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shuais zhaoshuais
关注数: 84 粉丝数: 1,921 发帖数: 120,159 关注贴吧数: 110
讨论文明进入宇宙的一个巨大困难:成员个体的经济回报问题 这个问题现在确实还没浮出水面,原因是现在我们的宇航员完成任务之后是回地球领工资的。 但如果文明要定居其他星球,就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在可预期的时间段内,外星殖民地的生活水平都将远远低于母星。毕竟宇宙环境如此恶劣,能在其他星球生存都已经是科学,工业上的奇迹了,外星基地不可能瞬间同步母星的消费品工业,更不用说环境了。 当然如果纯机器人采矿运回母星,那没问题,太阳系内,在其他星球工作一段时间,回地球领取报酬也没问题。 这实际也是太阳系开发最可能的模式,月球和火星基地,如果地球自己不出问题,很可能成不了独立文明,原因就是距离太近,根本不可能脱离地球的经济影响,将来建成基地之后,来工作的人也只是干一段时间就会回地球的,相应地球就很容易用工资和养老金绑定这些人。当然小说中因为光粒威胁,地球不能住的情况另说——实际如果没这个前提,文明甚至都不会有太阳系全面定居的阶段。 而月球和火星基地,乃至太阳系其他星球的基地要想发育出独立文明的完整结构,所需的前提,其实和小说中一样:存在威胁地球存续的严重危机,导致文明不得不把自身到处备份,拿外星球基地当方舟,种子,备胎。但这显然就不是经济原因了。某种意义上追求宇宙文明这个理想依然可以从月球,火星开始,但本质是要靠地球自己内讧才会得到真正的机会,再就是利用距离遥远监管能力弱化,拿这些基地当跳板,研发建造前往其他星系的飞船。 但“生活水平在可预期的未来远远低于地球”这个残酷的现实,决定了谋求定居其他星球的人,绝不可能是纯经济理由,即没办法靠给出更好的待遇去吸引人。 那么就只剩几种可能性: 1,就业危机 2,理念和地球主流严重冲突 3,被地球方面驱逐,希望不放在一颗星球上来让地球相对安全一点 但无论是这里面的哪一种,其实都一样,肯谋求定居其他星球的人,大部分都是对现有文明抱有不满情绪的人。 然而这样积累起来最终的结局大家都懂,当然初期条件完全不具备的时候他们会面壁装忠。 问题就是,文明顶层也不傻,绝对能想到长远后果是什么——但这种“想到”的结果却回到了禁止飞出去这条自残的绝路。而后他们的选择绝对是机器人采矿站,而不会搞能自给的月球火星基地。 这样绕了一圈就又转回来了:连最初建设基地的势力,很可能都不能是地球的主流方,反而得是弱势反抗方。而且更可怕的是,如果地球被某个终产者一统天下,反而很可能是文明的终结。 另外这个问题甚至还有地球上的版本:假如某个国家虽然有不少可开发资源,但自然环境恶劣到很难靠经济利益吸引足够多的人来开发(如果靠提高待遇,那么回报就不够覆盖成本了),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此题留做思考题。
讨论:伦敦条约级2000吨慢速护航舰 第八条规定不限制签约国600吨以下的水面作战舰艇数量。超过600吨但不超过2000吨的水面作战舰艇数量也不限制,但不能有下列条件:火炮口径超过6.1英寸(155毫米)。火炮口径3英寸(76毫米)以上超过四门。配备鱼雷。航速大于20节。 航速最高20节,很明显不能加入主力舰队,但大家想到没有,有一种任务,这种船是可以胜任的:护航。因为那些货船,自由轮只有11节,胜利轮也只有15.5节,而护航航母卡萨布兰卡级也只有18节。 火炮口径不能超过155是个没意义的规定,2000吨的船本来也很难合理配置6寸炮,76毫米以上不能超过四门也没有很大影响,2000吨驱逐舰配4门5寸炮并没有很大的问题。 而后我们看看2000吨的一艘船,考虑航速低,主机占用空间小,中轴线大概还能有5个装备位置。 不让装备鱼雷其实不是问题,装备鱼雷并不需要有甲板以下的结构(没有提弹井,也基本不涉及后坐力),理论上有个原来是其他装备的大号旋转座,后期都能临时改,所以这五个位置,都装上4联装40mm博福斯炮或者深水炸弹投掷器就好了,预留好战时拆掉两个改鱼雷发射管即可,甚至其实不改也不错,5门5寸防空炮加上二十门40mm博福斯的专业防空船。 这设计优点很明确:不占条约驱逐舰吨位。 而后这么慢的船,除了护航以外,还可以怎么用呢? 其实可以和老的慢速战列舰,巡洋舰,以及护航航母编组,组成一个18节航速的舰队,而后只要护航航母够多,飞机够多,实际完全能充当主力,而那些慢速的老舰也顺带当作保镖废物利用了。 实际上,快慢分两队编组,恰恰是近代海战最常见的一种战术。 可能大家也都看出来这个船是为哪个国家设计的了:缺驱逐舰缺到用基地换一战老驱逐舰的英国。
大电源并不是邪教的理由:被迫运行在默频的5960X 说大电源是邪教的人,估计都没考虑过,一台总功率处在电源边缘线附近的PC,会产生哪些问题。 配置是,i7 5960X,华擎X99极限玩家3,华硕1070冰骑士 SLI,刚刚退休的本贴主角,鑫谷GP600G。 鑫谷GP600G,额定功率500W,12V标称492W。 估计大家一下就能看出问题了,CPU默频TDP是140W,两张显卡都是170W左右。 很明显这也就是勉强支撑着还没BOOM而已,当然最初不是这个配置,如果最初就是这个配置就不会是这个电源了。 风险点1,如果某个刚刚知道超频的半白不白的人接手这台电脑,照着网上推荐的频率和点压在BIOS里弄上去,来个5960X加压上4.5G,大家想一想会发生什么呢? 风险点2,国产普通低端品牌电源,常年极限功率附近使用,一方面确实怕虚标,另一方面效率,波形之类的会如何呢?我没测试,但其实心里是一直有疑问的。 风险点3,如果挂上一堆外设会不会出问题呢?毕竟140+170+170已经480W了,主板,内存,硬盘还得有十几瓦。 而且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如果真的年底彻底进入矿难,一个尴尬的问题是,3090很多人反馈1000W都有BOOM的报告,3080也需要850W,也就是说眼看着矿难都没办法捡。(1070SLI换3070性能提升就太小了) 基于以上考虑,500W电源今天正式退休。只可惜5960X体质一般,4.5G1.3V测试没过,决定4.3G1.3V使用。
游戏里历代一直做错的另一个细节:中国的油田位置 钢四直接把中国的石油放在了滇缅公路的位置上,说白了就是全靠进口,这其实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36年,首先确定的告诉大家,如果1单位石油是1万吨/年的产能,那么36年全中国(不算沦陷区)产油不到0.1单位。而后,考考大家,仅有的这点产量在哪呢? 延安。对于中国的石油工业,清末开始建设的延长油田是第一步,中国的第一口油井就在延安,但36年时的产能还很低,只有二百多吨,而且炼制工艺非常原始。不过有意思的是,延长油田后劲很足,后期高峰产能每年超过一千万吨,是一座真正的黑金矿,当然抗战时期最高产能也就几千吨,但也极大的改善了根据地的经济状况——不但能自给,甚至还大量卖给阎老西换各种紧缺物资。 之后39年,校长靠延安援助的钻机和专家,在玉门成功钻出来当时年产四万吨油的玉门油田,这个其实古人就发现了,然而抗战开打之后才想到去大规模开发。不过玉门的命运没有延安那么好,当年的繁荣在石油资源枯竭之后已经只剩历史遗迹了。 先有延长,再有玉门,最后才有的大庆,这才是中国的石油工业史。 当然,和人口,经济规模相比,中国依然是个贫油国(第五的产量,第二的消费量),但考虑二战时期的实际需要量,当时的中国缺少石油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钻探和冶炼技术,否则,大庆是否开发另说,延长和玉门都不会是当年那点产能的。 另外其他资源的分布其实也是问题,当年中国几乎不产钢和铝,反倒是钨和钼的出口,是当年中国的财政支柱之一,堪比游戏里的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
讨论现实的步兵坦克,巡洋坦克,以及金盾的合理性 实际上,英国的这两个概念,大方向并没有错,只是英国自己由于细节设计方向错误,没能造出真正优秀的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 坦克确实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巨大的但道路勉强可承受的重量,缓慢的速度,坚固的防御,但是,需要有强大的火力(这一条才是英国的根本错误,英国居然只给最初的步兵坦克配了机枪),用来配合步兵行动,防御的时候抵抗对方的装甲突击,进攻的时候提供攻坚火力。 大家可能意识到了,这不就是重型坦克或者重反坦吗? 对方实施装甲突击的时候,如果它们正面足够厚能顶住对方坦克主炮,而后普遍1:10开无双(参考虎式),确实能极大的遏制对方的突击,而20辆是否够用,现实中要看宽度,如果这个师防御阵地10公里宽,20辆虎式,象式真的能在步兵的配合下抗击对方一个配备有200辆坦克的装甲师,当然敌人太多还是要赶快呼叫援军。(注:现实中二战一个师的防御阵地也就6-10公里宽,大致对应游戏里的20宽师) 更微观的,假如你是一个普通士兵,在距离你几百米以内就有己方的重型坦克帮助支撑防线,即使你并没有躲在它后面,客观上它也会吸引对方大部分的火力,让你有更大的生存机会,同样的,只要它还在,你自然就有坚守的信心——体现为组织度。 当然,如果游戏中大家给大编制师挂重反坦,宽度翻倍,那么20辆确实有点勉强,但游戏中的体现是,编制太大,同样一个重装甲或者重反坦营,提供的厚度就降低了(30%最高+70%平均),对方相对更容易打破金盾。 优秀代表:B1,KV,IS,虎式,虎王,以及用这些底盘改装的TD。 而另一类,巡洋坦克,优秀的机动性,中等的火力和防护,大家想一想,二战对应的是哪些呢? 没错,四号,T-34,谢尔曼。其实英国自己的克伦威尔和彗星也算合格,只可惜来晚了。 而这方面英国早期的错误则是过度追求速度,“中等的火力和防护”没实现,导致没有突击力。 当然,任何国家的总体技术水平都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很难存在真正完美的坦克,提高火力或防护,就要增加重量,相对降低速度和可靠性。然而,马力更大,更可靠的引擎,本身同样要占用重量,甚至影响防护,参考谢尔曼就懂了,确实是二战最可靠的坦克,但也确实为了这种可靠性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同样是所在时代技术水平的制约,大家可以发现,二战坦克确实存在一个“合理的火力,防护,吨位区间”。30吨左右,75-85mm口径的坦克在进攻中最好用,各国都如此,这不是一个巧合,是当时的技术条件决定的。而50-60吨的坦克,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如果长距离机动注定频繁趴窝,但同样注定对30吨的突击用坦克有极高的交换比,所以成了防御时的重要选项。 而现代之所以不再发展两种不同功能的坦克,本质是技术的进步,让重型坦克有了中型坦克的机动性和可靠性,导致两者合并为“主战坦克”。曾经是最优重量的30吨级,现代反而鸡肋了,因为现代技术条件下不再需要把重量控制在这个水平来保证机动性和可靠性了。
突然先讨论一下36年美国的实际战斗能力——游戏机制忽略的东西 首先,孤立主义时期的美国,确实常备军非常少,而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只看经济总量,工业产值和主要工业品产量,确实也出现了巨大的缩水。 但这一切其实是存在巨大欺骗性的,从后期实际动员的情况来看,游戏里早战偷袭并不应该那么顺利。 而且美国表现出这种状态,本身可能就有战略欺骗的目的,否则工业总量世界第一的国家如果还是满血状态,世界其他国家根本不敢轻易互相打起来,而是必须极其慎重的把这个对手考虑在内。而如果把美国算在内,那么张伯伦的历史行为,实际完全能解释,当然后世为了“西方的团结”只能让他背所有的锅。 1,我想问一问大家,36年的时候美国民间有多少“步兵装备”呢?相信大家其实都知道,接近人手一把。卡车同理。那么大家是否估计过,合理的情况下,被宣战当天应该刷出多少个师呢?当然,装备情况可能比较差,什么型号的都有,组织度也会比较糟糕,但足够让进攻方无法速推了。 2,工业品产量的问题,是只有这个生产能力,还是有技术有设备,但严重开工不足呢?显然是后者。然而,开工不足通常只需要不到一个月新招员工和调拨原材料就能满产,新建产能却要几年。 3,战略的问题,美国真的那么老实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一二战之间,大家能看到英国处处被迫妥协,然而,英国是在怕谁呢?这些现在被避而不谈大家都知道原因。更关键的,苏,德,甚至日的迅速崛起,幕后都能看到从美大量引进技术设备材料。从这种意义上,美完全存在主动先搞乱世界再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和行动。然而这样的话,其他国家如果出现“换线”,也必须考虑美国的这个“真实立场”,并相应的扰动历史线。当然,这个问题,现在同样是被避而不谈,原因大家也懂。 4,从这个视角看来,英国亲美派上台把大英帝国几乎卖的一干二净,简直就是几十年后某个事情的翻版,唯一区别是后继处理,由于同语言同文化,消化极其容易,美国保留了这些地方的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相应将其作为自己仅次于本土的事实上的基本盘。
关于种田的一个疑问:开始停民工爆军工的时间应比开战提前多久? 我注意到大部分攻略,是36年先挑最好的地造10基础设施而后造满民工,一直这样36-38,39开始改成造军工,直到41年7月。时间接近1:1。 但这里又出现了国情问题,苏德开局切战时经济没有障碍,但蓝色阵营显然就会受制于紧张度和战争支持度,人力大国开局基本一刻不停的战斗,基建又非常差,本来就少的民工基本就是一直在修路了,而且几个,十几个民工起步的种田,要追上主要国家可得猴年马月了,实际只能靠抢。 以41年7月为时间节点,苏德玩家往往都能400+工厂其中一多半军工,但盟国(除去某个不需要讨论的怪物,顺带提一下,个人认为游戏里早战欺负人家开局十几个师十几个军工是不实际的,该国民间步兵武器保有量极大,被宣瞬间刷几十个民兵师是很合理的)受紧张度,绥靖政策的束缚,偏偏开打还早两年,不早战走历史线,种田就很恼火了。 同样是36-38造民工,我试了用英国连一百都摸不到,问题就一个,战争支持度极低根本切不出民用经济。熬到紧张度和战争支持度终于够了的时候,距离开打也不到一年了,就这样开打的时候往往就是150-180的工厂,军工才几十,军工,工业规模都是德三的2/3,当然考虑能支配整个英联邦的军力,法国国力也强于意呆,走史实线,玩家保住法国同时在非洲平推意呆还是容易的,但问题也就出来了。 39才开始大规模造军工,开打的时候新增军工往往还在效率爬坡,实际上开打时的兵力大部分是补充了一定数量火炮和重反坦的开局兵力,以及采用AI编制往往连炮都没有的来自各自治领的杂牌军。甚至还出现了步兵装备,火炮和支援装备依靠乞讨的状况(人力大国这样做当然无所谓,工业大国靠乞讨盟军其他成员给开战后终于动员率拉高而新增的人力发武器,现实真这么干真的没脸见人)或者换一种表达方式就是,开打时大部分的装备还是36-38那十几个开局军工生产的。 至于后劲,问题就是,英国本土就那点地,全铺满军工也非常有限,当然铺满的时候帝国联邦也能点出来。 当然现在这状况不是说赢不了,只是明显发力太迟了,推了意呆非洲部分之后,上百个非洲战区的师无论是进入法国还是登陆意呆都足够打赢轴心,但后继调兵去打本子还是略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我并不是说现在这个策略开打的时候部队就一定不够,实际能在保住法国的同时推了意呆就已经够了,问题是,考虑提升效率所需的时间,我们是不是应该追求“开局到开打装备累计产量最大化”而不是“开打时军工最大化”呢? 毕竟,“开局到开打,装备累计产量”这方面,我这次弄的还是非常失败,开打之后提升动员新增的人力要靠乞讨来发武器就说明问题了,而开打之前那八十多个本土师,也不过是各造了三个炮一个重反坦而已,说白了就是个蹲坑防守师,就这也是开打之前才填满编制。 如果这个问题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假如下个档开法国,那就惨了,法国可是欧洲主力扛线的,AI英国绝无可能像玩家这样给力,法国又没有近百个殖民地师可以调来非洲战场。
讨论羁绊剧情:怀特·茜茜在鹤野的经营失败,其实不是辉夜多厉害 根本问题是,怀特·茜茜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最大优势应该在哪里,而辉夜乃至鹤野这个国家的最大软肋是什么。 首先我问一下大家,以大家对现有剧情的了解,鹤野目前真正最急需的商品应该是什么呢? 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军火。可以说怀特·茜茜带来的东西全都没有抓到问题真正的要害。 一个被战争深度摧残的国家,而且威胁并未远去,与伊利西恩的战争还在进行,保家卫国才是第一要务。 偏偏这个问题,辉夜的玉蟾帮,却注定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就解决。 并不是说辉夜不懂科技武器,她毕竟也是月之民,但鹤野之前的装备水平,剧情表现的也非常明确,完全不是伊利西恩的对手。更严重的问题是,大部分国土被摧残,即使剧情不进一步详细说明,大家都应该想到,工业体系严重受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自行生产装备跟上时代的步伐非常困难,毕竟本来就落后。 而且怀特·茜茜能把大量的人员和商品运输到鹤野,大家想想这提示什么呢?剧情还提示小型的空间门已经被安杰丽卡搞定了。 实际上,怀特·茜茜真正应该拥有的最大优势,是绝对的综合国力差距,和对跨洋运输能力的接近单边掌控。她本该一上来直接就去找梓,去讨论“租借法案”援助鹤野的问题,辉夜对此毫无办法只能当一个看客,甚至如果梓为了引进更多武器科技而在交易条款中牺牲了玉蟾帮本地的商业利益,辉夜也将毫无办法。 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勒紧裤腰带买外国武器支撑战争是个坑,当年花生米为了这些武器卖了一大堆坑爹条件出去。
【讨论】哈赫不能成CP的原因:注意赫敏嫁罗恩之后的家庭地位 1,不用改姓,这在西方其实很难。 2,罗恩辞职回家带娃,赫敏追求事业当部长。 请大家思考,从哈利手里拿到这个待遇是否可能。不要忘了,哈利有一大堆人爆灯倒追。 赫敏理论上是可以追到哈利的,但只能是“匹配他人出价”,主控权肯定没戏。 而赫敏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也就只能“选择肯提供该条款的条件最好者”。 顺带还要提醒大家,罗恩是个185以上身高的官二代,之后赫敏能成为魔法部部长肯定也从韦斯莱家族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别看韦斯莱家之前经济状况困难(原因是养了七个娃,否则魔法部官员不会那么惨),其实到他们确定关系的时间点,已经能看出来,如果凤凰社赢了,韦斯莱家族铁定飞黄腾达,反之如果输了,赫敏自己同样铁定活不了也没有讨论价值了。 大家更别忘了赫敏是完全的麻瓜家庭出身,在魔法世界里属于典型的凤凰女。 简而言之,赫敏能拿到现在这个结果已经是大赢家,现实中大家想想从185+的官二代手里拿到这种婚后待遇而且还能极大利用对方家族资源会有多大的难度,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是不合理的。赫敏能拿到这个结果也是因为之前韦斯莱家经济困难,而家族的资源和潜力,外人又难以合理评估,即便如此,其实能从拉文德·布朗手里夺下罗恩也有运气成分,大家其实都懂,心目中的女神是谁不等于一定肯说出口或者最终一定会替代当前女友的。 相应这也提示大家,婚后待遇要求需要占用博弈资源。 罗琳这方面写的就不完全是童话,她很清楚地位主张不是无代价的,婚后地位和男方条件两边全拿满从来都不可能,铁定必须有一边做一定牺牲。 不过现实中更多的是更理性的男方更懂这些,所以A男配B女没问题,条款找平而已,相应的,条款不一样的状况,也不能简单的用条件对比来判断配不配。
也许乌克兰需要的是调整谈判策略 首先必须搞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对手最想要的是什么。 毫无疑问,目前的乌克兰,真正最需要的是,自己这边的人能拿到欧盟身份能有个经济意义上的出路和不至于被秋后算账的最低保证,和这个相比地盘某种意义上甚至不重要。 而这个问题,对手要求的“中立”反而是个可操作性非常差的选项,这个中立其实很难执行,因为既然要中立,那么这种中立,肯定也得包括经济意义上对两方阵营都放弃制裁权,不跟进任何一方发起的经济制裁指令,而且还不能对内部任何一方发起有倾向性的行为,甚至由于还带有必须清除纳粹的要求,对手对自己内部还有一定的后继执法权。更可怕的问题是,真的按这个执行下去,反倒是西方为了维持自身制裁的有效性,不得不把这个中立方也加入禁运名单,就因为这个中立方,没有对西方要求必须制裁的对象发起制裁行为的权力,这样子后继可能的发展大家都懂。 其实算到这一步就应该明白,考虑西方还不肯出兵,乌克兰的国体已经保不住了,注意,已经保不住了。 不要以为可以死撑,第一波对手只是低估了局势,并不是没有发起第二波第三波更猛烈攻势的能力,这谈判拖不得。 而为什么说要调整谈判策略,要害就是,必须进欧盟进北约,为换取不被打,肯多割地换同意。而考虑西方可能还不太愿意让进,而且对手还会顾虑会不会秋后算账,为了最终解决方案之后各方彻底没有领土纠纷,该方案的实际实现方式:乌克兰宣布自己灭亡,承认东乌归俄,换取俄承认西乌归波,大致回到当年里加和约的边界。这样子对面至少收复故地有个缓冲区的目的还是实现了,虽然还是会出现和北约直接相邻的冷战边界,但能这样都已经算很不容易了,基本会同意。 损失是惨烈的,确实这样做,一个国家就没了,但是,从西方不肯出兵救开始,其实就已经注定要悲剧,这样子至少把人都捞出来了,还都给了欧盟护照,将来去西欧打打工,日子还能过。 而且,乌克兰自己宣布自己死的话,西方维持现行制裁的理由也自然消失,当然肯不肯收手是另一回事,但至少干涉理由被消灭,也给毁灭边沿的世界继续勉强维持的机会。
问一个头疼的问题:万国牌武器如何识别是什么技术水平的? 如果挨个开档看各国武器名字,可行性极差。 这当然是大范围乞讨造成的烂摊子,当然步兵装备也就无所谓了,三级科技的冲锋枪也能从样子上看出来,而且常年短缺(或者说中国人力基本无限,有多少要多少,没错,汉阳造经常列装到战争结束,当然现实中也这样),牵引炮,支援装备,卡车同样无所谓,不是没区别就是常年短缺一级的也要凑合用,但问题出在轻型坦克上面。 其实我一说是轻型坦克估计大家也就知道是什么问题了,没错,租借乞讨来的轻型坦克型号非常复杂,一级二级科技的都有,但问题也就出来了:一战坦克速度蜗牛爬,只适合和步兵混编,然而只需要多爬一个科技,速度就能接近卡车,远超骑兵,也就是说,和摩托化步兵混合编队的真正的装甲师里,必须不能有一级科技的坦克。 虽然中国靠乞讨配备装甲师其实也略坑,油相当相当紧张,甚至要专门配建炼油厂,但能多几个200师也不是坏事,毕竟日本的反坦能力也不怎么样,而且只要飞机不同时动,三四个低宽装甲师的油,勉强还撑得起,高宽的估计也就一个了。 急需的一个资料就是AI会造坦克的所有国家,不同科技水平坦克的名称,以便手动筛选。 其实如果把这些速度蜗牛爬的一战坦克按速度归类到重型坦克或者和重型坦克合并为“步兵坦克”反而就没问题了。
讨论支援装备的问题:现实中这些东西应该是民用工业造的 仔细想想支援装备都应该包括什么东西就知道了,虽然其中有些东西战时算军用物资,但和平时期这些工厂绝对要归类为民用工厂。 毫无疑问,工兵连需要的铲子,工程设备和架桥设备等必备装备,现实中恰恰是和修建基础设施的“民用工业”抢产能的。维修连和修工厂提供设备的“民用工业”之间的血脉联系应该也不用解释。 通讯连的电台更不用问,收音机厂的产品——原本是生产消费品的。 侦察连的望远镜,照相机之类的装备,毫无疑问,也都是来自民用工厂,只是执行不同的技术标准。 自行车营更不用说了。 真实的军工民工互转是很复杂的,但也不是每种产品都得像新产品那样生产效率从很低起步,支援装备类目里和民用关联性大的,效率100%起步没任何问题。 比如说摩托化步兵的卡车,和平时期那就是民用卡车。 当然,也有一些东西,民用工厂是绝对造不了的,或者说造了也要归类为军用工厂和平时期生产民用产品。 比如说波音,别看和平时期也生产不少民用客机,贡献了利润的四成,但真正意义上的主营业务大家都懂。 莱茵金属,和平时期也生产很多民用产品,但主营业务大家都知道是各种火炮。 甚至,二战坦克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汽车厂,拖拉机厂,重型机械厂的产品,有些是战时临时转型,但事实是,强大的汽车工业换个牌子就是坦克工厂,连设计都是他们设计的。 事实上,“主要国家”的真正要害,就在于有自己的一套从最内核的军工,重工,科研到外围的轻工这样一个“工业体系”,这东西加上外围为了维护它而存在的权力,金融,媒体,情报等部门,就是一个独立文明的主体部分。而之前是“非主要国家”的弱小势力如果真的想崛起,只靠卖资源之类的换来的都只是随时可能被剪羊毛的表皮富裕,唯有发育出这个东西来才可能真正站起来。而要把一个曾经的强国从人变成狗(说的是哪些大家应该也懂),没错,找借口,以所谓国际分工,比较优势之类的理由,拆了这个东西。
结局小彩蛋:安杰丽卡自主建造了一架能跨世界飞行的飞机 虽然阿雷斯的战斗机皮肤早就有了,但剧情明确梦战世界开始有能力生产飞机(注意不是千年前留下来的飞船)这是第一次。当然梦战世界的雪绒花号是怎么来的,剧情故意不提,按说只召唤灵魂可不应该能把这东西带来。 这次很难得的,安杰丽卡迅速掌握了异世界传入的科学技术,虽然还只是双翼螺旋桨,但已经可以期待飞兵训练营的新兵种了。 不过真正必须注意的是,这架飞机居然可以主动前往指定的世界,划重点,自主建造,主动前往指定的世界。 之前依靠那个靠天吃饭还经常坏的时空之门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梦战世界进入了二次元为数不多的有主动准确跨世界技术能力的先进世界行列。当然和其他点出该科技的世界相比,科技树还有大量缺口要补。 当然,卢克蕾蒂娅这次从其他世界召唤亡者灵魂而后塞进人偶同样值得注意,但和主动跨世界能力相比,就明显逊了不少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安杰丽卡就这个技术能力已经能成为铸剑者军团身价最高的人。 骨王:给我造一架,我想回家 阿雷斯:相见恨晚啊,如果当年就有这个技术能力……托娃……希尔达…… 小渡:给我也来一架,急需 她这架飞机是一件能让很多单体级存在都眼红的真正的宝物。爽文能点出这个科技通常也都要到大后期了,因为对于没有该科技的世界,这根本就是降维打击的程度。
其实馒头是赌了一把,没赌赢而已,米塔尼有一大堆其它选项的 大家也看到了,米塔尼原本的计划是等aom被灭灯崩解之后,挑一部分准备坚持下去的优秀军团吸纳。这当然不是馒头希望看到的。 而馒头这步表面上的臭棋,并没那么简单,大家只是看到了米塔尼选择了一个绝不妥协交易,潜在代价很大的极端选项,一时笑话馒头而已。 馒头确实付出很大代价,但也彻底破掉了米塔尼等aom死掉之后,吸收aom部分成员的原计划。而且,有一个无论如何都永远不会与之和谈的死敌,之后的外交未必是坏事,毕竟别人也知道之前发生的事情,本来可能还担心馒头25,但这下结了深仇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实际上,大家自己假如站在米塔尼的位置上,和果断把这么多人直接踢出去变红减相比,大家敢说没有"先吃下来再慢慢消化"这种想法吗?其实后者是更理性现实的选项,事实上aom的行为等于投降,米塔尼完全可以站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去和馒头讨论战败惩罚,赔款,进贡,事后管理等各项问题,而他如果这么做,我估计馒头也确实准备双膝跪地+大出血。而且提醒一下大家,毕竟游戏里我们没办法真的杀死对面不是?所以有的时候明知道存在不靠谱性但类似的事情其实还是很多人在做。胜利之后给失败者当狗的余地,有助于发展胜利。反倒是这么搞,开盲盒一时痛快之后,后继给自己增加这么多死心塌地的红减,后继潜在代价不小。毕竟,按我的估计,本来米塔尼直接要求馒头上贡这次开盲盒的量给他,都很可能成功的。
讨论:梦战军事改革-兵营近现代兵种 我大致脑洞了几个。 步兵:掷弹兵,全属性+30%,我方或敌方有防御地形时,进入战斗攻防再+30%。就用拿长剑戴熊皮帽扔雷的造型。弱点:属性高度偏重于攻击和生命,开阔地形防御弱,魔防弱,尤其是被AOE炸的时候(近现代军队不穿铠甲) 枪兵:线列兵,全属性+30%,生命高于70%的时候,进入战斗攻防+30%,造成伤害+30%,可反击2格远程。造型:举着燧发上刺刀排队发射。注:线列恰恰是部队状况完好的时候最厉害,伤亡太大组织开始混乱,队形乱了就不厉害了。同样的,属性高度偏重于攻击和生命,对魔法和AOE没什么防御能力,毕竟只穿了一身布制的军服。 骑兵:重型坦克,全属性+30%,进入战斗攻防再加45%,可反击2格远程,但移动只有3格骑行。付出机动蜗牛爬的代价换来的是基本上物理无敌,真正可以做T的骑兵兵种,但由于引进的技术完全没考虑魔法防御…… 飞兵:战斗机,全属性+30%,对飞兵,骑兵攻防提升30%,远程,范围伤害减伤20%(准确的说这是唯一有真正意义上装甲的飞兵,一二战时期的飞机关键部位确实有装甲,虽然厚度也就勉强能挡子弹)。 水兵:两栖战车,全属性+30%,水中防御再加30%,射程2,移动5,无近战减免(注意不是限水中)。 弓兵:重型火炮,全属性+30%,主动进入战斗攻击+30%,射程3移动3,移动后伤害减20%,主动进入战斗后额外对目标及其周围一圈造成对方生命上限30%的固定伤害,注意不分敌我。 弓骑:自行火炮,全属性+30%,射程3移动5,战后敌方部队射程-1,持续1回合,部队移动方式变为步行。 刺客:狙击手,全属性+30%,自身有防御地形或者进入战斗时处于对方射程外,攻防再加30%,进入战斗时直接攻击对方英雄。(但我方英雄还是会先去打小兵,斩杀线还是只能秒脆皮) 法师:魔导炮,吸收了异世界战争经验之后对梦战本土本来就有的远程兵器的再改进,全属性+30%,移动后伤害减20%,造成魔法伤害,主动进入战斗后对目标及其周围一圈造成自身攻击数值3倍的固定伤害,注意不分敌我。 僧侣:装甲救护车,全属性+30%,防御+30%,英雄施加的治疗效果+30%,射程1移动5,部队移动方式变为步行。 魔物:魔动巨兵,全属性+30%,部队伤害提升45%(注意AOE,这个被炸一下可不是开玩笑的),射程2移动3。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