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智
执智
关注数: 1
粉丝数: 256
发帖数: 11,129
关注贴吧数: 15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水,有淹田毁宅、滴水穿石的一面,此不为‘恶’吗?” 如站在普通人的立场,水患确实是灾祸,但站在圣人的角度,“水”是以万物立法度,以无我之心,无私服务地球上的所有众生,并非只为人类,而灾祸出现是因其天地的变化,随之自然而然的行为,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指明,天地与圣人,对万物与百姓,无任何仁慈、私情可言。 因此,北传佛教,对特殊时期开缘“戒律”的第一条,就是“为救多数之人”,而“大开杀戒”的俗语,便产生于此。 ——2019.01.04
回望2018年,用自己的人生,告知一部分人:道法自然,并非效法宇宙大自然,而是遵循自然而然的运行规律。红尘之中,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团体,都有固定的运行规律,明了这种规律的人,就是“明道者”。 愿2019年,正法久住,大道广传!
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是无贪嗔痴的状态,是随顺自然而然的运行规律,不是法界大自然。以老子所论,人要学习天地(大自然),而天地要学习这种自然而然的运行规律。 这段话解释错误,对解读整部《道德经》,都会出现问题……
十年 十年 十年的最后一年 在风口浪尖上静静思量 一切的缘起 却是早年玫瑰的芳香 或许 不能忘怀的过往 始终与山间的河水 一起流淌 不经意间 与青山绿水 激起万千彷徨 再回首 阴谋与阳谋的碰撞 伴随一年的流浪 厌恶的假面 一次次从天而降 血液难以舒畅 魔鬼的追逐 曾经的舞台 远远不能承载梦想 深夜山顶遥望 破烂不堪的巨轮 已经难以远航 十年之前 单纯的少女 相约少年去天空飞翔 青涩的少年 要去心中的天堂 至此 相互沉沦 天各一方 十年之后 引燃的烈火 席卷八荒 最终 一梦黄粱…… 执智 2018.12.08
十年 十年 十年的最后一年 在风口浪尖上静静思量 一切的缘起 却是早年玫瑰的芳香 或许 不能忘怀的过往 始终与山间的河水 一起流淌 不经意间 与青山绿水 激起万千彷徨 再回首 阴谋与阳谋的碰撞 伴随一年的流浪 厌恶的假面 一次次从天而降 血液难以舒畅 魔鬼的追逐 曾经的舞台 远远不能承载梦想 深夜山顶遥望 破烂不堪的巨轮 已经难以远航 十年之前 单纯的少女 相约少年去天空飞翔 青涩的少年 要去心中的天堂 至此 相互沉沦 天各一方 十年之后 引燃的烈火 席卷八荒 最终 一梦黄粱…… 执智 2018.12.08
十年 十年 十年的最后一年 在风口浪尖上静静思量 一切的缘起 却是早年玫瑰的芳香 或许 不能忘怀的过往 始终与山间的河水 一起流淌 不经意间 与青山绿水 激起万千彷徨 再回首 阴谋与阳谋的碰撞 伴随一年的流浪 厌恶的假面 一次次从天而降 血液难以舒畅 魔鬼的追逐 曾经的舞台 远远不能承载梦想 深夜山顶遥望 破烂不堪的巨轮 已经难以远航 十年之前 单纯的少女 相约少年去天空飞翔 青涩的少年 要去心中的天堂 至此 相互沉沦 天各一方 十年之后 引燃的烈火 席卷八荒 最终 一梦黄粱…… 执智 2018.12.08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翻阅去年总结的“《道德经》要点简述”,发觉今年年初重新梳理时,把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句重新修改,以第一章“有与无,同出而异名”为契入点,但现在看来,修改的并不圆满,还是以“道生万物”契入符合原文。因此,理解此章,要结合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四十章的“无生万物”,是建立在四十二章的“道生万物”的理论之下的。 有关上述一段话,牵扯到《道德经》其中几章对“有与无”不同之处的辩证,普通人难以理解,并且兴趣不大。倘若今天探讨的话题,改成“灵魂与物质的关系”,相信阅读者的兴趣瞬间就提升了。当然,这个话题牵扯的范围太广,极其容易引起争议。因此,此篇文章,仅以个人见解,从实修、实证与逻辑思辨的方式,逐步推演这一问题,而不探讨有关宗教信仰的对错。 在谈论“灵魂与物质”时,之所以从《道德经》开始,就在于这段经文,可以简单、明了的排列一套公式,用以解释这些复杂的问题。下面,就用《道德经》里面三个词组,来定义它们之间的联系。如“道生万物”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里面,抽出“道、无、有”,排列出“道生出无,无生出有”。 在“道——无——有”的关系之中,道,代表宗教界的“神”,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无“贪嗔痴”的状态,而神生出灵魂;无,代表灵魂,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灵魂生出物质;有,代表物质,是有形有相的状态(无的显现),也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物质生出万物(如原子的因缘和合产生万物)。因此,以宗教界的关系排列,可以总结出“神——灵魂——物质”的关系步骤。 道、无、有三者,皆有固定的运行规律,以前在谈论“本心的运行规律”时,总结出几种模式,同样适用此三者。道,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模式运行,而“正心、正念”是无贪嗔痴的状态,是本心的异名;无,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而“妄心、妄念”是有贪嗔痴的状态;有,也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是无的显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修行者举例。有,相当于修行者的肉身;无,相当于修行者的灵魂,道,相当于修行者成为解脱者。当然,修行者的肉身,是修行者“灵魂”的载体,是由物质组成,是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的。 在宗教界中,“神生出灵魂”容易理解,如同“道生出无”的过程,是由“贪嗔痴”决定的。但有人会问,为什么“灵魂可以生出物质”呢?这个问题在哲学思辨里面,是难以理解的,然而目前的科学界,却给出了一个答案。众所周知,物质皆有“原子”构成,如细分下去还有“夸克”,但夸克再细分下去,就进入“无”的空间,也就是宗教界所指的“灵魂”。“超弦理论”由此而生,虽目前的科学仪器检测不到弦的存在,但以科学辩证的方式推理出——“物质,只是假象,是弦的震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灵魂生出物质。 诚然,世间万物皆有“原子”构成,所以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是有无数“灵魂”伴随左右,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如我们的肉身,是无数“原子”构成,就有无数“灵魂”与我们同在,但他们的“灵魂”特质接近于“道”,就如山河大地一般,只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支配我们的行为。因此,《杂阿含经》记载,佛陀一日开示,以手抓土地之土说:“有形有相可见的众生,如同指甲上的泥土这么少;形相极其微细的,或者无法看到的,如大地之土那么多。”佛陀用指甲之土比喻,人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 另外,早年“内观禅修”,禅修的最高境界,就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也暗合“超弦理论”的正确性。“内观禅修”法门,是以感受契入诸法实相。当我们内心足够宁静,深入禅定状态时,只用“静观”,即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从而清除身心的一切不良习性。此种禅修方法,是南传佛教“止观双修”的一种,偏重于禅坐的解脱道方法,而非北传佛教,注重入世的菩萨道精神。 其次,有是无的显现,无是道所生,是“道生万物”的过程。有与无,在《道德经》里面出现多次,本人归整之后,发现解释大概可以分为三种:1,第一章的“同出而异名”,指“道”的两种状态;2,第二章的“有无相生”,指有与无相互依存,是物质现象的对比;3,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指“道生万物”的过程。 最后,从上述解读之中,可以得到以下观点:科学的进步,一直是对佛法的验证。 执智 2018.12.06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翻阅去年总结的“《道德经》要点简述”,发觉今年年初重新梳理时,把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句重新修改,以第一章“有与无,同出而异名”为契入点,但现在看来,修改的并不圆满,还是以“道生万物”契入符合原文。因此,理解此章,要结合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四十章的“无生万物”,是建立在四十二章的“道生万物”的理论之下的。 有关上述一段话,牵扯到《道德经》其中几章对“有与无”不同之处的辩证,普通人难以理解,并且兴趣不大。倘若今天探讨的话题,改成“灵魂与物质的关系”,相信阅读者的兴趣瞬间就提升了。当然,这个话题牵扯的范围太广,极其容易引起争议。因此,此篇文章,仅以个人见解,从实修、实证与逻辑思辨的方式,逐步推演这一问题,而不探讨有关宗教信仰的对错。 在谈论“灵魂与物质”时,之所以从《道德经》开始,就在于这段经文,可以简单、明了的排列一套公式,用以解释这些复杂的问题。下面,就用《道德经》里面三个词组,来定义它们之间的联系。如“道生万物”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里面,抽出“道、无、有”,排列出“道生出无,无生出有”。 在“道——无——有”的关系之中,道,代表宗教界的“神”,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无“贪嗔痴”的状态,而神生出灵魂;无,代表灵魂,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灵魂生出物质;有,代表物质,是有形有相的状态(无的显现),也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物质生出万物(如原子的因缘和合产生万物)。因此,以宗教界的关系排列,可以总结出“神——灵魂——物质”的关系步骤。 道、无、有三者,皆有固定的运行规律,以前在谈论“本心的运行规律”时,总结出几种模式,同样适用此三者。道,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模式运行,而“正心、正念”是无贪嗔痴的状态,是本心的异名;无,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而“妄心、妄念”是有贪嗔痴的状态;有,也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是无的显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修行者举例。有,相当于修行者的肉身;无,相当于修行者的灵魂,道,相当于修行者成为解脱者。当然,修行者的肉身,是修行者“灵魂”的载体,是由物质组成,是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的。 在宗教界中,“神生出灵魂”容易理解,如同“道生出无”的过程,是由“贪嗔痴”决定的。但有人会问,为什么“灵魂可以生出物质”呢?这个问题在哲学思辨里面,是难以理解的,然而目前的科学界,却给出了一个答案。众所周知,物质皆有“原子”构成,如细分下去还有“夸克”,但夸克再细分下去,就进入“无”的空间,也就是宗教界所指的“灵魂”。“超弦理论”由此而生,虽目前的科学仪器检测不到弦的存在,但以科学辩证的方式推理出——“物质,只是假象,是弦的震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灵魂生出物质。 诚然,世间万物皆有“原子”构成,所以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是有无数“灵魂”伴随左右,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如我们的肉身,是无数“原子”构成,就有无数“灵魂”与我们同在,但他们的“灵魂”特质接近于“道”,就如山河大地一般,只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支配我们的行为。因此,《杂阿含经》记载,佛陀一日开示,以手抓土地之土说:“有形有相可见的众生,如同指甲上的泥土这么少;形相极其微细的,或者无法看到的,如大地之土那么多。”佛陀用指甲之土比喻,人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 另外,早年“内观禅修”,禅修的最高境界,就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也暗合“超弦理论”的正确性。“内观禅修”法门,是以感受契入诸法实相。当我们内心足够宁静,深入禅定状态时,只用“静观”,即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从而清除身心的一切不良习性。此种禅修方法,是南传佛教“止观双修”的一种,偏重于禅坐的解脱道方法,而非北传佛教,注重入世的菩萨道精神。 其次,有是无的显现,无是道所生,是“道生万物”的过程。有与无,在《道德经》里面出现多次,本人归整之后,发现解释大概可以分为三种:1,第一章的“同出而异名”,指“道”的两种状态;2,第二章的“有无相生”,指有与无相互依存,是物质现象的对比;3,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指“道生万物”的过程。 最后,从上述解读之中,可以得到以下观点:科学的进步,一直是对佛法的验证。 执智 2018.12.06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翻阅去年总结的“《道德经》要点简述”,发觉今年年初重新梳理时,把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句重新修改,以第一章“有与无,同出而异名”为契入点,但现在看来,修改的并不圆满,还是以“道生万物”契入符合原文。因此,理解此章,要结合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四十章的“无生万物”,是建立在四十二章的“道生万物”的理论之下的。 有关上述一段话,牵扯到《道德经》其中几章对“有与无”不同之处的辩证,普通人难以理解,并且兴趣不大。倘若今天探讨的话题,改成“灵魂与物质的关系”,相信阅读者的兴趣瞬间就提升了。当然,这个话题牵扯的范围太广,极其容易引起争议。因此,此篇文章,仅以个人见解,从实修、实证与逻辑思辨的方式,逐步推演这一问题,而不探讨有关宗教信仰的对错。 在谈论“灵魂与物质”时,之所以从《道德经》开始,就在于这段经文,可以简单、明了的排列一套公式,用以解释这些复杂的问题。下面,就用《道德经》里面三个词组,来定义它们之间的联系。如“道生万物”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里面,抽出“道、无、有”,排列出“道生出无,无生出有”。 在“道——无——有”的关系之中,道,代表宗教界的“神”,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无“贪嗔痴”的状态,而神生出灵魂;无,代表灵魂,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灵魂生出物质;有,代表物质,是有形有相的状态(无的显现),也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物质生出万物(如原子的因缘和合产生万物)。因此,以宗教界的关系排列,可以总结出“神——灵魂——物质”的关系步骤。 道、无、有三者,皆有固定的运行规律,以前在谈论“本心的运行规律”时,总结出几种模式,同样适用此三者。道,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模式运行,而“正心、正念”是无贪嗔痴的状态,是本心的异名;无,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而“妄心、妄念”是有贪嗔痴的状态;有,也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是无的显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修行者举例。有,相当于修行者的肉身;无,相当于修行者的灵魂,道,相当于修行者成为解脱者。当然,修行者的肉身,是修行者“灵魂”的载体,是由物质组成,是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的。 在宗教界中,“神生出灵魂”容易理解,如同“道生出无”的过程,是由“贪嗔痴”决定的。但有人会问,为什么“灵魂可以生出物质”呢?这个问题在哲学思辨里面,是难以理解的,然而目前的科学界,却给出了一个答案。众所周知,物质皆有“原子”构成,如细分下去还有“夸克”,但夸克再细分下去,就进入“无”的空间,也就是宗教界所指的“灵魂”。“超弦理论”由此而生,虽目前的科学仪器检测不到弦的存在,但以科学辩证的方式推理出——“物质,只是假象,是弦的震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灵魂生出物质。 诚然,世间万物皆有“原子”构成,所以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是有无数“灵魂”伴随左右,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如我们的肉身,是无数“原子”构成,就有无数“灵魂”与我们同在,但他们的“灵魂”特质接近于“道”,就如山河大地一般,只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支配我们的行为。因此,《杂阿含经》记载,佛陀一日开示,以手抓土地之土说:“有形有相可见的众生,如同指甲上的泥土这么少;形相极其微细的,或者无法看到的,如大地之土那么多。”佛陀用指甲之土比喻,人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 另外,早年“内观禅修”,禅修的最高境界,就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也暗合“超弦理论”的正确性。“内观禅修”法门,是以感受契入诸法实相。当我们内心足够宁静,深入禅定状态时,只用“静观”,即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从而清除身心的一切不良习性。此种禅修方法,是南传佛教“止观双修”的一种,偏重于禅坐的解脱道方法,而非北传佛教,注重入世的菩萨道精神。 其次,有是无的显现,无是道所生,是“道生万物”的过程。有与无,在《道德经》里面出现多次,本人归整之后,发现解释大概可以分为三种:1,第一章的“同出而异名”,指“道”的两种状态;2,第二章的“有无相生”,指有与无相互依存,是物质现象的对比;3,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指“道生万物”的过程。 最后,从上述解读之中,可以得到以下观点:科学的进步,一直是对佛法的验证。 执智 2018.12.06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翻阅去年总结的“《道德经》要点简述”,发觉今年年初重新梳理时,把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句重新修改,以第一章“有与无,同出而异名”为契入点,但现在看来,修改的并不圆满,还是以“道生万物”契入符合原文。因此,理解此章,要结合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四十章的“无生万物”,是建立在四十二章的“道生万物”的理论之下的。 有关上述一段话,牵扯到《道德经》其中几章对“有与无”不同之处的辩证,普通人难以理解,并且兴趣不大。倘若今天探讨的话题,改成“灵魂与物质的关系”,相信阅读者的兴趣瞬间就提升了。当然,这个话题牵扯的范围太广,极其容易引起争议。因此,此篇文章,仅以个人见解,从实修、实证与逻辑思辨的方式,逐步推演这一问题,而不探讨有关宗教信仰的对错。 在谈论“灵魂与物质”时,之所以从《道德经》开始,就在于这段经文,可以简单、明了的排列一套公式,用以解释这些复杂的问题。下面,就用《道德经》里面三个词组,来定义它们之间的联系。如“道生万物”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里面,抽出“道、无、有”,排列出“道生出无,无生出有”。 在“道——无——有”的关系之中,道,代表宗教界的“神”,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无“贪嗔痴”的状态,而神生出灵魂;无,代表灵魂,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灵魂生出物质;有,代表物质,是有形有相的状态(无的显现),也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物质生出万物(如原子的因缘和合产生万物)。因此,以宗教界的关系排列,可以总结出“神——灵魂——物质”的关系步骤。 道、无、有三者,皆有固定的运行规律,以前在谈论“本心的运行规律”时,总结出几种模式,同样适用此三者。道,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模式运行,而“正心、正念”是无贪嗔痴的状态,是本心的异名;无,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而“妄心、妄念”是有贪嗔痴的状态;有,也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是无的显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修行者举例。有,相当于修行者的肉身;无,相当于修行者的灵魂,道,相当于修行者成为解脱者。当然,修行者的肉身,是修行者“灵魂”的载体,是由物质组成,是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的。 在宗教界中,“神生出灵魂”容易理解,如同“道生出无”的过程,是由“贪嗔痴”决定的。但有人会问,为什么“灵魂可以生出物质”呢?这个问题在哲学思辨里面,是难以理解的,然而目前的科学界,却给出了一个答案。众所周知,物质皆有“原子”构成,如细分下去还有“夸克”,但夸克再细分下去,就进入“无”的空间,也就是宗教界所指的“灵魂”。“超弦理论”由此而生,虽目前的科学仪器检测不到弦的存在,但以科学辩证的方式推理出——“物质,只是假象,是弦的震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灵魂生出物质。 诚然,世间万物皆有“原子”构成,所以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是有无数“灵魂”伴随左右,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如我们的肉身,是无数“原子”构成,就有无数“灵魂”与我们同在,但他们的“灵魂”特质接近于“道”,就如山河大地一般,只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支配我们的行为。因此,《杂阿含经》记载,佛陀一日开示,以手抓土地之土说:“有形有相可见的众生,如同指甲上的泥土这么少;形相极其微细的,或者无法看到的,如大地之土那么多。”佛陀用指甲之土比喻,人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 另外,早年“内观禅修”,禅修的最高境界,就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也暗合“超弦理论”的正确性。“内观禅修”法门,是以感受契入诸法实相。当我们内心足够宁静,深入禅定状态时,只用“静观”,即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从而清除身心的一切不良习性。此种禅修方法,是南传佛教“止观双修”的一种,偏重于禅坐的解脱道方法,而非北传佛教,注重入世的菩萨道精神。 其次,有是无的显现,无是道所生,是“道生万物”的过程。有与无,在《道德经》里面出现多次,本人归整之后,发现解释大概可以分为三种:1,第一章的“同出而异名”,指“道”的两种状态;2,第二章的“有无相生”,指有与无相互依存,是物质现象的对比;3,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指“道生万物”的过程。 最后,从上述解读之中,可以得到以下观点:科学的进步,一直是对佛法的验证。 执智 2018.12.06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翻阅去年总结的“《道德经》要点简述”,发觉今年年初重新梳理时,把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句重新修改,以第一章“有与无,同出而异名”为契入点,但现在看来,修改的并不圆满,还是以“道生万物”契入符合原文。因此,理解此章,要结合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四十章的“无生万物”,是建立在四十二章的“道生万物”的理论之下的。 有关上述一段话,牵扯到《道德经》其中几章对“有与无”不同之处的辩证,普通人难以理解,并且兴趣不大。倘若今天探讨的话题,改成“灵魂与物质的关系”,相信阅读者的兴趣瞬间就提升了。当然,这个话题牵扯的范围太广,极其容易引起争议。因此,此篇文章,仅以个人见解,从实修、实证与逻辑思辨的方式,逐步推演这一问题,而不探讨有关宗教信仰的对错。 在谈论“灵魂与物质”时,之所以从《道德经》开始,就在于这段经文,可以简单、明了的排列一套公式,用以解释这些复杂的问题。下面,就用《道德经》里面三个词组,来定义它们之间的联系。如“道生万物”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里面,抽出“道、无、有”,排列出“道生出无,无生出有”。 在“道——无——有”的关系之中,道,代表宗教界的“神”,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无“贪嗔痴”的状态,而神生出灵魂;无,代表灵魂,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灵魂生出物质;有,代表物质,是有形有相的状态(无的显现),也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物质生出万物(如原子的因缘和合产生万物)。因此,以宗教界的关系排列,可以总结出“神——灵魂——物质”的关系步骤。 道、无、有三者,皆有固定的运行规律,以前在谈论“本心的运行规律”时,总结出几种模式,同样适用此三者。道,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模式运行,而“正心、正念”是无贪嗔痴的状态,是本心的异名;无,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而“妄心、妄念”是有贪嗔痴的状态;有,也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是无的显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修行者举例。有,相当于修行者的肉身;无,相当于修行者的灵魂,道,相当于修行者成为解脱者。当然,修行者的肉身,是修行者“灵魂”的载体,是由物质组成,是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的。 在宗教界中,“神生出灵魂”容易理解,如同“道生出无”的过程,是由“贪嗔痴”决定的。但有人会问,为什么“灵魂可以生出物质”呢?这个问题在哲学思辨里面,是难以理解的,然而目前的科学界,却给出了一个答案。众所周知,物质皆有“原子”构成,如细分下去还有“夸克”,但夸克再细分下去,就进入“无”的空间,也就是宗教界所指的“灵魂”。“超弦理论”由此而生,虽目前的科学仪器检测不到弦的存在,但以科学辩证的方式推理出——“物质,只是假象,是弦的震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灵魂生出物质。 诚然,世间万物皆有“原子”构成,所以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是有无数“灵魂”伴随左右,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如我们的肉身,是无数“原子”构成,就有无数“灵魂”与我们同在,但他们的“灵魂”特质接近于“道”,就如山河大地一般,只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支配我们的行为。因此,《杂阿含经》记载,佛陀一日开示,以手抓土地之土说:“有形有相可见的众生,如同指甲上的泥土这么少;形相极其微细的,或者无法看到的,如大地之土那么多。”佛陀用指甲之土比喻,人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 另外,早年“内观禅修”,禅修的最高境界,就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也暗合“超弦理论”的正确性。“内观禅修”法门,是以感受契入诸法实相。当我们内心足够宁静,深入禅定状态时,只用“静观”,即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从而清除身心的一切不良习性。此种禅修方法,是南传佛教“止观双修”的一种,偏重于禅坐的解脱道方法,而非北传佛教,注重入世的菩萨道精神。 其次,有是无的显现,无是道所生,是“道生万物”的过程。有与无,在《道德经》里面出现多次,本人归整之后,发现解释大概可以分为三种:1,第一章的“同出而异名”,指“道”的两种状态;2,第二章的“有无相生”,指有与无相互依存,是物质现象的对比;3,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指“道生万物”的过程。 最后,从上述解读之中,可以得到以下观点:科学的进步,一直是对佛法的验证。 执智 2018.12.06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本心——心——念头”,是法界万物“心”的运行规律,结合“因果律”的大致分析是:人与人的“本心”相同,但人与人无始劫以来的业因不同,也就是宗教界所指的无数次轮回之中,此生带来的“贪嗔痴”不同,而这些“贪嗔痴”的种子就隐藏在“本心”之中,等待遇缘成为“心”。心,是“贪嗔痴”所包裹的本心,更是念头的源头。当“心”再遇缘产生“念头”后,“贪嗔痴”彻底显现出来,此时,就是拔除无始劫以来“贪嗔痴”的最好时机。只有永尽贪嗔痴,方能不入轮回,不再造因,跳出“因果律”。 2018.12.02
舞台……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无我”的解释…… “无我”的解释,自古千差万别,但绝大多数不是从“心”的角度探讨,而是直接从法界万物,此种方式是不符合顿悟法门的。当然,南传佛法是从法界万物开始剖析“无我”,是因南传走的渐悟之路。如佛陀当年传法,已经经历四禅八定,可以对每一个念头了了觉知,且无“善与恶”的对立,而身边众多修行者,同样是此种状态,因此才直接宣讲法界实相,这正是渐悟与顿悟的区别所在。 2018.11.30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早晨睁眼打开手机,看到许久未见的师兄,在我昨天发言的群中,告诫对评论一件事的师兄,说因果是可怕的,不要介入,不要做任何评判。其实,我经历过很多次,听到过同样的话。后来,我举了一例子,如一个人快死了,去求助你,而你不举手相助,甚至沉默不语,美其名曰不介入别人因果,试问,你真的没有介入吗? 解脱者所说的不介入因果,是内心完全没有贪嗔痴,到了“无为无不为”的境界,此时,即便介入,也是慈悲的体现。 普通人所说的不介入因果,是“无明”的一种体现,而无明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性,因此,普通人的不介入,其实已近介入,所造“善与恶”是不明朗的,可能破坏力更大。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 道德经第五章,要以“无为无不为”的观点来解释。天地与圣人,内心到达“无贪嗔痴”的“无为”境界,因此,即便外在体现对万物与众生“不仁义”的“无不为”现象(如禅宗“南泉杀猫、归宗斩蛇”的公案),也是对万物与众生“慈悲”的体现。 “无贪嗔痴”的境界,只有靠“实修与禅宗顿悟”方能领悟,因此,普通人在解释此处时,大多以文解文,是经不起推敲的。
禅.悟 生住异灭皆一念, 善恶无明破我执。 因缘和合为核心, 知行合一得终始。
禅.悟 生住异灭皆一念, 善恶无明破我执。 因缘和合为核心, 知行合一得终始。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天道”贴吧官方微信群,寻求有识之士加入…… 鉴于前段时间建群的经验 更为防止变相发广告者组队加入 将重新规范入群者…… 首先,本人将不参与任何话题探讨 只负责管理权限 其次,如若吧友在探讨问题时 偏离轨道过多 将进行两次警告 如若不服从管理 将踢出群 谢谢配合…… 本人微信号:272703154 请备注“天道”,随后拉入微信群…… 另外,鉴于天道吧友日益增多 考虑增设大吧一名 请吧内五年以上者,下面留言申请 增设小吧若干 请以近来发帖内容 为申请依据 谢谢诸位配合 再次感谢……
12.生活禅修证注解.老子与止观修行(2018.11.09) 生活禅修证注解 ——老子与止观修行 自古解注《道德经》者众多,理解思路千差万别,但提及修行核心,绝大多数解注者一致认同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是其核心。有关此点,本人也是认同的,但如果可以加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更加圆满了。 对于修行之法,佛教法门众多,但细数总结,无非就是“修止与修观”两大类,阿含经更以“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做出总结。此处之所以提及佛教的“止观修行”,就在于止观之法能详细的剖析《道德经》的修行核心。如“致虚极,守静笃”,是偏重讲述“修止”的方法;“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偏重讲述“修观”的方法。 修止得定,而禅定的最高境界是“灭尽定”,即无任何念头出现,一切境界消失。此时,就到达了“虚无”的极致,这就是“致虚极”的理解思路。倘若我们有过修习禅定的经历,就能理解“禅定”的层级越高,内心的清静感就越明显,因此,到达“致虚极”的境界,就能守护清静心始终不变。当然,只有内心清静,才能运用观禅,明觉到每一个念头,并清除“善与恶”之念,从而进入“灭尽定”,接而反观大自然开悟见法。 修观发慧,是开悟见法的重中之重,也是下面探讨的重点。佛教四念处修行的“身、受、心、法”,就是以次第步骤的方式,逐渐了悟宇宙实相的方法,而“观法”的前提,必须到达“灭尽定”。修行者进入“灭尽定”的前提,是经历了“四禅八定”,而“第七定与第八定”,只有“三果与四果阿罗汉”方能进入。虽“三果阿罗汉”已经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无明”未破,还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然而此时的禅定能力足够进入“灭尽定”。 破除“无明”而悟道的方式,是了悟“无常与无我”,但前提是必须到“三果阿罗汉”。只因“三果阿罗汉”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不善不恶”的“我执”没有破除。“不善不恶”即无明,在通过修行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之后,只用明白“无常”之理,即可当下破除“不善不恶”的“我执”,从而彻悟“无我”,直入涅磐。这是典型的渐悟之法,也是“修习于止,终成于观”的理解思路。如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就是先在“灭尽定”的境界,随之出定时,顿悟到明星与宇宙万物,是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以“无常”的方式运作,从而破除“无明”,到达“无我”而开悟。 结合上述解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经文含义,即:万物从生到死的相互运作生长,我反复的观察着。其中,万物从生到死即“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相互运作生长即因缘和合的“缘起”,反复观察即清除“贪嗔痴”到达“无我”。但同样,理悟“无我”,必须到达“灭尽定”的境界,先清除“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才有可能通过“无常”破除“不善不恶”(无明),彻底到达“无我”之境。 观察法界大自然的前提,必须入“灭尽定”,然后通过“身受心法”的次第过程,逐步破除“净乐常我”的“我执”。渐悟修行的核心,是先清除内心二元对立的“我执”,随之观法,以“无常”破除“无明”,最终到达“无我”,方能开悟见法。因此,南传佛教经典与道德经,对开悟的阐述,始终是以探讨法界大自然为主,这是因其佛陀与老子,皆是到达“灭尽定”,再观大自然开悟的。但对普通人来说,没有到达“灭尽定”的境界,一直在知见上绕,是根本无法体悟“无我”的真谛的。无法体悟“无我”,却妄谈法界大自然,就进入了“心外求法皆为外道”的层级。 因此,想理解“道德经”,必须要有实修为基础。如果没有任何实修基础,是不可能理解道德经的。即便有一定的实修基础,但没有亲身体会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去探讨法界实相,也是在知见里面绕。对于普通人来说,去研究知见没有丝毫意义,是在“为学日益”。知见越多,贪嗔痴越多,反而离道越远。 诚然,禅宗的“顿悟”法门,为体悟法界大自然开辟了一条新路,从“一念”契入“三法印”,剖析“无我”的深意。如善,来自自己的贪爱,是随顺当下的一念;如恶,来自自己的嗔恨,是违逆当下的一念;如不善不恶,来自自己的痴愚,是不顺不逆当下的一念。这些念头皆有“贪嗔痴”的“我执”包裹,本质是“无我”的,是在“生住异灭”的“无常”之中变化的,接而反观大自然,发现宇宙万物,皆是此种运行模式。 另外,本人在过往解释“止观双修”时,很少探讨四念处的“身受心法”,大多以四念处契入当下一念为探讨的核心,因其这是禅宗顿悟的要点。但在渐悟修行中,明觉“身受心法”的过程,不仅仅是在修行观禅,同样是修行止禅。如我们专注在“行住坐卧”时,内心的妄念极少(如同修习止禅,使内心专注在所修法门,无其他念头),此时,同样有修止的功效,这就是“修习观己,亦成于止”的理解思路。 其次,三果阿罗汉到达“灭尽定”,已经清除“善与恶”的二元对立,但清除的过程是需要“止观双修”的,而单一的“止禅”,是不可能证果的。破除痴愚(无明)的唯一方法,就是了悟“无常”与“无我”,但对渐悟修行者来说,不能进入“灭尽定”,就不可能对“二元对立”有所了悟,更不可能了悟“无明”是“我执”,尚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也不可能体证“万物一体”。 最后,对于普通人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以便清除身心内在的贪嗔痴,能够使自己身心愉悦,并对生活有益,接而可以通过实证顿悟见法,才是人生之本。有关经论的研究与解读,那是专家、学者要做的事,与普通人的生活关联不大。 执智 2018.11.09
12.生活禅修证注解.老子与止观修行(2018.11.09) 生活禅修证注解 ——老子与止观修行 自古解注《道德经》者众多,理解思路千差万别,但提及修行核心,绝大多数解注者一致认同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是其核心。有关此点,本人也是认同的,但如果可以加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更加圆满了。 对于修行之法,佛教法门众多,但细数总结,无非就是“修止与修观”两大类,阿含经更以“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做出总结。此处之所以提及佛教的“止观修行”,就在于止观之法能详细的剖析《道德经》的修行核心。如“致虚极,守静笃”,是偏重讲述“修止”的方法;“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偏重讲述“修观”的方法。 修止得定,而禅定的最高境界是“灭尽定”,即无任何念头出现,一切境界消失。此时,就到达了“虚无”的极致,这就是“致虚极”的理解思路。倘若我们有过修习禅定的经历,就能理解“禅定”的层级越高,内心的清静感就越明显,因此,到达“致虚极”的境界,就能守护清静心始终不变。当然,只有内心清静,才能运用观禅,明觉到每一个念头,并清除“善与恶”之念,从而进入“灭尽定”,接而反观大自然开悟见法。 修观发慧,是开悟见法的重中之重,也是下面探讨的重点。佛教四念处修行的“身、受、心、法”,就是以次第步骤的方式,逐渐了悟宇宙实相的方法,而“观法”的前提,必须到达“灭尽定”。修行者进入“灭尽定”的前提,是经历了“四禅八定”,而“第七定与第八定”,只有“三果与四果阿罗汉”方能进入。虽“三果阿罗汉”已经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无明”未破,还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然而此时的禅定能力足够进入“灭尽定”。 破除“无明”而悟道的方式,是了悟“无常与无我”,但前提是必须到“三果阿罗汉”。只因“三果阿罗汉”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不善不恶”的“我执”没有破除。“不善不恶”即无明,在通过修行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之后,只用明白“无常”之理,即可当下破除“不善不恶”的“我执”,从而彻悟“无我”,直入涅磐。这是典型的渐悟之法,也是“修习于止,终成于观”的理解思路。如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就是先在“灭尽定”的境界,随之出定时,顿悟到明星与宇宙万物,是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以“无常”的方式运作,从而破除“无明”,到达“无我”而开悟。 结合上述解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经文含义,即:万物从生到死的相互运作生长,我反复的观察着。其中,万物从生到死即“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相互运作生长即因缘和合的“缘起”,反复观察即清除“贪嗔痴”到达“无我”。但同样,理悟“无我”,必须到达“灭尽定”的境界,先清除“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才有可能通过“无常”破除“不善不恶”(无明),彻底到达“无我”之境。 观察法界大自然的前提,必须入“灭尽定”,然后通过“身受心法”的次第过程,逐步破除“净乐常我”的“我执”。渐悟修行的核心,是先清除内心二元对立的“我执”,随之观法,以“无常”破除“无明”,最终到达“无我”,方能开悟见法。因此,南传佛教经典与道德经,对开悟的阐述,始终是以探讨法界大自然为主,这是因其佛陀与老子,皆是到达“灭尽定”,再观大自然开悟的。但对普通人来说,没有到达“灭尽定”的境界,一直在知见上绕,是根本无法体悟“无我”的真谛的。无法体悟“无我”,却妄谈法界大自然,就进入了“心外求法皆为外道”的层级。 因此,想理解“道德经”,必须要有实修为基础。如果没有任何实修基础,是不可能理解道德经的。即便有一定的实修基础,但没有亲身体会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去探讨法界实相,也是在知见里面绕。对于普通人来说,去研究知见没有丝毫意义,是在“为学日益”。知见越多,贪嗔痴越多,反而离道越远。 诚然,禅宗的“顿悟”法门,为体悟法界大自然开辟了一条新路,从“一念”契入“三法印”,剖析“无我”的深意。如善,来自自己的贪爱,是随顺当下的一念;如恶,来自自己的嗔恨,是违逆当下的一念;如不善不恶,来自自己的痴愚,是不顺不逆当下的一念。这些念头皆有“贪嗔痴”的“我执”包裹,本质是“无我”的,是在“生住异灭”的“无常”之中变化的,接而反观大自然,发现宇宙万物,皆是此种运行模式。 另外,本人在过往解释“止观双修”时,很少探讨四念处的“身受心法”,大多以四念处契入当下一念为探讨的核心,因其这是禅宗顿悟的要点。但在渐悟修行中,明觉“身受心法”的过程,不仅仅是在修行观禅,同样是修行止禅。如我们专注在“行住坐卧”时,内心的妄念极少(如同修习止禅,使内心专注在所修法门,无其他念头),此时,同样有修止的功效,这就是“修习观己,亦成于止”的理解思路。 其次,三果阿罗汉到达“灭尽定”,已经清除“善与恶”的二元对立,但清除的过程是需要“止观双修”的,而单一的“止禅”,是不可能证果的。破除痴愚(无明)的唯一方法,就是了悟“无常”与“无我”,但对渐悟修行者来说,不能进入“灭尽定”,就不可能对“二元对立”有所了悟,更不可能了悟“无明”是“我执”,尚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也不可能体证“万物一体”。 最后,对于普通人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以便清除身心内在的贪嗔痴,能够使自己身心愉悦,并对生活有益,接而可以通过实证顿悟见法,才是人生之本。有关经论的研究与解读,那是专家、学者要做的事,与普通人的生活关联不大。 执智 2018.11.09
12.生活禅修证注解.老子与止观修行(2018.11.09) 生活禅修证注解 ——老子与止观修行 自古解注《道德经》者众多,理解思路千差万别,但提及修行核心,绝大多数解注者一致认同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是其核心。有关此点,本人也是认同的,但如果可以加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更加圆满了。 对于修行之法,佛教法门众多,但细数总结,无非就是“修止与修观”两大类,阿含经更以“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做出总结。此处之所以提及佛教的“止观修行”,就在于止观之法能详细的剖析《道德经》的修行核心。如“致虚极,守静笃”,是偏重讲述“修止”的方法;“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偏重讲述“修观”的方法。 修止得定,而禅定的最高境界是“灭尽定”,即无任何念头出现,一切境界消失。此时,就到达了“虚无”的极致,这就是“致虚极”的理解思路。倘若我们有过修习禅定的经历,就能理解“禅定”的层级越高,内心的清静感就越明显,因此,到达“致虚极”的境界,就能守护清静心始终不变。当然,只有内心清静,才能运用观禅,明觉到每一个念头,并清除“善与恶”之念,从而进入“灭尽定”,接而反观大自然开悟见法。 修观发慧,是开悟见法的重中之重,也是下面探讨的重点。佛教四念处修行的“身、受、心、法”,就是以次第步骤的方式,逐渐了悟宇宙实相的方法,而“观法”的前提,必须到达“灭尽定”。修行者进入“灭尽定”的前提,是经历了“四禅八定”,而“第七定与第八定”,只有“三果与四果阿罗汉”方能进入。虽“三果阿罗汉”已经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无明”未破,还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然而此时的禅定能力足够进入“灭尽定”。 破除“无明”而悟道的方式,是了悟“无常与无我”,但前提是必须到“三果阿罗汉”。只因“三果阿罗汉”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不善不恶”的“我执”没有破除。“不善不恶”即无明,在通过修行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之后,只用明白“无常”之理,即可当下破除“不善不恶”的“我执”,从而彻悟“无我”,直入涅磐。这是典型的渐悟之法,也是“修习于止,终成于观”的理解思路。如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就是先在“灭尽定”的境界,随之出定时,顿悟到明星与宇宙万物,是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以“无常”的方式运作,从而破除“无明”,到达“无我”而开悟。 结合上述解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经文含义,即:万物从生到死的相互运作生长,我反复的观察着。其中,万物从生到死即“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相互运作生长即因缘和合的“缘起”,反复观察即清除“贪嗔痴”到达“无我”。但同样,理悟“无我”,必须到达“灭尽定”的境界,先清除“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才有可能通过“无常”破除“不善不恶”(无明),彻底到达“无我”之境。 观察法界大自然的前提,必须入“灭尽定”,然后通过“身受心法”的次第过程,逐步破除“净乐常我”的“我执”。渐悟修行的核心,是先清除内心二元对立的“我执”,随之观法,以“无常”破除“无明”,最终到达“无我”,方能开悟见法。因此,南传佛教经典与道德经,对开悟的阐述,始终是以探讨法界大自然为主,这是因其佛陀与老子,皆是到达“灭尽定”,再观大自然开悟的。但对普通人来说,没有到达“灭尽定”的境界,一直在知见上绕,是根本无法体悟“无我”的真谛的。无法体悟“无我”,却妄谈法界大自然,就进入了“心外求法皆为外道”的层级。 因此,想理解“道德经”,必须要有实修为基础。如果没有任何实修基础,是不可能理解道德经的。即便有一定的实修基础,但没有亲身体会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去探讨法界实相,也是在知见里面绕。对于普通人来说,去研究知见没有丝毫意义,是在“为学日益”。知见越多,贪嗔痴越多,反而离道越远。 诚然,禅宗的“顿悟”法门,为体悟法界大自然开辟了一条新路,从“一念”契入“三法印”,剖析“无我”的深意。如善,来自自己的贪爱,是随顺当下的一念;如恶,来自自己的嗔恨,是违逆当下的一念;如不善不恶,来自自己的痴愚,是不顺不逆当下的一念。这些念头皆有“贪嗔痴”的“我执”包裹,本质是“无我”的,是在“生住异灭”的“无常”之中变化的,接而反观大自然,发现宇宙万物,皆是此种运行模式。 另外,本人在过往解释“止观双修”时,很少探讨四念处的“身受心法”,大多以四念处契入当下一念为探讨的核心,因其这是禅宗顿悟的要点。但在渐悟修行中,明觉“身受心法”的过程,不仅仅是在修行观禅,同样是修行止禅。如我们专注在“行住坐卧”时,内心的妄念极少(如同修习止禅,使内心专注在所修法门,无其他念头),此时,同样有修止的功效,这就是“修习观己,亦成于止”的理解思路。 其次,三果阿罗汉到达“灭尽定”,已经清除“善与恶”的二元对立,但清除的过程是需要“止观双修”的,而单一的“止禅”,是不可能证果的。破除痴愚(无明)的唯一方法,就是了悟“无常”与“无我”,但对渐悟修行者来说,不能进入“灭尽定”,就不可能对“二元对立”有所了悟,更不可能了悟“无明”是“我执”,尚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也不可能体证“万物一体”。 最后,对于普通人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以便清除身心内在的贪嗔痴,能够使自己身心愉悦,并对生活有益,接而可以通过实证顿悟见法,才是人生之本。有关经论的研究与解读,那是专家、学者要做的事,与普通人的生活关联不大。 执智 2018.11.09
12.生活禅修证注解.老子与止观修行(2018.11.06) 生活禅修证注解 ——老子与止观修行 自古解注《道德经》者众多,理解思路千差万别,但提及修行核心,绝大多数解注者一致认同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是其核心。有关此点,本人也是认同的,但如果可以加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更加圆满了。 对于修行之法,佛教法门众多,但细数总结,无非就是“修止与修观”两大类,阿含经更以“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做出总结。此处之所以提及佛教的“止观修行”,就在于止观之法能详细的剖析《道德经》的修行核心。如“致虚极,守静笃”,是偏重讲述“修止”的方法;“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偏重讲述“修观”的方法。 修止得定,而禅定的最高境界是“灭尽定”,即无任何念头出现,一切境界消失。此时,就到达了“虚无”的极致,这就是“致虚极”的理解思路。倘若我们有过修习禅定的经历,就能理解“禅定”的层级越高,内心的清静感就越明显,因此,到达“致虚极”的境界,就能守护清静心始终不变。 修观发慧,是开悟见法的重中之重,也是下面探讨的重点。佛教四念处修行的“身、受、心、法”,就是以次第步骤的方式,逐渐了悟宇宙实相的方法,而“观法”的前提,必须到达“灭尽定”。修行者进入“灭尽定”的前提,是经历了“四禅八定”,而“第七定与第八定”,只有“三果与四果阿罗汉”方能进入。虽“三果阿罗汉”已经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无明”未破,还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然而此时的禅定能力足够进入“灭尽定”。 破除“无明”而悟道的方式,是了悟“无常与无我”,但前提是必须到“三果阿罗汉”。只因“三果阿罗汉”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不善不恶”的“我执”没有破除。“不善不恶”即无明,在通过修行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之后,只用明白“无常”之理,即可当下破除“不善不恶”的“我执”,从而彻悟“无我”,直入涅磐。这是典型的渐悟之法,也是“修习于止,终成于观”的理解思路。如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就是在“灭尽定”的境界,顿悟到明星与宇宙万物,是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以“无常”的方式运作,从而破除“无明”,到达“无我”而开悟。 结合上述解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经文含义,即:万物从生到死的相互运作生长,我反复的观察着。其中,万物从生到死即“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相互运作生长即因缘和合的“缘起”,反复观察即清除“贪嗔痴”到达“无我”。但同样,理悟“无我”,必须到达“三果阿罗汉”的境界,先破除“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才有可能通过“无常”破除“不善不恶”,彻底到达“无我”之境。 观察法界大自然的前提,必须入“灭尽定”,然后通过“身受心法”的次第过程,逐步破除“净乐常我”的“我执”。渐悟修行的核心,是先清除内心二元对立的“我执”,随之观法,以“无常”破除“无明”,最终到达“无我”,方能开悟见法。因此,南传佛教经典与道德经,对开悟的阐述,始终是以探讨法界大自然为主,这是因其佛陀与老子,皆是到达“灭尽定”,再观大自然开悟的。但对普通人来说,没有到达“灭尽定”的境界,一直在知见上绕,是根本无法体悟“无我”的真谛的。无法体悟“无我”,却妄谈法界大自然,就进入了“心外求法皆为外道”的层级。 因此,想理解“道德经”,必须要有实修为基础。如果没有任何实修基础,是不可能理解道德经的。即便有一定的实修基础,但没有亲身体会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去探讨法界实相,也是在知见里面绕。对于普通人来说,去研究知见没有丝毫意义,是在“为学日益”。知见越多,贪嗔痴越多,反而离道越远。 诚然,禅宗的“顿悟”法门,为体悟法界大自然开辟了一条新路,从“一念”契入“三法印”,剖析“无我”的深意。如善,来自自己的贪爱,是随顺当下的一念;如恶,来自自己的嗔恨,是违逆当下的一念;如不善不恶,来自自己的痴愚,是不顺不逆当下的一念。这些念头皆有“贪嗔痴”的“我执”包裹,本质是“无我”的,是在“生住异灭”的“无常”之中变化的,接而反观大自然,发现宇宙万物,皆是此种运行模式。 另外,本人在过往解释“止观双修”时,很少探讨四念处的“身受心法”,大多以四念处契入当下一念为探讨的核心,因其这是禅宗顿悟的要点。但在渐悟修行中,明觉“身受心法”的过程,不仅仅是在修行观禅,同样是修行止禅。如我们专注在“行住坐卧”时,内心的妄念极少(如同修习止禅,使内心专注在所修法门,无其他念头),此时,同样有修止的功效,这就是“修习观己,亦成于止”的理解思路。 最后,对于普通人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以便清除身心内在的贪嗔痴,能够使自己身心愉悦,并对生活有益,接而可以通过实证顿悟见法,才是人生之本。有关经论的研究与解读,那是专家、学者要做的事,与普通人的生活关联不大。 执智 2018.11.06
12.生活禅修证注解.老子与止观修行(2018.11.06) 生活禅修证注解 ——老子与止观修行 自古解注《道德经》者众多,理解思路千差万别,但提及修行核心,绝大多数解注者一致认同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是其核心。有关此点,本人也是认同的,但如果可以加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更加圆满了。 对于修行之法,佛教法门众多,但细数总结,无非就是“修止与修观”两大类,阿含经更以“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做出总结。此处之所以提及佛教的“止观修行”,就在于止观之法能详细的剖析《道德经》的修行核心。如“致虚极,守静笃”,是偏重讲述“修止”的方法;“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偏重讲述“修观”的方法。 修止得定,而禅定的最高境界是“灭尽定”,即无任何念头出现,一切境界消失。此时,就到达了“虚无”的极致,这就是“致虚极”的理解思路。倘若我们有过修习禅定的经历,就能理解“禅定”的层级越高,内心的清静感就越明显,因此,到达“致虚极”的境界,就能守护清静心始终不变。 修观发慧,是开悟见法的重中之重,也是下面探讨的重点。佛教四念处修行的“身、受、心、法”,就是以次第步骤的方式,逐渐了悟宇宙实相的方法,而“观法”的前提,必须到达“灭尽定”。修行者进入“灭尽定”的前提,是经历了“四禅八定”,而“第七定与第八定”,只有“三果与四果阿罗汉”方能进入。虽“三果阿罗汉”已经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无明”未破,还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然而此时的禅定能力足够进入“灭尽定”。 破除“无明”而悟道的方式,是了悟“无常与无我”,但前提是必须到“三果阿罗汉”。只因“三果阿罗汉”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不善不恶”的“我执”没有破除。“不善不恶”即无明,在通过修行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之后,只用明白“无常”之理,即可当下破除“不善不恶”的“我执”,从而彻悟“无我”,直入涅磐。这是典型的渐悟之法,也是“修习于止,终成于观”的理解思路。如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就是在“灭尽定”的境界,顿悟到明星与宇宙万物,是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以“无常”的方式运作,从而破除“无明”,到达“无我”而开悟。 结合上述解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经文含义,即:万物从生到死的相互运作生长,我反复的观察着。其中,万物从生到死即“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相互运作生长即因缘和合的“缘起”,反复观察即清除“贪嗔痴”到达“无我”。但同样,理悟“无我”,必须到达“三果阿罗汉”的境界,先破除“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才有可能通过“无常”破除“不善不恶”,彻底到达“无我”之境。 观察法界大自然的前提,必须入“灭尽定”,然后通过“身受心法”的次第过程,逐步破除“净乐常我”的“我执”。渐悟修行的核心,是先清除内心二元对立的“我执”,随之观法,以“无常”破除“无明”,最终到达“无我”,方能开悟见法。因此,南传佛教经典与道德经,对开悟的阐述,始终是以探讨法界大自然为主,这是因其佛陀与老子,皆是到达“灭尽定”,再观大自然开悟的。但对普通人来说,没有到达“灭尽定”的境界,一直在知见上绕,是根本无法体悟“无我”的真谛的。无法体悟“无我”,却妄谈法界大自然,就进入了“心外求法皆为外道”的层级。 因此,想理解“道德经”,必须要有实修为基础。如果没有任何实修基础,是不可能理解道德经的。即便有一定的实修基础,但没有亲身体会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去探讨法界实相,也是在知见里面绕。对于普通人来说,去研究知见没有丝毫意义,是在“为学日益”。知见越多,贪嗔痴越多,反而离道越远。 诚然,禅宗的“顿悟”法门,为体悟法界大自然开辟了一条新路,从“一念”契入“三法印”,剖析“无我”的深意。如善,来自自己的贪爱,是随顺当下的一念;如恶,来自自己的嗔恨,是违逆当下的一念;如不善不恶,来自自己的痴愚,是不顺不逆当下的一念。这些念头皆有“贪嗔痴”的“我执”包裹,本质是“无我”的,是在“生住异灭”的“无常”之中变化的,接而反观大自然,发现宇宙万物,皆是此种运行模式。 另外,本人在过往解释“止观双修”时,很少探讨四念处的“身受心法”,大多以四念处契入当下一念为探讨的核心,因其这是禅宗顿悟的要点。但在渐悟修行中,明觉“身受心法”的过程,不仅仅是在修行观禅,同样是修行止禅。如我们专注在“行住坐卧”时,内心的妄念极少(如同修习止禅,使内心专注在所修法门,无其他念头),此时,同样有修止的功效,这就是“修习观己,亦成于止”的理解思路。 最后,对于普通人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以便清除身心内在的贪嗔痴,能够使自己身心愉悦,并对生活有益,接而可以通过实证顿悟见法,才是人生之本。有关经论的研究与解读,那是专家、学者要做的事,与普通人的生活关联不大。 执智 2018.11.06
遥祝……
想理解“道德经”,必须要有实修的基础。如果没有任何实修基础,是绝对不可能理解道德经的。即便有一定的实修基础,但没有到达“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去探讨法界实相,也是在知见里面绕。对于普通人来说,去研究知见没有丝毫意义,是在“为学日益”。知见越多,贪嗔痴越多,反而离道越远。
21.生活禅.开悟的步骤(2018.10.26) 生活禅 ——开悟的步骤 在过往理论中,对“开悟”的见解,阐述过不只一次。从早年归整出的“觉到心念、悟到不住念”,到去年总结的“慧解脱次第”,再到“实证的次第”,使理论不断完善的同时,也略显繁杂,而且对核心的探讨不够简单明了。今日之所以重提“开悟”,就在于要把核心梳理出来。 “止观之法门,明觉到心念,悟到不住念,无我见涅磐。”此四句偈语,是本人对实修、实证的总结,并把止观双修、四念处、三法印等融入其中,使普通人与修行者,能快速的搞懂万物实相与修行核心。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剖析这四句话的含义。 1.止观之法门 止观修行的目的,是观察到当下的一念,而从一念契入“道”,为禅宗顿悟之法的特点。修止,不是为了深入四禅八定,而是为了获得定力(意志力)与清静心,只要能在历缘对境时,通过身、受、心、法等修观法门,观察到念头即可。虽深入四禅八定,可以更好的捕捉到念头,但生活在世间的普通人,很少有时间精进的禅坐修止。因此,可以用“静态修止、动态修观”的方式,使普通人在历缘对境的红尘生活中,快速远离烦恼,甚至当下顿悟。 未悟道之前,精进的止观修行,虽能清除内心的“善与恶”之念,但“无明”未破,没有开悟,尚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性。破除“无明”的唯一办法,就是明了“无常与无我”的含义,而领悟“无常与无我”,是进入涅磐的关键。如念头升起时,无任何“善与恶”的分别,并不一定是“与道合一”,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无明”,这就是另外三句偈语将要探讨的问题。(注:贪爱引起“善念”,嗔恨引起“恶念”,痴愚引起“无明”。) 在悟道之后,不必借助“止观修行”之法,直入“涅磐”的修行者,必须有“四禅八定”的禅定功夫。如佛陀当初历经苦修,理悟之后直入涅磐。这是因其佛陀在开悟之前,已经清除内心的“善与恶”之念,到达“三果阿罗汉”的境界,但“无明”未破。对于普通修行者,理悟之后,虽“无明”已破,但“贪爱与嗔恨”尚存,所以还要借助止观修行清除,才能与道合一,进入涅磐。 2.明觉到心念 “明觉到心念”的过程,是需要“止观双修”辅助的,而修止是针对心的修行,修观是针对念头的修行。修止到一定程度,清静心出现时,即可运用观禅,觉知到“念头由心所生”,更能明了念头支配每个人的行为。 普通人的“心”,是有贪嗔痴的,而生出的“念头”也是有贪嗔痴的。当运用止观双修,清除“念头”的贪嗔痴时,“心”的贪嗔痴随之清除,即见本心。以前用赤子(刚出生的婴儿)做过解释。赤子之心接近本心,然而赤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本心被贪嗔痴慢慢包裹,成为“心”,随之历缘对境时,含有贪嗔痴的念头从心而生。因此,众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是以“本心——心——念头”的方式运行,接而体现在行为上面。 通过观禅,在明觉“四念处”的过程中,会发现身、受、心、法等,不是永恒存在的,皆有“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在观察法界万物时,不仅是明觉到修行者心念的手段,更为明了万物在历缘对境时,同样是经过因缘和合的过程,以“本心——心——念头”的方式运行,接而体现在行为上面。如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历缘对境时,看到同一件事情,内心的贪嗔痴不同,造就了行为方式的不同。 3. 悟到不住念 修止能够获得清静心,更重要的是定力,也就是强大的意志力。当拥有强大的意志力之后,历缘对境时,念头升起的当下,就能用清静心“觉照”念头,使之不随境转,这就是俗称的“善护念”。当明了普通人的念头,是被“贪嗔痴”包裹的状态,而“不随境转”的前提,就是清除贪嗔痴,成为解脱者。不住念,即不执着念头,是“无我”的异名。当然,执着由“贪嗔痴”引起,清除贪嗔痴,即到“无我”的状态。 通过观禅,在明觉“四念处”的过程中,会发现我们对身、受、心、法等,是含有“贪嗔痴”的“我执”,清除“我执”到达“无我”后,即可与身、受、心、法等融为一体。因此,普通人的心与念头是有贪嗔痴的,俗称“妄心与妄念”;解脱者的心与念头是无贪嗔痴的,俗称“正心与正念”。由此可见,普通人历缘对境,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方式运行,而解脱者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方式运行。此处关键,正心与正念是无贪嗔痴的状态,是“本心”的异名。 当彻悟“无我”,接而反观法界万物,即能理解万物的“本心”相同,皆有不同的“贪嗔痴”包裹。如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植物之间(目前科学证明植物有觉受)等等,当然,山河大地也有固定的运行规律,但以目前的科学不能检测到其思维罢了。而明了万物“本心”相同,即可明了“万物一体”。诚然,人与人、动物、植物等等,之所以身体、环境、经历等等不同,就牵扯到宗教界的“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 4. 无我见涅磐 涅磐寂静,即修行者与道合一,解脱生死与烦恼,并明了世间万物本来存在,净土在人间。对于开悟者来说,无常与无我,是契入涅磐的关键,而破除“无明”,也需要了悟“无常与无我”的含义。 佛教以“人生八苦”,详细剖析了苦(烦恼)产生的原因,而禅宗开辟了一条新路,从当下一念契入,简单明了的探讨“苦”因。如违逆当下一念产生苦、随顺当下一念产生乐、不逆不顺当下一念产生不苦不乐,这些“苦、乐、不苦不乐”,皆有我们根深蒂固的“贪嗔痴”引起(贪引起乐,嗔引起苦,痴引起不苦不乐),而“乐与不苦不乐”,也是产生“苦”的因。当修行者,用“止观双修”清除贪嗔痴,就彻底解脱生死与烦恼,即进入宗教界的天堂。 以“无我”之心反观法界,即与道合一,明了世间万物本来存在,净土在人间。当我们了悟解脱者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模式运行,接而影响行为,从而知行合一,就进入解脱自在的涅磐。解脱者历缘对境,在因缘和合的状态下,虽不再造因,但还有往昔所造之因,当下必须承受之果。只不过解脱者超越二元对立,了悟世间万事万物是有“生住异灭”的“无常”规律,懂得六根接触六尘皆有因缘所致,从而不再执着,以“无我”之心看待,即破除无明,明了“净土在人间”,进入“与道合一”之境。 以上四步,是本人对禅宗“开悟”的梳理。禅宗之所以称为顿悟法门,就在于通过“一念”契入涅磐,而非经过四禅八定的次第修行契入涅磐。念头有接收与传送的功能,是普通人二元对立的显现。如品尝食物,当下一念接收到酸甜苦辣的感觉后,就会出现或善或恶的习性反应,然后经过心的加工处理,产生下一念。念头由心所生,倘若深入禅定,即便当下有人砍伤身体,念头不会升起,也不会有二元对立的显现,更不会有任何感受。因此,禅宗说“坐禅岂能成佛”,就是指深入禅定时没有念头出现,不能开悟见法,而“本心——心——念头”之间的运转速度是极快的,无禅定不能觉察。 另外,“因果律”是“无常与无我”法印的要点,倘若没有因缘和合,“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也无从谈起。如“本心——妄心——妄念”,接而影响行为的过程,是普通人历缘对境时,“贪嗔痴”的种子(因),在接触法界万物时(缘),使得“贪嗔痴”生根发芽显露出来(果),而当下的果又成为因。当然,法界万物,是在“生住异灭”的因缘和合之中无常变化的,而他们的本性是“无我”的状态。解脱者历缘对境时,深知“无常”之理,到达“无我”之境,不论遇到何种境界(如生离死别等),皆会随缘而安,内心充满安详自在。 最后,言语道断、一说即错,上述对“开悟”的见解,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对实修、实证的开悟步骤做出梳理,而对于解脱者来说,一切语言、文字的描述,皆是“二元对立”的显现。 执智 2018.10.26
21.生活禅.开悟的步骤(2018.10.26) 生活禅 ——开悟的步骤 在过往理论中,对“开悟”的见解,阐述过不只一次。从早年归整出的“觉到心念、悟到不住念”,到去年总结的“慧解脱次第”,再到“实证的次第”,使理论不断完善的同时,也略显繁杂,而且对核心的探讨不够简单明了。今日之所以重提“开悟”,就在于要把核心梳理出来。 “止观之法门,明觉到心念,悟到不住念,无我见涅磐。”此四句偈语,是本人对实修、实证的总结,并把止观双修、四念处、三法印等融入其中,使普通人与修行者,能快速的搞懂万物实相与修行核心。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剖析这四句话的含义。 1.止观之法门 止观修行的目的,是观察到当下的一念,而从一念契入“道”,为禅宗顿悟之法的特点。修止,不是为了深入四禅八定,而是为了获得定力(意志力)与清静心,只要能在历缘对境时,通过身、受、心、法等修观法门,观察到念头即可。虽深入四禅八定,可以更好的捕捉到念头,但生活在世间的普通人,很少有时间精进的禅坐修止。因此,可以用“静态修止、动态修观”的方式,使普通人在历缘对境的红尘生活中,快速远离烦恼,甚至当下顿悟。 未悟道之前,精进的止观修行,虽能清除内心的“善与恶”之念,但“无明”未破,没有开悟,尚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性。破除“无明”的唯一办法,就是明了“无常与无我”的含义,而领悟“无常与无我”,是进入涅磐的关键。如念头升起时,无任何“善与恶”的分别,并不一定是“与道合一”,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无明”,这就是另外三句偈语将要探讨的问题。(注:贪爱引起“善念”,嗔恨引起“恶念”,痴愚引起“无明”。) 在悟道之后,不必借助“止观修行”之法,直入“涅磐”的修行者,必须有“四禅八定”的禅定功夫。如佛陀当初历经苦修,理悟之后直入涅磐。这是因其佛陀在开悟之前,已经清除内心的“善与恶”之念,到达“三果阿罗汉”的境界,但“无明”未破。对于普通修行者,理悟之后,虽“无明”已破,但“贪爱与嗔恨”尚存,所以还要借助止观修行清除,才能与道合一,进入涅磐。 2.明觉到心念 “明觉到心念”的过程,是需要“止观双修”辅助的,而修止是针对心的修行,修观是针对念头的修行。修止到一定程度,清静心出现时,即可运用观禅,觉知到“念头由心所生”,更能明了念头支配每个人的行为。 普通人的“心”,是有贪嗔痴的,而生出的“念头”也是有贪嗔痴的。当运用止观双修,清除“念头”的贪嗔痴时,“心”的贪嗔痴随之清除,即见本心。以前用赤子(刚出生的婴儿)做过解释。赤子之心接近本心,然而赤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本心被贪嗔痴慢慢包裹,成为“心”,随之历缘对境时,含有贪嗔痴的念头从心而生。因此,众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是以“本心——心——念头”的方式运行,接而体现在行为上面。 通过观禅,在明觉“四念处”的过程中,会发现身、受、心、法等,不是永恒存在的,皆有“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在观察法界万物时,不仅是明觉到修行者心念的手段,更为明了万物在历缘对境时,同样是经过因缘和合的过程,以“本心——心——念头”的方式运行,接而体现在行为上面。如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历缘对境时,看到同一件事情,内心的贪嗔痴不同,造就了行为方式的不同。 3. 悟到不住念 修止能够获得清静心,更重要的是定力,也就是强大的意志力。当拥有强大的意志力之后,历缘对境时,念头升起的当下,就能用清静心“觉照”念头,使之不随境转,这就是俗称的“善护念”。当明了普通人的念头,是被“贪嗔痴”包裹的状态,而“不随境转”的前提,就是清除贪嗔痴,成为解脱者。不住念,即不执着念头,是“无我”的异名。当然,执着由“贪嗔痴”引起,清除贪嗔痴,即到“无我”的状态。 通过观禅,在明觉“四念处”的过程中,会发现我们对身、受、心、法等,是含有“贪嗔痴”的“我执”,清除“我执”到达“无我”后,即可与身、受、心、法等融为一体。因此,普通人的心与念头是有贪嗔痴的,俗称“妄心与妄念”;解脱者的心与念头是无贪嗔痴的,俗称“正心与正念”。由此可见,普通人历缘对境,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方式运行,而解脱者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方式运行。此处关键,正心与正念是无贪嗔痴的状态,是“本心”的异名。 当彻悟“无我”,接而反观法界万物,即能理解万物的“本心”相同,皆有不同的“贪嗔痴”包裹。如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植物之间(目前科学证明植物有觉受)等等,当然,山河大地也有固定的运行规律,但以目前的科学不能检测到其思维罢了。而明了万物“本心”相同,即可明了“万物一体”。诚然,人与人、动物、植物等等,之所以身体、环境、经历等等不同,就牵扯到宗教界的“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 4. 无我见涅磐 涅磐寂静,即修行者与道合一,解脱生死与烦恼,并明了世间万物本来存在,净土在人间。对于开悟者来说,无常与无我,是契入涅磐的关键,而破除“无明”,也需要了悟“无常与无我”的含义。 佛教以“人生八苦”,详细剖析了苦(烦恼)产生的原因,而禅宗开辟了一条新路,从当下一念契入,简单明了的探讨“苦”因。如违逆当下一念产生苦、随顺当下一念产生乐、不逆不顺当下一念产生不苦不乐,这些“苦、乐、不苦不乐”,皆有我们根深蒂固的“贪嗔痴”引起(贪引起乐,嗔引起苦,痴引起不苦不乐),而“乐与不苦不乐”,也是产生“苦”的因。当修行者,用“止观双修”清除贪嗔痴,就彻底解脱生死与烦恼,即进入宗教界的天堂。 以“无我”之心反观法界,即与道合一,明了世间万物本来存在,净土在人间。当我们了悟解脱者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模式运行,接而影响行为,从而知行合一,就进入解脱自在的涅磐。解脱者历缘对境,在因缘和合的状态下,虽不再造因,但还有往昔所造之因,当下必须承受之果。只不过解脱者超越二元对立,了悟世间万事万物是有“生住异灭”的“无常”规律,懂得六根接触六尘皆有因缘所致,从而不再执着,以“无我”之心看待,即破除无明,明了“净土在人间”,进入“与道合一”之境。 以上四步,是本人对禅宗“开悟”的梳理。禅宗之所以称为顿悟法门,就在于通过“一念”契入涅磐,而非经过四禅八定的次第修行契入涅磐。念头有接收与传送的功能,是普通人二元对立的显现。如品尝食物,当下一念接收到酸甜苦辣的感觉后,就会出现或善或恶的习性反应,然后经过心的加工处理,产生下一念。念头由心所生,倘若深入禅定,即便当下有人砍伤身体,念头不会升起,也不会有二元对立的显现,更不会有任何感受。因此,禅宗说“坐禅岂能成佛”,就是指深入禅定时没有念头出现,不能开悟见法,而“本心——心——念头”之间的运转速度是极快的,无禅定不能觉察。 另外,“因果律”是“无常与无我”法印的要点,倘若没有因缘和合,“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也无从谈起。如“本心——妄心——妄念”,接而影响行为的过程,是普通人历缘对境时,“贪嗔痴”的种子(因),在接触法界万物时(缘),使得“贪嗔痴”生根发芽显露出来(果),而当下的果又成为因。当然,法界万物,是在“生住异灭”的因缘和合之中无常变化的,而他们的本性是“无我”的状态。解脱者历缘对境时,深知“无常”之理,到达“无我”之境,不论遇到何种境界(如生离死别等),皆会随缘而安,内心充满安详自在。 最后,言语道断、一说即错,上述对“开悟”的见解,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对实修、实证的开悟步骤做出梳理,而对于解脱者来说,一切语言、文字的描述,皆是“二元对立”的显现。 执智 2018.10.26
21.生活禅.开悟的步骤(2018.10.26) 生活禅 ——开悟的步骤 在过往理论中,对“开悟”的见解,阐述过不只一次。从早年归整出的“觉到心念、悟到不住念”,到去年总结的“慧解脱次第”,再到“实证的次第”,使理论不断完善的同时,也略显繁杂,而且对核心的探讨不够简单明了。今日之所以重提“开悟”,就在于要把核心梳理出来。 “止观之法门,明觉到心念,悟到不住念,无我见涅磐。”此四句偈语,是本人对实修、实证的总结,并把止观双修、四念处、三法印等融入其中,使普通人与修行者,能快速的搞懂万物实相与修行核心。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剖析这四句话的含义。 1.止观之法门 止观修行的目的,是观察到当下的一念,而从一念契入“道”,为禅宗顿悟之法的特点。修止,不是为了深入四禅八定,而是为了获得定力(意志力)与清静心,只要能在历缘对境时,通过身、受、心、法等修观法门,观察到念头即可。虽深入四禅八定,可以更好的捕捉到念头,但生活在世间的普通人,很少有时间精进的禅坐修止。因此,可以用“静态修止、动态修观”的方式,使普通人在历缘对境的红尘生活中,快速远离烦恼,甚至当下顿悟。 未悟道之前,精进的止观修行,虽能清除内心的“善与恶”之念,但“无明”未破,没有开悟,尚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性。破除“无明”的唯一办法,就是明了“无常与无我”的含义,而领悟“无常与无我”,是进入涅磐的关键。如念头升起时,无任何“善与恶”的分别,并不一定是“与道合一”,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无明”,这就是另外三句偈语将要探讨的问题。(注:贪爱引起“善念”,嗔恨引起“恶念”,痴愚引起“无明”。) 在悟道之后,不必借助“止观修行”之法,直入“涅磐”的修行者,必须有“四禅八定”的禅定功夫。如佛陀当初历经苦修,理悟之后直入涅磐。这是因其佛陀在开悟之前,已经清除内心的“善与恶”之念,到达“三果阿罗汉”的境界,但“无明”未破。对于普通修行者,理悟之后,虽“无明”已破,但“贪爱与嗔恨”尚存,所以还要借助止观修行清除,才能与道合一,进入涅磐。 2.明觉到心念 “明觉到心念”的过程,是需要“止观双修”辅助的,而修止是针对心的修行,修观是针对念头的修行。修止到一定程度,清静心出现时,即可运用观禅,觉知到“念头由心所生”,更能明了念头支配每个人的行为。 普通人的“心”,是有贪嗔痴的,而生出的“念头”也是有贪嗔痴的。当运用止观双修,清除“念头”的贪嗔痴时,“心”的贪嗔痴随之清除,即见本心。以前用赤子(刚出生的婴儿)做过解释。赤子之心接近本心,然而赤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本心被贪嗔痴慢慢包裹,成为“心”,随之历缘对境时,含有贪嗔痴的念头从心而生。因此,众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是以“本心——心——念头”的方式运行,接而体现在行为上面。 通过观禅,在明觉“四念处”的过程中,会发现身、受、心、法等,不是永恒存在的,皆有“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在观察法界万物时,不仅是明觉到修行者心念的手段,更为明了万物在历缘对境时,同样是经过因缘和合的过程,以“本心——心——念头”的方式运行,接而体现在行为上面。如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历缘对境时,看到同一件事情,内心的贪嗔痴不同,造就了行为方式的不同。 3. 悟到不住念 修止能够获得清静心,更重要的是定力,也就是强大的意志力。当拥有强大的意志力之后,历缘对境时,念头升起的当下,就能用清静心“觉照”念头,使之不随境转,这就是俗称的“善护念”。当明了普通人的念头,是被“贪嗔痴”包裹的状态,而“不随境转”的前提,就是清除贪嗔痴,成为解脱者。不住念,即不执着念头,是“无我”的异名。当然,执着由“贪嗔痴”引起,清除贪嗔痴,即到“无我”的状态。 通过观禅,在明觉“四念处”的过程中,会发现我们对身、受、心、法等,是含有“贪嗔痴”的“我执”,清除“我执”到达“无我”后,即可与身、受、心、法等融为一体。因此,普通人的心与念头是有贪嗔痴的,俗称“妄心与妄念”;解脱者的心与念头是无贪嗔痴的,俗称“正心与正念”。由此可见,普通人历缘对境,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方式运行,而解脱者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方式运行。此处关键,正心与正念是无贪嗔痴的状态,是“本心”的异名。 当彻悟“无我”,接而反观法界万物,即能理解万物的“本心”相同,皆有不同的“贪嗔痴”包裹。如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植物之间(目前科学证明植物有觉受)等等,当然,山河大地也有固定的运行规律,但以目前的科学不能检测到其思维罢了。而明了万物“本心”相同,即可明了“万物一体”。诚然,人与人、动物、植物等等,之所以身体、环境、经历等等不同,就牵扯到宗教界的“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 4. 无我见涅磐 涅磐寂静,即修行者与道合一,解脱生死与烦恼,并明了世间万物本来存在,净土在人间。对于开悟者来说,无常与无我,是契入涅磐的关键,而破除“无明”,也需要了悟“无常与无我”的含义。 佛教以“人生八苦”,详细剖析了苦(烦恼)产生的原因,而禅宗开辟了一条新路,从当下一念契入,简单明了的探讨“苦”因。如违逆当下一念产生苦、随顺当下一念产生乐、不逆不顺当下一念产生不苦不乐,这些“苦、乐、不苦不乐”,皆有我们根深蒂固的“贪嗔痴”引起(贪引起乐,嗔引起苦,痴引起不苦不乐),而“乐与不苦不乐”,也是产生“苦”的因。当修行者,用“止观双修”清除贪嗔痴,就彻底解脱生死与烦恼,即进入宗教界的天堂。 以“无我”之心反观法界,即与道合一,明了世间万物本来存在,净土在人间。当我们了悟解脱者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模式运行,接而影响行为,从而知行合一,就进入解脱自在的涅磐。解脱者历缘对境,在因缘和合的状态下,虽不再造因,但还有往昔所造之因,当下必须承受之果。只不过解脱者超越二元对立,了悟世间万事万物是有“生住异灭”的“无常”规律,懂得六根接触六尘皆有因缘所致,从而不再执着,以“无我”之心看待,即破除无明,明了“净土在人间”,进入“与道合一”之境。 以上四步,是本人对禅宗“开悟”的梳理。禅宗之所以称为顿悟法门,就在于通过“一念”契入涅磐,而非经过四禅八定的次第修行契入涅磐。念头有接收与传送的功能,是普通人二元对立的显现。如品尝食物,当下一念接收到酸甜苦辣的感觉后,就会出现或善或恶的习性反应,然后经过心的加工处理,产生下一念。念头由心所生,倘若深入禅定,即便当下有人砍伤身体,念头不会升起,也不会有二元对立的显现,更不会有任何感受。因此,禅宗说“坐禅岂能成佛”,就是指深入禅定时没有念头出现,不能开悟见法,而“本心——心——念头”之间的运转速度是极快的,无禅定不能觉察。 另外,“因果律”是“无常与无我”法印的要点,倘若没有因缘和合,“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也无从谈起。如“本心——妄心——妄念”,接而影响行为的过程,是普通人历缘对境时,“贪嗔痴”的种子(因),在接触法界万物时(缘),使得“贪嗔痴”生根发芽显露出来(果),而当下的果又成为因。当然,法界万物,是在“生住异灭”的因缘和合之中无常变化的,而他们的本性是“无我”的状态。解脱者历缘对境时,深知“无常”之理,到达“无我”之境,不论遇到何种境界(如生离死别等),皆会随缘而安,内心充满安详自在。 最后,言语道断、一说即错,上述对“开悟”的见解,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对实修、实证的开悟步骤做出梳理,而对于解脱者来说,一切语言、文字的描述,皆是“二元对立”的显现。 执智 2018.10.26
13.生活禅.本心的运行规律(2018.4.2) 生活禅 ----本心的运行规律 以前在翻阅《坛经》时,写过一篇“本心的含义”,大致把本心的状态,做出了简单的归纳,现在只是把本心的运行规律,以及核心总结出来。但是本篇文章,对经典里面的一些名相重新解读,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见谅。 首先,需要理解三个名相。本心:道、涅磐的异名,与道、涅磐相通,是永尽贪嗔痴的状态,北传佛教所指的第八识;心:由本心所生,被贪嗔痴包裹的本心,北传佛教所指的第七识;念头:由心所生,贪嗔痴与心相同,且本心内在于念头,北传佛教所指的第六识。 此处,之所以选用本心、心、念头等三个名相,因其过往理论虽以实修、实证为主,但却以禅宗的当下顿悟为核心,而这三个名相,在禅宗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普通修行者如能梳理清楚,即可当下开悟。 其次,想理解“本心的运行规律”,本人认为从自己的心开始最为合适。本心,原本是不生不灭的,但在某一瞬间突然产生无明,从而造了因缘,有了果报,随之出现了被贪嗔痴包裹的本心,起名为“心”。拥有贪嗔痴的“心”,遇缘生出无数念头,念头的贪嗔痴与“心”相同,且本心内在于念头。 想理解“本心生出心,心生出念头”的过程,可以从我们人类的自身成长领悟。如《道德经》一文,以婴儿代表修道有成者。只因初生婴儿,对法界没有是非对错的分别,他们随性而为,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历缘对境时,也会有念头产生,但念头无任何贪嗔痴的执著,只是本心的一种运行规律。但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本心被越来越多的贪嗔痴包裹,对人、事、物的执著越来越强烈,历缘对境时,是非对错的贪嗔痴之念不断增强,从而造成了人生的不同。 从本心的运行规律可以看出以下观点:1.本心生出心,心生出念头,本心又内在于心与念头之中。2.普通人的心与念头是有贪嗔痴的,而解脱者(如修道有成的赤子)的心与念头是无贪嗔痴的。 当我们理解自己内在“本心的运行规律”时,就可以反观他人,乃至法界万物。他人的本心与自己的本心是相同的,只是在“本心生出心,心生出念头”的过程中,“贪嗔痴”出现的方式不同,加之因缘和合的差别,所以造就了千人千面的情形。同理,天地、山河、动植物等,它们的“本心运行规律”,与我们的本心是相同的。只不过,包裹在本心外的贪嗔痴不同,造成思维模式不同;包裹在本心外的物质出现了差别,造成外部形体出现不同。 因此,佛教对法界万物划分为“无情众生与有情众生”两类。一类如山河大地、植物等,具有“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特性,“心”的贪嗔痴极弱,接近于道,所以称为无情众生;一类如飞禽、走兽、人类等,具有明显的贪嗔痴,所以称为有情众生。 另外,在解释“本心的含义”时,曾指出“止观双修”中的修止,是针对“心”的修行,使其培养出意志力与清静心,为觉知念头的观禅做准备。而修观,是针对“念头”的修行,用强大止禅培养的“心”,对境观照念头的贪嗔痴,直至清除念头的贪嗔痴(由于念头是心所生,贪嗔痴与心相同,所以清除念头的贪嗔痴,心的贪嗔痴同样清除),当“心与念头”的贪嗔痴永尽,此时的“心与念头”,其时是本心的另一种显现。当然,本心的状态,是修即不修的状态,只要历缘对境依旧有“止观双修”的念头,就是还有贪嗔痴。 再者,倘若详细划分,普通人的心与念头,是有贪嗔痴的“妄心与妄念”,其运行规律是“本心生出妄心,妄心生出妄念”;而解脱者的心与念头,是无贪嗔痴的“正心与正念”,其运行规律是“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 最后,通过此篇文章,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修行者,心外修法,即非正法;传道者,心外传道,即非正道。 执智 2018.04.02
欢迎各位进入本吧! 欢迎各位进入本吧 本吧目前主要探讨传统文化 以佛家、道家思想为主 欢迎各位能够踊跃发言,共同探讨 再次感谢各位光临……
6.生活禅修证注释.浅析禅宗(2018.4.6) 生活禅修证注释 ——浅析禅宗 曾经在中国独领风骚逾千年,一统佛教八大宗派的禅宗,如今风光不再,宗门逐渐被净土宗替代,而过往的经言与公案,却成就了一批狂禅,活跃在现实与网络之间,以显示禅门的存在。 有关禅宗没落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是禅宗在六祖慧能的改革之后,虽完全融入社会各阶层,但后世门徒的传播过程,却偏重理论,把原本需要实修、实证的实践佛法,变成了谈空论玄的“空中楼阁”。 自达摩祖师西来开始,传法至六祖慧能期间,禅宗门徒日常的修行,还是以读经、禅坐的“闻思修证”为主。但六祖慧能的横空出世,改变了此种渐悟的修行方式,提出“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法门,把佛法化繁为简,更通俗易懂,使其进入寻常百姓家,不再是清修之人的专属,从而开启了禅宗的辉煌篇章。 汉传佛教的八大宗之中,流传最广的只有禅宗与净土宗,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简单、明了,方便普通大众接受。如净土宗只用念一句佛号,做到“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净土,而禅宗只用明心见性,就能顿悟,即可立地成佛。念佛之法,是所有修行法门里面最简单的,只要修行者能在行住坐卧中精进念佛,不去思考其他任何,就算不能顿悟成佛,也可往生极乐世界(参见三果阿罗汉)。禅宗的顿悟之法,讲究当下成佛,法门虽然简单,但对传法者的要求极高,需要传法者首先梳理清楚自己内心的运行规律,接而看出求法者的“心”在什么层次,随之点化,使求法者当下顿悟,这就是“以心印心”的方式。 在多年的修证与思辩过程中,发现传法者“以心印心”,能够快速顿悟的求法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强大逻辑思辩能力的人;一类是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这两类人,之所以能够顿悟,在于传法者有效引导后,能运用观禅,观察到自己“本心的运行规律”,从而彻悟三法印。 第一类人,有强大逻辑思辩能力的人,可以通过反观自己的本心(观禅),把“本心的运行规律”梳理清楚,以至当下顿悟。如六祖慧能属于此类,没有通过修行,而是靠逻辑思辩能力,在五祖的点拨之下顿悟。这类人虽然顿悟快,但没有止禅的力量,因此,还要对境慢慢培养止禅,逐渐清除念头中的贪嗔痴,这就是慧能顿悟之后,隐遁十五年的原因。修止得定,修观发慧,《坛经》中记载的“定慧等持”,就是“止观双修”的另一种称谓。 第二类人,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在修行过程中大多是在修习止禅,其实他们的内心已经足够清净,完全能够观察到心与念头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没有遇到合适的传法者,不会运用观禅,去观察“本心的运行规律”。如《坛经》第一章中的“慧能传法惠明”,就是慧能帮助惠明梳理观心的要点,使其当下顿悟。 上述两类人,未得法之前与之后,各有优点与缺陷。第一类人,虽得顿悟,当下成为初地菩萨,但无止禅为基础,且往昔业力驱动,能精进实修者少,如同世家子弟,富贵得来容易,不知珍惜。第二类人,在未开悟之前,历经苦修,定力极深,一旦名师引导顿悟,能珍惜福报,必将直入涅磐。 另外,宋代禅师青原惟信提出的参禅三境,就是把实修到实证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而传法者站在第三境,俯视第一境与第二境的求法者,不仅能清楚的看到他们内心的执著,更能适时点化,使其当下顿悟。 近日,本人之所以总结出“本心的运行规律”与“修行的原理”,就是希望把禅宗的“以心印心”方法,彻底梳理一遍,以便禅宗有德者,可以更好的度化众生,而不是把曾经辉煌一时的禅宗,搞成学术,供在庙堂之上,成为小众群体相互吹捧的谈资。禅宗,之所以能一统佛教各派别,是因其简单化、世俗化,能圆融一切派别,普度社会各阶层,而不是靠“口头禅”。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观点:汉传佛教的根在禅宗,佛教的核心在禅宗,而中国文化之根的道家,与禅宗,同出而异名。 执智 2018.04.06
6.生活禅修证注释.浅析禅宗(2018.4.6) 生活禅修证注释 ——浅析禅宗 曾经在中国独领风骚逾千年,一统佛教八大宗派的禅宗,如今风光不再,宗门逐渐被净土宗替代,而过往的经言与公案,却成就了一批狂禅,活跃在现实与网络之间,以显示禅门的存在。 有关禅宗没落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是禅宗在六祖慧能的改革之后,虽完全融入社会各阶层,但后世门徒的传播过程,却偏重理论,把原本需要实修、实证的实践佛法,变成了谈空论玄的“空中楼阁”。 自达摩祖师西来开始,传法至六祖慧能期间,禅宗门徒日常的修行,还是以读经、禅坐的“闻思修证”为主。但六祖慧能的横空出世,改变了此种渐悟的修行方式,提出“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法门,把佛法化繁为简,更通俗易懂,使其进入寻常百姓家,不再是清修之人的专属,从而开启了禅宗的辉煌篇章。 汉传佛教的八大宗之中,流传最广的只有禅宗与净土宗,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简单、明了,方便普通大众接受。如净土宗只用念一句佛号,做到“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净土,而禅宗只用明心见性,就能顿悟,即可立地成佛。念佛之法,是所有修行法门里面最简单的,只要修行者能在行住坐卧中精进念佛,不去思考其他任何,就算不能顿悟成佛,也可往生极乐世界(参见三果阿罗汉)。禅宗的顿悟之法,讲究当下成佛,法门虽然简单,但对传法者的要求极高,需要传法者首先梳理清楚自己内心的运行规律,接而看出求法者的“心”在什么层次,随之点化,使求法者当下顿悟,这就是“以心印心”的方式。 在多年的修证与思辩过程中,发现传法者“以心印心”,能够快速顿悟的求法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强大逻辑思辩能力的人;一类是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这两类人,之所以能够顿悟,在于传法者有效引导后,能运用观禅,观察到自己“本心的运行规律”,从而彻悟三法印。 第一类人,有强大逻辑思辩能力的人,可以通过反观自己的本心(观禅),把“本心的运行规律”梳理清楚,以至当下顿悟。如六祖慧能属于此类,没有通过修行,而是靠逻辑思辩能力,在五祖的点拨之下顿悟。这类人虽然顿悟快,但没有止禅的力量,因此,还要对境慢慢培养止禅,逐渐清除念头中的贪嗔痴,这就是慧能顿悟之后,隐遁十五年的原因。修止得定,修观发慧,《坛经》中记载的“定慧等持”,就是“止观双修”的另一种称谓。 第二类人,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在修行过程中大多是在修习止禅,其实他们的内心已经足够清净,完全能够观察到心与念头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没有遇到合适的传法者,不会运用观禅,去观察“本心的运行规律”。如《坛经》第一章中的“慧能传法惠明”,就是慧能帮助惠明梳理观心的要点,使其当下顿悟。 上述两类人,未得法之前与之后,各有优点与缺陷。第一类人,虽得顿悟,当下成为初地菩萨,但无止禅为基础,且往昔业力驱动,能精进实修者少,如同世家子弟,富贵得来容易,不知珍惜。第二类人,在未开悟之前,历经苦修,定力极深,一旦名师引导顿悟,能珍惜福报,必将直入涅磐。 另外,宋代禅师青原惟信提出的参禅三境,就是把实修到实证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而传法者站在第三境,俯视第一境与第二境的求法者,不仅能清楚的看到他们内心的执著,更能适时点化,使其当下顿悟。 近日,本人之所以总结出“本心的运行规律”与“修行的原理”,就是希望把禅宗的“以心印心”方法,彻底梳理一遍,以便禅宗有德者,可以更好的度化众生,而不是把曾经辉煌一时的禅宗,搞成学术,供在庙堂之上,成为小众群体相互吹捧的谈资。禅宗,之所以能一统佛教各派别,是因其简单化、世俗化,能圆融一切派别,普度社会各阶层,而不是靠“口头禅”。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观点:汉传佛教的根在禅宗,佛教的核心在禅宗,而中国文化之根的道家,与禅宗,同出而异名。 执智 2018.04.06
6.生活禅修证注释.浅析禅宗(2018.4.6) 生活禅修证注释 ——浅析禅宗 曾经在中国独领风骚逾千年,一统佛教八大宗派的禅宗,如今风光不再,宗门逐渐被净土宗替代,而过往的经言与公案,却成就了一批狂禅,活跃在现实与网络之间,以显示禅门的存在。 有关禅宗没落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是禅宗在六祖慧能的改革之后,虽完全融入社会各阶层,但后世门徒的传播过程,却偏重理论,把原本需要实修、实证的实践佛法,变成了谈空论玄的“空中楼阁”。 自达摩祖师西来开始,传法至六祖慧能期间,禅宗门徒日常的修行,还是以读经、禅坐的“闻思修证”为主。但六祖慧能的横空出世,改变了此种渐悟的修行方式,提出“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法门,把佛法化繁为简,更通俗易懂,使其进入寻常百姓家,不再是清修之人的专属,从而开启了禅宗的辉煌篇章。 汉传佛教的八大宗之中,流传最广的只有禅宗与净土宗,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简单、明了,方便普通大众接受。如净土宗只用念一句佛号,做到“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净土,而禅宗只用明心见性,就能顿悟,即可立地成佛。念佛之法,是所有修行法门里面最简单的,只要修行者能在行住坐卧中精进念佛,不去思考其他任何,就算不能顿悟成佛,也可往生极乐世界(参见三果阿罗汉)。禅宗的顿悟之法,讲究当下成佛,法门虽然简单,但对传法者的要求极高,需要传法者首先梳理清楚自己内心的运行规律,接而看出求法者的“心”在什么层次,随之点化,使求法者当下顿悟,这就是“以心印心”的方式。 在多年的修证与思辩过程中,发现传法者“以心印心”,能够快速顿悟的求法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强大逻辑思辩能力的人;一类是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这两类人,之所以能够顿悟,在于传法者有效引导后,能运用观禅,观察到自己“本心的运行规律”,从而彻悟三法印。 第一类人,有强大逻辑思辩能力的人,可以通过反观自己的本心(观禅),把“本心的运行规律”梳理清楚,以至当下顿悟。如六祖慧能属于此类,没有通过修行,而是靠逻辑思辩能力,在五祖的点拨之下顿悟。这类人虽然顿悟快,但没有止禅的力量,因此,还要对境慢慢培养止禅,逐渐清除念头中的贪嗔痴,这就是慧能顿悟之后,隐遁十五年的原因。修止得定,修观发慧,《坛经》中记载的“定慧等持”,就是“止观双修”的另一种称谓。 第二类人,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在修行过程中大多是在修习止禅,其实他们的内心已经足够清净,完全能够观察到心与念头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没有遇到合适的传法者,不会运用观禅,去观察“本心的运行规律”。如《坛经》第一章中的“慧能传法惠明”,就是慧能帮助惠明梳理观心的要点,使其当下顿悟。 上述两类人,未得法之前与之后,各有优点与缺陷。第一类人,虽得顿悟,当下成为初地菩萨,但无止禅为基础,且往昔业力驱动,能精进实修者少,如同世家子弟,富贵得来容易,不知珍惜。第二类人,在未开悟之前,历经苦修,定力极深,一旦名师引导顿悟,能珍惜福报,必将直入涅磐。 另外,宋代禅师青原惟信提出的参禅三境,就是把实修到实证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而传法者站在第三境,俯视第一境与第二境的求法者,不仅能清楚的看到他们内心的执著,更能适时点化,使其当下顿悟。 近日,本人之所以总结出“本心的运行规律”与“修行的原理”,就是希望把禅宗的“以心印心”方法,彻底梳理一遍,以便禅宗有德者,可以更好的度化众生,而不是把曾经辉煌一时的禅宗,搞成学术,供在庙堂之上,成为小众群体相互吹捧的谈资。禅宗,之所以能一统佛教各派别,是因其简单化、世俗化,能圆融一切派别,普度社会各阶层,而不是靠“口头禅”。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观点:汉传佛教的根在禅宗,佛教的核心在禅宗,而中国文化之根的道家,与禅宗,同出而异名。 执智 2018.04.06
6.生活禅修证注释.浅析禅宗(2018.4.6) 生活禅修证注释 ——浅析禅宗 曾经在中国独领风骚逾千年,一统佛教八大宗派的禅宗,如今风光不再,宗门逐渐被净土宗替代,而过往的经言与公案,却成就了一批狂禅,活跃在现实与网络之间,以显示禅门的存在。 有关禅宗没落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是禅宗在六祖慧能的改革之后,虽完全融入社会各阶层,但后世门徒的传播过程,却偏重理论,把原本需要实修、实证的实践佛法,变成了谈空论玄的“空中楼阁”。 自达摩祖师西来开始,传法至六祖慧能期间,禅宗门徒日常的修行,还是以读经、禅坐的“闻思修证”为主。但六祖慧能的横空出世,改变了此种渐悟的修行方式,提出“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法门,把佛法化繁为简,更通俗易懂,使其进入寻常百姓家,不再是清修之人的专属,从而开启了禅宗的辉煌篇章。 汉传佛教的八大宗之中,流传最广的只有禅宗与净土宗,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简单、明了,方便普通大众接受。如净土宗只用念一句佛号,做到“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净土,而禅宗只用明心见性,就能顿悟,即可立地成佛。念佛之法,是所有修行法门里面最简单的,只要修行者能在行住坐卧中精进念佛,不去思考其他任何,就算不能顿悟成佛,也可往生极乐世界(参见三果阿罗汉)。禅宗的顿悟之法,讲究当下成佛,法门虽然简单,但对传法者的要求极高,需要传法者首先梳理清楚自己内心的运行规律,接而看出求法者的“心”在什么层次,随之点化,使求法者当下顿悟,这就是“以心印心”的方式。 在多年的修证与思辩过程中,发现传法者“以心印心”,能够快速顿悟的求法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强大逻辑思辩能力的人;一类是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这两类人,之所以能够顿悟,在于传法者有效引导后,能运用观禅,观察到自己“本心的运行规律”,从而彻悟三法印。 第一类人,有强大逻辑思辩能力的人,可以通过反观自己的本心(观禅),把“本心的运行规律”梳理清楚,以至当下顿悟。如六祖慧能属于此类,没有通过修行,而是靠逻辑思辩能力,在五祖的点拨之下顿悟。这类人虽然顿悟快,但没有止禅的力量,因此,还要对境慢慢培养止禅,逐渐清除念头中的贪嗔痴,这就是慧能顿悟之后,隐遁十五年的原因。修止得定,修观发慧,《坛经》中记载的“定慧等持”,就是“止观双修”的另一种称谓。 第二类人,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在修行过程中大多是在修习止禅,其实他们的内心已经足够清净,完全能够观察到心与念头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没有遇到合适的传法者,不会运用观禅,去观察“本心的运行规律”。如《坛经》第一章中的“慧能传法惠明”,就是慧能帮助惠明梳理观心的要点,使其当下顿悟。 上述两类人,未得法之前与之后,各有优点与缺陷。第一类人,虽得顿悟,当下成为初地菩萨,但无止禅为基础,且往昔业力驱动,能精进实修者少,如同世家子弟,富贵得来容易,不知珍惜。第二类人,在未开悟之前,历经苦修,定力极深,一旦名师引导顿悟,能珍惜福报,必将直入涅磐。 另外,宋代禅师青原惟信提出的参禅三境,就是把实修到实证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而传法者站在第三境,俯视第一境与第二境的求法者,不仅能清楚的看到他们内心的执著,更能适时点化,使其当下顿悟。 近日,本人之所以总结出“本心的运行规律”与“修行的原理”,就是希望把禅宗的“以心印心”方法,彻底梳理一遍,以便禅宗有德者,可以更好的度化众生,而不是把曾经辉煌一时的禅宗,搞成学术,供在庙堂之上,成为小众群体相互吹捧的谈资。禅宗,之所以能一统佛教各派别,是因其简单化、世俗化,能圆融一切派别,普度社会各阶层,而不是靠“口头禅”。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观点:汉传佛教的根在禅宗,佛教的核心在禅宗,而中国文化之根的道家,与禅宗,同出而异名。 执智 2018.04.06
开悟步骤…… 开悟步骤 止观双修法, 明觉到心念, 悟到不住念, 无我见涅磐。
开悟步骤…… 开悟步骤 止观双修法, 明觉到心念, 悟到不住念, 无我见涅磐。
4.生活禅修证注解.阿含经中的“三法印”(2018.3.17) 生活禅修证注解 ——阿含经中的“三法印” ************************************************************************************* 此篇文章的缘起,是解释《阿含经》的一段经文。在看到“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时,方才理解北传经论中“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的出处。 以前在解释“道与涅磐的特征”时,曾用“道生万物”来理解“性空缘起”,即涅磐通过“因果律”生出万物,而“若见缘起便见法”的解释,即明了“因果律”便见涅磐。由于南传佛教对宇宙起源描述极少,所以南传经典在探讨万物运行的因果律时,很少提到“真空生妙有”的因果观点,只用“诸行无常”阐述万物的因果律。再者,涅磐特征之二的“本性即道”,是完全符合“诸法无我”的。最后,“无我(永尽贪嗔痴)见涅磐”的“涅磐寂静”法印,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很难理解,但可以确定的是,涅磐是永尽贪嗔痴的状态,所以再不会有烦恼,对法界万物也不会有任何是非对错习性(贪嗔痴)的判断,而“无常与无我”,是契入涅磐的关键。 ************************************************************************************ 一,解释“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中阿含经》中的“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其时是前面几段经文的总结,下面具体分析。 1. 首先,“缘起”是佛法的基本原理,而佛法的“因果律”是缘起的一个方面,没有缘起的“因果律”是不能成立的。如一颗种子(因),只有在土壤、水份、温度等因缘(缘)的促使下,才能开花结果(果)。倘若这颗种子没有缘起,就不可能开花结果。 2. 理解“若见缘起便见法”这句经文,要从前面的“诸贤!若肉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眼识不得显。诸贤!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这段经文梳理。 上面是以“六根”中的眼根举例,简单阐述了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法印。如我们的眼睛坏掉,在光明之下不可以看到一切物质现象,就不会产生念头,从而不会对一切物质现象产生是非对错的评判。倘若我们的眼睛没有坏掉,在光明之下可以看到一切物质现象,就会产生念头,从而会对一切物质现象产生是非对错的评判。这里面,眼睛有没有坏掉是因,有没有光明是缘,产生念头有无是果。此处可见,眼睛、光明、念头等,是有生住异灭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引起对景色评判的变化。 所以,“若见缘起便见法”中的“法”,可以用“无常法印”代入。 3. 理解“若见法便见缘起”这句经文,要从前面的“诸贤!犹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诸贤!当知此身亦复如是,因筋骨,因皮肤,因肉血,缠裹于空,便生身名。”这段经文梳理。 上面以房屋与身体举例,简单阐述了三法印中的“诸法无我”法印。其中,用材木、泥土、水草、筋骨、皮肤、肉血等法界的万事万物,代表“诸法”;用“空”一字,代表“无我”。因此,这段经文可以理解为:法界万物的本性是无我(空)的,由于物质现象的因缘和合,从而产生了房屋与身体,产生了果。正因为法界万物的本性是无我(空)的,方才有禅宗的“即心即佛”之说,即看到本性就能开悟开佛。 所以,“若见法便见缘起”中的“法”,可以用“无我法印”代入。 ************************************************************************************* 二,开悟解脱者,其心境与一般凡夫有何差别? 开悟解脱者,分为两种:一种是惧解脱者,一种是慧解脱者。 惧解脱者通过修行禅定,在四禅时,利用近行定,修观彻悟“三法印”,永尽贪嗔痴而得解脱。惧解脱者不仅能进入四禅八定,更能深入灭尽定。当然,慧解脱者并没有进入灭尽定,甚至没有四禅八定,仅以观禅彻悟“三法印”,但贪嗔痴俱足,与凡夫的烦恼相同。(注:四禅八定中,前四禅为世间定,每个禅支有近行定与安止定之分,我们修观用的就是近行定,而后四定属于出世间的圣道之定。) 从上述解释可以看出,慧解脱者的烦恼与凡夫相同,所以心境和凡夫没有差别,而有差别的是惧解脱者。惧解脱者,永尽贪嗔痴等执著,内心再无痛苦、再无烦恼。如历缘对境,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知道有同修不遵守最基本“五戒”时,普通修行者会有责骂之心、会升起烦恼,而解脱者,用没有是非对错的平等心,观照破戒之人的因缘和合,不加杂任何贪嗔痴等评判。此刻,不论解脱者做出任何反应,如责骂、表扬、视而不见等,都不为错,这也是“道法自然”的理解思路。 惧解脱者,因其处事作风不加杂任何贪嗔痴,所以没有造因,遇缘也不会产生果报。当然,一旦到达这种境界,痛苦不再是痛苦,地狱也不再是地狱。如地藏王菩萨,虽身处地狱,却清凉自在。 《阿含经》:“此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这段经文描述的,正是凡夫的习性反应。但这些情况在惧解脱者身上,完全不会发生,只因这些习性反应,完全由贪嗔痴引起,而解脱者永尽贪嗔痴。此种永尽贪嗔痴的状态,就是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静”。 执智 2018.3.17
4.生活禅修证注解.阿含经中的“三法印”(2018.3.17) 生活禅修证注解 ——阿含经中的“三法印” ************************************************************************************* 此篇文章的缘起,是解释《阿含经》的一段经文。在看到“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时,方才理解北传经论中“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的出处。 以前在解释“道与涅磐的特征”时,曾用“道生万物”来理解“性空缘起”,即涅磐通过“因果律”生出万物,而“若见缘起便见法”的解释,即明了“因果律”便见涅磐。由于南传佛教对宇宙起源描述极少,所以南传经典在探讨万物运行的因果律时,很少提到“真空生妙有”的因果观点,只用“诸行无常”阐述万物的因果律。再者,涅磐特征之二的“本性即道”,是完全符合“诸法无我”的。最后,“无我(永尽贪嗔痴)见涅磐”的“涅磐寂静”法印,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很难理解,但可以确定的是,涅磐是永尽贪嗔痴的状态,所以再不会有烦恼,对法界万物也不会有任何是非对错习性(贪嗔痴)的判断,而“无常与无我”,是契入涅磐的关键。 ************************************************************************************ 一,解释“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中阿含经》中的“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其时是前面几段经文的总结,下面具体分析。 1. 首先,“缘起”是佛法的基本原理,而佛法的“因果律”是缘起的一个方面,没有缘起的“因果律”是不能成立的。如一颗种子(因),只有在土壤、水份、温度等因缘(缘)的促使下,才能开花结果(果)。倘若这颗种子没有缘起,就不可能开花结果。 2. 理解“若见缘起便见法”这句经文,要从前面的“诸贤!若肉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眼识不得显。诸贤!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这段经文梳理。 上面是以“六根”中的眼根举例,简单阐述了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法印。如我们的眼睛坏掉,在光明之下不可以看到一切物质现象,就不会产生念头,从而不会对一切物质现象产生是非对错的评判。倘若我们的眼睛没有坏掉,在光明之下可以看到一切物质现象,就会产生念头,从而会对一切物质现象产生是非对错的评判。这里面,眼睛有没有坏掉是因,有没有光明是缘,产生念头有无是果。此处可见,眼睛、光明、念头等,是有生住异灭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引起对景色评判的变化。 所以,“若见缘起便见法”中的“法”,可以用“无常法印”代入。 3. 理解“若见法便见缘起”这句经文,要从前面的“诸贤!犹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诸贤!当知此身亦复如是,因筋骨,因皮肤,因肉血,缠裹于空,便生身名。”这段经文梳理。 上面以房屋与身体举例,简单阐述了三法印中的“诸法无我”法印。其中,用材木、泥土、水草、筋骨、皮肤、肉血等法界的万事万物,代表“诸法”;用“空”一字,代表“无我”。因此,这段经文可以理解为:法界万物的本性是无我(空)的,由于物质现象的因缘和合,从而产生了房屋与身体,产生了果。正因为法界万物的本性是无我(空)的,方才有禅宗的“即心即佛”之说,即看到本性就能开悟开佛。 所以,“若见法便见缘起”中的“法”,可以用“无我法印”代入。 ************************************************************************************* 二,开悟解脱者,其心境与一般凡夫有何差别? 开悟解脱者,分为两种:一种是惧解脱者,一种是慧解脱者。 惧解脱者通过修行禅定,在四禅时,利用近行定,修观彻悟“三法印”,永尽贪嗔痴而得解脱。惧解脱者不仅能进入四禅八定,更能深入灭尽定。当然,慧解脱者并没有进入灭尽定,甚至没有四禅八定,仅以观禅彻悟“三法印”,但贪嗔痴俱足,与凡夫的烦恼相同。(注:四禅八定中,前四禅为世间定,每个禅支有近行定与安止定之分,我们修观用的就是近行定,而后四定属于出世间的圣道之定。) 从上述解释可以看出,慧解脱者的烦恼与凡夫相同,所以心境和凡夫没有差别,而有差别的是惧解脱者。惧解脱者,永尽贪嗔痴等执著,内心再无痛苦、再无烦恼。如历缘对境,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知道有同修不遵守最基本“五戒”时,普通修行者会有责骂之心、会升起烦恼,而解脱者,用没有是非对错的平等心,观照破戒之人的因缘和合,不加杂任何贪嗔痴等评判。此刻,不论解脱者做出任何反应,如责骂、表扬、视而不见等,都不为错,这也是“道法自然”的理解思路。 惧解脱者,因其处事作风不加杂任何贪嗔痴,所以没有造因,遇缘也不会产生果报。当然,一旦到达这种境界,痛苦不再是痛苦,地狱也不再是地狱。如地藏王菩萨,虽身处地狱,却清凉自在。 《阿含经》:“此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这段经文描述的,正是凡夫的习性反应。但这些情况在惧解脱者身上,完全不会发生,只因这些习性反应,完全由贪嗔痴引起,而解脱者永尽贪嗔痴。此种永尽贪嗔痴的状态,就是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静”。 执智 2018.3.17
4.生活禅修证注解.阿含经中的“三法印”(2018.3.17) 生活禅修证注解 ——阿含经中的“三法印” ************************************************************************************* 此篇文章的缘起,是解释《阿含经》的一段经文。在看到“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时,方才理解北传经论中“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的出处。 以前在解释“道与涅磐的特征”时,曾用“道生万物”来理解“性空缘起”,即涅磐通过“因果律”生出万物,而“若见缘起便见法”的解释,即明了“因果律”便见涅磐。由于南传佛教对宇宙起源描述极少,所以南传经典在探讨万物运行的因果律时,很少提到“真空生妙有”的因果观点,只用“诸行无常”阐述万物的因果律。再者,涅磐特征之二的“本性即道”,是完全符合“诸法无我”的。最后,“无我(永尽贪嗔痴)见涅磐”的“涅磐寂静”法印,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很难理解,但可以确定的是,涅磐是永尽贪嗔痴的状态,所以再不会有烦恼,对法界万物也不会有任何是非对错习性(贪嗔痴)的判断,而“无常与无我”,是契入涅磐的关键。 ************************************************************************************ 一,解释“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中阿含经》中的“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其时是前面几段经文的总结,下面具体分析。 1. 首先,“缘起”是佛法的基本原理,而佛法的“因果律”是缘起的一个方面,没有缘起的“因果律”是不能成立的。如一颗种子(因),只有在土壤、水份、温度等因缘(缘)的促使下,才能开花结果(果)。倘若这颗种子没有缘起,就不可能开花结果。 2. 理解“若见缘起便见法”这句经文,要从前面的“诸贤!若肉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眼识不得显。诸贤!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这段经文梳理。 上面是以“六根”中的眼根举例,简单阐述了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法印。如我们的眼睛坏掉,在光明之下不可以看到一切物质现象,就不会产生念头,从而不会对一切物质现象产生是非对错的评判。倘若我们的眼睛没有坏掉,在光明之下可以看到一切物质现象,就会产生念头,从而会对一切物质现象产生是非对错的评判。这里面,眼睛有没有坏掉是因,有没有光明是缘,产生念头有无是果。此处可见,眼睛、光明、念头等,是有生住异灭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引起对景色评判的变化。 所以,“若见缘起便见法”中的“法”,可以用“无常法印”代入。 3. 理解“若见法便见缘起”这句经文,要从前面的“诸贤!犹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诸贤!当知此身亦复如是,因筋骨,因皮肤,因肉血,缠裹于空,便生身名。”这段经文梳理。 上面以房屋与身体举例,简单阐述了三法印中的“诸法无我”法印。其中,用材木、泥土、水草、筋骨、皮肤、肉血等法界的万事万物,代表“诸法”;用“空”一字,代表“无我”。因此,这段经文可以理解为:法界万物的本性是无我(空)的,由于物质现象的因缘和合,从而产生了房屋与身体,产生了果。正因为法界万物的本性是无我(空)的,方才有禅宗的“即心即佛”之说,即看到本性就能开悟开佛。 所以,“若见法便见缘起”中的“法”,可以用“无我法印”代入。 ************************************************************************************* 二,开悟解脱者,其心境与一般凡夫有何差别? 开悟解脱者,分为两种:一种是惧解脱者,一种是慧解脱者。 惧解脱者通过修行禅定,在四禅时,利用近行定,修观彻悟“三法印”,永尽贪嗔痴而得解脱。惧解脱者不仅能进入四禅八定,更能深入灭尽定。当然,慧解脱者并没有进入灭尽定,甚至没有四禅八定,仅以观禅彻悟“三法印”,但贪嗔痴俱足,与凡夫的烦恼相同。(注:四禅八定中,前四禅为世间定,每个禅支有近行定与安止定之分,我们修观用的就是近行定,而后四定属于出世间的圣道之定。) 从上述解释可以看出,慧解脱者的烦恼与凡夫相同,所以心境和凡夫没有差别,而有差别的是惧解脱者。惧解脱者,永尽贪嗔痴等执著,内心再无痛苦、再无烦恼。如历缘对境,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知道有同修不遵守最基本“五戒”时,普通修行者会有责骂之心、会升起烦恼,而解脱者,用没有是非对错的平等心,观照破戒之人的因缘和合,不加杂任何贪嗔痴等评判。此刻,不论解脱者做出任何反应,如责骂、表扬、视而不见等,都不为错,这也是“道法自然”的理解思路。 惧解脱者,因其处事作风不加杂任何贪嗔痴,所以没有造因,遇缘也不会产生果报。当然,一旦到达这种境界,痛苦不再是痛苦,地狱也不再是地狱。如地藏王菩萨,虽身处地狱,却清凉自在。 《阿含经》:“此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这段经文描述的,正是凡夫的习性反应。但这些情况在惧解脱者身上,完全不会发生,只因这些习性反应,完全由贪嗔痴引起,而解脱者永尽贪嗔痴。此种永尽贪嗔痴的状态,就是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静”。 执智 2018.3.17
3.生活禅修证注解.带业往生(2017.12.19) 生活禅修证注解 ——带业往生 一直以来,不愿过多探讨净土宗的理论,因其里面牵扯过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思想,容易使人产生迷执;更有厌恶此生,追求往生净土的观念,容易使人消极避世。今日,之所以提起,是近段时间看到一些文章,里面论述到“开悟”就能脱离生死,推崇即使今生不精进修行,来世也可不入轮回。此种观点,与净土宗的“带业往生”异曲同工,已经完全错解经论,所以有必要梳理清楚。 带业往生,从古至今都是净土宗争论的焦点。业,简单理解就是:由身、口、意所作的业因,而产生的业报,即事物的因果关系。“带业往生,即带着因果报应往生极乐世界。”常常有人借用此观点,一边造着恶因,一边认为自己有神佛护体,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有关往生极乐世界时,“带没有带因果报应”这一问题,可以参考佛经上的“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已经超越六道轮回,到达慧解脱的开悟境界,但还有一分无明未破。当此“无明”遇到“缘”就可能成为贪嗔痴,会产生因果关系,所以就能理解成还有业报。这就是说,除非到达佛的境界,不然即使到达十地菩萨、等觉菩萨的境界,往生时,也是带业往生。 其次,在禅宗中,只要当下见法,成为慧解脱,即成为“初地菩萨”,此观点是正确的。但我们必须清楚,初地菩萨的解脱智慧,虽然和佛没有差别,但修为不够,内心还有贪嗔痴,尚有大量无明,还会引发因果报应。而七地菩萨(包含七地)以下,内心的贪嗔痴,使之还没有脱离六道轮回,只不过不会再坠入三恶道罢了。可是,不坠入三恶道,不代表就可以无限制的造因。难道开悟的初地菩萨们没有看到,人道中,还有大批人一直在生死线上挣扎,此时即便开悟,修行困难可想而知。 当一个是修行者,能够彻悟诸法实相,以无上智慧力观照诸法,且善业助缘俱足,也可以往生净土(兜率天),佛经里面的“弥勒菩萨”属于此类。弥勒菩萨,是拥有无上智慧(彻悟诸法实相,没有无明)、修慈方成菩萨,但却没有修习禅定、未断烦恼。试问,普通修行者,你确定自己的智慧力可以与弥勒菩萨等同?慈心与弥勒菩萨等同? 再者,只是建议持“带业往生”观点的同修,要深信“菩萨畏因,凡人畏果”这句话,不要不断的争名夺利造恶因,为自己挖了一个又一个大坑,却认为自己有信仰、已经开悟,更有甚者美其名曰“普度众生”,从而自我麻醉,认为不会有因果报应。以上思维方式,不仅对修行没有益处,更会为因果轮回制造极大业力。 最后,共勉并谨记:神帮助不了你,能帮助你的只有自己! 执智 2017.12.19
3.生活禅修证注解.带业往生(2017.12.19) 生活禅修证注解 ——带业往生 一直以来,不愿过多探讨净土宗的理论,因其里面牵扯过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思想,容易使人产生迷执;更有厌恶此生,追求往生净土的观念,容易使人消极避世。今日,之所以提起,是近段时间看到一些文章,里面论述到“开悟”就能脱离生死,推崇即使今生不精进修行,来世也可不入轮回。此种观点,与净土宗的“带业往生”异曲同工,已经完全错解经论,所以有必要梳理清楚。 带业往生,从古至今都是净土宗争论的焦点。业,简单理解就是:由身、口、意所作的业因,而产生的业报,即事物的因果关系。“带业往生,即带着因果报应往生极乐世界。”常常有人借用此观点,一边造着恶因,一边认为自己有神佛护体,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有关往生极乐世界时,“带没有带因果报应”这一问题,可以参考佛经上的“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已经超越六道轮回,到达慧解脱的开悟境界,但还有一分无明未破。当此“无明”遇到“缘”就可能成为贪嗔痴,会产生因果关系,所以就能理解成还有业报。这就是说,除非到达佛的境界,不然即使到达十地菩萨、等觉菩萨的境界,往生时,也是带业往生。 其次,在禅宗中,只要当下见法,成为慧解脱,即成为“初地菩萨”,此观点是正确的。但我们必须清楚,初地菩萨的解脱智慧,虽然和佛没有差别,但修为不够,内心还有贪嗔痴,尚有大量无明,还会引发因果报应。而七地菩萨(包含七地)以下,内心的贪嗔痴,使之还没有脱离六道轮回,只不过不会再坠入三恶道罢了。可是,不坠入三恶道,不代表就可以无限制的造因。难道开悟的初地菩萨们没有看到,人道中,还有大批人一直在生死线上挣扎,此时即便开悟,修行困难可想而知。 当一个是修行者,能够彻悟诸法实相,以无上智慧力观照诸法,且善业助缘俱足,也可以往生净土(兜率天),佛经里面的“弥勒菩萨”属于此类。弥勒菩萨,是拥有无上智慧(彻悟诸法实相,没有无明)、修慈方成菩萨,但却没有修习禅定、未断烦恼。试问,普通修行者,你确定自己的智慧力可以与弥勒菩萨等同?慈心与弥勒菩萨等同? 再者,只是建议持“带业往生”观点的同修,要深信“菩萨畏因,凡人畏果”这句话,不要不断的争名夺利造恶因,为自己挖了一个又一个大坑,却认为自己有信仰、已经开悟,更有甚者美其名曰“普度众生”,从而自我麻醉,认为不会有因果报应。以上思维方式,不仅对修行没有益处,更会为因果轮回制造极大业力。 最后,共勉并谨记:神帮助不了你,能帮助你的只有自己! 执智 2017.12.19
3.生活禅修证注解.带业往生(2017.12.19) 生活禅修证注解 ——带业往生 一直以来,不愿过多探讨净土宗的理论,因其里面牵扯过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思想,容易使人产生迷执;更有厌恶此生,追求往生净土的观念,容易使人消极避世。今日,之所以提起,是近段时间看到一些文章,里面论述到“开悟”就能脱离生死,推崇即使今生不精进修行,来世也可不入轮回。此种观点,与净土宗的“带业往生”异曲同工,已经完全错解经论,所以有必要梳理清楚。 带业往生,从古至今都是净土宗争论的焦点。业,简单理解就是:由身、口、意所作的业因,而产生的业报,即事物的因果关系。“带业往生,即带着因果报应往生极乐世界。”常常有人借用此观点,一边造着恶因,一边认为自己有神佛护体,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有关往生极乐世界时,“带没有带因果报应”这一问题,可以参考佛经上的“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已经超越六道轮回,到达慧解脱的开悟境界,但还有一分无明未破。当此“无明”遇到“缘”就可能成为贪嗔痴,会产生因果关系,所以就能理解成还有业报。这就是说,除非到达佛的境界,不然即使到达十地菩萨、等觉菩萨的境界,往生时,也是带业往生。 其次,在禅宗中,只要当下见法,成为慧解脱,即成为“初地菩萨”,此观点是正确的。但我们必须清楚,初地菩萨的解脱智慧,虽然和佛没有差别,但修为不够,内心还有贪嗔痴,尚有大量无明,还会引发因果报应。而七地菩萨(包含七地)以下,内心的贪嗔痴,使之还没有脱离六道轮回,只不过不会再坠入三恶道罢了。可是,不坠入三恶道,不代表就可以无限制的造因。难道开悟的初地菩萨们没有看到,人道中,还有大批人一直在生死线上挣扎,此时即便开悟,修行困难可想而知。 当一个是修行者,能够彻悟诸法实相,以无上智慧力观照诸法,且善业助缘俱足,也可以往生净土(兜率天),佛经里面的“弥勒菩萨”属于此类。弥勒菩萨,是拥有无上智慧(彻悟诸法实相,没有无明)、修慈方成菩萨,但却没有修习禅定、未断烦恼。试问,普通修行者,你确定自己的智慧力可以与弥勒菩萨等同?慈心与弥勒菩萨等同? 再者,只是建议持“带业往生”观点的同修,要深信“菩萨畏因,凡人畏果”这句话,不要不断的争名夺利造恶因,为自己挖了一个又一个大坑,却认为自己有信仰、已经开悟,更有甚者美其名曰“普度众生”,从而自我麻醉,认为不会有因果报应。以上思维方式,不仅对修行没有益处,更会为因果轮回制造极大业力。 最后,共勉并谨记:神帮助不了你,能帮助你的只有自己! 执智 2017.12.19
3.生活禅修证注解.带业往生(2017.12.19) 生活禅修证注解 ——带业往生 一直以来,不愿过多探讨净土宗的理论,因其里面牵扯过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思想,容易使人产生迷执;更有厌恶此生,追求往生净土的观念,容易使人消极避世。今日,之所以提起,是近段时间看到一些文章,里面论述到“开悟”就能脱离生死,推崇即使今生不精进修行,来世也可不入轮回。此种观点,与净土宗的“带业往生”异曲同工,已经完全错解经论,所以有必要梳理清楚。 带业往生,从古至今都是净土宗争论的焦点。业,简单理解就是:由身、口、意所作的业因,而产生的业报,即事物的因果关系。“带业往生,即带着因果报应往生极乐世界。”常常有人借用此观点,一边造着恶因,一边认为自己有神佛护体,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有关往生极乐世界时,“带没有带因果报应”这一问题,可以参考佛经上的“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已经超越六道轮回,到达慧解脱的开悟境界,但还有一分无明未破。当此“无明”遇到“缘”就可能成为贪嗔痴,会产生因果关系,所以就能理解成还有业报。这就是说,除非到达佛的境界,不然即使到达十地菩萨、等觉菩萨的境界,往生时,也是带业往生。 其次,在禅宗中,只要当下见法,成为慧解脱,即成为“初地菩萨”,此观点是正确的。但我们必须清楚,初地菩萨的解脱智慧,虽然和佛没有差别,但修为不够,内心还有贪嗔痴,尚有大量无明,还会引发因果报应。而七地菩萨(包含七地)以下,内心的贪嗔痴,使之还没有脱离六道轮回,只不过不会再坠入三恶道罢了。可是,不坠入三恶道,不代表就可以无限制的造因。难道开悟的初地菩萨们没有看到,人道中,还有大批人一直在生死线上挣扎,此时即便开悟,修行困难可想而知。 当一个是修行者,能够彻悟诸法实相,以无上智慧力观照诸法,且善业助缘俱足,也可以往生净土(兜率天),佛经里面的“弥勒菩萨”属于此类。弥勒菩萨,是拥有无上智慧(彻悟诸法实相,没有无明)、修慈方成菩萨,但却没有修习禅定、未断烦恼。试问,普通修行者,你确定自己的智慧力可以与弥勒菩萨等同?慈心与弥勒菩萨等同? 再者,只是建议持“带业往生”观点的同修,要深信“菩萨畏因,凡人畏果”这句话,不要不断的争名夺利造恶因,为自己挖了一个又一个大坑,却认为自己有信仰、已经开悟,更有甚者美其名曰“普度众生”,从而自我麻醉,认为不会有因果报应。以上思维方式,不仅对修行没有益处,更会为因果轮回制造极大业力。 最后,共勉并谨记:神帮助不了你,能帮助你的只有自己! 执智 2017.12.19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