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智 执智
关注数: 1 粉丝数: 256 发帖数: 11,129 关注贴吧数: 15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翻阅去年总结的“《道德经》要点简述”,发觉今年年初重新梳理时,把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句重新修改,以第一章“有与无,同出而异名”为契入点,但现在看来,修改的并不圆满,还是以“道生万物”契入符合原文。因此,理解此章,要结合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四十章的“无生万物”,是建立在四十二章的“道生万物”的理论之下的。 有关上述一段话,牵扯到《道德经》其中几章对“有与无”不同之处的辩证,普通人难以理解,并且兴趣不大。倘若今天探讨的话题,改成“灵魂与物质的关系”,相信阅读者的兴趣瞬间就提升了。当然,这个话题牵扯的范围太广,极其容易引起争议。因此,此篇文章,仅以个人见解,从实修、实证与逻辑思辨的方式,逐步推演这一问题,而不探讨有关宗教信仰的对错。 在谈论“灵魂与物质”时,之所以从《道德经》开始,就在于这段经文,可以简单、明了的排列一套公式,用以解释这些复杂的问题。下面,就用《道德经》里面三个词组,来定义它们之间的联系。如“道生万物”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里面,抽出“道、无、有”,排列出“道生出无,无生出有”。 在“道——无——有”的关系之中,道,代表宗教界的“神”,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无“贪嗔痴”的状态,而神生出灵魂;无,代表灵魂,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灵魂生出物质;有,代表物质,是有形有相的状态(无的显现),也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物质生出万物(如原子的因缘和合产生万物)。因此,以宗教界的关系排列,可以总结出“神——灵魂——物质”的关系步骤。 道、无、有三者,皆有固定的运行规律,以前在谈论“本心的运行规律”时,总结出几种模式,同样适用此三者。道,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模式运行,而“正心、正念”是无贪嗔痴的状态,是本心的异名;无,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而“妄心、妄念”是有贪嗔痴的状态;有,也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是无的显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修行者举例。有,相当于修行者的肉身;无,相当于修行者的灵魂,道,相当于修行者成为解脱者。当然,修行者的肉身,是修行者“灵魂”的载体,是由物质组成,是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的。 在宗教界中,“神生出灵魂”容易理解,如同“道生出无”的过程,是由“贪嗔痴”决定的。但有人会问,为什么“灵魂可以生出物质”呢?这个问题在哲学思辨里面,是难以理解的,然而目前的科学界,却给出了一个答案。众所周知,物质皆有“原子”构成,如细分下去还有“夸克”,但夸克再细分下去,就进入“无”的空间,也就是宗教界所指的“灵魂”。“超弦理论”由此而生,虽目前的科学仪器检测不到弦的存在,但以科学辩证的方式推理出——“物质,只是假象,是弦的震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灵魂生出物质。 诚然,世间万物皆有“原子”构成,所以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是有无数“灵魂”伴随左右,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如我们的肉身,是无数“原子”构成,就有无数“灵魂”与我们同在,但他们的“灵魂”特质接近于“道”,就如山河大地一般,只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支配我们的行为。因此,《杂阿含经》记载,佛陀一日开示,以手抓土地之土说:“有形有相可见的众生,如同指甲上的泥土这么少;形相极其微细的,或者无法看到的,如大地之土那么多。”佛陀用指甲之土比喻,人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 另外,早年“内观禅修”,禅修的最高境界,就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也暗合“超弦理论”的正确性。“内观禅修”法门,是以感受契入诸法实相。当我们内心足够宁静,深入禅定状态时,只用“静观”,即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从而清除身心的一切不良习性。此种禅修方法,是南传佛教“止观双修”的一种,偏重于禅坐的解脱道方法,而非北传佛教,注重入世的菩萨道精神。 其次,有是无的显现,无是道所生,是“道生万物”的过程。有与无,在《道德经》里面出现多次,本人归整之后,发现解释大概可以分为三种:1,第一章的“同出而异名”,指“道”的两种状态;2,第二章的“有无相生”,指有与无相互依存,是物质现象的对比;3,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指“道生万物”的过程。 最后,从上述解读之中,可以得到以下观点:科学的进步,一直是对佛法的验证。 执智 2018.12.06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翻阅去年总结的“《道德经》要点简述”,发觉今年年初重新梳理时,把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句重新修改,以第一章“有与无,同出而异名”为契入点,但现在看来,修改的并不圆满,还是以“道生万物”契入符合原文。因此,理解此章,要结合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四十章的“无生万物”,是建立在四十二章的“道生万物”的理论之下的。 有关上述一段话,牵扯到《道德经》其中几章对“有与无”不同之处的辩证,普通人难以理解,并且兴趣不大。倘若今天探讨的话题,改成“灵魂与物质的关系”,相信阅读者的兴趣瞬间就提升了。当然,这个话题牵扯的范围太广,极其容易引起争议。因此,此篇文章,仅以个人见解,从实修、实证与逻辑思辨的方式,逐步推演这一问题,而不探讨有关宗教信仰的对错。 在谈论“灵魂与物质”时,之所以从《道德经》开始,就在于这段经文,可以简单、明了的排列一套公式,用以解释这些复杂的问题。下面,就用《道德经》里面三个词组,来定义它们之间的联系。如“道生万物”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里面,抽出“道、无、有”,排列出“道生出无,无生出有”。 在“道——无——有”的关系之中,道,代表宗教界的“神”,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无“贪嗔痴”的状态,而神生出灵魂;无,代表灵魂,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灵魂生出物质;有,代表物质,是有形有相的状态(无的显现),也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物质生出万物(如原子的因缘和合产生万物)。因此,以宗教界的关系排列,可以总结出“神——灵魂——物质”的关系步骤。 道、无、有三者,皆有固定的运行规律,以前在谈论“本心的运行规律”时,总结出几种模式,同样适用此三者。道,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模式运行,而“正心、正念”是无贪嗔痴的状态,是本心的异名;无,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而“妄心、妄念”是有贪嗔痴的状态;有,也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是无的显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修行者举例。有,相当于修行者的肉身;无,相当于修行者的灵魂,道,相当于修行者成为解脱者。当然,修行者的肉身,是修行者“灵魂”的载体,是由物质组成,是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的。 在宗教界中,“神生出灵魂”容易理解,如同“道生出无”的过程,是由“贪嗔痴”决定的。但有人会问,为什么“灵魂可以生出物质”呢?这个问题在哲学思辨里面,是难以理解的,然而目前的科学界,却给出了一个答案。众所周知,物质皆有“原子”构成,如细分下去还有“夸克”,但夸克再细分下去,就进入“无”的空间,也就是宗教界所指的“灵魂”。“超弦理论”由此而生,虽目前的科学仪器检测不到弦的存在,但以科学辩证的方式推理出——“物质,只是假象,是弦的震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灵魂生出物质。 诚然,世间万物皆有“原子”构成,所以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是有无数“灵魂”伴随左右,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如我们的肉身,是无数“原子”构成,就有无数“灵魂”与我们同在,但他们的“灵魂”特质接近于“道”,就如山河大地一般,只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支配我们的行为。因此,《杂阿含经》记载,佛陀一日开示,以手抓土地之土说:“有形有相可见的众生,如同指甲上的泥土这么少;形相极其微细的,或者无法看到的,如大地之土那么多。”佛陀用指甲之土比喻,人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 另外,早年“内观禅修”,禅修的最高境界,就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也暗合“超弦理论”的正确性。“内观禅修”法门,是以感受契入诸法实相。当我们内心足够宁静,深入禅定状态时,只用“静观”,即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从而清除身心的一切不良习性。此种禅修方法,是南传佛教“止观双修”的一种,偏重于禅坐的解脱道方法,而非北传佛教,注重入世的菩萨道精神。 其次,有是无的显现,无是道所生,是“道生万物”的过程。有与无,在《道德经》里面出现多次,本人归整之后,发现解释大概可以分为三种:1,第一章的“同出而异名”,指“道”的两种状态;2,第二章的“有无相生”,指有与无相互依存,是物质现象的对比;3,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指“道生万物”的过程。 最后,从上述解读之中,可以得到以下观点:科学的进步,一直是对佛法的验证。 执智 2018.12.06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翻阅去年总结的“《道德经》要点简述”,发觉今年年初重新梳理时,把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句重新修改,以第一章“有与无,同出而异名”为契入点,但现在看来,修改的并不圆满,还是以“道生万物”契入符合原文。因此,理解此章,要结合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四十章的“无生万物”,是建立在四十二章的“道生万物”的理论之下的。 有关上述一段话,牵扯到《道德经》其中几章对“有与无”不同之处的辩证,普通人难以理解,并且兴趣不大。倘若今天探讨的话题,改成“灵魂与物质的关系”,相信阅读者的兴趣瞬间就提升了。当然,这个话题牵扯的范围太广,极其容易引起争议。因此,此篇文章,仅以个人见解,从实修、实证与逻辑思辨的方式,逐步推演这一问题,而不探讨有关宗教信仰的对错。 在谈论“灵魂与物质”时,之所以从《道德经》开始,就在于这段经文,可以简单、明了的排列一套公式,用以解释这些复杂的问题。下面,就用《道德经》里面三个词组,来定义它们之间的联系。如“道生万物”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里面,抽出“道、无、有”,排列出“道生出无,无生出有”。 在“道——无——有”的关系之中,道,代表宗教界的“神”,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无“贪嗔痴”的状态,而神生出灵魂;无,代表灵魂,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灵魂生出物质;有,代表物质,是有形有相的状态(无的显现),也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物质生出万物(如原子的因缘和合产生万物)。因此,以宗教界的关系排列,可以总结出“神——灵魂——物质”的关系步骤。 道、无、有三者,皆有固定的运行规律,以前在谈论“本心的运行规律”时,总结出几种模式,同样适用此三者。道,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模式运行,而“正心、正念”是无贪嗔痴的状态,是本心的异名;无,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而“妄心、妄念”是有贪嗔痴的状态;有,也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是无的显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修行者举例。有,相当于修行者的肉身;无,相当于修行者的灵魂,道,相当于修行者成为解脱者。当然,修行者的肉身,是修行者“灵魂”的载体,是由物质组成,是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的。 在宗教界中,“神生出灵魂”容易理解,如同“道生出无”的过程,是由“贪嗔痴”决定的。但有人会问,为什么“灵魂可以生出物质”呢?这个问题在哲学思辨里面,是难以理解的,然而目前的科学界,却给出了一个答案。众所周知,物质皆有“原子”构成,如细分下去还有“夸克”,但夸克再细分下去,就进入“无”的空间,也就是宗教界所指的“灵魂”。“超弦理论”由此而生,虽目前的科学仪器检测不到弦的存在,但以科学辩证的方式推理出——“物质,只是假象,是弦的震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灵魂生出物质。 诚然,世间万物皆有“原子”构成,所以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是有无数“灵魂”伴随左右,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如我们的肉身,是无数“原子”构成,就有无数“灵魂”与我们同在,但他们的“灵魂”特质接近于“道”,就如山河大地一般,只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支配我们的行为。因此,《杂阿含经》记载,佛陀一日开示,以手抓土地之土说:“有形有相可见的众生,如同指甲上的泥土这么少;形相极其微细的,或者无法看到的,如大地之土那么多。”佛陀用指甲之土比喻,人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 另外,早年“内观禅修”,禅修的最高境界,就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也暗合“超弦理论”的正确性。“内观禅修”法门,是以感受契入诸法实相。当我们内心足够宁静,深入禅定状态时,只用“静观”,即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从而清除身心的一切不良习性。此种禅修方法,是南传佛教“止观双修”的一种,偏重于禅坐的解脱道方法,而非北传佛教,注重入世的菩萨道精神。 其次,有是无的显现,无是道所生,是“道生万物”的过程。有与无,在《道德经》里面出现多次,本人归整之后,发现解释大概可以分为三种:1,第一章的“同出而异名”,指“道”的两种状态;2,第二章的“有无相生”,指有与无相互依存,是物质现象的对比;3,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指“道生万物”的过程。 最后,从上述解读之中,可以得到以下观点:科学的进步,一直是对佛法的验证。 执智 2018.12.06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翻阅去年总结的“《道德经》要点简述”,发觉今年年初重新梳理时,把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句重新修改,以第一章“有与无,同出而异名”为契入点,但现在看来,修改的并不圆满,还是以“道生万物”契入符合原文。因此,理解此章,要结合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四十章的“无生万物”,是建立在四十二章的“道生万物”的理论之下的。 有关上述一段话,牵扯到《道德经》其中几章对“有与无”不同之处的辩证,普通人难以理解,并且兴趣不大。倘若今天探讨的话题,改成“灵魂与物质的关系”,相信阅读者的兴趣瞬间就提升了。当然,这个话题牵扯的范围太广,极其容易引起争议。因此,此篇文章,仅以个人见解,从实修、实证与逻辑思辨的方式,逐步推演这一问题,而不探讨有关宗教信仰的对错。 在谈论“灵魂与物质”时,之所以从《道德经》开始,就在于这段经文,可以简单、明了的排列一套公式,用以解释这些复杂的问题。下面,就用《道德经》里面三个词组,来定义它们之间的联系。如“道生万物”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里面,抽出“道、无、有”,排列出“道生出无,无生出有”。 在“道——无——有”的关系之中,道,代表宗教界的“神”,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无“贪嗔痴”的状态,而神生出灵魂;无,代表灵魂,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灵魂生出物质;有,代表物质,是有形有相的状态(无的显现),也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物质生出万物(如原子的因缘和合产生万物)。因此,以宗教界的关系排列,可以总结出“神——灵魂——物质”的关系步骤。 道、无、有三者,皆有固定的运行规律,以前在谈论“本心的运行规律”时,总结出几种模式,同样适用此三者。道,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模式运行,而“正心、正念”是无贪嗔痴的状态,是本心的异名;无,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而“妄心、妄念”是有贪嗔痴的状态;有,也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是无的显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修行者举例。有,相当于修行者的肉身;无,相当于修行者的灵魂,道,相当于修行者成为解脱者。当然,修行者的肉身,是修行者“灵魂”的载体,是由物质组成,是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的。 在宗教界中,“神生出灵魂”容易理解,如同“道生出无”的过程,是由“贪嗔痴”决定的。但有人会问,为什么“灵魂可以生出物质”呢?这个问题在哲学思辨里面,是难以理解的,然而目前的科学界,却给出了一个答案。众所周知,物质皆有“原子”构成,如细分下去还有“夸克”,但夸克再细分下去,就进入“无”的空间,也就是宗教界所指的“灵魂”。“超弦理论”由此而生,虽目前的科学仪器检测不到弦的存在,但以科学辩证的方式推理出——“物质,只是假象,是弦的震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灵魂生出物质。 诚然,世间万物皆有“原子”构成,所以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是有无数“灵魂”伴随左右,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如我们的肉身,是无数“原子”构成,就有无数“灵魂”与我们同在,但他们的“灵魂”特质接近于“道”,就如山河大地一般,只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支配我们的行为。因此,《杂阿含经》记载,佛陀一日开示,以手抓土地之土说:“有形有相可见的众生,如同指甲上的泥土这么少;形相极其微细的,或者无法看到的,如大地之土那么多。”佛陀用指甲之土比喻,人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 另外,早年“内观禅修”,禅修的最高境界,就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也暗合“超弦理论”的正确性。“内观禅修”法门,是以感受契入诸法实相。当我们内心足够宁静,深入禅定状态时,只用“静观”,即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从而清除身心的一切不良习性。此种禅修方法,是南传佛教“止观双修”的一种,偏重于禅坐的解脱道方法,而非北传佛教,注重入世的菩萨道精神。 其次,有是无的显现,无是道所生,是“道生万物”的过程。有与无,在《道德经》里面出现多次,本人归整之后,发现解释大概可以分为三种:1,第一章的“同出而异名”,指“道”的两种状态;2,第二章的“有无相生”,指有与无相互依存,是物质现象的对比;3,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指“道生万物”的过程。 最后,从上述解读之中,可以得到以下观点:科学的进步,一直是对佛法的验证。 执智 2018.12.06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翻阅去年总结的“《道德经》要点简述”,发觉今年年初重新梳理时,把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句重新修改,以第一章“有与无,同出而异名”为契入点,但现在看来,修改的并不圆满,还是以“道生万物”契入符合原文。因此,理解此章,要结合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四十章的“无生万物”,是建立在四十二章的“道生万物”的理论之下的。 有关上述一段话,牵扯到《道德经》其中几章对“有与无”不同之处的辩证,普通人难以理解,并且兴趣不大。倘若今天探讨的话题,改成“灵魂与物质的关系”,相信阅读者的兴趣瞬间就提升了。当然,这个话题牵扯的范围太广,极其容易引起争议。因此,此篇文章,仅以个人见解,从实修、实证与逻辑思辨的方式,逐步推演这一问题,而不探讨有关宗教信仰的对错。 在谈论“灵魂与物质”时,之所以从《道德经》开始,就在于这段经文,可以简单、明了的排列一套公式,用以解释这些复杂的问题。下面,就用《道德经》里面三个词组,来定义它们之间的联系。如“道生万物”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里面,抽出“道、无、有”,排列出“道生出无,无生出有”。 在“道——无——有”的关系之中,道,代表宗教界的“神”,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无“贪嗔痴”的状态,而神生出灵魂;无,代表灵魂,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灵魂生出物质;有,代表物质,是有形有相的状态(无的显现),也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物质生出万物(如原子的因缘和合产生万物)。因此,以宗教界的关系排列,可以总结出“神——灵魂——物质”的关系步骤。 道、无、有三者,皆有固定的运行规律,以前在谈论“本心的运行规律”时,总结出几种模式,同样适用此三者。道,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模式运行,而“正心、正念”是无贪嗔痴的状态,是本心的异名;无,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而“妄心、妄念”是有贪嗔痴的状态;有,也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是无的显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修行者举例。有,相当于修行者的肉身;无,相当于修行者的灵魂,道,相当于修行者成为解脱者。当然,修行者的肉身,是修行者“灵魂”的载体,是由物质组成,是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的。 在宗教界中,“神生出灵魂”容易理解,如同“道生出无”的过程,是由“贪嗔痴”决定的。但有人会问,为什么“灵魂可以生出物质”呢?这个问题在哲学思辨里面,是难以理解的,然而目前的科学界,却给出了一个答案。众所周知,物质皆有“原子”构成,如细分下去还有“夸克”,但夸克再细分下去,就进入“无”的空间,也就是宗教界所指的“灵魂”。“超弦理论”由此而生,虽目前的科学仪器检测不到弦的存在,但以科学辩证的方式推理出——“物质,只是假象,是弦的震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灵魂生出物质。 诚然,世间万物皆有“原子”构成,所以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是有无数“灵魂”伴随左右,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如我们的肉身,是无数“原子”构成,就有无数“灵魂”与我们同在,但他们的“灵魂”特质接近于“道”,就如山河大地一般,只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支配我们的行为。因此,《杂阿含经》记载,佛陀一日开示,以手抓土地之土说:“有形有相可见的众生,如同指甲上的泥土这么少;形相极其微细的,或者无法看到的,如大地之土那么多。”佛陀用指甲之土比喻,人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 另外,早年“内观禅修”,禅修的最高境界,就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也暗合“超弦理论”的正确性。“内观禅修”法门,是以感受契入诸法实相。当我们内心足够宁静,深入禅定状态时,只用“静观”,即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从而清除身心的一切不良习性。此种禅修方法,是南传佛教“止观双修”的一种,偏重于禅坐的解脱道方法,而非北传佛教,注重入世的菩萨道精神。 其次,有是无的显现,无是道所生,是“道生万物”的过程。有与无,在《道德经》里面出现多次,本人归整之后,发现解释大概可以分为三种:1,第一章的“同出而异名”,指“道”的两种状态;2,第二章的“有无相生”,指有与无相互依存,是物质现象的对比;3,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指“道生万物”的过程。 最后,从上述解读之中,可以得到以下观点:科学的进步,一直是对佛法的验证。 执智 2018.12.06
12.生活禅修证注解.老子与止观修行(2018.11.09) 生活禅修证注解 ——老子与止观修行 自古解注《道德经》者众多,理解思路千差万别,但提及修行核心,绝大多数解注者一致认同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是其核心。有关此点,本人也是认同的,但如果可以加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更加圆满了。 对于修行之法,佛教法门众多,但细数总结,无非就是“修止与修观”两大类,阿含经更以“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做出总结。此处之所以提及佛教的“止观修行”,就在于止观之法能详细的剖析《道德经》的修行核心。如“致虚极,守静笃”,是偏重讲述“修止”的方法;“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偏重讲述“修观”的方法。 修止得定,而禅定的最高境界是“灭尽定”,即无任何念头出现,一切境界消失。此时,就到达了“虚无”的极致,这就是“致虚极”的理解思路。倘若我们有过修习禅定的经历,就能理解“禅定”的层级越高,内心的清静感就越明显,因此,到达“致虚极”的境界,就能守护清静心始终不变。当然,只有内心清静,才能运用观禅,明觉到每一个念头,并清除“善与恶”之念,从而进入“灭尽定”,接而反观大自然开悟见法。 修观发慧,是开悟见法的重中之重,也是下面探讨的重点。佛教四念处修行的“身、受、心、法”,就是以次第步骤的方式,逐渐了悟宇宙实相的方法,而“观法”的前提,必须到达“灭尽定”。修行者进入“灭尽定”的前提,是经历了“四禅八定”,而“第七定与第八定”,只有“三果与四果阿罗汉”方能进入。虽“三果阿罗汉”已经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无明”未破,还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然而此时的禅定能力足够进入“灭尽定”。 破除“无明”而悟道的方式,是了悟“无常与无我”,但前提是必须到“三果阿罗汉”。只因“三果阿罗汉”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不善不恶”的“我执”没有破除。“不善不恶”即无明,在通过修行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之后,只用明白“无常”之理,即可当下破除“不善不恶”的“我执”,从而彻悟“无我”,直入涅磐。这是典型的渐悟之法,也是“修习于止,终成于观”的理解思路。如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就是先在“灭尽定”的境界,随之出定时,顿悟到明星与宇宙万物,是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以“无常”的方式运作,从而破除“无明”,到达“无我”而开悟。 结合上述解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经文含义,即:万物从生到死的相互运作生长,我反复的观察着。其中,万物从生到死即“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相互运作生长即因缘和合的“缘起”,反复观察即清除“贪嗔痴”到达“无我”。但同样,理悟“无我”,必须到达“灭尽定”的境界,先清除“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才有可能通过“无常”破除“不善不恶”(无明),彻底到达“无我”之境。 观察法界大自然的前提,必须入“灭尽定”,然后通过“身受心法”的次第过程,逐步破除“净乐常我”的“我执”。渐悟修行的核心,是先清除内心二元对立的“我执”,随之观法,以“无常”破除“无明”,最终到达“无我”,方能开悟见法。因此,南传佛教经典与道德经,对开悟的阐述,始终是以探讨法界大自然为主,这是因其佛陀与老子,皆是到达“灭尽定”,再观大自然开悟的。但对普通人来说,没有到达“灭尽定”的境界,一直在知见上绕,是根本无法体悟“无我”的真谛的。无法体悟“无我”,却妄谈法界大自然,就进入了“心外求法皆为外道”的层级。 因此,想理解“道德经”,必须要有实修为基础。如果没有任何实修基础,是不可能理解道德经的。即便有一定的实修基础,但没有亲身体会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去探讨法界实相,也是在知见里面绕。对于普通人来说,去研究知见没有丝毫意义,是在“为学日益”。知见越多,贪嗔痴越多,反而离道越远。 诚然,禅宗的“顿悟”法门,为体悟法界大自然开辟了一条新路,从“一念”契入“三法印”,剖析“无我”的深意。如善,来自自己的贪爱,是随顺当下的一念;如恶,来自自己的嗔恨,是违逆当下的一念;如不善不恶,来自自己的痴愚,是不顺不逆当下的一念。这些念头皆有“贪嗔痴”的“我执”包裹,本质是“无我”的,是在“生住异灭”的“无常”之中变化的,接而反观大自然,发现宇宙万物,皆是此种运行模式。 另外,本人在过往解释“止观双修”时,很少探讨四念处的“身受心法”,大多以四念处契入当下一念为探讨的核心,因其这是禅宗顿悟的要点。但在渐悟修行中,明觉“身受心法”的过程,不仅仅是在修行观禅,同样是修行止禅。如我们专注在“行住坐卧”时,内心的妄念极少(如同修习止禅,使内心专注在所修法门,无其他念头),此时,同样有修止的功效,这就是“修习观己,亦成于止”的理解思路。 其次,三果阿罗汉到达“灭尽定”,已经清除“善与恶”的二元对立,但清除的过程是需要“止观双修”的,而单一的“止禅”,是不可能证果的。破除痴愚(无明)的唯一方法,就是了悟“无常”与“无我”,但对渐悟修行者来说,不能进入“灭尽定”,就不可能对“二元对立”有所了悟,更不可能了悟“无明”是“我执”,尚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也不可能体证“万物一体”。 最后,对于普通人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以便清除身心内在的贪嗔痴,能够使自己身心愉悦,并对生活有益,接而可以通过实证顿悟见法,才是人生之本。有关经论的研究与解读,那是专家、学者要做的事,与普通人的生活关联不大。 执智 2018.11.09
12.生活禅修证注解.老子与止观修行(2018.11.09) 生活禅修证注解 ——老子与止观修行 自古解注《道德经》者众多,理解思路千差万别,但提及修行核心,绝大多数解注者一致认同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是其核心。有关此点,本人也是认同的,但如果可以加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更加圆满了。 对于修行之法,佛教法门众多,但细数总结,无非就是“修止与修观”两大类,阿含经更以“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做出总结。此处之所以提及佛教的“止观修行”,就在于止观之法能详细的剖析《道德经》的修行核心。如“致虚极,守静笃”,是偏重讲述“修止”的方法;“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偏重讲述“修观”的方法。 修止得定,而禅定的最高境界是“灭尽定”,即无任何念头出现,一切境界消失。此时,就到达了“虚无”的极致,这就是“致虚极”的理解思路。倘若我们有过修习禅定的经历,就能理解“禅定”的层级越高,内心的清静感就越明显,因此,到达“致虚极”的境界,就能守护清静心始终不变。当然,只有内心清静,才能运用观禅,明觉到每一个念头,并清除“善与恶”之念,从而进入“灭尽定”,接而反观大自然开悟见法。 修观发慧,是开悟见法的重中之重,也是下面探讨的重点。佛教四念处修行的“身、受、心、法”,就是以次第步骤的方式,逐渐了悟宇宙实相的方法,而“观法”的前提,必须到达“灭尽定”。修行者进入“灭尽定”的前提,是经历了“四禅八定”,而“第七定与第八定”,只有“三果与四果阿罗汉”方能进入。虽“三果阿罗汉”已经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无明”未破,还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然而此时的禅定能力足够进入“灭尽定”。 破除“无明”而悟道的方式,是了悟“无常与无我”,但前提是必须到“三果阿罗汉”。只因“三果阿罗汉”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不善不恶”的“我执”没有破除。“不善不恶”即无明,在通过修行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之后,只用明白“无常”之理,即可当下破除“不善不恶”的“我执”,从而彻悟“无我”,直入涅磐。这是典型的渐悟之法,也是“修习于止,终成于观”的理解思路。如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就是先在“灭尽定”的境界,随之出定时,顿悟到明星与宇宙万物,是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以“无常”的方式运作,从而破除“无明”,到达“无我”而开悟。 结合上述解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经文含义,即:万物从生到死的相互运作生长,我反复的观察着。其中,万物从生到死即“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相互运作生长即因缘和合的“缘起”,反复观察即清除“贪嗔痴”到达“无我”。但同样,理悟“无我”,必须到达“灭尽定”的境界,先清除“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才有可能通过“无常”破除“不善不恶”(无明),彻底到达“无我”之境。 观察法界大自然的前提,必须入“灭尽定”,然后通过“身受心法”的次第过程,逐步破除“净乐常我”的“我执”。渐悟修行的核心,是先清除内心二元对立的“我执”,随之观法,以“无常”破除“无明”,最终到达“无我”,方能开悟见法。因此,南传佛教经典与道德经,对开悟的阐述,始终是以探讨法界大自然为主,这是因其佛陀与老子,皆是到达“灭尽定”,再观大自然开悟的。但对普通人来说,没有到达“灭尽定”的境界,一直在知见上绕,是根本无法体悟“无我”的真谛的。无法体悟“无我”,却妄谈法界大自然,就进入了“心外求法皆为外道”的层级。 因此,想理解“道德经”,必须要有实修为基础。如果没有任何实修基础,是不可能理解道德经的。即便有一定的实修基础,但没有亲身体会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去探讨法界实相,也是在知见里面绕。对于普通人来说,去研究知见没有丝毫意义,是在“为学日益”。知见越多,贪嗔痴越多,反而离道越远。 诚然,禅宗的“顿悟”法门,为体悟法界大自然开辟了一条新路,从“一念”契入“三法印”,剖析“无我”的深意。如善,来自自己的贪爱,是随顺当下的一念;如恶,来自自己的嗔恨,是违逆当下的一念;如不善不恶,来自自己的痴愚,是不顺不逆当下的一念。这些念头皆有“贪嗔痴”的“我执”包裹,本质是“无我”的,是在“生住异灭”的“无常”之中变化的,接而反观大自然,发现宇宙万物,皆是此种运行模式。 另外,本人在过往解释“止观双修”时,很少探讨四念处的“身受心法”,大多以四念处契入当下一念为探讨的核心,因其这是禅宗顿悟的要点。但在渐悟修行中,明觉“身受心法”的过程,不仅仅是在修行观禅,同样是修行止禅。如我们专注在“行住坐卧”时,内心的妄念极少(如同修习止禅,使内心专注在所修法门,无其他念头),此时,同样有修止的功效,这就是“修习观己,亦成于止”的理解思路。 其次,三果阿罗汉到达“灭尽定”,已经清除“善与恶”的二元对立,但清除的过程是需要“止观双修”的,而单一的“止禅”,是不可能证果的。破除痴愚(无明)的唯一方法,就是了悟“无常”与“无我”,但对渐悟修行者来说,不能进入“灭尽定”,就不可能对“二元对立”有所了悟,更不可能了悟“无明”是“我执”,尚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也不可能体证“万物一体”。 最后,对于普通人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以便清除身心内在的贪嗔痴,能够使自己身心愉悦,并对生活有益,接而可以通过实证顿悟见法,才是人生之本。有关经论的研究与解读,那是专家、学者要做的事,与普通人的生活关联不大。 执智 2018.11.09
12.生活禅修证注解.老子与止观修行(2018.11.09) 生活禅修证注解 ——老子与止观修行 自古解注《道德经》者众多,理解思路千差万别,但提及修行核心,绝大多数解注者一致认同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是其核心。有关此点,本人也是认同的,但如果可以加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更加圆满了。 对于修行之法,佛教法门众多,但细数总结,无非就是“修止与修观”两大类,阿含经更以“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做出总结。此处之所以提及佛教的“止观修行”,就在于止观之法能详细的剖析《道德经》的修行核心。如“致虚极,守静笃”,是偏重讲述“修止”的方法;“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偏重讲述“修观”的方法。 修止得定,而禅定的最高境界是“灭尽定”,即无任何念头出现,一切境界消失。此时,就到达了“虚无”的极致,这就是“致虚极”的理解思路。倘若我们有过修习禅定的经历,就能理解“禅定”的层级越高,内心的清静感就越明显,因此,到达“致虚极”的境界,就能守护清静心始终不变。当然,只有内心清静,才能运用观禅,明觉到每一个念头,并清除“善与恶”之念,从而进入“灭尽定”,接而反观大自然开悟见法。 修观发慧,是开悟见法的重中之重,也是下面探讨的重点。佛教四念处修行的“身、受、心、法”,就是以次第步骤的方式,逐渐了悟宇宙实相的方法,而“观法”的前提,必须到达“灭尽定”。修行者进入“灭尽定”的前提,是经历了“四禅八定”,而“第七定与第八定”,只有“三果与四果阿罗汉”方能进入。虽“三果阿罗汉”已经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无明”未破,还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然而此时的禅定能力足够进入“灭尽定”。 破除“无明”而悟道的方式,是了悟“无常与无我”,但前提是必须到“三果阿罗汉”。只因“三果阿罗汉”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不善不恶”的“我执”没有破除。“不善不恶”即无明,在通过修行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之后,只用明白“无常”之理,即可当下破除“不善不恶”的“我执”,从而彻悟“无我”,直入涅磐。这是典型的渐悟之法,也是“修习于止,终成于观”的理解思路。如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就是先在“灭尽定”的境界,随之出定时,顿悟到明星与宇宙万物,是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以“无常”的方式运作,从而破除“无明”,到达“无我”而开悟。 结合上述解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经文含义,即:万物从生到死的相互运作生长,我反复的观察着。其中,万物从生到死即“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相互运作生长即因缘和合的“缘起”,反复观察即清除“贪嗔痴”到达“无我”。但同样,理悟“无我”,必须到达“灭尽定”的境界,先清除“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才有可能通过“无常”破除“不善不恶”(无明),彻底到达“无我”之境。 观察法界大自然的前提,必须入“灭尽定”,然后通过“身受心法”的次第过程,逐步破除“净乐常我”的“我执”。渐悟修行的核心,是先清除内心二元对立的“我执”,随之观法,以“无常”破除“无明”,最终到达“无我”,方能开悟见法。因此,南传佛教经典与道德经,对开悟的阐述,始终是以探讨法界大自然为主,这是因其佛陀与老子,皆是到达“灭尽定”,再观大自然开悟的。但对普通人来说,没有到达“灭尽定”的境界,一直在知见上绕,是根本无法体悟“无我”的真谛的。无法体悟“无我”,却妄谈法界大自然,就进入了“心外求法皆为外道”的层级。 因此,想理解“道德经”,必须要有实修为基础。如果没有任何实修基础,是不可能理解道德经的。即便有一定的实修基础,但没有亲身体会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去探讨法界实相,也是在知见里面绕。对于普通人来说,去研究知见没有丝毫意义,是在“为学日益”。知见越多,贪嗔痴越多,反而离道越远。 诚然,禅宗的“顿悟”法门,为体悟法界大自然开辟了一条新路,从“一念”契入“三法印”,剖析“无我”的深意。如善,来自自己的贪爱,是随顺当下的一念;如恶,来自自己的嗔恨,是违逆当下的一念;如不善不恶,来自自己的痴愚,是不顺不逆当下的一念。这些念头皆有“贪嗔痴”的“我执”包裹,本质是“无我”的,是在“生住异灭”的“无常”之中变化的,接而反观大自然,发现宇宙万物,皆是此种运行模式。 另外,本人在过往解释“止观双修”时,很少探讨四念处的“身受心法”,大多以四念处契入当下一念为探讨的核心,因其这是禅宗顿悟的要点。但在渐悟修行中,明觉“身受心法”的过程,不仅仅是在修行观禅,同样是修行止禅。如我们专注在“行住坐卧”时,内心的妄念极少(如同修习止禅,使内心专注在所修法门,无其他念头),此时,同样有修止的功效,这就是“修习观己,亦成于止”的理解思路。 其次,三果阿罗汉到达“灭尽定”,已经清除“善与恶”的二元对立,但清除的过程是需要“止观双修”的,而单一的“止禅”,是不可能证果的。破除痴愚(无明)的唯一方法,就是了悟“无常”与“无我”,但对渐悟修行者来说,不能进入“灭尽定”,就不可能对“二元对立”有所了悟,更不可能了悟“无明”是“我执”,尚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也不可能体证“万物一体”。 最后,对于普通人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以便清除身心内在的贪嗔痴,能够使自己身心愉悦,并对生活有益,接而可以通过实证顿悟见法,才是人生之本。有关经论的研究与解读,那是专家、学者要做的事,与普通人的生活关联不大。 执智 2018.11.09
12.生活禅修证注解.老子与止观修行(2018.11.06) 生活禅修证注解 ——老子与止观修行 自古解注《道德经》者众多,理解思路千差万别,但提及修行核心,绝大多数解注者一致认同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是其核心。有关此点,本人也是认同的,但如果可以加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更加圆满了。 对于修行之法,佛教法门众多,但细数总结,无非就是“修止与修观”两大类,阿含经更以“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做出总结。此处之所以提及佛教的“止观修行”,就在于止观之法能详细的剖析《道德经》的修行核心。如“致虚极,守静笃”,是偏重讲述“修止”的方法;“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偏重讲述“修观”的方法。 修止得定,而禅定的最高境界是“灭尽定”,即无任何念头出现,一切境界消失。此时,就到达了“虚无”的极致,这就是“致虚极”的理解思路。倘若我们有过修习禅定的经历,就能理解“禅定”的层级越高,内心的清静感就越明显,因此,到达“致虚极”的境界,就能守护清静心始终不变。 修观发慧,是开悟见法的重中之重,也是下面探讨的重点。佛教四念处修行的“身、受、心、法”,就是以次第步骤的方式,逐渐了悟宇宙实相的方法,而“观法”的前提,必须到达“灭尽定”。修行者进入“灭尽定”的前提,是经历了“四禅八定”,而“第七定与第八定”,只有“三果与四果阿罗汉”方能进入。虽“三果阿罗汉”已经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无明”未破,还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然而此时的禅定能力足够进入“灭尽定”。 破除“无明”而悟道的方式,是了悟“无常与无我”,但前提是必须到“三果阿罗汉”。只因“三果阿罗汉”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不善不恶”的“我执”没有破除。“不善不恶”即无明,在通过修行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之后,只用明白“无常”之理,即可当下破除“不善不恶”的“我执”,从而彻悟“无我”,直入涅磐。这是典型的渐悟之法,也是“修习于止,终成于观”的理解思路。如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就是在“灭尽定”的境界,顿悟到明星与宇宙万物,是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以“无常”的方式运作,从而破除“无明”,到达“无我”而开悟。 结合上述解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经文含义,即:万物从生到死的相互运作生长,我反复的观察着。其中,万物从生到死即“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相互运作生长即因缘和合的“缘起”,反复观察即清除“贪嗔痴”到达“无我”。但同样,理悟“无我”,必须到达“三果阿罗汉”的境界,先破除“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才有可能通过“无常”破除“不善不恶”,彻底到达“无我”之境。 观察法界大自然的前提,必须入“灭尽定”,然后通过“身受心法”的次第过程,逐步破除“净乐常我”的“我执”。渐悟修行的核心,是先清除内心二元对立的“我执”,随之观法,以“无常”破除“无明”,最终到达“无我”,方能开悟见法。因此,南传佛教经典与道德经,对开悟的阐述,始终是以探讨法界大自然为主,这是因其佛陀与老子,皆是到达“灭尽定”,再观大自然开悟的。但对普通人来说,没有到达“灭尽定”的境界,一直在知见上绕,是根本无法体悟“无我”的真谛的。无法体悟“无我”,却妄谈法界大自然,就进入了“心外求法皆为外道”的层级。 因此,想理解“道德经”,必须要有实修为基础。如果没有任何实修基础,是不可能理解道德经的。即便有一定的实修基础,但没有亲身体会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去探讨法界实相,也是在知见里面绕。对于普通人来说,去研究知见没有丝毫意义,是在“为学日益”。知见越多,贪嗔痴越多,反而离道越远。 诚然,禅宗的“顿悟”法门,为体悟法界大自然开辟了一条新路,从“一念”契入“三法印”,剖析“无我”的深意。如善,来自自己的贪爱,是随顺当下的一念;如恶,来自自己的嗔恨,是违逆当下的一念;如不善不恶,来自自己的痴愚,是不顺不逆当下的一念。这些念头皆有“贪嗔痴”的“我执”包裹,本质是“无我”的,是在“生住异灭”的“无常”之中变化的,接而反观大自然,发现宇宙万物,皆是此种运行模式。 另外,本人在过往解释“止观双修”时,很少探讨四念处的“身受心法”,大多以四念处契入当下一念为探讨的核心,因其这是禅宗顿悟的要点。但在渐悟修行中,明觉“身受心法”的过程,不仅仅是在修行观禅,同样是修行止禅。如我们专注在“行住坐卧”时,内心的妄念极少(如同修习止禅,使内心专注在所修法门,无其他念头),此时,同样有修止的功效,这就是“修习观己,亦成于止”的理解思路。 最后,对于普通人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以便清除身心内在的贪嗔痴,能够使自己身心愉悦,并对生活有益,接而可以通过实证顿悟见法,才是人生之本。有关经论的研究与解读,那是专家、学者要做的事,与普通人的生活关联不大。 执智 2018.11.06
12.生活禅修证注解.老子与止观修行(2018.11.06) 生活禅修证注解 ——老子与止观修行 自古解注《道德经》者众多,理解思路千差万别,但提及修行核心,绝大多数解注者一致认同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是其核心。有关此点,本人也是认同的,但如果可以加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更加圆满了。 对于修行之法,佛教法门众多,但细数总结,无非就是“修止与修观”两大类,阿含经更以“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做出总结。此处之所以提及佛教的“止观修行”,就在于止观之法能详细的剖析《道德经》的修行核心。如“致虚极,守静笃”,是偏重讲述“修止”的方法;“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偏重讲述“修观”的方法。 修止得定,而禅定的最高境界是“灭尽定”,即无任何念头出现,一切境界消失。此时,就到达了“虚无”的极致,这就是“致虚极”的理解思路。倘若我们有过修习禅定的经历,就能理解“禅定”的层级越高,内心的清静感就越明显,因此,到达“致虚极”的境界,就能守护清静心始终不变。 修观发慧,是开悟见法的重中之重,也是下面探讨的重点。佛教四念处修行的“身、受、心、法”,就是以次第步骤的方式,逐渐了悟宇宙实相的方法,而“观法”的前提,必须到达“灭尽定”。修行者进入“灭尽定”的前提,是经历了“四禅八定”,而“第七定与第八定”,只有“三果与四果阿罗汉”方能进入。虽“三果阿罗汉”已经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无明”未破,还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然而此时的禅定能力足够进入“灭尽定”。 破除“无明”而悟道的方式,是了悟“无常与无我”,但前提是必须到“三果阿罗汉”。只因“三果阿罗汉”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但尚有“不善不恶”的“我执”没有破除。“不善不恶”即无明,在通过修行清除“善与恶”的“我执”之后,只用明白“无常”之理,即可当下破除“不善不恶”的“我执”,从而彻悟“无我”,直入涅磐。这是典型的渐悟之法,也是“修习于止,终成于观”的理解思路。如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就是在“灭尽定”的境界,顿悟到明星与宇宙万物,是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以“无常”的方式运作,从而破除“无明”,到达“无我”而开悟。 结合上述解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经文含义,即:万物从生到死的相互运作生长,我反复的观察着。其中,万物从生到死即“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相互运作生长即因缘和合的“缘起”,反复观察即清除“贪嗔痴”到达“无我”。但同样,理悟“无我”,必须到达“三果阿罗汉”的境界,先破除“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才有可能通过“无常”破除“不善不恶”,彻底到达“无我”之境。 观察法界大自然的前提,必须入“灭尽定”,然后通过“身受心法”的次第过程,逐步破除“净乐常我”的“我执”。渐悟修行的核心,是先清除内心二元对立的“我执”,随之观法,以“无常”破除“无明”,最终到达“无我”,方能开悟见法。因此,南传佛教经典与道德经,对开悟的阐述,始终是以探讨法界大自然为主,这是因其佛陀与老子,皆是到达“灭尽定”,再观大自然开悟的。但对普通人来说,没有到达“灭尽定”的境界,一直在知见上绕,是根本无法体悟“无我”的真谛的。无法体悟“无我”,却妄谈法界大自然,就进入了“心外求法皆为外道”的层级。 因此,想理解“道德经”,必须要有实修为基础。如果没有任何实修基础,是不可能理解道德经的。即便有一定的实修基础,但没有亲身体会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去探讨法界实相,也是在知见里面绕。对于普通人来说,去研究知见没有丝毫意义,是在“为学日益”。知见越多,贪嗔痴越多,反而离道越远。 诚然,禅宗的“顿悟”法门,为体悟法界大自然开辟了一条新路,从“一念”契入“三法印”,剖析“无我”的深意。如善,来自自己的贪爱,是随顺当下的一念;如恶,来自自己的嗔恨,是违逆当下的一念;如不善不恶,来自自己的痴愚,是不顺不逆当下的一念。这些念头皆有“贪嗔痴”的“我执”包裹,本质是“无我”的,是在“生住异灭”的“无常”之中变化的,接而反观大自然,发现宇宙万物,皆是此种运行模式。 另外,本人在过往解释“止观双修”时,很少探讨四念处的“身受心法”,大多以四念处契入当下一念为探讨的核心,因其这是禅宗顿悟的要点。但在渐悟修行中,明觉“身受心法”的过程,不仅仅是在修行观禅,同样是修行止禅。如我们专注在“行住坐卧”时,内心的妄念极少(如同修习止禅,使内心专注在所修法门,无其他念头),此时,同样有修止的功效,这就是“修习观己,亦成于止”的理解思路。 最后,对于普通人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以便清除身心内在的贪嗔痴,能够使自己身心愉悦,并对生活有益,接而可以通过实证顿悟见法,才是人生之本。有关经论的研究与解读,那是专家、学者要做的事,与普通人的生活关联不大。 执智 2018.11.06
21.生活禅.开悟的步骤(2018.10.26) 生活禅 ——开悟的步骤 在过往理论中,对“开悟”的见解,阐述过不只一次。从早年归整出的“觉到心念、悟到不住念”,到去年总结的“慧解脱次第”,再到“实证的次第”,使理论不断完善的同时,也略显繁杂,而且对核心的探讨不够简单明了。今日之所以重提“开悟”,就在于要把核心梳理出来。 “止观之法门,明觉到心念,悟到不住念,无我见涅磐。”此四句偈语,是本人对实修、实证的总结,并把止观双修、四念处、三法印等融入其中,使普通人与修行者,能快速的搞懂万物实相与修行核心。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剖析这四句话的含义。 1.止观之法门 止观修行的目的,是观察到当下的一念,而从一念契入“道”,为禅宗顿悟之法的特点。修止,不是为了深入四禅八定,而是为了获得定力(意志力)与清静心,只要能在历缘对境时,通过身、受、心、法等修观法门,观察到念头即可。虽深入四禅八定,可以更好的捕捉到念头,但生活在世间的普通人,很少有时间精进的禅坐修止。因此,可以用“静态修止、动态修观”的方式,使普通人在历缘对境的红尘生活中,快速远离烦恼,甚至当下顿悟。 未悟道之前,精进的止观修行,虽能清除内心的“善与恶”之念,但“无明”未破,没有开悟,尚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性。破除“无明”的唯一办法,就是明了“无常与无我”的含义,而领悟“无常与无我”,是进入涅磐的关键。如念头升起时,无任何“善与恶”的分别,并不一定是“与道合一”,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无明”,这就是另外三句偈语将要探讨的问题。(注:贪爱引起“善念”,嗔恨引起“恶念”,痴愚引起“无明”。) 在悟道之后,不必借助“止观修行”之法,直入“涅磐”的修行者,必须有“四禅八定”的禅定功夫。如佛陀当初历经苦修,理悟之后直入涅磐。这是因其佛陀在开悟之前,已经清除内心的“善与恶”之念,到达“三果阿罗汉”的境界,但“无明”未破。对于普通修行者,理悟之后,虽“无明”已破,但“贪爱与嗔恨”尚存,所以还要借助止观修行清除,才能与道合一,进入涅磐。 2.明觉到心念 “明觉到心念”的过程,是需要“止观双修”辅助的,而修止是针对心的修行,修观是针对念头的修行。修止到一定程度,清静心出现时,即可运用观禅,觉知到“念头由心所生”,更能明了念头支配每个人的行为。 普通人的“心”,是有贪嗔痴的,而生出的“念头”也是有贪嗔痴的。当运用止观双修,清除“念头”的贪嗔痴时,“心”的贪嗔痴随之清除,即见本心。以前用赤子(刚出生的婴儿)做过解释。赤子之心接近本心,然而赤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本心被贪嗔痴慢慢包裹,成为“心”,随之历缘对境时,含有贪嗔痴的念头从心而生。因此,众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是以“本心——心——念头”的方式运行,接而体现在行为上面。 通过观禅,在明觉“四念处”的过程中,会发现身、受、心、法等,不是永恒存在的,皆有“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在观察法界万物时,不仅是明觉到修行者心念的手段,更为明了万物在历缘对境时,同样是经过因缘和合的过程,以“本心——心——念头”的方式运行,接而体现在行为上面。如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历缘对境时,看到同一件事情,内心的贪嗔痴不同,造就了行为方式的不同。 3. 悟到不住念 修止能够获得清静心,更重要的是定力,也就是强大的意志力。当拥有强大的意志力之后,历缘对境时,念头升起的当下,就能用清静心“觉照”念头,使之不随境转,这就是俗称的“善护念”。当明了普通人的念头,是被“贪嗔痴”包裹的状态,而“不随境转”的前提,就是清除贪嗔痴,成为解脱者。不住念,即不执着念头,是“无我”的异名。当然,执着由“贪嗔痴”引起,清除贪嗔痴,即到“无我”的状态。 通过观禅,在明觉“四念处”的过程中,会发现我们对身、受、心、法等,是含有“贪嗔痴”的“我执”,清除“我执”到达“无我”后,即可与身、受、心、法等融为一体。因此,普通人的心与念头是有贪嗔痴的,俗称“妄心与妄念”;解脱者的心与念头是无贪嗔痴的,俗称“正心与正念”。由此可见,普通人历缘对境,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方式运行,而解脱者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方式运行。此处关键,正心与正念是无贪嗔痴的状态,是“本心”的异名。 当彻悟“无我”,接而反观法界万物,即能理解万物的“本心”相同,皆有不同的“贪嗔痴”包裹。如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植物之间(目前科学证明植物有觉受)等等,当然,山河大地也有固定的运行规律,但以目前的科学不能检测到其思维罢了。而明了万物“本心”相同,即可明了“万物一体”。诚然,人与人、动物、植物等等,之所以身体、环境、经历等等不同,就牵扯到宗教界的“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 4. 无我见涅磐 涅磐寂静,即修行者与道合一,解脱生死与烦恼,并明了世间万物本来存在,净土在人间。对于开悟者来说,无常与无我,是契入涅磐的关键,而破除“无明”,也需要了悟“无常与无我”的含义。 佛教以“人生八苦”,详细剖析了苦(烦恼)产生的原因,而禅宗开辟了一条新路,从当下一念契入,简单明了的探讨“苦”因。如违逆当下一念产生苦、随顺当下一念产生乐、不逆不顺当下一念产生不苦不乐,这些“苦、乐、不苦不乐”,皆有我们根深蒂固的“贪嗔痴”引起(贪引起乐,嗔引起苦,痴引起不苦不乐),而“乐与不苦不乐”,也是产生“苦”的因。当修行者,用“止观双修”清除贪嗔痴,就彻底解脱生死与烦恼,即进入宗教界的天堂。 以“无我”之心反观法界,即与道合一,明了世间万物本来存在,净土在人间。当我们了悟解脱者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模式运行,接而影响行为,从而知行合一,就进入解脱自在的涅磐。解脱者历缘对境,在因缘和合的状态下,虽不再造因,但还有往昔所造之因,当下必须承受之果。只不过解脱者超越二元对立,了悟世间万事万物是有“生住异灭”的“无常”规律,懂得六根接触六尘皆有因缘所致,从而不再执着,以“无我”之心看待,即破除无明,明了“净土在人间”,进入“与道合一”之境。 以上四步,是本人对禅宗“开悟”的梳理。禅宗之所以称为顿悟法门,就在于通过“一念”契入涅磐,而非经过四禅八定的次第修行契入涅磐。念头有接收与传送的功能,是普通人二元对立的显现。如品尝食物,当下一念接收到酸甜苦辣的感觉后,就会出现或善或恶的习性反应,然后经过心的加工处理,产生下一念。念头由心所生,倘若深入禅定,即便当下有人砍伤身体,念头不会升起,也不会有二元对立的显现,更不会有任何感受。因此,禅宗说“坐禅岂能成佛”,就是指深入禅定时没有念头出现,不能开悟见法,而“本心——心——念头”之间的运转速度是极快的,无禅定不能觉察。 另外,“因果律”是“无常与无我”法印的要点,倘若没有因缘和合,“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也无从谈起。如“本心——妄心——妄念”,接而影响行为的过程,是普通人历缘对境时,“贪嗔痴”的种子(因),在接触法界万物时(缘),使得“贪嗔痴”生根发芽显露出来(果),而当下的果又成为因。当然,法界万物,是在“生住异灭”的因缘和合之中无常变化的,而他们的本性是“无我”的状态。解脱者历缘对境时,深知“无常”之理,到达“无我”之境,不论遇到何种境界(如生离死别等),皆会随缘而安,内心充满安详自在。 最后,言语道断、一说即错,上述对“开悟”的见解,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对实修、实证的开悟步骤做出梳理,而对于解脱者来说,一切语言、文字的描述,皆是“二元对立”的显现。 执智 2018.10.26
21.生活禅.开悟的步骤(2018.10.26) 生活禅 ——开悟的步骤 在过往理论中,对“开悟”的见解,阐述过不只一次。从早年归整出的“觉到心念、悟到不住念”,到去年总结的“慧解脱次第”,再到“实证的次第”,使理论不断完善的同时,也略显繁杂,而且对核心的探讨不够简单明了。今日之所以重提“开悟”,就在于要把核心梳理出来。 “止观之法门,明觉到心念,悟到不住念,无我见涅磐。”此四句偈语,是本人对实修、实证的总结,并把止观双修、四念处、三法印等融入其中,使普通人与修行者,能快速的搞懂万物实相与修行核心。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剖析这四句话的含义。 1.止观之法门 止观修行的目的,是观察到当下的一念,而从一念契入“道”,为禅宗顿悟之法的特点。修止,不是为了深入四禅八定,而是为了获得定力(意志力)与清静心,只要能在历缘对境时,通过身、受、心、法等修观法门,观察到念头即可。虽深入四禅八定,可以更好的捕捉到念头,但生活在世间的普通人,很少有时间精进的禅坐修止。因此,可以用“静态修止、动态修观”的方式,使普通人在历缘对境的红尘生活中,快速远离烦恼,甚至当下顿悟。 未悟道之前,精进的止观修行,虽能清除内心的“善与恶”之念,但“无明”未破,没有开悟,尚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性。破除“无明”的唯一办法,就是明了“无常与无我”的含义,而领悟“无常与无我”,是进入涅磐的关键。如念头升起时,无任何“善与恶”的分别,并不一定是“与道合一”,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无明”,这就是另外三句偈语将要探讨的问题。(注:贪爱引起“善念”,嗔恨引起“恶念”,痴愚引起“无明”。) 在悟道之后,不必借助“止观修行”之法,直入“涅磐”的修行者,必须有“四禅八定”的禅定功夫。如佛陀当初历经苦修,理悟之后直入涅磐。这是因其佛陀在开悟之前,已经清除内心的“善与恶”之念,到达“三果阿罗汉”的境界,但“无明”未破。对于普通修行者,理悟之后,虽“无明”已破,但“贪爱与嗔恨”尚存,所以还要借助止观修行清除,才能与道合一,进入涅磐。 2.明觉到心念 “明觉到心念”的过程,是需要“止观双修”辅助的,而修止是针对心的修行,修观是针对念头的修行。修止到一定程度,清静心出现时,即可运用观禅,觉知到“念头由心所生”,更能明了念头支配每个人的行为。 普通人的“心”,是有贪嗔痴的,而生出的“念头”也是有贪嗔痴的。当运用止观双修,清除“念头”的贪嗔痴时,“心”的贪嗔痴随之清除,即见本心。以前用赤子(刚出生的婴儿)做过解释。赤子之心接近本心,然而赤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本心被贪嗔痴慢慢包裹,成为“心”,随之历缘对境时,含有贪嗔痴的念头从心而生。因此,众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是以“本心——心——念头”的方式运行,接而体现在行为上面。 通过观禅,在明觉“四念处”的过程中,会发现身、受、心、法等,不是永恒存在的,皆有“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在观察法界万物时,不仅是明觉到修行者心念的手段,更为明了万物在历缘对境时,同样是经过因缘和合的过程,以“本心——心——念头”的方式运行,接而体现在行为上面。如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历缘对境时,看到同一件事情,内心的贪嗔痴不同,造就了行为方式的不同。 3. 悟到不住念 修止能够获得清静心,更重要的是定力,也就是强大的意志力。当拥有强大的意志力之后,历缘对境时,念头升起的当下,就能用清静心“觉照”念头,使之不随境转,这就是俗称的“善护念”。当明了普通人的念头,是被“贪嗔痴”包裹的状态,而“不随境转”的前提,就是清除贪嗔痴,成为解脱者。不住念,即不执着念头,是“无我”的异名。当然,执着由“贪嗔痴”引起,清除贪嗔痴,即到“无我”的状态。 通过观禅,在明觉“四念处”的过程中,会发现我们对身、受、心、法等,是含有“贪嗔痴”的“我执”,清除“我执”到达“无我”后,即可与身、受、心、法等融为一体。因此,普通人的心与念头是有贪嗔痴的,俗称“妄心与妄念”;解脱者的心与念头是无贪嗔痴的,俗称“正心与正念”。由此可见,普通人历缘对境,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方式运行,而解脱者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方式运行。此处关键,正心与正念是无贪嗔痴的状态,是“本心”的异名。 当彻悟“无我”,接而反观法界万物,即能理解万物的“本心”相同,皆有不同的“贪嗔痴”包裹。如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植物之间(目前科学证明植物有觉受)等等,当然,山河大地也有固定的运行规律,但以目前的科学不能检测到其思维罢了。而明了万物“本心”相同,即可明了“万物一体”。诚然,人与人、动物、植物等等,之所以身体、环境、经历等等不同,就牵扯到宗教界的“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 4. 无我见涅磐 涅磐寂静,即修行者与道合一,解脱生死与烦恼,并明了世间万物本来存在,净土在人间。对于开悟者来说,无常与无我,是契入涅磐的关键,而破除“无明”,也需要了悟“无常与无我”的含义。 佛教以“人生八苦”,详细剖析了苦(烦恼)产生的原因,而禅宗开辟了一条新路,从当下一念契入,简单明了的探讨“苦”因。如违逆当下一念产生苦、随顺当下一念产生乐、不逆不顺当下一念产生不苦不乐,这些“苦、乐、不苦不乐”,皆有我们根深蒂固的“贪嗔痴”引起(贪引起乐,嗔引起苦,痴引起不苦不乐),而“乐与不苦不乐”,也是产生“苦”的因。当修行者,用“止观双修”清除贪嗔痴,就彻底解脱生死与烦恼,即进入宗教界的天堂。 以“无我”之心反观法界,即与道合一,明了世间万物本来存在,净土在人间。当我们了悟解脱者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模式运行,接而影响行为,从而知行合一,就进入解脱自在的涅磐。解脱者历缘对境,在因缘和合的状态下,虽不再造因,但还有往昔所造之因,当下必须承受之果。只不过解脱者超越二元对立,了悟世间万事万物是有“生住异灭”的“无常”规律,懂得六根接触六尘皆有因缘所致,从而不再执着,以“无我”之心看待,即破除无明,明了“净土在人间”,进入“与道合一”之境。 以上四步,是本人对禅宗“开悟”的梳理。禅宗之所以称为顿悟法门,就在于通过“一念”契入涅磐,而非经过四禅八定的次第修行契入涅磐。念头有接收与传送的功能,是普通人二元对立的显现。如品尝食物,当下一念接收到酸甜苦辣的感觉后,就会出现或善或恶的习性反应,然后经过心的加工处理,产生下一念。念头由心所生,倘若深入禅定,即便当下有人砍伤身体,念头不会升起,也不会有二元对立的显现,更不会有任何感受。因此,禅宗说“坐禅岂能成佛”,就是指深入禅定时没有念头出现,不能开悟见法,而“本心——心——念头”之间的运转速度是极快的,无禅定不能觉察。 另外,“因果律”是“无常与无我”法印的要点,倘若没有因缘和合,“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也无从谈起。如“本心——妄心——妄念”,接而影响行为的过程,是普通人历缘对境时,“贪嗔痴”的种子(因),在接触法界万物时(缘),使得“贪嗔痴”生根发芽显露出来(果),而当下的果又成为因。当然,法界万物,是在“生住异灭”的因缘和合之中无常变化的,而他们的本性是“无我”的状态。解脱者历缘对境时,深知“无常”之理,到达“无我”之境,不论遇到何种境界(如生离死别等),皆会随缘而安,内心充满安详自在。 最后,言语道断、一说即错,上述对“开悟”的见解,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对实修、实证的开悟步骤做出梳理,而对于解脱者来说,一切语言、文字的描述,皆是“二元对立”的显现。 执智 2018.10.26
21.生活禅.开悟的步骤(2018.10.26) 生活禅 ——开悟的步骤 在过往理论中,对“开悟”的见解,阐述过不只一次。从早年归整出的“觉到心念、悟到不住念”,到去年总结的“慧解脱次第”,再到“实证的次第”,使理论不断完善的同时,也略显繁杂,而且对核心的探讨不够简单明了。今日之所以重提“开悟”,就在于要把核心梳理出来。 “止观之法门,明觉到心念,悟到不住念,无我见涅磐。”此四句偈语,是本人对实修、实证的总结,并把止观双修、四念处、三法印等融入其中,使普通人与修行者,能快速的搞懂万物实相与修行核心。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剖析这四句话的含义。 1.止观之法门 止观修行的目的,是观察到当下的一念,而从一念契入“道”,为禅宗顿悟之法的特点。修止,不是为了深入四禅八定,而是为了获得定力(意志力)与清静心,只要能在历缘对境时,通过身、受、心、法等修观法门,观察到念头即可。虽深入四禅八定,可以更好的捕捉到念头,但生活在世间的普通人,很少有时间精进的禅坐修止。因此,可以用“静态修止、动态修观”的方式,使普通人在历缘对境的红尘生活中,快速远离烦恼,甚至当下顿悟。 未悟道之前,精进的止观修行,虽能清除内心的“善与恶”之念,但“无明”未破,没有开悟,尚有生出“善与恶”的可能性。破除“无明”的唯一办法,就是明了“无常与无我”的含义,而领悟“无常与无我”,是进入涅磐的关键。如念头升起时,无任何“善与恶”的分别,并不一定是“与道合一”,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无明”,这就是另外三句偈语将要探讨的问题。(注:贪爱引起“善念”,嗔恨引起“恶念”,痴愚引起“无明”。) 在悟道之后,不必借助“止观修行”之法,直入“涅磐”的修行者,必须有“四禅八定”的禅定功夫。如佛陀当初历经苦修,理悟之后直入涅磐。这是因其佛陀在开悟之前,已经清除内心的“善与恶”之念,到达“三果阿罗汉”的境界,但“无明”未破。对于普通修行者,理悟之后,虽“无明”已破,但“贪爱与嗔恨”尚存,所以还要借助止观修行清除,才能与道合一,进入涅磐。 2.明觉到心念 “明觉到心念”的过程,是需要“止观双修”辅助的,而修止是针对心的修行,修观是针对念头的修行。修止到一定程度,清静心出现时,即可运用观禅,觉知到“念头由心所生”,更能明了念头支配每个人的行为。 普通人的“心”,是有贪嗔痴的,而生出的“念头”也是有贪嗔痴的。当运用止观双修,清除“念头”的贪嗔痴时,“心”的贪嗔痴随之清除,即见本心。以前用赤子(刚出生的婴儿)做过解释。赤子之心接近本心,然而赤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本心被贪嗔痴慢慢包裹,成为“心”,随之历缘对境时,含有贪嗔痴的念头从心而生。因此,众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是以“本心——心——念头”的方式运行,接而体现在行为上面。 通过观禅,在明觉“四念处”的过程中,会发现身、受、心、法等,不是永恒存在的,皆有“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在观察法界万物时,不仅是明觉到修行者心念的手段,更为明了万物在历缘对境时,同样是经过因缘和合的过程,以“本心——心——念头”的方式运行,接而体现在行为上面。如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历缘对境时,看到同一件事情,内心的贪嗔痴不同,造就了行为方式的不同。 3. 悟到不住念 修止能够获得清静心,更重要的是定力,也就是强大的意志力。当拥有强大的意志力之后,历缘对境时,念头升起的当下,就能用清静心“觉照”念头,使之不随境转,这就是俗称的“善护念”。当明了普通人的念头,是被“贪嗔痴”包裹的状态,而“不随境转”的前提,就是清除贪嗔痴,成为解脱者。不住念,即不执着念头,是“无我”的异名。当然,执着由“贪嗔痴”引起,清除贪嗔痴,即到“无我”的状态。 通过观禅,在明觉“四念处”的过程中,会发现我们对身、受、心、法等,是含有“贪嗔痴”的“我执”,清除“我执”到达“无我”后,即可与身、受、心、法等融为一体。因此,普通人的心与念头是有贪嗔痴的,俗称“妄心与妄念”;解脱者的心与念头是无贪嗔痴的,俗称“正心与正念”。由此可见,普通人历缘对境,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方式运行,而解脱者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方式运行。此处关键,正心与正念是无贪嗔痴的状态,是“本心”的异名。 当彻悟“无我”,接而反观法界万物,即能理解万物的“本心”相同,皆有不同的“贪嗔痴”包裹。如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植物之间(目前科学证明植物有觉受)等等,当然,山河大地也有固定的运行规律,但以目前的科学不能检测到其思维罢了。而明了万物“本心”相同,即可明了“万物一体”。诚然,人与人、动物、植物等等,之所以身体、环境、经历等等不同,就牵扯到宗教界的“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 4. 无我见涅磐 涅磐寂静,即修行者与道合一,解脱生死与烦恼,并明了世间万物本来存在,净土在人间。对于开悟者来说,无常与无我,是契入涅磐的关键,而破除“无明”,也需要了悟“无常与无我”的含义。 佛教以“人生八苦”,详细剖析了苦(烦恼)产生的原因,而禅宗开辟了一条新路,从当下一念契入,简单明了的探讨“苦”因。如违逆当下一念产生苦、随顺当下一念产生乐、不逆不顺当下一念产生不苦不乐,这些“苦、乐、不苦不乐”,皆有我们根深蒂固的“贪嗔痴”引起(贪引起乐,嗔引起苦,痴引起不苦不乐),而“乐与不苦不乐”,也是产生“苦”的因。当修行者,用“止观双修”清除贪嗔痴,就彻底解脱生死与烦恼,即进入宗教界的天堂。 以“无我”之心反观法界,即与道合一,明了世间万物本来存在,净土在人间。当我们了悟解脱者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模式运行,接而影响行为,从而知行合一,就进入解脱自在的涅磐。解脱者历缘对境,在因缘和合的状态下,虽不再造因,但还有往昔所造之因,当下必须承受之果。只不过解脱者超越二元对立,了悟世间万事万物是有“生住异灭”的“无常”规律,懂得六根接触六尘皆有因缘所致,从而不再执着,以“无我”之心看待,即破除无明,明了“净土在人间”,进入“与道合一”之境。 以上四步,是本人对禅宗“开悟”的梳理。禅宗之所以称为顿悟法门,就在于通过“一念”契入涅磐,而非经过四禅八定的次第修行契入涅磐。念头有接收与传送的功能,是普通人二元对立的显现。如品尝食物,当下一念接收到酸甜苦辣的感觉后,就会出现或善或恶的习性反应,然后经过心的加工处理,产生下一念。念头由心所生,倘若深入禅定,即便当下有人砍伤身体,念头不会升起,也不会有二元对立的显现,更不会有任何感受。因此,禅宗说“坐禅岂能成佛”,就是指深入禅定时没有念头出现,不能开悟见法,而“本心——心——念头”之间的运转速度是极快的,无禅定不能觉察。 另外,“因果律”是“无常与无我”法印的要点,倘若没有因缘和合,“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也无从谈起。如“本心——妄心——妄念”,接而影响行为的过程,是普通人历缘对境时,“贪嗔痴”的种子(因),在接触法界万物时(缘),使得“贪嗔痴”生根发芽显露出来(果),而当下的果又成为因。当然,法界万物,是在“生住异灭”的因缘和合之中无常变化的,而他们的本性是“无我”的状态。解脱者历缘对境时,深知“无常”之理,到达“无我”之境,不论遇到何种境界(如生离死别等),皆会随缘而安,内心充满安详自在。 最后,言语道断、一说即错,上述对“开悟”的见解,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对实修、实证的开悟步骤做出梳理,而对于解脱者来说,一切语言、文字的描述,皆是“二元对立”的显现。 执智 2018.10.26
13.生活禅.本心的运行规律(2018.4.2) 生活禅 ----本心的运行规律 以前在翻阅《坛经》时,写过一篇“本心的含义”,大致把本心的状态,做出了简单的归纳,现在只是把本心的运行规律,以及核心总结出来。但是本篇文章,对经典里面的一些名相重新解读,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见谅。 首先,需要理解三个名相。本心:道、涅磐的异名,与道、涅磐相通,是永尽贪嗔痴的状态,北传佛教所指的第八识;心:由本心所生,被贪嗔痴包裹的本心,北传佛教所指的第七识;念头:由心所生,贪嗔痴与心相同,且本心内在于念头,北传佛教所指的第六识。 此处,之所以选用本心、心、念头等三个名相,因其过往理论虽以实修、实证为主,但却以禅宗的当下顿悟为核心,而这三个名相,在禅宗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普通修行者如能梳理清楚,即可当下开悟。 其次,想理解“本心的运行规律”,本人认为从自己的心开始最为合适。本心,原本是不生不灭的,但在某一瞬间突然产生无明,从而造了因缘,有了果报,随之出现了被贪嗔痴包裹的本心,起名为“心”。拥有贪嗔痴的“心”,遇缘生出无数念头,念头的贪嗔痴与“心”相同,且本心内在于念头。 想理解“本心生出心,心生出念头”的过程,可以从我们人类的自身成长领悟。如《道德经》一文,以婴儿代表修道有成者。只因初生婴儿,对法界没有是非对错的分别,他们随性而为,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历缘对境时,也会有念头产生,但念头无任何贪嗔痴的执著,只是本心的一种运行规律。但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本心被越来越多的贪嗔痴包裹,对人、事、物的执著越来越强烈,历缘对境时,是非对错的贪嗔痴之念不断增强,从而造成了人生的不同。 从本心的运行规律可以看出以下观点:1.本心生出心,心生出念头,本心又内在于心与念头之中。2.普通人的心与念头是有贪嗔痴的,而解脱者(如修道有成的赤子)的心与念头是无贪嗔痴的。 当我们理解自己内在“本心的运行规律”时,就可以反观他人,乃至法界万物。他人的本心与自己的本心是相同的,只是在“本心生出心,心生出念头”的过程中,“贪嗔痴”出现的方式不同,加之因缘和合的差别,所以造就了千人千面的情形。同理,天地、山河、动植物等,它们的“本心运行规律”,与我们的本心是相同的。只不过,包裹在本心外的贪嗔痴不同,造成思维模式不同;包裹在本心外的物质出现了差别,造成外部形体出现不同。 因此,佛教对法界万物划分为“无情众生与有情众生”两类。一类如山河大地、植物等,具有“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特性,“心”的贪嗔痴极弱,接近于道,所以称为无情众生;一类如飞禽、走兽、人类等,具有明显的贪嗔痴,所以称为有情众生。 另外,在解释“本心的含义”时,曾指出“止观双修”中的修止,是针对“心”的修行,使其培养出意志力与清静心,为觉知念头的观禅做准备。而修观,是针对“念头”的修行,用强大止禅培养的“心”,对境观照念头的贪嗔痴,直至清除念头的贪嗔痴(由于念头是心所生,贪嗔痴与心相同,所以清除念头的贪嗔痴,心的贪嗔痴同样清除),当“心与念头”的贪嗔痴永尽,此时的“心与念头”,其时是本心的另一种显现。当然,本心的状态,是修即不修的状态,只要历缘对境依旧有“止观双修”的念头,就是还有贪嗔痴。 再者,倘若详细划分,普通人的心与念头,是有贪嗔痴的“妄心与妄念”,其运行规律是“本心生出妄心,妄心生出妄念”;而解脱者的心与念头,是无贪嗔痴的“正心与正念”,其运行规律是“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 最后,通过此篇文章,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修行者,心外修法,即非正法;传道者,心外传道,即非正道。 执智 2018.04.02
6.生活禅修证注释.浅析禅宗(2018.4.6) 生活禅修证注释 ——浅析禅宗 曾经在中国独领风骚逾千年,一统佛教八大宗派的禅宗,如今风光不再,宗门逐渐被净土宗替代,而过往的经言与公案,却成就了一批狂禅,活跃在现实与网络之间,以显示禅门的存在。 有关禅宗没落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是禅宗在六祖慧能的改革之后,虽完全融入社会各阶层,但后世门徒的传播过程,却偏重理论,把原本需要实修、实证的实践佛法,变成了谈空论玄的“空中楼阁”。 自达摩祖师西来开始,传法至六祖慧能期间,禅宗门徒日常的修行,还是以读经、禅坐的“闻思修证”为主。但六祖慧能的横空出世,改变了此种渐悟的修行方式,提出“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法门,把佛法化繁为简,更通俗易懂,使其进入寻常百姓家,不再是清修之人的专属,从而开启了禅宗的辉煌篇章。 汉传佛教的八大宗之中,流传最广的只有禅宗与净土宗,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简单、明了,方便普通大众接受。如净土宗只用念一句佛号,做到“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净土,而禅宗只用明心见性,就能顿悟,即可立地成佛。念佛之法,是所有修行法门里面最简单的,只要修行者能在行住坐卧中精进念佛,不去思考其他任何,就算不能顿悟成佛,也可往生极乐世界(参见三果阿罗汉)。禅宗的顿悟之法,讲究当下成佛,法门虽然简单,但对传法者的要求极高,需要传法者首先梳理清楚自己内心的运行规律,接而看出求法者的“心”在什么层次,随之点化,使求法者当下顿悟,这就是“以心印心”的方式。 在多年的修证与思辩过程中,发现传法者“以心印心”,能够快速顿悟的求法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强大逻辑思辩能力的人;一类是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这两类人,之所以能够顿悟,在于传法者有效引导后,能运用观禅,观察到自己“本心的运行规律”,从而彻悟三法印。 第一类人,有强大逻辑思辩能力的人,可以通过反观自己的本心(观禅),把“本心的运行规律”梳理清楚,以至当下顿悟。如六祖慧能属于此类,没有通过修行,而是靠逻辑思辩能力,在五祖的点拨之下顿悟。这类人虽然顿悟快,但没有止禅的力量,因此,还要对境慢慢培养止禅,逐渐清除念头中的贪嗔痴,这就是慧能顿悟之后,隐遁十五年的原因。修止得定,修观发慧,《坛经》中记载的“定慧等持”,就是“止观双修”的另一种称谓。 第二类人,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在修行过程中大多是在修习止禅,其实他们的内心已经足够清净,完全能够观察到心与念头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没有遇到合适的传法者,不会运用观禅,去观察“本心的运行规律”。如《坛经》第一章中的“慧能传法惠明”,就是慧能帮助惠明梳理观心的要点,使其当下顿悟。 上述两类人,未得法之前与之后,各有优点与缺陷。第一类人,虽得顿悟,当下成为初地菩萨,但无止禅为基础,且往昔业力驱动,能精进实修者少,如同世家子弟,富贵得来容易,不知珍惜。第二类人,在未开悟之前,历经苦修,定力极深,一旦名师引导顿悟,能珍惜福报,必将直入涅磐。 另外,宋代禅师青原惟信提出的参禅三境,就是把实修到实证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而传法者站在第三境,俯视第一境与第二境的求法者,不仅能清楚的看到他们内心的执著,更能适时点化,使其当下顿悟。 近日,本人之所以总结出“本心的运行规律”与“修行的原理”,就是希望把禅宗的“以心印心”方法,彻底梳理一遍,以便禅宗有德者,可以更好的度化众生,而不是把曾经辉煌一时的禅宗,搞成学术,供在庙堂之上,成为小众群体相互吹捧的谈资。禅宗,之所以能一统佛教各派别,是因其简单化、世俗化,能圆融一切派别,普度社会各阶层,而不是靠“口头禅”。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观点:汉传佛教的根在禅宗,佛教的核心在禅宗,而中国文化之根的道家,与禅宗,同出而异名。 执智  2018.04.06
6.生活禅修证注释.浅析禅宗(2018.4.6) 生活禅修证注释 ——浅析禅宗 曾经在中国独领风骚逾千年,一统佛教八大宗派的禅宗,如今风光不再,宗门逐渐被净土宗替代,而过往的经言与公案,却成就了一批狂禅,活跃在现实与网络之间,以显示禅门的存在。 有关禅宗没落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是禅宗在六祖慧能的改革之后,虽完全融入社会各阶层,但后世门徒的传播过程,却偏重理论,把原本需要实修、实证的实践佛法,变成了谈空论玄的“空中楼阁”。 自达摩祖师西来开始,传法至六祖慧能期间,禅宗门徒日常的修行,还是以读经、禅坐的“闻思修证”为主。但六祖慧能的横空出世,改变了此种渐悟的修行方式,提出“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法门,把佛法化繁为简,更通俗易懂,使其进入寻常百姓家,不再是清修之人的专属,从而开启了禅宗的辉煌篇章。 汉传佛教的八大宗之中,流传最广的只有禅宗与净土宗,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简单、明了,方便普通大众接受。如净土宗只用念一句佛号,做到“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净土,而禅宗只用明心见性,就能顿悟,即可立地成佛。念佛之法,是所有修行法门里面最简单的,只要修行者能在行住坐卧中精进念佛,不去思考其他任何,就算不能顿悟成佛,也可往生极乐世界(参见三果阿罗汉)。禅宗的顿悟之法,讲究当下成佛,法门虽然简单,但对传法者的要求极高,需要传法者首先梳理清楚自己内心的运行规律,接而看出求法者的“心”在什么层次,随之点化,使求法者当下顿悟,这就是“以心印心”的方式。 在多年的修证与思辩过程中,发现传法者“以心印心”,能够快速顿悟的求法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强大逻辑思辩能力的人;一类是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这两类人,之所以能够顿悟,在于传法者有效引导后,能运用观禅,观察到自己“本心的运行规律”,从而彻悟三法印。 第一类人,有强大逻辑思辩能力的人,可以通过反观自己的本心(观禅),把“本心的运行规律”梳理清楚,以至当下顿悟。如六祖慧能属于此类,没有通过修行,而是靠逻辑思辩能力,在五祖的点拨之下顿悟。这类人虽然顿悟快,但没有止禅的力量,因此,还要对境慢慢培养止禅,逐渐清除念头中的贪嗔痴,这就是慧能顿悟之后,隐遁十五年的原因。修止得定,修观发慧,《坛经》中记载的“定慧等持”,就是“止观双修”的另一种称谓。 第二类人,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在修行过程中大多是在修习止禅,其实他们的内心已经足够清净,完全能够观察到心与念头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没有遇到合适的传法者,不会运用观禅,去观察“本心的运行规律”。如《坛经》第一章中的“慧能传法惠明”,就是慧能帮助惠明梳理观心的要点,使其当下顿悟。 上述两类人,未得法之前与之后,各有优点与缺陷。第一类人,虽得顿悟,当下成为初地菩萨,但无止禅为基础,且往昔业力驱动,能精进实修者少,如同世家子弟,富贵得来容易,不知珍惜。第二类人,在未开悟之前,历经苦修,定力极深,一旦名师引导顿悟,能珍惜福报,必将直入涅磐。 另外,宋代禅师青原惟信提出的参禅三境,就是把实修到实证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而传法者站在第三境,俯视第一境与第二境的求法者,不仅能清楚的看到他们内心的执著,更能适时点化,使其当下顿悟。 近日,本人之所以总结出“本心的运行规律”与“修行的原理”,就是希望把禅宗的“以心印心”方法,彻底梳理一遍,以便禅宗有德者,可以更好的度化众生,而不是把曾经辉煌一时的禅宗,搞成学术,供在庙堂之上,成为小众群体相互吹捧的谈资。禅宗,之所以能一统佛教各派别,是因其简单化、世俗化,能圆融一切派别,普度社会各阶层,而不是靠“口头禅”。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观点:汉传佛教的根在禅宗,佛教的核心在禅宗,而中国文化之根的道家,与禅宗,同出而异名。 执智  2018.04.06
6.生活禅修证注释.浅析禅宗(2018.4.6) 生活禅修证注释 ——浅析禅宗 曾经在中国独领风骚逾千年,一统佛教八大宗派的禅宗,如今风光不再,宗门逐渐被净土宗替代,而过往的经言与公案,却成就了一批狂禅,活跃在现实与网络之间,以显示禅门的存在。 有关禅宗没落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是禅宗在六祖慧能的改革之后,虽完全融入社会各阶层,但后世门徒的传播过程,却偏重理论,把原本需要实修、实证的实践佛法,变成了谈空论玄的“空中楼阁”。 自达摩祖师西来开始,传法至六祖慧能期间,禅宗门徒日常的修行,还是以读经、禅坐的“闻思修证”为主。但六祖慧能的横空出世,改变了此种渐悟的修行方式,提出“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法门,把佛法化繁为简,更通俗易懂,使其进入寻常百姓家,不再是清修之人的专属,从而开启了禅宗的辉煌篇章。 汉传佛教的八大宗之中,流传最广的只有禅宗与净土宗,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简单、明了,方便普通大众接受。如净土宗只用念一句佛号,做到“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净土,而禅宗只用明心见性,就能顿悟,即可立地成佛。念佛之法,是所有修行法门里面最简单的,只要修行者能在行住坐卧中精进念佛,不去思考其他任何,就算不能顿悟成佛,也可往生极乐世界(参见三果阿罗汉)。禅宗的顿悟之法,讲究当下成佛,法门虽然简单,但对传法者的要求极高,需要传法者首先梳理清楚自己内心的运行规律,接而看出求法者的“心”在什么层次,随之点化,使求法者当下顿悟,这就是“以心印心”的方式。 在多年的修证与思辩过程中,发现传法者“以心印心”,能够快速顿悟的求法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强大逻辑思辩能力的人;一类是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这两类人,之所以能够顿悟,在于传法者有效引导后,能运用观禅,观察到自己“本心的运行规律”,从而彻悟三法印。 第一类人,有强大逻辑思辩能力的人,可以通过反观自己的本心(观禅),把“本心的运行规律”梳理清楚,以至当下顿悟。如六祖慧能属于此类,没有通过修行,而是靠逻辑思辩能力,在五祖的点拨之下顿悟。这类人虽然顿悟快,但没有止禅的力量,因此,还要对境慢慢培养止禅,逐渐清除念头中的贪嗔痴,这就是慧能顿悟之后,隐遁十五年的原因。修止得定,修观发慧,《坛经》中记载的“定慧等持”,就是“止观双修”的另一种称谓。 第二类人,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在修行过程中大多是在修习止禅,其实他们的内心已经足够清净,完全能够观察到心与念头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没有遇到合适的传法者,不会运用观禅,去观察“本心的运行规律”。如《坛经》第一章中的“慧能传法惠明”,就是慧能帮助惠明梳理观心的要点,使其当下顿悟。 上述两类人,未得法之前与之后,各有优点与缺陷。第一类人,虽得顿悟,当下成为初地菩萨,但无止禅为基础,且往昔业力驱动,能精进实修者少,如同世家子弟,富贵得来容易,不知珍惜。第二类人,在未开悟之前,历经苦修,定力极深,一旦名师引导顿悟,能珍惜福报,必将直入涅磐。 另外,宋代禅师青原惟信提出的参禅三境,就是把实修到实证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而传法者站在第三境,俯视第一境与第二境的求法者,不仅能清楚的看到他们内心的执著,更能适时点化,使其当下顿悟。 近日,本人之所以总结出“本心的运行规律”与“修行的原理”,就是希望把禅宗的“以心印心”方法,彻底梳理一遍,以便禅宗有德者,可以更好的度化众生,而不是把曾经辉煌一时的禅宗,搞成学术,供在庙堂之上,成为小众群体相互吹捧的谈资。禅宗,之所以能一统佛教各派别,是因其简单化、世俗化,能圆融一切派别,普度社会各阶层,而不是靠“口头禅”。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观点:汉传佛教的根在禅宗,佛教的核心在禅宗,而中国文化之根的道家,与禅宗,同出而异名。 执智  2018.04.06
6.生活禅修证注释.浅析禅宗(2018.4.6) 生活禅修证注释 ——浅析禅宗 曾经在中国独领风骚逾千年,一统佛教八大宗派的禅宗,如今风光不再,宗门逐渐被净土宗替代,而过往的经言与公案,却成就了一批狂禅,活跃在现实与网络之间,以显示禅门的存在。 有关禅宗没落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是禅宗在六祖慧能的改革之后,虽完全融入社会各阶层,但后世门徒的传播过程,却偏重理论,把原本需要实修、实证的实践佛法,变成了谈空论玄的“空中楼阁”。 自达摩祖师西来开始,传法至六祖慧能期间,禅宗门徒日常的修行,还是以读经、禅坐的“闻思修证”为主。但六祖慧能的横空出世,改变了此种渐悟的修行方式,提出“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法门,把佛法化繁为简,更通俗易懂,使其进入寻常百姓家,不再是清修之人的专属,从而开启了禅宗的辉煌篇章。 汉传佛教的八大宗之中,流传最广的只有禅宗与净土宗,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简单、明了,方便普通大众接受。如净土宗只用念一句佛号,做到“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净土,而禅宗只用明心见性,就能顿悟,即可立地成佛。念佛之法,是所有修行法门里面最简单的,只要修行者能在行住坐卧中精进念佛,不去思考其他任何,就算不能顿悟成佛,也可往生极乐世界(参见三果阿罗汉)。禅宗的顿悟之法,讲究当下成佛,法门虽然简单,但对传法者的要求极高,需要传法者首先梳理清楚自己内心的运行规律,接而看出求法者的“心”在什么层次,随之点化,使求法者当下顿悟,这就是“以心印心”的方式。 在多年的修证与思辩过程中,发现传法者“以心印心”,能够快速顿悟的求法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强大逻辑思辩能力的人;一类是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这两类人,之所以能够顿悟,在于传法者有效引导后,能运用观禅,观察到自己“本心的运行规律”,从而彻悟三法印。 第一类人,有强大逻辑思辩能力的人,可以通过反观自己的本心(观禅),把“本心的运行规律”梳理清楚,以至当下顿悟。如六祖慧能属于此类,没有通过修行,而是靠逻辑思辩能力,在五祖的点拨之下顿悟。这类人虽然顿悟快,但没有止禅的力量,因此,还要对境慢慢培养止禅,逐渐清除念头中的贪嗔痴,这就是慧能顿悟之后,隐遁十五年的原因。修止得定,修观发慧,《坛经》中记载的“定慧等持”,就是“止观双修”的另一种称谓。 第二类人,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在修行过程中大多是在修习止禅,其实他们的内心已经足够清净,完全能够观察到心与念头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没有遇到合适的传法者,不会运用观禅,去观察“本心的运行规律”。如《坛经》第一章中的“慧能传法惠明”,就是慧能帮助惠明梳理观心的要点,使其当下顿悟。 上述两类人,未得法之前与之后,各有优点与缺陷。第一类人,虽得顿悟,当下成为初地菩萨,但无止禅为基础,且往昔业力驱动,能精进实修者少,如同世家子弟,富贵得来容易,不知珍惜。第二类人,在未开悟之前,历经苦修,定力极深,一旦名师引导顿悟,能珍惜福报,必将直入涅磐。 另外,宋代禅师青原惟信提出的参禅三境,就是把实修到实证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而传法者站在第三境,俯视第一境与第二境的求法者,不仅能清楚的看到他们内心的执著,更能适时点化,使其当下顿悟。 近日,本人之所以总结出“本心的运行规律”与“修行的原理”,就是希望把禅宗的“以心印心”方法,彻底梳理一遍,以便禅宗有德者,可以更好的度化众生,而不是把曾经辉煌一时的禅宗,搞成学术,供在庙堂之上,成为小众群体相互吹捧的谈资。禅宗,之所以能一统佛教各派别,是因其简单化、世俗化,能圆融一切派别,普度社会各阶层,而不是靠“口头禅”。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观点:汉传佛教的根在禅宗,佛教的核心在禅宗,而中国文化之根的道家,与禅宗,同出而异名。 执智  2018.04.06
4.生活禅修证注解.阿含经中的“三法印”(2018.3.17) 生活禅修证注解 ——阿含经中的“三法印” ************************************************************************************* 此篇文章的缘起,是解释《阿含经》的一段经文。在看到“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时,方才理解北传经论中“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的出处。 以前在解释“道与涅磐的特征”时,曾用“道生万物”来理解“性空缘起”,即涅磐通过“因果律”生出万物,而“若见缘起便见法”的解释,即明了“因果律”便见涅磐。由于南传佛教对宇宙起源描述极少,所以南传经典在探讨万物运行的因果律时,很少提到“真空生妙有”的因果观点,只用“诸行无常”阐述万物的因果律。再者,涅磐特征之二的“本性即道”,是完全符合“诸法无我”的。最后,“无我(永尽贪嗔痴)见涅磐”的“涅磐寂静”法印,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很难理解,但可以确定的是,涅磐是永尽贪嗔痴的状态,所以再不会有烦恼,对法界万物也不会有任何是非对错习性(贪嗔痴)的判断,而“无常与无我”,是契入涅磐的关键。 ************************************************************************************ 一,解释“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中阿含经》中的“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其时是前面几段经文的总结,下面具体分析。 1. 首先,“缘起”是佛法的基本原理,而佛法的“因果律”是缘起的一个方面,没有缘起的“因果律”是不能成立的。如一颗种子(因),只有在土壤、水份、温度等因缘(缘)的促使下,才能开花结果(果)。倘若这颗种子没有缘起,就不可能开花结果。 2. 理解“若见缘起便见法”这句经文,要从前面的“诸贤!若肉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眼识不得显。诸贤!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这段经文梳理。 上面是以“六根”中的眼根举例,简单阐述了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法印。如我们的眼睛坏掉,在光明之下不可以看到一切物质现象,就不会产生念头,从而不会对一切物质现象产生是非对错的评判。倘若我们的眼睛没有坏掉,在光明之下可以看到一切物质现象,就会产生念头,从而会对一切物质现象产生是非对错的评判。这里面,眼睛有没有坏掉是因,有没有光明是缘,产生念头有无是果。此处可见,眼睛、光明、念头等,是有生住异灭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引起对景色评判的变化。 所以,“若见缘起便见法”中的“法”,可以用“无常法印”代入。 3. 理解“若见法便见缘起”这句经文,要从前面的“诸贤!犹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诸贤!当知此身亦复如是,因筋骨,因皮肤,因肉血,缠裹于空,便生身名。”这段经文梳理。 上面以房屋与身体举例,简单阐述了三法印中的“诸法无我”法印。其中,用材木、泥土、水草、筋骨、皮肤、肉血等法界的万事万物,代表“诸法”;用“空”一字,代表“无我”。因此,这段经文可以理解为:法界万物的本性是无我(空)的,由于物质现象的因缘和合,从而产生了房屋与身体,产生了果。正因为法界万物的本性是无我(空)的,方才有禅宗的“即心即佛”之说,即看到本性就能开悟开佛。 所以,“若见法便见缘起”中的“法”,可以用“无我法印”代入。 ************************************************************************************* 二,开悟解脱者,其心境与一般凡夫有何差别? 开悟解脱者,分为两种:一种是惧解脱者,一种是慧解脱者。 惧解脱者通过修行禅定,在四禅时,利用近行定,修观彻悟“三法印”,永尽贪嗔痴而得解脱。惧解脱者不仅能进入四禅八定,更能深入灭尽定。当然,慧解脱者并没有进入灭尽定,甚至没有四禅八定,仅以观禅彻悟“三法印”,但贪嗔痴俱足,与凡夫的烦恼相同。(注:四禅八定中,前四禅为世间定,每个禅支有近行定与安止定之分,我们修观用的就是近行定,而后四定属于出世间的圣道之定。) 从上述解释可以看出,慧解脱者的烦恼与凡夫相同,所以心境和凡夫没有差别,而有差别的是惧解脱者。惧解脱者,永尽贪嗔痴等执著,内心再无痛苦、再无烦恼。如历缘对境,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知道有同修不遵守最基本“五戒”时,普通修行者会有责骂之心、会升起烦恼,而解脱者,用没有是非对错的平等心,观照破戒之人的因缘和合,不加杂任何贪嗔痴等评判。此刻,不论解脱者做出任何反应,如责骂、表扬、视而不见等,都不为错,这也是“道法自然”的理解思路。 惧解脱者,因其处事作风不加杂任何贪嗔痴,所以没有造因,遇缘也不会产生果报。当然,一旦到达这种境界,痛苦不再是痛苦,地狱也不再是地狱。如地藏王菩萨,虽身处地狱,却清凉自在。 《阿含经》:“此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这段经文描述的,正是凡夫的习性反应。但这些情况在惧解脱者身上,完全不会发生,只因这些习性反应,完全由贪嗔痴引起,而解脱者永尽贪嗔痴。此种永尽贪嗔痴的状态,就是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静”。 执智 2018.3.17
4.生活禅修证注解.阿含经中的“三法印”(2018.3.17) 生活禅修证注解 ——阿含经中的“三法印” ************************************************************************************* 此篇文章的缘起,是解释《阿含经》的一段经文。在看到“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时,方才理解北传经论中“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的出处。 以前在解释“道与涅磐的特征”时,曾用“道生万物”来理解“性空缘起”,即涅磐通过“因果律”生出万物,而“若见缘起便见法”的解释,即明了“因果律”便见涅磐。由于南传佛教对宇宙起源描述极少,所以南传经典在探讨万物运行的因果律时,很少提到“真空生妙有”的因果观点,只用“诸行无常”阐述万物的因果律。再者,涅磐特征之二的“本性即道”,是完全符合“诸法无我”的。最后,“无我(永尽贪嗔痴)见涅磐”的“涅磐寂静”法印,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很难理解,但可以确定的是,涅磐是永尽贪嗔痴的状态,所以再不会有烦恼,对法界万物也不会有任何是非对错习性(贪嗔痴)的判断,而“无常与无我”,是契入涅磐的关键。 ************************************************************************************ 一,解释“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中阿含经》中的“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其时是前面几段经文的总结,下面具体分析。 1. 首先,“缘起”是佛法的基本原理,而佛法的“因果律”是缘起的一个方面,没有缘起的“因果律”是不能成立的。如一颗种子(因),只有在土壤、水份、温度等因缘(缘)的促使下,才能开花结果(果)。倘若这颗种子没有缘起,就不可能开花结果。 2. 理解“若见缘起便见法”这句经文,要从前面的“诸贤!若肉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眼识不得显。诸贤!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这段经文梳理。 上面是以“六根”中的眼根举例,简单阐述了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法印。如我们的眼睛坏掉,在光明之下不可以看到一切物质现象,就不会产生念头,从而不会对一切物质现象产生是非对错的评判。倘若我们的眼睛没有坏掉,在光明之下可以看到一切物质现象,就会产生念头,从而会对一切物质现象产生是非对错的评判。这里面,眼睛有没有坏掉是因,有没有光明是缘,产生念头有无是果。此处可见,眼睛、光明、念头等,是有生住异灭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引起对景色评判的变化。 所以,“若见缘起便见法”中的“法”,可以用“无常法印”代入。 3. 理解“若见法便见缘起”这句经文,要从前面的“诸贤!犹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诸贤!当知此身亦复如是,因筋骨,因皮肤,因肉血,缠裹于空,便生身名。”这段经文梳理。 上面以房屋与身体举例,简单阐述了三法印中的“诸法无我”法印。其中,用材木、泥土、水草、筋骨、皮肤、肉血等法界的万事万物,代表“诸法”;用“空”一字,代表“无我”。因此,这段经文可以理解为:法界万物的本性是无我(空)的,由于物质现象的因缘和合,从而产生了房屋与身体,产生了果。正因为法界万物的本性是无我(空)的,方才有禅宗的“即心即佛”之说,即看到本性就能开悟开佛。 所以,“若见法便见缘起”中的“法”,可以用“无我法印”代入。 ************************************************************************************* 二,开悟解脱者,其心境与一般凡夫有何差别? 开悟解脱者,分为两种:一种是惧解脱者,一种是慧解脱者。 惧解脱者通过修行禅定,在四禅时,利用近行定,修观彻悟“三法印”,永尽贪嗔痴而得解脱。惧解脱者不仅能进入四禅八定,更能深入灭尽定。当然,慧解脱者并没有进入灭尽定,甚至没有四禅八定,仅以观禅彻悟“三法印”,但贪嗔痴俱足,与凡夫的烦恼相同。(注:四禅八定中,前四禅为世间定,每个禅支有近行定与安止定之分,我们修观用的就是近行定,而后四定属于出世间的圣道之定。) 从上述解释可以看出,慧解脱者的烦恼与凡夫相同,所以心境和凡夫没有差别,而有差别的是惧解脱者。惧解脱者,永尽贪嗔痴等执著,内心再无痛苦、再无烦恼。如历缘对境,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知道有同修不遵守最基本“五戒”时,普通修行者会有责骂之心、会升起烦恼,而解脱者,用没有是非对错的平等心,观照破戒之人的因缘和合,不加杂任何贪嗔痴等评判。此刻,不论解脱者做出任何反应,如责骂、表扬、视而不见等,都不为错,这也是“道法自然”的理解思路。 惧解脱者,因其处事作风不加杂任何贪嗔痴,所以没有造因,遇缘也不会产生果报。当然,一旦到达这种境界,痛苦不再是痛苦,地狱也不再是地狱。如地藏王菩萨,虽身处地狱,却清凉自在。 《阿含经》:“此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这段经文描述的,正是凡夫的习性反应。但这些情况在惧解脱者身上,完全不会发生,只因这些习性反应,完全由贪嗔痴引起,而解脱者永尽贪嗔痴。此种永尽贪嗔痴的状态,就是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静”。 执智 2018.3.17
4.生活禅修证注解.阿含经中的“三法印”(2018.3.17) 生活禅修证注解 ——阿含经中的“三法印” ************************************************************************************* 此篇文章的缘起,是解释《阿含经》的一段经文。在看到“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时,方才理解北传经论中“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的出处。 以前在解释“道与涅磐的特征”时,曾用“道生万物”来理解“性空缘起”,即涅磐通过“因果律”生出万物,而“若见缘起便见法”的解释,即明了“因果律”便见涅磐。由于南传佛教对宇宙起源描述极少,所以南传经典在探讨万物运行的因果律时,很少提到“真空生妙有”的因果观点,只用“诸行无常”阐述万物的因果律。再者,涅磐特征之二的“本性即道”,是完全符合“诸法无我”的。最后,“无我(永尽贪嗔痴)见涅磐”的“涅磐寂静”法印,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很难理解,但可以确定的是,涅磐是永尽贪嗔痴的状态,所以再不会有烦恼,对法界万物也不会有任何是非对错习性(贪嗔痴)的判断,而“无常与无我”,是契入涅磐的关键。 ************************************************************************************ 一,解释“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中阿含经》中的“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其时是前面几段经文的总结,下面具体分析。 1. 首先,“缘起”是佛法的基本原理,而佛法的“因果律”是缘起的一个方面,没有缘起的“因果律”是不能成立的。如一颗种子(因),只有在土壤、水份、温度等因缘(缘)的促使下,才能开花结果(果)。倘若这颗种子没有缘起,就不可能开花结果。 2. 理解“若见缘起便见法”这句经文,要从前面的“诸贤!若肉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眼识不得显。诸贤!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这段经文梳理。 上面是以“六根”中的眼根举例,简单阐述了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法印。如我们的眼睛坏掉,在光明之下不可以看到一切物质现象,就不会产生念头,从而不会对一切物质现象产生是非对错的评判。倘若我们的眼睛没有坏掉,在光明之下可以看到一切物质现象,就会产生念头,从而会对一切物质现象产生是非对错的评判。这里面,眼睛有没有坏掉是因,有没有光明是缘,产生念头有无是果。此处可见,眼睛、光明、念头等,是有生住异灭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引起对景色评判的变化。 所以,“若见缘起便见法”中的“法”,可以用“无常法印”代入。 3. 理解“若见法便见缘起”这句经文,要从前面的“诸贤!犹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诸贤!当知此身亦复如是,因筋骨,因皮肤,因肉血,缠裹于空,便生身名。”这段经文梳理。 上面以房屋与身体举例,简单阐述了三法印中的“诸法无我”法印。其中,用材木、泥土、水草、筋骨、皮肤、肉血等法界的万事万物,代表“诸法”;用“空”一字,代表“无我”。因此,这段经文可以理解为:法界万物的本性是无我(空)的,由于物质现象的因缘和合,从而产生了房屋与身体,产生了果。正因为法界万物的本性是无我(空)的,方才有禅宗的“即心即佛”之说,即看到本性就能开悟开佛。 所以,“若见法便见缘起”中的“法”,可以用“无我法印”代入。 ************************************************************************************* 二,开悟解脱者,其心境与一般凡夫有何差别? 开悟解脱者,分为两种:一种是惧解脱者,一种是慧解脱者。 惧解脱者通过修行禅定,在四禅时,利用近行定,修观彻悟“三法印”,永尽贪嗔痴而得解脱。惧解脱者不仅能进入四禅八定,更能深入灭尽定。当然,慧解脱者并没有进入灭尽定,甚至没有四禅八定,仅以观禅彻悟“三法印”,但贪嗔痴俱足,与凡夫的烦恼相同。(注:四禅八定中,前四禅为世间定,每个禅支有近行定与安止定之分,我们修观用的就是近行定,而后四定属于出世间的圣道之定。) 从上述解释可以看出,慧解脱者的烦恼与凡夫相同,所以心境和凡夫没有差别,而有差别的是惧解脱者。惧解脱者,永尽贪嗔痴等执著,内心再无痛苦、再无烦恼。如历缘对境,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知道有同修不遵守最基本“五戒”时,普通修行者会有责骂之心、会升起烦恼,而解脱者,用没有是非对错的平等心,观照破戒之人的因缘和合,不加杂任何贪嗔痴等评判。此刻,不论解脱者做出任何反应,如责骂、表扬、视而不见等,都不为错,这也是“道法自然”的理解思路。 惧解脱者,因其处事作风不加杂任何贪嗔痴,所以没有造因,遇缘也不会产生果报。当然,一旦到达这种境界,痛苦不再是痛苦,地狱也不再是地狱。如地藏王菩萨,虽身处地狱,却清凉自在。 《阿含经》:“此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这段经文描述的,正是凡夫的习性反应。但这些情况在惧解脱者身上,完全不会发生,只因这些习性反应,完全由贪嗔痴引起,而解脱者永尽贪嗔痴。此种永尽贪嗔痴的状态,就是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静”。 执智 2018.3.17
3.生活禅修证注解.带业往生(2017.12.19) 生活禅修证注解 ——带业往生 一直以来,不愿过多探讨净土宗的理论,因其里面牵扯过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思想,容易使人产生迷执;更有厌恶此生,追求往生净土的观念,容易使人消极避世。今日,之所以提起,是近段时间看到一些文章,里面论述到“开悟”就能脱离生死,推崇即使今生不精进修行,来世也可不入轮回。此种观点,与净土宗的“带业往生”异曲同工,已经完全错解经论,所以有必要梳理清楚。 带业往生,从古至今都是净土宗争论的焦点。业,简单理解就是:由身、口、意所作的业因,而产生的业报,即事物的因果关系。“带业往生,即带着因果报应往生极乐世界。”常常有人借用此观点,一边造着恶因,一边认为自己有神佛护体,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有关往生极乐世界时,“带没有带因果报应”这一问题,可以参考佛经上的“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已经超越六道轮回,到达慧解脱的开悟境界,但还有一分无明未破。当此“无明”遇到“缘”就可能成为贪嗔痴,会产生因果关系,所以就能理解成还有业报。这就是说,除非到达佛的境界,不然即使到达十地菩萨、等觉菩萨的境界,往生时,也是带业往生。 其次,在禅宗中,只要当下见法,成为慧解脱,即成为“初地菩萨”,此观点是正确的。但我们必须清楚,初地菩萨的解脱智慧,虽然和佛没有差别,但修为不够,内心还有贪嗔痴,尚有大量无明,还会引发因果报应。而七地菩萨(包含七地)以下,内心的贪嗔痴,使之还没有脱离六道轮回,只不过不会再坠入三恶道罢了。可是,不坠入三恶道,不代表就可以无限制的造因。难道开悟的初地菩萨们没有看到,人道中,还有大批人一直在生死线上挣扎,此时即便开悟,修行困难可想而知。 当一个是修行者,能够彻悟诸法实相,以无上智慧力观照诸法,且善业助缘俱足,也可以往生净土(兜率天),佛经里面的“弥勒菩萨”属于此类。弥勒菩萨,是拥有无上智慧(彻悟诸法实相,没有无明)、修慈方成菩萨,但却没有修习禅定、未断烦恼。试问,普通修行者,你确定自己的智慧力可以与弥勒菩萨等同?慈心与弥勒菩萨等同? 再者,只是建议持“带业往生”观点的同修,要深信“菩萨畏因,凡人畏果”这句话,不要不断的争名夺利造恶因,为自己挖了一个又一个大坑,却认为自己有信仰、已经开悟,更有甚者美其名曰“普度众生”,从而自我麻醉,认为不会有因果报应。以上思维方式,不仅对修行没有益处,更会为因果轮回制造极大业力。 最后,共勉并谨记:神帮助不了你,能帮助你的只有自己! 执智 2017.12.19
3.生活禅修证注解.带业往生(2017.12.19) 生活禅修证注解 ——带业往生 一直以来,不愿过多探讨净土宗的理论,因其里面牵扯过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思想,容易使人产生迷执;更有厌恶此生,追求往生净土的观念,容易使人消极避世。今日,之所以提起,是近段时间看到一些文章,里面论述到“开悟”就能脱离生死,推崇即使今生不精进修行,来世也可不入轮回。此种观点,与净土宗的“带业往生”异曲同工,已经完全错解经论,所以有必要梳理清楚。 带业往生,从古至今都是净土宗争论的焦点。业,简单理解就是:由身、口、意所作的业因,而产生的业报,即事物的因果关系。“带业往生,即带着因果报应往生极乐世界。”常常有人借用此观点,一边造着恶因,一边认为自己有神佛护体,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有关往生极乐世界时,“带没有带因果报应”这一问题,可以参考佛经上的“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已经超越六道轮回,到达慧解脱的开悟境界,但还有一分无明未破。当此“无明”遇到“缘”就可能成为贪嗔痴,会产生因果关系,所以就能理解成还有业报。这就是说,除非到达佛的境界,不然即使到达十地菩萨、等觉菩萨的境界,往生时,也是带业往生。 其次,在禅宗中,只要当下见法,成为慧解脱,即成为“初地菩萨”,此观点是正确的。但我们必须清楚,初地菩萨的解脱智慧,虽然和佛没有差别,但修为不够,内心还有贪嗔痴,尚有大量无明,还会引发因果报应。而七地菩萨(包含七地)以下,内心的贪嗔痴,使之还没有脱离六道轮回,只不过不会再坠入三恶道罢了。可是,不坠入三恶道,不代表就可以无限制的造因。难道开悟的初地菩萨们没有看到,人道中,还有大批人一直在生死线上挣扎,此时即便开悟,修行困难可想而知。 当一个是修行者,能够彻悟诸法实相,以无上智慧力观照诸法,且善业助缘俱足,也可以往生净土(兜率天),佛经里面的“弥勒菩萨”属于此类。弥勒菩萨,是拥有无上智慧(彻悟诸法实相,没有无明)、修慈方成菩萨,但却没有修习禅定、未断烦恼。试问,普通修行者,你确定自己的智慧力可以与弥勒菩萨等同?慈心与弥勒菩萨等同? 再者,只是建议持“带业往生”观点的同修,要深信“菩萨畏因,凡人畏果”这句话,不要不断的争名夺利造恶因,为自己挖了一个又一个大坑,却认为自己有信仰、已经开悟,更有甚者美其名曰“普度众生”,从而自我麻醉,认为不会有因果报应。以上思维方式,不仅对修行没有益处,更会为因果轮回制造极大业力。 最后,共勉并谨记:神帮助不了你,能帮助你的只有自己! 执智 2017.12.19
3.生活禅修证注解.带业往生(2017.12.19) 生活禅修证注解 ——带业往生 一直以来,不愿过多探讨净土宗的理论,因其里面牵扯过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思想,容易使人产生迷执;更有厌恶此生,追求往生净土的观念,容易使人消极避世。今日,之所以提起,是近段时间看到一些文章,里面论述到“开悟”就能脱离生死,推崇即使今生不精进修行,来世也可不入轮回。此种观点,与净土宗的“带业往生”异曲同工,已经完全错解经论,所以有必要梳理清楚。 带业往生,从古至今都是净土宗争论的焦点。业,简单理解就是:由身、口、意所作的业因,而产生的业报,即事物的因果关系。“带业往生,即带着因果报应往生极乐世界。”常常有人借用此观点,一边造着恶因,一边认为自己有神佛护体,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有关往生极乐世界时,“带没有带因果报应”这一问题,可以参考佛经上的“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已经超越六道轮回,到达慧解脱的开悟境界,但还有一分无明未破。当此“无明”遇到“缘”就可能成为贪嗔痴,会产生因果关系,所以就能理解成还有业报。这就是说,除非到达佛的境界,不然即使到达十地菩萨、等觉菩萨的境界,往生时,也是带业往生。 其次,在禅宗中,只要当下见法,成为慧解脱,即成为“初地菩萨”,此观点是正确的。但我们必须清楚,初地菩萨的解脱智慧,虽然和佛没有差别,但修为不够,内心还有贪嗔痴,尚有大量无明,还会引发因果报应。而七地菩萨(包含七地)以下,内心的贪嗔痴,使之还没有脱离六道轮回,只不过不会再坠入三恶道罢了。可是,不坠入三恶道,不代表就可以无限制的造因。难道开悟的初地菩萨们没有看到,人道中,还有大批人一直在生死线上挣扎,此时即便开悟,修行困难可想而知。 当一个是修行者,能够彻悟诸法实相,以无上智慧力观照诸法,且善业助缘俱足,也可以往生净土(兜率天),佛经里面的“弥勒菩萨”属于此类。弥勒菩萨,是拥有无上智慧(彻悟诸法实相,没有无明)、修慈方成菩萨,但却没有修习禅定、未断烦恼。试问,普通修行者,你确定自己的智慧力可以与弥勒菩萨等同?慈心与弥勒菩萨等同? 再者,只是建议持“带业往生”观点的同修,要深信“菩萨畏因,凡人畏果”这句话,不要不断的争名夺利造恶因,为自己挖了一个又一个大坑,却认为自己有信仰、已经开悟,更有甚者美其名曰“普度众生”,从而自我麻醉,认为不会有因果报应。以上思维方式,不仅对修行没有益处,更会为因果轮回制造极大业力。 最后,共勉并谨记:神帮助不了你,能帮助你的只有自己! 执智 2017.12.19
3.生活禅修证注解.带业往生(2017.12.19) 生活禅修证注解 ——带业往生 一直以来,不愿过多探讨净土宗的理论,因其里面牵扯过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思想,容易使人产生迷执;更有厌恶此生,追求往生净土的观念,容易使人消极避世。今日,之所以提起,是近段时间看到一些文章,里面论述到“开悟”就能脱离生死,推崇即使今生不精进修行,来世也可不入轮回。此种观点,与净土宗的“带业往生”异曲同工,已经完全错解经论,所以有必要梳理清楚。 带业往生,从古至今都是净土宗争论的焦点。业,简单理解就是:由身、口、意所作的业因,而产生的业报,即事物的因果关系。“带业往生,即带着因果报应往生极乐世界。”常常有人借用此观点,一边造着恶因,一边认为自己有神佛护体,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有关往生极乐世界时,“带没有带因果报应”这一问题,可以参考佛经上的“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已经超越六道轮回,到达慧解脱的开悟境界,但还有一分无明未破。当此“无明”遇到“缘”就可能成为贪嗔痴,会产生因果关系,所以就能理解成还有业报。这就是说,除非到达佛的境界,不然即使到达十地菩萨、等觉菩萨的境界,往生时,也是带业往生。 其次,在禅宗中,只要当下见法,成为慧解脱,即成为“初地菩萨”,此观点是正确的。但我们必须清楚,初地菩萨的解脱智慧,虽然和佛没有差别,但修为不够,内心还有贪嗔痴,尚有大量无明,还会引发因果报应。而七地菩萨(包含七地)以下,内心的贪嗔痴,使之还没有脱离六道轮回,只不过不会再坠入三恶道罢了。可是,不坠入三恶道,不代表就可以无限制的造因。难道开悟的初地菩萨们没有看到,人道中,还有大批人一直在生死线上挣扎,此时即便开悟,修行困难可想而知。 当一个是修行者,能够彻悟诸法实相,以无上智慧力观照诸法,且善业助缘俱足,也可以往生净土(兜率天),佛经里面的“弥勒菩萨”属于此类。弥勒菩萨,是拥有无上智慧(彻悟诸法实相,没有无明)、修慈方成菩萨,但却没有修习禅定、未断烦恼。试问,普通修行者,你确定自己的智慧力可以与弥勒菩萨等同?慈心与弥勒菩萨等同? 再者,只是建议持“带业往生”观点的同修,要深信“菩萨畏因,凡人畏果”这句话,不要不断的争名夺利造恶因,为自己挖了一个又一个大坑,却认为自己有信仰、已经开悟,更有甚者美其名曰“普度众生”,从而自我麻醉,认为不会有因果报应。以上思维方式,不仅对修行没有益处,更会为因果轮回制造极大业力。 最后,共勉并谨记:神帮助不了你,能帮助你的只有自己! 执智 2017.12.19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