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上
a83841365
致敬(Mahaati)玛哈阿提
关注数: 20
粉丝数: 714
发帖数: 29,856
关注贴吧数: 1
《危城》强权即公理。师兄师弟两人去保镖,遇上劫匪。劫匪劫镖失 《危城》强权即公理。 师兄师弟两人去保镖,遇上劫匪。劫匪劫镖失败,问师兄弟两人什么是公理,“他们保的是抢了他钱抢了他老婆的狗 官”他老婆从箱子里逃了出来,那个狗 官跟着追了出来杀了劫匪和他老婆。师弟看不下去了,要去杀那个狗 官师兄拦着说“你这一刀下去镖局三百多口就没命了” 军阀的儿子杀人被捕第二天要被处决,如果军阀的儿子死了就会被屠城,如果放了就对死者没法交代。
能帮我把左边那人P没了吗,谢谢
好长时间没在吧里发贴也不知道发什么。 度假好地方,斯里兰卡。斯里兰卡位于印度洋,海滩松软,浪大水暖。比泰国强多了,第一张是酒店一角,这个酒店都是双层别墅。晚上还跑进一直蛤蟆,院子里有椰子树上面是青椰子。
能帮我把图片下面的水印去掉吗
夏沃巴格西又言:“自相续低劣却愿修高法,是为迷乱;认为他人所 夏沃巴格西又言:“自相续低劣却愿修高法,是为迷乱; 认为他人所修之法很重要,而自己却不修行,是为迷乱; 讥讽他人在造恶业,自己却不断造业者,是为迷乱; 不知自己有巨大的过失,观察他人细微的过患,是为迷乱; 没有回报便不利益他人者,是为迷乱; 见他人受恭敬,自己内心容纳不下,也是迷乱; 对高贵者的慈爱,对**者嗔恨,是为迷乱; 提到来世就心里不高兴也是迷乱; 令他人忏悔过患,却自心狭隘也是迷乱; 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造罪,愿意让人知道自己所作善法,也为迷乱; 只要外在的行为好看,不在乎内在相续的低劣,即为迷乱; 把追求外在的财富当作幸福,就是迷乱; 不从内心上寻求安乐,而从外境寻求安乐,乃是迷乱; 立誓跟随佛陀学习,却随着世间跑,是为迷乱; 身体财富及三世善根回向给一切有情,却放不下我执即是迷乱; 不知亲近恶友乃一切罪业之根本即是迷乱; 不知善友对自己的不满是在利益自己,即是迷乱; 议论世间的事非只能虚度时日,所以不要闲谈; 管理世间政务易增长贪念,所以莫思时政; 不要逾越自己许下的严格誓言,不要太多无意义的表露善行。 应详细观察自相续,再三反省自己。”
之前和一人在别的贴吧扯皮,因为上班忙所以没仔细回复。绝大部分 之前和一人在别的贴吧扯皮,因为上班忙所以没仔细回复。绝大部分的讨论其实都是戏论,因为说出的每句话都可能被自我抓取。法身不可思议只能通过上师获得。
有多少人认真想过下一分钟自己就会死,再也没法和家人一起吃饭, 有多少人认真想过下一分钟自己就会死,再也没法和家人一起吃饭,也见不到自己的宠物了。一起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最恨的东西一下子都没了,就像电视看到一半突然被关掉当下就和一切断绝联系。一切知识,基于二元化对心的认识都没一丁点用处。 我们大多数时候只是对空性或者开悟侃侃而谈。 死亡就是一切都完蛋了,你的生活没了,电视也被砸了。说实话这时你的“开悟”救不了你
夏沃巴格西又言:“自相续低劣却愿修高法,是为迷乱;认为他人所 夏沃巴格西又言:“自相续低劣却愿修高法,是为迷乱; 认为他人所修之法很重要,而自己却不修行,是为迷乱; 讥讽他人在造恶业,自己却不断造业者,是为迷乱; 不知自己有巨大的过失,观察他人细微的过患,是为迷乱; 没有回报便不利益他人者,是为迷乱; 见他人受恭敬,自己内心容纳不下,也是迷乱; 对高贵者的慈爱,对**者嗔恨,是为迷乱; 提到来世就心里不高兴也是迷乱; 令他人忏悔过患,却自心狭隘也是迷乱; 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造罪,愿意让人知道自己所作善法,也为迷乱; 只要外在的行为好看,不在乎内在相续的低劣,即为迷乱; 把追求外在的财富当作幸福,就是迷乱; 不从内心上寻求安乐,而从外境寻求安乐,乃是迷乱; 立誓跟随佛陀学习,却随着世间跑,是为迷乱; 身体财富及三世善根回向给一切有情,却放不下我执即是迷乱; 不知亲近恶友乃一切罪业之根本即是迷乱; 不知善友对自己的不满是在利益自己,即是迷乱; 议论世间的事非只能虚度时日,所以不要闲谈; 管理世间政务易增长贪念,所以莫思时政; 不要逾越自己许下的严格誓言,不要太多无意义的表露善行。 应详细观察自相续,再三反省自己。”
我执的动力是什么或者说那种抓取感是什么。有人说在问题和答案之 我执的动力是什么或者说那种抓取感是什么。有人说在问题和答案之间就是密续,而这之间是一种经验感吗?
7问题仁波切,虽然佛教正在中国兴盛发展,但我们好像已经丢 7 问题 仁波切,虽然佛教正在中国兴盛发展,但我们好像已经丢失了自己的社会价值体系。事实上,现在中国内地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可能就是没有任何真正的精神道路或信仰体系。 | 宗萨钦哲仁波切回答 | 事实上,如果中国人能够用心地保持文化传统的话,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不同,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她有着真正良好的价值基础。我过去对儒家思想持有少许谨慎态度,但现在我认为,儒家思想可以是很好的。 例如,我认为在台湾看到的热忱、人道、善良和责任心应该归功于儒家。当你来到西雅图这样的美国城市,不到一小时就会听到追捕罪犯的警笛声,而在台湾不太会听到警笛,只有垃圾回收车的悦耳音乐。犯罪率这么低一定和儒家有关,当然也和佛教有关。 所以中国人应该珍视儒家的价值,但佛教和道家的智慧也不应被抛弃或遗忘。或许政府、知识分子、政治家、商业首脑以及为人父母者有时仍会利用儒学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但看上去他们确实把道家和佛教遗忘了。 现在,有很多的传言和证据表明中国人正在变得非常物质主义;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和事件发生,有的人以惊人的方式帮助他人,尤其是发生地震或洪水等灾难时。 这表明中国社会有一种始终存在的人性,我们需要更多地去培植它,例如把这些内容放在学校教材里。在中国,有人买下整个小镇,然后把它变成文化遗产保护区,这表明他们看到了某些比一味堆砌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同样,我也听说还有不少人去终南山或其他山里隐居。可能现在你很难相信,但在未来二百年里,将会是这些人把中国独特的品质与价值继续保持下去。 我并不反对戴劳力士表,或购买昂贵的鞋子和皮包。我只是说,中国人也应该播下并培养精神价值的种子。因为如果精神价值缺失,他们就会成为能够用金钱买到的、肤浅而廉价的人,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出一个腐败而低劣的社会。 精神种子可以通过很多小事来完成播种,从品鉴中国茶的香味,到复兴古老的隐士文化,等等。 8 问题 仁波切,可能有这样一些朋友,他们人非常好,总是尽力帮助他人。但他们觉得不需要修学佛法,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与佛陀的教法一致。他们可以仅凭着自己善良的心,不修学佛法而得到解脱吗? | 宗萨钦哲仁波切回答 | 做一个友好、善良、慈悲的人并帮助他人,的确是极好的。但这不是唯一的事,事实上,这并不是佛法究竟的目标。我们修行佛法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个好人,而是为了让自己得到解脱、了悟真理,然后使得其他人也能了悟真理。毕竟,很多慈悲善良的人不一定都是佛教徒。 事实上,即使在动物中间,你也能见到善良、慈悲和关爱的行为。而有些自称是佛教徒的人,即便经过了很长时间之后,却还是既不善良也不慈悲,只是用佛教徒的身份来掩盖自私的行为。 即便是有时表现得善良而慈悲的人也会发现,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并充满耐心是非常困难的。例如,我自认是相当有耐心的,但巴黎的出租车司机以世界最差闻名,他们粗暴地对待乘客,好像搭乘是免费的一样。一天晚上我在巴黎坐出租车,开车的是位粗鲁无礼的司机。他开得很快,然后猛踩刹车,以致我受了伤。我怒火中烧,失去了耐心,却不知能做什么,因为我坐在后排,于是就地小便了。 所以,即便是像我一样,生下来就是佛教徒,也不是一直都有耐心的。 未 完 待 续
中华野生佛教徒 中华野生佛教徒
完蛋打不开了
任何文字都有局限性的原因我觉得主要在于人心的抓取性。不管写的 任何文字都有局限性的原因我觉得主要在于人心的抓取性。不管写的多玄妙都会被心像抓石头一样抓过来。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影评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影评
当你把别人当傻子时,你在别人眼中何尝不是个弱智。现实中都是个 当你把别人当傻子时,你在别人眼中何尝不是个弱智。现实中都是个人顾个人,不存在所谓的无差别大悲。这种慈悲太理想主义了,不过慈悲和自私并不冲突,愤怒或者贪婪也与慈悲不冲突。慈悲更像无奈、无望。 即使再清净的人也会有疯狂甚至残暴的一面,但这不代表他不信因果,事物的两面性没什么可说的。 一些个人想法,看看就行了。
如何祈祷莲师?绕那朗巴的《耳传宝库·第四品益西措嘉之教言》中 如何祈祷莲师?绕那朗巴的《耳传宝库·第四品益西措嘉之教言》中说:“去往山顶、空谷等合意的地方,祈祷呼唤好似头已裂开般,生起厌离出离心,怀着感恩戴德的敬信,豌豆大的泪珠滴滴能清净弥天罪障,这是一大要点。出现觉受,尽力护持。”
十年的格兰花格是分高地和普通的吗?有什么不同? 十年的格兰花格是分高地和普通的吗?有什么不同?
关于狂智 狂智的入门就是绝望,彻底的绝望但不是悲观主义,悲观主义仍有个安身的地方。彻底绝望是脚下失去了立足点,没有中间也没有边界。这不是什么神秘主义也不是进入一个超凡状态比如,幻想自己有一天会有个秃头,脑袋顶放着精光。秃头和脑袋放光根本没用。 狂智不是疯狂,世俗的疯狂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那种疯狂会把一切装入自我的框架,发疯最后只是自我毁灭。狂智不会被任何东西引诱,事情只是自然的发生。 如果有人问怎么证明得到了狂智,说实话证明不了。狂智保证不了什么,在石头上戳个洞或者能飞到天上也没什么用,到最后也可能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打工仔。 莲师据说就是狂智,所以他无处不在。 本来这个帖子是删了的,因为我也不是完全能做到。这个描述就算个参考吧
踏入唯物即陷入唯物,踏入修行即陷入修行。修行之后讨论的都是如 踏入唯物即陷入唯物,踏入修行即陷入修行。 修行之后讨论的都是如何修行,却不会讨论如何做好咖喱牛腩。
也不知道谁画的感觉这么迷信,师徒不应该是这种关系。
看那太阳,太阳光耀灿烂,没有人去擦亮它,太阳就仅是放光照耀。 看那太阳,太阳光耀灿烂,没有人去擦亮它,太阳就仅是放光照耀。看那月亮,那天空,极其美好的世界。不幸的是,我们人类尽力让一切事物受到制约造作,我们试图从无中生有,我们搞砸、搞乱了一切;这就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必须回归日与月,回到龙、虎、狮、金翅鸟(四威严)。我们可以像蓝天、爱人、和云朵那么纯净、美丽。我们不必努力尝试去找到自己。我们并没有真正失去了什么;我们只是需要调整進入。世界的庄严恒常存在。《创巴仁波切》
钟丽缇版《色戒》:满足一千个欲望或战胜一个欲望 再分享一个影评
《诱僧》影评"色"毁了你的修行还是成就你的修行 《诱僧》影评"色"毁了你的修行还是成就你的修行
@菩提清韵不要挖坟,不要水贴,说人话。之前删过你的几个水贴难 @菩提清韵 不要挖坟,不要水贴,说人话。 之前删过你的几个水贴难道你已经蠢到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了,不要以为自己起个好像很有意境的名字叫两句佛号就能满身佛气想当然的成高人了。我对你要求不高,首先学会说人话,其次说话条理清晰。再不济信愿行,老实念佛别到处挖坟能做到吗?做不到就自觉离开这个吧。 别以为佛爷我没脾气,没脾气不现实懂吗。 别觉得我说话难听,你干这**事不是一次两次了。先封三天
修心的一般效果,就是让修行者从希望和恐惧中解脱出来。要修持自 修心的一般效果,就是让修行者从希望和恐惧中解脱出来。要修持自他交换而不求回报。举例来说,我们不应当希望,因为自己的修行,许多非人会聚集在我们四周,服从于我们,并显现神通,然后所有人会因此而臣服,为自己带来财富和影响力。我们要去除所有的自私的想法和外在的动机,例如为他人努力,但实际上是希望自己解脱或往生净土。——顶果钦哲法王言教
分享视频 分享视频
天道的主要支配力量是心理上的执拗——一种自我中心的、精神 天道的主要支配力量是心理上的执拗——一种自我中心的、精神唯物取向的禅修式专注。修行者在这种禅修中是将自心住于某物之上,因此,修行的课题无论看似多么深刻,都被当做实估而非透明体来感受。这类禅修是以深厚的“自我发展”为起点,真正目的与其说是为了创造一处坚固的居所,毋宁说是为了创造居住者的自我意识;有了大量的自我意识,自然再度肯定了禅修者的存在。 这样的修行如能成功,确可产生戏剧化的结果——诸如修行者可能体验启示性的幻象或声音、仿佛深刻的心理状态、身体或精神上的极乐……等。各种“意识的变化”均可经由自觉心的努力而被经验或制造出来;不过,这些经验只不过是仿制品、塑胶花,是人工伪造的假货。 我们也可能执着于某种方法——重复念呪或观想。但这并非真正全神融入念咒或观想,而是你在观想、你在念咒。这种建构于“我”——“我在做这个”——的修习方式,其实只是在发展自我意识而已。 天道是历经艰苦奋斗而实现的,是希望与恐惧的产物。对失败的恐惧与对获得的渴望,一次又一次地升高并逐渐增强;你一下子觉得自己可以成功,而下一刻又唯恐自己会失败——在这两种极端之间反反覆覆,造成精神上无比的紧张。成功或失望对我们而言,太重要了——“这下我完了”或“这是我无比的快乐”。 最后,我们变得兴奋异常,以致于开始丧失希望或恐惧的参考点。我们不知自己的所在及所为,然后,突然一道闪光将痛苦与快乐结合为一,住于自我的禅定绽现曙光,因为如此的大突破、如此的大成就,快乐于是充满了我们的身、心,使我们毋须再去理会希望或痛苦。而我们非常可能将此视为永恒的证悟或与上帝的合一,这时,我们觉得所见到的一切皆美丽、可爱,甚至生命中最丑恶的境况也犹如天堂;所有不愉快、侵略性的事,看起来都是美事,因为我们成就了与自我的合一。换句话说,是自我丧失了它的才智。这是绝对的、终极的迷乱,极端的无明,因此威猛无比。那是一种精神的原子弹——无论就慈悲心来说、就与人沟通方面说、或就跳出自我束缚的观点而论,它都是自我毁灭性的。天道的方式是一步步地愈陷愈深,弄出更多更多的锁链捆绑住自己;我们修行愈精进,制造出的枷锁也愈多。经典中以蜘蛛吐丝自缚为喻,直至窒息而亡方已。 事实上,我们只率及天道之两面中的一面,即精神唯物化的自毁性。然而,天道式的唯物主义也可用于俗世间对精神及肉体之至乐的追求、贪图各种欲望的满足:健康、财富、美丽、声名、德性等一切美事;其做法永远是享乐取向的,意思是在保养“自我”。天道最大的特征是没有希望与恐惧,这是可能藉着专注于感官或灵性方面事务达到的——无论是二者中的哪一种情况,要获得如此非凡的幸福,我们都必须忘记是谁在追求,以及目标是什么。如果我们的野心表现在对世俗的追求上,起先我们追求快乐,然后开始享受为求快乐所做的努力,同时也开始在努力中松驰自己。在到达绝对快乐与舒适的途中,我们开始松懈,并善加利用自己的处境,奋斗于是变成了探险,然后又变成了度假——虽然我们仍走在朝向终极目标的旅程上,但我们却认为每一步都像是在度假一般。 因此,天道本身并不特别苦,因“苦”来自于最终的理想幻灭。你自以为已获得精神与物质上的至乐,于是你沈迷其中;然而突然有东西摇撼你,使你幡然觉悟原来获得的一切并不能持续到永远,你的至乐变得不可靠且不规则了,当你试着将自己推回快乐的状态时,在你心中再次出现希望得以持续的念头。但是业力带给你各种烦扰,以致到某一阶段你对于保持快乐渐次失却信心;终至一日,你突然爆发,感觉被骗了——因为你不能永远留在天道。所以,在业力摇撼你并提供你各种异常状况时,整个过程变成了彻底的失望,于是你埋怨自己以及使你上达天道的人,或责怪将你带离天道者;你愤怒、失望,因为你认为自己被骗了,于是你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转换成了另一种形式——另一道。这即是所谓的轮回,字义是“连续的圆圈”、“漩涡”——在迷惑之海中,旋转复旋转,永无止息。
即使是佛教内部也逃不过炒作,证书,头衔。头衔实在太响亮了,包装又好谁管他有没有真本事。 也可能只是想找个精神寄托就和追星差不多。 我不是针对谁,我说的是普遍现象。
不对美好生活抱有期望,不对任何角度的灵性抱有期望。对事的绝望 不对美好生活抱有期望,不对任何角度的灵性抱有期望。对事的绝望及绝望本身都没有期望,没有安乐窝,无处藏身。这里没有自我催眠,精神慰藉没有立足点。一次次摔落让灵性修持看起来像是自欺。绝妙的理论,无法言表的体验像是一层层蚕丝作茧自缚。
死亡与无死之见 廿三年前,邱阳创巴仁波切入涅。其子嗣暨法嗣的萨姜米庞仁波切,曾于《心的导引》一书中描述他当时亲身的感受: 当我得知父亲病重时,内心如何都无法接受他可能即将死去的事实。他是位伟大的禅修大师与佛法老师;多年来,他在北美这块荒地上遍植佛法之花。他是位伟大的勇士,如果有任何人能避开死亡,似乎应当非他莫属。他的死亡会在我与许多人生命中,留下巨大的遗憾。 父亲临终时,我就站在床边。当时,那整个空间变得强而有力,几乎在放光。我脑海里没有任何念头升起。这情况一直持续好几天,仿佛生命中的实相已转移了。我一生都在听人们谈论死亡,也曾遇见临终或已死去的人。但父亲的死,却似乎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冲击我的心。 他的死让我了悟到自己也会死,以及「人皆会死」的事实。它也摇撼了我以往对于生命抱持的错误观念,并深刻转化了我的人生态度。
人的潜意识总是趋好避坏,因此简单的事情才最难做。心中总有一个 人的潜意识总是趋好避坏,因此简单的事情才最难做。心中总有一个理想的模范,像堆沙堡一样不断的被海浪摧毁不断的从新堆起,努力不停的努力有些人因此发狂。
缺乏自知之明或不顾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是**道的特性。就像一 缺乏自知之明或不顾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是**道的特性。就像一只非常诚恳, 认真的猪,走路时绝不左顾左盼, 只一路埋头嗅过去, 鼻子碰上什么可吃的就吃, 不加任何分辩地勇往直前。 —— 秋阳创巴仁波切
我希望大家都能珍惜周遭的一切。珍惜秋天——这并不是要你得去新英格兰州(New England)去看叶子。珍惜冬天、珍惜夏天、也珍惜春天。你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在发生着。人们的生活里充满了许多事情,包括他们的寂寞。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十分忙碌,不是忙着维护自己的公寓、就是要清扫自己的房子,或是得与朋友聚一聚或聊一聊。随时都有些事情。只要是拥有五官的人,都会接收到一些感官上的回馈。如果你睡过头了,或许你会被卧室窗外的黑色山鸟(blackbird)所叫醒。这个世界并不那么空虚。总是要有戏剧;总是会有闲话;总是有人来访。我们总是在制造一些机会,以便邀请朋友来参加茶会或是鸡尾酒会。这是很自然的情况,尽管它十分吓人、但也非常美妙。—— 秋阳创巴仁波切
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苦恼,就是在家有人养着也会有在家的烦恼 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苦恼,就是在家有人养着也会有在家的烦恼。心态与对事物的看法是第一位的其次才讲学历,工资什么的。 修行还是要面对现实的在网上意淫并没个卵用。
你看那朵花绽放得多么美丽,它的色彩与芳香都没有任何目的,就是这么自然,这一刻它存在,就是这样简单。——秋阳创巴仁波切
发牢骚的文章 有些宗教名人的微博发的竟是些没营养的话题就像一些娱乐明星一样,网络上能够直切要害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人们似乎对这些也不大感兴趣,捧臭脚的到一大批(一些网络老师)。把一些社会上的习惯全带来了,比如堪布啦格西啦仁波切啦看到这些头衔就全围过去了,活该被骗。 发几个放生的图片或者发个某某法师讲经吃素的文章下面一堆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这有意义吗,有意思吗?我看就是吃饱了撑得。 有不少人在家阿弥陀佛到单位就卑鄙无耻下流,禅宗整俩公案玄之又玄的要不就成天在网上装疯卖傻还自我感觉良好。哎,我一拳送你去急诊住几天看你还会不会**。净土宗是这样的?禅宗是这样的?有些所谓的高僧甚至还没在家人修的好。
有好些人喜欢自我催眠好像这就可以逃避痛苦和烦恼,痛苦就是痛苦 有好些人喜欢自我催眠好像这就可以逃避痛苦和烦恼,痛苦就是痛苦玄妙的哲学理论根本起不到作用。这个貌似有点像基督教,在自我之外存在某种神圣的状态(上帝),我们设法将自己投入其中以为这样就可以万事大吉,自己成为神圣的一部分。 然而事实是这个神圣领域并不存在你只是白日做梦异想天开罢了。 任何奇思妙想都骗不过修道,因为人就是道本身。修行是最彻底最实际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存在任何幻想。
我们不断地焦虑着。为什么这样呢?天知道!只因为我们具有本初善 我们不断地焦虑着。为什么这样呢?天知道!只因为我们具有本初善,或天生本具的健全,我们方能感觉其对应部份,不舒适、焦虑、与困惑之痛苦。就如在摄影时,不仅光线是唯一的要素,阴影亦是必要的。—— 秋阳创巴仁波切
不耻下问 互相吹捧是个问题,可能自己不觉得什么但这话挺多了难免飘飘然。没有求学的心,抱着自己的想法不参考别人的意见的人貌似也不少
法王噶玛巴【菩提心比空性还难】大家可能会觉得空性听起来很难、 法王噶玛巴【菩提心比空性还难】 大家可能会觉得空性听起来很难、很深奥,但其实相较之下,“了解空性”比“生起菩提心”简单多了。这样说的话,感觉比较有希望喔。菩提心之所以比空性还难,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空性道理不变,但菩提心要对复杂众生。首先,“空性”虽然听起来很难,很深奥,但是它的道理是一致的,只不过因为我们现在的思维和空性方式都不一样,因此比较难以理解而已,需要改变观念及想法。因此,经论当中,会用很多不同的方式,解释和分析“何谓空性”,让我们更易于了解。 然而,我们一旦认识到空性的道理之后,就会非常稳定了,因为空性本来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 相对于“认识空性”,“菩提心”可就难多了!因为“菩提心”针对的是一切的众生,我们所要关注的每一位众生,本身都有各自的特色、差异,跟我们之间也有着复杂的因缘关系,例如有人对我好,有人对我不好等种种状况。 你们在家人可能比较了解这种种情形,其实现在出家人也了解很多耶。一部律典中提到“出家”,此处的“家”有两种,一种是“小家”,一种是“大家”,当你出了小小的俗家,这是“小出家”,若你能出离整个世间的贪执或名闻利养,对此生起一种厌烦之心的话,才是出了“大家”、出了大大的家,因此现在“出家”,也不太算是“出家”了。 因此,自身和众生之间,也存在着非常多的变数,因此,“要对众生生起平等的慈悲”这件事,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我们往往以为,只要有一丝想要帮助他人的善念,就是具备了菩提心,也常常将那些善良、想要帮助他人的人,称做为“菩萨”,但这其实是错误的,菩提心并不是那么好修的!这是第一个关键原因。 二,空性是理智修行,菩提心是情感修行:第二个关键原因,是因为“理解空性”属于“理智”上的修行,而“菩提心”则是“情感”上的修行,理智上的分析往往能够很果断地进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但情感上的关心,则会受到太多事情的影响,很难一直维持着,很难说何谓对错,很复杂。 因此,我们往往觉得,修菩提心比较容易,赶快去受菩萨戒,而理解空性比较难,只能等上师的加持。但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要发起真正的菩提心,需要很多的训练、累积很多的资粮。 当然了解空性也需要大量资粮,但“发起菩提心”所需要的资粮,可能是理解空性的十倍百倍之多,这不容易,为能生起菩提心,需要很多的磨练,要像是特种部队一样,不断训练自己,可以说是特、特、特种部队,打的不是一般的仗、向一个国家打仗,而是对着宇宙打,这一仗不好打。 因此,必须关注大量的众生,并且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这样说起来就难了。所以,相对来说,“认识空性”是要深入地去了解事物的真相,所以古代大师们也说“理解空性是甚深道,发菩提心是广大道”,就是这个意思。 时间:2016年8月17日下午 地点:印度德里古拉冈凯悦酒店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法艺》(DharmaArt)——秋扬创巴仁波切 《法艺》(Dharma Art) 比较少见的谈论佛性与艺术关系的书籍,这里看到一些摘录片段。 「法艺」——Dharma Art〔一〕 「真诚真实的艺术──法艺──只是一种无有愤怒侵略性的活动。」 邱阳创巴仁波切传法的重点之一,就是:修行与生命是不能分开的。我们不能把所谓俗世的生活区隔于我们真正的修行;闭关修持固然是极好的,但我们的见地(view)与心态,才是决定我们是否是一个真实行者的因素。正如萨姜米庞仁波切所说过的:「使得我们生活成为精神性的、或属世的,并不是职业生计,而是我们的观点见地。」 创巴仁波切三、四十年前,引进了「法艺」的概念。这是让我们能赏识平凡生活的富足与深刻,以一种感激之情,如实、穿透地看待我们周遭的人、事、物。香巴拉出版社(Shambhala Publication)十几年前出版过一本极精彩的书,「法艺」——Dharma Art,目前尚未有中文译本,以下,则是书后一段介绍文字的翻译,与您分享仁波切湛深智慧的梗概: 「法艺」指的是从觉醒的禅修状况中,源生、创造出作品;它的特色,是直接、不具自我意识、无有愤怒侵害之心态。 创巴仁波切向我们展示,法艺,可以作为一种媒介,让我们能欣赏事事物物如其然之本性,并且以没有挣扎、或想达到什么的欲望,来表达它。 具有法艺之质地的作品,带出情境所反映的美好和尊严──这种尊严,来自于艺术家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各种经验的赞赏之感。 同时,创巴仁波切也提到了艺术家应研习他们使用的素材,发展他们的技能,吸收他们传统里所流传下来的知识、和洞见的需要。 最后,创巴仁波切延伸了法艺的原则,到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他呈显出,为什么任何一个活动,都能够提供一个机会,让我们对现象界的万象纷纭,得以放松、并开放我们自己。
“炼心”应该在什么地方练习呢?就在生活当中!就在你面对一切的 “炼心”应该在什么地方练习呢?就在生活当中!就在你面对一切的人、事!处理之后,你就会知道,你的心境是心如止水,还是波涛汹涌?是有功力,还是没有功力?只有自己最清楚。——梦参老和尚
头衔即是真理,证书就是王道。没成名前说话就是放屁成名后放的屁 头衔即是真理,证书就是王道。 没成名前说话就是放屁 成名后放的屁都是名言~
把真理转化为生活。把生活转化为内在。哪怕看起来好像是个彻底反 把真理转化为生活。 把生活转化为内在。 哪怕看起来好像是个彻底反传统的叛逆。 只要他走在内在生命的旅程中。 那就是真正的传统。 他就是觉悟的上师。 ---秋阳创巴仁波切
当时,秋阳创巴走到黑板前,拾起一只粉笔,在黑板右边画了一张图,然后他走回来,问学生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当然,没有人愿意回答那个显而易见的答案。在一段长时间的沉默之后,终于有人举手说“画的是一只鸟”。创巴仁波切回答说:“这是天空”。
当时,秋阳创巴走到黑板前,拾起一只粉笔,在黑板右边画了一张图,然后他走回来,问学生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当然,没有人愿意回答那个显而易见的答案。在一段长时间的沉默之后,终于有人举手说“画的是一只鸟”。创巴仁波切回答说:“这是天空”。
童心 童心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weibo.cn%2F5212268104%2F4176296584035012&urlrefer=e5a7da146b0fb36562d4bc0a89465f46
作为一位佛法老师,你不能永远只表现温和,因为有时候情况并不温 作为一位佛法老师,你不能永远只表现温和,因为有时候情况并不温和。在某种情形下,你也许必须得说,“你快死了,这是事实。”但是这样说就行不通:“喔,我非常难过而且很担忧,七天后你就要死了。”我很肯定佛陀不会如此劳神,造作出这种饱含愧疚感的语言。正相反,佛陀的行为只是映像,完全就像一面镜子。他真实的心理状态是如何,他就如何表达,绝不会努力营造出温馨的气氛,佛陀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正因为佛的这种直率,佛陀的侍者曾经指责佛有智而无悲,了知一切却冷酷无情。—— 秋阳创巴仁波切
学生:关于我们的文化,艾伦沃茨曾说,我们的文化之所以变得焦虑惶恐,一个原因是我们总以善恶的对立面来看事物,却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我想请问您,佛教认为的邪恶是什么,邪魔又是什么。在我们的历史文化里,有关邪术的东西很多。 秋阳创巴仁波切:为善、恶、邪魔和邪法做定义,和我们关于理智与疯狂的探讨有很深的关联,禅修的主旨就在于此。任何强化自我的情形、维持自我的企图,不管是从自我出发,还是天真的善意——任何为了修炼自我而做的努力,其结果都通往毁灭和彻底、持久的迷惑。这里不存在诛杀自我。在邪魔术士看来,你不会诛杀自我,你诛杀"无我"。 这和修行上的唯物主义有关,我也已经讲了不少。修行上的唯物就是修炼自我。请允许我这样说,一切物质主义的精神修持都是迈向邪魔法术。它会通向邪魔法,实际上也会通向正魔法,反正是魔法,让你从中获得力量。假如你想帮助朋友,你就去帮,假如你想消灭敌人,你就去做。这样一来,即使他人眼中的你是一个力量强大的好人,你却已经拥有邪魔术士的潜质。 问题就在于,你能否把处理“自我”作为修行的核心。你会趋向好与坏,是与非,这就是佛教术语中的“二元对立”。你是谁,完全取决于观察者。没有基点,就不可能衡量事物。不从“零”开始,就不可能数数。所以“零”就是你,你的自我。你从此处建立序号、衡量体系,确立你的各种关系。一旦如此,你就会产生无比强大的好坏、善恶之分。一切事物都基于这个根本参照点而立。所以问题在于你有多少自我,这就是定义善良与邪恶的基石。
学生:关于我们的文化,艾伦沃茨曾说,我们的文化之所以变得焦虑惶恐,一个原因是我们总以善恶的对立面来看事物,却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我想请问您,佛教认为的邪恶是什么,邪魔又是什么。在我们的历史文化里,有关邪术的东西很多。 秋阳创巴仁波切:为善、恶、邪魔和邪法做定义,和我们关于理智与疯狂的探讨有很深的关联,禅修的主旨就在于此。任何强化自我的情形、维持自我的企图,不管是从自我出发,还是天真的善意——任何为了修炼自我而做的努力,其结果都通往毁灭和彻底、持久的迷惑。这里不存在诛杀自我。在邪魔术士看来,你不会诛杀自我,你诛杀"无我"。 这和修行上的唯物主义有关,我也已经讲了不少。修行上的唯物就是修炼自我。请允许我这样说,一切物质主义的精神修持都是迈向邪魔法术。它会通向邪魔法,实际上也会通向正魔法,反正是魔法,让你从中获得力量。假如你想帮助朋友,你就去帮,假如你想消灭敌人,你就去做。这样一来,即使他人眼中的你是一个力量强大的好人,你却已经拥有邪魔术士的潜质。 问题就在于,你能否把处理“自我”作为修行的核心。你会趋向好与坏,是与非,这就是佛教术语中的“二元对立”。你是谁,完全取决于观察者。没有基点,就不可能衡量事物。不从“零”开始,就不可能数数。所以“零”就是你,你的自我。你从此处建立序号、衡量体系,确立你的各种关系。一旦如此,你就会产生无比强大的好坏、善恶之分。一切事物都基于这个根本参照点而立。所以问题在于你有多少自我,这就是定义善良与邪恶的基石。
无明不是简单的or问题。无明永远在为自己打算,甚至企图干掉无 无明不是简单的or问题。 无明永远在为自己打算,甚至企图干掉无明的想法。
如果你的修行,只是不断发现他人的问题,那么你所谓的修行又落入 如果你的修行,只是不断发现他人的问题,那么你所谓的修行又落入了烦恼的陷阱;如果你的佛法,只是为了讲给他人,那你所谓的佛法一定会成为世间八法的奴役!没有调伏自己就不可能影响他人,因此要先调伏自己!没有更高超的洞察力、感知力,就无法成就有情众生的安乐,因此要精进修行。――莲师言教
许多人利用禅修来让自己感觉更为良好、精神更为振奋,有些人很喜 许多人利用禅修来让自己感觉更为良好、精神更为振奋,有些人很喜欢心灵探索的概念,因为如果是在探索某样事物,至少生命就有了目标。然而在这里,「探索」却只是不确定性与恐慌之比较婉转一点的说辞罢了。—— 秋阳创巴仁波切
最密的建议则是:无论你感受到什么烦恼,要深入直观,于是烦恼便 最密的建议则是:无论你感受到什么烦恼,要深入直观,于是烦恼便会不留痕迹地消退。如此,烦恼便自解脱了。这是很容易修持的。——莲师言教
如果你认为,并非一切和合或造作的事物都是无常,你认为有某些基 如果你认为,并非一切和合或造作的事物都是无常,你认为有某些基本的元素或概念是恒常的,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情绪都是痛苦的,如果你相信实在有某些情绪是纯然愉悦的,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现象都是如幻而性空的,如果你相信有某些事物确实本具自性而存在,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认为证悟存在于时间、空间及能力的场域之内,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宗萨仁波切
学生:您刚才提到柔和的慈悲,您可否谈一谈不柔和的慈悲,或者说 学生:您刚才提到柔和的慈悲,您可否谈一谈不柔和的慈悲,或者说严厉的慈悲。我曾听闻“想掌握空手道的人必须真正地理解慈悲”,我不太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创巴仁波切:问题在于不要为了仁慈而仁慈。你看,这一切都来自于概念化思维。当我们谈论慈悲,我们就谈到仁慈。但慈悲和仁慈并没有太大关系;慈悲是以充满创意的方式让他人觉醒。真正的慈悲是适宜的沟通,而不是单纯的慷慨和仁慈。所以,一旦你发现一个人开始对他人的仁慈上瘾,你就应当停止,你要把他们敲醒。
如何面对自己的残忍,暴戾,贪婪才是重点吧。装作圣母应该没啥用
划重点 能引起欲求的感官对境是囿限你的系缚,断除这束缚吧!恶语是有毒的武器,管好你的舌头吧!无明是最黑暗的染污,点亮学习与思维的明灯吧!爱人、配偶与子孙是魔罗的诈术,削减你的爱执吧!无论你经验到什么,这些都是迷妄的,让这些经验在原地自解脱吧!——莲师言教
Eric回忆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有一天晚上让侍者秋吉**仁波切准备超荐的仪式,于是就在床边进行,最后法王看了看空中,念诵咒语并弹了响指。几个小时后,有僧人来报不丹国王去世了,他们要求噶玛巴立刻为他举行超荐,因为他对噶玛巴最有信心。噶玛巴平静地回复说,告诉他们我已经做过了。 事后,十六世法王噶玛巴向秋吉**仁波切坦言,今世与我结缘的众生无论善恶,都会在中阴身期间来找我。即使他们已经没有身形,我也能认出他们,他们也知道我是谁因为他们已有神通。如果他们业力清净,就一直可以待到我让他们解脱;否则他们会离开,投生于下一世,永不再来。 CT译自图中英文原文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