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忆江南 我忆江南
关注数: 0 粉丝数: 31 发帖数: 11,881 关注贴吧数: 17
在美国穿汉服的经历和感想 转 我在美国工作,每年的公司圣诞晚会我一般都会穿旗袍出席。但自从汉服的兴起,我便不再想碰衣柜里那些旗袍。倒不是民族情结作怪,我只是一个臭美的小女子,而汉服的优美灵雅,静而不喧,它所沉积的千年灿烂文化是旗装所没有的。 去年的公司圣诞晚会我穿了一件白缎梅纹的曲裾汉服。那个晚上我得到了有生以来最多的赞美,众多我认识或不认识的同事和宾客甚至公司的董事长都走到我面前对我说:“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衣服。”甚至有人告诉我:“你这次穿的衣服比你前几次穿的(旗袍)更好看。”(我只是在陈述他们的原话,满族的朋友请别生气。) 我心中的感慨和欢悦无法用笔墨来形容。我相信这种赞美不是对我自身,而是对优雅深邃的汉文明。当然也有不少人问我是不是穿的是和服,我便耐心地和他们解释,我穿的叫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也是和服的起源。他们立刻向我道歉,并说从不知道中国有这样美丽的传统服装。我骄傲之余也心酸。 每每看着日韩文化中的儒雅清逸,再回头看充斥中国银屏的辫子戏和铺天盖地的大红大绿,心中悲哀着日韩文化保留了汉文化的部分精髓,可这些在它的发源地中国却几乎不见了踪影。我是如此幸运,找回了自己的根。 我从不是一个大汉族主义者,而在美国这个多种族国家生活多年的经历也早已教会了我“融合”这个词的含义。但满装的确不是汉人的服饰,因为它代表满文化的传统和特征,但却没有汉文化的特质。它之所以被改良并保留到今天,还在被大多数中国人所穿戴,是由于政治的原因,而并非文化的原因。当年的汉族人是被用刀抵住脖子,强迫换上满服,这一抵就是三百年,再脱下来就难了。 并不是说旗袍不好,而是汉族人应该了解并尊重自己的文化,不要让这样一种深厚杰出的文明没落了。旗人穿旗装,汉人着汉服,文化多元,各表一枝。相信这是汉服吧里绝大多数网友的初衷。请各位满族朋友不要觉得受伤害。 要把汉服恢复为国服,我个人认为在当前的中国很难。它会带来很大的政治影响,会激化民族情绪,这和中央提倡的“和谐社会”是有些相触的。但它可以作为一种个人选择,在民间推广,形成声势,然后再作进一步的打算。步步为营嘛。 我个人觉得目前汉服有太多的工作要做,主要是什麽场合穿什麽汉服,发型,头饰,鞋子,配饰怎麽选择才合适等等。 下面说一些个人的看法,可能会被拍砖,拜托轻一点。 首先是多创造一些穿汉服的场合,比如婚礼,祭祀,成人礼,七夕,新年晚会,甚至平时的酒会(这种场合下,汉服可以稍作改良)等等。 其次是汉服制作质量的提高,因为面料低劣,做功差的汉服实在不是弘扬,而是糟蹋文化。这就需要非常杰出的设计师和制作室。 第三,不要怕借鉴日本的文化和经验。他们的和服文化相当完善,什麽场合穿什麽衣服,有什麽样的规矩,以及近代为了推广和服而实行的简化都很值得我们参考。这不是在崇日,日本文化起源于汉文化。在我们已经丢掉了自己传统的时候,它帮我们保留了很多重要而精粹的元素。现在,我们只是去把它拿回来。 作为年轻一代的汉族人,我们任重道远。别再让日本人说代表汉文化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已经灭绝了。 大家一起,努力吧。 作者: 12.7.138.* 2007-3-17 00:16   回复此发言
在美国穿汉服的经历和感想 转 我在美国工作,每年的公司圣诞晚会我一般都会穿旗袍出席。但自从汉服的兴起,我便不再想碰衣柜里那些旗袍。倒不是民族情结作怪,我只是一个臭美的小女子,而汉服的优美灵雅,静而不喧,它所沉积的千年灿烂文化是旗装所没有的。 去年的公司圣诞晚会我穿了一件白缎梅纹的曲裾汉服。那个晚上我得到了有生以来最多的赞美,众多我认识或不认识的同事和宾客甚至公司的董事长都走到我面前对我说:“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衣服。”甚至有人告诉我:“你这次穿的衣服比你前几次穿的(旗袍)更好看。”(我只是在陈述他们的原话,满族的朋友请别生气。) 我心中的感慨和欢悦无法用笔墨来形容。我相信这种赞美不是对我自身,而是对优雅深邃的汉文明。当然也有不少人问我是不是穿的是和服,我便耐心地和他们解释,我穿的叫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也是和服的起源。他们立刻向我道歉,并说从不知道中国有这样美丽的传统服装。我骄傲之余也心酸。 每每看着日韩文化中的儒雅清逸,再回头看充斥中国银屏的辫子戏和铺天盖地的大红大绿,心中悲哀着日韩文化保留了汉文化的部分精髓,可这些在它的发源地中国却几乎不见了踪影。我是如此幸运,找回了自己的根。 我从不是一个大汉族主义者,而在美国这个多种族国家生活多年的经历也早已教会了我“融合”这个词的含义。但满装的确不是汉人的服饰,因为它代表满文化的传统和特征,但却没有汉文化的特质。它之所以被改良并保留到今天,还在被大多数中国人所穿戴,是由于政治的原因,而并非文化的原因。当年的汉族人是被用刀抵住脖子,强迫换上满服,这一抵就是三百年,再脱下来就难了。 并不是说旗袍不好,而是汉族人应该了解并尊重自己的文化,不要让这样一种深厚杰出的文明没落了。旗人穿旗装,汉人着汉服,文化多元,各表一枝。相信这是汉服吧里绝大多数网友的初衷。请各位满族朋友不要觉得受伤害。 要把汉服恢复为国服,我个人认为在当前的中国很难。它会带来很大的政治影响,会激化民族情绪,这和中央提倡的“和谐社会”是有些相触的。但它可以作为一种个人选择,在民间推广,形成声势,然后再作进一步的打算。步步为营嘛。 我个人觉得目前汉服有太多的工作要做,主要是什麽场合穿什麽汉服,发型,头饰,鞋子,配饰怎麽选择才合适等等。 下面说一些个人的看法,可能会被拍砖,拜托轻一点。 首先是多创造一些穿汉服的场合,比如婚礼,祭祀,成人礼,七夕,新年晚会,甚至平时的酒会(这种场合下,汉服可以稍作改良)等等。 其次是汉服制作质量的提高,因为面料低劣,做功差的汉服实在不是弘扬,而是糟蹋文化。这就需要非常杰出的设计师和制作室。 第三,不要怕借鉴日本的文化和经验。他们的和服文化相当完善,什麽场合穿什麽衣服,有什麽样的规矩,以及近代为了推广和服而实行的简化都很值得我们参考。这不是在崇日,日本文化起源于汉文化。在我们已经丢掉了自己传统的时候,它帮我们保留了很多重要而精粹的元素。现在,我们只是去把它拿回来。 作为年轻一代的汉族人,我们任重道远。别再让日本人说代表汉文化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已经灭绝了。 大家一起,努力吧。 作者: 12.7.138.* 2007-3-17 00:16   回复此发言
始自衣冠,达于博远——再论汉服运动 转 : * 重整“衣冠”,再兴“华夏” 历史之中,衣冠之重生,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课题。 因为衣冠往往是更宏大的复兴的先行者,衣冠的沉沦,揭示的是华夏的不再,欲重建华夏,必先重整衣冠;而没有华夏整体的再造,衣冠也没有独立复兴的可能——而这,正是汉服运动风生水起、如火如荼而又步履维艰的原因。 我们要复兴的,仅仅是一件漂亮衣服么?不是,我们穿起这件衣服,是为了以此为起点,再造整个华夏。这正是千千万万汉服复兴者投身此一事业的初衷。 “礼仪之大,章服之美”,是为“华夏”。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这句话,是我们时隔360年之后重建真正的“华夏”概念的精彩启蒙。然而这只是一句最华丽的概括,却不是广博厚重的“华夏”的全部。 华夏,是华夏-汉民族独立创造的一个完整、系统、深厚、博大的文明体系,是人类文明中独立的一极。华夏是我们的根脉所在,300多年来中国的枯萎,正是因为根脉的断裂。 “华夏”究竟是什么? ——是华夏生活方式:华夏衣冠(综合承载华夏文明的汉服)、华夏食饮(礼俗合宜、卫生优雅的华夏饮食文化)、华夏建筑人居(清雅大度、气韵生动的汉族建筑艺术)、华夏礼仪(礼仪之邦的礼仪生活与生命礼俗)、华夏岁时节日(农耕民族重天节农时、祈福保健、和谐天人、团圆温馨的优美的节庆生活); ——是华夏艺术与审美:汉语文学、华夏乐舞、华夏美术、华夏戏剧、琴道、棋道、花道、弓道、武学...... ——是华夏生产经济与科技技艺:农耕文明传统、民族科技文化、华夏医药...... ——是华夏制度文明: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思想,军事,华夏教育思想...... ——是华夏思想与精神:儒、释、道,诸子百家,华夏道德(超越一家的学术倡导为全民族几千年传承的民族气质、风骨与美德),华夏史观(对于华夏自身,对于中国历史的看法) ...... 始自衣冠,达于博远。我们要复兴的,正是厚重如斯。 · 华夏复兴,衣冠为何先行? “寻找传统文化真精神”,这是对当下中国文化忧患思潮一个极好的概括。很多人在寻找,而我们这个群体找到的答案,先是一袭尘封已久的衣冠,拭去血迹和尘埃以后,衣冠上显出的字迹叫做“华夏”。 寻找传统文化的真精神,是在各方面同时寻找,而服饰的困惑和痛感在其中最重,“汉人服饰”的找寻与“传统文化”的寻找,两条线索在360年前的历史中交汇,我们终于寻回了“汉族之服”——汉服。汉服揭示了一个秘密,一个“真正的华夏”的秘密,汉服—汉族之服—真正的华夏衣冠,引领我们进入了陌生而又熟悉,浩瀚瑰丽的汉文明-华夏文明的画卷。 这是一片雾霭重重、尘封已久的精神故园,天地玄纁,清新的泥土中埋藏着我们民族的魂魄。 触摸衣冠,始知华夏,华夏复兴,衣冠已然先行。 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冠整而礼仪齐。华夏衣冠历来引领着整个华夏文明的起落沉浮,华夏复兴,衣冠必然先行。 * 华夏即汉,汉即华夏 华夏即汉,汉即华夏,这是中华文明的事实,只需要心平气和地面对。 汉与华夏,本就是一只玄鸟啼出的两种天籁,同一山岳的不同峰面。汉,是瑰丽的银河,我们是银汉的民族,缔造华夏文明的伟大族群。不同的语境下,汉与华夏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强调的侧重不同——族群,叫做汉,他的文明,叫做华夏。 复兴汉民族,正是复兴华夏,而复兴华夏文明,正是复兴汉文明。 现时的“中国”是一副身躯,而古老的“华夏”就是它真正的精神和灵魂。这个灵魂,正是由华夏-汉民族历尽艰辛而创造,在历史的腥风血雨中不屈不挠地维护的——护衣冠而九死,虽三百年而不悔!作为华夏真正的缔造者,没有人比汉民族更懂得,真正的“华夏”究竟是什么,“中国”究竟是什么。 中国之中,华夏之于少数族群兄弟的关系,先民早给出了简洁清晰的答案:“入华夏,则华夏之”。尊重,吸纳,包容,和谐共进。 只把自己当成1/56,并非包容与博大,而是庸俗猥琐的史观,是“理智”幻觉下的无知,对中华文明的不负责任。因为中国的前途,只有从华夏文明的溯源和创新中寻找答案,而非寄托于少数民族文化和西方文明。 作者: 溪山琴况 2007-8-20 18:25   回复此发言
转 始自衣冠,达于博远——再论汉服运动 历史之中,衣冠之重生,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课题。 因为衣冠往往是更宏大的复兴的先行者,衣冠的沉沦,揭示的是华夏的不再,欲重建华夏,必先重整衣冠;而没有华夏整体的再造,衣冠也没有独立复兴的可能——而这,正是汉服运动风生水起、如火如荼而又步履维艰的原因。 我们要复兴的,仅仅是一件漂亮衣服么?不是,我们穿起这件衣服,是为了以此为起点,再造整个华夏。这正是千千万万汉服复兴者投身此一事业的初衷。 “礼仪之大,章服之美”,是为“华夏”。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这句话,是我们时隔360年之后重建真正的“华夏”概念的精彩启蒙。然而这只是一句最华丽的概括,却不是广博厚重的“华夏”的全部。 华夏,是华夏-汉民族独立创造的一个完整、系统、深厚、博大的文明体系,是人类文明中独立的一极。华夏是我们的根脉所在,300多年来中国的枯萎,正是因为根脉的断裂。 “华夏”究竟是什么? ——是华夏生活方式:华夏衣冠(综合承载华夏文明的汉服)、华夏食饮(礼俗合宜、卫生优雅的华夏饮食文化)、华夏建筑人居(清雅大度、气韵生动的汉族建筑艺术)、华夏礼仪(礼仪之邦的礼仪生活与生命礼俗)、华夏岁时节日(农耕民族重天节农时、祈福保健、和谐天人、团圆温馨的优美的节庆生活); ——是华夏艺术与审美:汉语文学、华夏乐舞、华夏美术、华夏戏剧、琴道、棋道、花道、弓道、武学...... ——是华夏生产经济与科技技艺:农耕文明传统、民族科技文化、华夏医药...... ——是华夏制度文明: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思想,军事,华夏教育思想...... ——是华夏思想与精神:儒、释、道,诸子百家,华夏道德(超越一家的学术倡导为全民族几千年传承的民族气质、风骨与美德),华夏史观(对于华夏自身,对于中国历史的看法) ...... 始自衣冠,达于博远。我们要复兴的,正是厚重如斯。 · 华夏复兴,衣冠为何先行? “寻找传统文化真精神”,这是对当下中国文化忧患思潮一个极好的概括。很多人在寻找,而我们这个群体找到的答案,先是一袭尘封已久的衣冠,拭去血迹和尘埃以后,衣冠上显出的字迹叫做“华夏”。 寻找传统文化的真精神,是在各方面同时寻找,而服饰的困惑和痛感在其中最重,“汉人服饰”的找寻与“传统文化”的寻找,两条线索在360年前的历史中交汇,我们终于寻回了“汉族之服”——汉服。汉服揭示了一个秘密,一个“真正的华夏”的秘密,汉服—汉族之服—真正的华夏衣冠,引领我们进入了陌生而又熟悉,浩瀚瑰丽的汉文明-华夏文明的画卷。 这是一片雾霭重重、尘封已久的精神故园,天地玄纁,清新的泥土中埋藏着我们民族的魂魄。 触摸衣冠,始知华夏,华夏复兴,衣冠已然先行。 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冠整而礼仪齐。华夏衣冠历来引领着整个华夏文明的起落沉浮,华夏复兴,衣冠必然先行。 * 华夏即汉,汉即华夏 华夏即汉,汉即华夏,这是中华文明的事实,只需要心平气和地面对。 汉与华夏,本就是一只玄鸟啼出的两种天籁,同一山岳的不同峰面。汉,是瑰丽的银河,我们是银汉的民族,缔造华夏文明的伟大族群。不同的语境下,汉与华夏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强调的侧重不同——族群,叫做汉,他的文明,叫做华夏。 复兴汉民族,正是复兴华夏,而复兴华夏文明,正是复兴汉文明。 现时的“中国”是一副身躯,而古老的“华夏”就是它真正的精神和灵魂。这个灵魂,正是由华夏-汉民族历尽艰辛而创造,在历史的腥风血雨中不屈不挠地维护的——护衣冠而九死,虽三百年而不悔!作为华夏真正的缔造者,没有人比汉民族更懂得,真正的“华夏”究竟是什么,“中国”究竟是什么。 中国之中,华夏之于少数族群兄弟的关系,先民早给出了简洁清晰的答案:“入华夏,则华夏之”。尊重,吸纳,包容,和谐共进。 只把自己当成1/56,并非包容与博大,而是庸俗猥琐的史观,是“理智”幻觉下的无知,对中华文明的不负责任。因为中国的前途,只有从华夏文明的溯源和创新中寻找答案,而非寄托于少数民族文化和西方文明。
广东音乐的几首名曲 1步步高 说起《步步高》,人们一定不会陌生。在某地所作的一次轻音乐抽样调查中,《步步高》这首曲子得票数独占魁首,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非同一般。《步步高》的主要特点是轻快活泼,热情洋溢,节奏跳跃却又不失流畅,情绪热烈却又不失雅致,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受,喜庆的歌声犹闻在耳,充满了节日气氛 2彩云追月 《彩云追月》是一首人听人爱的广东音乐曲目,由著名作曲家任光在上世纪30年代写成,后来由著名指挥家彭修文先生改编成探戈节奏的乐曲。这首乐曲的曲调既动听又纯朴,饶有中国风格,洋溢着浓郁的南国风情。乐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进,笛子、高胡的轮番演奏,弹拨乐曲辅之以轻巧的节奏,低音乐器的拨弦和吊钹的空旷音乐,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浩瀚夜空的迷人画面。 乐曲的主题旋律朴实无华,甜美动人,从开始的低音“梭”起,音阶上升到中音“拉”,使人想见一朵白去飘然而起。此后,几次重复切分节奏,不仅有恳切委婉的情绪,更带有几分“追”的情趣。接着出现的多处竹笛与高胡的轮番演奏,似乎赋予了彩云与月亮以活泼的生命。你对我答,饶有兴味。随着彩云与月亮的“对话”渐趋紧凑,“追月”的形象也更为具体。接着一串一气呵成的模进下行,可以让人联想到彩云终于追上了月亮,喜滋滋地携手同游、结伴成行在空阔的夜色中了。人们在这乐曲的消失中,陷入了对浩瀚夜空的沉思和遐想。 《彩云追月》的旋律主题鲜明,节奏明快,因此常用来伴舞,是比较典型的探戈舞曲。这首乐曲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知名度,日本有一支著名乐队演奏的《几度花开时》,其旋律就同《彩云追月》基本一样。 3 旱天雷 《旱天雷》原是由严老烈根据《三汲浪》改编而成扬琴曲,现有多种演奏形式,旋律活 泼,节奏欢快,表现了人们久旱逢甘霖的喜悦。   旱天雷:广东音乐作曲家及演奏家严公尚(严老烈)根据传《三宝佛》的第二段《 三汲浪》改编而成,
广东音乐名曲! 1步步高说起《步步高》,人们一定不会陌生。在某地所作的一次轻音乐抽样调查中,《步步高》这首曲子得票数独占魁首,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非同一般。《步步高》的主要特点是轻快活泼,热情洋溢,节奏跳跃却又不失流畅,情绪热烈却又不失雅致,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受,喜庆的歌声犹闻在耳,充满了节日气氛2彩云追月《彩云追月》是一首人听人爱的广东音乐曲目,由著名作曲家任光在上世纪30年代写成,后来由著名指挥家彭修文先生改编成探戈节奏的乐曲。这首乐曲的曲调既动听又纯朴,饶有民族风格,洋溢着浓郁的南国风情。乐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进,笛子、高胡的轮番演奏,弹拨乐曲辅之以轻巧的节奏,低音乐器的拨弦和吊钹的空旷音乐,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浩瀚夜空的迷人画面。乐曲的主题旋律朴实无华,甜美动人,从开始的低音“梭”起,音阶上升到中音“拉”,使人想见一朵白去飘然而起。此后,几次重复切分节奏,不仅有恳切委婉的情绪,更带有几分“追”的情趣。接着出现的多处竹笛与高胡的轮番演奏,似乎赋予了彩云与月亮以活泼的生命。你对我答,饶有兴味。随着彩云与月亮的“对话”渐趋紧凑,“追月”的形象也更为具体。接着一串一气呵成的模进下行,可以让人联想到彩云终于追上了月亮,喜滋滋地携手同游、结伴成行在空阔的夜色中了。人们在这乐曲的消失中,陷入了对浩瀚夜空的沉思和遐想。《彩云追月》的旋律主题鲜明,节奏明快,因此常用来伴舞,是比较典型的探戈舞曲。这首乐曲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知名度,日本有一支著名乐队演奏的《几度花开时》,其旋律就同《彩云追月》基本一样。3 旱天雷《旱天雷》原是由严老烈根据《三汲浪》改编而成扬琴曲,现有多种演奏形式,旋律活 泼,节奏欢快,表现了人们久旱逢甘霖的喜悦。   旱天雷:广东音乐作曲家及演奏家严公尚(严老烈)根据传《三宝佛》的第二段《 三汲浪》改编而成,
不灭的汉族民族精神——名著《说岳全传》 历史 清代小说。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题“仁和钱彩锦文氏编次”,“永福金丰大有氏增订”。钱、金二人生平均不详。共20卷80回,卷首有金丰序。此书于清代乾隆年间被查禁,又金丰序标年为甲子,清代在乾隆以前,“甲子”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或乾隆九年 (1744),故此书大约是康熙至乾隆时期的作品。  岳飞的故事早在南宋末年就成为民间说话艺人的题材。明代著为小说有 2种。①熊大木编《大宋中兴通俗演义》8卷80则,以“斡离不举兵南寇”为始,“冥司中报应秦桧”为末,已略具后来《说岳全传》的规模,然而人物情节均较粗率,文字半文半白。②于华玉编《按鉴通俗演义精忠传》。于华玉不同意熊大木脱离正史的虚构,他编岳传尽除虚构,一一对照正史,这岳传遂失小说趣味,成为史传的复述。《说岳全传》虚实兼有,金丰的《序》说:“从来创说者,不宜尽出于虚,而亦不必尽由于实。苟事事皆虚,则过于诞妄,而无以服考古之心;事事忠实,则失于平庸,而无以动一时之听。” 它一方面吸收了过去岳传中精彩部分,同时又加进许多民间传说。若按之历史固然有许多的不合,但它故事性强,突出了岳飞和他的部将。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其成就和影响都超过了前两种小说。   《说岳全传》先交代因果,岳飞前世为佛顶大鹏,秦桧为虬龙,秦桧妻王氏为女土蝠,万俟□为团鱼精,因大鹏啄死女土蝠和团鱼精,啄瞎虬龙左眼,遂结下前世冤仇。大鹏投胎岳家,虬龙要报一啄之仇,发黄河大水淹没河南汤阴县岳家庄,幸得陈抟老祖相救,岳飞和母亲在花缸内不至淹死。虬龙发水违犯天条被斩,转世为秦桧。
首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