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7UMKA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23
发帖数: 5,346
关注贴吧数: 2
欢迎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达斡尔族,锡伯族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少数民族吧欢迎你们!
彝 族 人口为7762286人。 民族概况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佤 族 人口为396610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昌宁、勐海等县也有分布。由于佤族主要分布区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怒山山脉南段展开地带,山峦起伏,平坝极少,又称阿佤山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佤族人口数为396610。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分为巴饶克、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分若干土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前,英、美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了一种佤文,很粗糙,使用范围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派语言工作者对佤语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于1957年设计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佤族是中国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2年),汉武帝置益州郡,辖境达今高黎贡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当时分布在澜沧江以西的佤、布朗、德昂等族的先民,已在汉朝的统属之下。公元69年(东汉永平12年),置永昌郡,辖区包括今临沧、思茅地区和德宏、西双版纳两自治州的佤族分布区。此后,经魏晋南北朝,中原王朝均沿东汉建置,设立永昌郡。唐代,佤族先民受南诏统治。宋代,佤族分布区的北部属大理政权的永昌府管辖。源潮,佤族居住娣区分被属于云南兴盛的镇康路和孟顶路军民总管府。 明朝设立孟连长官司。 再有佤族分布的其他地区有设置了镇康御夷州和孟定御夷府,后又将孟定御夷府分置耿马宣扶司,也称孟定府。清代前期沿明制而略有变更。至光绪十三年(1887)设镇边直隶厅,辖孟连、西盟、澜沧、沧源等地。中华民国时期,沧源、耿马置设治局,镇康、双江、澜沧(包括孟连和西盟)均改为县。 关于佤族先民的族称与分布:汉晋间统称中国孟高棉语族各民族为“濮”,主要分布于澜沧江及红河以西广大地区,与壮、傣等族先民交错杂处。唐、宋时期,澜沧江以西的“望蛮”、“朴子蛮”、“赤口濮”、“黑焚濮”都是佤崩龙语支各族的族称。元代的“蒲蛮”分“生蒲”(或称“野蒲”)和“熟蒲”。“生蒲”在镇康及其以南,与佤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元、明两代,大量汉族居民移居滇西。与此同时,以今西双版纳和德宏为中心的傣族也日益强大起来。汉、傣以及其他民族的迁徒,一方面使佤族的居住区逐渐地集中到阿佤山区,另一方面佤族也进一步和其他民族杂居共处。明清文献中对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的居民,有很多不同的族称,其中“嘎喇”、“古喇”、“喇喇”、“哈瓦”、“卡喇瓦”、“哈喇枉”和“卡佤”等就是对佤族的称呼。关于唐以前佤族的情况,历史记载不详,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从西汉至唐初,对于滇西与佤族居住在同一地区、在语言上有着密切关系的崩龙、布朗,经常概括于同一名称之下,被视为同一族体。 社会经济 从唐代以后的记载可以看出,佤族主要从事狩猎、采集、饲养家畜,有的已经是初期的农业经济。明清以来,佤族的社会经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的佤族社会已从原始的采集、狩猎过渡到以农业为主,并从原始氏族公社过渡到以地缘为基础的农村公社。然而与其他较先进的氏族比较,社会发展仍较缓慢。他们“居山岭”,种杂粮,捕猎仍占重要地位。耕作方法“不用牛耕,惟妇人用攫锄之”。虽有寨落,但“迁徒无常,不留余粟。” 19世纪以来,佤族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由于民族间经济文化关系的加强和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引起的。同时,他们原有的社会发展不平衡也更明显了。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居镇康、永德、腾冲、昌宁、景东等地的佤族,因受当地主要居民汉族影响较深,已与当地汉族一样属于封建地主经济了。居阿佤山边缘区的孟连、澜沧、双江、耿马和沧源大部分佤族,因受傣族影响较深和受傣族土司某种程度的统治,基本上属于封建领主经济。阿佤山中心地区的西盟及沧源部分佤族,则较多地保持着本民族发展的特点,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当时,西盟佤族的社会特点,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以种旱谷为主。耕作方法处于从'TJ耕火种”向“挖犁撒种”的演变过程中。社会组织是原始的农村公社和部落,从经济关系上看,村社成员之间已发生了贫富和阶级分化,并存在着占总人口约4%的奴隶。但据阶级分化的程度和阶级关系却还没有最后形成阶级社会,奴隶占有关系也是一种在原始社会母体中孕育的家长奴隶制。
土 族 人口为241198人。 民族经济 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同仁县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过去各地土族有多种自称,互助、大通、天祝一带的自称“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县的多自称“土昆”(意即土人,吐浑音转),其他地区的自称“土户家”。附近藏族称土族为“霍尔”(对藏北游牧民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族;另说即吐谷浑),汉、回等民族称之“土人”、“土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土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族人口数为241198。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过去通用汉文,近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 土族与蒙古族有着密切关系。在互助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属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今互助县一带,以后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传说。过去土族人把格日利特当作本民族的祖先来崇拜。 汉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军曾来西宁一带的记载。当时互助县属西宁州治,可与传说印证。明代安定卫的蒙古人受到攻击,迁至今互助土族自治县。至于霍尔人,原是藏族对居住在西藏北部以及西藏以北地区的游牧民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近代则已专指土族而言。互助县土族地区的合尔郡、合尔屯、合尔吉、贺尔川等地,传说是因为居住着霍尔人而得名。据研究,土族传说中的霍尔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浑人。这与民和县境内的土族人自称“土昆”(音吐浑)相合。当然也有人认为霍尔是胡儿一词的同音异写法。源于吐浑、契丹、蒙古和匈奴部落中的邀濮,即辽金时期的阻卜和蒙古是主要部分。这就把土族的族源推溯到更早的时期了。但是趋于统一的认识是:以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为主体,在以后吸收了部分羌、藏、蒙古、汉等民族成分形成发展而来。 社会经济 土族早期从事畜牧业生产,这和土族来自游牧的霍尔人和蒙古人有关。后来转到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至少在明初,土族人民已知农耕。进入农耕时代,明朝把土族地区分封为十六家土司统治,他们大都是元朝的州官,被明分封后,成为当地最大的封建地主。明初,土司李英已在“置庄垦田,豪夺人产”。(《明史·李英传》)。明、清时期,处于封建领主统治阶段。各村庄分属三个系统行使管辖权力:①大部村庄,分别由各家土司管辖。土司所辖田地,称为军马田。土民种一份地,交一份粮,有事为兵,无事耕牧。②由县官治理,交通大道上各村,由明堡“乡约”、村寨“红牌”管辖,隶于西宁卫(后西宁县)经历司。③万历时佑宁寺建成后,少数村庄归寺院昂锁管辖。土司制度废除后,粮归大仓民归县,土族人民完全摆脱了封建领主制羁绊,封建地主制经济占了主导地位。在马家军阀统治时期,封建性更浓厚。对农牧民的压迫和剥削更残酷。土族人民的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与附近汉族大体一致,少量手工业以家庭副业形式存在,商品性手工业很少。土地主要集中在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手中,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30%以上的土地,90%以上的农民仅占有60%多。世俗地主多用雇工(长、短工)方式经营,僧侣地主多采用实物地租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尚未出现。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青稞、土豆等。土族有酿酒习惯,农家所酿名“酩醪”,互助所产青稞酒远近驰名。土族先民以善养能日行千里的“青海骢”而驰名中原。 1949年9月土族地区解放后,经过社会改革,于1954年成立互助土族自治县和一些土族民族乡。1956年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国家资助下,土族地区各项建设事业发展很快。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与深化以来,土族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科学种田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地方工业从无到有,目前已有水泥、化肥、农机、农药、粮食加工、酒厂、纸厂等数十个企业,工业产值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所有乡和大部分村通了汽车,用上了电。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文教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已办起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全县建立了医院和卫生所数十所。
普米族 人口为33600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普米族人口数为33600。使用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木里和宁蒗的普米族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现在通用汉文。 各地普米族有不同的自称,云南省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的自称“普英米”,宁蒗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汉族的历史文献上称普米族为“西蕃”或“巴苴”。根据本民族传说和历史记载,普米族原来聚居于青藏高原,系青海、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后来逐渐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向温暖和水草丰茂的地区迁徙。大约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他们已居住于现在四川的越西、冕宁、汉源、九龙和石棉等地,是当时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宋史》记载,当时,有人“入西番求良马以中市”,说明普米族先民和汉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已有密切往来。至元代,四川邛部州(越西)一带,有“六番”居住。蒙古进军大理时,原居西昌地区的普米族一支由其部落首领率领加入蒙古军,进入云南的宁蒗、丽江、维西、兰坪、永胜一带定居下来。居于云南地区的普米族,元朝时属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后罢府置宣抚司)的总管(或宣抚) 的统治。明代属于丽江、永宁府土官知府统治。清雍正年间,丽江世袭土知府改为流官知府,世袭土官知府改为土通判。四川的普米族则受盐源木里的土司和本民族的头人统治。 文化艺术 普米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婚丧节日,都举行“对歌”,形式多为叙事歌,另有短调,内容以青年爱情生活为主。普米族人平时也爱唱纳西、白和汉族的山歌。民间流传有许多传说故事。舞蹈多反映耕作、狩猎、纺织等生产劳动,用葫芦笙、笛子等伴奏,舞步刚健明快。 风俗习惯 普米族的服饰,男子各地大同小异,上着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披白羊皮坎肩。较为阔绰的人,穿氆氇和呢质大衣,以毛布裹腿,腰间佩刀。妇女服装各地区则不尽相同。永胜、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爱包大头帕,着大襟衣、百褶长裙,用宽大而染有红、绿、蓝、黄的彩带束腰,背披羊皮。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爱穿青、蓝、白色大襟短衣,外着坎肩,穿长裤,腰系绣有花边的围腰布,耳坠银环,手饰镯圈等物。普米族群众主食玉米,辅以大米、小麦、青稞、燕麦、养子、稗子等。喜食用猪肉做成的“琵琶肉”,也常食牛、羊和兽肉,喜饮茶,嗜烟酒。普米族的房屋为木结构,墙壁用圆木重叠垛成,用木板盖顶,四角竖圆柱,中央立一大方柱,普米族群众称之为“擎天柱”,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一般住宅为二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屋内设火塘(锅庄),中支铁三角架,后方置神龛。火塘是家庭活动中心。室外挂牛、羊头颅,以示财富。 宁蒗、永胜地区的普米族群众实行大家庭制,数代同堂。兰坪、维西的普米族家庭两三代人即分家。实行男子财产继承制,诸子平分,盛行转房、传幼子的习惯。亲属称谓尊长房,即伯父的子女不论年龄大小,一律都称兄姊,叔父的子女皆称弟妹。宁蒗地区少数保留母权制残余的普米族群众以主妇为家长,女子不仅有财产继承权,而且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地位。婚姻多行一夫一妻制,选择配偶由父母作主,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早婚。婚后妇女有“不落夫家”和兄死弟妻寡嫂的习俗。丧葬习俗,宁蒗地区的普米族群众实行火葬;兰坪、永胜地区的实行土葬;维西地区的兼行火葬和土葬。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普米族群众崇拜多神,祭祀祖先。兰坪称巫师为“师毕”,宁蒗称为“讳规”。各地有请巫师祭山神、龙潭和锅庄神堂的宗教仪式。还有信仰喇嘛和道教的。 普米族的节日主要有大过年、大十五节、尝新节等,有些地方也过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大过年即过春节,届时,同一氏族的各家要祭“锅庄”。吃年饭,举行赛马、打靶等各种游艺活动。宁蒗普米族群众于旧历腊月十四日过大十五节,人们身着新装,上山露营,举行篝火晚会。尝新节,即每到大小春收获季节,人们用新粮酿酒、煮饭祭祀祖先,宴请亲友,庆祝丰收。
仫佬族 人口为207352人。 民族概况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建国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汉、瑶、苗、侗、毛南、水等族杂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仫佬族人口数为207352。仫佬族使用的仫佬语与毛难语、侗语、水语相近。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通用汉字。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伶”人们共同体的记述。《天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学术界一般认为,仫佬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成的单一民族,其时间大约在宋代。 据历史记载,宋太祖开宝五年(972),以桂州琳洞地置罗城县,先隶融州,后属庆远府。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所知,仫佬族至晚在元代或明初已居住在罗城一带地区。明朝继承宋、元制度·在罗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聚居区设立流官,社会基层设立里甲。同时在县官之下,增设土巡检司、镇和寨堡等机构,利用当地头人任职,把流官与土官统治结合起来。人民须向朝廷交纳夏秋两税。清代将仫佬族地区县以下划分为“里”,在“里”下设“冬”。每“冬”约十余户,有“冬头”,由大家推选,负责筹粮收款。“冬”原为缴纳粮款而划分的社会基层单位,由于仫佬族大部同姓聚族而居,因此“冬” 以下又分“房”,实际上又成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姓、房组织。1912年后,设立团总、保董、甲长等,利用原来的“冬头”为保、甲长,统治仫佬族人民。1933年以后,随着国民党势力的深入,建立了区、乡、村的保甲制度,乡长兼任民团队长及小学校长,实行所谓“三位一体”、“五户连保”的反动统治。仫佬族中一些“乡老”、“族长”也往往上通官府,下揽族权,左右与土匪勾结,强迫群众遵守“乡约”、“族规”,竭力维护封建宗法制度。仫佬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曾多次掀起反封建统治的斗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批先进的仫佬族青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柳北抗日挺进队和柳北人民解放总队。罗城县的解放就得到了仫佬族人民的有力配合。 社会经济 仫佬族至汉朝开始以族为姓。仫佬族之有姓有名,是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近代仫佬族中有罗、银、吴、谢、潘、梁、周、韦、张、黄、吕、包、覃、卢等姓,其中以罗、银、吴、谢为大姓、人口最多。仫佬族多是同姓聚族而居,自成村落。有的族内设有族长,通过推举产生,有的没有。但都有“冬”的组织,设“冬头”,冬下设“房”,这是血缘聚居的遗迹。 仫佬族居住的地区青山环绕,溪水长流。江河两岸,山间坝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仫佬族以种植水稻著称,早在宋代,龙江沿岸人民(包括仫佬族)即已“种稻似湖湘”。此外,仫佬族还种植玉米、红薯、芋头、谷子、小麦、荞麦、高梁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黄豆、芋麻、芝麻、油菜等。早在明代,仫佬族已使用铁制农具和畜力耕种。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与附近的汉壮民族大体相当。仫佬族地区的手工业也很早就有了发展。《说蛮》、《大清一统志》都有关于仫佬族“善制刀,,的记载。仫佬族打制铁器工具和烧制缸瓦及陶器手工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明代就有了本民族的铁匠。仫佬族制造的沙罐在附近一带很有名。 由于仫佬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硫磺资源,素称“煤乡”,因此,仫佬族人民采矿形成了传统。明清时代的文献记载,有仫佬族人民采煤为生,掘地为炉、烧制沙罐。民国时期,仫佬族地区的煤矿开采量扩大,矿厂雇用了大批仫佬族人民(矿31)。使仫佬族成为生产工人占人口比重较大的少数民族。仫佬族地区如今拥有煤矿、水泥、化肥、农药、农机修造、建筑材料、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许多企业。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
僳僳族 人口为634912人。 民族概况 僳僳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成员。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丽江和迪庆、大理、保山、德宏、楚雄、临沧等州县。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德昌等县也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僳僳族人口数为634912。使用僳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3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僳僳族农民汪忍波创制的音节文字,第三种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已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推行。 僳僳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人著述,樊绰的《蛮书》称之为“栗粟”,被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公元8世纪时,僳僳族的先民居住在金沙江两岸,曾受“勿邓”、“两林”两个强大部落的统治。1 2世纪以后,僳僳族先后受元代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代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16世纪中叶,由于战争以及反对木土司的压迫和掠夺,大批僳僳族人在头人木必帕的率领下,渡过澜沧江,越过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此后的两个世纪,陆续有大批僳僳族往西和往南,迁入德宏、临沧、耿马等地。有的则沿金沙江南下,进入禄劝、大姚等地。19世纪20年代,清朝在靠近内地僳僳族分布的丽江、永胜、华坪等地,实行“改土归流”。一些世袭的纳西族和白族土司为流官所取代。 1908年,云贵总督府及丽江府派阿墩子(德钦)弹压委员夏瑚巡视怒俅两江,夏瑚委任怒管及俅管袁裕才等分别管理怒江及俅江(独龙江)事务,并下令取缔过去康普、叶枝、察瓦龙等地土司对僳僳族、独龙族的苛派。 1911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领土片马、鱼洞、岗房等地。辛亥革命后,云南军都督府都督蔡锷任命西防国民军总司令兼第一师师长李根源组成3个殖边队进驻怒江地区,从而阻止了英国殖民势力向怒江的窥伺。此后,云南地方政府分别在怒江地区建立了知子罗(碧江)、上帕(福贡)、菖蒲桶(贡山)、泸水等4个行政委员公署,1928年以后分别改为设治局,并在独成江的茂当设立公安分局,管理独龙江事务。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前,僳僳族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居住在云南省丽江、维西、永胜、云龙、兰坪、保山和四川省等地的僳僳族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社会。居住在大小凉山周围的僳僳族,已分化出一些中小奴隶主,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猎。居住在怒江的僳僳族生产力水平低下,铁具和竹木农果并用,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为主,狩猎、采集为辅,社会分工不明显,手工业和商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实行以物易物的交换方法,在碧江、福贡等县出现一些以物易物的初级市场。怒江僳僳族地区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农村阶级有了分化,但有存在着原始的公有制和家长奴隶制的残余。土地制度分为个体私有、家族共同伙有、村寨及家族公有3种形式,并普遍存在一种伙有共耕制“哈米贝来合”,这是一种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土地所有制和耕作的原始协作形式。16~20世纪初期,怒江僳僳族还存在过家长奴隶制,奴隶被当作家庭成员或养子看待,日常生活与主人略有差别,社会地位较低,有的奴隶可以赎身为自由民。到1949年为止,怒江地区的家长奴隶制已基本瓦解。 到20世纪50年代为止,僳僳族还保存明显的氏族残余。同一祖先后代所组成的集团莆“初俄”,即氏族。怒江地区僳僳族的氏族名称有虎、熊、猴、蛇、羊、鸡、鸟、鱼、鼠、蜂、荞、竹、菜、麻、柚木、犁、霜、?8种,这些氏族名称同时又是各个氏族图腾崇拜的象征。同一氏族之下,由父亲的2代至4代人所组成的亲族集团称为“体俄”,即家族之意。家族在现实生活中还起一定的作用。由若干不同的氏族和家庭所共同组成的村寨称为“亢”。村寨头人有的是自然形成,有的是各家族老人互相推举,称为“搓吾”;由官府委派的头人则称为“实帕”。头人不得世袭,其职责是:对内领导生产,调解纠纷,主持祭祀,对外承头纳贡,摊派夫役,领导血族复仇,缔结盟约等。
基诺族 人口为约20899人。 民族概况 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人口数为20899。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基诺乡旧称为基诺山,清代文献写为攸乐山,都是以基诺族自称而得名,足见基诺族是当地的古老居民。有关基诺族的汉文记载始于18世纪。基诺山因盛产普洱茶,明末清初即有汉族商人进入,推广种茶制茶技术,对基诺族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雍正七年(1729),清朝在基诺山思通(今司土寨)设攸乐同知,筑了砖城,驻军500人,欲在这里建立滇南重镇,但时隔6年因瘴气厉害而裁撤,此后只在这里委任基诺族首领为攸乐土目。后来傣族土司统治基诺山区。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地方政府在基诺山委任保甲长,保甲长与傣族土司任命的基诺头人相结合,主要职责是为国民党地方政府催缴贡赋。1941年10月至1943年4月,基诺族人民为了反抗国民党地方政府的残酷压榨,在操腰的领导下,团结哈尼、瑶、汉等族人民,同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军队进行了英勇斗争,最终迫使云南省地方政府把车里县长撤职查办,3年内未在基诺山征税。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基诺族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还保留着许多古俗。如血缘婚的遗迹依然存在,有的村寨并不禁止氏族内婚;有的村寨禁止氏族内婚,但不禁止氏族内的恋爱同居。母系氏族公社的遗俗也相当多,平时只有母亲才有权为生病的子女杀鸡“招魂”;在上新房的仪式上,第一个手持火把登楼点燃火塘的是氏族内最年长的女性;村社长老虽已是男性,但他们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称号——“左米尤卡”,即村寨的老奶奶。由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大约有300余年的历史。个别村寨在20世纪40年代尚有百余人共居的大竹楼,这个父系大家庭公社虽然共居一处,但分居各房间的小家庭却又是个体经济,单独生产和消费,呈现了父系大家庭公社末期的过渡状态。这些原始社会古老遗迹可谓基诺村社的特点之一。 基诺族农村公社是由不同氏族成员共居的地缘村落(巴朵寨除外),每个村社就是一个独立的村寨。村社各有其标有传统界桩的土地界限,界内的土地归村社所有,他人不可侵占。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是村社公有,其内部占有形式则分为村社共有、氏族或父系大家族公社公有、个体家庭私有3种,但公有制是主要的。在农业生产中盛行换工互助,狩猎中盛行原始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原始租佃、雇工、借贷关系已经发生,但并未出现不劳而食的剥削者。村社一般有两个长老,首席长老叫卓巴,次为卓生,他们由特定的古老氏族的最年长者充任,其职责涉及村社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基诺族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农具基本上是铁制的,有砍刀、镰刀、小手锄等。主要农作物是旱稻、玉米,种植棉花也有较长的历史,盛产香蕉、木瓜等亚热带水果。基诺山是出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大牲畜有黄牛、水牛,但不用来耕地,而用以祭祀和肉食,还饲养家畜家禽。种茶、制茶业有一定发展。采集和狩猎仍是基诺族一项重要的家庭副业。手工业还没有和农业分工,主要在农闲时进行,经营打铁、竹篾编织、纺织、酿酒、木工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派工作队进入基诺山,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帮助基诺族人民发展生产,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发展生产和文化,使基诺族社会由原始社会的农村公社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诺山因地制宜,实行多种经营的方针,采取以林为主,生产不断发展,生活不断改善。现在改变了过去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兴修了水库。建起了水电站,基诺山寨有了电灯。开始使用拖拉机,农产品加工也用了机器。砂仁、茶叶、紫胶等经济作物收入在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步增加。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多数适龄儿童能入学读书,还有一些青年在大专院校深造。乡建立了卫生所,保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独龙族 人口为7426人。 民族概况 独龙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两岸,也有少数散居在贡山县北部的怒江两岸。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独龙族人口数为7426。使用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无本民族文字。 独龙族的名称,最初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期称为“俅”或“曲”,也有称“俅人”、“俅子”的。史籍记载,唐宋时期属南诏、大理管辖,元明清时属丽江木氏土司统治,清中叶划归丽江纳西族康普、叶枝两土千总分管,后归叶枝土千总统辖。1909年委任专职“俅管”管辖独龙河地区。1918年在今贡山县设置菖蒲桶行政公署,1933年改为贡山设治局,进而在贡山地区推行保甲制度。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前,独龙族社会虽无自己的冶铁业,但因长期以来同周围藏、纳西、白和汉族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关系,输入了铁刀和铁斧,出现了刀耕火种农业,并将原始的木锄包上铁皮,改造成为小铁锄,用来挖掘耕地。20世纪40年代末,个别家庭还从怒江换进少量大型板锄,使刀耕火种农业开始向锄耕过渡。然而独龙族在农业生产的许多过程中还使用原始的木、竹质工具,用来松土、锄草,且效率低下。因刀耕火种农业的耕作技术十分粗放,产量极低,一般年产量不够全年所需,所以采集和渔猎在独龙族社会中仍占很大比重。独龙族的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明显分离出来,往往同农业生产、采集和狩猎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主要有藤、竹编织以及纺织麻布,纺织麻布工具简单,技术落后,从剥麻、搓线、洗染、织布全是手工操作,工效很低。在独龙族社会里,尚保存原始的以物易物的产品交换形式,一般与访亲问友结合在一起,访问者带去自己地区的土特产,然后带回被访地区的土特产。在长期进行交换过程,产生了计算交换产品价值形态的方法,出现了双方用木核记帐的形式。 与独龙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社会组织方面还存在父系氏族“尼勒”。由每个“尼勒”的近亲成员组成的家庭公社,大部分都分散在一片相邻近的地区内,自然地形成血缘村落。他们自称这种血缘村落为“克恩”。在独龙族社会内部有三种土地占有形式:一种是氏族或家族公共占有,集体垦种的土地;二是几户共同占有的土地;三是个体家庭占有的私有土地。土地占有形态以公共占有为主,因而在耕作形式上原始共耕比较突出。共耕有3种:一是土地的公社公有共耕制,是以家庭公社为单位;二是伙有共耕制,是由家庭公社的几户成员共同占有一块耕地;三是私有伙耕制,即土地是私有的,由私有土地的主人确定伙耕的时间,届时大家前来帮助伙干。 独龙族对待可食的野生植物(包括岩蜂)同对待耕地一样,看作是“克恩”的公有的天然食粮,“克恩”成员有采集权。一种是“克恩”共同占有的形态,共同占有的采集物则实行集体采集,采集物实行平均分配。但已产生由火塘或个体家庭单独占有的采集对象。收获后和春耕前是独龙族进行狩猎的季节。“克恩”中的公共猎场是主要的狩猎场所,各个“克恩”的猎场界限比较严格,禁止其他“克恩”的成员入内狩猎。 。 至1949年7月解放时,独龙族家庭公社内部已经出现了私有财产。铁刀和铁器归每个灶塘直接占有,各个火塘独自饲养猪、鸡以及通过交换所得的黄牛等。每个火塘开始独自占有“隋移”(最早的个体耕地),各个火塘在自己占有的“隋移”里种植玉米和芋头,生产补充性的食粮。随着与外部交换的日益发展,特别是在交换中所获得的黄牛,已经成为家庭公社里每个火塘积蓄财富的手段。借牛者要用自己的女儿作抵押品。随着同外部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用从异部落劫夺来的奴隶交换黄牛的现象。在林地,由于一些家庭长期占有土地并由其子孙继承,产生了早期的土地租借和抵押关系。一些成员一时无地,为解决当年所需的耕地,常以铁刀、鸡等物作为报酬向耕地多的成员租地。一些贫困的成员,为了获得生产工具和粮食,便以自己所占有的耕地去换取所需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土地抵押,并开始廉价出卖土地。此外,粮食多的火塘或家庭为了多耕种土地,以粮食去雇工为自己劳动,因而产生了雇佣。
祝贺百度在美国成功上市
祝贺百度在美国成功上市 以下为李彦宏敲响纳斯达克闭市钟。
祝贺百度在美国成功上市
女子旗装欣赏 .
穿满服的姑娘 .
少数民族吧吧规 1、所有不合规定帖子一经发现,立即删除,情节严重者,封ip。 相关规定请参阅《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2、严禁发具有网络传销性质的帖子. 3、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4、严禁发含有违法及不良信息帖子。 5、严禁恶意重复发帖。上述条令如有违反必定处置!
带这着你的真情来吧 http://post.baidu.com/f?kw=%C9%D9%CA%FD%C3%F1%D7%E5
我们的友谊在这里! http://post.baidu.com/f?kw=%C9%D9%CA%FD%C3%F1%D7%E5
来吧朋友 http://post.baidu.com/f?kw=%C9%D9%CA%FD%C3%F1%D7%E5
我的朋友,你来吧 http://post.baidu.com/f?kw=%C9%D9%CA%FD%C3%F1%D7%E5少数民族吧
欢迎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欢迎藏族朋友的到来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欢迎你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国家要兴旺,民族要团结 http://post.baidu.com/f?kw=%C9%D9%CA%FD%C3%F1%D7%E5少数民族吧
国家的兴旺靠的是民族的团结 http://post.baidu.com/f?kw=%C9%D9%CA%FD%C3%F1%D7%E5少数民族吧
民族团结,国家兴旺 http://post.baidu.com/f?kw=%C9%D9%CA%FD%C3%F1%D7%E5少数民族吧
欢迎郑州的朋友来玩 http://post.baidu.com/f?kw=%C9%D9%CA%FD%C3%F1%D7%E5少数民族吧
欢迎朝鲜族朋友及各族朋友到来 http://post.baidu.com/f?kw=%C9%D9%CA%FD%C3%F1%D7%E5少数民族吧
欢迎朝鲜族朋友! http://post.baidu.com/f?kw=%C9%D9%CA%FD%C3%F1%D7%E5少数民族吧
欢迎朝鲜族及其他民族朋友 http://post.baidu.com/f?kw=%C9%D9%CA%FD%C3%F1%D7%E5少数民族吧
不穿袜子四处乱跑 http://post.baidu.com/f?kw=%C9%D9%CA%FD%C3%F1%D7%E5少数民族吧
我是傻丫头,大家帮帮我 http://post.baidu.com/f?kw=%C9%D9%CA%FD%C3%F1%D7%E5少数民族吧
我在这里等待你的到来 http://post.baidu.com/f?kw=%C9%D9%CA%FD%C3%F1%D7%E5少数民族吧
真心欢迎你的到来
搭配格格服(游戏) http://jr.naver.com/game/view_cloth.php?id=tb_game_cloth&nid=223&cid1=1&cid2=114&sec=world&page=1
◣我现在的梦,就是希望你们来◥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都是东北人,我热烈欢迎你们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都是大连人,我欢迎你们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姐姐,妹妹们 吧主我将贵吧连接了,你们也常来玩啊!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姐姐,妹妹帮个忙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成立不久,欢迎贵吧成员到来●●●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来玩玩★★★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来*```````````*``````````````*`````````````````````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成立不久,欢迎大家捧场★╱◥█◣♂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ō●╯刚刚成立欢迎哈尔滨吧主及吧民捧场!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刚刚成立,欢迎捧场〓■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刚刚成立,欢迎捧场◢◤◢◤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 欢迎在阳泉的各族人民来玩〓■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 欢迎在唐山的各族人民来此★★★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 欢迎在天津的各民族朋友来访◢◤ http://post.baidu.com/f?kw=%C9%D9%CA%FD%C3%F1%D7%E5
欢迎在北京的各族人民到来 http://post.baidu.com/f?kw=%C9%D9%CA%FD%C3%F1%D7%E5
都是大连人,我热烈欢迎大家来 http://post.baidu.com/f?kw=%C9%D9%CA%FD%C3%F1%D7%E5
父老乡亲们,我强烈欢迎你们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少数民族吧欢迎朝鲜族朋友的到来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好讲究的朝鲜族服装 .
女子旗装欣赏 .
穿满服的姑娘 .
灌吧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欢迎你来啊!!!!!!!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欢迎在吉林的各民族同胞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9%D9%CA%FD%C3%F1%D7%E5&rs2=0&myselectvalue=1&word=%C9%D9%CA%FD%C3%F1%D7%E5&tb=on
回族名(男性常用表) 中文 英文字母注音 意译 拉丁字母注音阿卜杜勒·阿里木 ‘Abd al‘Alim 真主的仆人 ‘Abd al‘Alīm阿卜杜勒·阿里 ‘Abd al‘Aliyy 真主的仆人 ‘Abd al‘Aliyy阿卜杜勒·阿齐木 ‘Abd al‘Azim 伟大的仆人 ‘Abd al‘Azīm阿卜杜勒·阿齐兹 ‘Abd al‘-Aziz 伟大之仆,力量 ‘Abd al‘-Azīz阿卜杜勒·巴里 ‘Abd alBari 造物主的仆人 ‘Abd alBārī阿卜杜勒·巴西特 ‘Abd alBasit 造物主的仆人 ‘Abd alBāsit阿卜杜勒·费塔哈 ‘Abd al-Fattah (食物之门)开门之仆人 ‘Abd al-Fattāh阿卜杜勒·哲巴尔 ‘Abd al‘jabbar 武力的仆人 ‘Abd al‘jabbār阿卜杜勒·俄法尔 ‘Abd alGhaffar 宽恕的仆人 ‘Abd alGhaffār阿卜杜勒·俄福尔 ‘Abd al Ghafur 宽恕的仆人 ‘Abd al Ghafūr阿卜杜勒·哈迪 ‘Abd al Hadi 向导的仆人 ‘Abd al Hādī阿卜杜勒·哈菲兹 ‘Abd al Hafiz 护国者的仆人 ‘Abd al Hāfiz阿卜杜勒·哈格 ‘Abd al Haqq 真理的仆人 ‘Abd al Haqq阿卜杜勒·哈克木 ‘Abd al Hakam 仲裁人的仆人 ‘Abd al Hakam阿卜杜勒·哈基木 ‘Abd al Hakim 聪慧的仆人 ‘Abd al Hakīm阿卜杜勒·哈力木 ‘Abd al Halim 宽容的仆人 ‘Abd al Halīm阿卜杜勒·哈米德 ‘Abd al Hamid 赞颂之仆,永远赞颂 ‘Abd al Hamīd阿卜杜勒·哈希卜 ‘Abd al Hasib 被尊崇者之仆 ‘Abd al Hasīb阿卜杜勒·哲里勒 ‘Abd al Jil 造物主的仆人 ‘Abd al Jīl阿卜杜勒·嘎迪尔 ‘Abd al Qadir 才能之仆 ‘Abd al Qādir阿卜杜勒·凯里木 ‘Abd al Karim 高贵之仆 ‘Abd al Karīm阿卜杜勒·莱兑弗 ‘Abd al Latif 友善之仆 ‘Abd al Latīf阿卜杜勒·麦吉德 ‘Abd al Majid 荣耀之仆 ‘Abd al Majīd阿卜杜勒·穆仪兹 ‘Abd al Mu‘izz 荣耀与权力之给予者之仆 ‘Abd al Mu‘izz阿卜杜勒·穆台阿勒 ‘Abd al Muta‘al 至高无上者之仆 ‘Abd al Muta‘āl阿卜杜勒·穆吉卜 ‘Abd al Mujib 回应者之仆 ‘Abd al Mujīb阿卜杜勒·麦提尼 ‘Abd al Matin 坚定之仆,强大 ‘Abd al Matīn阿卜杜勒·穆希米尼 ‘Abd al Muhaymin 监管者、护卫者之仆 ‘Abd al Muhaymin阿卜杜勒·纳绥尔 ‘Abd al Nasir 援助者之仆 ‘Abd al Nāsir阿卜杜勒·古都斯 ‘Abd al Quddus 至诚之仆 ‘Abd al Quddūs阿卜杜勒·嘎哈尔 ‘Abd al Qahhar 征服,全能之仆 ‘Abd al Qahhār阿卜杜勒·拉菲尔 ‘Abd al Rafi‘ (才智、尊重)上升者之仆 ‘Abd al Rāfi‘阿卜杜勒·拉希木 ‘Abd al Rahim 至怜悯之仆 ‘Abd al Rahīm阿卜杜勒·拉哈曼 ‘Abd al Rahman 至仁慈之仆 ‘Abd al Rahmān阿卜杜勒·拉希德 ‘Abd al Rashid 正确的引路人之仆 ‘Abd al Rashīd阿卜杜勒·拉扎格 ‘Abd al Razzaq 普施主之仆 ‘Abd al Razzāq阿卜杜勒·赛俩木 ‘Abd al salam 和平之仆 ‘Abd al salām阿卜杜勒·拉伍夫 ‘Abd al Ra‘uf 至慈之仆 ‘Abd al Ra‘ūf阿卜杜勒·哈里格 ‘Abd al khaliq 造物主之仆 ‘Abd al khāliq阿卜杜勒·萨卜尔 ‘Abd al Sabur 忍耐之仆 ‘Abd al Sabūr阿卜杜勒·赛米尔 ‘Abd al sami‘ 全聪主之仆 ‘Abd al samī‘阿卡杜拉 ‘Abdullah 真主之仆 ‘Abdullah阿卜杜勒·台瓦卜 ‘Abd al Tawab 宽恕之仆 ‘Abd al Tawwāb阿卜杜勒·韦杜德 ‘Abd al wadud 爱之仆 ‘Abd al wadūd阿卜杜勒·瓦希德 ‘Abd al Wahid 惟一之仆 ‘Abd al Wāhid阿卜杜勒·瓦哈卜 ‘Abd al Wahhab 赐予者之仆 ‘Abd al Wahhāb艾本尼 Aban 古阿拉伯人名 Abān阿拔斯 ‘Abbas al‘Abbas 严肃的 ‘Abbās al‘Abbās阿布德 ‘Abdud 礼拜者 ‘Abdūd阿丹 Adam 圣人名 Adam阿德南 ‘Adnan 专名 ‘Adnān艾什勒弗 Ashraf 更荣耀的 Ashraf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