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上
a83841365
致敬(Mahaati)玛哈阿提
关注数: 20
粉丝数: 714
发帖数: 29,856
关注贴吧数: 1
对本觉的教诲 作者:伟大的左钦导师吉美林巴(jigme lingpa) 释义:丘扬·创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rinpoche) 标题:玛哈阿底瑜伽(九乘之巅) 对那些离弃了物质贪恋,并对最深本质静心的禅修者而言,此乃驱除困惑和误解的狮子吼。阿底瑜伽超越概念、执取和放弃,这是超越的洞察精要,这是无改的非禅定(无修)状态,在其中,有觉察而无执着。我领悟了此点,因此向本具伟大而单纯的阿底瑜伽致敬。 这是阿底瑜伽密续的精要, 佛教教诲的最深核心, 空行的生命力, 是全部九乘教诲之终极。 它只能由一位传承上师来传递, 而不能仅由语言。 虽然如此,我写下这些, 是为利益那些献身于最高教诲的行者。 此教诲乃是取自法界的宝藏, 而非出自理论和抽象哲学的杜撰。 首先,学生必须找一位已成就并与自己有善缘的上师,这位老师必须是一位传承持有者,而学生必须有全心的臣服精神和信任,使老师将领悟传递给自己成为可能。 阿底瑜伽具有最伟大的单纯。它是其所是!不能用模拟说明:也没什么可以阻碍它。它没有限制,超越所有极端,是明澈的当下,决不会改变其形状和色彩。当你与此状态合一,对它进行冥想的欲望即告消融;你从禅修与哲学的锁链中解脱出来,你的内在生发出信念的蜕变,思想者已逃逸,既不会再从“好”意念中获益,也不会被“坏”意念损害,中性思想也不再欺瞒你。你与超越的洞察和无际的空间成为一体。然后你发现,这条路上的进步表征是:不再有任何出自迷惑和误解的问题。 虽然此教诲是九乘之颠,但行者仍有高接纳性、低接纳性、甚至无接纳性的区别。最有接纳性的学生很难找到,有时老师和学生都无法找到真正会合的契机,在此情况下,什么也得不到,并且还可能对maha ati的本质产生错误观念。 接纳性较少的学生开始时学习理论,逐渐发展感觉和真正的理解。现在很多人把理论当禅修,他们的禅修可能清澈而无意念,也可能放松而愉悦,但这只是暂时的至福体验。他们认为这就是禅修,而且没有更好的了。他们想“我已达到觉悟”,并为此骄傲。这时如果没有一位具格老师,体验就仅是理论性的,maha ati续部写道:理论如同穿在身上的衣服…总有一天会脱下来。 人们经常试图区分“好”意念和“坏”意念,就象试图把牛奶从水中分离。要接受生活中的负面经验很容易,但把正面经验看作道路的一部分就困难得多。即使那些声称已达最高成就的人,也完全陷入世俗忧扰和名声中,他们被devaputra(散乱)所吸引。这意味着,他们尚未实现六种感官的自解脱。这种人把名声看做非凡神奇的东西。仿佛声称渡鸦是白色的一样。而那些完全献身于法教、不关心世俗声名和荣耀的人,不会因禅修上较高的发展而自满。他们每天四时恒修上师瑜伽以接受加持,把自心与上师的心融为一体,打开洞见之眼。 一旦到达这种体验,就不应置之不顾。瑜伽士应不屈不挠、毫无懈怠地献身于此。然后他的空性体验会变得更加平和,或者体验到更大的明澈和觉察,或者可能认识到思辨的缺陷,然后发展出明辨之智。有些人能够把意念和无念都作为禅修,但应记住:那记录着一切在发生的正是自我-紧缩感。 要小心那种微妙的障碍--譬如,试图分析体验,这么做有很大危险。要把所有思想都贴上法身标签还为时过早。对治是当下、无改、不堕的智能。一旦从哲学思考的枷锁中解脱,禅修者就会在修行中发展出具有穿透力的觉察。如果他分析座上和座下的体验,就会走上岔路。如果他不能瞭解此缺点,就永远无法达成那“超越所有概念且自由流淌的当下明觉”,而仅有概念的或虚无主义的空性观点,这是较低乘的特点。 把空性看作海市蜃楼--仿佛它只是生动的视像和空无的结合--也是一种误解。这是较低乘的密咒体验,可透过诵念 svabhava得到。相似错误是当思辨的意念平息后,轻视明性而认为心只是空白。真正洞察力的体验是,对静止和活跃的意念两者自发产生觉察。根据 maha ati的教诲,禅定包括看到心里生起的任何现象,并只是安住其上。在禅定后延续此状态,被称为“后禅定体验”。 一个错误是:试图集中意念于空,并在禅定后,从理性上把任何事看作幻象。本初的觉察是一种不为意念滋生所影响的状态。因此,无论是防备心的游离、试图压制念头,还是局限心念,都是错误的。有些人可能误解了“当下”一词,以为它是指此时此刻出现在心中的任何念头。其实当下应理解为以上所述的本初觉察。当人不再分别禅定和非禅定、不再被改变禅定或延长禅定的状态所诱惑,非禅定(无修)状态就在心中升起。此处有恒久的喜乐,一切疑惑消失,与感官享受或纯粹的幸福都不同。 当我们说“明性”时,是指没有怠惰和乏味的状态。这种和纯然能量不可分的明性,无碍地放射光芒。把明性等同于觉察意念以及外界现象的色、形是错误的。 没有意念时,禅修者完全没入无念的空间。“没有意念”不意味着无意识、睡着了、或感官停止了,而是不为冲突所动。在禅定时,明性的三个征兆:(乐)喜悦、明、和无念,可能会自然出现,但如果努力创造它们,禅修者就还在轮回的圈子里。 有四种对空性的错误观点: 1、想像空性只是虚空,而看不到当下的广大空间; 2、向外在源泉寻找佛性,而未意识到当下是没有道路或目标的; 3、试图对治意念,而未意识到意念的本质是空、人可以如蛇结自解; 4、虚无主义的观点--认为空无所有,没有业因、没有禅修者和禅修,因而没有体验到空性的超越概念; 那些曾瞥见成就的人,必须知道这些危险,并透彻研究它们。对空性理论化的夸夸其谈很容易,但禅修者可能仍无法应对某些情 境。在maha ati的教义中写道:“暂时的成就,就像一阵必然消逝的雾”。未经研究这些危险的禅修者,即使严格闭观、强制心念、观想、诵咒、修哈达瑜伽,都决不会从中获得任何益处,如《phagpa dudpa sutra》所说:“一个佛教徒如果不知道孤独的真正含义,即使在距离人烟五百里远、毒蛇遍布的偏僻山谷中修行多年, 他发展的也只是自负的骄傲。” 如果禅修者能利用生活中出现的任何现象作为道路,那么他的身体就是闭房。他不需要再增加禅修年头,也不会在“令人震惊”的意念出现时感到恐慌。他的觉察相续不断,就像老人观看孩子玩耍。正如maha ati文中写道:“完全的成就恰似无改的空间。” maha ati瑜伽士可能看来就像普通人,但他的觉察已完全纳入当下。他不需要书本,因为他观显现和整个存在如上师坛城。对他而言,没有对道途次第的思考,他的行动是自发的,因此利益一切有情。当他离开物质身体时,他的意识成为法身,就像瓶子打碎,瓶中的空气和周遭空间合而为一。
连着被系统删了三个帖子 不知道啥时候能恢复
图片不知道能不能看清
康卓慈玲秋珑佛母開示:康卓曾說 康卓慈玲秋珑佛母開示: 康卓曾說:“關于佛法修持:如果你有感恩之心,那麽你的一切將吉祥圓滿;相對的,如果你有疑念,障礙就會隨之升起。” 康卓說:“如果你對上師有虔誠心,你跟上師之間就沒有距離。無論遠近都在一起。” 康卓曾問:“請聽我說,珍貴的上師,由于無法從內心深處憶念佛法,我意識到我的生命已經衰退。我很確定死後會墮入地獄。” 蔣揚欽哲.確吉羅卓仁波切回答:即你無法實踐佛法中許多修行的方法,如果你能保持仁慈、回向功德、發願並牢記心的本質是明空不二,最重要的是你能憶念上師,時時祈請,這就是佛陀所有教法的精髓。”
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就是佛法 宗萨仁波切的父亲——听列诺布仁波切说:“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就是佛法。”很多修行人都有过或梦想过惬意的“修行生活”。在一种相对与世隔绝的氛围中,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道友彼此安慰、鼓励,这种想望并非不好,但若以为这就是修行,则加入的只是“成佛者俱乐部”。尤其是,假如这么做是为逃避痛苦或冲突而不正视与解决问题,最终结果只能是梦醒后的头疼欲裂。 法会也好,放生也罢,都是积累资粮或补偿业力,但非佛法核心。佛陀不是为指挥众生去买鱼放鱼而从兜率天掉下来的。他是为一个誓愿:让众生在痛苦与问题中去直面、洞悉并超越烦恼,获得自由的解脱。佛陀说,不是物质世界绑缚我们,因为世界并没有手能去扯我们的头发,是我们的概念心作茧自缚。根据我所了解的文殊菩萨,他通常不只说“美丽的女人也是脓血组成”,因为有人会认为脓血也美!文殊菩萨真正要表达的是,我们认为事物美丽,这是一种束缚;认为事物不美,也是一种束缚。美与不美都是我们赋予事物的,之所以会这样或那样赋予事物以概念,全因某时某地某个概念会让“我”觉得放心与安全。这一来,自我感得以保存,而“它”想继续被保存,就必须执着并赋予概念以真实性,这几乎是恶性循环!于是,执着就带来痛苦。因此佛陀说,执取是苦因!因我执,而烦恼;因法执,而无法究竟觉悟。 一切事物本身离于美或不美,换句话说,一切事物本身离于我们的概念判断。我们无须解脱事物,需要解脱的是对事物的执着与概念,所以大圆满续部说,即便观想本尊也不究竟,因为观想依赖于预存的“神圣与不神圣”的划分。但若对一个不能安住大圆满的人来讲,他确实需要好好修行观想,这会让我们渐次认识到概念是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影响到我们的判断的。不是佛法无效,是我们不会用佛法才导致良药无用。 类似的,极左或极右都不是佛教徒,真实的佛教徒是深刻领会“一切合和事物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会导致痛苦;一切主客现象都没有究竟实质;涅盘超越任何概念预谋”的人,做个默默无闻的佛弟子一世,好过成为一个名义上的左右倾佛教徒一万世。没有什么幸运的家伙,大家都是菩提路上的探索者,每个人都有问题与痛苦,而诚实地透过问题去成长是唯一的幸运。 我们在别人身上发现的善良、温柔、爱、包容以及灿烂,都是透过自己的心而被感受到的,那是我们在放松自我紧缩感的刹那,本性所显露的本俱品质。可惜我们以为爱或喜悦是某个对象给予的,于是贬抑并侮辱了我们的本质,错把快乐与幸福投射于外界。事实上,我们期望的一切幸福与喜悦都来自于本性的发散,错认为它们来自于外面,就产生各种希望与恐惧,于是追求与痛苦就无可抑止地升起。但也无须厌恶痛苦,创巴仁波切说:“混乱应被视为大好消息!”混乱可以彰显我们的症结所在,让我们通过洞悉混乱而开放出智慧——全看你的心如何定义与使用它。所以上师瑜伽里讲:“每当适逢顺境,要知道这是上师的恩典;每当遭遇逆境,要明白这是上师的加持。” 我们的概念心总在希望与顾虑中游荡,但就像魔术若被揭穿,便再也吸引不了我们。同样,一旦了解概念心的本质就是乱起乱灭,如水面笔划,随划随消,则它们便失去力量,觉性就会自然渐渐显露。事实上,觉性每刻都在,只不过念头的云雾暂时遮蔽了它。若懂得将心安住于无任何所执的任运自然状态(即大手印或大圆满安住),便可认识法身,则一切其他修法均不需要。若不懂或不能,才需气脉等那洛修法。佛法上无一物可增加,亦无一物可失去。在禅定中,头脑与自我感仍然运作进行,但在大圆满安住中,我们发现自己安住于超越头脑的状态。思想在明觉看护下不再活动,但不是失去意识。那是完全当下且觉察的状态,好像镜子能反射一切好坏事物,镜子本身却不被染污及扭曲。心的本性能觉察任何出现的事物,却不影响心的本性。大圆满需明确分辨“心性”与“心思”,发现自己本然心性及其内在明察力(明觉),就是安住大圆满的意义! 西方著名大圆满行者Reynolds一旦按窍决安住,则无需再担忧与期盼任何觉受,无论升起什么,都不过是念头而已。它自然显现的同时,当下就自己解脱。大圆满的直接敞开,是既没有什么可抓取的,也没有什么要对治的,这当下明朗自发的觉察,不是造作出来的,因为无从消失,明知却无执。一切所见对应于身,一切所响对应于语,一切心念对应于意,若自然安住,同时觉察三者对三者的执取自消,于是,身语意三业自然转为化身、报身、法身的佛之三密。 宗萨仁波切的父亲——听列诺布仁波切说:“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就是佛法。”很多修行人都有过或梦想过惬意的“修行生活”。在一种相对与世隔绝的氛围中,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道友彼此安慰、鼓励,这种想望并非不好,但若以为这就是修行,则加入的只是“成佛者俱乐部”。尤其是,假如这么做是为逃避痛苦或冲突而不正视与解决问题,最终结果只能是梦醒后的头疼欲裂。 法会也好,放生也罢,都是积累资粮或补偿业力,但非佛法核心。佛陀不是为指挥众生去买鱼放鱼而从兜率天掉下来的。他是为一个誓愿:让众生在痛苦与问题中去直面、洞悉并超越烦恼,获得自由的解脱。佛陀说,不是物质世界绑缚我们,因为世界并没有手能去扯我们的头发,是我们的概念心作茧自缚。根据我所了解的文殊菩萨,他通常不只说“美丽的女人也是脓血组成”,因为有人会认为脓血也美!文殊菩萨真正要表达的是,我们认为事物美丽,这是一种束缚;认为事物不美,也是一种束缚。美与不美都是我们赋予事物的,之所以会这样或那样赋予事物以概念,全因某时某地某个概念会让“我”觉得放心与安全。这一来,自我感得以保存,而“它”想继续被保存,就必须执着并赋予概念以真实性,这几乎是恶性循环!于是,执着就带来痛苦。因此佛陀说,执取是苦因!因我执,而烦恼;因法执,而无法究竟觉悟。 一切事物本身离于美或不美,换句话说,一切事物本身离于我们的概念判断。我们无须解脱事物,需要解脱的是对事物的执着与概念,所以大圆满续部说,即便观想本尊也不究竟,因为观想依赖于预存的“神圣与不神圣”的划分。但若对一个不能安住大圆满的人来讲,他确实需要好好修行观想,这会让我们渐次认识到概念是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影响到我们的判断的。不是佛法无效,是我们不会用佛法才导致良药无用。 类似的,极左或极右都不是佛教徒,真实的佛教徒是深刻领会“一切合和事物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会导致痛苦;一切主客现象都没有究竟实质;涅盘超越任何概念预谋”的人,做个默默无闻的佛弟子一世,好过成为一个名义上的左右倾佛教徒一万世。没有什么幸运的家伙,大家都是菩提路上的探索者,每个人都有问题与痛苦,而诚实地透过问题去成长是唯一的幸运。 我们在别人身上发现的善良、温柔、爱、包容以及灿烂,都是透过自己的心而被感受到的,那是我们在放松自我紧缩感的刹那,本性所显露的本俱品质。可惜我们以为爱或喜悦是某个对象给予的,于是贬抑并侮辱了我们的本质,错把快乐与幸福投射于外界。事实上,我们期望的一切幸福与喜悦都来自于本性的发散,错认为它们来自于外面,就产生各种希望与恐惧,于是追求与痛苦就无可抑止地升起。但也无须厌恶痛苦,创巴仁波切说:“混乱应被视为大好消息!”混乱可以彰显我们的症结所在,让我们通过洞悉混乱而开放出智慧——全看你的心如何定义与使用它。所以上师瑜伽里讲:“每当适逢顺境,要知道这是上师的恩典;每当遭遇逆境,要明白这是上师的加持。” 我们的概念心总在希望与顾虑中游荡,但就像魔术若被揭穿,便再也吸引不了我们。同样,一旦了解概念心的本质就是乱起乱灭,如水面笔划,随划随消,则它们便失去力量,觉性就会自然渐渐显露。事实上,觉性每刻都在,只不过念头的云雾暂时遮蔽了它。若懂得将心安住于无任何所执的任运自然状态(即大手印或大圆满安住),便可认识法身,则一切其他修法均不需要。若不懂或不能,才需气脉等那洛修法。佛法上无一物可增加,亦无一物可失去。在禅定中,头脑与自我感仍然运作进行,但在大圆满安住中,我们发现自己安住于超越头脑的状态。思想在明觉看护下不再活动,但不是失去意识。那是完全当下且觉察的状态,好像镜子能反射一切好坏事物,镜子本身却不被染污及扭曲。心的本性能觉察任何出现的事物,却不影响心的本性。大圆满需明确分辨“心性”与“心思”,发现自己本然心性及其内在明察力(明觉),就是安住大圆满的意义! 西方著名大圆满行者Reynolds一旦按窍决安住,则无需再担忧与期盼任何觉受,无论升起什么,都不过是念头而已。它自然显现的同时,当下就自己解脱。大圆满的直接敞开,是既没有什么可抓取的,也没有什么要对治的,这当下明朗自发的觉察,不是造作出来的,因为无从消失,明知却无执。一切所见对应于身,一切所响对应于语,一切心念对应于意,若自然安住,同时觉察三者对三者的执取自消,于是,身语意三业自然转为化身、报身、法身的佛之三密。 来源网络
随时随地都要谦虚谨慎、身居卑位 随时随地都要谦虚谨慎、身居卑位、身着破衣、恭敬上中下所有的人,以慈悲菩提心作为基础,以正法调伏自相续,这才是修行的无误要点,它远胜过无益于自心的高高见解及甚深修行。——华智仁波切
还是应该放弃对情绪的恐惧和偏见 还是应该放弃对情绪的恐惧和偏见的
我们究竟花过多大力气,来连接自 我们究竟花过多大力气,来连接自己与内在的心?在这些尝试中,又有多少被阻挡回来,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让自己更为害怕的东西?当你真正想与自己的心连接时,你是什么?你是谁?你的心在哪里?—— 秋阳创巴仁波切
新手打沙袋手疼 为什么打完沙袋手背疼(大拇指和食指之间),有绑带和拳套。手指和手腕都没事,攥拳感觉没劲。
转贴:《乘愿再来九百年》【简体中文字幕】_纪录片_科技_哔哩哔哩... 完整中文版 《乘愿再来九百年》【简体中文字幕】_纪录片_科技_哔哩哔哩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bilibili.com%2Fvideo%2Fav8637051.html&urlrefer=721d291b9789c6500d75073f3e50b2a8
你會照鏡子嗎真正的領悟永遠不可 你會照鏡子嗎 真正的領悟永遠不可能從書本中獲得。但如果我們能學著如同照鏡子那般,去觀察我們所經歷的一切,我們將會不斷地獲得新的、更加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對我們自己的了解。 想想平時我們是怎麼照鏡子的。我們並不會看鏡子本身,對吧?我們看的是顯現於鏡中的映像——大部分時候就是我們自己。那才是我們真正關注的對象,不是嗎?我們總是迫切地想知道自己是否衣冠不整,或者哪裡有污垢需要清理。同樣地,我們也需要帶著這種急切想了解自己的好奇心來觀察我們所經歷的一切——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以及在生活中所遇見的各種人事物等等。如果我們能夠試著去了解我們所經驗的一切,是如何反映出我們內心的想法,而不再向外投射我們自己的感知,認定那就是事物實有的特質,那麼我們將對自己有更多新的了解。 然而,要看到我們自己錯誤的想法並不容易,因為長久以來我們觀察事物的方向和焦點都是不正確的。一直以來,我們總是向外看,而非向內觀察自己。試想一下,你能否從別人的憤怒中看到自己的憤怒?你對他人的輕蔑,是否讓你知道了自己的心是怎樣的?是什麼讓這些人如此的使人厭惡?根源是在他們,抑或在你自身,在於你自己的觀念和想法? 我們都知道,我們在鏡子中看到的污垢是在自己的臉上,試著去擦拭鏡子沒有任何意義。而正如同看到鏡中映射的自己,可以幫助我們清除臉上的污垢;反復思維自己的煩惱過失,可以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人。認出自己隱藏的過失,就是真正的領悟。而唯有當我們能夠坦率地直視我們所經歷的一切,當我們可以誠實地面對自己,我們才可能擁有它。這種領悟無法從書本中獲得,但只要我們願意將目光轉向自己,它便唾手可得。 尼泊爾創古瑟卡閉關中心,2017年2月。
千佛未能调化傲慢等诸魔,如铁石 千佛未能调化傲慢等诸魔, 如铁石般刚强难化之众生, 渡化我及我等诸佛之觉者, 引领解脱大恩上师愿了知, 祈祷无有稍许造作心中起, 此刻向吾赐予心界之加持! 十二世苏曼创巴仁波切
看了修道炼丹的书后 他买铅板磨成粉连吃一年 5月15号下午,台州市中心医院门诊护士长张丽军在门诊巡视时,发现一位瘦弱的年轻小伙子候诊时趴在桌子上说“头痛、恶心、难受”,精神状态很差。张丽军看他情况不对,马上把他带到急诊科检查。黄桔秀发现小伙子精神疲软、脸色苍白,她就判断,小伙子身体肯定存在问题,而且绝对不是简单的问题。 为了查清原因,黄桔秀给小伙子安排相关的辅助检查,发现小伙子有严重的贫血。黄桔秀担心小伙子消化道出血,给小伙子查了腹部CT。检查结果一出来,所有人都惊呆了。“他的一肚子都是亮闪闪的金属。”黄桔秀说。黄桔秀拿着CT片来到小伙子床边,小伙子这才说出实情——他食铅已经一年了。 小伙子姓蔡,台州人,今年29岁,是个大学毕业生。他说自己大学时期生活习惯不好,缺少运动,经常打游戏,导致身体瘦弱。尽管学校组织的学生体检结果显示正常,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后来参加工作后,他看了不少修道炼丹之类的书籍。这些书里提到炼丹的原料,大多是铅、汞。明明知道铅是剧毒物质,但他就相信了食铅能强身健体,让自己脱离“亚健康”状态。 从2016年开始,他就从网上买来铅板,磨成粉来服用。小伙子没碰到过跟他一样食铅的人,也不知道古人食铅的具体方法,平常都是自己估摸着吃。“大概十几天吃一次,一次吃大概小钢珠这么大的分量的铅粉。”期间,小伙子还把铅板拿来给患精神病的妈妈吃,但被家人阻止。为了给家人演示食铅不会中毒,小伙子还当场就吃下了一大块铅板。幸好家人最终也没同意给妈妈食铅。 在沟通中,医务人员们发现小伙子说话常常颠三倒四、前后矛盾,存在认知障碍,医院检查后,确诊小伙子已经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目前医院已经在驱铅治疗的同时,针对他的精神分裂症进行治疗。
尊贵的第42任萨迦法王开示我们 尊贵的第42任萨迦法王开示 我们应当了解并时常提醒自己:对任何人起嗔心、嫉妒心或其他负面的情绪是很严重的恶行。而这样的负面情绪是我们从事佛法修持的最大障碍。
我们不须改变自己、否定自己,应以现在的自己为灵感。因此精进——第四地,即是利用任何现成的资源——我们的偏执、清明,我们的文化、社会——欢喜地勤奋工作。我们不分宗派,也不自认高人一等,对现实满怀喜欢,且由此做起。 —— 秋阳创巴仁波切
我认为,现在是中国人开始寻找精神价值的时候了;他们无论如何也必须如此。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物质世界是无法给予所有的答案的。看看所有那些物质上十分富足的所谓好地方,他们仍旧没有找到内心的快乐,中国人将会认识到这一点。我只是希望,中国人纯净的精神修道,不会像常常不幸发生的那样,被修道上的物质主义给劫持。 ——宗萨仁波切
【有的人做了很多坏事,却依然生活得富有而快乐,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首先,你永远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正过着很好的生活,因为那只是一种表象——只是我们自己的看法。不管怎样,什么是活得好而成功?是有权力吗?希特勒拥有这么大的权力,却给他人、最终也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的痛苦,他真的成功吗?拥有这样的权力能叫活得好吗? 如果你问晋美林巴,怎样看待这样的人生——一个非常富有的加州人,开着保时捷,住在价值数百万美元、位于马里布悬崖边、俯瞰大海的别墅里,可以整天冲浪、整晚派对?晋美林巴会认为,是非常不好的业让这个人像一个彻头彻尾的傻瓜般浪费宝贵的人生。当然在世俗的传统上,我们会认为,这个富裕的加州人过得多么快乐啊,他是多么幸运啊——一种被《名利场》杂志和肥皂剧等培养出来的观念。 所以成功、富裕、权力以及“好的生活”,这些的定义都是如此相对。例如,人们一般都认为财富是好东西。如果用于创造真正的利益,财富可以是好的。但财富也可能带来非常大的麻烦——有多少人为财富而产生致命的争执?有多少孩子在父母去世以后为了遗产而相互争斗?有多少国家为了石油而发动了战争?财富导致了如此多的问题。 在亚洲,我们通常认为,拥有很多财富是因为有很多福报,但这是非常文化性的理解。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幸运和福报的含义。 我们无从知道有很多的钱是否就幸运,也无从知道所有地方经济都繁荣是否是件好事,因为长远来看,那种繁荣的经济可能会毁灭地球。我们也不知道,如果在深圳能喝到新西兰的鲜榨猕猴桃汁是否是件好事,因为远距离运输导致的污染可能会让你心爱的孙女患上肺癌。 所以在佛教中,财富、好运和“好的生活”是以领悟真理的机会来衡量的。所以,一个像阿育王那样有权势又富有的国王,和一个像米拉日巴那样几乎没有足够食物的苦行者,都会受到同等的尊崇,因为他们两位都了悟真理。我们并不因为阿育王拥有比米拉日巴更多的金币就偏爱他。 ——宗萨仁波切《八万四千问》
知識越多,傲慢越大;離家越遠, 知識越多,傲慢越大;離家越遠,誠實越差 任何人欲宣說佛法,必須首先使佛法融入自己的生命,僅僅重複佛法中的文字並無任何益處,如同一位演奏樂曲的聾子樂手,無論多麼動聽,他本人也無法聽到。在接受佛法時,我們應當心懷學以致用的強烈願望,如果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在別人面前學舌,如同乞丐為賺錢而演奏音樂,則接受佛法於自他均無利益。為了自己的名聲及地位而收集各種佛法知識同樣錯誤。如常言道:"知識越多,傲慢越大;離家越遠,誠實越差"。在調伏隱藏於自心的各種煩惱之前,我們怎麼能利益別人?一個身無分文的乞丐卻宣揚自己供給了全村人食物,這只能是一個笑話。為了真正利益他人,我們必須完善自身,直到也如巴珠仁波切那樣,雖然整個生命都與佛法融合,但仍謙遜地表示自己並未證悟。 ——頂果欽哲法王
这是非洲难民区的一个孩子,常年忍饥挨饿,他有幸得到两个棒棒糖,却依然坚持送给摄像师一个。 “这个至少已经和布施波罗密很接近,因为对她来讲,这只棒棒糖比爱马仕的包更珍贵。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应该让孩子们看这张照片。如果可能的话请把照片给CEO们看。” ——宗萨蒋扬钦哲 2017年5月5日
Rosa 【讨论】☆→为什么蔷薇刚开花就蔫 叶子都没事就花突然蔫了
终于14级了
我們更愛巧克力我們必須要知道一 我們更愛巧克力 我們必須要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們不了解佛法,也不太明白佛法是什麼。因此,我們並沒有真的如我們自己想像的那樣重視它。對我們來說,認知到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把佛法放在什麼樣的位置?舉個例子你們就清楚了。如果我們前往菩提迦耶,有幸見到了大寶法王噶瑪巴,並從他那裡聽聞到一些教法。我們可能不會對能聽聞到法王的法感到特別歡喜,甚至可能對這些法根本沒有什麼感覺。然而如果讓我們單獨拜見了法王,接著他送給我們一個小禮物,比如說一塊巧克力,或是我們和法王拍了一張合照,我們頓時會欣喜若狂。當我們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機,把照片發上Facebook或微信,秀給所有人看。或者和朋友顯擺:“看!這是我和法王的合照!很讚吧!” 我們根本不會提到我們領受到的佛法,更不會說:“聽了法王的開示之後,我知道我之前的修行方式錯了,現在我終於明白我接下來應該怎麼做了!” 這很清楚地說明我們真的不懂佛法,也不理解佛法是什麼。因為,不管是法王給的巧克力還是與他的合照,都不會讓我們開悟。唯有佛法才能讓我們證悟。 當佛陀住世的時候,他的很多弟子都證悟了。可是如果我們看當時的情況,這些弟子有和佛陀拍很多合照嗎?佛陀有給弟子們很多禮物嗎?我猜佛陀甚至可能沒什麼禮物可送。然而他的弟子們卻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菩薩的果位或佛的果位。他們是如何能夠證得這些果位的?那是因為他們將教法與口訣看得極為重要。 而我們自己呢?我們從未好好學習過什麼佛法,當然也就不會了解佛法。因為不了解,我們也就不會覺得佛法有多重要。甚至於,在聽聞一周佛法與法王給的一塊巧克力這兩者之間,收到那塊巧克力可能會讓我們更開心!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更愛巧克力,而根本不重視真正能讓我們成佛的佛法。事實上,這兩者完全無法相提並論,佛法是如此的珍貴,超乎我們的想象,但我們卻毫不重視。只要我們不重視能帶領我們成佛的法,我們就永遠不會有成佛的一天。 2013年6月29日, 香港創古密宗佛教中心 《岡波巴四法》教授節錄
如果我们在家中打坐,不巧地又在 如果我们在家中打坐,不巧地又在闹区,虽然我们无法因为自己需要安静而让车子都停下来,但是至少可以让自己停下来——我们可以接受噪音,噪音当中也包含著安静。我们必须自己进入安静而对外无所期盼,如同佛陀所做的一样;我们也必须接受任何可能发生的情况,只要我们对任何情况都不退缩,情况就永远能够成为可供我们利用的方便工具。 正如经中所说:[法有益在始,法有益在中,法有益在未。]换句话说,法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基本上,情况是永远相同的。 放下自己、敞开自己,把你的真实面目呈现在上师面前, 而不是要摆出一副堪受法教的弟子模样。至于你愿意付出多少,你的行为是如何中规中矩,以及你是多么善于对上师说恰当的话, 都无关紧要。法教强调心心相印,那是彼此沟通,不是崇高的开悟者与不幸的糊涂人之间的主仆关系。 “传法”并非将某件东西给予你,而只是你本身之内的发现。 上师所能做的不过是制造适当的情况,而情况与环境可使弟子的心达到适当的状态,因为弟子已到达那里。——《动中修行》 在佛法裡,慈悲的象徵就是一個月亮在天空照耀,而月影則反映在一百個水碗之中。月亮並未要求說:「你若對我敞開,我就幫你個忙,把光照在你身上。」月亮只是照耀。重點在於沒有利益他人或令他人快樂之欲;不涉及听众,无「我」无「人」。是沒有「施」「受」相對观念的圆滿布施。 悲心广大豁达,真发悲心的人,不知是他对别人慷慨,还是对自己慷慨,因为悲心是随缘布施,没有方向,没有“为己”“为他”之念。悲心充满喜悦。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去了,去了,去彼岸了,完全暴露了,彻底觉悟了,心愿如是。” 以外在的皈依为道,而向内在寻找真正的皈依,因此多念诵皈依文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一个人能够看出事物本然的单纯,那就等于全天候都在禅修了。 真正的勇气乃是:你不再惧怕本来的你。  在温柔、清明的果园里,愿你被掉落的觉醒之椰,棒喝。 我们只不过是宇宙间的一粒尘埃而已!而在此同时,我们的境况却是非常开阔、非常美丽且大有可为的。事实上,那是既难得又充满启发的境界。如果你只是一粒沙,整个宇宙全部的空间都是你的,因为你一无所有,既碍不着什么,也挤不着什么;你面对无垠的开阔,你是宇宙的君王——因为你是一粒沙,极为尊贵、开放。 在密续典籍中,多处都提到大乐(great joy;梵文 mahasukha),其所以被称为大乐,乃因它是超越希望与恐惧、痛苦与快乐之乐。“乐”,在此非指普通的欢乐,而是一种绝对、根本之自由的感受,一种幽默感,洞悉自我游戏之讥讽面的能力,翱翔两极之间的舒放自如。——《自由的迷思》 也许你听我说了这些之后,就认为这是真的。不过你还得修持才行;你必须要自己去做,亲爱的。我们不能只是在世界各地、到处散步着哲学讯息,就算我们真有办法将一个二十四小时不断传送香巴拉或佛教口号的卫星送上地球轨道,这又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必须自我整合——《东方大日》  密勒日巴等大圣者将荒凉比做他们的新娘,他们与根本的精神孤独结为夫妻;他们不需要肉体或精神上的娱乐,孤独就是他们的伴侣。不论他们行至何处总是形单影只;不论他们在做何事都是孑然一身。他们无论与朋友交往或自己静坐或一起修法,那种孤独永远存在。那孤独是基本的自由,它被描述为空性与智慧的结合,你在其中感到的孤独使你明了二元执着的不必要;其间,孤独激发生活中的慈悲善行。此一发现透露了斩断不断制造自我导向情境的业报连锁反应之可能性,因为孤独或荒凉的空间不再能使你引以为乐,不再能喂养你。 修道是耗尽一切期望,耐心是必须的。你不必过分强迫自己入道;等一等,停一下,不可太急于想要了解「实相」。我们首先必须看清求道的动机。如果我們以敞开的、不落「善」「恶」二边的心态来修道的话,那就无须野心。 ——邱阳创巴仁波切  创巴仁波切的夫人戴安娜女士曾问过伟大的顶果钦哲仁波切:“为什么有的上师那么疯,比如邱阳创巴,有些上师又那么正常,比如您和噶玛巴?” 顶果钦哲仁波切回答:“实话告诉你,我们都是装的。” 顶果钦哲仁波切曾亲口对宗萨钦哲说过创巴仁波切是一个伟大的德童,即莲师授记的伏藏大师。 仁波切驻世49年间,以极其善巧的智慧,甚至摧残自身,奉上光辉短暂一生之大慈大悲,渡化、利益无数众生。顶果钦哲法王盛赞: “只有他可以,因为他是秋扬创巴” 。仁波切是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小苏莽乡苏莽寺的活佛。
如果我们在家中打坐,不巧地又在 如果我们在家中打坐,不巧地又在闹区,虽然我们无法因为自己需要安静而让车子都停下来,但是至少可以让自己停下来——我们可以接受噪音,噪音当中也包含著安静。我们必须自己进入安静而对外无所期盼,如同佛陀所做的一样;我们也必须接受任何可能发生的情况,只要我们对任何情况都不退缩,情况就永远能够成为可供我们利用的方便工具。 正如经中所说:[法有益在始,法有益在中,法有益在未。]换句话说,法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基本上,情况是永远相同的。 放下自己、敞开自己,把你的真实面目呈现在上师面前, 而不是要摆出一副堪受法教的弟子模样。至于你愿意付出多少,你的行为是如何中规中矩,以及你是多么善于对上师说恰当的话, 都无关紧要。法教强调心心相印,那是彼此沟通,不是崇高的开悟者与不幸的糊涂人之间的主仆关系。 “传法”并非将某件东西给予你,而只是你本身之内的发现。 上师所能做的不过是制造适当的情况,而情况与环境可使弟子的心达到适当的状态,因为弟子已到达那里。——《动中修行》 在佛法裡,慈悲的象徵就是一個月亮在天空照耀,而月影則反映在一百個水碗之中。月亮並未要求說:「你若對我敞開,我就幫你個忙,把光照在你身上。」月亮只是照耀。重點在於沒有利益他人或令他人快樂之欲;不涉及听众,无「我」无「人」。是沒有「施」「受」相對观念的圆滿布施。 悲心广大豁达,真发悲心的人,不知是他对别人慷慨,还是对自己慷慨,因为悲心是随缘布施,没有方向,没有“为己”“为他”之念。悲心充满喜悦。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去了,去了,去彼岸了,完全暴露了,彻底觉悟了,心愿如是。” 以外在的皈依为道,而向内在寻找真正的皈依,因此多念诵皈依文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一个人能够看出事物本然的单纯,那就等于全天候都在禅修了。 真正的勇气乃是:你不再惧怕本来的你。  在温柔、清明的果园里,愿你被掉落的觉醒之椰,棒喝。 我们只不过是宇宙间的一粒尘埃而已!而在此同时,我们的境况却是非常开阔、非常美丽且大有可为的。事实上,那是既难得又充满启发的境界。如果你只是一粒沙,整个宇宙全部的空间都是你的,因为你一无所有,既碍不着什么,也挤不着什么;你面对无垠的开阔,你是宇宙的君王——因为你是一粒沙,极为尊贵、开放。 在密续典籍中,多处都提到大乐(great joy;梵文 mahasukha),其所以被称为大乐,乃因它是超越希望与恐惧、痛苦与快乐之乐。“乐”,在此非指普通的欢乐,而是一种绝对、根本之自由的感受,一种幽默感,洞悉自我游戏之讥讽面的能力,翱翔两极之间的舒放自如。——《自由的迷思》 也许你听我说了这些之后,就认为这是真的。不过你还得修持才行;你必须要自己去做,亲爱的。我们不能只是在世界各地、到处散步着哲学讯息,就算我们真有办法将一个二十四小时不断传送香巴拉或佛教口号的卫星送上地球轨道,这又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必须自我整合——《东方大日》  密勒日巴等大圣者将荒凉比做他们的新娘,他们与根本的精神孤独结为夫妻;他们不需要肉体或精神上的娱乐,孤独就是他们的伴侣。不论他们行至何处总是形单影只;不论他们在做何事都是孑然一身。他们无论与朋友交往或自己静坐或一起修法,那种孤独永远存在。那孤独是基本的自由,它被描述为空性与智慧的结合,你在其中感到的孤独使你明了二元执着的不必要;其间,孤独激发生活中的慈悲善行。此一发现透露了斩断不断制造自我导向情境的业报连锁反应之可能性,因为孤独或荒凉的空间不再能使你引以为乐,不再能喂养你。 修道是耗尽一切期望,耐心是必须的。你不必过分强迫自己入道;等一等,停一下,不可太急于想要了解「实相」。我们首先必须看清求道的动机。如果我們以敞开的、不落「善」「恶」二边的心态来修道的话,那就无须野心。 ——邱阳创巴仁波切  创巴仁波切的夫人戴安娜女士曾问过伟大的顶果钦哲仁波切:“为什么有的上师那么疯,比如邱阳创巴,有些上师又那么正常,比如您和噶玛巴?” 顶果钦哲仁波切回答:“实话告诉你,我们都是装的。” 顶果钦哲仁波切曾亲口对宗萨钦哲说过创巴仁波切是一个伟大的德童,即莲师授记的伏藏大师。 仁波切驻世49年间,以极其善巧的智慧,甚至摧残自身,奉上光辉短暂一生之大慈大悲,渡化、利益无数众生。顶果钦哲法王盛赞: “只有他可以,因为他是秋扬创巴” 。仁波切是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小苏莽乡苏莽寺的活佛。
怎样面对自己歇斯底里,怒不可遏 怎样面对自己歇斯底里,怒不可遏的一面。心底像有个魔鬼随时出来侵占你的身体,不能自控的发狂。自我一直在怕那个魔鬼。
在欣然纳受了情绪的正面与负面之 在欣然纳受了情绪的正面与负面之后,还有第三种观点。这时你所见到的,不再是两极化的对立看法,而是一种不偏不倚的全面视野。你发现情绪全都来自同一个发源地:你自心中那随时都在、自然泉涌的创造性能量。那就是所谓的“情绪的本然状态”(The natural state of the emotions),无论是愤怒、嫉妒、欲望、激情或是相互交织的感受,皆是如此。这本来的、自然的状态是一种清晰、敏锐、纯净的觉性,它能见到事物的真实面貌,而不像我们平常情绪化的心,总是一再的编织故事。 ——摘自DPR《好好闹情绪》
第一世噶玛巴足印丝画,12世纪,鲁宾博物馆收藏 Silk scroll of the 12th century - foot prints of the First Karmapa in the centre. 54.6x48.3 cm Ruben Museum Collection
当你过于关切、着意于念头时,实 当你过于关切、着意于念头时,实际上是在助长他们,因为念头需要你的注意方能生存,一旦你开始注意它们、区分它们,念头即变得强而有力,是你在供给它们能量,因为你不把它们看做单纯的现象。——秋阳创巴仁波切
我们必须扛起提升我们生命的个人 我们必须扛起提升我们生命的个人责任。当你不惩罚或责备自己的时候,当你更加放松,并且欣赏你的身体和心灵的时候,你便开始接触了你内在的本初善。因此愿意开放地面对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对你自己生起温柔,可以让你正确地看清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潜能。 —— 秋阳创巴仁波切
自心是空无能者和所者、且非经创 自心是空无能者和所者、且非经创造, 因此,要远离奋力勤作与造作,不要用禅修去创造什么, 而是要在自生的本然觉知中,保任不散乱的状态! 若能保任于如此状态中,本然觉知便能解脱。 若是弃舍这样的境界,你是根本无法找到正觉者的!——莲师言教
你掛對佛法門診了嗎?我看到西方 你掛對佛法門診了嗎? 我看到西方學佛人在聽聞佛法這方面會犯的很大的一個錯誤,是他們認為擅長講經說法的人,就是好的師父,卻完全不會考慮講法者本身是否具備了他們所講授的見解。這種想法來自缺乏對佛法的理解。 依止上師,最重要的考量是他本身是否是具有佛法觀念的修行人。這是因為學習佛法並不只是學習文字和理論。我們學習佛法主要是為了調伏自心,使自心轉變為修行人的心。因此,一位講法的師父自己必須是修行人。 千萬不要在世間觀念很強的師父座前聽聞佛法!世間觀念很強的人,並不瞭解佛法。因為佛法的觀念和世間的觀念是完全背道而馳的。當然如果你只是想學習世間的學問,那就另當別論,那可能沒有問題。 但是一位教授佛法的人,他的世間觀念必須是淡薄的,因為他所教授的正是消除世間觀念的方法。如果他自己都未能用佛法馴服自心,那又怎麼可能幫助其他人調服他們的心呢? 如果我們看到一位很謙遜的師父,那他有可能是位修行人,即便不是,謙遜也還是值得學習的良善品質。因此,一位謙遜、關心他人、沒有偏私成見的人,會是很好的領受佛法的對象。因為他們的內心很有可能真的有佛法可以教給他人,這點是極其重要的。而一位看似學識淵博、擅長引經據典的人,不一定就是好的師父,因為他開示的未必是佛法。 因此,對於要依止什麼樣的上師,我們要格外謹慎,應該要了解真正的上師應具備怎樣的功德。首先,他們的內心必須調柔,沒有什麼五毒煩惱,而且必須要懂得調伏心的方法。這樣的人是我們應該要依止的對象。 我百分之百不是一個修行人,但我曾經和真正的修行人一起生活過,所以我可能更清楚一個修行人應該具有怎樣的行持。千萬不要隨便依止任何一位上師,不要看他們是否有諸如仁波切、祖古或是堪布等頭銜。你要尋找的是一位謙遜、慈愛、不尋事生非、看起來沒什麼貪嗔的人。若是依止這樣的上師,你自己將會獲得許多善的功德。 2017年2月4日對尼泊爾創古瑟卡閉關中心西方行者之開示節選
所有人类体验的现象世界是无常且易变的,而且是残酷无情的。你常常会纳闷,你是否能够驾驭那种无常和残酷的情况,或者你将会被它驾驭。你越是奋力去取得优势,你就越得加快速度、越具侵略性地克服你的障碍,同时你也越加受制于现象世界。真正的挑战是,完全超越那种二元性。早安各位。
莲师带到西藏的伏藏普巴,由Dungsey Shenphen Dawa Norbu仁波切允准分享图片 The Terma Phurba of Guru Rinpoche that he brought to Tibet. Shared with permission from Dungsey Shenphen Dawa Norbu Rinpoche
仅仅听闻上师,以及短暂的开示, 仅仅听闻上师,以及短暂的开示,不可能有成就。莲师不仅是外在的形相,也必须与我觉悟的心意,完全融合。莲师称:“我不舍弃任何虔诚的弟子”,如果视莲师为一有血有肉的凡夫,则精进修持所必须的恭敬心很难兴起。我们应当视莲师为贯通三界、永恒不变、无所不知的智慧。须知信仰在修持过程之中至为重要,如果我们一心至诚信赖莲师,则一切事业均为其加持。随时虔信修行,其本身即是祈请。一切的思变均是莲花生大师,自然的信心随之而生起。这种信心自会关照一切,一切色身均成为莲师,一切的音声都是祈请,一切变化的心意均是一切自然造做。此为极殊胜的上师相应法,且视上师为不可分别的法、报、化三身。此修法之完成,无须依赖修持次第、闭黑关、证空性、以及持气进入中脉,藉修持所有其它修法,均可融入此专一修持中。如许多大圣者所为,日夜一心修持,经年累月不断,亦不知饥渴。 ——顶果法王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在香巴拉的传统中,发现无畏无惧 在香巴拉的传统中,发现无畏无惧来自与人心的温柔共处。—— 秋阳创巴仁波切
人身,可以用来做极有意义的事, 人身,可以用来做极有意义的事,但在懈怠时却也能造很多恶业,再加上它又是如此脆弱,难得易失,仔细的思考其中的过患与利益,你会觉得你更该善用它。
除了不断抱怨之外,难道我们就不 除了不断抱怨之外,难道我们就不能做些好事来帮助这个世界吗?当我们抱怨得越多,地球就会被铺上更多水泥板。如果抱怨能减少,这块大地才比较有可能被耕耘与播种。我们应该认为自己有办法为这个世界做些好事,而不是用我们的怒气与抱怨掩盖整个地球。—— 秋阳创巴仁波切
什么是最殊胜的修行验相呢? 我 什么是最殊胜的修行验相呢? 我们会觉得是在岩石上面留下脚印,或是像鸟一样在天上飞,就是最殊胜的修行验相(笑)。 但是阿底峡尊者说,这些不是! 他说:「最殊胜的修行验相,是贪欲变小。 」 我们对财富没有贪欲,对名声没有贪欲,对高位没有贪欲,对物质享受没有贪欲,对舒适的家庭没有贪欲,对好吃的食物没有贪欲,没有肉欲,像这样,贪欲越来越小,而不是想要很多,像是想要好吃的,想要舒适的家,想要财富受用... 如果我们的贪越来越小,就是最殊胜的修行验相。 ~扬唐仁波切
「瑪哈嘎拉與大寶法王之間的小故事」 「黑袍金剛-二臂瑪哈嘎拉」護法,是歷代噶瑪巴(大寶法王)的不共護法,誓願護持噶瑪巴宏揚佛法,故為噶瑪噶舉推崇的第一護法。 不久的從前⋯ 當十六世噶瑪巴到不丹去時,不丹的王室公主對他有極高的信心。 一次,不丹公主準備了大量的禮品要去晉見噶瑪巴,但當時要經過一條河,不丹公主連人帶禮品全被河沖走… 當不丹公主快滅頂時,她大喊著:「噶瑪巴千諾!」 (噶瑪巴千諾,意思,噶瑪巴了解我!噶瑪巴鑑知我!) 就在同一個時間,噶瑪巴突然倒了一杯茶,對侍者喊著:「快去給瑪哈嘎拉供茶…」 (瑪哈嘎拉有多種,在此指噶瑪巴的特別護法-大黑袍金剛) 侍者不明事理,立馬將噶瑪巴倒的茶衝去給瑪哈嘎拉… 但侍者記下了當時的時間,以經驗來說,心中想一定有事發生。 當時就在同一個時間,不丹公主從河中被一股力量拉起,一陣強風把公主及所有同行的人吹拉到了河的對岸去,一切平安。 當不丹公主平安抵達,見了噶瑪巴後,公主正要開口,十六世法王就笑著說: 「啊…真是驚險啊…還好瑪哈嘎拉動作快了些!」 瑪哈嘎拉和第十六世大寶法王的密切,從這個故事可見一斑。
关于《谁最有希望成为佛教未来的 关于《谁最有希望成为佛教未来的领军人物》这篇文章,我们收到很多朋友的反馈留言,其中妙生法师的问题与部分网友的问题相似,宗萨钦哲仁波切看到大家的这些反馈问题后,仁波切给妙生法师写了一封回信,以下是妙生法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以及宗萨钦哲仁波切回复妙生法师的全文。 妙生法师发来的文字较长,其中有三部分:自我介绍、问题意义、原因说明和主要提出的两个问题,由于公众微信号有文字数量限制,在此我们只能公布妙生法师提出的主要两个问题及宗萨钦哲仁波切的回复全文。 长按以下二维码可浏览妙生法师发来的完整全文及仁波切回复。 (我手机识别不了那个二维码)
诸法之源 作者:顶果钦哲仁波切 翻译:让卓 轮涅一切诸法之源啊, 乃是空明之心性呵! 周遍,广大,乃如——天空。 当在此如天空广大之境中时, 放松于这开放中, 安住,就在这开放中, 与这天空之境相融合: 自然的,会越来越放松! 真殊胜! 以这样的方法, 让心与见地相融, 若你已经圆满成就, 你的证悟会自然的广大! 并且,就好像日轮闪耀无阻于虚空, 你的慈悲不可能不普照于一切未觉悟之众生!
摘自《心如野马-转化烦恼的修心 摘自《心如野马-转化烦恼的修心七要》 这里的「法」,跟哲学名相「法尔如是」的法无关;这里的法,只是「教法」的意思。我们可以说,所有教法基本上都是驯伏或蜕去自我的方式。驯伏自我的功课在心中有多么巩固,我们当下就会呈现多少真实。一切已教的法都跟这个有关,没有其它的法。尤其在佛法中,没有其它的教法存在。 在这旅程中,我们可以把行者放在秤子上,计量他誓愿的轻重。那就像公正之秤,如果你的自我很重,就会往下沉;如果你的自我很轻,就会往上升。因上,摒弃个人的自我膨胀计划及完成无我的开悟计划,完全取决于你有多么用力、多么开放。 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教法,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目的都只是克服自我,否则就完全没有目标了。不管你读到什么佛经或论释,它们都应该跟你的生命有关,你也应该了解它们是驯伏自我的方法。这也是神造万物论和非神造万物论的主要差异。神造万物论的传统倾向建立某种本体,好让你踏出去,修自己所谓的菩萨行。但是非神造万物论的佛教传统谈的是非有、无我,所以能够实践更广大的菩萨行。 小乘驯伏自我的方法,是应用止禅(正念)来穿透昏沉掉举的心。止禅切穿自我的本质:自我必须提供很多潜意识的妄语和妄念,来维持它自己。此外,观禅(觉照)也让我们看穿自我。观照整个外境,把那种觉照带入我们的基本修法,会让我们变得较不自我中心,并且和周遭世界有更多的接触,所以就比较不会以「我」和「我的」来论断一切。 在大乘,我们修持菩提心,开始明白菩萨行,我们关心的比较是温馨和善巧,明白自己没什么好执着的,所以每回都可以布施。这种慈悲的基础,是完全没有领域的感觉、非我、无我;你有那个基础,就会有慈悲;之后,更深一层的温馨和柔顺也会生起。「诸法皆是对治我执」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我执,那么诸法都是一味的、所有教法都是一味的,那就是慈悲的基础。 为了要慈心对人,首先你必须无我,否则会变成自大狂,想光靠你的魅力、热情或高傲来吸引他人。悲心是从空性或无我生起的,因为你没什么好执着的,你不修而修、无住生心、没有个人的得失、没有暗藏的动机;因此,可以说你所做的都是清凈的事业,所以是悲智双运。如同在海滩上做日光浴:你一方面有海洋、天空等美丽的风景,另一方面还有阳光、热度和海水向你而来。 在小乘,自我的头发被剪,胡子被刮掉;然而在大乘,自我甚至四肢被砍掉、不再有手脚,甚至切开自我的躯干。我们修持胜义菩提心,就把自我的心也拿走了,一切因而荡然无存。然后,我们试着利用断肢残骸和大量血水,以菩萨道应用而不丢弃它们。我们不想拿一堆剩下的自我来污染世界,反而加以检视和利用,以便带它们入佛法之道。因此,不管生命中发生什么事,都能拿来衡量你在修道上的进展,亦即以你能舍掉多少四肢、躯干和心脏来衡量。那就是为何这句口诀配合一句噶当派上师的格言:“蜕去的自我,是计量行者轻重的秤子。”如果你有较多的自我,你在那秤子上就会显得比较重;如果你有较少的自我,就会比较轻。那就是在衡量你止和观的功夫修到多深,以及已经克服了多少不正念。 整理:【噶玛噶举中国论坛】编辑组
人活着的时候过的再好也没个卵用 人活着的时候过的再好也没个卵用
1970年代晚期,邱扬创巴仁波切委托他的朋友,著名藏族画家SherabPalden Beru绘制金刚总持唐卡,唐卡背面由创巴仁波切亲自写下种子字嗡啊吽(分别代表身语意)后,再由十六世大宝法王盖上金箔手印,并留下噶玛巴著名的“玛丽”签名(看起来像英文“玛丽”)。这幅唐卡现存放于博尔德香巴拉禅修中心
独觉者的旅程 我们发现,自己的 独觉者的旅程 我们发现,自己的修持道和修行其实都是自己决定的;我们自己踏出了第一步,也要独自完成这趟旅程。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那种孤独的感受是很强烈的,但同时我们也感受到莫大的解脱,因为自己的解脱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已不再觉得我们需要从任何人身上求得解脱。我们对自己的解脱自在充满了信心,也很欣慰地发现,自己其实并非是时时被他人捆绑束缚或打扰干扰的,并没有什么“判官”在监督我们,也没有其他人在干扰我们的修持道,这不关别人的事,自己的修道别人是帮不上忙的。 在我们的解脱自在和孤独感背后,我们了解到“被拯救”的可能性根本就不存在,根本没有“救赎”这件事。自己的修道和修行都是自己的旅程,我们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走完这趟旅程,没有其他人或任何救世主可以拯救我们或宣判我们的罪,无论所谓的救世主是佛陀、上帝、本性的外在能量或其他等等,都不会改变这个铁的事实;这种自身之外的力量根本就不存在,而宣判自己罪状或拯救自己的力量和钥匙就握在自己手中,这就是独觉者的旅程。 ——摘自《狂野的觉醒》
几则在临终离世凄惨的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护理系副教授赵可式发现:很多人为了种种原因,坚持要求医师使出“十八般武艺”,继续急救明明只剩最后一口气的亲人,使得患者受尽痛苦,含恨以终。 赵可式在安宁疗护传爱志工培训班中,讲了多起实例。 她说,有位七十三岁老太太得知自己罹患乳癌后,清楚交代后事,然后安心地接受治疗。四年后,癌症复发,并转移到肺脏、肝脏、脑部和骨骼,她自知来日无多,不但签下“不急救”的意愿书,并且交代儿孙在她往生之日,不要惊扰她,只需安心念佛,送她上西方极乐世界。 没想到,老太太濒临死亡前,有个儿子声称在遗产问题尚未摆平,兄弟姊妹还没取得共识前,医师绝对不能让她断气,否则就要控告医师有医疗疏失,医师只得依他之言“全力抢救”,经过多次电击和心外按摩,这位老太太死前几乎已被震得“粉身碎骨”。 另一位笃信天主教的八十九岁老人乐天知命,七十岁那年就写好“生前预立遗嘱”,希望子女在他临终前,不要给他插管开洞,让他安详的返回天国。然而,真的到了他病入膏肓,多重器官衰竭之际,子女担心被邻居批评不孝,同时为了让住美国的大哥见老爸最后一面,硬是要求医师救到底。赵医师说,这名老人死前意识清楚,浑身没穿衣裤,插了十几根管子,他没办法说话,几度要自行拔掉管子,护士只好绑住他的双手,他又用脚踢表达心中的怨愤,由于扯掉导尿管造成血尿,护士又绑住他的双脚,结果他被五花大绑地躺在加护病房,躺了两星期,不断流泪。最后长子总算赶回台湾,但是任凭所有子女声声呼唤,老人转头闭眼,硬是连看都不看,在无声的抗议下,咽下最后一口气。 更离谱的是,有个老人已届弥留状态,子女请相士算命,相士说老人如果在某月某日前死亡,家道会衰败,后人会贫穷,子女拜托医师无论如何不能让老人死。结果,这名老人经过十几次急救,光是强心针就打了一千多支,护士打到手软,拖过相士讲的那一天,子女终于同意医护人员拔掉老人身上所有管子,让他安息。 赵可式说,这种人间悲剧不是个案,全台各医院每天都在上演。有一名四十二岁妇人罹患卵巢癌,癌细胞严重扩散,她丈夫恳求医师非得救她一命不可,因为三个孩子还小,不能没有妈妈。当她呼吸停止时,医师努力替她施行心肺复苏术,但急救无效。她丈夫进入病房一看,只见爱妻满脸满枕头都是血,嘴里插了一根很粗的管子,口角沾着血,眼角的泪也沾湿了枕巾,他抱着妻子狂喊:“你们对她做了什么?”当他获悉是急救的结果,心中大恸,连连捶胸哭嚎说:“我对不起你!我对不起你!” 赵可式说,她每次看到这种情形就感慨万千,甚至有的病人根本就已经死了,只不过靠着人工呼吸器,胸部仍有起伏,其实脚底板早就出现尸斑,医师往往宣布死亡不到一小时,尸臭就透出来了。
人们在真正证悟心性之前,没有人 人们在真正证悟心性之前,没有人能够毫不恐惧而完全心安地去世。因为只有经过多年不断修行而加深的证悟,才能够在死亡过程的消解混乱中,保持心的稳定。就我所知,帮助人们证悟心性的所有方法中,大圆满法是最清晰、最有效、最适合现代环境的法门。在佛教的各种教法中,大圆满法是最古老、最直接的智慧之流,也是中阴教法的来源。 大圆满法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本初佛普贤王如来,由传承不断的历代大师传到今天。成千上万的印度、喜马拉雅山和西藏修行人,透过这个法门得到证悟和觉悟。有一个美妙的预言说:「在这个黑暗的年代里,普贤王如来的心要将像火般地照耀。」我的生命,我的教法,还有这本书,都是为了点燃世间众生心中的这把火。 在这个使命中,永远给我支持、启示和指导的就是莲花生大士。他是大圆满法的主要精神、最伟大的发扬者和化身,他具有殊胜的功德,如宽宏大量、神通力、预言式的见地、觉醒的能量、无限的慈悲。——索甲仁波切
《顶果钦哲大师给法国三年闭关者的忠告》探究心性 第四节:探究心性 传授:顶果钦哲仁波切 翻译:让卓 为了探究心的本性,我们必须要了解: 所有关于一切的凡俗心念,只是空而无实。 迄今为止,我们一直都是所谓心这个东西的奴隶, 被迫无助的流浪于轮回诸有。 现在,我们必须逆转此状,而取得对自心的掌控。 而这样做,会变得容易的话, 那是由于我们已经有了某些真正的见解——洞悉此心如何是空。 但,仅仅怀有某些模糊的心之空性的观念, 例如这样想:“好的,大师们就是这样说的嘛”, 或者“经典就是这样讲的哦”, 这些都不会有助于我们认出自己颠倒感知的虚妄无实。 将你的注意力转向内在,之后,让你的心放松。 你会注意到不仅仅是只有一念,而是有许多念头。 例如,当你想到自己的妈妈,这是一念, 之后它将唤起所有类型的其他念头,诸如回忆她对你的慈爱。 或许她还活着,你会想到去探望她, 若她已经不在人间了,你会感到伤感。 这是贪着之念。 如果你想到自己的敌人, 思维他们曾伤害你的方式, 以及未来他们一定会如何对你, 还有你必须找到除掉他们的方法, 这些是嗔恨之念。 你或许会惊讶: 究竟这些贪嗔是来自哪儿? 实际上, 它们来自错乱的信仰于有个所谓'我'的存在。 这样的一个“我”,在哪儿可以被找到呢? 它是在身体里,还是在心里? 如果你真的探究身体, 检查它的每个部分——血肉骨皮, 你甚至找不到任何所谓的身体, 那么,又何来自我的住处呢? 而另一方面,这心,是无实的, 那么,这“自我”又如何能驻留在它之中呢? 实际上,这自我仅仅是一个概念或一个念头。 在一个念头里,并没有任何的位置, 而且没有什么能够住在其中, 但仍旧——一个念头的力量, 诸如关于妈妈的念头, 会导致我们去思维另一个念头: 关于她对我们的慈祥, 以及接下来会激发我们想要去见她的希望之念。 如果我们对此过程更为详尽的探究, 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正在思及妈妈的慈爱之际, 那对妈妈的最初之念已经不再这儿了,它已经逝去了。 而我们要探望她的念头则尚未发生——它尚未来到。 一旦我们探究于它, 这当下的关于我们妈妈的慈爱的念头,也不在了; 它已经转成未来的念头——要去探望妈妈之念。 这意味着: 过去、现在、未来之念,并不能同时存在。 而我们也只是使用这些过去、现在、未来的术语, 便于沟通交流而已。 过去已经离开了,好像一个死去的人, 而未来根本不存在, 事实上,也没有所谓的现在之念,独立于过去、未来而单独存在。 在我们思考妈妈之前, 那个当下之念尚在未来; 之后,当我们思考她,它是现在的; 最后,当我们想到她的慈爱,它已经成为了过去。 由于一个念头穿越三时,那么这就说明它的无常性, 而任何无常的,就是空的。 由于一个事物是空的, 那么,它就可以按过去、现在、未来之过程来转变。 请想一下一个镜子的表面: 由于它是空的(不以任何特殊的方式固着), 影像就会显现于其中。 当一个人的形象出现在一个镜子里时, 这影像类似那个真人, 但是这个人的脸,既没有走进镜子里面,也没有转化成它的表面。 这面容的影像之所以显现, 是因为相关因缘的关系: 包括镜子的明晰,与人面在其前的呈现。 面容之相,与面容自身,二者非一。 影像乃无情,当真实面容不在时,它也就消失了。 当脸触及到火就会被烧灼,而影像则不会。 然而,面容之相,与面容自身,二者又非尽然不同, 因为缺少了人脸,就不会出现面容之相。 而这个人采取某个特殊的表情, 例如笑、怒,影像亦会如是变现。 因此,念头与影像显现似真, ——仅仅是在当我们不能检视它们,或更细致的探究它们时。 如果我们暂停对它们的认同, 我们会发现尽管它们显现,它们却并未实存。 而且,对这些现象而言,这不仅是真的, 对迷乱轮回体验里的所有显现,也是如此: 它们看似足够真实的存在, ——只要我们没有深入的检视它们。 然而当我们去检视的时候, 我们发现:它们并无实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指出它们为: “未经探查的,看似真实的”。 一旦了解于此,发展,并稳固之, 那么它就会自发持续了, 这就是我们称之为“觉受”的。 当我们越来越娴熟于此, 那么心就不再受贪、嗔之念所动摇, 这就是所谓的“证悟”。 当我们以此方式再三的检视念头, 我们会看到尽管它们没有真实存在,然而它们会显现, 尽管它们显现,它们没有实质。 于此同时,我们懂得: 过去、现在、未来之念是如何仅仅作为名言、标签而存在着的, 而此外再无任何真实。 如果我们拥有了这种了悟, 那么无论我们是想念自己的妈妈, 还是回忆她给我们的慈爱, 我们都不会屈服于贪着之念。 同样, 我们也有线索能够舍弃嗔恨敌人之念。 最初会有些困难去克服贪、嗔, 但经由再再的练习, 会更加容易。 如果你可以克服贪、嗔, 你不会再聚积业力。 继而,如果在贪、嗔的感觉消融之后, 你探察到心的无改之境, 你会发现心性。 只要是没有太多的念头升起时, 那就贯注集中的探究心之本身。 而当有大量心念之时, 则以上述的方式去检视它们。 如果你真的娴熟于再三的如此修学, 心性的认出——会自然、任运的发生。 心不再被念头所捕获, 甚至念头升起,而不会有任何真实的力量, 并且不需要去分析、检视它们。 安住在此心的无改之境, 会非常的简单。 但是, 如果你不能抵消贪嗔之念, 那就重复探查之过程, 当你有念头,不要焦虑的想: “在禅修时我不应有念头! 现在这么多的念头出现在我面前!” 只是径直的观向任何心念的本质—— 不论是善、恶之念, 让它失去它的力量, 并且消失。 不要放弃掉随后而来的状态, 温柔的观向这心之本性, 而念头会自行消失。 (译注:此处,应参阅——《吉祥会遇》 《吉祥会遇》 出自:乌金祖古仁波切传本《道次慧藏》第五卷(英文本) 作者:第一世蒋贡康珠 汉译:Rangdrol 贪嗔痴三毒与嫉妒,各升起两万一千种烦恼,结合为所谓的八万四千分别念,它们是这样的多,但只是如一条自己打 结的蛇,自己解开自己,而不是靠别人,这些烦恼被自然解脱于大智慧之境。 《安定续》说: 通过知到其本性,而不是排斥拒绝, 因此,它自身就是“自明之智”。 《珍珠鬘续》说: 要点是:并非以努力来获得解脱, 而是——从一开始,就住于解脱。 总之,如果你遭遇到一个烦恼,就在它刚一生起,它会消去,那么这就允许它自己的力量发育成熟。 当它成熟的那个瞬间,还尚未能造成任何的“业”,就在这个时候,要把它转为道用。 这样做的话,接着当它展现为智慧之际,你必须要达成——所谓的“吉祥会遇”。 但是,未能拥有智慧基础的话,就不会成功;就好像如果没有一个清楚的镜面,面容就不会浮现。 任何升起的烦恼,在它的力量达到成熟并且尚未造业之际,就把它结合于修道之中,就在这个时刻—— 认出它的体性乃即智慧,而没有其他(后继的)念头进入,这就好像借助汞剂的帮助来转铁成金。) 当念头不再一个接着一个的快速连续出现之时, 你会逐渐的有能力解放它们。 当看向心性之时, 不要指望获得某些超越的、高深的证悟, 或是希望看到什么新东西。 也不要犹豫或疑惑你禅修的能力。 只是信任这心性, 它只是心之自身, 让它处于一个无改之境, 并且尽一切可能的安住于此,无散乱—— 于一切时间,在任何禅坐,与坐下之间,皆如此。 不要指望短短几个月获得成就,甚至是几年。 不管你是否发展出任何由此修持而得到的功德, 还是持续不断的决定与决断: 去用精进来不断贯彻此修持, 日日夜夜,今生来世,乃至中阴。 应知: 将此窍诀放在心中, 远比接受其他任何教法, 更为切要! 【完】 补充: 《大圆满心性修习之量》 某些人,会想象一位大圆满瑜伽士是根本不会有念头的,就好像泥土或石头。 但这不是事实,念头一如往昔的还会继续生起。 但不同之处在于,念头会立即在生起之时解脱,因此不会积累任何的业力。 当一个念头在生起时没有解脱,那么这第一念,就会导致第二念,第二导致第三, 而后的行为与业力就会导致结果。这正就是迷乱的过程。 因此,无散乱的安住在觉性的认识上,就非常的重要。 为此,练习正念觉知的持续安住很久一段时期。 仅仅是去想“我要练习一会儿,几个月、几年”——这是远远不够的。 应如杰尊米拉日巴,他说自己会一直练习, 直到自己的脸落到地上,这意味着直到他死亡的那一刻。 让卓翻译选自——1989年,于尼泊尔雪谦寺, 顶果钦哲仁波切为《依众老证士之传统直指心性的窍诀·驱暗明灯(米旁仁波切)》所做的诠释指导。
《顶果钦哲大师给法国三年闭关者的忠告》探究心性 第四节:探究心性 传授:顶果钦哲仁波切 翻译:让卓 为了探究心的本性,我们必须要了解: 所有关于一切的凡俗心念,只是空而无实。 迄今为止,我们一直都是所谓心这个东西的奴隶, 被迫无助的流浪于轮回诸有。 现在,我们必须逆转此状,而取得对自心的掌控。 而这样做,会变得容易的话, 那是由于我们已经有了某些真正的见解——洞悉此心如何是空。 但,仅仅怀有某些模糊的心之空性的观念, 例如这样想:“好的,大师们就是这样说的嘛”, 或者“经典就是这样讲的哦”, 这些都不会有助于我们认出自己颠倒感知的虚妄无实。 将你的注意力转向内在,之后,让你的心放松。 你会注意到不仅仅是只有一念,而是有许多念头。 例如,当你想到自己的妈妈,这是一念, 之后它将唤起所有类型的其他念头,诸如回忆她对你的慈爱。 或许她还活着,你会想到去探望她, 若她已经不在人间了,你会感到伤感。 这是贪着之念。 如果你想到自己的敌人, 思维他们曾伤害你的方式, 以及未来他们一定会如何对你, 还有你必须找到除掉他们的方法, 这些是嗔恨之念。 你或许会惊讶: 究竟这些贪嗔是来自哪儿? 实际上, 它们来自错乱的信仰于有个所谓'我'的存在。 这样的一个“我”,在哪儿可以被找到呢? 它是在身体里,还是在心里? 如果你真的探究身体, 检查它的每个部分——血肉骨皮, 你甚至找不到任何所谓的身体, 那么,又何来自我的住处呢? 而另一方面,这心,是无实的, 那么,这“自我”又如何能驻留在它之中呢? 实际上,这自我仅仅是一个概念或一个念头。 在一个念头里,并没有任何的位置, 而且没有什么能够住在其中, 但仍旧——一个念头的力量, 诸如关于妈妈的念头, 会导致我们去思维另一个念头: 关于她对我们的慈祥, 以及接下来会激发我们想要去见她的希望之念。 如果我们对此过程更为详尽的探究, 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正在思及妈妈的慈爱之际, 那对妈妈的最初之念已经不再这儿了,它已经逝去了。 而我们要探望她的念头则尚未发生——它尚未来到。 一旦我们探究于它, 这当下的关于我们妈妈的慈爱的念头,也不在了; 它已经转成未来的念头——要去探望妈妈之念。 这意味着: 过去、现在、未来之念,并不能同时存在。 而我们也只是使用这些过去、现在、未来的术语, 便于沟通交流而已。 过去已经离开了,好像一个死去的人, 而未来根本不存在, 事实上,也没有所谓的现在之念,独立于过去、未来而单独存在。 在我们思考妈妈之前, 那个当下之念尚在未来; 之后,当我们思考她,它是现在的; 最后,当我们想到她的慈爱,它已经成为了过去。 由于一个念头穿越三时,那么这就说明它的无常性, 而任何无常的,就是空的。 由于一个事物是空的, 那么,它就可以按过去、现在、未来之过程来转变。 请想一下一个镜子的表面: 由于它是空的(不以任何特殊的方式固着), 影像就会显现于其中。 当一个人的形象出现在一个镜子里时, 这影像类似那个真人, 但是这个人的脸,既没有走进镜子里面,也没有转化成它的表面。 这面容的影像之所以显现, 是因为相关因缘的关系: 包括镜子的明晰,与人面在其前的呈现。 面容之相,与面容自身,二者非一。 影像乃无情,当真实面容不在时,它也就消失了。 当脸触及到火就会被烧灼,而影像则不会。 然而,面容之相,与面容自身,二者又非尽然不同, 因为缺少了人脸,就不会出现面容之相。 而这个人采取某个特殊的表情, 例如笑、怒,影像亦会如是变现。 因此,念头与影像显现似真, ——仅仅是在当我们不能检视它们,或更细致的探究它们时。 如果我们暂停对它们的认同, 我们会发现尽管它们显现,它们却并未实存。 而且,对这些现象而言,这不仅是真的, 对迷乱轮回体验里的所有显现,也是如此: 它们看似足够真实的存在, ——只要我们没有深入的检视它们。 然而当我们去检视的时候, 我们发现:它们并无实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指出它们为: “未经探查的,看似真实的”。 一旦了解于此,发展,并稳固之, 那么它就会自发持续了, 这就是我们称之为“觉受”的。 当我们越来越娴熟于此, 那么心就不再受贪、嗔之念所动摇, 这就是所谓的“证悟”。 当我们以此方式再三的检视念头, 我们会看到尽管它们没有真实存在,然而它们会显现, 尽管它们显现,它们没有实质。 于此同时,我们懂得: 过去、现在、未来之念是如何仅仅作为名言、标签而存在着的, 而此外再无任何真实。 如果我们拥有了这种了悟, 那么无论我们是想念自己的妈妈, 还是回忆她给我们的慈爱, 我们都不会屈服于贪着之念。 同样, 我们也有线索能够舍弃嗔恨敌人之念。 最初会有些困难去克服贪、嗔, 但经由再再的练习, 会更加容易。 如果你可以克服贪、嗔, 你不会再聚积业力。 继而,如果在贪、嗔的感觉消融之后, 你探察到心的无改之境, 你会发现心性。 只要是没有太多的念头升起时, 那就贯注集中的探究心之本身。 而当有大量心念之时, 则以上述的方式去检视它们。 如果你真的娴熟于再三的如此修学, 心性的认出——会自然、任运的发生。 心不再被念头所捕获, 甚至念头升起,而不会有任何真实的力量, 并且不需要去分析、检视它们。 安住在此心的无改之境, 会非常的简单。 但是, 如果你不能抵消贪嗔之念, 那就重复探查之过程, 当你有念头,不要焦虑的想: “在禅修时我不应有念头! 现在这么多的念头出现在我面前!” 只是径直的观向任何心念的本质—— 不论是善、恶之念, 让它失去它的力量, 并且消失。 不要放弃掉随后而来的状态, 温柔的观向这心之本性, 而念头会自行消失。 (译注:此处,应参阅——《吉祥会遇》 《吉祥会遇》 出自:乌金祖古仁波切传本《道次慧藏》第五卷(英文本) 作者:第一世蒋贡康珠 汉译:Rangdrol 贪嗔痴三毒与嫉妒,各升起两万一千种烦恼,结合为所谓的八万四千分别念,它们是这样的多,但只是如一条自己打 结的蛇,自己解开自己,而不是靠别人,这些烦恼被自然解脱于大智慧之境。 《安定续》说: 通过知到其本性,而不是排斥拒绝, 因此,它自身就是“自明之智”。 《珍珠鬘续》说: 要点是:并非以努力来获得解脱, 而是——从一开始,就住于解脱。 总之,如果你遭遇到一个烦恼,就在它刚一生起,它会消去,那么这就允许它自己的力量发育成熟。 当它成熟的那个瞬间,还尚未能造成任何的“业”,就在这个时候,要把它转为道用。 这样做的话,接着当它展现为智慧之际,你必须要达成——所谓的“吉祥会遇”。 但是,未能拥有智慧基础的话,就不会成功;就好像如果没有一个清楚的镜面,面容就不会浮现。 任何升起的烦恼,在它的力量达到成熟并且尚未造业之际,就把它结合于修道之中,就在这个时刻—— 认出它的体性乃即智慧,而没有其他(后继的)念头进入,这就好像借助汞剂的帮助来转铁成金。) 当念头不再一个接着一个的快速连续出现之时, 你会逐渐的有能力解放它们。 当看向心性之时, 不要指望获得某些超越的、高深的证悟, 或是希望看到什么新东西。 也不要犹豫或疑惑你禅修的能力。 只是信任这心性, 它只是心之自身, 让它处于一个无改之境, 并且尽一切可能的安住于此,无散乱—— 于一切时间,在任何禅坐,与坐下之间,皆如此。 不要指望短短几个月获得成就,甚至是几年。 不管你是否发展出任何由此修持而得到的功德, 还是持续不断的决定与决断: 去用精进来不断贯彻此修持, 日日夜夜,今生来世,乃至中阴。 应知: 将此窍诀放在心中, 远比接受其他任何教法, 更为切要! 【完】 补充: 《大圆满心性修习之量》 某些人,会想象一位大圆满瑜伽士是根本不会有念头的,就好像泥土或石头。 但这不是事实,念头一如往昔的还会继续生起。 但不同之处在于,念头会立即在生起之时解脱,因此不会积累任何的业力。 当一个念头在生起时没有解脱,那么这第一念,就会导致第二念,第二导致第三, 而后的行为与业力就会导致结果。这正就是迷乱的过程。 因此,无散乱的安住在觉性的认识上,就非常的重要。 为此,练习正念觉知的持续安住很久一段时期。 仅仅是去想“我要练习一会儿,几个月、几年”——这是远远不够的。 应如杰尊米拉日巴,他说自己会一直练习, 直到自己的脸落到地上,这意味着直到他死亡的那一刻。 让卓翻译选自——1989年,于尼泊尔雪谦寺, 顶果钦哲仁波切为《依众老证士之传统直指心性的窍诀·驱暗明灯(米旁仁波切)》所做的诠释指导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我们执着于舒适和欢悦,为身心承 我们执着于舒适和欢悦,为身心承受的痛苦感到烦恼不安,乃人之常情。这些天性促使我们去寻求、保有和努力扩增赋予我们欢悦的事物——舒适的衣物、美味的佳肴、宜人的处所,以及感官的愉悦——同时去避免或摧毁我们认为是讨厌或痛苦的事物。 这些感官觉知时时刻刻都在改变,不具有任何真实的本质。它们仰赖身体与心灵的短暂连结,因此执着于感官觉知是毫无用处的。不要被你的认知牵着鼻子走,落入它们的圈套,而是要让它们一形成就消融,如同用手指在水面上写字,字迹随着你的笔划消失。 ~~顶果法王《修行百颂——在俗世修行的101个忠告》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其实谁也救不了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其实谁也救不了。
在无云的夜空,“群星之王”月亮 在无云的夜空, “群星之王”月亮就要升起…… 莲花生大士,我慈悲之主的容颜, 放射出温柔的迎请,引导我靠近。 我对死亡的喜悦, 远大于商人在海上大赚其财的喜悦; 或是国王和众神大大吹嘘凯旋的喜悦; 或是圣哲进入禅定的喜悦。 因此,就如时辰一到,就启程上路的旅人, 我不再留恋这世间, 而将安住在涅槃的极大喜悦之中。 ——遍知龙钦巴的最后遗言
在金刚乘里,当痛苦生起时,苦者的经验和痛苦本身合一。你不把它们区分开。你就在中央,你已经是中央的本尊。所以我们在金刚乘中把世界视为清净神圣的坛城。只要我们谦逊、体谅他人,由于坛城原理的作用,即便是未曾听闻过佛法的人也能一同契入我们的经验。——秋阳创巴仁波切
不用跟因果争辩,它不会误会你! 不用跟因果争辩,它不会误会你!——宗萨钦哲仁波切
成佛是相续心识的唯一障碍和对治 成佛是相续心识的唯一障碍和对治方法。成佛摧毁了“自我”的妄见,从根切断了心的相续;也可以说,把种子烧毁了或者关掉投影机,电影便完全消失。 转世再生和永恒的灵魂毫不相干,佛教中并没有永恒的心这种概念。虽然今天的心和昨天的心不相同,但没有昨天的心,就不会有今天的心——两者不同,却又不是完全不同。心就像河流,是连续或是过程,现在的状况和以前的状况,并不是相同的,也不是不同的。 就算是几分钟或几秒钟之前的心,现在也已经改变了、已经不同了。如果昨天和今天的心完全一样,那么就不需要记忆;在这种情况下,你也不可能忘掉任何东西。无常和变易使记忆、遗忘和所有心灵过程成为可能。 ——宗萨仁波切
不自欺的意思就是不要相信有一个 不自欺的意思就是不要相信有一个神圣的状态存在
这个如何 500块
这个怎么样 价格500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