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上 a83841365
致敬(Mahaati)玛哈阿提
关注数: 20 粉丝数: 714 发帖数: 29,856 关注贴吧数: 1
7问题仁波切,虽然佛教正在中国兴盛发展,但我们好像已经丢 7 问题 仁波切,虽然佛教正在中国兴盛发展,但我们好像已经丢失了自己的社会价值体系。事实上,现在中国内地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可能就是没有任何真正的精神道路或信仰体系。 | 宗萨钦哲仁波切回答 | 事实上,如果中国人能够用心地保持文化传统的话,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不同,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她有着真正良好的价值基础。我过去对儒家思想持有少许谨慎态度,但现在我认为,儒家思想可以是很好的。 例如,我认为在台湾看到的热忱、人道、善良和责任心应该归功于儒家。当你来到西雅图这样的美国城市,不到一小时就会听到追捕罪犯的警笛声,而在台湾不太会听到警笛,只有垃圾回收车的悦耳音乐。犯罪率这么低一定和儒家有关,当然也和佛教有关。 所以中国人应该珍视儒家的价值,但佛教和道家的智慧也不应被抛弃或遗忘。或许政府、知识分子、政治家、商业首脑以及为人父母者有时仍会利用儒学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但看上去他们确实把道家和佛教遗忘了。 现在,有很多的传言和证据表明中国人正在变得非常物质主义;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和事件发生,有的人以惊人的方式帮助他人,尤其是发生地震或洪水等灾难时。 这表明中国社会有一种始终存在的人性,我们需要更多地去培植它,例如把这些内容放在学校教材里。在中国,有人买下整个小镇,然后把它变成文化遗产保护区,这表明他们看到了某些比一味堆砌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同样,我也听说还有不少人去终南山或其他山里隐居。可能现在你很难相信,但在未来二百年里,将会是这些人把中国独特的品质与价值继续保持下去。 我并不反对戴劳力士表,或购买昂贵的鞋子和皮包。我只是说,中国人也应该播下并培养精神价值的种子。因为如果精神价值缺失,他们就会成为能够用金钱买到的、肤浅而廉价的人,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出一个腐败而低劣的社会。 精神种子可以通过很多小事来完成播种,从品鉴中国茶的香味,到复兴古老的隐士文化,等等。 8 问题 仁波切,可能有这样一些朋友,他们人非常好,总是尽力帮助他人。但他们觉得不需要修学佛法,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与佛陀的教法一致。他们可以仅凭着自己善良的心,不修学佛法而得到解脱吗? | 宗萨钦哲仁波切回答 | 做一个友好、善良、慈悲的人并帮助他人,的确是极好的。但这不是唯一的事,事实上,这并不是佛法究竟的目标。我们修行佛法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个好人,而是为了让自己得到解脱、了悟真理,然后使得其他人也能了悟真理。毕竟,很多慈悲善良的人不一定都是佛教徒。 事实上,即使在动物中间,你也能见到善良、慈悲和关爱的行为。而有些自称是佛教徒的人,即便经过了很长时间之后,却还是既不善良也不慈悲,只是用佛教徒的身份来掩盖自私的行为。 即便是有时表现得善良而慈悲的人也会发现,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并充满耐心是非常困难的。例如,我自认是相当有耐心的,但巴黎的出租车司机以世界最差闻名,他们粗暴地对待乘客,好像搭乘是免费的一样。一天晚上我在巴黎坐出租车,开车的是位粗鲁无礼的司机。他开得很快,然后猛踩刹车,以致我受了伤。我怒火中烧,失去了耐心,却不知能做什么,因为我坐在后排,于是就地小便了。 所以,即便是像我一样,生下来就是佛教徒,也不是一直都有耐心的。 未 完 待 续
  天道的主要支配力量是心理上的执拗——一种自我中心的、精神   天道的主要支配力量是心理上的执拗——一种自我中心的、精神唯物取向的禅修式专注。修行者在这种禅修中是将自心住于某物之上,因此,修行的课题无论看似多么深刻,都被当做实估而非透明体来感受。这类禅修是以深厚的“自我发展”为起点,真正目的与其说是为了创造一处坚固的居所,毋宁说是为了创造居住者的自我意识;有了大量的自我意识,自然再度肯定了禅修者的存在。   这样的修行如能成功,确可产生戏剧化的结果——诸如修行者可能体验启示性的幻象或声音、仿佛深刻的心理状态、身体或精神上的极乐……等。各种“意识的变化”均可经由自觉心的努力而被经验或制造出来;不过,这些经验只不过是仿制品、塑胶花,是人工伪造的假货。   我们也可能执着于某种方法——重复念呪或观想。但这并非真正全神融入念咒或观想,而是你在观想、你在念咒。这种建构于“我”——“我在做这个”——的修习方式,其实只是在发展自我意识而已。   天道是历经艰苦奋斗而实现的,是希望与恐惧的产物。对失败的恐惧与对获得的渴望,一次又一次地升高并逐渐增强;你一下子觉得自己可以成功,而下一刻又唯恐自己会失败——在这两种极端之间反反覆覆,造成精神上无比的紧张。成功或失望对我们而言,太重要了——“这下我完了”或“这是我无比的快乐”。   最后,我们变得兴奋异常,以致于开始丧失希望或恐惧的参考点。我们不知自己的所在及所为,然后,突然一道闪光将痛苦与快乐结合为一,住于自我的禅定绽现曙光,因为如此的大突破、如此的大成就,快乐于是充满了我们的身、心,使我们毋须再去理会希望或痛苦。而我们非常可能将此视为永恒的证悟或与上帝的合一,这时,我们觉得所见到的一切皆美丽、可爱,甚至生命中最丑恶的境况也犹如天堂;所有不愉快、侵略性的事,看起来都是美事,因为我们成就了与自我的合一。换句话说,是自我丧失了它的才智。这是绝对的、终极的迷乱,极端的无明,因此威猛无比。那是一种精神的原子弹——无论就慈悲心来说、就与人沟通方面说、或就跳出自我束缚的观点而论,它都是自我毁灭性的。天道的方式是一步步地愈陷愈深,弄出更多更多的锁链捆绑住自己;我们修行愈精进,制造出的枷锁也愈多。经典中以蜘蛛吐丝自缚为喻,直至窒息而亡方已。   事实上,我们只率及天道之两面中的一面,即精神唯物化的自毁性。然而,天道式的唯物主义也可用于俗世间对精神及肉体之至乐的追求、贪图各种欲望的满足:健康、财富、美丽、声名、德性等一切美事;其做法永远是享乐取向的,意思是在保养“自我”。天道最大的特征是没有希望与恐惧,这是可能藉着专注于感官或灵性方面事务达到的——无论是二者中的哪一种情况,要获得如此非凡的幸福,我们都必须忘记是谁在追求,以及目标是什么。如果我们的野心表现在对世俗的追求上,起先我们追求快乐,然后开始享受为求快乐所做的努力,同时也开始在努力中松驰自己。在到达绝对快乐与舒适的途中,我们开始松懈,并善加利用自己的处境,奋斗于是变成了探险,然后又变成了度假——虽然我们仍走在朝向终极目标的旅程上,但我们却认为每一步都像是在度假一般。   因此,天道本身并不特别苦,因“苦”来自于最终的理想幻灭。你自以为已获得精神与物质上的至乐,于是你沈迷其中;然而突然有东西摇撼你,使你幡然觉悟原来获得的一切并不能持续到永远,你的至乐变得不可靠且不规则了,当你试着将自己推回快乐的状态时,在你心中再次出现希望得以持续的念头。但是业力带给你各种烦扰,以致到某一阶段你对于保持快乐渐次失却信心;终至一日,你突然爆发,感觉被骗了——因为你不能永远留在天道。所以,在业力摇撼你并提供你各种异常状况时,整个过程变成了彻底的失望,于是你埋怨自己以及使你上达天道的人,或责怪将你带离天道者;你愤怒、失望,因为你认为自己被骗了,于是你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转换成了另一种形式——另一道。这即是所谓的轮回,字义是“连续的圆圈”、“漩涡”——在迷惑之海中,旋转复旋转,永无止息。
法王噶玛巴【菩提心比空性还难】大家可能会觉得空性听起来很难、 法王噶玛巴【菩提心比空性还难】 大家可能会觉得空性听起来很难、很深奥,但其实相较之下,“了解空性”比“生起菩提心”简单多了。这样说的话,感觉比较有希望喔。菩提心之所以比空性还难,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空性道理不变,但菩提心要对复杂众生。首先,“空性”虽然听起来很难,很深奥,但是它的道理是一致的,只不过因为我们现在的思维和空性方式都不一样,因此比较难以理解而已,需要改变观念及想法。因此,经论当中,会用很多不同的方式,解释和分析“何谓空性”,让我们更易于了解。 然而,我们一旦认识到空性的道理之后,就会非常稳定了,因为空性本来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 相对于“认识空性”,“菩提心”可就难多了!因为“菩提心”针对的是一切的众生,我们所要关注的每一位众生,本身都有各自的特色、差异,跟我们之间也有着复杂的因缘关系,例如有人对我好,有人对我不好等种种状况。 你们在家人可能比较了解这种种情形,其实现在出家人也了解很多耶。一部律典中提到“出家”,此处的“家”有两种,一种是“小家”,一种是“大家”,当你出了小小的俗家,这是“小出家”,若你能出离整个世间的贪执或名闻利养,对此生起一种厌烦之心的话,才是出了“大家”、出了大大的家,因此现在“出家”,也不太算是“出家”了。 因此,自身和众生之间,也存在着非常多的变数,因此,“要对众生生起平等的慈悲”这件事,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我们往往以为,只要有一丝想要帮助他人的善念,就是具备了菩提心,也常常将那些善良、想要帮助他人的人,称做为“菩萨”,但这其实是错误的,菩提心并不是那么好修的!这是第一个关键原因。 二,空性是理智修行,菩提心是情感修行:第二个关键原因,是因为“理解空性”属于“理智”上的修行,而“菩提心”则是“情感”上的修行,理智上的分析往往能够很果断地进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但情感上的关心,则会受到太多事情的影响,很难一直维持着,很难说何谓对错,很复杂。 因此,我们往往觉得,修菩提心比较容易,赶快去受菩萨戒,而理解空性比较难,只能等上师的加持。但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要发起真正的菩提心,需要很多的训练、累积很多的资粮。 当然了解空性也需要大量资粮,但“发起菩提心”所需要的资粮,可能是理解空性的十倍百倍之多,这不容易,为能生起菩提心,需要很多的磨练,要像是特种部队一样,不断训练自己,可以说是特、特、特种部队,打的不是一般的仗、向一个国家打仗,而是对着宇宙打,这一仗不好打。 因此,必须关注大量的众生,并且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这样说起来就难了。所以,相对来说,“认识空性”是要深入地去了解事物的真相,所以古代大师们也说“理解空性是甚深道,发菩提心是广大道”,就是这个意思。 时间:2016年8月17日下午 地点:印度德里古拉冈凯悦酒店
《法艺》(DharmaArt)——秋扬创巴仁波切 《法艺》(Dharma Art) 比较少见的谈论佛性与艺术关系的书籍,这里看到一些摘录片段。 「法艺」——Dharma Art〔一〕 「真诚真实的艺术──法艺──只是一种无有愤怒侵略性的活动。」 邱阳创巴仁波切传法的重点之一,就是:修行与生命是不能分开的。我们不能把所谓俗世的生活区隔于我们真正的修行;闭关修持固然是极好的,但我们的见地(view)与心态,才是决定我们是否是一个真实行者的因素。正如萨姜米庞仁波切所说过的:「使得我们生活成为精神性的、或属世的,并不是职业生计,而是我们的观点见地。」 创巴仁波切三、四十年前,引进了「法艺」的概念。这是让我们能赏识平凡生活的富足与深刻,以一种感激之情,如实、穿透地看待我们周遭的人、事、物。香巴拉出版社(Shambhala Publication)十几年前出版过一本极精彩的书,「法艺」——Dharma Art,目前尚未有中文译本,以下,则是书后一段介绍文字的翻译,与您分享仁波切湛深智慧的梗概:   「法艺」指的是从觉醒的禅修状况中,源生、创造出作品;它的特色,是直接、不具自我意识、无有愤怒侵害之心态。 创巴仁波切向我们展示,法艺,可以作为一种媒介,让我们能欣赏事事物物如其然之本性,并且以没有挣扎、或想达到什么的欲望,来表达它。 具有法艺之质地的作品,带出情境所反映的美好和尊严──这种尊严,来自于艺术家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各种经验的赞赏之感。 同时,创巴仁波切也提到了艺术家应研习他们使用的素材,发展他们的技能,吸收他们传统里所流传下来的知识、和洞见的需要。 最后,创巴仁波切延伸了法艺的原则,到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他呈显出,为什么任何一个活动,都能够提供一个机会,让我们对现象界的万象纷纭,得以放松、并开放我们自己。
学生:关于我们的文化,艾伦沃茨曾说,我们的文化之所以变得焦虑惶恐,一个原因是我们总以善恶的对立面来看事物,却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我想请问您,佛教认为的邪恶是什么,邪魔又是什么。在我们的历史文化里,有关邪术的东西很多。 秋阳创巴仁波切:为善、恶、邪魔和邪法做定义,和我们关于理智与疯狂的探讨有很深的关联,禅修的主旨就在于此。任何强化自我的情形、维持自我的企图,不管是从自我出发,还是天真的善意——任何为了修炼自我而做的努力,其结果都通往毁灭和彻底、持久的迷惑。这里不存在诛杀自我。在邪魔术士看来,你不会诛杀自我,你诛杀"无我"。 这和修行上的唯物主义有关,我也已经讲了不少。修行上的唯物就是修炼自我。请允许我这样说,一切物质主义的精神修持都是迈向邪魔法术。它会通向邪魔法,实际上也会通向正魔法,反正是魔法,让你从中获得力量。假如你想帮助朋友,你就去帮,假如你想消灭敌人,你就去做。这样一来,即使他人眼中的你是一个力量强大的好人,你却已经拥有邪魔术士的潜质。 问题就在于,你能否把处理“自我”作为修行的核心。你会趋向好与坏,是与非,这就是佛教术语中的“二元对立”。你是谁,完全取决于观察者。没有基点,就不可能衡量事物。不从“零”开始,就不可能数数。所以“零”就是你,你的自我。你从此处建立序号、衡量体系,确立你的各种关系。一旦如此,你就会产生无比强大的好坏、善恶之分。一切事物都基于这个根本参照点而立。所以问题在于你有多少自我,这就是定义善良与邪恶的基石。
学生:关于我们的文化,艾伦沃茨曾说,我们的文化之所以变得焦虑惶恐,一个原因是我们总以善恶的对立面来看事物,却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我想请问您,佛教认为的邪恶是什么,邪魔又是什么。在我们的历史文化里,有关邪术的东西很多。 秋阳创巴仁波切:为善、恶、邪魔和邪法做定义,和我们关于理智与疯狂的探讨有很深的关联,禅修的主旨就在于此。任何强化自我的情形、维持自我的企图,不管是从自我出发,还是天真的善意——任何为了修炼自我而做的努力,其结果都通往毁灭和彻底、持久的迷惑。这里不存在诛杀自我。在邪魔术士看来,你不会诛杀自我,你诛杀"无我"。 这和修行上的唯物主义有关,我也已经讲了不少。修行上的唯物就是修炼自我。请允许我这样说,一切物质主义的精神修持都是迈向邪魔法术。它会通向邪魔法,实际上也会通向正魔法,反正是魔法,让你从中获得力量。假如你想帮助朋友,你就去帮,假如你想消灭敌人,你就去做。这样一来,即使他人眼中的你是一个力量强大的好人,你却已经拥有邪魔术士的潜质。 问题就在于,你能否把处理“自我”作为修行的核心。你会趋向好与坏,是与非,这就是佛教术语中的“二元对立”。你是谁,完全取决于观察者。没有基点,就不可能衡量事物。不从“零”开始,就不可能数数。所以“零”就是你,你的自我。你从此处建立序号、衡量体系,确立你的各种关系。一旦如此,你就会产生无比强大的好坏、善恶之分。一切事物都基于这个根本参照点而立。所以问题在于你有多少自我,这就是定义善良与邪恶的基石。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