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chin8888
jaschin8888
关注数: 7
粉丝数: 249
发帖数: 19,475
关注贴吧数: 5
中车南京浦镇的庞巴迪RRT 京郊新建先可以考虑 导轨式胶轮捷运系统(RRT)单轨导向
机器人与智能缝纫机 缝纫机需要人工的技能技巧才能运行,但智能缝纫机完全不需要依靠人工, 人工的作用,是往缝纫机上放面料和辅料,缝纫完成后, 收走成品,也就是无技巧的粗劳动 这与数控机床普及的工厂类似:以前机床需要技工操作,数控机床只需要人工将5寸软盘塞到486工控机里,同时将坯件固定到工作台,加工完成后拿走成品,扫除工作台面即可,也就是粗劳动。 所以,粗劳动可以被机器人代替的情况下,数控机床和智能缝纫机,与机器人结合,的确无人工厂可实现,美国胖子没踩缝纫机的机会了。 鞋类制品,多数工序都可以机械化,少量人工,只有高级真皮需要技工。 因此,美国低文化劳动者无需太搞技能,也能在智能机械加机器人的工厂里工作,完全代替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工场。 因此,服装鞋帽小商品的美国本土化生产指日可待,关键要提供早期关税保护,比如200%-300%的进口关税,等产业成熟,撤除关税保护也可以生存下去。
京张铁路可以改用墨西哥城胶轮地铁模式 首先看新闻: 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整体现代化改造项目2A段开通运营 中国新闻网2024-09-14 21:04中新网长沙9月14日电 (刘曼 罗杜宇)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称“中车株机)最新透露,由该公司承建的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整体现代化改造项目2A段,于当地时间9月13日正式开通运营。北京时间14日凌晨,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整体现代化改造项目2A段正式开通运营。 自2024年3月22日中车株机研制的新型胶轮列车在该线路上线以来,目前已有9列新车投入运营。本次2A段的开通后,行车区间将得到扩展,将进一步优化路网效率,缓解城市拥堵问题,提升当地群众出行体验。 =============================== 中车株机国产胶轮地铁,意味着国内随时可以采购。墨西哥城胶轮地铁,应该是阿尔斯通在60年代研制的,特点是: 中间为准轨及其道岔; 准轨外侧为胶轮跑道; 最外侧为三轨和四轨,列车横轮沿着三四轨行走,同时受电。 好处是与准轨系统并存;胶轮爬坡力强。 旧京张铁路关沟段,需要维持既有列车通行能力,同时也不能架设接触网。 而这种胶轮系统,维持了既有线的能力,不突破限界,对铁路客货车通行无影响。 而关沟段弯道多,坡度大,更适合胶轮采用,这样,速度到150没问题,当然列车功率要大。 人字坡段是文物,无需重建或废除,只许中间拉直,让胶轮能用即可。 因为国产化了,所以仅需要采购列车,更换轨道。 轨道的轨枕上,不仅有准轨还有胶轮跑道和三四轨,只要更换该型轨枕,同时增设变电站即可,70公里下来,估计20亿以内。 所以,延庆多了快速进京方式,造价很低,同时不影响铁路列车通行。
机械故障 看着热闹其实很小 7飞说是共振导致的管线故障,这次也是管线事故可能性大,看着爆炸很热闹其实故障很小,属于常规机械故障 大型复杂系统工作在震动高热强冷环境,故障难免,多试几次即可,。 可能是,新星舰按照猛禽3设计的,但使用猛禽2 发动机,不太匹配,导致多接了一段适配管线,管线在震动下出现故障, 发动机舱起火,终止飞行 因为,燃料零下200多度,下方有发动机烘烤,所以下端管线与上端管线之间的温差非常巨大,虽然有燃料冷却但不足以平衡温度,温度差导致法兰接口不配合,进而导致燃料泄漏, 解决方法是使用猛禽3 ,其管路用3D打印,法兰少。 早期解决,可以在法兰外部灌注金属,金属(铜铝锡均可,铜最好)可以导热,平衡管线之间的温差,还可以防止泄露,总之,难度小,但需要多一道工序。 所以说,机械方面的事都是小事,而且不在马斯克解决范围内,无需召回,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解决最佳。
日语中“徘优”“役者”“演员”三者区别什么? 徘优似乎很宽泛? 役者似乎仅指在某剧目中担当角色的人 演员似乎指受过正规专业表演的人 这些是印象, 是否如此?
新格伦 10分钟倒计时 B站搜“新格伦”直播
【百韵惠影の视频】石原裕次郎&山口百惠SP 241026 2楼地址
民初甚至清末应该发展窄轨铁路 与准轨并存 由于幅员广,车速不可太低,蒸汽机时代,干线车速是40公里,太低了不合适,所以干线铁路采用准轨模式,限界也比较大,车辆重,桥梁造价高,结果就是总里程短 如果当初采用准轨窄轨双模式,那么地方铁道就可以兴起,里程造价低,车辆运营成本低,便于地方士绅集股投资。 窄轨和准轨之间货物过驳,可以采用人力方式,安排大量就业, 地方物流成本低 ,对发展经济好处很大 窄轨标准有1米和30英寸两种,这两种差距很大, 前者是支线铁道,后者是矿区铁道 如果采用30英寸即762毫米,内燃机车方式,一辆卡车头就可以拉百吨物资,基本上每个乡镇都能普及,在汽车普及前,就可以覆盖主要经济区, 西方发达国家没有窄轨铁路网,是因为汽车和公路的出现,窄轨便利度不如卡车运送。 而当年中国中农家产200元,卡车5千(2吨级),所以是不可能普及的,卡车作为公铁两用车头,则完全合适。 理想的三级铁路网: 干线:准轨 ,速度40,省会间全国性路网; 支线:米轨,速度30,县城间,省内路网; 轻便:762mm或30英寸,马拉或拖拉机马达车头,速度20, 乡镇间运输。 特别是马拉铁道,对于农村作用巨大,参考80和90年代的拖拉机拉车和农用运输车,农村可以形成产业分工,效率提升,那么GNP就地滚一倍,也便于实现工业化,如此,1950年代就可以实现初步工业化,前提是无战乱。 当然,都是马后炮
旋转辐射散热——免隔热瓦——比较可行! 这次看星舰返航, 大部分时间是在大气层内竖直不动状态飞行,这样,单面受热,热量无法发散,最终导致根部出现蓝色等离子体 如果飞行时,沿中轴旋转,则受热面不再受热,并且辐射散热,温度会剧烈下降,尤其是金属从红热态很容易降温, 也就是从发光态到不发光状态,速度很快。 背面几乎没有空气,辐射散热效果好; 低温不发光状态,辐射散热很慢,效率低,但发光态散热非常快; 镍板的工作温度可以到1400度以下,辐射散热降到几百度就够了,不用到室温。 所以,旋转一圈,温度从1200度到500-700度,然后再升温到1200度。 镍比较重,适合与不锈钢联合形成双层外壳,外面是1毫米的镍板,里面是2毫米的不锈钢,比目前3.7毫米单层不锈钢要轻。双层壳比单层皮强度大,所以可以减薄, 机翼变为三个,这样,一个机翼在前方减阻,后方两个机翼控制,很快容易滚转。 这样,全金属无陶瓷,可以适合复用。 货运不怕转,人员可以坐在旋转木马底盘上,反向旋转就是了。
新型陶瓷瓦构造设想 首先,将气凝胶和瓦片分离, 在钢筒外包裹气凝胶隔热层, 瓦片采用特制挂钩连接,挂钩有一定弹性,避免硬压迫。 瓦片和气凝胶垫之间采用低流动性焦油,焦油内含细陶瓷粒,可以耐高温且降低流动性, 焦油可以粘结气凝胶和瓦片,高温下流动性增强,可以填补陶瓷龟裂纹。 陶瓷,由当前的单片烧制,改为碳化硅线位编织。 可以先用碳纤维做前驱体编织成瓦片,然后用硅等离子体沉积,形成碳化硅纤维编织瓦,这样的瓦强度韧性都足以保证十年不裂, 尺寸可以是米级的。 如此,碳化硅纤维保证了陶瓷瓦的高强度和全寿命可使用,,虽然造价不菲,但全寿命平均非常可以; 焦油保证了软接触,同时还可以在瓦片失效时起烧蚀保护作用。 弹性挂钩避免了高压强破坏瓦片。 气凝胶保证了隔热性。 瓦片背面用六边形支架与钢销连接,而不是直接接触,支架可以用碳纤维编织,这样,钢销与瓦片硬接触导致的破损基本不发生。
陶瓷瓦恐怕无用, 新材料已经出现 TOFROC是旧技术,本质是陶瓷外层配气凝胶,非常薄所以脆性大, 现在看基本无用。 而现在出现了碳纤维制造的碳化硅纤维,估计是将碳纤维外层气相沉积硅,形成碳化硅外层,内里是韧性强的碳纤维,外表是耐高温的碳化硅,所以机械特性很强,适合作为涡轮叶片使用 如果工艺进一步改进,先用碳纤维编织成型材坯子,然后将硅等离子化用气相沉积法,就整个型材外表处理成碳化硅,则解决了碳化硅过硬无法编织的问题。 这样,形成一个保护壳,避免钢板被冲刷,还是相当有效的
求助!是否遇到新型碰瓷? 今下午在西局金光界,陪父亲(88岁)吃完饭出门,突然一小子推大号拉杆箱故意撞我父亲脚后跟,我问他:你干什么?挑衅吗?他说:对。然后污言秽语。我掏手机拍视频,他不骂了。然后故意贴脸上来。姿势不像想打人而是想找打。是否故意激怒我讹钱?找带孩子和老人的中年人,故意刺激找打?
求鉴定:是否新型碰瓷? 下午在西局金光界,陪父亲(88岁)吃饭,出北门欲上滴滴,突然一个小个从几米外过来用大拉杆箱故意碰我父亲脚后跟,我问他:干什么?挑畔吗?他说:对!然后骂:没家教!傻B!然后故意脸对脸挑畔。我拍了视频。我怕伤着父亲,就坐滴滴走了。事后到派出所,不够条件,反映了情况就走了。再看视频,应该不是想攻击我,而是想被我揍。他比我低半个头。是否新型碰瓷?故意找带老人孩子的中年人挑衅找打讹钱?
泥地拨轮车 6x6【设想】 4个常规轮放四角,中间一对拨轮,各带一个SRD电机 用途: 1 泥地 2 水面 3 沙地 拨轮长径大于常规轮外径,以便拨泥拨水 短径小于常规轮,以便道路行驶 各位大佬意见如何?
卫星怎样抵御EMP的打击? 俄罗斯已经获得了在轨道部署打击卫星的核武器的能力,这是最近的新闻。 显然,火球和冲击波没用,依靠的是伽马射线。初步判断,应该是三相弹,因为当年三相弹试验证明了其有效性。本质是60年代的技术,以前因为相关条约禁止才没部署。 这意味着相应的太空武器条约全面失效。 现在有迹象,地下核试验活动也将重开。 中导条约,太空武器条约,核试验,以及核扩散等禁令,都即将变为过去时,今后是核时代重开,当然不是冷战重开。 那么,抵御太空三相弹的办法是什么呢? 好像1毫米的铅板就很有效,1平米1毫米厚铅板重量是11公斤,那么6平米的屏蔽层不过70公斤,再考虑侧面防护,应该1百公斤起步,增加了一半重量。似乎还不错。 当然,这是EMP弹在卫星上方的情况,实际复杂些。 这么看,只要加强防护,卫星还是可以重重下来的。 不防护当然全玩完。
感觉分工时代即将过去 分工导致效率提升,所以工业革命以后就是分工时代,从生活上,人们无需打水砍柴肩挑; 生产上,无需家家织布纳鞋底。工厂流水线, 大学专业细分,科层制细密化,人也变得只能从事狭隘事业(人称专家),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如今AI出现,分工时代怕是要过去了。 SORA让影视视频制作,只需大美术即可,训练调整AI,无需道具布景灯光等专业,分工由细密变为笼统,理论上一名编剧一名美工即可制作大型作品。 建筑工程也不需要你学习土木工程知识,只要将建筑图样交AI并调整,即可完成建筑。 无需机械制图和 设计知识,也能构作机械产品 今后,只有什么都学都懂的通才才有出口,专才时代过去, 当年钱伟长说,大学本科只要学英语 数学 物理 三门课即可,专业的事到岗位上学就可以了、 结果却是钢铁学院学炼钢,纺织学院学织布,学科越分越细越没用。 今后这种专才恐怕玩完,只有博学通识者才是王道。
泡沫不锈钢抵挡伽马射线 能够屏蔽X射线、伽马射线的金属泡沫材料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研究显示,轻质复合金属泡沫材料-就像这里的图片显示的一样能有效地屏蔽x射线、伽马射线和中子辐射,并吸收高能量碰撞。该发现意味着金属泡沫材料有望用于核安全,太空探索和医疗技术等应用。 (图片来源: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Afsaneh Rabiei)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显示,轻质复合金属泡沫可有效地屏蔽X射线,伽马射线和中子辐射,并能够吸收高冲击碰撞能量。该发现意味着金属泡沫有望用于核安全,太空探索和医疗技术等应用。 “这项工作意味着有机会将复合金属泡沫用于开发更安全的系统,比如运输核废料,航天器和核结构的更有效设计,和CT扫描仪新的屏蔽。”北卡罗来纳州机械和航空航天工程教授兼论文的通讯作者Afsaneh Rabiei说。 Rabiei首先开发高强轻质金属泡沫用于运输和军事应用。但她想确定泡沫金属是否可用于核或太空探索等应用-它可以提供结构支撑,防止高能冲击并对各种形式的辐射进行屏蔽吗? 为此,她与同事们进行了多项测试来了解屏蔽X射线、伽马射线和中子辐射的有效能力。然后与目前应用的屏蔽材料进行性能比较。比较实验使用相同“表面”密度的样品,意味着每个样品具有相同的重量,但是体积不同。 屏蔽所有三种形式辐射最有效的复合金属泡沫屏蔽被称为“high-Z steel-steel”,主要是由不锈钢构成,但包含少量的钨。然而,高Z金属泡沫材料的结构被修改,因此该含钨复合泡沫的密度低于全部采用不锈钢的金属泡沫材料。 研究者测试了对几种射线辐射的屏蔽性能。不同源材料产生伽马射线的能量不同。例如,铯和钴发出更高能的伽马射线,而钡和镅发出较低能量的伽马射线。 研究人员发现,在屏蔽高能伽马射线方面,高Z泡沫材料与基体材料相当。但在屏蔽低能伽马射线方面,比主要为钢的基体材料屏蔽能力更强。 同样,高Z泡沫材料在屏蔽中子辐射方面的表现优于其他材料。 高Z泡沫材料在屏蔽X射线方面的表现优于大多数材料,但不如铅有效。 “然而,我们正努力修改金属泡沫的成分,使其比铅更有效地屏蔽X射线,我们的前期结果是有希望的。”Rabiei说,“我们金属泡沫材料的优点是无毒的,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制造和回收。此外,复合金属泡沫非凡的机械性能和热性能,以及能量吸收能力,使该材料适合于各种核电相关的结构应用。” 论文发表在《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期刊。
新能源的几条路径已经清晰化 除了核聚变以外的新能源路径,逐步清晰化, 一是传统光伏和风电,且不去论; 二是氢路线, 三是低碳路线 氢路线,分为液氢路线 高压氢路线 金属储氢路线和氨路线,现在看,氨路线的可靠性最高 首先,专用反应堆制氢,主要是将高温谁电解,产生氢离子 氧离子和氢氧根,然后用电磁方式分离,这样效率比常规电解水高很多倍, 第二步,是利用氢和氮进城合成氨处理,氨比较容易储存 第三步,是高温下氮和氢分离,将氢送入氢燃料电池 目前氢燃料电池已经接近成熟,氨作为内燃机燃料,当前成本是汽油的七到八倍,未来规模化以后 二到三倍。 但如果与燃料电池联合,价格与汽油相当。 低碳路线,最好是二甲醚,分子式中含有氧,燃烧很完全,排放只有二氧化碳。更重要的是造价低,比汽油和天然气还便宜。 当前二甲醚用两步法, 第一步生产甲醇,第二步甲醇变甲醚,纯度几个9,最适合试剂用,比较贵。 燃料甲醚用一步法,纯度80%上下,其余产物主要是各种碳氢化合物,适合进入企业锅炉。 主要原料是褐煤,非常便宜,每吨当前3千左右,大量生产降一半,所以经济性比燃气燃油要好得多, 唯一的 缺点是排放物含碳。 所以,氨和甲醚是未来主要燃料。
2000年关于卫星通讯的讨论 2000年经济学消息报谈论铱星
这些都是什么动物的脚印? 北京世园公园内,居然有大量动物脚印,下面贴出求教?
我认为是级间段设计的问题 首先看到级间段的时候就别扭——球顶太缓和,格栅太密,显然对喷流的顺直度不利,形成较大内阻, 形成复杂波系 波系向下冲一级火箭,导致火箭姿态失控,燃料不能泵上,启动自爆; 波系向上冲击二级发动机群,导致部分结构破坏,燃料泄露,也自爆了 应该改进为传统X状或W状钢管架级间段——钢管架的截面阻力小,对喷流的影响反射很小; 保护罩变正圆锥并更尖些,引导喷流不反射反弹到上面级,这样设计传统简单,改进也容易 一两个月即可。
请问飞利浦13寸显示器有用过的么? 接笔记本和手机都是什么样的?
民用无人驾驶飞机的技术关键基础设施是星链和DOJO 民用无人驾驶飞机,当然通用型也重要,但最重要的客运和货运,特别是货运。 747就是很好的货运无人机,首先747货机已经普遍,其次747客机全面退役,最后,存世数量巨大,大约700架能飞。 改造为无人驾驶,一是节省驾驶员,这倒次要;二是老旧机体和发动机可以使用,有人驾驶的安全性要求高; 三是可以考虑改非增压机,增压机的机体寿命相当低,非增压相当高,DC3非增压现在还有飞,60年代生产的增压客机几乎全灭,这就是非增压寿命比增压高几倍的道理。 非增压飞机,机内外无压力差,所以,机身承受压力低,也不容易破裂。 而多数货物都是无生命的,只要泵承受气压变化即可,比如服装包装要有小孔等,所以,无人驾驶货机可以大幅度降低运费, 无人驾驶的关键,一是实时通讯,二是通讯失联时自主决策,前者低轨道卫星是关键,最好是星链系统,也要高轨道卫星通讯做备份。自主决策,DOJO就很适用, 所以,两点都是具备的了,因此,无人驾驶民航航线机的市场门已经悄然开了,而这方面最先进并非波音,而是空X-特斯拉体系, 未来全新设计的无人驾驶非增压巨大飞机可能问世
眼下电动飞机市场即将爆发 未来市场汽车级别 电动飞机,特别是直升机-helicoptor与飞机-airplane结合的直升飞机-heliplane, 出现了许多型号,目前已经到工业化前夕 一种类型就是多种直升机的改型,由多旋翼和飞机布局合成。 一种是飞机构型为主, 旋翼仅用来升降。 再一种是创新布局,倾转发动机为主 现在看,电机是可以大量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的,确定一种型号,绕组完全自动化, 而理想的直升飞机,是没有发动机以外的动部件的, 甚至连方向舵 升降舵都节省了,多电动机布局又不怕电机失灵, 能量来源,目前热点是氢燃料电池,实际有效的是铝空气电池和锂空气电池, 前者可以实现小飞机1000公里航程,后两者是几百公里。锂离子电池续航极限是200公里,一般100公里, 一般只用作短途物流和离岛通勤。 而最实际有效的电源是混合动力,马自达的转子发电机组重量最轻,最适合当增程电源。目前日本在电机方面领先,日本电产在电机方面,MAZDA在增程器方面。 关键要抢先实现百万级别产能,而市场并不存在的情况下,贸然百万显然是极大的商业风险,日本人在冒险方面不如中国人。 大疆其实毫无创新技术,所有的芯片和解决方案都是外国人的,但他解决了量产问题。 当年,美国人的多轴直升机单型号年产两位数,价格6位数美元,大疆量产了摄影用机,年产5 位数价格4位数,从而打开专业摄影市场;进而价格降低了一位数,打开了 业余摄影市场; 又降低了一位数,打开了民间娱乐市场。 现在多轴机用芯片,大疆占有60%,进价是市场零售价的5%, 其他厂家的1/4, 所以无人能跟他竞争。 现在,电动直升飞机市场也如此, 如果想抢占市场,必须上马百万级别电机生产线和5位数飞机生产线,而目前全球直升机年产3位数,当年4位数。 假设电机和旋翼成本为零,飞行体量产到5位数,单价应该在10万美元以内; 如果量产到百万,单价应该在5位数美元。加上电机和旋翼,基本是两辆C级轿车的价格,普及在即。
KF-21可能要大卖 1、三战的可能性浮上,各国急需大量装备新战斗机,生产能力是瓶颈 2、KF-21实际是F18EF的隐形升级版,发动机是货架型号,雷达和电子装备都是,所以,无需新开设备生产线,现有库存和加大产能即可 3、隐形是F18E/F的最大难点,而F22外形F18瓤子的KF21完全符合要求。 4、速度高度机动性的重要性都下降了,所以,指标与F16/15/18相同,外单隐身性和电子设备升级的型号完全够用,只有第一天闯雷达阵地才需要F22/35这样的全般隐形机, 所以,性能够用。 5、廉价和产量巨大,机身是新生产的,但材料和结构都是沿用F22,所以生产难度低。
Raptor不用甲烷直接用液化天然气有非凡的意义 昨天有消息,说Raptor不用甲烷,直接用液化天然气了 这属于重大升级,实际意义非凡! 天然气含有固体碳氢颗粒,会导致结焦,糊到燃烧室和喷管,影响散热,导致烧穿,所以以前都是用纯甲烷,甲烷占天然气中除氮气以外大概94%质量,过滤固体颗粒是通过HEPA滤纸,滤纸很贵,所以甲烷比天然气贵 10-20倍的样子。 而现在直接用LNG不用甲烷, 估计在天然气液化过程中,使用液化过滤,分级降温,用液化产物清洗气体,零下30度左右,部分非甲烷气体变为液体,用液体清洗固态颗粒,这样,避免结焦。当然,天然气中的氮气也分离了。 这样,特殊工艺的LNG可以避免结焦,RAPTOR有很高的燃烧效能,又让非甲烷碳氢燃料得到使用,第一好处是费用降低,LNG比甲烷便宜几倍,易得性高,随时用LNG船拉来即可。 第二,部署简化。以前的发射设施构想,先将空气液化,用液氮为天然气降低温度,从而提纯甲烷,需要一大套设备,现在简单的LNG罐即可。 防务用,可以直接用天然气,天然气发电液化空气,产生液氮液氧,用液氮液化天然气,流程非常简短,一小套设备即可。这样, 发射场地简化,只要有气源即可。 经济性和可部署性与甲烷截然不同,每次发射燃费低于百万,甚至半个百万是可能的。加上钢壳和流水线发动机,每次发射费用减半。
隔热瓦外涂一层焦油好处大 隔热瓦有脱落、破裂还有缝隙等问题,一旦破碎,高速气流冲刷,很容易将临近瓦片吹落,一掉一大片; 焦油受热以后变为软碳有流动性,气流冲刷下,会自动填补裂缝和缝隙,所以涂抹一层不同厚度的焦油,可以增强瓦片的韧性 同时,直接将瓦片挂在钢筒上,因为钢筒形变严重,所以,很容易破裂脱落,中间应该加缓冲层。 酚醛树脂受热后是硬碳,形变量小,如果在钢筒外涂布一层很厚的酚醛树脂,可以将钢筒的形变加以缓冲,同时,一旦瓦片脱落,酚醛树脂变为烧蚀材料,可以保护钢筒,钢筒 热负荷下降。 钢筒外实在不行可以搞一个隔热瓦支架:六边形钢架,专门挂隔热瓦 所以,从外到内是: 焦油层-隔热瓦-酚醛树脂层-钢筒。
明天(4月1日)新能源时代正式开始了 4月1日,愚人节,俄罗斯对欧盟断气,现在看来重能耗产业直接停产,加大煤电和油电, 启用核反应堆,紧急展开意大利天然气管道(阿塞拜疆-西欧管线已经进入意大利8公里,境内被环保人士阻挠,还没开工),开辟土库曼-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西欧管线,都是消极应对措施,但既要照顾环境,又要能源自由,只能是小型分布式模块化反应堆了。 当前,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已经有30多个型号在设计中,2个型号基本确定,已经可以投入工业化生产, 所以,紧急大量生产模块化反应堆是当然的, 核聚变炉估计快了,3年左右可见到影子
看来隐身性能地位下降 现在激光对抗和综合电子技术,让隐身的重要性下降 机载激光对抗技术,可以烧毁20公里外的红外导引头或者3公里外的雷达制导导弹弹身; 重量半吨,这东西已经研制快30年了,现在基本出来了 综合电子技术,是将通讯天线 雷达天线 电子战天线合并,技术基础是堆叠十万级别的RF颗粒的相控阵天线。耗电惊人,对发电量要求高。因为RF颗粒天然是多功能的,所以系统软件优化后就是天然的多功能系统。多架飞机能代替一架预警机和一架电子战飞机。 两者都要求轴线安装,所以不能装一架飞机上,需要最少两机编组。 激光对抗红外导引头效果好,电子战对抗雷达导引头效果好,所以,对飞机的机动性零要求。 大型吊舱与隐身性不可并存,所以不能是隐身机。 这样,需要的 飞机是大航程 大载弹量 大发电量 和不隐身 低机动性。 B1改装可以兼容综合电子系统和激光对抗装置, 战斗机,只能两架分装,并为机群提供服务,F-15EX是仅有的型号,所以F15复活了,今后年产估计超过60架,
发现一个热火生意: 家用地堡 核威胁对城市住民影响很大,但楼房有地下室和车库,加固出入口就是隐蔽部。 威胁主要是火球和冲击波, 前者3百米常见,后者2公里常见, 郊外居住人士,如果修地堡,钢筋混凝土地下构筑物,工程太大且不工业化, 装配式地堡比较好,只要挖基坑再组装即可。 装配式地堡最佳形状,显然是圆形和圆锥形,那么上部圆锥形下部圆筒形的蒙古包就是最佳形状。 蒙古包的形状来自抵御冬季暴风雪,所以气动外形最重要。 不挖坑直接放地面,对冲击波的抵御距离小,下部放坑内抵御距离大。 材料采用不锈钢或碳钢, 下部用不锈钢卷材和防火材料内衬及装饰层, 上部用不锈钢瓜瓣和内衬。螺栓安装。 内部装修按照现代标准, 有小卫生间, 进风口有HEPA过滤层,这样的钢铁蒙古包,对4百米外的10万吨核爆是可以抵御的。虽然不如全地下混凝土地堡,但价格低,工业化,大量生产,应该很有销路。 俄罗斯的核武器基本都是空爆,所以抵御相对容易。 居住性跟面积相关,越大越舒适,平日就可以居住, 工厂制造卷材和瓜瓣,现地用电动葫芦就可以组装,少量螺栓螺接,节省人手。 和平时期的审批之类,战时根本不用管。
钢制猎鹰9火箭适合亚轨道,应该大量生产 现在有4米直径碳钢焊管机,如果升级为3米不锈钢焊管机,也没根本难度,作为火箭很合适。 梅林发动机使用煤油,但应该能用普通航空煤油,这需要三组元化,加少量液氢就可以消除积碳, 难度不高, 油价下降九成, 而且易得 梅林发动机的应该3D打印管线, 这样免维护,反复使用便利。 入轨型火箭,显然要铝制,否则干质比低了不合适 不入轨,重些没关系,只要能送到双5即可,这个高度,飞机与火箭脱离,自动力飞行,钢制飞机,采用冲压与火箭混合发动机,星舰模式降落, 飞机也便宜,载重千吨,洲际飞行 钢制飞机 钢制助推火箭,应该可以年产5-6位数, 这也是焊管机的产能决定的。参考DC3, 原计划年产30,总产200,结果1万多。
又发现一个太空工业对象: 碳电子学电路或金刚石芯片 碳电子学将代替硅电子学成为未来主流,现在主要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电路,但现在最现实的可能是金刚石芯片,生产方式是真空气相沉积,这与太空工业吻合,而且设备和产品重量很轻,材料也不重。 以前芯片以硅为主,现在工业热点是碳化硅和氮化镓,实验室热点是碳电子学,而陶瓷芯片使用真空气相沉积比较合理,未来金刚石芯片也是真空气相沉积,所以两者有共通性。 只要解决了陶瓷芯片太空生产工艺,那么金刚石芯片成熟后也就接着来了。 产值是万亿美元级别。
估计该搞金星探测器了 技术有突破 氮化镓可以在300度工作,正在搞500度的,看来快突破了,这样,持续耐久在金星表面工作的电子硬件将出现 ===================== 可在25至300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工作的氮化镓存储器 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 +加入圈子描述 在荒凉、坑坑洼洼的水星表面,白天的温度可以达到430摄氏度左右。金星与太阳的距离差不多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两倍,由于大气中富含二氧化碳,金星的表面温度与水星的相近,大约为462摄氏度。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材料科学家Yuji Zhao说:“送到那里的所有东西都必须在这样的温度下工作。”其中包括仪器、传感器和探测器中所需的电子系统。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水星表面着陆的任务,但是在1982年登陆金星的运行时间最长的探测器——苏联的金星13号探测器——在失灵前只持续了127分钟。(相比之下,“好奇号”探测车于2012年登陆火星,目前仍然状况良好。) 研究人员(左起)Houqiang Fu、Yuji Zhao和Kai Fu在研究存储器。 在可耐高温的下一代电子产品方面,Zhao和他的团队最近在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上介绍了他们研发的可在25至300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工作的氮化镓存储器(论文标题为“Threshold Switching and Memory Behaviors of Epitaxially Regrown GaN-on-GaN Vertical p-n Diodes With High Temperature Stability”)。他们的这项研究由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的 Hot Operating Temperature Technology(简称HOTTech)计划资助,旨在支持未来前往水星和金星的任务。 Zhao说:“那里空无一物。没有任何技术可以承受这么高的温度。” 氮化镓带隙大,是高温电子器件的理想选择。传统硅的带隙只有1.12 eV。Zhao解释说,这意味着,温度有小幅上升时,电子就会很容易被激发,并从价带跃迁到导带。“结果,你失去了对载体的控制,你的设备就会失灵。相比之下,氮化镓的带隙为3.4 eV,这使得器件能够在电子变得我行我素之前承受更高的温度。氮化镓并不是唯一一种被研究用于高温电子器件的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在HOTTech计划下,NASA还投资了氮化镓的竞争对手碳化硅。 他们采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在氮化镓基质上制造了存储器。Zhao说,设备性能的关键是在制造过程中的蚀刻和再生工艺。在沉积几层氮化镓之后,用等离子体蚀刻掉一些区域,然后再生长。Zhao说,这产生了一个界面层,上有缺少氮原子的空位。“界面层对记忆效应至关重要。”他说。研究人员认为,氮空位负责捕获和释放电子,从而在存储器中产生高阻态和低阻态(或0和1的状态)。 在室温下,该存储器在0和1状态之间的切换表现稳定,它完成了1000个切换循环,而性能几乎没有下降。之后,研究人员测试了它在高达300摄氏度的高温下的性能。在这样的高温下,它还能在1000次循环中保持0到1状态之间切换的稳定性。高于350摄氏度时,该存储器失去了记忆效应。但是,在将其恢复到室温后,它的性能又恢复了。Zhao说:“该器件实际上非常强健。” 还需要进一步评估:Zhao和他的团队现在正在测试这种器件的另一个版本,看看它在高达500摄氏度时的稳定性及长期稳定性。该团队还在研究氮空位对设备性能的影响。Zhao说,一旦NASA认为原型足够好,它就必须在NASA的模拟了水星和金星恶劣环境的受控舱中接受测试。他说:“我会说,还有几年的工作要做,但目前的初步结果无疑是非常、非常令人鼓舞和令人兴奋的。”
2022年将是工程技术上大暴进的一年 首先,一月在东欧可能出现小型NUKE war,这对全世界是巨大的激励,防务开支可能从1%升到10%, 所有核禁忌被打开,核动力和核防务以及拦截陡降畅通无阻; (当然,也有不开战的可能, 则一切原样) 其次,核动力系统,比如铅冷反应堆和高温气冷堆等,都是无泄露危险的新堆,而且可以小型化,据说两个集装箱大小,百吨以内; 参考B747最大起飞重量400吨,多数是油料,这样看,反应堆上飞机已经接近成熟,千吨级飞机概念即将出现,体积-面积法则下,不锈钢飞机最可能先出现。 第三,元宇宙 星链等概念,同步起飞,让多种不同技术出现协同,让机器人工厂 远程办公等快速实现,世界范围工业重构。 重型火箭复用,太空工业落实,一切都会改变。
web3和web3.0什么关系? 谁来说一说? 90年代就有web3.0的说法了,后来有所补充,我理解web3.0是废除internet复杂混乱的协议群,用新的干净利索的区块链协议代替, 但今年流行的web3是什么个东西? 现在又到混乱期了
马斯克谈战争和工程 马斯克一贯不谈军事,仿佛无知于此,刚才看了《【中字播客】听马斯克谈战争史,讲工程学在战争中的作用》这个节目,还是很懂行的,只是不愿大众场合说这些,以免影响弱者脆弱神经。 总体感觉,他对核战争是持开放态度的,并非恐核派,显然可以推理出他有办法,他完全没谈防御方法,显然是不能谈。
长春-北京通道估计可能性不大,走长-赤-承-津更有可能 承德-天津的规划有了, 长春到赤峰后,走喀喇沁旗到承德,然后到天津,可能性 比较大。 长春——通辽——赤峰——承德——天津 这其中,赤峰-承德段属于重复建设,但只要不由地方承担,则不是难题。
星链卫星如果配8米直径大锅 , 那么能否直连手机? 2G手机可以 直连卫星,但只能收发短信, 原理是卫星上锅瞄准地面某点,并补偿多普勒效应,这个有报道。 Starship直径9米,意味着可以叠摞许多8米直径锅,到轨道上与卫星体拼接,这样星链卫星就有8米大锅。 那么,手机大小的 终端可以直连卫星了吧 ? @ddgs_wlz
2021年5月下旬讨论帖 建议大家将与SPACEX无关,或者字数少、 抒情感慨等帖子放这里, 别太敏感即可。
电动飞机讨论帖 电动飞机与反复使用的火箭结合,将是非常廉价的方式, 电动飞机,在巡航高度的推重比0.1即可,但起飞到巡航高度很难,火箭则推重比巨大且廉价,两者结合,廉价且高效.
建议吧主搞每周闲聊帖 以免版面太乱 如果有了闲聊帖, 则不咸不淡 可有可无的帖子就少多了,看帖也更方便 许多话题,专门开帖价值不大, 不开帖又不痛快,所以搞闲聊帖集中起来, 帖子里面乱说也没关系 要不然 一句话也开帖, 还有询问的, 帖名: 《2021年5月第二周(10-16日)讨论帖》 这样比较好
星链占领电线杆很必要,为了与洛马竞争 电线杆太阳能化,独立供电,上面有一个星链基站,同时与地面终端用5G/4G/ WIFI/WIMAX或毫米波星链等相连,手机通过路灯基站联系卫星。 4百米一条马路,两个路灯基站即可基本满足需求,曼哈顿等高楼区可能50米一个,(路灯间距是25米), 当然,也可以用毫米波星链协议直接连手机。这样看,一平方公里10个基站适合低密度社区, 曼哈顿100个 郊外,高速公路1英里3个,覆盖100万平方公里,大概要2百万基站, 覆盖全美1千万个基站, 假设基站1千美元/个,则100亿美元,成本之低足以拱动投资界。 洛马的基站策略是卫星——地面基站——手机终端,可能城市有专用光缆网,所以星链必须要大量布设地面基站才能与之竞争
重新开发猎鹰1号火箭的 难点在哪里? 猎鹰1号火箭直径1.7米,这种之间 1-2米的火箭市场潜力很大,比如航空机的发射,第一级按猎鹰9方式回收 猎鹰1号采用伞降回收,显然 过时了,猎鹰9号直径太大,对许多发射来说太大太贵,1-2米直径火箭正合适, 比如高超音速无人机,就可以 用 1.7米火箭发射到70公里 或更高,然后滑翔到 35公里,再打开巡航发动机。这样,无人机自身的重量循环下降。所以,1-2米直径采用猎鹰9方式回收的 火箭应该是有前途的 梅林发动机似乎大了些,需要开发 小号发动机? 燃料用JP4航空煤油显然很难,不用就麻烦了,能否开发航空煤油-液氢-液氧的三组元发动机呢 ? 其他难点在哪里?
【视听】百惠最后演唱会再放送 下午时段世代8.6%,瞬间13% 山口百惠最后的音乐会8.6%并列首位的好收视率!瞬间最高13.0%离开舞台时 2/1(周一)16:10发布 收录了1980年10月从娱乐圈隐退的山口百惠(62岁)最后的演唱会的NHK《传说的演唱会“山口百惠1980.10.5日本武道馆”》于30日在综合电视台(下午3点35分-5点59分)播出,平均家庭收视率为8.6%(Video Research调查所得,关东地区)1日,明白了。同时间段并列第一的好收视率。占有率也创下了21.9%的记录。 特别是F3层(女性50~64岁)F4层(女性65岁以上)M4层(男性65岁以上)在同一时间段并列第一,获得了极大的支持。当晚瞬间最高收视率为下午5点55分的13.0%。放着麦克风的百惠离开舞台,场面被提升。 去年10月在BS Premium播出。回应了很多希望重播的声音,实现了仅限一次的重播。在演唱会上再加上2个以上的拍摄要素。 因为是地上波,在播出过程中“#山口百惠”成为推特的世界流行趋势第1位,反响非常热烈。在SNS上,“当时让人觉得不像21岁的魄力”、“在令和的时代能看到”、“歌、表情、谈话、举止都是杰出的水平。事到如今仍为山口百惠的存在感而惊叹,并被压倒”。
【百韵惠影の美图】NHK 1月30日将再放送告别演唱会
TSLA股价疯了,看来不得不把星链装进去了 TESLA MOTOR的 股价显然已经发疯, 崩盘几乎确定,除非铸造汽车实现,两千万产能实现,才像话。MUSK说 ,把所有资产装入TSLA是个好主意,现在看,非装不可了。 1、 星链早期成本高,推广难,如果 免费或近乎免费提供,则早期壁垒消失,尤其需要包生产线制造相控阵颗粒, 免费则基本只花20B美元就可以启动 系统,不仅有星地系统,还有地-地系统,不用 TCP/IP的星链网彻底代替互联网。 现在互联网已经烂掉 了,包括技术和 内容都烂掉, 几大科技公司正在毁灭互联网。星链网代替互联网则一切顺利。 2、星链协议带来的 巨大 想象空间,可以让 投资者放心,股价继续上涨很安全。 3、空X是否要注入TSLA, 我看 暂时不必,以后再说。
发射综合体与海水淡化 为什么要建海上降落场, 要有天然气液化和海水淡化, 推理如下: 电力用来液化空气(空气分离),空气分离产生废热用来淡化海水,盐分化工用出售; 空气分离产生液氧和液氮,前者火箭用,后者作为冷源制造甲烷; 天然气各组分各有自己的熔点,多数零下90度以前液化,分离后化工用, 最后剩下甲烷和液氮,分离后甲烷给火箭,液氮加入冷源;液氮还可以给火箭排空用。 这个过程只输入电力和天然气,天然气来自墨西哥湾油田。 产物是液氧 液态甲烷 化工原料(碳氢和盐); 发射综合体也是未来洲际客运站,客运站自己制造燃料。
工程师思维和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出发,只考虑科学性, 再考虑商业性, 一旦发现机会,随时作出新概念, 然后强化实施, 要求必须同时具备多专业能力, 同时还要很好的执行团队,团队不仅能力强大,还要信赖自己, 通才是起码要求,亨利福特 爱迪生 冯布劳恩 马斯克都是这样的人; 工程师从自己专业角度出发,一旦涉及外专业就吃瘪, 于是指望合作者, 更指望上级英明领导,解决方案是越简单越现成越好,一旦总体方案变动,就要抓头, 所以对发明创新极为痛恨, 只喜欢在既有模式下改进, 目前波音的领导就是这样,一把手工厂工艺出身,所以连797这样保守的方案都否决只搞767改型, 飞翼就更别提了. 除了通才和专才的区别,有没有团队 团队执行能力,都是决定性的, 还要高风险资金投入,要求太多太难了.
最近怎么来 了一堆一级小号,,而且极为无知 本吧一直很安静,讨论技术问题,但最近几天来了一堆一级小号,极为无知愚蠢那种,而且态度恶劣,希望吧主和帖主注意删除,以免影响讨论氛围。
介绍一个以色列剧 《眼泪山谷之战》,73年战争的以色列电视剧,比较稀罕 2楼 地址
越来越怀疑未来空X将成为超级巨型all-in-one 的企业 福特公司当年造汽车,汽车造多了,自己制造钢板,为了造钢板自己买矿山,建船队,修码头,自己炼钢,而且矿上设备 船只和 钢铁厂都是自己设计的。这是因为福特喜欢玩, 玩着玩着就玩大了,GM也学福特。 空X不仅 造火箭,还造卫星和 载人舱,这样下去,今后还要搞空间站和 动能对地 系统,轨道拦截系统和激光炮,还有粒子束武器和 别的。 别提衣服和 玩具了…… 只要好玩就玩,不缺人和技术,这样吸引的人 越来越多,波音工程师基本搬家是大概率事件。 太空工厂肯定也要自己建,顶多日本和德国企业从旁协助,就像他们协助 波音那样。 半导体厂肯定也自己搞,真空气相沉积搞碳化硅 氮化镓薄膜芯片是最佳的,别人 都没搞的,只能自己干。, 太空厂和 陶瓷半导体要么不搞, 搞就只能自己搞,所以无意中就全覆盖了。 无重力环境下,百米直径大构件易如反掌,想目前最大直径10米的 碳纤维筒编织机也可以到 太空搞百米直径的,所以,巨型件可能出现垄断。 太空生物制药显然也要空X组织进行,这样进入的行业 会越来越多,百万级从业员完全可能达到。 飞机方面,火箭飞机代替常规飞机是大概率事件。 家用超音速飞机也会年产百万的。外加EV和挖洞,产业链的布局 会无意中 越来越广,届时一回头吓一跳是可能的
发现地球客运版STARSHIP可能对乘客相当友好 起飞阶段,火箭向上, 乘客脊椎与地面平行,时间较短。 达到弹道顶点后,飞船开始与地面平行, 其轨迹缓慢向下,轨迹与飞船形成气动仰角, 其实主要是翅膀与轨迹形成夹角,该夹角保证了升力的存在,也提供了气动控制的前提条件。 此时, 乘客脊椎与地面垂直,类似飞机下降。 乘客舒适度高。 陡降段,飞船依然与地面水平,乘客依然舒适。 最后阶段, 火箭与地面垂直,乘客与地面平行,舒适度陡然降低。 其实,升级版可以考虑搞垂直发动机,这样,飞船呈水平状态着陆,乘客舒适度高——无超重助推时,星舰起飞重量几千吨,需要两位数发动机, 着陆段,燃料很少,自重三两百吨,发动机推力也这个级别,所以,理论上前后各一台着陆用发动机即可, 平时垂直发动机在舱门内,着陆时舱门打开,发动机作用。
超级压铸机可以用来大量生产飞机 超级压铸机,自重6000吨,一次射入金属1吨多, 现有最大压铸机自重400吨,射入量80公斤, 可见,超级压铸机可以一次生产一辆EV汽车的上半部, 下半部是两块钢板加六边形格子的电池大梁, 这些结合后可以产量巨大,所以10年后可能年产两千万辆EV. 由于压铸的是铝合金, 铝合金是传统飞机材料,但传统铸造的强度很低, 不可用于飞机,飞机一般用模锻压型材,机加工后用铆接和焊接形成承力框架,见图:可见传统飞机机身框架由矩形的纵横梁接成,衔接方式有铆接和焊接,材料有铝合金和钛合金。 而传统铸造不够结实, 难以大用。但现在出现了非晶态铝合金,其抗拉强度是传统铝合金两倍,足够做飞机用了。 而且铸造产生的整体性更强,没有 衔接的薄弱点。 现在六千吨压铸机出现,意味着一次可生产一吨重的构件,不再是型材,而是机身段. 非晶态合金用压力铸造法可以制造大的块状物,而机身最佳构型是空间树状构造,而不是矩形构造,空间树状最适合铸造方式生产。 由于以前从未有过如此巨大的压铸机,也就没有如此大的 构件,所以,也无这样直接铸造非晶态大型结构件的经验,这种经验只能再获得了矩形压铸机以后试验获得,所以压铸机必须先行,先制造EV部件, 再进行飞机构件的试验。汽车部件无须非晶态,传统压铸件即可。 非晶态需要急速冷却,方式是在铜模具里面搞冷却液通道,冷却液可以是冰水混合物,也可以直接上液氮,这样,铸造成型时间是毫秒级,也提升了铸造的效率,这样生产的效率,意味着一分钟生产几件制品,也意味着百万级大批量生产。
洲际旅行,星舰带全燃料返航问题不大吧? 从某地到某地,对方地点无燃料加注能力,星舰能返回吧? 比如从美国到南极洲,南极洲无燃料,那么是否有麻烦呢? 超重携带星舰从德州起飞,到亚轨道, 超重返航,星舰不开发动机,气动减速降落,着陆时短时开机反冲,携带大多数燃在降落,卸载后,装卸一些物质人员起飞,返回德州,应该可以吧? 我懒得学习轨道计算, 麻烦会的人估算下
轨道待机方式将超越地面和航空待机方式 A-A战争让我震惊,因为跟我20年前的预测一样:双方都有无人机进攻能力,都无对无人机的防御能力,所以都能摧毁对方地面装备,所以又做预测来了。 1、无人机有大小,大型与常规飞机一样,无制空权用不了。小型则只能用激光武器打击干扰。查打一体的无人机必然很大,容易被常规防空方式对付。所以,发现与打击分开是王道,这就意味着要大量微小型无人机作为发现者, 远处部署的打击武器做打击者。 2、防御小型无人机的手段,首先使用激光扫描上空,光学镜头的反射率与天空有数量级差异,所以发现反光点即可,激光雷达比较有效。打击武器,首先是用激光打击镜头和CCD,其次是用重激光打击机身。但使用粒子束武器比较可靠。 3、无人机防御激光的方式:一是快速关闭镜头盖,时间是0.1秒左右,漏过的光通量依然对CCD等成像芯片有害; 二是在CCD点阵前设置微机械电磁开关的铝盖, 作动时间亚毫秒级, TI公司拥有该技术;两者结合,基本可以保护镜头和CCD. 4、微型无人机有发现能力无打击能力,微型无人机最适合蜂群式覆盖,缺点是航程极短, 通讯难。 5、打击体可以是地面待机的火箭弹,射程越远安全; 可以是高空长航时巡航的无人机,也就是航空待机方式,但现在出现了轨道待机方式。
起重搬运用火箭设想 目前道路限制车辆宽度是2.5米, 超宽要申请,5米以上重型设备,如化工厂反应塔等搬送困难。 假设某火箭直径9米,货舱高40米,则可以放下多数超重超宽货物。 星舰入轨费用未来在200万美元/次, 而起重搬送的距离是几百到几千公里,所以费用应该在入轨的一半以下. 这种火箭,直径9米,发动机数量与超重相同,燃料舱容积是星舰的一半以下,搬送重量在几百吨, 理想情况下,每次搬送费用在几十万美元. 直径9米,运送能力数十吨的火箭,每次费用十万美元,完全可以运送许多低价值物件,比如建筑构件.
飞行试验的可能步骤 三步骤: 一 星舰独自飞行 ; 二 超重独自飞行; 三 超重与星舰结合飞行 一 星舰独自飞行: 由于发动机少推力低,20公里当然没问题,更高不知道能到多高? 50公里? 我觉得够呛。 20公里几个月内实现。气动返回要与超重结合 二 超重独自飞行: 超重与星舰直径相同,底部推力构造不同,采用猎鹰控制率,所以虽然起步晚,但更早投入使用。 飞行类似猎鹰,估计10个月内首飞。 三 星舰与超重结合: 1阶段: 只测试入轨能力,不测试返程能力,也许发射不锈钢空间站,因为空间站无返航要求。太空工厂的模型也是空间站的特别版。早期太空工厂只放一些市售设备,测试其与空间站的互动;然后逐步升级, 反正不缺发射能力,不象以前的空间站要求一步到位, 所以容易 2阶段,测试气动减速返航能力 总之,明年就可以发射不回收上面级的版本
估计10个月内发射试验空间站 上面级不回收,仅超重回收,估计10个月内可以做到。 星舰难度奇大,超重是大号猎鹰,所以超重很块投入使用,因此,上面级不回收型估计10个月内发射。 发射点什么呢?考虑到不锈钢是最好的外壳材料,所以不回收型卫星才是好的发射试验对象,比如空间站,发射到位后,外壳与下面火箭分离,然后下面打开,伸出发电板,难度奇低。 过去,卫星和空间站都需要整流罩,因为其外形不符合气动要求。现在整流罩 火箭和空间站外壳合并,就是一个不锈钢壳子,所以不在需要整流罩了 太空工厂的试验厂房也与不锈钢壳合并,所以发射一个太空工厂模型估计也很快。这也属于特殊的空间站了。
六根小短腿里面装的是什么 ? 小短腿短又粗,中间还漏光,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缓冲的原理是啥? 推测下,一种可能性是干摩擦阻尼装置, 就是内外多空钢板之间有某种阻尼,比如带凸台的装置,如图:内外两层 冲孔钢板弯焊而成,里面的带凸台群,凸台与外层冲孔钢板干摩擦,通过生热消耗冲击能量。 第二种可能是里面有胶泥缓冲器——胶泥缓冲器,结构简单,就是利用胶泥的低流动性,通过活塞挤压,迫使下腔室的 胶泥通过 活塞环与 缸体的缝隙流入上腔室。耐高温耐冲击,对密封性要求很低。 缺点是反应慢,而且是一个行程。(火车车钩用的胶泥缓冲器,则通过两侧车厢的来回动作,利用外力复位),但对于只要一个行程即可的火箭缓冲器,则相当适合,形状也是短粗的,所以猜想是有胶泥缓冲器的。
重量寿命和用途之间的逻辑关系 不锈钢火箭还是容易变形的,用的次数多了,就变形,然后就得放弃了。 如果加强结构,则重量上升,使用次数上升,但有效载荷比重下降, 深空就不适合了; 然而,地对地发射任务,主要是洲际旅行,则对载荷比例要求很低,但对价格很敏感,所以,长寿命大重量更适合洲际旅行用。 因此,设想四种构造: 重型构造,万次使用寿命,适合洲际旅行。 中型构造,千次寿命,适合低轨任务。 轻型构造,百次寿命,适合高轨任务。以上都有返回设计,带有热防护和冷却构造。 一次性构造,无返航设计,非常轻, 适合太空工厂的厂房等,因为不锈钢外壳适合当厂房;再有就是某些无须返回的用途。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