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09 ◆江城子◇
关注数: 352 粉丝数: 293 发帖数: 6,954 关注贴吧数: 15
“火烧赤壁”史料考辨 郑忠权 历史事件一般都是复杂的。有关赤壁之战的史料记载和研究著述车拖船载。要谈三国赤壁之战方面的问题,不应只是追求新史料的发现,重要的是如何正确运用现有史料,也就是如何从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度,实事求是地分析、鉴别和判断这些史料的问题。当我们考察“赤壁之战”遗址的时候,究竟有些什么史料能说明问题呢?这是本文将要详细论述的重点。 《三国志》肯定了赤壁之战的存在 记载赤壁之战的史料,首推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它成书年代较早,多处记述了这次战况,是当时历史的见证,是我们确定“三国周郎赤壁”的根本依据。例如吴书《周瑜传》载:“(建安)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瑜)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 又如《蜀书•先主传》载:“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又如《吴书•吴主传》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蜀书•诸葛亮传》载:“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 《魏书•武帝纪》载:“(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翻开《三国志》,读到这些“与曹公战于赤壁”的记述,人们不会怀疑“赤壁之战”的存在。但也有人依据某些史实,提出了“赤壁之战应为乌林之战”的论断,他们这种主张既不符合历史的全貌,又不能揭示千百年来人们世代相传“赤壁之战”的真实含意。笔者认为,当时这场战争既在赤壁打过,也在乌林打过,为什么后人称赤壁之战,而不称乌林之战?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三国志》从不同角度记载了这场赤壁之战的因由及始末,史料翔实可信。如从曹军方面说,“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又从东吴方面说,“与曹公军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等等。陈寿原任蜀汉观阁令史,后为西晋治书御史,在他撰写《三国志》的时候,魏、吴两国先已有官私史书,如王沈的《魏书》、韦昭的《吴书》和鱼豢的《魏略》等,为他提供了方便。这些史料,对于那个时代来说,相当于战地采访回忆记录。陈寿在《三国志》中写“赤壁之战”有重要史料作依据,不是他个人的杜撰。 其次,我们要看到曹操在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南征的根本目的是要吞灭东吴,统一江南。九、十月间“初一交战”,地点是在孙刘联军控制的大江南岸的赤壁;十一、十二月时,孙刘联军用计火攻彻底摧垮了曹军,是从赤壁方向开船发火取得胜利的。如果说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那么赤壁之战造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局势。可见,赤壁之战对曹操来说虽然失败了,却在他试图完成统一大业的行动中占有重要位置。事实上,曹操在取得官渡之战胜利后直到赤壁之战前,是他南征路上节节胜利达到顶峰的时候,经过赤壁之战,他不但没有达到南征的目的,反而从胜利的顶峰跌落下去,一直败到退回原地。人们称赤壁之战,理所当然地包括曹操在乌林的人仰马翻,若是使用“乌林之战”的说法,显然包含不了赤壁之战所具有的丰富的内容。
蒲圻赤壁是真正的三国古战场 王汝清 我市西北40公里处的长江中游南岸,有一山雄峙,险峻万分。这里云雾茫茫,惊涛拍岸,这便是古战场赤壁。三国时代的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赤壁大战,就发生于此。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虎视鹰相,挥戈南下,率领23万大军,攻新野,克樊城,占襄阳,过江陵,顺江东下,妄图趁刘备羽翼未丰,扫平江东,一统天下。为了拒曹求存,诸葛亮、鲁肃两人精心筹划,极力斡旋,便得孙刘两军终于结成同盟。32岁的周瑜统军三万余人,溯江而上,与曹操初战于赤壁,曹军不利,引次江北,屯兵乌林(今洪湖市),督练水军,与孙刘联军隔江相峙。面对十倍以上的曹军,周瑜等人运筹帷幄,先施诈降计,后借东风,巧用火攻,出奇制胜,大败曹军水师。曹操率领残部,取道华容,败回许昌。这一仗奠定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成为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赤壁之战”遗址争论不休,历来众说纷纭。为了证实“古战场赤壁”在蒲圻,通过实地考察,论证如下: 蒲圻赤壁地理形势分析 从蒲圻赤壁地理形势看:郦道元《水经注》云:“江水左迳上乌林南,村居地名也,又东径乌黎口,江浦也,即中乌林矣。又东径下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 《嘉鱼县志》云:“赤壁山,在县西南六十里,一名石头关。” 清代张廷玉撰《明史•地理志》载:“嘉鱼县西南有赤壁与江夏界,北岸对乌林。西北滨大江,有陆水流入焉,曰陆口,曰蒲圻口。” 赤壁山面临大江,以北有水曰陆水,为自长江登陆直往柴桑之要地。陆水入江处曰陆口,亦名蒲矶口,即以口南矶壁得名。东有障山以接蒲圻县之蒲首山、白石山及南山,南有太平山。太平山与赤壁山间有水口曰太平口,系太平山东太平湖之北出水口处。太平湖(今名黄盖湖,以黄盖练水军于此湖得名)南连巴丘,北有巴丘山及长江,北接柳山湖及陆口,长百余里,乃与长江并行之长湖。 赤壁山遥望江北有乌林镇,以有乌林峰而得名,镇北为沌水,东有大沙湖及宝塔洲与百人山,山东曰百人硪与乌林镇相接。乌林西南四十里为洪湖。洪湖与长江间多洲渚小山而无堤防。山上树木苍翠,洲渚芦苇丛生,加以水道交错者三十余里,自赤壁山对岸南至螺山,非是江上渔翁辨别,何者为吐何者为纳也。 螺山亦名白螺山,山皆白土,其以螺得名。相林山在其东北沿江岸处,西接华容。自华容东西乌林路上有庞公渡,亦华容、乌林、白螺山三地间之咽喉,亦即作战上必争之要冲。陆口为江东锁钥,倘若有失,孙权必危,故孙权水陆大军必须争先占有战略要地陆口。周瑜与孙策攻黄祖于沙羡时,已深悉此地地理形势重要。对陆口为水陆交通要冲,亦极了然。曹操对江南地理不甚熟悉,以至冒大雾进军,故入云梦大泽(今洞庭湖)迷失了方向,陆口要地便轻落于周瑜手中。 我们不能把《演义》当史实,也不至于因杜佑《通典》的渊博、郦道元《水经注》的权威、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的精当,而将其视作法宝,奉为万古不变之圭臬,而不深入探寻底里,更不会因为唐时李贤的位尊而盲从。但从志、传中的论证与地理形势考证,“古战场赤壁”在蒲圻无疑。 出土文物证明古战场赤壁在蒲圻 早在1991年,蒲圻市召开了一次赤壁古战场保护开发建设研讨会。会后,为了进一步考证赤壁出土文物,由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善才带领咸宁地区博物馆副馆长杜峰和赤壁市博物馆王汝清组成省、地、市联合考察组,会同赤壁文物管理处文物组,用十天时间深入古战场考察、调查、研究。考察结果是: 赤壁现展出的318件铁箭镞分为五型十式,它们的具体特征为—— 一型84件。均有锈蚀,呈黑褐色,铤多残断,可分三式: Ⅰ式:67件,铤身棱形,前锋呈尖状,铤细长,呈圆条形,除一件有明显铸缝,可知为铸制外,其余为锻打。铤身一般长3.6厘米——6.5厘米,铤长0.6厘米——7.4厘米,铤径0.45厘米——0.69厘米。
赤壁之战的相关军事地理学问题 韩冰华 周亦斌 对于发生在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东吴孙权同刘备联军一举破曹操大军于赤壁的著名史事,无人置疑。而就这一战役发生地点,历史上曾有多种提法。近年来,围绕赤壁之战古战场遗址及相关问题学术界出现了不同的争论。争论主要集中在赤壁之战的地名,赤壁之战的行军路线,赤壁之战的军事战略地形,以及赤壁之战有关“风”、“火”等问题上,争论焦点归结到赤壁之战遗址问题上。于是便出现多种“赤壁说”,除蒲圻1赤壁说外,还有武昌赤壁说、钟祥赤壁说、汉阳赤壁说、汉川赤壁说、黄州赤壁说等五种。但事实上作为三国古战场赤壁只可能有一处,笔者赞成蒲圻说,并就相关军事地理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关赤壁之战的几个关键地名 《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对赤壁之战的战事经过有详细记载,但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几个地名如“赤壁”、“乌林”、“夏口”、“樊口”、“巴丘”、“云梦泽”等的描述一带而过,给后人设下了许多疑点。 1、“赤壁”与“乌林” 《三国志》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三国志•吕蒙传》:“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甘宁传》:“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照上述史料记载可看出,孙刘联军与曹军初战于赤壁,曹军败退江北,屯兵乌林。之后,发生较大规模的乌林之战,曹军大败退守江陵。赤壁于长江南岸,乌林于长江北岸。 赤壁之战提及“赤壁”,却没有明指在何处。从含意上理解,“赤壁”为一种紫红色砂岩构成的地形,受断层构造控制,常分布在南方江河两岸,基岩矗立直插水中,人们常称之为“矶”。据有关历史、地理文献记载,湖北境内沿长江及支流汉水分布以赤壁命名的矶头有六处之多。包括汉阳县西南60里的临嶂山南峰赤壁,汉川县城西80里处的赤壁山,武昌县赤壁山,黄州城西北江滨的赤鼻矶,汉江流域的钟祥赤壁以及蒲圻县西80里的赤壁山。六处赤壁,谁为古战场遗址,单从赤壁这一地名的考证不能轻易作结论。更为不足取的是,以某地岩石赤不赤、红不红来考证赤壁古战场,实属无稽之谈。 按上所述, 考证赤壁古战场,必然涉及到另一重要地点——乌林。赤壁之战实际上包括初战于赤壁和决战于乌林两个阶段。据《三国志》描述,曹操军队赤壁战败后,退守江北屯兵乌林,与镇守赤壁的周瑜“隔江对峙”。以此看来作为赤壁之战的两个重要战场“赤壁”、“乌林”相距不远,并隔江相望。也就是说,只有与“乌林”相距不远,隔江相望的“赤壁”才有可能是三国古战场赤壁。从这个推论上看,“蒲圻赤壁说”和“黄州赤壁说”较为站得住脚跟。因为蒲圻赤壁山,对岸是洪湖乌林;黄州赤鼻矶,在江北,并列团风镇,古称乌林。但若按《三国志》记载的赤壁位于长江南岸,乌林位于长江北岸,蒲圻赤壁是“武赤壁”更为符合三国赤壁之战的历史事实。 2、“夏口与樊口” 《三国志》记载:“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上段文字清晰地记载了曹军南下的行军路线和刘备退驻夏口的历史事实。曹操大军沿新野、樊城到江陵的同时,刘备由于长坂之战的失利,被迫放弃江陵,退守夏口,并与早已驻守夏口的刘琦及沿汉水至夏口的关羽水师汇合。此时东吴孙权屯兵柴桑。由于曹操兵多势众,占领江陵后,气势更盛,他一面集中水陆两军,沿江东下准备消灭刘备,一面又派人向东吴孙权下战书。由于局势的发展,迫使孙、刘必须考虑结成联盟。于是,孙权派出周瑜为左督,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从柴桑出发,领精兵三万溯江而上,进驻夏口,与刘备军队会合。设夏口为大本营,共同抗击曹操。然后“再进,与操相遇于赤壁”。
江山留胜迹 骚人赋华章——前人赤壁诗研究札记 单长江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先后覆灭陶谦、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以后,占据了豫、兖、徐、幽、冀、青、并等七州之地,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于是,曹操又乘战胜北方最大的政治、军事集团袁绍之余威,席卷荆襄,迫使刘琮束手,刘备溃逃。曹操在荆州完成“更始”工作以后,号称“治水军八十万众”(《江表传》),传檄东吴,准备一举踏平江南,统一全国。曹操大军自江陵出发,经巴丘,顺流东下。而与此同时,走投无路的刘备借鲁肃赴荆州吊刘表之机,欲与孙权结成战时军事同盟。而江东割据势力孙权也拒绝了张昭等人的降曹主张,断然任命周瑜为水军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黄盖为先锋,率兵三万,与刘备的二万人马会师于鄂县之樊口,逆江西上,迎战曹操。因沙羡、蒲圻是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兄弟为北图中原而经营多年的战略要地,故周瑜、刘备将主力布防于西梁湖、蜀湖、柳山湖、黄盖湖、蜀山、周郎山、太平山一线,依山伴水,水陆布防;而在江边则通过直插江心、形似锁钥的赤壁矶头和隽水,陆水入江之处的陆口,扼控欲顺江东进的曹军舳舻。当曹操水军沿长江、监利“古云梦泽”进入百里洪湖并到达乌林地区时,与周瑜水军打了一场遭遇战,曹军“不利”,却发现了孙刘联军主力,且水军可以越长江,经陆口进舟陆水、隽水,穿越幕阜山,直扑柴桑,所以,曹军“引次江北”,中枢首脑机关便驻扎在乌林。因为史载初战“遇于赤壁”,故史称“赤壁大战”。 赤壁大战在中国政治、军事史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延缓了当时中国的南北统一进程,促进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而且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极为成功的战例,给后代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以深刻的历史启示。就是历代无数游人骚客,也每每登临此地,在缅怀英雄豪杰的同时,凭吊当年“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江山胜迹。因为,这里不仅可以远观赤壁矶头堆雪拥玉、惊涛裂岸的江景奇观,还可以近观传为周瑜于战后手书的摩崖石刻“赤壁”的远古神韵。这里不仅陈列着赤壁大战时的箭镞、弩机、钱帛等地下出土的无声文物实证,更有周郎雕像、武侯宫、凤雏庵、望江亭、翼江亭等人文景观。循踪觅迹,顿生思古之幽情;而沧海桑田,又使人受到几多启发,几多感悟!据原蒲圻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市地方志办公室有关人士搜集,先后有三国时吴韦昭,唐李白、杜甫、杜牧、崔涂、胡曾、王周,元吴师道、陈菊南,明王奉、李承箕、方逢时、龙仁夫、朱桢、魏裳、任乔年、孙襄,近代秋瑾等诗人登临赤壁,吟诗作赋,留下与胜迹同在的不朽华章。笔者从事三国文化研究多年,亦留心赤壁的诗什人事,故不揣冒昧,择有感于心的其中几首,略作条疏,并就教于方家。 [其一] 伐 乌 林 韦 昭 曹操北伐拔柳城, 乘胜席卷遂南征。 刘氏不睦, 八郡震惊。 众既降, 操屠荆。 舟车十万扬风声, 议者狐疑虑无成。 赖我大皇发圣明, 虎臣雄烈周与程。 破操乌林, 显章功名。 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陈寿撰《三国志•吴书》,为避司马昭讳,更名韦曜。史称韦昭“少好学,能属文”,故“先从丞相掾,除西安令,还为尚书郎。迁太子(孙和)中庶子”。孙和被废后,为黄门侍郎。孙亮即位,大将军、太傅诸葛恪辅政,表奏韦昭为太史令,修撰《吴书》。孙休践祚,任命韦昭为中书郎、博士祭酒,同时命令他依汉刘向故事,校定众书,以备“古今警戒”。孙皓即位,封韦昭高陵亭侯,迁中书左仆射,常领左国史,终因不为皓父孙和立本纪获罪,被诛。韦昭既然被时人誉之为刘向、司马迁、叔孙通、班固之匹亚,则文学、史学俱佳明矣,又奉旨修撰国史《吴书》,必然会在孙亮即位(公元252)不久,亲赴赤壁大战旧战场作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增强史料的真实性。因为赤壁、沙羡不仅是孙坚父子、以及周瑜、鲁肃、吕蒙、丁奉、陆逊几代将领苦心经营之地,更是东吴政权开基立国,巩固政权的历史中最为辉煌的一页,即使不是韦昭,别人修国史也会亲赴蒲圻,实地考察大战的旧址并考证战争的全过程。
《《赤壁之战全景画》引起的话题 杨建文 这是因武汉龟山《赤壁之战全景画》馆引起的两个话题。 武汉龟山《赤壁之战全景画》馆,是经武汉市汉阳区城建规划设计建设,由沈阳鲁迅美院几位油画名家,历数年时间创作出的一大艺术精品,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座中国古代战争全景画馆。该画馆选取赤壁之战中黄盖率二十只小船一齐举火冲向曹操水寨大船,一时火趁风威,风助火势,漫天彻地一派通红的刹那间的时空景象予以定格,用油彩绘制,配以人喊马嘶、烈焰腾空的电子声光,有声有色地再现了当年赤壁鏖兵的壮阔场景,与大江对岸高耸入云的三国名胜黄鹤楼遥相呼应,在云浮鹤影的荆楚江城,浓缩着三国时代最令人震撼的历史人文风采。但震撼之余,静夜思之,又觉得在场景、人物的处理上,似乎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位在何处 几位资深艺术家告知:该画是据《三国志》的记载并参照《三国演义》的描写绘制而成。然而就画面看,除战场地域外,依照的似乎主要是《三国演义》,因而画面上未便出现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人物诸葛亮,这颇令观者感到些许遗憾。请容笔者略陈鄙见一二,以释遗憾之怀。 按《三国演义》,诸葛亮的确不在赤壁主战场: 玄德……遂留下云长引五千军守夏口,玄德、孔明、刘琦共投江夏。……玄德至江夏,与孔明、刘琦共议良策。……正说间,人报江东孙策差鲁肃来……遂别了玄德、刘琦,与孔明登舟望柴桑郡来。(第四十二回)……却说周瑜闻诸葛瑾之言,转恨孔明,存心欲谋杀之。次日……瑜辞出,与程普、鲁肃领兵起行,便邀孔明同往。孔明欣然从之。一同登舟,驾起帆樯,迤逦往夏口而进。离三江口五六十里,船依次第歇定……孔明只在一叶小舟内安身。(第四十五回)……却说玄德分付刘琦守江夏,自领众将引兵往夏口。遥望江南岸旗幡隐隐,戈戟重重,料是东吴已动兵矣,乃及尽移江夏之兵至樊口屯扎。(第四十五回)……丁奉下马提剑上坛,不见孔明,慌问守坛将士……小卒报曰“……适间却见孔明披发下船,那船往上水去了。”……只见孔明立于船尾大笑曰:“上覆都督:好好用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第四十九回)……且说刘玄德在夏口专候孔明回来……小校遥指樊口港上:“一帆风送扁舟来到,必军师也。”玄德与刘琦下楼迎接。须臾船到,孔明、子龙登岸。(第四十九回)……孔明谓玄德曰:“主公可于樊口屯兵,凭高而望,坐看今夜周郎成大功也。”……孔明遂与玄德往樊口看周瑜用兵。(第四十九回) 就小说这几回的描写而言,撇开有关此次战役的诸多地理错误和沿用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所云“备从鲁肃计,进住鄂之樊口”等有乖正史之处不论,诸葛亮的行踪显然是: 江夏—柴桑—三江口—夏口—樊口 这以后便是由周瑜具体用兵的赤壁之战火攻壮举。此时,诸葛亮自与刘备同在樊口坐观战局发展,而不在周瑜左右。 但《三国志》的记载却不同: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十三年……九月,公到新野……备走夏口。……十二月……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乃引军还。” 《三国志•魏书•先主传》:“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亮说权曰……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上帝、佛和孔子的对话 转自博客西祠 上帝说我是宇宙间最高的存在,所以一切皆是我有;佛说那不过是你一个梦而已,一切皆是无常,没有长久的存在,在不断地变化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以众生平等,一切生命都是相同无有差别。上帝笑了,我是永恒的存在,那有什么无常;我是一切的主宰,那有什么可以与我平等?佛说在你苏醒之前的宇宙和你制造万物后的宇宙,以及你执行末日审判后毁灭一切的宇宙一样吗??苏醒之前的你,制造万物时候的你,管理万物的你,进行末日审判毁灭一切的你,一样吗?那一个你又是永恒的存在呢??你以前曾沉睡过,以后你会不会在陷入又一个沉睡呢??在你下一次苏醒之后,你现在所发生的一切会不会只是你所能模糊回忆起的一个梦呢?你下一次苏醒之后,你还能保证自己是宇宙间的最高存在吗??你说你制造了人类,在你制造人类的时候,你可曾想过执行末日审判要毁灭他们???在你眼中渺小人类的行为,你都无法保证,你又如何保证自己呢??孔子笑了,对上帝说看见那条江了吗,昨日所见和今日所见都是浩浩的江水无有差别,可那一滴水又是昨日的一滴水呢?逝者如斯乎!!上帝冷冷说,孔老夫子你一天提倡回复周礼,难道不知道逝者如斯乎!孔子与佛陀会心一笑,孔子说到“我还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既顺势而变,又不应阻时势之变而引发战乱致使黎民受苦。提倡周礼何妨求之新,当初鲁国,曾制定一项法律--凡鲁国人到别国旅游,如果发现有鲁国人在别国做奴隶的,可以先用自己的钱赎回这个奴隶,再凭赎买收据回鲁国向官府报销。一次,我的一个学生到齐国游学,见到一个做奴隶的鲁国人,就掏钱赎回这个奴隶,回国后也没有到官司府上报销,此事传扬开去,鲁国人纷纷称赞我的这个学生的品德高尚,为了他人和国家,甘愿减损自己的钱财。但我听说此事后非常生气,我把这个学生叫到身边,很严厉地批语了一顿。   因为这个学生此次赎奴,实质上产生也一种极为消极的榜样作用。首先,这个学生减损自己的钱财去赎奴,虽然赢得国内百姓的称赞,却使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得不到尊重,其次,人微言轻一生的鲁国平民,口袋里并没有很多的钱,如果那些鲁国的平民以后到国外,再看见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他们又会怎样对待这样的事情呢?效仿我这个学生的做法吧,自己的钱财太有限了,心里不情愿;按法律赎奴后回国报销吧,又怕国内众人将自己与孔子的那个学生作对比,指责自己不能大公无私;在此两难处境之下,一生的鲁国平民对沦为别国奴隶的本国人,就可能采取漠然视之的态度,或见之而不赎,或远远地弯一下路,绕道走。如此一来,在国外沦为奴隶的那些鲁国人,将得不到众多鲁国平民的救助了。 如果按周礼,我岂非小人乎!”孔子叹道“我说以义制利并非不言利,只是利的取得应在道义之内。我说若富贵可求,执鞭亦为之。只要不违背我的道义,就是去当马车夫去求富贵之利又如何。后世就拜在我的脚下不求利,再后世又骂我害苦了国人。哈哈,正所谓无常也!”佛曰无常,孔子曰逝者如斯乎对于超越凡间的神仙来说,凡间的帝王与奴隶没有区别对于超越轮回的佛一般的圣者来说,上帝和芸芸众生又有什么分别,一切都在无常中轮回,荣华富贵贫贱悲哀一切如梦幻泡影瞬间而现,又如朝露易逝如电火瞬间而灭所以才有众生平等,易经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而九五飞龙在天已经世间最高,可再往上就是亢龙有悔,乾卦告诉我们盛极必衰天之道所谓无常也可也正是乾卦里告诉我们用九那有逍遥天地之间的巨龙这又是永久的吉祥一个视一切生命与我无二的圣者和一个视一切生命皆为我有的神灵没有区别吗??佛是用九超越六爻之外,而上帝是乾卦中的九五而已!
紫月你好. 虽然今天的事感到好意外,但我相信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我不去多加揣测,这么多天来,你对风云吧的贡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功劳已经盖过了以往任何一位风云吧的吧主!我也相信,你肯定喜欢风云吧,更舍不得这里的朋友.辞职了我不反对,尽管我希望你能留下(其实我好希望能和你并肩奋斗,和你共同管理风云吧,可惜不能实现了).但是,你(但愿生气时说的话)说再也不来风云吧了,我却深感意外与痛心.说句实话,紫月的心理的确很让人摸不透,是个性格特别但似很鲜明的人.以前就我说你对人外冷内热,往往又默默的帮助别人.真的,我很钦佩你.虽然我在百度中认识了很多的朋友(尤其是常驻赤壁风云里的朋友),但我和任何人一样在心里会有若干位更重要的朋友,交心而论,紫月便是其中之一.现在小本离开了(不知什么时候能再来),而你不再来足以让你骄傲的风云吧,这我的确不知如何才好,这一切来的太快了太突然了,从来都没见过生气爱开玩笑的你似乎变得脆弱与冲动起来,为什么呢?我不知道.记得你曾经多次劝我回赤壁风云吧,虽然很平淡甚至有命令的味道,但是我知道你是在热忱的挽留朋友,我由是感激.不说这么多了,总而言之,衷心希望你那是对吧友开的玩笑,并以后还是能常来风云吧.答应我,好吗?紫月.哦,对了,最近有部韩国的宫廷大戏《大长今》紫月听说过吧?虽然我看过几集,很长的.不过主题曲《希望》很好听,我现在就送给你,贴上来听听,如何?          歌曲:希望 歌手:陈慧琳 看风筝飞多远未断线看一生万里路路遥漫漫看牺牲的脚步尽化温暖暖的心爱追忆你的微笑滔滔风雨浪 心声相踫撞 信将爱能力创心中的冀望 终于都靠岸 未曾绝望看风筝飞高了未断线看天空雾散聚是谁定下看艰辛不却步步向温暖暖的心爱珍惜我的微笑滔滔风雨浪心声相踫撞信将爱能力创心中的冀望终于都靠岸未曾绝望分开的眼泪伤心相挂累盼将重逢遇上心中只有梦一天终再聚未来在望 
三国资料 三国军队单位介绍 2 关于医护营杜佑《通典》说明了古代军事医疗的制度。「军人被疮,即给医药,使谨视之。医不即治视,鞭之。」以应有的惩处,惕励军医都注重士兵的健康状况。「诸每营病儿,各定一官人,令检校煮羹粥养饲及领将行。其初得病及病损人,每朝通状,报总管,令医人巡营,将药救疗。」可说是病人专用的公差。「诸将三日一巡本部吏士营幕,阅其食饮粗精,均劳逸,恤疾苦,视医药。」这更是对基层将校的要求,因为官、兵关系良好,才有愿意效死的士兵。《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疗毒。他不仅长于内科诊断,更是中国外科手术的先驱;只可惜古代「唯有读书高」。从《三国志?华佗传》也可看出一项信息,就是华佗之死最晚不会超过公元208年,因为曹操后悔杀害华佗,使得爱子曹冲无救。而曹冲逝世就是在208年五月甲戍日,曹操在年底发动赤壁之战;所以该年也是关羽可能由华佗来疗毒的最晚时限。《三国演义》细心地将为华佗请命的荀彧改成贾诩,从荀彧请命也可确定华佗绝无可能是在219年才被杀。关于工匠房《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注疏》提到,土工的范畴是陶、瓬;金工是筑、冶、凫、栗、锻、桃;石工是玉人、磬人;木工是轮、舆、弓、庐、匠、车、梓;兽工是函、鲍、韗、韦、裘;草工「职亡,盖谓作萑苇之器」。《后汉书?百官志》:「将作大匠一人,二千石。本注曰:承秦,曰将作少府,景帝改为将作大匠。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木土之功。」这分别是关于工、匠官员的记载。公输般、墨子、王尔、张衡等人都是制作器械的名人,三国时的代表人物则是曹魏的给事中马钧。《三国志》注引傅玄的话提到,博士马钧与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指南车是否真有其物,两人告诉曹睿,降诏马钧作指南车,马钧制成,天下心服。又打算改善投石车,以及诸葛亮的连弩,中领军曹羲向他的兄长,大将军曹爽推荐,曹爽置之不理。傅玄在魏时担任弘农太守,他的父亲就是《三国演义》第66回劝谏曹操南征的,参军傅干。关于军师营谈起军师,总是给人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印象。最容易令人联想到军师形象的,就是诸葛孔明。实际上在《三国演义》中,军师这个词有七成五左右是用在诸葛亮身上;更有趣的是如果再加上用在庞统与徐庶的部份,就有超过九成的「军师」这词是用在刘备军的谋士身上。史实中的智囊,则并不仅限于「军师」之名,将帅身旁的参军、司马、长史、主簿等属官,只要是提供上司意见的主要人物,都有军师之实,比如说曹操的司马荀彧、行军长史刘晔、主簿杨修,曹丕的参军程昱等等。古代士兵十人一个营帐,长史、司马以上的军官每人一个营帐。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以征西大将军身份,兼任丞相的前军师时,由于身为前锋,营区离诸葛亮大本营十里。主上替将军分配军师时,则也带有监军的作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将军司马懿的大将军军师辛毗,「毗杖节立军门」,阻止各将出战,「节」就是天子的符节。其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天子派辛毗作黑脸,这只是场与司马懿联手的戏罢了。
三国资料 三国军队单位介绍 关于工兵古代战争中,为了构筑营地,筑城,甚而破坏敌方营地、挖掘坑洞,军队中都配置有许多斧头,这种基本的生产工具。斧头并非实战中常用的兵器,不过遇到有需要的时候,自然也可以临时地当作兵器来使用。『三国风云II』的工兵就是用斧头这种工具,也由于在战场中并不主动,通常顶多是防御己方的建物,不适合作为战场中的主力。还有一段关于斧头的轶事,是在《三国志?典韦传》的记载,曹操接受张绣的投降,宴请张绣及他的部将,典韦拿着斧刃有一尺长的大斧站在曹操身后,曹操一一行酒,典韦就盯着被行酒的张绣军将领;直到行酒完毕,张绣与部将们没有人敢抬头望一眼。长久以来斧头的功用除了用在工作与行刑方面,其实主要是作为仪仗所用的兵器。尤其是「黄钺」,这种黄铜所制,斧刃镀金的大斧,是天子所用的仪仗,被赐有黄钺的将领,则连对于授有天子符节,代表天子出征的「节将」,都拥有可以斩杀的无上权力;三国时代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东吴大都督陆逊,曹魏的征东大将军曹休,以及权倾一时的司马氏兄弟,就授有黄钺,位极人臣。关于粮草车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补给品绝大部份都是士卒、战马的粮食。尤其在没有汽车、铁路的时代,难以取得干草、豆类等作为马匹食粮的地带,就增加了投入更多骑兵部队的困难。粮食输送,通常是以力气较大,能够耐久,同时能接受的粮食比马要粗糙的牛来拉车。《汉书?匈奴传》记载,王莽刚篡位,希望树立权威,打算以三十万人,三百天份的粮食,发动对匈奴作战。将军严尤劝谏说:「计一人三百日食,用糒十八斛,非牛力不能胜;牛又当自赍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卤,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余粮尚多,人不能负,是故前世伐胡,不过百日,非不欲久,势力不能。」完整说明了古代运补的限制。在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里,粮尽的两次,一次只有二十多天,一次大约也只有百日左右;最后使用流马的五丈原之战,诸葛亮却在对峙半年之后,才因溘然长逝而结束了这次的北伐,因此有说法认为,诸葛亮这次必在粮食方面有所突破,并有可能支持更长期的作战。关于步兵从汉朝以后,刀取代了剑而成为兵器的主流,由于剑是以刺为主的兵器,刺入敌人身体再拔出,这在纷乱的战争中比不上劈砍的杀伤效率,而由于剑刃的厚度薄,在劈砍后容易折断损坏;而刀只有一侧有刀刃,可以有较厚的刀背,劈砍也不容易折损,加上制造时间短,成本低,适合大量生产,因此取代了双刃的剑。『三国风云II』的步兵就是使用刀的汉魏士兵。觐见时佩刀也与佩剑一样成为同等的礼节,例如在司空董卓欲行废立,与司隶校尉袁绍发生激烈口角的时候,袁绍就拔出佩刀,「横刀长揖而去」。《诸葛亮别传》提到「亮欲铸刀而未得」,当时属官蒲元「性多巧思」,因而托付他在斜谷口,「镕金铸刀,特异常法」,替诸葛亮铸造了三千口钢刀。蒲元考虑到「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地江水纯烈,这道理是「火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于是「乃命人入取涪水至」,在淬火工艺下了功夫,制成的宝刀,「以竹筒密储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剃水刍」,锋利程度远胜于同时代的钢刀,所以得名为「神刀」。关于戟兵刀是三国时代主要的短兵器,戟则是当时长兵器的主流。公元195年,献帝出长安,准备回洛阳,郭汜军拦路,「傕兵数百人皆持大戟在乘舆车左右」。戟可说是融合了矛与戈的特点而成的兵器,可作直刺的攻击,也可作钩拉式的攻击。三国人物用戟最闻名的,莫过于吕布,他还留下了辕门射戟的故事。除了长戟,短柄的手戟也相当有名,典韦喜欢使用的大双戟就是手戟,孙策从太史慈背后抢到的也是手戟;董卓曾用手戟投掷过吕布,孙策更以手戟刺死严白虎的弟弟严舆。《三国志?张辽传》有这样的一段记载:「破晓,张辽披着铠甲,手持铁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杀数十人,斩两名敌将,大呼自己的姓名,冲入敌军营寨,直至孙权帅旗下。孙权大为惊吓,众人不知所措,逃上一座山丘,持长戟围成人墙保护。」恰好反映出当时步骑作战人员使用长戟的情形。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