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西风
长河西风
关注数: 192
粉丝数: 309
发帖数: 18,638
关注贴吧数: 84
太极拳功夫进阶次序 1. 站桩; 2. 拳架; 3. 单招; 4. 推手; 5. 散手; 6. 点穴。 站桩、拳架是基础,贯穿始终。
《你们毁了我的太极拳》续 我于2003年写的《你们毁了我的太极拳》在博武网发表后,得到了许多朋友的支持和喜爱。不少人来信来电,希望我继续写太极拳方面的文章。但由于我后来较忙,一直抽不出时间坐下来写作。最近才总算稍有了些闲暇,于是抓紧时间写了此文,作为《你们毁了我的太极拳》一文的补充,不当之处肯定不少,请行家里手指正。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明我们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有严格的规矩。不按着本行本业的规矩,肯定办不好本行本业的事。比如四川成都陈麻婆的豆腐,那么简单的一道菜,各家有各家的做法,但都做不出陈麻婆的豆腐本味来,就是因为没有陈麻婆的方法和规矩。更何况太极拳是一个泱泱大拳,是三大内家拳之一的上乘功夫、上乘拳术,没有规矩能学得好吗?没有继承能发展得了吗?真正的太极拳功夫是“阳春白雪”, 不下些决断的大功夫是根本得不到它的真谛的,不出些血本也休想进入它的殿堂。太极拳是道家养生文化和道家武术文化的产物。 从历史溯源来看,太极拳经老子、尹喜、麻衣道人李和、陈搏、火龙真人郑思远、张三丰等历代祖师逐渐发展而成。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虚其心,实其腹”,而太极拳从始至终都要求虚心、实腹;老子讲“至虚极,守静笃”,而练太极拳也讲求动中求静。由此可见,太极拳处处合于道,属于道家养生文化和道家武术文化。但现在绝大多数太极拳练习者,包括很多专家教授、七八九段,都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根本做不到太极拳的规矩。或是一知半解,嘴上说说而已,实际做起来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将在以下问题上一个一个地说明“你们如何毁了我的太极拳”。
视频: 古泰拳实战格斗
中国第一飞人坠湖身亡 古稀之年令人唏嘘 来源:深圳广电集团【中国第一飞人坠湖身亡 古稀之年挑战自我令人唏嘘】2013年2月24日18时许,有“中国第一飞人”之称的极限运动人士 衣瑞龙从汉源县富泉镇香树村三组太皇山(小地名)驾驶三角翼滑翔伞进行飞行时,出现意外,随后掉入汉源湖。 2013年2月26日,衣瑞龙的遗体和三角翼被一起打捞上来。当日,来自西昌、乐山等地的三支搜救队在汉源当地海事、**等部门配合下,打捞了一整天,于当晚8时40分许,找到衣瑞龙遗体和三角翼滑翔伞。 24日下午6点,因为飞行时发生意外,“中国第一飞人”衣瑞龙坠入了汉源湖。两天的搜救打捞后,依然没有找到这位70岁极限运动员的身影。记者26日从四川汉源县有关部门获悉,潜水人员已在汉源湖展开搜寻坠湖的“飞人”衣瑞龙以及滑翔机,暂无任何进展。 有着“中国第一飞人”之称的衣瑞龙,24日在四川汉源县富泉镇香树村三组太皇山驾驶三角翼滑翔机进行空中360度后空翻飞行时,出现意外,坠入汉源湖后失踪。 据其好友凌锡栋介绍,2013年1月29日,衣瑞龙已完成了飞行,由于当天天气不好,拍摄的视频不够清晰,衣瑞龙决定重新再飞一次。“2月24日下午17时左右,汉源天气晴朗无风,我们一行4人找车将三角翼滑翔机拉上了太皇山。”凌锡栋说,此次飞行距离起飞点有约600米的高度落差,这个高度下滑翔机最远可以飞行6公里。 记者从现场的视频画面中看到,17时31分24秒,衣瑞龙冲出起飞点,飞出后滑翔机很平稳,随着滑翔机重心前压,衣瑞龙开始俯冲飞行、速度加快。约2分40多秒,滑翔机抬头,衣瑞龙开始空中翻滚。在翻过了180度后,衣瑞龙没有按计划继续翻转,而是旋转着往下直线坠落。3分33秒,衣瑞龙在空中旋转了约20多圈后坠入汉源湖。 视频显示衣瑞龙在接近湖面时,有一白色物体飘出。“那是副伞,没有完全打开。此伞必须要在100米以上的高度打开才有用。”凌锡栋说,在空中翻过180度后,滑翔机不知为什么突然失速,导致滑翔机失控。他们分析认为,失控之初,衣瑞龙曾经试图重新控制滑翔机,没有及时采取自救措施。 凌锡栋介绍,衣瑞龙飞行所用的三角翼滑翔机负重上限为80公斤,为了加重、增加冲力,体重60多公斤的衣瑞龙在其身上还绑了约10公斤的沙袋。他们分析,正是这10公斤的沙袋,连着30公斤重的滑翔机,带着衣瑞龙沉入了水中。 截至记者发稿时,现场搜寻没有任何进展。“汉源湖水太深,何况衣瑞龙身上还有负重物沙袋等,生还希望渺茫。”现场一位围观者叹息说。 新闻人物“中国第一飞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内对悬挂滑翔机还十分陌生时,衣瑞龙便自费制作三角翼滑翔机,并经过数年摸索苦练,终于在1990年9月从峨眉山金顶成功飞下。其后的22年里,他先后在泰山、华山等数十座高山上成功飞翔上百次,创下了若干个第一,被誉为“中国第一飞人”。
谈谈推手原理 作者:长河西风 转自:http://tieba.baidu.com/p/1783465897 最近看到很多网友对大师推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效果表示怀疑,认为有悖常理。这几天我从网上搜集并学习了一点资料,希望能消除一些人的疑问。 首先,请先记住下面两句话,这两句话对认识我们的问题很有帮助。 第一,太极大师可以把100多斤的人“打”出丈远,但是不见得能拎起50公斤的麻袋; 第二,科学家认为,只能用两只脚保持平衡的人类,是世上最容易东倒西歪的生物之一。 而人类之所以没有东倒西歪,得力于人的平衡能力。人的平衡能力是人体重要的生理机能,是维持人体姿势的能力。特别是在较小的支撑面上,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比如平衡木,走钢丝。人体保持平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平衡时自动维持平衡不被破坏,二是在失去平衡时借助“补偿运动”来恢复平衡。 人怎样通过补偿运动恢复平衡呢?首先通过视觉、位觉、触觉以及内感受器相互作用,实现空间方位感觉;然后在肌肉感觉及空间方位感觉的基础上,大脑皮层判断是否失衡,并适当调节肌肉的紧张度,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而恢复平衡。 这个过程中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正确感觉到失衡变化;二、大脑及时做出反应。如果感觉器官传递了错误信号,自然大脑会做出错误判断;如果大脑没有及时反应,身体也同样会失去调整平衡状态的时机。推手过程中,太极高手正是利用了这两点击败对手。 先看第二点,我们可以想象到会有三种情况。一,在突然失衡的情况下,大脑不及反应,身体已跌倒;二是反应速度够快,在身体跌倒之前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调节动作,但是,当外力又突然向相反方向变化时,因为自身调节的力量反而使自己跌得更惨;三,不管外界怎么变化,总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维持平衡。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种情况属未受任何训练者,第二种情况是一般太极拳锻炼者,第三种则是太极高手。 在推手过程中,太极高手通过粘、贴、黏、随等手段掌握对手用力特点,发现对手调整平衡过程中的破绽,在对手处于失衡尚未恢复的状态时,突然发力,将对手击败。高明的太极拳练习者,在使自己失衡最小化的同时,制造对手失衡的条件,并不断利用对手在恢复平衡时的反作用力,把对手发出。 眼睛是维持平衡过程中很重要的器官,比如睁着眼睛时练金鸡独立要比闭着眼睛的时间长。在掌握了对手的特性之后,即便不接手,高明的一方也能根据对方的外形判断出对方的用力方向及大小,并轻松应对;而失败的一方往往不知对手力从何来、力将何往,疲于应对,在多次受挫之后,心理也同时受到打击,眼见对手出招,会不自觉做出应急反应,反而更进一步中招。在旁观者看来,就以为是的凌空劲。其实只是胜利者暂时扰乱了对手的调节平衡的能力,使对手自己用力摔倒自己而已。 除了有意识的调节平衡之外,人在静止站立时身体重心始终绕自己的平衡点不停地晃动,它是自我意识无法控制的,这叫做生理性姿势动摇。人以这种不自觉的生理性姿势动摇的方式来维持站立时的平衡。太极高手会感知到这种动摇,并在适当的时机发力把对手打倒。 太极拳平常的锻炼中,通过放松、用意不用力等手段可以提高人的失衡调节能力,提高失衡感知能力,提高神经、肌肉组织的反应速度,降低生理姿势摇摆的幅度等。 总之,对事物抱怀疑态度,利用现有知识对事物做出适当判断是对的,但同时也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参考: 美国科学家比较各国武术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palmthunder%2Fblog%2Fitem%2F5196393e40856be255e72356.html&urlrefer=9d253bad3db8fde7412e3fd37ce3e281 简析普通大学生篮球运动平衡能力的训练方法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hndxm%2Fblog%2Fitem%2F3d784b08945b673be92488a3.html&urlrefer=426c23808376253b5c81e9621463e448 影响灵敏素质的因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juren.com%2F200802%2F57798.html&urlrefer=44bcbd044b262db718f2aa11bb058626
唉,功亏一篑! 昨天有事忘签了,眼看就要一举成名了。
一击致命
谁建的吧? 俺可不是什么英雄,但是俺是山东滴,错不了!
真有通玉枕一说吗? 不可思议。
祝大家蛇年大吉!
最致命的不是技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英国骑兵军官萨摩福特少校在佛兰德斯的战场上作战,一个闪电把他劈落马下,致使其腰部以下瘫痪。 六年后他移居加拿大的温哥华,一次外出钓鱼,萨摩福特少校再次被闪电击中,其右侧身体瘫痪。 在康复两年后的一个夏日,他来到当地的一个公园,突然天降暴雨,闪电又一次击中他,致使其终身瘫痪。 两年以后,他去世了。 可是,在死后第四年,他的石墓被毁——是被闪电击中的! 这是多大的仇啊!
冰上行走 今天又下一场大雪,晚上出门路面已经成冰。我倒是喜欢在冰上走走,很锻炼人。 以前看过鹰手拳法大师郭成尧的故事。郭自幼右腿微跛,师从陈子正时,每与师父对练,总因右腿不便而被制。为克服这一弱点,他坚持在冰上练拳,对残腿苦下功夫。吃了不少苦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残腿不再是弱点,反被誉为“神瘸子”。 建议大家在冰上考验一下太极功夫。我觉得掌握三点即可: 1. 重心要放下,所谓的气沉丹田; 2. 腰、胯、膝、踝要松活; 3. 既要小心,又要宽心。 今年第一场雪路面也结过冰,第一次出门时腿还真有点发颤,不过很快就适应了,而这次更是轻松多了。
同天贯日,气甲由申 跤行招徒弟很重视体型,有的体型适合摔跤,有的没前途。好的体型分四类——同天贯日,不好的也是四类——气甲由申。 同:高大方正,根基稳; 天:身高臂长,四肢匀称; 贯:上下一般粗; 日:个子矮,但短小精悍、敦实。 气:体型不正,左右不均; 甲:身长腿短,根基不稳; 由:腿长臂短; 申:肚大腰圆,四肢短小。
同天贯日,气甲由申 同:高大方正,根基稳; 天:身高臂长,四肢匀称; 贯:上下一般粗; 日:个子矮,但短小精悍、敦实。 气:体型不正,左右不均; 甲:身长腿短,根基不稳; 由:腿长臂短; 申:肚大腰圆,四肢短小。
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其就能出此以外哉!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罢不能。
少林寺绝技 1.铁臂功 2.排打功 3.铁扫帚功 4.足射功 5.腿踢功 6.铜砂掌 7.蛇行术(蜈蚣跳) 8.提千斤 9.罗汉功 10.铁头功 11.四段功 12.铁布衫功 13.双锁功 14.上罐功 15.石锁功 16.铁珠袋 17.千斤闸 18.鞭劲法 19.分水功 20.玉带功 21.鹰翼功 22.跳跃法 23.霸王肘 24.一指金刚法 25.拔钉功 26.一指禅功 27.石桩功 28.金钟罩 29.铁牛功 30.旋风掌 31.卧虎功 32.拔山功 33.合盘掌 34.推山掌 35.踢桩功 36.鹰爪功 37.斩魔剑 38.玄空拳 39.金砂掌 40.铁砂掌 41.飞行功 42.枪刀不入法 43.五毒追砂掌 44.飞檐走壁法 45.一线穿 46.穿纵术 47.金铲指 48.揭谛功 49.梅花桩 50.捻花功 51.螳螂爪 52.跑板功 53.闪战法 54.金刀换掌功 55.轻身术 56.铁膝功 57.陆地飞行术 58.穿窗功 59.泅水术 60.点石功 61.琵琶功 62.柔骨功 63.壁虎游墙术 64.门裆功 65.翻腾术 66.布袋功 67.蛤蟆功 68.千层纸功 69.弹子拳 70.锁指功 71.追风掌功 72.软玄功
说说经筋 以前和尚热衷过一段时间,在普遍引起大家嘲笑后就随之销声匿迹了。 我记得当时和尚和居士有几句争论,和尚认为一般人经筋是不通的,练了才通。居士则认为都是通的,不通人不会活。当时我是赞成居士的。但是以我最近的一点体会,觉得并非如此。 我之前的帖子里提过,我右侧的腰小时候受过伤,导致整个身体右侧不如左侧得劲儿。右侧的背阔肌比左侧小很多,右胯无力,右腿、右脚总感觉使不上劲。以前长跑的时候有意锻炼右腰、右腿,也不行。不过最近通过太极拳的锻炼,开始恢复很多了。 象我之前这种状况,身体右侧从上到下的经筋算不算通呢?如果一个半身瘫痪的病人,身体一侧的经筋算不算通呢?就算是通,也肯定不是常态,而是在病态中。而对于在武术方面有成的人来讲,身体较一般人敏捷,比一般人健康,是不是经筋的运行也强于一般人呢? 不过,即便如此,我并不认同经筋之类的锻炼方式。说到底,经筋理论并不科学,中医和气功有关经筋的观点也各有不同。经筋是什么都说不清,人体解剖也找不到这东西,似乎是神经系统、血液流动系统的综合物。偶尔以经筋作为参考或许行,而如果作为主要的练功理论,就恐怕是走人旁门左道了。 比如我平时的太极拳锻炼中,只是注意肢体的运作,注意动作中身体相应部位的感觉。一个动作可以随意重复多次,也不考虑呼吸问题。而如果换成一些经脉类的气功,就要考虑呼吸,要考虑动作的顺序,甚至动作的次数也很有讲究。动辄有奇异的感觉,不是这里麻就是那里酸,岔气走偏等等。功夫能不能练出来咱不知道,给人感觉就是神经过敏,实在不值效仿。 请@找不到庙的和尚 @逸湘居士 留意此贴。
太极寻真前来拜吧 祝各位精神饱满,身体健康,每天开开心心!
聊一聊练太极拳的不同阶段的感觉 回顾一下我自己的习拳经历,也就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大约2年多的时间。 收获: 1. 初步知道了一点太极拳的原理。 http://tieba.baidu.com/p/1783465897 2. 明确了练拳的原则——用意不用力。 相关帖子很多,找不着了。 3. 初步学习体验了推手 学习方式: 老师传授、辅导。 拳架: 24式。 时间: 每天自己练,每周老师指导。 现在算第二阶段,刚开始不到1年。 1. 找到腰胯了,并且开始松了; 2. 知道中正是怎么回事了; 3. 知道“节节贯穿、连绵不绝,无缺陷处、无凹凸处、无断续处,亦无僵硬外”之不易了; 4. 还找出一身毛病来; http://tieba.baidu.com/p/2071864366 http://tieba.baidu.com/p/2101081752 学习方式: 自学 拳架: 老六路边练边学 时间: 每天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希望在第二阶段完成以下目标: 1. 松指、腕、肘、肩; 2. 松胯、松腰; 3. 解决当前发现的毛病; 4. 完整的学完并打完老六路。 各位有兴趣请谈谈看法,予以指导、指正,同时能说点自己的经验更好。有请了。
怎么搞的,不能发帖? rt
推荐一个五线谱播放软件 MesuScore
推荐一个五线谱播放软件 MuseScore 1.2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hare%2Flink%3Fshareid%3D184084%26uk%3D2886433220&urlrefer=a58715ac5025e281131c8af1079b41f9 哈利路亚【四重唱】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hare%2Flink%3Fshareid%3D184085%26uk%3D2886433220&urlrefer=d390624bc6decea32a03f36f8c379317
呵呵,拜吧拜吧 http://tieba.baidu.com/f/i/step1?u=37acb3a4bad3cef7b7e71b0f&f=f88bc3bbd5d2b5bdc3edb5c4bacdc9d00200
申请吧主感言 和尚是个不错的聊友,对太极拳有一定的认识,可惜最近沦落了。作为朋友,我认为我有责任帮他照看一下这些没人理睬的废贴。
腰杆子硬的象柴火棍 以前听师父说过,但是不理解什么意思,也并不以为然,最近真的觉察到了。太极拳真是难练啊。
祝大家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拳艺精进,生意发财,事业成功!
【转帖】膝盖和脚踝的锻炼和恢复脚踝, 膝盖, 锻炼 如何加强 膝盖和脚踝的力量: 膝盖受伤后,行走时,屁股虚坐在大腿上,膝盖弯曲着,而后大腿自然而然地带着膝盖走,而不是压着膝盖走( 就是类似于武术中的马步走或者鸡部走,要点就是膝盖尽可能保持135度角,不要给膝盖骨骼以压力,尽可能使用韧带和肌肉的力量),现在已经基本恢复差不多了,股四头肌和韧带都鼓出来了。如果觉得比较复杂,下面的锻炼方法也很有效: 膝 关 节 整 体 功 能 保 健 操 1、 静力平衡半蹲: 身体站直,挺胸抬头,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慢慢下蹲,直到 膝关节有酸胀感时停住不动(标准角度是腿后 夹角135度,具体角度要根据自己情况来调节),直到双腿酸胀明显颤抖为止,起身后慢走放松。3次为一组,每次间隔1分钟; 2、 静力后靠半蹲:身体站直,背部贴近墙面(任何固顶物体都可以),挺胸抬头,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慢慢下蹲,背部不可离开墙面,直到膝关节有酸胀感时停住不动(腿后夹角不可低于90度,具体角度要根据自己情况来调节),直到双腿酸胀明显颤抖为止,起身后慢走放松。3次为一组,每次间隔1分钟。 重要提示 : 本操起到疏通调节整个膝关节的功能,并针对膝关节股四头肌锻炼,对于膝关节及周边肌肉韧带的损伤有很好的康复作用。操作时精神集中,动作自然放松,准确到位。每天早、中、晚坚持各1组,日久自会看到它的益处。 陈正韶教授编著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henZhengShao.com&urlrefer=5c9bfffe963a9beb6c6070e22d03bcb2 版权所有 膝 关 节 侧 副 韧 带 功 能 保 健 操 1、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锻炼: a、 身体站位,单侧腿部伸直,抬离地面5-10厘米,小腿内侧紧贴于固定物,整条腿缓慢向内侧用力,到尽头停住不动,直到大腿内侧有酸累感,然后再替换另一条腿; b、 坐在凳子上,双侧腿部伸直,抬离地面5-10厘米,双侧小腿之间夹一球体,然后双腿同时缓慢相向用力,到尽头停住不动,直到双腿内侧有酸累感。 2、 膝关节外侧副韧带锻炼: a、 身体站位,单侧腿部伸直,抬离地面5-10厘米,小腿外侧紧贴于固定物,整条腿缓慢向外侧用力,到尽头停住不动,直到大腿外侧有酸累感,然后再替换另一条腿; b、 坐在凳子上,双侧腿部伸直,抬离地面5-10厘米,双侧小腿外侧套上粗条皮筋,然后双腿同时缓慢反向用力,到尽头停住不动,直到双腿外侧有酸累感。 重要提示 :本操针对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锻炼,可增强肌体强度,有效加强膝关节的保护。操作时精神集中,动作准确到位。每天早、中、晚坚持各1组,日久自会看到它的益处。 陈正韶教授编著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henZhengShao.com&urlrefer=5c9bfffe963a9beb6c6070e22d03bcb2 版权所有 踝 关 节 整 体 功 能 保 健 操 1、 身体站位,用重物轻压于足背部,或者找一个可以把脚面刚好放到下面的固定物体,然后脚趾慢慢向上勾,尤其是足小趾侧慢慢向上抬起,与重物或固定物体对抗用力,抬到尽头后停住不动,直到足踝外侧有酸胀的感觉; 2、 身体站直,双脚可稍微分开,面向墙壁,双手轻扶墙壁,双 脚后跟抬起,到尽头后停顿2秒,然后缓慢落下,待足跟部刚接触地面后,马上又抬起,反复20次为即可; 3、 身体站直,保持平衡,双足后跟抬起,尽量在平整的地面上进行,用足前掌站地走路,直到足踝关节部位及小腿部位有酸胀的感觉。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重要提示 : 本操可增强小腿及踝关节周边韧带强度,有效加强踝关节的保护。操作时精神集中,动作准确到位。每天早、中、晚坚持各1组,日久自会看到它的益处。 陈正韶教授编著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henZhengShao.com&urlrefer=5c9bfffe963a9beb6c6070e22d03bcb2 版权所有
练出一堆毛病来 一开始,练拳时肩、肘、腕咔咔地响,右侧尤其明显。几个月前,右肩出问题了,疼。别说俯卧撑不能做,右臂直抬都不能平肩,走路摆动都觉得不舒服。好在我一直坚持练,没停,现在好了。 而这几天,又感觉右腿、右膝不得劲。右腰处感觉有个点发木,右胯僵硬,右腿酸,同时感觉比较细,右膝也觉酸软。 以前右腰受过伤,可能因此导致右侧活动少,留下一些隐患,通过太极拳的锻炼,这些部位活动开了,一些毛病也显露出来了。很麻烦,短则数月,长的话恐怕要几年了。
还是要有点狠劲 逆来顺受、安逸淡泊,是养生心态,日常多活动活动胳膊腿儿,能做到安享天年就很不错了。 真想练出点功夫,没有点狠劲、韧劲万万不行。功夫要与人比试才知高低,没有点心性坚忍的人成不了大气候。 功夫到了,名声有了,再复归平和,也就是大师的水准了。
在公交车上站桩 前几天我在“一点站桩脚型的体会”(http://tieba.baidu.com/p/2061891335)一贴里简单提到一点车上站桩的心得,今天发现@仍然_自由自我 小友在太极拳吧发的帖子,“【建议必进】乘公交车时候练拳推手以及文化,才实践完。”(http://tieba.baidu.com/p/2062061445)。写得很好,很有趣,让我觉着有必要多写一点东西出来。 首先一定要注意安全。要循序渐进,刚开始一定不能脱离手扶。慢慢的有功夫了,也不要完全脱离手扶。因为碰到急刹车、急转弯的情况,自己难堪事小,碰伤了周围的人就比较麻烦。 其次还是要注意一点形象。公交车上是公共场合,我们练太极拳要以平和心态待人待几,不要让人觉得怪异。动作要隐蔽,别太显眼, 更不要夸张。所以适合在公交车上练也就是高位的无极桩。 因为要站桩,我在公交车上会尽量不坐座位。一般我喜欢站在座椅旁边,双膝微曲,松腰落胯,沉肩坠肘,而肘部则刚好略高于椅背,这样手抬起,以手背轻触椅背。因为手臂的高度合适,所以感觉舒服,可以长时间保持姿势。站在栏杆旁边也不错,因为有更大的选择范围可以把手放在一个舒适的高度。不过往往会有多人一起扶栏杆,合适位置并不好找。条件实在不好的时候就只好抓吊环,或者横杆,注意手不要太用力,轻触,也有锻炼效果,只是时间长了手臂会酸。 刚开始站的时候,建议用手轻轻抓住椅背或者栏杆,慢慢适应、掌握要领之后再用手背轻敷。在能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不用手扶,当然还是不要太引人注意。脱离手扶的时候一定注意要时时留意一个或多个可以手扶的地方。一般,我在上车后在公交行驶中,掏钱包,投币或刷卡时不用手扶,不过臀、背、胳膊会靠近栏杆。在车厢里走动的时候也不用手扶,但是手总是抓向吊环。周围人少的情况下,我会装模作样很投入地两手摆弄手机,当然心思还是用在身体平衡上。周围也会有人注意到,不过顶多认为我是个微博控而已。 长练不如惯打,指的就是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功夫。公交车就恰好提供了这么一个比较方便的实践场合。两腿左右分开,一般足以应付起动、刹车、加速减速时的惯性,而前后的晃动才是要花大部分精力应付的。两脚之间的距离要大于脚尖的脚跟的长度,所以虽然左右方向的惯性大,但是前后的摇晃更难克服。我一开始只会用脚掌、双膝、和双腿的力量,经常站到两脚生疼、小腿酸胀。慢慢的,开始领悟并学会使用腰胯,于是就变得轻松容易了。 以前也有网友提起过在公交车上站桩,好像有@flywangping ,@弱弱小猴子 (@【弱弱小猴子】 ,@不咯蝴蝶结 )。好像小猴子很厉害,自称可以一动不动。我达不到这种程度,我猜原因有三: 1. 其人个子不高; 2. 车速不快,路况好,行驶平稳; 3. 确实功夫高。 到底如何,可能需要其本人多做解释了。欢迎有亲身体验的朋友一起讨论。
很好的一本书 作者很有功力,也很用心,虽然现在人气还不够旺,相信会有转机。
一点站桩脚型的体会 站马步一般要求脚尖内扣,而内家拳站桩则大多要求双脚平行。也有脚尖外展的,比如四平大马。还有形意的三体式,太极的川字步,其实也是外展的变形。我经常在乘坐公交时偷偷站桩,逐渐对三者的区别稍有体会。 先说外展。我们平常人站立时都是这种姿势。我在公交车上,一般双脚分开差不度肩宽,双脚略外展。我发现这种姿势最大好处是灵活,一般状况下脚尖受力即可应付,较大的惯性力时,脚跟向外一碾,即可代替脚尖起到支撑作用。 但是在车速较高突然减速的情况下,脚尖的承受力不够,并且往往变换脚跟也来不及。我发现始终保持脚尖内收,脚跟直接受力,无需变化,站得更稳。咏春拳的二字钳羊马有三角支撑的说法,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平行步我想应该是介于外展和内扣之间,既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也有一定的稳定性。当然受环境所限,我不可能摆出三体式以及四平大马的样式,所以这些变化也就体会不到了。 我发现公交车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场所。不过,完全不用手扶太招人注意,所以一般我会站在座椅旁边,手背轻触椅背。这样很有隐蔽性,遇到突发状况时也很安全。
厉害厉害,美国之声真是高手如云 刚看完第三季,8强之后就感觉哪个都不错,哪个舍不得了。另外问一下,怎么网上只有30集,冠军什么时候出?个人非常喜欢Terry。N icholas也非常棒,他能进入3强说明美国人的欣赏口味确实不一般。
陈小旺是当代张三丰? 看过一个陈小旺与一个大力士角力的视频,称陈小旺为当代张三丰。其实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张三丰会太极拳,甚至没有证据证明张三丰有武功,以张三丰比拟陈小旺,个人感觉有点不着边际。 太极拳的源头到底是陈家沟还是武当山,一直是个纠结不清的问题,一直没有定论。我并不是否定太极拳传自张三丰所的这个说法,只是觉得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贸然用“当代张三丰”这个说法,一方面缺乏依据,另一方面也有暗度陈仓之嫌。 不过,也有可能节目编辑是金庸的粉丝,《倚天屠龙记》中的典故信手拈来以娱乐大众,倒也不必过于深究了。
很骂人的一句话 常听有些吧主说,“我只是打扫卫生的”。这句话一般也常在你或者其他人被删帖被封号的时候说。别以为这话是自谦,其潜台词不言而明。 小心,我也是打扫卫生的。
一代宗师纪录片:宗师之路
张震为拍《一代宗师》苦练八极拳,参加全国大赛拿第一 来源:网络整合 筹备经年全城期待,由王家卫执导的电影《一代宗师》将于明年初盛大上映。梁朝伟、章子怡、张震等均为电影苦练功夫。先有叶问最后一个入室弟子、李小龙师弟梁绍鸿亲自教授梁朝伟练咏春,后有张震花三年时间练八极拳,近日更参加了全国比赛并得到一等奖。张震为拍《一代宗师》苦练八极拳张震为拍《一代宗师》苦练八极拳 筹备经年全城期待,由王家卫执导的电影《一代宗师》将于明年初盛大上映。梁朝伟、章子怡、张震等均为电影苦练功夫。先有叶问最后一个入室弟子、李小龙师弟梁绍鸿亲自教授梁朝伟练咏春,后有张震花三年时间练八极拳,近日更参加了全国比赛并得到一等奖。由拍戏练功到踏上真正武台获奖,张震真材实料的功夫殊不简单。 因《一代宗师》认识八极拳 在梁朝伟面前留一手 2009年,在开拍《一代宗师》的半年前,张震首次见到王世泉老师,王世泉老师问张震:“你是想真练还是为应付电影练个架子?”张震没有犹豫,肯定地回答:“真练。”张震的“宗师之路”也由此开始。先是在北京,霄云路的小树林里,早上3个小时,晚上3个小时,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夏天五六点开始,冬天就七八点开始。在这片小树林里,有一棵专门属于张震的树,每天陪伴着张震练习压腿、压背。张震属于力量型,但因为已经过了三十岁,柔韧度相对更难练,为了练柔韧性,在压腿、压背的时候更是疼痛到哭。 梁朝伟练咏春的日子不比张震时间短,面对两人是否交流练功心得是否切磋的问题,张震自曝:“在梁朝伟面前会有所保留,不会把绝招练给他看,会留一手。” 参加全国比赛得一等奖 结识各路八极拳宗师 上周末,张震出现在长春,应师傅之命参加一场全国八极拳比赛,张震表示这次参加比赛,一来是没参加过这种比赛想来见识一下,二来也是想看看其他八极拳拳师都是什么水平,学习一下别人的优点。在师傅的引荐下,张震结识了其他流派的八极拳高手,并得到他们的指点。他的师傅王世泉老师对他的表现很满意:“他一点没紧张,表现很好。” 张震参加比赛打的这套八极拳,他用了半年时间学会,前后练习了近万次,所以才不紧张,张震表示:“功夫这种东西,临急抱佛脚没有用的,要平时累积的。”所以在比赛前他倒是没怎么准备,只是比赛前两天练习一下,反而是师傅新教了几招动作。 袁和平给了挫折 王家卫给了机会 张震坦言,之前拍《卧虎藏龙》的时候,袁和平对自己的“功夫”很是不屑,所以自己只能乖乖按照他的要求照做。这次拍《一代宗师》,王家卫希望张震去练八极拳,有了这个机会,张震很兴奋。虽然过程枯燥难耐,但他最终还是坚持。因为他了解八极拳,知道自己哪个动作打得最好,所以开始跟导演和袁和平(八爷)讨论,张震开心的说:“八爷也开始听我的意见。”
闫芳居然被逐出山门?! 闫芳的推手确实存在问题,不是太极正道,但不是弄虚作假,达到这种效果的也绝不是闫芳一人。针对这种现象,太极拳相关组织应该抱以观察、研究的态度,而不是简简单单定性为“妖术”。什么事妖术?这个世界上有妖术吗?显然相关组织的理由过于荒诞好笑。
呵呵,出拳时很用力,打出后手乱颤的不是太极拳
天上飞机飞得高 飞机飞得再高,总要落地。理论再好,不落实到功夫上,就是空谈。
说三节 就是一根棍子也分三节。
杨敞与太极拳 上个世纪20年代,陈发科应邀来北京传拳。当时因为杨拳的广泛传播,人们对太极拳的印象是迟缓柔和,而陈拳则风格完全不同,“不仅动作迅速,还不断震脚、跳跃、拳带风声的发劲”。然而很快,陈发科以其“挨着何处何处击”、“将人击出不见形”高超技艺,使对方折服,很快在北京站住了脚。陈氏拳的真正面貌逐渐为外界所认识、所称道。 其中有杨敞写诗赞曰: 都门太极旧尊杨, 迟缓柔和擅胜场。 不意陈君标异帜, 缠丝劲势特别强。 这首诗还有个注:“杨露禅在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即来京传习,清末已极流行,故习太极拳者盛尊杨家。迨民国十五年后,陈福生(发科)来京,人始知杨家之外尚有陈家。陈身法、手法均与杨迥异,讲缠丝劲甚精到,发劲脆快无比。惜此人木讷寡言,短于接待,故其名不彰。弟子沈家桢(维周)对于师说多所发明,将来或能发扬光大。” 杨敞提到沈家桢(一八九一~一九七二)也是幼年爱武,曾随杨健候学太极拳,杨健侯死后继续跟杨澄甫学拳多年,一九二八年开始跟陈发科学陈式太极拳,有十年之久。后曾被推举为北平国术馆名誉董事长,并于一九六三年与顾留馨合着有《陈式太极拳》一书,影响很大。 杨敞还做了另外一首诗: 当初谁知太极拳, 谭公疗疾始流传。 公令推行太极拳, 而今武术莫能先。 谁知豫北陈家技, 却赖冀南杨氏传。 现在能查到的关于杨敞资料仅有:杨敞,1886—1965,字季子,湖南湘潭人,精八卦掌、岳氏散手。杨敞可能在当时也是业内颇有影响的人物,从诗中可见其人热心太极拳的传扬。而在太极拳广为人知的今天,也因此留名。
低头哈腰,修为不高? 常听有人说“低头哈腰,修为不高”。暂且不论修为高低到底如何评判,单看字面意思,至少并不否认有“修为”,而大多数的很刻意“头正项直”的太极拳练家,基本上没有多少东西。
太极拳是杨露蝉所创,陈拳不是太极拳 据说,太极拳有两个特征: 1. 太极拳不能打,一打就不是太极拳了; 2. 太极拳实战威力强大,对手非死即伤。 从杨露蝉进京比武的传闻看,第一,杨露蝉跟人打了,这点应该是肯定的;第二,好像并没有出现非死即伤的情况,至少,不是每次都非死即伤。可见,当时杨露蝉的功夫并不是太极拳功夫。众所周知,杨露蝉的功夫得自陈家沟,由此说明,陈家沟教杨露蝉的功夫不是太极功夫。 到了杨班侯的时期,太极拳的特征初露端倪了。杨班侯20岁名满京城,据说与人比武一贯出手见红,所谓出手见红,就是非死即伤,这就是太极拳的特征了。杨班侯的功夫得自杨露蝉,这应该是杨露蝉改拳而创太极拳的一个间接证据了。 到了杨澄甫,从传闻可以看出,有几次杨澄甫与人比武是有受伤情况的,但有些挑战杨澄甫也拒不出战。由此可见,到了杨澄甫时期,太极拳的两个特征都具备了。 太极拳发展的巅峰时期还是现在,在当前传媒这么发达的今天,没有看到太极拳高手上擂台与人比武,说明非死即伤已经炼到很高的层次了。 再看陈拳,看陈发科进京后的一些传闻轶事,和杨露蝉进京比武的情况很相似,第一,跟人比了,第二,没有非死即伤的传闻。再看现在的陈家沟,也是第一上擂台跟人打了,第二并没有非死即伤的情况。由此可以充分证明,陈拳不是太极拳。 以上仅仅是个人看法,有不同意见,欢迎拍砖。
别一口一个师父叫着亲 你真的拜过师了吗?仅仅跟着学几招三脚猫把式的那不算师徒关系。 你师父练到什么水平了?你师父原意跟人提起你是他徒弟吗? 跑这里整天一口一个师父的叫,不好使。
你能练到什么程度? 刚看到有人问我,你看书看视频能练出什么?我暂不回答,先反问你一句,你自夸有师父教,有师父带,请扪心自问,你能练出什么?练到什么水平,要花多长时间,能不能在群体性的活动中露露脸。说实话,从一直以来聊天情况看,我真的很可怜你那点水平,你敢回答我这个问题吗?
咏春拳修炼秘笈口诀 咏春绝技 源自少林 招无虎鹤 法无五行 只谈线位 力与角度 同门技力 四位三度 以弱胜强 始是功夫 内外相消 并无绝招 蓄劲似蛇 发劲似猫 朝形似鸡 阴阳发力 不行心意 只用精神 来留去送 甩手直冲 梅花五点 手脚互通 门分内外 手有生死 劲发六合 力从地起 发劲在腰 出招在膊 力未还原 切忌出手 寸内发劲 力有对错 发尽散尽 散尽发尽 力有八种 当知分间 真假虚实 蓄谷松散 线有安危 主分内外 顶位定位 得不追手 拳入三关 任我行走 马有五败 十者九坏 演挟跪撑 摊身最惯 敌手行桥 必须落马 蹬腰作势 为抢内门 上不过膊 中不过争 下三路手 以脚消脚 摆放有威 打须有势 三角朝形 线守分明 桥行中线 指尾垂地 正身子午 侧身争底 两点之间 直线最短 转马朝形 以圆化直 敌压三关 以横打直 拳有三尖 掌有三角 有身打身 无身打颈 怕打终打 贪打防空 以攻为守 以守为攻 追形接打 变化无穷 三桩三拳 步手身全 地脚梅花 木人红船 念头主守 寻桥打手 追形之始 求诸标指 旁边辅助 箭槌八种 走马斜角 幡龙跳跃 固定标步 半全起脚 练力之法 阶段五重 松沉稳劲 清脆玲珑 先松后紧 再紧后松 松松紧紧 循环不穷 邪行仇念 正用精神 假想有敌 不可用心 意投于外 一点精神 反覆练习 配合由勤 手脚属我 控制随心 升肩耸膊 气提不利 意沉身稳 高低无忌 发力出招 必第一下 手脚发力 与身无关 力无定位 喉咙争膊 嘴不闭气 力发无形 动静无碍 语出如宁 拳争掌膊 也可伤人 中路边栏 抛桥窒手 咏春八手 皆可攻守 标圈伏绑 捆刮耕摊 可从中破 捆手横拦 绑有正错 错非真错 按头屹尾 按尾屹头 中间绑起 有影无形 武欲精通 唯从苦练 先成后化 先化后成 刀切虽齐 墨守成规 艺能巧变 将形补位 因缘各就 殊途同归
咏春拳修炼秘笈口诀 咏春绝技 源自少林 招无虎鹤 法无五行 只谈线位 力与角度 同门技力 四位三度 以弱胜强 始是功夫 内外相消 并无绝招 蓄劲似蛇 发劲似猫 朝形似鸡 阴阳发力 不行心意 只用精神 来留去送 甩手直冲 梅花五点 手脚互通 门分内外 手有生死 劲发六合 力从地起 发劲在腰 出招在膊 力未还原 切忌出手 寸内发劲 力有对错 发尽散尽 散尽发尽 力有八种 当知分间 真假虚实 蓄谷松散 线有安危 主分内外 顶位定位 得不追手 拳入三关 任我行走 马有五败 十者九坏 演挟跪撑 摊身最惯 敌手行桥 必须落马 蹬腰作势 为抢内门 上不过膊 中不过争 下三路手 以脚消脚 摆放有威 打须有势 三角朝形 线守分明 桥行中线 指尾垂地 正身子午 侧身争底 两点之间 直线最短 转马朝形 以圆化直 敌压三关 以横打直 拳有三尖 掌有三角 有身打身 无身打颈 怕打终打 贪打防空 以攻为守 以守为攻 追形接打 变化无穷 三桩三拳 步手身全 地脚梅花 木人红船 念头主守 寻桥打手 追形之始 求诸标指 旁边辅助 箭槌八种 走马斜角 幡龙跳跃 固定标步 半全起脚 练力之法 阶段五重 松沉稳劲 清脆玲珑 先松后紧 再紧后松 松松紧紧 循环不穷 邪行仇念 正用精神 假想有敌 不可用心 意投于外 一点精神 反覆练习 配合由勤 手脚属我 控制随心 升肩耸膊 气提不利 意沉身稳 高低无忌 发力出招 必第一下 手脚发力 与身无关 力无定位 喉咙争膊 嘴不闭气 力发无形 动静无碍 语出如宁 拳争掌膊 也可伤人 中路边栏 抛桥窒手 咏春八手 皆可攻守 标圈伏绑 捆刮耕摊 可从中破 捆手横拦 绑有正错 错非真错 按头屹尾 按尾屹头 中间绑起 有影无形 武欲精通 唯从苦练 先成后化 先化后成 刀切虽齐 墨守成规 艺能巧变 将形补位 因缘各就 殊途同归
七年玲珑,十年神明 真敢吹!什么叫玲珑?从哪学的词儿?真敢卖弄! 十年神明,你以为神明是卖菜吗? 真尼玛的敢吹!
我就是个看书看视频练操的…
以为掤劲是向外膨胀,是对掤劲的误解 掤劲两个特点,一是虚实不定,二是方向多变。 掤劲往往发劲而人不知,留有后劲。你强,它就粘,你弱,直接拿下。掤劲有试探之意,有掤劲才有听劲。总体来讲,掤劲是从下往上、从内向外的力。掤劲的接触点不限一点,使低手往往感觉力来自多个方向,其实不然,同一时间力只能有一个方向,只是因为变化多,才让人误以为多个方向。拳谚有“如水负行舟”,可见既有径向力,也有切向力。 总之,以为掤劲是膨胀力,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练不出真正的掤劲的。
西风3367你别闹得太过分 rt
引力入地 有人说,练两个星期,虚步站好,别人推不倒,这就是引力入地。 我说,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功夫。推不倒是因为你没碰到有心推你的人。这种东西不是什么基本功,可能是老师见了根骨不正的徒弟,教他几手花哨的打发了了事。
掤捋挤按采捩肘靠,哪个用了杠杆原理? 太极拳用杠杆原理的地方并不多,用得多的是擒拿。
【转帖】太极拳名家谈用意不用力 (一) 郝为真(1849—1920,武式太极拳名家) 1.“用意不用力。人身有一部分用力,其用力之部分,则肌肉紧张,盖气血凝聚于其间也。气血凝聚其间,则此间气血不流通矣。用意不用力者,全身松开,不用拙力,意到则气行,气行血活。气血流畅,逐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又不用力,则气不外浮,血往内运,久习之,收敛入骨。骨髓充实,自得真正内劲。” ----摘自《太极拳十三要义》 2.“一抬手,一动脚,以及各种动作,纯用自然支配天然力,毫不用后天勉强之力。俗谓不用力,又为不用劲。”(但在同一篇文章中谈到攻人发力时,说:“尽量用后天勉强之硬力,而且急烈速快如雷,一往无回,不顾一切危险也。”) ----摘自《郝为真太极拳秘本》
当进则进,当退则退 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进可攻,退可守,进退自如,进退有度,进退合宜,才是技击之道。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与敌搭手,感觉不可力敌,退而待敌力尽,即得反攻机会。见敌来势汹汹,危不可测,后退几步,与敌拉开距离,自可解一时之危急。 是故,有经验的拳师与人交锋,往往以退待敌,伺机而后动。只有愣头青才猛冲猛打,是为不知进退也!
便宜无好货 呵呵,切记!
当面打得你满地找牙的是技击高手 当面打得你满地找牙的是技击高手,在网上能驳得你哑口无言的应该算是理论高手。 我不会技击,懂点理论,但是虽能驳倒你的观点,却不能让你哑口无言,所以也不能算高手。 不过无所谓,网上没脸没皮的人多了去了,咱也就这么没脸没皮的混呗。
巨大猫头鹰我向你请教个问题 在我的印象里,好像你懂一些技击之道,所以我请教你一个问题。 先假设你我功力相差不大,由我来推你,从正面推,你只能选择:a)双脚平行站立;b)虚步站立。 你会选择a 还是选择b?
西风3367请进 请你好好定义一下你引力入地是什么意思? 你说推不倒就是引力入地,请问这个“推不倒”是什么概念,推的人是什么姿势,被推的人是什么姿势,好不好? 刚才确定了,能承受三岁小孩儿击打的人就是“金刚之躯”(http://tieba.baidu.com/p/1636482655,22楼)。现在我很想知道你所说的“引力入地”到底是什么概念。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