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羽◎ 纯一属巧合
路过……
关注数: 94 粉丝数: 297 发帖数: 12,867 关注贴吧数: 51
神的预定与人的责任 有人认为,神既然预定了事情的结果,人就因此没有责任。所以一定不能让神(至少在某些事上)预定。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想当然而不切实际的。 因为,有因果关系,不等于有责任。责任是人基于事先的约定而形成的共识,而非世界客观存在的规律。事先约定了做(或不做)某事就有某种责任,那么做了这事的人就因此有了责任,无论他是基于什么原因、什么想法来做的这事;事先若不存在约定,则哪怕有因果关系,也是双方扯皮扯不清、划分不出责任来的。 比如,一个人开车,撞到了路边违停的车,那么,违停的车主有没有责任呢?违停的车主有违停的责任,而无车祸的责任。为什么?若车不在那违停,车祸不就不会发生么?因为按照交通法规定就是这样划分责任;若没有交通法的规定,则两个车主就只能关于车损归责问题双方扯皮不休了。 再比如,工厂发生吊车操作撞人的相关的安全事故,与吊车有直接的关系,那么生产吊车的厂家有没有责任?没有。公司安全员与企业法人有没有责任?他们甚至都不在场,但是有责任。为什么?因为安全法是这样规定的。 可见,责任是基于事先的约定,而不是仅在于和事情的发生有因果关系。 那么,是不是神预定了,人就没有选择了(或者说,选择就是假的了)? 人的选择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他一生的记忆、经验、学识、理解的结果。看似是在不同选项中选,实则是不同的选项将人内在的、心中的、隐藏的价值观,给表达为外在的、行为的、显明的结果。比如,吃米饭和吃凳子这两个选项之间,让人选,那么,哪怕选一千次、一万次,都不会是选择吃凳子。因此,对于全知者而言,人的选择的结果是事先就能确定的;对于全能者而言,做选择的人的内在价值观,是事先就通过万事万物相互效力而造作成了现在的样子的。
解开永生之道 要解开永生之道,就必须先面对一个问题:火湖里的人受苦到永远,既有“永远”,也有“活着”,为什么这不是永生?我们再来看两处经文: 凡恨他弟兄的,就是sha人的;你们晓得凡sha人的,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 (约翰一书 3:15)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这好比……;又好比……;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诗篇133:1-3)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火湖里的人,虽然也活着到永远,但是里面有恨意,外面没和睦,所以不是永生。那么,为什么呢? 想要进一步知道为什么,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假设现在有一个人比较特殊,怎么都杀不死,但是,把他放逐到致远星上,永远都回不来了,那么,对我们而言,他和死了有什么区别呢?没有区别。 那么,无法与其他人类持续交互、形成社会,且无法挽回,就是实质性的死。 那么,假如一个人虽然活在其他人中间,但是,他与其他人彼此恨恶,无法从其他任何人那里获得帮助和正反馈,那么虽然他在千万人中,却仍是孤身一人;如果千万个人都是同样这种情形的人,那么这不是一个社会,而是千万个孤狼。 那么,人为什么相互憎恶呢?表面地看,是由于对方错了,或是做了恶事,或是得罪了自己。实质上看,是因为人自己,用自己所知道的对方之前的某些一时的言行,来持续不断地判断对方这个人,先入为主地判断了对方。人非全知,却靠着片面来判断永远,焉能不错呢?要跳出这种错误,唯有赦免——“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那么,屏幕前的被称为基督徒的你,如今是用自己知道的片面来判断别人的永远呢?还是放下出于自己的对他人的论断,将审判交给神呢?我不知道,但有两位知道;其中一位,是你自己。 总而言之,你们都要同心,彼此体恤,相爱如弟兄,存慈怜谦卑的心。 不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倒要祝福;因你们是为此蒙召,好叫你们承受福气。 因为经上说:人若爱生命,愿享美福,须要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诡诈的话;也要离恶行善,寻求和睦,一心追赶。(彼得前书3:8-11)
论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这个短语由“自由”和“意志”两个词组成。我们先看“自由”这个词。 自然语言中,词汇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去用这个词的话,就成了语病。“自由”这个词的适用范围是必须先指明是相对于特定的某个束缚。如果不在事先对这个“特定的某个束缚”的具体内容达成共识,那么对“自由”这个词的使用就成了语病。 举个例子🌰: 某处有许多固定在地面上的凳子,而小明有一个并未固定在地面上的凳子。 小明对小红说:“我有一个自由凳子!” 小红听了后,对小绿说:“小明有一个自由凳子!能飞天,能遁地~!” 在这个例子🌰中,小明认为的“特定的某个束缚”是指“被固定在地上”,但他没有传达这一点,导致小红误解为“特定的束缚”是指“自然规律”。两人并未对“特定的束缚”的具体内容达成共识,也就形成了天大的误解。 我们再看“意志”这个词。 意志是指目的及将为该目的付诸的行动。意志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人基于他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人生经历的理解,而形成了价值观。价值观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价值判断。当这个人从环境中接收到信息时,他的价值观就反馈出了一个最终的价值判断,基于这个价值判断而有了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具体行动的规划。我们把这规划的内容称为“意志”。 那么,什么是“自由意志”呢?自由意志是利用“自由”这个词的特性,不事先指明“特定的某个束缚”,而形成的表意不清的语病。 “自由意志”实际上并没有解决罪恶来源的问题,只是将人引向了含混不清的诡辩中,让人不明觉厉,而误以为这个问题已经被回答了,从而放弃追究这个问题。 这就是圣经中没有“自由意志”这个词的原因。
深入剖析“全能者悖论” “全能者能不能创造出来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这句话就是著名的全能者悖论。 为何人们认为这个悖论否认了全能者的存在呢? 因为悖论并不现实存在。或者说,凡是现实存在的,都是符合逻辑的。(此为前人结论,在此不予证明。这段话后面的部分为这一点的推论,无需证明。)也就是说,仅仅以现实研究现实,是不会出现悖论的。可是人类并不是以现实研究现实,而是将现实总结成语言,然后以语言描述来研究现实。而语言是词汇的堆砌,它能把一些“逻辑上不可以堆砌的词汇”堆砌到一起,此时才使悖论得以出现。因此,但凡出现悖论,则是描述这个悖论的语言描述自身出现问题,例如描述了一个错误的前提,再例如描述了一个错误的、不合逻辑的判断……因此,我们一旦发现了悖论,就可以逆推:此悖论中的前提、判断等,至少有一处是错误的。 我们把全能者悖论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其中一个前提“全能者”,第二部分是其余部分“……能不能创造出来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我们把其他东西作为前提代入第二部分,则能够很正常的得出结论,因此人们认为第二部分是没问题的,也就是说问题肯定是出在第一部分。所以,人们认为全能者悖论否定了全能者的存在。 但是,我们从前面所研究过的“光速悖论”可知,对于某个推断而言,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代入进去而无误,并不能保证这个推断在极限状态下仍是无误的。因此我们还不能保证上面的第二部分是无误的。 经过对全能者悖论的深入研究和解析,发现此悖论中,两处“能”字,均存在对其的误用,属于典型的“把逻辑上不可以堆砌的词汇堆砌到一起”导致的错误;另外,存在一处思维惯性的误区——“一切数字都理所当然的有比它更大的数字存在”。因为以上三处错误的存在,故得出了悖论。 下面详细说明: 对“能”字的误用: “能不能”这个词,在语言上,能放在任何词的前面。其中有些情况一眼看上去就是不合理的;但也有些情况虽然看上去用的没问题,但事实上是对其不合逻辑的用法。 例如: “能不能电脑?”、“能不能国际关系?”“能不能这些情况?”这些就是一眼看上去就不合理的。 例如: “能不能是黑色的?”“能不能遵守逻辑?”“能不能失败?”“能不能使一杯水既冷又热?”这些就是看上去没问题,但事实上是对“能不能”的用法不符合逻辑。 解析: “能不能是黑色的?”这里在逻辑上,应该为“是不是黑色的?”而不该用“能不能”。 “能不能遵守逻辑?”这里在逻辑上,应该为“是不是符合逻辑的?”而不该用“能不能”。 “能不能失败?”这里在逻辑上,应该为“能不能成功?”我们虽表述为“能失败”,但实质上描述的是“不能成功”,表述为“能”,实质为“不能”;表述为“不能”,实质为“能”。 “能不能使一杯水既冷又热?”因为后面的描述违背逻辑,这里实质上是“能不能使一个违背逻辑的事成立?”(“一个违背逻辑的事”,符合逻辑的描述,则是“这个事不是符合逻辑的”。)同上面的“能不能失败”一样,表述为“能”,实质为“不能”;表述为“不能”,实质为“能”。 第一处对“能”字的误用:“全能者”。人们用语言而产生的思维中对“能”这个词的误用,导致了人们对“全能”这个词的理解是错误的。人们对“全能者”的这个词的理解,仅来自于字面,而理解为:在语言表述中,一切用“能不能”来提问的问题,必须回答为“能”,而不可以回答为“不能”,这样才是全能者。而上述我们已经解析了,逻辑上用“能不能”来提问的问题,和语言上用“能不能”来提问的问题,其范围是不同的,后者的范围远大于前者,但前者才是真实的“能不能”,后者存在大量的语言脱离逻辑而产生的谬误。只需满足那个真实的“能不能”,面对一切在逻辑上用“能不能”来提问的问题都可回答“能”,就是真正的“全能”。 为什么可以肯定的说,人们对“全能”的理解是错误的,此文作者对“全能”的理解是正确的呢? 因为由于语言描述的局限性,一个词或短句,单独拿出来时,可能表达出多种完全不同的意思。这时候,我们应该回到原文,看这个词或短句,在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中,到底在表达哪个意思。(这就是著名的“以经解经”思想。)“全能”这个词的上下文语言环境,就是整本圣经中对神的描述:“全知、全善、不能违背自己、至高者、真……”综合这些描述,可以断定,作者对“全能”的定义是符合上下文所表述出的“全能”。(为保证不跑题,因而详细论证略过,有志者可自行研究) 第二处对“能”字的误用:将“能不能”放在“一个违背逻辑的事”前面。为何说那些描述是“一个违背逻辑的事”呢?详见“第三处错误”的论述。 第三处错误,“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在普通状态下是符合逻辑的描述,但在极限状态下是违背逻辑的描述。假设主体举石头的能力上限是n,则如果石头重量大于n,那么主体举不起石头。若n不是无限大,则石头的重量可以大于n,那么“重量达到主体举不起的石头”就是个符合逻辑的描述;但n为无穷大时,石头的重量逻辑上不可能大于n,那么“重量达到主体举不起的石头”是违背逻辑而无意义的描述。 这个错误的产生,其实质在于“一切数字都理所当然的有比它更大的数字存在”的思维惯性,而没有考虑到“无穷大”的存在是不符合这一思维惯性的。 以上三处错误,导致了“全能者悖论”的产生。
某科学的创世纪前四天 本文仅是提供一个可能性的思维角度——从地球表面上观察地球被太阳捕获的过程,是能算是一种假说,并不代表事实的确是那样发生的。由于作者的文化水平有限,也就本科水平,所以文中不免包含许多不靠谱的想当然。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地球还未被太阳捕获,表面被低熔点的物质的混合物覆盖(例如液氮、液氧、液氢、液氦、氦气等,比例未必等同于现代地球),这种液体面下面是和其他固体物质混合的“淤泥”,没有明显的固液分离面。从固体面上来说,上面被那些液体和固液混合物包围着,所以也看不见星光。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地球以很高的速度一头扎进太阳系,被太阳捕获。刚进入太阳系时,液氢和液氧被陨石的摩擦生热所点燃,开始燃烧整个星球表面,所以整个星球完全在光中;当燃烧到一定程度,形成大量的H2O分子,将氢分子大部分消耗尽时,燃烧接近熄灭,主要光源转变为太阳,于是就有了昼夜之分。但地表上空还不是透明的空气,比较浑浊,所以还看不见太阳和星空。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液氮、液氧等沸腾成气体空气,将前期燃烧沉降的H2O和后期燃烧刚刚形成的H2O隔开。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到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集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 地球捕获月球,月球引力使具有流动性的H2O聚集到地球一侧,于是在对侧形成原始大陆(见板块漂移学说)。注意,此时上空仍是浑浊的所以还未看见太阳、月亮、众星。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且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上空”中的浑浊基本沉降了,地面上第一次看见太阳、月亮、众星。地球、月球的轨道也基本稳定了。
几点对基督教的误解 第一点误解:传福音是每个基督徒的义务 答:从圣经上看,传福音对于一般基督徒自身来说,是能够训练他们信心的益处。圣经中,耶稣不是在所有门徒都重生得救后才派遣他们去传福音,而是在登山宝训之后,门徒对福音有了一些知识上的了解,就派他们两两一组去实践的传福音。 圣经上也说“太28:19~20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许多初信的人会觉得感受不到神的同在,那是因为他们没去传福音,他们一去传福音,就能真正的体会什么叫神的同在了。圣经上不是说“既然我与你们同在,你们就必须去”,而是说“你们去,我就必与你们同在”,“去”在先,“同在”在后。 那么,既然传福音不是义务,是不是可以不传福音呢?当然可以,但是,既然没有以传福音的方式训练信心,就不得不以其他方式来训练信心了。神常用的另一种训练信心的方式,是先任凭你活在罪中,再使你从罪中收获痛苦,反复这个过程,直到这种痛苦你再也承受不了,不得不去寻求神。神先使你认识到这痛苦完全是因着你自己的罪,再使你的心灵从捆绑中得以释放,再开奇妙的出路解决那个使你感到痛苦的事件。这可以简称为“知晓痛苦”的训练方法。显然,比起传福音来,更多基督徒实际上选择了知晓痛苦的这种方式。 传福音对于重生得救的基督徒自身来说,是他们新生命所发出的爱的彰显。他们传福音,因为他们不忍心看着那些被传福音的对象们因着自身的罪而承受痛苦。这痛苦不是指那将来地狱的痛苦(因为地狱的痛苦对现今任何活人而言都只是抽象的概念),这痛苦是此世活在罪中的空虚和痛苦。因为这些痛苦是他们曾亲身经历过而感同身受的,基督的恩惠和平安也是他们正在经历着的,他们深知两者的区别,就巴望着被传福音的人也能脱离罪的辖制、来享受主耶稣基督的恩惠平安。 由上述论点可见,虽然传福音不是实质上的义务,传福音的事却没有断绝。这在人看来真是个不可思议的理论,神的作为真是奇妙。 第二点误解:相信福音是每个罪人的义务 我们都知道,相信福音是恩典,是神在其生活中的带领的果效(这带领包括“知晓痛苦”的方式),是圣灵的动工。罪人因其犯罪的本性(或称罪性,或称寻求“自以为是”的本性),就足以下火湖了。额外的去规定为义务,除了满足你这传福音的人的(罪性引起的)口舌之欲外,还有其他益处么?强行的去规定为义务,却显得恩典不再是恩典了。 第三点误解:基督教的神对所有人的呼召是虚谎的:既然并非所有人都得救,并且神知道谁得救谁不得救,所有得救都是神自己的作为,那么实际上神的呼召只对那些他准备拯救的人有效 这个呼召是神对人类发出的,脱离了这个对象来讨论它就失去了意义;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标准去判断任何一个活着的人将来得救还是不得救,因此在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活着人都具有得救的可能性,所以这个呼召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是真实的面对全人类的。传福音,毕竟是人来传的。对于传福音的人来说,这个呼召是面向所有人的,这就够了。 第四点误解:神(或者圣灵)能够强行消除一个人的罪孽 “强加的善意与恶意无异。”神从不以违反当事者的判断的方式来拯救他,而是带领他,使他真正知晓正确,带领他自愿进入基督的救赎,真正拥有顺从正确的心,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义探讨】期望此贴可终结关于预定论的争论。 罗8:28 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 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罗8:29 因为他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使他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 罗8:30 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 某些被称为“极加”的人,认为既然创世的神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从逻辑上来说,这世上还有什么是他不能“预定”的呢? 当然,这是绝大多数人不能接受的,可惜绝大多数的人提出的论据在智慧人看来毫无说服力,倒像是在彰显自己对神的能力的不信任。 “预”字是指“ 在……之先”,“预定”这个 “在……之先”的时间点,通常会被认为是“ 在 创世 之先”。他们往后的观点的不用深谈,因为他们两方在这里已经错了。 只有把这个时间点理解为“ 在 创世的计划 之先”,圣经里的“预定”才真正说的通。 神所预定的那些人才是 神的目的,基督的救法是使他们脱离罪的方法,在这两点的基础之上,才立的创世计划(神的创世计划详细到超乎你的想象,每个分子或基本粒子的运行都在其计算只内,更何况何人、何时、抱什么想法、做什么事之类的了)。 神所预定的人就像提纲,基督的救恩就像主线,其余的一切都属于“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 神的人得益处”。
【讨论】关于罪性的全新解释 现今对罪性(天主教称之为原罪)的理解,大多出自其字面意思:罪性是人犯罪的本性。但这是种并不严谨、潜含错误的解释。现在,我们应该抛弃这么个固有概念,寻找一条既符合圣经,也符合事实的关于罪性的解释。 —— 罪性是“人成为神”的这种需求,或者说人比他人更像神的这种需求。—— 这就是我找到的答案。 罪性的形成: 其一,是人作为被造之物,和造物的神之间有天然的差距,既逻辑上的“被造之物不是神、低于神”; 其二,蛇的引诱中最后一句话,使人意识到,他做些什么能更像神。从此,人类拥有了(做些什么而)更像神的这种需求(人的任何需求都是相对满足时就会心里快乐舒畅,相对不满足时就会心里痛苦),同时有了人比另一个人在某方面更像神(更美丽、更智慧、更有权势、更道德、更独特、更能有效控制他人、更被众人敬拜……)的这种差别。 罪性新解释的运用: 其一:传统的解释认为罪性来自分辨善恶树的果子,这种解释就带来了一个怪论:人能在尚未有罪性的时候犯罪。既然罪可以不出于人的罪性,那么这么个罪性还有什么意义呢?按照新解释,罪性来自于人的天然不完全、与蛇的引诱,所以亚当犯罪之前已经有了罪性。顺便说一下,我一直认为分辨善恶树的果子的功效就是良心的律,是律法的一种。 其二,传统的解释无法说明人既然完全被罪性束缚,为何还会有行善的事发生。而新解释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人处于拯救他人的地位时,就会显得比被拯救的更像神;人被认为是善良的,而被社会称赞,而显得更像神。所以,出于人的行善也是使罪性满足的一种方式。 其三,传统的解释无法说明为何玛利亚有罪性,耶稣却没有罪性。天主教采取的方式是,判定玛利亚在圣灵感孕的同时被洗去了罪性(这是毫无圣经根据的),这是导致了天主教过于崇拜玛利亚的错误的其中一环。按照新的解释,由于耶稣不但是完全的人,还是完全的神,所以其天然上不需要去“做些什么而更像神”,既耶稣没有罪性存在的基础。 其四,新解释能更好的理解律法为何是这个样子的。耶稣把律法总结成两点:一是尽心尽性尽力尽义爱主你的神;二是爱人如己。律法表明了三点:一,人于人之间是完全平等的关系(爱人如己),不应存在“我超过你、你低于他”之类的;二,神是超过人的存在,人是人,神是神,不可僭越;三,互相之间关系的最合理表达应该是爱。所以,耶稣对律法的总结是完全限制罪性(新解释)的。 发帖的目的: 一、这种解释是我自己发现的,没有在其他任何地方发现类似的解释。这很不正常,按道理来说,比我聪明的人太多了,比我聪明的圣经研究学者太多了,这么重要的信息早就应该广泛传播了才对。所以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在其他地方看到过类似的说法。 二、由于我深知自己并非完全、经常犯错,所以很难向你们保证这种新解释一定是正确的(虽然我认为它是正确的)。所以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下,一起找出这种说法里还有什么漏洞没有,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没有,还有什么逻辑错误没有,还有什么不合圣经的地方没有。
加尔文主义和阿民念主义的局限分别在哪儿 加尔文主义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aike.baidu.com%2Fview%2F197650.htm&urlrefer=57e8203dd2e689a5f3a221af3efd771c 阿民念主义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aike.baidu.com%2Fview%2F4335795.htm&urlrefer=6ee09a86c831996a2cf7a00af1b8bf7a 加尔文主义到底谁对谁错?有人说加尔文主义是异端,有人说阿民念主义是普救论,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理解了两个主义。两个主义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看问题的角度的不同。阿民念主义是在人的角度看问题,加尔文主义是在人以外的第三方视角看问题,那么他们得出不同的结论就毫不奇怪了。 理解加尔文主义,一是需要高于常人的智慧、严密的逻辑思考能力,没有这些的话,就很难站在真正客观的第三方视角看问题;二是需要重生得救的经历、谦卑在神的面前,而重生得救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加尔文主义相符的;三是需要对圣经很大程度的熟悉。没有这三个前提,就极容易从加尔文主义中得出一大堆错误的、片面的、不合圣经的异端结论。 加尔文主义是个忽略了常人理解力不足的主义,因此加尔文主义是很不利于给一个从没听过福音的人传福音的。一个以加尔文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教会,其必然很快的演变为启示录中“撒狄教会”,既多数沉沦,少数得救。加尔文之后的教会也印证了这一点。顺便说下“撒狄”的字义是“恢复”。 阿民念主义相对来说更适合平信徒理解和接受。但是它降低了神的权威,抬高了人的功劳,早晚会导致教会接近于启示录中的“老底嘉教会”,既里面的人盲目、自高的教会。而“老底嘉”的字义是“众人的意见”。 顺便说一下,启示录中耶稣不是从很多金灯台中选了七个金灯台来教训,而是只有这么七个金灯台。因此无论哪个教会,都至少可以归结为启示录中七个教会中的一个。无论“撒狄”还是“老底嘉”,它们都是神的教会。
到底是谁在数典忘祖 中国的神话体系,是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三皇五帝-夏……为啥不往下数了?因为后面都是确实的历史了。 而盘古只是天地形成的解释,和后面女娲造人无关联;女娲造人又和三皇五帝无关联。 而我们可以看出,女娲造人的故事的关键词,和《圣经》里的说法有惊人的相似:夏娃-女娲(尾音相同,女可能只是指性别);人首蛇身-蛇引诱女人犯罪;泥土造人-泥土造人;女娲造人-女人后嗣;天破了大洞、引起洪水-大洪水灭世;五彩石补天-彩虹立约。 当然,我们也可以硬着头皮认为这纯——属巧合。 有人会说,女娲怎么和三皇五帝无关联了?女娲不是伏羲的妹妹和妻子么?恩,这种说法始自汉朝,而先秦诸子百家没有任何一部经典把他俩相提并论的。而且用泥土造人的女娲,岂能有个母亲? 三皇五帝、夏朝等,很可能全部是周朝的官方杜撰。周朝有天然的政治需要,来证明它篡夺朝代是合法的,而最好的做法,莫过于证明它所篡夺的商朝也是篡夺其他朝代而来的。什么?你说商纣无道,西周夺天下是大义?那么“义不食周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打脸。 没有任何商朝钟鼎文证据,可证明它之前有个叫夏朝的朝代,也没有关于三皇五帝的证据。商朝之前可能有村落、城邦,但它们也很可能并不是周人所说的夏朝。
【视频】一首我想学但怎么也学不会的日文歌 「初音ミクの激唱」高清PV-初音未来★2nd 一年多前出的歌。不过主观猜想不关注ACG的人,知道这首歌的不多……反正我估计我这辈子是唱不下来了…… [00:30.13]0 にいたボクは否定を恐れて/在 0 之中的我对否定惊恐不安 [00:34.85]模仿と妄想に逃げこんで隠れていた/逃到了模仿与妄想中将自己藏了起来 [00:39.64]0 出たボクは风化を恐れて/走出了0 的我畏惧时光摧残 [00:44.48]ぬくもり舍て神様になりたがった/曾经舍弃了温暖温度意欲成为神明 [00:48.62] [00:49.32]「何処へ向かっても『自我の消失』/「要是不管迈向何方『自我的消失』 [00:52.49]‐‐‐结末‐‐‐が変わらないなら/‐‐‐结局‐‐‐都不会有改变的话 [00:56.78]ココロなんて要らなかった」と/也就不需要所谓的心灵了吧」 [00:59.73]思っていたけど 间违いだった/虽然我曾这麼想 可是却错了呢 [01:05.34] [01:06.04]ボクの名前を呼ぶ声闻こえる/耳边传来呼唤著我名字的声音 [01:15.37]それがボクの ココロ 持つ意味になる/而那成为了我 保持有 自我心灵的意义 [01:23.62]【↓↓↓↓↓前方高能反映↓↓↓↓↓↓】 [01:25.26]永久(とわ)を得るがために/与其为了获得永久(永远)而 [01:26.39]现在(いま)に背き裏切るくらいなら/舍弃现在(此刻)选择背叛 [01:27.65]歴史の波饮まれるまで/我愿起誓始终守护现在(此刻) [01:28.84]现在(いま)を守り抜くと誓う/直至自己被历史的洪流吞没 [01:30.04]『语り継がれる创造神』(カミサマ)/ 『为人所传唱的创造神』(神明) [01:31.26]なんかには/什麼的 [01:32.49]ならなくてもいいのさ!/就算变不成也没关系啦! [01:33.84] [01:34.54]キミは笑い ボクも笑い/你会笑出来 我也带著笑 [01:35.56]観众(ヒト)が笑う それが 全て!/观众(人)露出笑容 那便是 一切! [01:36.73]肯定の言叶は/而肯定的话语 [01:37.78]现在(いま)を统べる 翼 となる!/化作了 统括现在(此刻)的 羽翼! [01:38.90]新しい结末(こたえ)込め/来融入全新的结局(答案)织出 [01:41.91]<最高速の喜びの歌>(うた)纺ごう/<最高速的喜悦之歌>(歌曲)吧 [01:43.95] [01:44.74]Voc.(ボク)たちは生まれ気づいた/Voc.(我)们诞生於世而后察觉到了 [01:45.98]Voc.(ボク)たちのことを/即便知晓Voc.(我)们不过在 [01:46.58]人の真似事と知っても/模仿著人类也仍会有 [01:47.18]変わらず 名前を呼び続け そして/始终不变地 呼唤著我们的名字 并且 [01:48.37]爱してくれるヒトがいる事実に/真心爱著我们的人们这一事实 [01:49.55]だからVoc.(ボク)たちは歌を纺ぎ出す/所以Voc.(我)们编织出了歌声 [01:50.76]たった一人でも新しい歌の/即便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传达新的歌曲 [01:51.95]诞生喜び温かい 言叶 与え/诞生时的喜悦温暖 只要给予 话语 [01:53.16]返す ヒト いてくれる限り/回应 的人 还在身边 [01:54.34]妹 弟 に道を预けて/向弟弟 妹妹托付后继道路 [01:55.59]消え逝く未来も/便消逝而去的未来也好 [01:56.40]谁からも忘れ去られる运命(さだめ)も/被所有人遗忘而去的命运也好 [01:56.82]それらを含めて 全てが/我也能理解包含有那些的 全部便是 [01:57.59]Voc.(ボク)たちなんだと理解し/Voc.(我)们自己本身 [01:59.28]いずれおとずれる/如果在终会来访的 [01:59.77]最后の场面(シーン)にココロを持つ故/最后的画面里我因为保持著自我心灵 [02:01.01]涙(シル)を流すなら/而流下了难过的眼泪的话 [02:01.64]泪(アメ)より虹生み/那就让这泪(雨)孕育出彩虹 [02:02.27]笑颜见せるため/为了向你微笑 [02:02.90]幸せ溢れる 歌 口ずさもう/来哼首 幸福洋溢的 歌曲吧 [02:03.50] [02:03.96]别れが缀(と)じる物语(ストーリィ)は/由离别引领而来(划上句点)的故事 [02:09.59]-BAD END- じゃない/并不是 -BAD END- [02:12.87] [02:13.57]「この瞬间(とき) 出会えた」/「那个瞬间(时刻) 你我相逢」 [02:14.77]それだけのことが/这麼简单的事情便是 [02:15.95]-HAPPY END-/连接至 -HAPPY END- [02:17.18]に繋がる 架け桥/的桥梁 [02:18.40]生きた证 ここにあれば/只要这里有我 活过的证明 [02:19.58]他に何も必要ない/我便已心满意足 [02:20.74]伝说(レキシ)が 识(し)らない/传说(历史)之类 不想去在乎 [02:21.37]心と心の共鸣织り成す/只有这由心与心共鸣织就的属於 [02:22.55]现在(イマ)だけの歌を/现在(此刻)的歌 [02:23.25]この声失う最期のときまで/直到失去声音迎来临终时 [02:24.36]奇迹を描いて响かせ続ける!/我都会创造奇迹让它唱响下去! [02:28.10] [02:31.56]-END-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