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上
a83841365
致敬(Mahaati)玛哈阿提
关注数: 20
粉丝数: 713
发帖数: 29,856
关注贴吧数: 1
好几年没来贴吧了 我算是这个贴吧最早的一批人了,第一任吧主是“太极妈”从那时候开始流行写打坐日记的,当时也就几千人。我在贴吧里待了一段时间,期间看过一个叫渐定(后面是大写英文)的网友写的日记,很长有几十页了,那会儿都是在电脑上看所以能看到发了多少页。 有很多人,随喜,夸赞,说他是高人,给他加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他的日记中我似乎看出了些问题,感觉他越来越狂。再后来我记得他说想修一种法,之后又更新了几段就断更了。 后来过了一年左右我去网上搜他发的帖子,他已经不在打坐吧了,从他发的最后一段帖子来看他心中似乎有一种怨恨。 但是这个贴吧的争斗相较于一些大贴吧和个人贴吧算是很少的了。有很多个人贴吧是从大贴吧分离出去自立门派的。 当时有些自立门派的人以盲引盲这么多年过去倒也成立工作室了,但不过也是误人子弟而已。 以前佛门吧出现过一件大事,有个叫菩提心印的当上了佛门吧主他带头反密法,不过后来被投诉下去了。
挺有创意的带有唐卡元素的水墨画在拉萨找到的作者 挺有创意的带有唐卡元素的水墨画 在拉萨找到的作者
看到游戏里里好多82级女武神,这是怎么弄的? 看到游戏里里好多82级女武神,这是怎么弄的?
We were born alone. We will di We were born alone. We will die alone. We should learn to practice Dharma alone. — Great Yogini Machik Lapdron 我们独自出生。我们独自死去。我们应该学会独自修行。—玛吉拉尊尊者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晚上天气晴朗仰望星空,找到了天狼星和参宿四,查了一下相关资料。看看星空再看看生活,突然觉得为生活努力奋斗特幼稚。
即使你无法实践佛法中许多修行的方法,如果你能保持仁慈、回向功 即使你无法实践佛法中许多修行的方法,如果你能保持仁慈、回向功德、发愿并牢记心的本质是明空不二,最重要的是你能忆念上师、时时祈请,这就是佛陀所有教法的精髓。 ——第二世蒋扬钦哲 . 确吉罗卓仁波切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在佛法的教導裡面,所有的現象和感知都包含在內,沒有什麼事物是 在佛法的教導裡面,所有的現象和感知都包含在內, 沒有什麼事物是被排除在外,沒有什麼東西是我們要逃離的。 它可能是愉悅的經驗,也可能是不愉悅的。 這意味著,做為一個佛法的修持者,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沒有死亡,生命就不能完成。 --措尼仁波切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堪布阿噶说:“不要认为本基是一种遥远过去的存在,就在现在,就 堪布阿噶说: “不要认为本基是一种遥远过去的存在, 就在现在,就有无数的普贤王如来,从本基之中出现,又自解脱。” ——《(阿噶全集封印卷)大圆满无上智逐句解释·母亲与孩子的钥匙》 本基,藏语kun zhi——遍基。是万物的基础。 不要认为这是一种本体论,它与印度教的大我、自性的本体,完全不同。
转:桑杰年巴仁波切:关于上师崇拜的警示 问: 您是否认为在金刚乘的世界里,人们会对一些上师强烈崇拜特别是那些拥有「神奇」力量的上师们而不是佛法本身? 答:是的,因为他们期待通过加持会有神奇而迅速的转变,他们认为加持就像是一种神奇的力量,特别是在亚洲地区,特别是在台湾。 他们会说我在股票市场里出现了一些问题,然后第二天有位非常有名的上师,你就跑去见他,你希望一切都能马上发生转变,可惜结果却没有奏效,然后你觉得很沮丧,你开始指责这个那个。 我现在已经47岁了,在30岁以前我一直都在隆德寺成长,我见过许许多多人,藏族人,他们来见你,想从你这里获得加持,他们的请求从来不会是:你能向我解释一下皈依的涵义吗?你能给予我们关于菩提心方面的教授吗?或是你能给予我们这样或那样的开示吗?从来没有。 他们通常会说我病了,你能加持我吗?或者我家里有鬼,你能不能给我一些东西把鬼赶出去?或是最近生意不太好,我准备明天去别处做生意,你能加持我吗?让我赚许多钱,然后我会回来给你些报酬。所以这是我们最大的问题所在,必须要改变这种情况。 现在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因为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仁波切和喇嘛们也变质了。 他们认为,好吧,这些人很容易对付,一切都是为了钱。如果你有问题,那好,你可以做这个法事,你可以持诵这个咒语或修持这个仪轨、那个仪轨,你可以给我些费用,然后我会帮你做些事。 所以,这种关系同时在毁坏彼此,毫无价值。「毁坏彼此」的意思是,你可以看到在台湾或香港有许许多多仁波切和喇嘛们,但是在西方国家却很少,因为在西方国家,他们认为教学才有价值。我付你钱,你必须完成你的工作——教学,如果你不懂任何教学,那就请你回家去吧,谁在乎。我不在意你是否是仁波切,或是喇嘛,我在意的是你的智慧。如果你想要帮助我,你有信心可以带我走上正确的方向,那好,你可以过来并住下,我会邀请你,否则的话,别来浪费我的钱和我的精力,这是种非常直接的关系。所以在西方国家,仁波切很少,喇嘛很少,上师也很少。这是显而易见的,不是吗? 所以对我来说,需要改变这种状况。我去过台湾很多次,那里的人总是要求灌顶、力量和加持,所以需要一些改变。例如建造学校,让人们能够在其中学习各种课题,这是需要改变的一件事。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修行的过程中有很多细微的岔路,对升起的情绪也有失偏颇。可能是 修行的过程中有很多细微的岔路,对升起的情绪也有失偏颇。可能是因为长久以来的惯性反应。 对一些窍诀还会有不同的误解和感受,也许是不够放松。 不止一个窍诀里提到要放松、不对治、不跟随、不分析,但是仍然存在岔路。 "安住"说起来简单,不过还是存在或对治或跟随。
根据藏传佛教的传统法门,学生先从正确而适当地修持四次或五次的 根据藏传佛教的传统法门,学生先从正确而适当地修持四次或五次的十万前行法开始,然后继续从事本尊修行的生起次第、持咒和圆满次第。在那之后,上师向弟子指出大圆满和大手印的真正见地。在传统上,其顺序是如此的:首先,你移除自己的障蔽;第二,你使自己本身充满加持;最后,上师向你指出明觉的本然面貌。 然而这年头,弟子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上师们也不会停留在一处,持续不断地教导弟子。我听说,现在有几个上师先传授「直指教导」(引导人们修持正行),之后再教导前行法。因此,「见」与「行」就能够适应时间和环境。在这个时代,有越来越多的人欣赏佛教,对佛教产生兴趣,这是因为人们比较有教养,比较聪明。当上师和弟子没有太多时间相处在一起时,就没有机会按部就班地传授教导。我通常也是一次给予整套的教法。我家乡有一句谚语说道:「智者仍然会在无赖的话语中寻找真谛。」 这种从一开始就传授心要,然后再教授前行法、生起次第、持咒和圆满次第的方法,可以比作从一开始就敞开大门。当你打开门时,日光一路穿透而入,你站在门口,可以看见最里面的佛堂。一些佛教导师可能会这么说我:「他怎么可以立即指出心性,而没有要学生先作清净障碍和积聚资粮的前行法。」某些人可能会提出这种异议,但是我觉得,这么做没有不正确之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身处末法时代,有授记指出:「在末法时代结束前,「密咒」的教法将如野火般燃烧。」在此,「密咒」是指大圆满和大手印。 老实说,如果修行者已经领受了心性的教法,那么在记得去认识心性的同时修持前行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怀着清净的发心去修行,那么会达到一百倍的效果;如果用清净的三摩地来修行,那么会达到十万倍的效果。把前行法和认识心性结合,那么你的修行就会有巨大的效果。 你也可以怀着良善而诚挚的发心来修持前行法,光是这么做,肯定会净化你的恶业。但是,良善的发心不足以作为达到证悟的真实道路。然而,如果你用认识心性的正见从事这些修行,那么前行法就会变成达到证悟的真实道路。如果你拥有一幅画有一支蜡烛的图画,它能够使房间产生光亮吗?有真正的烛火散发真正的光芒会不会比较好呢?同样地,当我们修持皈依时,真正的皈依是以离于主体、客体与行为的三种概念为皈依的对象,发菩提心也是如此,觉醒的心的状态(究竟菩提心)也是离于以上三种概念。在修持金刚萨埵、曼达供养和上师瑜伽(上师相应法)时,也是如此。而认识真正
臨終的大事真的很重要,要怎麼處理,不但自己要知道,也要讓您身 臨終的大事真的很重要,要怎麼處理,不但自己要知道,也要讓您身邊親人知道! 措尼仁波切《如何幫助臨終者 》問答開示: 學生問: 想問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我為臨終者和往生者工作,我所學的有關準備遺體供瞻仰,我們通常會保持修持,至少12小時不要動遺體,在那時也會做一些像提醒亡者他們已經死了等等的。之後到了某個時刻,會要幫助家人和朋友,在儀式下洗浴遺體。所有我學的有關清洗遺體時的方法,是從上方往下方洗,但我的直覺告訴我不是這樣的,我們是希望意識往頭頂移動並從頂輪離開,我猜想你也許知道?你有這方面的經驗或者你知道我可以去哪裡找到答案?因爲我的想法是用藏紅花水,從腳開始然後往上清洗然後到頭頂。因為你知道能量往頭頂方向走得不是嗎?這樣想合理嗎? 仁波切回覆: 是的,是合理。其實沒那麼重要,但如果你感覺要這樣做也可以的。 傳統是從腳往上清洗的。而現在是從上往下洗,但這也是要看情況。如果有修持「多傑南炯法」(摧破金剛,或稱摧壞金剛,梵語:Vajra-Vidarana,藏語:多傑南炯) 加持過的甘露丸,有一位特殊本尊摧破金剛特別是為淨化的,許多上師們有修持此法並加持特殊物質例如甘露丸,如果你有像那樣的甘露丸的話,或者他們修持「摧破金剛法」加持過的水,或者作「金剛薩埵法」的修持,你修持金剛薩埵法然後將加持小杯子中的水,混入大桶水中清洗遺體。那樣的加持水可以從上面頂輪開始清洗,普通水可以從下開始洗也沒關係,但如果是特殊水的話,將加持過的水直接放在頂輪讓它打開,然後清洗整個遺體。 另外有一個關於說話提醒的部分,如果可以的話,當你提醒往生者時,要在頭頂梵穴的地方講話,不要在耳邊講話提醒。當然,就在斷氣之前,是要在耳邊提醒,但斷氣後是要在頂輪提醒,這樣的話,神識會從頭頂梵穴離開而不是耳朵離開。
慈悲 在我们这个东方国度里,尤其是新时代、新灵性的圈子里,流行着一种温吞的平等主义与圆满的自以为是。他们声称没有任何一个观点比其他的观点更好,因此所有的观点都应该平等视之,这样才能显现丰富的多元性。 也就是说,当我们不作任何好坏是非的论断,我们就能彰显我们众生平等的慈悲。伪善与真正的慈悲毫无关系,那只是一种愚蠢的慈悲。 愚蠢的慈悲以为自己是在行善,其本质却非常残酷。 如果你有一位酗酒的朋友,你知道再多喝一杯酒会令他丧命,而这时他却向你讨酒喝,那么真正的慈悲是否意味着你该把酒拿给他?毕竟,给别人想要的东西是一种善行,不是吗?你怎么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所以把酒给他喝就是彰显慈悲,对不对?不对! 送一箱威士忌给严重的酗酒者,只因为他需要,而你也想行善,这样的行为根本就不是善行。 那是一种愚蠢的慈悲,并非真正的慈悲。 大部分人所说的“慈悲”其实是:请对我的自我好一点。然而你的自我就是你最大的敌人,善待你的自我其实是不慈悲的。 如果你的自我需要找一位永远呵护你的妈妈,那你就去新时代的圈子里找一位轻松而又和蔼、永远面带微笑、总是轻言细语的老师,然后学着运用充满灵性的辞藻,替自己的自我加上标签。 一切都很舒适宜人,你将成为灵性时尚圈的消费者,但是那对于你的成长没有一点点帮助。 所以,我们必须开始学习给予真正的慈悲,而不是愚蠢的慈悲。对于这两者,我们首先要做一些智慧的区分。 真正的慈悲拥有一种力量,为了让一些有建设性的事情发生,这股力量有时候甚至令你更加痛苦。 例如说一个人因为凡事都想依赖他人而受到了伤害。他极需要别人对他的注意,老是死缠烂打希望博得同情,这令身边的人都透不过气来,便将他推开。于是这个人觉得遭到拒绝,并怪罪别人都不爱他,因而受伤更深了。 对于此人的痛苦,有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同情心,可能会替他们惋惜:“可怜的孩子,他抛弃你实在太糟糕了。我真为你感到难过。” 真正的慈悲,是在同情之外带进了理解力和清晰和思维。 它会说:我感受到你的痛苦,也知道你很受伤。有些话并不好听,你也不容易听得进去,可是我看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同样的事情绊倒。你把自己交给别人,期待他们替你做主,如果别人没有这么做,你就觉得被拒绝。我看到你在同样的模式里一再受伤,我想现在是你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真正的慈悲不仅为潜在的问题带来理解与洞察,它还协助人们面对
转载自心显相初现时,一刹那中即自知;除此心外无别法,自知之故 转载 自心显相初现时, 一刹那中即自知; 除此心外无别法, 自知之故直安住; 所谓安住即直接, 安住显现之上也; 知自显与无实故, 无有后续执取念; 自他二取未生起, 散乱业行不积习; 业风所现诸烦恼, 一味无别智慧也!
另外,如果违犯根本三昧耶戒,修破哇法是无效的。为什么呢?因为 另外,如果违犯根本三昧耶戒,修破哇法是无效的。为什么呢?因为破哇法要靠加持才能成就,而加持要靠上师,如果从根本违犯三昧耶戒,并且未经忏悔除罪,则不能得到加持,破哇法也就难以奏效。然而,《四金刚座密续》(The Tantra of the Four Vajra Seats)说:违犯五无间罪者,若依此道即解脱,不为恶行所染污。 有人可能认为这是通例,但是,此结果只适用于知过能改、重新实修而得到解脱的修行者。此外,经文意在表明,即使是罪业深重的修行者,只要没有违犯他对金刚上师(Vajra master)的三昧耶戒,仍然可以依靠破哇法得到解脱。——《正念明镜》策列那措让卓
“མདོར་ན་རྣམ་རྟོག་སེམས་ཀྱི་རང་ར “མདོར་ན་རྣམ་རྟོག་སེམས་ཀྱི་རང་རྩལ་ཆུ་དང་ཆུ་རླབས་ལྟ་བུ་ཡིན་འདུག་པས་རྣམ་རྟོག་མེད་འགྲོ་བ་མི་སྲིད། རྣམ་རྟོག་ལ་གཟུགས་སོགས་ཡུལ་གྱི་སྣང་བ་སྣ་ཚོགས་སྣང་བ་ཤེལ་དྭངས་པ་ལ་འཇའ་ཚོན་ཤར་བ་དང་འདྲ་བས་རྟོགས་པ་མཐོ་ཡང་སྣང་བ་མ་ཤར་མི་སྲིད་ཀྱང་རྣམ་རྟོག་དང་སྣང་བ་ལ་ཞེན་འཛིན་གྱིས་ངོ་ལེན་བྱེད་མི་བྱེད་ལ་ཐུག ། 總而言之,妄念是心的本自能量,就像水和水波一樣,所以不可能沒有妄念。妄念中顯現出色等各種境的現象,就像是清澈的水晶中出現彩虹的光芒。證悟再高,也不可能不顯現出對境的現象。妄念和現象的分別,關鍵就在於是否用貪執去對待。” 摘录来自: 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了義炬:大手印四加行簡要合集及正行教學次第。”
转:【基】对于苦,你要接受它。通过接受它,你将明了:这个世界 转:【基】 对于苦, 你要接受它。 通过接受它, 你将明了: 这个世界的不恒常, 无坚实的实质。 如果没有苦, 就没有这个领悟。 【道】 对于苦, 你要接受它。 因为它提醒你, 你还有苦因存在。 只有经历苦, 才能发现, 自己还有需要舍弃的, 执取。 【果】 对于苦, 你要接受它, 当你体验着它, 没有嗔恨、贪执的时候, 你就没有了苦, 苦只是一种味道。
这里的窍诀只能算是一个引导。光一辆汽车有发动机轮子是跑不了的 这里的窍诀只能算是一个引导。光一辆汽车有发动机轮子是跑不了的,更主要的是一个动力,比如汽油。
噶千仁波切 | 解脫与束缚的契机 此處有一段堪布門色仁波切的注释: 心性自生的智慧,本来就已經解脱。以此显现之基,获得坚固。籍此要領,凡任何所显,現起之法,皆展現為智慧之遊舞...... 大圆滿稱之為「本净」,是自生的本初心。它本來就是清淨的,而且一直都在,若能持续安住於此自性中,任何生起都會生起为本初智的展現。因此,就算念頭或煩惱生起,它們不會带來伤害,也不會造成任何方面的影響。 密勒日巴尊者曾說:「樂苦之間無差別。」这並不表示我們必须雙得昏沉,毫無感覺。事實上,就連已経了證的人也會感到痛苦,只是對他來說,是樂是悲,在體驗上並無差别。無論發生什么,即使變成了全世界最有權勢、最為快樂的人,他的感觉仍然不受影響。同樣地,當困境出現時,他也不會感到沮喪或受到打擊。楽苦的無二雙運乃是猶如虚空的自心本性,是喜是悲,什么境遇都無法撼動或影響他的心。举例來説,不管任何事物穿越虚空,譬如飛機或原子彈,無論如何都不會影響或改变虚空。相同地,若能安住於自心本性之中,不管什麽生起,即便是痛苦、問題、煩惱、困擾、強大且極端的念頭也好,都不會對自性造成影響。儘管念頭可能生起,但它們是在本然的狀態中生起,接著便像雲朵消融入虚空那樣,消融回返於心中。很多例子可加以說明,但你務必親自體會,獲得個人的經験,看看這樣的禅修实际能為你帶來什麽利益。譬如,我経歷了許多痛苦,但是透過保任覺性,那些痛苦已然消融;我也曾脾氣不好,但是透過保任覺性,那些瞋怒已然消融。这便是「显心母子相契」,或稱「显心基大解脫」。 關於「显心母子相契」,當我們試著透過邏輯推理和學術研究來了解這點,可檢视外在的宇宙和有情眾生等一切的显現和存在,便可得此結論——一切皆是心的造作,所有的显現和存在都是心的造作。造作而來的宇宙和有情眾生皆是有為法,因而自性無常,沒有哪一樣事物是恆常的。若是看著此造作一切的心,心(以及輪涅三界一切眾生的心)只有一個,它具有虚空的自性。我們找不到任何真实、实质的存在,这一點可以透過逻辑推理來了解。反之,若想従实际的观点來了解这一點,我們的心通常會向外投射,執取它所感知到的各種對境,並將它們執以為实。透過逻辑推理,我們已然了解到这些對境並無真實的存在,而應該帶著这样的了解來進行修持。《心经)説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故而,和別人講話的時候,可以清楚地看到對方,但同時不將對方執以為實。那個人只是暫時存在,如同
增支部一集巴利文讲的什么内容 增支部一集巴利文讲的什么内容
华智仁波切的一些教言 འགྲོར་མི་ཉན་པ་གསུམ་ཡོད་དེ། 不可去处有三种: འཁོན་གྱི་གསེབ། མང་པོའི་ཚོགས། རྩེད་མོའི་གྲལ། 怨仇争处不可去, 众人聚处不可去, 玩乐之处不可去。 འཆོར་མི་ཉན་པ་གསུམ་ཡོད་དེ། 不应之事有三种: མཐོན་པོ་ལ་རྒྱུ། ཟོག་པོ་ལ་དད་པ། སུ་ལའང་སྙིང་གཏམ། 不于富人施财物, 不于狡者起信心, 于谁í亦莫说密语。 བརྟག་མི་ཉན་པ་གསུམ་ཡོད་དེ། 不应观察有三种: མཛེས་མའི་ལུས། གྲོགས་ཀྱི་བྱ་བ། རང་གི་ཡོན་ཏན། 不应观察美女身, 不应观察友之事, 不应观察己功德。 ཉན་མི་ཉན་པ་གསུམ་ཡོད་དེ། 不应听闻有三种: གཞན་གྱིས་བསྟོད་པ། ཨ་གསར་གྱི་སྐད་ཆ། ཤེས་མེད་ཀྱི་ཁ་ཏ། 不闻他人赞己德, 不闻喜新者之语, 不闻愚者之教诲
朵玛《中文》 纪录片
纪录片《寻找莲花生大士》荣获2018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纪 纪录片《寻找莲花生大士》 荣获2018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 纪录片单元最佳导演和最佳摄影双项大奖 同时也荣获洛杉矶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shambhalaexpeditions.org%2Fsearching-for-the-lotus-born-master%3Ffrom%3Dtimeline%26isappinstalled%3D0&urlrefer=cf2977bfd3c54326730858fde4a26f79
修护三昩耶虽然在金刚乘中,破毁三昩耶听起来非常严重而且无救, 修护三昩耶 虽然在金刚乘中,破毁三昩耶听起来非常严重而且无救,但是深奥的金刚乘法道有很多方法可以修护各种不同的破戒,其中,供养自己的身体被认为是最佳的方式。因此在密续中有许多这类的供养修持,例如古萨里法(kusali)或荟供等。当然,我们也可以籍由念诵百字明来修护三昩耶。 顶果钦哲仁波切曾说: 「如果你后悔自己违背了上师或令上师不欢喜,很重要的是要供养自己的身体,无论是实际上的,或用观想的——例如,将你的头颅切下,放入你的内脏与四肢,并将它们转为甘露,然后供养给上师。」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無勤任運的大圓滿果 當時我有個主要的疑問,和大圓滿的果有關,所以有一天我去找紐修堪仁波切,請求開示釐清。 「為了獲得佛果,」我開始問:「佛經說到我們必須淨除障礙,圓滿福德和智慧資糧,並且在不可思議的長劫中,慢慢地精修布施、持戒以及其餘的六波羅密修持。但我父親和薩傑仁波切教導我,佛性實際在當下此刻已然具足。他們說,如果為了在未來獲得某種證悟而竭心盡力,實際是離此純淨覺性更遠了。這兩種說法不會互相矛盾嗎?」 「絲毫不矛盾,」仁波切回答。 「事實上,我們在經乘之道上慢慢發展出來的所有這些功德,實際都是清淨覺性本俱的特質。大圓滿是無勤之道,什麼都不做,卻成就一切。認識到覺性的體性空,就圓滿了智慧資糧;認得其任運現前的明性,則圓滿了福德資糧。空性和明性雙融,即是福慧二資糧的雙融。此外,這個法門也是我們在本尊瑜伽中所修持之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雙融,以及方便法門與智慧法門的雙融。」 「一旦你了知心性,悲心即任運展現。看到所有眾生擁有的潛能,你自然就會對他們心生尊重,並且想要幫助他們了悟自身的真實本性。你會對引介你認識純淨覺性的上師們生起無偽的虔敬,並感恩他們的成就。因此你看,證悟的所有功德特質當下就與我們同在,不需要在當下以外的任何地方去尋找。」 「實現這些本具的功德,」仁波切繼續說:「是我們所能希望得的最好的果。在天上飛,會讀心術,以及其他神通能力都沒什麼大不了。這些年來,藉助於現代科技,這些事我們幾乎都可以做到。我已經在巨大金屬圓艙中和數百人一起飛遍全世界了,所以,假如你可以騰空數呎,那又有什麼了不起?當我們讓自己嫻熟於本淨覺性,到達穩定不動的程度時,大圓滿殊勝的果就顯現了。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事物可希求的。」 解說結束時,堪仁波切的聲音消失在空中,然後不再說話。我們一起靜靜地坐著,無造作地安歇在當下此刻的美和單純中。 ──明就仁波切〈Beyond Meditation〉
1.སྐྱེ་འཆིས་གཏིང་ནས་འཇིགས་པའི་ 1.སྐྱེ་འཆིས་གཏིང་ནས་འཇིགས་པའི་དད་པ་བརྟན་པོ་ཞིག་མེད་ཐབས་མེད། 从心底深处惧畏生死〔轮回〕的坚固信心,是不可缺少的。 2.ཐར་པའི་ལམ་སྣ་འདྲེན་པའི་བླ་མ་ཞིག་མེད་ཐབས་མེད། 引导解脱道的上师,是不可缺少的。 3.རྒྱུད་ལ་གོ་བ་ལོན་པའི་ཤེས་རབ་ཅིག་མེད་ཐབས་མེད། 心中具有能理解的一份智慧,是不可缺少的。 4.གོ་ཆ་དང་སྙིང་སྟོབས་སུ་ལྡན་པའི་བརྩོན་འགྲུས་ཤིག་མེད་ཐབས་མེད། 具有铠甲与勇气的精进,是不可缺少的。 5.བསླབ་གསུམ་དང་ཚོགས་གཉིས་ཀྱིས་ཆོག་པ་མེད་པའི་བསགས་པ་ཞིག་མེད་ཐབས་མེད། 心无厌足的修习三学与积聚二资粮,是不可缺少的。 6.ཤེས་བྱའི་གནས་ལུགས་རྟོགས་པའི་ལྟ་བ་ཞིག་མེད་ཐབས་མེད། 了悟诸法实相的见地,是不可缺少的。 7.སེམས་ཉིད་གར་བཞག་ཏུ་གནས་པའི་སྒོམ་པ་ཞིག་མེད་ཐབས་མེད། 将心性放在任何地方都能安住的修持,是不可缺少的。 8.བྱེད་སྤྱོད་ཐམས་ཅད་ལམ་དུ་འཁྱེར་བའི་སྤྱོད་པ་ཞིག་མེད་ཐབས་མེད། 将一切行作转为道用的行持,是不可缺少的。 9.རྐྱེན་བགེགས་བདུད་དང་གོལ་ས་སྤོང་བའི་གདམས་ངག་ཅིག་མེད་ཐབས་མེད། 能遣除一切违缘、魔障与错误的口诀,是不可缺少的。 10.གདམས་ངག་ཚིག་ཏུ་མ་ལུས་པའི་ཉམས་ལེན་ཞིག་མེད་ཐབས་མེད། 不落于文字的实修,是不可缺少的。 11.ལུས་སེམས་འབྲལ་བའི་ཚེ་ན་བློ་བདེའི་ཞེ་གདེངས་ཆེན་པོ་ཞིག་མེད་ཐབས་མེད། 身心分离时,令心安适的强烈把握,是不可缺少的。 12.སྐུ་གསུམ་རང་ལ་ལྷུན་གྱིས་གྲུབ་པའི་འབྲས་བུ་ཞིག་མེད་ཐབས་མེད་དོ།། 自身有任运成就三身之果,是不可缺少的。 དེ་ནི་མེད་ཐབས་མེད་པའི་ཆོས་བཅུ་གཉིས་ཡིན་ནོ།།།། 以上是十二件不可缺少的事。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纽修堪仁波切:证悟的云水行者
#北京暴雨# 乌云都在快速移动
俄罗斯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 这俩那个是萨姆?
讚颂空性之信函 紐舒•堪仁波切 天佩•尼瑪(Tenpey Nyima)無別於尊主龍欽•冉江, 其覺知如汪洋般無限事物之空性的本然狀態, 在其蓮足之前, 我禮敬天佩•尼瑪。 我尊貴的母親帕宗(Paldzom), 我給您一封忠告信函。 請心無散亂地傾聽片刻。 我停留此處,了無不適, 我安適自在,無憂無慮, 處於充滿喜悅的心之狀態。 親愛的母親,您可安好? 在此,在西方的一個國家, 有許多紅皮膚和白皮膚的人。 他們施行各種魔術和表演, 例如飛越天空, 如魚般在水中行動。 他們掌控四大元素, 表演有著數千種繽紛色彩的奇蹟, 彼此競爭較勁。 無數的奇觀有如彩虹色彩的設計。 但如同一場夢一般,當我們加以檢視, 它們只不過是心的謬誤覺知。 所有的活動都有如孩子們的遊戲, 如果遊戲開始,它們就永遠無法結束。 唯有你讓它們保持本然的狀態時才會完畢, 如同由沙子築成的城堡一般。 但這不是完整的故事。 所有輪回與涅槃的現象, 雖然被認為是恒常的,卻不持久。 當我們加以檢視,它們只不過是空虛的色相, 顯現卻不具有任何存在。 雖然它們並不真實,但卻被認為是真實的。 它們就如同幻影, 當我們加以檢視,便會發現它們並不真實。 往外注視被覺知的對境, 它們如同海市蜃樓的水, 比迷妄更加迷妄。 它們不真實,如夢,如魔術幻影, 如彩虹,如水中月。
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传 明吉·金贝巴班智达口授传承 蒋扬·钦哲·汪波等编纂 印度八十四位大手印成就者乃是大手印传承之父。这些成就者本已成佛,大多为居住在印度的一群伟大成就者。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成就者,诸如龙树、圣天等的故事中充满了神通与智慧,正代表了数百年来代代相承的印度佛教密续传承中,许多令人惊奇而有趣的故事,且饶富启示。书中描述了八十四篇真实的密续传奇,八十四种不同人格,而且全都是发生在第八到十二世纪印度境内的事迹。源於印度的西藏传承,追溯到开头的祖师,几乎都在这八十四位大手印成就者之中。因此几乎藏密四大教派所有教法,皆为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所传 。
《六金刚句》说略谈锡永上师 译释种种法总相自性皆无二种种法别 《六金刚句》说略 谈锡永上师 译释 种种法总相自性皆无二 种种法别相远离戏论见 虽无一见地名当下即是 诸相其遍现悉名为普贤 诸法自圆满离作意过失 是于止观境住无作而现
第十一世八蚌大司徒仁波切的最后时光 二世钦哲在宗萨寺的时期,各教派的高阶喇嘛从西藏各地前来拜访他。有些高僧远道而来,是他梦中相见过多次的大师,即使他在严格闭关中,也破例出来相见。 其中,噶举派第十一世八蚌大司徒仁波切(可译成八蚌锡度SITU,但大家习惯了称他为大司徒)贝玛旺秋嘉波来过很多次。他是竭力建议二世钦哲迎娶明妃的人物之一。后来,钦哲娶了康卓仁波切,他马上就动身去拜访他们二位。 他们在一起,总是相互给予灌顶、口传、教授。有一次,二世钦哲给大司徒仁波切灌喜金刚。 大司徒问在场的顶果钦哲:站在他法座旁边的是谁? 顶果钦哲说:没有人啊。你看到了什么,是喜金刚? 大司徒说是的,他亲眼看到喜金刚就站在曲吉罗卓法座的旁边。 直到那一刻,顶果钦哲才对大司徒仁波切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他是一位不寻常的上师:他玩牌、赌博、拥有许多枪和马,而且听说相当独裁。
这段时间都没在吧里发帖,我一直都在《修行正法吧》发的贴。有兴 这段时间都没在吧里发帖,我一直都在《修行正法吧》发的贴。有兴趣可以来看看
本觉的经验不会令人目眩神迷 在某个时刻,我们会知道本觉真正的样貌,不仅是智识上的,而是在经验上的;这根本不是多复杂的事情。到了这个阶段,就不再需要详查或是试着理解本觉;在经验到本觉时,我们不需要理性上的分辨——那是在认出之前的事,当我们试着了解本觉的概念、试着把心放在这件事上。本觉的实际体验是非常简单、完全平常、非常自然、完全直接的。在我们有了这个经验之前,可能会误解它,可能对本觉有着太多的期望;因为本觉被解说成是和一般思考方式截然不同。或者我们可能会期待当对本觉的体验终于发生时,我们的心会被完全吹走,彷佛一切都应该彻底不同。或者我们甚至可能会试着把本觉当成是一个超自然的经验来培养,但坦白讲,本觉不是那样,不是用任何方法来促成的。当然,本觉的经验的确有超越常、断的功德;本觉无生、住、或灭;本觉是非常微细的某个东西。那些功德的确存在,但不是那种彻底摧毁其他一切事物的压倒性方式;本觉是非常平常、非常柔和、非常简单的。我们认出本觉仅是纯粹的一种容纳、开放的状态。 看着这串念珠,只要除去一颗珠子,并不太容易只是把这个珠子拿掉,对吧?珠子挂在绳上,而把整个念珠串在一起,在此有某种一起撑住感。本觉的指认,是把通常用来一起串住念头的绳子消融,执著并不会宣称其离去:”我现在就要离开了,现在我走了,再见!”就在认出里早已消融。就在念珠的线消失时,整个东西就自然崩解了,你不用一个接一个地取出每个珠子;仅是珠子串起的这件事,已不复存在。同样地,我们用不着强迫烦恼和念头离去,就在执著解除的那一刻,烦恼和念头就自然地崩解了。 现在当这样发生时,有些人不太满意。他们不想要珠子慢慢地散开;他们想要有特殊的戏码,一个念头和烦恼被吹成碎片的场景;威风凛凛的本觉,戏剧化地进来,将念头和烦恼吹垮——那才令人满意。通常当我们自然地到达本觉的状态,极可能象是那样,是一个念头和烦恼早已消失的状态,但我们还是不太满意。我们有个先入为主的概念或期待,认为本觉应该是强而有力的,是应该更夸张的某个东 西,不可思议地大乐,所到之处都是清明、完全免于念头,是某种奇妙的经验。当本觉的觉醒状态是稀松平常、单纯、清晰、在当下和没有干扰时,我们拒绝承认那就是真的本觉,因为不够目眩神迷。 由于这个绊脚石,一切证悟的功德可能不会完全显现,但它仍然是本觉开始的阶段。当我们更进一步地修学本觉的真正状态时,这些功德就会逐渐开始越来越彰显,象是悲心和虔诚心的氛围;而且,一种更深刻的智力,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这是以自然进展的方式出现的。对本觉开始阶段的不满意和排拒,会妨碍我们对本觉的修学,也会妨碍功德的显现。我希望你们能够知足并坚定,本觉是非常单纯、非常自在、非常干净和顺畅的。慢慢地让你自己能够平稳地安住在上头,然后,越来越习惯它。 ——措尼仁波切《大圆满生活》
猴子已设法达到最高的成就,但它尚未超越成就之所依——二元 猴子已设法达到最高的成就,但它尚未超越成就之所依——二元对立的逻辑。猴子的牢房四壁仍旧坚固,仍含细微的与己相对的“他”性。猴子可能藉着表面上与自己的投影合一,而获致暂时的和谐、安宁及幸福;但全局是微妙的定局,是封闭的世界。猴子本身已变得像墙壁一样的坚固,已达到“唯我独尊”的状态。它仍忙着自我保全和自我提升,仍陷在对世界和对自己的固定观念,仍把第五蕴——识——的幻想当真。它的意识境界是基于定,基于对身外之“彼”的专注,所以它必须继续不断地检查和保持自己的成就。“到了天界我才松一口气。我终于办到了。我如今真的把想要的拿到手了。不过等一等……我真的成功了吗?啊!你看,对,我成功了。‘我’成功了。”猴子以为它已得涅盘,其实它所获得的只是暂时的“唯我独尊”而已。 这种定力早晚会耗尽,那时猴子便开始惊惶失措了;它感到威胁、迷惑、易受伤害,而一头栽进阿修罗道。但阿修罗道的焦虑和嫉妒强得让它受不了,猴子因而变得心里老是在盘算什么地方出了毛病,于是它又返回人道。但人道也很苦,使得它不断努力寻求答案,想弄清楚到底出了什么事,出了什么错,结果却只能增加它的痛苦和迷惑;于是猴子逃离了人类的思维能力所产生的犹豫不决和批评眼光,而投入**道。在那里,它只是理头挺进,不顾周遭环境,对走那些熟悉的窄路可能危及自身安全的消息,装聋作哑。但环境所发出的消息还是突破了它的心防,使它对现状不满,而渴望改善。怀念天道之情变得非常强烈,使得猴子更加致力于返回天道。它幻想自己在享受天道之乐,但以幻想来满足这种饥饿,只能让它获得暂时的满足,它很快就又饿了。饥饿不断,它终于被一饿再饿所产生的挫折感压垮,而投入为满足其欲所作的更加激烈的奋斗。猴子的嗔心之强,引起周遭环境的对等反应,从而主生火爆与惧闭的气氛——猴子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地狱。至此,它已从地狱上天道,再从天道返地狱,足足兜了一圈。这种奋斗、成就、失望、痛苦的不断循环,好是生死轮回。也就是二元对立的情结所造之业的连锁反应。 猴子怎样才能出离此一似无止境、自给自足的囚禁之环呢?有可能断此业链或轮回的是人道。人道的智力和识别力,让人有可能对整个奋斗过程质疑。猴子可能质疑是否非跟什么发生关系不可,是否非得到什么东西不可;质疑它所经历的各种世界是否实在。要想做到这一点,猴子必须发展出全面的觉知和超然的理解。全面的觉知可让它看见发生奋斗的空间,从而看出其讽刺性和幽默性;它不再只是奋斗,同时也开始体会奋斗及奋斗的无用。它突破过去的种种幻想。它发现不与墙壁对抗时,墙壁并不讨厌,亦不坚硬,而实在是温暖、柔软和可穿透的。它发现它不必从五个窗口跳出,不必把四面墙壁拆掉,甚至不必考虑它们;它可以从四壁任何一处大步通过——此即为何大悲被形容成“温柔高尚之心”。大悲是温柔、敞开的沟通之道。 超然的理解所具有的清明和精确,让猴子能从不同的观点来年墙壁。它开始明白世界从未在它身外,晓得问题完全出在它自己的二元对立的心态,也就是把“我”和“他”划分为二的心态。它开始了解,是自己把墙壁弄得坚固,是它自己的野心把它囚禁起来。于是,它开始觉悟,知道若想出犹,它必须放下脱逃的野心,必须如实接受四周的墙壁。
不是合格的法器听了法也不会相应,顶多是鹦鹉学舌还以为开悟了。 不是合格的法器听了法也不会相应,顶多是鹦鹉学舌还以为开悟了。 这个吧里的东西如果按照做了、仔细看了会很有帮助。
(转载)5.12汶川地震的时候,什邡市妇幼保健院病房大楼成了 (转载) 5.12汶川地震的时候,什邡市妇幼保健院病房大楼成了危房。院长去找隔壁罗汉寺的僧人,问能不能让我们把孕妇安置在寺里? 问的时候院长很担心,佛门清静地,又是女的,又是待产孕妇,估计人家会不让。 僧人想了想:行吧。 到了寺里安顿下来,孕妇要补身子。 僧人允许在寺里杀鸡给孕妇补身子,但是因为长年不吃肉,僧人们闻到肉味吐了。 孕妇要生产了,僧人把三张禅凳拼成一张床。地震后停电,没有足够的光线手术,僧人找来手电筒。打着手电,医生们顺利完成剖腹产手术。 佛教讲究戒荤腥、杀生、血光,僧人算是全破了。 有人问起僧人,僧人说:佛无定法,众人的苦难都是我们的苦难,众生欢喜就好。 我一直觉得,这才是宗教应该有的模样。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普度众生。 至今我依然记得,多年前,我去某间寺庙进香,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位僧人坐在偏殿外晒太阳,他吃着巧克力饼干,看见我看他,他笑起来,摇摇手里的饼干,大约是问我要不要吃。我挥了挥手里的零食,意思是我也有。 我不算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佛教带给我的,一直是温暖美好向善的东西,这才应该是宗教的本源吧。
我们在子虚乌有的障碍上耗费太多精力 无论你是一个举止友好的人,行为温和的人,还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情况都是一样。那里总是隔着一道巨大的屏障,阻碍我们真实地去理解。在我们与佛法之间,也隔着一道巨大的屏障,一堵高耸的护栏,让我们无法真正地领悟与沟通。 Whether you are a kind-mannered, mild-mannered, or aggressively mannered person, it is exactly the same. All the time there is this big barrier, which creates obstacles to understanding. There’s a big barrier, a big fence, between dharma and us, which prevents us from actually clicking or communicating. 要成为佛法的修行者,你必须无嗔,超越嗔恨。要做到无嗔,你自己的内心必须含有某种温暖、柔和,这即是慈心,当此种柔和更加开阔、并延伸至他人,这即是悲心(karuna),也即慈悲(compassion)。 That seems to be the basic point: in order to become a follower of the dharma, one has to become nonaggressive, to move beyond aggression. In order to do that, there has to be some kind ofwarmth in oneself, gentleness in oneself, which is known as maître, and there has to be greater gentleness toward others, which is known as karuna, or compassion. 当我们真正地开始亲近佛法,我们就情愿去推倒围墙,打开心门。生平第一次,我们开始认清一直以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玩笑。我们全力以赴地收集武器弹药、构筑层层防护,然而这些想象中的事情并非实际存在,我们在子虚乌有的障碍上耗费了太多精力。一旦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一切都是自己和自己开的玩笑,我们就真正走上佛法的道路,真正转心向法。 When we begin to make a connection to dharma, we are willing to open our gates, to tear down our walls. Then for the first time we begin to realize that the joke has been on us all the time. Accumulating ammunition and building fence after fence was our preoccupation. It wasn’t based on something actually having taken place. We have wasted so much of our energy on that. When we begin to realize the joke was on us and created by us, then we are actually following the dharma, following our minds according to the dharma. ——秋阳创巴仁波切《Aggression》《嗔怒》文章选段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hogyam Trungpa Vol.2》 译者:Andy R. Lau
高贵之心在金刚乘的佛教传统中,我们讨论如何在贪爱和妄想的背后 高贵之心 在金刚乘的佛教传统中,我们讨论如何在贪爱和妄想的背后发现智慧。如果你只是断除贪爱和欲望,你就无法与这不慈悲的世界共处。这就等同于经历一场外科手术,摘除眼球、舌头、心脏和性器官。也许有人认为那是出家做和尚或尼师的方式,但我认为这种方式恐怕行不通。悲心并不是要移除贪爱、嗔怒和妄想的器官,悲心是指利用你现有的一切。如果你饿了,你需要舌头和牙齿来进食,这是很自然的事。我们不会因为自己长了舌头和牙齿而惩罚自己,正相反,我们要利用它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会像处理垃圾一样把问题扔在一边,我们把它捡起来,将它转为道用。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修行的基础。 根据佛教的教法,练习坐禅就是将现有一切转为道用的方式。禅修非常实用:我们学习怎样刷盘子,怎样烫衣服,怎样活着。这即是悲心。当我们知道怎样活着,我们就不会为自己制造混乱,如果不为自己制造混乱,也就不会为他人制造混乱。如同基督教的一句谚语所说,“仁爱始于家中。”或许我们也可以说,“悲心始于家中。” 我们身上基本的美德,全仰赖于学会怎样活着。如果我们不知道怎样活着,就会犯下各种各样的罪恶。一旦学会如何活着,我们的心就会变得柔软,悲心也应运而生。我们学习痛哭,学习微笑,学习体会他人的伤痛。我们也开始体会喜悦和快乐。也许我们在这一生中还没有真正体会过痛苦与快乐。当我们的心变得柔软,我们感觉到痛苦,那是撕心裂肺的;当我们体验快乐,那感受美妙无比。悲心的意思是真正、全然、彻底地感受痛苦和快乐。梵语中的悲心是“karuna”,意思是“高贵的心”。高贵的心不单是为别人感到难过:当我们体验这颗高贵的心,我们会很快乐,我们能够对他人的苦乐感同身受。 我们要学会做正派的人类,这就是所谓的“宗教”基准。一个正派的人类社会将引发精神力量,它会带来福佑和所谓“上天的礼物”,这是很天真的方法。很遗憾令你们失望了,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必须如实做回自己,这不一定是佛教的启示,甚至也不属于精神灵性方面的启示。“悲心”不过是真正地体验实际罢了。 【英语原文】 Noble Heart In the vajrayana Buddhist tradition, we talk about how we can discover wisdom behind our passions and delusions. If you simply cut out your passion or your desire, you can’t work with the world of non-compassion. It would be equivalent to going through surgery and removing your eyeballs, tongue, heart, and sexual organs. Some people might think that is the way to become a monk or nun, but I’m afraid such an approach doesn’t quite work. Compassion is not so much a matter of removing the organs of passion, aggression, and delusion; compassion means working with what you have. If you are hungry, you need your tongue and teeth to eat with. It is a natural thing. We don’t punish ourselves because we have a tongue and teeth. Instead, we work with them. When we have a problem, we don’t throw it away as if it were a piece of garbage. We pick it up and work with it. Then we find that we have a working basis. According to the Buddhist teachings, the practice of sitting meditation is a way to work with what we have. Meditation is very practical: we learn how to wash the dishes, how to iron our clothes, how to be. That is compassion. When we know how to be, we don’t create chaos for ourselves, to begin with, and subsequently we don’t create chaos for others. As it is said in Christianity, “Charity begins at home.” Perhaps we could also say, “Compassion begins at home.” Basic virtue comes from learning how to be. If we have no idea of how to be, then we commit sin and crimes of all kinds. When we know how to be, our hearts are softened, and compassion naturally comes along with that. We learn how to cry, how to smile, and how to experience other people’s wounds. We also begin to appreciate joy and pleasure. Perhaps we haven’t ever really explored pain and pleasure in our whole lives. When our hearts aresoftened and we feel pain, it is excruciating. And when we experience pleasure, it is wonderful. Compassion means exploring pain and pleasure properly, thoroughly, completely. The Sanskrit word for compassion is karuna, which means “noble heart.” It is not just a matter of feeling sorry for someone: when we experience noble heart, we are able to have a good time, and we are able to identify with others’ pain and pleasure. We need to learn how to be decent human being. That is the basis for what we call “religion.” A decent human society brings about spirituality. It brings about blessings and what could be called the gift of God. This is an extremely simple-minded approach. I’m sorry if I disappoint you, but it is as simple as that. We have to be just as we are. This is not necessarily a Buddhist message; for that matter, it is not even a particularly spiritual message. Compassion is simply a matter of experiencing reality properly. ---The Collective Works of Chogyam Trungpa 选自《秋阳创巴作品集》卷二
我们常常说要去闭关,ང་ཚོས་རྒྱུན་དུ་མཚམས་ 我们常常说要去闭关, ང་ཚོས་རྒྱུན་དུ་མཚམས་བཞུགས་དགོས་ཟེར་རེད། 这表示你划出一个界线, འདིས་ཁྱེད་མཚམས་གཅོད་ཞིག་བཟོ་བར་མཚན་རེད། 什么界线?—— མཚམས་གཅོད་དེ་ག་འདྲ་ཞིག་རེད་ཟེར་ན། 这个门我不出去了, རང་སྒོ་འདིའི་ཕྱི་ལ་མི་འགྲོ 别人也不能进来, གཞན་འདིའི་ནང་དུ་མི་འོངས། 然后你坐在里面, དེ་ནས་ཁྱེད་ནང་དུ་སྡོད་རེད། 远离一切车子་电话等等吵闹的声音, རླུང་འཁོར་དང་ཁ་པར་ལ་སོགས་པའི་འུར་སྒྲ་ལས་རྒྱང་རིང་དུ་བྲལ་བ། 然后你觉得非常轻松, དེ་ནས་ཁྱེད་བདེ་ལྷོད་ལྷོད་འདུག་རེད། 好像在好好地招待你自己似的。 རང་ལ་སྣེ་ལེན་བཟང་པོ་ལྟར་བཟོ་ནས། 你坐在里面, ཁྱེད་ནང་དུ་སྡོད་ཡོད་པ་ཞིག་མཚན་རེད། 以前所做的事滚滚而来, དེ་ནས་ཁྱེད་ཀྱིས་་འདས་པའི་བྱ་བ་རྣམས་ལ་བསམ་བློ་གཏོང། 以后的事情你也都为它做好了周详的计划。 མ་འོངས་པའི་བྱ་བ་ཐམས་ཅད་ལ་འཆར་གཞི་ལེགས་པོ་བཟོ་ནས། 几个月以后, ཟླ་འགའ་ཞིག་རྗེས་ལ། 你出来了, ཁྱེད་སྒོ་ཕྱིར་བུད་རེད། 好像比以前胖了一点, ཁྱེད་སྔ་ལས་ཅང་ཙམ་རྒྱགས་པ་འགྱུར་རེད། 然后你对别人说, དེ་ནས་ཁྱེད་ཀྱིས་གཞན་ལ་ཟེར་ནས། 你闭了这个关, ང་འདིའི་མཚམས་བཞུགས་སྒྲུང་དང་། 闭了那个关, དེའི་མཚམས་བཞུགས་སྒྲུང་བཤད་རེད། 但是你真正做的是在打妄念。 འོན་ཀྱང་དེ་ནས་ཁྱེད་ཀྱིས་དངོས་གནས་ལརྣམ་རྟོག་ཁོ་ན་གོང་འཕེལ་གཏོང་བཞིན་རེད། 妄念比持的咒还要多, གཟུངས་སྔགས་ལས་ཀྱས་རྣམ་རྟོག་མང་བར་གཏང་རེད། 就算你是在持咒吧, གལ་ཏེ་ཁྱེད་ཁྱེད་ཀྱིས་གཟུངས་སྔགས་འདོན་ཀྱང་། 也是自私的, བདག་འཛིན་དབང་གིས་འགྲོ་རེད། 因为你想把咒念完, རྒྱུ་མཚན་ནི་གཟུངས་སྔགས་ཚང་མ་འདོན་ཚར་བཅུག་དགོས་བསམ་བར་དང་། 你要比别人好, གཞན་ལས་ལྷག་པའི་མི་ཞིག་བཟོ་དགོས་བསམ་དང་། 你要做一个很好的老师, དགེ་རྒན་བཟང་པོ་ཞིག་བཟོ་འདོད་དང་། 很好的禅定的人。 བསམ་་གཏན་པ་བཟང་པོ་ཞིག་བཟོ་འདོད་བར་རེད། 这些想法都是自私的, འདི་འདྲའི་བསམ་ཚུལ་ཚང་མ་སྒེར་སེམས་རེད་འདུག 如果你是为了这样的目的, གལ་ཏེ་ཁྱེད་ཀྱི་དམིགས་ཡུལ་འདི་འདྲ་ཡིན་ན། 你大可不必要去闭关。 མཚམས་བཞུགས་དགོས་དོན་གཏན་ནས་ཡོད་བར་མ་རེད།
本文摘自《北伏藏密意洞澈大圆满教法》之《直指普贤王如来密意洞 本文摘自《北伏藏密意洞澈大圆满教法》之《直指普贤王如来密意洞澈本续》第十九品。它是由仁增·果登(Rigdzin Godem)重新发掘出来的伏藏 (未出版之手稿)。 Ho(吙)! 一切事物----显相与存在的事物,即轮回与涅盘, 都只有一个[现基], 但却有两个[道]和[果], 并且幻化展现为明觉和无明。 籍由普贤王如来的祈愿文,愿一切众生皆成佛, 在法界宫中达至无上正等正觉。 一切事物之[基]是非合成的, 自生之胜妙广褒虚空超越语言表达, 也不具有[轮回]和[涅盘]之名。 只要了悟这一点,你就是佛; 未了悟这一点,你就是轮回中流转的众生。 我祈愿,你们所有三界众生, 了悟无可表达之[基]的真实意义。 我——普贤王如来,已经了悟此[基]之真谛, 离于因与果, 而它正是这自生之明觉。 它未受到外在的[表达]和内在的[念头]、肯定或否定所染污, 也未受到失去正念的黑暗所染污。 (我——普贤王如来),住于本觉, 即使三界要被摧毁,也了无畏惧。 对于(感官对境之)五欲, 了无执着。 在无念的自生识(self-arising consciousness)之中, 既无坚实的色相,也无五毒。 在明觉不息的明晰之中, 只有一个本质, 却生起五智, 从此五智之成熟, 显现本初五佛部, 籍由诸佛智慧之广裹, 显现四十二尊(寂静)佛。 籍由五智生起之力量, 显现六十尊(忿怒)黑鲁嘎(heruka)。 因此,本觉从未缪误。 我(普贤王如来),是一切之本初佛, 透过我的祈愿文, 愿你们所有在轮回三界流转的众生,了证此一自生明觉, 愿你们之胜妙智慧任运增长! 我的化身将以数十亿种无法想象的方式持续展现, 以色身显现,(帮助)可受教之众生。 籍由我充满慈悲之祈愿文, 愿你们所有在轮回三界流转的众生, 脱离六道轮回! 从初始以来,众生即是迷妄的, 由于你们并未认识[基]之明觉, 因而失去正念、优柔寡断, 此即无明之状态, 偏离正道之因。 从此一(迷妄之状态), 生起一种突然的昏晕, 接着是一种踌躇恐惧的细微意识。 从那种动摇踌躇之中, 生起一种分别敌、我的觉知。 渐渐地,这种分别的习性增强, 轮回也从此开始。 接着,五毒的烦恼发展出来, 而这些烦恼的行为是无尽的。 你们众生欠缺明觉, 那是因为你们失去正念, 这是你们偏离正道的基础。 籍由我的祈愿,愿你们所有众生认识自己的本觉! 俱生无明(innate unawareness)是指失去正念和心思散乱; 遍计无明(imputing unawar eness)是指对自我和他人生起二元分立的念 头。 两种无明都是一切众生迷妄的基础。 籍由普贤王如来的祈愿文, 愿你们所有在轮回中流转的众生, 清除失去正念的的黑雾, 清除二元分立的执着念头! 愿你们的认识自己的本觉! 二元分立的念头制造疑惑。 从细微的执着到这种二元分立的心转, 二元分立的习性变得越来越强烈浓厚。 食物、财富、衣物、家园和朋友, 以及五种感官对境和你挚爱的家人, 因为创造渴望与贪欲, 所有这些事物都制造苦恼与折磨。 这些事物全都是世俗的迷妄; 执着的活动永无止尽。 当执着的果实成熟时, 你投生成为饿鬼, 受到渴望与贪欲的折磨, 痛苦悲惨,又饥又渴。 籍由普贤王如来的祈愿文, 愿你们所有充满贪欲、渴望的执着众生, 既不排拒渴望的贪欲, 也不接受对欲望的执着。 让你的意识放松在其本然状态之中; 然后,你的明觉将能够自行维持。 愿你达到妙观察的智慧! 当外在的对镜显现之时, 恐惧的细微意识将会生起, 从这种恐惧, 瞋怒的习性变的越来越强烈。 最后,敌意生起,引起暴力和谋杀。 当这种瞋怒的果实成熟时, 你将在地狱承受滚烫、焚烧的痛苦。 籍由普贤王如来的祈愿文, 当你们六道轮回众生生起强烈的瞋怒时, 既不要排拒它,也不要接受它。 相反的,放松在本然状态之中, 达到明晰的智慧! 当你的心充满骄慢时, 将生起争强好胜和羞辱的念头。 随着这种骄慢变的越来越强烈, 你将体验争吵和虐待的痛苦。 当这种业果成熟时,你将投生天道, 体验改变和堕入(三恶道)的痛苦。 籍由普贤王如来的祈愿文, 愿生起骄慢的众生, 把你们的意识放松在本然状态之中; 你的明觉将能够自行维持。 愿你达到平等舍的智慧! 籍由增长二元分立的习惯, 籍由赞美自己、诋毁他人, 你争强好胜的心将使你嫉妒、好斗, 你将投生阿修罗道, 面临许多杀戮和伤害。 从那种杀戮的结果, 你将堕入地狱道。 籍由普贤王如来的祈愿文, 当嫉妒和竞争的念头升起时, 切勿执着它们为仇敌, 只要放松自在即可; 然后意识可以维持它自己的本然状态。 愿你达到成所作的智慧! 由于散乱、草率和失去正念, 你们众生将变得迟钝、昏沉和健忘。 因为不知不觉和怠惰懒散, 你将增加无明, 这种无明的结果将使你无助地流转于**道。 籍由普贤王如来的祈愿文, 愿你们已经堕入无明黑暗深渊的众生闪耀正念之光, 进而达到无念的智慧。 你们所有三界之众生, 事实上和诸佛——总基——一模一样; 但是因为你们对[基]的误解, 使你们偏离正道, 毫无目标的行动。 六种业行是如梦的迷妄。 我是本初佛, 在此透过我所有的展现来训练六种众生, 籍由普贤王如来的祈愿文, 愿你们一切众生无一例外地在法界状态中达至正等正觉。 Ah ho(啊吙)! 从今以后, 每当一个充满力量、明觉灿亮、离于迷妄的瑜伽士, 念诵这篇强而有力的祈愿文时, 所有听闻它的众生, 都将在三世之内达至正等正觉。 在日蚀或月蚀期间,在地震期间, 或在夏至、冬至,或新年期间发生地动时, 你应该观想普贤王如来。 如果你大声地祈愿, 大声到所有众生都能够听闻, 那么,三界众生将能够籍由瑜伽士的祈愿, 逐渐地从痛苦中解脱,最后达至正等正觉。
https://v.youku.com/v_show/id_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M5NDM4MDQ0.html%3Fx%26sharefrom%3Dandroid%26sharekey%3Dbd25df6e944c2e70da13c59e1a7c5d7a4&urlrefer=8b59febbcdd25f15733f8b18a3edf93b
传法(transmission,梵文abhisheka)一词专用于金刚乘与佛教瑜伽的法教中,在藏传佛教与禅宗中使用最多。 传法并非指上师将他的知识或心得分给弟子—那是不可能的,甚至佛陀也无法办到——重点在于,我们必须停止收集更多东西,反而应将已有的设法出清才是。 为了避免收集更多、为了避免继续对自我充电,是有必要去向某位外人讨点什么,以使你感觉那东西是他给你的。如此一来,你就不觉得那是他将你的财产还给你,而认为是他给了你他的珍贵之物,你对上师也会因而心怀感激。 这对于自我也具有保护作用,因为你不将它视为是自身之内的发现,而是别人给予你的——是上师送给你这分礼物。 虽然实际上像我们刚才所说,〔传法〕并非将某件东西给予你,而只是你本身之内的发现。上师所能做的不过是制造适当的情况,而情况与环境可使弟子的心达到适当的状态,因为弟子已到达那里。 就像我们去戏院看戏一样,一切都已为你预备妥当,诸如座位、舞台之类,因此你去戏院的事实就令你自动感觉到自己是在参与某一特殊事件。 每当我们去到某处或参与某事时,我们都成为它的一部分,因为环境已经造成。 就〔传法〕而言,情况或许有所不同,不过仍然有一个特定的环境 ——上师可能根本一言不发,也可能长篇大论地解说一番,或许他会举行某种仪典,他也可能做些相当荒谬的事。 秋阳创巴仁波切
若无口传,而谓证悟为誇大。从未修法,宣称解脱为誇大。若不精进 若无口传,而谓证悟为誇大。 从未修法,宣称解脱为誇大。 若不精进,自谓修法为誇大。 不守三昧耶,而谓得殊勝境遇者为誇大。 总之,若欲轻心修法,不假辛劳者,无乃自誇者,终不成就!——莲师言教
能帮我把周围的人头P没了吗,就留那个老太太
一旦人想要伪装,问题就会接踵而来。「罪恶」也从虚伪之中诞生。 一旦人想要伪装,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罪恶」也从虚伪之中诞生。 你以为你在进行精神上的修行,但实际不是, 这更危险,也更虚伪。 如果说; 修行有什么法门的话,「真实」一定是其中之一,保持你对烦恼,对情绪的真实。 从这个真实出发,你才有可能获得超越的力量与勇气。 ____ 宗萨/钦哲·诺布 🌹
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让炯日佩多杰撰写《上师之歌》 吾为末法时期众生之邪见与妄行而深感哀伤。 在心与吾唯一之师与父的相应下写下此歌,以此呼求他消除吾之烦恼妄念。 啊霍! 总摄皈依法身金刚持 尊胜师身无别于实相 殷慕之情仰尊咏此歌 甚深虔诚盈满心 无作之境灿光明 然独无法长久住 妄念令吾何惑迷 念此一意称噶举 定于空慧自生地 此之当下平常心 生灭之执无法触 无尽化现识不摇 轮涅之境俱时生 殊胜大印无作道 见及内观自生地 轮涅脚步刹时顿 三界惑迷落虚空 无作之境三身生 何需引盼未来果 此为噶举殊胜教 念此当循祖师范 依吾座下之弟子 不恋今生思来世 藏红僧衣虽外严 如比夜晚之云霞 三乘戒仪内持守 稀如兔上之麟角 吾悲不修二次第 明日倘遇死亡时 悔心或为黑黯遮 故应精勤闻思修 实修传承之宝幡 愿能高举世之顶 当下即于此座上 愿能广行二利行 上师空行怙主众 祈具善缘愿圆满 【观世音.噶玛巴】编辑组摘录自《大转世》
没有交易就没有伤害--4月24日来自宗萨仁波切的新信函 敬启者: “最近,我注意到有人试图兜售一些他们宣称是蒋扬钦哲旺波一世和蒋扬钦哲确吉罗卓的私人物品。 虽然有些宣称可能是真的,但至关重要的是,无论宣称的真实与否,都不该鼓励这样的交易行为,尤其是当有人正为此些物件付出离谱的价钱。 据我个人所知,我的一些学生,出于善良的发心,想要买下这些物件以保护文物。我非常欣赏他们良善的发心,但我们真的需要对这种极具伤害性的交易行为,说“不”。 喜马拉雅地区的许多寺庙,已经深受此类交易之害。同时从长远来看,无论一件物品神圣几许,将其视为或当作商品或投资,都极为不妥,会造成巨大的误解。即便你出于好意购买了它,也助长了一种非常糟糕的惯习,并将感染很多原本就物欲极强的人。 如果你确实有多余的金钱想花掉,通过捐赠给“八万四千•佛典传译”,资助一页《甘珠尔》的翻译;或是帮助钦哲基金会支持一位僧尼即便只为期一周的闭关,抑或一名柬埔寨僧侣研习法教,将产生更广大的利益。而这,也是我的心愿。” ---宗萨蒋扬钦哲
仅仅听闻上师短暂的开示,不可能有成就。莲师不仅是外在的形相,也必须与我觉悟的心意完全融合。莲师称:“我不抛弃任何虔诚的弟子”,如果视莲师为一有血有肉的凡夫,则精进修持所必须的恭敬心很难兴起。我们应当视莲师为贯通三界、永恒不变、无所不知的智慧,即使千万有情同时向他祈祷他也能够成办。须知信仰在修持过程之中至为重要,如果我们一心至诚信仰莲师,则一切事业均为其加持。随时虔信修行,其本身即是祈请。一切的思变均是莲花生大士,自然的信心随之而生起。这种信心自会关照一切,一切色身均成为莲师,一切的音声都是祈请,一切变化的心意均是一切自然造做。 ——顶果钦哲法王言教
我推荐个简单的修行方式,作为参考。1,供曼茶罗3000遍以上 我推荐个简单的修行方式,作为参考。 1,供曼茶罗3000遍以上 2,百字明念诵一万以上 选一个就行 3,念咒作为主修,什么咒都行最少150万遍以上,1000万合格。 4,看几本书推荐竹庆本乐,秋阳创巴,祖古乌金仁波切,策列那措让卓。 禅宗公案,某某网络老师的扯蛋,贴吧撕互吹的装 比文不用看说的再妙也是放屁。
这图好玩,最难喝的饮料。
自发(spontaneity)是如实地认识情况。你要知道,自 自发(spontaneity)是如实地认识情况。你要知道,自发不同于轻率(frivolousness),二者之间有很细的一道界线。当你有想做某件事的冲动时,不该即刻去做,应该先研究那冲动;假如你研究它,就不会轻率动作,而真正地将它看清楚、品尝它,不带一点轻率。轻率是凭直觉反应,如同抛出一件东西,当它反弹回来时你反应;自发则是你抛一件东西出去,盯住它,当它反弹回来时,你知道如何处理那分能量。轻率包含过多的焦虑,一旦你情绪激动,行动中就会带有过多的焦虑;而当你是自发的,则不会过于焦虑而能对情况如实加以处理——不是但凭直觉反应,而是设法了解反应的性质与结构——你体会情况的质地而不会冲动地采取行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