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忆江南 我忆江南
关注数: 0 粉丝数: 31 发帖数: 11,881 关注贴吧数: 17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傅善祥 大家知道,在封建社会里,女子是不准入考场的,虽偶有传闻也有女状元、女驸马之说,但那只是女扮男装所为,倘若露馅便有欺君之罪,轻则下狱,重则砍头示众。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选拔贤才,开科取士,并破例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参与朝政。消息传出,天京城为之一震,贤才淑女,踊跃赴考。虽战乱不久,但声势之浩大,礼仪之隆重,在当时实属罕见。开科之日,地处夫子庙的考试院(今江南贡院)外火炮齐鸣,炮声中,绘龙画凤的考试院大门徐徐打开。当时正主考是杨宣娇(详细词条见洪宣娇词条),副主考是张婉如、王自珍。应试女子二百多人。试题是《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书香门第出身的南京女子傅善祥,因受翰墨之熏陶,经书典籍无所不通,诗词歌赋无所不能,而且生得聪明伶俐,端庄大方,才貌双绝。她独辟“难养”之说,举了很多自古以来贤淑女子助夫之功,为天王洪秀全所欣赏。三天后,锣鼓喧天,礼炮齐鸣,大红金榜高悬于天王府前,傅善祥以才学兼优考取女科状元,洪秀全除赏赐黄缎一匹、红绉二匹外,又特赐花冠锦服,洪宣娇亲自为她戴花,傅善祥披红挂彩,跨马游街,一路上锣鼓笙箫,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游行三天,城中百姓夹道争看,这件事轰动了整个京城,“但见街头巷尾中,众口连呼傅状元”。三天后,傅善祥被派到杨秀清东王府担任女簿书,相当于主任秘书。二十多岁的傅善祥性情温和,文思敏捷,很快取得了东王的赏识和信任,封为东殿尚书,批答章奏,撰写来往公文,参与机要,成了东王府运筹帷幄的得力助手之一。太平军自金田起义后,鉴于军事行动的需要,将随军家眷单独组织起来,担任后勤工作,称为“女营”。定都天京后,改
汉族化乐器之革胡 革胡:一种音量较大、音域较宽的低音拉弦乐器。五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杨雨森(1926~1980)在二胡的基础上吸取其他拉弦乐器的特点创制而成,故此称为革胡。以后又经过不断改进,如今已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低音拉弦乐器。   革胡的外形和中胡、低胡都不同,它张有四条琴弦,设有指板,琴筒横置,琴杆插入琴筒一侧。琴筒木制,蒙以蟒皮、马皮或羊皮,蒙皮方法和定音鼓相同,可以调节张紧度。弦马为扁铲状。振动的蟒皮不直接承受弦的压力。弓子和大提琴弓相同,在弦外拉奏,便于运弓。由于有指板,按弦极为方便,不仅能拉奏,还能拨弦弹奏。   革胡的音响低沉明亮,圆润雄厚,音域宽广,由于弓在弦外,演奏技巧也极为丰富。它吸收了二胡、中胡、坠胡 、马头琴的演奏技巧并有所发展。在民族乐队中,它还能代替中胡和低胡,可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伴奏等各种演奏形式。如今在我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民族管弦乐队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低音拉弦乐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杨雨森成功研制了圆方筒协振式革胡。   这种革胡的外形和低胡相近,主要特点是设计了杠杆直马和协振鼓。   协振鼓为膜板结合式,在木制的长圆形鼓圈上,前面蒙以蟒皮,后面贴有桐木薄板。琴弦左右方向的振动,通过杠杆直马传导到蟒皮上,从而将中、低频反映出来;琴弦前后方向的振动。作用在协振鼓的蟒皮与桐木板上。从而将高频与次高频反映出来。弦马由扁铲式改为双卷耳式杠杆直马,构造复杂,使琴弦振动得以较好传导。   圆方筒协振式革胡扩大了琴弦振动幅度,保留低胡的基本音色。发音坚实响亮。低音革胡定弦为C 、G 、d 、a ,音域为四个八度,倍低音革胡定弦为E1 、A1 、 D、 G。音域也相当宽阔。
汉族化乐器之高胡 高胡:“高音二胡”的简称,即广东音乐中使用的粤胡,在广东也称为“二胡”或“二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二胡改革而成。它的琴筒比二胡小,定音比二胡高四至五度,所以称为高胡。高胡音色清澈、明亮,富于表现力,是中国乐队中二胡族的高音乐器,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地方戏曲及歌舞伴奏。��高胡与二胡基本相似。主要区别是琴筒较细,多为圆形,长13 厘米,前口外径8.6 厘米,筒后口不加音窗。一般用钢丝弦,也有外弦用钢丝弦,里弦用丝弦的。   20世纪70年代初,制成扁圆琴筒高胡,它是根据椭圆形扬声器的声学原理,使共鸣频率范围宽、音量大。扁圆形琴筒长14.5 厘米,前口长径10.3 厘米,短径7 厘米,后口长径11.3 厘米,短径7.8 厘米。蒙皮改为横鞔,琴弦适当加粗,琴杆也由圆形杆改为椭扁杆。扁圆筒高胡和扁圆筒二胡配套使用,音质非常和谐统一。对称扁八方筒高胡,可与对称扁八方筒二胡一起配套使用,满足了民族乐队的需要。  七十年代制成的三弦高胡,琴筒前口呈扁八方、后口为正八方形,琴筒内设喉管,采用立体音窗,新增的一条低音弦使音域向下扩展了五度。可演奏简单的和弦。  优质高胡的标准是各音区的发音灵敏度高,音量均衡,音响共鸣效果强,传远度好。
纯正汉族乐器之古筝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描绘了筝的演奏艺术达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筝,通常人们又把它叫做古筝。这恐怕与它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汉族特色,以及丰富的传统筝曲给人们留下的古朴雅致的情趣有关。在古代,筝还被称为秦筝、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  关于筝的命名,史料中说法不一。有的说筝是由乐器本身的音响效果命名的;有说是二人争瑟取其相争的“争”字而得名的;也有说是因“秦皇奇之,立号为筝”的;还有说是“蒙恬(将瑟)中分之;令各取半,因名秦筝然。”(唐刘贶《大乐令壁记》)。这几种说法,以音响效果具有铮铮的特点而命名的论断比较合理。在历史上,我国有着以音响效果命名乐器的习惯。如磬,是按以物击石发出的“铿、铿”一类音响命名的;瑟则发出了浑厚、柔和的“瑟、瑟”之音。  在东汉刘熙《释名》一书中解释为:“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这就说明筝是由本身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的。  筝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于秦、齐、赵等国。其中以秦国最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声”、“秦筝”之称。(转)
首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