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哪来的爱 不做┆哪来的爱
起这个ID名的初衷是为了嘲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句话,被封了很久,早废弃了
关注数: 0 粉丝数: 7 发帖数: 4,183 关注贴吧数: 3
【゛﹏哈哈〗┃┊〃ら蜡笔小新经典对白╪ _▂_.*; 美讶:"游泳真好" 小新:"美讶,你愈来愈像鱼了" 美讶:"你是说像美人鱼吗?" 小新:"不是,你的鱼尾纹愈来愈多了" 广志:"什么?小新,你在看裸女照片!小小年纪就做出这种事?说!这些照片那里来的?" 小新:"在你的抽屉拿的" 吉永老师:"小新,最近功课写得不错" 小新:"这全是警察扫黄的功劳" 吉永老师:"扫黄和功课有什么关系?" 小新:"我爸晚上没地方去,只好在家盯我写功课" 美讶:"爸妈今晚有事,要很晚才回来" 小新:"那我会很累耶!" 美讶:"为什么?" 小新:"我会看电视看得很累" 小毛:"我妈妈是硕士,爸爸是博士." 小新:"有什么了不起!" 小毛:"你爸妈是什么士?" 小新:"我爸爸是男士,我妈妈是女士." 小新:"有酱油卖吗?" 鱼铺老板:"没有." 小新:"有芥末卖吗?" 鱼铺老板:"没有." 小新:"什么都没有还敢开店." 吉永老师:"蝌蚪长大以后变成什么?" 小新:"平底锅." 吉永老师:"现在上『急救课』,先做口对口人工呼吸,这样重复做,会怎样?" 小新:"有人会告你性骚扰" 吉永老师:"现在上『急救』课,有人受伤,第一步要怎么做?" 小新:"我知道,问他要不要器官捐赠?" 小新:"妹妹,你干嘛那么用功?" 妹:"还不都是因为你" 小新:"我?" 妹:"没错,我们家总要有人有出息吧!" 美讶:"上完暑期辅导课就要马上回家,为什么不听话?我最讨厌不准时回家的人....." 小新:"你干嘛那么生气?你下班没马上回家做饭,我也没生气啊!" 小新:"吉永老师,我要上厕所" 吉永老师:"不行,现在是上课时间,刚才下课怎么不去?" 小新:"下课时间那么宝贵,用来上厕所多可惜呀!" 妹:"哥,你是我见过最爱乾净的人" 小新:"过奖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妹:"不管什么事,你都推得一乾二净
李卫公小传 后世的人们说,李卫公之巧,天下无双,这当然是有所指的。从年轻时开始,他就发明了各种器具。比方说,他发明过开平方的机器,那东西是一个木头盒子,上面立了好几排木杆,密密麻麻,这一点像个烤羊肉串的机器。一侧上又有一根木头摇把,这一点又像个老式的留声机。你把右起第二根木杆按下去,就表示要开2的平方。转一下摇把,翘起一根木杆,表示2的平方根是1。摇两下,立起四根木杆,表示2的平方根是1.4。再摇一下,又立起一根木杆,表示2的平方根是1.41。千万不能摇第四下,否则那机器就会哗啦一下碎成碎片。这是因为这机器是糟朽的木片做的,假如是硬木做的,起码要到求出六位有效数字后才会垮。他曾经扛着这台机器到处跑,寻求资助,但是有钱的人说,我要知道平方根干什么?一些木匠、泥水匠倒有兴趣,因为不知道平方根盖房子的时候有困难,但是他们没有钱。直到老了之后,卫公才有机会把这发明做好了,把木杆换成了铁连枷,把摇把做到一丈长,由五六条大汉摇动,并且把机器做到小房子那么大,这回再怎么摇也不会垮掉,因为它结实无比。这个发明做好之后,立刻就被太宗皇帝买去了。这是因为在开平方的过程中,铁连枷发挥得十分有力,不但打麦子绰绰有余,人挨一下子也受不了。而且摇出的全是无理数,谁也不知怎么躲。太宗皇帝管这机器叫卫公神机车,装备了部队,打死了好多人,有一些死在根号2下,有些死在根号3下。不管被根号几打死,都是脑浆迸裂。卫公还发明过救火的唧筒,打算卖给消防队,但是消防队长说,猴年马月也不失次火,用水桶也能对付;这个发明就此没卖出去,直到二十多年以后,才卖给了大唐皇帝。当然,卖了的唧筒是铁铸的,不喷水,而是喷出滚烫的大粪。这东西既不能救火,也不能浇花,只能浇人。浇上以后就算侥幸没有死掉,也要一辈子臭不可闻。皇帝把它投入了成批生产,命名为卫公神机筒。假如老百姓上街闹事,就用屎来浇他们。卫公有过无数的发明,都是一辈子卖不出去,最后卖给了太宗。太宗把它们投入生产,冠以“神机”之名。现在我们一听到神机两个字,就把它和虐待狂画了等号,怎么也想不到消防和开平方。卫公年轻时,做梦都想卖发明来救穷,但是一样也卖不出去。等到他老了以后,这些发明倒全卖出了大价钱,但是这会儿他已经不缺钱了。
中葡关闸事件 一九五二年几乎酿成中葡大战的关闸事件,居然是源于一宗鸡毛蒜皮的小事。当时进驻拱北的解放军属于华南军区司令员叶剑英的部下,出事前刚刚换防不久,站岗的哨兵不少是北方人,从来没见过外国人。驻守关闸的葡兵之中,有些是非洲兵团的黑人,他们与解放军哨兵的岗位只有几十米。 那天一名黑人葡兵「人有三急」,在炮楼外拉开裤子就随地撒起尿来,两位解放军哨兵没见过黑人小便,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那黑兵恼羞成怒,拿起步枪「啪」的一枪就打过去。两名解放军士兵急忙还击,双方驳火、手榴弹,又各自向上司报称受到突然袭击,要求增援。双方竟然动用了野战炮和重机枪开战,葡军哪是身经百战的解放军对手?几个回合下来就死伤累累。 解放军部队又封锁了边界,澳门每天依赖内地供应的粮油副食很快就出现短缺情形,陆路交通也马上中断,民生与工商业大受影响。后来,何贤先生(现任澳门特首何厚铧之父)率团入粤谈判,向叶剑英元帅说明封锁边界会苦了澳门同胞,叶帅答允撤除封锁,但责成澳葡总督发表谢罪声明,澳督一一照办,那场战争危机这才烟消云散。 和平解决关闸事件   1952年7月15日,一场由内地与澳门边境士兵之间因误会引发的冲突中,挑起了澳门历史上有名的“关闸事件”。   那时中葡两国尚未建交。因此澳门政府委派何贤、马万祺为澳方信使,与中方谈判。何贤二人不辞辛苦,来回跋涉,终于在一个月后,澳督低下高贵的头致歉,“关闸事件”得到和平解决。   从内地去澳门,经过拱北海关,迎面是一座牌坊式的建筑,这就是有名的关闸。   关闸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年,即1574年。   那时的关闸,高和宽均有一丈余,像我国内地许多古迹城楼一样,楼前悬一匾额,上书“孚感镇德”四个字样。   城楼正中处开一大门,上有“关闸门”碑石一方。关闸两边,分别建有兵营,也立有围杆。   这座古关闸,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限制澳葡再向北扩张。所以,那时的关闸每月只开放六次,为的仅是从内地向澳门输出粮食,而平日却用6张封条封闭着。   直到1849年,关闸始终是中国四大海关之一。   1849年3月13日,葡萄牙人头目亚马勤逐走了管理海关的中国官员,并砍倒围杆,毁了关闸。这次事件,使中国在近代史上又蒙受了一次屈辱。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吧。   过了一百年后,仍旧在关闸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件葡中双方暴力冲突的事件,只不过结局大相径庭。   毕竟,历史不是简单的轮回重复啊。   这百年后的关闸事件,已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充分体现出挺起腰杆的中国人在外事纷争中有理、有利、有节的泱泱大国风范,与百年前在此烙烫下的屈辱痕迹,形成鲜明的对照,令人感慨万千。   那时的澳门关闸,双方都设有哨兵;这边是澳门,那边是华界,大家都各有四五个哨兵。   在澳门西洋兵里,有个黑人兵,而咱们解放军这边,也有个年轻的小战士。   1952年7月15日,这只不过是澳门边防线上很平常的一天。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两名战士在关闸放哨,见到对方的葡兵有一个竟是黑人。   那时的边防战士哪里像现在的拱北海关人员那么见多识广呢!战士们很少见外国人,而对黑人大兵更是好奇,所以一个战士禁不住用手指点比划了一番,又对黑人士兵露出笑意。   倒霉的就是这一笑。对方误会了,以为我们的战士有意取笑,不由分说便端枪发起怒来。   黑人士兵怒骂连连,我方士兵也黑起脸,双方语言不通,却都能从对方的脸上读出愤怒和不友好。   “砰砰砰!”突然间不由分说,葡兵们一梭子弹飞了过来,来势迅猛。   我兵立刻做出反应,向他们投去个手榴弹,以示警告。   不料,对方火气升级了,又接连发出十多枚炮弹。一时间炮声隆隆,炮弹落在我方前线的民房上,几间民房眨眼间毁掉了。
轰动世界的公共汽车消失玄案 声明:现在的375路公共汽车已经更改为(北宫门--西直门) 1995年11月14日深夜,夜已经很深很冷,风也很大. 一辆公共汽车缓缓驶出圆明园公交总站,慢慢地停靠在圆明园南门公交车站旁边.这已经是当晚的最后末班车了. 车上有一位年龄偏大的司机和一名年轻的女售票员,车门打开后上来四位乘客.一对年轻夫妇和一位年纪老迈的老太太,其中还有一个年青的小伙子.他们上车后年轻夫妇亲密地坐在司机后方的双排座上,小伙子和老太太则一前一后的坐在了右侧靠近前门的单排座上.车开动了,向着终点站香山方向开去...... 夜色显地更加的沉静,耳边所能听到的只有发动机的轰鸣声,路上几乎看不到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因为11月的北京深夜十分地寒冷,更何况是在那么偏僻的路段.(那时的这条路段的确十分的偏僻) 车继续前进着,大概过了两站地.刚刚过了北宫门车站也就是300多米,大家就听到司机突然大声骂道:妈的,这个时间平时连个鬼影都看不到.今天真他*的见鬼了,靠!还不在车站等车.这时大家才看到,100米远的地方有两个黑影再向车辆招手.就听售票员说:还是停一下吧!外面天气那么冷,再说我们这也是最后末班车了.(注明:那时的圆明园--香山路段也的确就这一趟公交车,而且那么晚了,出租车司机根本不会跑那么偏僻的道路) 车停下了,又上来两个人.不,确切地说应该是三个人.因为在那两人中间还被架着一个,上车后他们一句话也不说,被架着的那个人更是披头散发一直垂着头.另外两人则穿着清朝官服样子的长袍,而且脸色泛白.大家都被吓坏了,各个神情紧张,只有司机继续开着车向前行驶;这时只听女售票员说:大家都不要怕,他们可能是在附近拍古装戏的,大概都喝多了,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大家听她这么一说,也都恢复了平静.只有那位老太太还不断的扭头,神情严肃地看着坐在最后面的三个人,车继续前进着...... 大概又过了三四站地,路上依然很静,风依旧很大.更不要提又有什么人上车了,那对年轻的夫妇在上一站已经下了车;司机和售票员有说有笑地聊着天,就在这时,那位年迈的老太太突然站起身子,并且发了疯似地对着坐在她前面的小伙子就打,口中还叫骂着说小伙子在他们上车时偷了她的钱包.小伙子急了,站起身对着老太太就骂:你那么大的年纪了,怎么还血口喷人呢!老太太也不说话,用两眼怒瞪小伙子,并用左手用力抓着他的上衣领子就是不放手.小伙子急的满脸通红,就是说不出话了.老太太开口却说,前面就是派出所了,我们到那里去评评理!小伙子急说:去就去,谁怕谁啊! 车停下了,老太太抓着小伙子就下了车.他们看着已经远去的公共汽车,老太太长出了一口气.小伙子不奈烦的说:派出所在哪里啊!老太太却说:派什么所啊!我救了你的命啊!小伙子不解的说:你救了我什么命令啊!我怎么了,不是好好的吗?老太太:刚才后上车的三个人不是人,是鬼啊!小伙子:你是不是神经病,我才真见鬼呢!小伙子说完扭头就要走.老太太:你不相信也可以,让我把话说完啊!小伙子站住身子,老太太接着说:从他们一上车我就有疑虑,所以我不断回头看他们.说来也巧,可能是因为从窗户吹进的风,让我看到了一切.风把那两个穿祺袍的人下身吹了起来,看到他们根本就没有腿!小伙子瞪着一双大眼吃惊地看着老太太,满脸冒汗,说不出一句话!老太太说:楞什么啊!还不赶快报警!...... 第二天,公交车总站报案,昨天晚上我站最后的末班车和一名司机一名女售票员失踪.警察迅速查找昨天深夜报警并被警方疑为神经病的小伙子. 两小时后小伙子和那位老太太被找到. 当晚,北京晚报和北京新闻迅速报道了这令人震惊的新闻并对小伙子和老太太做了现场采访. 第三天,警方在距香山100多公里的密云水库附近找到了失踪的公共汽车,并在公交车内发现三具已严重腐烂的尸体. 更加另人不解的疑点接重而来. 第一:发现的公交车不可能在跑了一天的情况下还能开出100多公里,警方更发现车油箱里面根本不是汽油,而是鲜血. 第二:更让我们不解的是,发现的尸体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已经严重腐烂,就是在夏天也是不可能发生,经尸检证实并不是人为的. 第三:经警方严格检查当天各个通往密云的路口监视器,什么也没发现. 这起离奇事件在当时轰动了整个北京医学界和公安部门. 转自大家可以问一问在北京的老人,一般都会知道!
金正日名言 “节约就是生产。” “外交就是吃黄莲时也得装笑的一种交际。” “以情还情是人的美德。” “对意志坚强的人来说,没有不可能的事。如果说有什么不可能, 那不是朝鲜语。” “忠孝是革命家的最高品质。” “不存在离开孝心的名人,也不存在离开忠诚的伟人。” “信守忠诚的信念和情义就是忠臣,放弃则是奸臣。” “革命家的价值观和幸福观、人生观、革命观、组织观、道德观是以领袖观为前提,而领袖观的基本核心归根到底是对领袖的忠诚和孝心。” “人生观的基本核心在于对领袖的忠诚,人生的真正价值和幸福的标准也在于此。” “忠诚,是把领袖作为团结的中心、思想和领导的中心来拥戴,遵照领袖领导的革命战士的政治思想品质。” “对领袖的忠诚,要实现信念化、良心化、道德化、生活化。” “忠臣和奸臣都在身边。” “青年人的工作场所要有歌舞,有歌舞的工作场所才有革新。” “离开歌舞的生活和青春,等于没有花香和生机的花。” “迫于统制和要求革命,还是自觉地革命, 这是区分混饭者和革命家的标准 。” “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和耿直,是革命家最重要的气质。” “共产主义者的人生以斗争开始,以斗争结束。” “只有存在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党、真正的祖国的时候,民族才会光辉灿烂,个人的命运和荣誉才会闪耀。” “领袖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一切幸福的象征。” “谈论没有领袖的革命胜利,就像奢望没有太阳的花一样。” “革命在领袖的领导下前进,在领袖的怀抱里人民才能过真正的生活。” “只要领袖伟大,小小的国家也会成为伟大时代思想的祖国、思想的强国和政治大国,四射光芒。” “伟大的领袖和伟大的党创造伟大的人民。” “一个民族的伟大性取决于其国家领袖的伟大,人民的未来取决于其领袖的英明。” “如果没有英明的领袖领导, 群众就等于没有大脑的肉体。” “如果没有卓越的领袖,人民就等于没有父母的孤儿。” “有领袖的福气,必然会有人民的福气。” “革命的领袖观是革命的世界观的核心,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我们领袖是扶持万民的伟大的慈父,是万民景仰的恩惠的太阳。” “民族的伟大性不在于领土的辽阔或历史的悠久性,而是在于引导民族的领袖的伟大性。” “我们民族的伟大性就是我们领袖、我们党的伟大性。” “我们社会主义祖国是金日成祖国,我们民族是金日成民族。” “伟大的思想,创造伟大的时代。” “伟大的思想,创造伟大的实践。” “支配世界的力量,不是金钱或者原子弹而是伟大的思想。” “革命不是靠家庭出身,而是靠伟大的思想。” “为伟大的思想所领导的党才是伟大的党。” “思想是劳动阶级唯一的武器,也是最有威力的武器。” “为伟大思想所领导的人民,才能成为创造伟大历史的高度自豪的人民。” “思想决定一切。” “思想一发动则万事顺利,思想一沉睡则前功尽弃。” “就像汽车发动后才可以疾驶一样,发动人的思想才能达到目的。” “主体思想,就是人民领袖的哲学。” “主体思想是任何力量也打不破的百战百胜的宝剑。” “思想、技术、文化,都要遵照主体的要求!” “爱国就是主体,主体就是爱国。”
纳粹德国的经济组织与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德国的经济组织与政策 第一部分 纳粹德国的经济组织      纳粹自1933年1月30日在德国取得政权以来的所作所为,正是其观念与目的具体表现。纳粹德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虽然也带有偶然因素的痕迹,但在本质上正是纳粹所期望的、用以实行他们政治纲领的结构。不独如此,如果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则德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将是纳粹改组各被占领国家时所要借鉴的政治蓝图。 一、纳粹的25点纲领    国社党上台以来在德国实行的一切措施都是依据其政治政纲,即所谓的“25点纲领”进行的。该纲领在1920年由国社党创办人德雷克斯勒(Anton Drexler)、该党经济纲领的提出者费德尔(Gottfried Feder)和希特勒三人共同草定,1926年希特勒宣布该纲领作为纳粹运动的哲学与原理体系,是“永远不变的”,1932年纽伦堡国社党代表大会再度肯定了这个政纲的地位。    纳粹的25点政纲明白地或隐示地包含了国社党所有的基本观念和政策。其中第4、5、6、24各点总述了纳粹的民族观及“主宰种族”观念、反犹太人的偏见、以及对于所谓“积极的基督教”的不甘愿的妥协;第1、2、3、8、19、22各点要求德国的统一团结、“生存空间”、帝国的扩张、凡尔赛条约的废除、“职业军队”的建立、“德国法律”体系的创设;第7、9、10、20、23、25各点确定纳粹的国家观,以及国家对个人关系之观念。在纳粹党看来,个人的责任是劳动,并为公共幸福服务;国家必须为其公民谋得工作与安定;报刊、文学与艺术必须与纳粹的“美德”与民族理念等观念符合一致;德意志帝国必须加以高度组织化,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25点纲领的其余各点是关于经济问题的主张。这些条款声称纳粹反对“大资本主义”,并提出土地改革、废除地产投机买卖、“建立一个健全的中等阶级”、“大百货公司的公有化”、鼓励和扶植小型工商业、卡特尔和工业联合体的国有化,以及废除“利息奴役制”,第25点主张设立“职业会”(Professional Chambers)以执行帝国的法律,这些便是国社党的经济大纲。    至于1933年以来纳粹的经济政策究竟是否根据先前制定的计划进行、进行到什么程度、以及纳粹的经济政策是否足以代表经济设计的一个类型,研究纳粹德国的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结论并不一致。我的答案是:在纳粹党上台后的最初阶段,其经济政策与其说是推行25点纲领,倒不如说是为了谋求巩固权力而在工人阶级、中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三者之间左右逢源。纳粹上台后的最初几年中,党内的思想极不一致,“左”“右”两派间时起摩擦,这种党内左右斗争的焦点在于托拉斯收归国有以及废除“利息奴役制”等诸多问题,而这些斗争使得纳粹党在制订上台后的经济政策方面困难多端。    纳粹起初很少注意对经济问题进行通盘计划,这一点主要是受自由主义经济学熏陶的经济学家影响。后来因政治需要以及经济压力的影响,纳粹开始考虑并实行计划经济,不过戈林所主持的几个四年计划,首要目的在于准备战争,所以,经济建设在德国自始即是“军国主义经济”的一面。    从1933年至1939年间,纳粹努力将德国社会经济生活改造为一种新结构,以达成两项目的:1、为巩固国内统治建立经济基础;2、造成一种足以支持(纳粹认为必不可免的)战争的经济。虽然纳粹建立的国家经济结构不是在所有方面都与“25点纲领”协调一致,但在其各种制度、组织和法律中,还是可以看出来当初25点纲领所贯彻的主要观念的。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