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智 执智
关注数: 1 粉丝数: 256 发帖数: 11,129 关注贴吧数: 15
2.生活禅修证注解.有为法与无为法(2017.12.16) 生活禅修证注解 ——有为法与无为法 无为法,是北传佛教相对于南传佛教的有为法,提出的一种理念,也成为南北传从古至今争论的焦点。而“无为法与有为法”,自古以来更被无数大师引用、注解,甚至在修行法门的对比中,成为门徒抨击其他法门的有力武器。在此,本人只能引用北传佛教的一实相印,来诠释这一争执:“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印。” 《杂阿含经》记载:“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从此段经文可以看出,有为法是有生(出生)、住(停留)、异(变异)、灭(死亡)的过程,无为法是无生、住、异、灭的过程。“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心经》描述涅槃的境界,所以“无为法”是涅槃的本性特征。 在网络上,“有为法与无为法”最权威的注释是:“有为法,指因缘做作而生的事物;无为法,指没有因缘做作而生的事物。”此处可见,有为法是有“因果规律”产生的,无为法是无“因果规律”产生的,而无“因果规律”的状态,也是描述涅槃的本性特征。 从上述两种“有为法与无为法”的注释可以看出,无为法的修行核心是“涅槃”,有为法的修行和心正好相反。所以,只有理解涅槃为何物时,才能辨别“有为法与无为法”,而理解涅槃,就到了南传佛教“慧解脱”的境界与北传佛教“开悟”的等级。 慧解脱者(开悟者),只是明了真法实相,但历缘对境时,念头里面还有贪嗔痴等执着,只有把这些贪嗔痴完全清除,才能到达俱解脱者的境界。俱解脱者,不仅彻悟真法实相,更把念头的贪嗔痴完全清除。当我们理解慧解脱者,还要修行才能到达俱解脱时,就能大概梳理清楚“有为法与无为法”产生的因缘。 是否到达慧解脱者(开悟者)的境界,是鉴定所修法门,是“无为法或有为法”的唯一标准。当完全彻悟“涅槃”,成为慧解脱者,此时,所选修的任何法门都是“无为法”,这就是“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印”的理解思路。开悟见法后,只要慧解脱者是以解脱为目的,不管选用八万四千修行法门中的任何一种,都可称为“无为法”,而对普通人来论,无论选用八万四千修行法门的任何一种,都称为“有为法”,这也是《金刚经》中“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理解思路。 其次,慧解脱者不管选修任何法门,是利用法门清除自己的贪嗔痴,是为了到达“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是利用法门清除自己的贪嗔痴,从而不再造因,就没有果报,这就是“没有因缘做作而生的事物”的解释。 最后,如果站在俱解脱者的境界来看,只要分出“有为法与无为法”,内心还是有“贪嗔痴”的执着,所以,此篇讨论的“有为法与无为法”,是站在非解脱者的角度评判。 执智 2017.12.16
2.生活禅修证注解.有为法与无为法(2017.12.16) 生活禅修证注解 ——有为法与无为法 无为法,是北传佛教相对于南传佛教的有为法,提出的一种理念,也成为南北传从古至今争论的焦点。而“无为法与有为法”,自古以来更被无数大师引用、注解,甚至在修行法门的对比中,成为门徒抨击其他法门的有力武器。在此,本人只能引用北传佛教的一实相印,来诠释这一争执:“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印。” 《杂阿含经》记载:“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从此段经文可以看出,有为法是有生(出生)、住(停留)、异(变异)、灭(死亡)的过程,无为法是无生、住、异、灭的过程。“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心经》描述涅槃的境界,所以“无为法”是涅槃的本性特征。 在网络上,“有为法与无为法”最权威的注释是:“有为法,指因缘做作而生的事物;无为法,指没有因缘做作而生的事物。”此处可见,有为法是有“因果规律”产生的,无为法是无“因果规律”产生的,而无“因果规律”的状态,也是描述涅槃的本性特征。 从上述两种“有为法与无为法”的注释可以看出,无为法的修行核心是“涅槃”,有为法的修行和心正好相反。所以,只有理解涅槃为何物时,才能辨别“有为法与无为法”,而理解涅槃,就到了南传佛教“慧解脱”的境界与北传佛教“开悟”的等级。 慧解脱者(开悟者),只是明了真法实相,但历缘对境时,念头里面还有贪嗔痴等执着,只有把这些贪嗔痴完全清除,才能到达俱解脱者的境界。俱解脱者,不仅彻悟真法实相,更把念头的贪嗔痴完全清除。当我们理解慧解脱者,还要修行才能到达俱解脱时,就能大概梳理清楚“有为法与无为法”产生的因缘。 是否到达慧解脱者(开悟者)的境界,是鉴定所修法门,是“无为法或有为法”的唯一标准。当完全彻悟“涅槃”,成为慧解脱者,此时,所选修的任何法门都是“无为法”,这就是“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印”的理解思路。开悟见法后,只要慧解脱者是以解脱为目的,不管选用八万四千修行法门中的任何一种,都可称为“无为法”,而对普通人来论,无论选用八万四千修行法门的任何一种,都称为“有为法”,这也是《金刚经》中“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理解思路。 其次,慧解脱者不管选修任何法门,是利用法门清除自己的贪嗔痴,是为了到达“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是利用法门清除自己的贪嗔痴,从而不再造因,就没有果报,这就是“没有因缘做作而生的事物”的解释。 最后,如果站在俱解脱者的境界来看,只要分出“有为法与无为法”,内心还是有“贪嗔痴”的执着,所以,此篇讨论的“有为法与无为法”,是站在非解脱者的角度评判。 执智 2017.12.16
2.生活禅修证注解.有为法与无为法(2017.12.16) 生活禅修证注解 ——有为法与无为法 无为法,是北传佛教相对于南传佛教的有为法,提出的一种理念,也成为南北传从古至今争论的焦点。而“无为法与有为法”,自古以来更被无数大师引用、注解,甚至在修行法门的对比中,成为门徒抨击其他法门的有力武器。在此,本人只能引用北传佛教的一实相印,来诠释这一争执:“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印。” 《杂阿含经》记载:“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从此段经文可以看出,有为法是有生(出生)、住(停留)、异(变异)、灭(死亡)的过程,无为法是无生、住、异、灭的过程。“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心经》描述涅槃的境界,所以“无为法”是涅槃的本性特征。 在网络上,“有为法与无为法”最权威的注释是:“有为法,指因缘做作而生的事物;无为法,指没有因缘做作而生的事物。”此处可见,有为法是有“因果规律”产生的,无为法是无“因果规律”产生的,而无“因果规律”的状态,也是描述涅槃的本性特征。 从上述两种“有为法与无为法”的注释可以看出,无为法的修行核心是“涅槃”,有为法的修行和心正好相反。所以,只有理解涅槃为何物时,才能辨别“有为法与无为法”,而理解涅槃,就到了南传佛教“慧解脱”的境界与北传佛教“开悟”的等级。 慧解脱者(开悟者),只是明了真法实相,但历缘对境时,念头里面还有贪嗔痴等执着,只有把这些贪嗔痴完全清除,才能到达俱解脱者的境界。俱解脱者,不仅彻悟真法实相,更把念头的贪嗔痴完全清除。当我们理解慧解脱者,还要修行才能到达俱解脱时,就能大概梳理清楚“有为法与无为法”产生的因缘。 是否到达慧解脱者(开悟者)的境界,是鉴定所修法门,是“无为法或有为法”的唯一标准。当完全彻悟“涅槃”,成为慧解脱者,此时,所选修的任何法门都是“无为法”,这就是“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印”的理解思路。开悟见法后,只要慧解脱者是以解脱为目的,不管选用八万四千修行法门中的任何一种,都可称为“无为法”,而对普通人来论,无论选用八万四千修行法门的任何一种,都称为“有为法”,这也是《金刚经》中“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理解思路。 其次,慧解脱者不管选修任何法门,是利用法门清除自己的贪嗔痴,是为了到达“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是利用法门清除自己的贪嗔痴,从而不再造因,就没有果报,这就是“没有因缘做作而生的事物”的解释。 最后,如果站在俱解脱者的境界来看,只要分出“有为法与无为法”,内心还是有“贪嗔痴”的执着,所以,此篇讨论的“有为法与无为法”,是站在非解脱者的角度评判。 执智 2017.12.16
2.生活禅修证注解.有为法与无为法(2017.12.16) 生活禅修证注解 ——有为法与无为法 无为法,是北传佛教相对于南传佛教的有为法,提出的一种理念,也成为南北传从古至今争论的焦点。而“无为法与有为法”,自古以来更被无数大师引用、注解,甚至在修行法门的对比中,成为门徒抨击其他法门的有力武器。在此,本人只能引用北传佛教的一实相印,来诠释这一争执:“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印。” 《杂阿含经》记载:“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从此段经文可以看出,有为法是有生(出生)、住(停留)、异(变异)、灭(死亡)的过程,无为法是无生、住、异、灭的过程。“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心经》描述涅槃的境界,所以“无为法”是涅槃的本性特征。 在网络上,“有为法与无为法”最权威的注释是:“有为法,指因缘做作而生的事物;无为法,指没有因缘做作而生的事物。”此处可见,有为法是有“因果规律”产生的,无为法是无“因果规律”产生的,而无“因果规律”的状态,也是描述涅槃的本性特征。 从上述两种“有为法与无为法”的注释可以看出,无为法的修行核心是“涅槃”,有为法的修行和心正好相反。所以,只有理解涅槃为何物时,才能辨别“有为法与无为法”,而理解涅槃,就到了南传佛教“慧解脱”的境界与北传佛教“开悟”的等级。 慧解脱者(开悟者),只是明了真法实相,但历缘对境时,念头里面还有贪嗔痴等执着,只有把这些贪嗔痴完全清除,才能到达俱解脱者的境界。俱解脱者,不仅彻悟真法实相,更把念头的贪嗔痴完全清除。当我们理解慧解脱者,还要修行才能到达俱解脱时,就能大概梳理清楚“有为法与无为法”产生的因缘。 是否到达慧解脱者(开悟者)的境界,是鉴定所修法门,是“无为法或有为法”的唯一标准。当完全彻悟“涅槃”,成为慧解脱者,此时,所选修的任何法门都是“无为法”,这就是“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印”的理解思路。开悟见法后,只要慧解脱者是以解脱为目的,不管选用八万四千修行法门中的任何一种,都可称为“无为法”,而对普通人来论,无论选用八万四千修行法门的任何一种,都称为“有为法”,这也是《金刚经》中“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理解思路。 其次,慧解脱者不管选修任何法门,是利用法门清除自己的贪嗔痴,是为了到达“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是利用法门清除自己的贪嗔痴,从而不再造因,就没有果报,这就是“没有因缘做作而生的事物”的解释。 最后,如果站在俱解脱者的境界来看,只要分出“有为法与无为法”,内心还是有“贪嗔痴”的执着,所以,此篇讨论的“有为法与无为法”,是站在非解脱者的角度评判。 执智 2017.12.16
1.生活禅修证注解.“法印”区别(2018.10.9) 生活禅修证注释 ——”法印“区别 1.“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长久以来,众多修行者对“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一直喋喋不休的争执,此中的主要原因在:“三法印”,是开悟者站在修行者的角度,简单易懂的阐述万物实相,而“一实相印”,是开悟者站在“涅磐寂静”的状态,也就是俱解脱的境界,对修行者阐述万物实相。 三法印,偏重印证修行者对万物实相的解读;一实相印,偏重印证修行者证悟的境界。一个针对万物实相,一个针对修行者的境界,这是探讨法义的不同所致。但由此可见,一实相印,是建立在“三法印”的基础上,开悟者印证修行者的境界而产生的。 2.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核心是什么? 三法印包含: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一实相印的核心:言语道断,一说即错。 诸行无常,即世间万物,没有不“生住异灭”的;诸法无我,即万物的“本性”,是无我的状态;涅磐寂静,即修行者与道合一、解脱生死与烦恼。 “言语道断,一说即错”,指世间万物的实相,是本来存在的,是不能用语言描述的,只要用语言描述出来,内心已经产生二元对立,就已经错误了。此句来源一部影视作品《天道》,是描述“涅磐寂静”状态,比较贴切的诠释,更符合六祖慧能提出的不立文字,与佛陀说自己传法49年一字未讲。 3.“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关系是什么? 禅宗开悟者,印证修行者的前提,是修行者已经了悟“三法印”,且对“三法印”融会贯通时,才可以对修行者运用“一实相印”。因为修行者探讨“三法印”的任何“法印”,其实内心已经产生“二元对立”的评判,但不可否认,没有了悟“三法印”,“一实相印”对修行者就是谈空论玄。 4.你在解释“涅磐寂静”时,指出修行者“与道合一”,此句如何理解? 与道合一,即了悟解脱者历缘对境时,内心是“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且能够“知行合一”。 此处,内心“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是“无我”的状态,这就是“诸法无我”的理解思路。知行合一,是不仅了悟此模式,历缘对境更把“贪嗔痴”清除,行为同时到达此模式。此种境界,就是“涅磐寂静”。 当修行者到达“涅磐寂静”的境界时,再无任何烦恼,只是随顺因缘的在红尘游历,而周围出现的所有人、事、物等,不论所作所为的是非善恶,皆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任运随缘去,方得大自在,此为解脱者红尘练心的潇洒气魄。当然,无为无不为,更是菩萨红尘练心的方式,以此延伸出了北传佛教对戒律的“开遮持犯”。 5. 你在解释“三法印”与“涅磐寂静”时,运用过多名词或术语,如何使普通人快速理解呢? 有关这个问题,一些同修曾经指出,说:“你搞的理论,逻辑思维错综复杂,支脉丛生,看起来有些凌乱。” 其实,这并不是凌乱的问题,而是我的总结,是针对各个问题的核心要点,而不是繁杂的对一些问题过多的重复。 再者,理论与实践是不一样的,如针对一些修行者或普通人探讨佛法要义,不能按照理论的步骤进行,要看对方执迷的区域,对佛法的领悟程度,然后把整体理论打乱,以对方想要了解的地方切入。如从心念契入,是顿悟的核心,而你给没有佛法基础的人探讨佛法时,不能把“四念处”讲一遍,他们可能听不懂,只用把核心梳理出来,指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念头支配即可。 上面所述,就如同“兵书与兵法”的关系,兵书是排兵布阵的方向,而对战时需要运用兵法,要因事、因时、因势变化的。倘若依照兵书而来,就如同赵括的“纸上谈兵”一般,结局是可以预料的。另外,尽信书不如无书,你不能说六祖提出“不立文字”,就说《坛经》是伪书。 执智 2018.10.9
1.生活禅修证注解.“法印”区别(2018.10.9) 生活禅修证注释 ——”法印“区别 1.“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长久以来,众多修行者对“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一直喋喋不休的争执,此中的主要原因在:“三法印”,是开悟者站在修行者的角度,简单易懂的阐述万物实相,而“一实相印”,是开悟者站在“涅磐寂静”的状态,也就是俱解脱的境界,对修行者阐述万物实相。 三法印,偏重印证修行者对万物实相的解读;一实相印,偏重印证修行者证悟的境界。一个针对万物实相,一个针对修行者的境界,这是探讨法义的不同所致。但由此可见,一实相印,是建立在“三法印”的基础上,开悟者印证修行者的境界而产生的。 2.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核心是什么? 三法印包含: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一实相印的核心:言语道断,一说即错。 诸行无常,即世间万物,没有不“生住异灭”的;诸法无我,即万物的“本性”,是无我的状态;涅磐寂静,即修行者与道合一、解脱生死与烦恼。 “言语道断,一说即错”,指世间万物的实相,是本来存在的,是不能用语言描述的,只要用语言描述出来,内心已经产生二元对立,就已经错误了。此句来源一部影视作品《天道》,是描述“涅磐寂静”状态,比较贴切的诠释,更符合六祖慧能提出的不立文字,与佛陀说自己传法49年一字未讲。 3.“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关系是什么? 禅宗开悟者,印证修行者的前提,是修行者已经了悟“三法印”,且对“三法印”融会贯通时,才可以对修行者运用“一实相印”。因为修行者探讨“三法印”的任何“法印”,其实内心已经产生“二元对立”的评判,但不可否认,没有了悟“三法印”,“一实相印”对修行者就是谈空论玄。 4.你在解释“涅磐寂静”时,指出修行者“与道合一”,此句如何理解? 与道合一,即了悟解脱者历缘对境时,内心是“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且能够“知行合一”。 此处,内心“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是“无我”的状态,这就是“诸法无我”的理解思路。知行合一,是不仅了悟此模式,历缘对境更把“贪嗔痴”清除,行为同时到达此模式。此种境界,就是“涅磐寂静”。 当修行者到达“涅磐寂静”的境界时,再无任何烦恼,只是随顺因缘的在红尘游历,而周围出现的所有人、事、物等,不论所作所为的是非善恶,皆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任运随缘去,方得大自在,此为解脱者红尘练心的潇洒气魄。当然,无为无不为,更是菩萨红尘练心的方式,以此延伸出了北传佛教对戒律的“开遮持犯”。 5. 你在解释“三法印”与“涅磐寂静”时,运用过多名词或术语,如何使普通人快速理解呢? 有关这个问题,一些同修曾经指出,说:“你搞的理论,逻辑思维错综复杂,支脉丛生,看起来有些凌乱。” 其实,这并不是凌乱的问题,而是我的总结,是针对各个问题的核心要点,而不是繁杂的对一些问题过多的重复。 再者,理论与实践是不一样的,如针对一些修行者或普通人探讨佛法要义,不能按照理论的步骤进行,要看对方执迷的区域,对佛法的领悟程度,然后把整体理论打乱,以对方想要了解的地方切入。如从心念契入,是顿悟的核心,而你给没有佛法基础的人探讨佛法时,不能把“四念处”讲一遍,他们可能听不懂,只用把核心梳理出来,指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念头支配即可。 上面所述,就如同“兵书与兵法”的关系,兵书是排兵布阵的方向,而对战时需要运用兵法,要因事、因时、因势变化的。倘若依照兵书而来,就如同赵括的“纸上谈兵”一般,结局是可以预料的。另外,尽信书不如无书,你不能说六祖提出“不立文字”,就说《坛经》是伪书。 执智 2018.10.9
1.生活禅修证注解.“法印”区别(2018.10.9) 生活禅修证注释 ——”法印“区别 1.“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长久以来,众多修行者对“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一直喋喋不休的争执,此中的主要原因在:“三法印”,是开悟者站在修行者的角度,简单易懂的阐述万物实相,而“一实相印”,是开悟者站在“涅磐寂静”的状态,也就是俱解脱的境界,对修行者阐述万物实相。 三法印,偏重印证修行者对万物实相的解读;一实相印,偏重印证修行者证悟的境界。一个针对万物实相,一个针对修行者的境界,这是探讨法义的不同所致。但由此可见,一实相印,是建立在“三法印”的基础上,开悟者印证修行者的境界而产生的。 2.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核心是什么? 三法印包含: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一实相印的核心:言语道断,一说即错。 诸行无常,即世间万物,没有不“生住异灭”的;诸法无我,即万物的“本性”,是无我的状态;涅磐寂静,即修行者与道合一、解脱生死与烦恼。 “言语道断,一说即错”,指世间万物的实相,是本来存在的,是不能用语言描述的,只要用语言描述出来,内心已经产生二元对立,就已经错误了。此句来源一部影视作品《天道》,是描述“涅磐寂静”状态,比较贴切的诠释,更符合六祖慧能提出的不立文字,与佛陀说自己传法49年一字未讲。 3.“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关系是什么? 禅宗开悟者,印证修行者的前提,是修行者已经了悟“三法印”,且对“三法印”融会贯通时,才可以对修行者运用“一实相印”。因为修行者探讨“三法印”的任何“法印”,其实内心已经产生“二元对立”的评判,但不可否认,没有了悟“三法印”,“一实相印”对修行者就是谈空论玄。 4.你在解释“涅磐寂静”时,指出修行者“与道合一”,此句如何理解? 与道合一,即了悟解脱者历缘对境时,内心是“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且能够“知行合一”。 此处,内心“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是“无我”的状态,这就是“诸法无我”的理解思路。知行合一,是不仅了悟此模式,历缘对境更把“贪嗔痴”清除,行为同时到达此模式。此种境界,就是“涅磐寂静”。 当修行者到达“涅磐寂静”的境界时,再无任何烦恼,只是随顺因缘的在红尘游历,而周围出现的所有人、事、物等,不论所作所为的是非善恶,皆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任运随缘去,方得大自在,此为解脱者红尘练心的潇洒气魄。当然,无为无不为,更是菩萨红尘练心的方式,以此延伸出了北传佛教对戒律的“开遮持犯”。 5. 你在解释“三法印”与“涅磐寂静”时,运用过多名词或术语,如何使普通人快速理解呢? 有关这个问题,一些同修曾经指出,说:“你搞的理论,逻辑思维错综复杂,支脉丛生,看起来有些凌乱。” 其实,这并不是凌乱的问题,而是我的总结,是针对各个问题的核心要点,而不是繁杂的对一些问题过多的重复。 再者,理论与实践是不一样的,如针对一些修行者或普通人探讨佛法要义,不能按照理论的步骤进行,要看对方执迷的区域,对佛法的领悟程度,然后把整体理论打乱,以对方想要了解的地方切入。如从心念契入,是顿悟的核心,而你给没有佛法基础的人探讨佛法时,不能把“四念处”讲一遍,他们可能听不懂,只用把核心梳理出来,指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念头支配即可。 上面所述,就如同“兵书与兵法”的关系,兵书是排兵布阵的方向,而对战时需要运用兵法,要因事、因时、因势变化的。倘若依照兵书而来,就如同赵括的“纸上谈兵”一般,结局是可以预料的。另外,尽信书不如无书,你不能说六祖提出“不立文字”,就说《坛经》是伪书。 执智 2018.10.9
1.生活禅修证注解.“法印”区别(2018.10.9) 生活禅修证注释 ——”法印“区别 1.“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长久以来,众多修行者对“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一直喋喋不休的争执,此中的主要原因在:“三法印”,是开悟者站在修行者的角度,简单易懂的阐述万物实相,而“一实相印”,是开悟者站在“涅磐寂静”的状态,也就是俱解脱的境界,对修行者阐述万物实相。 三法印,偏重印证修行者对万物实相的解读;一实相印,偏重印证修行者证悟的境界。一个针对万物实相,一个针对修行者的境界,这是探讨法义的不同所致。但由此可见,一实相印,是建立在“三法印”的基础上,开悟者印证修行者的境界而产生的。 2.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核心是什么? 三法印包含: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一实相印的核心:言语道断,一说即错。 诸行无常,即世间万物,没有不“生住异灭”的;诸法无我,即万物的“本性”,是无我的状态;涅磐寂静,即修行者与道合一、解脱生死与烦恼。 “言语道断,一说即错”,指世间万物的实相,是本来存在的,是不能用语言描述的,只要用语言描述出来,内心已经产生二元对立,就已经错误了。此句来源一部影视作品《天道》,是描述“涅磐寂静”状态,比较贴切的诠释,更符合六祖慧能提出的不立文字,与佛陀说自己传法49年一字未讲。 3.“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关系是什么? 禅宗开悟者,印证修行者的前提,是修行者已经了悟“三法印”,且对“三法印”融会贯通时,才可以对修行者运用“一实相印”。因为修行者探讨“三法印”的任何“法印”,其实内心已经产生“二元对立”的评判,但不可否认,没有了悟“三法印”,“一实相印”对修行者就是谈空论玄。 4.你在解释“涅磐寂静”时,指出修行者“与道合一”,此句如何理解? 与道合一,即了悟解脱者历缘对境时,内心是“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且能够“知行合一”。 此处,内心“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是“无我”的状态,这就是“诸法无我”的理解思路。知行合一,是不仅了悟此模式,历缘对境更把“贪嗔痴”清除,行为同时到达此模式。此种境界,就是“涅磐寂静”。 当修行者到达“涅磐寂静”的境界时,再无任何烦恼,只是随顺因缘的在红尘游历,而周围出现的所有人、事、物等,不论所作所为的是非善恶,皆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任运随缘去,方得大自在,此为解脱者红尘练心的潇洒气魄。当然,无为无不为,更是菩萨红尘练心的方式,以此延伸出了北传佛教对戒律的“开遮持犯”。 5. 你在解释“三法印”与“涅磐寂静”时,运用过多名词或术语,如何使普通人快速理解呢? 有关这个问题,一些同修曾经指出,说:“你搞的理论,逻辑思维错综复杂,支脉丛生,看起来有些凌乱。” 其实,这并不是凌乱的问题,而是我的总结,是针对各个问题的核心要点,而不是繁杂的对一些问题过多的重复。 再者,理论与实践是不一样的,如针对一些修行者或普通人探讨佛法要义,不能按照理论的步骤进行,要看对方执迷的区域,对佛法的领悟程度,然后把整体理论打乱,以对方想要了解的地方切入。如从心念契入,是顿悟的核心,而你给没有佛法基础的人探讨佛法时,不能把“四念处”讲一遍,他们可能听不懂,只用把核心梳理出来,指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念头支配即可。 上面所述,就如同“兵书与兵法”的关系,兵书是排兵布阵的方向,而对战时需要运用兵法,要因事、因时、因势变化的。倘若依照兵书而来,就如同赵括的“纸上谈兵”一般,结局是可以预料的。另外,尽信书不如无书,你不能说六祖提出“不立文字”,就说《坛经》是伪书。 执智 2018.10.9
有关“返璞归真”的问答 有关“返璞归真”的问答 ①经常听人说,小孩子接近道,此话如何理解? 在《道德经》里面,老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小孩子接近道”的观点,而是指出“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与“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的思想。“常德”与“含德之厚”,是指最高的德性,并非“道”。以此可见,刚出生的小孩子,接近“最高的德性”,而非“与道合一”的状态。(赤子,指刚出生的小孩子。) ②“最高的德性”指什么? 众所周知,刚出生的小孩子,对外物的欲望极低,“饥来吃饭困来眠”的行为模式,与禅宗开悟者的风范如出一辙。在历缘对境时,小孩子对万事万物,没有是非好坏等的“二元对立”。如饿了就吃奶水,但不会对其产生贪爱之念,吃饱即可,当然,你喂辣椒他也吃,可婴儿的身体机能承受不了,他虽然会哭,但不会对你或辣椒产生嗔恨之念。 因此,“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与“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就是说“最高的德性”,是无“二元对立”的。 ③道家修行所谓的“返璞归真”,与“赤子”的超越“二元对立”有何不同? 以南传佛教对阿罗汉的划分,道家的“返璞归真”之境,已经到达“四果阿罗汉”,成为俱解脱者。初生婴儿的“赤子”,到达“三果阿罗汉”,虽已经断灭“贪与嗔”引起的“善与恶”,但并没有破除无明(痴愚)而开悟。 因此,“赤子”的超越二元对立,如三果阿罗汉一般,是历缘对境时,无“二元对立”的习性,但有无明未破,并没有超越“二元对立”,成为“四果阿罗汉”,以后还有可能产生“二元对立”。此处应当注意,“无”与“超越”的区别。无,没有了悟“三法印”;超越,已经了悟“三法印”。 ④小孩子既然已经到“三果阿罗汉”的境界,是不是容易成为“四果阿罗汉”?简单讲,就是容易“与道合一”?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与道合一”之人,是有大智慧者,不仅对万事万物明白通达,更有“至善至柔、处下、不争”的“水德”。以佛家来论,四果阿罗汉,已经有无量的智慧、爱与慈悲。先不谈什么是“无量的爱与慈悲”,仅探讨什么是“无量的智慧”?简单理解“ 无量的智慧”,就是世间的一切阳谋、阴谋全部精通,仅此一点,大家觉得小孩子能达到吗? 其次,“赤子”与“小孩子”是有区别的。赤子,是指刚出生的婴儿,而我们通常所指的小孩子,年龄最小也在4、5岁。我们可以观察,4岁的小孩子,其实已经开始有“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在历缘对境时,他们对普通的“衣食住行”,已经有了“好与坏、对与错、喜欢与不喜欢等”的“二元对立”,随着年龄的增长,“二元对立”愈加明显。所以到达“三果阿罗汉”的,不是广义的小孩子,而是“赤子”,就是刚出生的婴儿。 另外,你想让4岁的小孩子,把“二元对立”净化,回归到“赤子”的状态,甚至“与道合一”,这是不现实的,更不符合人类的进化规律。只因,人只有在慢慢的成长过程中,思维才会逐渐走向成熟,接而拥有强大的思辨能力,最后产生无量的智慧,这是所有“开悟者”的共性。 诚然,目前科学界已经证明,人在20岁后思维逐步成熟,30岁以后才会慢慢稳定下来,这也是为何自古开悟者,20岁以前没有过开悟记载,而20岁以后有少部分(六祖慧能24岁开悟),但大多出现在30岁以后的原因。 ⑤以上述所论,你认为小孩子不适合读《道德经》与佛法? 有关这一点,上面已经探讨的很明白了,人只有在20岁以后,思维才逐步成熟,所以不建议给20岁以下的人,强行灌输一些理论,只建议他们背背文言文,或者读读直译版。 对思维不成熟的人,强行灌输一些对《道德经》与佛法的解读,会使孩子进入死胡同,对未来的思辨是有害无益的。人,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一旦思维不成熟时,灌输了过多庞杂的解读,而非记忆白话文,那么成年后将不会对经文进行思辨,从而影响其一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我们灌输过多见解时,是在教导孩子为学,是离道越来越远的节奏。 目前世界三大宗教的教主:佛陀35岁开悟传道,耶稣30岁开悟传道,穆圣40岁开悟传道。在中国历史上,称为禅宗第一人的“六祖慧能”,开悟时尚且24岁,而老子70岁左右写成《道德经》。上述圣贤的年龄,足矣表明科学界的论证。 另外,孩子在20岁前的发育期,内心躁动是明显的,对其教导一些静心之法是有必要的。当然,逻辑思辨,是顿悟的关键所在,所以对其培养此项能力,才是身为教育者应该做的。 执智 2018.10.05
有关“返璞归真”的问答 有关“返璞归真”的问答 ①经常听人说,小孩子接近道,此话如何理解? 在《道德经》里面,老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小孩子接近道”的观点,而是指出“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与“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的思想。“常德”与“含德之厚”,是指最高的德性,并非“道”。以此可见,刚出生的小孩子,接近“最高的德性”,而非“与道合一”的状态。(赤子,指刚出生的小孩子。) ②“最高的德性”指什么? 众所周知,刚出生的小孩子,对外物的欲望极低,“饥来吃饭困来眠”的行为模式,与禅宗开悟者的风范如出一辙。在历缘对境时,小孩子对万事万物,没有是非好坏等的“二元对立”。如饿了就吃奶水,但不会对其产生贪爱之念,吃饱即可,当然,你喂辣椒他也吃,可婴儿的身体机能承受不了,他虽然会哭,但不会对你或辣椒产生嗔恨之念。 因此,“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与“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就是说“最高的德性”,是无“二元对立”的。 ③道家修行所谓的“返璞归真”,与“赤子”的超越“二元对立”有何不同? 以南传佛教对阿罗汉的划分,道家的“返璞归真”之境,已经到达“四果阿罗汉”,成为俱解脱者。初生婴儿的“赤子”,到达“三果阿罗汉”,虽已经断灭“贪与嗔”引起的“善与恶”,但并没有破除无明(痴愚)而开悟。 因此,“赤子”的超越二元对立,如三果阿罗汉一般,是历缘对境时,无“二元对立”的习性,但有无明未破,并没有超越“二元对立”,成为“四果阿罗汉”,以后还有可能产生“二元对立”。此处应当注意,“无”与“超越”的区别。无,没有了悟“三法印”;超越,已经了悟“三法印”。 ④小孩子既然已经到“三果阿罗汉”的境界,是不是容易成为“四果阿罗汉”?简单讲,就是容易“与道合一”?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与道合一”之人,是有大智慧者,不仅对万事万物明白通达,更有“至善至柔、处下、不争”的“水德”。以佛家来论,四果阿罗汉,已经有无量的智慧、爱与慈悲。先不谈什么是“无量的爱与慈悲”,仅探讨什么是“无量的智慧”?简单理解“ 无量的智慧”,就是世间的一切阳谋、阴谋全部精通,仅此一点,大家觉得小孩子能达到吗? 其次,“赤子”与“小孩子”是有区别的。赤子,是指刚出生的婴儿,而我们通常所指的小孩子,年龄最小也在4、5岁。我们可以观察,4岁的小孩子,其实已经开始有“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在历缘对境时,他们对普通的“衣食住行”,已经有了“好与坏、对与错、喜欢与不喜欢等”的“二元对立”,随着年龄的增长,“二元对立”愈加明显。所以到达“三果阿罗汉”的,不是广义的小孩子,而是“赤子”,就是刚出生的婴儿。 另外,你想让4岁的小孩子,把“二元对立”净化,回归到“赤子”的状态,甚至“与道合一”,这是不现实的,更不符合人类的进化规律。只因,人只有在慢慢的成长过程中,思维才会逐渐走向成熟,接而拥有强大的思辨能力,最后产生无量的智慧,这是所有“开悟者”的共性。 诚然,目前科学界已经证明,人在20岁后思维逐步成熟,30岁以后才会慢慢稳定下来,这也是为何自古开悟者,20岁以前没有过开悟记载,而20岁以后有少部分(六祖慧能24岁开悟),但大多出现在30岁以后的原因。 ⑤以上述所论,你认为小孩子不适合读《道德经》与佛法? 有关这一点,上面已经探讨的很明白了,人只有在20岁以后,思维才逐步成熟,所以不建议给20岁以下的人,强行灌输一些理论,只建议他们背背文言文,或者读读直译版。 对思维不成熟的人,强行灌输一些对《道德经》与佛法的解读,会使孩子进入死胡同,对未来的思辨是有害无益的。人,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一旦思维不成熟时,灌输了过多庞杂的解读,而非记忆白话文,那么成年后将不会对经文进行思辨,从而影响其一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我们灌输过多见解时,是在教导孩子为学,是离道越来越远的节奏。 目前世界三大宗教的教主:佛陀35岁开悟传道,耶稣30岁开悟传道,穆圣40岁开悟传道。在中国历史上,称为禅宗第一人的“六祖慧能”,开悟时尚且24岁,而老子70岁左右写成《道德经》。上述圣贤的年龄,足矣表明科学界的论证。 另外,孩子在20岁前的发育期,内心躁动是明显的,对其教导一些静心之法是有必要的。当然,逻辑思辨,是顿悟的关键所在,所以对其培养此项能力,才是身为教育者应该做的。 执智 2018.10.05
有关“返璞归真”的问答 有关“返璞归真”的问答 ①经常听人说,小孩子接近道,此话如何理解? 在《道德经》里面,老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小孩子接近道”的观点,而是指出“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与“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的思想。“常德”与“含德之厚”,是指最高的德性,并非“道”。以此可见,刚出生的小孩子,接近“最高的德性”,而非“与道合一”的状态。(赤子,指刚出生的小孩子。) ②“最高的德性”指什么? 众所周知,刚出生的小孩子,对外物的欲望极低,“饥来吃饭困来眠”的行为模式,与禅宗开悟者的风范如出一辙。在历缘对境时,小孩子对万事万物,没有是非好坏等的“二元对立”。如饿了就吃奶水,但不会对其产生贪爱之念,吃饱即可,当然,你喂辣椒他也吃,可婴儿的身体机能承受不了,他虽然会哭,但不会对你或辣椒产生嗔恨之念。 因此,“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与“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就是说“最高的德性”,是无“二元对立”的。 ③道家修行所谓的“返璞归真”,与“赤子”的超越“二元对立”有何不同? 以南传佛教对阿罗汉的划分,道家的“返璞归真”之境,已经到达“四果阿罗汉”,成为俱解脱者。初生婴儿的“赤子”,到达“三果阿罗汉”,虽已经断灭“贪与嗔”引起的“善与恶”,但并没有破除无明(痴愚)而开悟。 因此,“赤子”的超越二元对立,如三果阿罗汉一般,是历缘对境时,无“二元对立”的习性,但有无明未破,并没有超越“二元对立”,成为“四果阿罗汉”,以后还有可能产生“二元对立”。此处应当注意,“无”与“超越”的区别。无,没有了悟“三法印”;超越,已经了悟“三法印”。 ④小孩子既然已经到“三果阿罗汉”的境界,是不是容易成为“四果阿罗汉”?简单讲,就是容易“与道合一”?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与道合一”之人,是有大智慧者,不仅对万事万物明白通达,更有“至善至柔、处下、不争”的“水德”。以佛家来论,四果阿罗汉,已经有无量的智慧、爱与慈悲。先不谈什么是“无量的爱与慈悲”,仅探讨什么是“无量的智慧”?简单理解“ 无量的智慧”,就是世间的一切阳谋、阴谋全部精通,仅此一点,大家觉得小孩子能达到吗? 其次,“赤子”与“小孩子”是有区别的。赤子,是指刚出生的婴儿,而我们通常所指的小孩子,年龄最小也在4、5岁。我们可以观察,4岁的小孩子,其实已经开始有“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在历缘对境时,他们对普通的“衣食住行”,已经有了“好与坏、对与错、喜欢与不喜欢等”的“二元对立”,随着年龄的增长,“二元对立”愈加明显。所以到达“三果阿罗汉”的,不是广义的小孩子,而是“赤子”,就是刚出生的婴儿。 另外,你想让4岁的小孩子,把“二元对立”净化,回归到“赤子”的状态,甚至“与道合一”,这是不现实的,更不符合人类的进化规律。只因,人只有在慢慢的成长过程中,思维才会逐渐走向成熟,接而拥有强大的思辨能力,最后产生无量的智慧,这是所有“开悟者”的共性。 诚然,目前科学界已经证明,人在20岁后思维逐步成熟,30岁以后才会慢慢稳定下来,这也是为何自古开悟者,20岁以前没有过开悟记载,而20岁以后有少部分(六祖慧能24岁开悟),但大多出现在30岁以后的原因。 ⑤以上述所论,你认为小孩子不适合读《道德经》与佛法? 有关这一点,上面已经探讨的很明白了,人只有在20岁以后,思维才逐步成熟,所以不建议给20岁以下的人,强行灌输一些理论,只建议他们背背文言文,或者读读直译版。 对思维不成熟的人,强行灌输一些对《道德经》与佛法的解读,会使孩子进入死胡同,对未来的思辨是有害无益的。人,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一旦思维不成熟时,灌输了过多庞杂的解读,而非记忆白话文,那么成年后将不会对经文进行思辨,从而影响其一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我们灌输过多见解时,是在教导孩子为学,是离道越来越远的节奏。 目前世界三大宗教的教主:佛陀35岁开悟传道,耶稣30岁开悟传道,穆圣40岁开悟传道。在中国历史上,称为禅宗第一人的“六祖慧能”,开悟时尚且24岁,而老子70岁左右写成《道德经》。上述圣贤的年龄,足矣表明科学界的论证。 另外,孩子在20岁前的发育期,内心躁动是明显的,对其教导一些静心之法是有必要的。当然,逻辑思辨,是顿悟的关键所在,所以对其培养此项能力,才是身为教育者应该做的。 执智 2018.10.05
有关“返璞归真”的问答 有关“返璞归真”的问答 ①经常听人说,小孩子接近道,此话如何理解? 在《道德经》里面,老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小孩子接近道”的观点,而是指出“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与“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的思想。“常德”与“含德之厚”,是指最高的德性,并非“道”。以此可见,刚出生的小孩子,接近“最高的德性”,而非“与道合一”的状态。(赤子,指刚出生的小孩子。) ②“最高的德性”指什么? 众所周知,刚出生的小孩子,对外物的欲望极低,“饥来吃饭困来眠”的行为模式,与禅宗开悟者的风范如出一辙。在历缘对境时,小孩子对万事万物,没有是非好坏等的“二元对立”。如饿了就吃奶水,但不会对其产生贪爱之念,吃饱即可,当然,你喂辣椒他也吃,可婴儿的身体机能承受不了,他虽然会哭,但不会对你或辣椒产生嗔恨之念。 因此,“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与“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就是说“最高的德性”,是无“二元对立”的。 ③道家修行所谓的“返璞归真”,与“赤子”的超越“二元对立”有何不同? 以南传佛教对阿罗汉的划分,道家的“返璞归真”之境,已经到达“四果阿罗汉”,成为俱解脱者。初生婴儿的“赤子”,到达“三果阿罗汉”,虽已经断灭“贪与嗔”引起的“善与恶”,但并没有破除无明(痴愚)而开悟。 因此,“赤子”的超越二元对立,如三果阿罗汉一般,是历缘对境时,无“二元对立”的习性,但有无明未破,并没有超越“二元对立”,成为“四果阿罗汉”,以后还有可能产生“二元对立”。此处应当注意,“无”与“超越”的区别。无,没有了悟“三法印”;超越,已经了悟“三法印”。 ④小孩子既然已经到“三果阿罗汉”的境界,是不是容易成为“四果阿罗汉”?简单讲,就是容易“与道合一”?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与道合一”之人,是有大智慧者,不仅对万事万物明白通达,更有“至善至柔、处下、不争”的“水德”。以佛家来论,四果阿罗汉,已经有无量的智慧、爱与慈悲。先不谈什么是“无量的爱与慈悲”,仅探讨什么是“无量的智慧”?简单理解“ 无量的智慧”,就是世间的一切阳谋、阴谋全部精通,仅此一点,大家觉得小孩子能达到吗? 其次,“赤子”与“小孩子”是有区别的。赤子,是指刚出生的婴儿,而我们通常所指的小孩子,年龄最小也在4、5岁。我们可以观察,4岁的小孩子,其实已经开始有“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在历缘对境时,他们对普通的“衣食住行”,已经有了“好与坏、对与错、喜欢与不喜欢等”的“二元对立”,随着年龄的增长,“二元对立”愈加明显。所以到达“三果阿罗汉”的,不是广义的小孩子,而是“赤子”,就是刚出生的婴儿。 另外,你想让4岁的小孩子,把“二元对立”净化,回归到“赤子”的状态,甚至“与道合一”,这是不现实的,更不符合人类的进化规律。只因,人只有在慢慢的成长过程中,思维才会逐渐走向成熟,接而拥有强大的思辨能力,最后产生无量的智慧,这是所有“开悟者”的共性。 诚然,目前科学界已经证明,人在20岁后思维逐步成熟,30岁以后才会慢慢稳定下来,这也是为何自古开悟者,20岁以前没有过开悟记载,而20岁以后有少部分(六祖慧能24岁开悟),但大多出现在30岁以后的原因。 ⑤以上述所论,你认为小孩子不适合读《道德经》与佛法? 有关这一点,上面已经探讨的很明白了,人只有在20岁以后,思维才逐步成熟,所以不建议给20岁以下的人,强行灌输一些理论,只建议他们背背文言文,或者读读直译版。 对思维不成熟的人,强行灌输一些对《道德经》与佛法的解读,会使孩子进入死胡同,对未来的思辨是有害无益的。人,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一旦思维不成熟时,灌输了过多庞杂的解读,而非记忆白话文,那么成年后将不会对经文进行思辨,从而影响其一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我们灌输过多见解时,是在教导孩子为学,是离道越来越远的节奏。 目前世界三大宗教的教主:佛陀35岁开悟传道,耶稣30岁开悟传道,穆圣40岁开悟传道。在中国历史上,称为禅宗第一人的“六祖慧能”,开悟时尚且24岁,而老子70岁左右写成《道德经》。上述圣贤的年龄,足矣表明科学界的论证。 另外,孩子在20岁前的发育期,内心躁动是明显的,对其教导一些静心之法是有必要的。当然,逻辑思辨,是顿悟的关键所在,所以对其培养此项能力,才是身为教育者应该做的。 执智 2018.10.05
有关“返璞归真”的问答 有关“返璞归真”的问答 ①经常听人说,小孩子接近道,此话如何理解? 在《道德经》里面,老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小孩子接近道”的观点,而是指出“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与“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的思想。“常德”与“含德之厚”,是指最高的德性,并非“道”。以此可见,刚出生的小孩子,接近“最高的德性”,而非“与道合一”的状态。(赤子,指刚出生的小孩子。) ②“最高的德性”指什么? 众所周知,刚出生的小孩子,对外物的欲望极低,“饥来吃饭困来眠”的行为模式,与禅宗开悟者的风范如出一辙。在历缘对境时,小孩子对万事万物,没有是非好坏等的“二元对立”。如饿了就吃奶水,但不会对其产生贪爱之念,吃饱即可,当然,你喂辣椒他也吃,可婴儿的身体机能承受不了,他虽然会哭,但不会对你或辣椒产生嗔恨之念。 因此,“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与“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就是说“最高的德性”,是无“二元对立”的。 ③道家修行所谓的“返璞归真”,与“赤子”的超越“二元对立”有何不同? 以南传佛教对阿罗汉的划分,道家的“返璞归真”之境,已经到达“四果阿罗汉”,成为俱解脱者。初生婴儿的“赤子”,到达“三果阿罗汉”,虽已经断灭“贪与嗔”引起的“善与恶”,但并没有破除无明(痴愚)而开悟。 因此,“赤子”的超越二元对立,如三果阿罗汉一般,是历缘对境时,无“二元对立”的习性,但有无明未破,并没有超越“二元对立”,成为“四果阿罗汉”,以后还有可能产生“二元对立”。此处应当注意,“无”与“超越”的区别。无,没有了悟“三法印”;超越,已经了悟“三法印”。 ④小孩子既然已经到“三果阿罗汉”的境界,是不是容易成为“四果阿罗汉”?简单讲,就是容易“与道合一”?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与道合一”之人,是有大智慧者,不仅对万事万物明白通达,更有“至善至柔、处下、不争”的“水德”。以佛家来论,四果阿罗汉,已经有无量的智慧、爱与慈悲。先不谈什么是“无量的爱与慈悲”,仅探讨什么是“无量的智慧”?简单理解“ 无量的智慧”,就是世间的一切阳谋、阴谋全部精通,仅此一点,大家觉得小孩子能达到吗? 其次,“赤子”与“小孩子”是有区别的。赤子,是指刚出生的婴儿,而我们通常所指的小孩子,年龄最小也在4、5岁。我们可以观察,4岁的小孩子,其实已经开始有“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在历缘对境时,他们对普通的“衣食住行”,已经有了“好与坏、对与错、喜欢与不喜欢等”的“二元对立”,随着年龄的增长,“二元对立”愈加明显。所以到达“三果阿罗汉”的,不是广义的小孩子,而是“赤子”,就是刚出生的婴儿。 另外,你想让4岁的小孩子,把“二元对立”净化,回归到“赤子”的状态,甚至“与道合一”,这是不现实的,更不符合人类的进化规律。只因,人只有在慢慢的成长过程中,思维才会逐渐走向成熟,接而拥有强大的思辨能力,最后产生无量的智慧,这是所有“开悟者”的共性。 诚然,目前科学界已经证明,人在20岁后思维逐步成熟,30岁以后才会慢慢稳定下来,这也是为何自古开悟者,20岁以前没有过开悟记载,而20岁以后有少部分(六祖慧能24岁开悟),但大多出现在30岁以后的原因。 ⑤以上述所论,你认为小孩子不适合读《道德经》与佛法? 有关这一点,上面已经探讨的很明白了,人只有在20岁以后,思维才逐步成熟,所以不建议给20岁以下的人,强行灌输一些理论,只建议他们背背文言文,或者读读直译版。 对思维不成熟的人,强行灌输一些对《道德经》与佛法的解读,会使孩子进入死胡同,对未来的思辨是有害无益的。人,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一旦思维不成熟时,灌输了过多庞杂的解读,而非记忆白话文,那么成年后将不会对经文进行思辨,从而影响其一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我们灌输过多见解时,是在教导孩子为学,是离道越来越远的节奏。 目前世界三大宗教的教主:佛陀35岁开悟传道,耶稣30岁开悟传道,穆圣40岁开悟传道。在中国历史上,称为禅宗第一人的“六祖慧能”,开悟时尚且24岁,而老子70岁左右写成《道德经》。上述圣贤的年龄,足矣表明科学界的论证。 另外,孩子在20岁前的发育期,内心躁动是明显的,对其教导一些静心之法是有必要的。当然,逻辑思辨,是顿悟的关键所在,所以对其培养此项能力,才是身为教育者应该做的。 执智 2018.10.05
有关“返璞归真”的问答 有关“返璞归真”的问答 ①经常听人说,小孩子接近道,此话如何理解? 在《道德经》里面,老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小孩子接近道”的观点,而是指出“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与“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的思想。“常德”与“含德之厚”,是指最高的德性,并非“道”。以此可见,刚出生的小孩子,接近“最高的德性”,而非“与道合一”的状态。(赤子,指刚出生的小孩子。) ②“最高的德性”指什么? 众所周知,刚出生的小孩子,对外物的欲望极低,“饥来吃饭困来眠”的行为模式,与禅宗开悟者的风范如出一辙。在历缘对境时,小孩子对万事万物,没有是非好坏等的“二元对立”。如饿了就吃奶水,但不会对其产生贪爱之念,吃饱即可,当然,你喂辣椒他也吃,可婴儿的身体机能承受不了,他虽然会哭,但不会对你或辣椒产生嗔恨之念。 因此,“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与“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就是说“最高的德性”,是无“二元对立”的。 ③道家修行所谓的“返璞归真”,与“赤子”的超越“二元对立”有何不同? 以南传佛教对阿罗汉的划分,道家的“返璞归真”之境,已经到达“四果阿罗汉”,成为俱解脱者。初生婴儿的“赤子”,到达“三果阿罗汉”,虽已经断灭“贪与嗔”引起的“善与恶”,但并没有破除无明(痴愚)而开悟。 因此,“赤子”的超越二元对立,如三果阿罗汉一般,是历缘对境时,无“二元对立”的习性,但有无明未破,并没有超越“二元对立”,成为“四果阿罗汉”,以后还有可能产生“二元对立”。此处应当注意,“无”与“超越”的区别。无,没有了悟“三法印”;超越,已经了悟“三法印”。 ④小孩子既然已经到“三果阿罗汉”的境界,是不是容易成为“四果阿罗汉”?简单讲,就是容易“与道合一”?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与道合一”之人,是有大智慧者,不仅对万事万物明白通达,更有“至善至柔、处下、不争”的“水德”。以佛家来论,四果阿罗汉,已经有无量的智慧、爱与慈悲。先不谈什么是“无量的爱与慈悲”,仅探讨什么是“无量的智慧”?简单理解“ 无量的智慧”,就是世间的一切阳谋、阴谋全部精通,仅此一点,大家觉得小孩子能达到吗? 其次,“赤子”与“小孩子”是有区别的。赤子,是指刚出生的婴儿,而我们通常所指的小孩子,年龄最小也在4、5岁。我们可以观察,4岁的小孩子,其实已经开始有“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在历缘对境时,他们对普通的“衣食住行”,已经有了“好与坏、对与错、喜欢与不喜欢等”的“二元对立”,随着年龄的增长,“二元对立”愈加明显。所以到达“三果阿罗汉”的,不是广义的小孩子,而是“赤子”,就是刚出生的婴儿。 另外,你想让4岁的小孩子,把“二元对立”净化,回归到“赤子”的状态,甚至“与道合一”,这是不现实的,更不符合人类的进化规律。只因,人只有在慢慢的成长过程中,思维才会逐渐走向成熟,接而拥有强大的思辨能力,最后产生无量的智慧,这是所有“开悟者”的共性。 诚然,目前科学界已经证明,人在20岁后思维逐步成熟,30岁以后才会慢慢稳定下来,这也是为何自古开悟者,20岁以前没有过开悟记载,而20岁以后有少部分(六祖慧能24岁开悟),但大多出现在30岁以后的原因。 ⑤以上述所论,你认为小孩子不适合读《道德经》与佛法? 有关这一点,上面已经探讨的很明白了,人只有在20岁以后,思维才逐步成熟,所以不建议给20岁以下的人,强行灌输一些理论,只建议他们背背文言文,或者读读直译版。 对思维不成熟的人,强行灌输一些对《道德经》与佛法的解读,会使孩子进入死胡同,对未来的思辨是有害无益的。人,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一旦思维不成熟时,灌输了过多庞杂的解读,而非记忆白话文,那么成年后将不会对经文进行思辨,从而影响其一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我们灌输过多见解时,是在教导孩子为学,是离道越来越远的节奏。 目前世界三大宗教的教主:佛陀35岁开悟传道,耶稣30岁开悟传道,穆圣40岁开悟传道。在中国历史上,称为禅宗第一人的“六祖慧能”,开悟时尚且24岁,而老子70岁左右写成《道德经》。上述圣贤的年龄,足矣表明科学界的论证。 另外,孩子在20岁前的发育期,内心躁动是明显的,对其教导一些静心之法是有必要的。当然,逻辑思辨,是顿悟的关键所在,所以对其培养此项能力,才是身为教育者应该做的。 执智 2018.10.05
20.生活禅.因果律(2018.6.20) 生活禅 ——因果律 从古至今,修行者与宗教界在解释“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时,大多玄之又玄,使普通人根本摸不着头绪。但如果我们从心念契入,领悟普通人在历缘对境时,是以“本心生出妄心,妄心生出妄念”的模式运行,再去反观法界万物,用逻辑思辨的方式去理解“因果律”就相对容易。 妄心与妄念,是普通人的心境,而解脱者的心境是“正心与正念”。普通人之所以称为“妄”,就是含有“贪嗔痴”。如普通人的妄心,是有二元对立的,在历缘对境时,六根接触六尘,便会生出“善与恶”的妄念。此处,妄心就是“因”,六根接触六尘就是“缘”,善与恶的妄念就是“果”,随之妄念体现在身口意上面,这就是因缘和合的“因果律”。 人与人的“妄心”不同,经历的“缘”不同,产生的“妄念”也不同,所以造成了千人千面的特征。同理,飞禽走兽与人的贪嗔痴不同,“妄心产生妄念”的过程不同,因此,历缘对境的行为作风与人不同,产生的因果不同。而山河大地与植物,它们的贪嗔痴极其微弱,但还有妄心与妄念,所以佛教称之为无情众生,是指它们是自然界之中,最接近“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最接近解脱者的境界。 诚然,“本心生出妄心”的过程,也是历缘对境时,因缘和合的结果,只不过想理解这个过程,需要了解佛教界的“阿赖耶识与末那识”。阿赖耶识(第八识),拥有贪嗔痴的种子,在末那识(第七识)历缘对境的过程中,使贪嗔痴的“我执”显现出来。阿赖耶识是涅磐的异名,与道同在、不生不灭,却含有万物不同个体“贪嗔痴”的种子。因此,烦恼即菩提,“贪嗔痴”等烦恼是修行者成就的根本,更与涅磐是一体存在的。 在“三法印”中“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之所以称为“缘起法”,就在于法界万物的无常变化,核心是贪嗔痴等“我执”的促使,而“无我生出我执”的变化,正是“本心生出妄心”的过程,不过名相不同罢了。只有领悟“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方能领悟“非缘起法”,也就是“三法印”的“涅槃寂静”。 宗教界有“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的说法,此处不作详谈。只因太过玄妙,需要“深入禅定与彻悟无我”方能领悟核心,如不能做到此两点,大多数人会痴迷其中不能自拔。一直以来,本人所宣扬的理论,是普通人可以通过逻辑思辨当下顿悟的,使之可以通过实修、实证今生出离苦海的,而非谈空说玄。 另外,上面所述的“善与恶”,是贪嗔痴的显现。在历缘对境时,我们内心有贪爱之心,就会引发“善”念;有嗔恨之心,就会引发“恶”念;有痴愚之心,就会引发“不善不恶”念。 其次,以“一念”解释“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可以从以下方面了悟。如今日的“妄心与妄念”,皆是昨日所造之因,而当下的“妄心与妄念”又造了因,产生了明日之果,此为“三世因果”。又如我们每天内心的无数念头,倘若剖析,会发现每一个念头所含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不同的,而这些感受,就代表“六道轮回”的过程。 执智 2018.06.20
20.生活禅.因果律(2018.6.20) 生活禅 ——因果律 从古至今,修行者与宗教界在解释“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时,大多玄之又玄,使普通人根本摸不着头绪。但如果我们从心念契入,领悟普通人在历缘对境时,是以“本心生出妄心,妄心生出妄念”的模式运行,再去反观法界万物,用逻辑思辨的方式去理解“因果律”就相对容易。 妄心与妄念,是普通人的心境,而解脱者的心境是“正心与正念”。普通人之所以称为“妄”,就是含有“贪嗔痴”。如普通人的妄心,是有二元对立的,在历缘对境时,六根接触六尘,便会生出“善与恶”的妄念。此处,妄心就是“因”,六根接触六尘就是“缘”,善与恶的妄念就是“果”,随之妄念体现在身口意上面,这就是因缘和合的“因果律”。 人与人的“妄心”不同,经历的“缘”不同,产生的“妄念”也不同,所以造成了千人千面的特征。同理,飞禽走兽与人的贪嗔痴不同,“妄心产生妄念”的过程不同,因此,历缘对境的行为作风与人不同,产生的因果不同。而山河大地与植物,它们的贪嗔痴极其微弱,但还有妄心与妄念,所以佛教称之为无情众生,是指它们是自然界之中,最接近“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最接近解脱者的境界。 诚然,“本心生出妄心”的过程,也是历缘对境时,因缘和合的结果,只不过想理解这个过程,需要了解佛教界的“阿赖耶识与末那识”。阿赖耶识(第八识),拥有贪嗔痴的种子,在末那识(第七识)历缘对境的过程中,使贪嗔痴的“我执”显现出来。阿赖耶识是涅磐的异名,与道同在、不生不灭,却含有万物不同个体“贪嗔痴”的种子。因此,烦恼即菩提,“贪嗔痴”等烦恼是修行者成就的根本,更与涅磐是一体存在的。 在“三法印”中“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之所以称为“缘起法”,就在于法界万物的无常变化,核心是贪嗔痴等“我执”的促使,而“无我生出我执”的变化,正是“本心生出妄心”的过程,不过名相不同罢了。只有领悟“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方能领悟“非缘起法”,也就是“三法印”的“涅槃寂静”。 宗教界有“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的说法,此处不作详谈。只因太过玄妙,需要“深入禅定与彻悟无我”方能领悟核心,如不能做到此两点,大多数人会痴迷其中不能自拔。一直以来,本人所宣扬的理论,是普通人可以通过逻辑思辨当下顿悟的,使之可以通过实修、实证今生出离苦海的,而非谈空说玄。 另外,上面所述的“善与恶”,是贪嗔痴的显现。在历缘对境时,我们内心有贪爱之心,就会引发“善”念;有嗔恨之心,就会引发“恶”念;有痴愚之心,就会引发“不善不恶”念。 其次,以“一念”解释“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可以从以下方面了悟。如今日的“妄心与妄念”,皆是昨日所造之因,而当下的“妄心与妄念”又造了因,产生了明日之果,此为“三世因果”。又如我们每天内心的无数念头,倘若剖析,会发现每一个念头所含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不同的,而这些感受,就代表“六道轮回”的过程。 执智 2018.06.20
20.生活禅.因果律(2018.6.20) 生活禅 ——因果律 从古至今,修行者与宗教界在解释“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时,大多玄之又玄,使普通人根本摸不着头绪。但如果我们从心念契入,领悟普通人在历缘对境时,是以“本心生出妄心,妄心生出妄念”的模式运行,再去反观法界万物,用逻辑思辨的方式去理解“因果律”就相对容易。 妄心与妄念,是普通人的心境,而解脱者的心境是“正心与正念”。普通人之所以称为“妄”,就是含有“贪嗔痴”。如普通人的妄心,是有二元对立的,在历缘对境时,六根接触六尘,便会生出“善与恶”的妄念。此处,妄心就是“因”,六根接触六尘就是“缘”,善与恶的妄念就是“果”,随之妄念体现在身口意上面,这就是因缘和合的“因果律”。 人与人的“妄心”不同,经历的“缘”不同,产生的“妄念”也不同,所以造成了千人千面的特征。同理,飞禽走兽与人的贪嗔痴不同,“妄心产生妄念”的过程不同,因此,历缘对境的行为作风与人不同,产生的因果不同。而山河大地与植物,它们的贪嗔痴极其微弱,但还有妄心与妄念,所以佛教称之为无情众生,是指它们是自然界之中,最接近“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最接近解脱者的境界。 诚然,“本心生出妄心”的过程,也是历缘对境时,因缘和合的结果,只不过想理解这个过程,需要了解佛教界的“阿赖耶识与末那识”。阿赖耶识(第八识),拥有贪嗔痴的种子,在末那识(第七识)历缘对境的过程中,使贪嗔痴的“我执”显现出来。阿赖耶识是涅磐的异名,与道同在、不生不灭,却含有万物不同个体“贪嗔痴”的种子。因此,烦恼即菩提,“贪嗔痴”等烦恼是修行者成就的根本,更与涅磐是一体存在的。 在“三法印”中“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之所以称为“缘起法”,就在于法界万物的无常变化,核心是贪嗔痴等“我执”的促使,而“无我生出我执”的变化,正是“本心生出妄心”的过程,不过名相不同罢了。只有领悟“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方能领悟“非缘起法”,也就是“三法印”的“涅槃寂静”。 宗教界有“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的说法,此处不作详谈。只因太过玄妙,需要“深入禅定与彻悟无我”方能领悟核心,如不能做到此两点,大多数人会痴迷其中不能自拔。一直以来,本人所宣扬的理论,是普通人可以通过逻辑思辨当下顿悟的,使之可以通过实修、实证今生出离苦海的,而非谈空说玄。 另外,上面所述的“善与恶”,是贪嗔痴的显现。在历缘对境时,我们内心有贪爱之心,就会引发“善”念;有嗔恨之心,就会引发“恶”念;有痴愚之心,就会引发“不善不恶”念。 其次,以“一念”解释“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可以从以下方面了悟。如今日的“妄心与妄念”,皆是昨日所造之因,而当下的“妄心与妄念”又造了因,产生了明日之果,此为“三世因果”。又如我们每天内心的无数念头,倘若剖析,会发现每一个念头所含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不同的,而这些感受,就代表“六道轮回”的过程。 执智 2018.06.20
20.生活禅.因果律(2018.6.20) 生活禅 ——因果律 从古至今,修行者与宗教界在解释“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时,大多玄之又玄,使普通人根本摸不着头绪。但如果我们从心念契入,领悟普通人在历缘对境时,是以“本心生出妄心,妄心生出妄念”的模式运行,再去反观法界万物,用逻辑思辨的方式去理解“因果律”就相对容易。 妄心与妄念,是普通人的心境,而解脱者的心境是“正心与正念”。普通人之所以称为“妄”,就是含有“贪嗔痴”。如普通人的妄心,是有二元对立的,在历缘对境时,六根接触六尘,便会生出“善与恶”的妄念。此处,妄心就是“因”,六根接触六尘就是“缘”,善与恶的妄念就是“果”,随之妄念体现在身口意上面,这就是因缘和合的“因果律”。 人与人的“妄心”不同,经历的“缘”不同,产生的“妄念”也不同,所以造成了千人千面的特征。同理,飞禽走兽与人的贪嗔痴不同,“妄心产生妄念”的过程不同,因此,历缘对境的行为作风与人不同,产生的因果不同。而山河大地与植物,它们的贪嗔痴极其微弱,但还有妄心与妄念,所以佛教称之为无情众生,是指它们是自然界之中,最接近“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最接近解脱者的境界。 诚然,“本心生出妄心”的过程,也是历缘对境时,因缘和合的结果,只不过想理解这个过程,需要了解佛教界的“阿赖耶识与末那识”。阿赖耶识(第八识),拥有贪嗔痴的种子,在末那识(第七识)历缘对境的过程中,使贪嗔痴的“我执”显现出来。阿赖耶识是涅磐的异名,与道同在、不生不灭,却含有万物不同个体“贪嗔痴”的种子。因此,烦恼即菩提,“贪嗔痴”等烦恼是修行者成就的根本,更与涅磐是一体存在的。 在“三法印”中“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之所以称为“缘起法”,就在于法界万物的无常变化,核心是贪嗔痴等“我执”的促使,而“无我生出我执”的变化,正是“本心生出妄心”的过程,不过名相不同罢了。只有领悟“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方能领悟“非缘起法”,也就是“三法印”的“涅槃寂静”。 宗教界有“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的说法,此处不作详谈。只因太过玄妙,需要“深入禅定与彻悟无我”方能领悟核心,如不能做到此两点,大多数人会痴迷其中不能自拔。一直以来,本人所宣扬的理论,是普通人可以通过逻辑思辨当下顿悟的,使之可以通过实修、实证今生出离苦海的,而非谈空说玄。 另外,上面所述的“善与恶”,是贪嗔痴的显现。在历缘对境时,我们内心有贪爱之心,就会引发“善”念;有嗔恨之心,就会引发“恶”念;有痴愚之心,就会引发“不善不恶”念。 其次,以“一念”解释“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可以从以下方面了悟。如今日的“妄心与妄念”,皆是昨日所造之因,而当下的“妄心与妄念”又造了因,产生了明日之果,此为“三世因果”。又如我们每天内心的无数念头,倘若剖析,会发现每一个念头所含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不同的,而这些感受,就代表“六道轮回”的过程。 执智 2018.06.20
16.生活禅.四念处的核心(2018.7.22) 生活禅 ——四念处的核心 过往总结“生活禅”理论体系时,重点提出三个关键点:1,止观双修;2,三法印;3,四念处。在这三点里面,提及四念处的频率,虽相比“止观双修”与“三法印”并不高,但却是贯穿“止观双修”与“三法印”的重中之重,所以,今日特用一篇文章总结说明。 四念处,是南传佛教修行法门的根本,但本人认为,更是北传佛教顿悟法门的核心,也是了悟“三法印”的关键所在。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其中核心要点。 1,安顿心念的处所 以前探讨“止观双修”时,明确提出:修止是为了让内心安定、清静,以便修观时,明觉到念头。修观,是从身、受、心、法等四个处所明觉念头,而只有了悟念头、心、本心的区别,才能彻悟法界万物的实相。这是一系列的步骤,在《生活禅.修行的原理》、《生活禅.本心的运行规律》等文章有过探讨,此处不做细节描述。 诚然,即心即佛、万法唯心等北传般若智慧的核心,就是从自己的心念开始领悟,然后再反观大自然,所以,从四念处契入念头,是北传佛教顿悟法门的第一步。 2,修行法门的关键 南传佛教修行法门,四念处为其根本,追其究竟,在于破除“四颠倒”引起的“我执”。首先,身体是最容易观察的,在我们观察的过程中,会发觉我们的身体是“不净”的,而普通人总执著身体是干净的;其次,在我们观察感受时,会发觉一切感受最终是“苦”,“乐”是产生苦的因,而普通人总执著世间有快乐;其次,在我们观察心的运行规律时,会发觉心是无常变化的,而普通人总执著世间有永恒存在;最后,在我们观察法界万物时,会发觉法界万物是“无我”的状态,而普通人总执著一个我,简称“我执”。 身、受、心、法等修观步骤,是要在内心足够宁静的前提下,以次弟修、证的过程。但是,如果内心不够宁静,“身”尚且不易观察,更不要说“受、心、法”。 以实修次弟渐悟法界万物,不仅需要长时间的静心禅修,更需要因缘俱足的当下顿悟。因此,本人在《生活禅.慧解脱次弟》一文中,简单阐述了顿悟之法,是从“受念处”开始,接而领悟心念的贪嗔痴等执著,引起“我执”,从而最终了悟“无我”之境。 3,法界万物的实相 南传佛教《四念处经》中写道:“行者须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意思是说,修行者不要站在事物之外观察它,必须与身、受、心、法等成为一体,没有能观和所观的分别。此种境界,即为以前所讲的彻悟“本心”,到达涅磐之境,明了万物一体的真实含义。如我们的身体、感受、心念的运行,是因缘和合产生的,都有生住异灭的规律,而法界万物同样如此,但它们“本心”是相同的,所以称之为“万物一体”。 万物一体,自古解注大多玄幻难懂,本人在“本心的运行规律”一文中,通过当下一念契入,以逻辑思辩的方式,剖析了法界万物的“本心”这一问题,使普通人不会陷入信仰或神通的误区。而在完全理解“本心的运行规律”后,不仅对“万物一体”有了清晰认识,更对“无常、无我”与“道法自然”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新的认知。 当然,修行者只有通过“三法印”,才能观察到法界万物的实相。如在观察身、受、心、法的过程,就能发现,“三法印”是完全融入“四念处”的。(参见《生活禅.实证的次弟》) 以上对“四念处”的总结,加杂了过往的几篇文章,而那几篇文章里面,对“四念处”有详细的解读,因此,为减少无意的言语重复,此处不再详解。 最后,只有搞懂“四念处”的三点特征,才能深入了解“止观双修”与“三法印”,使其彻悟大道核心,而非执迷在一些名词、名相上面,终其一生研究“佛学”,进行学术研究。当然,领悟生命实相的实修、实证法门,如有“佛学”基础的配合,对彻悟大道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是不容怀疑的。 执智 2018.07.22
16.生活禅.四念处的核心(2018.7.22) 生活禅 ——四念处的核心 过往总结“生活禅”理论体系时,重点提出三个关键点:1,止观双修;2,三法印;3,四念处。在这三点里面,提及四念处的频率,虽相比“止观双修”与“三法印”并不高,但却是贯穿“止观双修”与“三法印”的重中之重,所以,今日特用一篇文章总结说明。 四念处,是南传佛教修行法门的根本,但本人认为,更是北传佛教顿悟法门的核心,也是了悟“三法印”的关键所在。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其中核心要点。 1,安顿心念的处所 以前探讨“止观双修”时,明确提出:修止是为了让内心安定、清静,以便修观时,明觉到念头。修观,是从身、受、心、法等四个处所明觉念头,而只有了悟念头、心、本心的区别,才能彻悟法界万物的实相。这是一系列的步骤,在《生活禅.修行的原理》、《生活禅.本心的运行规律》等文章有过探讨,此处不做细节描述。 诚然,即心即佛、万法唯心等北传般若智慧的核心,就是从自己的心念开始领悟,然后再反观大自然,所以,从四念处契入念头,是北传佛教顿悟法门的第一步。 2,修行法门的关键 南传佛教修行法门,四念处为其根本,追其究竟,在于破除“四颠倒”引起的“我执”。首先,身体是最容易观察的,在我们观察的过程中,会发觉我们的身体是“不净”的,而普通人总执著身体是干净的;其次,在我们观察感受时,会发觉一切感受最终是“苦”,“乐”是产生苦的因,而普通人总执著世间有快乐;其次,在我们观察心的运行规律时,会发觉心是无常变化的,而普通人总执著世间有永恒存在;最后,在我们观察法界万物时,会发觉法界万物是“无我”的状态,而普通人总执著一个我,简称“我执”。 身、受、心、法等修观步骤,是要在内心足够宁静的前提下,以次弟修、证的过程。但是,如果内心不够宁静,“身”尚且不易观察,更不要说“受、心、法”。 以实修次弟渐悟法界万物,不仅需要长时间的静心禅修,更需要因缘俱足的当下顿悟。因此,本人在《生活禅.慧解脱次弟》一文中,简单阐述了顿悟之法,是从“受念处”开始,接而领悟心念的贪嗔痴等执著,引起“我执”,从而最终了悟“无我”之境。 3,法界万物的实相 南传佛教《四念处经》中写道:“行者须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意思是说,修行者不要站在事物之外观察它,必须与身、受、心、法等成为一体,没有能观和所观的分别。此种境界,即为以前所讲的彻悟“本心”,到达涅磐之境,明了万物一体的真实含义。如我们的身体、感受、心念的运行,是因缘和合产生的,都有生住异灭的规律,而法界万物同样如此,但它们“本心”是相同的,所以称之为“万物一体”。 万物一体,自古解注大多玄幻难懂,本人在“本心的运行规律”一文中,通过当下一念契入,以逻辑思辩的方式,剖析了法界万物的“本心”这一问题,使普通人不会陷入信仰或神通的误区。而在完全理解“本心的运行规律”后,不仅对“万物一体”有了清晰认识,更对“无常、无我”与“道法自然”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新的认知。 当然,修行者只有通过“三法印”,才能观察到法界万物的实相。如在观察身、受、心、法的过程,就能发现,“三法印”是完全融入“四念处”的。(参见《生活禅.实证的次弟》) 以上对“四念处”的总结,加杂了过往的几篇文章,而那几篇文章里面,对“四念处”有详细的解读,因此,为减少无意的言语重复,此处不再详解。 最后,只有搞懂“四念处”的三点特征,才能深入了解“止观双修”与“三法印”,使其彻悟大道核心,而非执迷在一些名词、名相上面,终其一生研究“佛学”,进行学术研究。当然,领悟生命实相的实修、实证法门,如有“佛学”基础的配合,对彻悟大道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是不容怀疑的。 执智 2018.07.22
16.生活禅.四念处的核心(2018.7.22) 生活禅 ——四念处的核心 过往总结“生活禅”理论体系时,重点提出三个关键点:1,止观双修;2,三法印;3,四念处。在这三点里面,提及四念处的频率,虽相比“止观双修”与“三法印”并不高,但却是贯穿“止观双修”与“三法印”的重中之重,所以,今日特用一篇文章总结说明。 四念处,是南传佛教修行法门的根本,但本人认为,更是北传佛教顿悟法门的核心,也是了悟“三法印”的关键所在。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其中核心要点。 1,安顿心念的处所 以前探讨“止观双修”时,明确提出:修止是为了让内心安定、清静,以便修观时,明觉到念头。修观,是从身、受、心、法等四个处所明觉念头,而只有了悟念头、心、本心的区别,才能彻悟法界万物的实相。这是一系列的步骤,在《生活禅.修行的原理》、《生活禅.本心的运行规律》等文章有过探讨,此处不做细节描述。 诚然,即心即佛、万法唯心等北传般若智慧的核心,就是从自己的心念开始领悟,然后再反观大自然,所以,从四念处契入念头,是北传佛教顿悟法门的第一步。 2,修行法门的关键 南传佛教修行法门,四念处为其根本,追其究竟,在于破除“四颠倒”引起的“我执”。首先,身体是最容易观察的,在我们观察的过程中,会发觉我们的身体是“不净”的,而普通人总执著身体是干净的;其次,在我们观察感受时,会发觉一切感受最终是“苦”,“乐”是产生苦的因,而普通人总执著世间有快乐;其次,在我们观察心的运行规律时,会发觉心是无常变化的,而普通人总执著世间有永恒存在;最后,在我们观察法界万物时,会发觉法界万物是“无我”的状态,而普通人总执著一个我,简称“我执”。 身、受、心、法等修观步骤,是要在内心足够宁静的前提下,以次弟修、证的过程。但是,如果内心不够宁静,“身”尚且不易观察,更不要说“受、心、法”。 以实修次弟渐悟法界万物,不仅需要长时间的静心禅修,更需要因缘俱足的当下顿悟。因此,本人在《生活禅.慧解脱次弟》一文中,简单阐述了顿悟之法,是从“受念处”开始,接而领悟心念的贪嗔痴等执著,引起“我执”,从而最终了悟“无我”之境。 3,法界万物的实相 南传佛教《四念处经》中写道:“行者须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意思是说,修行者不要站在事物之外观察它,必须与身、受、心、法等成为一体,没有能观和所观的分别。此种境界,即为以前所讲的彻悟“本心”,到达涅磐之境,明了万物一体的真实含义。如我们的身体、感受、心念的运行,是因缘和合产生的,都有生住异灭的规律,而法界万物同样如此,但它们“本心”是相同的,所以称之为“万物一体”。 万物一体,自古解注大多玄幻难懂,本人在“本心的运行规律”一文中,通过当下一念契入,以逻辑思辩的方式,剖析了法界万物的“本心”这一问题,使普通人不会陷入信仰或神通的误区。而在完全理解“本心的运行规律”后,不仅对“万物一体”有了清晰认识,更对“无常、无我”与“道法自然”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新的认知。 当然,修行者只有通过“三法印”,才能观察到法界万物的实相。如在观察身、受、心、法的过程,就能发现,“三法印”是完全融入“四念处”的。(参见《生活禅.实证的次弟》) 以上对“四念处”的总结,加杂了过往的几篇文章,而那几篇文章里面,对“四念处”有详细的解读,因此,为减少无意的言语重复,此处不再详解。 最后,只有搞懂“四念处”的三点特征,才能深入了解“止观双修”与“三法印”,使其彻悟大道核心,而非执迷在一些名词、名相上面,终其一生研究“佛学”,进行学术研究。当然,领悟生命实相的实修、实证法门,如有“佛学”基础的配合,对彻悟大道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是不容怀疑的。 执智 2018.07.22
16.生活禅.四念处的核心(2018.7.22) 生活禅 ——四念处的核心 过往总结“生活禅”理论体系时,重点提出三个关键点:1,止观双修;2,三法印;3,四念处。在这三点里面,提及四念处的频率,虽相比“止观双修”与“三法印”并不高,但却是贯穿“止观双修”与“三法印”的重中之重,所以,今日特用一篇文章总结说明。 四念处,是南传佛教修行法门的根本,但本人认为,更是北传佛教顿悟法门的核心,也是了悟“三法印”的关键所在。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其中核心要点。 1,安顿心念的处所 以前探讨“止观双修”时,明确提出:修止是为了让内心安定、清静,以便修观时,明觉到念头。修观,是从身、受、心、法等四个处所明觉念头,而只有了悟念头、心、本心的区别,才能彻悟法界万物的实相。这是一系列的步骤,在《生活禅.修行的原理》、《生活禅.本心的运行规律》等文章有过探讨,此处不做细节描述。 诚然,即心即佛、万法唯心等北传般若智慧的核心,就是从自己的心念开始领悟,然后再反观大自然,所以,从四念处契入念头,是北传佛教顿悟法门的第一步。 2,修行法门的关键 南传佛教修行法门,四念处为其根本,追其究竟,在于破除“四颠倒”引起的“我执”。首先,身体是最容易观察的,在我们观察的过程中,会发觉我们的身体是“不净”的,而普通人总执著身体是干净的;其次,在我们观察感受时,会发觉一切感受最终是“苦”,“乐”是产生苦的因,而普通人总执著世间有快乐;其次,在我们观察心的运行规律时,会发觉心是无常变化的,而普通人总执著世间有永恒存在;最后,在我们观察法界万物时,会发觉法界万物是“无我”的状态,而普通人总执著一个我,简称“我执”。 身、受、心、法等修观步骤,是要在内心足够宁静的前提下,以次弟修、证的过程。但是,如果内心不够宁静,“身”尚且不易观察,更不要说“受、心、法”。 以实修次弟渐悟法界万物,不仅需要长时间的静心禅修,更需要因缘俱足的当下顿悟。因此,本人在《生活禅.慧解脱次弟》一文中,简单阐述了顿悟之法,是从“受念处”开始,接而领悟心念的贪嗔痴等执著,引起“我执”,从而最终了悟“无我”之境。 3,法界万物的实相 南传佛教《四念处经》中写道:“行者须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意思是说,修行者不要站在事物之外观察它,必须与身、受、心、法等成为一体,没有能观和所观的分别。此种境界,即为以前所讲的彻悟“本心”,到达涅磐之境,明了万物一体的真实含义。如我们的身体、感受、心念的运行,是因缘和合产生的,都有生住异灭的规律,而法界万物同样如此,但它们“本心”是相同的,所以称之为“万物一体”。 万物一体,自古解注大多玄幻难懂,本人在“本心的运行规律”一文中,通过当下一念契入,以逻辑思辩的方式,剖析了法界万物的“本心”这一问题,使普通人不会陷入信仰或神通的误区。而在完全理解“本心的运行规律”后,不仅对“万物一体”有了清晰认识,更对“无常、无我”与“道法自然”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新的认知。 当然,修行者只有通过“三法印”,才能观察到法界万物的实相。如在观察身、受、心、法的过程,就能发现,“三法印”是完全融入“四念处”的。(参见《生活禅.实证的次弟》) 以上对“四念处”的总结,加杂了过往的几篇文章,而那几篇文章里面,对“四念处”有详细的解读,因此,为减少无意的言语重复,此处不再详解。 最后,只有搞懂“四念处”的三点特征,才能深入了解“止观双修”与“三法印”,使其彻悟大道核心,而非执迷在一些名词、名相上面,终其一生研究“佛学”,进行学术研究。当然,领悟生命实相的实修、实证法门,如有“佛学”基础的配合,对彻悟大道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是不容怀疑的。 执智 2018.07.22
15.生活禅.实证的次弟(2018.6.13) 生活禅 ——实证的次弟 去年归整实修、实证理论时,写过一篇《生活禅.慧解脱次弟》,但那篇文章偏重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探讨从感受契入心念的过程,而对如何从心念契入法界的描述较少。为了方便修行者从实修之中彻悟“三法印”,现把实证的次弟步骤,简单梳理。 一.止观双修 止观双修的目的,是观察到当下的一念,是为彻悟“三法印”做准备。当然,运用止观双修,不仅可以远离烦恼、脱离苦海,更可以观察到“弹指四百念”,随之进入解脱界。这些观点,以前经常提及,而此篇文章,着重探讨实证“三法印”,对此不作详谈。 当然,修止的目的,不是为了深入四禅八定,而是为了获得定力与清静心。只要能在历缘对境时,通过身、受、心、法等修观法门,观察到念头即可,虽深入四禅八定,可以更好的捕捉到念头,但生活在世间的普通人,很少有时间精进的禅坐修止。因此,生活禅提出了“静态修止、动态修观”的方式,以便普通人在历缘对境的红尘生活中,快速远离烦恼,甚至当下顿悟。 二.诸行无常 通过观禅,修行者明了身、受、心、法等,是心念安住的四个处所,皆是在生、异、住、灭的运行中无常变化的,是因缘和合促使的。如身体的运行、感受的运行、心念的运行、法界万物的运行。 其中,身、受、心等,修行者是可以从止观双修中,由自己的当下一念体悟出来的,而法界万物的运行,修行者不仅要从自己的当下一念体悟,更要反观法界万物。 因此,修行者通过观禅,观察到法界万物(如人事物、山河大地等)的无常变化,一方面是修行者的心念因缘和合产生了无常变化,另一方面是法界万物的心念因缘和合产生了无常变化(参见《生活禅.本心的运行规律》)。 三.诸法无我 通过观禅,修行者明了身、受、心、法等,是心念安住的四个处所,而普通人的心念,历缘对境触及“身受心法”时,是有“贪嗔痴”的执著的,俗称“我执”。当修行者运用“止观双修”,清除自己的“我执”,就到达了“无我”之境。(无我,是涅磐、本性、本心的异名) 其中,对身、受、心等“我执”,修行者是可以从止观双修中,由自己的当下一念体悟出来的,而对法界万物,修行者不仅要从自己的当下一念体悟,更要学会反观。 因此,修行者通过观禅,观察到法界万物(如人事物,山河大地等)的核心是“无我”的。一方面修行者的心念是“无我”的存在,另一方面法界万物的心念是“无我”的存在(参见《生活禅.本心的运行规律》)。诚然,当彻悟“无我”,就能明了万物一体的真实含义。 四.涅磐寂静 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是有因缘和合的“缘起法”,是普通人或修行者的境界,而涅磐寂静,是无因缘和合的“非缘起法”,是俱解脱者的境界。 当普通人或修行者,通过语言、文字等,从当下一念理悟“无常与无我”,明白利用止观双修,可以永尽贪嗔痴,而内心到达无我时,随之触及的法界,就是涅磐,即成为慧解脱者。诚然,如能“知行合一”,即成为俱解脱者。 从“无我”契入涅磐寂静,需要了悟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前两个方面,是需要修行者从自己当下一念体悟的,而第三个方面,是修行者反观法界万物的结果。 1.当内心永尽贪嗔痴,就不会再有任何痛苦,即宗教界的进入极乐世界、天堂。(参见《生活禅.离苦之道》) 2.对法界万物,无分别心与二无对立的评判,领悟法界万物本来就在那里,以各自的因缘和合存在,对其任何评判,都产自评判者的贪嗔痴。其次,理解“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若能了悟世间一切物质现象,皆有众生的贪嗔痴引起,当众生清除自己念头里面的贪嗔痴,就见到了本心、本性、佛。如语言、文字等经论的存在,是解脱者针对普通人、修行者的贪嗔痴运用的手段,其本质就是普通人贪嗔痴的显现,而运用手段的解脱者,是无贪嗔痴的。 3.万物本为一体,皆有“本心生出心,接而生出念头”的模式运行。(参见《生活禅.本心的运行规律》) 以上四步,是以止观双修契入“三法印”的次弟步骤,是《生活禅.慧解脱次弟》的延伸,主要探讨了从“自心反观法界”的过程,也对“万法唯心与即心即佛”里面的“心”,做出了系统总结。 心,并非目前修行界,指出的修行者之“心”,更是法界万物之“心”。只有理解,修行者的本心与法界万物的本心相同,才能彻悟“万物一体”这一自古难以用语言、文字理解的境界。 最后,愿有缘者,能从本人总结的实证的次第步骤中,领悟到北传的“般若智慧”。 执智 2018.06.13
15.生活禅.实证的次弟(2018.6.13) 生活禅 ——实证的次弟 去年归整实修、实证理论时,写过一篇《生活禅.慧解脱次弟》,但那篇文章偏重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探讨从感受契入心念的过程,而对如何从心念契入法界的描述较少。为了方便修行者从实修之中彻悟“三法印”,现把实证的次弟步骤,简单梳理。 一.止观双修 止观双修的目的,是观察到当下的一念,是为彻悟“三法印”做准备。当然,运用止观双修,不仅可以远离烦恼、脱离苦海,更可以观察到“弹指四百念”,随之进入解脱界。这些观点,以前经常提及,而此篇文章,着重探讨实证“三法印”,对此不作详谈。 当然,修止的目的,不是为了深入四禅八定,而是为了获得定力与清静心。只要能在历缘对境时,通过身、受、心、法等修观法门,观察到念头即可,虽深入四禅八定,可以更好的捕捉到念头,但生活在世间的普通人,很少有时间精进的禅坐修止。因此,生活禅提出了“静态修止、动态修观”的方式,以便普通人在历缘对境的红尘生活中,快速远离烦恼,甚至当下顿悟。 二.诸行无常 通过观禅,修行者明了身、受、心、法等,是心念安住的四个处所,皆是在生、异、住、灭的运行中无常变化的,是因缘和合促使的。如身体的运行、感受的运行、心念的运行、法界万物的运行。 其中,身、受、心等,修行者是可以从止观双修中,由自己的当下一念体悟出来的,而法界万物的运行,修行者不仅要从自己的当下一念体悟,更要反观法界万物。 因此,修行者通过观禅,观察到法界万物(如人事物、山河大地等)的无常变化,一方面是修行者的心念因缘和合产生了无常变化,另一方面是法界万物的心念因缘和合产生了无常变化(参见《生活禅.本心的运行规律》)。 三.诸法无我 通过观禅,修行者明了身、受、心、法等,是心念安住的四个处所,而普通人的心念,历缘对境触及“身受心法”时,是有“贪嗔痴”的执著的,俗称“我执”。当修行者运用“止观双修”,清除自己的“我执”,就到达了“无我”之境。(无我,是涅磐、本性、本心的异名) 其中,对身、受、心等“我执”,修行者是可以从止观双修中,由自己的当下一念体悟出来的,而对法界万物,修行者不仅要从自己的当下一念体悟,更要学会反观。 因此,修行者通过观禅,观察到法界万物(如人事物,山河大地等)的核心是“无我”的。一方面修行者的心念是“无我”的存在,另一方面法界万物的心念是“无我”的存在(参见《生活禅.本心的运行规律》)。诚然,当彻悟“无我”,就能明了万物一体的真实含义。 四.涅磐寂静 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是有因缘和合的“缘起法”,是普通人或修行者的境界,而涅磐寂静,是无因缘和合的“非缘起法”,是俱解脱者的境界。 当普通人或修行者,通过语言、文字等,从当下一念理悟“无常与无我”,明白利用止观双修,可以永尽贪嗔痴,而内心到达无我时,随之触及的法界,就是涅磐,即成为慧解脱者。诚然,如能“知行合一”,即成为俱解脱者。 从“无我”契入涅磐寂静,需要了悟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前两个方面,是需要修行者从自己当下一念体悟的,而第三个方面,是修行者反观法界万物的结果。 1.当内心永尽贪嗔痴,就不会再有任何痛苦,即宗教界的进入极乐世界、天堂。(参见《生活禅.离苦之道》) 2.对法界万物,无分别心与二无对立的评判,领悟法界万物本来就在那里,以各自的因缘和合存在,对其任何评判,都产自评判者的贪嗔痴。其次,理解“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若能了悟世间一切物质现象,皆有众生的贪嗔痴引起,当众生清除自己念头里面的贪嗔痴,就见到了本心、本性、佛。如语言、文字等经论的存在,是解脱者针对普通人、修行者的贪嗔痴运用的手段,其本质就是普通人贪嗔痴的显现,而运用手段的解脱者,是无贪嗔痴的。 3.万物本为一体,皆有“本心生出心,接而生出念头”的模式运行。(参见《生活禅.本心的运行规律》) 以上四步,是以止观双修契入“三法印”的次弟步骤,是《生活禅.慧解脱次弟》的延伸,主要探讨了从“自心反观法界”的过程,也对“万法唯心与即心即佛”里面的“心”,做出了系统总结。 心,并非目前修行界,指出的修行者之“心”,更是法界万物之“心”。只有理解,修行者的本心与法界万物的本心相同,才能彻悟“万物一体”这一自古难以用语言、文字理解的境界。 最后,愿有缘者,能从本人总结的实证的次第步骤中,领悟到北传的“般若智慧”。 执智 2018.06.13
15.生活禅.实证的次弟(2018.6.13) 生活禅 ——实证的次弟 去年归整实修、实证理论时,写过一篇《生活禅.慧解脱次弟》,但那篇文章偏重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探讨从感受契入心念的过程,而对如何从心念契入法界的描述较少。为了方便修行者从实修之中彻悟“三法印”,现把实证的次弟步骤,简单梳理。 一.止观双修 止观双修的目的,是观察到当下的一念,是为彻悟“三法印”做准备。当然,运用止观双修,不仅可以远离烦恼、脱离苦海,更可以观察到“弹指四百念”,随之进入解脱界。这些观点,以前经常提及,而此篇文章,着重探讨实证“三法印”,对此不作详谈。 当然,修止的目的,不是为了深入四禅八定,而是为了获得定力与清静心。只要能在历缘对境时,通过身、受、心、法等修观法门,观察到念头即可,虽深入四禅八定,可以更好的捕捉到念头,但生活在世间的普通人,很少有时间精进的禅坐修止。因此,生活禅提出了“静态修止、动态修观”的方式,以便普通人在历缘对境的红尘生活中,快速远离烦恼,甚至当下顿悟。 二.诸行无常 通过观禅,修行者明了身、受、心、法等,是心念安住的四个处所,皆是在生、异、住、灭的运行中无常变化的,是因缘和合促使的。如身体的运行、感受的运行、心念的运行、法界万物的运行。 其中,身、受、心等,修行者是可以从止观双修中,由自己的当下一念体悟出来的,而法界万物的运行,修行者不仅要从自己的当下一念体悟,更要反观法界万物。 因此,修行者通过观禅,观察到法界万物(如人事物、山河大地等)的无常变化,一方面是修行者的心念因缘和合产生了无常变化,另一方面是法界万物的心念因缘和合产生了无常变化(参见《生活禅.本心的运行规律》)。 三.诸法无我 通过观禅,修行者明了身、受、心、法等,是心念安住的四个处所,而普通人的心念,历缘对境触及“身受心法”时,是有“贪嗔痴”的执著的,俗称“我执”。当修行者运用“止观双修”,清除自己的“我执”,就到达了“无我”之境。(无我,是涅磐、本性、本心的异名) 其中,对身、受、心等“我执”,修行者是可以从止观双修中,由自己的当下一念体悟出来的,而对法界万物,修行者不仅要从自己的当下一念体悟,更要学会反观。 因此,修行者通过观禅,观察到法界万物(如人事物,山河大地等)的核心是“无我”的。一方面修行者的心念是“无我”的存在,另一方面法界万物的心念是“无我”的存在(参见《生活禅.本心的运行规律》)。诚然,当彻悟“无我”,就能明了万物一体的真实含义。 四.涅磐寂静 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是有因缘和合的“缘起法”,是普通人或修行者的境界,而涅磐寂静,是无因缘和合的“非缘起法”,是俱解脱者的境界。 当普通人或修行者,通过语言、文字等,从当下一念理悟“无常与无我”,明白利用止观双修,可以永尽贪嗔痴,而内心到达无我时,随之触及的法界,就是涅磐,即成为慧解脱者。诚然,如能“知行合一”,即成为俱解脱者。 从“无我”契入涅磐寂静,需要了悟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前两个方面,是需要修行者从自己当下一念体悟的,而第三个方面,是修行者反观法界万物的结果。 1.当内心永尽贪嗔痴,就不会再有任何痛苦,即宗教界的进入极乐世界、天堂。(参见《生活禅.离苦之道》) 2.对法界万物,无分别心与二无对立的评判,领悟法界万物本来就在那里,以各自的因缘和合存在,对其任何评判,都产自评判者的贪嗔痴。其次,理解“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若能了悟世间一切物质现象,皆有众生的贪嗔痴引起,当众生清除自己念头里面的贪嗔痴,就见到了本心、本性、佛。如语言、文字等经论的存在,是解脱者针对普通人、修行者的贪嗔痴运用的手段,其本质就是普通人贪嗔痴的显现,而运用手段的解脱者,是无贪嗔痴的。 3.万物本为一体,皆有“本心生出心,接而生出念头”的模式运行。(参见《生活禅.本心的运行规律》) 以上四步,是以止观双修契入“三法印”的次弟步骤,是《生活禅.慧解脱次弟》的延伸,主要探讨了从“自心反观法界”的过程,也对“万法唯心与即心即佛”里面的“心”,做出了系统总结。 心,并非目前修行界,指出的修行者之“心”,更是法界万物之“心”。只有理解,修行者的本心与法界万物的本心相同,才能彻悟“万物一体”这一自古难以用语言、文字理解的境界。 最后,愿有缘者,能从本人总结的实证的次第步骤中,领悟到北传的“般若智慧”。 执智 2018.06.13
15.生活禅.实证的次弟(2018.6.13) 生活禅 ——实证的次弟 去年归整实修、实证理论时,写过一篇《生活禅.慧解脱次弟》,但那篇文章偏重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探讨从感受契入心念的过程,而对如何从心念契入法界的描述较少。为了方便修行者从实修之中彻悟“三法印”,现把实证的次弟步骤,简单梳理。 一.止观双修 止观双修的目的,是观察到当下的一念,是为彻悟“三法印”做准备。当然,运用止观双修,不仅可以远离烦恼、脱离苦海,更可以观察到“弹指四百念”,随之进入解脱界。这些观点,以前经常提及,而此篇文章,着重探讨实证“三法印”,对此不作详谈。 当然,修止的目的,不是为了深入四禅八定,而是为了获得定力与清静心。只要能在历缘对境时,通过身、受、心、法等修观法门,观察到念头即可,虽深入四禅八定,可以更好的捕捉到念头,但生活在世间的普通人,很少有时间精进的禅坐修止。因此,生活禅提出了“静态修止、动态修观”的方式,以便普通人在历缘对境的红尘生活中,快速远离烦恼,甚至当下顿悟。 二.诸行无常 通过观禅,修行者明了身、受、心、法等,是心念安住的四个处所,皆是在生、异、住、灭的运行中无常变化的,是因缘和合促使的。如身体的运行、感受的运行、心念的运行、法界万物的运行。 其中,身、受、心等,修行者是可以从止观双修中,由自己的当下一念体悟出来的,而法界万物的运行,修行者不仅要从自己的当下一念体悟,更要反观法界万物。 因此,修行者通过观禅,观察到法界万物(如人事物、山河大地等)的无常变化,一方面是修行者的心念因缘和合产生了无常变化,另一方面是法界万物的心念因缘和合产生了无常变化(参见《生活禅.本心的运行规律》)。 三.诸法无我 通过观禅,修行者明了身、受、心、法等,是心念安住的四个处所,而普通人的心念,历缘对境触及“身受心法”时,是有“贪嗔痴”的执著的,俗称“我执”。当修行者运用“止观双修”,清除自己的“我执”,就到达了“无我”之境。(无我,是涅磐、本性、本心的异名) 其中,对身、受、心等“我执”,修行者是可以从止观双修中,由自己的当下一念体悟出来的,而对法界万物,修行者不仅要从自己的当下一念体悟,更要学会反观。 因此,修行者通过观禅,观察到法界万物(如人事物,山河大地等)的核心是“无我”的。一方面修行者的心念是“无我”的存在,另一方面法界万物的心念是“无我”的存在(参见《生活禅.本心的运行规律》)。诚然,当彻悟“无我”,就能明了万物一体的真实含义。 四.涅磐寂静 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是有因缘和合的“缘起法”,是普通人或修行者的境界,而涅磐寂静,是无因缘和合的“非缘起法”,是俱解脱者的境界。 当普通人或修行者,通过语言、文字等,从当下一念理悟“无常与无我”,明白利用止观双修,可以永尽贪嗔痴,而内心到达无我时,随之触及的法界,就是涅磐,即成为慧解脱者。诚然,如能“知行合一”,即成为俱解脱者。 从“无我”契入涅磐寂静,需要了悟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前两个方面,是需要修行者从自己当下一念体悟的,而第三个方面,是修行者反观法界万物的结果。 1.当内心永尽贪嗔痴,就不会再有任何痛苦,即宗教界的进入极乐世界、天堂。(参见《生活禅.离苦之道》) 2.对法界万物,无分别心与二无对立的评判,领悟法界万物本来就在那里,以各自的因缘和合存在,对其任何评判,都产自评判者的贪嗔痴。其次,理解“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若能了悟世间一切物质现象,皆有众生的贪嗔痴引起,当众生清除自己念头里面的贪嗔痴,就见到了本心、本性、佛。如语言、文字等经论的存在,是解脱者针对普通人、修行者的贪嗔痴运用的手段,其本质就是普通人贪嗔痴的显现,而运用手段的解脱者,是无贪嗔痴的。 3.万物本为一体,皆有“本心生出心,接而生出念头”的模式运行。(参见《生活禅.本心的运行规律》) 以上四步,是以止观双修契入“三法印”的次弟步骤,是《生活禅.慧解脱次弟》的延伸,主要探讨了从“自心反观法界”的过程,也对“万法唯心与即心即佛”里面的“心”,做出了系统总结。 心,并非目前修行界,指出的修行者之“心”,更是法界万物之“心”。只有理解,修行者的本心与法界万物的本心相同,才能彻悟“万物一体”这一自古难以用语言、文字理解的境界。 最后,愿有缘者,能从本人总结的实证的次第步骤中,领悟到北传的“般若智慧”。 执智 2018.06.13
11.生活禅.修行的原理(2018.3.15) 生活禅 ——修行的原理 《杂阿含经》:“贪欲永尽,嗔恚永尽,痴愚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此处可以看出,只要能永尽贪嗔痴,才能进入涅槃,所以想要成为解脱者,前提就是永尽贪嗔痴。 即然知道永尽贪嗔痴,方能进入涅槃,成为解脱者,那么怎样“永尽贪嗔痴”呢? 首先,要清楚“贪嗔痴”来自我们的念头。 在历缘对境的日常生活中,只要六根接触六尘,念头就会出现。如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是念头主导。当然,在六根接触六尘时,不同之人会有不同的习性反应。以舌根举例,如饭菜添加麻辣调料,川渝地区的人普遍认为是美味(贪爱之念),但其他地区的人有可能认为难以下咽(嗔恨之念),这是因其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性决定。同理,只要没有成为惧解脱者,所有人,只要六根接触六尘,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就会引发贪嗔痴之念的出现。 其次,知道如何观察到这些贪嗔痴之念。 南传佛教的四念处,就是指出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所以想要观察到念头,可以从四念处开始。当然,倘若想要系统理解身、受、心、法四念处,可以从四种修行之法中体悟。如隆波田的动中禅,是以观察肢体动作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观察到念头主导肢体动作;葛印卡的内观法门,是以观察感觉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观察到念头引起感受;元音老人的心中心法门,是以观察心的运行(受、想、行、识)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观察到念头产生了心的运行;道家老子的《道德经》,是以观察法界的运行规律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以观察到念头产生了对法界的认知(《老子16章》)。 最后,《杂阿含经》:“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在解释四念处时,本人以不同派别的修行法门,简单梳理了止观双修的方法,而从经文中可以看到,只有止观双修,才能够进入解脱之境。修止之法,南传佛教,以观呼吸为主;北传、藏传佛教,以念佛、持咒等为主。修观之法,其核心是通过四念处的身、受、心、法等,观察到心念。 普通人,在没有慧解脱(开悟)之前,利用止观双修,只能消除贪爱、嗔恨,而只有慧解脱者,才能清除痴愚。痴愚的另一个名称是“无明”,即对真法实相不能了悟,为一切烦恼所依,而破除痴愚的唯一方法,就是彻悟“三法印”。 修止得定,由定得静。当超越四禅八定,进入“灭尽定”时,就到达老子描述的“致虚极,守静笃”境界。此刻,内心方能到达空虚(定力)的极致,保持内心的寂静(清静)始终不变。在这种状态下,不仅能领悟佛经中的“弹指四百念”,也更容易修观清除内心深处的贪嗔痴。 只有强大的止,才能如实的观。先深入禅定,然后睹明月而悟道,是佛陀成为俱解脱的路线。但在佛陀涅磐之后,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绝大多数修行者不可能长时间禅坐,从而出现了动中禅、心中心法等各式各样的止观双修法门,以方便众生在红尘中对境练心,逐步清除不良习性引起的贪嗔痴。 另外,我们常说,某某文艺工作者、某某专业技术人员、某某技艺高超的运动员等等,在从事工作时,不受外境干扰,进入禅定状态,这即是“由观入止”的典范。由此可见,禅定是各个行业佼佼者,必不可少的技能。当然,如果这类人能把观禅的能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必将在生活中快速清除贪嗔痴,继而修行有成。 诚然,如果修行者能当下领悟“三法印”,即可成为慧解脱者。此时,修行事半功倍,只因破了痴愚(无明),烦恼减半,所以,北传佛教有“悟后起修方是真修”这句话。因其目标已经明确,修行直奔脱离生死苦海,直入涅磐。 执智 2018.3.15
11.生活禅.修行的原理(2018.3.15) 生活禅 ——修行的原理 《杂阿含经》:“贪欲永尽,嗔恚永尽,痴愚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此处可以看出,只要能永尽贪嗔痴,才能进入涅槃,所以想要成为解脱者,前提就是永尽贪嗔痴。 即然知道永尽贪嗔痴,方能进入涅槃,成为解脱者,那么怎样“永尽贪嗔痴”呢? 首先,要清楚“贪嗔痴”来自我们的念头。 在历缘对境的日常生活中,只要六根接触六尘,念头就会出现。如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是念头主导。当然,在六根接触六尘时,不同之人会有不同的习性反应。以舌根举例,如饭菜添加麻辣调料,川渝地区的人普遍认为是美味(贪爱之念),但其他地区的人有可能认为难以下咽(嗔恨之念),这是因其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性决定。同理,只要没有成为惧解脱者,所有人,只要六根接触六尘,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就会引发贪嗔痴之念的出现。 其次,知道如何观察到这些贪嗔痴之念。 南传佛教的四念处,就是指出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所以想要观察到念头,可以从四念处开始。当然,倘若想要系统理解身、受、心、法四念处,可以从四种修行之法中体悟。如隆波田的动中禅,是以观察肢体动作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观察到念头主导肢体动作;葛印卡的内观法门,是以观察感觉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观察到念头引起感受;元音老人的心中心法门,是以观察心的运行(受、想、行、识)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观察到念头产生了心的运行;道家老子的《道德经》,是以观察法界的运行规律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以观察到念头产生了对法界的认知(《老子16章》)。 最后,《杂阿含经》:“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在解释四念处时,本人以不同派别的修行法门,简单梳理了止观双修的方法,而从经文中可以看到,只有止观双修,才能够进入解脱之境。修止之法,南传佛教,以观呼吸为主;北传、藏传佛教,以念佛、持咒等为主。修观之法,其核心是通过四念处的身、受、心、法等,观察到心念。 普通人,在没有慧解脱(开悟)之前,利用止观双修,只能消除贪爱、嗔恨,而只有慧解脱者,才能清除痴愚。痴愚的另一个名称是“无明”,即对真法实相不能了悟,为一切烦恼所依,而破除痴愚的唯一方法,就是彻悟“三法印”。 修止得定,由定得静。当超越四禅八定,进入“灭尽定”时,就到达老子描述的“致虚极,守静笃”境界。此刻,内心方能到达空虚(定力)的极致,保持内心的寂静(清静)始终不变。在这种状态下,不仅能领悟佛经中的“弹指四百念”,也更容易修观清除内心深处的贪嗔痴。 只有强大的止,才能如实的观。先深入禅定,然后睹明月而悟道,是佛陀成为俱解脱的路线。但在佛陀涅磐之后,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绝大多数修行者不可能长时间禅坐,从而出现了动中禅、心中心法等各式各样的止观双修法门,以方便众生在红尘中对境练心,逐步清除不良习性引起的贪嗔痴。 另外,我们常说,某某文艺工作者、某某专业技术人员、某某技艺高超的运动员等等,在从事工作时,不受外境干扰,进入禅定状态,这即是“由观入止”的典范。由此可见,禅定是各个行业佼佼者,必不可少的技能。当然,如果这类人能把观禅的能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必将在生活中快速清除贪嗔痴,继而修行有成。 诚然,如果修行者能当下领悟“三法印”,即可成为慧解脱者。此时,修行事半功倍,只因破了痴愚(无明),烦恼减半,所以,北传佛教有“悟后起修方是真修”这句话。因其目标已经明确,修行直奔脱离生死苦海,直入涅磐。 执智 2018.3.15
11.生活禅.修行的原理(2018.3.15) 生活禅 ——修行的原理 《杂阿含经》:“贪欲永尽,嗔恚永尽,痴愚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此处可以看出,只要能永尽贪嗔痴,才能进入涅槃,所以想要成为解脱者,前提就是永尽贪嗔痴。 即然知道永尽贪嗔痴,方能进入涅槃,成为解脱者,那么怎样“永尽贪嗔痴”呢? 首先,要清楚“贪嗔痴”来自我们的念头。 在历缘对境的日常生活中,只要六根接触六尘,念头就会出现。如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是念头主导。当然,在六根接触六尘时,不同之人会有不同的习性反应。以舌根举例,如饭菜添加麻辣调料,川渝地区的人普遍认为是美味(贪爱之念),但其他地区的人有可能认为难以下咽(嗔恨之念),这是因其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性决定。同理,只要没有成为惧解脱者,所有人,只要六根接触六尘,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就会引发贪嗔痴之念的出现。 其次,知道如何观察到这些贪嗔痴之念。 南传佛教的四念处,就是指出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所以想要观察到念头,可以从四念处开始。当然,倘若想要系统理解身、受、心、法四念处,可以从四种修行之法中体悟。如隆波田的动中禅,是以观察肢体动作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观察到念头主导肢体动作;葛印卡的内观法门,是以观察感觉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观察到念头引起感受;元音老人的心中心法门,是以观察心的运行(受、想、行、识)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观察到念头产生了心的运行;道家老子的《道德经》,是以观察法界的运行规律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以观察到念头产生了对法界的认知(《老子16章》)。 最后,《杂阿含经》:“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在解释四念处时,本人以不同派别的修行法门,简单梳理了止观双修的方法,而从经文中可以看到,只有止观双修,才能够进入解脱之境。修止之法,南传佛教,以观呼吸为主;北传、藏传佛教,以念佛、持咒等为主。修观之法,其核心是通过四念处的身、受、心、法等,观察到心念。 普通人,在没有慧解脱(开悟)之前,利用止观双修,只能消除贪爱、嗔恨,而只有慧解脱者,才能清除痴愚。痴愚的另一个名称是“无明”,即对真法实相不能了悟,为一切烦恼所依,而破除痴愚的唯一方法,就是彻悟“三法印”。 修止得定,由定得静。当超越四禅八定,进入“灭尽定”时,就到达老子描述的“致虚极,守静笃”境界。此刻,内心方能到达空虚(定力)的极致,保持内心的寂静(清静)始终不变。在这种状态下,不仅能领悟佛经中的“弹指四百念”,也更容易修观清除内心深处的贪嗔痴。 只有强大的止,才能如实的观。先深入禅定,然后睹明月而悟道,是佛陀成为俱解脱的路线。但在佛陀涅磐之后,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绝大多数修行者不可能长时间禅坐,从而出现了动中禅、心中心法等各式各样的止观双修法门,以方便众生在红尘中对境练心,逐步清除不良习性引起的贪嗔痴。 另外,我们常说,某某文艺工作者、某某专业技术人员、某某技艺高超的运动员等等,在从事工作时,不受外境干扰,进入禅定状态,这即是“由观入止”的典范。由此可见,禅定是各个行业佼佼者,必不可少的技能。当然,如果这类人能把观禅的能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必将在生活中快速清除贪嗔痴,继而修行有成。 诚然,如果修行者能当下领悟“三法印”,即可成为慧解脱者。此时,修行事半功倍,只因破了痴愚(无明),烦恼减半,所以,北传佛教有“悟后起修方是真修”这句话。因其目标已经明确,修行直奔脱离生死苦海,直入涅磐。 执智 2018.3.15
11.生活禅.修行的原理(2018.3.15) 生活禅 ——修行的原理 《杂阿含经》:“贪欲永尽,嗔恚永尽,痴愚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此处可以看出,只要能永尽贪嗔痴,才能进入涅槃,所以想要成为解脱者,前提就是永尽贪嗔痴。 即然知道永尽贪嗔痴,方能进入涅槃,成为解脱者,那么怎样“永尽贪嗔痴”呢? 首先,要清楚“贪嗔痴”来自我们的念头。 在历缘对境的日常生活中,只要六根接触六尘,念头就会出现。如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是念头主导。当然,在六根接触六尘时,不同之人会有不同的习性反应。以舌根举例,如饭菜添加麻辣调料,川渝地区的人普遍认为是美味(贪爱之念),但其他地区的人有可能认为难以下咽(嗔恨之念),这是因其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性决定。同理,只要没有成为惧解脱者,所有人,只要六根接触六尘,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就会引发贪嗔痴之念的出现。 其次,知道如何观察到这些贪嗔痴之念。 南传佛教的四念处,就是指出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所以想要观察到念头,可以从四念处开始。当然,倘若想要系统理解身、受、心、法四念处,可以从四种修行之法中体悟。如隆波田的动中禅,是以观察肢体动作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观察到念头主导肢体动作;葛印卡的内观法门,是以观察感觉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观察到念头引起感受;元音老人的心中心法门,是以观察心的运行(受、想、行、识)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观察到念头产生了心的运行;道家老子的《道德经》,是以观察法界的运行规律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以观察到念头产生了对法界的认知(《老子16章》)。 最后,《杂阿含经》:“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在解释四念处时,本人以不同派别的修行法门,简单梳理了止观双修的方法,而从经文中可以看到,只有止观双修,才能够进入解脱之境。修止之法,南传佛教,以观呼吸为主;北传、藏传佛教,以念佛、持咒等为主。修观之法,其核心是通过四念处的身、受、心、法等,观察到心念。 普通人,在没有慧解脱(开悟)之前,利用止观双修,只能消除贪爱、嗔恨,而只有慧解脱者,才能清除痴愚。痴愚的另一个名称是“无明”,即对真法实相不能了悟,为一切烦恼所依,而破除痴愚的唯一方法,就是彻悟“三法印”。 修止得定,由定得静。当超越四禅八定,进入“灭尽定”时,就到达老子描述的“致虚极,守静笃”境界。此刻,内心方能到达空虚(定力)的极致,保持内心的寂静(清静)始终不变。在这种状态下,不仅能领悟佛经中的“弹指四百念”,也更容易修观清除内心深处的贪嗔痴。 只有强大的止,才能如实的观。先深入禅定,然后睹明月而悟道,是佛陀成为俱解脱的路线。但在佛陀涅磐之后,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绝大多数修行者不可能长时间禅坐,从而出现了动中禅、心中心法等各式各样的止观双修法门,以方便众生在红尘中对境练心,逐步清除不良习性引起的贪嗔痴。 另外,我们常说,某某文艺工作者、某某专业技术人员、某某技艺高超的运动员等等,在从事工作时,不受外境干扰,进入禅定状态,这即是“由观入止”的典范。由此可见,禅定是各个行业佼佼者,必不可少的技能。当然,如果这类人能把观禅的能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必将在生活中快速清除贪嗔痴,继而修行有成。 诚然,如果修行者能当下领悟“三法印”,即可成为慧解脱者。此时,修行事半功倍,只因破了痴愚(无明),烦恼减半,所以,北传佛教有“悟后起修方是真修”这句话。因其目标已经明确,修行直奔脱离生死苦海,直入涅磐。 执智 2018.3.15
9.生活禅.道德经的修行方法(2017.5.21) 生活禅 --道德经的修行方法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豆豆 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深,为华夏文明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作者老子,生逢群雄争霸的周朝末年,透过乱世,对人性与天地万物有了深刻的体会,更以道德经总结周朝末年之前数千年,乃至上古文化的精华,令人敬佩。 从古至今,注解道德经的圣贤不计其数,本人不敢妄议孰对孰错,只不过早年一直参悟佛教修行方法,所以建议想了悟道德经的同修,以实修的方式渐悟,再去评判对错,才是正确的方式。近日,机缘翻阅一遍道德经之后,便想借用佛教的修行之法,从中梳理清楚老子修行方法的原理,现简单归纳总结。 一.“修行方法的重点之一:止观双修” 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 其中,“致虚极,守静笃“为止观修行中的修止;”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为修观。即利用极其虚静的心观察法界的”无为“运作。观法,为四念处修行中最难契入的,所以普通人在修行中运用困难。 二.“修行方法的重点之二:修行善行” 1. 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好的善行似水,水的品质是①柔;②善利万物而不争;③处于卑下的地方,所以,要契入道,就要学习水的品质。 2.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深知什么是刚强,却坚守柔弱,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另一层深意是,知道什么是恶念,却坚守善念,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 3.第62章: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自古以来,人们之所以把道看得如此宝贵,不正是“道“会有求必应,不仅保护善人,也不抛弃不善人,但有最过可以免除吗?(本章可以使人产生精进善行的动力。) 三.“修行方法的重点之三:身心合一” 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现实社会中能将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合一而不分离吗?想这样做,就必须做到身心柔和温顺,如婴儿般纯净、无欲;深入观察心灵并清楚杂念,使之没有任何瑕疵;爱民治国要摒除妄见,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感官历缘对境时,身心能够宁静;对万事万物明白通达,还能保持谦卑。 四.“修行方法的重点之四:与道合一” 1. 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世间求道的人,是每日从学术中增加自己的贪嗔痴等执着;修行求道的人,是每日从内心里减少自己的贪嗔痴等执着,把执着减少再减少,直至到达“无为“的境界。(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即道。) 2. 第56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消磨自己的锋锐,消除自己的纷扰,调和自己的光辉,混入尘世之中,这就是“与道合一“。 以上四点,是本人对道德经修行方法的总结,其中“身心合一“和”与道合一“两点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分开来讲的原因,是为了体现身心合一的重要性。天人合一(与道合一)之人,并不是只注重精神舍弃肉体,而是对衣食住行等的欲念已经没有,仅仅是顺其自然。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随遇而安。 另外,止观双修的观法,虽不易修行,但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如54章“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哉?以此。“只有从观自身到观自己的国家,方能做到”不出户,知天下“,而观察大自然的天、地、水等,便能做到”不窥牅,见天道“。万法唯心造,以观法契入心念,适合上等根性的人,所以建议普通修行者,还是以观身、观受契入较好。 最后,愿正法久住,愿众生抛开成见,万法归一。 执智 2017.5.21
9.生活禅.道德经的修行方法(2017.5.21) 生活禅 --道德经的修行方法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豆豆 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深,为华夏文明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作者老子,生逢群雄争霸的周朝末年,透过乱世,对人性与天地万物有了深刻的体会,更以道德经总结周朝末年之前数千年,乃至上古文化的精华,令人敬佩。 从古至今,注解道德经的圣贤不计其数,本人不敢妄议孰对孰错,只不过早年一直参悟佛教修行方法,所以建议想了悟道德经的同修,以实修的方式渐悟,再去评判对错,才是正确的方式。近日,机缘翻阅一遍道德经之后,便想借用佛教的修行之法,从中梳理清楚老子修行方法的原理,现简单归纳总结。 一.“修行方法的重点之一:止观双修” 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 其中,“致虚极,守静笃“为止观修行中的修止;”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为修观。即利用极其虚静的心观察法界的”无为“运作。观法,为四念处修行中最难契入的,所以普通人在修行中运用困难。 二.“修行方法的重点之二:修行善行” 1. 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好的善行似水,水的品质是①柔;②善利万物而不争;③处于卑下的地方,所以,要契入道,就要学习水的品质。 2.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深知什么是刚强,却坚守柔弱,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另一层深意是,知道什么是恶念,却坚守善念,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 3.第62章: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自古以来,人们之所以把道看得如此宝贵,不正是“道“会有求必应,不仅保护善人,也不抛弃不善人,但有最过可以免除吗?(本章可以使人产生精进善行的动力。) 三.“修行方法的重点之三:身心合一” 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现实社会中能将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合一而不分离吗?想这样做,就必须做到身心柔和温顺,如婴儿般纯净、无欲;深入观察心灵并清楚杂念,使之没有任何瑕疵;爱民治国要摒除妄见,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感官历缘对境时,身心能够宁静;对万事万物明白通达,还能保持谦卑。 四.“修行方法的重点之四:与道合一” 1. 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世间求道的人,是每日从学术中增加自己的贪嗔痴等执着;修行求道的人,是每日从内心里减少自己的贪嗔痴等执着,把执着减少再减少,直至到达“无为“的境界。(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即道。) 2. 第56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消磨自己的锋锐,消除自己的纷扰,调和自己的光辉,混入尘世之中,这就是“与道合一“。 以上四点,是本人对道德经修行方法的总结,其中“身心合一“和”与道合一“两点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分开来讲的原因,是为了体现身心合一的重要性。天人合一(与道合一)之人,并不是只注重精神舍弃肉体,而是对衣食住行等的欲念已经没有,仅仅是顺其自然。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随遇而安。 另外,止观双修的观法,虽不易修行,但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如54章“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哉?以此。“只有从观自身到观自己的国家,方能做到”不出户,知天下“,而观察大自然的天、地、水等,便能做到”不窥牅,见天道“。万法唯心造,以观法契入心念,适合上等根性的人,所以建议普通修行者,还是以观身、观受契入较好。 最后,愿正法久住,愿众生抛开成见,万法归一。 执智 2017.5.21
9.生活禅.道德经的修行方法(2017.5.21) 生活禅 --道德经的修行方法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豆豆 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深,为华夏文明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作者老子,生逢群雄争霸的周朝末年,透过乱世,对人性与天地万物有了深刻的体会,更以道德经总结周朝末年之前数千年,乃至上古文化的精华,令人敬佩。 从古至今,注解道德经的圣贤不计其数,本人不敢妄议孰对孰错,只不过早年一直参悟佛教修行方法,所以建议想了悟道德经的同修,以实修的方式渐悟,再去评判对错,才是正确的方式。近日,机缘翻阅一遍道德经之后,便想借用佛教的修行之法,从中梳理清楚老子修行方法的原理,现简单归纳总结。 一.“修行方法的重点之一:止观双修” 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 其中,“致虚极,守静笃“为止观修行中的修止;”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为修观。即利用极其虚静的心观察法界的”无为“运作。观法,为四念处修行中最难契入的,所以普通人在修行中运用困难。 二.“修行方法的重点之二:修行善行” 1. 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好的善行似水,水的品质是①柔;②善利万物而不争;③处于卑下的地方,所以,要契入道,就要学习水的品质。 2.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深知什么是刚强,却坚守柔弱,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另一层深意是,知道什么是恶念,却坚守善念,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 3.第62章: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自古以来,人们之所以把道看得如此宝贵,不正是“道“会有求必应,不仅保护善人,也不抛弃不善人,但有最过可以免除吗?(本章可以使人产生精进善行的动力。) 三.“修行方法的重点之三:身心合一” 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现实社会中能将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合一而不分离吗?想这样做,就必须做到身心柔和温顺,如婴儿般纯净、无欲;深入观察心灵并清楚杂念,使之没有任何瑕疵;爱民治国要摒除妄见,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感官历缘对境时,身心能够宁静;对万事万物明白通达,还能保持谦卑。 四.“修行方法的重点之四:与道合一” 1. 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世间求道的人,是每日从学术中增加自己的贪嗔痴等执着;修行求道的人,是每日从内心里减少自己的贪嗔痴等执着,把执着减少再减少,直至到达“无为“的境界。(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即道。) 2. 第56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消磨自己的锋锐,消除自己的纷扰,调和自己的光辉,混入尘世之中,这就是“与道合一“。 以上四点,是本人对道德经修行方法的总结,其中“身心合一“和”与道合一“两点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分开来讲的原因,是为了体现身心合一的重要性。天人合一(与道合一)之人,并不是只注重精神舍弃肉体,而是对衣食住行等的欲念已经没有,仅仅是顺其自然。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随遇而安。 另外,止观双修的观法,虽不易修行,但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如54章“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哉?以此。“只有从观自身到观自己的国家,方能做到”不出户,知天下“,而观察大自然的天、地、水等,便能做到”不窥牅,见天道“。万法唯心造,以观法契入心念,适合上等根性的人,所以建议普通修行者,还是以观身、观受契入较好。 最后,愿正法久住,愿众生抛开成见,万法归一。 执智 2017.5.21
9.生活禅.道德经的修行方法(2017.5.21) 生活禅 --道德经的修行方法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豆豆 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深,为华夏文明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作者老子,生逢群雄争霸的周朝末年,透过乱世,对人性与天地万物有了深刻的体会,更以道德经总结周朝末年之前数千年,乃至上古文化的精华,令人敬佩。 从古至今,注解道德经的圣贤不计其数,本人不敢妄议孰对孰错,只不过早年一直参悟佛教修行方法,所以建议想了悟道德经的同修,以实修的方式渐悟,再去评判对错,才是正确的方式。近日,机缘翻阅一遍道德经之后,便想借用佛教的修行之法,从中梳理清楚老子修行方法的原理,现简单归纳总结。 一.“修行方法的重点之一:止观双修” 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 其中,“致虚极,守静笃“为止观修行中的修止;”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为修观。即利用极其虚静的心观察法界的”无为“运作。观法,为四念处修行中最难契入的,所以普通人在修行中运用困难。 二.“修行方法的重点之二:修行善行” 1. 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好的善行似水,水的品质是①柔;②善利万物而不争;③处于卑下的地方,所以,要契入道,就要学习水的品质。 2.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深知什么是刚强,却坚守柔弱,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另一层深意是,知道什么是恶念,却坚守善念,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 3.第62章: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自古以来,人们之所以把道看得如此宝贵,不正是“道“会有求必应,不仅保护善人,也不抛弃不善人,但有最过可以免除吗?(本章可以使人产生精进善行的动力。) 三.“修行方法的重点之三:身心合一” 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现实社会中能将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合一而不分离吗?想这样做,就必须做到身心柔和温顺,如婴儿般纯净、无欲;深入观察心灵并清楚杂念,使之没有任何瑕疵;爱民治国要摒除妄见,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感官历缘对境时,身心能够宁静;对万事万物明白通达,还能保持谦卑。 四.“修行方法的重点之四:与道合一” 1. 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世间求道的人,是每日从学术中增加自己的贪嗔痴等执着;修行求道的人,是每日从内心里减少自己的贪嗔痴等执着,把执着减少再减少,直至到达“无为“的境界。(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即道。) 2. 第56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消磨自己的锋锐,消除自己的纷扰,调和自己的光辉,混入尘世之中,这就是“与道合一“。 以上四点,是本人对道德经修行方法的总结,其中“身心合一“和”与道合一“两点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分开来讲的原因,是为了体现身心合一的重要性。天人合一(与道合一)之人,并不是只注重精神舍弃肉体,而是对衣食住行等的欲念已经没有,仅仅是顺其自然。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随遇而安。 另外,止观双修的观法,虽不易修行,但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如54章“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哉?以此。“只有从观自身到观自己的国家,方能做到”不出户,知天下“,而观察大自然的天、地、水等,便能做到”不窥牅,见天道“。万法唯心造,以观法契入心念,适合上等根性的人,所以建议普通修行者,还是以观身、观受契入较好。 最后,愿正法久住,愿众生抛开成见,万法归一。 执智 2017.5.21
9.生活禅.道德经的修行方法(2017.5.21) 生活禅 --道德经的修行方法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豆豆 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深,为华夏文明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作者老子,生逢群雄争霸的周朝末年,透过乱世,对人性与天地万物有了深刻的体会,更以道德经总结周朝末年之前数千年,乃至上古文化的精华,令人敬佩。 从古至今,注解道德经的圣贤不计其数,本人不敢妄议孰对孰错,只不过早年一直参悟佛教修行方法,所以建议想了悟道德经的同修,以实修的方式渐悟,再去评判对错,才是正确的方式。近日,机缘翻阅一遍道德经之后,便想借用佛教的修行之法,从中梳理清楚老子修行方法的原理,现简单归纳总结。 一.“修行方法的重点之一:止观双修” 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 其中,“致虚极,守静笃“为止观修行中的修止;”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为修观。即利用极其虚静的心观察法界的”无为“运作。观法,为四念处修行中最难契入的,所以普通人在修行中运用困难。 二.“修行方法的重点之二:修行善行” 1. 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好的善行似水,水的品质是①柔;②善利万物而不争;③处于卑下的地方,所以,要契入道,就要学习水的品质。 2.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深知什么是刚强,却坚守柔弱,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另一层深意是,知道什么是恶念,却坚守善念,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 3.第62章: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自古以来,人们之所以把道看得如此宝贵,不正是“道“会有求必应,不仅保护善人,也不抛弃不善人,但有最过可以免除吗?(本章可以使人产生精进善行的动力。) 三.“修行方法的重点之三:身心合一” 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现实社会中能将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合一而不分离吗?想这样做,就必须做到身心柔和温顺,如婴儿般纯净、无欲;深入观察心灵并清楚杂念,使之没有任何瑕疵;爱民治国要摒除妄见,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感官历缘对境时,身心能够宁静;对万事万物明白通达,还能保持谦卑。 四.“修行方法的重点之四:与道合一” 1. 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世间求道的人,是每日从学术中增加自己的贪嗔痴等执着;修行求道的人,是每日从内心里减少自己的贪嗔痴等执着,把执着减少再减少,直至到达“无为“的境界。(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即道。) 2. 第56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消磨自己的锋锐,消除自己的纷扰,调和自己的光辉,混入尘世之中,这就是“与道合一“。 以上四点,是本人对道德经修行方法的总结,其中“身心合一“和”与道合一“两点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分开来讲的原因,是为了体现身心合一的重要性。天人合一(与道合一)之人,并不是只注重精神舍弃肉体,而是对衣食住行等的欲念已经没有,仅仅是顺其自然。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随遇而安。 另外,止观双修的观法,虽不易修行,但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如54章“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哉?以此。“只有从观自身到观自己的国家,方能做到”不出户,知天下“,而观察大自然的天、地、水等,便能做到”不窥牅,见天道“。万法唯心造,以观法契入心念,适合上等根性的人,所以建议普通修行者,还是以观身、观受契入较好。 最后,愿正法久住,愿众生抛开成见,万法归一。 执智 2017.5.21
9.生活禅.道德经的修行方法(2017.5.21) 生活禅 --道德经的修行方法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豆豆 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深,为华夏文明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作者老子,生逢群雄争霸的周朝末年,透过乱世,对人性与天地万物有了深刻的体会,更以道德经总结周朝末年之前数千年,乃至上古文化的精华,令人敬佩。 从古至今,注解道德经的圣贤不计其数,本人不敢妄议孰对孰错,只不过早年一直参悟佛教修行方法,所以建议想了悟道德经的同修,以实修的方式渐悟,再去评判对错,才是正确的方式。近日,机缘翻阅一遍道德经之后,便想借用佛教的修行之法,从中梳理清楚老子修行方法的原理,现简单归纳总结。 一.“修行方法的重点之一:止观双修” 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 其中,“致虚极,守静笃“为止观修行中的修止;”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为修观。即利用极其虚静的心观察法界的”无为“运作。观法,为四念处修行中最难契入的,所以普通人在修行中运用困难。 二.“修行方法的重点之二:修行善行” 1. 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好的善行似水,水的品质是①柔;②善利万物而不争;③处于卑下的地方,所以,要契入道,就要学习水的品质。 2.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深知什么是刚强,却坚守柔弱,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另一层深意是,知道什么是恶念,却坚守善念,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 3.第62章: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自古以来,人们之所以把道看得如此宝贵,不正是“道“会有求必应,不仅保护善人,也不抛弃不善人,但有最过可以免除吗?(本章可以使人产生精进善行的动力。) 三.“修行方法的重点之三:身心合一” 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现实社会中能将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合一而不分离吗?想这样做,就必须做到身心柔和温顺,如婴儿般纯净、无欲;深入观察心灵并清楚杂念,使之没有任何瑕疵;爱民治国要摒除妄见,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感官历缘对境时,身心能够宁静;对万事万物明白通达,还能保持谦卑。 四.“修行方法的重点之四:与道合一” 1. 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世间求道的人,是每日从学术中增加自己的贪嗔痴等执着;修行求道的人,是每日从内心里减少自己的贪嗔痴等执着,把执着减少再减少,直至到达“无为“的境界。(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即道。) 2. 第56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消磨自己的锋锐,消除自己的纷扰,调和自己的光辉,混入尘世之中,这就是“与道合一“。 以上四点,是本人对道德经修行方法的总结,其中“身心合一“和”与道合一“两点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分开来讲的原因,是为了体现身心合一的重要性。天人合一(与道合一)之人,并不是只注重精神舍弃肉体,而是对衣食住行等的欲念已经没有,仅仅是顺其自然。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随遇而安。 另外,止观双修的观法,虽不易修行,但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如54章“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哉?以此。“只有从观自身到观自己的国家,方能做到”不出户,知天下“,而观察大自然的天、地、水等,便能做到”不窥牅,见天道“。万法唯心造,以观法契入心念,适合上等根性的人,所以建议普通修行者,还是以观身、观受契入较好。 最后,愿正法久住,愿众生抛开成见,万法归一。 执智 2017.5.21
3.生活禅.证悟涅磐的核心(2018.9.25修订版) 生活禅 ——证悟涅磐的核心 记得2016年5月时,动笔写了这篇证悟涅磐的要点。虽其中内容整体差错不大,但以当年的思辨能力,显然不能与现在同日而语。因此,总结的过于繁杂,且没有把核心要点整理出来。今日,打算从三个方面,简单把证悟涅磐的核心重新阐述。 1、止观双修 《杂阿含经》有云:“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此处可以看出,修行之法划分为“修止与修观”两种,而只有“止观俱修”,才有可能进入解脱界。在“本心的运行规律”一文中,把“心念”一分为二,指出“念头由心所生”,而修止是偏重“心”的修行,修观是偏重“念头”的修行。 修止之法,核心是“一心不乱”,即内心专注而不散乱。如修行者在运用持咒、念佛、观呼吸等修行之法的当下,心中没有其他念头产生,仅仅是专注在咒语、佛号、呼吸时,就会慢慢进入“四禅八定”,最终连专注的对象也消失了,即进入了“灭尽定”的状态。 修观之法,核心是“觉到心念”,即明觉到每一个念头的产生,而四念处的“身、受、心、法”等,就是安住心念的四个处所。生活禅,从明觉感受契入念头,是因其感受对修行者,历缘对境的日常生活帮助较大。不仅可以稳定情绪、消除烦恼,更有可能机缘顿悟。 渐修与悟后起修,对止观双修的理解是不相同的。渐悟法门,是历缘对境时,止禅所得的定力(意志力)与清静心,以便运用观禅明觉感受与念头,逐步清除贪爱与嗔恨,直至破除痴愚(无明),了悟三法印。悟后起修,是历缘对境时,已经明了三法印,了悟世间万物皆有因缘和合产生,只有完全清除贪爱与嗔恨,才能入道。因此,渐悟之法是为顿悟做准备,而没有经历过渐修之人,虽机缘顿悟,也必须回来走止观双修这条路。只不过,顿悟之人了悟三法印,破除无明后,对修行不再产生困惑,修行事半功倍罢了。 2、四念处 有关“四念处”的问题,专门写过一篇“四念处的核心”,此处只把核心简单归整。 ①安顿心念的处所:即通过上述“止观双修”的方法,明觉到念头,此为禅宗顿悟法门的第一步。 ②修行法门的关键:即通过观禅,明觉“身、受、心、法”的次第步骤,逐步破除“净、乐、常、我”等我执的过程。 ③法界万物的实相:即破除我执,了悟“无我”之后,反观“身、受、心、法”,明了“身、受、心、法”皆有“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解脱者不同于普通人的原因,就在于解脱者了悟“万物一体”,以“无我”之心明觉“身、受、心、法”的无常变化,且与之融为一体。 3、三法印 有关“三法印”的描述,在多篇文章都有详细探讨,如“道与涅磐的特征”、“实证的次第”、“本心的运行规律”等,现简单总结。 ①诸行无常:在“本心的运行规律”一文中,指出万物皆是“本心生出心,心生出念头”的运行模式。因此,宇宙万物(包括山河大地、身受心法等),都是在“生、住、异、灭”的无常规律变化的,而本心(道、涅磐),是生出万物的根源。 ②诸法无我:在“本心生出心,心生出念头”的无常变化中,普通人的心念之中含有“贪嗔痴”,是“本心生出妄心,妄心生出妄念”的运行模式,而解脱者的心念之中无“贪嗔痴”,是“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本心、正心、正念”三者同出而异名,“无我”是其特性。当理解万物的“本心”相同时,就了悟“万物一体”的真实含义。解脱者历缘对境的运行模式,佛家称“诸法无我”,道家称“道法自然”或“无为”。(注:无我,同样是涅磐的特性,了悟“无我”只是理悟。) ③涅磐寂静:“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是缘起法,是有“因果规律”存在的,而“涅磐寂静”是非缘起法,是无“因果规律”存在的。当我们了悟“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且历缘对境“知行合一”,即超越“二元对立”,更无“因果规律”存在(因果规律的产生来自“贪嗔痴”)。涅磐寂静的状态,心念“无贪嗔痴”,所以感官带来的“苦”完全消失,进入宗教界所称的“天堂”。(注:了悟“无我”只是理悟,知行合一方是证悟涅磐,这就是慧解脱与俱解脱的区别。) 以上三个方面,是近年来,自己对实修、实证的核心总结,然而有些地方运用名词、名相较多,对初学者的阅读带来一定难度,实属无奈。毕竟此篇文章,旨在总结核心,倘若啰里啰嗦过多,估计再写一万字也难以描述,而本人从厚厚的经论中,归纳出顿悟法门的核心要点,已实属不易。因此,如有深涩难懂之处,还请见谅。 执智 2018.09.25
3.生活禅.证悟涅磐的核心(2018.9.25修订版) 生活禅 ——证悟涅磐的核心 记得2016年5月时,动笔写了这篇证悟涅磐的要点。虽其中内容整体差错不大,但以当年的思辨能力,显然不能与现在同日而语。因此,总结的过于繁杂,且没有把核心要点整理出来。今日,打算从三个方面,简单把证悟涅磐的核心重新阐述。 1、止观双修 《杂阿含经》有云:“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此处可以看出,修行之法划分为“修止与修观”两种,而只有“止观俱修”,才有可能进入解脱界。在“本心的运行规律”一文中,把“心念”一分为二,指出“念头由心所生”,而修止是偏重“心”的修行,修观是偏重“念头”的修行。 修止之法,核心是“一心不乱”,即内心专注而不散乱。如修行者在运用持咒、念佛、观呼吸等修行之法的当下,心中没有其他念头产生,仅仅是专注在咒语、佛号、呼吸时,就会慢慢进入“四禅八定”,最终连专注的对象也消失了,即进入了“灭尽定”的状态。 修观之法,核心是“觉到心念”,即明觉到每一个念头的产生,而四念处的“身、受、心、法”等,就是安住心念的四个处所。生活禅,从明觉感受契入念头,是因其感受对修行者,历缘对境的日常生活帮助较大。不仅可以稳定情绪、消除烦恼,更有可能机缘顿悟。 渐修与悟后起修,对止观双修的理解是不相同的。渐悟法门,是历缘对境时,止禅所得的定力(意志力)与清静心,以便运用观禅明觉感受与念头,逐步清除贪爱与嗔恨,直至破除痴愚(无明),了悟三法印。悟后起修,是历缘对境时,已经明了三法印,了悟世间万物皆有因缘和合产生,只有完全清除贪爱与嗔恨,才能入道。因此,渐悟之法是为顿悟做准备,而没有经历过渐修之人,虽机缘顿悟,也必须回来走止观双修这条路。只不过,顿悟之人了悟三法印,破除无明后,对修行不再产生困惑,修行事半功倍罢了。 2、四念处 有关“四念处”的问题,专门写过一篇“四念处的核心”,此处只把核心简单归整。 ①安顿心念的处所:即通过上述“止观双修”的方法,明觉到念头,此为禅宗顿悟法门的第一步。 ②修行法门的关键:即通过观禅,明觉“身、受、心、法”的次第步骤,逐步破除“净、乐、常、我”等我执的过程。 ③法界万物的实相:即破除我执,了悟“无我”之后,反观“身、受、心、法”,明了“身、受、心、法”皆有“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解脱者不同于普通人的原因,就在于解脱者了悟“万物一体”,以“无我”之心明觉“身、受、心、法”的无常变化,且与之融为一体。 3、三法印 有关“三法印”的描述,在多篇文章都有详细探讨,如“道与涅磐的特征”、“实证的次第”、“本心的运行规律”等,现简单总结。 ①诸行无常:在“本心的运行规律”一文中,指出万物皆是“本心生出心,心生出念头”的运行模式。因此,宇宙万物(包括山河大地、身受心法等),都是在“生、住、异、灭”的无常规律变化的,而本心(道、涅磐),是生出万物的根源。 ②诸法无我:在“本心生出心,心生出念头”的无常变化中,普通人的心念之中含有“贪嗔痴”,是“本心生出妄心,妄心生出妄念”的运行模式,而解脱者的心念之中无“贪嗔痴”,是“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本心、正心、正念”三者同出而异名,“无我”是其特性。当理解万物的“本心”相同时,就了悟“万物一体”的真实含义。解脱者历缘对境的运行模式,佛家称“诸法无我”,道家称“道法自然”或“无为”。(注:无我,同样是涅磐的特性,了悟“无我”只是理悟。) ③涅磐寂静:“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是缘起法,是有“因果规律”存在的,而“涅磐寂静”是非缘起法,是无“因果规律”存在的。当我们了悟“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且历缘对境“知行合一”,即超越“二元对立”,更无“因果规律”存在(因果规律的产生来自“贪嗔痴”)。涅磐寂静的状态,心念“无贪嗔痴”,所以感官带来的“苦”完全消失,进入宗教界所称的“天堂”。(注:了悟“无我”只是理悟,知行合一方是证悟涅磐,这就是慧解脱与俱解脱的区别。) 以上三个方面,是近年来,自己对实修、实证的核心总结,然而有些地方运用名词、名相较多,对初学者的阅读带来一定难度,实属无奈。毕竟此篇文章,旨在总结核心,倘若啰里啰嗦过多,估计再写一万字也难以描述,而本人从厚厚的经论中,归纳出顿悟法门的核心要点,已实属不易。因此,如有深涩难懂之处,还请见谅。 执智 2018.09.25
3.生活禅.证悟涅磐的核心(2018.9.25修订版) 生活禅 ——证悟涅磐的核心 记得2016年5月时,动笔写了这篇证悟涅磐的要点。虽其中内容整体差错不大,但以当年的思辨能力,显然不能与现在同日而语。因此,总结的过于繁杂,且没有把核心要点整理出来。今日,打算从三个方面,简单把证悟涅磐的核心重新阐述。 1、止观双修 《杂阿含经》有云:“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此处可以看出,修行之法划分为“修止与修观”两种,而只有“止观俱修”,才有可能进入解脱界。在“本心的运行规律”一文中,把“心念”一分为二,指出“念头由心所生”,而修止是偏重“心”的修行,修观是偏重“念头”的修行。 修止之法,核心是“一心不乱”,即内心专注而不散乱。如修行者在运用持咒、念佛、观呼吸等修行之法的当下,心中没有其他念头产生,仅仅是专注在咒语、佛号、呼吸时,就会慢慢进入“四禅八定”,最终连专注的对象也消失了,即进入了“灭尽定”的状态。 修观之法,核心是“觉到心念”,即明觉到每一个念头的产生,而四念处的“身、受、心、法”等,就是安住心念的四个处所。生活禅,从明觉感受契入念头,是因其感受对修行者,历缘对境的日常生活帮助较大。不仅可以稳定情绪、消除烦恼,更有可能机缘顿悟。 渐修与悟后起修,对止观双修的理解是不相同的。渐悟法门,是历缘对境时,止禅所得的定力(意志力)与清静心,以便运用观禅明觉感受与念头,逐步清除贪爱与嗔恨,直至破除痴愚(无明),了悟三法印。悟后起修,是历缘对境时,已经明了三法印,了悟世间万物皆有因缘和合产生,只有完全清除贪爱与嗔恨,才能入道。因此,渐悟之法是为顿悟做准备,而没有经历过渐修之人,虽机缘顿悟,也必须回来走止观双修这条路。只不过,顿悟之人了悟三法印,破除无明后,对修行不再产生困惑,修行事半功倍罢了。 2、四念处 有关“四念处”的问题,专门写过一篇“四念处的核心”,此处只把核心简单归整。 ①安顿心念的处所:即通过上述“止观双修”的方法,明觉到念头,此为禅宗顿悟法门的第一步。 ②修行法门的关键:即通过观禅,明觉“身、受、心、法”的次第步骤,逐步破除“净、乐、常、我”等我执的过程。 ③法界万物的实相:即破除我执,了悟“无我”之后,反观“身、受、心、法”,明了“身、受、心、法”皆有“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解脱者不同于普通人的原因,就在于解脱者了悟“万物一体”,以“无我”之心明觉“身、受、心、法”的无常变化,且与之融为一体。 3、三法印 有关“三法印”的描述,在多篇文章都有详细探讨,如“道与涅磐的特征”、“实证的次第”、“本心的运行规律”等,现简单总结。 ①诸行无常:在“本心的运行规律”一文中,指出万物皆是“本心生出心,心生出念头”的运行模式。因此,宇宙万物(包括山河大地、身受心法等),都是在“生、住、异、灭”的无常规律变化的,而本心(道、涅磐),是生出万物的根源。 ②诸法无我:在“本心生出心,心生出念头”的无常变化中,普通人的心念之中含有“贪嗔痴”,是“本心生出妄心,妄心生出妄念”的运行模式,而解脱者的心念之中无“贪嗔痴”,是“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本心、正心、正念”三者同出而异名,“无我”是其特性。当理解万物的“本心”相同时,就了悟“万物一体”的真实含义。解脱者历缘对境的运行模式,佛家称“诸法无我”,道家称“道法自然”或“无为”。(注:无我,同样是涅磐的特性,了悟“无我”只是理悟。) ③涅磐寂静:“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是缘起法,是有“因果规律”存在的,而“涅磐寂静”是非缘起法,是无“因果规律”存在的。当我们了悟“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且历缘对境“知行合一”,即超越“二元对立”,更无“因果规律”存在(因果规律的产生来自“贪嗔痴”)。涅磐寂静的状态,心念“无贪嗔痴”,所以感官带来的“苦”完全消失,进入宗教界所称的“天堂”。(注:了悟“无我”只是理悟,知行合一方是证悟涅磐,这就是慧解脱与俱解脱的区别。) 以上三个方面,是近年来,自己对实修、实证的核心总结,然而有些地方运用名词、名相较多,对初学者的阅读带来一定难度,实属无奈。毕竟此篇文章,旨在总结核心,倘若啰里啰嗦过多,估计再写一万字也难以描述,而本人从厚厚的经论中,归纳出顿悟法门的核心要点,已实属不易。因此,如有深涩难懂之处,还请见谅。 执智 2018.09.25
17.生活禅.二元对立(2018.09.09) 生活禅 ----二元对立 《六祖坛经》第一章,在“慧能度化惠明”时,先让惠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又让惠明静坐良久,方才说道:“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此段经文,正是慧能帮助惠明,梳理实修与实证的步骤,接而破除由痴愚(无明)引起的贪爱与嗔恨,使之了悟宇宙实相。 在《坛经》经文中,慧能先让惠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的原因,就在于普通人的内心不够清静,当下的妄念纷飞。普通人,弹指间有四百念,想从当下一念顿悟,就必须先让内心没有一个念头。惠明静坐良久的原因,就是用止禅把内心的一切念头压下,随之,慧能当头棒喝,说出一句“不思善、不思恶”。此时,惠明正处于内心没有一念的状态,但因六祖一句话,必定生出一念,而普通人的念头肯定会有贪嗔痴的执着,就会引起“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当然,痴愚(无明)是产生二元对立的起因,所以只有“不思善、不思恶”,方才能够超越二元对立,破除无明,了悟宇宙实相。 从上述梳理“慧能度化惠明”的过程,可以总结出以下观点:1,一念契入二元对立;2,无明引起二元对立;3,无我破除二元对立。今日探讨二元对立,之所以用《坛经》开篇,正是由于此段经文的深意,可以完美的剖析二元对立这个问题,下面就具体分析。 1,一念契入二元对立 自古公认的大德,都曾提出一句“心外求法皆为外道”的言论,而自己的过往理论,也不只一次提出,是心念产生对宇宙万物“二元对立”的评判,并非宇宙万物的变化引起“二元对立”的观点。因此,从念头契入大道,不仅符合自古大德的言论,更符合《坛经》之中,慧能度化惠明时,先让“勿生一念”,后“当头棒喝”,使其生出一念,用以反思一念“善与恶”的二元对立。 观察到当下的一念,不仅需要强大的止禅,更需要观禅的循序渐进。如普通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是念头的驱使,而南传佛教的四念处,更把安顿心念的处所,细分为“身、受、心、法”。当然,只有拥有强大的止禅,内心方才清净,才能觉知到身体的动作、身心的感受、心的运行、万物的规律等,接而理解“万法唯心”,然后通过“身、受、心、法”觉知到念头。 对于没有修行功底的普通人,运用“慧能度化惠明”时,观察当下一念的方法显然不可行,但只要逻辑思辨能力强,也可进行“后知后觉”的推理。如六根接触六尘,看到一件事、听到一句话等,即便当下“不知不觉”,但我们可以通过“后知后觉”的反思,推理出看到一件事的“喜与恶”、听到一句话的“喜与恶”等等,最终理解“喜与恶”的二元对立,产自当下的一念。 2,无明引起二元对立 普通人通过当下一念的反思,会发觉自己的每一念只有“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所以慧能度化惠明时,提出“不思善,不思恶”一句。如历缘对境,六根接触六尘时,看到随顺自己内心的事产生善,看到违逆自己内心的事产生恶;听到随顺自己内心的话产生善,听到违逆自己内心的话产生恶;……。当然,有人会说,我看到、听到时,内心没有丝毫“善与恶”的观点,内心充满“不善不恶”,这不是“三元对立”吗?想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搞懂“贪嗔痴”,明白不善不恶即无明(愚痴的异名),而无明引起二元对立(善与恶的对立)。 佛法经常提及“贪嗔痴”三毒,而贪爱产生善念,嗔恨产生恶念,愚痴(无明)产生善念与恶念。嗔恨产生恶念,相对容易理解,但贪爱产生善念,对普通人是不易理解的。如目前提倡的孝道、宗教的戒律等,都是培养善念的方法,可是一旦执迷进去,就会变成贪爱,接而成为“我执”,这就是《老子》的“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理解思路。世间的“善”,并不为错,可以帮助修行者平息妄想、执着,但此“善”是有执着的“善”,是为进入“无我”之境的前奏,俗称“小善”。只有与道合一,进入“无我”之境,再无世间“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方是“大善”。 无明,是愚痴的异名,即不懂“三法印”,而不懂“三法印”的结局,就是贪爱与嗔恨的不断产生,接而引发“善与恶”的二元对立。记得当年修习“葛印卡内观禅修”时,让观察身体的感受,而普通人内心不够专注,刚开始对身体的感受,根本无法觉知,从而造成“不喜不恶”之念。但只要一直观察,内心足够宁静时,即可观察到身体的感受,不是产生随顺自心的善念,就是产生违逆自心的恶念。因此,只有超越二元对立,才有可能彻悟“三法印”,从而破除无明。 3,无我破除二元对立 无我,是涅磐的特性,是彻底清除贪嗔痴等“我执”的状态,当修行者的内心到达“无我”之境,才能破除二元对立。因此,《杂阿含经》有云:“贪欲永尽,嗔恚永尽,痴愚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磐。”只有清除由“贪与嗔”引起的“善与恶”,破除由“痴愚”引起的“贪与嗔”,方才进入涅磐成为解脱者。而慧能度化惠明时,问“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正是慧能帮助惠明破除“我执”,了悟涅磐的方法。 到达“无我”之境,从当下的每一念入手,相对容易理解。如我们当下的每一念,是“无常”变化的,即有“生住异灭”的过程,而普通人在此过程之中,加杂过多“善、恶、不善不恶”的我执。如普通人历缘对境,听闻一件事,自己根深蒂固的习性,就会在当下一念之中,产生“善、恶、不善不恶”的评判,接而在这一念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善、恶、不善不恶”的评判。 我们常说的“念起不住,不停留”与“随缘而来,随缘而去”,就是指当下一念无“贪嗔痴”,而下一念升起时,依旧无“贪嗔痴”。如普通人品尝到美食,当下会产生贪爱的善念,随之又产生多吃一点的贪爱之念,而到达“念起不住”的无我之境,品尝食物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当下一念并无贪爱,所以下一念依旧无贪爱,品尝到美食仅仅是品尝罢了。同理,普通人听到一句抨击自己的言语,当下会产生嗔恨的恶念,随之又产生反击的嗔恨之念,而到达“念起不住”的无我之境,所听到的言语,只是因缘和合的显现,当下一念与下一念,皆随缘而生。 无我见涅磐,不仅能破除无明,更能破除二元对立。当我们理解,只要每一念都无贪嗔痴等“我执”,就不会引发“善、恶、不善不恶”的观点时,已然证悟“本心”,接而反观法界,即能领悟“万物一体”。(参见《本心的运行规律》)万物从生到死,在“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中,加杂的“我执”不同,从而造成生命形态的不同,只有永尽内心的贪嗔痴,到达无我,即见涅磐,此为“三法印”的简单理解思路。因此,领悟“无我”,是破除无明与二元对立的核心。 以上三点,在剖析“二元对立”时,并不是以目前学术界,观察法界万物为主的方式,而是采用以一念契入,再反观法界的步骤。 以观察法界万物的方式不能说错,毕竟南传经典与《道德经》一书,都是以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探讨宇宙实相。但我们必须清楚,佛陀是经历了“四禅八定”的过程,老子是到达了“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所以才能抛开身、受、心等修行次第步骤,直接探讨法界的宇宙实相,而普通人连基本的修身之法尚且不能理解,不知何为禅定,不知何为“致虚守静”,如何反观法界去理解宇宙实相呢? 禅宗,之所以称为顿悟法门,就在于对了悟宇宙实相,开辟了一条新路,不需要经历“四禅八定”的过程,从当下一念契入,以逻辑思辨的方式,当下顿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禅宗,是经得起检验的学说。 执智 2018.09.09
17.生活禅.二元对立(2018.09.09) 生活禅 ----二元对立 《六祖坛经》第一章,在“慧能度化惠明”时,先让惠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又让惠明静坐良久,方才说道:“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此段经文,正是慧能帮助惠明,梳理实修与实证的步骤,接而破除由痴愚(无明)引起的贪爱与嗔恨,使之了悟宇宙实相。 在《坛经》经文中,慧能先让惠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的原因,就在于普通人的内心不够清静,当下的妄念纷飞。普通人,弹指间有四百念,想从当下一念顿悟,就必须先让内心没有一个念头。惠明静坐良久的原因,就是用止禅把内心的一切念头压下,随之,慧能当头棒喝,说出一句“不思善、不思恶”。此时,惠明正处于内心没有一念的状态,但因六祖一句话,必定生出一念,而普通人的念头肯定会有贪嗔痴的执着,就会引起“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当然,痴愚(无明)是产生二元对立的起因,所以只有“不思善、不思恶”,方才能够超越二元对立,破除无明,了悟宇宙实相。 从上述梳理“慧能度化惠明”的过程,可以总结出以下观点:1,一念契入二元对立;2,无明引起二元对立;3,无我破除二元对立。今日探讨二元对立,之所以用《坛经》开篇,正是由于此段经文的深意,可以完美的剖析二元对立这个问题,下面就具体分析。 1,一念契入二元对立 自古公认的大德,都曾提出一句“心外求法皆为外道”的言论,而自己的过往理论,也不只一次提出,是心念产生对宇宙万物“二元对立”的评判,并非宇宙万物的变化引起“二元对立”的观点。因此,从念头契入大道,不仅符合自古大德的言论,更符合《坛经》之中,慧能度化惠明时,先让“勿生一念”,后“当头棒喝”,使其生出一念,用以反思一念“善与恶”的二元对立。 观察到当下的一念,不仅需要强大的止禅,更需要观禅的循序渐进。如普通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是念头的驱使,而南传佛教的四念处,更把安顿心念的处所,细分为“身、受、心、法”。当然,只有拥有强大的止禅,内心方才清净,才能觉知到身体的动作、身心的感受、心的运行、万物的规律等,接而理解“万法唯心”,然后通过“身、受、心、法”觉知到念头。 对于没有修行功底的普通人,运用“慧能度化惠明”时,观察当下一念的方法显然不可行,但只要逻辑思辨能力强,也可进行“后知后觉”的推理。如六根接触六尘,看到一件事、听到一句话等,即便当下“不知不觉”,但我们可以通过“后知后觉”的反思,推理出看到一件事的“喜与恶”、听到一句话的“喜与恶”等等,最终理解“喜与恶”的二元对立,产自当下的一念。 2,无明引起二元对立 普通人通过当下一念的反思,会发觉自己的每一念只有“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所以慧能度化惠明时,提出“不思善,不思恶”一句。如历缘对境,六根接触六尘时,看到随顺自己内心的事产生善,看到违逆自己内心的事产生恶;听到随顺自己内心的话产生善,听到违逆自己内心的话产生恶;……。当然,有人会说,我看到、听到时,内心没有丝毫“善与恶”的观点,内心充满“不善不恶”,这不是“三元对立”吗?想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搞懂“贪嗔痴”,明白不善不恶即无明(愚痴的异名),而无明引起二元对立(善与恶的对立)。 佛法经常提及“贪嗔痴”三毒,而贪爱产生善念,嗔恨产生恶念,愚痴(无明)产生善念与恶念。嗔恨产生恶念,相对容易理解,但贪爱产生善念,对普通人是不易理解的。如目前提倡的孝道、宗教的戒律等,都是培养善念的方法,可是一旦执迷进去,就会变成贪爱,接而成为“我执”,这就是《老子》的“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理解思路。世间的“善”,并不为错,可以帮助修行者平息妄想、执着,但此“善”是有执着的“善”,是为进入“无我”之境的前奏,俗称“小善”。只有与道合一,进入“无我”之境,再无世间“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方是“大善”。 无明,是愚痴的异名,即不懂“三法印”,而不懂“三法印”的结局,就是贪爱与嗔恨的不断产生,接而引发“善与恶”的二元对立。记得当年修习“葛印卡内观禅修”时,让观察身体的感受,而普通人内心不够专注,刚开始对身体的感受,根本无法觉知,从而造成“不喜不恶”之念。但只要一直观察,内心足够宁静时,即可观察到身体的感受,不是产生随顺自心的善念,就是产生违逆自心的恶念。因此,只有超越二元对立,才有可能彻悟“三法印”,从而破除无明。 3,无我破除二元对立 无我,是涅磐的特性,是彻底清除贪嗔痴等“我执”的状态,当修行者的内心到达“无我”之境,才能破除二元对立。因此,《杂阿含经》有云:“贪欲永尽,嗔恚永尽,痴愚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磐。”只有清除由“贪与嗔”引起的“善与恶”,破除由“痴愚”引起的“贪与嗔”,方才进入涅磐成为解脱者。而慧能度化惠明时,问“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正是慧能帮助惠明破除“我执”,了悟涅磐的方法。 到达“无我”之境,从当下的每一念入手,相对容易理解。如我们当下的每一念,是“无常”变化的,即有“生住异灭”的过程,而普通人在此过程之中,加杂过多“善、恶、不善不恶”的我执。如普通人历缘对境,听闻一件事,自己根深蒂固的习性,就会在当下一念之中,产生“善、恶、不善不恶”的评判,接而在这一念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善、恶、不善不恶”的评判。 我们常说的“念起不住,不停留”与“随缘而来,随缘而去”,就是指当下一念无“贪嗔痴”,而下一念升起时,依旧无“贪嗔痴”。如普通人品尝到美食,当下会产生贪爱的善念,随之又产生多吃一点的贪爱之念,而到达“念起不住”的无我之境,品尝食物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当下一念并无贪爱,所以下一念依旧无贪爱,品尝到美食仅仅是品尝罢了。同理,普通人听到一句抨击自己的言语,当下会产生嗔恨的恶念,随之又产生反击的嗔恨之念,而到达“念起不住”的无我之境,所听到的言语,只是因缘和合的显现,当下一念与下一念,皆随缘而生。 无我见涅磐,不仅能破除无明,更能破除二元对立。当我们理解,只要每一念都无贪嗔痴等“我执”,就不会引发“善、恶、不善不恶”的观点时,已然证悟“本心”,接而反观法界,即能领悟“万物一体”。(参见《本心的运行规律》)万物从生到死,在“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中,加杂的“我执”不同,从而造成生命形态的不同,只有永尽内心的贪嗔痴,到达无我,即见涅磐,此为“三法印”的简单理解思路。因此,领悟“无我”,是破除无明与二元对立的核心。 以上三点,在剖析“二元对立”时,并不是以目前学术界,观察法界万物为主的方式,而是采用以一念契入,再反观法界的步骤。 以观察法界万物的方式不能说错,毕竟南传经典与《道德经》一书,都是以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探讨宇宙实相。但我们必须清楚,佛陀是经历了“四禅八定”的过程,老子是到达了“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所以才能抛开身、受、心等修行次第步骤,直接探讨法界的宇宙实相,而普通人连基本的修身之法尚且不能理解,不知何为禅定,不知何为“致虚守静”,如何反观法界去理解宇宙实相呢? 禅宗,之所以称为顿悟法门,就在于对了悟宇宙实相,开辟了一条新路,不需要经历“四禅八定”的过程,从当下一念契入,以逻辑思辨的方式,当下顿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禅宗,是经得起检验的学说。 执智 2018.09.09
17.生活禅.二元对立(2018.09.09) 生活禅 ----二元对立 《六祖坛经》第一章,在“慧能度化惠明”时,先让惠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又让惠明静坐良久,方才说道:“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此段经文,正是慧能帮助惠明,梳理实修与实证的步骤,接而破除由痴愚(无明)引起的贪爱与嗔恨,使之了悟宇宙实相。 在《坛经》经文中,慧能先让惠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的原因,就在于普通人的内心不够清静,当下的妄念纷飞。普通人,弹指间有四百念,想从当下一念顿悟,就必须先让内心没有一个念头。惠明静坐良久的原因,就是用止禅把内心的一切念头压下,随之,慧能当头棒喝,说出一句“不思善、不思恶”。此时,惠明正处于内心没有一念的状态,但因六祖一句话,必定生出一念,而普通人的念头肯定会有贪嗔痴的执着,就会引起“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当然,痴愚(无明)是产生二元对立的起因,所以只有“不思善、不思恶”,方才能够超越二元对立,破除无明,了悟宇宙实相。 从上述梳理“慧能度化惠明”的过程,可以总结出以下观点:1,一念契入二元对立;2,无明引起二元对立;3,无我破除二元对立。今日探讨二元对立,之所以用《坛经》开篇,正是由于此段经文的深意,可以完美的剖析二元对立这个问题,下面就具体分析。 1,一念契入二元对立 自古公认的大德,都曾提出一句“心外求法皆为外道”的言论,而自己的过往理论,也不只一次提出,是心念产生对宇宙万物“二元对立”的评判,并非宇宙万物的变化引起“二元对立”的观点。因此,从念头契入大道,不仅符合自古大德的言论,更符合《坛经》之中,慧能度化惠明时,先让“勿生一念”,后“当头棒喝”,使其生出一念,用以反思一念“善与恶”的二元对立。 观察到当下的一念,不仅需要强大的止禅,更需要观禅的循序渐进。如普通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是念头的驱使,而南传佛教的四念处,更把安顿心念的处所,细分为“身、受、心、法”。当然,只有拥有强大的止禅,内心方才清净,才能觉知到身体的动作、身心的感受、心的运行、万物的规律等,接而理解“万法唯心”,然后通过“身、受、心、法”觉知到念头。 对于没有修行功底的普通人,运用“慧能度化惠明”时,观察当下一念的方法显然不可行,但只要逻辑思辨能力强,也可进行“后知后觉”的推理。如六根接触六尘,看到一件事、听到一句话等,即便当下“不知不觉”,但我们可以通过“后知后觉”的反思,推理出看到一件事的“喜与恶”、听到一句话的“喜与恶”等等,最终理解“喜与恶”的二元对立,产自当下的一念。 2,无明引起二元对立 普通人通过当下一念的反思,会发觉自己的每一念只有“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所以慧能度化惠明时,提出“不思善,不思恶”一句。如历缘对境,六根接触六尘时,看到随顺自己内心的事产生善,看到违逆自己内心的事产生恶;听到随顺自己内心的话产生善,听到违逆自己内心的话产生恶;……。当然,有人会说,我看到、听到时,内心没有丝毫“善与恶”的观点,内心充满“不善不恶”,这不是“三元对立”吗?想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搞懂“贪嗔痴”,明白不善不恶即无明(愚痴的异名),而无明引起二元对立(善与恶的对立)。 佛法经常提及“贪嗔痴”三毒,而贪爱产生善念,嗔恨产生恶念,愚痴(无明)产生善念与恶念。嗔恨产生恶念,相对容易理解,但贪爱产生善念,对普通人是不易理解的。如目前提倡的孝道、宗教的戒律等,都是培养善念的方法,可是一旦执迷进去,就会变成贪爱,接而成为“我执”,这就是《老子》的“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理解思路。世间的“善”,并不为错,可以帮助修行者平息妄想、执着,但此“善”是有执着的“善”,是为进入“无我”之境的前奏,俗称“小善”。只有与道合一,进入“无我”之境,再无世间“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方是“大善”。 无明,是愚痴的异名,即不懂“三法印”,而不懂“三法印”的结局,就是贪爱与嗔恨的不断产生,接而引发“善与恶”的二元对立。记得当年修习“葛印卡内观禅修”时,让观察身体的感受,而普通人内心不够专注,刚开始对身体的感受,根本无法觉知,从而造成“不喜不恶”之念。但只要一直观察,内心足够宁静时,即可观察到身体的感受,不是产生随顺自心的善念,就是产生违逆自心的恶念。因此,只有超越二元对立,才有可能彻悟“三法印”,从而破除无明。 3,无我破除二元对立 无我,是涅磐的特性,是彻底清除贪嗔痴等“我执”的状态,当修行者的内心到达“无我”之境,才能破除二元对立。因此,《杂阿含经》有云:“贪欲永尽,嗔恚永尽,痴愚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磐。”只有清除由“贪与嗔”引起的“善与恶”,破除由“痴愚”引起的“贪与嗔”,方才进入涅磐成为解脱者。而慧能度化惠明时,问“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正是慧能帮助惠明破除“我执”,了悟涅磐的方法。 到达“无我”之境,从当下的每一念入手,相对容易理解。如我们当下的每一念,是“无常”变化的,即有“生住异灭”的过程,而普通人在此过程之中,加杂过多“善、恶、不善不恶”的我执。如普通人历缘对境,听闻一件事,自己根深蒂固的习性,就会在当下一念之中,产生“善、恶、不善不恶”的评判,接而在这一念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善、恶、不善不恶”的评判。 我们常说的“念起不住,不停留”与“随缘而来,随缘而去”,就是指当下一念无“贪嗔痴”,而下一念升起时,依旧无“贪嗔痴”。如普通人品尝到美食,当下会产生贪爱的善念,随之又产生多吃一点的贪爱之念,而到达“念起不住”的无我之境,品尝食物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当下一念并无贪爱,所以下一念依旧无贪爱,品尝到美食仅仅是品尝罢了。同理,普通人听到一句抨击自己的言语,当下会产生嗔恨的恶念,随之又产生反击的嗔恨之念,而到达“念起不住”的无我之境,所听到的言语,只是因缘和合的显现,当下一念与下一念,皆随缘而生。 无我见涅磐,不仅能破除无明,更能破除二元对立。当我们理解,只要每一念都无贪嗔痴等“我执”,就不会引发“善、恶、不善不恶”的观点时,已然证悟“本心”,接而反观法界,即能领悟“万物一体”。(参见《本心的运行规律》)万物从生到死,在“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中,加杂的“我执”不同,从而造成生命形态的不同,只有永尽内心的贪嗔痴,到达无我,即见涅磐,此为“三法印”的简单理解思路。因此,领悟“无我”,是破除无明与二元对立的核心。 以上三点,在剖析“二元对立”时,并不是以目前学术界,观察法界万物为主的方式,而是采用以一念契入,再反观法界的步骤。 以观察法界万物的方式不能说错,毕竟南传经典与《道德经》一书,都是以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探讨宇宙实相。但我们必须清楚,佛陀是经历了“四禅八定”的过程,老子是到达了“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所以才能抛开身、受、心等修行次第步骤,直接探讨法界的宇宙实相,而普通人连基本的修身之法尚且不能理解,不知何为禅定,不知何为“致虚守静”,如何反观法界去理解宇宙实相呢? 禅宗,之所以称为顿悟法门,就在于对了悟宇宙实相,开辟了一条新路,不需要经历“四禅八定”的过程,从当下一念契入,以逻辑思辨的方式,当下顿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禅宗,是经得起检验的学说。 执智 2018.09.09
17.生活禅.二元对立(2018.09.09) 生活禅 ----二元对立 《六祖坛经》第一章,在“慧能度化惠明”时,先让惠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又让惠明静坐良久,方才说道:“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此段经文,正是慧能帮助惠明,梳理实修与实证的步骤,接而破除由痴愚(无名)引起的贪爱与嗔恨,使之了悟宇宙实相。 在《坛经》经文中,慧能先让惠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的原因,就在于普通人的内心不够清静,当下的妄念纷飞。普通人,弹指间有四百念,想从当下一念顿悟,就必须先让内心没有一个念头。惠明静坐良久的原因,就是用止禅把内心的一切念头压下,随之,慧能当头棒喝,说出一句“不思善、不思恶”。此时,惠明正处于内心没有一念的状态,但因六祖一句话,必定生出一念,而普通人的念头肯定会有贪嗔痴的执着,就会引起“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当然,痴愚(无明)是产生二元对立的起因,所以只有“不思善、不思恶”,方才能够超越二元对立,破除无明,了悟宇宙实相。 从上述梳理“慧能度化惠明”的过程,可以总结出以下观点:1,一念契入二元对立;2,无明引起二元对立;3,无我破除二元对立。今日探讨二元对立,之所以用《坛经》开篇,正是由于此段经文的深意,可以完美的剖析二元对立这个问题,下面就具体分析。 1,一念契入二元对立 自古公认的大德,都曾提出一句“心外求法皆为外道”的言论,而自己的过往理论,也不只一次提出,是心念产生对宇宙万物“二元对立”的评判,并非宇宙万物的变化引起“二元对立”的观点。因此,从念头契入大道,不仅符合自古大德的言论,更符合《坛经》之中,慧能度化惠明时,先让“勿生一念”,后“当头棒喝”,使其生出一念,用以反思一念“善与恶”的二元对立。 观察到当下的一念,不仅需要强大的止禅,更需要观禅的循序渐进。如普通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是念头的驱使,而南传佛教的四念处,更把安顿心念的处所,细分为“身、受、心、法”。当然,只有拥有强大的止禅,内心方才清净,才能觉知到身体的动作、身心的感受、心的运行、万物的规律等,接而理解“万法唯心”,然后通过“身、受、心、法”觉知到念头。 对于没有修行功底的普通人,运用“慧能度化惠明”时,观察当下一念的方法显然不可行,但只要逻辑思辨能力强,也可进行“后知后觉”的推理。如六根接触六尘,看到一件事、听到一句话等,即便当下“不知不觉”,但我们可以通过“后知后觉”的反思,推理出看到一件事的“喜与恶”、听到一句话的“喜与恶”等等,最终理解“喜与恶”的二元对立,产自当下的一念。 2,无明引起二元对立 普通人通过当下一念的反思,会发觉自己的每一念只有“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所以慧能度化惠明时,提出“不思善,不思恶”一句。如历缘对境,六根接触六尘时,看到随顺自己内心的事产生善,看到违逆自己内心的事产生恶;听到随顺自己内心的话产生善,听到违逆自己内心的话产生恶;……。当然,有人会说,我看到、听到时,内心没有丝毫“善与恶”的观点,内心充满“不善不恶”,这不是“三元对立”吗?想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搞懂“贪嗔痴”,明白不善不恶即无明(愚痴的异名),而无明引起二元对立(善与恶的对立)。 佛法经常提及“贪嗔痴”三毒,而贪爱产生善念,嗔恨产生恶念,愚痴(无明)产生善念与恶念。嗔恨产生恶念,相对容易理解,但贪爱产生善念,对普通人是不易理解的。如目前提倡的孝道、宗教的戒律等,都是培养善念的方法,可是一旦执迷进去,就会变成贪爱,接而成为“我执”,这就是《老子》的“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理解思路。世间的“善”,并不为错,可以帮助修行者平息妄想、执着,但此“善”是有执着的“善”,是为进入“无我”之境的前奏,俗称“小善”。只有与道合一,进入“无我”之境,再无世间“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方是“大善”。 无明,是愚痴的异名,即不懂“三法印”,而不懂“三法印”的结局,就是贪爱与嗔恨的不断产生,接而引发“善与恶”的二元对立。记得当年修习“葛印卡内观禅修”时,让观察身体的感受,而普通人内心不够专注,刚开始对身体的感受,根本无法觉知,从而造成“不喜不恶”之念。但只要一直观察,内心足够宁静时,即可观察到身体的感受,不是产生随顺自心的善念,就是产生违逆自心的恶念。因此,只有超越二元对立,才有可能彻悟“三法印”,从而破除无明。 3,无我破除二元对立 无我,是涅磐的特性,是彻底清除贪嗔痴等“我执”的状态,当修行者的内心到达“无我”之境,才能破除二元对立。因此,《杂阿含经》有云:“贪欲永尽,嗔恚永尽,痴愚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磐。”只有清除由“贪与嗔”引起的“善与恶”,破除由“痴愚”引起的“贪与嗔”,方才进入涅磐成为解脱者。而慧能度化惠明时,问“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正是慧能帮助惠明破除“我执”,了悟涅磐的方法。 到达“无我”之境,从当下的每一念入手,相对容易理解。如我们当下的每一念,是“无常”变化的,即有“生住异灭”的过程,而普通人在此过程之中,加杂过多“善、恶、不善不恶”的我执。如普通人历缘对境,听闻一件事,自己根深蒂固的习性,就会在当下一念之中,产生“善、恶、不善不恶”的评判,接而在这一念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善、恶、不善不恶”的评判。 我们常说的“念起不住,不停留”与“随缘而来,随缘而去”,就是指当下一念无“贪嗔痴”,而下一念升起时,依旧无“贪嗔痴”。如普通人品尝到美食,当下会产生贪爱的善念,随之又产生多吃一点的贪爱之念,而到达“念起不住”的无我之境,品尝食物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当下一念并无贪爱,所以下一念依旧无贪爱,品尝到美食仅仅是品尝罢了。同理,普通人听到一句抨击自己的言语,当下会产生嗔恨的恶念,随之又产生反击的嗔恨之念,而到达“念起不住”的无我之境,所听到的言语,只是因缘和合的显现,当下一念与下一念,皆随缘而生。 无我见涅磐,不仅能破除无明,更能破除二元对立。当我们理解,只要每一念都无贪嗔痴等“我执”,就不会引发“善、恶、不善不恶”的观点时,已然证悟“本心”,接而反观法界,即能领悟“万物一体”。(参见《本心的运行规律》)万物从生到死,在“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化中,加杂的“我执”不同,从而造成生命形态的不同,只有永尽内心的贪嗔痴,到达无我,即见涅磐,此为“三法印”的简单理解思路。因此,领悟“无我”,是破除无明与二元对立的核心。 以上三点,在剖析“二元对立”时,并不是以目前学术界,观察法界万物为主的方式,而是采用以一念契入,再反观法界的步骤。 以观察法界万物的方式不能说错,毕竟南传经典与《道德经》一书,都是以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探讨宇宙实相。但我们必须清楚,佛陀是经历了“四禅八定”的过程,老子是到达了“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所以才能抛开身、受、心等修行次第步骤,直接探讨法界的宇宙实相,而普通人连基本的修身之法尚且不能理解,不知何为禅定,不知何为“致虚守静”,如何反观法界去理解宇宙实相呢? 禅宗之所以称为顿悟法门,就在于对了悟宇宙实相,开辟了一条新路,不需要经历“四禅八定”的过程,从当下一念契入,以逻辑思辨的方式,当下顿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禅宗,是经得起检验的学说。 执智 2018.09.09
八.《生活禅.修证要点注释》有关本心的问答(2018.5.3) 《生活禅.修证要点注释》 八.有关本心的问答 1.念头与心的种类有哪些? 念头分为两种,一种有贪嗔痴,称为“妄念”;一种无贪嗔痴,称为“正念”,是本心的异名。同理,心也分为两种,一种有贪嗔痴,称为“妄心”;一种无贪嗔痴,称为“正心”,是本心的异名。 2.普通人与解脱者,“本心的运行规律”有何不同? “本心生出妄心,妄心生出妄念”,此为普通人,历缘对境时,本心的运行规律。世间所有探讨“术”的方法,就是在“妄心与妄念”上面做文章。 “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此为解脱者,历缘对境时,本心的运行规律。这是“道”的运行规律,也是“顺其自然”的理解方式。 因此,普通人与解脱者“本心的运行规律”,其中的重点就在于“心与念头”,在历缘对境时,有无“贪嗔痴”的存在。 3.本心的状态是什么? 本心是无形无相的,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状态存在,只能用意识去感识。 4. “本心”是万物的核心,万物的身体是什么存在? 《楞严经》以“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之问,延伸出“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过程中,本心是没有变化的,但某一刹那,“本心生出正心”的过程,出现一个无明,从而变为“本心生出妄念”,接而产生了山河大地,随之产生了万物。无明的另一个名称是“痴愚”,痴愚为一切烦恼之所依,是“贪嗔痴”的根本。 因此,有形有相的万物,其核心是“本心”,其身体的物质产自“贪嗔痴”。如山河大地与动植物(包括人类)的“本心”没有差别,只不过在“本心的运行规律”中,产生的贪嗔痴不同,造成了身体的不同,造成了运行规律的不同。 万物的身体,如同人类所穿的衣服。身体(衣服)是随时可以变换的,但核心的“本心”是永远不会变换的,这就是宗教界“六道轮回”的缘起,也是跳出“六道轮回”的关键。 5. 历缘对境时,对善恶的标准如何评价? 首先,北传佛教,对一些戒律的重视程度,并没有南传佛教那般保守,究其原因,在于北传佛教注重入世修行,而非南传佛教的偏重出世,所以北传佛教对戒律有“开遮持犯”之说。因此,历缘对境时,如果坚守戒律,即便佛教界内部,也会出现善与恶的衡量标准,更不要说非宗教界人士。 倘若一个人,历缘对境时,如能到达“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处事方式,不管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世间人认定的善恶标准(如不遵行基本“五戒”),此为“大善不善”的行事作风。 但是,自古解脱者有几人?因此,非解脱者历缘对境时,是以“本心生出妄心,妄心生出妄念”的方式行事。此时,非解脱者是否以善对之,就看能不能学习“水德”,处下、不争、至柔至善(《老子》中,水德接近道)。 当然,水有至柔至善的一面,也有淹田毁宅、穿山透地的一面。但我们必须清楚,水对万物是无贪嗔痴、无我无私的存在,即便有时伤害万物,也是遵循大自然的能量调节,是为了养育更多的万物,而非为了满足私欲,此为“大善不善”的最好解释。 6.如何清除欲念(贪嗔痴)? 欲念是由贪嗔痴之念引起,需要用止观双修清除。当你的内心足够清静(止禅),历缘对境时,就能够觉知到当下欲望之念产生的刹那(观禅),然后再利用定力(止禅),逐渐清除欲念。对境清除欲念的过程,如同我们清洗满是油垢的油锅,即便使用强力清洁剂(强大的止禅),也不可能一次彻底清洗干净,需要二次、三次,甚至多次(观禅)。因此,清除欲念(贪嗔痴),不仅需要强大的止禅,更需要观禅的配合。当永尽贪嗔痴时,本心方才出现。 执智 2018.05.03
生活禅.以心印心 生活禅.以心印心 近段时间正在梳理过往理论,当翻阅到2016年7月写得此篇文章时,发觉并不是太圆满。但仔细阅读内容,才发现这篇文章,是自己多年来,理论承前启后的关键,而本人理论的重点——“慧解脱次弟”,正是建立在此篇文章的架构之上的。 今日之所以重新修订,是因其“以心印心”为禅宗印证他人的关键,如偏差过多,难免给人造成误导。因此,本人将借鉴原文的一些观点,重新梳理“以心印心”的步骤。 记得2013年,曾写过一篇《浅析参禅三境》,而文章的漏洞,如今看来不只一处,但却可以拿来借鉴、参考。下面就简单归纳“以心印心”的三个步骤。 一、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在早年所写《浅析参禅三境》时,把“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划为参禅的第一境,更以神秀大师所写之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为参禅之初的境界加以评论。当然,做为修行者,如能把参禅第一境与神秀之偈搞懂,已实属不易,所以五祖弘忍评价神秀之偈说:按此偈修行,必有所益。 神秀大师之偈,属于典型的次弟修行之法,指出我们的“身口意”,是有“贪嗔痴”等执著(尘埃)的,需要靠精进的修行,才能把“贪嗔痴”等执著清除,而清除贪嗔痴的唯一之法,就是以前经常提及的“止观双修”,此处不做探讨。 诚然,神秀大师看到的山与水,看到的身与心,是有二元对立的分别心的。有“我执”,是参禅第一境与神秀之偈未悟道的核心,所以只有破“我执”,才有可能悟道。 二、参禅有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慧能大师所写之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仅是顿悟法门的缘起,更是慧能大师获得禅宗衣钵的缘起。而参禅第二境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正符合慧能大师当时的境界。 慧能大师的“本来无一物”,并非通过实修获取,是以逻辑思辨推演佛法的过程中,对佛法产生了错解。禅宗是顿悟之法,只要能以逻辑思辩推演,就能最终彻悟佛法核心,所以,五祖当时说慧能没有见性,但却对其另眼相看。 《坛经》在解释何为禅时,提出一句“外不着相即是禅”,所以只要能了悟“不着相”,即可彻悟佛法核心。着相,是因其对万物,还有贪嗔痴的执著(我执),而不着相,即对万物没有贪嗔痴等的执著。原本这个理解思路是正确的,但“无一物”与“不是山”的境界,明显执著在“无”与“不是”,使得贪嗔痴的执著,以另一种形态展现,并没有超越二元对立的分别心。因此,如何超越二元对立,才是突破“我执”的关键。 三、参禅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 “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是参禅彻悟的标准,本人曾以自己所作之偈:“身是菩提树,心本明镜台,动念无一物,清净亦尘埃。”用来总结,参禅第三种境界。当然,此境界作为参禅者开悟的标准,已经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是非善恶,是永尽贪嗔痴的“无我”之境。 本人之偈的“身是菩提树,心本明镜台”,契合了“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指出身与心本来存在,是证悟涅磐(天堂)的本钱,是与道合一的状态,只不过我们的执著,使之产生了分别。随后的“动念无一物,清净亦尘埃”,方是参禅彻悟的核心。此两句的理解,在于对境心念依旧生灭,但心念里没有任何贪嗔痴等的执著,看到的清净与尘埃本来存在。 无我见涅槃,是《慧解脱次弟》一文中,以逻辑思辨推演的最后一步,是已经超越二元对立,到达历缘对境时,如实观照万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万物从生到死的过程,是“诸行无常”法印;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是“诸法无我”法印;如实观照,是“涅磐寂静”法印。有关“三法印”的具体解释,可以参见《道与涅磐的特征》一文。 以上三步,是“以心印心”之法的重要步骤,但想要理解其中奥妙,必须依靠修行者的逻辑思辨能力。当然,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也能从法界万物顿悟二元对立,从而当下开悟。 依靠思辨与实修顿悟的主要区别是:思辨之人,是从当下一念契入,接而彻悟法界万物的运行规律,如六祖慧能;实修之人,是通过深入禅定,在内心极为清静的状态下,从法界万物的运行规律契入,如释迦牟尼。诚然,如实修之人,能领悟禅宗法门的诀窍,从一念契入,就不必耗费大量时间深入禅定,也能快速开悟。 另外,上述探讨“以心印心”之法,是建立在普通修行者的角度,而非站在解脱者的角度。对解脱者来说,一切语言、文字等,都来自普通修行者的贪嗔痴,所以才有“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的千古公案。在解脱者与解脱者之间,对真理实相的解读,无需任何语言、文字,因其三法印本来存在,任何语言、文字都是二元对立的呈现。 “言语道断,一说即错”,对解脱者来讲,一切语言、文字,都是众生贪嗔痴的显现。因此,佛陀说自己传法49年,一字未讲,而六祖慧能,直接提出不立文字。 执智 2018.8.22
5.“生活禅.以心印心”(2018.8.22修订版) 生活禅.以心印心 近段时间正在梳理过往理论,当翻阅到2016年7月写得此篇文章时,发觉并不是太圆满。但仔细阅读内容,才发现这篇文章,是自己多年来,理论承前启后的关键,而本人理论的重点——“慧解脱次弟”,正是建立在此篇文章的架构之上的。 今日之所以重新修订,是因其“以心印心”为禅宗印证他人的关键,如偏差过多,难免给人造成误导。因此,本人将借鉴原文的一些观点,重新梳理“以心印心”的步骤。 记得2013年,曾写过一篇《浅析参禅三境》,而文章的漏洞,如今看来不只一处,但却可以拿来借鉴、参考。下面就简单归纳“以心印心”的三个步骤。 一、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在早年所写《浅析参禅三境》时,把“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划为参禅的第一境,更以神秀大师所写之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为参禅之初的境界加以评论。当然,做为修行者,如能把参禅第一境与神秀之偈搞懂,已实属不易,所以五祖弘忍评价神秀之偈说:按此偈修行,必有所益。 神秀大师之偈,属于典型的次弟修行之法,指出我们的“身口意”,是有“贪嗔痴”等执著(尘埃)的,需要靠精进的修行,才能把“贪嗔痴”等执著清除,而清除贪嗔痴的唯一之法,就是以前经常提及的“止观双修”,此处不做探讨。 诚然,神秀大师看到的山与水,看到的身与心,是有二元对立的分别心的。有“我执”,是参禅第一境与神秀之偈未悟道的核心,所以只有破“我执”,才有可能悟道。 二、参禅有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慧能大师所写之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仅是顿悟法门的缘起,更是慧能大师获得禅宗衣钵的缘起。而参禅第二境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正符合慧能大师当时的境界。 慧能大师的“本来无一物”,并非通过实修获取,是以逻辑思辨推演佛法的过程中,对佛法产生了错解。禅宗是顿悟之法,只要能以逻辑思辩推演,就能最终彻悟佛法核心,所以,五祖当时说慧能没有见性,但却对其另眼相看。 《坛经》在解释何为禅时,提出一句“外不着相即是禅”,所以只要能了悟“不着相”,即可彻悟佛法核心。着相,是因其对万物,还有贪嗔痴的执著(我执),而不着相,即对万物没有贪嗔痴等的执著。原本这个理解思路是正确的,但“无一物”与“不是山”的境界,明显执著在“无”与“不是”,使得贪嗔痴的执著,以另一种形态展现,并没有超越二元对立的分别心。因此,如何超越二元对立,才是突破“我执”的关键。 三、参禅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 “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是参禅彻悟的标准,本人曾以自己所作之偈:“身是菩提树,心本明镜台,动念无一物,清净亦尘埃。”用来总结,参禅第三种境界。当然,此境界作为参禅者开悟的标准,已经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是非善恶,是永尽贪嗔痴的“无我”之境。 本人之偈的“身是菩提树,心本明镜台”,契合了“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指出身与心本来存在,是证悟涅磐(天堂)的本钱,是与道合一的状态,只不过我们的执著,使之产生了分别。随后的“动念无一物,清净亦尘埃”,方是参禅彻悟的核心。此两句的理解,在于对境心念依旧生灭,但心念里没有任何贪嗔痴等的执著,看到的清净与尘埃本来存在。 无我见涅槃,是《慧解脱次弟》一文中,以逻辑思辨推演的最后一步,是已经超越二元对立,到达历缘对境时,如实观照万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万物从生到死的过程,是“诸行无常”法印;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是“诸法无我”法印;如实观照,是“涅磐寂静”法印。有关“三法印”的具体解释,可以参见《道与涅磐的特征》一文。 以上三步,是“以心印心”之法的重要步骤,但想要理解其中奥妙,必须依靠修行者的逻辑思辨能力。当然,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也能从法界万物顿悟二元对立,从而当下开悟。 依靠思辨与实修顿悟的主要区别是:思辨之人,是从当下一念契入,接而彻悟法界万物的运行规律,如六祖慧能;实修之人,是通过深入禅定,在内心极为清静的状态下,从法界万物的运行规律契入,如释迦牟尼。诚然,如实修之人,能领悟禅宗法门的诀窍,从一念契入,就不必耗费大量时间深入禅定,也能快速开悟。 另外,上述探讨“以心印心”之法,是建立在普通修行者的角度,而非站在解脱者的角度。对解脱者来说,一切语言、文字等,都来自普通修行者的贪嗔痴,所以才有“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的千古公案。在解脱者与解脱者之间,对真理实相的解读,无需任何语言、文字,因其三法印本来存在,任何语言、文字都是二元对立的呈现。 “言语道断,一说即错”,对解脱者来讲,一切语言、文字,都是众生贪嗔痴的显现。因此,佛陀说自己传法49年,一字未讲,而六祖慧能,直接提出不立文字。 执智 2018.8.22
5.“生活禅.以心印心”(2018.8.22修订版) 生活禅.以心印心 近段时间正在梳理过往理论,当翻阅到2016年7月写得此篇文章时,发觉并不是太圆满。但仔细阅读内容,才发现这篇文章,是自己多年来,理论承前启后的关键,而本人理论的重点——“慧解脱次弟”,正是建立在此篇文章的架构之上的。 今日之所以重新修订,是因其“以心印心”为禅宗印证他人的关键,如偏差过多,难免给人造成误导。因此,本人将借鉴原文的一些观点,重新梳理“以心印心”的步骤。 记得2013年,曾写过一篇《浅析参禅三境》,而文章的漏洞,如今看来不只一处,但却可以拿来借鉴、参考。下面就简单归纳“以心印心”的三个步骤。 一、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在早年所写《浅析参禅三境》时,把“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划为参禅的第一境,更以神秀大师所写之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为参禅之初的境界加以评论。当然,做为修行者,如能把参禅第一境与神秀之偈搞懂,已实属不易,所以五祖弘忍评价神秀之偈说:按此偈修行,必有所益。 神秀大师之偈,属于典型的次弟修行之法,指出我们的“身口意”,是有“贪嗔痴”等执著(尘埃)的,需要靠精进的修行,才能把“贪嗔痴”等执著清除,而清除贪嗔痴的唯一之法,就是以前经常提及的“止观双修”,此处不做探讨。 诚然,神秀大师看到的山与水,看到的身与心,是有二元对立的分别心的。有“我执”,是参禅第一境与神秀之偈未悟道的核心,所以只有破“我执”,才有可能悟道。 二、参禅有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慧能大师所写之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仅是顿悟法门的缘起,更是慧能大师获得禅宗衣钵的缘起。而参禅第二境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正符合慧能大师当时的境界。 慧能大师的“本来无一物”,并非通过实修获取,是以逻辑思辨推演佛法的过程中,对佛法产生了错解。禅宗是顿悟之法,只要能以逻辑思辩推演,就能最终彻悟佛法核心,所以,五祖当时说慧能没有见性,但却对其另眼相看。 《坛经》在解释何为禅时,提出一句“外不着相即是禅”,所以只要能了悟“不着相”,即可彻悟佛法核心。着相,是因其对万物,还有贪嗔痴的执著(我执),而不着相,即对万物没有贪嗔痴等的执著。原本这个理解思路是正确的,但“无一物”与“不是山”的境界,明显执著在“无”与“不是”,使得贪嗔痴的执著,以另一种形态展现,并没有超越二元对立的分别心。因此,如何超越二元对立,才是突破“我执”的关键。 三、参禅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 “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是参禅彻悟的标准,本人曾以自己所作之偈:“身是菩提树,心本明镜台,动念无一物,清净亦尘埃。”用来总结,参禅第三种境界。当然,此境界作为参禅者开悟的标准,已经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是非善恶,是永尽贪嗔痴的“无我”之境。 本人之偈的“身是菩提树,心本明镜台”,契合了“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指出身与心本来存在,是证悟涅磐(天堂)的本钱,是与道合一的状态,只不过我们的执著,使之产生了分别。随后的“动念无一物,清净亦尘埃”,方是参禅彻悟的核心。此两句的理解,在于对境心念依旧生灭,但心念里没有任何贪嗔痴等的执著,看到的清净与尘埃本来存在。 无我见涅槃,是《慧解脱次弟》一文中,以逻辑思辨推演的最后一步,是已经超越二元对立,到达历缘对境时,如实观照万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万物从生到死的过程,是“诸行无常”法印;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是“诸法无我”法印;如实观照,是“涅磐寂静”法印。有关“三法印”的具体解释,可以参见《道与涅磐的特征》一文。 以上三步,是“以心印心”之法的重要步骤,但想要理解其中奥妙,必须依靠修行者的逻辑思辨能力。当然,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也能从法界万物顿悟二元对立,从而当下开悟。 依靠思辨与实修顿悟的主要区别是:思辨之人,是从当下一念契入,接而彻悟法界万物的运行规律,如六祖慧能;实修之人,是通过深入禅定,在内心极为清静的状态下,从法界万物的运行规律契入,如释迦牟尼。诚然,如实修之人,能领悟禅宗法门的诀窍,从一念契入,就不必耗费大量时间深入禅定,也能快速开悟。 另外,上述探讨“以心印心”之法,是建立在普通修行者的角度,而非站在解脱者的角度。对解脱者来说,一切语言、文字等,都来自普通修行者的贪嗔痴,所以才有“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的千古公案。在解脱者与解脱者之间,对真理实相的解读,无需任何语言、文字,因其三法印本来存在,任何语言、文字都是二元对立的呈现。 “言语道断,一说即错”,对解脱者来讲,一切语言、文字,都是众生贪嗔痴的显现。因此,佛陀说自己传法49年,一字未讲,而六祖慧能,直接提出不立文字。 执智 2018.8.22
5.“生活禅.以心印心”(2018.8.22修订版) 生活禅.以心印心 近段时间正在梳理过往理论,当翻阅到2016年7月写得此篇文章时,发觉并不是太圆满。但仔细阅读内容,才发现这篇文章,是自己多年来,理论承前启后的关键,而本人理论的重点——“慧解脱次弟”,正是建立在此篇文章的架构之上的。 今日之所以重新修订,是因其“以心印心”为禅宗印证他人的关键,如偏差过多,难免给人造成误导。因此,本人将借鉴原文的一些观点,重新梳理“以心印心”的步骤。 记得2013年,曾写过一篇《浅析参禅三境》,而文章的漏洞,如今看来不只一处,但却可以拿来借鉴、参考。下面就简单归纳“以心印心”的三个步骤。 一、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在早年所写《浅析参禅三境》时,把“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划为参禅的第一境,更以神秀大师所写之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为参禅之初的境界加以评论。当然,做为修行者,如能把参禅第一境与神秀之偈搞懂,已实属不易,所以五祖弘忍评价神秀之偈说:按此偈修行,必有所益。 神秀大师之偈,属于典型的次弟修行之法,指出我们的“身口意”,是有“贪嗔痴”等执著(尘埃)的,需要靠精进的修行,才能把“贪嗔痴”等执著清除,而清除贪嗔痴的唯一之法,就是以前经常提及的“止观双修”,此处不做探讨。 诚然,神秀大师看到的山与水,看到的身与心,是有二元对立的分别心的。有“我执”,是参禅第一境与神秀之偈未悟道的核心,所以只有破“我执”,才有可能悟道。 二、参禅有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慧能大师所写之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仅是顿悟法门的缘起,更是慧能大师获得禅宗衣钵的缘起。而参禅第二境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正符合慧能大师当时的境界。 慧能大师的“本来无一物”,并非通过实修获取,是以逻辑思辨推演佛法的过程中,对佛法产生了错解。禅宗是顿悟之法,只要能以逻辑思辩推演,就能最终彻悟佛法核心,所以,五祖当时说慧能没有见性,但却对其另眼相看。 《坛经》在解释何为禅时,提出一句“外不着相即是禅”,所以只要能了悟“不着相”,即可彻悟佛法核心。着相,是因其对万物,还有贪嗔痴的执著(我执),而不着相,即对万物没有贪嗔痴等的执著。原本这个理解思路是正确的,但“无一物”与“不是山”的境界,明显执著在“无”与“不是”,使得贪嗔痴的执著,以另一种形态展现,并没有超越二元对立的分别心。因此,如何超越二元对立,才是突破“我执”的关键。 三、参禅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 “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是参禅彻悟的标准,本人曾以自己所作之偈:“身是菩提树,心本明镜台,动念无一物,清净亦尘埃。”用来总结,参禅第三种境界。当然,此境界作为参禅者开悟的标准,已经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是非善恶,是永尽贪嗔痴的“无我”之境。 本人之偈的“身是菩提树,心本明镜台”,契合了“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而随后的“动念无一物,清净亦尘埃”,方是参禅彻悟的核心。此两句的理解,在于对境心念依旧生灭,但心念里没有任何贪嗔痴等的执著,看到的清净与尘埃本来存在。 无我见涅槃,是《慧解脱次弟》一文中,以逻辑思辨推演的最后一步,是已经超越二元对立,到达历缘对境时,如实观照万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万物从生到死的过程,是“诸行无常”法印;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是“诸法无我”法印;如实观照,是“涅磐寂静”法印。有关“三法印”的具体解释,可以参见《道与涅磐的特征》一文。 以上三步,是“以心印心”之法的重要步骤,但想要理解其中奥妙,必须依靠修行者的逻辑思辨能力。当然,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也能从法界万物顿悟二元对立,从而当下开悟。 依靠思辨与实修顿悟的主要区别是:思辨之人,是从当下一念契入,接而彻悟法界万物的运行规律,如六祖慧能;实修之人,是通过深入禅定,在内心极为清静的状态下,从法界万物的运行规律契入,如释迦牟尼。诚然,如实修之人,能领悟禅宗法门的诀窍,从一念契入,就不必耗费大量时间深入禅定,也能快速开悟。 另外,上述探讨“以心印心”之法,是建立在普通修行者的角度,而非站在解脱者的角度。对解脱者来说,一切语言、文字等,都来自普通修行者的贪嗔痴,所以才有“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的千古公案。在解脱者与解脱者之间,对真理实相的解读,无需任何语言、文字,因其三法印本来存在,任何语言、文字都是二元对立的呈现。 “言语道断,一说即错”,对解脱者来讲,一切语言、文字,都是众生贪嗔痴的显现。因此,佛陀说自己传法49年,一字未讲,而六祖慧能,直接提出不立文字。 执智 2018.8.22
5.“生活禅.以心印心”(2018.8.22修订版) 生活禅.以心印心 近段时间正在梳理过往理论,当翻阅到2016年7月写得此篇文章时,发觉并不是太圆满。但仔细阅读内容,才发现这篇文章,是自己多年来,理论承前启后的关键,而本人理论的重点——“慧解脱次弟”,正是建立在此篇文章的架构之上的。 今日之所以重新修订,是因其“以心印心”为禅宗印证他人的关键,如偏差过多,难免给人造成误导。因此,本人将借鉴原文的一些观点,重新梳理“以心印心”的步骤。 记得2013年,曾写过一篇《浅析参禅三境》,而文章的漏洞,如今看来不只一处,但却可以拿来借鉴、参考。下面就简单归纳“以心印心”的三个步骤。 一、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在早年所写《浅析参禅三境》时,把“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划为参禅的第一境,更以神秀大师所写之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为参禅之初的境界加以评论。当然,做为修行者,如能把参禅第一境与神秀之偈搞懂,已实属不易,所以五祖弘忍评价神秀之偈说:按此偈修行,必有所益。 神秀大师之偈,属于典型的次弟修行之法,指出我们的“身口意”,是有“贪嗔痴”等执著(尘埃)的,需要靠精进的修行,才能把“贪嗔痴”等执著清除,而清除贪嗔痴的唯一之法,就是以前经常提及的“止观双修”,此处不做探讨。 诚然,神秀大师看到的山与水,看到的身与心,是有二元对立的分别心的。有“我执”,是参禅第一境与神秀之偈未悟道的核心,所以只有破“我执”,才有可能悟道。 二、参禅有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慧能大师所写之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仅是顿悟法门的缘起,更是慧能大师获得禅宗衣钵的缘起。而参禅第二境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正符合慧能大师当时的境界。 慧能大师的“本来无一物”,并非通过实修获取,是以逻辑思辨推演佛法的过程中,对佛法产生了错解。禅宗是顿悟之法,只要能以逻辑思辩推演,就能最终彻悟佛法核心,所以,五祖当时说慧能没有见性,但却对其另眼相看。 《坛经》在解释何为禅时,提出一句“外不着相即是禅”,所以只要能了悟“不着相”,即可彻悟佛法核心。着相,是因其对万物,还有贪嗔痴的执著(我执),而不着相,即对万物没有贪嗔痴等的执著。原本这个理解思路是正确的,但“无一物”与“不是山”的境界,明显执著在“无”与“不是”,使得贪嗔痴的执著,以另一种形态展现,并没有超越二元对立的分别心。因此,如何超越二元对立,才是突破“我执”的关键。 三、参禅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 “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是参禅彻悟的标准,本人曾以自己所作之偈:“身是菩提树,心本明镜台,动念无一物,清净亦尘埃。”用来总结,参禅第三种境界。当然,此境界作为参禅者开悟的标准,已经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是非善恶,是永尽贪嗔痴的“无我”之境。 本人之偈的“身是菩提树,心本明镜台”,契合了“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而随后的“动念无一物,清净亦尘埃”,方是参禅彻悟的核心。此两句的理解,在于对境心念依旧生灭,但心念里没有任何贪嗔痴等的执著,看到的清净与尘埃本来存在。 无我见涅槃,是《慧解脱次弟》一文中,以逻辑思辨推演的最后一步,是已经超越二元对立,到达历缘对境时,如实观照万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万物从生到死的过程,是“诸行无常”法印;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是“诸法无我”法印;如实观照,是“涅磐寂静”法印。有关“三法印”的具体解释,可以参见《道与涅磐的特征》一文。 以上三步,是“以心印心”之法的重要步骤,但想要理解其中奥妙,必须依靠修行者的逻辑思辨能力。当然,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也能从法界万物顿悟二元对立,从而当下开悟。 依靠思辨与实修顿悟的主要区别是:思辨之人,是从当下一念契入,接而彻悟法界万物的运行规律,如六祖慧能;实修之人,是通过深入禅定,在内心极为清静的状态下,从法界万物的运行规律契入,如释迦牟尼。诚然,如实修之人,能领悟禅宗法门的诀窍,从一念契入,就不必耗费大量时间深入禅定,也能快速开悟。 另外,上述探讨“以心印心”之法,是建立在普通修行者的角度,而非站在解脱者的角度。对解脱者来说,一切语言、文字等,都来自普通修行者的贪嗔痴,所以才有“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的千古公案。在解脱者与解脱者之间,对真理实相的解读,无需任何语言、文字,因其三法印本来存在,任何语言、文字都是二元对立的呈现。 “言语道断,一说即错”,对解脱者来讲,一切语言、文字,都是众生贪嗔痴的显现。因此,佛陀说自己传法49年,一字未讲,而六祖慧能,直接提出不立文字。 执智 2018.8.22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