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有☜
妙有堂
其人已老,其心未泯。
关注数: 20
粉丝数: 393
发帖数: 4,240
关注贴吧数: 16
雕工不错,底子处理得很干净,俏色运用合理。
请教一个问题 在平时的试验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自然条件下都能散发香味的草本类植物、木本类植物以及各类植物的花,为什么焚烧后(包括同样打成粉末状),大部分木本类植物的香味能保持,而草本类植物和花的香味(除了极少数品种如艾草之类),几乎会丧失掉?
喜欢烟雾缭绕的请进 新用一款草本植物制成的粘粉做的塔香,香味上可以说基本失败,肯定要放弃这款粘粉,拍了几张浓烟滚滚的图片以搏大伙一笑。
关于鼻烟壶的收藏原则 在浏览吧内帖子时,我感到吧内相当一部分吧友在发帖中关心鼻烟壶的年代比关心鼻烟壶的质料和做工更心切,对此甚感忧虑,现特将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一书中对鼻烟壶鉴别一节中涉及鼻烟壶收藏的部分摘录如下,他的这一观点,也是得到其后的众多收藏大家认可的,各位吧友可品味一下: “古玩之鉴别,其注意点有二:一为分辨其真伪,一为鉴定其优劣。必先确定其真伪,然后再鉴定其优劣,此为鉴别上一定之程序,所有古玩器物之鉴别方法,无不如是, 惟烟壶之鉴别则不然。只鉴定其优劣足以,不必注意其真伪,盖烟壶之名贵,纯视质料之高尚及做工之奇妙,而不在产生之年代,制造之主人也。质料果珍异也,做工而果奇巧也,无论何时所产,何人所造,亦为上品;反之,虽康熙时代所产生者,康雍皇帝所御用者,亦不值钱。” 在平时的收藏中,相当一部分藏友之所以对古旧之物抱有一种凡古旧传世之物必有较高价值的观念,我相信是基于这些东西是传统历史、文化、艺术和技术的积淀和精华,可话又说回来,一件粗制滥造的旧物,如果不能体现当时的文化、艺术的精神,映射不出古人制作工艺的精美和精益求精的心境,您收藏它干嘛?考古用吗? 我等平常人玩收藏,其实更多的是收藏一份心情、一点雅致,认识几个同道的朋友,多几分交流、多几许欣赏、让生活多一些情趣,足矣。 如果我有那个运气,不经意间忽地就捡一个大漏,甚而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固然值得庆幸,但我最担心的是,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玩收藏,恐怕会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将我带到阴沟里去。
看看新发现的这个双星系统像什么?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观测到一个神秘恒星,它的行为就像一个巨大的宇宙“闪光”,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一个还处于早期状态的双星系统。神秘“闪光”显得较为规律,每25.34天就会释放出一阵光芒,其背后应该隐藏着未曾发现的恒星奥秘。执行本次观测任务的是NASA斯皮策和哈勃空间望远镜,这两台望远镜经常联合巡天,分别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上观测宇宙天体。 科学家将该神秘“闪光”天体命名为LRLL 54361,图中显示的是艺术家所绘制双星系统背后发出的神秘光源,该恒星系统为科学家提供了深入了解恒星形成早期阶段奥秘的途径,大量气体和尘埃被迅速聚集在一起,在某种机制的介入下,形成了双星系统。LRLL 54361天体位于IC 348恒星形成区内,距离地球大约950光年左右。 原恒星系统背后出现的强大辐射释放发生于它们轨道彼此接近的时候,这种现象被称为脉冲吸积,研究人员称在演化后期的恒星系统中已经观测这种现象的发生,但是在如此年轻的恒星系统中还未曾发现如此强度和规律的脉冲吸积。根据巴尔的摩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詹姆斯•姆泽若尔介绍:“LRLL 54361原恒星系统中出现的亮度变化存在非常精确的时间,真是难以置信。” 通过斯皮策空间望远镜的分析,详细揭示了该恒星系统周围的结构,这两颗恒星处于早期演化阶段,估计不超过数十万岁。科学家发现恒星周围尘埃盘存在上下两个结构,来自中央恒星的气流将周围尘埃和气体层塑造成类似腔室的构造,后者以非常古怪的轨道运行。研究小组下一步计划继续监测LRLL 54361原恒星系统与其周围的物质盘结构,科学家认为这样的双星系统是非常罕见的,希望最终获得更多双星轨道的观测数据,来自ESA的赫歇尔空间望远镜也将参与调查。 来源:腾讯科技
我的新年第一帖 借用央视的一句话:有情、有爱、有天伦之乐、有吉祥如意! 送给吧内各位朋友:)
推荐一款混合粉配方 红肉崖柏粉60%,海南虫漏粉20%,老山檀粉20%,混合均匀后熏用,个人感觉很舒服。
达摩手件
发一个小香插就吃饭去了
把件
鼻烟壶的细图 梅
梅兰菊竹鼻烟壶
水晶的骷髅头雕好了 今天拿回来的
广告发布请进此贴 从即日起,与鼻烟壶收藏、鉴赏、交流相关的广告请放入此贴,以方便吧友同广告发布方联系,凡未放入此贴的相关广告,以及同鼻烟壶无关的其他广告,将予以删除。同时,本吧不对吧友与商家、吧友相互之间进行的、任何形式的交易承担责任。
一生一世一双人 201314,本想用那款菱花的篆香炉给俺心爱的人献一炉香,但现在回不去,晚上要是没喝多就抓紧吧。 哪位再给出标题的下半句,等俺死后刻在碑上,夜间出来溜达的时候必上门拜谢。
今天买的炉子
发一个蛇头迎接蛇年
日本香道发展简史(连载) 本文全部摘录于陈云君先生《燕居香语》一书,推荐给各位同好参阅。 日本文化是由西伯利亚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的先后进入而促成的。当然,最重要的影响是来自中国的华夏文化,曾有人指日本文化属于“大乘佛教圈”、“大中华文化圈”、“儒教圈”。然而,日本民族却以自己固有的民族性,在吸收各种文化之后建立了自己特征极强的“大和文化”。 类似日本文化不是单一人种的流传,而是多个民族混合而成。他们主要是原生活在西伯利亚东部的“旧虾夷人” ----- 日本的“原住民”(或称为“古蒙古利亚人”),与中国秦汉时期的中国人(或称为“新蒙古利亚人”)移民,二支人种混血而成的大和民族,当然其中也有印度支那族、印度尼西亚族、汉族、朝族、马来族等血缘。 日本民族文化咋看来有很多与中华文化相似,但这种相似其实是“似是而非”,这是一个大话题,在此不作深入讨论,仅就“香文化”在日本形成的“香道”而论,就令人有极大之不解。茶文化在中国唐朝(日本的平安时代)传入日本,经过几百年的陶养于明朝初期(日本室町时代)形成了“茶道”,从此日本“茶道”一跃而为日本文化中的精英部分,并立于日本“国宝”艺术之巅。 与茶文化同时由中国传入日本的“香文化”虽然同在室町时代就受到重视,但她却一直都作为“茶道”的附庸而伴随着“茶道”的发展,却没有与“茶道”同时形成“香道”,“香道”的形成是迟了二百年于安土桃山至江户时期的事了。我这里讲“令人有极大之不解”,是因为“香道”与“茶道”就一般看来“香道”更具宗教色彩,“茶道”则多具世俗功用,然而在日本文化中恰恰相反,“茶道”形成于禅宗氛围而归结于禅宗修为,到了至高境界,“茶道”纯是修禅与茶无关。而“香道”初起于宗教发展,到后来“香道”活动大多成了“玩香”人之事,几与宗教脱节,或者可以说日本“香道”为“形上弱,而形下强”并无过分。具体来说应是“香道”在日本已经普及到只见“用香”而无论“香道”了。 向生活必须发展 ---- “香道”,改变其专门艺术属性走向了日常生活的实用化。幸好“香道”虽属生活实用化却依旧不俗。---------未完待续。。。。。。
我将十大妖仙定做成铜板画了 采用精密蚀刻来做,如果效果好,我再做一套平安牌大小的。
藏头诗
请轻身沁香兄台看看我用您的诗做的签名档
朋友送的一首诗 雅味柔烟宁月魄 ,清香缓沁静尘心 。 醉痴香海寻真气 ,为是华泥不染馨 。 我准备换成大篆做成签名。
再得瑟一下,就睡觉去了,定做的黑檀香粉盒还有红酸枝的线香筒。
定做的东西到了,看看 我定做的,今天收到,看看: 黑檀的香粉盒,直径6公分,高度3.5公分,可以放进我的提香盒里,下面那个是自然雕的红酸枝香筒,底座和顶盖是黑檀的。
咋才十点就没人说话了?
石头一块
关于甲香的炮制,我感觉有点悲剧了 昨日用黄泥煮了一整天,洗净后没发现有多大变化,现在正在淘米水中煮着,明天还要用酒来煮,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看这个gif
本吧释名 空,非空,非非空,谓之真空;有,非有,非非有,谓之妙有。 本吧欢迎心平气和的探究,反对骂街和人身攻击,有关政治话题的帖子请发别处。 其他的,暂时还没想到还有什么要顾忌的,先这样子吧。
新香试验失败 那款融雪,我改成以下配方:主料60%,檀香20%,侧柏叶粉20%,梅片按香粉总量的1%,粘粉按香粉总量的20%,用第二泡滇红调和,刚烘干。试了一枚,结果没想到侧柏竟然会这么抢味道,都整出藏香的味道了。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思路没问题,明天再试。
猜猜干什么用的? 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item.taobao.com%2Fitem.htm%3Fspm%3D937.1000770.1000419.1.RmQWNq%26id%3D15641298843%26asker%3Dwangwang%26wwdialog%3Dbbxxbbmc%26ad_id%3D%26am_id%3D%26cm_id%3D%26pm_id%3D&urlrefer=1819e6d5e53a6f98e599c1bf536bc303
木珠盘玩与保养 一个介绍木珠盘玩和保养的帖子,发一次删一次,见鬼了?
网上收集的几种盘玉方法 下面这些方法我一个都没试过,只是有空的时候玩玩,所以无法验证真伪,但因为时常看到有人盘玉的方法实在太过恶心,就是将好端端一块玉在脸上、头上不停的蹭,弄出来那种“贼光” ,“和尚光” ,还不知其谬!还有就是用脏兮兮的手盘玉,搞得缝隙处都被污垢给填满了,这些做法,实在是有辱斯文的。所以特别去找了些看上去比较舒服的盘法,共同研习,有些说法我也不是很理解,感觉有点神叨叨的,持保留态度,共同研习吧: 盘玉非常的讲究,一旦盘法不当,一块美玉就会毁在自己的手上,所以藏家门盘玉时格外的小心谨慎。清代大收藏家刘大同在其著述的《古玉辨》中明确的提出了文盘武盘意盘的概念 文盘 文盘:一件玉器将她放在一个小布袋里面,贴身而藏,用人体较为恒定的温度,一年以后在手上摩挲盘玩,直到玉器恢复到本来面目,文盘耗时费力,往往三五年不能奏效,盘玩时间往往十来年,甚至数十年,清代历史曾就有父子两代盘一块玉的佳话,究其一生盘玩一块玉器的事,史不绝载,南京博物馆藏一件清代出入的玉器,被盘玩得包浆铮亮,润泽无比,专家估计这一件玉器已经被盘玩了一个甲子(60年)以上。 武盘 武盘:所谓武盘,就是通过人为的力量不断地盘玩,以尽快达到玩熟的目的,这种盘法玉器商人采用较多,玉器经过一年的佩戴以后,硬度逐渐恢复,就用旧白布(切忌有颜色的布)包裹后,雇请专人日夜不断摩擦,过了一段时期,就换上新白布,仍不断地摩擦,玉器摩擦受热的高温可以将玉器中的灰土快速的逼出来,色沁不断凝结,玉的颜色也越来越鲜亮。大约一年就可以恢复玉器的原状,但武盘稍有不慎,玉器就可能毁于一旦。 意盘 意盘:也叫神盘,是指玉器收藏家将玉器持于手上,一边盘玩,一般想着玉的美德,不断地从玉的美德中吸取精华,养自身之气质,久而久之可以达到人玉合一的高尚境界,玉器得到了养料,盘玉人的精神也得到了升华,意盘是一种极高境界,需要面壁的精神,与其说人盘玉不如说是玉盘人,人玉合一。 人盘玉三年玉养人三十年,当有一件玉一旦伴随你成为你亲近的灵物,贴在你的肌肤上吸取你的体温,然后以她的灵气护宝你的爱意,与你精气对流与你合二为一。 意盘精神境界要求太高武盘须请人日夜不断的盘,成本太大,现在的玉器收藏家大多采取文盘结合武盘的方法,既贴身佩戴又时时拿在手中盘玩,不过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盘玉方式,新坑玉器不可立马盘玩须贴身藏一年后,等硬度恢复了方可,盘玉的禁忌很多,禁跌、禁冷热无常、禁火烤、禁酸、禁油污、禁化学药剂,意盘还进贪婪。 另外,“盘玉 ”也可以用手在玉石上反复不停地摩擦直到玉石发热,停上一会儿,对玉石反复欣赏一阵,再重复开始上述动作,一直持续下去。如此盘玉,可谓繁复至极。若每天盘玉至少六个小时,一般以子时起为佳,盘玉能使感冒减少,免祸保平安的功效。 一般的收藏者多采用意盘跟文盘的方式,笔者也喜欢采用意盘跟文盘的方式,用人气养玉。古玉经过一段时间的盘玩,会脱胎,脱胎后的古玉宝光四射,魅力非凡,得见一次很需要不小的缘分。 巧用荞麦养好玉 将荞麦皮,洗过后放在太阳下晒过,放进盘玉袋盘了几个礼拜,效果果然非常的赞,跟盘了多年的效果差不多!许多玉友试过都反映说此方法相当好! 我摸索出一条规律,东西到手以后,先放在温水里面浸泡3个小时,然后,放在身上盘摸1~2个月,然后在放在口袋里面装荞麦皮盘摸一个礼拜,出来的油性会非常的好,但是荞麦皮磨出来的东西会火性会比较大,所以,再贴身盘摸,这样交替着来,特别是籽料的,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一般这样交替盘摸半年的效果抵的上数年的效果哦,以上经验纯属于个人经验小贴士,愿与玉友一同分享。 关于玉的清洗 但许多人认为没必要那么多的讲究,手盘才真正能得到玩玉的乐趣,脏了用牙刷放点牙膏刷干净,用清水洗干净牙膏就行了,盘的时间长了会有包浆,也挺好看的,没必要顾虑那么多. 也有人建议用开水泡,进行清洗,不是不行,但不能一下子放进开水里,要先用40--50度的温水泡几分钟,再换70--80度的热水泡几分钟,然后才能放到开水中,否则热涨冷缩容易使玉开裂,特别是本身已经有裂隙的玉,很容易造成裂隙变大甚至断裂,这种方法还是建议放弃. 个人认为如果确实有必要加热时,比较好的方法是:先将玉器用牙膏(牙膏较为中性,强碱容易损害玉质)清洗干净,将水放进容器内,然后放一个碟子在底下,再玉器放到碟子上面,不要把玉器直接放在底部,以免升温太快和温度过高.水要多放些,然后用很小的火加温,最好在20分钟左右才将水煮沸,让玉慢慢升温,才不至于热涨冷缩损坏玉器.煮沸几分钟后即可关火,让水自然冷却到常温再将玉拿出来.
本来是做茶宠用的,但总感觉不是很妥当,想想再说吧。
熏衣香方之二 2. 《东瀛旧制》 释名:予久客日本,见其香铺中多售香品,尤以京都《松荣堂》之制为佳,其中有二款名“伽罗香”、“天人香”者,系使用沉香、檀香、冰片为主,外加一部分干花、共挫为小颗粒。其制虽精,要亦平常之物,而所发之香气予以为过浓,尤其冰片之用太过抢味,今取其主要香品而去其过浓之物,改良之,故名。 用香:沉香、檀香、米兰、玉兰、丁香、龙脑香、龙涎香 制法:沉香洗净去土,阴干后上洒龙涎香溶液中凡三次,阴干、焙干,打细粉。檀香取印度老山檀(不可用澳洲新山檀)打细粉,丁香用洋丁香之公丁香,打细粉,此三种香粉按比例混合之。米兰花与玉兰花干品碾碎混入香粉中。龙脑香以适量为佳碾粗粉与前所制之香粉混合。取一纱布袋盛之,紧其口,置衣柜中,或悬于室中亦可。 3. 《香风常随》 释名:以香熏衣后留香甚久,穿着外出,动则生香风,而能常相伴随惹人亲近,故名。 用香:沉香、檀香、龙涎香、苏合香、茉莉花、百合花、龙脑香 制法:用海南沉香洗净,打粉。印度老山檀香,与龙脑香适量同时打成细粉。茉莉花干品、百合花鲜花同碾成湿片状,加少许龙涎香再研细。然后除沉香外,再合一臼内细碾,出而阴干、烘干即打成细粉。将沉香粉混打好的混合香粉中,再以鲜百合花捣泥与置配好之香粉共研成半温半干之泥状,压成香饼,阴干外裹以纱布做成棋子大圆饼,烘干置于衣柜中。或再重研为粉,以纱布包裹,置于衣柜中。 注:因现代有电香炉,可以无明火,低温度熏香,所以凡熏衣之香品都可以置电香炉中,以小火力发香,发香后置之于衣柜中熏衣效果极佳。此法可以用沉香原片、檀香薄片直接使用,替代香方所制之香品,效果亦佳。
熏衣香方之一 古人用香熏衣是很平常的事,凡官员面君、学生拜师、高尚宴会以及相亲会友,大多有以香熏衣之举。古代男子尤重,几于当代女士用香水同,唯如今之香水以化学手段合成并取之甲醛、乙醚、甘油等化学物质。如用劣质香水伤人不浅,所以今人于用香远不如古人之健康,古人熏衣之香,更取其天然,因衣服近体与人接触多,所以要于养生共论。 另外现代制衣有化纤物品,此质地之衣物则不宜熏香,纯棉、纯丝之质地衣服最宜熏香。日本“香道”表演中有一节目即为熏和服,可见熏衣传之东洋亦同。 1. 《百花氛》 释名:花香怡人,若当春季与友人共坐于香花丛中,春风拂身,其乐何及。以此香以多种香花制成之香饼置于衣柜,犹衣之架于花丛,故名。 用香:玫瑰花、菊花、米兰、栀子花、檀香、龙涎香、白芨、龙脑香 制法:此香制法有两种。 第一种制成香丸:以玫瑰、菊花、米兰、栀子花之干品,碾粉。鲜花茉莉捣泥和粉于泥中,加适量龙涎香粉以白芨汁合之压成香饼。再以白芨汁和檀香粉(檀香用印度老山檀打成细粉)压成纯檀香饼。二饼复合压之,阴干后成香丸,烘干,以薄纱包裹置于衣柜中名为“百花丸”。 第二种制法:玫瑰、米兰、栀子花、茉莉花都用鲜品,去菊花不用。全部浸于龙脑香溶液中三日,取出碾成膏状再加适量龙脑香粉,紧压之,再与白芨汁共捣,加入适量檀香粉乘未干,即以薄纱布分块包裹轻压成饼,再以纱布封之,阴干后即可入柜(此第二种香不用龙涎香溶液而改为龙脑香溶液,龙脑香本为树脂结晶极易溶于水)。 ————摘自《燕居香语》
佛堂、书斋、客厅、茶室用香方之九 17. 《翠和祥云》 释名:此为茶室所制之熏用香品也,以蒸茶之翠云霭气,与熏出之香雾,轻曳在茶烟香气之中,一片祥和、静志养心,此正茶与香配合生成大雅,故名。 用香:沉香、茉莉、蜂蜜、龙涎香 制法:用海南熟沉香,以清水浸之,银钩除未尽之木质,及剔去旧土,用纯净之香挫成粗粒。取色白质佳之龙涎香少许与适量蜂蜜相和,将沉香粗粒以此膏相和成小块状。取茉莉鲜花碾成泥,将沉香与蜂蜜、龙涎香所合成之小块裹于茉莉花香泥之中,压制成香饼阴干烘干,用熏香不出烟法即可。或制成细条线香,与茶室蒸茶前焚之。 18. 《宣和龙圆》 释名:此香之名借宋徽宗制茶之旧名化而用之,因此香为茶室专用,而且可以共茶同泡饮,故名。 用香:沉香、茉莉花、代代花、玉兰花、桂花、玫瑰花、蜂蜜。 制法:用海南沉香或香港沉香之生香,或用星洲沉香之佳者,此方中沉香最宜生香,不取土熟之品。将生沉香用到削成薄片,置于蜂蜜中,浸泡二周至一个月。蜂蜜用枣花、玫瑰皆可。把茉莉花、代代花、桂花、玫瑰花入臼碾成泥。如干品则打成粗粉。玉兰花取白玉兰以鲜花瓣入清水洗净。把四种花泥(如干品则以蜂蜜拌成泥状)抹于玉兰花瓣上,烘干、打粉,再以蜂蜜和之,压成薄片,用蜂蜜粘于已备好之沉香片上,阴干后再烘干,即成。使用此香时,将花泥一面置于云母片上熏香,或以电香炉煎之,亦将花泥面向下,待香气大出时,开炉翻过沉香面向下,煎之。待香气出尽,此香园已成碳状,不可弃之,用以煮水泡普洱茶、岩茶以及所有紧压茶饼、砖、沱皆可,唯不适绿茶、白茶类。 ------摘自《燕居香语》
佛堂、书斋、客厅、茶室用香方之八 15. 《二度梅花》 释名:梅花一年开两次为梅开二度,其花必华(色旺),而人才久用,一时休致再起复,为用则老道弥坚,其用也非后进小子可比,此香用《明德馨》旧制之沉香,故名。 用香:制沉香、梅花、侧柏、松香、苏合香、白芨 制法:取早制之沉香(即曾以麝香、龙涎香水制过的精制沉香,因其用麝香过多,陈置而去其多之后之沉香片)打粉。以梅花、侧柏之干品打细粉,混合于沉香粉之中。松香少量与苏合香碾细粉,以少量白芨汁(磨白芨取汁法见前),先混松香、苏合香粉压成薄片,烘干打粉,此粉与沉香、梅花、侧柏三物所成之粉混合,取适量白芨浓汁搅合成泥,制成香饼,阴干,再焙干,即可。取以焚、煎、焖香之用。 16. 《华勋印》 释名:苏东坡有诗《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中云“晚遇斯须何足云,君方论道承华勋”乃是仕途正隆,大有作为之喻也,此香宜官厅、客厅接待官场中人,使之附庸风雅之用也,故名。 用香:檀香、丁香、郁金香、桂花、龙涎香、蜂蜜 制法:檀香用印度老山檀,切条浸于龙涎香溶液中(龙涎香液制法见前),泡三昼夜取出,阴干打粉。丁香用洋丁香之公丁香,郁金香用根茎焙干,桂花用干品,三种香挫粗粉,以此粉混合檀香粉中,加适量蜂蜜制成粗线香焚用。或将丁香、郁金香、桂花干品三香打细粉,混合龙涎香制过之檀香粉中,再加少量海南沉香粉用为篆香。印模可取福禄寿之类。以篆香炉焚用。再有此香中加入砂仁粉、白芍粉、豆蔻粉(砂仁、白芍、豆蔻都取干品碾磨微细粉)唯檀香粉减半。炼蜜为丸服用可消食、化郁、开胃、除痞,是一味家传必备良药。 ------摘自《燕居香语》
童子一名,材料自断。
佛堂、书斋、客厅、茶室用香方之七 13. 《红袖篆》 释名:古人有“红袖添香夜读书”之句,此香为士子读书之伴香,尤以中夜不眠与书共渡风清月明之际焚此,不啻红袖为翻黄卷,故名。 用香:沉香、檀香、龙脑香、茉莉、米兰花、龙涎香、百合花 制法:沉香、檀香切片,上洒龙涎香液(龙涎香液制法见前)凡三次,阴干。檀香打粉,沉香挫粗粒。龙脑香与茉莉、米兰二干花共捣为碎粒。将鲜百合花捣泥。先将龙脑、茉莉、米兰之碎粒合于百合泥中压片烘干。然后与檀香粉混合,再打成细粉。混合粉与沉香粗粒入篆模中,成型于篆香炉中焚之。 14. 《明德馨》 释名:《尚书 . 君陈》有“明德惟馨”,馨者香也。可闻之香,名曰馨。可意会之香气为君子之香、王者之香,故称其为德馨。《陋室铭》云:“惟吾德馨”,此香以一味沉香精制而成,故名。 用香:沉香、麝香、龙脑香 制法:用上好海南熟沉香,先去其浮尘,以清水浸透,用银钩将沉香外层之土质全部剔除,再以清水漂洗三次,至浸水清澈,取出阴干再焙干,置瓷罐中半月,复其香性。用时取出。先配龙、麝溶液,即以极好龙脑香之梅片溶于水,再取麝香仁,以热水溶之,久搅至全溶,凉后二种溶液相合,洒在制好之沉香片上,凡三次,密封置阴凉处,不可日晒,三十日,启封,取出沉香,于花阴处阴干,后焙干,切成小方粒,即可隔云母片、最好隔金叶煎用。 注:制此香时,麝香仁用藏麝之当门子最佳,然其用量最关紧要,如沉香片置花木前阴干时,花木凋谢或萎死,则此香用麝太多矣,即不可轻用,须打粉另掺入其他香方(见下)中。 -------摘自《燕居香语》
佛堂、书斋、客厅、茶室用香方之六 11. 《晚唐梦》 释名:诗至晚唐,格律、技法已完备且极精,然斯时世事多变,江山易主时多,士子常处悲天悯人其诗作也常如在梦中之境,而旖旎风流之情怀,为历代之最,以香温柔蕴藉可人,故名。 用香:沉香、兰花、丁香、茉莉、玉兰花、桂花、蜂蜜 制法:兰花、茉莉、玉兰、桂花皆取其鲜花,入臼中捣泥(如不能取全鲜者,必须有茉莉之鲜品或玉兰之鲜品)。丁香研为细粉,沉香研为粗粒,丁、沉二香之混合香,置于花泥中再捣,加入适量蜂蜜,合成丸再压为香饼,阴干后再烘干,取用熏法。 12. 《尉宗遗风》 释名:汉范晔字蔚宗,著《合香方》,黄庭坚《有闻帐中香以为熬蜡者戏用前韵》诗中云:“我读蔚宗香传,文章不减二班”,故名。 用香:沉香、降真香、龙涎香、石斛 制法:降真香用海南黄花梨老根,打细粉。龙涎香用纯白者,少许研细粉,二物混合用石斛汁适量合为香饼,压成薄片。沉香用海南熟香为宜,挫成粗粒,摊于降真香、龙涎香之薄片上,卷成条状,压紧,阴干再烘干、焚用。(石斛用热水泡涨捣烂取黏汁所余石斛烘干亦可与降真粉共用) ------摘自《燕居香语》
佛堂、书斋、客厅、茶室用香方之五 9. 《汉唐月》 释名:我曾为吾友茶艺馆主人配合一茶方,即以六安瓜片配君山银针所成。盖瓜片之肥与银针之廋,正有环肥燕廋之喻,此香以荷花之肥,配西红花之廋差可方之,故名。 用香:荷花、西红花、沉香、石斛 制法:荷花宜用鲜荷花,取花瓣而整体焙半干。西红花亦整条用。将西红花卷于半干荷花之中,压紧,切小块。沉香以原香片削成与荷花卷同样大小,两香片中以石斛汁粘紧(石斛以热水泡开,少加水捣之取其浆汁),然后阴干再焙干。用时熏、煎皆宜。 10. 《傍琴台》 释名:古人抚琴必有佳香为伴,讲究的琴手无香不抚琴,此香既要气雅,更取烟清、飘渺神秘,如遇国手,听觉、视觉、嗅觉三者皆雅,其清福皆在琴台之侧也,故名。 用香:沉香、降真香、龙涎香、龙脑香、白芨 制法:沉香用奇楠挫成小方粒,降真香用海南黄花梨根,打细粉,龙脑香用真梅片,研细粉。龙涎香用色白上佳者少量研细粉。混沉香粒,降真香粉,以白芨汁(取汁法见前)适量和成泥,待半干制成粗香条,滚上龙涎香及梅片混合的细粉,再以白芨汁刷于表面,阴干,再烘干即可焚用。 -----摘自《燕居香语》
佛堂、书斋、客厅、茶室用香方之四 7. 《紫气东来》 释名:老子出关民间传说有紫气自潼关向东漫发,是富贵吉祥之意,所以每至春节桃符多用紫气东来为额,此香宜春节客厅焚用,故名。 用香:降真香、檀香、丁香、乳香、松香、梅花、龙涎香、蜂蜜 制法:降真香必用海南黄花梨老根,打细粉,檀香用印度老山檀,绝不可用澳洲新山檀,打细粉。丁香以洋丁香之公丁香,打粗粉。乳香、松香打细粉。取少量龙涎香纯白粉末与鲜梅花捣泥。先把檀香、降真香、乳香、松香之粉,由适量蜂蜜和泥,再将此香泥与鲜梅花与少量白龙涎香之泥分三层捏合成香饼(上层是降真等香泥,中层为梅花泥,下层是两泥混合之泥)。再制成塔状,高二寸,焚用,最好用配黄花梨盖之古香炉,为上佳。 8. 《静中趣》 释名:先师吴玉如先生每为人作书,不欲多写字时,往往以二字之句付之。常用之字句有“静趣”二字,一次我在友人处抬头看见此二字,他房中正好焚一炉好香,我二人相对无语,一种静中之趣得之于心,至今记忆犹新,今制此方,以此三字为名。 用香:琥珀、代代花、金银花、薄荷叶、沉香、白芨 制法:琥珀研粉,代代花、金银花皆用干品研碎即可,沉香碾为碎粒,薄荷叶用鲜叶取汁。将琥珀粉、代代、金银花之碎末合于薄荷叶汁中,捏成香饼,用白芨汁(取汁法见前)适量黏合之,然后香饼双面粘上沉香颗粒。阴干即成。可做成塔状或粗条状,焚、熏两宜。 -----摘自《燕居香语》
佛堂、书斋、客厅、茶室用香方之三 5. 《花间露》 释名:因此香以多种香花制成,且可制成香丸、香液,故名。 用香:檀香、桃花、玫瑰、百合、荷花、丁香、麝香。 制法:印度老山檀香打细粉。桃花用鲜花,玫瑰用干花,百合用香水百合鲜花,荷花用鲜白荷花,以上四种鲜、干花用浸于麝香溶液中,麝香溶液宜淡,浸一夜,取出捣泥混入檀香粉,如制香丸可合入适量蜂蜜。如制露则以纱布过滤,取其浓液,用时以磁盘乘之在特别熏香炉上熏出香气。此法在欧洲及阿拉伯世界多用之,不过伊等多以香料萃取油和水而熏之。如用其炉而以此香液熏之效果更佳。 6. 《一团和气》 释名:此香宜于客厅中使用,来客交往最重和气,而此香用荷花为基,取其谐音,故名。 用香:沉香、檀香、龙涎香、苏合香、西红花、菊花、荷花、白芨 制法:沉香,挫成碎粒。檀香、苏合香打细粉。西红花、菊花都用干品打成粉。荷花取新鲜白荷捣泥。以荷花泥加少许龙涎香溶液,置于冰箱中一经昼夜,取出与檀香、苏合香、西红花、菊花打成之粉混合成泥,加入少量白芨汁(白芨蘸水,慢慢磨于粗瓷碗、盘之上即可得浓黏之白芨汁)压成荷花形香饼,于饼正、反两面沾满沉香碎粒,阴干即成。熏、焖皆可。 -------摘自《燕居香语》
推荐一个珠宝专业人士的博客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au999pt999.blog.163.com%2F&urlrefer=d3c14c02678d599a95e2f48bcb136d42,里面大多是一个珠宝业专业人士对于珠宝的认识和评析,没有那么多神乎其神的描述,值得一看。
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item.taobao.com%2Fitem.htm%3Fid%3D14074329103&urlrefer=43ff2943022c118ab0a29d72255c611a
佛堂、书斋、客厅、茶室用香方之二 3. 《青麟髓》 释名:此为作者儿时常用墨锭之名,记忆中此墨每次研用时,清香入鼻,走窜极快,醒脑提神,每于临池之际增加不少乐趣,所以一字不改用以制香锭,故名。 用香:沉香、檀香、龙脑香、麝香、玫瑰花、细辛、蜂蜜 制法:沉香打粗粉,檀香打细粉,但这二种香在打粉之前都要加入麝香水中浸泡,麝香溶液制法为,取麝香仁若干,溶于清水中,久搅拌,使之充分溶解,严封置冰箱中(此法为使用麝香重要手段,除标明使用麝香粉之处外,皆如此)。取用时,视沉香、檀香用量多少而定其量。浸后之沉、檀阴干再打粉。玫瑰花用干品,与龙脑香同时捣烂,与沉、檀制好之粉混合。取少量细辛研成极细粉,混于适量蜂蜜中。以此蜜和上述香粉和成丸。压成饼、塔状,焚、熏皆宜。 4. 《杏坛霭》 释名:孔子授徒之地称杏坛,想见当年师弟问学,其乐融融何等气象。云来风往,自有林霭相护,彼时可能还无今日之品香。但以心度之,可能有焚松柏枝叶之举(先民祈福祭祀早于孔子时已用),故有此名。 用香:沉香、郁金香、松香、侧柏叶、茱萸子、栀子花、蜂蜜 制法:沉香用奇楠、削成小方粒。郁金香用其根茎,焙干打粉,松香、栀子花、茱萸子,皆烘干,打细粉。侧柏叶鲜用捣泥和以适量蜂蜜。将和蜂蜜、侧柏叶之泥状物混入郁金香、松香、栀子花、茱萸子之细粉,压成香饼、两面沾满奇楠香之小方粒,焙干待用。此香亦可制成较粗之线香或塔香,焚、熏用皆可。
猜猜这是什么材质的 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item.taobao.com%2Fitem.htm%3Fspm%3Da1z0k.1000782.1.162.O6Zkla%26id%3D15772740150&urlrefer=00287a64c12fa308f38a2bf1624bc752 好东西啊!
佛堂、书斋、客厅、茶室用香方之一 1. 《定外》 释名:佛家讲戒、定、慧。在打坐、禅修时都以入定为最殊胜境界之一,而静坐为入定起步,往往有一香相伴,此香为定外良友,故名。 用香:沉香、龙脑香、石斛 制法:以沉香削成小方块。龙脑香碾成极细粉。石斛(此物又称枫斗,越肥大越良)以温水浸透,用石臼杵成泥,以纱布滤出黏汁,将沉香、龙脑香混入,将取汁之后的石斛焙干,打成细粉,加入沉香、龙脑香、石斛之混合物中,紧压成塔柱状。用时焚之。 2. 《妙篆》 释名:篆香即以香粉印于模中,有万字、寿字、云纹等不同的模子,而模子要在特制香炉中,所以用此香时须有匹配之香炉。 用香:沉香、紫苏、松香、降真香、龙脑香 制法:降真香、紫苏、松香都打成细粉,龙脑香及沉香打粗粉(或将沉香削成小方粒,龙脑香压碎成粗粉),混合时降真香、紫苏、松香之细粉充分搅拌,使三者混合如一,后加入沉香小粒。这种混合香在压纹前,先加一层龙脑香于印模之底层,不可多,疏疏即可,然后再将混合香压于模中。 摘自《燕居香语》
请人做的塔香模具 我以前做塔香是用木头的模具,其实也蛮好用的,就是脱模的时候不是很好操作。然后就想到请朋友用不锈钢来做一个模具,当时就拿了一枚塔香请他带过去,同时大概描述了一下需求,就是能同时做十个左右的塔香,今天看到成品了。。。。。那个孔的直径有两公分!!!真是为难了我朋友啊!然后。。。关键是,我一哥们问我:这么大尺寸,你想当托塔天王啊?哈哈哈,我估计用这个模具做出来的塔香,大概不太适合在家里烧吧,放庙里恐怕更适合些了。
雅集香方之四 摘自《燕居香语》: 《保和饼》 释名:雅集以和谐为第一,保其和气、保其通谐,故此香饼以保和为名。 用香:沉香、檀香、龙涎香、百合花、蜂蜜。 制法:沉香用水洗净,阴干、烘干,研成粗粒。檀香以印度老山檀打细粉。将粗细二香粉混合后置于百合鲜花中捣泥,阴至半干,再合入蜂蜜中捏成饼状,阴干,洒龙涎香溶液,焙干,即可。 《南朝遗梦》 释名:魏晋南北朝,逸趣恒多,尤以雅士清谈、文人服散为纵横一时之风气。此香方为散制,而香气冽凛,似有醒梦之用,故名。 用香:檀香、龙脑香、桃花、细辛、丁香。 制法:以龙脑香溶于水中,制成浓度较高之液体。将印度老山檀香片及桃花干品、洋丁香浸于龙脑香液体中,久之,取出阴干,再焙脆,研成细粉。将细辛少许研成细粉混入檀、桃花、丁香粉中,即可以隔火片熏之。
有人用海黄粉粉泡水喝过没有? 下午泡了一克来喝,现在好像。。。。闹肚子了。
雅集香方之三 《华帏凤翥(zhù 》 释名:因雅集中或有女士,女士取香多以妩媚、甜甘为重,故此香之制也已甘甜温和为用,故名。 用香:郁金香花、熟沉香、苏合香、茱萸( zhūyú )子、干姜、蜂蜜。 制法:郁金香花鲜用,捣烂成泥,沉香研为粗粉,干姜、茱萸子研为细粉,苏合香溶汁。将熟沉香粗粉先混合于郁金香花泥中,再以蜂蜜合干姜、茱萸子细粉相混合,捏压成片,置于苏合香液中,即取出阴干,再焙火干透即可焚用,亦可煎、熏。 《体仁圆》 释名:因此香以纯净奇楠香为主,配以印度老山檀香,二者混合再通于养生之品,以体认仁心,故名。 用香:纯净奇楠香、印度老山檀香、砂仁、豆蔻、蜂蜜 制法:印度老山檀香打成细粉,纯净奇楠香置清水中洗尽土杂,阴干,打粗粉或削为小方块。砂仁、豆蔻以鲜者为佳,打泥。先以砂仁、豆蔻混合加入适量蜂蜜,再加入檀香粉合为丸,如梧桐果大小。最后压入纯净奇楠香小方块或粗粉,压饼,阴干。用时焚、煎两宜。
强烈推荐吧友irahan的檀香粉打拓改良法 香灰 20% ,檀香粉 80% 混合均匀,打拓后不会回缩、断火问题基本解决。同时燃烧速度加快 ( 比我用加碳粉那种方法快 15% 的时间 ) 、篆灰形状完整。 分析原理,应当是香灰的加入使得檀香粉的油脂降低,燃烧时就不易回缩,接火的速度就加快,此法就地取材,不需增加额外的材料和费用,比本人提出的用搀兑碳粉解决檀香粉打细拓断火的方法,具有更高的性价比。以后若是遇到那种自以为油水很足就在咱面前摆谱断火的粉粉,老衲立马用香灰搞定丫!哈哈哈。。。。。特此强烈推荐! 有图为证:
今日起陆续发放《燕居香语》中的各类香方 《宋亿》 释名:宋代品香已完全成熟,并传至日本、朝鲜,古书上也能见到当时名人配置之香方,而且宋代以品香为雅集者亦多,所以在雅集用香方中首列此名。 用香:沉香、茉莉花、侧柏叶。 制法:沉香极小颗粒,干茉莉花与鲜侧柏叶叠成圆饼。侧柏叶在下,茉莉花在上,紧压,将沉香颗粒压入茉莉花中。制成之物为片状香饼。 《双井陈韵》 释名:双井为江西省义宁县(今为修水县)一乡名。是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故里。黄庭坚也是品香名家,古书有其手制香饼方之记载,此香以继其旧风韵而命名。 用香:沉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 制法:沉香与丁香共同打成小方块或削成极薄之片,或压碎亦可。沉香宜用惠安沉。丁香用洋丁香之公丁香。以此二品之混合物与郁金香(即西红花,意大利或欧洲产)之干花瓣,再混合,放置龙脑香溶液(即将龙脑香溶于清水之溶液)中浸泡三小时,取出阴干。制成之香为不聚合之混合香,用时可于隔火片上先置一层西红花,上面再置此香。
得瑟一下,用改进后的檀香粉打的细篆 按20%无烟香碳粉,80%檀香粉的比例混合后,选了一个比较复杂和细的香篆,打出来就是这个样子,整个焚烧时间两小时,因无烟香碳同时也是无味的,焚烧后香味不受影响。中途只有一次断火,即最后一张图片右下那个断口,应当属技术原因,已经同香粉无关了。谨以此法献给立志于拼命用檀香粉打细篆而屡败屡战的战友。明日有空准备用一个更细、更复杂的篆香炉来试试。
转帖一篇线香制作的文档,比较详细(非本人原创) 曾经看到的最详细的一篇关于线香制作的文章,推荐给大家。 工具:一、筛粉 本人一般筛到 150目。二、调香泥 本次使用的香粉:老山檀粉 粘粉:楠木粉 比例:老山 3.4克、楠木粘粉 0.55克 注意:本次粘粉占香粉比例 15%,粘粉比例尽量控制在 15% —20%之间。 方法: 1、将香粉、粘粉充分混合,加水调成面团状,不粘碟壁为适中。 2 、用勺反复将香泥从四周往中间叠压,充分调匀,加强香泥密度。三、挤线香 方法: 1、将香泥放入针筒中,尽量塞满针筒,加强线香密度; 2 、用双手在案板上挤出香泥成线香,从近身端向上挤,边挤边切成所要长度。 注意: 1、放香泥入针筒时,尽量塞满、塞紧; 2 、挤线香时,针筒离案板高 10CM左右,不要太矮,否则易断, 随着线香挤出和手向上移动,线香就会平铺在案板上。
这是一款磨砂后,抛光到6000目的把件,感觉下:)
关于下面那块毛件的抛光 推磨完毕,用到6000目的抛光粉,已出油性。用到一万目的抛光粉,内部瑕疵明显暴露,经与朋友相商,还原至6000目状态,然后煮腊,基本能盖住,可玩。图片等弄干净了再发吧,这几天事多,要耽误下。
介绍一个烘干香品的方法 香品DIY爱好者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香丸除外)尽快弄干了以观其效。自然干燥当然比较得体,问题是总得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这话语权不在自个儿身上啊!那好,人不求人一般高,自己想法子。用微波炉、烤箱之类的东西,干倒是能弄干,可味儿也弄没了是吧?有没有一种设备,能具备常温、加温、定时,就是模拟自然状态下的风干了。专业的设备当然有,可不符合闷骚精神。所以给同好推荐一样东西,这可不是打广告哈。 家用干果机。您想想,水果都能风干的玩意,咱那点小香品算什么啊?这可是俺的创意哦。好了,反正我是用起了,效果非常理想。上图片这些是我用香篆当模具,用做塔香或是线香的香粉填充然后再脱模后烘干的篆香,嘿嘿。只是存取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弄断了就煞风景了。
首页
1
2
3
下一页