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上
a83841365
致敬(Mahaati)玛哈阿提
关注数: 20
粉丝数: 714
发帖数: 29,856
关注贴吧数: 1
秋阳创巴仁波切在1976年Karme Dzong举办的一次研修会上对学生们说:“我们要谈的事情一点也不新奇。其实魔法的秘密早已为你们揭晓:我们需要努力禅修,努力修持,用心学习,增长虔敬心,开发幽默感。说到底,我们必须克服修道上的唯物主义!就是这样!抱歉让你们失望,但是诚实总比虚伪好。 ”
顶果钦哲仁波切与年幼的桑杰年巴仁波切
既然已经有了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敞开,既然恐惧已全然消失,则智慧 既然已经有了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敞开,既然恐惧已全然消失,则智慧的嬉戏便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能量的源头本来就在,无需寻找。你本自具足,非因外物而富足。佛的慈悲是活生生的,所有的交流都生机勃勃,因为其中具有本源的温暖和空间。这是源头,因为这是用之不竭的宝藏,是源源不断地行佛道。—— 秋阳创巴仁波切
提问:为什么有时修行人的「自我」表现得更加严重?是否修行到了 提问:为什么有时修行人的「自我」表现得更加严重?是否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在我执快要被打破的阶段,修行 者有时会显现更加严重的我执?可以这么问吗? 宗萨钦哲仁波切回答: 是的,当然可以。这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这意味着佛法只是进入了他们的头脑,而没有进入心灵。佛法 成了自我的另一个工具。 有时用坏了很多念珠、压坏了很多坐垫的人看上去像是很好的行者,但这只是外表。他们或许曾经把自己关进一间房里,装作在修行,却没有真的修行。这是很常见的。 我的老师们告诉我,精通佛法和修行好的人有两种征象。精通佛法最好的征象就是变得谦逊,修行好最好 的征象是没什么烦恼— 不会激动或愤怒。如果你没有这两种征象,那么你就没有学好也没有修好。 我认识一个堪布,他很博学,通晓仪轨与经文,并且精勤持戒,对自己的学识渊博与戒律清净非常骄傲。他出生于西藏,是个大男人主义者,倾向于看低女性。有时候很难区分他看低女性是因为西藏文化,还是以修 持戒律为托辞,那是他惯于吹嘘的。 同一个寺庙里,我记得有位当地的尼师,她没有名气,也不博学,却每天在寺庙里勤劳地清洗供杯,并准备供佛的酥油灯。这些都是寺庙里琐碎的杂事,没有什 么人愿意做。堪布并不尊重这位尼师。 总之,随着时光流逝,尼师因为健康问题往生了。她走得如此优雅,让我想起佛经里的偈颂,释迦牟尼佛说:「真正追随我的人会像狮子一样死去。」 当我看到 她往生时的状况,没有财产,没有任何要保护的东西, 如此自在,我强烈地忆起了这个偈颂。此后一段时间,这位堪布遭遇车祸而折断脖子,他 没有往生,但已非常接近死亡。从他的示现中,我学到了很多。他很恐惧,因为佛法从未进入他的心灵深处;他很慌乱,他的行为像是不想死却又感到死亡即将来临的普通人,不知道该怎么办。他所有关于无常和死亡的知识都只是停留在理智上;更为难堪的是,他努力隐藏自己的恐惧,因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还是虚伪, 还是想要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但实际上他很在意。 这实在吓坏了我。看到这些,我想假如我最终像这位堪布一样,将会如何?所以,对自我的执着也会在最不可能的人的心里出现。 但是正如问题中所说的,我们开始修行时,有一些修行人的自我也可能表现得更加强大,这是因为自我被引出来,正在反抗呢。这种情况,实际上并不太坏。 ——八万四千问
生起愿菩提心包含无惧地潜入自己的烦恼情绪中,我们会发现,菩提 生起愿菩提心包含无惧地潜入自己的烦恼情绪中,我们会发现,菩提心就在我们一般所经验的痛苦情绪中,也在慈爱与悲心的经验中,由此我们得知,证悟的伟大理想就从自己平常的生活开始。 口头上说:“我要帮助一切有情众生得到证悟和证悟的因!”听起来很冠冕堂皇,但若没有真心诚意,那么从大乘观点来看,这句话也不过是废话罢了。 悲心和慈爱并不是看到有人在受苦,我们就发起某种“神圣的心”或施予什么外在的恩典;慈悲的根本状态超越了“我是慈悲的”的概念,菩萨的行持是慈悲心自然即兴的作为,并非依据“菩萨行应该是什么”的先入为主的意图或概念,菩萨行是自心即兴、自然且当下的经验,许多经典都把这种经验比喻为母亲的爱。 当母亲看到自己唯一的孩子受苦时,那自然的、并非事先设想或预先准备的慈悲心就会生起,母亲并不需要计划或设计她的慈悲心,当她看到孩子,慈悲心就在那儿了;同理,菩萨的慈悲心也是如此自然纯粹,愿菩提心的本质和证悟的伟大理想就像这样,超越了任何造作慈悲的概念。
大多数"修行人"不过是装个样子而已,照样心 大多数"修行人"不过是装个样子而已,照样心胸狭隘。用佛教知识充实自己,自欺欺人。
【敦珠法王.無畏智慧金剛︰幸運者之心中寶】 禮敬上師! 蓮花生大士曾說︰「不要去探究外境的根源,你應探究心性的本源。當你體悟到心性的本源時,你只瞭解一件事,但是所有一切皆因而解脫。如果你沒有體悟到心性的本源,你雖在知道一切,但你沒有一件事是瞭解的。」 當你開始要作心性的禪修時,在坐姿上要留意的是背桿要打直,讓出入息能自然順暢。凝視前面的虛空,眼半開半閉。念及一切如母有情的利益,你要進行直觀普賢王如來之臉——本覺的禪修。 至誠懇切地祈請與烏金上師蓮花生大士無二無別的具恩上師,之後將我們的心融入上師的心,安歇在此安定的禪修心境上。 一旦你的心安定下來之後,你會發現你無法恆久安住在此空性、明晰的本覺上。你的妄念會開始蠢動,就像猿猴般東奔西跳,片刻不寧。此時,你所經驗的不是心的本性,而是妄念!如果你執著於它且隨念奔馳的話,你會發現你會憶起許許多多的事情,會想起各式各樣的需求及計劃種種的活動等等。 就是這種意識活動在過去把我們綁在輪迴裡頭,且無疑的將來會讓我們持續地在苦海中翻騰,求出無期。能夠斬斷此似乎永不止息的妄念暗流,那該有多好啊! 倘若你有辦法掙開這妄念的鎖鏈的話,會發現甚麼呢?這本覺就像甚麼呢?它是空性、清澈、不可思議、輕鬆、自在與喜悅的!它是遠離種種概念束縛,不受各種屬性所羈絆的;它涵攝整個輪迴與涅槃;自無始以來,它是我們本自具足的。我們從未曾離開過它,然而它卻全然不在我們「行動、營求與想像」的範疇之內。 但是,或許你會問,認得此覺性——本覺的臉的情形,就像甚麼呢?雖然你能經驗到它,你卻無法描述它——這就像一位啞巴要去描述他的夢境般,是不可能的!你沒有辦法去區隔安住在此覺性中的你與你所經驗的覺性。當你非常自然、赤裸裸地安住在此廣大、沒有邊際的本覺心性中時,那些片刻都難以休歇的惱人妄念——所有那些帶給你許多麻煩的回憶與計劃等等——都將失去力量!它們會消失在此寬廣、如萬里無雲般的覺性中。它們會破滅、瓦解與消逝。在覺性中,它們的所有力量都會消失殆盡! 你本身確實具足此覺性。它是清激、赤裸的法身智慧。但是,誰能讓你明見此覺性呢?你應將心安於何處呢?你應生起何等的定解呢?一開始,是你的上師將此覺性介紹給你;之後,當你認得此覺性時,你就要自己恆常安住在此心性上。所有輪迴與涅槃的種種現象無非是此覺性的展現。你只要將心安住在此覺性上即可!就像是大海的波濤一般,它自大海中升起,最後也消失、融入此大海;相同地,所有的妄念最後也會匯歸覺性中。對它們終將消融「要産生定解」,如此你將發現你會處於一種完全沒有「禪修者與禪修對境」的境界——完全超越禪修的心境。 噢!在此境界中,或許你會認為應該可以不必再禪修了吧?但是我必須告訴你,你還是必須繼續禪修下去!光認得此覺性並不能讓你獲得解脫。從無始投胎受生以來,我們的心被無明與染習塵封己久;在這漫長的迷糊期間,我們的每一刻皆成為妄念可憐的奴隸。而且當你壽終正寢時,你會投生於何處是一點兒也不確定!你會隨業遷流,受無量苦。這就是為甚麼你必須繼續禪修以安住在心性上的原因了。 一切智法王龍欽巴尊者曾道︰「你或許能認得你的心性,但如不借著禪修以熟悉地安住於此的話,你就像是在戰場上被遺棄的嬰兒一般,會被你自己的妄念敵軍牽著鼻子走。」 以一般通俗話來講︰所謂的「禪修」,是指藉由任運自然、恆久地專注,日益熟悉地安住在本初不捏造的心性上。它意味著熟悉於於此本覺心性靈光獨耀,如此煩惱與執著會自然剝落。 我們要如何熟悉於安住在心性上呢?當你在禪坐時,妄念來任由它來,不必視它為敵人;當它們生起時,就在生起時鬆坦而住。相反地,若妄念沒有生起,也不必緊張擔心它是否會生起,你只要在此無念的境界中安歇即可。倘若粗重的妄念倏地在禪坐中生起時,要認得它是很容易的。但是細微的心續暗流,卻往往是事後才警覺到它的存在。而這個就是我們禪修的竊賊,所以恆常保持極為明朗的觀照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倘或無論在上、下座,行、住、坐、臥中,你皆能恆常安住在本覺心性上,那就對了! 偉大的蓮花生大士曾道︰「雖然有一百件事情被解釋,一千件被告知,你只要掌握一件事即可。瞭解一件事,所有一切悉皆解脫,安住在你的本覺心性上。」 往聖前賢也曾說過︰如果你不作禪修的話,你無法獲得定解;如果你作禪修的話,你將獲得定解。但是,這會是何種定解呢?倘若你以一種堅毅、喜悅的心境來禪修的話,一些安住在本然心性上的徵兆會出現——對二元熟悉外境所孳生的強烈執著會逐漸減弱,對苦樂、順逆、希懼等所生的煩惱纏縛會日益消逝,你對上師的虔誠心及其所給予的口訣之信仰會與日俱增。 直到有一天,你緊繃、二元能所對立的態度會如蒸氣般蒸發消失,你將到達一種黃金與石頭、食物與垃圾、天神與魔鬼、善與惡、天堂與地獄悉皆平等一味的境界。但是在你達到這個境界之前(當你還陷入二元的意識境界裡),善與惡、佛國淨土與地岳、苦與樂、業與果——這些對你而言都是真真實實的! 如同偉大的蓮師曾云︰「我的見地比天空還高,但是我對業果的抉擇取捨比粉末還細。」所以切勿放浪形骸,聲稱自己是偉大的大圓滿禪修者,而實際上只是一名滿口臭酒味,整天在不良場所廝混的劣漢! 具足清淨虔信與三昧耶誓句的穩固基礎,並以堅毅、喜悅、不鬆、不緊的心境來禪修是極為重要的。倘若你能完全放下今生的俗務與營求來禪修的話,你確能證得深奧大圓滿的不共成就!為什麼要等到來生呢?你可以在現今當下直登本初城堡。 這是我如心中血般的告誡。請謹記在心,須臾勿忘!
《觉者》这是完整版的。 《觉者》这是完整版的。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v.qq.com%2Fplay.html%3F%26vid%3Da0555h002cg%26ptag%3D1.sina%2523v.play.adaptor%25231%26__t%3D1%26_out%3D1&urlrefer=0227ff12d43f980b0160573c2009a4e9
《觉者》的正片来了,上次发过预告的 《觉者》的正片来了,上次发过预告的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v.qq.com%2Fplay.html%3F%26vid%3Dj0550lm8791%26ptag%3Dv_qq_com%2523v.play.adaptor%25233&urlrefer=9ae91891f352d86926d3a78252dd96ee
一天一天过的还挺快,想想挺可怕的。 一天一天过的还挺快,想想挺可怕的。
བཀའ་ཐང་བསྡུས་པ་ བཀའ་ཐང་བསྡུས་པ་བཞུགས། 蓮師传简短版 འགྲོ་བའི་མགོན་པོ་ཨོ་རྒྱན་སྤྲུལ་བའི་སྐུ༔ 眾生怙主鄔金蓮花生 ཞིང་ཁམས་གནས་མཆོག་གང་དུ་བཞུགས་གྱུར་ཀྱང་།༔ 今日無論您於何方剎 ཐུགས་རྗེ་མྱུར་མགྱོགས་ལྡན་པའི་ལྕགས་ཀྱུ་ཡིས༔ 迅猛如雷慈悲之鐵鉤 བདག་སོགས་ཁྱེད་ཀྱི་གདུལ་བྱར་གྱུར་པ་རྣམས༔ 攝受我等您徒之眷屬 འཁོར་བའི་ཆུ་བོ་ཆེ་ལས་བསྒྲལ་ནས་ཀྱང་༔ 渡過苦難輪迴之大海 ཨོ་རྒྱན་མཁའ་སྤྱོད་གནས་སུ་ལམ་སྣ་དྲོངས༔ 祈求引往空行剎土中 ཨོཾ་ཨ་ཧཱུྃ་བཛྲ་གུ་རུ་པདྨ་སིདྡྷི་ཧཱུྃ༔ 嗡阿吽班雜古汝貝瑪斯地吽 འདི་ཚར་རེ་བཀླག་ན་བཀའ་ཐང་ཆེན་མོ་དང་ཕན་ཡོན་མཉམ་མོ༔མངའ་བདག་ཉང་རལ་ཉི་མ་འོད་ཟེར་གྱི་གཏེར་མའོ།། 誦此祈請文ㄧ遍,功德等同念誦蓮師傳記ㄧ遍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不再把自己当做神圣的典范同邪恶宣战。避免自欺,修行才开始
每天成長一點點 我們都希望成為真正的修行人。那成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具有與一般世間人截然不同的觀念。一味地抱持著世間觀念不放,是不可能成為修行人的。因為不同的觀念只會將人們領向不同的道路與終點:世間的觀念使我們不斷流轉於輪迴,而佛法的正見則會將我們引向一條脫離輪迴、邁向解脫的道路。 然而,我們必須要明白,具有佛法觀念並不意味著以一個宗教的觀念取代現代的觀念。學習佛法最主要是要尋求實相——認清什麼是真理,什麼是謬誤;什麼是真實,什麼虛妄。我們必須要反復深入思維這些問題,直至我們心中對此有些許理解為止。因此,若想成為一名修行人,我們必須透過如此的思維,使我們的心與看待事物的方式逐漸地轉變。 以種果樹為例,首先我們播下種子,然後細心培育,接著種子會經歷一個抽芽、生枝、開花、結果,直到最後果實漸漸成熟的過程。沒人可以在種下種子的當口就收穫果實。當然,不同的樹木,其生長的速度也各不相同,有些樹需要花上好幾年才能結出果實,有些則能在播種的當年就碩果累累。但毫無例外地,它們都必須經歷一個生長轉變的過程。同樣的,心轉變的過程也是如此,若我們的心不經歷這樣一個漸次的轉變,我們是無法成為真正的修行人的。 2015年1月13日,尼泊爾創古瑟卡閉關中心
理想主义派不上用场
当你更加放松,并且欣赏你的身体和心灵的时候,你便开始接触了你内在的本初善。因此愿意开放地面对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对你自己生起温柔,可以让你正确地看清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潜能。—— 秋阳创巴仁波切
空性既不存在主体,也不存在客体 空性既不存在主体,也不存在客体。感知者与感知都不存在。在灵性的探索中,只要存在明确的基底,就会变成艰难用力,这是一种刻意的渴望成就的态度,这种努力就会变成被设定的努力——有想法的努力,有理论、概念的努力——它将持续制造轮回式的思维,这已不再是灵性的道路了。—— 秋阳创巴仁波切
修上师瑜伽的可以看看这个 修上师瑜伽的可以看看这个http://tieba.baidu.com/p/5291347117?share=9105&fr=share&see_lz=0
究给企谦仁波切开示——上师瑜珈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究给企谦仁波切晚年,对弟子的开示。这篇文章可看出老仁波切对弟子的关爱,在圆寂前殷重恳切的对弟子叮咛,一而再,再而三的把上师瑜珈的重要和弟子们开导。原文是究给企谦仁波切讲藏文,之后藏翻英、英翻中,我们希望能够尽量保持究给企谦仁波切的原汁原味,因之这篇开示和其它文章有些许不同,但愿大家能从这篇文章了解到修行的精随。 究给企谦仁波切简介 一代宗师——究给企谦仁波切,于二零零七年一月二十二日上午六点四十五分于尼泊尔那澜唐的闭关房示现圆寂。仁波切的一生不但是位持戒精严的修行者,也是一位通晓佛教哲理、文学、诗、历史、天文学的学者,更在佛法的修持上,是位有高证悟的大师。 究给‧企谦出生于神圣的戒氏---夏鲁‧库香的家族。一九二八年,究给‧企千仁波切九岁时,第十三世观音喇嘛认证他是那烂陀寺的法座持有者。 究给仁波切自坐床直到圆寂为止,他始终精进的持守比丘具足戒,以及菩萨戒和密乘誓戒,他是圆满持守三种戒律的殊胜上师之一。究给‧企谦仁波切被视为无上的神圣上师。因为他的弟子包括法王观音喇嘛及萨迦法王,他传授过不共道果等许多殊胜珍贵的教法给观音喇嘛,传授密续总集给萨迦法王。 萨迦‧崔津法王曾如此赞叹究给‧企谦仁波切:「有许多人因听闻经典而证得智慧,有些人因思惟佛法而证得智慧,只有很少数人因修行而证得智慧。而究给‧企谦仁波切则证悟全部三种智慧。我们应深庆自己具足如此圆满的因缘能见到究给‧企谦仁波切,这件事本身就是种伟大的加持。」 每当一位伟大的上师往生,弟子们人人感到悲凄、心碎,其他的上师、喇嘛们也痛悼明师殒落。每当有大修行者往生,我个人总会深深惋惜。其实在一位大修行人往生前,总会有若干征兆出现,而且往往透过占卜的方式可以得到证实。 当一位具德上师往生时,所幸总会有与他有关系亲密的其他上师可供弟子们依止。大家一起祈请、念诵经咒,从而获得加持与法益。就我们的传承而言,每当有大修行者往生,通常都是举行金刚瑜珈母仪轨有关的法会。 事实上,上师往生只是回入法界净土,我们无须过度悲伤。上师既然已经示现回归净土,所有的喇嘛及弟子们只须一心祈祷,上师的加持法雨必然遍洒一切具信弟子。我个人也会为弟子们祈福。 所以当我们的上师舍报之时,我们虽然难过,却应保持心情平静。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努力修上师瑜珈。只要我们在这种时刻精勤修持上师瑜珈,必然会得到上师的加持,感受到瑞相,因而信心增上,与上师的法缘更加紧密。如果在上师往生后及时尽速进行闭关修法,则必能获得更大的法益,吉祥圆满的觉受也会在修法过程中出现。 每当有大成就者往生时,弟子们必须一起祈请上师迅速倒驾慈航。例如,顶果钦哲仁波切若干年前往生,不久便又转世回来。同样地,乌金活佛以及其他许多喇嘛也在往生后又转世回来。弟子随侍上师的期间可以累积许多功德,当上师往生时,弟子可将所有的功德回向并祈请上师乘愿再来,如此上师则可能迅速转世回来引领弟子。同样重要的,弟子们之间要保持良好友谊及和谐气氛,这样也能促使上师早日转世再来。 虽然上师已经往生,不要觉得他已离开你。你的上师现在在清净法界,任何动静他全都知道,他也了解你的处境。不要觉得你的上师如今已离开你,上师仍如以前一般与你同在。他会庇佑你直至永远。 当上师已往生清净法界,弟子如果修持上师瑜珈,将继续获得上师的加持,并且随着你的精进而加持力持续增加。 所有弟子们都十分精进,因之上师内心愉悦。我也将为你们祈福,并将你们的功德回向。上师深深感念你们的精进,不愿弟子心怀沮丧。最重要的是,上师藉由持续的加持弟子,来示现与弟子同在的喜悦。因此,修持上师相应法功德最大。 上师与弟子的关系根据密咒乘教法,上师与弟子的关系应情同父子,弟子视上师如父。传统上,父母完全信任子女,子女也全然信赖父母。弟子对上师的信赖也如同亲生父亲一般。理论上,上师的学养与成就可以令弟子获益甚大,但是若能真正对上师生起铭心刻骨的敬爱,就必须以个人的体验为基石。 同样重要的是,弟子同侪之间应亲如兄弟姊妹,共享无与伦比、刻骨铭心的契合情谊。将上师与金刚兄弟视同父母及兄弟就是最佳的持守三昧耶戒方式。假如我们能开始专注于这些与上师相应相契的种种要诀,我们的信心必然增长。 维持上师与弟子关系有三种戒律:小乘、大乘、及金刚乘戒。护持戒律、保持戒律清净,即是维护上师与弟子的关系,这也是一切戒律的根本。诚敬持守戒律时,上师即父,弟子也成上师之子。 这三种戒律,小乘、大乘、金刚乘戒,就是上师与弟子间神圣的承诺。戒律代表弟子从上师所领受的纪律及训练,这些承诺将护持彼此的关系。简而言之,上师与弟子间若能随时维持正面态度,则一切契合,上师的悲愿及功德事业也会实现。 三种戒律的精髓就在于上师是慈祥的父亲而弟子则是虔敬的孩子。有了这种关系,弟子对上师的信心和敬爱将持续增长并且开花结果。 如同孩子的一切都来自父母,弟子必须经常想着自己拥有的任何特质─如出离心、清净心、爱与慈悲、信心与虔诚、学识与智慧等等都是尊贵上师所赐予的。当你向上师祈请时,应如是祈祷:「我拥有的一切都是来自上师。」我非常感激我的上师,因为我拥有的一切都来自祂的加持。密咒乘传统中,所有成就的根源就是上师。 上师瑜珈与破除我执 佛陀说痛苦的来源是无明,无明有许多种类,其中之一就是自我的执着,我执导致显现出一种骄傲,意味着自己比他人重要。 我们不断愈来愈看重关于自己的思维、情绪、观念和表象等,这就是我执。不论我们认为自己是个好人或是很糟的人,我们都会在思维或感情上认为自己非常重要,因此这里隐含了微妙的我慢。这种我执与我慢会导致自私的行为。 大乘佛法的驯心教法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慈、悲、喜、舍、自他交换以及菩提心的禅观。所有的这些禅观法门可以有利地帮助我们灭除私心,并且减少我执。 更重要的是,自我的观念本来就是个妄想,然而,我们可能在自己心中持有定见,牢牢抓住不肯放。这种执着自我,是执着一个「我」的观念。由于我执,我们不断历经循环不已的情绪,只因为一切都回归同样的参考点─我们的意念与自我表象。 这个参考点就像个磁铁,吸引我们所有的妄想和苦恼。它是个意念和表象,认为我们自己是个可下定义的身份,也就是独立的个体。为了开发内心的定慧,我们就必须转化这个自我的参考点。 如果我们想要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骄慢的妄念─就是依止上师。我们修持上师瑜珈时,与上师合而为一,也就是当上师融入自己时,我们的身、语、意与上师融合一起,住于空性。在空性中,无自我也无个人的参考点。 只要我们一想到自我,马上就会显现其他与我们相关的他人以及现象。如同金刚瑜珈母仪轨中解释的,以父精母血结合而生起的本初无明为基础,我们接着便依恋某些事物而对其他一些事物感到嫌恶。 从这一刻开始,我们的生老病死等等整个制约的生命在经验中展开。其实,一旦没有自我,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说是「我的」。我们就不会依恋他人或其他事物。一旦我们并不执着任何人或事物,我们就也不再有任何令我们执迷的亲友或嫌恶的仇敌。反之,我们会体验到怨亲平等的境界,跳脱希望与恐惧的牢笼。这样,个人便挣脱一切的紧张,从一连串的忧虑和悲痛中解脱。一旦个人的自我是空的,其他一切也都是空的。能所皆空。 要跳脱执着自我的苦恼,只有依止上师。当你与上师合而为一且住于空性时,你惯常的自我执着就消失了。你与上师的身、语、意融合一起。你惯常的身、语、意消失于空性,你也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身、语、意,与诸上师及本尊无二无别。 我们观想上师以及自己为本尊的形相,目的即是为了要断除我执─也就是执着一个自我的意念。这样可以去除我们只注重自我惯常的身、语、意的邪见。修持上师瑜珈不但可以清净我执的迷惑更可以去除对俗世及众生的执着。 信心与敬爱:上师净观 三世一切诸佛都是经由依止上师而得证悟,透过修持上师瑜珈与上师融合为一。若不修持上师瑜珈则无三世诸佛。释迦牟尼佛肯定是依赖修持上师瑜珈,否则他也无法证悟。佛陀有自己的印度教师,但过去无量劫他生生世世是无量诸佛菩萨的弟子。上师瑜珈就是真正的证悟之道,修持上师相应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具足信心与敬爱。 藏地伟大的上师不计其数,藏传佛教的每个教派都有开山五祖,如宁玛五祖、噶当五祖、萨迦五祖、噶举五祖、格鲁五祖等共二十五位。每一位大师都是经由修持上师瑜珈而得证悟。 这二十五位创建西藏佛教的大师都曾示现成就的瑞相,例如把普巴杵插进岩石,在坚实的岩石上留下掌印及脚印等等。科学家已经做出可以切割石块的机器,然而这些大成就者却是经由证悟空性而创造奇迹,例如密勒日巴可以乘着太阳光飞上天再回到地面。 如果我们视上师为凡人,我们将只会获得凡夫的加持与福慧;假如我们视上师为已圆满证悟的佛陀,我们则得到无上正觉者的福慧。即使上师没有甚么特殊的福德成就,只是个单纯的人,弟子观想上师为某一本尊也能得到本尊的加持。有个故事,曾有一妇人虔心向狗牙祈请─因为妇人相信它是佛陀的舍利,因之妇人得到佛牙的加持。要知道,修持能开花结果一定要靠信心。 假如我们希望提升及增长修持上师瑜珈的成果,加强信心与敬爱是绝对必要的。信心与敬爱再加上如何觉察清净明光的教法,就能悟入真正的法性,体察到万象的本质。能否开悟就在于信心是否具足,因为信心正是所有修行证果的种子。种子熟了就会发芽、成长、最后结成果实。 反之,如果没有信心,不论你如何在见地上努力观想与上师的心融合一体,你仍然接收不到上师智慧的加持。信心是上师瑜珈修持成就的根本,可以直接导向证悟法身。信心与敬爱就像沃土中的种子,有一天终会开出智慧的果实,也就是即身亲证道果。 如果我们希望增长及提升信心,我们就不能将上师视为凡夫,而要视上师为已证悟的觉者或本尊。这是一种修持真实观照的法门。一般而言,僧众都会把上师想成尊贵的寺院住持或阿罗汉的形相;修持菩萨道的大乘行者通常则观想上师为某尊菩萨;密教行者则观想上师为已证悟的觉者或本尊。我们可以观想上师为本尊以法身或报身的形相示现,如金刚持。 修持金刚瑜珈母时,我们要观想上师为金刚法佛,或勇父金刚法佛,或胜乐金刚,或金刚瑜珈母。喜金刚传承中我们则观想上师为金刚总持或喜金刚。就这样,我们从真实观照开始,以完全的清净心观想上师及其周遭境界。如此,信心的根本就是上师─以圆满正觉之形相示现─的清净见。 以清净见观想上师,我们的信心与敬爱自然增盛。合格的上师会恒常以本尊的身、语、意示现自己;上师的身即本尊,语即咒语,心则明空不二。 就这样,上师一直保有本尊的清净观,并且具体示现本尊的特质。上师同时以加持和开示的方式将本尊的特质传授给弟子。假如上师已经圆满本尊的修持,并且将教法教授予弟子,上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清净的观照。 为何吾人常说最重要的是清净的信心与敬爱?因为佛法中所有一切禅修的成就全都依赖上师。无论我们研读佛教经典(闻)、思惟佛理(思)或修习禅定(修),没有信心与敬爱就无法证悟佛果。我们应视信心为一扇通往佛法证悟的大门,而清净见则是信心的根本。 即使上师是个很单纯的凡夫,没有杰出的福慧,只要是弟子视之如本尊,透过信心,弟子也会得到本尊的加持。就像孩子的特质都是来自父母,不是吗?而修行者的特质也是来自上师。在密教修持过程中能有任何成就都是透过上师的加持,而加持则来自弟子严格持守神圣的戒律,也就是与上师间的三昧耶誓言。 大体而言,本尊修持可分自生本尊和对生本尊两种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观想上师,为何如此说呢?对修行者来说,三世一切诸佛所有的资粮都体现于弟子的导师,也就是我们慈悲的根本上师。如果没有根本上师,我们无法听闻到佛陀的名字,更无法真正了解佛陀的教理。每一位伟大且尊贵的开悟者都曾依止上师。因此,吾人常言,想要开悟证果,最为重要的关键就是上师。 我们的根本上师本身即融涵所有的伟大上师、诸佛,以及开悟的圣贤。一切佛法的根源集于上师一身。不论我们想的是佛陀或本尊,都不该将他们与根本上师区分开来。或许祂们示现千万种不同形相,基本上祂们都是一体的,也就是慈悲的根本上师。我们一定要将上师视为光体,祂可以化光融入弟子心中。这样,弟子的心与上师的心结合一体,无二无别。 信心 佛陀教法提到三种信心。首先是真诚的信心。某些人刚刚遇见一位上师,或与上师相处不久,就由于前世因缘而油然生起了信心。密勒日巴第一次只是听到玛尔巴的名字时就生起了自然的信心。 大体说来,很多西藏人都有这种真诚的信心,也获得许多法益。虽然他们可能并不了解上师的福德智慧或佛法的细节,却深信这一切是存在的,信心自然而然生起。因为周遭的亲友了解佛法的特质,他们自然对上师及教法心生赞叹。因此他们能够获得许多的加持。 反之,有些人没有信心,如同烤焦的种子,以后结不了果实。如果你种下烤焦的种子,或许会生根长枝,终究结不了果。同样的,如果没有信心,吾人生命中灵性的种子则无法现前,也无能结果。 真诚的信心并不等同于迷信或盲信。那澜陀寺开山祖师隆顿(Rongton)大师在其大作《般若智禅修次第》中提到有些人相信乳牛是个宝石。事实上,乳牛祇会产乳而已,但是这些人看到乳牛却相信它是个珍贵的宝石,这就意味着这些人只有盲信,完全不了解信心真正的特质。 因此,为了培养信心,我们就必须对于能让我们产生信心的福德智慧真正加以了解。如果我们的信心没有知识作为基础,可能一听到旁人说乳牛是个珍贵的宝石,就信以为真。 渴仰的信心是由真诚的信心发展出来的。先有了真诚的信心,我们赞叹上师及三宝,也渴望了解并且获得这些福德智慧。当渴望更强烈时,渴仰的信心便油然而生。我们细细思惟上师的福德智慧,渴望能浸润其中,并打从心底见贤思齐,渴望自己也能亦步亦趋。这就是渴仰的信心。渴仰的信心对吾人帮助甚大,特别是接受来自上师及传承祖师的灌顶加持。 经由认知了解及渴仰的信心,对开悟者的福德智慧更具信心,我们则获得第三种信心,有把握的信心,也称为知道根源的信心。我们已钻研上师及三宝的福德智慧,且经由渴仰而得到加持,我们自己也因此获得一些经验与觉受。我们发现,原来信心多是来自我们的经验。在上师身上看到的福德智慧,透过上师的加持以及吾人的精进勤修,我们也能在自身找到些许。 这时候信心自然而然生起,不需要靠禅修而激发出来。这种自然产生的信心正是抵达「有把握的信心」阶段的征兆。此时不再需要经由研读高僧传记或学习开悟者的行谊来思惟上师的福德智慧。透过修持,这种信心会一直与你同在。 有些教法中,最后的这种信心也称为不退转的信心,也就是当我们经验并体会到上师的福德智慧就存在自身中,不假外求,此时吾人自自然然能够视上师为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透过上师与三宝的加持而得到证悟,于是就产生了不退转信心。 上师瑜珈 灌顶其实是接受上师与传承祖师加持的一种仪式。不论我们修持的某种特别上师瑜珈,上师瑜珈仍然是接受上师、传承祖师、本尊等等加持的一个简要、不繁的方式。和修持上师瑜珈相较之下,灌顶时,透过降临俱生智而领受加持的过程是繁复许多的仪式,虽然意义是相同的。如果我们把上师瑜珈修得很好,领受加持的经验与接受灌顶并无分别。 从上师的传示心性、加持及教法得到法益时,我们更加对上师恩情感激与孺慕,上师相应于焉如花盛开。于是我们就亲身体悟到上师加持的法益。 领受到加持与否端赖爱敬与信心。刚开始,我们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且独一无二的觉受,内心生起一种崭新的感动或情操。所谓加持其中的一个意义就是感受到启发,内心充满喜悦与启迪。 藏文的信心 (mogu)包含两个字mopa意为感到爱慕,而gupa则是敬仰。因此信心的意思是景仰爱慕。 祖师传记中经常提到这些大师对其上师的渴仰与敬爱。他们常提及领受上师加持时热泪盈眶、毛发直立、全身颤抖等等。 修持上师瑜珈不是只诵念祈请文,念诵时如果能够生起渴仰与敬爱,便可做为增长信心的媒介,更可获得法益。尤其应该切记,透过传承的加持力,行者才能得证悟。如果没有体验到加持力的流注,就无法领受修持的真正法益。 一但在灌顶或自修时开始接受到这些加持,我们即应忆念起根本上师对我们心性本质的开示。自修时,先以虔敬渴仰之心向上师祈请,接着领受灌顶并将上师融入自身,我们将感受到同样的加持。 即使一个人觉得他自己只是一介凡夫,只要他能从可以真正开示圆满正觉本性的上师处领受到真实心性本质的传授,即使是凡夫也必能体验到法益。由于已领受到清净俱生智的开示,瑜珈行者便更加热切地会更精进修持,并且对教法的内涵更具信心。有了这样的切身体验,我们便更加明白上师福德智慧的真义,也更深切感激上师以其不可思议的慈悲心开发了弟子的佛性。 这些只是行者从真实的心性开示得到无限法益的几个举例而已。一但从自己的体验中了解上师的福德智慧,我们就会对上师生起大敬慕。当我自己每次听到我的根本上师─丹巴先遍宁波仁波切─的名字,立刻热泪盈眶,内心充满敬爱。我亲身体验了解上师的福德智慧,因为我修持他的教法,得到他的加持,而体悟到他的慈悲心。 加持:俱生智降临 心性有各种不同的诠释,萨迦派主张轮涅不二,噶举派是主修大手印,而宁玛则教授大圆满,不过这些都是同一本质。 萨迦班智达曾解释,在萨迦传承中,「大手印」指的是具德上师灌顶时,弟子体认俱生智降临的当下。这就是我们传承「大手印」的根源,也就是俱德上师的启发。 而当我的根本上师─丹巴先遍宁波仁波切─给予灌顶时,通常会产生一些迹象来显现他的祈福加持。具德大师如丹巴仁波切灌顶时,在俱生智降临的当下,许多人会身体摇晃、跃起或哭泣,有些则到处走动或喃喃自语,总之灌顶时会发生很多特别的迹象。 当弟子经历这些迹象时,丹巴仁波切则会指示他们体认心性。丹巴仁波切就是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来教导弟子直指心性。透过降临俱生智确实是传授内在智慧明觉很了不起的一种方法。正如萨加班智达所说:「我所传的『大手印』就是在灌顶的当下,对俱生智的体悟。」 上师灌顶时可能发生的迹象不胜枚举,就像我经常在丹巴仁波切灌顶时看到的,许多人感受到极大的加持力。领受灌顶时,有人哭泣、有人唱诵、有人摇晃或甚至手舞足蹈,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表情。既然有如此多种不同类型的人,个个依循不同的修行方式,因此弟子们体认的加持力也个个不同。 不管大众表达体验的方式千差万别,丹巴仁波切都会接着给予开示心性的本质。此时,丹巴仁波切通常会说:「Rigpa rang ngo toh!」意即「留神,体认心性!」他可能接着说:「就安住在这当下。」 杰贝喇嘛带着他的外甥和我们一起领受丹巴仁波切传授空续总集大灌顶。杰贝喇嘛的外甥是位堪布,且为哦巴寺院住持。每次丹巴仁波切给予灌顶,当传授至降临俱生智时,杰贝喇嘛的外甥都会哭喊或摇晃,显现许多不同的加持迹象。 杰贝喇嘛不免要苛责他、戳戳他或敲打他,告诉他别在人前演戏。杰贝喇嘛会斥责他的外甥,动手摇晃他,然而丹巴仁波切都会说:「不要骂他,不要打他,他不是在演戏,他正在领受心性的开示,接受灌顶的加持。」 丹巴仁波切通常会接着说:「不要管他,他正在领受俱生智的加持,我们现在必须告诉他要体认明觉智。」或说:「他正在体悟俱生智,让他安住在明觉智的体认之中。」 丹巴仁波切灌顶时,弟子们有许多特殊的方式来领受加持。有些人会摇晃,有些则从座上升起,飘浮空中。丹巴仁波切有位出家的独眼龙侍者,每次灌顶时都会从地上飘浮至空中。有人会把他的坐垫来回移动以显示他离开了地面。其他人也会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灌顶中由地上升起。 有些弟子在加持力下降时会飘至空中约十八英吋,开悟更高者则上升至两约三呎或更高处。我也有过这些经验,虽然我不知道我到底离地多高。对我而言,所有的平常觉知都止息了,在那当下,我只体验到上师的开示,并且有无限的加持。 只要一有弟子发生这些迹象,丹巴仁波切立刻会说:「现在要看清楚你自己体悟的本质,这是你自己的智慧明觉,看清楚了!」弟子接受加持时,丹巴仁波切真的能够适切的传示心性。 如果有人问起,当蒋扬钦哲旺波、蒋贡康楚或蒋贡洛德旺波灌顶时,是否也发生同样的现象,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否则传承从何而来? 有人可能会问,灌顶时加持的本质为何?在灌顶仪式中,俱生智或者降临加持的当下,吾人会终止凡夫的思维,且清楚地意识到正在领受加持。当下显示俱生智,透过上师的直指心性,弟子得以体悟。接着上师会解说要弟子从此刻起安住在那样的境界。 弟子从丹巴仁波切处获得俱生智降临的加持时,仁波切都会说:「要内观心性!」他其实是说:「不向外求,而是要观照心性本源。」弟子领受加持,同时俱生智的体悟也呈现。然而,除非弟子依照上师指示内观自心,否则可能无法证悟。光是呈现智慧是不够的,弟子还必须体悟才行,因此,我们必须依止上师的指示。 有时候丹巴仁波切会透过手势或眼神来传示甚深见地。仁波切灌顶时,到了俱生智降临的时刻,有人会不由自主地大叫,这是俱生智降临的迹象之一,也就是加持的征兆。 俱生智降临时,平常的觉知终止,平常的观念思维也暂停。这时,丹巴仁波切通常会一再地明示心性,重复几个简单的词语,安住当下!安住在心性本质中! 我自己经常有这些体验,每次的体验之后,会生起更深刻对上师的渴慕与敬仰。在维持见地的同时,真的会生起更深刻的信心与爱敬。感受加持力的同时,并不会阻碍对见地的观照,观照见地时也不会阻碍对加持力的感受,两者互不妨碍,而且相得益彰。 以上这些现象在具德上师如丹巴仁波切、息哦仁波切灌顶时都发生过,我曾亲眼目睹。虽然我不是才德兼备,却拥有这些传承,其加持力对我们每个具信弟子都非常的有效。 领受加持时,我们会对上师感到极大的信心与爱敬,不自觉地流下泪来。有人可能体验到空与乐,并且安住于空性的境界中。即使在我们的时代,加持力的体验也确定会发生。能在当下领受加持的人当可体悟心性并且安住其中。 我已从许多伟大且神圣的上师处得到许多教法,然而,即使我们已领受这些加持和口传,大家仍需各自在自修时将其内化,转化入自身。
修持佛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除 修持佛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除生命中「所有」的磨难和痛苦,实际上这也是无法做到的。修持佛法的目的,是用以消除我们生命中最大、最根本的痛苦,也就是「内心的烦恼」。 ——大宝法王噶玛巴
有些人不论听闻什么法都会拿来为"自我"服务。就算讲的口吐金莲,玄妙无比也不过是用来坑蒙拐骗。邪教如此"佛教商人"也是如此。 把自己的龌龊晒在太阳下似乎很难以启齿,面具戴久了很怕见到自己的真面目?
泰森 泰森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weibo.cn%2F2492465520%2F4143451090110540&urlrefer=8d3855c639928ab2369a550fee8373ce
班嘉巴格西对自己教诲:“行者, 班嘉巴格西对自己教诲:“行者,即使今天的寿命无法确保,也不要作长远的打算。 行者,对幻化般的肉身不要产生我执。 行者,不要对无二的法界自性产生二取执着。 行者,对没有如实证悟的有情,应观修慈悲心。 行者,在短暂的今生中,应为生生世世打好基础,应发起精进修行的决心。”
其實慈悲和空性是同時產生的。我 其實慈悲和空性是同時產生的。我要告訴你們,為什麽慈悲對於證悟空性來說是很重要的?一般人很少去仔細思考過。我們沒有仔細去思考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看了太多的中觀、般若這方面的書,在那些書里都講到修行空性有許多方法。那為什麽我要強調慈悲對認識空性是重要的?因為慈悲是唯一能帶來平等的方法,而平等就是空性最重要的本性和精華。 ---宗萨钦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授予小朋友們一個 宗薩欽哲仁波切授予小朋友們一個非常浪漫的教法:當你生氣,孤單,沮喪時,請觀想把天上的太陽含在嘴裏,並呼一口氣,發種子音"滴.滴.滴......”108遍,之後把太陽吞下去,這樣你就獲得了太陽的能量,就會開心起來。另外,他還告訴小朋友們說,一定要對他人友善對別人好,這是一個將來你會吸引人的特質,不要相信那些LV,Prada,那些沒有用。
你对某事物生气,想要摧毁它,但 你对某事物生气,想要摧毁它,但同时你也在自我毁灭;嗔恨转向摧毁自己,当你想逃离时已经太晚了,你就是愤怒本身,所以无处可逃,你不断和自己纠缠,这就是地狱的形成。— 秋阳创巴仁波切
轮回的本质就是痛苦这是现实,不 轮回的本质就是痛苦这是现实,不能假装没有痛苦。 短暂的快乐也只是痛苦减轻后的感觉。 有时候很想放纵自己但除了满足自我就没什么用了而自我是满足不了的,因为画饼不能充饥。 修行不能自欺,欺人也不要期盼奇迹发生。 窍诀,就是不断的练习。 浮躁不在了修行才刚刚开始。
《大幻化纲密续》中说,“究竟本 《大幻化纲密续》中说,“究竟本性被念头的形成所遮蔽。” 众生遗忘了究竟,也就是他们自己的本性。究竟本性像太阳,现象像从太阳射出来的光束。如果能认识到这一切的光束,这些现象,都来自太阳,就是就是究竟本性本身,这就是当下完全证悟。但不觉醒的众生并不认识光束是哪里来的,背向太阳,不去看光束的泉源,反而看向光束的落点。 他们开始产生一种概念,认为外面有客体,里面有主体。接着,当五种感官将“客体”连向“主体”,这就产生渴求和排斥。六道轮回的种子已被播下,从中便长出婆娑轮回的三世。但在这过程中,迷惑的现象从来就没有和佛性分开过,因为佛性永远遍满每一位众生以及一切现象。 正像全世界所有的山脉、大洲以及一切其他都存在于无限虚空之中,同样地,一切现象都在佛性之中现起。虚空能让整个宇宙在它之内现起,但虚空不需要向在它之内现起的任何现象表现自己。同样的,觉醒的诸佛不需要用任何方式现起。但因为在成佛之前所许下的强烈愿望,以及众生对他们祈请加持所创造的缘,使诸佛自然以不同的方式现起,根据众生的需要而帮助众生。 所以说,证悟和迷惑的现象同样都包含在究竟本性之中。但这究竟本质从来不会被相对现象的迷惑所污染或遮蔽。 像是内在究竟本质的灿然表现; 心的本性是内在究竟本质的智慧表现。 究竟上师——现象与心融成一味 自然驻于己内。 啊哈!喜哉! ——选自《顶果钦哲仁波切简短开示选集
觉醒大乐的障碍 觉醒大乐的障碍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v.qq.com%2Fx%2Fpage%2Fq%2F1%2F6%2Fq0530nm4i16.html%3F%3D&urlrefer=3bfe7235c731e0db8f44d94de892717e
蓮花生大士有兩位重要佛母,長壽佛母曼達拉哇、解脫佛母益西措加。蓮花生大士的化身有五大伏藏法王,以及大伏藏師百名,小伏藏師千名多吉林巴是五大伏藏王之一,多吉林巴的佛母---協嘎多結措,受到蓮師的佛母益西措加的加持化身而來。 康卓慈玲球瓏是協嘎多結措的轉世,也是第二世宗薩蔣揚欽哲確吉羅卓的夫人。她是靈性圓滿的瑜伽女,也是公認的西藏佛教最重要的女性上師之一。 康卓慈玲球瓏是第二世宗薩蔣揚欽哲•確吉羅卓仁波切偉大的靈性之源,宗薩蔣揚欽哲•確吉羅卓把一切教法都傳授給了康卓慈玲秋瓏佛母,在偉大的蔣揚欽哲•確吉羅卓圓寂後,佛母依然住在他的舍利塔旁邊,以表達對上師不死的虔敬心,她一直過著清明、獨立的生活,專注于修 法。第二世宗薩蔣揚欽哲確吉羅卓永遠的活在她的虔敬心和生命中,從來沒有分開過。 欽哲佛母康卓慈玲球瓏已於2011年五月三十日過逝於Lerab Ling 索甲仁波切與烏金多傑仁波切都同時俱在其旁, 親證欽哲佛母康卓慈玲球瓏於去逝時最候一刻, 顯現出一位了不起的大圓滿成就者所具之最終成就。 照片中可看出欽哲佛母遺體化虹光縮小的情況
障碍并非意指它会阻止任何事。它 障碍并非意指它会阻止任何事。它是障碍,同时也是工具,它可以什么都是。笨拙的农夫会将自己的垃圾丢弃,而向其他的农夫买肥料;干练的农夫会忍受恶臭及脏污,收集自家的垃圾做成堆肥,到时候再将它播撒在自己的土地上以滋养庄稼,这就是善巧的方法。早安各位。
第42任薩迦法王 大寶金剛仁波切開示 問:一般居士不能像出家人般修學那麼多佛法,光是接受灌頂、守持戒律、每天修法幾個小時,有可能即身解脫嗎? 第42任薩迦法王 大寶金剛仁波切:開悟之因不僅只是灌頂和念誦,還有更多。我們可以作身業和語業上的修持,但最主要的是修心。意業比身、語業更重要。假如你執著現世,不論你接受多少灌頂、念誦了多少咒語以清淨語業,以世俗發心進行的修持都不會有太大效果,也不會轉化為成佛之因。 所以,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培養正確的動機,即生起出離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具足此等發心,並如法修行──不僅是口頭念誦,更要理解及觀想儀軌的內容,其後作正確的迴向。 修持應該包括前行發心、正行修持、結行迴向。具備這三者,才是完整的修持,藉著這種修持才能達至佛位。其實成佛之因並非只是修習儀軌,還需要善心、利益有情、幫助眾生。凡此種種皆屬於佛法修持,均為成佛之因。
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年-约前188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的一个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月护王)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这位月护王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月护王在位后期又击退了当时亚洲最强有力的希腊皇帝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孔雀王朝是第一个统一印度的政权。  在孔雀王朝建立的时代,正是中国春秋战国的中后期,从社会形态和面临的矛盾上来讲是相似的。孔雀王朝的建立就是在反抗入侵的希腊人的战斗中脱胎的。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灭亡波斯帝国之后,侵入了西北印度;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大帝因炎热的气候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驻扎当地。 在公元前317年,摩揭陀国一名刹帝利贵族,名叫旃陀罗笈多的青年,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击败了马其顿人的部队,并宣布了印度的自由。之后他率军推翻了难陀王的统治,掌握了政权,建立了孔雀王朝。而到了第三代国王阿育王时,孔雀王朝更是达到了鼎盛,统一了整个印度(南部少数地区除外),成为当时南亚次大陆最为强大的国家。从完成统一的时间来看,古印度的孔雀王朝要比秦王朝早四十多年。 孔雀王朝最鼎盛时除印度半岛南端以外,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南至迈索尔,东起阿萨姆西界,西至兴都库什山,都并入了孔雀帝国版图。而且这个王朝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早在第一代月护王时就已经拥有3万骑兵、60万步兵、9000头战象。毫无疑问这是一支强大的军队,也正是凭借它孔雀王朝征服了其他多个邦国,结束了诸国林立的局面。从军事上当时的印度并不弱于中国的秦汉王朝,何况旃陀罗笈多还亲自打败过强大的马其顿人。 在文化上,特别是阿育王时期积极推广佛教对外宣传,文化繁荣,宗教事业极为发达。同一时期的中国则是百家争鸣,但尚未实现统一,因此在前221年之前的孔雀王朝应当说是当之无愧的亚洲强国,无论军事、文化、宗教还是经济。
【我们无法知道什么样的因缘在等 【我们无法知道什么样的因缘在等待着我们】 问:没有宗教信仰或者崇尚物质主义的人也不相信佛教中因果和缘起的概念,您对此有何看法? 答:没有宗教信仰或者崇尚物质主义的人并不是不相信因缘,只是他们对于因缘的理解有限,因而只相信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因缘。他们不能接受全部的因缘,那是小小的心识弄不懂、想象不到,也够不着的。换句话说,他们或许能理解经历了家庭悲剧的儿童为什么长大后会变得抑郁,但他们不会去想这个人最初为何选择出生在那样的家庭。 再比如,父母送孩子去上最好的中学或大学,希望最后孩子能找份好工作。父母们相信自己已经尽一切可能来创造有利条件— — 有利的因缘,但很多时候,孩子依然没能找到好工作,或者第一天上班就被诊断出胰腺癌。父母或许会认为这很不公平,他们会痛苦,会怪罪他人,或许还会变得愤怒,尽管自己都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愤怒。这说明他们忘掉了隐性的因和缘,那些因缘可能是在过去世中累积的。 所以,仅仅片面地而不是完整地理解因缘,使得人们陷入各种各样的希望与恐惧之中,并最终引向痛苦与悲伤。 我有个澳大利亚朋友,她是位坚定的女同性恋者,也是女权主义者,性格强势,思想活跃。有一次她来不丹看我,我在那里有位侍者,是个年轻羞涩的不丹男孩,他很少和别人交往,从来都不外向,当然不是讨女孩子喜欢的男生。那时候我旅行在外、回到不丹以后却找不到那位侍者,因为他和这位女同性恋者成了情侣。几个月之后,她甚至怀了他的孩子。渐渐地,她的发型、香水、穿着打扮等都从以前简练的男孩子气变得很女性化。 所以,我们无法知道什么样的因缘在等待着我们。有很多出人意料的事,就在生命的下个路口。对于普通人的心识来说,因缘是无法预测的。 ——宗萨钦哲仁波切《八万四千问》
【不管发生什么,不要把它当真】 损失和挫折的本意并非是真的痛苦,只是游戏而已。 它是说你因为不如意而有点恼怒, 也就是我们一生都在经历的小事情, 和真正的痛苦无关。 我们并非永远如意,并且总是为此而失望。 如果我们把钱花光,或撞到某人的车子, 我们就会憎恨某物、某人、甚至自己。 这不是真的苦,只是困扰罢了。 这整个方法就是在处理和转化各种困扰, 把它们当成通往开悟的旅程。 我们不是在谈根本痛苦。 我们的问题之一, 就是把整件事情看得太严重了, 西方人尤其如此。 人们把整件事情太过於复杂化, 并且不知如何以正确的心态玩游戏。 这不是个大交易,施受法是交换, 你终于全盘接受, 在签名栏上签自己的名字。 这是很轻松的场面,死亡也是如此, 记住这一点,帮它编个口诀。 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不会把这一切当真。 不管出现什么,都不把它当成最终的问题, 而是骤然生起、来来去去的暂时现象。 这显然需要长期的思和修。 一个人不可能没有预先计画旅程、 调顺自己的心态,就修持这个法门。 基本上来说, 他需要对空性的体验有些许的了解。 空性完全没有根据地作为起点, 所以任何在无根据地之处发生的事,都变得调顺可行。 这个法门其实非常强而有力。 无论如何,我十几岁时认为它是如此, 那时真的让我法喜充满。 它非常直接、简单和有益, 尤其当你面临困扰时。 ——秋阳创巴仁波切 《心如野马:转化烦恼的修心七要》
【不管发生什么,不要把它当真】 【不管发生什么,不要把它当真】 损失和挫折的本意并非是真的痛苦,只是游戏而已。 它是说你因为不如意而有点恼怒, 也就是我们一生都在经历的小事情, 和真正的痛苦无关。 我们并非永远如意,并且总是为此而失望。 如果我们把钱花光,或撞到某人的车子, 我们就会憎恨某物、某人、甚至自己。 这不是真的苦,只是困扰罢了。 这整个方法就是在处理和转化各种困扰, 把它们当成通往开悟的旅程。 我们不是在谈根本痛苦。 我们的问题之一, 就是把整件事情看得太严重了, 西方人尤其如此。 人们把整件事情太过於复杂化, 并且不知如何以正确的心态玩游戏。 这不是个大交易,施受法是交换, 你终于全盘接受, 在签名栏上签自己的名字。 这是很轻松的场面,死亡也是如此, 记住这一点,帮它编个口诀。 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不会把这一切当真。 不管出现什么,都不把它当成最终的问题, 而是骤然生起、来来去去的暂时现象。 这显然需要长期的思和修。 一个人不可能没有预先计画旅程、 调顺自己的心态,就修持这个法门。 基本上来说, 他需要对空性的体验有些许的了解。 空性完全没有根据地作为起点, 所以任何在无根据地之处发生的事,都变得调顺可行。 这个法门其实非常强而有力。 无论如何,我十几岁时认为它是如此, 那时真的让我法喜充满。 它非常直接、简单和有益, 尤其当你面临困扰时。 ——秋阳创巴仁波切 《心如野马:转化烦恼的修心七要》
第十六世法王噶玛巴少年时候与第十一世大司徒仁波切,摄于1938年 Vajradhara Rangjung Rigpe Dorje, the 16th Karmapa with the 11th Tai Situ Rinpoche,1938.
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自称为佛 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自称为佛教徒,其实心都“没有准备好”。最好的结果,我们是个虔诚的佛教爱好者就已经很不错了。 我们幻想自己是走向解脱的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虔诚地供养上师,虔诚地供养三宝,把家里佛堂装点得非常的庄严,出钱出力的对出家人迎来送往,努力放生,在道友面前特别是上师面前,尽量表现出自己的“寂静柔和”。但实际上呢,我们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在浪费自己的生命、金钱来换取幻想中的“大福报”。充其量,我们只是一个上师邮票搜集者或者说佛法搜集者。 你努力的供养上师,精进布施是因为你听说财富从布施中来,你是为了求财。你努力的取悦上师,只是因为你把上师当做你私人的护法神,财神或者说随便什么神,就是没有把上师当做上师。想和上师搞好关系,是希望得到上师的特殊加持 某些披著袈裟的人有意无意间,故意只教大家如何供养,如何给红包。并且在现实中我们也会看到那些有意无意的人缓缓的微笑着看着你沉甸甸的红包说:哦…呀呀,这样做功德很大呀,很随喜你的功德呀。然后“慈悲”的为你祈福。带走他的红包后,他并不会真正关心你来见他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否对佛法有深入的了解,你是否正信还是迷信。 他给你含蓄的讲曾经某一世,你和他是师徒,他又含蓄的讲你的未来一定会成就,但就是不想知道你现在当下的修行如何。如果你问一些教法上的专业问题,他会微笑的久久的看着你而不说话,而你竟然认为这是最有“密意”的开示,并且“恍然大悟”的故作惊叹说:哦,原来是这样,然后和他一起矜持的微笑。 你为什么会碰到这些红包大师?因为你自己想和佛法做生意!记住!是你自己!是你在购买佛法!不是别人在贩卖佛法!是你因为自己的贪欲,希望通过布施、供养获得更大的福报。你打着供僧的旗号去做的这场交易,所以你不能怨天尤人。 最殊胜的供养是法供养,如果对方没有给你任何的教法,只关心你的红包,你如何修法供养呢?如果对方只关心红包而不是你的解脱,你认为你可以通过和这种人的交换获得世间的任何利益吗? 所以,假如我们真的认为自己是个佛教徒,应该知道佛教徒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自他的解脱。我们应该真的问一声自己:我的心准备好了吗?
《苦》 在佛教传统中,痛苦共分为三类:行苦、坏苦与苦苦。“行苦”是不如意、别离与寂寞等一般性的苦。我们很孤独,我们无法再长出脐带,也不能说我们的出生:“那只是预演。”那已是既成的事实。因此,只要有不连续与不安存在,痛苦就无可避免。 “行苦”是瞋恚导致的普遍挫折感,这与你是个有礼或粗卤、快乐或不快乐的人全不相干。只要我们想抓住自己的存在,我们就会绷紧全身的肌肉来保护自己,这就引起不舒服,因而使我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稍有不便。即使我们能够自给自足,拥有大量的钱财、食物,有住所与同伴,仍免不了有这些小东西从中作梗,它们在我们不断地保护与遮掩之下,仍然露出破绽。我们必须时时警戒以免出错,但我们并不确定究竟怕出什么错;似乎有一种普遍性的共识:有某件事我们必须保密、某件事绝不能搞砸、某件难以言谕的事——那是非逻辑的,但对我们仍构成某种威胁。 因此基本上,不论我们多么快乐,我们仍然谨慎小心并因此感到愤慨。我们并不真正想被揭穿、不真正想面对这东西——不管它是什么。当然,我们可以试着将这种感觉合理化:“我昨夜没睡好,所以今天觉得不大对劲;我不想做困难的事,因为我怕做不好。”但是这种自我开脱并不生效。担心犯错以致于造成自己的气愤以及企图隐藏。我们对于那些不想示人且难以言说的私密部分感到愤怒——“如果我能甩掉这东西的话,我就会轻松自在了。” 这种根本的苦以数不尽的形式呈现:失去了一位朋友的苦、必须攻击一位敌人的苦、赚钱的苦、谋求证件的苦、洗碗盘的苦、担负责任的苦、感觉有人在背后盯着你的苦、自觉不够能干、不够成功的苦,以及各种人际关系的苦……。 “行苦”之外,另有感受自己正肩负重担的“坏苦”。有时你感觉很自由,似乎重担消失了,你不必再继续支撑下去了。但是这种苦与不苦、神智清明与错乱之间的一再变换,其本身就是痛苦的;再加上负荷重担,更是苦不堪言。 最后就是第三类的“苦苦”。你已经缺乏安全感,对自己的地盘没有把握;此外,便更因担心自己的处境而胃溃疡,在赶去医生那里治疗的时候又撞伤自己的脚趾——抗拒痛苦只会增加其强度。 第三种苦,一个接一个很快地充满你的生活。首先你感到基本的“行苦”,接着是变换的苦——从苦、不苦又回到苦,然后是“苦苦”——所有生活上的不如意之苦。 你决定去巴黎度假,盘算着可以尽情享乐一翻,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你的法国老友出了意外正住在医院里,他的家人都很难过,因此无法照你预期的那样接待你,你只好改住旅馆,可是负担不起住宿费,你的钱很快就要花光了,于是你决定去黑市换钱但却上了当;这时,你那出事住院的朋友忽然不喜欢你了,觉得你很讨厌,你想回家又走不成,因为天候恶劣,所有的班机都停飞了——你真是绝望透顶。每小时、每秒钟对你都很重要。你在飞机场来回踱步,你的签证马上到期,因此必须尽快离开法国,但最糟糕的是很难向机场官员解释清楚,因为你不会说法语。 这种状况是司空见惯的。我们恨不得赶快除掉自己的苦,但却发现痛苦反而有增无减。痛苦是非常真实的,我们无法装作很开心、很安全。痛苦是我们经常的伴侣,它们持续不断——苦苦、行苦、坏苦;我们追求的是永恒、幸福或安全,但实际的生活感受却充满了疼痛与苦难。 秋阳创巴仁波切
以忿怒时为例,并不是说你要真的 以忿怒时为例,并不是说你要真的跑出去见人就打。那似乎是在满足“我”的需要,不是在适当地暴露你的忿怒,而适当地暴露忿怒就是如实看清忿怒的激烈本质。这一点通用于在各种情况下的暴露自己。问题是要如实看清情况的本质,而不是要有所作为。—— 秋阳创巴仁波切
缺乏福德,你会生活的非常好——那种世俗的幸福...... 宗萨仁波切: 缺乏福德难以修行! 缺乏福德, 你会生活得非常好——那种世俗的幸福——你会很幸福,一直都很好, 生命中不会出现任何突发事件击碎你的世界观、价值观,把你推到佛法里面。 没有任何事情出现把你唤醒。 缺乏福德, 你不会对现有的世界有任何怀疑,会认可现有的一切,从不思索是否真的如此。 接受现有的一切,尊重现有的规则。从不怀疑世界的真实性。 缺乏福德, 会认为轮回很精彩。而沉溺其中。 你会每天忙着体会不同的人生,忙着毫无意义却自以为有意义的事,你会认为苦是人生的要素。 你无法想象无苦的状态。 缺乏福德, 你不会接受烦恼有可能被彻底根除的观点。 你甚至想一下没有烦恼的人生就会抓狂。 对证悟缺乏向往。也不会有想要了解一下佛法的念头和机会。 即使偶尔有,也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你纷乱的生活和念头淹没。 缺乏福德, 无法发现自己的无知,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不会发现人类的局限。 缺乏福德, 即使你开始阅读一些佛法书籍,也不会向佛法投降, 会挑剔地审视佛法,会试图和无常作战,和无我作战,然后被打的灰头土脸。 缺乏福德, 会崇敬那些不值得崇敬的人,会赞叹那些不究竟的世俗智慧。 缺乏福德, 会满足于看书学习佛法而不是找个老师。认为凭借自己的智慧足以理解佛法。 缺乏福德, 你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有上面的想法。 你会认为老师是多余的,直到你看到这段话时,还是不以为然。 缺乏福德, 你会认为你读懂了《金刚经》。 会认为那些资深佛教徒都不真的懂佛法, 会认为你不需要去制造福德,因为《金刚经》里说:福德是不存在的。 缺乏福德, 你不会认为自己需要老师,也不会遇到真正的老师。 缺乏福德, 就不会有人抢走你的家产,让你有机会思索无常,从而走进佛法。 缺乏福德, 你会满足于现状,你会认为给佛教老师写几封电子邮件讨教就能得到佛法的真谛; 你不会认为自己需要一位看得见摸得着和你面对面的人类佛法老师。 更缺乏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去亲近老师的动力。 你会认为过去的那些大师们为了求法所做的努力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身上,你会认为那些都是神话。 缺乏福德, 即使伟大的上师曾经和你面对面,你也会错过。 缺乏福德, 即使你遇到真正的老师你也不会喜欢,因为他不是那种会满足你“自我”的人。 而精于满足你“自我”的人通常都是骗子。 那些对你微笑的都是想从你兜里掏钱的 (譬如你去珠宝店,那些店员绝不会说你不爱听的话,因为她们希望你买最贵的珠宝), 而真正的老师只关心你的证悟不关心你的钱包。 所以,他只说你该听而非你爱听的话,但你该听的话你一定不爱听。 所以,缺乏福德,你不会有勇气和这样的老师共处。 缺乏福德, 即使你有机会接触最伟大的法师,你也只会希望从他那里获得一点加持,而非佛法。 你会祈求他摸一下你的头撒点水,然后就心满意足地离开。 甚至不会有请他为你开示佛法的念头。会认为这就是佛教的全部。 缺乏福德, 会以是否吃素而不是以他是否具备佛教的见地, 做任何事情是否以佛法为唯一的考量,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佛教徒。 缺乏福德, 会认为佛法应该是免费的。 会为你应该不付出任何东西而得到珍贵的佛法。 谢天谢地,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荒唐的想法,如果每个人都认为佛法应该是免费的, 那么最后将没有任何人能免费得到佛法。 缺乏福德, 会以为头衔和学养修证是挂钩的,如果某人有仁波切或法师头衔, 就会想当然地认为他一定很有修证。 你会尊敬那些有头衔的人而忽视那些没有头衔的人, 事实上,头衔并不证明任何问题,它既不能证明一个人的修证,也不能证明他有菩提心。 缺乏福德, 家产,让你有机会思索无常,从而走进佛法。 缺乏福德, 你会满足于现状,你会认为给佛教老师写几封电子邮件讨教就能得到佛法的真谛; 你不会认为自己需要一位看得见摸得着和你面对面的人类佛法老师。 更缺乏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去亲近老师的动力。 你会认为过去的那些大师们为了求法所做的努力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身上,你会认为那些都是神话。 缺乏福德, 即使伟大的上师曾经和你面对面,你也会错过。 缺乏福德, 即使你遇到真正的老师你也不会喜欢,因为他不是那种会满足你“自我”的人。 而精于满足你“自我”的人通常都是骗子。 那些对你微笑的都是想从你兜里掏钱的 (譬如你去珠宝店,那些店员绝不会说你不爱听的话,因为她们希望你买最贵的珠宝), 而真正的老师只关心你的证悟不关心你的钱包。 所以,他只说你该听而非你爱听的话,但你该听的话你一定不爱听。 所以,缺乏福德,你不会有勇气和这样的老师共处。 缺乏福德, 即使你有机会接触最伟大的法师,你也只会希望从他那里获得一点加持,而非佛法。 你会祈求他摸一下你的头撒点水,然后就心满意足地离开。 甚至不会有请他为你开示佛法的念头。会认为这就是佛教的全部。 缺乏福德, 会以是否吃素而不是以他是否具备佛教的见地, 做任何事情是否以佛法为唯一的考量,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佛教徒。 缺乏福德, 会认为佛法应该是免费的。 会为你应该不付出任何东西而得到珍贵的佛法。 谢天谢地,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荒唐的想法,如果每个人都认为佛法应该是免费的, 那么最后将没有任何人能免费得到佛法。 缺乏福德, 会以为头衔和学养修证是挂钩的,如果某人有仁波切或法师头衔, 就会想当然地认为他一定很有修证。 你会尊敬那些有头衔的人而忽视那些没有头衔的人, 事实上,头衔并不证明任何问题,它既不能证明一个人的修证,也不能证明他有菩提心。 缺乏福德, 家产,让你有机会思索无常,从而走进佛法。 缺乏福德, 你会满足于现状,你会认为给佛教老师写几封电子邮件讨教就能得到佛法的真谛; 你不会认为自己需要一位看得见摸得着和你面对面的人类佛法老师。 更缺乏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去亲近老师的动力。 你会认为过去的那些大师们为了求法所做的努力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身上,你会认为那些都是神话。 缺乏福德, 即使伟大的上师曾经和你面对面,你也会错过。 缺乏福德, 即使你遇到真正的老师你也不会喜欢,因为他不是那种会满足你“自我”的人。 而精于满足你“自我”的人通常都是骗子。 那些对你微笑的都是想从你兜里掏钱的 (譬如你去珠宝店,那些店员绝不会说你不爱听的话,因为她们希望你买最贵的珠宝), 而真正的老师只关心你的证悟不关心你的钱包。 所以,他只说你该听而非你爱听的话,但你该听的话你一定不爱听。 所以,缺乏福德,你不会有勇气和这样的老师共处。 缺乏福德, 即使你有机会接触最伟大的法师,你也只会希望从他那里获得一点加持,而非佛法。 你会祈求他摸一下你的头撒点水,然后就心满意足地离开。 甚至不会有请他为你开示佛法的念头。会认为这就是佛教的全部。 缺乏福德, 会以是否吃素而不是以他是否具备佛教的见地, 做任何事情是否以佛法为唯一的考量,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佛教徒。 缺乏福德, 会认为佛法应该是免费的。 会为你应该不付出任何东西而得到珍贵的佛法。 谢天谢地,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荒唐的想法,如果每个人都认为佛法应该是免费的, 那么最后将没有任何人能免费得到佛法。 缺乏福德, 会以为头衔和学养修证是挂钩的,如果某人有仁波切或法师头衔, 就会想当然地认为他一定很有修证。 你会尊敬那些有头衔的人而忽视那些没有头衔的人, 事实上,头衔并不证明任何问题,它既不能证明一个人的修证,也不能证明他有菩提心。 缺乏福德, 不会有人告诉你,修行人的衣服是否破旧与修证不存在任何必然联系。 也不会被告知,是否触摸金钱也跟修证毫无关系。 不会知道,一位菩萨可以很有钱; 一个破衣烂衫生活清苦的修行者,并不必然是个具足出离心没有贪欲的人, 很可能他只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 因为大众对佛教的错误理解,让很多人认为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修行者。 同样,如果一个人拥有十辆奔驰,每天出没于声色场所,也不表示他一定不是个大修行者。 曾经在释迦牟尼佛为大众说法之时,有个身着华服的人走了进来,他径直走到释迦牟尼佛身边, 然后直接坐在佛旁边的垫子上,其他人都很不平。 但是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那是文殊菩萨。 缺乏福德,只会以表象来做判断。 缺乏福德, 如果你的佛法老师来到你所在的城市而你又没见到,你会把它归咎于某人的自私—— 他因自私而未通知你——而非自己福德浅薄。 缺乏福德, 会认为有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如果你是佛教徒,你应该了解没有事情会脱离因缘果。 一切事情都是有条不紊地按照因缘果运行。 当条件具足,就会有结果。 如果你说:“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那表示你认为有某些事不符合因缘果,有某些违背因缘果的事情发生了。 这相当于你认为在咖啡里倒了一包糖,却得到一杯咸咖啡。 缺乏福德, 会相信自己而非老师。 会以怀疑的心态检视老师的话。 当老师说你应该这么做的时候,你会按自己的喜好删改他的话, 只留下那些对“自我”没有威胁的部分。 缺乏福德, 只会关心师父是否具德,而从不关心自己是否是具德弟子。 会要求老师如何杰出,但却不想努力做。你只想得到想要的东西,却不想付出所付出的。 缺乏福德, 会很没时间,因为你的时间都用来做那些你认为比佛法更重要的事了。 你会忙完所有重要的事之后,把最后的一点时间留给不重要的佛法。 如果没时间,那就不留了。你会认为和家人吃饭比和上师的碰面更重要。 缺乏福德, 你会认为修法比为老师的弘法服务更重要。 事实上,舍弃自己的修行的人才能最快证悟。 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他舍弃的是自己最重要的。 缺乏福德, 会以错误的动机修行佛法,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毫无意识。 你会误以为自己拥有出离心,甚至菩提心。 如果福德匮乏,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自己其实根本不想出离,非常热爱轮回。 缺乏福德, 不会认识到自己的自私,会认为自己的动机确如你所描述的那样美丽。 缺乏福德, 你不会有胆量面对真实的自己,你不会有胆量看那个没有任何修饰的你, 会和“自我”沆瀣一气,你对他的转化你修行的行动完全不知情或假装不知情。 能够知道“自我”在转化自己的修行也是需要巨大的福德的。 大部分佛教徒对此完全不知情。 缺乏福德, 老师只是稍微触碰你的“自我”,就会跑掉。 希望找个从不触碰你“自我”的老师,你希望你的老师只满足你的“自我”。 缺乏福德, 你不会有机会了解真正的佛法。 不会对真正的佛法有兴趣,只会对那些不痛不痒的看起来像是佛法的东西感兴趣。 佛法是切肤之痛,而非隔靴搔痒。 缺乏福德, 你会认为只要知道佛法就足够了,无需修持。 认为知道佛法就足够了,就如同认为去餐馆只是看看菜单就可以填饱肚子一样。 缺乏福德, 你会把生病、违缘视为魔障,把一切都很顺利的视为加持。而事实恰好相反。 你会向佛陀祈求“一切都很顺利”一百次而祈求“取得证悟”只有一次。甚至可能一次都没有。 缺乏福德, 你不会把身边频繁发生的死亡视为对自己的提醒。 当看到新闻上说某处死了很多人的时候,你只会说:“这些人太倒霉了。” 你不会认为这是你的老师在提醒你。 亦不会认为自己会死,你会认为自己还会活很久, 尤其是你还是个修行人,你还刚修了长寿佛的法。 缺乏福德, 你会以为你还拥有大量的时间,因此可以把修行放到以后再说。 放到未来的某一天——你准备好的那一天——但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你会幻想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切条件都已经具足,你开始修行。 会经常这么告诉自己:“等我完成了某件事我就去修行。” 你会认为有很多事情等着你去做,你要把那些事情都做好了再去修行。 如果你这么想,那表示你已经没有可能去修行了。 你会在忙碌中死去,进入下一个轮回。 缺乏福德, 你会认为禅宗是很简单的修法,你甚至会认为那是最简单的修法。 你认为“生活就是修行,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 缺乏福德 会导致你遇到很多与你持类似观点的人,因为你们有相似的业。那你只会是个近乎佛教徒。 缺乏福德, 你甚至没机会积聚福德,宗萨仁波切说过:“福德仰赖于福德。” 由于福德匮乏,你根本不会认真对待那些能够让你积聚福德的方法。 你没有足够的福德推动你去做这些能够积聚福德的事。 缺乏福德, 你会乐于搜集佛法, 你会为自己又学习了某个菩萨的论或接受了某个殊胜难得的灌顶而沾沾自喜, 你会收集很多法教却从不实修,你会把佛法当做知识,当做摆在客厅的战利品, 你告诉别人的佛法也完全来自书
或许某位上师在一个非常动人、极 或许某位上师在一个非常动人、极有意味的仪式上为我们灌顶。仪式真实、直接而庄严,但我们肯对此经验提出多少疑问?那是私事,太敏感而不能问。我们宁愿把那次美妙的经验储存起来,以便日后境遇不顺、心情沮丧时,拿来回忆,安慰自己,告诉自己真的作过有价值的事,真的入道了。这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是难行之道。 恰恰相反地,我们一直都像是在收集积聚,而不是在施舍。我们若仔细回想自己如逛街购物般的求道过程,能记起自己曾经做过那些完全又正确的布施、曾经敞开自己并施舍一切吗?我们是否摘下面具,脱掉甲胄、衣衫,剥下皮肉、血管,直至内心?我们真的有过剥光、敞开、布施的经验吗?这是根本问题。我们必须真正归服、有所施舍,即使非常痛苦,也要勉为其难。我们必须动手拆除由自己一手造成的“我”之基本结构。拆除、松脱、敞开、放下的过程,是真正的学习过程。这种脚指甲嵌入肉中的情况,我们已决定放弃多少?很可能我们根本没想放弃任何东西,而只是一直收集、建造,一层一层往上盖。因此,展望难行之道总是很令人惧怕。 秋阳创巴仁波切
千佛未能调化傲慢等诸魔,如铁石 千佛未能调化傲慢等诸魔, 如铁石般刚强难化之众生, 渡化我及我等诸佛之觉者, 引领解脱大恩上师愿了知, 祈祷无有稍许造作心中起, 此刻向吾赐予心界之加持! 十二世苏曼创巴仁波切
一切佛的化身,蓮花生大士。我祈 一切佛的化身,蓮花生大士。 我祈請您加持一切衆生的身口意。 雖然我的心受各種各樣的打擾。 但一天終了,我的心終歸回到正法上。 請加持我,我的修持能夠成功。 請加持我,讓我一切修道上的染汙都能終止。 請加持我,讓這一切染汙都能轉成智能。 請加持我,讓一切不合佛法的念頭會逐漸減少,最後完全終止。 請加持我,讓我的慈悲心能增長。 請加持我,使我的相對和究竟菩提心能增長。 請加持我,能證得心的本來面目。 請加持我,能迅速成佛。 請加持我,讓我能救渡一切衆生。 以上是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每日就寢前所念頌的祈禱文,原文爲 岡波巴尊者所撰,後經 蔣揚欽哲旺波改寫。 經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慈悲俞允,未受口傳者亦可讀頌。
在生活中愤怒和贪心有时是必不可 在生活中愤怒和贪心有时是必不可少的,装作好好先生并不能总是处理好问题。
菩萨将自己深深植根于所处社会的 菩萨将自己深深植根于所处社会的传统中,但却不觉得必须追随传统:他不惧怕跨出新的一步,但他之所以跨出传统是基于对传统的深切了解——他要跨出新步伐的灵感来自于传统。首先我们必须踏入传统,完全的了解它,包括它的智慧与愚昧之处,以及为什么人们被传统的教条催眠。我们必须了解教条背后是否有什么智慧,然后才能神志清明地走出传统。——秋阳创巴仁波切
真正的勇气乃是:你不再惧怕本来的你。"——秋阳创巴仁波切
恒需谨慎有三种:众中出言应谨慎 恒需谨慎有三种:众中出言应谨慎, 独处行为应谨慎,平常观心应谨慎。 ——华智仁波切《自我教言》
宗萨仁波切《觉者》预告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miaopai.com%2Fshow%2F2Lk22LrqD-85bbxVO8fHH4CcQanOR7k9.htm&urlrefer=be1c82a10f1df19363ec36dd5b34fe70
生活中总是出现些问题像一个个漩 生活中总是出现些问题像一个个漩涡,受到的挫折就像漩涡,自己是漩涡中的一份子无法分开,问题就是世界的全部。这就像上师的另一种加持,提供处理问题的机会。有些问题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但是自己和问题之间还是有一些空间,不过大部分人还是对问题的盲从。
专访宗萨仁波切 | 欲望不是我们的敌人,虚伪才是 新京报7月3日报道(文/张婷)傲慢、自卑、期待、恐惧……我们生活在一个情绪浓烈的时代,每个人都游走在针尖麦芒之上。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尤其渴望宁静。近些年,佛教越来越流行。每个人的朋友圈里大概都有些惯于转发阿弥陀佛、无欲则刚、修禅静心的人。自称佛家弟子的人随处可见,与此同时,关于佛教的争议也越来越多。 我们不时在报章杂志上读到和尚开豪车戴名表的新闻,又或者是对于朝阳区有“30万散养仁波切”的调侃。修行的淡泊与欲望的执着不断拉扯,使得佛教、仁波切、修行这些词汇都蒙上了一层暧昧的阴影。 重重迷雾之中,向一位真正的仁波切讨教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自然是件难得的事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可能算得上在中国认知度最高的活佛之一,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之一。 最近,借着他的最新剧情长片《嘿玛嘿玛》在上海电影节上映的契机,书评周刊对宗萨仁波切进行了一次专访。我们的采访从电影聊到了文学,从心理学聊到了佛学,但始终围绕着当代人生存的种种困惑与焦虑。仁波切的回答不一定是普世真理,但透过他的视角去打量这个世界,却一定能带给我们珍贵的启发。
3)正念与觉知 禅坐对治我们的 3)正念与觉知 禅坐对治我们的快速、我们的不安、我们不停的忙碌。禅坐提供空间或场地让不安可能发挥效用:可能有地方容它不安、可能因不安而放松。如果我们不去干涉不安,不安就只是空间的一部分——我们不去控制或攻击无济于事的欲望。 禅坐并非试图使心达到催眠状态或制造安适感。使心安住的企图,反应出一种匮乏的心态;追求心的平静,即是在防御心的不平静——这意味着有一种不断的偏执与限制感。我们感到须要谨防突发的激情或愤怒可能将我们征服,使我们失去控制,这种防卫过程使心受到拘限,使它无法无条件地敞开、接纳。 相反地,禅坐应该反应出一种富足的心态,那表示心中所产生的一切皆可为我们所用。因此,如果我们提供不安足够的空间,让不安在其中发挥作用,然后能量就会停止骚动,因为基本上它可以信任自己。禅坐是将一头躁动不安的牛放到一片广阔肥沃的草原上,牛在草原上可能一时静不下来,但是到了某一阶段,因为有偌大的空间,不安显得无足轻重了,因此牛一直吃草、吃草,终于轻松平静地睡着了。 注意到不安的存在并认同它,需要正念(mindfulness);提供茂盛的草原与一大片空间给躁动的牛,则需要觉知(awareness),因此正念与觉知总是相辅相成的。正念是对于个别情况直接、准确、确定的处理过程,以简单的方式来沟通、连接问题或恼人的情况,那其中牵涉到无明、牵涉到不安、牵涉到激情,也牵涉到嗔恚——它们只应被当做是一时的疾病发作,毋须去夸奖或责难;它们是制约的情况,但是不受制约的正念却能够正确无误地将它们看个一清二楚。正念像一架显微镜,对我们透过它观察的细菌而言,显微镜既非防卫性质与非攻击性质的武器,它只是使存在的东西清楚地显现而已。正念毋须参考过去或未来,它全然存在于当下;它同时也是涉及二元观点活跃的心,因为那种辨别性的判断在起初是有其必要的。 觉知是看见正念所发现之物,我们毋须刻意去除或保留心中的东西,正念的精确使我们可随顺它,因为它有自己的环境、自己的空间,用不着我们决定是该丢弃还是珍藏,因此,觉知是更进一步地走向对状况的不作选择。觉知的梵文 是smriti,意思是“认识”、“忆起”;此处“忆起”并非指记得过去,而是指认识正念的成果。正念提供了一些馀地、一些空间,使我们得以认出嗔恚、激情等等。正念提供的是主题、术语或文字,而觉知是文法,它贯通文意,并将术语安置于正确的位置。了解正念的精确无误之后,我们可能自问:“我该拿它怎么办?我下一步该做什么?……”此时,觉知再次向我们保证,我们其实什么也不必做,只管留它在原处就是了。那好像在丛林中发现一朵美丽的花,我们该摘它回家或让它继续留在丛林里?觉知说留它在丛林,因为那是它生长的自然环境。因此,觉知是不去攀缘正念之所发现,而正念即是精确性——直见事物的本貌。正念是觉知的前驱,我们对准情况打一下闪光灯,然后让那分专注摄入觉知。 因此正念配以觉知,使我们能接受生活情况的原貌,我们不须认为生活值得抵制或沉迷——生活的各种情境是觉知与正念的粮食,少了其中的挫折与激奋,我们无法禅修。我们要穿着轮回的鞋,透过禅修不停地走,才能将鞋子穿破;结合正念与觉知,支持我们继续此一旅程,因此禅修或精神上的成长有赖轮回。若从空中俯视,我们可以说毋须有轮回或涅盘,因为这趟旅行是无用的;但既然我们是在地上,走这一趟则妙用无穷。
佛遍及一切处。你无法避免佛。佛 佛遍及一切处。你无法避免佛。佛遍一切处;觉悟的可能性覆盖了所有的地方。不管你是否明天就要结婚了,不管你是否明天就要死了,不管你感觉如何,那熟悉的觉醒特质总于一切时中遍在一切处。 —— 秋阳创巴仁波切
功德收割机(转)
《嘿玛嘿玛》上海首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g0MDQ1MzQ0OA%3D%3D.html%3Fspm%3Da2h0k.8191407.0.0%26from%3Ds1.8-1-1.2%23paction&urlrefer=2b2c17dcdb897bd0709a8cdc05528aa9
我们所谓的「本初」,是指非造作 我们所谓的「本初」,是指非造作的,不是由任何情境所引起的。某件本初的事物,不是一个赞成或反对任何情况的反应。所有的造作都来自非造作。任何被制造出来的事物,刚开始一定都是从无中生有。如果某件事物是造作的,那么它曾经被创造或被形塑。非造作是免于被形塑,免于创造的。—— 秋阳创巴仁波切
现在你可能会想:“若我现在舍弃 现在你可能会想:“若我现在舍弃了所有世俗活动,以后会怎样?我要如何找到食物、住所和其它东西?”如果你让这些迷妄的疑虑和不安支配余生,只会使轮回的网愈扯愈紧。 一旦这些根深蒂固的习性持续,痛苦也会延续下去。除非你真的厌恶世俗生活,并满足此刻所拥有的一切,否则你不会是一个好的佛法修行者。 --- 顶果钦哲仁波切
如果觉得轮回的世界中还有一丝一 如果觉得轮回的世界中还有一丝一毫的意义,那些方面或者还有用。那所修的法都会是轮回的因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接受秋扬·创巴编年史采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接受秋扬·创巴编年史采访 注:宗萨蒋扬钦哲却吉嘉措(宗萨钦哲仁波切 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钦哲诺布,1961年7月6日-)是不丹的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喇嘛,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
【上师是你在镜子前映出的那张脸】 我其实是一个非常挑剔的人, 根本不相信很多的喇嘛,到现在还是。 所以我的根本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圆寂后, 虽然我还是有很多问题, 比如修持上的等等问题需要问一个人, 可是等了很久之后, 才去祖古邬金仁波切那里问一些问题, 后来,我实在很后悔,说真不应该等那么久。 提起这个故事,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在出发之前,我准备了很多要问的问题, 比如“某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个喇嘛这样讲, 而那个喇嘛又那样讲,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讲”, 这些问题足足写下两页纸长。 每一次我去拜访祖古邬金仁波切时, 他都欢迎隆重,之所以这样做, 是因为祖古邬金仁波切 对上一世宗萨钦哲确吉罗卓仁波切 有着无以言说的尊重, 还对敦珠仁波切的家族非常非常的尊崇, 所以当我一去, 祖古邬金仁波切变得非常非常挑剔: 他的侍者是尼师,当这些尼师端来任何东西, 哪怕是一点点小细节都非常严格, 比如端茶的时间慢了、糖是不是放太多了、 奶油是不是放少了,等等等等, 花差不多一个钟头来挑剔侍者 这个做不对,那个做不好。到后来我要走了, 祖古邬金仁波切只说了一句: “噢,不要担心”,但是,就是这样的一句话, 能足足让我大半年都感觉很舒坦, 所以我才体会到: 去之前写的那么多问题真的一点用也没有。 说到这些,主要是想提醒你, 老师,尤其是一个密续、金刚乘的老师, 基本上是你自己在镜子前反映的那张脸。 虽然我们一再一再地被告知“你的心就是佛”, 但对我们来说,这句话一点帮助也没有, 所以你需要的是真正地去证悟到这一点。 举例来说:佛经,佛教论点说我们都有佛性, 我们也能在某个程度上知道 每个人都是有佛性的, 就好像这几天我的侍者、保镖戴瓦, 他当然是我自己的投射, 但基于我的功德,只能投射出: 戴瓦好像永远都是生活在云端的那种人。 我只能看到、体会到这一种投射。 如果站在“投射”的立场上来看, 无论我是对戴瓦的投射, 还是对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的投射, 其实都是一样的, 但是因为对两人功德的不同, 投射也就不同。 一一宗萨钦哲仁波切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