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y199603
lxy199603
关注数: 1
粉丝数: 17
发帖数: 811
关注贴吧数: 9
肩关节散架了,请各位老师指点,谢谢。 RT
请教:太极拳的攻击力如何体现? RT
关于松沉的体会 刚开始松下来自己感觉会沉,但之后应该是自己感觉轻,而对方感觉应该沉。
关于“太小练功夫,个子长不高”怎么看? RT
八卦视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12%2Fv_OTI0NTEzMDU.html&urlrefer=0fd4021844d65b8d5b36d7c3c859becb
[z]最近练拳的重点 回复 hense270315 :r/>=========================================== 回到中轴的转动带动全身各部位自转。准确地说是从中轴到两胯两肩,再到手脚。力求公转自转同步,一动举动,由内而外,松圆结合。行拳松,仅发劲一瞬紧 -------------------------------------------------------------------------------- 松求根劲,公转自转求圆 -------------------------------------------------------------------------------- 不错,看你能不能进到下一步,就是以腰胯推动重心,然后以重心带动身体。 现在你的动力还是一个轴,要努力练成一个点。 hense270315: 重心在两胯间转移么? 巨大猫头鹰: 回复 hense270315 :对,你要能把重心从直线练到十字在练到成一个圆的运动的话,你就练成丹田内转了,这个很重要。 ense270315: 回复 巨大猫头鹰 :我之前是感觉重心是通过两胯的旋转缠丝带动,微微一转就能完成重心转移,但练久了发现劲力有些浮,虽然靠合胯能沉下去,但却有些虚实不分,后来发现我其实是中轴没松下去,加个尾闾插入地面的意识就完全不同了。练一段时间发现这样更接近我之前想达到的效果。不知是不是和您说的一样2014-2-11 21:03回复 巨大猫头鹰: 回复 hense270315 :你这个就我看来,应该是这两个方面的毛病,第一是胯没坐好,重心没放稳。第二是你两胯的旋转走的不是直线,也不弧线,也不是三角,而是一条斜上的线。有上而无下,能发不能收,所以你一缠丝,你就浮了。2014-2-12 13:09回复 hense270315: 回复 巨大猫头鹰 :第一点完全同意。第二点我说不准,不过理解上有共同点,就是有上无下,没有自然的下,现在貌似能慢慢解决这个问题了。介于您上次提到的重心变成一个圆,我有个假想,是不是能变成一个点? 巨大猫头鹰: 回复 hense270315 :不是重心变成一个圆,而是以腰胯推动重心做圆周运动,再以这个运动所产生的离心力来驱动手脚。这个圆的直径可以通过练习不断变小,理论上,最后可以变成一个点,但实际上这个是达不到的,你只能尽量趋近这个状态。2014-2-12 13:25回复 hense270315: 回复 巨大猫头鹰 :其实最后就是重心配合自转的极小幅度圆周运动产生移动手脚的动力么2014-2-12 13:29回复 巨大猫头鹰: 回复 hense270315 :嘿嘿,我就再说一点。以腰胯推动重心作为动力来带动手脚,同时手脚击出之后,手脚上的力量再通过切线运动反馈给重心。如果上面这段话看不懂,你去看看火车轮子是怎么运动的。所谓劲打一阴反一阳,你只知道“重心推动”,那岂不没有了“周身一体”?2014-2-12 14:30回复 hense270315: 回复 巨大猫头鹰 :折叠么?我有一点不解,陈拳的重心貌似都是走锅底型,我目前的感受也是边转边走锅底形而已举报 | 2014-2-12 15:03回复 巨大猫头鹰: 回复 hense270315 :本来不想这么早说明白,你都问到这份上了,咱就说了吧。重心那个圆是第一个圆,后面还有第二个,就是手打出去形成的那个圆,这个圆和重心的那个圆,是互相影响,互相辅助,互相弥补的。 巨大猫头鹰: 回复 hense270315 :等于是,一个圆,抛出一个切线,这个切线,再形成一个圆,这两个圆,互相之间彼此弥补。如果只有一个圆,那么你的力,到了某一个点上,必然要断,有了两个圆,到了那个点上,你可以借助另一个圆的力量来过去,就这个意思。2014-2-12 15:37 回复 巨大猫头鹰: 回复 hense270315 :那么再说下去,其实每一个关节,都可以形成一个圆,你能形成和控制的圆越多,你的力就越元转,越灵活。重心那一个圆,是基础,你必须先练这个,但基础不等于全部,练好这个,后面你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就是这个。2014-2-12 15:39 回复 hense270315: 回复 巨大猫头鹰 :我还有一点不能确定,这个圆是平面的还是空间的球体?我目前感觉最多是一段圆弧,并且都是锅底形的弧线2014-2-12 16:03 回复 hense270315: 回复 hense270315 :我是指重心的2014-2-12 16:04 回复 巨大猫头鹰: 回复 hense270315 :当然是圆,成球是后期靠其他圆的配合,在周身这个整体上成的球,单靠一个重心怎么成球。。。。2014-2-12 16:11 回复 巨大猫头鹰: 回复 hense270315 :就因为你感觉是个圆弧,你才会浮。你那个圆弧走到最上端,你兜不回去,你当然会浮,这点我一开始就说了的吧。。。。。2014-2-12 16:12 回复 hense270315: 回复 巨大猫头鹰 :我的感觉有些像三维的下弧线,当然每一段都是很短的,完了一转接上下一段,或者原路返回,这是现在的,之前的只是单纯感觉到转2014-2-12 16:16 回复 巨大猫头鹰: 回复 hense270315 :哎,其实就是,重心那个圆到了转关的时候,你要借助手上那个圆的力量来转。2014-2-12 16:24 回复 巨大猫头鹰: 回复 hense270315 :是不是够清晰了。举报 | 2014-2-12 16:24 回复 hense270315: 回复 巨大猫头鹰 :够了,谢谢。良师啊!! 巨大猫头鹰: 回复 hense270315 :我今天继续说一点东西。如果只有一个圆,那么这个圆始终存在转关的点。比如上升到最高处,你要下降,这个就是转关。转关的这个点,就是你这个劲的断点。2014-2-12 16:42 回复 巨大猫头鹰: 回复 hense270315 :听劲,不但听的是大小,走向,你还要能大概知道对方在何处转关,他没走到这个点,你压他,他能化力,到了这个点,你一压他准停。2014-2-12 16:43 回复 巨大猫头鹰: 回复 hense270315 :那么这个转关点,这武术里,就叫“旧力已去,新力未生”。这个要怎么破,就是我上面说的,不能只有一个圆,你至少得有两个。你第一个到了这个点,你就借助第二个的力量过去,你第二点到了这个点,你再借助第一个的力量过去,这两个的转关点互相错开,彼此借力。2014-2-12 16:45 回复 巨大猫头鹰: 回复 hense270315 :所以,你现在应该尝试,利用你手臂这个圆的力量,来做转关。如果你始终做不到这点,那么你不管怎么练,练什么,你最后都无法避免断劲。2014-2-12 16:47 回复 hense270315: 回复 巨大猫头鹰 :手带动重心,里外互相带动么?2014-2-12 16:50 回复 巨大猫头鹰: 回复 hense270315 :对,互相带动,无分先后。手带动重心,重心带动手,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一个动另一个马上随之动才行。2014-2-12 16:53 回复 巨大猫头鹰: 回复 hense270315 :当然,目前你应该先练重心带动手。。。。。。虽然练成之后无分先后,但是练习还是有个顺序的。2014-2-12 16:53 回复 hense270315: 回复 巨大猫头鹰 :明白了,谢谢您。这个就跟我的理解契合上了。后面知道怎么练了,我吃饭去了 ---------------------------------------------------------------- 洪公弟子牛克林先生: 自转与公转 老师常说:武术来源于生活、劳动与自然的规律。这是对太极拳的总结,又有提高。在讲到手的顺逆缠丝时,为了便于记忆,用吃饭作比,说是用于拿馒头是逆缠,往嘴里送是顺缠。在讲到手的缠丝与手的运行路线之间的关系时,说:手的顺逆缠丝好比是地球的自转,而手的运行线路则是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公转。我体会主要是老师讲的“同时”二字。地球在围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我们练拳时,手的动作在公转时也要自转,决不可公转而不自转,身体其他部位亦应如此,这“同时”二字极为重要。 松与圆 老师常说,在练拳时,要在松与圆上下工夫。我体会松首先要从两条手臂做起,实际上要从肩做起。表现在手臂上就是松肩沉肘。松而不软才能成柔,不是“发面”那样的软而是有点像弹簧那样的松,圆是全身各处的运转在缠丝的作用下成立体的弧线运动。 所谓松是不用拙劲,也就是不用笨力气,而不是一点力没有。如果一点力气也没有,手也抬不起来,足也不能动,连站也不能站,更不用说练拳了。我体会拳论中说的用意不用力是强调用意识引导动作,意在力先,强调不用拙力,而不是一点力也不用。就是“四两拨千斤”也证要用“四两”的斤嘛!更何况还要有千斤的力做后盾呢,是用巧而已。
杨波太极经络内养功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zM2NTczMDg4.html%3Ff%3D16864146&urlrefer=8f942e8a855a510b15491b7c8d993207
自修参考帖子 桩功探讨,有问解答 http://tieba.baidu.com/p/730640959
扎西德勒:内家拳筋骨锻炼次第浅说 所谓“筋”其实就是骨头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组合,包括韧带、骨膜、关节之间的软组织和各种液体或是能量输送的管道的集合,但不包括肌肉。 “筋”有二种特性,第一种是韧性,有拉力,在两根骨头向外支撑时会产生张力;这种张力可以使我们的骨格在重力的作用下互相牵引、拉住、绑定,让人体的筋和骨形成一个架子,这也就是我们把拳称为架子的理由,练习太极拳所以也叫做“盘架子”。第二种是弹性,可以通过伸缩产生弹力,而这种弹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劲”,“劲”是中国武功中力量的特有表现方式。 我们通过练习筋骨的强大来达到人体骨架的强大和“劲”的强大,从而达到练成上乘武功的目的。 那怎么来练习筋骨? 首先要明白人体的阴阳,腹为阴,背为阳,大腿和手臂内侧为阴,外侧为阳,阴为凹,阳为凸。利用地球引力和身体自身的重量,让阴面尽量内凹,让阳面尽量外凸,放松肌内不用力,利用筋的韧性来拉住骨胳,由没法拉到有办法拉,再到拉得住,最后是既拉得住又弹得起,其过程漫长而有艰辛,其中又有很多弯路要走,这现就是太极练者甚众而成者不多的根本原因。 下面先简单说一下过程,首先从胯开始,胯在练拳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拳中的开胯其实要开的是下面几个地方:一是腰胝关节,二是胝骼关节,三是髋关节;然后向下引伸到膝关节和踝关节。这些练习都是增强下盘的架子的稳定性的。再者向上就达5节腰椎,椎间关节被练到的感觉会是象眼镜蛇立起来的感觉,然后是达到胸椎,当然也会有立起来的感觉,但是胸椎会有肋骨、胸骨、肩胛骨等各种复杂关节的牵制,练习中要好好体会并且练习时间非常缓慢,到达胸椎以后就会通过腋下向两边延伸,一直会到肘关节、腕关节,直到指尖,胸椎向上就是练习7节颈椎了,等到颈椎练成就会有虚灵顶劲的感觉了。至此,太极的架子初步成形,换劲结束,下有开胯裹裆,中有收腹塌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上有虚灵顶劲,达到“由著熟而渐悟懂劲”阶段,太极方为入门。 练习过程中会有各种的酸胀难忍,筋会反复被拉长,然后生长,骨头也会生长,骨密度会增加,最后长成太极武功所需要的结构,年轻人的筋骨会生长得快一些,年长的会生长得慢一些,这也就是少年容易出功夫的原因,但是生长过程会无不例外地产生一种现象,那就是睡觉,所以真正的撑筋拔骨练到位以后就是需要大量的睡眠来补充。
练太极拳后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变化。 多少年没感冒等不算。自己觉得超乎想象的。
[z]没有师傅怎么学太极 这个题目是与网友聊天时涉及到的,顺便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学太极拳是需要师傅直接传授的。可是,明师有限、机缘有限,有些人就没有师傅或者暂时还没遇上师傅,但是也要学呀,我提出几个意见。 第一,首先,在思想上要尊重太极拳理论。不要企图自己来演绎出一套理论,或者根据几个要点来找出太极拳的诀窍,这是徒劳的。有句话流传很广,叫做“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很多人真的以为,找到这一句话就能很快掌握太极拳了,这是天真的愿望。世界上的事情都有一定之规,你怎么能相信,一个具有复杂理论体系,完全区别于其他武术思想,能够称雄于武林的一个著名的拳种,(有人评价很高,我暂且还是称他为一个拳种)能够用一句话就传明白的。这个著名的话,其实说的是不明白时说多少都是没有用的,到明白时,往往一句话就点醒了。万卷书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一句话才是有用的。 第二,要有一个认识的主线。如果没有,我建议以王宗岳《太极拳论》等几篇著名的、被称为老论的经典文章为基准。经典文章说的是大的方向,大的要求,按照这样的方向、要求,去找具体实现的练习办法,这样能大概保证你大的方向不错。对老论中没有的东西,由于你鉴别力不足,暂时先不要学。有了主线,就有了基本的鉴别标准。 第三,从网上找资料、看视频,首选的是对你本门前辈中著名的功夫好的师傅的学习。这就需要了解一些拳史和历史人物。遇到这样的人写的书、遇到对他的传人,就要重视,就要多学。而一些所谓大师,从来也没有赢过谁,一点技击也不敢讲,他自己还没练上功夫,怎么能从他的书里学到有用的东西。 第四,按前辈书上写的方法练习,一定要按部就班,就像写字,先学笔画,再学整字,不要跳着学,不要练那些自己都不知道什么道理的东西。这里常见的毛病是不安心练基本的功夫,急于求成,浅尝辄止,反而浪费时间,没有效果。 第五,建议大家,看不同的书,练相同的道理。先弄懂为什么练这个,然后再练,千万别盲目练。因为有的练法可能会有副作用,甚至练错了会伤害身体。 第六,太极拳是要练内的,练内是需要放松的,练内是需要一个人自己静下来练的。现在视频很多,有的人跟着视频学拳,好像有师傅一样,其实这是不行的,跟着光盘学,学得再好也只是学了外形,要多看宗师的书,理解书中讲述的道理,然后自己去细心体会。脱离了自己静静的体会,脱离了放松这个基本道路,从一开始就脱离了太极拳,这是我的忠告。同理,即便没有老师,你知道静静的、松松的体会身体里面的感觉,很多太极功夫会自己来找你的。
太极内劲的培养方法 很多学太极拳的朋友,在没有练出内劲之前,就开始练习发力,猛蹬地、猛转腰,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衣服被抖动起来,看起来潇洒极了,殊不知这其实根本不是太极内劲,相反只会越练越僵。 关于力和劲的问题我不想再讨论了,刨根问底的来区分两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在这里把内劲的特点阐述一下,共大家参考: 1. 内劲是活的。内劲在体内时流动的,变化的。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的筋骨节节贯穿的运动形式,而局部肌肉持续紧张所产生的力是死的,没有阴阳变化,不是全阴就是全阳。 2. 内劲催发时全身的骨节是向外松张的。这和常人发力时全身拘紧的状态恰恰相反。 3. 内劲是一波三折的。即所谓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会自断其根。 4. 内劲是隐于内的。内劲的运转很少依赖于外形的变化,是一种内在的传导,如果练习者在过分的拧腰旋胯中去追求内劲,方向显然是错了。 5. 内劲可在任何部位透发出来。这仍然是因为其独特的传导特性所铸就的,而普通的肌肉发力会严重受制于发力的角度、力量,以及肌肉分布位置等因素。 6. 内劲的整体性。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误区,所谓的“整体”,并不是指“同时做相同的事情”,而是“同时做不同的事情”,而当这些“不同的事情”能够协同起来的时候,“整体”便产生了!“同时做相同的事情”便是僵、硬,“同时做不同的事情”便是活、松、柔。例如鞭子,如果每一节“同时做相同的事情”,那就成了一根硬棍儿,静则“懈”,动则成“僵”,便毫无阴阳可言了。 在了解了内劲的六个特点后,我们总结一下,应该如何培养内劲: 1. 练拳时要慢,悉心体会每一骨节的“动”,一定要“顺序”而动,该哪节动时哪节要动,其它的节要等待,不要动; 2. 太极拳的操作要“全凭心意用功夫”,心越静、越细,对骨节的操作才会逐渐精准起来,从而逐步达到“节节贯穿”的要求; 3. 静功的练习。太极静功讲究“静中求动”,如在站桩时,从心意上操作周身骨节不断的对拉拔长、向外延伸,忽略肌肉的存在,体会筋骨自然松拉的感觉。 以上三点只是产生内劲的基础条件,并不是内劲本身。当经常这样做以后,气血便开始在全身活跃起来,肢体会产生麻、胀之类的反应,身体某些部位会不知觉的动起来,这是内气在“穿”骨节,内劲初步产生了,但这时的内劲还只是被动的,不能为我所用。当内气的活动强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可开始训练这些“可爱”的内劲了!
为什么是太极拳?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极致。虽然世间不大分内,外家。但觉得至少能发出寸劲,才能算入了内家门。而能化劲才能算入了太极门。
自修目的 主要还是为了有健康的身体,顺便探寻太极拳的世界
创建贴吧的目的 收集有关内家拳的资料,友好交流,相互学习。
请教:棚劲和大松大软是否矛盾? 我理解的棚劲是从下返上来的劲,虽然本身不用力,但感觉有力。 而太极拳的大松大软是不是不应该有劲? 有劲是否跟舍己从人矛盾?
太极拳练什么? 昨天练着练着感觉自己的手指像鹰爪一样。平时手还是比较柔软。 有没有碰到类似的?
不知道什么是真气? 目前能感受到的是血液的流动和一些蠕动(不清楚是什么,速度慢。象血管的扩张)
请问什么是太极劲? 是身体内的涌动吗?昨天走手挥琵琶时感觉胳膊内有东西向手上流动。
“真正的太极,肌肉及筋都不用力”这句话怎么理解?之二 首先感谢各位老师的解惑。 还有问题就是 走拳架也是不用力吗?或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不用力?
“真正的太极,肌肉及筋都不用力”这句话怎么理解? 谢谢!
请指教:是不是松肩的现象? 昨天晚上两个肩膀有一种感觉像筋被抻拉。怎么都不舒服。不知是不是前兆?
快速转身时怎么保持中正? RT
这段时间尾椎有下坠的感觉. RT
学拳架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DMwOTU2Nzc2.html&urlrefer=fd029a153a4dd1b3a426aadc9fe2ee60
请教:经常太阳穴附近感觉涨不知怎么回事? RT
求教:气聚百会? 昨天站桩突然头顶发痒,感觉象有气.精神总关注头顶而无法入静. 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怎么解决?
真传一句话.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越来越觉得这句话说的太正确了.
请问:太极劲是什么? 他的原理是什么? 如果是弓的原理,其实练形意的也差不多能发出来吧. 他也分明劲,暗劲和化劲. 太极拳是不是直接练最后的化劲呀.(三个劲咱具体也不懂)
手心劳宫穴附近脱皮! RT
身体变了吗? 现在对冰冷的东西敏感多了.比如冰箱里拿出的肉不化到常温都不敢切了,摸一会儿觉得冷到骨头.
立身中正和身备五张弓不矛盾吗? RT
三年后回到原点. 自修三年,主要是站桩,拳架打一些,近似于单式.走过一些弯路.但 基本还算没出大差. 知道应该练什么,却发现自己的基本功还是太差,无法做到打拳架时动桩的境界.
看了李小龙拍的电影,觉得功夫好. RT. 有他的身体素质,就算不会招式,应付一般人应该没问题.
前二天突然发现自己的上腹部出现一条竖沟. 大概从胸骨下沿到肚脐. 不知 哪位知道怎么回事吗?谢谢.
前二天突然发现自己的上腹部出现一条沟. 不知 哪位知道怎么回事吗?谢谢.
关于内气的疑问 昨天 站桩突然有一些感受,请过来人指点. 内气是吸提呼放或吸提呼沉吗?
希望各位讨论一下:力由人借和身备五张弓 粗浅的认识. 觉得内家拳的根本是身备五张弓,力由人借或力由地借是身备五张弓的应用.
各位指点,站桩感受 这几天站桩感觉很怪异. 1.用腰提着腿的感觉.腿很轻松. 2.有时太阳穴发紧. 请各位指点.
松胯的感觉是什么样子? 本人自修,请小云老师和练吧能不能讲一讲松胯的方法或感受?谢谢.
皮毛要攻? 这几天打一会儿就觉得胳膊上的汗毛竖起来了. 而且 感觉胳膊象棍子.
陈太和杨太有什么区别. 读了一些文章感觉陈太和杨太有区别,不仅是外形的区别.是内在的区别.
通经络的感觉是不是很恐怖. RT
通经络的感觉是不是很恐怖. RT
沉肩坠肘怎么理解? RT
转:探索杨式太极拳修习程序---王刚毅 翻开武术史,我们不难发现,根植在同一生存空间的武术,虽有很多流派,但取长补短的互融有了武术共同动作的特点,如手到眼到,手眼相随,步随身行,身随步到,上下照应,意领身随,一气呵成。细读近百年来拳坛留芳者,大都走过了这样一个相似的历程:从尚招,重力的刚猛拳法,改革归一到“重意不尚招、内外合一、刚柔并济”的拳法修习。可以说拳法的这种改革带来了实战结果——质的飞跃。但由于“名利”认知价值的趋使等历史原因,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习之者众,成之者寡,就是最好说明。本文就较具代表性的杨式太极拳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角度对其修习程序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以期为修炼者提供习练“主攻”方向。牵强处恳请指正。 现代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运动技能形成的本质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本体感受性是由数个本体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导道、大脑皮质中央前后回中的动觉细胞共同来完成。本体感受器产生本体感觉冲动。本体感受器是埋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其中缠绕在肌纤维外的感觉神经末梢叫肌梭,埋在肌腱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叫做腱梭。当肌肉缩短或被拉长时都会对肌梭或腱梭产生压力刺激,使它们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及传导道,经低级中枢,传入大脑皮质中央前后回中的动觉细胞,动觉细胞是本体感觉的最高级中枢,通过动觉细胞的分析综合活动,就能感知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以及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情况。本体感觉还经常同其它感觉,如视觉、位觉、触觉及内感受器等相互作用,实现空中的方位感觉。 人类的运动条件反射是从婴儿开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本体感觉的刺激,找出与非条件反射的结合点,并同非条件反射经常性的结合,就形成了简单的运动条件反射,而“找出与非条件反射的结合点”是婴儿被动,大人耐心手把手地“帮助”的结果,这些被动的肌肉 (拉长、缩短)活动对形成运动条件反射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被动的肌肉活动”可刺激本体感受器产生传入冲动,此传入冲动本身对此前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第一个刺激起强化作用,同时引起后一个反射活动……这样新动作建立在旧有的条件反射基础上,更复杂的运动条件反射也就形成了。当参加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活动的中枢不是一两个,而是多个,既有运动中枢,又有视、听、皮肤感觉和内脏活动中枢参与,那么这种反射就是复杂的。又由于反射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一连串的,一个接一个,前一个动作的结束便是后一动作的开始,因此是彼此连锁。应注意的是:起连锁关键作用的是肌肉的传入冲动(本体感受性冲动),若没有这种传入冲动,条件刺激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射就不能形成,运动技能就不能掌握。 从上面的叙述可知,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就是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在学会运动技能以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与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严格时间并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了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质机能的这种统统性,叫运动动力定型。建立起运动动力定型后,能达到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有严格时间间隔地进行,并符合动作所要求的规格。 “骨肉若一,一气贯通”的内、外三合是内家拳练以至用的重要目的之一。从上述有关运动技能形成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正确的“本体感受性冲动”的获得是运动技能形成的“瓶颈”所在。怎样建立正确的“本体感受性冲动”是实现“骨肉若一、一气贯通”的内家拳练以至用的运动技能的关键。本文仅以杨式太极拳修炼程序为例进行探索。 杨式太极拳的修炼程序:站桩,开合功、起式、猫行步等,每式单练,盘架子,推手、单操,亚散手,散手。
意不过肘是什么意思? 如题. 拳架中如何实现.
气功练的是什么? 如题.
新手感想练功夫 作为有志练功夫的人,练拳没有所谓的"拳意"等于白耗时间.
太极拳的虚和松有关系吗? 如题.
手通红是为什么? 这一阵发现 只要比画几下动作双手很快变的通红.而且 手部血管里的血因姿势的变化而快速流动.
请指教:关于丹田气和呼吸之气. 丹田气的 现象 是不是跟常人的憋气鼓肚一样? 本人屏气(不是有意,呼吸细长)时经常出现上述的现象,是不是所谓的丹田气.以前没有出现过这个现象.同一般的涨肚不同. 出现上述的现象时可以正常呼吸.只不过小腹部好象有个气球在里边. 如果 深呼吸几次会消失.
应该用传统理论指导内家拳修炼. 自己的感受, 应该用传统理论指导内家拳修炼.不能用现代知识指导它. 因为 好多现代知识解释不了修炼过程中身体里发生的一些现象.而 用前人的理论很好解释.
气沉丹田和气沉脚底(涌泉)有什么区别. 以前看到一篇文章说气沉丹田会练成大肚子.应该气沉脚底. 陈鑫的书好象也有至少气沉丹田. 这两者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希望各位老师指教.
有关上臂的问题.希望各位老师能解答. 有关上臂,小云老师说分指导手和打击手. 那么是否总是一虚一实呢?不会同时虚或实. 还有 下肢的虚实变化是否上肢也变.
什么时候学套路比较合适?希望各位老师给个建议. 自己感觉可能基本功还是重要的.因为基本功差的话即使能打套路也是不符合要求的.同时养成习惯后可能很不好改.特别是没有老师在旁指点的人. 先谢谢了.
读"太极真谈-无极桩功法"后疑问???? 读"太极真谈-无极桩功法"后有几个疑问望各位老师指教. 1.无极桩的放松过程是从下开始放松吗? 2.三点一线后脚底涌泉有两团气膨胀腾起是持续的吗? 3.站桩感觉气上头(也许是血液)是什么原因?
经络通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 如题.
请教各位老师,一边肩胯与另一边不同该怎么练. 本人一边肩胯与另一边松紧不同. 右松左紧,该怎么练松左边?
丹田气和太极拳所说的"气"有什么区别. 如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