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忆江南
我忆江南
关注数: 0
粉丝数: 31
发帖数: 11,881
关注贴吧数: 17
江南民间乐曲《紫竹雕》曲谱 看:
刘天华二胡曲谱《光明行》,祝汉服运动越走越光明 看
我看221.174.175.*也不是聪明人
路过
支持铭记月华担任第三位吧住
支持无物抵春愁 担任第二位吧住!
安徽湖北重庆想炸南京长江大桥是否可行?
元朝所谓的统一可以称为某学者说的“大一统”吗? 大一统是谁提出的? 提出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哈巴狗的说法不攻自破! 作者: 徽州秀才 2007-10-3 22:29 回复此发言
元朝所谓的统一可以称为某学者说的“大一统”吗? 大一统是谁提出的? 提出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哈巴狗的说法不攻自破! 作者: 徽州秀才 2007-10-3 22:29 回复此发言
绛县是晋国的新绛吗?
楚国纪南古城还在吗?
能否镇江的天下第一江山搞一次汉服活动 脚踏北固,面朝大江!何其雄壮!镇江可以说是江南中的巾帼了
路过,拜一次
小鱼妹妹你走了吗?
这里有喜欢汉服的吗?
问:给德国女足颁奖的小姐穿的是什么服装? http://news.cctv.com/sports/worldcup/20071001/101174.shtml
徽州理应回到苏南的怀抱
杭州人天天和南京争风吃醋,支持苏锡常的兄弟姐妹打击嚣张气焰
秀才你不要在江北人面前丢脸! 不要骂人!我走了
徽州秀才徽州后生都来啦 你们好啊
隋丽娟吧热闹起来了啊 http://post.baidu.com/f?kw=%CB%E5%C0%F6%BE%EA
还是70-80年代的文史资料好啊 今天在书柜里翻出几本上海古籍79年出版的资料, 里面对肥水之战中晋军的评价是 英勇抵抗“异族侵略”!
还是70-80年代的文史资料好啊 今天在书柜里翻出几本上海古籍79年出版的资料,里面对肥水之战中晋军的评价是 英勇抵抗“异族侵略”!
皇汉一次首先出自章疯子的《訄书》吗?
明朝吧热闹啊
日本也是多民族国家
井湖望月 不要骂人
苏北人为何总诬陷我是安徽人? 心理自卑到一定程度了
回58.25.221.* 安徽江苏都是满清为防止江南和南京设立的流毒至今必须撤消
宿迁市区人均GDP才 9520元 安徽马鞍山有4000美圆 就是30000多元啊哈哈哈
初接触汉服的同胞应该了解的一段历史:我们的民族服饰是怎么消失的? 刚刚接触汉服的同胞应该了解的一段历史:我们的民族服饰是怎么消失的? 说明: 汉服吧认同和遵守国家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反对不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论。对此,在吧规等一系列吧务公告帖中都有过反复的重申和强调。 不过,汉服的意义决不只是一件美丽的衣服那样简单,她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的承载物,复兴汉服就是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就是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文明。在这一点上,汉服吧一直高度认同和赞成。 有一部分刚刚接触到汉服概念的同胞,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误解,认为汉服是自然消失的,甚至认为汉民族从来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出现这种认识偏差并不奇怪,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汉服消亡的那段历史。虽然来到本吧的大多数网友是知道的,但也的确有一部分朋友对此一无所知。 我们倡导一种“了解历史,牢记历史,超越历史”的民族观和历史观,不过,了解历史毕竟是前提和基础,对历史如果一无所知,也就谈不上什么超越了。 对于1645年的那段历史,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加以了解是必要的。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没有必要刻意去回避。面对历史的态度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了帮助刚刚接触汉服概念的同胞纠正“汉服是自然消失的”“汉族从来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等错误的观念,本吧收集整理了一些历史资料,给各位朋友做一个参考。 本吧对资料进行了必要的编辑和删改,文章仅仅作为给网友的参考,不代表汉服吧的意见。 此帖牵涉问题比较敏感和复杂,请各位朋友谨慎跟帖,如有违反吧规的跟帖,本吧将直接做删除处理。 作者: 溪山琴况 2005-7-16 18:42 回复此发言
眼贼最近有何动静?
清遗双重标准的表现 朝侵略少数民族土地的历史真相和报应 http://hi.baidu.com/aappaapp/blog/item/a5b0960acc0dfa1d95ca6baf.html 作者: 60.7.232.* 2007-8-23 12:01 回复此发言 ===================一面说民族战争不是侵略一面呢
有个清遗潜如安徽吧大搞江南江北血统论 大家反击 我的被封 北吴人与江淮人、南吴人的差别有多大? 北吴(包括苏南、上海、杭州湾两岸)人父系:汉血统65%,苗瑶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5%,越人O1血统20%; 北吴人母系:越人50%,棕色人种5%,苗瑶族20%,汉人25%。 南吴(不包括苏南、上海、杭州湾两岸)人父系:汉血统40%,苗瑶族(主要是畲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40%; 南吴人母系:越人60%,棕色人种10%,苗瑶族10%,汉人20%。 闽北人父系:王审之系汉族50%,苗瑶族(主要指畲族)O3d血统10%,越人O1血统30%,棕色人种CD血统10%; 闽北人母系:越人50%,棕色人种10%,苗瑶族10%,汉人30%。 赣人父系:汉血统50%,苗瑶族O3d血统2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20%; 赣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种10%,苗瑶族20%,汉人40%。 江淮人父系:汉血统70%,苗瑶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5%,越人O1血统15%; 江淮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种5%,苗瑶族25%,汉人40%。 ##################################################### 江淮人与北吴人的差别 父系:汉血统多5% 越人O1血统少5% 母系:汉血统多15% 越人血统少20% 苗瑶族血统多5% 南吴人与北吴人的差别 父系:汉血统少25%,棕色人种C血统多5%,越人O1血统多20%; 母系:汉血统少 5%,棕色人种C血统多5%,越人O1血统多10%,苗瑶族少10%。 作者: 晓里格他 2007-9-11 22:36 回复此发言
大明第一将------杨文岳 (?—1642) 明末四川南充人,字斗望。万历进士。崇祯初,历任湖广、广西按察使,云南、山西布政使,登、莱巡抚等职。崇祯十二年(1639),出任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与陕西总督傅宗龙合攻李自成。十四年,在河南新蔡孟家庄、火烧店连战连败,致使傅宗龙全军覆没。次年,在朱仙镇被李自成、罗汝才联军击败,逃往汝宁(今汝南)。城破,为农民军俘杀。
清妖好歹承认我们说的是事实 看第一条 我对所谓明遗辩论手法的划分 1.讲的的确是事实,但是偏激,抓住一点就否定全部.这种辩论手法是愤青常用手段,可谓屡试不爽. 2.讲的是演义小说里的故事,说得天花乱坠,但是,依据是从小说里来的... 这种辩论手法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因为小说嘛,写的就是很精彩才流传至今的. 3.连演义小说都懒的说了,直接从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利用造谣来达到驳斥对方的目的.网络上的造谣是居家旅行,杀人必备的利器. 4.断章取义,砍掉对自己不利的部分留下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这种辩论手法欺骗性最强 5.直接人身攻击,懒的和你说那么多.弄不好被驳者全家都要被问候.采用直接杀伤的做法,试图引导被驳者走向与他对骂的境地.有利于掩饰自己的无知. 作者: 222.209.103.* 2007-9-11 18:16 回复此发言
江南霸主大金陵 江东老大南京王
“清华”大学无耻 用钱买状元 http://learning.sohu.com/20070727/n251285920.shtml
欢迎光临中华明朝吧 http://tieba.baidu.com/f?kw=%D6%D0%BB%AA%C3%F7%B3%AF
闻红的老巢! http://post.baidu.com/f?kw=%CE%C5%BA%EC
孙老板你好啊
非常好听的古筝三重奏《彩云追月》 http://music2.mop.com/...45/1169275179845.mp3
大家可知道周处般的民族英雄李赤心???
笑林广记》之满清酋长完整版本! 转笑话 笑林广记》之满清酋长完整版本! 《笑林广记》之满清酋长完整版本! 问:满清的政治如何? 答:"庸政"啊. 问:那满清的经济呢? 答:"钱聋"啊. 问:满清带给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 答:"家罄". 问:怎么会这样? 答:被满清统治者"盗光"的. 问:那被满役的中国老百姓吃什么啊? 答:"糠稀"呗. 问:对了,满清人为什么被外国人叫做"东亚病夫"? 答:因为"同痔"啊. 问:人家蝗室为什么三代绝后啊? 答:同志呗. 问:三代"同志"?没那么夸张吧? 答:没见个个都"光须"吗? 问:为什么那些满协军二鬼子汉八旗包衣家奴们光吃不长脑呢? 答:"奴儿哈吃"呀 问:为什么笑装太后大鱼儿一向卖身求利呢,丫可算满酋太后身份哪? 答:千古一妓---"皇太鸡"呗! 问:为什么满清的傻满文化那么有名? 答:啥文化?不就在猪圈跳大神,看上去个个不正常,一帮子"咸疯"哟. 问:那么该如何对待这些满清饭桶酋长呢? 答:那还用问,一帮通古斯饭桶,只有"掀桶"绝根呗 作者: ctflzt 2007-9-6 22:30 回复此发言
封了徽州兄弟,江北人一片叫好!
安徽吧友有对汉服感兴趣的吗
我在江苏吧为安徽.............. http://post.baidu.com/f?kz=258577887
蝎子你能把我怎么地??????? 江南就是江南淮扬就是淮扬
转贴 为什么以“某朝服饰”来划分汉服是不适当的?如何改变这一现 服饰体系的自然演变,是经济、文化、技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演化进程具有连续性。虽然在不同时代,服饰会反映出或多或少的不同总体特色,但以时代(朝代)来划分服饰的样式,本来就是相对的、模糊的。服饰体系的演变,如果没有非正常原因,不会出现跳跃性的、不连续的变化,所以以“朝代”来划分服饰体系和样式,本来就不甚科学、不甚合理。事实上,说“某朝汉服”,只能给一个非常笼统而含糊的印象,仍没有给出一种具体的汉服形制概念。 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对服饰体系不甚了解的普通人士,很容易下意识地把汉服和朝代挂起钩来。这主要是因为汉服的体系非常庞大而复杂,一般人难以具备系统的知识;又因为历史断代的缘故,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对汉族传统民族服饰极其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和视觉感性认识,对汉服的模糊印象往往是通过众多的“古装剧”建立起来的,而古装剧中的服饰差异自然和“朝代”直接相关。所以人们一说起汉服的样式和特色,便自然而然地、不加思考地冠以“某朝某代”。 要纠正这一不合理的体系划分,就迫切需要汉服研究者拿出权威性的研究成果,以汉服形制为纲,整理出一个清晰而系统的历时数千年的完整汉服体系图景,并清晰地描绘其演化 的历史脉络。实际上,这是一项非常巨大而艰苦的民族服饰文化史研究工程,绝非寥寥数人之力可以完成;其实,这本属于国家民族服装史专家的专业性基础研究、考古工作。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研究基础(尤其是汉族服饰的研究)在目前还是非常薄弱、非常不深入的。也说明服饰研究理论界对汉族服饰文化一直未给予必要的重视。 作为汉服的推广、宣传社会群体,要改变对汉服体系以“朝代”区分这一不正确表述的现状,需要我们自身对汉服体系(类别、形制、结构、术语等)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在宣传实践中,应准确地以形制分类术语来准确称呼各种样式的汉服,如“深衣”、“襦裙”…而不是笼而统之地称“唐服”、“宋服”、“明服”等。这方面,欧阳雨曦、ufe、百里奚等人所做的工作是非常可贵的。 作者: 汉唐神韵 2005-4-15 18:30 回复此发言
转贴 为什么以“某朝服饰”来划分汉服是不适当的?如何改变这一现 服饰体系的自然演变,是经济、文化、技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演化进程具有连续性。虽然在不同时代,服饰会反映出或多或少的不同总体特色,但以时代(朝代)来划分服饰的样式,本来就是相对的、模糊的。服饰体系的演变,如果没有非正常原因,不会出现跳跃性的、不连续的变化,所以以“朝代”来划分服饰体系和样式,本来就不甚科学、不甚合理。事实上,说“某朝汉服”,只能给一个非常笼统而含糊的印象,仍没有给出一种具体的汉服形制概念。 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对服饰体系不甚了解的普通人士,很容易下意识地把汉服和朝代挂起钩来。这主要是因为汉服的体系非常庞大而复杂,一般人难以具备系统的知识;又因为历史断代的缘故,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对汉族传统民族服饰极其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和视觉感性认识,对汉服的模糊印象往往是通过众多的“古装剧”建立起来的,而古装剧中的服饰差异自然和“朝代”直接相关。所以人们一说起汉服的样式和特色,便自然而然地、不加思考地冠以“某朝某代”。 要纠正这一不合理的体系划分,就迫切需要汉服研究者拿出权威性的研究成果,以汉服形制为纲,整理出一个清晰而系统的历时数千年的完整汉服体系图景,并清晰地描绘其演化 的历史脉络。实际上,这是一项非常巨大而艰苦的民族服饰文化史研究工程,绝非寥寥数人之力可以完成;其实,这本属于国家民族服装史专家的专业性基础研究、考古工作。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研究基础(尤其是汉族服饰的研究)在目前还是非常薄弱、非常不深入的。也说明服饰研究理论界对汉族服饰文化一直未给予必要的重视。 作为汉服的推广、宣传社会群体,要改变对汉服体系以“朝代”区分这一不正确表述的现状,需要我们自身对汉服体系(类别、形制、结构、术语等)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在宣传实践中,应准确地以形制分类术语来准确称呼各种样式的汉服,如“深衣”、“襦裙”…而不是笼而统之地称“唐服”、“宋服”、“明服”等。这方面,欧阳雨曦、ufe、百里奚等人所做的工作是非常可贵的。 作者: 汉唐神韵 2005-4-15 18:30 回复此发言
最近有何汉服活动?
最近阉狗有何动静?
转自江苏吧 江苏安徽重新划分图 实在发不了,自己看吧: http://botu.bokee.com/photodata1/2007-8-30/013/869/684/10384142/10384142_h.jpg 作者: 218.69.20.* 2007-8-31 19:52 回复此发言
大家到哈尔滨师范大学去顶啊 http://post.baidu.com/f?kw=%B9%FE%B6%FB%B1%F5%CA%A6%B7%B6%B4%F3%D1%A7
哈师大内部也有反对隋丽娟的 http://post.baidu.com/f?kz=255899917
大家到哈尔滨师范大学吧去顶一下! http://post.baidu.com/f?kw=%B9%FE%B6%FB%B1%F5%CA%A6%B7%B6%B4%F3%D1%A7
淡化“同道活动”色彩,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 转 我建议,今后的汉服活动重点,由“举行同道活动”转向“举行家庭活动”,把汉服活动引入每个汉服复兴者的家庭、学校、公司、单位。也即,淡化“同道活动”色彩,引向民族生活纵深。只有华夏衣冠、华夏礼仪节日生活成为每个人、每个家庭真正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复兴。 经过几年的发展,汉服复兴活动在整个中国社会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初步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但是汉服复兴也再一次遇到了新的壁垒:旁观者多,参与者少;容忍者多,接受者少;对广大公众来说,许多人已经知道了汉服,知道了汉服热,也基本能够理解,持一定程度的赞赏,但是汉服仍然与他无关。汉服复兴者举行汉服礼仪节日活动所预期的示范、带动效应没有充分发挥。这种隔阂在中年以上,比较年长的公众中更加普遍。 在汉服复兴者身边,基本上连家中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没有带动,常常是儿女在外面搞汉服节日活动,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按老办法过节,往往我们的亲人都没有和我们共享华夏节日文化的快乐。有的家庭中,家人还对儿女搞汉服活动非常反对,甚至很不愉快。 我们为什么要复兴汉服,复兴华夏文化,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复兴汉服,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中国重建和发扬华夏生活方式,让我们的亲人、朋友、同胞共享华夏礼仪、节日等带来的文化滋养和生活愉悦,共同感受华夏文化带来的生命幸福。所以,汉服、华夏文化的复兴,是属于全社会的,我们现在搞各种集体汉服活动,只是起一个探索和示范的作用,它不是终极的目标和华夏生活方式的常态。 只有汉服和华夏文化在一个个家庭、学校、社区、公司、单位,每一个组成社会的细胞中被接受,被重建和弘扬,才是真正的复兴。否则,汉服同道活动搞得再轰轰烈烈,不能真正融入社会的话,也只能是小圈子,只能是所谓的“亚文化”现象,华夏文化与公众的隔阂也永远无法打通,汉服复兴者永远是社会眼中的异数。 举例来说: 比如中秋节。中秋节的正常状态,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由母亲主持祭月,一家人一起做月饼,合家宴饮、游赏。由于时代的发展,学校的师生、公司的同仁、单位的同事,也应该成为举行中秋活动的基本单位。志同道合的汉服复兴者,从全城不同地方聚集到一处举行中秋活动,当然也是一种好的形式,但不会是中秋活动的主体。 再如祭礼复兴。同道者的集体祭祀,毕竟不可能是祭礼大量存在的主要形态,只有家祭风俗的复兴,才是华夏祭礼真正的重归。每个家庭,在与本家庭已逝亲人相关的四时祭、墓祭、忌日祭、节日祭等时刻,举行简朴肃穆的家祭仪式,是华夏祭祀文化精神滋养民族生活最令人欣慰的景象。 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恰恰也需要有志于华夏文明复兴的汉服复兴者们的推动和促成。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做“示范性的同道活动”,也要切实努力,采取措施,把活动引向每个家庭、社区、单位,引向民族日常生活的深处。经过几年的“同道示范”之后,我们的重点应该转向后者。 当然,这不是说,从此不搞同道集体活动了。同道活动仍然要做,而且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并且继续争取媒体报道,保持必要的宣传力度。今后的同道活动,建议由扩张数量转向推进质量,宁缺勿滥,放慢节奏,做一个,是一个。(多说一句,建议各汉服活动团队加强自身人员素质的完善,首先组织者应带头提高品行素养,让汉服团队成为大家共同学习传统文化、增进素质修养的集体,屏蔽个别心不在文化复兴且屡教不改的人员进入)同时加强和媒体的沟通,主动干预媒体报道过程,争取媒体准确、全面、深入报道同道活动,准确传达活动诉求和意图。并且努力增加有较大公众影响力的活动。 同道的人员,重点发展中学生大学生等年轻人,使他们成为汉服同道力量增长的主体,成为推进华夏文化复兴的主要力量。 在做好同道活动的基础上,汉服活动的重点应该转向每一个家庭。诚恳、耐心地沟通、说服父母、兄弟姐妹等家人,让他们一起参加到汉服礼仪节日活动中,全家共享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生活幸福。并且多用实际行动来关爱家人,比如省些钱给父母做一身汉服礼服,多承担家庭汉服礼仪、节日活动的准备工作,等等。只要态度诚恳,方法适当,深入理解和挖掘华夏礼仪和节日的真义,相信没有人会拒绝这份衣冠的美丽、礼仪的感动和节日的温馨。 同样的,把汉服礼仪、节日活动引向身处的学校、公司、单位......挖掘华夏文化的真义,探索适应不同活动场合的做法,让华夏文化滋养不同的社会人群,为人们创造生命的深度和生活的幸福。 发而不中,当反求诸己。华夏衣冠是一件肃穆之衣、君子之服,它拒绝轻浮、嘻笑、苛刻和做秀。着衣冠当知孝悌,知仁爱,就算父母亲人一时不能接受汉服,也决不可埋怨和责怪父母,更不能和父母争吵,而应多反思我们自身的问题。只要认真反思,认真调整,耐心交流,汉服衣冠必定会被亲人逐渐地接受——虽然几百年的断裂造成的隔阂很深,但是民众对于华夏衣冠,始终有着天然的亲切和认同,因为维系华夏文明的根没有完全断裂,它们本质上是相通的。 还是笑非那句话,把信仰融入生活,把知识带入人生。这是最难的事,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我们谋汉服,不是谋热闹的一时,而是谋民族的长久。把华夏衣冠人文的雨露滴入社会根系的深处,使其渗入和滋养每一个社会细胞,正是谋这种新生和茂盛的长久。 作者: 溪山琴况 2007-8-29 00:40 回复此发言
芜湖江北移民极力自称江南 掩盖自己的祖先 刻薄忘本啊
梁武大帝书 法
梁武大帝书 啊
首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