诊治,服过扑尔敏、息斯敏等脱敏药,无效。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笔者认为系风热之毒深入血分,遂投以银翘散加减,处方为:银花18g,连翘15g,竹叶10g,荆芥12g,防风12g,丹皮12g,生地15g,赤芍12g,板蓝根15g,蝉蜕9g,甘草6g。遗憾的是,患者连服两剂后,不仅诸症未减轻,反而疹块频发且色变紫红间白,搔痒甚于服药前。于此,笔者自知诊治失败。   第二诊,笔者请来我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会诊。该医师依据患者遇冷风便发疹块,和双手接触冷水便红肿痛痒,以及疹色紫红间白等症状,认定非风热之毒入血分,而是寒证兼风,即风冷型风疹块,并进行了辨证分析。他说:寒乃阴邪,故遇冷水则因刺激血管而出现红肿痛痒;风性走窜,且随寒则寒化,故遇风而发搔痒之疹块,加之患者脉细素体阳虚(怕冷),故在春季诱发此病。   经过辨证,该医师拟就当归四逆汤并玉屏风散加味。处方:当归12g,桂枝10g,细辛6g,白芍12g,通草6g(以通草易木通,因木通苦寒),防风10g,黄芪30g,白术10g,谷芽30 g,甘草6g,生姜5片,大枣12g。   方析:本方桂枝、细辛、生姜温通经脉,散表里寒邪;当归、白芍补养营血;白术、黄芪、甘草、大枣温益脾气,扶正固表;防风驱风止痒;通草乃甘淡之品,有通利血脉与利水消肿之功;谷芽养胃护胃,以防温散过甚伤其胃。   上方由12味中药组成,既可温寒祛风止痒、通利血脉,又可扶正固本,因而是治疗寒证风疹块的良方。事实正是如此。患者服第一剂后,疹块透发次数和面积明显减少,且搔痒减弱,三剂而愈。   以上病例说明,中医学的辨证至关重要。作为医者,尤其要善于发现和抓住诸多症状中的细枝末节,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辨证分析,方才不致误诊。时下,一些中医医者(包括笔者)囿于书本和所谓临床经验,认为大凡风疹块(包括风疹),皆系风、热、湿、毒所致,然而事实证明,风疹块也有寒证。
【转帖】胃下垂从肝论治五法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切角迹低于髂嵴连线。主证为腹胀,食后加重,平卧减轻,伴恶心、纳差、上腹痛、便秘或腹泻等。临床上有很多医生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法,常有滞脾壅胃之弊。笔者从肝论治,多获佳效,归为五法,简述如下。   疏肝和胃 该法多用于木郁土壅,纳腐不力,胃下垂伴食后为甚,胃脘胀满连胁,嗳气频作,得矢气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大便不畅,诸症每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治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川楝子、郁金、木香、砂仁、枳壳、党参、茯苓、白术、川芎、香附。   化痰解郁 该法多用于脾胃气虚,水湿不运,聚而为痰;或湿邪久羁,更伤脾胃。症见胃下垂,伴脘闷胁胀,肢体倦怠,不思饮食,呕恶嗳气,或喉中有物梗塞,大便稀溏或不爽,舌苔白腻,脉弦滑。治用半夏厚朴汤、温胆汤加减:半夏、厚朴、枳实、茯苓、苏叶、陈皮、竹茹、白术、白芥子、香附、党参、苡仁、郁金、泽兰。   清肝解郁 该法多用于气郁化火、热结胃腑,或久病耗阴,或过用辛燥,胃失润降。症见胃下垂,伴脘胀胁痛,胃脘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时,嗳苦泛酸,咽干口燥,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少津,脉弦细或细数。治用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归、薄荷、香附、黄连、郁金、黄芩、茯苓、沙参、石斛。   利胆消食 该法多用于因饮食不节或失宜,多纳腐熟之功失常者。“胆木赖胃土之降”,胃失和降则胆失疏泄,气机斡旋受阻,不能升清降浊,清浊相干。症见胃下垂伴脘闷胀痛,不思饮食,稍进食则饱胀不适,嗳气频作,或嗳腐吐酸,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细。治用保和丸、半夏泻心汤加减:神曲、麦芽、茯苓、半夏、莱菔子、木香、香附、郁金、黄连、枳实、山楂、大黄。   调肝化瘀 该法多用于慢性病伴胃下垂,或胃下垂病程长者。此时胃络失养,气血运行不畅,郁而产生气滞,久病入血而为血瘀,致清浊相干,通降失和,清阳下陷,升举无能,常伴见脘胀连胁,上腹痛有定处,拒按欲呕,面色苍黄,身体消瘦,体倦乏力,头晕心悸,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腻,脉细沉或涩。治用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柴胡、白芍、枳实、桃仁、红花、泽兰、丹参、香附、郁金、川楝子、生地、云苓、甘草。
【转帖】漫谈五运六气在中医中的实践 五运六气,不是如现在一些人(包括中医药大学博士)所说是迷信或无用的玄虚的东西,而是中国古代中医学探讨气象运动规律对人身健康作用的一门预防性与诊断性的科学。因为中医学从来不是将人看作孤立于世的人,而是看作是一定环境的产物,是天人合一。所以,环境对人体体质与心理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中医通过五运六气运气诊法,基本可以预测当年太岁具有规律性的疾病或时疫性的疾病,这是屡试不爽的事。 名医曹颖甫先生在十六岁时,他的父亲病洞泄寒中,他这样追述治疗情景:“医者用芩连十余剂,病益不支,汗凝若膏,肤冷若石,魂恍恍而欲飞,体摇摇而若堕,一夕数惊,去死者盖无几矣。最后赵云泉先生来,投以大剂附子理中加吴萸丁香之属,甫进一剂,汗敛体温,泄止神定,累进之病乃告痊。云泉之言曰:今年太岁在辰,为湿土司天,又当长夏之令,累日阴雨,天人交困,证多寒湿,时医不读《伤寒·太阴篇》,何足与论活人方治哉!予自闻此语,然后知仲景方治果足脱人于险也。”从此文可以看出,赵云泉把握患者疾病的根本,并且效强桴鼓,其源概在赵医掌握五运六气,知当年太岁在辰,属于湿土司天,长夏之时,阴雨连绵,故证多寒湿。寒湿之证,前医以芩连治之,无异于南辕北辙,无怪越治越糟,几离黄泉不远矣。此皆前医不知五运六气之过也。 由此充分说明,当前(比如中医吧)喧嚣着一些反阴阳学说,反五行学说,反五运六气学说者,均属于无知者。无知在他们完全将人的疾病看作是人体孤立的事件,完全不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包括气象环境)对人体根本性作用,不懂天人合一为何物。因此,这些人无法用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人的疾病产生及转化,也无法预测到疾病产生的规律,他们的观点不是开放的,而是保守的,不是联系的,而是孤立的,不是看到内外环境生态的交互作用的集群性关系,而是只看病灶一方面(甚至将病灶有时更简化为病菌与病毒)。这样低级的思想认识,还振振有词来反对中医基本理论,岂不好笑? 因此,当小医者,或许只知病菌病毒,当大医者,不可不知天人合一之理,也就是说,要研究人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在病机学中的作用。其中,五运六气是必学的一门科学。
首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