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判断力
批判判断力
关注数: 3
粉丝数: 10
发帖数: 4,328
关注贴吧数: 11
到那兄这儿拜个山头! 以后要多来学习了
管理员 请进! http://hi.baidu.com/tiantiantian222/album/%C4%AC%C8%CF%CF%E0%B2%E1此人蓄意骚扰女性,以脏话骂人后把别人的回复保留败坏别人的人格,请管理员删除
管理员 请进! 请删除以下的人身攻击贴: http://post.baidu.com/f?kz=163335310 http://post.baidu.com/f?kz=163334632 http://post.baidu.com/f?kz=163312397 http://post.baidu.com/f?kz=163312397 这个不做 什么什么的一贯 对吧友进行人身攻击 昨天又对素雪轻飘吧、历史研究吧、顺耳吧、shamakuaidao吧进行肆意刷屏骂人,请管理员监控他的IP 同时请管理员 撤除他在 不做┇哪来的爱吧: http://post.baidu.com/f?kw=%B2%BB%D7%F6%A9%AB%C4%C4%C0%B4%B5%C4%B0%AE&frs=yqtb 吧主职权
举报 历史真相 吧 很多骂贴请删除http://post.baidu.com/f?kz=163335310http://post.baidu.com/f?kz=163334632http://post.baidu.com/f?kz=163312397http://post.baidu.com/f?kz=163312397这个不做 什么什么的一贯 对吧友进行人身攻击昨天又对素雪轻飘吧、历史研究吧、顺耳吧、shamakuaidao吧进行肆意刷屏骂人,请管理员监控他的IP同时请管理员 撤除他在 不做┇哪来的爱吧:http://post.baidu.com/f?kw=%B2%BB%D7%F6%A9%AB%C4%C4%C0%B4%B5%C4%B0%AE&frs=yqtb 以及 言必称天下吧:http://post.baidu.com/f?kw=%D1%D4%B1%D8%B3%C6%CC%EC%CF%C2&frs=yqtb的吧主职务坏人ゞ●ǒ●﹏ 是他的马甲
要求撤销 不做 什么 什么的小吧主职权 如果他可以做这儿的小吧主,紫衣姐姐岂不是也可以做小吧主?请吧主考虑一下,小吧主的设置应该慎重
来看看 小叶!
三位吧主 请进!
动物的亲昵
包牧师 不要激动,等我发完,你再批,真没教养!
十大最神秘的史前古物(网易探索) 1、南非金属凹槽球十几年前,南非的矿工挖出一些神秘的金属球。其起源无从得知,这些球直径大小约为1英寸,其中的一些球的“赤道”附近刻着三条平行凹槽。这种球分为两种:一种是实心的蓝色金属夹带白色斑点;另一种是空心的,内部填充柔软的白色物质。据说这些金属球是在前寒武层中被发现的,距今已有28亿年之久!
来此请教:唯物、唯心那个真正导致宿命论?
来看望酸兄,好久没见了哦
生态策略 在一些野外,你会感觉到你周围有许多动物正潜伏着,但你往往并不能一下就发现它们,只有当无意中接近它们时,它们才突然逃逸,同时也会吓你一大跳,而就在你被惊吓住的那一刹那,也就是你的判断力和做出迅速追击反应效率最低的时候。在这里主客体的反应实际上表明野生动物存在着一种对付环境的生态策略,显然这种环境不仅仅是物理环境,其间还包括同种和异种的各种生物,即一种广义的环境,生态策略就是生物在这种环境中形成的进化策略。 从工程学家和经济学家提出的最优化理论那里受到某种启发,生物学家认为自然选择就是一个最优化过程,一个现存物种表明了它是其对环境各种可能适应方式中的最佳选择之一。事实上沙蜥、枯叶蝶只能是各自环境的一种选择结果。 加拉帕戈斯的达尔文地雀来自南美的同一种鸟,这是“自然选择”说的直接依据。
BOBJONES请进!咱们好好聊聊
【公告】 顺耳吧开展的有关进化论的讨论不针对任何人、任何团体,也无意的去刻意 的宣扬 无神论,相信大家各有判断。宗教信仰理当受尊重,思想自由也应该被尊崇。反对刻意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同时我认为像BOBJONES这样的具有很强攻击性的诋毁别人的人,本吧宣布驱逐。同时本吧将继续进化论的讨论,欢迎大家参与
汤文化 "汤"(Soup)这个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喝汤时要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呷汤时则发出"丝丝"的声音,"丝丝"的声音和"Soup"这个词的发音很相似。另一种说法是"Soup"这个词可能起源于德文"Sop",即一种浇有肉汤或浓汤的面包。
BOBJONES请进! 希望你能理解一点:思想是不可以强加给别人的,靠诋毁别人来宣扬自己的思想,这个做法很龌龊。对于你骂人的做法,由于违反百度贴吧协议,封号以示惩戒
高丽建国的经过(转) 公元九世纪初,立国已经900余年的新罗王朝王权衰落,地方势力纷纷兴起,原本统一的朝鲜半岛再度一分为三,历史上称为后三国时代,最后由王氏高丽重新统一半岛。为什么强盛一时的新罗会衰落瓦解,为什么朝鲜半岛的统一会由王建来完成?这一切都要从新罗末年的混乱局面说起。新罗在公元七世纪后半叶借助唐朝的力量完成了半岛的统一,此后新罗历代国王均接受唐的册封,以确认其权威与地位。新罗采用唐的年号和服制,派王子或王室成员入唐担任唐帝的宿卫以此来表明对唐的忠诚。每年新罗都要向唐派遣贺正使,并积极向唐派遣留学生,引进唐朝先进的制度和生产技术。总之新罗与唐的亲密关系是其维护国内统治的不可或却的手段。但是随着“安史之乱”以后唐的日益衰败,新罗的统治同样陷入了危机之中。 首先是在朝廷内的争权夺利:809年王叔金彦升举兵杀哀庄王自立为王(史称“宪德王”)。836年,兴德王没,没有留下子嗣。王的从弟金均贞及外甥金悌隆争夺王位,结果均贞被杀,金悌隆即位(僖康王),以金均贞之子佑征为首的均贞派亡命于时任清海镇大使的弓福处。838年,僖康王的上大等(官名)金明与侍中利弘举兵,金明杀僖康王自立。(闵哀王)。同年 12月,流亡的佑征借弓福(此公乃韩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张保皋)之力于清海镇起兵直逼王都金州(今庆州),翌年闰正月杀闵哀王自立。(神武王)。如此种种,新罗朝廷的混乱局面一直持续到九世纪末。 在中央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之际,地方人民的反抗此起彼伏。816年新罗大荒,一百七十人渡海到大陆浙江企食;另有三百余人到日本请求“归化”。而广大的走投无路的农民只好起义。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草寇”、“群盗”四起,农民暴动,国家动荡为地方实力派的崛起创造了绝佳的条件,与此同时,中央的权利斗争中的各个集团又纷纷借助各地方实力派的力量来加强本方的实力。“弓福之乱”就是地方实力人物企图争得外戚地位而干预国政的最具代性的事件。弓福又名弓巴,汉名张保皋。年轻时曾渡海到唐朝投军,在徐州为武宁军小将。据杜牧《张保皋、郑年传》记载:“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郑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文苑英华》卷795)当时,唐朝的登莱沿海奴婢买卖中有大量的新罗人被卖为奴。弓福在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从唐朝离职回国,上谒新罗哀庄王曰:“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要求镇守清海(今韩国莞山),以便阻止贩卖新罗人口的活动。于是哀庄王任命弓福为清海镇大使,率领万余人的军队在此布防。从此,贩卖新罗人口的活动在弓福的打击和唐政府的多次禁令下销声匿迹了。弓福还通过从事与日本和唐朝的海上贸易大发其财,仗着自己兵强马壮、财政富裕逐渐起了干涉朝政的野心。如前所述他曾帮助神武王登基,后来他有企图立自己的女儿为文圣王妃,从而获得外戚地位。原本文圣王已有纳保皋之女为妃的打算,有朝臣谏言道:“夫妇之道,人之大伦也。····今弓福,海岛人也,其女岂可配王室?”。原来那些大臣们瞧不起保皋的卑微出身,文圣王看到众人反对便打消了迎娶保皋之女的念头。保皋一怒之下于846年起兵作乱,文圣王虽然想出兵讨伐,但是有畏惧保皋的武力,因而踌躇不前。此时武州有一个名叫阎长的壮士自告奋勇道:“朝廷幸听臣,臣不烦一卒,持空拳斩弓福以献。”阎长假装投靠张保皋,保皋向来喜欢武勇之人所以对其毫无猜疑,引以为上宾。一次饮宴,阎长趁保皋酒醉,拔剑斩之。新罗王室终于避免了一场刀兵之祸,文圣王为了免除后患于851年将清海镇废镇。清海镇的张保皋旧部被调到了远离庆州的碧骨县(今韩国金堤),在那里他们很难再起兵造反了。“弓福之乱”这一事件证明了:尽管以张保皋为代表的地方豪强势力具有相当的力量,但是还不足与庆州的新罗朝廷分庭抗礼。那些身居高位的权贵虽然彼此之间争斗不已,但是一旦有人要触及维系他们地位的基石的骨品制度时,他们依然有足够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岛民出身的张保皋试图打破庆州贵族独揽朝政的企图最终失败了,但是新罗的中央政权已经彻底衰朽,它再也无法阻止地方势力的蓬勃发展了。
讲讲蚂蚁 蚂蚁的生物学概况 -------------------------------------------------------------------------------- 发表日期:2005年2月18日 1.蚂蚁是何种动物?蚂蚁是世界上三大"社会性昆虫"(蚂蚁、白蚁和蜜蜂)之一,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Formicidac)。蚂蚁是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据说,把全世界的蚂蚁加在一起,其重量将超过脊椎动物的总重量。2.蚂蚁为什么又称"玄驹"?"玄驹"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初《尔雅·释篇》里,本义是指小马。在其后的《大戴礼记》中说:"玄驹者,蚁也。"就是说,玄驹这个东西是蚂蚁,这是最早把蚂蚁叫做玄驹的记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把玄驹列为中药的一种,写进《本草纲目》。该书对"蚁"的释名中说:“大蚁喜酣战,故有马驹之称” 古人把蚂蚁叫做玄驹,是从长期观察中得来的。3.蚂蚁产生于什么年代?蚂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波罗的海沿岸捡到的嵌着蚂蚁遗骸的琥珀化石来看,蚂蚁至少有4500万年的历史,事实上它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随着环境和历史的变迁,躯体庞大的恐龙早已灭绝,而身躯细小的蚂蚁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繁衍,而今已成为一个鼎盛的王国,其数量在上百万种陆生动物中首屈一指。4.蚂蚁的形态如何?蚂蚁躯体平滑,或有柔毛、刺、条纹、网纹、刻纹和瘤突。蚂蚁的体色有黑、黄、棕、红,还有黝蓝、紫檀、黄褐与红、红与黑、黑与蓝的混合色。不同种类的蚂蚁体型大小非常悬殊,一般体长几毫米,世界上较小的蚂蚁要数一种称 “贼蚁的蚁种”,其体长只有2毫米左右。5.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组成的?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六足,体壁薄且有弹性,有膜翅,硬而易碎。头部变化很多,通常阔大。头部重量和体重相比,在陆生动物中是最重要的。有性及无性雌蚁的触角是膝状,雄蚁触角简单,为4-13节。复眼小,退缩,偶有完全缺如。单眼3只,位于头顶,工蚁或无单眼。口器发达,上唇退化,上颚有各种形状,在宽而大,或长或短,也有直的或弯的,或有简单的齿,下颚正常,有1~6节。内颚叶简单。下唇有须,亚颏,有中唇舌和两个小的侧唇舌;下唇舌1~4节。胸部分明。第一腹节(并胸腹节与后胸相愈合而伸长。腹部位于并胸腹节之后,腹部前端显著缢缩成为腹柄。腹柄为一节或两节,如有两节,其第二节称为后腹柄。每节上有一个或两个背瘤,或有直立的或倾斜的鳞片。柄后节膨大形成腹部,由7~8节组成,雄蚁较雌蚁多一节。腹部有气孔8对。若干属有摩擦发音器,由后腹柄上的一个锉与柄后节第一节上的摩擦面构成。6.蚂蚁有多少种?分布在哪些地区?蚂蚁的种类相当丰富,约有16000多种,分布极为广泛。近代蚁类专家反蚂蚁分为9个亚科:(1) 蜜蚁亚科(sphecomtrmiae)(2) 伪切叶蚁亚科(Pseudomtrmeinae)(3) 臭蚁亚科(Dolichoderinae)(4) 蚁亚科(Formicinae)(5) 猛蚁亚科(Ponerinae)(6) 粗角猛蚁亚科(Cerapachtinae)(7) 行军蚁亚科(Dortlinae)(8) 细猛蚁亚科(Leptanillinae)(9) 切叶蚁亚科(Myrmicinae)在世界各地,除了南极、北极和终年积雪不化的山峰外,在陆地上几乎都有蚂蚁存在。
一些珍稀动物 在这张摄于9月24日的照片中,日本鸟羽市水族馆一只壳上长有人脸图纹的螃蟹(右)趴在它刚刚蜕下的壳边。这只奇特的螃蟹是一名八岁男孩在海边捉到后交给水族馆的。
介绍一下旅鼠 旅鼠,哺乳动物,常年居住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头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斯堪的纳维亚人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象天兵天将,突然降临。 旅鼠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记录是出生后14天便可交配),经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窝小旅鼠,每窝可生11个,据此速度,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值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旅鼠的天敌颇多,像猫头鹰、贼鸥、雪鹗、北极狐、北极熊等均以旅鼠为食。一对雪鹗和它们的子女们一天就可吃掉100只旅鼠。甚至于草食性的驯鹿,也会对旅鼠大开杀戒,用蹄将其踩死,然后吃掉,也算得上改善一下生活。
核醣核酸干扰→调控染色质甲基化→控制基因表现 根据今年自然杂志(Nature)和科学杂志(Science)等文章的报导显示核醣核酸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不仅藉由促使信息RNA分解以进行後转录控制(post-transcription regulation),也藉由控制组蛋白(histone)修饰来抑制基因表现。 近年来随著我们对於核醣核酸干扰现象的了解,科学家似乎逐渐揭开真核生物基因调控机制的面纱。核醣核酸干扰会产生特定序列的双股RNA(double-strand RNA, dsRNA),并且将之裂解成小片段的双股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并与其他蛋白质组成复合体,将此特定序列同源的mRNA分解,抑制此基因的表现。 最近的研究同时发现核醣核酸干扰也在另外一个基因调控的过程染色质(chromatin)的修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藉由甲基化等修饰协助DNA及其摺叠於其上的组蛋白而影响局部DNA的摺叠情形。而仅有在DNA未被摺叠的状况下,该区域的基因才会表现。而藉由此方式调控大区域基因表现,在发育及分化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地位。目前在瑞典、日本及美国的科学家分别发现核醣核酸干扰参与染色质修饰并抑制基因表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亦有RNA聚合酶II(RNA polymerase II)的参与,相关研究已陆续发表於自然及科学杂志。研究人员以酵母菌作为试验材料,观察在加入人工siRNA下,基因的表现与组蛋白修饰的程度。并且发现,如果将该基因的启动子(promoter)改成噬菌体的启动子(T7 promoter),并且表现T7 polymerase时,尽管siRNA依然大量生成,但是组蛋白并没有被修饰的现象,而抑制基因表现的程度亦大幅降低。 由此研究显示,核醣核酸干扰所诱发的染色质修饰乃是藉由RNA polymeraseII的参与,这也暗示此种藉由甲基化染色质来抑制基因表现的过程,可能必须先转录成RNA,藉此制造siRNA以进行染色质的修饰,以抑制基因的表现。 引用原始文献: 1.Science (15 July 2005);309: 467-469. 2.Nature (2005) 435:1174-1175. 3.Nature (2005) 435:1275−1279.
蝴蝶世界 爱珍眼蝶(图) 回[蝴蝶世界]目录 发表时间:2005-4-20 23:54:23 点击: 又名莎草眼蝶。翅展36-40毫米。前后翅的正面无眼斑;翅反面的眼斑多少有变化,前翅有眼斑2-4个;后翅有眼斑5-6个,雌蝶眼纹内侧常有1条青白色横带纹。成虫常在草丛中活动,飞行较慢。一年发生一代,6-8月可见成虫飞舞。国内分布于北京、河北、东北、陕西、甘肃、河南,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蒙古。
基因表达与程序控制 作者:谭祖佑 E-mail:
[email protected]
摘 要 本文叙述了什么是指令,什么是程序,什么是程序控制。指出基因表达的过程,是一种程序控制过程。选择性的基因表达过程中,要选择哪些基因来表达,以及表达的先后顺序,是由程序决定的。这种程序是在基因表达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另一类遗传信息,这一类遗传信息已经被观察到了,并叙述了是如何观察到的,在基因组中,必定存储着用来控制基因表达的各种程序。 本文对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提出一种认识模式,命名为:基因表达的程序控制模式。 1.什么是程序控制 先谈指令和程序。什么是指令?指令就是指定进行某种操作的命令。什么是程序?为了完成某些任务,往往一条指令是不够的,常常需要有一系列的指令才能完成。所谓程序就是为完成某一任务的一系列指令的集合。本书所称的“程序”,就是这个意思。程序包含了一系列的指令,为完成某一任务的一系列指令,组合在一起就构成程序。 譬如一个有许多节目演出的晚会,有合唱、独唱、单人舞、双人舞,有魔术,有独幕剧等等。要组织这台晚会的演出,就必须编制一个节目演出的顺序表,也可简称为节目表。这个节目表就构成了一个程序。这个程序中包含了合唱指令、独唱指令、单人舞指令、双人舞指令等等一系列指令。这一系列指令的编排就是为了完成晚会上演节目这个任务的,所以根据我们关于程序的定义,这个包含了一系列指令的节目表,就构成了一个程序。整个晚会的节目演出过程就是一个程序控制过程。 作为程序控制的第二个例子,我们举弹钢琴。钢琴有88个琴键。怎么弹?弹钢琴必须要有乐谱。乐谱上的音符告诉我们要弹哪些琴键。每一个音符就构成一个指令。乐谱上有一系列的音符,也就有一系列的指令。根据我们关于程序的定义,乐谱就构成了弹钢琴的程序。弹钢琴的过程就是根据某个乐谱的既定程序出现的程序控制过程。 2. 基因表达与程序控制 2.1 基因表达是接受统一控制的 细胞的生命活动都是高度有序的,基因表达也不例外。假如每个基因都能够自行决定其本身是该表达还是不该表达,那么众多的基因的活动,就必然杂乱无章,细胞就无法开展它的生命活动。假如基因表达是杂乱无章的,这也是与细胞的生命活动高度有序这一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所以任一时刻哪个基因该表达,哪个基因不该表达,必定接受了一种统一的控制。 从非洲爪蟾的例子来看,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的成熟与核酸合成的时间顺序,以及非洲爪蟾胚胎初期发生时DNA和各种RNA的合成时间顺序表明,基因的开启表达是有序进行的,相关基因的表达都是有明确的顺序性。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的这些复杂有序的过程,排除了各个基因独自调控的可能性[1] 。这提示,基因的有序表达,存在着系统控制。 2.2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的顺序性表达 目前认为,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进行。有一个明确可见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种顺序性的表达。果蝇的多线染色体,在果蝇个体发育的某个阶段,某些带区变得疏松膨大而形成膨突。用标记方法检测,发现这些膨突是基因活跃转录的部位。因此,膨突的出现和消失直接反映了基因转录的活性谱[2]。这些研究为关于细胞内的活性化与非活化基因状态的观点,提供了卓越可见的证据。不仅如此,这些膨突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在细胞分化过程中,还出现依次序地有规则地逐步变化。剑桥大学的Micheal Ashburner提供的8幅显微照片展示了黄猩猩果蝇的唾腺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巨型染色体同一部分的区带上呈现出膨突依次序地有规则的逐步变化[3]。这种变化一小时一小时地发生着,一些区带膨大,复原,然后又可以膨大。这就是单一种类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活性顺序型式的可见证据[3]。 这些明确可见的证据表明,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多线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是同时表达的,而是有所选择的。而且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有一定的顺序的。这正如一个应邀演出的戏班子,他们可供演出的则子戏,可以有很多很多的剧目,你点哪一则戏,他们就演哪一则戏。把点出来的若干个则子戏,上演的前后顺序加以编排,就形成节目表。依照节目表上演,就构成了选择性的上演,而且是一种顺序性的上演。每个基因都好比是一则戏,你点到它,这一则戏就演出来。你依照什么顺序来点,它就按照什么顺序来演出。基因的这种选择性表达也类似于弹钢琴。钢琴的88个琴键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是同时弹奏的。88个琴键同时弹下去就不成其为音乐。要弹哪些琴键,不弹哪些琴键,任何时候都是有所选择的。而且是根据某个乐谱上的音符记载的顺序来选择性的弹奏的。琴声的表达就是一种选择性的顺序性的表达。
生命是什么? ( ~~这是《大科技》杂志的~ 生命的“整体现象” 我们看到了草履虫先生身体之内的各种原子,这些原子和它身体之外的原子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我们可能会急着下这样的结论:这位骇人的草履虫先生,“不过是”一堆原子而已。但问题出现了!当我们说“一堆原子”的时候,这“一堆原子”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已经不仅仅是原子本身的性质了。 若说草履虫先生“不过是”一堆细胞而已,而这些细胞“不过是”一堆分子而已,而这些分子“不过是”一堆原子而已,我们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生命现象是一个“整体现象”,其奥秘并不在于组成DNA的原子有什么特异之处,而在于原子的组合方式能够产生新的信息,使物质本身产生新的变化。比如“遗传密码”,它所包含的复杂信息是原子本身所没有的。 作为“整体现象”的生命,其各种组成成分并不是简单地堆积起来的,而是彼此间有着广泛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002年5月,德国一个研究小组在英国《自然》周刊上宣布,他们在冰岛北部海下120米深处发现了一种迄今所知最小的生命。这种微生物属于古细菌的一种,呈球形,直径只有400纳米。其DNA里仅含有50万个左右的碱基,假设一个基因的平均长度为1000个碱基,那么这个细菌所拥有的基因大约是500个;如果每个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那么这个细菌最多可以拥有500种蛋白质。但就这么少的基因和蛋白质,却能构成复杂精巧的网络,产生一连串复杂的反应,进而成为生命。这就告诉我们,哪怕是最小、最简单的生物体,也得具备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才可能幸存。 随着对各种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分析的深入,基因之间的广泛作用越来越为我们所熟知,我们发现,生命的复杂程度并不与基因数目成正比。比如,水稻的基因数量大约是4.6万到5.5万,而人的基因数目则低于4万,但人的却比水稻却不知复杂多少倍!显然,在生命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中,有可能是基因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起主导作用,越是高级的生命,其相互作用越广泛。 其实,这样的“整体现象”不只见于生命现象中,在其他事物中也随处可见。比如说,电视机的说明书里写道,电视画面是射线打在屏幕上面形成的,每束射线打出一个小点,各个小点颜色不同,这就是电视机的工作机理。可是当我们看电视的时候,看到的却是五彩斑斓的画面。请注意,这些五彩斑斓的画面,正是由这些五颜六色的小点组成的!但我们可以说这些美丽的画面“不过是”一堆五颜六色的小点吗?不能,因为这些画面不是众多小点本身的一种性质,而是小点集体的性质。这些画面是一个“整体现象”! 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比如,一个由闪烁的霓虹灯组成的广告招牌,我们不能把它说成“不过是”一串霓虹灯而已,一幅由一点点的色斑构成的油画,我们不能把它说成“不过是”一点点的色斑而已。一个霓虹灯广告招牌所展现的内容,一幅油画所表达的意境,只有在整体的结构层面上才能显现出来,而在部分层面上则是无意义的。 “整体论”无疑加深了我们对于生命现象的认识。将原子以合适的复杂方式排列,它们就会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具有单个原子所没有的性质,然后出现生命。那种古老“活力论”学说所认为的神秘“生命力”并不是生命现象必需的。 可是我们还有一个问题,草履虫先生为什么要吃掉我们呢?而我们却从来都不必担心会被同样具有“整体现象”的电视机或是书本这种非生物体吃掉。 秩序至上 大家可能已经迫不及待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因为草履虫先生需要能量,而电视机或是书本不需要!”这是大家对于“吃饭”问题的传统“科学看法”:我们吃饭,因为我们需要能量。有了能量,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就不同了。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现象,表明了在生物体中存在着“能量流”。食物中的化学能提供了生物体每天需要的能量,草履虫先生每天呼吸、取食、消化、排泄,“生儿育女”,都需要能量。可电视机也需要电能才会出现画面呀,这电视机的能量与身体之内的能量有什么区别吗?其实,纯粹的“能量流”并不能自发地产生生命,比如一根电线中也有“能量流”,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那是生命现象。这说明,虽然生命必须要有“能量流”来维持,但“能量流”不是就一定能产生生命,因此“能量流”不是生命的“本质现象”。
罗马军事制度 罗马军事制度 共和中期(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市民构成的重装步兵 与古希腊的都市国家相同,共和初期到中期的罗马军制的基本原则是由市民自备装具服义务兵役。兵役对罗马市民来说,与其说是一种义务,倒不如说是一种代表荣誉的高贵权利。尤其在共和初期,军队组织几乎是直接作为政治实体(军人会)发挥作用的。当时,17岁到46岁的公民全都有义务应征入伍,并按照年龄和所持财产多少被分为4个兵种。首先,年少者和无力自备重装步兵所需装备者充当被称为“维利特斯”的轻步兵。他们不着甲胄,仅靠头盔和直径约1米的小圆盾护身,以数枝轻投枪和剑为进攻武器。轻步兵在实战时一般展开于战线的最前方,充分发挥其机动力进行散兵战。拥有一定财产的青年充当“哈斯塔提”、壮年则被称为“布灵吉佩斯”,这两者构成重装步兵的主力。他们的装备完全相同,都披挂全副盔甲、手持著名的大型四角方盾“斯邱托姆”,武器为宽剑身的双刃短剑“格拉蒂斯”和两枝投枪——大型重投枪“皮鲁姆”和小型的轻投枪“皮拉”。这些投枪的构造独特,一旦刺中目标枪头就会折断,以防被敌方反掷回来,除用于投掷外,它们也能充当普通长枪使用。最年长者以及军旅经验丰富者则属于“托力阿里”,他们的装具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当,但不装备投枪而改为手持一枝被称为“哈斯塔”的长枪。此外,47至60岁的高龄市民,虽不必服野战军的兵役,但有义务随时应召参加罗马城的守备部队。除了上述的步兵(米利特斯)外,富裕的市民往往以骑兵或是骑士身份(埃克提斯)出战。但当时罗马人的骑术实在称不上高明(他们甚至连脚蹬都没有),因此骑兵一般不用于集群突击,而主要用于侦察和牵制敌人。骑兵和重装步兵一样披挂全副盔甲,武器为盾与骑枪以及比步兵用的稍长一些的双刃剑“斯帕达”。这些装备,都是罗马从不断扩张中接触到的埃托利亚、萨姆尼姆、开尔特、伊比利亚等诸多民族的军事文明中吸收而来的精华。 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的多兵种混成战斗单位,被称为军团(LEGION)。一个军团由10个营(科霍尔斯)组成,每个营由3个连(玛尼布尔斯)构成。这3个连中哈斯塔提、布灵吉佩斯和托力阿里各占一个。每个连包括有两个60至80人的排(肯托利亚)。其中,营只是管理、编制上的单位,实战中的战术单位是各兵种的连队。因此,这一时期的罗马军战术,有时被称为“玛尼布尔斯战术”。军团中的重装步兵数最多时可达近5000人,但一般情况下多为4000余人。除重装步兵外,轻步兵和骑兵同样被列入军团的正式编制。轻步兵与重装步兵一样以连为单位编制,军团骑兵则由各包含32人的10支骑兵队(图尔玛)组成,共计约300人。到公元前3世纪为止,罗马还时常动员支配下的同盟诸国的市民按照罗马式的编制与操典组队参战。依照惯例,在野战军中,每个“纯粹的”罗马军团搭配一个同盟国的军团协同作战。罗马军团在战时,由身为最高政务官的2名执政官(康斯尔)和身份仅次于他们的2名法务官(普拉埃托尔)负责指挥作战。执政官有权指挥由罗马军团和同盟国军团各2个构成的总人数约为2万人的兵团,法务官则可指挥罗马军团和同盟国军团各1个构成的万人兵团。尽管常备部队仅为2名执政官麾下的共计4万人,但随着罗马人口的增长,其战时的动员潜力一直在不断增强。例如,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至201年) 时,罗马的总人口已多达300万,即使在坎尼会战中被名将汉尼拔一举消灭了6万人,仍能迅速动员25个军团投入作战。 在野战中,各军团一般排列成正面宽200米、纵深90米的阵型。第一排配置哈斯塔提、第二排是布灵吉佩斯,第三排则是托力阿里。当前两排重装步兵投入作战时,托力阿里一般是单膝跪地、养精蓄锐;一旦战局有变(不论胜负)时,才作为预备兵力投入前线,接替那些筋疲力尽的年轻人。在战线的最前方,是由轻步兵构成的散兵线,而两翼则由军团骑兵负责防守。军团在实战中,一般能够以连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随机应变。例如改变队形密集度、调换前后列等等…… 这与他们的远祖——希腊的古典型重装步兵(霍普里泰)相比,已是大有改观;但在公元前3世纪,还远远不及历经伊菲克拉提斯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改革、已臻炉火纯青的赫雷尼斯诸邦的多兵种合成战术。并且,罗马军队是一支由市民组成的非专业的军队,指挥他们的将军们更是外行——他们的本质是政客。因此,罗马在与庇罗斯、哈米尔卡尔、汉尼拔等职业军人统帅下的军队对战时,不断遭受挫折。之所以能够最终打败这些强敌,所依靠的并不是战术的精妙,而更多仰仗于罗马在总人口上的优势、对盟邦的彻底支配以及农民出身的士兵们朴素而坚韧不拔的精神。
各种各样的雪花
雪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里夫金 霍华德 [节选自《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吕明、袁舟译。作者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 ] 一位名叫麦克斯•格拉克曼[1] 的人类学家曾经说:“科学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热 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早已编入物理学基础教程,它们所表达的内容现在看来不过是简单明了的常识而已。然而将它们最终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却经过了一段曲 折的路程;许多天才为之呕心沥血,提出过大量复杂的理论。奇怪的是,虽然科学家们多少年来为这两个定律的真正涵义绞尽脑汁,地球上各民族文化的民谚却早已 悟出其中三昧[2]。我们都听说过这些说法:“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或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果这些谚语对你说来不算陌生,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反复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的话,那么,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热力学概念乍听起来有些深不可测,其实它们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简单而又给人印象最深的科学概念。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可以用一句简短的句子来表达: 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 这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能量。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它告诉我们能量虽然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但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我们应该牢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能创造能量。从来就没人创造过能量,也永远不会有人能创造。我们力所能及的只是把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要 理解这一点不甚容易,特别是考虑到一切都是由能量所生成的。世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一个人、一幢摩 天大楼、一辆汽车或一棵青草,都体现了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耗费了在其他地方聚集起来的能量。高楼夷为平 地,青草也不复生长,但它们原来所包含的能量并没有消失,而只是被转移到同一环境的其他所在去了。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东西[3]。要证实这一点你只需呼吸一下。你刚才吸进了曾经让柏拉图[4]吸进过的5 000万个分子。 如 果我们需要考虑的仅仅是热力学第一定律,那我们滥用那万世不竭的能源也没有什么奥妙了。然而我们知道世界并非如此。比如我们烧掉一块煤,它的能量虽然并没 有消失,但却经过转化随着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一起散发到空间中去了。虽然燃烧过程中能量并没有消失,但我们却再也不能把同一块煤重新烧一次来做同样的功 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了这个现象。它告诉我们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我们损失了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这就是所谓的熵。 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这个名称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5]于1868年第一次造出来的。但是年轻的法国军官沙迪•迦诺[6]却比克劳修斯早41年发现了熵的原理。迦诺在研究蒸汽机工作原理时发现,蒸汽机之所以能做功,是因为蒸汽机系统里的一部分很冷,而另一部分却很热。换一句话说,要把能量转化为功,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之间就必须有能量集中程度的差异(即温差)。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或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 时, 它就做了功。更重要的是每一次能量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都意味着下一次能再做功的能量就减少了。比如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当河水下落时,它可被 用来发电,驱动水轮,或做其他形式的功。然而水一旦落到坝底,就处于不能再做功的状态了。在水平面上没有任何势能的水是连最小的轮子也带不动的。这两种不 同的能量状态分别被称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每 当自然界发生任何事情,一定的能量就被转化成了不能再做功的无效能量。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许多人以为污染是生产的副产品,但 实际上它只是世界上转化成无效能量的全部有效能量的总和。耗散了的能量就是污染。既然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产生又不能被消灭,而根据热力学第 二定律,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耗散的方向——转化,那么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它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1] 麦克斯•格拉克曼(1911—1975)〕南非文化人类学家,以研究非洲诸部落的政治制度著称。 [2]〔三昧〕梵文Samadhi的音译,指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的修行方法。后借指事物的要诀。 [3]〔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东西〕这是《旧约•传道书》中的话,一般译作“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4]〔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个留下大量著述的人,对后世影响很大。 [5]〔鲁道尔夫•克劳修斯(1822—1888)〕德国物理学家,热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6]〔沙迪•迦诺(1796—1832)〕一般译作“卡诺”,法国物理学家、工程师,在研究热机效率的过程中,提出了“卡诺循环”定理。
《社会契约论》 作 者(译.著):〔 法 〕卢梭 著 何兆武 译 《社会契约论》 这篇简短的论文,是我以前不自量力从事而后来又久已 放弃了的一部长篇著作的撮要。就已经写成的各部分中可供采择的各段而言,本文最为重要,而且自以为还不是不值得供献于公众之前。其余部分则已不复存在了。 ... ... ----让.雅克.卢梭
顺耳吧祝城郭 吧的朋友们元旦快乐!新年开心!
能告诉我些印欧人的发展和演变吗 能告诉我些印欧人的发展和演变吗 我比较感兴趣但很感到混乱,谁能简单的说说吗? 作者: 热爱智慧 封 2006-12-30 14:33 ----------------------哪位高手有资料贴一下啊
顺耳吧 祝胖子加小男孩吧的朋友们新年快乐!
顺耳吧 祝科学无神论吧的朋友们新年快乐!
《达尔文与进化论》-- [美]丽贝卡·斯泰福 著 从达尔文以后,世界就不同了 ——斯蒂芬·杰伊·古德尔
【图片】雪山上的精灵,美丽的雪豹 雪豹 Panthra uncia 隶属食肉目、猫科、豹亚科、豹属。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英文名Snow leopard,Onuca。 雪豹别名草豹、艾叶豹,头小而圆,尾粗长,略断或等于体长,尾毛长而柔。体长110~130cm;尾长80~90cm,体重38~75kg。全身灰白色,布满黑斑。头部黑斑小而密,背部、体侧及四肢外缘形成不规则的黑环,越往体后黑环越大,背部及体侧黑环中有几个小黑点,四肢外缘黑环内灰白色,无黑点,在背部由肩部开始,黑斑形成三条线直至尾根,后部的黑环边宽而大,至尾端最为明显,尾尖黑色。耳背灰白色,边缘黑色。鼻尖肉色或黑褐色,胡须颜色黑白相间,颈下、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及尾下均为乳白色,冬夏体毛密度及毛色差别不大。 该物种为高山动物。在可可西里,雪豹夏季居住在海拔5000-5600米的高山上,冬季一般随岩羊下降到相对较低的山上。雪豹的巢穴设在岩洞中,一个巢穴往往一住就是好几年。雪豹以岩羊为主食,也捕食高原兔等小动物,所以其栖居地也就在岩羊集中分布的山区。黄昏时,岩羊开始离开岩石到草地觅食,雪豹则随岩羊群活动,常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捕食岩羊,咬其喉部使之死亡。为了猎食,雪豹往往出去很远,常按一定的路线绕行于一个地区,需要许多天沿原路返回,夜行性, 白天很少出来,或者躺在高山裸岩上晒太阳,在黄昏或黎明时候最为活跃,上下山有一定路线,喜走山脊和溪谷。 主要生境为高山裸岩、高山草甸及高山灌丛等三种类型。雪豹昼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黄昏为捕食、活动的高峰。独居,夜行性,晨昏活跃。感官敏锐,性机警,行动敏捷,善攀爬、跳跃。捕食以猫科动物特有的伏击式猎杀为主,辅以短距离快速追杀。捕食山羊、岩羊、斑羚、鹿,兼食黄鼠、野兔等小型动物或以旱獭充饥。有时也袭击牦牛群、咬倒掉队的牛犊。有相对固定居住地点,育幼期多利用天然洞穴。每年1-3月份发情,5-7月份产仔,每胎2-4仔,3岁达到性成熟。 是一种美丽而濒危的猫科动物,是促进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旗舰,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显著象征,是促进跨国界的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建立的环境大使,是健康的山地生态系统的指示器。 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所以一直是人狩猎和捕杀的对象。特别是因其有固定的活动路线,偷猎者在其必经之路埋下铁夹就可将其捕获,导致其种群濒危。同时,岩羊数量下降也给雪豹这个靠捕食岩羊生存的种群造成了灾难。由于雪豹很难适应低海拔地区的湿度、温度、气压和日照变化,所以在世界各地动物园中,能繁殖雪豹的数量很少。北京动物园1955年开始饲养展出,1995年繁殖成功。 它出没于偏远孤寂的崇山峻岭 犹如遥远天际那雪中的火焰
【公告】顺耳吧小吧主名单如下 北风扬雪 emptycoat yangharrylg 越战忠魂 一头会飞的猪 重炮凶凶 槑脸 蒸锅已设为本吧的小吧主,我认为小吧主拥有与吧主同等的权力,同样可以主导本吧的方向,吧主团队内群英荟萃,大家在某些方面的意见可能会不一致,我们也不是仅仅为了听顺耳的意见来到顺耳吧,我们是为了听取不顺耳的意见才来到顺耳吧!我先重申一下我的管理原则:我可能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伏尔泰不违反贴吧协议的我不会删,违反贴吧协议的我也不会留!各位吧主有兴趣的可以把自己的管理原则写在下面同时借这个地方祝大家元旦快乐!天天开心!
管理员请进! 由于发帖错误,顺耳吧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kw=%CB%B3%B6%FA&rs2=0&myselectvalue=1&word=%CB%B3%B6%FA&tb=on出现3个无法打开又无法删除的帖子http://post.baidu.com/f?kz=158362918http://post.baidu.com/f?kz=158353576http://post.baidu.com/f?kz=158363488请管理员帮助删除谢谢
请管理员帮忙! http://post.baidu.com/f?kz=158353576http://post.baidu.com/f?kz=158362918两个帖子无法正常显示,而且吧主无法删除!请管理员帮助删除,谢谢
地球的编年史 地球的编年史 地质年代表也在与时俱进。我们来探寻一下它诉说的故事,和它自己的故事。 托好莱坞的福,至少有一个地质年代的名字妇孺皆知:侏罗纪——虽然有人认为,从其中出现的恐龙来看,这部电影改叫《白垩纪公园》更加合适。对地质或古生物略加注意的人,或许还听说过震旦纪、寒武纪、三叠纪和第四纪等等。乍看上去,这些名字就像那些标记它们的岩石一样稳固。但实际上,地质学也有着自己的流行时尚,人们划分和称呼地球历史的方法,也像发型和时装一样,正随时间悄悄地变化…… 岁月之书 地球有非常漫长的历史,化石是千万甚至几亿年前古代生物的遗迹,这在今天看来是极普通的常识。但它们成为科学常识的时间并不久远。 世界的古老和大地的沧桑巨变,体现在不少民族的神话传说里,但那只是信仰、原始哲学观念,或者出于对自然灾害的记忆而进行的艺术加工。古埃及僧侣和婆罗门教徒都注意到地下的化石,但可能只用它们来支持世界重复毁灭和创生的教义。中国学者朱熹在12世纪描述了高山上石头里的螺蚌壳,想到它们来自水中,但马上上升到“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变刚”的大道理,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这个“格物”格得很是不到位——中国传统文化向来轻视对自然的观察和实验,沧海桑田的话只在诗文里做得好看。偶尔出一两个沈括和徐霞客,事业也罕有人继承发展,实在是可惜得很。 在古希腊学者的自然哲学成就中,地质学并不突出,但以其时代而论,也相当不简单了。色诺芬尼认为,在内陆甚至高山上发现海贝壳,是海陆变迁的证据。亚里斯多德说,海陆分布不是永久不变的,陆地和海洋会相互转换,并且这些变化是有规律的。史脱拉波则提出陆地会升起和沉陷,导致海水的涨落与泛滥。随着古希腊文明的中断,这些思想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在一千多年里,基督教在西方世界占据统治地位,圣经的宇宙观成为神圣教条。现代科学开始追溯自然历史的过程,为此遭遇了许多阻力。
进化树 植物进化树
自私的基因 前 言 读者不妨把本书当作科学幻想小说来阅读。笔者构思行文着意于发人深思,唤起遐想。然而,本书绝非杜撰之作。它不是幻想,而是科学。"事实比想象更离奇",暂不论这句话有否老生常谈之嫌,它却确切地表达了笔者对客观事实的印象。我们都是生存机器--作为载运工具的机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编制的,为的是永久保存所谓基因这种禀性自私的分子。这一事实直至今天犹使我惊异不已。 我对其中道理虽已领略多年,但它始终使我感到有点难以置信。但愿我也能够以此使读者惊叹不已,这是我的一个希望。 在写作过程中似乎有三位假想的读者一直在我背后不时地观望,我愿将本书奉献给他们。第一位是我们称之为外行的一般读者。为了他的缘故,我几乎一概避免使用术语。如属不得已使用专门性词语的地方,我都一一详加说明。我不懂为什么我们不把一些学术性刊物里的大部分术语也删掉呢?虽然我假定外行人不具备专业知识,但我却并不认为他们愚昧无知。只要能做到深入浅出,就能使科学通俗易懂。我全力以赴,试图以通俗的语言把复杂艰涩的思想大众化,但又不丧失其精髓。我这样尝试的效果如何尚不得而知;而我的另一个抱负是,让这本书成为一本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读物,使其无愧于题材的内容。但这方面我能取得多大成功,心中也毫无把握。我一向认为,生物学之迷人犹如一个神秘的故事,因为事实上,生物学的内容就是一个神秘的故事。本书的题材理应为读者带来莫大的兴趣和启发,但我所能做到的充其量不过是沧海一粟,再多我也不敢侈望了。 第二个假想的读者是个行家。他是一个苛求的评论家,对我所用的一些比拟笔法和修辞手段大不以为然。他总是喜欢用这样的短语:"除此之外……","但在另一方面……","啧!啧!"我细心地倾听了他的意见,纯粹为了满足他的要求,我甚至把书中的一章全部重写了一遍。但归根结底,讲述的方式毕竟还是我自己的。这位专家对我的写作方式恐怕不会完全没有微词吧!但我仍极为热切地希望,甚至他也能在拙作中发现一点新内容,也许是对大家所熟悉的观点的一种新见解,甚至受到启发产生出他自己的新观点。如果说我的这种雄心太大,那么,我是否可以希望,这本书至少能为他在旅途中消愁解闷?我心目中的第三位读者是位从外行向内行过渡的学生。如果他至今还没有抱定宗旨要在哪一方面成为专家,那么我要奉劝他考虑一下我所从事的专业--动物学。动物学固然自有其"实用价值",而各种动物大部又有其逗人喜爱之处。但除此之外,研究动物学有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因为宇宙万物之中,我们这些动物当属最为复杂、设计最为完美的机器了。既然如此,弃动物学而求其他学科就令人费解了!对那些已经献身于动物学研究的学生来说,但愿本书能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孜孜不倦钻研的原著和专业书籍,正是笔者撰写本书的依据。他们如果发现原著难以理解,我的深入浅出的论述,作为入门或辅助材料之类的读物,也许对他们有所助益。 显然,要同时迎合三种类型读者的口味势必要冒一定的风险。我只能说,对此我是始终十分清楚的。不过,考虑到我的这种尝试所能带来的种种益处,我是甘愿冒这种风险的。 我是个行为生态学家,所以动物行为是本书的主题。我接受过行为生态学的传统训练,我从中获得的教益是不言而喻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牛津大学我曾在廷伯根(Niko Tinbergen)指导下工作过十二个年头。在那些岁月里他对我的影响之深,恐怕连他自己也想不到。"生存机器"这个词语虽非实际出自他的口,但说是他的首创亦不为过。近年来,行为生态学受新思潮的冲击而生机勃发。从传统观点来说,这股思潮的来源不属行为生态学的范畴。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即取材于这些异军突起的思想。这些新思想的倡导者主要是威廉斯,史密斯,汉密尔顿和特里弗斯(R.L.Trivers),我还将分别在有关章节中提及。 各方人士为本书的书名提出过许多建议,我已将他们建议的名称分别移作有关各章的题目:"不朽的螺旋圈",克雷布斯(John Krebs);"基因机器",莫里斯(Desmond Morris);"基因道德",克拉顿-布罗克(Tim Clutton-Brock)和琼·道金斯(Jean Dawkins),为此向他们表示谢意,另外,特向波特(Stephen Potter)表示歉意。 尽管假想的读者可以作为寄托虔诚希望的对象,但同现实生活中的读者和批评家相比,毕竟无太大实际意义。笔者有一癖好,文章非改上几遍不肯罢休。为此,玛丽安·道金斯(Marian Dawkins)不得不付出艰辛的劳动。对我来说,她对生物学文献的渊博知识,对理论问题的深刻理解,以及她给予我的不断鼓励和精神上的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克雷布斯也阅读了全书初稿。有关本书的议题,他的造诣比我深。而且他毫不吝惜地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汤姆森(Glenys Thomson)和博德默(Walter Bodmer)对我处理遗传学论题的方式提出过既诚恳又严格的批评。而我所做的修改恐怕还不能完全使他们感到满意。但我总希望,他们将会发现修订后的稿子已有所改进。他们不厌其烦地为我化费了大量时间,对此我尤为感激不尽。约翰·道金斯以其准确无误的眼力指出了一些容易使人误解的术语,并提出了难能可贵的修改意见。我不可能再找到比斯坦普(Maxwell Stamp)更适合和有学问的"外行"了。他敏锐地发现初稿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文体缺陷,这对我完成最后一稿助益非浅。最后,我还要向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罗杰斯(Michael Rodgers)表示谢忱。他审阅过我的手稿,所提意见富于助益;此外,他在负责安排本书的出版工作方面,作了许多份外的工作。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恭喜骑士英雄荣任吧主! 同时祝shamakuaidao吧繁荣富强!
综合进化论 综合进化论20世纪初,没有多少人支持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野外博物学家坚持达尔文最初强调的地理因素在进化中的作用,但是对于其他的适应机制,比如拉马克主义,也颇感兴趣。古生物学家则确信进化是定向和线性的过程,其机制是拉马克主义或直生论。新一代实验生物学家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利用遗传学攻击拉马克主义,但是又拒绝承认适应和选择在控制(通过突变产生出来的)新性状传播中起作用。20世纪20年代,进行了旨在将生物学不同分支结合起来的第一次尝试,而且达尔文主义也从日食状况中恢复起来,成为一种新思路中的关键,这种思路在解决一些著名问题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意识到,可以利用孟德尔主义所提供的对遗传的更成熟理解来解释含有众多变异的群体,同时还认识到,选择会影响基因的相对频率。到了1940年,许多博物学家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可以融汇到这种新形式的选择学说中,并且放弃了像拉马克主义等不坚实的学说。结果“综合进化论”或“现代综合论”使达尔文主义再次成为生物学的主流。没人怀疑综合进化论的意义,但是在如何综合起来的看法上还有争议。曾经有人认为,关键性的突破是由于新创立的群体遗传学成了自然选择的新基础。随即,那些试图摆脱在进化机制上思想含糊状况的野外博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利用了这种经过修订的达尔文主义。威廉•B•普罗万的《理论种群遗传学的起源》(Provine ,1971)一书,详细论述了这一方综合的情况。然而,恩斯特•迈尔(Mayr,1959c)则提出,真实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从最初的形式看,种群遗传学是高度抽象的科学,常常不能包容野外博物学家所重视的地理因素。只有当这两个途径的研究整合起来,而且每一方都为最后的结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时,才会形成综合进化论。普罗万(Provine,1978)一直强调群体遗传学的作用,现在已经出现了更加适中的观点(Mayr and Provine,1980;Grene,1983;有关更具批评性的评价,见Eldre dge,1985)。群体遗传学之所以重要,主要并不是由于它提供了新的概念,而是在于它摧毁了遗留下来的反达尔文主义情感,并将注意力放在新的研究上。人们通过表明,原先利用拉马克主义解释的地理效应,其实是由遗传机制支配的,从而使得微进化(种内进化)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然而,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自然选择能造成大尺度的宏进化,但是综合进化论说之所以受到古生物学界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它与现存知识相吻合。
中性学说 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molecular evolution,neutral theory of 认为分子水平上的大多数突变是中性或近中性的学说 。自然选择对它们不起作用,这些突变全靠一代又一代的随机漂变而被保存或趋于消失,从而形成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性变化或种内变异。简称中性学说。这一学说由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于1968年首先提出。 提出中性学说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先后搞清楚了许多生物大分子的一级结构。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某些功能相同的蛋白质或核酸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序列的差异,人们发现,亲缘关系近的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远的差异较大,与物种的表型进化情况基本一致(见分子进化)。分子进化有3 个特点。一是多样性程度高,与表型多态( 即在一相互交配的群体中存在着两种或多种基因型的现象)相比,分子多态更为丰富(例如细胞色素 C 这种蛋白质分子在行有氧呼吸的不同物种中就有种种不同的分子结构)。二是各种同源分子能很好地完成各自的功能(如脊椎动物的血红蛋白分子都能运氧、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 C 都能在氧化磷酸化中完成电子的传递等)。三是随着生物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同源分子中逐年发生氨基酸或核苷酸的替换,且大致按每年每位置替换数恒定速率进化。关于大分子的进化性变化,早在1965年E. 楚克坎德尔和 L.C.波林等就已有过全面的论述。木村的功绩是在理论上更迈进一步,把中性突变 - 遗传随机漂变放到决定性的位置上,提出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较合理地解释了分子进化的各种现象。 中性学说的依据 中性学说的出发点是中性突变。DNA产生突变的方式有4种,即核苷酸的替换、缺失、附加和倒位 ,而最常发生的是核苷酸的替换。对一个密码子来说,由于核苷酸替换可发生在三联体的任一位置上,而每一位置都可能有3种替换方式,故一个核苷酸替换可有9种方式导致密码子变换,如 AAA→AA
分子进化和中性学说 1968年日本人木村资生(M.Kimura),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主要是根据核酸、蛋白质中的核苷酸及氨基酸的置换速率,以及这些置换所造成的核酸及蛋白质分子的改变并不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功能等事实,提出了分子进化中性学说(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 1969年美国人J.L.King和T.H.Jukes用大量的分子生物学资料进一步充实了这一学说。简单说来,这一学说认为多数或绝大多数突变都是中性的,即无所谓有利或不利,因此对于这些中性突变不会发生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的情况。生物的进化主要是中性突变在自然群体中进行随机的“遗传漂变”的结果,而与选择无关。这是中性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之处。1.中性突变中性突变是指这种突变对生物体的生存既没有好处,也没有害处,也就是说,对生物的生殖力和生活力,即适合度没有影响,因而自然选择对它们不起作用。(1)同义突变(synonymous mutation) 同义突变是一种中性突变,我们知道遗传密码是简并性的,即决定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大多不止一个,三联体密码子中第三个核苷酸的置换,往往不会改变氨基酸的组成。例如,UUU及UUC都是苯丙氨酸的密码子,它们最后一个核苷酸C和U可以互相置换而不影响氨基酸的性质,即氨基酸不变,因此UUU和UUC可以认为是同义词。又如CCC是脯氨酸的密码,CCC中最后一个C如果为其他3种核苷酸的任何一种所取代,形成CCU、CCA或CCG,这3个密码也仍然是脯氨酸的密码。所以,虽然发生了突变,但新的密码和原来的密码是同义词,这种突变即是同义突变。(2)非功能性突变 DNA分子中有些不转录的序列,如内含子(intron)与重复序列等。这些序列对合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没有影响。因此,这些序列中如发生突变,对生物体也无影响。这也是一种中性突变。(3)不改变功能的突变 结构基因的一些突变,虽然改变了由它编码的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组成,但不改变蛋白质原来的功能。例如,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是有一些置换的,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却是相同的。血红蛋白也是这样,虽然有些氨基酸置换可以产生不良的后果,如人的镰状细胞血红蛋白,但是也有很多突变对生物体血红蛋白的生理功能并无影响。这样的突变显然也是中性突变。根据中性学说,同义突变的频率是很高的,加上非功能性的突变和不改变功能的突变,可以说,绝大多数突变都是中性突变。2.遗传漂变是分子进化的基本动力大的种群如果发生了隔离与迁移而形成小种群时,遗传漂变就可能发生。综合进化论认为遗传漂变对生物进化是有作用的,但是比起选择来,它的作用要小得多。中性学说则认为,中性突变不引起生物表型的改变,对于生物的生殖力和生活力没有影响,因而自然选择对中性突变不可能起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随机的遗传漂变。遗传漂变不只限于小种群,任何一个种群都能发生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是分子进化的基本动力。换言之,中性学说认为,突变大多在种群中随机地被固定或消失,而不是通过选择才被保留或淘汰的。3.分子进化速率中性学说认为,分子进化速率取决于蛋白质或核酸等大分子中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在一定时间内的替换率。生物大分子进化的特点之一是,每一种大分子在不同生物中的进化速度都是一样的。以血红蛋白的α链为例,鲤、马和人的α链都是由141个氨基酸所构成,其中鲤和马有66个氨基酸不同,马和人有18个氨基酸不同。中性突变无疑是存在的。达尔文也提到过中性突变,并且也曾指出,无利也无害的变异不受自然选择的作用。综合进化论的主要代表T.Dobzhansky也认为中性突变是存在的。他们的时代是分子生物学还没有发展的时代。木村等人则是在分子生物学的大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中性突变的进化学说的。但是绝对的中性突变在全部突变中占有多大比例,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些突变无疑是真正的或严格的中性突变,这种突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影响生物的生存。有些突变对生物有一些影响,但影响很小,因而自然选择仍旧起不了什么作用,起作用的仍旧是机会,基因的保留或丢失完全是随机的。如果一个性状的选择压只有0.000 001,这个性状的选择优势就完全可以为机会所抵消,或者说虽然它在适应上有很少一点优势,但是这样小的优势不足以保证它的保留。偶然的机会仍可使它消失。还有一种情况,即有些中性突变在条件改变后不再是中性的,而变为有利或有害的。例如,某种酶的2个同功酶,一个在33 ℃时失活,一个44 ℃时失活。它们的生化功能相同。当一个群体生活在33 ℃以下时,2个同功酶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任何一种同功酶都没有选择优势。但是假如温度到了33 ℃以上、44 ℃以下时,前一种同功酶就会失活,因而它在选择上是不利的。所以在33 ℃以下时,2个同功酶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突变,但是在33 ℃以上时,选择就起作用了。又如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C,但是在陆地上人们可依靠蔬菜、水果而取得所需的维生素C,因而可以认为不能合成维生素C这一性状是中性突变。但长期远洋航行时,蔬菜、水果供应不足,人们就要患坏血症了。此时不能合成维生素C又不像是中性突变了。所以,环境条件合适时,一些有害突变可以表现为中性突变。但一旦条件改变,被认为是中性的突变就要有所表现了。人的血红蛋白分子β链上大多数氨基酸如果发生替换,都不影响血红蛋白的功能。可见决定这些氨基酸结构基因的突变都是中性突变,都不受选择,都可经遗传漂变随机地被保留下来。但是如果β链上的第六位氨基酸,即谷氨酸为缬氨酸所置换,血液中就将出现不能运氧的镰刀形红细胞。如果是纯合子,所有红细胞都将变成镰刀形,患者不到成年就要死亡。可见这种突变是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被淘汰的。但是在疟疾流行地区,带有这一突变基因(杂合子)的人很多,频率也很稳定,这是因为杂合子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因而比不带这一突变基因更能适应疟疾之故。对于这一基因突变的保留显然用自然选择来解释最为合理,用遗传漂变就很难解释了。中性学说的倡导者木村强调遗传漂变的作用,但他也没有否认选择的作用,他承认形态、行为和生态性状,即生物的表现型是在自然选择下进化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中性学说与其说是反达尔文主义的,不如说是在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水平上,对达尔文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荒唐的“智慧设计论” 近两年来,美国一些基督教基本教义派人士,不仅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发出责难,还硬要在生物课中塞进“智慧设计论”,于是引发了一场关于“智慧设计论”是科学还是宗教的论争,最后竟不得不诉诸法庭。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所做的科学解释,早已为世界公认。但持“智慧设计论”的人却认为,进化论只是一种理论,并非事实,存在着一些无法解释的漏洞和缺失,“无法解释生物和生命的复杂性”。为此,他们提出了“智慧设计论”,即宇宙、生物和生命的复杂性是由一个超自然的力量或创造者精心设计出来的。2004年10月,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市的多佛学区委员会做出决定:9年级的生物课教师在教授“进化论”之前要宣读一份对进化论提出责难的声明,并要求学生们参考《关于熊猫与人:生命起源的中心问题》这本宣扬“智慧设计论”的书。 这一决定引起了不少学生家长的不满。他们于去年底向地方法院提起了诉讼。诉讼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这并非是一个个案。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早于5年前即修改全州的科学教学标准,否定进化论对人类发展的科学解释,同时也否认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理论;后来虽恢复了进化论的教学,却附加了更多的质疑与批评,并据此对“科学”的定义做出误导性修改。而在佐治亚州,类似的案件正在上诉过程中。因此,宾夕法尼亚州法院的裁决就成了一个风向标。 经过6周的审理后,法院作出的裁决认为:“压倒性的证据表明,‘智慧设计论’只是一种宗教信念,仅仅是给‘创世论’加了一个新标签,并非科学理论……是一种教旨主义观念的延伸。”这份长达139页的裁决书还进一步指出,对一种缺陷的批评,并不就能证明另一种东西的存在。就生物进化而言,科学家们今天不能做出解释的现象,并不表明他们明天也不能做出解释。连梵蒂冈天文台台长兼首席天文学家乔治·科因也认为:“智慧设计论”并不是科学,尽管它试图穿上科学的外衣;因此,它不应进入科学讲堂,而应归属于宗教之列,这就像不能把苹果和桔子混为一谈一样。 在审理期间,美国几大主流报纸也就此发表了社论或评论,还刊发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和讨论,多数人指出了“智慧设计论”的荒谬性。法院的裁定,获得了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多佛学区的教师松了一口气,他们终于可以像过去一样继续教授科学课,而不必进行宗教灌输了。有家长表示:在我们国家可能会落后于其他国家的节骨眼上,怎么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们的头脑被15世纪的观念所束缚?!更有不少科学家愤愤地说:如果他们真的想让人们接受“智慧设计论”是科学,那么请他们先下功夫做些实验和研究工作,拿出实际成果,或在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并最终经受实验的检验;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仅仅通过红口白牙地说瞎话来硬往科学殿堂里挤。 不过,美国是一个宗教意识极强的社会,所以并非所有的人都赞同法官和科学家的裁决。不同的民调表明,有为数不少的民众,在一定程度上相信《圣经》“创世纪”篇章中上帝用六天创造世界的说法。因此,人们并不认为这次裁决就已了结这场争论。尽管“智慧设计论”者不会就此罢休,但在科学面前,他们将屡战屡败。(李学江)
顺耳吧 展开 关于进化论的讨论!欢迎大家参加~! 顺耳吧 展开 关于进化论的讨论!欢迎大家参加~! http://post.baidu.com/f?kw=%CB%B3%B6%FA&frs=xgtb http://post.baidu.com/f?kz=158073060
顺耳吧 展开 关于进化论的讨论!欢迎大家参加~! 顺耳吧 展开 关于进化论的讨论!欢迎大家参加~! http://post.baidu.com/f?kw=%CB%B3%B6%FA&frs=xgtb http://post.baidu.com/f?kz=158073060
顺耳吧 展开 关于进化论的讨论!欢迎大家参加~! http://post.baidu.com/f?kw=%CB%B3%B6%FA&frs=xgtb http://post.baidu.com/f?kz=158073060
《物种起源》 - 达尔文 著 物种起源的发展史略 绪论 第一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第二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 第三章 生存斗争 第四章 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 第五章 变异的法则
顺耳吧 展开 关于进化论的讨论!欢迎大家参加~! http://post.baidu.com/f?kw=%CB%B3%B6%FA&frs=xgtbhttp://post.baidu.com/f?kz=158073060
支持“物种起源”的学说 作者·赫胥黎 我曾经说过,科学家是在理性的最高法庭上对自然界最忠实的诠释者。但是,假如无知成为法官的顾问、偏见成为陪审团的审判长时,科学家诚实的发言又有什么用处呢?就我所知,几乎所有伟大的科学真理,在得到普遍接受以前,那些最有地位的大人物总坚持认为各种现象应直接以神意为依据,谁要是企图去研究这些现象,不但枉费心机,而且简直是对神的亵渎。这种反对自然科学的态度,具有异常顽固的生命力。在每次战役中,上述的反对态度都被击溃、受到重创,却似乎永远不会被消灭。今天,这种反对态度已经遭到上百次的挫败,但是仍然像在伽利略时代那样猖獗横行,幸而危害性已经不那么大了。请让我借用牛顿的一句名言:有些人一生在伟大真理海洋的沙滩上拾集晶莹的卵石。他们日复一日地注视着那虽然缓慢,却确定无疑的上涨的气势磅礴的海潮,这股海潮的胸怀包藏着无数能把人类生活装点得更高尚美好的珍宝。要是他们看到那些现代的克纽斯〔克纽斯〕古英王,也是丹麦王,为向臣下证明自己并非无能,竟下令海潮停止前进。式小人物,俨然〔俨然〕庄严的样子。坐在宝座上,命令这股巨大的海潮停止前进,并扬言要阻止那造福人类的进程时,他们会觉得这种做法即使不那么可悲,也是可笑的。海潮涨上来了,现代的克纽斯们只好逃跑。但是,他们不像古时那位勇敢的丹麦人〔那位勇敢的丹麦人〕指克纽斯。学得谦虚一些,他们只是把宝座挪到似乎是安全的远处,便又重复地干着同样的蠢事。大众当然有责任阻止这类事情发生,使这些多管闲事的蠢人名誉扫地。这些蠢人以为不许人彻底研究全能上主所创造的世界,就是帮了上主的忙。物种起源的问题并不是在科学方面要求我们这一代人解决的第一个大问题,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当前人类的思潮异常活跃,注视着时代迹象的人看得很清楚,19世纪将如16世纪般发生伟大的思想革命与实践革命〔19世纪将如16世纪般发生伟大的思想革命与实践革命〕作者预示19世纪将会发生像16世纪的文艺复兴那样的运动。。但是,又有谁能知道在这新的改革过程中,文明世界要经受什么样的考验与痛苦的斗争呢?达尔文和进化论支持“物种起源”的学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二册然而,我真诚地相信,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在这场斗争中,英国会起到伟大而崇高的作用。英国将向全世界证明,至少有一个民族认为,专制政治和煽动宣传并不是治国的必要选择,自由与秩序并非必然互相排斥,知识高于威严,自由讨论是真理的生命,也是国家真正统一的生命。英国是否会起这样的作用呢?这就取决于你们大众对科学的态度了。珍惜科学、尊重科学吧,忠实地、准确地遵循科学的方法,将之运用到一切人类思想领域中去,那么,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就必定比过去更加伟大。假如听从那些窒息科学、扼杀科学的人的意见,我恐怕我们的子孙将要看到英国的光辉像亚瑟王〔亚瑟王〕传说中的古英王。在雾中消失那样黯淡下来。听到他们发出像基妮法〔基妮法〕亚瑟王后。因与部下相恋而被终生禁闭。那样的哀哭时,反悔已经来不及了。
达尔文进化论是否该“退休”(图) 北京科技报2005年06月30日:达尔文进化论是19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它首次向世人勾画出生命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图式,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并给“神创论”以有力的痛击。然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反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呼声此起彼伏。 本月底,美国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将就中学生还要不要学习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进行投票表决。难道达尔文的进化论真的已经过时了?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资深编审孙关龙先生。 孙关龙告诉记者,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能起如此巨大作用的理论没有几个。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自然选择理论的传播,奠定了生命科学发展的基础,亦使人们的世界观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在今天显然还是有用的。然而,任何伟大学者及其显赫的理论都受到历史的局限,达尔文及其进化论也是这样。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发展 在生物进化研究中,要阐明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进化历程,二是进化机制。 至20世纪60年代中叶,主要是由古生物学家、胚胎学家和系统学家研究第一个问题,群体遗传学家研究第二个问题。在研究生物进化历程时,一般把物种作为进化单位,从化石、胚胎发育以及形态和生理性状比较中,以确定生物进化系统发育树。 在研究生物进化机制方面,本文重点介绍分子进化研究中的主要发现及其对原有进化论的影响。为了弄清分子进化论产生的背景,先简要介绍与它有关的几种进化学说。1 历史回顾1.1 达尔文学说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和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在其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该学说的要点是群体中的个体具有性状差异,这些个体对其所处的环境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由于空间和食物有限,个体间存在生存竞争,结果,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得以生存并通过繁殖传递给后代,具有不利性状的个体会逐渐被淘汰(达尔文把自然界这种留优汰劣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由于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就可能出现性状分歧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由于当时对群体变异的来源不清楚,人们对该学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该学说揭示了自然选择在物种形成中的创造性作用;有人则认为自然选择作用于物种内的连续变异不足以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的形成只能依靠物种内的非连续变异。1.2 突变学说 人们对达尔文学说的争论,促使荷兰遗传学家德·弗里斯(de Vries)提出了物种形成的突变学说(1903)。该学说受到当时的许多生物学家的欢迎,因为它是在对美洲物种夜报春花(Oenothera lamarchiana)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似有过硬的试验证据。首先,他在该物种的自然群体中观察到几种变型。然后,在多代繁育试验中发现,该物种总能连续产生少数变型;这些变型或能真实遗传,或能分离成该物种和自然群体中原观察到的那几种变型。由于某些变型与原物种差别很大,故定为新物种,而新物种的形成很易用单突变解释。但后来证明,德·弗里斯所用的材料实为一永久杂种,他所发现的所谓新物种只不过是这一永久杂种的分离产物。 在德·弗里斯突变论的启发下,摩尔根根据他试验得到的许多突变体实受孟德尔基因控制,从而认为:在进化中,突变的作用大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前者创造变异,后者只保留现存的有利变异;少数有利变异会在群体中逐渐占优势,而进化是群体中更为有利的基因替换原有基因的过程。因此,摩尔根这一进化学说往往叫突变学说,但最好叫突变-自然选择学说,因它没有否定自然选择在进化上的作用。
系统的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 (1809-1882) 1909年2月12日,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16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但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进到医学院后,他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于1828年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达尔文对神学院的神创论等谬说十分厌烦,他仍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听自然科学讲座,自学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热心于收集甲虫等动植物标本,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一位大学生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这位大学生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大学生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哪只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这大学生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这个大学生就是查理·达尔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就把它命为“达尔文”。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热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这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达尔文经人推荐,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搭船,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环球考察活动。 达尔文每到一地总要进行认真的考察研究,采访当地的居民,有时请他们当向导,爬山涉水,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挖掘生物化石,发现了许多没有记载的新物种。他白天收集谷类岩石标本、动物化石,晚上又忙着记录收集经过。1832年1月,“贝格尔”号停泊在大西洋中佛得角群岛的圣地亚哥岛。水兵们都去考察海水的流向。达尔文和他的助手背起背包,拿着地质锤,爬到山上去收集岩石标本。 在考察过程中,达尔文根据物种的变化,整日思考着一个问题:自然界的奇花异树,人类万物究意是怎么产生的?他们为什么会千变万化?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在脑海里越来越深刻,逐渐使他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产生了怀疑。 1832年2月底,“贝格尔”号到达巴西,达尔文上岸考察,向船长提出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 当他们爬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时,达尔文意外地在山顶上发现了贝壳化石。达尔文非常吃惊,他心中想到:“海底的贝壳怎么会跑到高山上了呢?”经过反复思索,他终于明白了地壳升降的道理。达尔文脑海中一阵翻腾,对自己的猜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不同而相应变异!” 后来,达尔文又随船横渡太平洋,经过澳大利亚,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在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中,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回国之后,他一面整理这些资料,一面又深入实践,同时,查阅大量书籍,为他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代表作,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 《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们群起攻之,诬蔑达尔文的学说“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 与此相反,以赫胥黎为代表的进步学者,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主义。指出:进化论轰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启发和教育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紧接着,达尔文又开始他的第二部巨著《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的写作,以不可争辩的事实和严谨的科学论断,进一步阐述他的进化论观点,提出物种的变异和遗传、生物的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重要论点,并很快出版这部巨著。晚年的达尔文,尽管体弱多病,但他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坚持进行科学研究和写作,连续出版了《人类的由来》等很多著作。达尔文本人认为“他一生中主要的乐趣和唯一的事业”,是他的科学著作。还有一些在旅行中直接考察得到的最重要的科学成果,如:达尔文本人所写的著名的《考察日记》和《贝格尔号地质学》、《贝格尔号的动物学》等。在他的著作中,具有特别重大历史意义的是《物种起源》,表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理论的逐步发展过程。《物种起源》的出版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因为《物种起源》的出版标志着十九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种起源》的出版,引起造化论者和具有目的论情绪的科学家们(而这些人却是占绝大多数)对达尔文学说的猛烈攻击,也引起维护达尔文主义的相应斗争,积极参加这一斗争的除达尔文本人外还有进步的博物学家;他们到处都成为达尔文学说的热烈拥护者。 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逝世,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
进化论的不足 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创立140余年了,在其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假说被提出来的。除达尔文本人从对一些植物,动物形态的观察得出的推论外,并没有什么化石证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中论及化石时,标题为“不完美的地质记录”。他承认在当时的化石研究中并未有证据显示有物种间过渡类型的存在,并指出这可能是最易于检验而又具有杀伤力的反进化论的理由。他看到了进化论的先天缺陷,并希望后人能予以验证。但是时至今日,进化论已成为一个公理;一个信仰;甚至一个宗教。不能讨论,更不能批判,只能无条件接受,否则就将招致无情的围剿,甚至被贴上“伪科学”,“反科学”的标签而断送自己的研究前程。在当今任何一本生物学杂志上,已经找不到任何质疑进化论的论文了。SCOTT和COLE在八十年代初,检索了当时的4000多种学术刊物,未发现任何一篇反进化论的论文,在68种与生物起源有关的学术期刊中,也未发现任何一篇是质疑进化论的。GEORGE W. GILCHRIST在1997年调查了世界上最大的五种期刊数据索引,也未发现反进化论或非进化论的论文。进化论者自豪地宣称,进化论对神创论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似乎进化论的合理性及不言自明性又得到了一次证明。 事实真的如此吗?进化论已是绝对的真理了吗?其实不然,SCOTT和COLE的工作还发现,在1985年提交的135000篇论文中,确有18篇论文是反进化论的和非进化论的。而这18篇论文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发表。进化论并非无懈可击,而是它的维护者不允许任何针对它的挑战。这更加给人一种印象:进化论并非确立于自身学说的科学性和完美程度,而是确立于众多崇拜者的信仰。进化论并非KARL POPPER意义上的“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而是一个假说,信仰和并不完美的证据的杂合体。 事实上,我们今天科学研究所发现的东西,已经足以让人们重新考虑进化论的正确性了。但这些事实要么被回避,要么被抹杀,人们在思维定式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盛行理论的卫道士,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不符合理性的科学精神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正视旧理论的缺陷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勇于摆脱束缚。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向前发展,人类才能向前推动。 一、达尔文主义自身的缺陷 (一)比较解剖学 进化论者通过动物的器官在形态和功能方面的类比,定了所谓的同源器官,并由此说明在进化树中某一谱系的动物该器官在进化中发生的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首先,同源器官的定义就非常牵强,你必须首先承认动物是进化的,才能找到同源器官。因此这绝不能算做进化论中的一个证据,而只能是一个推论。即我们只能说因为进化论正确,所以进化树中某一谱系中的动物存在同源器官,而不能说同源器官的存在证明进化的存在。现代基因学和遗传学诞生后,对生物体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在更本质的层次--基因及分子水平有了崭新的认识。形态和功能只是表相,它们是由基因决定的,相同的形态可能对映于完全不同的基因。如果认为从鸟类的翅到哺乳动物的前肢是进化的话,那么它们的基因也应表现为对映于形态相同程度的进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现在仍有人试图从表面现象说明问题,只能被认为是肤浅的。
眼睛进化秘密揭示 达尔文进化论遭强力挑战(图) 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机会反驳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进化论,最近,来自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眼睛进化的秘密,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提出了有力挑战。科学家们发现,眼睛中感光层的光敏细胞是从我们祖先位于脑中的光敏细胞进化而来的,而非物竞天择。 早期的动物祖先中存在两类光敏细胞,一类是感光杆细胞,现存在于大多数动物的眼睛中,另一类是睫状细胞,仍存在动物脑中。只是大脑中的睫状细胞最终进化成视网膜的感光层。 科学家们是通过一种海洋蠕虫的活化石得出这一结论的,这种蠕虫与6亿多年以前的人类祖先非常相似。当看到这些化石照片时,他们注意到,蠕虫大脑中的细胞形状与人眼的感光层非常相似,于是立即产生假设:这两种光敏细胞可能有共同的进化起源。 他们随后利用进化论生物学家们常用的现代工具———分子指纹对这一假设进行了科学验证。如果两个物种的细胞拥有相匹配的分子指纹,这些细胞很有可能来源于同一个原始细胞。其中一研究人员很快测出蠕虫大脑细胞的分子指纹,结果发现,蠕虫的视蛋白(光敏分子)与脊椎动物感光层中的视蛋白惊人地相似,也就是说,这两种细胞拥有相同的分子指纹,这为人眼进化提供了确切证据,眼睛的细胞来源于脑细胞,并不是通过自然变异和天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Nature》:珊瑚虫颜色进化证实达尔文理论(附图) 9月3日消息,最近,科学家对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表明,所有珊瑚虫的颜色都是由一种荧光闪闪的绿色进化而来的,由此证明了达尔文关于复杂结构是由简单个体通过长时间积累小的改进进化而来的理论。这项发现刊载在最近一期的《自然》杂志上。科学家研究了三种颜色的海洋水母Aequorea victoria。这三种颜色是蓝绿色、红色和绿色,都是由蛋白质分子形成的。他们发现,跟其它颜色不同的是,荧光闪闪的绿色非常独特,因为它是由一种单一的基因编码而成的。研究人员合成符合每种珊瑚颜色的祖先的基因,最终认定红色由绿色进化而来,并且红色能够成为一个更为复杂的颜色。绿色仅需要两种反应就能合成它的荧光结构,而红色则需要三种反应。绿色进化成红色也需要三个阶段:所有绿色之母都是短波颜色,然后发展成长波绿色,最后产生红色。红色跟其它颜色一起为色彩斑斓的海底动物带来生物学益处。论文作者之一、佛罗里达惠特尼海洋生物科学实验室助理教授迈克海尔-迈茨说:“有力的证据表明着色多样性对珊瑚虫的益处。”现在还不能确切知道珊瑚绿首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大约3亿年前,原始的绿色发展出它的长波形式,成为所有其他珊瑚颜色(包括红色)的祖先。“我们的研究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了达尔文进化理论的一条原则,”迈茨说。此前,只有计算机模拟证明过达尔文的假说:复杂的结构由简单的个体通过长时间的不断改进进化而来。科学家发现所有的珊瑚颜色都是由一种荧光绿色进化而来的,由此证明了达尔文关于复杂结构由简单个体进化而来的理论。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