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判断力 批判判断力
关注数: 3 粉丝数: 10 发帖数: 4,328 关注贴吧数: 11
文明的核心就是制度——兼谈华夏文明的落后性 老张嘻笑谩骂中不乏严肃,这篇很有道理  文明的核心就是制度。制度的产生就是文明起源的标志。文化和价值观都是制度的附属产品。能够不断完善自我管理制度的,促使本民族社会各领域持续发达、领先世界的民族,才是高度文明民族。现代多数国家的社会结构体系都是以源于西方的各种制度为蓝本构建起来的。看看我们社会各领域:行政、国防、经济、金融、教育、科研、工业···等等,无不渗透着西方制度的影子。这些制度都是西方在工业革命后一蹴而就突然产生的吗?当然不是,这是在西方三千年悠久辉煌的文明史里日积月累完善出来的。从古希腊古罗马时的城邦会议、元老院、再到中世纪的金融结算、贸易方式、法律基础、学科分类、市民大会、三级会议、上下议院、一直到现在的民主选举、三权分立、养老保险、全民福利等,一路发展而来,可以说体制已几近完善、文明已高度发达。“制度”正是西方人优于世界其他地方人的有力证明。而文明的核心恰恰是制度,因此西方文明三千年来一直领先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欧洲传统的各种制度及由这些制度衍生而出的文化、精神、理念等,已成为现代文明的奠基石。例如由古希腊罗马的少数人民主发展到现代的多数人民主,从古罗马常备军制度发展到现代的国防体系,从汉萨商业同盟发展到现代的经济组织等。特别举一个例子:欧洲中世纪的广泛流行的互相优待被俘骑士的不成文条约,这种建立在同等级别文明民族之间的互相优待制度,显得相当的智彗化和人性化,对战争的性质其实已领悟得相当透砌。有着这种传统的理念和精神,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方人能够设立出后来的《日内瓦战俘公约》了。而在中国,不要说“同等文明民族之间”,就是同为华夏族内部间战争都没有这种理念,对于战俘采用坑杀、砍头、剜眼,割鼻、烹煮、剁手脚乃至挖祖坟等等,甚至以斩首数量来评定军功,显得相当的野蛮。偶而有几个被俘军人获得优待,只是因为其人格或能力受到战胜者首领的青睐,而不是因为有互相优待制度在产生约束作用。中国古代军人相互残杀以图砌底的打倒对方,为的是向主公献忠,使之成为自已升迁的资本,这纯粹是一种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欲望。高素质民族比低素质民族高明之处,正是能够以制度来扼制欲望。因此,这就证明西方人是天生的善于建立各种制度,进行自我管理的高智商群体,而华夏人不是。         相比之下,华夏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做过什么贡献了?没有。中国两千来一成不变的封建体制,文明没有任何进展,始终是在原地兜圈。不管统一也好、分裂也好、政变也好、起义也好,各个政体、各种强人争权夺利了半天,宫庭杀戮不计,大小战争无数,付出了多少的生命代价,最终目的都是要实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一人民主”的落后体制,从来想不出、也不敢想会有什么其它方式来取代,演绎出一部活生生的人吃人史。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就更不用说了,今日有哪个行业体系是以中国传统的行业标准来建设的?没有,中国传统行业只是泛泛的经验之谈,根本无法形成规模体系,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善于建制及守制的民族,也就是说我们不是一个文明的民族。          华夏文明留给现代人更多的只是封建体制的附属产品——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文明的内核——社会各种管理制度多数已西方化。不要说其他国家,就是中国本身现在也见不到多少中国古代制度的影子。如果说中国古代文明比西方古代优秀的话,就出现了一个“愤青悖论”:为什么不采用中国古代的各种管理方式来管理社会,却要使用源于西方古代的各种传统制度?你领钱是上银行还是上钱庄?你读书是上学校还是上私塾?你告状是上法院还是上衙门?你经商是签合同还是订契状?还有,为什么要头破血流地两次申办奥运会?等等举不胜举,这可不是拿中国古代跟西方现代比,这可都是源于西方古代的制度,更早还能追述到欧洲上古时期。愤青们再一口咬定中国古代比西方优秀,真是令天下人耻笑。
随便说说,大家不要认真 特意到哲学吧看了看罗吧的几个帖子,不知罗吧是学什么出身的,思考的很深。俺谈谈俺的感想:现在的科学无一不是假说,比如电磁学,如果“磁单极子”被发现,整个电磁学都得改写。磁体无限分下去,NS的单极子为什么不可以存在?目前说的基本粒子是否可以一直分下去?相对论的假设之一:光速不变。在什么参考系用什么方法测定呢?以前有个以太试验,也没有证实光速不变。所以相对论也是建立在假说上。在人类的思维能力没达到那么高的能力,并且没观察到推翻这些假设的证据前,这些理论无法修改而且在高速粒子试验中,应有相对论进行的计算跟事实是吻合的,目前没有反例。真理只是相对的,跟事实吻合比较好的理论。是自然规律在人脑中映像的人类语言的表述。牛顿力学体系的伽利略变换,到了高速领域就得换成洛仑兹变换,微观高速就得求助于量子力学。只因为这样才跟事实吻合的比较好。除了纯数学,别无真理。进化论自然也是假说。就本质上说,我认为它是一个思考方法。“人是猴子变的”是当时的英国教会自以为攻击达尔文最得力的地方,人的来源,是达尔文希望避开的。进化论是达尔文对他所收集的化石证据的总结。由于地理隔离产生形态各异的地雀亚种,潘帕斯草原上的大型鳞甲目化石,孑遗的鬣蜥,这说明了一些东西: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进化论很难有试验依据,唯一提过的就是一个电击空气产生氨基酸的试验,由此推出的“太古生化汤”的说法。
波兰军队的兴衰1450——1699 波兰军队的兴衰1450——1699 波兰骑兵 先说说古代波兰军的演变吧。15世纪以前,波兰在欧洲恐怕要算作二流国家都还勉强,尽管在东欧算是大国,但实力与其邻居相比还是差一截。13世纪,波兰人面对的主要敌人有两个:西北面的条顿骑士和东面的蒙古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敌人,在蒙古入侵前,波兰人为在西线对抗条顿骑士发展了适合打阵地战的步骑兵联合部队,然而面对东线开阔的地形和机动的蒙古骑兵,这种军队又几乎无用。而且由于波兰军的装备和人员素质都较差,指挥官的水平也令人无法恭慰,面对蒙古骑士更是不堪一击,所以才有在利格尼志那光膀子的农民长矛兵去拼蒙古骑士的惨事,1241年连当时的首都克拉科夫都让蒙古人给洗劫了一道(不过我想所谓首都也就是一个稍大点的城市而已)。在以后的三百年里,波兰一直感受到这两方面敌人的压力,也一直没有解决如何同时适应两支作战风格完全不同的敌人的问题,只不过由于蒙古的分裂,东线压力减轻,波兰可以更专注于西方的敌人。 当然,波兰人一直在试图找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他们在战术上借鉴蒙古人的经验,注重突袭、机动作战,然而,由于从14世纪起波兰的主要敌人是西边的条顿骑士,整个军队是为适应西边的地形和作战方式设置的,因而要想真正像游牧民族那样进行大范围机动作战仍不太可能。在14--15世纪,波兰军队仍是传统的西方军队,与13世纪相比,只是装备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提高,赶上了当时欧洲国家的水平,但本质上没有变化。 下面是15世纪波兰军队的组成情况:典型的几种作战单位 1、骑士。装备全身甲,战马也披甲。与当时西欧各国骑士装备相当。兄对当时的全身甲应该清楚。 2、枪骑兵。装备半身甲(虽未经考证,我分析是指只有上半身防护的盔甲),战马不披甲,辅助骑士进攻。 3、弩手,装备胸甲。 4、剑士,装备头盔和盾牌。 另外还包括大炮等火器部队,用于打攻坚战。 可见,当时的波兰军队还是典型的欧洲合成军队,只是在各方面更向西方靠拢了。 15世纪的13年战争是波兰崛起的开始。通过这场战争,波兰不仅驱逐了条顿势力,同时也锻炼了一支军队。再加上后来和立陶宛的合并,波兰终于成为了一个强国。在13年战争期间,波兰按条顿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即以少数骑士为核***心的封*建军队。但这支军队也有当时其他骑士军的通病--纪律性较差,这反映了各国军队还处于向封*建化过渡的时期。16世纪初,波兰军还是一支由贵族骑士和雇佣兵组成的军队。征兵时,受雇的佣兵们被集中起来,由指挥官按不同的兵种和装备进行分类。然后集中贵族和他们的侍从,一般每位贵族带3到4个侍从,并且由他本人支付装备的费用和侍从们的薪金。贵族和侍从组成军队中最小的作战单位,称为“poczet”。贵族骑士、侍从和雇佣兵混编在一起,组成波兰军队中最大的战术单位“rota”,通常人数为50--100人。在发生战争时,又由“rota”组成军团“Huf”。军费开支由国会从贵族中抽税支付,但由于国会成员就是贵族,除非必要,否则没人愿意从自己身上多抽税。 15世纪末,由于条顿问题基本解决,而且波兰与立陶宛的联系日益紧密,波兰军队在东线的活动越发频繁起来。当时东方的主要对手是鞑靼人,作为蒙古的残留势力,虽然不能像当年金帐汗国那样雄霸一方,但对周边国家也还是造成不小威胁,特别是后来又有土耳其作后台。东线地势开阔,而且敌人是机动灵活的蒙古骑兵,那种用来和普鲁士人打仗的重型军团就显得很臃肿了。虽然波兰人积累了一些对付游牧骑兵的经验,加之装备的提升,已不大会出现从前那种被蒙古骑兵打垮的情况,但无法将敌人一举消灭的问题却很令人头疼。 为此,16世纪初,波兰军队开始进行改***革:骑士取消战马的护甲,并且数量缩减,加强机动作战的训练;大量装备一种新的轻骑兵--“racowie”;火绳枪兵代替弩手,加大长管加农炮的配备量等。
【转贴】中世纪法兰西王室徽章研究——百合花象征主义的神学渊源及 陈文海【内容提要】在中世纪法国,滋养象征主义的土壤极为丰厚。法国王室百合徽章作为象征符号,发轫历程较为明晰;但在论及其渊源和象征内涵时,学术界则存在较大分歧。王室百合与基督教神学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但是,随着王权的逐步强化,王室百合的神学色彩渐趋弱化,而其政治色彩则趋于浓重。法兰西王室百合的发展史曲折地反映了王权和神权之间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法兰西王权由弱到强的历史行程。 【关 键 词】法国/王权/神权/徽章 【 正 文】   在文化相对落后或人们的交流主要以口耳相传为基础的社会里,象征符号往往具有颇为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信息传输功能。对于诸多不可名状的抽象事物,人们通常将之转化为象征性实体并加以尊崇膜拜,似乎只要赋予它们以某种可以感知的形式,其神秘感便可把握了。中世纪的法国亦莫能外,在这里,滋养象征主义(注:这里所说的“象征主义”与19世纪后期在法国出现的“象征主义”文学艺术流派有着原则区别。前者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之可知可测;而后者在相当程度上则是将具体的事物抽象化,使之神秘莫测。)的土壤极为丰厚,其中宗教领域的情形自不必说(注:参见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159-185、209-222页。),即便在世俗生活中,有关现实世界的许多观念也都有着各自的象征载体;在诸如此类的象征符号中,从感召力度、出现频率以及人们的熟悉程度看,具有典型意义的当数王室的百合花徽章(注:徽章,西欧历史上通常称之为“纹章”(法文héraldique,英文heraldry或coat of arms),由一组特殊图案构成,一般绘于盾形物或能代表吉祥的其他形状的牌物之上;在古代西欧各国中,显贵家族、市政会议以及大学等通常将之作为自身的特殊标志。本文在涉及“纹章”这一语汇时,一般依从汉语的表达习惯,称之为“徽章”。)。那么,王室百合(注:据考证,中世纪法国王室徽章上的图案实际上是三叶草或香根鸢尾花,但它们与百合花极为相像,因此中世纪的法国人一般认为二者是可以互换的,将王室徽章上的图案直接视为百合花并无不妥。因而,在中世纪法国,不论是王室本身,还是普通民众,都毫无例外地将百合花看做为王室徽章。参见Collete Beaune,The Birth of an Ideology,California,1991,p.197。)是何时出现于法国政治生活之中的?这一象征符号最为根本的渊源是什么?其具体内涵如何?它与中世纪中后期法国王权的强化有何关系?关于这些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尚未见有系统的分析;西方学术界对之虽有一定的研究,但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却是见仁见智,观点纷呈。由此看来,对法兰西王室百合作一深入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弥补我国的法国史研究领域中的某些空白,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我们开辟了一个研究封建时代法国社会政治史的新视角。
老虎伊甸园 狮迷虽然不是多数,但是很不客观,而且顽固。在各种科学数据和事实面前仍然坚持狮子比老虎厉害的观点。而且他们的论据十分主观,很多都是一知半解想当然的谬论,什么狮子头大,毛多,什么捕猎技巧高,猎物捕杀难度大,什么猎杀机会多,打斗锻炼多等等。    而在天涯等很多地方,有识的专业型网友早就指出事实,比如著名的舰船贴(已封),以及“恶灵幽冥八手怪客”的在天涯杂谈的狮虎大贴,已经很系统详细地解答了这些问题。但是,谬种流传是很难一下子纠正的。    是啊,很多狮迷还在想象:在非洲辽阔磅礴的草原上,狮子威武,傲视苍生,捕猎各种中大型猎物。狮迷的最后遮羞布也就在这里——老虎有本事来非洲试试?心里窃喜:哈哈,反正也碰不上~    不错,但是那是只有狮子的非洲——现在情况是——老虎也来了。    只是中等体形的虎种,只是人工环境出生的虎,但也已经开始颠覆非洲的王者定律。《老虎伊甸园》这部片子,最真实最直观地告诉了我们,谁才是王者风范。    这部片子里,两只来自亚洲的老虎,面对和狮子同样的环境,同样的猎物,面对羚羊、角马、斑马、野牛。。。这才真正能见高下!    而老虎体现出来的王者潜力令人惊叹。首先人们曾经怀疑的老虎独居能否适应非洲广阔环境这个问题,被老虎良好的学习和合作能力彻底解决,两只老虎,也能够很好地分工合作。然后老虎能否在大草原进行长途奔袭和强攻战的疑虑也已经被老虎的优异表现彻底打消。    老虎在追击猎物时的姿势和身体,简直和猎豹差不多,高速运动的动作洒脱,富有弹性,可以看出它身体的柔韧性和四肢的力量,2百多公斤的重量,跑起来丝毫不受影响,这点狮子的一身硬梆梆的肉肯定是做不到。可以看出老虎在速度上的优势,    至于弹跳,狮子更是望尘莫及,非洲的老虎在追击猎物时,曾经一跃跳过七八米宽的河床!它们的好奇心极强,曾经长途追击扑杀鸵鸟,以前,除了猎豹,几乎没有任何猛兽能单以速度将鸵鸟击倒!    第24个月,两只尚嫌稚嫩的老虎对一只跳羚发动了追击,在不甚平整的荆棘灌木中,老虎的速度甚至不逊于跳羚,将追上之际,羚羊猛地高高跳起,并在空中转向,在这刹那,一只老虎同时跃起,空中转向,在空中将羚羊扑下,完成一个翻滚后落在地面,可与此镜头媲美的只有历史上那个经典的花豹空中接力捕杀跳羚。-----区别是这个动作由一只200余公斤的大型猛兽作出。     还有一段是两只老虎从树上抓一只事先为培练用的死羚羊,两只老虎(其中一只公虎已有2百多公斤重 )很快并同时窜上7,8米的树上抢夺,直接从树上跳了下来,一点事都没有,这让我想起一次在动物世界中,一只母狮为了追一只豹子晃晃悠悠的上了树,食物是抢到了,可下树时却被掐死在树梢上,它的动作很笨拙,母狮尚且如此,更别说成年的雄狮了,还有一幕就是两只老虎在伏击角马群时,母虎发挥速度上的优势长途奔袭,而雄虎,则展示了它的策略,先埋伏在河床边的小树丛中,上窜下窜的估计位置,然后迂回到更一侧,长草丛边,悄悄的靠近,接着让人惊叹的一幕出现了,它伏低身体,简直是贴住地面,头部毛竖起来,迅速的移动,就好象是匍伏进近,(母狮,也会伏击,但很简单,雄狮成年后不知还会有这项技能否,)虎的狡狤,和它的全神贯注时展示出的技巧,智慧。还有等等,真让人惊叹世界上有如此完美的动物。!!! 老虎跳得更高,更懂得进退,防御和进攻结合得很好,出手频率快,用掌的技巧更灵活,掌力也十分惊人。    有个过程很奇特,在训练捕食的初级阶段,把瞪羚从高处岩石丢到水里,沉入水底后,老虎是潜水把整只拉上岸来吃掉。    老虎曾经把一只猴子逼到一棵大树顶上,猴子惊慌地跳上树枝顶端,老虎们随后也纵上了大树,不过它们是无法如猴子那样爬上最高处的,所以两只老虎蹲在树上守候着,终于,惊慌的猴子按捺不住,从树上跳了下来,一阵奔跑后,跃入了一条大河中。----这是只聪明的猴子,在非洲,恐怕只有鳄鱼、蟒蛇能在这样的深水中解决它,可惜,它遇到的是老虎,数秒后,老虎叼着死去的猴子爬上了岸。    毕业典礼的镜头十分精彩了,一次集中捕猎,十几只瞪羚和绢羚在短时间内被两只老虎夹击捕杀,镜头上是皮卡车上堆满了被老虎杀死的瞪羚和绢羚,数不清有多少只,其中有强壮的长角大羚羊。看那老虎不急于杀死瞪羚的镜头也很有意思,充分显示了老虎的实力。     而两只老虎控制的河流区域,狮子根本不敢靠近。要知道两只虎体型逊色我国的东北虎很多,和华南虎相仿,但是就是这2只老虎,也把狮子给驱逐得远远地。     人们把经过野化训练的雄虎放归非洲大自然,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监控系统无法找到。人们在领地内寻找时,在河边发现一群鬣狗正在啃噬长颈鹿,鬣狗是根本无法杀死长颈鹿的,在非洲只有群体狮子能通过大规模群体合作才能杀死成年长颈鹿,但是在死去的长颈鹿周围没有发现任何狮子留下的痕迹,却发现了虎毛。他们认为是长颈鹿在喝水时行动不便而遭到罗尼致命的袭击。    对了,cctv也引进了,名字叫作《虎啸非洲》!
希腊植民运动的两次高潮 第一次从公元前九世纪末到公元前八世纪初,主要移往小亚细亚西岸。通过爱琴海上众多的小岛蛙跳般的到达对岸的小亚细亚并在那里建设自己的城市是当时的希腊人很自然的选择吧。罗得岛(位于爱琴海南口)也在这时成了希腊人住的岛了。于是小亚细亚西岸文明诞生了,继爱琴海文明的克里特文明和迈西尼文明之后,希腊文明不是在希腊本土而是在小亚细亚西岸开花结果了。哲学祖师(Thales,太乃),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医学的祖师(Ippocrates,易普克拉底斯),甚至连前面提到的诗人荷马(Omero)都是在这一带产生的。作为希腊第一次植民运动的舞台的小亚细亚西岸离东方比希腊本土要近而得已先富了起来。看来老邓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开发沿海的作法并非首创。而当时最快的致富之路非通商莫属。通商便要与异文化接触,接触就会产生情报的刺激,而财富是将这种刺激转化成其它形式所必不可少的东西。希腊的第二次植民高潮是此后半个世纪后开始的,这次的植民范围已不是爱琴海而是整个地中海了,参加的也不只是希腊本土的人,也包括了小亚细亚西岸的新建诸城的人。而且这些人也不仅仅是在国内的活不下去了的或权力斗争失败了的人了,希腊人的富于进取的性格开始喷发出来了。这次的植民的目的地选中了那些无人的或既使有也十分稀少的地域。这已经可以说是一种探险活动了。希腊本土的人主要前往南意大利一带,在现法国南部的马赛和西班牙东岸也建有植民市。小亚细亚西岸的希腊人则因地理之便,扩展到从赛浦路斯岛到黑海一带。如果说第一次植民运动使爱琴海成为希腊人的海的话,那么第二次植民运动使希腊人拥有了地中海。在海上能与之对抗的只有腓尼基人的植民市迦太基了。短期内的两次波浪式的希腊人的植民运动有两个特征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是植民运动的活动范围之广,特别是第二次植民运动。腓尼基人也植民,建了迦太基城后只有少数人抵达了西班牙,而没影响到整个地中海。实际上,通过荷马的史诗我们可以了解到,早在公元前八世纪,希腊人的视野就已经囊括了全地中海。希腊民族如此强烈的面向海外的性格,是他们的特点,也是好奇心、冒险心和独立心所结之果。但正因为如此,祖国与植民市的关系,和罗马与其植民市的关系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第二点值得我们思考的正是这个问题。例如,拿波里斯是雅典人在意大利建的最早的植民市之一,拿波里斯是希腊语的新polis(新城邦)之意。但在这个拿波里斯里,既便在古代也毫无雅典的痕迹,甚至连小亚细亚特点也没有。这拿波里斯的发展大概是与其祖国几乎毫无关系吧。塔兰托,位于意大利半岛南端,现在是以意大利最大的炼铁地和面向地中海的军港而闻名,其起源是公元前八世纪中页斯巴达人建的植民市,但自古便与斯巴达无甚联系。西西里岛东的锡拉库扎,当时是极为重要的城市,与其建社者的母国哥林多关系淡薄,虽然哥林多的实力在希腊城邦国家中继雅典和斯巴达之后居第三位。以这三市为代表的希腊殖民诸市,在与其母国的关系淡漠上是相同的。拿波里斯的发展见不到雅典的影子,塔兰托则采用了与斯巴达完全不同的政体,而享有比哥林多更繁荣的锡拉库扎与其母国哥林多的关系远不及与雅典的来的密切-密切到打起仗来了。以植民的形式向海外发展的希腊人,他们大概从自己的祖国只带出来了希腊的语言,宗教,还有自己的富于进取的性格和向往独立的执著了吧。但母国与植民市的这种关系正是区分罗马与希腊的特征之一。罗马和希腊相反,他们建立了非常紧密,或者说非常有机的关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